新课标的文言文译文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的文言文译文(共10篇)

新课标的文言文译文 篇1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几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广

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在努力的去体现新的理念,都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摆在首位,可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之低和学生学科基础状况之差还是常常令我们感到吃惊。以至于

我常常这样想,即使是处于同一个地区,城市里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学习同一种教材学生是否合适。最起码的,我认为采用一样的教学法会有许多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以

为,对农村学校的学生要求不妨低一些,在教学法上妨灵活一些。所谓的因材施教或者叫因地制宜

说的都是这一道理。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科基础差,也不便于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低,因为这能找到许多社会方面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肯定是有责任的。但是限于自身的能力,我们能改变多少呢?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做出确切回答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诺尽力而为。这

样,在教学中,我们将迈着沉重的双脚,跋涉在数学教学的园地里。尽最大努力让新的理念在工作

中闪耀着光芒。教材的要求能否为农村孩子而低些,教学法的确定能否让教师有更多的选择自由而

不千人一面。这是新课改过程中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思考,更要去行动。因为传授

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的任务不容推卸地压在我们的肩上。

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吧,了解学生的困惑,了解学生的艰难,从而能更好地去理解他们,走进

他们的心灵深处,在实现了真正的沟通之后,我们的数学新课改或许会走出一条成功只路。

每一个数学教师,在这些方面都要达成共识,为完成我们共同的任务而共同奋斗吧!

新课改 我的思索

新课改 我的思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的方法、策略等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

一、走进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从生活情景入手,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注意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二、转变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在“尝试成功”中实现自主探究,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是新课标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怎样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呢。如: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一些是圆柱的物品,学生举出的物体中也有错的。如:粉笔、腰鼓等。这是教师可以不急着去否定,而出示一个硬纸板制作的物体,肯定的告诉学生这是圆柱体,让学生猜想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猜出上下两个底是一个样的,教师就把两个底重合,果然一样大小。然后教师给出半径,学生很快算出一个底面积,再乘2,求出上、下底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求圆柱部分的表面积。这个问题较难一点,教师没必要要求学生马上去尝试这个问题,而可以每个学生发三张纸,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将对应的边对粘起来,看能不能拼成圆柱体的圆柱部分。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能拼出来,这时再让学生尝试如何求圆柱部分的表面积。学生可能有把圆柱剪开的,教师有意弯弯曲曲的剪。教师也提

醒学生作一垂线再剪开,这部分展开很明显形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求这个圆柱部分表面积。如果确定出圆柱的高就能求出圆柱部分的面积,再加上上、下底的面积,整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就可以求得。整个过程教师都是在组织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就在学生的尝试探索中完成。教师到此教学不能停止,而应拿出圆台体和圆锥体让学生猜想如何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学生没剪开,当然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教材没有要求学生了解,但显然学生把解决圆柱体表面积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类似的图形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还让学生参与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关注学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巧妙地运用“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并且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方式方法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

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新课标的文言文译文 篇2

一、加强诵读指导,增强情感体验

文言文教学若要真正地走出困境, 也应借鉴传统的诵读教学法, 从过去重视讲翻译、谈语法等转移到指导吟诵、美读上来。诵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叶圣陶先生推崇美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

如《阿房宫赋》第三段,作者用了六组比喻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恶。我先用沉重而悲痛的语调朗读这些描写,让学生进入角色,仿佛回到了秦朝、北宋时代,心中交织着悲痛惋惜之情。一乐一苦,一句句喷薄而出,层层推进,此时再让学生一齐充满感情地朗读,让其深受课文内容及老师情感的感染,这样就再现了课文内容的高潮,学生的情感也推向新的高点。然后学生分组读《阿房宫赋》,一组读写阿房宫兴建营造非同凡响的句子,要求读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一组读写阿房宫雄伟壮观的句子,要求读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以总体的印象;最后,两组合起来读写阿房宫建筑特点的句子。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加深了审美的体验。

二、活动激活思维,还学生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参与掌握知识, 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 让学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 在课内外结合的活动中, 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 可以让学生讲, 可以让学生辩论,也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自导自演, 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 获得成功的快乐。

有些文言文篇幅比较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对这样的文言文,如果故事情节比较强,对话又富个性特征,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寓教于乐。表演具有立体感,形象具体,易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效率。像《触龙说太后》、《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执教。笔者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就采用激发学生自编文言剧本、自演文言话剧的方法,从编、演话剧的角度, 指导学生背诵原文、理清文章脉络、揣摩人物性格、赏析文章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语言,把教学任务融入到学生积极的编排演出之中,点燃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之火。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让学生在各种有兴趣的活动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三、写作促进阅读,深化阅读感悟

文言文阅读同样可以鼓励学生融入文本, 在历史中融入现实,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这是一种既能保持学生旺盛的情感源泉又能强化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认识的颇具实效的方式。

(一)改写

作品改写,源于原作又超越于原作,建立在学生对原作有真切、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又须凭借卓越的联想力、想象力,并能在其中张扬个性,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它更能够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如:让学生把《五人墓碑记》中的事实改写成一则新闻,并根据课文中的议论写一篇新闻评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后,又布置学生用散文或诗化的语言,将它改写成现代版的《声声慢》。学生兴致高涨,对词进行再创造,其中不乏文字意境美妙之作。

(二)读后感

写读后感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相当重要。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抓住作品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感受,深入阐释,抒发己见,是阅读深化的体现。比如: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评论本文的劝谏艺术,可以写读后感。学习了王勃《滕王阁序》之后,抓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让学生写作《与王勃对话》,畅谈人生理想。学完《劝学》,许多同学选择从语言的角度进行鉴赏, 其中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一朵美丽的奇葩————品〈劝学〉语言的妙处》的读后感, 专门就文章中的比喻手法所传达的好处抒发自己的看法。

四、注重文本创造性解读,转变学生思维方式

文言文教学要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解读,学习文本中传达的有益的思想,古为今用,培养学生的新问题意识,养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如在教学《鸿门宴》时,针对本文较长,但相对易懂的特点,我把这一课大胆的设计成了对话交流课型。教师板书象棋盘,课前做好写有对垒双方名字的棋子,项羽一方为黑色棋子,刘邦一方为红色棋子。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项羽、刘邦两大阵营。两组分派代表领走自己一方的棋子。两组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把各自阵营中的人物贴到棋盘上,并介绍相关情节。用对弈的方式体味文本情节的跌宕曲折,教学效果很好,直观、生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知文本。拓展部分用一个“项王怎样才会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训练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情节,品味了人物的艺术价值。这也是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审视了作品,从中汲取了民族的智慧来指导现实生活。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急需用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拓展文言文教学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来努力实现新课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不断探索适合新课程、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教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改变教学困局,努力开创语文新课程改革辉煌美好的明天。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依旧枯燥沉闷。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 从诵读感知、活动开展、强化写作、解读文本等方面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与新课标的对话 篇3

【关键词】语文素养

1.坚持语文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基本思想

语文素养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表现,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它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3.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素养—养成”基本模式

那语文素养如何养成呢?它需要激发、培育、熏陶、感染等多种方式的综合,需要多渠道、多种力量的自我建构和生长。它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对话

阅读是语文课程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过程。阅读与阅读教学都是对话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每种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对话)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阅读的过程: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所以阅读过程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

2.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是最宝贵的财富

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3.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感性、地位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感性体现在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等方面。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于我们一般感性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住思维。”语文存在的方式是感性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去唤醒学生心中感性的琴弦,让他们感受语文的多姿多彩。

1.在情感中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2.在形象中感受

所谓形象感受,是通过文学作品中语言媒介的作用,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感觉经验,并加以想象和联想。借此将语言形象演绎为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朱自清笔下那一棵棵柔嫩的春草;郑振铎文中那只长相丑陋,难以为自己分辩的猫;林海音回忆中温暖而又伤感的成长,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豁达……每一个形象,都静静地述说着它的故事,它的爱好,它的追求,体现它独有的魅力与价值。教师在固有的语言信息中,摘取最能反映形象特征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感受,学生便能从中享受语文特有的乐趣。

3.在语言中触摸

语言是先感后知的过程。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了解文意,在语言的阅读中充分地感受、深刻地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准确把握文字语言的意蕴、感受其意境,既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更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

新课标的诞生凝结了无数专家和学者的心血,为我们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在学习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更好地投身于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

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反思 篇4

一、“方程的应用”教材的设置欠缺系统,习题难易的梯度不够科学,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本中的例题只有三道,设置的课时为3节,其余的为五个探索题,课时为5节,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银行利率的计算、行程问题、调配问题、和差倍分的问题等问题以及他们的应用。部分习题的难度连初三的学生也会望而却步,例如课本P33的第11题:客车和货车分别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客车长150米,货车长250米.如果两车相向而行,那么从两车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共需10秒钟;如果客车从后面追货车,那么从客车车头追上货车车尾到客车车尾离开货车车头共需要1分40秒.求两车的速度.例如P35的问题1:要用20张白卡纸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那么能否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使做成的盒身和盒盖正好配套?本来这些问题是现在考试中常考的问题,也是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问题,但在教学的处理上却很容易对教师的起到误导作用,当学生在对一些数学基础的知识,例如用代数式正确表示某个量的能力还未达到的时候,就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难题,这很容易使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学生学习后普遍觉得对解应用题没有信心,连一些在旧教材被认为是简单的问题也不能解决。解应用题的能力属于综合能力,需要有较为牢固的列代数式知识,且要求会熟练运用各类公式。然而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列代数式的时候还没有体会到这点知识的重要,更少联系生活实际领会它们的作用,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与列代数式相关的简单应用题题组让学生感受列代数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系,会难以培养学生学习这部分的知识的信心与兴趣。我认为对这部分的教学还是需要先训练学生正确表达各量之间的和、差、倍、分的关系,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解题,并且各类问题还是需要用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复习公式,例如行程问题中的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利率中本金、利息、税率、其数、税后利息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背景能较为熟悉,并能建立数学模型后才进行探索有关的问题,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数学语言的表达与规范的尺度。

“让人人学习必须的数学、让人人学习所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要改变在教学中消除原来苦涩严谨的数学表达形式。但是在考试的指挥棒还没有根本改革的时候,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却会显得无所适从。例如原来的一些表达因果关系的符号“∵、∴”都不再出现,一些解题的步骤在不同的例题强调的程度的差异也很大,那么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要答成怎样的程度能行呢?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应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呢?我在本学期中段考试的时候遭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已知在△ABC中,∠B=40°,∠C=60°,AD是角平分线,求:(1)∠BAD的度数;(2)∠ADC的度数。一些学生这样解:(1)(180°-40°-60°)÷2=40°(2)40°+40°=80°结果这位学生只得了这道题6分中的2分。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呢?对一些解题的格式我们能不强调吗?当学生拿着这份试卷问我错在哪里的时候,我应该如何解释给他听呢?

三、课堂中合作学习在实践中难以实施。

由于学生的差异较大,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性不高,常使一些教学环节不能按预期的计划完成,或操作出现困难。例如第八章的课题学习《图形的镶嵌》,能按要求进行收集生活的平面图形的实例的学生比例很少,那么这节课作为教师的你在课堂上应如何处理?另外,一些问题本身很难回答,但在课堂上却出现了,那么教师如何组织呢?例如第九章的“从部分看整体”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探讨与研究(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或组间交流):怎样估计一片森林里有多少只野鹿?要求写出具体方法。这样一个问题,本身与课本中的问题“一个鱼缸有多少休鱼容易数出来,可是,怎样知道一个池塘里有多少条鱼呢?”在研究上有本质的区别,教师也很难提供一种能符合生活实际的解答方案,这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内进行合作学习呢?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5

都兰一中 刘燕

通过对新课标学习后和这几年来的历史教学,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现在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有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建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

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气力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进步学习效力N倍。乐学靠教师的“鼓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奇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进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特别应当特别重视 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2.要建立全面进步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

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当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进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建立大历史观。

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入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建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题目的观念。

历史学习的进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进程,这个进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进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终究将甚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末,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固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5.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重视适应性,努力使三者构成协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历史新课标 学习心得

都兰一中 刘燕

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教学反思 篇6

40分钟课间是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即使交流也分主副,所以学居然为主,导为副。音乐的简单而多样化给学生的学起了主流性的因素,让他们听来容易学来轻松,素质培养自然也就不难的达成了。说反思我谈不上什么,可在音乐课上跟学生一起玩还真是一种乐趣,所以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经历。

一、思想交流

“你们今天想学什么?”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彼此张望,显然他们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许久,角落里的一位同学举手,当然还带点害羞,好象还在担心什么?“XX同学请说”。“老师,我很想出去玩。”刚说完,教室里“哈哈哈哈”欢呼声一片,其实也不是什么欢呼声,是同学们在嘲笑这同学,边笑边看着他红红的脸蛋,然后回过头期盼地注视着我,等待着我给他们带来的福音。当然,音乐老师嘛三句不离本行,玩是可以玩,但不能够离开音乐呀。好在新课标的音乐内容丰富,让我们接下来的时间都玩得开心、实在。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就是利用简单的对话,勾画出他们那童真的心声罢了。

二、活动交流

“大家想怎么玩?”音乐该唱的唱了,该听了也听了,当然接下来就是玩的时间,这也是他们早就想知道的,想要的。那么,是不是我来安排他们玩呢?不行呀,应该听听他们的意见才对呀。显然,他们的玩法还挺多的,可也不能够离开时间呀,这是前提条件。时间就是要用音乐来控制的。提议时间到,最后还是我来做裁判,决定他们的游戏规则。此时的我真可怜,成了个配角,只好眼睁睁看他们玩,哎!当裁判员真不是滋味,下次肯定要选个可以参加的项目。这也许是新课标故意安排的吧!

三、音乐交流

让新课标的理念根植于课堂 篇7

一、能培养学生思维的课

新的学习方式, 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 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为实现主动式、交流式合作学习, 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探索精神, 变讲堂为学堂, 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施教之功, 在于诱导;学习之功, 在于领悟.”我们教师只有做好自己的主导工作, 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地位, 学生才能发展思维, 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把学习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学, 要求学生在自学前提下经过分析、归纳和综合写出阅读提纲, 并把不懂的问题设计成题目向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质疑, 然后教师再答题和精解, 使学生多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作风.教师讲课要“小而精”、要做到设问精、讲解精、点拨精、让学生有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的时间和空间, 而不只是把知识死记硬背, 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发挥.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难度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支配学习的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课

真正的好课应包括三个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人文目标.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与传统教学有所区别的是, 教学目标不应仅仅是“双基”的落实, 更应将知识做载体, 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并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 有机地进行人文教育;另一区别是, 不是让学生去被动接受书本上的现成知识, 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去主动掌握知识, 进行研究性学习.能达到这三个目标的课我认为是一堂好课.

三、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课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心理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显著相关.因此, 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还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 指点学习方法, 调控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 使每个学生思维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中, 教师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 设置问题巧妙、新颖、悬念不断, 再加上丰富的情态语言, 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又一个思想境界, 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 不断地用心思考, 面对各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豁然开朗.这样, 就能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能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有利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能增加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这样的课堂也是一堂好课.

四、具有学科特征的课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应具有思想性, 但不同的学科培养学生能力的侧重点不同, 语文课培养的是语言能力、数学课培养的是逻辑思维等能力…假如过多强调思想性, 就会使其他学科教学成了思想品德课.很多课上得非常生动, 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 但本学科的知识能力倒是很少掌握, 学科的特征被抹杀, 学科的要求被放弃,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浪费, 是低效的教学活动!

五、能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的课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而且往往在好的学校,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整个课堂秩序井然, 教师讲课生动有趣, 神采飞扬.学生都在规规矩矩地坐着, 聚精会神地听课, 认认真真地做笔记, 老师讲了五条, 他们不会只记四条, 不会“越雷池半步”.整个课堂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剧本, 即使有双边活动, 也像在演戏, 学生也是配合教师将戏演完.整节课学生完全跟着教师那唯一的思路.而且越是公开课, 好教师, 越是模式化.像这样的教学, 用传统的眼光看应该是很完美的, 教学目标达到了, 教学重点突出了, 教学任务也完成了, 简直天衣无缝, 无可挑剔.

然而, 这就是成功的课么?学生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是提出问题, 缺少质疑, 缺少批判性思维.因为这一切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备课很充分, 教案很翔实) , 安排得太紧凑了, 太严密了, 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太少了.他们怎么会有质疑的机会?怎么会有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 也就习以为常了.

这决不是好课.

能让学生提问的、有思考余地的、有开放空间的、有层次的课是好课是新课标真正提倡的课!

以上是个人的陋见, 请同行指教!

参考文献

欧阳芬.做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5

张刘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华师大出版社.2004

实践新课标的几点反思 篇8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物理中“快与慢”的教学,笔者在课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块秒表,2个学生记时,2个学生沿着200米跑道跑一圈,再让他们交换进行。回到课堂上,先让他们处理自己测量的数据。学生发现都是跑200米,所用的时间各不相同:跑得快的所用时间少,跑得慢的所用时间多。这时再引导他们运动的“快与慢”怎样来表述,很自然地引出“速度”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计算对方或自己的速度大小,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继续引导学生:如果用自己的速度跑5分钟,可以跑多少路程?学生由此得出路程的计算式。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以自己的速度跑完1 000米,需要多少时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就知道要用路程去除速度,这样就得到时间的计算式。通过这2个问题,公式变形的教学也就完成。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师道尊严”的阴影中走出来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时,笔者在讲清要领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实验时笔者观察各组实验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笔者先是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倾听学生的结果,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个章节时,先引导学生探索物体在产生声音的过程中是否与振动有关?教材中举了4个例子,其中蟋蟀的鸣叫不可能在课堂上研究,要研究也是在课余有条件时进行;扬声器和音叉的震动也不是每个学生能够进行的;唯一能够探究的是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为了使学生感受产生声音的过程,笔者上课时每2个学生发一根橡皮筋,让一个学生用两手绷紧橡皮筋,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或手指弹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振动。通过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发声的原因。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教材中编入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在教摩擦力时,先提出“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对于摩擦力的应用问题,笔者把它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的资料,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学生阅读。这样做既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这个标准以后,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光的反射”,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笔者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平面镜成像感受,再自己动手反复对平面镜成像进行探究,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笔者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新课程教学实践时的体会。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充实自己,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

小学体育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9

泰宁县水南小学 江先强

通过网络学习、网络平台互动交流、听教学专家教授的讲座录像以及校本课例研究等,结合自已从教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认识到上好一堂体育课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这里面需要任教教师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智慧。下面我说一说学习的感受:

一、新的课标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支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二、我认为教师上好一堂体育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通过上这堂课,我让学生学会了哪些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如果教学目标没有完成,那么,不管教法多好,教态多么美丽动人,这堂课注定是不成功的。一堂课上完,学生学会没有,有多少人基本学会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

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要求是师生互动,这里面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包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技能、技巧和锻炼方法,而学生缺少主动参与、探究和合作学习。另一个问题是采取“放羊式“教学,教师上课后给学生发放体育器材,让学生自已去玩,这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毕竟还不成熟,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起到组织、主导作用。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这个学习过程是愉快的,学习结果也会令人满意。但要避免片面追求热闹场面,简单地认为学生笑了、动了、气氛热烈了这就是好课。体育课不是单纯的玩,它要求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体育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五、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学。比如在跳跃这节课中,我就采用了模仿青蛙跳为教学内容。因为孩子们都见过青蛙,而且也喜爱青蛙,在这节课中,我用情景式教学法,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境,结合现实出现的“捕蛙”情况,让学生去讨论研究和处理。学生在这节课中练习了各种跳跃动作,掌握了跳跃动作的技巧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在情感、合作、环保几方面的意识。

六、组织纪律性是学生学习的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上对学生服装、整队集合、解散、练习中等,一定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教学事故、突发事件等,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隐患。

七、场地、器材是体育课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充分利用、开发现有的场地、器材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

总之,我认为上好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本人要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这样才会释放自已全身的能量,扑到教学工作中去,才会上好课,才能教好学生。

谈中学英语新课标的实现 篇10

基于上述英语“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巧妙地把英语这门学科和所教对象(学生)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挖掘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需求,并紧紧围绕目标要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任务”(语言实践活动)和实施“任务”的办法,以确保课堂目标的实现和深化。

本人经过了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下面主要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以待同行们指导,进一步提高英语新课标教与学水平的实现。

一、导:围绕目标,体现探究性和启发性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演出的序幕,很快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的特征及教学目标和本节课教材的内容等内容,以新颖灵活,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导入方法牢牢的吸引着学生尤为重要。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问题导入法、电教导入法、实物导入法、表演导入法、预测导入法、联系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的结合,使课堂导入新、奇、乐、同时又必须突出其目的性,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以利于学生进入下一步的探索学习之中。同时,课堂导入还要具有创新性,要让学生能常常感受到新颖、有趣、,在愉悦中进入学习状态。比如:七年级第一册第3单元Section A部分:" This is my sister"。一节,可以拿出一张“全家福”照片并根据照片中的人物,编成一个小故事:My family is a big family .My mother is a nice woman .My father is very tall. My sister is a good girl. My brother is very fat. My grandmother and grandfather are old."所有带下划线的单词都是生词,通过一张照片或图片介绍导入具有实践性。第一册第9单元"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这节课,可以展示图片或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各个片段中体现的电影主题,便会很容易地理解action(动作片),comedy(喜剧片),documentary(纪录片),thriller(恐怖片),cartoon(动画片),从而自然切入课堂学习的主题。

总之,“导入”是课堂教育的先导,它服务于课堂又为课堂的教学起良好的辅助作用。

二、学:围绕目标,体现探究性,合作性及创造性

学是课堂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英语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构建出教与学的方法及内容,使学生在控制和非控制条件下,完成自己学习的任务是目标式教学法的一个突出特点。

1、非控制性学习: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布置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自主的学习、探讨、发现、思索、质疑等等,这一过程可以是阅读式,演示式、讨论式、书写、描绘、查找式等等。如:对于生词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音标和读音规则、构词法则等自学记忆;对话的学习可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自编自导或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总结归纳,质疑;阅读课则可根据设计的题型(或问答、或填空、或选择、或概括大意等)进行阅读,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其从所学材料或所完成的任务中摸索,悟出相关的道理以及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性和创造性。

2、控制性学习: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教的过程,它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目标,收集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教师做指导性的讲解,总结拓展。当然这一过程教师也要讲究方法,突出启发、诱导、发散、探讨、归纳总结等特点,体现教师与学生一道学习探究的特征。

三、练:围绕目标,体现运用性、创新性及灵活性

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后,需要多种方式的练习才能巩固运用和提高。尤其是英语学科,只有加强语言的实践训练才能达到“运用、交流”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认真设计练习的内容和程序,并遵循从易到难,由简而繁,由浅入深,由实践到理性地进行一系列的口笔头训练。口头练习可用全班共同练习式,大组,小组练习式,以及排、行分别练习式,男、女生练习式,个别练习,师生练习等形式,可以是阅读式、对话式、讲述式、问题式、表演式、游戏式、提问式等等;笔头练习可以是听写式、描写、填空、选择、制图、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可以是台上练、也可以是台下练等形式。如此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五官齐上”进行一系列听、说、读、写、讲、演、唱、练等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参与意识强烈,在愉快中掌握知识。为了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的目的,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自创英语语言环境,这样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查:要体现目标的落实性和运用性

上一篇:高学历,高素质?作文下一篇:杞人忧天原文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