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赞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城赞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精选10篇)

长城赞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篇1

XXX 【学生特点分析】

我上课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不错而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精妙的回答。【教学内容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方法与过程

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你知道中国的象征物有哪些?

2、是的,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板书课题:长城赞)

二、长城资料交流

1、读长城资料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3、教师补充更正:抒发自豪之情,引入新课。

三、看课本图片,请同学们分别描述长城,抒发感受。

四、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吏卒、黎庶、隘口、巍峨、烽垛、瀚海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对联,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2、联系对联,看一看上下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的长城?

六、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思考问题:(1)、每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2)、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习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学习下联。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谈感受。

七、深入探究、品读感悟

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特点和蕴藏的情感。

八、拓展延伸

让我们在浓浓的民族自豪之情中,再一次欣赏和感受这一伟大的奇迹!

1、欣赏长城视频风景,学生深情朗读课文.2、教师深情抒怀,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上联(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下联(空间)壮丽的奇观 教学反思:

《长城赞》是一副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从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特点,突破难点,恰到好处。本文以对联的形式描写赞美长城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所在。拿出一部分时间对本文进行对联形式及特点的处理,效果很好。课后同学们不但对搜集对联、积累对联的兴趣浓了,甚至有人试做一些简单对联了。

《长城赞》说课稿

XXX

一、说教材

《长城赞》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二、说教法

一堂好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4)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而这篇课文又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在教学中,我组织安排朗读、理解、积累这几个步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以读为本”,重在“理解感悟积累”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大意,熟读成诵。教学中坚持“先扶后放”,“先学后教再学”的原则,教师走到学生中去,以平等的心态,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方法与过程

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你知道中国的象征物有哪些?

2、是的,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板书课题:长城赞)

二、长城资料交流

1、读长城资料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3、教师补充更正:抒发自豪之情,引入新课。

三、看课本图片,请同学们分别描述长城,抒发感受。

四、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吏卒、黎庶、隘口、巍峨、烽垛、瀚海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对联,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2、联系对联,看一看上下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的长城?

六、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思考问题:(1)、每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2)、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习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学习下联。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谈感受。

七、深入探究、品读感悟

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特点和蕴藏的情感。

八、拓展延伸

让我们在浓浓的民族自豪之情中,再一次欣赏和感受这一伟大的奇迹!

1、欣赏长城视频风景,学生深情朗读课文.2、教师深情抒怀,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上联(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长城赞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篇2

板桥中心学校

陈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并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

1、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我”与车主的对话,倡导个性化朗读。情感目标:

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大人讲过《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牧童站在山坡上焦急地呼救为何山坡下的人不去救助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是呀,诚信是多么重要!一旦失去,将难挽回。这个牧童不诚实,就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诚实和信任的课文,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课后的生字表。(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纠正字音,不读破句。

4、再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画下来。(适当解决)

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能见度 :物体在一定的距离时能为正常视力所看到的清晰程度。歉 意 :抱歉的心情。环顾:向周围看。

6、请同学们带着生字词再次通读课文,思考:课文分为几段?用精炼的语言总结各段落大意。

7、请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上以下词语)驱车回家 撞碎反镜 留下纸条 拨打电话 表示感谢 印在脑海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请打开课本快速读全文,找出含有课题的那句话,用“~~”划出。

2、(出示)读中心句(板书:比金钱更重要)。

3、再有感情地读课题,为什么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在句子后打上“?”)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4、诚实和信任真的比金钱更重要吗?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夜晚,自由朗读1~3节,想想那个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过渡: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我碰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那么出这样的事故,到底责任应该在谁身上?如果你是一名交通警察,当你来到事故现场,该怎样认定事故的责任人呢?

6、(出示):问题一:为什么会发生交通事故?(自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问题)交流:

①“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理解:能见度)这句话说明什么?(天气不好,导致事故----客观原因)②“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车主违章停车,导致事故----主观原因)③“快到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作者归心似箭,车速过快-------主观原因)师:你这小交警该如何判决呢?

7、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要留纸条?

① 过渡:我们弄清了事故的起因,也做出了一个合理的判决,那文章中的作者怎么做的呢?(留下一张纸条,主动承担的责任)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虽然这辆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应该在我。”(虽然小红车违章停车,但作者是开车主动撞的)③“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因为四周没有人,只能留纸条了。)交流:

A、什么叫环顾?我为什么要环顾?

B、在“我”当时所处环境下,换了有些人,可能会怎么做?(学生联系课文说理由)C、小结:应该是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作者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精神真令人敬佩,谁能读好这句话?

8、问题三:纸条上会写些什么?

① 过渡:“我”留下了字条,字条上会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写这张字条? ② 讨论,各抒已见,这张留言条该怎么写。

③ 悟出作者为什么不写事故原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④ 交流所写内容。

四、课外延展,走进文本。

1、师:纸条写好了,现在你准备把这张字条怎么办?(压在雨刷下)

我想劝你别放,为什么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能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吗?

2、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3、“我”留下了字条,你觉得我还留下了什么?(一颗诚实的心,留下了对别人的充分信任)

五、总结:

诚实是架设在人心的桥梁,是沟通心灵的纽带,只要人人都拥有诚信,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六、板书设计:

20、诚实与信任 撞车留言 通话致歉 收获信任

20.《诚实与信任》说课稿 板桥中心学校

陈伟

一、说教材:

《诚实与信任》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富有发人深省的教育启迪意义。

课文共11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1---3)写我深夜驱车回家,撞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后,在小红车上留下了字条。第二段(4---10)写我和小红车主人在电话中相互表示歉意和感谢,表现了讲究诚实和信任的人间真情。第三段(11)写小红车主人的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内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获得诚信教育。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内容,体味其中的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以读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感悟文章“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写作特色。

三、说教法学法:

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但人物的言行非常感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本,以读生情,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品词析句,获得启迪。在“我”与小红车主人的“打电话”这部分内容,我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而感悟出诚实和信任的可贵。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想、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品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促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四)课外延展,走进文本。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20、诚实与信任

撞车留言

通话致歉

教案和说课稿 篇3

段鼎耀

一、教材分析

教材(我的故事)按美术课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置,依据课标“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基本理念,选择学生喜爱、熟悉的卡通艺术展开教学。在现代生活中,卡通已成为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它 以其鲜明的主题、典型的形象、幽默风趣的造型、简洁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

达生活,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卡通在这里是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具有通过用形象语言反映生活,抒发和传达作者的情感观念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了解卡通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认识其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学生能叙说故事并大胆尝试运用卡通手法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

◆学生能在协作的学习中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思路

1、引入

播放开场的引人入胜的动画片段

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一个个既熟悉又喜爱的卡通形象时,大家的脑海里一定都浮现出与它们有关的,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数快乐的卡通故事 这些故事的中卡通明星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卡通的装饰

我们喜爱的这些卡通形象不仅仅出现在卡通片和卡通画里当中,而且他就在你我当中 装饰和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说:书包上面 文具上面 服装上面等等有了卡通的装饰它们变得多么的漂亮让人爱不释手啊!

3、认识吗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组国内外的卡通明星,看你认识哪些,最喜欢哪些?

大家认识这么多卡通明星,可见大家对卡通多么喜爱和熟悉。我们在生活中发生过看见过经历过许多难忘的有趣的故事,如果用卡通的形式记录下来一定会更加有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 我的故事【板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卡通

4.卡通定义

卡通一词是英语“cartoon”音译。在英语中,“animated cartoon”意为“活动地连环漫画”,动态画面为卡通片、静态画面为卡通画。

5.连贯体素描

请大家看这个简单的故事,说一说大家生活中的有趣小故事,请学生将故事。

6.对比卡通特点

老鼠照片 猫的照片 汤姆和杰瑞

猫捉老鼠的照片 黑猫警长

对比:同样是表现一种动物 卡通画对原始形象作了哪些改变?学生讨论点名回答掌声鼓励回答好的同学 教师总结:

拟人化[板书]形象生动[板书] 色彩鲜明[板书] 造型夸张[板书] 故事风趣[板书]

正是因为卡通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卡通是一门通俗易懂也是我们喜爱的一门艺术。

7.造型夸张:夸张的作用可以让 可爱的更加可爱 威武的更加威武 凶恶的更加凶恶 丑陋的更加丑陋

8.情节夸张:谁来说一说你觉得他是遇到了什么情况要疯狂的割草?同学来猜一猜 老师展示答案后学生谈感受。

9.猫和老鼠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猫和老鼠的片段-希望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观察思考作者对那些动作和情节进行了夸张表现,我们在设计故事情节的时候可以超越现实大胆想象甚至可以把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在其中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10.QQ表情

刚才我看大家在欣赏卡通片的时候非常开心 也就是说人的面部表情可以反映人的内心活动 在生活中我们会因有趣的事开怀大笑 因恼火的事而发怒 因悲伤的事而哭泣 因意外的事情而吃惊等 那么我们要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应该注重面部表情的特征。

观察研究QQ表情特征

然后自己设计各种表情 喜怒哀惧

活动二

1.用卡通形式表现自己生活中一个有趣的故事

2.也可以设计一个生动的卡通形象

3.还可以用卡通形象和符号加工图片,使其具有卡通味。

让学生解释自己的作品【有些作品是不需要解释观看者能自己解读】

然后自我同学老师评价【有没有想法、个性、特点、情趣、影响等】

老师总结本节内容 在愉快的卡通片和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湘版美术《我的故事》说课稿

段鼎耀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故事》。这是湘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关于本课的教学思路,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以“造型表现”为阶段目标的课程。因为内容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卡通知识,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更好地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故事的表达,提到人物卡通画,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时儿童画曾有多次接触,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但这种经验往往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还不成熟,还可能带有强烈的儿童画的痕迹。本课将对卡通的发展过程及卡通的表达形式进行初步研究,不仅要单纯追求“形”似,而要他们努力做到有“神”为佳。能大胆体现出新特点,新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卡通画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卡通画的主要特点,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加深对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欣赏、思考、讨论、练习、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增添学生的幽默和智慧,激发学生寻找生活的神 奇与乐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协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卡通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突破学科本位,建立学科间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模式上我选择了从欣赏—到技能—再到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把欣赏教学和技能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其中,从而使欣赏、技能和情感熔为一炉,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从讲故事的游戏开始,为学生画“我的故事”做铺垫。通过游戏使学生立即进入角色,调动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第二步是欣赏部分,先观看卡通的小片段,分析卡通的特征用什么去表达才会更加丰富。通过提问,学生的思维会围绕教师的思路主动地开动脑筋。在第一步的前提下,更好地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更多地体会到关爱他人。

3、在作业呈现方式,技巧方面。学生通过作品欣赏、形体置换和模仿表演,了解描绘过程中表现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易于表现特征的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让学生讲关于身边的故事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讲故事,可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为学生画“我的故事”做铺垫。同时也能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消除学生上课精神紧张、情绪拘谨的状况。二.看卡通谈卡通:师生共同欣赏中外著名的卡通片,并回答相关的问题,总结出卡通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中外著名的卡通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谈卡通,引导学生对卡通画的思考,并对卡通片或卡通画有了初步了解。

三.画卡通:先学习卡通的特殊表现技法,如:特殊符号,人物表情,人物服装。再通老师展示一些相关范图并加以讲解,并给以一定的示范,接着让学生画出我的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草图。

设计意图:在这过程主要引导学生要发挥自已的想象力,及如何掌握一些表现的技法。

四.评卡通:学生作业完成,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也可学生互评,之后教师总结。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篇4

(一)-----三 角 形 内 角 和

说 课 稿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主要特征和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角形有关性质中的三个内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探索发现三边性质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基于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呈现结构特点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通过学生画、量、撕拼、折拼、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动手操作能力及阅读插图找信息的能力。

3.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教学难点:

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三角尺、量角器、三角形纸片、双面胶、课件 教学流程: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呈现的各个情境主题图为线索,我把“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分四个步骤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改编创设书上27页“大小三角形争论”情景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活动一,量一量,通过测量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180度;

2.活动二,撕一撕,拼一拼。学生会发现撕下的三个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也进一步证明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3.活动三,折一折。折叠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面得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通过上面三个活动的操作,得出了一个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三、巩固与应用

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回到课始判断大小三角形谁说得对.设计一般三角形已知两个角度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学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解决,在这里我也注重对学生阅读插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看书先说说图上告诉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然后再想办法计算。

四、总结与拓展

假如你是一个三角形,你该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富兵

2014年3月4日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探 索 与 发 现

(一)----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官 庄 学 区 中 心 小 学

富 兵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篇5

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对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抽象的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多边形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心理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习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此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加以探究。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4、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是学生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掌握的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学生发展类推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多种途径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以下教具和学具:课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片、量角器、剪刀、胶水。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动手观察,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尽量体现:

①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③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知识,生活中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1、设疑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再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我采取了直接设疑导入。具体步骤如下:

(1)让学生汇报三角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提出问题:当学生答出三角尺的内角和度数之后,我问: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学生讨论之后引出课题。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创新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动手量、剪、拼等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一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做法是:(1)先让学生思考如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几种验证方法。(2)让学生利用量角器量出学具三角形纸片的各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3)让学生利用剪拼的方法感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从而得到结论。

3、巩固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习题。有操作题,计算题,画图题,拼角题等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掌握、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并把所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和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儿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光的反射和折射》。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十二册第二课(出示课题),本课是“光”教学单元的第二课。这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基础上,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同时,本课又是为下一步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的科学等做知识上的铺垫。《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将科学与生活结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教学模式:

在小学自然实验类型的课中,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情境,说明实验和做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实验项目。是网络技术与自然实验教学的一次整合。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网络资源,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导,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以学生探索知识,科学发现学习为主线而进行设计、实施的。

一、围绕概念,展开实验。

实验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打下基础,是学生了解光反射和折射的必要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将实验分为实验操作、计算机模拟实验两种类型。

1、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此安排了一段观察内容。利用计算机优势让学生感受“光”,通过感受“光”,引入研究内容。(在“光”的照射下,一只小老鼠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主动的“学”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了,使“教”是为学生“学”的需要而服务的。

2、教学“光的反射”。首先设计了“小球运动”实验,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的。容教学与游戏之中,引发思考: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是不是改变传播方向;接着学生通过利用平面镜探索光反射的实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光的反射;之后计算机模拟反射颜色实验了解反射的情况:再通过网上查阅,进一步了解光反射的知识。从而建立光的反射概念。、教学“光的折射”。从观察水中物体的弯折、到计算机辅助说明实验、到学生实验观察光的折射、到使用放大镜感受人们对光折射的利用。带领学生走过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回到生活的科学研究之路。进而认识光的折射。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材料进行创造性活动等等,实验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其中加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生动、活泼。

二、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除了提供认知材料,更应提供认知线索,加强指导,及时点拨、讲解,并帮助学生排除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教师的引导在这儿尤为关键。

首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系统、科学、量力、启发、可探索。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合理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师将网络上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提供给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和应用进行查阅。(出示学生阅读内容)有家喻户晓的故事:猴子捞月、有神奇的海市蜃楼、有日出和折射等等,人类已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迷。学生按个人能力去认识、理解。学生在查阅中了解了光折射、反射的现象和应用,这样安排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且针对性强。图文并茂的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从而达到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的目的。

2. 当学生获取信息后,反馈加工是重要一环。教师立刻利用网络教室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检查对刚才查阅到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并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准备。(出示学生练习)7题基础题较全面的将光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融合其中,从学生答题的情况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层次。

3. 对学生分层次教学,网络环境的教学魅力就在于此。从学生练习的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初级、中级、高级),使学生主动并且有效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调节能力,实现教与学新的协调平衡。

以上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的网络资源的同时,注意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

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长城赞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苏科版版七年级(下)第七章7.2.1三角形的内角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与理念,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猜、测、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②会用平行线的性质

和平角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③学会解决与角有关的实际问题。④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程序

1、谈话激趣设疑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我让同学们抢答我出示的三角形的类型,并且说出判断依据,紧接着,我让学生试着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学生面露为难之色,我顺势引出并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于180度}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一看。

4、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判断有两个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长城说课稿 篇8

杨柳中心小学

张君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我将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展示。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呈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为此,我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内容和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字词。

2、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3、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4、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运用有关长城的视频歌曲、图片,等信息,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本掌握“读-悟-感”三步学习法。

另外我还采用情境教学法和鼓励教学法。做到讲与读理解与感悟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体会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形象准确性。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课堂教学我分为六个环节:

(一)、课前师生做知识抢答小游戏。

教师出示一些国家著名的建筑物图片,请同学们迅速说出建筑物的名称和所在的国家。通过做知识抢答小游戏,明确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和象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提出问题:那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师多媒体出示长城图片,导入新课。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出示教学目标,请同学们票据教学目标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3.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作者的观察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三)、通过朗读感悟长城的远、近各有什么特点? 师出示图片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板书:一万三千多里)

(多媒体出示图片感受长城的长,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通过图片,和事例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请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惊叹。(指导读“一万三千多里”→齐读)感受长城的确很(长)。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通过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长城的长。

近看长城还“奇”在什么地方呢? 读一读找一找,生交流抓住关键词“高大坚固”师相机板书:高大坚固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高大坚固? 多媒体出示:“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感受长城的设计巧妙

1、现在让我们再走近些,把目光投到城墙顶上,你看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相关语句。(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出长城的宽、平整)

2、除了看到又宽又平整的城墙顶,你还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关键。

通过圈划词语,找出长城特点,结合课件,直观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

⑴出示图片,生上台按顺序指出具体位置,并说出它的作用。垛子用于__瞭望口用于__射口用于__

⑵那城台又是怎样的呢?请用“——”划出相关句 出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了解城台的作用。

由此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__。板书:设计巧妙

3、目睹如此高大坚固的长城,面对如此巧妙的设计,我们不得不赞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要想读好这句话,你们觉得哪些词很关键?(气魄雄伟、伟大的奇迹)相机板书:伟大的奇迹

随机指名朗读→齐读,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教师相机指导

(五)、我是“小导游”,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班准备爬长城的“游客”真多呀,哪位同学愿意当“小导游”带着大家逛一次长城?

(六)、总结全文 长城的长、高大坚固以及设计巧妙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奇迹所在,伟大奇迹还会“奇”在哪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和直观性原则,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我以课文两个中心句为主线,紧扣关键词板书设计如下:

长城

远看一万三千多里

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长城》说课稿 篇9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略)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赞美。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教法选择

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17长城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长城》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2、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

说教学过程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始,展示长城的视频短片,[链接]之后用富有深情的导语进行过渡,如: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那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是什么。(长城)【板书: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请全体起立!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看——(生齐:长城);一起去游——(生齐: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以教师自身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刺激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冲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2、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孩子们,其实作者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是有一定顺序的。你们发现了吗?”来理清文章的脉络。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长城远景”教学: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通过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这几个重点词语【批注】来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弯、大的特点。并渗透了写作方法:列数字和打比方【批注】。其间穿插长城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使学生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学习长城的近景时,出示给学生的是整段课文,这样做,主要是针对中年级学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高大坚固”一词,其中,通过句子的比较,【出示句子】体会长城——大,这一特点。向学生渗透写作中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写生动。然后再利用形象的图示来理解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坚固,主要采用让学生到前面来进行批注的方法。这一部分教学始终遵循引导学生从整段文字的研读中入手,去体会长城的特点。

3、“联想”教学: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并延伸:“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你现在还是站在这长城上,请你闭上眼睛,(播放音乐)你想到了些什么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借助想象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后,请学生把自己刚才想象到的直接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整段的教学就形成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一个模式,同时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就突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朗读,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然后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且再一次地齐读课题,这一次读课题是把刚才前面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都融进去并且读出来,达到对课文更加透彻的理解。

5写话寄情:有了前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情感的共鸣,此刻学生的心里会有好多好多话要说,于是设计了写话寄情的环节,让学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的流露出来,其实这样做,目的也是想体现中年级读写结合这个训练点,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副职干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下一篇:亲子读书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