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初中生作文写作现状的思考(精选9篇)
一、农村初中生的作文存在的弊病
余映潮老师说,好的作文应该具备三美――思想美、语言美、结构美。那么,今天笔者想就余映潮老师的三美来谈谈农村初中生的作文所存在的弊病。
1.展现的思想不够健康积极,不能带给读者正能量
每一个人都有多面的性格,都会有美好积极的一面和阴暗消极的一面,那么要展现给别人看的,应该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一些孩子写出?淼淖魑乃枷胂?极,对人对事过于偏激,要不就是一味地抒情抑郁沉闷的情感,读来还以为孩子遭遇了什么人生重大变故。古诗词中抒发愁情的不在少数,婉约派的李清照有词《武陵春》就是绝唱,是她历尽离乱之苦。例如,一个孩子仅仅是因为一次平常考试不理想,却这样来抒写‚走在校园的小路上,心里倍感失落,周围的一切仿佛在静止,想起李清照的《武陵春》来‘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啊,事物依旧,可人事已非。想着想着,我的心越发沉重了,不觉眼泪似断了线的珠子簌簌落下。‛一次小考仿佛就像经历了一场生死离别,如果真正遇到了重大事件,那又该如何呢?这种柔弱的病态文风是要不得的。有些孩子的文风过于偏激,对生活的一些小事,看不到真正的本质,有些孩子对违反校规这样的持理所当然的态度,而对教师的批判教育又持批判的态度,这种偏离正确轨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和介入,应该引起重视。
2.凸显不出语言美,主要表现为语言没有文采,缺乏表现力,深度不够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对城市孩子来说是后到擒来的事,但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学校,因为积累少,很多孩子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是没有什么文采的。例如,农村初中生写外貌的,类似‚我的同桌长得不高也不矮,眼睛像两颗葡萄一样圆溜溜的,笑起来真好看啊‛,这样的文字不在少数。身材如何呢?笑起来到底怎样好呢?对这个人物就没有别的什么特点了?都无从得知。语言没有深度,缺乏生动性和表现力,不能打动读者。
3.结构不美
爱看作文书的孩子,喜欢标新立异的孩子最容易犯这个毛病,往往无视主题的需要,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例如,一些孩子喜欢用序言或者后记,写出来的文字却与主题没有任何瓜葛,没有对主题的表现有任何帮助,这样的序言和后记让人莫名其妙。要不就是机械模仿,生搬硬套,没有创新精神。有些同学读了课文的一些文章,觉得很好,就机械模仿。《安塞腰鼓》里作者运用长短句这样的形式来抒发热爱之情,以及对腰鼓舞者的热情赞美。有学生写作文时候在结构上也是运用长短句,可是多达二十几段,给人的感觉是在凑字数一样,给人涣散的感觉了,反而影响了主题的表现。这样机械模仿,生搬硬套,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的。
农村初中生写出来的作文容易走两个极端。有些学生的作文太好了,超乎学生应该有的阅历,太深刻了,无论从拟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文采都是很优秀的文章。好作文雷同的也多(买的作文书是一样的呀)。要么就是生硬照搬,或者文理不通,可取性少。更有甚者,作文交空白卷的不在少数。我们都知道,能把作文写得好的孩子,他的语文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去的。笔者认为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写,不愿意转化范文,而是写不出啊!
二、原因探究
1.农村孩子相对城镇孩子来说,阅读量差很多,有些甚至是零,接触的事物也少一些,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跟进监管督促不到位,孩子能按常规上学已经不错了,对学习成绩没有过多的奢望。2.因为多数农村学校在阅读方面的指导比较少,硬件设施也是比较差。3.孩子不善于观察生活,观察事物流于表面,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叙述和描写时就容易抽象空泛。4.方式方法不对,纯粹为了写而写的。
三、解决措施
1.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量极少,只要利用好手头最熟悉的教材进行写作训练就足够了。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求我们教会学生掌握主旨,写作技巧,语言赏析等,那么我们教师可以逐一从拟题、选材、语言、布局等方方面面进行借鉴。例如从拟题这方面来说就有很多可以借鉴的。自由命题作文(要求刻画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物)。往往出现这样的题目《我的妈妈》《爸爸的爱》《我的好朋友》……这样的拟题毫无特色可言,给人的第一印象也不深。七年级下册的《音乐巨人贝多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就很鲜明,一看就知道要表现主人公哪些方面,紧扣中心拟题。这是‚直叙式‛的拟题方法。《丑小鸭》《变色龙》看似写动物,实际写人,形象又很吸引人。化用或者引用诗词歌曲的句子也可以,如写母爱的,可以化用《游子吟》的诗句。写友情的,可以拟《千里共婵娟》。
2.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是比较艰难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比较少,那么教师可以布置作业,硬性规定一周看一篇好文章(也可以是某篇课文),写一百字左右的点评――从外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心理描写、拟题等方面去点评,这样既可以增加阅历见闻,积累素材,熟悉写作技巧运用,又可以培养表达能力,更是一种专题训练了。一周利用一个晚自习进行分享,或者可以抽查学生是否做得到,促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好习惯的形成是受益终生的。平时积累得多了,自然就有可能写出满意的考场作文。
经过了一段时间训练后,笔者觉得本班学生还是有一定进步的。笔者认为假以时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慢慢提高。
要想让学生写出思想美、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的文章,要求教师重视作文训练,处理好课文教学和作文指导课的关系,尽量不让它们脱节。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提高讲读水平,又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总之,教师应该注意强化作文训练,而不是流于形式,要拿出自己的一套方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笔者一直在农村初中任教语文,遇到很多语文老师一说起作文教学都叫苦连天,很多学生一到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无从下笔。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了,他们就敷衍、搪塞,三行五行的就交上来了。写成的作文篇幅短小,字迹潦草,错别字成堆,语病百出。勉强读完后,发现作文内容贫乏,除了几句简单对话,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描写、抒情,语言枯燥单调乏味,更没有思想感情。学生的表现让人堪忧,而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作文指导方式方法上也存在着偏差,作文教学一直未走出“贫困低效”的怪圈。我作为一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有着切身的感受,也曾做过一番调查,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有一些经验,在此对这个问题做一番分析探究,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很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我任教的学校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初级中学,所有学生都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的父母绝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长年在外打工,省吃俭用地剩点钱寄回家供孩子上学,家中人口多,经济都很困难。父母文化程度低,缺少对理想生活的强烈追求和正确理解,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也很低,只要读完初中就行,很少家长想让孩子读高中,更别说上大学了,所以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成绩好坏除了老师没有人会关心,谁还会认真听课?谁还会在意作文的优劣?他们谁也不愿意在学习上“浪费”钱,更少人愿意花钱去买书看。落后的经济、贫穷的生活导致的是思想的贫乏、文化观念的封闭落后。一个从不看书或很少看书的孩子你要他去写“作文”,他会乐意吗?
2.贫乏的阅读导致知识和思想贫乏
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农村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书籍和阅读时间,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很难。据统计,农村学校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竟然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名著。“源”的问题没有解决,哪来的“流”呢?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要有深厚的积累。
3.单调的生活导致感情的枯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源于对生活的爱。现在的农村孩子却缺少农村生活的实际体验。农村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再苦不能苦孩子,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不愿意孩子下地干活。大多数农村学生从没仔细观察过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没有体验过参加农业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哪里有可写的内容?据抽样调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5%、65%、85%。加上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紧张,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他们不但自己觉得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写作就更缺乏素材,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呢?
4.应试教育思想扼杀创造力
为了使学生在统考或中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作了限定,学生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有的教师甚至猜题押宝,考前念上几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所谓的“应试秘诀”,而忽视了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连真情实感都难以表达,更谈不上作文的创新了。
5.单一的作文训练模式丧失作文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三步曲是教师作前指导、学生照框作文、教师精批细改。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听得心烦意乱。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届届如是,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文就像要完成一项技术任务一样,写够字数,写对格式了事,毫无兴趣可言。
6.长期的挫败感挫伤了写作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这样说过:“要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因为尝试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成功;品味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如果是连续失败,他们学习的热情可能会丧失殆尽。在作文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于是就会产生惧怕、厌烦心理。这样的写作心态自然很难提高写作能力。
三、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几点尝试方法。
(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教学生引进“源头活水”。
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除得益于教师的指点外,更多的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接触自然、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写作素材。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事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自然会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产生表达交流的需要,这就有了写作的激情。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老师要抓住这个时机,鼓励他们多看书,让他们多读多背一些名言、名句、古诗,经典优美段落、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与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把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积少成多,让它们真正地成为能自如进出头脑的语言材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定会收到“形神兼备、文采飞扬”之效。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多动笔,每周写一篇作文,力求语言能精确地表达心中所想。经常有意识地引用成语、名言、诗词、歌词,灵活变换句式,采用多种修辞句来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日积月累,语言必将会生动起来,文章必然会多一点灵气,少一分呆板。
(三)作文训练的形式和题目的设置要多样化
以往多数教师教学生写作文都围绕中考指挥棒转,限定在课堂上完成,题目固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搬硬套、苦思冥想,真正有创意的并不多。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训练是有一定效益的。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
如可以利用春游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利用假期直接参加劳动来体会劳动的艰辛以及对生活的珍爱;可以通过帮助孤寡老人以体会社会主义人情美;可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多渠道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来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
2. 引入话题作文让材料作文也变得开放灵活
我们不妨让材料作文灵活一些,少一点限制,写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它只为学生提供话题,依据给定的话题,定什么题目、写什么、怎么写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地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此外,还可在课堂开展口头作文训练,进行简短的提纲式的训练、片段描写训练,必要时还可进行适当指导下的谈话训练。这些训练方式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 作文题目的设置要有较强的灵活性
题目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对刻板枯燥的题目,学生肯定无话可说,只能搜肠刮肚、敷衍了事。《吾家有女初长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儿作文不及格却振振有辞:“又是《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初中三年级,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可写?”事实上,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布置过这个题目,又有多少学生感兴趣呢?教师出题不切合学生思想实际,触不到学生心中的积累,他们当然无话可说了。布置作文题目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青少年由于学习活动、社会地位及作用的变化,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们渴望独立,要求被尊重,成长的烦恼开始滋生。如教师能抓住这一特点,布置《我想对您说》《今年我十六岁》《请到我的家乡来》《梦》《我的烦恼》等题目,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布置作文题目要紧贴农村孩子的生活,要有较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如一位盲姑娘从未看到过春天的色彩,请你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既有描写又有说明的文章,如果读给盲姑娘听,能使她有真切的感受,看谁写得真切动人。再如针对小莫同学中途辍学一事写一封信,劝劝其父母或本人,看谁能把他劝回。又如针对班级管理提几点建议,并说明理由,设置题目为《我的建议》,写作目的非常明确,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最终学生会写出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
布置作文题目还要难易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程度不同,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给学生一组难易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有尽量多的选择。如写有关期中考试的文章,可出一组题目:《拿到考卷之后》《期中考试告诉我》《期中考试一得》,这组题目中第一题较容易,只要把考试以后的所思所感写出来即可;第二题要求学生必须围绕中心做到散而不乱;第三题难度又有所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找出关键“一得”。一组题目使学生择其所能而作,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写作的动力。
(四)写作指导必须精要、得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写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就是力求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不说假话。如果不注重培养良好的文德文风,甚至有意无意地鼓励作文造假,那么学生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这就与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标相悖了。作文还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写作个性。如在教学《我想对您说》时,有一位学习成绩较差而又好打架的学生这样写到:“妈妈,您总是拿我同隔壁的小强比,想让我也成为小强一样的孩子,可您生下的就是我这个不争气的虎林啊!您不知道,您把我同小强比一次,我对小强的恨就加深一层,我跟他打架的原因全怨您啊”这样的作文,直来直去抒写真情,其个性可以说是展露无遗了。
写作个性的形成源于学生读书借鉴的差异性。学生由于性格不同,他们所读的书不同,所涉猎的范围也不同。如初三学生冀X善于利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原因在于散文类作品看得多;辛XX善于组织文章结构,用词朴实无华,原因则在于他爱看推理小说,并能够有效吸收利用。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其学习动态,为其语文思维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
(五)作文批改形式要多样化
作文批改是作前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上付出的劳动最大,但收效却甚微。改革批改方法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认为着重培养学生互批互改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记住,修改作文既是加工一篇值得加工的文章,又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主要机会。”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作文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理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适当把批改的功夫放在指导学生互批作文上,让学生参与批阅,既能学到别人的优点,又能发现同学的不足,从而促进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如分小组改,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个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打个分,由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由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别写在作文本上,并签名。学生批改后,教师要进行复审,查漏补缺、纠正错误,然后通过讲评,使更多的同学效仿学习。
(六)作文讲评要扬弃结合,分层兼顾,充分发挥讲评课的功用
作文讲评是批改的延续和发展,是批改的进一步深化,它既要对当次作文回顾、评价、总结规律,又要明确今后作文训练的目标。有的教师在讲评中泛泛而谈,把每次作文中发现的问题像孔乙己摆九文大钱一样一一列出,面面俱到;有的则是准备不充分而又要让学生共同讨论,莫衷一是;还有的选取较好的文章读上几篇,加两句评语。这些都不足以发挥讲评的根本功效。在《我想对您说》的讲评课上,我发现了学生的不少闪光点,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备课时应该先把这些进行归纳总结,但讲课时就不能毫无选择地陈列了,共性的问题可拣重要的两条列出,而个性的问题一般可在审查学生批改时加入评语中去。要求学生关注的点太多,他们头脑中也就没点了。经选择,我各列了这样两条,优点一是能够真情实感写文章,文章现实意义较强;优点二是能够合理安排结构。缺点一是人称问题,有的文章本来写得非常好,但全文总是不敢对“您”说,全是对“她”说;缺点二是有的文章开头结尾写敬佩母亲,而文中事例却没有一件是含敬佩之意的,话说得言不由衷。在这样总结式讲评后,我采用作品赏析法,拿出好的作品使学生效仿学习,让更多学生激起改写的欲望。讲评应选不同层次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讲评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一节课以安排4、2、1共七篇文章为宜。讲评时先讲优点,后说不足,不足者也能找到自身的亮点。这样,也就起到了讲评激励进步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 语文 教学 新思路
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新课标理念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大法宝。但当前,在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观念等依然存在。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深感责任之重大。最近两年,我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今天,我就来谈谈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存在
近年来农村语文教学的改革浪潮日益高涨,并不断向教改的纵深方向发展,但这还没有真正涉及到每一位教师。从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教师依然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仅有一小部分教师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目前,传统教学方法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实际使用的教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成了口号与努力方向,提高学生分数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2、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陷入误区
第一、语文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人声鼎沸,花里胡哨,但实际两头落空。
往往先是优美的视听导入新课,继而是庞杂的新课背景,然后就是分组讨论。这些沸沸扬扬的课堂讨论看似精彩,实则是学生面对大量信息被动接受的无奈。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第二、有些语文教师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②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③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 态环境有何影响?④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⑤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3、学生缺乏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的提高要靠长时间的积累。然而,就目前来看,由于上课时的认真程度与考试成绩的好坏似乎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这对“视分数为命根”的学生来说,将时间花在语文上实属低效投资。再者,不少学生对现在的素质教育理解偏颇,无非就是:作业少点,书包轻点,玩的时间多点……况且,国家已经出台了维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使得现在学生的“维权”意识特强,教师碰一下学生,相关部门的体罚警告随之而来。于是,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在目前依然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少学生学习拖拉,不求进取,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4、缺乏宽松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
曾经广为流传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自然成为不少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口头禅,再加上时间花费在数理化和英语上的确是“效益”可观,使不少学生除了上语文课,完成一些必要的语文作业外,不愿意再在语文上多花哪怕是一分钟的时间。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大警戒
1、要摒弃虚美化的语文公开课教学
公开课的目的是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教学方法,但在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于心。
公开课上,有妙趣横生的表演,有精彩纷呈的对话;有多媒体三维空间的演示,有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有教师诸多的赞扬声,有学生快乐的呼叫声。这些一味追求形式的“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看似穿新鞋迈大步,其实是做着秀儿走老路。
2、传统与新课改的相互补充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不应是对以前的教育彻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面对新课改,有的专家雷厉风行,大张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陈旧教法与教材改个天翻地覆,全面彻底。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之路,难道没有可取之处?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教与学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显得格外重要。
3、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当前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虽然轮流发言,但实质仍然是个体独立学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
三、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
1、加强课前预习,变“教”为“学”。
预习的最大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凡为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说要变“教”为“学”,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如: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 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执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 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 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例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4、“语”字当头,积累词汇。
我认为,如果说现在的农村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无论从素质还是从应试的角度,学好语言必须有丰厚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活水来自课堂,来自课本丰富多彩的语言。不走进语言深处,却从高处、从大处探究文章的人文内涵,学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该遵循“语”字当头、积累词汇的原则,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把时间大胆地花在落实字词教学,真正掌握和运用课文词汇上,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对于懵懂的农村学生来说,实在是第一要紧的事。
5、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创造思维
启发创造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遂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后因势利导,我又引导学生用一个“骗”字概括全文,学生们更是深入探讨并明确了“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的人物关系。此后我们又共同将它设计成了一个扇形的板书。这个板书十分新颖,学生再一次被激起求知的兴趣,我又问能摇动这把大扇子的动力是什么呢?这么多人受骗上当的原因是什么?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最后总结得出:因为私心使人们上当受骗并相互欺骗,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学习课文后我激励学生口头作文,课文续写一个结局。学生兴趣高昂,一个个思涌如泉,出口成章。尤其是开始形象直观的影片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触发点,使他们在创作时对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乃至语言的夸张都有恰当的把握和处理。
原文出处:
长期以来,农村初级中学一直被定型属于普通初中教育范畴。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教育评价和城市的初中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在城市经济二元结构的社会中,城乡经济的悬殊,文化的差别,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难点。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在很大程序上,农村初中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初中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的首要任务,而从实际来看,农村初中教育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只为升学服务”,当然这也是社会对农村初中所提出的传统目标。长期以来,农村普通初中“为升学服务”,采用“为升学服务”的课程模式和“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与经济脱节,严重阻碍了农村初中的发展。农村初中处于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环境中。因此,我们在普及、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就应大力搞好农村初中的教育改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80%的人生在农村,70%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将回乡务农,有少部分外出务工的成功者将成为“城市的边缘人”。如果农村初中毕业生的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为农服务”将成为一句空话,农村教育现代化也将成为泡影。因此,农村初中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上要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农村适用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为指挥棒。社会对农村初中的评价应放在学生技能的高低上。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推进农村科教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由此可见,农村初中教育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更重要的是为农业现代培养储备劳动力。因此,从农村初中教育的实际看,能升入高中的只占30%,大部分初中毕业后将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由于这些学生在学校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仍进行着“粗放型”的农业生产,科技致富,改善“三农”仍是为一句空话。
秦成翠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研究所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开展状况令人担忧,本文拟通过对安徽某县农村中学实验现状的调查,来探究如何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化学及化学产品已渗入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能源等关系更是密不可分,而这些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所以化学作为基础和中心学科的地位已母容置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一、概念的界定与课题的提出
化学实验是指化学科学中为阐明化学现象,检验化学理论中假论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观察所发生的变化和结构的过程。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
新的课程体系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教育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纵观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无一不是与实验有密切的关系,我国
1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经说过:“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不会过分”,可见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农村中学的实验开展情况又如何呢?
二、对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针对目前不少农村中学采用“黑板+粉笔”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更有学者指出中学老师的一张嘴就是一个实验室的现象,笔者对安徽和县部分农村初级中学化学教师作了调查:发放问卷27份,收回27份,有效问卷27份,调查结果如下:
表 一
从以上数据可知对于教科书上的实验,只有11%的教师几乎都做,89%的教师部分做,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大部分教师反映了学校没有条件做,药品和仪器不全,学校领导也不重视实验等现象,鉴于此笔者对另一调查作了统计:
表
二
从此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相应严重,27所中学中,只有一所学生能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访谈得知也是学生动手做的少,另外26所中学中学生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14所中学连学生实验室都没有,12所中学虽然有学生实验室,但
因配制不齐也闲置着,一些教师反映学校根本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即使学校购买仪器药品,没有专门实验员,学生实验还是无法开展的。
以上的调查数据令人担忧,学校教师虽然用的是新教材,但却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倡导“笔试文化”,重视学生的笔试成绩,不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笔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93%的学校是根据中考成绩来给予教师物质奖励的,这也是导致教师对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重要因素。除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笔者还对活动探究与家庭小实验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表三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究性实验和激发兴奋的家庭小实验也没能开展起来;探究性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主要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弗来明青霉菌的发现,诺贝尔炸药的制造无一不是探究中的成果。
笔者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旧教材的实验方式作了对比统计:
表四
从以上统计可以得知,新教材减少了演示实验,对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力度大大加强,可见课改后对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何等重视。在现有的条件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创设条件,将一些学校无法开展的活动与探究想法变成“家庭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如利用一次性输液管、注射器等改制成微型实验,用蛋壳代替碳酸钙等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把药棉放在盘子里,然后药棉中央滴上几滴食盐水,拆几张音乐卡,把音乐卡的两条导线分别接触药棉上湿润部分,能导电的就能发出悦耳的音乐。
三、思考和建议
鉴于当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现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配置实验仪器、药品,特别应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学实验室建设,应配置实验员,对现在的化学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同时制定适应新课程理论的教学测量与评价方式。化学教师要积极参加学习,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提高化学实验的地位,为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培珍、赵斌、孙尔康等著《化学实验与社会生活》[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平、蔡秀慧编者《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新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栋林《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化学教育[J],2008(8);
[4]乔金锁《中学教师对化学实验认识的调查与思考》化学教育[J],2007
(1);
[5]卢香宇、方芳贵州西部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化学教育[J],2007(3);
[6]徐彩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会试》化学教学[J],2001
【摘 要】农村小额信贷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本文以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资金供求矛盾、业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之间不协调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投放集中度高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由此提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更多小额信贷机构、以创新小额贷款模式为突破口 ,尽快建立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一个持续的、以为人们提供合适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 供给 需求 解决方法
一、导言
小额信贷的英文是 M icrocredit,一般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
从国际观点看 ,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管理 ,以合理的利率向穷人贷款 ,帮助更多穷人增加收入。
在我国 ,农村小额信贷具体是指基于农户信誉 ,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它是在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小额信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现行的其它扶贫方式相比 ,小额信贷具有覆盖面大、户率高、济效益好、扶贫效果显著、返贫率低、还贷率高、金周转快等优点 ,成为当前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不可缺少的资源。所以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有很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二、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发展状况
1.国际小额信贷的历史背景。小额信贷是仅仅向其客户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还是应该提供包括小额储蓄、额保险、款和租赁等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或者还应该直接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从而提供除金融服务之外的其他社会服务? 越来越多的机构已经认识到 ,除小额贷款之外的其他金融服务对于低收入人口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国际范围内小额信的发展开始逐步从传统“小额贷款”向为低收入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
2.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早在 1993年 ,社科院农发所就引入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我国的小额贷款项目借鉴了“GB模式”,于 1994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率先在河北省易县开始进行小额贷款试验。至今为止 ,小额信贷在我国已有十六年的历史 ,但其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据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已达到 300家左右。比较大的机构和项目的覆盖面达到 5000左右的农户 ,小的不到 1000户 ,在这 300家左右的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中 ,能正常运行的不到五分之一。目前真正达到完全独立运作、到财务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微乎其微。
3.近年来 ,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优先目标之
一。基于此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重要
内容。2008年 8月 18日 ,央行与财政部、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对现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进行五大突破创新 ,这极大地刺激了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二)小额信贷存在问题
1.小额贷款在供给方面存在问题
(1)部分农村信用社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积极性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管理成本与利率水平不匹配。由于农村小额贷款涉及的农户数量多 ,单笔数额小 ,运营费用较高 ,其经营状况难以掌握 ,因此加大了银行对贷款使用情况及贷后监管的难度 ,增大了管理成本。其次 ,高风险带来的贷款损失率高。农业生产是高风险 ,低收入的行业 ,易受到自然条件、场等多重风险的影响 ,甚至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多重风险的存在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进而会影响到贷款的回收。另外 ,信贷队伍力量有限 ,贷后管理难。基层信用社支农一线人员少 ,而小额信贷对象遍及乡镇的各个角落 ,交通不便 ,人数众多 ,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作量大等特点 ,每个信贷人员一般要管理不同村落的数百笔贷款 ,从贷款的调查到发放 ,都显得力不从心 ,直接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展。最后 ,政策补偿不到位。我国小额贷款的运作缺少有效的补偿机制。国外小额贷款具有以高利率弥补发放主体部分成本的特点 ,而我国小额贷款的利率受到严格的管制 ,一般低于正常商业贷款的利率 ,发放成本却高于国外同类机构和国内其他类型的贷款 ,这就造成发放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无法建立起贷款损失补偿机制来增强其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小额信用贷款的来源不足。目前 ,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村农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不能实现有效配置 ,农村资金分流仍然严重。农村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 ,致使农村资金大量流失 ,而相应的农村资金潜在需求则无法满足 ,造成农村的资金缺口很大。从对一些地区的调研和相关资料表明 ,农村至少有四成左右的资金缺口。另外 ,中央银行为支持“三农”,要求农信社加大对农户贷款的力度 ,但政府在税收上却没有给农信社必要的照顾 ,这使农信社负担加大。农信社既面临着支付性风险 ,又要满足支农资金需要 ,资金问题最终成为农信社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的核心问题。
2.小额信贷在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户获得小额信贷的成本过高限制了申请的积极性。农村信贷市场中 ,农户贷款难度大 ,依然存在着一些寻租、租行为 ,如信用社人员要求申请贷款的农户请客送礼 ,或者将贷款的一部分留存在信用社 ,这样就变相地提高了贷款成本。成本的提高使得低收入的农户对信贷望而却步。
(2)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户对于贷款需求不同。一方面 ,对于富裕农户 ,从事较大规模的种植、殖及农产品加工、运销和社会化服务等等 ,资金周转量大 ,使用期限较长 ,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数量较大。但是小额信贷金额小期限短 ,无法满足其需求。另一方面对于一般农户 ,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 ,并且有部分资金可用于提高消费水平,但是比起富裕农户资金尚不充裕 ,是农户消费贷款的需求主体而且 ,多数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在农户消费贷款中 ,教育、疗开支占绝对份额。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主要投向农业生产经营 ,对农户消费贷款限制较严 ,实际发放的数量较少。这就造成了需求主体和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而对于贫困农户 ,其信贷需求户数下降、需求量上升 ,但是贫困农户信贷供给问题被忽视 ,贫困
农户的信贷供给基本处于空缺状态 ,大量的贫困农户难以得到信贷扶持。
三、解决农村小额信贷的方法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更多小额信贷机构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 ,村镇银行 ,贷款子公司 ,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式农村金融机构 ,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加快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同时完善市场退出制度 ,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贷款利率要能够覆盖风险 ,同时不排除政策性金融和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财政补贴。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 ,对商业性金融会产生排挤效应 ,会减少农村的信贷供给 ,而一旦低利率信贷成为稀缺资源 ,即会导致寻租行为的产生 ,反而使普通农民不容易得到贷款。政策性金融业要做到在财政补贴后可持续 ,财政补贴规则要事先确定 ,对市场透明 ,补贴之外的风险由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承担 ,凡是具备条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均可以通过竞标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逐步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比例 ,以此提高信贷公司利润率 ,催生更多小额信贷机构。这就使小额信贷资金供求矛盾大、贷款难、款额度小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二)以创新小额贷款模式为突破口
1.创新担保模式。小额担保贷款由传统的担保反担保模式 ,转变为既可找担保人提供反担保 ,也可提供抵押物自行向银行申请贷款。这又为贷款人提供了一条路 ,一定程度上缓解贷款难的问题。
2.创新放贷模式。积极协调放贷相关部门 ,理顺职责、化放贷程序 ,只要符合条件的贷款 ,尽量限定和缩短其最长审批时间 ,推行限时办理和回复制度。银行金融机构要落实业务授权和资金规模 ,积极受理小额担保贷款 ,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 ,要及时回复和说明理由。
3.建立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防范机制 ,就要加快改革的步伐 ,在改革的基础上 ,一是全面建立农户资信评价系统 ,实行农户资信档案和经营档案的电子化管理 ,用以反映农户信息 ,为农户小额贷款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目标客户群进行教育 ,让社会更多了解和接受小额贷款业务 ,培训信贷员 ,以便评估每个贷款人的偿还能力 ,评估客户的偿还意愿;三是建立农户贷款的信用担保基金 ,降低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的风险。
四、结语
总之 ,我国的小额信贷机制还有待完善 ,我们应该吸取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 ,同时结合自身国情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方式 ,让小额信贷在解决三农问题 ,维护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1) 模式单一。它的一般程序是“审题—立意—示例—拟定提纲—起草”。这一套单一古板的方式令学生构思时思维滞缓, 从而禁锢了思路, 从而让立意与活泼灵动无缘。又由于它有诸多的目的、要求束缚着学生的表达, 生活经验单调, 书面语言积淀不丰的他们只好编一些假故事, 抒一些假感情来完成作文这一“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作文已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而他们也只好“应付”。单一的模式令学生写作激情大减。
(2) 写作知识, 写作方法、技巧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形成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 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而绝不应该是写作知识、方法和技巧。写作能力和素养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体验和感悟, 离开这三者, 方法和技巧将成为摆设, 毫无生气。2011版新课标指出初中生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表达力求有创意。”没有生活基础的写作如同僵尸。
第二类是近年来流行的自由写作。自由写作是形式上较为宽松的课外练笔, 一般在字数上, 文体上, 立意、时间、材料上都较少限制, 较指令作文来说, 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写作, 当然, 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乱写或不写, 它也必须源于生活, 只不过形式上不那么受限罢了。因为它的“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特性深受学生欢迎。当前较流行的形式主要有日记和周记两种。从实施效果来看, 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对于释放学生表达冲动、打开学生写作空间、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进而达到“写当代中学生自己的生活”“文从字顺”的境界是非常有力的助推器。一篇篇朝气蓬勃的日记、周记展示着扑面而来的异彩纷呈的鲜亮的少年时代的气息, 顺畅的句子、鲜活的词语、细腻的心理透露着写作的“自由”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然而, 也出现了以下不可回避的现象:
(1) 因为自由写作的随意性较强, 因此, 日记、周记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于是也出现了一些应付性的周记、日记, 如, “某日某人遇到某事, 心情大好”“某人某日被批评了, 心情奇糟”等日记, “内容同上篇, 心情同上篇”的周记。这让不少教师大为恼火, 因为这对他们“学生周记写多了, 其写作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的”理念是大大的讽刺。
(2) 教师作后评改不到位。因为“作文是写出来的”, 所以很多教师将写作的数量作为作文能力提高的好办法, 于是练笔多多, 但是他们的评改方式却出奇的简单:写个等级, 给句评语, 画个日期便了事了。殊不知,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 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绝大多数写作者的主要目的, 也就是要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学生的作品需要在公众场合得到展示, 从而在发表中体验写作的价值和尊严, 从而产生写作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 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这样才达到了作文的教学目的。
本人前10年主要以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为主, 后3年践行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革命中止了, 但践行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如今结合两种作文教学方式的实际, 本人做了如下尝试:每周写两篇日记, 字数至少600字。之前是让学生写每天4~5行的简约日记, 他们大叫无事可记, 说他们每天的生活无非是两点一线的“家—学校”的重复生活, 于是我改为每周3篇的300字的日记, 可是事实却是学生为完成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务, 常常是无话找话, 结果导致作文很是粗糙, 缺少细节描写, 而且出现了很多啰嗦的句子, 似乎在有意拉长句子。为此, 我苦苦思索探求原因,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转向理论求解, 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席话令我醍醐灌顶。叶老说:“作文就是用笔而不是用口来表达意见, 抒发情感。根本在于学生有没有意见要发表, 有没有情感要抒发。如果没有, 那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失败, 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学生都成为木头, 岂不是整个学校的失败?”叶老点出了表达需求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人们在生活中感动了、激动了、愤怒了、忧愁了、快乐了, 就产生了表达需求, 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 且如鲠在咽, 不吐不快, 这就是写的表达需求。人必须首先要有生活实际, 那样才有话说, 才能产生写的表达需求, 写作应该是在有了表达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吴立岗教授说:“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既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 也往往是他们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只要学生心中有一种情绪、情感和观点, 再把这种情绪、情感和观点稍作安排地表达出来, 那就是作文。”原来真正的写作第一要紧的能力是发现、积累写作素材, 筛选、组织写作素材!被誉为培养出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 作家尚爱兰女士说:“发现题材, 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 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 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 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 到处是食品, 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的, 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写文章, 第一要解决的, 是素材!是个人观注生活的程度, 是一个人内心的丰富与否。我们一定要先解决作文的内容, 再来谈“技术”, 内容没着落, 学生哪有心思去想“技术”?“技术”是有了充足“内容”之后, 作者锦上添花才出现的一种自觉要求, 离开这种“自觉要求”, 技术只能沦为摆设, 成为陈列物。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将日记调整为一周两次, 这样一次是前三天, 一次是后四天, 这两个时间段里总有一两件学生认真记录、观察细致、撼动心灵的事, 于是学生开始有事可写, 开始有感而发, 开始有题材开始写真日记了。因为“真”, 日记中的语言文字也开始变得鲜活起来
一个月后, 我开始走访学生, 询问这样写日记的感受感想, 得到如下反馈:
(1) 词穷。学生普遍反应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 腹中空空, 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即使勉强写出来了, 也是空空洞洞、干干巴巴的, 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个词。作文的词语也像语基知识一样需要积累, 比如, 记下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美的片段等。为此我让学生准备好摘抄本, 随手进行好词佳句的摘抄, 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同时, 我认为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绝妙时机已到, 于是我推荐他们征订《儿童文学》少年版, 《少年文艺》, 让他们在优秀的课内外读物中遇到并积累大量词汇,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和感悟词语的含义。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却无法表达出来, 或者表达得“词不从心”, 甚至思路紊乱, 这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因此, 掀起课外阅读热潮正是时候, 再辅以“阅读之星”等活动, 学生如饥似渴地大量地阅读, 既丰富了词汇, 又扩大了知识面, 可谓一举多得。再有, 我让学生多做仿写练习, 仿写是让学生自觉美化句子的加速器。仿写时抓住句式特点, 斟酌词语用法。这样仿写多了学生自然就越来越关注句子的流畅、词语的优美。最后, 开展一日一句读背活动。全班轮流一天一人在黑板上一角写一句认为美的句子, 每节课前让全班同学跟读数遍。
(2) 无法停笔。大部分学生反馈发现越写越多, 几乎无法自然停笔, 这是好现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放手去自由写作时是一不小心就“刹不住车”, 越写越长的, 写作时有倾吐的快感, 并实现与形成不吐不快之境界。如果有表达需求时, 特别是写小说时几乎是动辄上千字, 这是表达闸门刚打开时的现象积聚多时的表达冲动一经解除了禁锢倾泻而出, 不可收拾。写久了之后, 大多数会觉得写得乏了。老是写那么长, 也自我感觉啰嗦, 于是开始进行删减, 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更为精炼、紧凑, 不致繁冗拖沓。这时候, 因为要进行删减了, 写作者才开始着手“谋篇布局”, 这才进入“构思”阶段。所以我让学生先不要顾及字数, 先放开去写时间长了自然会往回“收”。
(3) 想写件事却写不活, 描写不出那情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缺乏细节描写。对这些学生, 我对他们的周记有特别要求, 比如, 这两周的周记侧重心理描写, 下两周侧重动作描写, 再两周进行语言、肖像、场面描写等, 在批改时对这些学生的这些周记单独指导, 进行面批面改。如此半个学期过后, 这些学生反应:“老师, 我能写活他们了, 能让他们说话、做小动作、心里有想法了。”这其实就是把细节描写分解在周记中进行专项训练了。
(4) 此外, 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写得越来越畅、越写越细的好现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作文;写作现状;对策
一、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1.学生阅读量少,知识贫乏
阅读量少,见识不广。农村中,学生限于经济条件,买书的少,即使有电脑,用于学习的更少。不但阅读量少,且阅读面不宽。正因为平时阅读得少,交流得少。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有丰厚的积累。
语言贫乏,文句不畅。农村中学生由于阅读不广,交流不多;加之学习动机弱化,缺乏对生活周边事物的有意识的观察;又因对教材范文没能熟读精读,文学大师的语言不能铭记于心、灵活运用;自身内部语言的发展又显示着后天不足。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不能运用准确的词语来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功能低下,导致文句不连贯畅通,严重影响文章的表现力,失去诱人的魅力。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错误。有些家长看到学生写作水平差,就找来一些有关写作技巧方面的书,似乎这就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然而语言知识不是建构语言能力的主要基础,写作技巧不能作为作文的全面内涵。
2.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条件和无形动力。只有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学生才能产生作文的灵感,这时写作主体产生了“我要写”的想法,其心理处于最佳势态,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不仅能触发文思汹涌奔流,而且还将引发写作主体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
二、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1.恢复自信,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是当前作文教学的关键。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老师首当其冲应该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告诉他们“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语),写作就是用自己的嘴说真话,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用自己的心感受生活,思索未来,真实完善地袒露自己。
2.面向生活,重在积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感情真挚”应该是学生进行作文创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评价学生习作的基本依据。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以看作是对学生创作方向的界定,同时也是学生创作素材的基本来源。作文的欲望和激情也主要来自生活实践。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就是要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写作素材。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周末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以学生为主,自批自改
传统的作文教学,即“学生写,老师批”以教师观点的好恶,教师对作文主题、作文要求的理解,作为评判学生作文优劣的标准,这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与教师的思维或观点相符的就是优秀作文,反之,则可能成为差等作文,这一种批改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一语定乾坤,学生封闭了自己的观点。
学生批改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各尽其力,各长其才。批改前师生共同商定标准,一方面让学生批改有据可依,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可以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可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一个不懂改文章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
--以醴陵市贺架家桥中学为例
调查目的:通过对贺家桥中学师生对历史学科认知的调查,了解普通农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症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村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
调查时间:2014年2月27日到2014年5月1日
调查对象:贺家桥中学初中三个年级9个班的学生以及在校的部分教师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问卷调查、上网搜集资料等等。
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也存在偏见,将其归于“副科”,不予以重视。而历史学科的真正意义,确是博大精深的,随着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的提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方面和现代公民意识方面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一轮的课程课改,以前所未有广度和深度在全国范围为内迅速展开,使我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历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中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却没有完全深入,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其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一、师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认识。
主要以贺家桥中学为例,贺家桥中学是醴陵市的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不管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学生整体素质等各方面都具有代表性。以下是对其三个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
1、问卷发放和收集情况。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计
发放问卷数
120
120
350
有效问卷数
5100
115
3202、问卷反映的部分基本情况。
你喜欢历史学科吗
初一
初二
初三
喜欢
40%
35%
36%
不喜欢
19%
47%
30%
一般
41%
18%
34%
你所接受的历史课的教学方法
初一
初二
初三
讲述式
50%
70%
20%
划重点、背诵式
50%
30%
80%
师生互动型
历史课重要吗?
初一
初二
初三
重要
15%
20%
77%
对历史是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初一
初二
初三
是
22%
10%
12%
否
78%
90%
88%
学生认为学好历史学科最有效的方法有如下:
(1)多听历史故事
(2)多看历史剧
(3)考前老师挑出重点,多背诵
(4)考前做好和记好练习册
(5)认真听课
总之、通过问卷分析以及实地与老师和学生交流,发现历史学科在农村中学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误解,在很多老师、学生看来“历史课不用认真上,也不用认真学,应付考试关键在于背诵”,真正喜欢历史学科,认真学习历史学科的学生是非常的少,认真上好历史课的老师也不多。具体来说,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觉得比较难回答,答案大多集中在“讲故事的学科”,“研究过去的一门学科”……在我所交流的学生当中,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都不够全面,只是认识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也许和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相关,关于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情感的熏陶、提升我们到的修养境界这些方面他们很少认识到。现任历史学科的部分教师对于这门学科的认识也停留在表面,在交流中,关于怎样上好历史课,他们大多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以老师精彩讲述为主的学科”。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在很大程度也没有发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历史学科也可以从个方面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对于历史这门课程还没形成全面的系统的认识、由于认识不够全面,所以就直接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对历史的误解,如问卷中反映的不喜欢历史学科;部分认为历史学科应该以讲述式为主、以背诵记忆力取胜;同时认为学好历史学科在于多听历史故事、多看历史剧、考前老师挑出重点,多背诵等等。
2、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不够
对于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他是一门记忆性较强的学科。首先、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学的好与坏,对他影响不大,因为他们认为其不能体现一个人智力,就算学的很好也只是说明他的记忆力很好,不会像数、理、化一样因学得好而誉为“天才”值得骄傲与炫耀,历史学科学的好,在现实当中也很少会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特别表扬;其次,在部分学生和老师看来,学好历史学科关键是为了升学,提高成绩关键在于初三这一年,只要后面这一年多花时间多记、多背,之前学的好与差都没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在问卷中也发现,初三学生对历史学科认知也与初一初二有所不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绝大多数同学尤其是初
一、初二在历史课上经常不听讲,做其他科目的习题或者作业,态度上极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也很低,更谈不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了。
二、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历史学科教学。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实地访问,以烟洲镇中学为例,笔者认为普通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
1、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
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新课程改革根本无法落到实处。以常宁市烟洲镇中学为例,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烟洲镇中学在2011年也展开了“五环渐进式”试点教学,但是为期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由于导学案设计的巨额印刷费、教师工作量的几急剧加大、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基本素质等都对其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再加上,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面对升学的压力,学校被迫中止实施。由于这些客观的因素使部分农村地区新课改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因而对于历史学科,根本没有唤醒大家对其的重视,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育人功能,也未被发觉,部分学校历史课,也仍旧为传统的教学模式。
[L]
2、应试教育的“毒瘤”。[/L]
[L]“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应试教育下升学率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它压倒一切,代替一切。随之而来的是种种错误做法:擅自削减或占用历史课时,使历史教学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等等做法都曾经风靡一时,虽然现在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程改革,各个地区的教学思维观念都在转变,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试教育的“毒瘤”不管在学校领导、老师还是家长、学生的的意识里还是仍有地位,例如学校不重视历史学科,把历史学科当“副科”,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用具缺乏如学校没有历史教学参考书、历史挂图等;历史课教师因为所教学科不受重视,也不认真对待;学生,由于历史课本身的特点--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也从不把历史学科学的好当做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上述做法都使历史学科教学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L]
[L]
3、师资力量的缺乏。[/L]
[L]长期以来,由于各项待遇的差异,高校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城镇学校,农村初中的专职教师却寥寥无几,造成了农村初中历史教育十分薄弱的局面。农村兼职历史教师约占整个历史教师队伍的80 % 以上,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主科,无力他顾,对历史课往往采取敷衍搪塞,完成任务的态度。再加上兼职教师大多年年变动,使他们无心去熟悉教材,钻研教法和自学深造,所以很难上出优秀的高质量的历史,长期使用的讲述式法,和重点知识背诵法,“一讲到底” 以读代讲,这种把教学看成单纯的知识灌输或流于形式的应付,大大削弱历史知识的教育作用。这种令人索然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锐减,也就导致学生们长期以来误解历史,认为历史考试就是死记硬背、历史课就是讲故事,也根本不需要预习、复习。[/L]
三、建议与对策
通过分析其现状和产生的原因,为了促进农村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近一步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农村历史教学能否积极有效的开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热爱历史教学。
无论社会上如何看轻历史,无论人们觉得历史课多么无关紧要,无论评价机制多么不利于自己,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兢兢业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历史课。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不但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人素养方面的基础。
(2)改进教学方法,遵重学生主体地位。
A、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模式。历史课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
B、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每册都有两三节活动课,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准备,并且搞好活动评议,这样既可以调到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组织七年级下册的学生编辑《历史手抄报》,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历史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榜样示范和人格感化作用
“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能与时具进,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注重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作为历史教育功能和目标实现的主要实践者,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感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人格感化学生。
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农村历史教育发展。
重视历史教育,强化政府行为,为历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2003年,胡锦涛同志又强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和社会的进步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此,各级政府要把对历史教育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上升到治国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1)加大对历史教育的资金投入的力度保障历史教育经费。
资金不足是影响历史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老百姓生活苦难,财政捉襟见肘,学校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教育基金,要办好平困地区教育,就不必须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第一保证教师基本工资,及各种补贴,缩小地区间差异,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老师深入农村。
(2)、积极组织历史教育资源下乡活动。例如常宁市每个学期都开展了“送课下乡活动”,请优秀教师送优质课到农村课,将优秀的教学方法,传送到农村,给农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主要针对于语、数、外、化学、物理等,历史学科基本被忽视。相关教育部门应该予以重视,不能将历史学科至于一个黑暗的角落,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应该多组织历史学科的教育活动。将更多的历史教育资源引入到农村,积极组织历史教育资源下乡活动,从而唤醒农村对历史教育的重视。
3、转变学校历史教学观念
学校作为一个育人机构,要时刻铭记我们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新时期我们是素质教育,我们不能一切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科的社会价值,对于历史学科,我们要予以重视,充分发挥他的社会功效,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上。作为学校要注重优秀历史教师的培养,多开展形式多样历史教育、教研活动。例如、请外校历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使本校老师能够开拓视野,取众人之所长,补己之不足。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开辟历史课第二课堂,用故事会、历史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丰富他们的心理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为开拓型的建设人才。
[L] [/L]
四、小结
新课程改革既给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让农村历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暴露,又给农村历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唤醒了他的危机意识,同时也为农村历史教学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指明了方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广大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时机,转变观念,不失时机的为农村历史教育工作作出贡献,如果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农村历史教育必将会迎来灿烂的春天。
附录、初中学生历史学习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初()()班 性别:男()女()(请在括号里打勾)
为了了解大家学习历史的基本情况,更好的指导大家学习历史。我们特意的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本问卷不涉及对学生个人、具体学校的评价,只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期为同学们学习历史提供帮助。
以下问卷内容,希望您能认真填写。卷问的设计采用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请在相应的序号上画“√”)以及相应位置简答。
我们尊重和保护你的回答,并对你积极而真诚的配合致以衷心的感谢!
杨芳
2014年3月5日
一、选择题
1、你认为历史课重要吗?
□重要 □不重要
2、你是否喜欢学习历史课程
□很喜欢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3、你喜欢学习历史课程是因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与世界 □自己本身就对历史感兴趣 □为了鉴往知今,认识现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了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为了应付考试 □老师讲的非常精彩。
4、不喜欢学习历史课是因为
□历史本身就枯燥无味 □表示不喜欢历史教师讲的课
□学生认为历史课程要记忆的东西太多 □其他
5、当你看到听到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或影片时,你会去寻找资料,追踪分析或与他人进行讨论吗?
□是 □说不准 □不
6、你喜欢通过下列哪一种途径了解你感兴趣的事?
□主要从教师处获得 □主要由自己查资料获得 □其他
7、你所在班级的历史课的教学方法。
□ 以老师讲为主 □ 划重点、背诵的方式。
□ 老师引导、学生成立小组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的师生互动型
8、你希望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是
□补充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知识 □重点传授学习方法 □划出重点,便于考试
9、你对你的历史学习状况满意么?
□很满意 □ 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10、历史成绩不好的原因是
□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没有认真学 □ 认真学了,学不会
11、你学习历史是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呢 ?
□ 是 □ 否
12、在历史学习中,你以什么方式记忆最有效?
□理清线索 □ 死记硬背 □ 理解记忆 □ 反复看书□ 其他方式
13、认为学习历史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必需的 □有作用,但不是必需的 □无关重要 □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二 简答
【关于农村初中生作文写作现状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01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9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11-12
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策略06-17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思考09-29
关于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12-20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调查10-03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10-15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关于加强农村维稳工作的调查与思考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