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精选8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自1990年水产品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左右。然而,作为我国渔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淡水养殖业,近年来养殖效益却持续走低,如继续下去,势必影响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竞争地位。我国加入WTO以后,又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市场与全球化的竞争,淡水养殖业要想在国内外的双重冲击和挑战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唯有按照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提高养殖效益,增强产业的整体素质。
一、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1.引导体系薄弱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在调整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把握住市场行情,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如前几年甲鱼、牛蛙市价看涨,湖南省一些地方鼓励渔农发展甲鱼、牛蛙养殖,结果市场发生变化,甲鱼、牛蛙市价先后从高峰猛降到低谷,使部分渔农在经济上蒙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损失。经过几次挫折之后,基层组织感到市场变幻莫测,结构调整应该由渔农自己把握,不敢大胆指导渔农调整结构。社会化服务也跟不上,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服务组织,诸如水产公司、水产供销站等部门已远远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的已名存实亡,新的服务组织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导致对渔农产前引导不力,产中服务不到位,产后市场拓不开,养殖业结构调整难以迈开新的步子。
2.政策扶持不足
一些西方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占其产品产值较大的比例,而我国的淡水养殖业缺乏政策性保护,国家对水产养殖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少。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国家对水产养殖业的投入远不及对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投入,在水产业内部也远不及对捕捞业的投入,淡水养殖业的基础设施薄弱。不仅如此,有些地方水产特产税年年加码。据对沅江市的调查,该市收取的水产特产税由1997年的146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282万元。此外,基层组织掠夺式管理和“杀鸡取卵”现象依然存在,渔农负担较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洞庭湖的滨湖地区集体渔场渔农人均负担一般在400~500元之间,高的人均达600元以上。越是好的养殖项目和养殖户上缴统筹提留的款项越多,严重影响渔农结构调整和发展特种水产的积极性。
3.思想观念陈旧
不少渔农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温饱即安”、“稳妥唯上”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想调整养殖业结构但又怕担风险。据了解,不少渔农主要的担心有三点:一是担心名特新品种难养,没有过硬的淡水养殖技术怕失败;二是担心市场突变,怕产品无销路;三是担心遭受自然灾害,怕亏本。
4.资金支撑乏力
由于渔农长期以来以常规水产品养殖为主,市场价格较低,因而自身积累的资本极其有限。调整淡水养殖业结构,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但目前信贷部门银根紧缩、贷款无几,加之渔农自身财力不足,以致想调优结构也因缺乏资金而事情难成。
5.知识技术低下
农村大部分渔农文化水平、综合素质较低,养殖技术落后,对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吸纳能力很弱,即使想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但苦于技术生疏,甚至于没有技术而不敢“轻举妄动”,以致结构调整缓慢。
6.信息渠道不畅
结构调整的首要依据是市场信息,即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来调整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农村地区由于广阔且分散、偏僻,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媒体不丰富,加之农村信息机构及信息收集、传递与发布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因而信息不畅,以致渔农不知调什么、怎样调。
7.加工严重滞后
目前,发达国家水产品产量75%左右是经过加工后销售的,鲜销的比例只有1/4。根据《中国渔业年鉴》资料,我国2001年水产品加工率只有32%,其中95%以上为海水加工品,淡水产品加工量很少。据16个内陆省(区)的淡水加工量统计,尚不足该地区淡水鱼总量的2%,“三北”地区只占0.8%左右,加工转化能力十分薄弱,严重制约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二、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当前,怎样调整淡水养殖业结构,是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就宏观而言,应按照品种优良、产品优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的基本原则进行调整。调整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1.品种结构
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在巩固和提高常规品种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名、特、新、稀品种的养殖,加快品种改良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不断推出大批设和市场需求的高档优质水产品,力求形成规模和特色,发挥规模效益、特色效益和名牌效益。目前,适合淡水养殖的品种至少可包括:鱼类中的鲫、鲤、鲢、鳙、草鱼、鲂、鳊、鳗、鳜、鲈、鮰、鮠、鳢、鲟、鳅、鳝、罗非鱼、黄颡鱼、鲑鳟、金鱼、锦鲤、热带观赏鱼等;甲壳类中的虾、蟹等;两栖类中的蛙;爬行类中的鳖、龟和贝类中的珍珠、螺等。此外,切实解决好名特优新品种的苗种、饲料和病害防治等问题,实现淡水养殖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2.布局结构
整体布局上,要在做好资源分析和水域分类的前提下,进行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培育和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产业,形成区域化的渔业生产特色。对那些可与“洋货”抗衡的实力型水产品,实行重点扶植,优先发展;对那些无优势可言,竞争力弱的水产品及时削减、调整,以腾出资金、资源发展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
生产布局上,可实行区域多元化品种组合,发展若干各具特色的养殖项目,使生产的产品呈现出多样化,多种水产品各自发挥优势,克服单一型品种的缺点,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在多元化品种组合中,即使一些品种市价下跌造成亏损,也可由另一些高回报品种的盈利来弥补,使生产经营者始终可以维持一定的收益水平,这样也便于其及时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使整体的养殖品种组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同时,严格推行养殖许可证制度,切实加强区域动态管理。
3.养殖方式
注重养殖方式的合理选择,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目前的主要养殖类型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江河溪流及湖泊养殖、网箱与流水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养殖方式有多茬养殖、轮捕轮放、反季节养殖、夏花苗当年养成、半流水(微流水)养殖、生态养殖等。养殖者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养殖方式,用现代技术嫁接于传统养殖业,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集约化养殖。同时,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改善养殖环境,防止水域污染,减少病害发生,加强养殖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4.经营模式
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完善经营机制。一是发展股份制经营。采取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契约合同方式,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和轴心的微观组织链,运作模式可以是合股承包、区域连片、专业合作、一体化经营。有了这样的联合经营组织,必然有利于相对统一的基础养殖设施改造与建设、品种更新、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形成规模经营、批量生产,使养殖户以组织群体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容易取得贸易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二是发展产业化经营。选择经营机制较为完善,具有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对象,指导帮助其建立新的经济利益分配机制;选择一些区域优势明显,产品销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形成拳头产品,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之路。三是发展综合性经营。根据具体情况,大力推广大水面“三网”(网箱、网拦、网围)养殖和鱼鳖、鱼蟹、鱼虾、鱼珠、鱼畜、鱼稻等混合养殖方式,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推进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考
1.科学制订调整规划
为避免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出现水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和周期性的过剩和“卖鱼难”,应从市场需求和当地的优势出发,制订本区域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规划。规划的制订需考虑以下几点:①注重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各地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水产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②注重发挥各地的产品优势。因自然的或历史的原因,一些地方生产的水产品一直拥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了有价值的品牌。这就要求这些地方针对自己的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建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商品基地和支柱产业。③注重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一些靠近大中城市或毗邻经济发达地区或交通较为便利的农村,应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渔业经济,建立渔业创汇基地。④注重发挥各地的技术优势。一些地方在水产养殖的某些方面淡水养殖专业技术人员较多,或拥有传统的生产、加工技术,应凭借这些淡水养殖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大投入,形成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该地区渔业经济结构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2.出台有关扶持政策
有力的政策因素,对于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可以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出台有关的配套政策加以扶持。①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需增加结构调整中的新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名、特、优、新、稀水产品开发
与生产应给予一定的补贴。②放宽税收政策。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渔农负担,以推动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同时,对结构调整中新上的名、特、稀水产项目应实行减免税政策。③给予信贷支撑。为支持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银行部门要设立专项贷款,放宽信贷条件,扩大信贷范围和额度,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在结构调整中的支撑作用。④实行外贸扶持。对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和竞争能力的水产品,政府要在符合WTO规则下给予生产者一定的外贸补贴,并给予更多的外贸自主权,疏通水产品出口渠道,做好配套服务。通过完善一系列的优惠配套政策,提高渔农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加快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力度
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当前我国的水产科技无论是在研究成果还是推广应用方面都存在着很大问题,不能满足渔农自主调整结构对科技的迫切需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从宏观上讲,一要改革水产科研体制,使水产科研机构直接为渔业、渔农服务;二要尽快增加水产科研的投入,保证结构调整中所需技术研究的顺利进行;三要大力提高水产科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效率,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把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及时向渔农推广。水产科研与推广工作应切实转变“重产量、轻质量”的偏向,把优质高效放在首位,加速优质新品种的培育、储备和推广,尤其要加强水产品加工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品种与质量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满足社会消费水平的日益上升和市场需求,并刺激渔农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
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渔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型渔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渔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渔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结构调整的主体———渔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渔农素质,对于推进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十分重要。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渔农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二要组织渔农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管理、竞争的能力;三要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提升渔农的综合素质。
4.实施无公害养殖
在养殖品种调整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养殖户走无公害养殖之路。当今,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除人口、资源、环境之外的全球性第四大危机,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前些年由于片面追求渔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了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滥用药物防治鱼病、在饲料中滥用激素等添加物,致使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与药残超标的问题比较普遍与突出。为此,国家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农业部在2002年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明确“无公害水产品”的概念,即产地生态环境好、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经有关机构认定并可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安全优质产品。
在实施管理上,必须建立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和质量保证管理设置;建立水质监测制度及时调控水质,防止造成养殖生产的自身污染;建立病害测报、防治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贯彻预防为主、早期治疗、科学用药的病害防治原则;建立健康养殖管理制度,实施苗种放养、水体环境、饲
料投喂、科学管理、综合配套的健康养殖技术;建立水产品质量检测制度,水产品上市需经省、市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应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建立塘口档案管理制度,对苗种放养、起捕、饲料、肥料的使用,水质监测、调控,防疫、检疫、病害防治、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记录,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5.深化水产品加工
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大宗水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延长产业链、拓宽渔业发展空间、促进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都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要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注入发展的活力,提高水产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①扩大加工规模。在壮大现有加工企业的同时,利用和扶持冷冻厂、肉联厂、饮料厂、食品罐头厂等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淡水产品加工能力。②设立专项贷款。优先和增加淡水产品加工的贷款扶持,以确保厂房建设、设备引进、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③加强财税支持。对水产品加工企业要坚持“薄赋广征”、“放水养鱼”,对出口创汇企业和新项目、开发性项目等按政策实行减免税优惠;财政可采取贴息的办法,推动金融部门增加贷款。④优化经营环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管理和服务,提供各种方便,扩大淡水产品加工企业同国内外相关单位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发展外资、三资、民营、股份制经营;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金,建立上市公司。⑤完善科研投资机制。采取国家投资及企业与民营资助相结合等办法,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确保淡水产品加工业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⑥明确精深加工的方向。首先,可将精深加工产品定位于方便、即食、休闲三个类别上,这三类产品目前的市场条件已较成熟,并且仍有发展空间;其次,将部分水产食品加工后无法直接利用的原料如虾类、贝壳裙边等制成食品添加剂;第三,将无法直接食用或者某些特殊部位的水产品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转化为氨基酸、脂质体、DNA等生物制剂、保健品和药用中间体。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水产精深加工模式,将食品加工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精深加工的技术不断更新,产品更具延伸性。⑦强化质量管理。在淡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同时在生产工艺流程中推行危害分析重点控制(HACCP)方法,实行良好的操作规范(GMP)和安全卫生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使水产品从生产标准到商品标准与国际接轨,以适应扩大出口的需要。⑧组建专门班子。重点渔区的水产主管部门应设置淡水产品加工机构,做到有班子、有人员、有领导专管和指导。
6.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是必须把渔农和市场结合起来,让渔农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这就离不开各种形式的组织。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渔农一般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存在着“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使渔农在结构调整中直接面对市场的组织成本及交易费用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有赖于通过鼓励各种渔业中介组织、渔民经纪人、运销大户以及多种形式的渔农经济合作组织进入流通领域,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各方面服务,在渔农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既可保证渔农在结构调整中的自主地位,又能充分发挥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
7.完善信息网络体系
关键词:物业管理人才;需求现状;需求特点
中图分类号:G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130-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衣、食、住、行是百姓生活的四要素,住是其中很重要的要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屋住”,而是要住的舒适、住的方便、住的安全,物业管理随之也得以快速发展。物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是指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及其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相关场地的综合管理。物业管理的目的就是服务千家万户,满足多层次需求,让广大老百姓满意。
1物业管理人才需求前景乐观
物业管理行业被誉为“朝阳产业”。绝大多数的专家认为服务业将是未来10年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物业管理、专业咨询、法律服务等这些属于新兴的广义服务业,是服务业人才需求增长的主体部分。在未来服务业人才需求增长的数量里,70%左右的需求将在新生服务行业产生。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住宅商品化和产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促使物业管理快速进入社会经济生活,并得到了迅猛地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城市管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批设计新颖、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落成,消费者在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面积的同时,也对居住软件和物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吸引了大批物业管理企业进入市场。与此同时,政府也不断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调整行业行为规范,通过加大行业自治管理力度,促进物业管理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一切都刺激了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行业的发展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强劲的需求,从近几年对各行业职位需求的分析来看,物业管理行业的职位需求数量始终列居前列,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物业管理专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不仅将成为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必须人才之一,而且将保持较强的市场需求。据估计到2010年,全国城镇物业管理覆盖面将在50%以上,新建筑物业管理覆盖率将在90%以上。而目前该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就业前景非常光明。
2物业管理人才需求现状
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的细化与品质提升、现代楼宇高科技设备的增加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都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既懂专业,又懂现代物业服务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需求数量方面:人才非常缺乏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房地产投资额还将不断扩大。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迅速发展,并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对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激增。中国城市房地产网统计,物业管理项目(面积)的增加,要求从业人员的数量增加。以10 000 m2需要4~5个物业管理人员计算,全国每年至少需要新增十万名从业人员。目前不少企业对物业管理人员的要求从学历到经验都更加严格,随着物业行业趋于专业化、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集团化,专业物业管理人员需求将继续走高;而相关的专门培养单位的培养能力却很有限,造成了行业内总体人才紧缺。
2.2在需求结构方面:结构性矛盾突出
很多地区都呈现出物业管理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即高层次管理人才紧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需要既懂实际操作又懂管理的实用型优秀人才。很多不具备专业物业知识技能的人在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而懂信息技术的物业管理工程师以及物业管理高级经理用高薪也难聘到。
一些针对物业公司的调查发现小区高级物业管理人才倍受青睐。如武汉市2007年上半年的劳动力市场中高端的物业管理职位数为2 495个,应聘者仅有1 724人,其中需求较多的职位包括客户部经理、工程管理等,尤其需要有较强服务意识、较强公关能力以及环境管理、治安管理、车辆管理等能力的综合人才。
一边是物业管理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一边是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缺乏专业技能的人找不到工作,结构性矛盾突出。
2.3在需求质量方面: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
由于物业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过快导致相关核心人才培养相对严重不足,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迄今为止,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超过2万多家,物业管理人员达250万人。然而,物业管理人员多半为半路转行,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导致服务水平低是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物业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原有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屋管理和维修部门的人员直接转化而来,他们不熟悉现代物业管理的模式;二是学管理专业的人改行,他们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不熟悉物业管理业务;三是学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往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操能力较差,并且人数较少。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具备从战略上进行管理的能力,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一些培训后才能上岗。四是城市的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力,经简单培训后进人物业管理行业,他们只能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和服务。
由此可知,物业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业务水平有限、综合素质偏低,已经制约了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
3物业管理人才需求特点及素质要求
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
3.1人才需求的层次性
物业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从房屋设备维修养护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甚至物业管理的理论研究都在其范围之内,这就造成物业管理对人才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物业管理公司的构架上来看,物业管理公司的用人需求包括二个层次:管理层和操作层。管理层包括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和首脑人才;操作层包括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同时,从专业教师培育和学科发展研究角度上看,物业管理人才还需要有学术人才,即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人才,这就形成了物业管理的学术层。
3.2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通用人才并重
现代物业管理涉及物业的种类繁多,有居住物业、商业物业、工业物业和其他用途的物业。物业管理和服务对象有显著的差异,需要一批熟悉各物业特点,掌握常规管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每种物业的管理服务工作都会涉及到房屋设备、公共设施的维修养护,公共区域的治安、环卫、交通等综合管理与经营,需要有一批懂得企业管理与经营、经济分析、公共关系学等复合型通用人才。
3.3物业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兼备
物业管理是一个典型的以人力资源及智力输出为特征,附着情感价值,并对管理服务模式、技能与方法持续动态创新的行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行业的发展速度使得工作中不断涌现新的问题,这就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从具体工作岗位来看,较为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对动手能力要求颇高的技术工作居多,所以有无实践能力也是物业公司招聘人员的重要考察指标。
随着近两年物业管理业政策的变化,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专业化程度越来越深。物业管理行业内的各类人员必须更加专业化才能适应这个行业发展的需要。
物业管理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物业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有责任心、进取心、遵守职业道德,有敬业精神,具备服务意识,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②掌握现代物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方法,具备工作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专业能力);③要有较扎实的物业管理知识和相应的物业管理经验,包括公共秩序、安全知识,例如小区内的车辆交通维护、保安岗哨、安全设备设置,以及园林绿化、水暖施工、通气通电等。房层的维修、养护、鉴定完损等级知识。物业的保洁知识,如清洁、消毒、灭“四害”等;④熟悉国际国内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物业管理最新发展动态;⑤要有丰富的工程设备管理知识,对机电设备系统有较清晰的概念,懂得高端物业管理中的自动化控制,包括建筑设备上的知识,如通风、排气、消防、排污、排烟等;还有电器设备方面的知识,如电梯、中央空调、高低压配电等;⑥要具有经营决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全面管理能力。
4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观点及建议
4.1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迅速且前景较好
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我院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符合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各种调研结果表明: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对物业管理专业人员需求量大,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物业管理行业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从业人员自己本身对物业管理就不甚了解,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成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间矛盾的焦点。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及物业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对于物业管理的规范发展极为重要,亟需大量高素质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4.2我院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有着明显的知识结构优势
现代物业管理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要求提高。在目前的物业管理实践中,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间纠纷不断,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相当的法律素养,可以帮助物业管理人员处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间的矛盾,能够利用法律法规更好的为业主服务。我院具备充足的法律教学资源,在法律教学研究中师资力量雄厚,有很好的法律教育传统和教育环境,且很多教师在法律实践中经验丰富,处理过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间的法律纠纷,因此能够培养出具备深厚法律知识背景的物业管理人才,弥补现代物业管理人才法律知识缺乏的不足,彰显我院人才培养的特色,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分析和解决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处理物业管理的一般纠纷。
4.3坚定办学信心,培养学生投身于物业管理行业的热情
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社会各方还会进一步认可物业管理行业并支持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我们要坚定办学信心,加快课程改革,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物业管理人才。同时,学校应定期请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物业服务企业经理、管理处主任参与学校的教学,把行业的希望、企业的追求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树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的意识,充满积极投身于物业管理行业的热情,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增加“原动力”。
4.4突出“校企结合”的特色
努力调动校外实训基地,合理设置我院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恰当选用人才培养模式,以符合企业用人要求。从相关物业服务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来看,我院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课程,突出“校企结合”的思路,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符合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相关物业服务企业一致认为: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采取“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其对物业管理行业的热爱之情,在形成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灵活处理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跨专业能力,把学生真正打造成高技能物业管理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学院应与一些规模较大、运作规范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学校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物业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岗位实操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 芳.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技术类人才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2 郭文剑.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改革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4)
3 彭后生.我校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现代物业,2008(3)
4 李晓琳.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7.9(9)
5 郭桥华.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物业,2008(4)
Higher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Property Management Research Report
Luo Huina
Abstract:Since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property scale, property types increased,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surge in demand. I demand from the status quo of property management personnel,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in question, indicating demand for property management personne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then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and suggestions.
(参考提纲)
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既要有数据,又要有分析。
1.地方××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地方××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数、技术等级、年龄、学历分布结构、工资收入等),过去三年人才招聘情况,未来人才需求趋势,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3.地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4.地方××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专业社会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帮助大的证书,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5.地方××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前主要招聘渠道,能否满足需要,其中高职学生所占比例。建议重点解剖若干个企业。
三、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现状调研
1.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点分布情况
主要统计设置该专业的学校数
2.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统计该专业近三年来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以及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情况。
3.地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实训条件、考证率、师资情况等。
四、××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定位
1.××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有专业方向才说明,没有则不必说明)。
2.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面向哪些职业岗位,培养规格如何)
3.××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以及具体课程设置)。
4.相关专业开设及实训实习设备情况
数控技术是数字程序控制数控机械实现自动工作的技术。它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较好地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和复杂零件加工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问题。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数控机床、机器人以及各类机电一体化设备上。同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数控装臵和数控机械要求在理论和应用方面有迅速的发展和提高。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生产一线人才的培养基地,应针对数控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计划,快速高效地为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数控技术人才。我校数控专业是新成立的专业,教学经验不足,为了快速高效为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数控人才,我们对用人企业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从2008年月7月至8月我们对厦门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主要以调查表的形式进行。调研方向主要为:
1、企业数控人才来源及结构。
2、企业对人才规格的定位。
3、企业对数控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的要求。
4、我校数控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5、对我校数控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二、数控技术人才需求状况及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通过对企业数控人才结构的调研表明,大部分以中、高职学历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较少。企业所需的数控人才主要以社会招聘为主,小部分通过职业院校招聘毕业生和企业通过依靠自身力量来培养提高数控人才来满足企业需求。这说明:1.职业院校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2.数控人才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企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数控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对在校学生学习期间能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在调研过程中从企业及招聘信息数据来源中表明,数控技术人员人才需求量大。数控技术应用岗位主要有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机床设计、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服务、维护维修、数控管理等岗位需求,且岗位分工明确。尤其以数控技师等综合性人才最紧缺。其中精通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和数控机床维护、维
修人员由于掌握了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是企业的最抢手人才,其待遇很高,这种人才在企业中被称为金领。其次对能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二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等这类人才称为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此外为数控机床维护人员,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能进行PLC和参数设臵,清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维修。此类人员由于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三、数控专业培养方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校的数控专业的课程设臵一般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为模式。为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加工技术、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电气控制,CAD/CAM,PLC,钳工技术,车工加工技术,铣工技术基础,数控等。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有高职高专统一教材,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总体上来说,我校的数控专业教材在课程设臵与教材使用方面显得有一些混杂。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宏观摇摆不定导致的。主观上的原因是我校没能对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系统论证,只有凭兄弟学校提供的借鉴及自身对课程经验的积累。
2、就实训条件而言。近几年来,我校为适应办学规模与市场调控的要求,要加强数控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实训条件。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只采购了一台教学用的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初步建立了一个数控仿真实验室,这学期还计划创办一个设备较齐全的校办数控加工工厂。该工厂可供数控专业所有学生的教学实训要求,整个车间的设备全天候实习使用,并安排专职的指导老师,从社会上招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人师傅手把手地认教。我校的钳工实训室也是如此,共有60个工位。虽然学校在数控实训设备上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精力,但就目前而言,还远远不能满足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训要求。由于高职学生主要是向企业提供实用型的人才,动手能力对学生来说相当的重要。因此,希望学校能尽快完善学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给学生一个较全面的实习环境。
3、数控专业学生的考证。我校一直以来都要求毕业生实行双证制。我系对学生的考证工作一直放在首要地位。数控专业是新开设的专业,对其不仅要求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证书,也要有钳工、车工、铣工、电工证、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等级在中级以上技能证书,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更广泛的就业天地。
4、师资。目前,我校的数控专业师资力量在全校中可以说是比较薄弱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数控专业在社会上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企业对数控人才的待遇一般都比较高,相比之下,学校给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企业给数控人才的待遇,这就造成了数控人才不大愿意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这就直接影响了我校数控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我国的各高校的数控专业还是以专科为主,学历普遍不高,但数控专业又有别于其他专业,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也造成了我校现有的数控教师学历不高。另外就是数控专业是我校新设臵的专业,还没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实训设备缺乏,也造成了一些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老师傅不愿来我校任教。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也相继投入精力,暑期派遣多位教师到青岛等地方进行培训,以适应“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形式。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学校肯加大投入建设,相信对我校的数控专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四、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应突出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突出体现实践课程所占有的学时比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结合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实际需求。高职要发展不能光靠学校和教育部门本身,更要与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共同联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接受高职教育学生的就业问题。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要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明确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要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从企业了解需求、从企业获得培养学生的一手素材,让学生学到的是企业真正所需的东西,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企业实习,切身体会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尽量增加一些学生动手的实践课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体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传授技能的纽带,如果教师不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和对所需知识的理解,学生也很难培养成合格人才。教师的培养有自身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数控专业教学一定要实施任务引领的教学思想,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典型项目作为教学课题,创设“生产情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多媒体体课件、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进行开发与利用,全力以赴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体验的空间。
一、调查任务和目的?
通过调研和收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的变化趋势,为我校平面设计的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本次调查突出对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岗位分析。
二、调查提纲
1、确定调查的主题;
2、调查内容设计;
3、根据选题确定调查形式;
调研的方式有电话访谈,走访广告公司、动漫公司、装璜艺术公司等并与相关工作要求和管理和设计人员座谈,收集网络、媒体以及有关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另外动漫艺术学院还组织了调研组,由系部领导,专业负责人带头,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走访了广告公司、动漫公司、装璜艺术公司等。
4、确定调查对象;
调研的对象为广告公司、动漫公司、装璜艺术公司等
三、调查报告、分析
1、平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能够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我校的职业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指导”,必须摈弃重视层次、忽视类型,崇尚理论、鄙视技能的观念,确立能力为本位的思想。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定位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应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按照职业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新时期企业、行业要求人才不仅应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有过硬的岗位技能和能力,还 1
应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和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将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职业对劳动者和人才的普遍要求。近年来,各级政府调整、重组教育资源,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高职教育,但是目前教学过程中,在培养模式、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都还没有充分体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度远未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的产品不断涌现。近年来,广告行业持续升温,艺术设计专业渐已成为新兴的热门行业,综合能力强的专业设计人才偏少。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广告策划、产品包装等装潢设计,设计人才是一个行业的智囊和喉舌。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广告公司、印刷制版公司、设计室、报社、图书出版行业、影楼、喷绘制图公司、电子出版社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也可从事IT行业中美术设计、页面开发制作、界面设计、电子商务等当今流行行业的工作。因此,如何抓住机遇,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图形图像方向平面设计专业的当务之急。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与企业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强烈感受到社会对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看到目前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图形图像方向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图形图像方向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2、平面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长期以来,广告行业鱼龙混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正规广告公司人才市场占有份额相对较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对艺术审美理念正发生着改变。随着近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广告行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艺术设计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批规模小设计水平低的公司将被重组兼并。个性化、时尚化、正规化、专业化的艺术设计公司正逐渐占领市场的主流阵地。因此,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先进设计理念的艺术设计人员,这在客观上为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起步较晚,所以对该专业的专门人才需求量大,前景十分广阔。为了对该专业的市场状况及人才需求有进一步了解,我们主要从室内装潢与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网页与杂志等媒体的美术设计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市场调查与分析。
(一)室内装潢设计
1.市场概况
在我国大中型城市,随着地产的热炒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房子的居住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于事内装潢设计人员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情。当然前提是你能为顾
客创造出充满创意而又适宜的生活空间。现在,相当多的室内装潢设计人员,也是“SOHO”一族,在家办公,不论上班时间,只要把作品按时交给客户即可。
2.从业人员薪金水平
室内装潢设计人员的工资水平一般有两种:一种只有固定工资,资深人员月工资一般在5000—7000元左右,年薪一般在8万—12万之间。一般人员工资在2500—3500元之间。另一种是固定工资+提成,起总体工资水平,与前一种相差不大。
3.专业人才要求
对于室内装潢设计人员而言,创意是最关键的。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特别是这个专业的,先找一家比较有名气的室内装潢设计公司,做一名普通小职员,哪怕是实习也行。先感受一下氛围,要注意学习优秀设计师的创意。其次,经验是最宝贵的,但对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来说,经验几乎为零,所以在实习或正式参加工作的时候要注意积累经验,各方面都要积极参与一些。再次,你应该学会当今最常用的设计软件,比如PHOTOSHOP、AUTOCAD、CORELDRAW、3DMAX等,最好能再考取一些相关证书。另外,因为装饰行业都是一单业务一个项目,而每个公司都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展多个项目,而每个项目都必须有专人——项目经理来负责,因此,在校期间如果能取得建筑项目经理资质和熟悉一些质量控制的流程、知识,对学生将来的求职和未来发展都大有好处。
(二)广告公司平面设计
1.市场概况
据2010年年底的统计,我国广告从业人员共有170.9万人,其中管理人员16.2万人,占9.47%,业务人员80.8万人,占47.27%,其他人员是73.9万人,占43.23%。按照地区来看,广告从业人员82%集中在中、东部,中部地区27.29%,沿海地区含北京占到54.70%,而西部地区十省市从业人员仅占全国的18.01%。按企业性质来说,个体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相对集中,占42.77%,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占11.72%,国有事业单位占11.26%,集体企业占11.23%,集体事业占1.27%,个体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占1.21%,联营企业占1.21%,其他单位占19.33%。
2.职业状况
在广告公司,大多数都是从事于平面设计工作,很少涉及到立体空间设计。但对技术含量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现在的广告公司,很多都涉及到地产策划及品牌推广,而平面设计又是产品推广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何在铺天盖地的报纸广告中,使自己所做的平面广告在几秒之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对平面设计人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目前我国广告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知识面不广,外语水平较低,服务意识
薄弱,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漠,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的矛盾,急需与之配套的专业在职培训和知识更新。
3.薪酬水平
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的待遇还是十分可观的,前提是你必须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足以打动人心的创意。一般设计人员的工资在2500—3500元之间;高级设计师工资在4000—6000元之间,美术指导的工资在6000—8000元之间。
3.专业要求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一场广告论坛会上,广告界的资深专家、学者和著名策划人就广告人才的有关理论、广告人才的培养、使用及广告人才的需求、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大家普遍认为,广告业是一个人才密集的行业,是一个靠智力打天下的产业,没有一批有敏锐洞察力和市场驾驶能力的创新人才,就不可能有广告产业的大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广告业急需五类人才:一是需要了解国际市场、通晓国际广告运作经验和较强沟通能力的人才;二是需要有敏锐洞察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高层管理人才;三是需要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四是需要能够自己创作、设计的人才;五是需要高层次的各类广告制作,特别是擅长影视广告制作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本专业学生应利用在校时间掌握广告设计的基础知识、学习美学基础、各种广告媒体的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和制作;学习现代广告的设计思想和实施手段,掌握先进的广告设计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培养自己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广告人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培养自己的图形图象分析能力、技术延展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文案写作和讲演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通过这些以为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杂志、网页等美术编辑或艺术设计
平面设计专业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不断增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产品的包装装潢和产品的广告宣传,这都需要平面艺术设计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可以以平面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从事网页的设计工作,以及其他一些媒体的艺术设计、美术编辑方面的工作。
设计人中要适应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目前的发展状况;要重新学习这个行业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个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强。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放宽视野,不要把眼光局限于本专业之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多学习一些本专业之外而自己又感兴趣的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本专业在校生,要掌握了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与电脑艺术创作的复合型人才,熟悉经济、文化和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中外平面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现代平面广告策划、创意、制作和发布的能力,具备市场分析、策划和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以及装潢实体的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能适应中国入世后的新形势,为中外企业进行形象策划。能自主创业。从艺术素质来讲,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础训练,具备了本专业设计创新的基本素质,这一点对他在市场上的发展尤为重要。还要建立市场营销观念,具有分析和解决具体操作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协调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运用电脑能从事专业艺术设计工作,具备与装潢相关行业实施和经营管理等能力。
根据我省近年来图形图像方向平面设计专业就业情况分析和省外相关学校调查显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可在装璜公司,广告公司,或动画公司,婚妙摄影,照相馆等单位工作,就业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图形图像方面专业人才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总的来说,我们针对平面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合理性进行了调研、分析,根据社会需求来指导我们的人才培养,从而确定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
动漫艺术学院
一、从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分析专业培养目标
从岗位分布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五类(如图1所示):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从事电工、电子类产品的质量检验监督与控制等工作,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43.9%;电气设备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岗位,主要进行电气设备的操作、调试、运行和日常维修,是智能型的操作人员,这类人员占30.5%;企业的计划科、生产科、企管办等部门的生产管理岗位,从事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这类人员占13.3%;产品的销售、售后技术服务岗位,占5.7%;行政管理和个体以及其他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1.3%和5.3%。
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笔者所在学校电气设备安装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应用与运作。
高职高专电气类专业则是培养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在生产现场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工艺设计与实施、现场经营管理以及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是将工程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工程、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一般不进行整机设计,也不搞产品的开发研究,不涉及高度抽象的理论概念,工作时注重定性的分析,而非定量的计算。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应加强工艺实施能力和提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2%和19.9%,这是社会对高职高专电气专门人才规格要求的直接反映。
二、从毕业生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分析课程设计
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应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大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中专教育应使毕业生掌握相对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才能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基础理论知识是指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和应掌握的常规性、基础性知识,如高等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理论知识是组成本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的基础,同时又是坚持自学的必要条件。
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指适应岗位(群)要求所应掌握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本专业的最新科技信息,如电子技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气控制设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检测与转换、电子CAD等。它涉及从设计到操作整个工艺流程和生产的全过程,是电气中专人才完成本职工作必备的基本知识。
调查对象大都认为,外语、计算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气控制设备、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工程应用技术等知识,是中专电气类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如图3所示)。
进行高职高专电气类专业的教学设计时,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以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重心。基础理论知识要扎实,打好基础,储备后劲;专业知识要专精,强调一专多能。要拓宽知识面和科学视野,打破传统专业教学模式隔山如隔行的封闭状态,重视知识的渗透、融合和转化,并能不断有效地更新知识,使毕业生真正具备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的知识结构。
总之,构筑电气高职高专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改革课程设置,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三、从调查分析看毕业生的能力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毕业生都要求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和电工等级考证的培训,尤其是希望能掌握先进软件的使用方法。调查对象一致认为,外語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是专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英语水平以熟练阅读材料为主,同时取得中级电工技能等级证书。
调查中就生产一线操作、工艺实施、设备调试运行维护、产品销售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广泛征求了意见,得到的反馈是,必须加强毕业生工艺实施及设备调试运行维护能力的培养,如图4所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生产领域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从业岗位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在高新技术信息的学习和应用方面,应具有很强的能力。同时,调查也表明,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加强电工操作实训,突出电工动手能力的专业教学特色。
从调研结果综合分析电气类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我们可以看出:
操作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动手能力,包括任职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如仪器、仪表的操作,计算机的操作等;也包含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要求理解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程序,掌握应知应会的职业技术规范,具有排除故障,维修设备等方面的能力,具体项目如电工的操作、工艺规程编制实施、电器设备的调试维修等。
认知能力是指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判断和临场应变的能力,运用知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技术革新和设计的创新能力等。
表达能力是指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数理计算及图表展示的能力。
其他相关能力主要是指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业务交往及社会交际能力。在能够熟练进行技术操作、懂得技术开发的同时,又能将工程设计转化为工艺流程,将管理规范转化为管理实效;具有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悟性和本领,并能自觉开发潜能、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处理好业缘关系和人际关系,善于与各方合作交流,并能沟通、协调横向通联关系和纵向领属关系。
总之,能力结构要以应用为主线,突出操作性、实用性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要以适应职业岗位(群)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的丰富,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目前,周口市城区现有幼儿园的数量与质量已很难满足家长的需求。于是,“入园难”、“入园贵”已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将建立一大批新的幼儿园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新的幼儿园的建立,将产生更多的学前教育岗位。这将使得职业道德高尚、专业扎实的学前教育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目前,川汇区在教育部门登记的公办和私立幼儿园共60所,没有登记而开办的也不在少数,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幼教教师资格证,保守估计,每年幼师缺口达500人。
为了进一步了解市场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幼儿园、早教中心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走访企业、毕业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专业在社会的就业岗位群,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具备的能力,以此来确定我们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选择了周口市几家比较有知名度的幼儿园进行了解。这些幼儿园包括周口市第三幼儿园、周口市第四幼儿园、周口市汇林幼稚园。经过对问卷的分析整理,这些用人单位的意见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
1.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不仅熟练幼儿园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基本的学前教育知识,运用理
论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
2.幼儿园每天都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口语表达能力是企业选拔人才一条重要参考标准。此外,普通话要求比较告。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具有向师性,老师的普通话发音直接影响儿童的普通话发音。
3.对于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幼儿教师来讲,掌握一门特长非常关键。
4.用人单位还要求计算机的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熟练应用现代化通讯工具。
5.用人单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能力不足,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缺乏服务意识和吃苦精神。
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从我国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我国幼儿在园人数2015年要达到3400万人,2020年要达到4000万人;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到90%,学前两年毛入学率达到80%,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到70%;并且明确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
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河南省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并扶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河南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将会有非常旺盛的需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会让提供非常多的就业岗位。
因此,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势在必行。
周口市职业中专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了解物流行业人才供求状况,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状况是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指南针”,是物流管理专业开发哪些课程和怎样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人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能力、素质,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信息支持。
(二)调研对象:
为了了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能力、素质。项目组针对山西省内外的多家重点物流企业包含美特好清徐物流园区、山西盛唐物流、迎泽物流、太铁物流、大同物流园区、侯马物流保税区、天津港、上海港等企业,重点调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设置和能力标准;企业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在知识、素质以及能力机构方面的要求;企业主要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等,为我院在专业建设中,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根据调研的目的和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企业专家访问法;掌握山西物流行业企业的总体规模及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山西物流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2)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物流企业的岗位设置,物流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结构。
(3)文献资料分析法;收集并归纳近三年山西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人才招聘渠道;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等。
(4)网络资源分析法,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收集了物流企业的岗位招聘信息,分析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调研内容:
(1)山西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重点调查山西物流行业企业的总体规划及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山西物流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2)山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重点掌握山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总量及能力需求结构,以及需求的变化趋势。
(3)山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给预测;重点掌握山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给的总量,以及需求的变化趋势。
(4)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置、实习实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途径。
三、调研分析
(一)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1.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显示,未来五年物流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600余万人,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10年,山西省被列为国家综改试验区,现代物流业又被列为综改试验区的重点发展产业,同时也是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支柱产业。到2020年,山西要建成一核三区多节点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从业人员总数预计将达到188万人,专业人才需求约为22.3万人。
2.专业复合型要求增强
在今后一段时期,物流企业除仓存、运输、配送、搬运加工、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以外,熟知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连锁经营、国际物流、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预测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加缺乏。
3.专业结构性需求趋于明显
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类型的调研,未来物流人才需求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这些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了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至于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
(二)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1.综合性管理人才需求紧迫
根据企业调查,目前山西物流企业对综合性管理人才需求较为紧迫,成为制约山西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综合性管理人才包含:企业物流应用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战略型物流人才。这些高层次物流人才的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2.技术性、技能性物流人才需求量大
物流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通过企业调查发现,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在物流企业中从事设备的操作、维护,物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企业配送中心管理和经济核算,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报关等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非常紧缺。
3.企业更喜欢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
企业对物流人才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要求,还有职业素养的要求。根据调查显示,企业除了关心专业能力外,也非常重视员工的人际与管理基本技能、计量与技术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岗位需求分析 1.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礼仪修养素质;(2)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的职业素质;(3)具有良好的计划决策、管理控制、数据分析处理等专业素质。2.能力要求:(1)知识能力
主要包括: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掌握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信息管理、国际物流和货运代理等理论知识;掌握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的知识;掌握物流成本分析的知识;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
(2)基层作业操作能力
主要包括在仓储作业、运输作业和配送作业能力等操作技能层面上的能力。(3)执行能力
将管理者的决策化解为具体的计划、方案等能力。
(4)管理能力
对企业物流过程以及小型物流企业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对物流信息进行管理的能力。
(5)创新拓展能力
有创新意识,能够推陈出新,对物流市场进行拓展的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1.物流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综合素养
在调研中,有65.5%的受访者认为物流专业学生人应注重规划技能的培养,58.6%的人认为物流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硬件设备技能,而认为应具备人际交往技能的占44.8。所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综合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2.物流专业学生应该注重职业资格证书
在调研过程中也进行了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证书需求的调查,有49%的人认为重要,41%的人认为一般,但是总体而言,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增加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砝码。
3.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动手能力是企业最看重的一项指标,所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校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课程实践、认知实习、模拟训练、岗位实习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4.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根据本项目的调研情况分析,结合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按照物流市场和专业素质需要,合理设置物流专业课程
在具体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这一创新的学科专业应该是许多传统学科的高度融合,在合理优化物流人才专业结构的同时,注意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优势,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2)加强物流师资与教材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师总结、探索和完善。目前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物流专业水平总体不高。教师能否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创造性的培养对策,是实现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可通
过派遣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锻炼、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业实践性强,因而,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4)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大胆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
教育的发展朝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方向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改变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状况,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应变性强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也可以进行改革与创新。
【淡水养殖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淡水鱼养殖12-15
养殖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10-18
养殖专业合作社12-09
养殖专业合作社章程09-06
水产养殖学专业自荐书11-09
养殖申请报告11-09
养殖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09-27
养殖山羊项目可研报告07-04
生态养殖调查报告07-23
波尔山羊养殖项目报告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