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规划(精选8篇)
一、背景概况
沈阳建筑大学(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48年。历经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它面临着与许多老校相似的问题,如学科设置发生变化,规模扩大,要建新图书馆、体育中心和校舍等。面对这些问题,是就地发展还是另辟蹊径?实践证明,有限的基地已经不能从实质上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所以学校做出了建设新校区的决定。
经反复论证,新校区所选用地位于沈阳市浑河南岸的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为沈阳大学城规划用地的一部分。基地地势平坦,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660米;交通条件比较好:南临沈抚铁路,东临张官河,西为开发区的规划次干道(此路上空将设有向北跨浑河,通往市中心的高架轻轨线);可达老校区的公交线路224路直抵新校区门口。从新老校区联系方面,老校区东院距离新校区用地较近,有利于土地置换过程中的过渡。
2001年8月16日,沈建大新校区建设正式破土动工。迄今为止,一期工程(教学单元、学生宿舍、运动区、室外景观场地及配套设施)已于2002年12月16日竣工,目前已有30万平方米的建筑投入使用,入住学生达1.1万人。预计全部工程将于2005年年底完成。
二、竞标方案
共有六家单位参加新校区方案的投标,它们分别是: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以下简称“GMP”)、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以下简称墨尔本大学)、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院和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新校区规划设计投标方案的评述在2001年第12期建筑学报中由陈伯超教授已做了详尽介绍,在此我们不再赘述。
从这次招投标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6个方案分别在不同层次和角度上,体现出各自对新世纪大学办学模式和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新的校园不仅是扩大校园空间,更在于改革目前的管理模式—使之更有利于后勤社会化,有利于设施设备的开放使用,有利于新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其中以“中深”、GMP、墨尔本大学的方案表现较为突出。前二者均在设计中运用了模数化设计手法,功能分区明确,便于达到方案的整合性,并利于可持续性发展;所不同的是“中深”的方案基于资源共享的思路,将整个教学区统一于显性的80米×80米网格中,而GMP在保持院系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将整个校园的规则和变化统一于一种“隐性而非物化”的网格中,反映出了对发展、适应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其单体建筑设计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墨尔本大学则以城市设计的手法去设计校园,从什么是大学开始及对什么是沈阳的大学、进而什么是沈阳的建筑大学,逐一发问,他们提出校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谨慎对待扩展和密度问题,并尽可能保持与校园内自然因素的平衡;方案注重校园特性、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采用开放的交通模式。但很遗憾的是,后二者的方案由于经济上和技术上和中国国情、地情、校情存在着一定差距,而使得校方不得不忍痛割爱。其他三个方案(上海现代、沈建大、中国建筑研究院)虽然也在探索大学校园时代性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它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解决功能要求和追求构图与形式美上,虽然方案较为成熟,但似乎在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对校园设计的影响方面略显薄弱。
三、中标方案
2002年9月,沈建大新校区规划方案招投标落下帷幕。经专家组评审,最终确定由深圳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资深建筑师汤桦主持设计的方案作为实施方案。
该方案整体规划分区明确,主要由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三部分组成。教学区设计思路区别于传统的“院系独立设置”的做法,运用模数式设计原则,以80米×80米的网格为基本单元形成网格式平面,令各学院(系)相对独立又共处一楼,模糊、淡化了建筑个体概念,以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并实现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除地面交通外,以一长廊“横跨水域,飞架东西”、贯穿整个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成为校园规划的结构主干。这条全长为756.31米的“建艺长廊”不仅仅是一条通道,在靠近教学区的部分,它与教学楼的内部空间结合成一体,布置有教室和制图教室。长廊二层为室内空间,给师生在恶劣的天气里提供了一片“人造晴空”;三层露天,晴朗之时同学行走其中,可以充分享受到阳光、空气,环顾四周,开阔的水景使人心旷神怡。位于校区东北角的两座高层学生公寓,打破规划方案中普遍的水平线条,成为了校区的竖向视觉焦点,在那里新校区的风貌可尽收眼底。同时从城市设计角度来讲,高层也成为了一个地区的景观要素和构图中心。
谈及设计初衷,新校区规划总设计师汤桦说,考虑到沈阳6个月的漫长冬季,在设计这样的一座大学城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应与传统上分散的布局、院系独立设置的做法不同,希望把校园建筑设计成一种集约式的空间形态,这样学生进入到房子里就很温暖。这是他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瞬间的灵感还来自于他对基地的初次印象,当时用地上惟一的参照物就是场地南部的沈抚铁路,还有铁轨上冒着浓烟的火车飞驰的动人场景;基地上农田强烈的“块、线”肌理,给场地带来某种方向性,加之长形的用地本身具有一种沿着东西向延展的趋势。于是他在设计时,试图在形式上建立一种与场地上的火车、铁轨、田埂的内在呼应关系,长廊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火车的“隐喻”,体现出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城市面貌,以及设计师对原有地貌的尊重。这种思想反映在形式上,构成了“点、线、体”系统—交通筒首先构成“点”的元素,再用“线”性的玻璃廊子把它们连接起来,最后将体块构成附加其上。每个体块就是一个功能空间(教研室,教室等)。这三种构成要素,实际上体现了三种密度的组合,“筒”被期望得尽量结实,像锚固的点;“线”则体现运动,希望尽可能通透,采用玻璃连廊;教室等“体块”按照功能要求开窗。
四、方案变更
教学区:设计初期,格网没有旋转45°。方案进行中,考虑到东北气候对南向的需要,旋转45°,可以平衡最不利的北面朝向,让房间都有阳光射入的可能。
实验区:起初认为它位于校园边界,是教学区边上L形体量的结构部分,采用不同于教学区的布局模式,后来为了加快建造速度,就采用与教学区相同的形式作法。
博物馆:起初规划任务书并没有要求,是项目进行过程中添加的项目,因此设计的想法就直接让它游离于原规划体系之外,处理较为个性化,使之成为整个校园肌理中的特定景观。经过反复论证,位置定于中心景观轴一侧,临近水面。同时紧邻教学区,方便联系。
学生生活区:起初是自由的村落式布局,希望恢复原有村落的肌理,也希望在教学区的特定教学功能完成后,学生在生活区能够获得轻松自由的生活氛围,就像在一个缩小的城市中活动一样。后由于朝向以及功能问题放弃。其主要问题是:原来的布局方式难以避免出现东西朝向的房间;另外,村落式的规划布局尺度较小,较为分散,管理不便。
.图:实施方案总平面图
图:校园局部透视 项目合作
该工程的施工图配套是由东北设计院(教学区)和沈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学生生活区)来共同完成,总体上保证了构造做法符合当地冬季寒冷期过长的实际情况。主要的技术处理紧紧围绕在“保温防寒,减少能耗”的重心上,比如考虑到“长廊及其首层教室和教学楼以及核心筒的玻璃窗面积大,大面积玻璃窗对于北方寒冷的气候耗能较高”的问题,技术上采用了中空玻璃、苯板和保温性能比较好的塑钢窗;“教学楼墙面饰带原设计为钢板,考虑到会造成锈蚀污染,所以经协商使用氟碳铝板”等。
施工方面,教学区的网络式模数化的布局理论上可以满足快速施工建造的需要,而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者很遗憾地发现:由于国内缺少工厂统一大规模预制标准化构件的前提,施工采用现浇方式,这种想象中的效率没能实现。
五、景观规划设计
新校区景观设计由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完成。整体设计体现了设计师对已有规划及现有场地的认知,着重表现在对已有规划中建筑、场地等元素的提炼与概括上。
绿荫掩映下,延绵的缓丘、隐约可见的铁艺栏杆在保持了校园的私密和安全性的同时,向城市展现了亲切友好的姿态,表达出新世纪开放式教育的理念。在校区内部,建筑、道路、植物、水体等一系列元素在一种网格秩序的控制下,共同创造了校园空间的肌理。始于西北、止于东南部体育中心的大片完整的理性化水面,和从东北到西南的一条稻花飘香的绿线共同组成一个景观的“十”字形结构。它是校园最主要的视线通廊和景观绿带,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运动休闲区组合在一起,又分隔开来。配合着步行系统,“十”字形景观带被营造成为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世外桃源”。在这里,绿树掩映,水波荡漾,同学们或低声吟读,或促膝长谈。在炎炎夏日,人们通过栈桥能近距离接触到水,感受到自然的勃勃生机;冬日,水面结成冰场,又成为了学生的休闲娱乐之所,其乐融融。横跨东西的“建艺长廊”为欣赏开阔的水面提供了完美的空间视角。高40米的太阳能生态钟,跃出水面,向人诉说着沈建大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区建筑首尾相连,围合成九个相对封闭的院落空间。院落中的“九宫格”广场是对建筑群空间的结构抽象。作为一个空间场所,也是标志性的实体,从行为和视觉上对整个庭院产生了强有力的控制作用。
六、文脉延续
目前的快速建造,常常带给我们一个问题:新校区建设即便做得再好也会缺乏一种历史感—精致下无法传达历史的优雅气质。我们不禁感慨欧美的名校中,历史使建筑本身散发出那种令人感动的人文气息。
新校区建设时,校方和设计师同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极力塑造一个高文化环境的同时,有意识地创造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构实体,从而引发师生的历史认同感,并赋予新校区以人文精神。设计者保留了许多老校区的符号,众多承载着师生记忆的东西,被应用到各个设计细节中,如老校门、斗拱、壁画、地砖、碾子、课表板;另外,老校区的旧砖、桌椅也被“移师新区”。学生生活区长廊入口的铁石广场上,一组名为“滚滚向前”的群雕格外引人注意,设计者围绕来老校区的铁碾子做文章,将老校区建设时的历史场景重新展现在师生面前。场景设计中共有十几个学生在拉磙子,人物塑像会在每届学生毕业时增加一个,直至把它完成。毕业生对此很有感情,已成为学校留影纪念的必经之处。大门部位的路牙石,是拆下的沈阳城市道路的路边石,它们是当年完全以手工制成的剁斧石,收回它们并用于地面铺装,同时也是对城市历史的记忆。景观设计中恢复了该场地中的原有稻田,体现出对原有地貌的保护。
七、调研实录
正当我们对封闭型校园的幽闭、构成型校园的僵硬和功能型校园的平庸发出无限感慨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沈建大、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郑州大学、广州大学城等富有特色和创新意识的校园规划设计,它们针对面向21世纪的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以崭新的大学校园规划理念做出自己的探索。目前,沈建大新校区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对它的评论和关注也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设计阶段转为使用阶段,人们更加关注着这些设计中新的探索和尝试是否真的行之有效。
为此,本杂志对沈建大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中,我们采用直接观察法、晤谈法,主要是采访了当初的评审组专家、专业教师,并随机采访了一些在校学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校区建设阐述了各自的看法。1.大学城建设
2000年8月,全国第一所大学城—东方大学城投入使用,一个全新的事物在非常短的时间中,迅速地发酵、催熟,直至形成大学城建设的热潮,各地大学城项目纷纷上马。但是建设大学城应该具备哪些条件?除了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不得不接受:城市中心高校纷纷外迁,入驻大学城,造成城市中心区绿地率下降,容积率增大,从而带来了城市活力降低的现实。与此同时,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化,动辄几千亩地的大学城建设使得“城市孤岛现象”愈发明显。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专家评论会上,马国馨院士也曾经谈及这个问题,“大规模的校园建设,自成一体,城市不方便,学校也不方便。目前,在保持校园内部的人车分流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外面一环形机动车道,里面是步行系统,比较下来机动车道路密度不够绕行很多,对于消防、供应等使用都很不方便”。
所以,大学城应该具有良好的城市尺度,虽然校园相对的独立性对城市造成的割裂是无可避免的,但在设计时应当尽量保持城市总体格局的完整性,真正建成开放型的、资源共享的大学园区。
采访中,师生普遍认为:在当前大学城热潮中,有些地区的大学城选址远离大城市,不仅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而且通讯设施落后,更重要的是它们不能提供大城市应该提供的大学发展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因此这些地方并不适合建大学城。针对目前的沈阳浑南大学城,较为遗憾的就是:大学城的气氛没有营造好,没有一个完备的外部设施环境,故吸引入驻的学校较少,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并没有实现。还有教师提出,大学城内的成员似乎应该不单单通过内部的整合达成统一的系统,还应当注重形成与周边社区持续地进行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充分交换,其运作模式应更像一个城镇。当然这将会是一个长期运作的过程。
综上,一个成熟的大学城首先应该有宏观的管理机构来进行整合,这样才能确保其够积极面对建设中的各种不可预见性干扰因素。其中“城主”的作用不可或缺,它需要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构筑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环境,来吸引大学入驻,其中包括良好的道路交通系统、管网设施、公共的学生宿舍、图书馆和教工宿舍、中小学、商场超市等等。这样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建设,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资源共享。2.总体布局
高校校园的规划模式总是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相适应,它从13世纪的封闭型校园模式开始,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的“功能分区型”、19世纪以后美国为代表的“自然交往型”,直至20世纪规划模式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网络型、智能型、网格型、传统型、组团型等众多类型均有所体现。高校规划模式的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应该何去何从?采访中,陈伯超教授、鲍继峰教授以及部分专业教师就沈建大新校区网格型规划模式的优缺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伯超教授认为,“传统手法由于院系相互独立,减少了学科间的交流,而教学区网格式布局,淡化了个体性,将教学区整合为一个大的学习单元,促进了同学们在行进中的相互交流,更加接近了现代大学的办学方向,是对新世纪大学模式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鲍继峰教授认为,“校园规划应该和学校今后的教学发展密切相关。现代教学网络化设计思想对推行真正的学分制发展很有利,减轻了学生课间的„奔波之苦‟,利于选课”。
在讨论中,有教师谈到网格型教学区优越性还表现在:其可以充分适应学校院系机制的转化和教学规模的变动。现在的办学模式需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规划模式一定要做到灵活多变。一定时期内有的专业要求扩大,有的要缩小,比如建筑系由1万平方米扩大到1.5万平方米,机械系由1万平方米缩小到4000~5000平方米,对此网格式格局就可以毫无痕迹的做到。另外,模数化设计可以满足快速施工的需要,也便于今后的弹性发展。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经调研结果显示,网格型布局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外部交通室内化 相应交通面积增多,有效使用面积系数降低。
(2)教学区楼内交通识别性差,对新生来说需要靠地图来进行定位,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同学的活动范围。今后可能需要在二次设计时,利用廊子自身不同的色调、内部装修、细部处理来增加识别性,并应尊重各学院的个性化设计。
(3)室内联系不便,本应四通八达的网络XX通在局部位置,由于双向采光的阶梯教室大空间的出现,而变得不畅通,造成绕行现象。
(4)网格型平面形成的内置化、均质院落存在一定的通风问题,师生反映尽管一层南北向架空,但是夏季里庭院内仍温度较高,所以在今后的设计中,底层架空高度和院落进深需要经过严格地量化计算。
(5)功能分区,目前看来新校区规划分区很明确,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三部分划分得较为严格,虽然从功能上讲,结构清晰、便于管理,但同时给学生们带来一个问题—各区间距较远,通行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略有不便。如规划中,食堂、超市是在生活区内集中布置,由于教学区和生活区距离较远,师生很难在课间操的时间加以利用。试想功能单元适当分散开来,可能方案会表现得更加人性化。
3.校园交通
校园交通系统是校园空间的骨架,它不仅承担了人流、车流的组织、疏通的责任,而且起到辅助划分功能分区的作用。交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校园规划的优劣。
[校门]
校园规划设计有四个入口,分别在浑南主干道上(位置适中,与景观水面、体育中心同轴),另外三个设于新校区用地东西两侧的规划次级道路上,分别服务于实验区、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目前处于建设初期,学校只在教学区长廊开口处设置一个校门,位置偏向西侧教学区,离学生生活区较远。调研中,学生普遍反映:高层学生公寓处的校门应该开放,以方便同学轻松到达224公交车站,使路径更加便捷。
[道路]
新校区规划的室外交通受规划思路的影响,有其特殊性:由于整个教学区是个大网格,交通室内化造成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内部道路体系,外环环路把整个教学区环起来,最后与学生生活区和运动休闲区相连,成为各功能之间的联系纽带。长廊成为教学区到学生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的惟一元素。
在沈建大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道路系统目前使用状况良好,12米宽的环形干道平时并不拥挤,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流量较小。长廊利用率较高,人流通行量大于地面交通,宽度适宜,尚不拥挤。只是在高峰期(学生上下课、就餐前后)时略显拥挤。同时也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是自入口到学生高层公寓段环路人车混行现象严重。主要是由于单个校园出入口造成了环路人车流量分布不均。入口至高层学生公寓段是从校门到办公区再到生活区的必经之路,人流、车流非常集中,存在不安全隐患。但随着今后高层公寓附近的入口开放,估计情况会有所好转;第二是环路方向感较弱,另外,因为一些必要的设施而有较多转折,在可达性方面尚存在问题。但总体来说,尚不影响校园几个大的功能区的正常使用。
[长廊]
是教学区和生活区主要的交通联系。由于功能分区的明确划分,长廊承担了来自教学区的大量人流,功不可没。从存在的意义上来看,这条号称“亚洲第一”的长廊功能性更为显著,它为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遮风挡雨,其次才是其标志意义。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同学们通过长廊到达教室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这与他们认为理想的10分钟步行时间相比,有52.8%的同学表示还可以接受,也有5.7%的同学表示“在20分钟以下,没问题”。长廊宽8米,长756.31米,内设置座椅、提供网络插口、展览空间,供学习、交流之用。实践证明8米的廊宽,空间并无浪费,只是内置功能有待进一步整合。在采访中,同学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局部空间的收放,以提供停留空间的设想,比如增添一些小型表演的场所等。也许你会疑问,长时间步行会不会有视觉枯燥感。经调查者亲身体验,人行走其中,长廊南向有开阔的视野:远处的学生宿舍区塔楼高耸,运动场上同学们虎跃龙腾,中央水带微波粼粼,近处有九宫格庭院的动态风景,能够让人在观赏间忘记行走的疲劳。但也有同学提出:人为规定的行走路线是否不太人性化;把设计者的意愿强加在了同学身上,有些人并不愿意走那么远的路到食堂,或者觉得“生活质量下降”,使他们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而感觉心理不太舒服。
[停车空间]
在沈建大,主要体现在停车空间的位置规划方面。目前学校规模不大,长廊尽头就在学生宿舍边上,自行车使用并不普遍。现在教师停车后进入教学楼大概需要7分钟,最远10分钟,这个距离相对较远,似乎设计时应该在教学区500米范围内设置一个停车场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在校门附近也应该增设自行车停车场,解决校门到宿舍间距离遥远给同学们带来的不便。
4.生活、运动设施
运动设施
目前,学校内足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均已建成,游泳馆和风雨操场正在建设中,基本体育运动设施较完备,基本可以满足使用。在实地调研中,调查者发现了由于校内车行量较小,在傍晚时分,常有同学在环路上从事小型体育运动,如打羽毛球、排球、五人足球等。交谈中,同学们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运动场所布置得过于集中,认为应该分散设置。特别是在学生生活区应该布置零散的活动场地。
生活设施
规划中,设计者在靠近学生宿舍区的长廊端口处,结合长廊首层设计了一条室内商业街,其中功能齐全,小商品琳琅满目。目前,同学反应良好,认为日常生活需求基本可以在校内解决。
在住宿条件方面
学生生活区有后勤集团统一管理,秩序井然。住宿标准,本科男生4~6人一间,研究生2~3人一间,博士和留学生1人一间。高层学生公寓配有中央空调。同学们普遍反映,住宿条件令人满意,同时表达出对宿舍内公共活动室的需求,研究生希望宿舍楼内配备自修室,便于研修。
5.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作为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丰富着学生的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面对的人群是特定年龄阶段的、从事高层次学习和研究的高素质人才。故校园景观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用者的年龄、职业、生活背景、个人喜好等都是影响设计的重要因素。面对当今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已经和以往相比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应该更加关注新时代学生群体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警惕由于建造周期有限,而造成校园规划追求速成的大效果的倾向。景观不应该是用来展示和炫耀的“橱窗”,而应充分体现无微不至的关怀。
沈建大新校区景观设计采用自相似性的手法,延续原有规划网格秩序,采用几何构图的处理手法。采访时师生普遍反映:对于工科院校来说,纯几何构图式的景观有点过于理性,虽与建筑协调性强,但是缺少人情味,似乎柔性化的处理少了些。绿化配置,缺少层次感,应该考虑有不同种类(色彩、高低、花期)的树种和遮阳设施的设计。树木的栽种方式,也由几何引线定位,似乎太过机械,流于形式。目前无树阴的大面积铺装在烈日下让人望而却步;第二,由于人主要在长廊中通行,地面交通人流量很少,中央景观带似乎只是长廊行进中的一种动态风景,实际利用率不高。师生对稻田景观的创意表示基本满意,认为稻田有三种含义:一是延续当地文脉;二是较种植草皮更具有经济效益;三是水稻一年四季的景观很不同,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具有趣味性。另外荞麦景观效果不错,仅是在管理方面尚存在问题,比如蚊虫、气味等,有待进一步解决。
庭院
教学区建筑首尾相连,围合成九个相对封闭的院落空间。建筑首层局部架空,形成四条时断时续的带形院落空间。在九个形状界面极为相似的院落空间中,设计者保持了庭院基本结构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原有秩序感,通过两条步行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沿建筑而行,贯穿各庭院,强化了庭院的方向感也将各庭院紧密联系在一起。步行路成为各庭院的骨架,每个庭院由三部分组成:“九宫格”广场、步行道、下沉广场。九宫格是对建筑群空间的结构抽象。采访中师生反映:目前的景观设计似乎停留在形式上,庭院较适合观赏,不适合停驻。
分析原因,鲍继峰教授认为,“教学区是网格化布局,绿化也追求几何构图,感觉上直来直去,缺少停留的空间。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庭院设计应以如何留住人,如何吸引人为主要目的。设计师应该营造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几种不同的活动空间,为同学们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人的行为心理常希望自己坐在一个背后有依靠或者有树木遮挡的地方。目前座椅的位置和布置方式不太人性化”。另一方面,陈伯超教授提出“在网格化教学单元围合出的均质空间里,庭院应该突现个性化设计”的观点,“它们应该反映出不同的专业性质,比如给排水专业的庭院,铺地可采用管道图案;工民建专业的庭院,可以采用受力的裂纹之类的纹案;机械专业的庭院则可能采用齿轮的铺底图案。雕塑也是如此,应反映专业特点,走在庭院内能够直接感受到这是到了什么馆”。
节点
老校门门柱的形体带有汉阙的传统符号,曾经与老校区的主楼一同作为老校区的象征。它记载着沈建大的历史,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昔日记忆。新校区建设时期,老校门的四座门柱也迁移至此,成为新校区景观之一。珍藏四座门柱,体现了沈建大追求文脉的意识。采访中,师生们对此做法表示认可,表示学校需要历史,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另外提出:老校门作为景观,目前没有观赏区域,其前广场较为局促,似乎放在博物馆广场上更为适宜。
八、调研问卷及分析
为了使成果更进一步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面向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郑州大学新校区的学生发出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共210份,收回率95.4%,调查问卷涵盖了六方面的内容:大学城建设相关问题、校园的总体布局、校园的道路交通状况、学习空间使用情况、学生生活环境状况、校园人文精神建设。
其调研结果有时出乎意料,但亦感受益匪浅,统计数据表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高等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和高校使用者真实需求的理解上尚有一定的偏差。我们需要及时地掌握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1.大学城建设相关问题
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说,大学城选址是重中之重。调查问卷结果已经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1)对城市区位的调查
35%的学生表示由于新校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不能经常利用城市中心的文化资源,但还可以安排一些特定时间集中去;31%的同学则抱怨由于交通不便,根本无法利用;26%的学生认为虽然路途遥远,但交通尚方便,如果必要,可以实现;8%的同学则表示学校提供的资源已经足够,无需另寻途径。调查中发现,研究生和博士生对于城市中心文化资源共享的需求较为突出。
(2)对学生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的调查
较之以前,新校区普遍处于市郊,偏离城市中心。这对同学的出行时交通工具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调查中71%的学生出行主要靠学校附近的公交系统;11%的学生使用自行车;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4%的学生会选择出租车作为出行工具;另外14%的同学表示不能确定。
(3)对学生去城市中心周期次数的调查
42%的学生表示2周会去一次市中心;28%的学生1个月去一次;22%的同学1周可以去一次;而3天左右可以去一次的同学只有8%。
调查结果说明:选址的优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校园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师生的生活质量以及对城市资源的高效使用。
2.校园的总体布局
(1)对校园功能分区评价的调查
在关于校园布局评价的调查中,功能分区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语。功能分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和品质。在对现有校园功能分区的评价的调查中,仅有11.9%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功能分区明确,非常合理。另外,88.1%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地提出该校功能分区存在问题。在这些人中,认为生活区与教学区距离过远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6.7%;认为功能太整合,没有关注零散的交往和运动场地的占26.8%;而认为功能太过单纯,缺少各功能间渗透和融合的学生占14.6%。
(2)对理想中校园生活模式的调查
45.7%的学生对功能分区型校园情有独钟;
34.3%的学生向往“书院式”校园布局(以院系为单位,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等集中在一起,方便易达)。调查中也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理想中的校园模式,例如:①“告别纯粹的功能分区,主要功能适当的分散”;②“向居住区规划学习,使人口规模、基础设施按一定服务半径来分配”;③“相似性质院系按照组团布局,教学生活试验形成小的生活单元,再环绕一个大的景观绿地或者开放交流空间布置”等。这些建议可以作为今后规划设计的参考。
3.校园的道路交通状况
(1)对所在校园交通结构的评价调查 如图显示,37.1%的同学表示自己所在校园的道路方向感明确;29.5%持相反的态度,认为交通混乱,方向感较差;22.0%的同学认为校园交通可达性强;还有11.4%的同学表示学校交通真正实现了“人车分流”。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认为方向感是校园交通的首需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交通便捷,利用方便,已实现道路的高使用率”。
(2)对校园中理想道路宽度的调查
虽然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一个学校的主干道的宽度应该多少,实际道路宽度应根据学校的规模、人流量、车流量的大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我们在调研中还是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以期对今后的设计有实践性的参考价值,统计结果如下:
主干道:10~15米;次干道:6米左右;人行道:1.5~2.5米。
(3)对所在校园自行车停放状况的调查
目前学生的校内交通工具还是以自行车为主,故自行车的停放问题依然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校园环境整齐化。调查问卷中显示出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停车场的位置、数量。53.8%的学生提出学校有组织停车,收效良好,但是数量不能满足要求;35.2%的同学认为,有组织停车,数量能够满足使用;还有11%的学生反映校内无组织停车,秩序混乱,有待改善。存在自行车停放问题比较严重的区域,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学生公寓区、教学区、运动区、实验区。
另外,中国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环境和空间尺度,往往超出了使用者合理的步行范围。调查者中有76.4%提出学校应该配备校园巴士,以提高通行效率,加强各功能区的交通联系。
4.学习空间的使用状况
(1)对学生自修地点的调查
学生自修地点的使用频率由高向低依次为:图书馆、专门教室、宿舍。学生对自修教室数量较大的需求与目前校园提供的有限数量间有很大的差距。
(2)对学生生活区到教学实验区合理通行时间的调查
人性化的校园设计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规律,尽量减少无效路程,提高交通效率。对于宿舍和教学单元的通行时间,50%的同学认为10分钟较为合理;33%的同学认为是15分钟,还有14%的学生认为20分钟以下可以忍受。
5.关于生活环境的调查
(1)运动娱乐设施
数量和多样化的需求仍是学生讨论的焦点问题,50.9%的学生认为学校运动设施不够,不能满足高峰期的使用;37.6%的同学认为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有11.5%的同学认为情况令人满意。
在关于体育设施多样性的调查中,71.7%的同学认为功能太过单一。需要增加网球场、游泳馆等设施。
对于体育运动场地的布置,63.2%的同学认为应该分散、灵活布置。尤其是在学生生活区有零散场地的布置,便于同学就近使用。
(2)理想的住宿条件 关于理想的住宿人数的调查:
58.1%的同学认为4人一间较为合理;28%的同学认为应该2人一间;7%的同学同意3人;4.6%的同学认为应该是6人。还有2.3%的学生认为1人。理想的朝向为南向、北向。
关于卫生间位置要求的调查:69.4%的学生认为卫生间应该内置,另有30.6%的同学提出卫生间应该分层统一设置。其中存在性别差异特征,女生对环境卫生更为关注,普遍认为卫生间应该内置;男生则有一部分人认为分层统一设置,更卫生、更便于管理。
配套功能的需求调查:
6.校园人文精神建设
(1)关于校园建筑风格的调查
19%的同学认为所在校园建筑风格和谐统一,34%的学生认为校园具有现代感;而32%的同学认为太过理性,缺少人文气息,15%的同学提出新校区过于呆板和单调。这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和对新环境的认知程度的差异。同时,意见反馈中有同学反映出大学校园趋同化的问题。
(2)关于校园中标志性建筑的调查 同学们心目中标志性建筑依次是:图书馆、教学楼、博物馆、体育馆。
(3)关于建筑色彩的调查
无论从采访还是调查问卷方面,同学普遍认为教育建筑具备自身特点,应该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典雅、素净、端庄的色彩应该是主色调。可以适当的点缀活跃的色彩,以活跃气氛。
(4)关于理想中的人文环境的调查
同学在选择理想中的校园人文环境时,按照要求程度从第一位到第四位依次是:①有展览、演讲、交流的场所;②校内有古树、传统意味的庭院空间;③具有历史积淀和表现艺术家情感的雕塑;④年代久远的校园建筑。
(5)关于休息座椅的调查 调查中,有77.1%的同学反映:校园内供人休息的座椅较少,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数目及位置都缺乏人性化考虑。
(6)关于几何式景观绿化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4.1%的同学认为几何化的景观绿化形式可以接受。另外,32.9%的同学表示纯几何构图式景观化设计太过理性,抹杀了浪漫的情绪,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反馈意见里,同学们提出目前校园景观绿化缺少层次和种类上的变化,在今后的设计中应该引起注意。
(7)对于校园中心引进水面景观的调查
64.8%的同学认为学校需要水环境景观设计,它可以令校园充满活力,增加空间层次感。有24.3%的同学提出引进水域维护较难、费用较高的问题;调查中,另有同学对“校园中心区域设置大面积水域,会增加无效路径”的问题提出质疑。同时,规划中引进水面一定要注意当地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避免大面积开挖造成的浪费。
结果表明,学生渴望交流,向往开放、自由、富有文化气质的校园环境。但是这在快速建设的校园,场所感和环境精神的建立很难一蹴而就,它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究竟如何在“物化”的建筑环境中渗入精神的内涵,这一点需要引发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更深层次的思考。
1. 生态学
这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 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建筑景观
指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等, 使景观和周围事物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微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 使得居住生活环境舒适, 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景观三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3. 校园的生态化景观
校园景观就是大学校园内部的景观。包括建筑景观、景观小品、雕塑、植物景观、水景等。沈阳建筑大学生态化景观结构主要有稻田景观、中央水系、方格内庭院、道路与廊道等。
二、生态化景观在校园中的作用分析
对于沈阳建筑大学生态化景观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稻田景观、中央水系、方格内庭院、道路与廊道这四个部分。
1. 稻田景观
(1) 稻田景观的人工之美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生态化稻田景观形态独特。这里阡陌纵横, 一方稻田、一湾水池在鸟鱼虫趣之间奏起了和谐的乐章, 使喧闹的校园不仅有人声更有稻田蛙鸣 (见图1) 。
稻田景观坐落在教学楼与体育场之间, 若干横纵相交的道路系统把稻田分成若干份, 中间一条斜插进稻田的笔直的长路与横纵分割之路一起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有效的控制。稻田中的假山、小品在每个关键节点处放置。稻田景观在高校尚属首例, 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为此题词为:稻香飘校园, 育米如育人。
(2) 稻田景观的调节之匙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位于沈阳浑南新区大学城, 所占地原本是农业用地, 以种植东北大米稻禾著称。土地肥沃、地下水位较高、取水方便, 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规划中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地域景观的特色,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稻田景观, 提高了校园景观的生态功能, 形成了独特而实用的校园景观, 使校园景观的生态化更加科学合理。
浑南校区建设在一片农田之上, 这里原来种植的是水稻等经济作物。为了延续地域历史, 同时也为了提升校园环境质量, 新校区在规划时特意保留了教学区东侧的一片水稻田, 于是就有了闻名全国的“稻田景观”。该环境设计力图使当代学生回归到真实的土地上, 感受农作物的自然生长、管理和采收过程, 使学生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真知。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 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 形成穿越稻田、绿地及庭院的便捷路网。对学生来说, 时间的珍贵不仅体现在深夜通明的图书馆和教室里, 也体现在“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匆匆行路中。古典园路的蜿蜒曲折和曲径通幽不是不美, 而是不太符合时代快节奏的脚步。
2. 中央水系
(1) 中央水系的人工之美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热爱水, 把水看成具有灵性、人性之物。认为它代表了天地自然的智慧, 是美德的象征。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是说最善的人即圣人, 就像水那样, 乐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甘心停留在众人所不愿意处的地方。所以, 水几乎可以等同于“道”。虽然水是至柔之物, 但它的存在总会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希望。
(2) 中央水系的调节之匙
水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微环境下同样有效果。调节周围空气湿度、温度, 为小生物提供繁衍的条件。在建大中央水系, 除了视觉艺术景观独特, 夏天养鱼、冬天溜冰是每个建大师生都可切身体验的到的。人工湖畔, 有园丁种植的果园。春天当果树还没发出绿叶时, 便已是满枝的花朵, 花香四溢。每位游走于其间者, 必会陶醉于此。秋季满树的果实诱人、可爱, 让人心动不已。
中央水系对气候微调——使宿舍、教学和运动场馆三大校园功能区围绕水系形成“品”字型格局, 水成为校园微气候环境的调节器。新校区将人工建筑、自然保留景观等结合进行协调设计, 增加了校园自然景观生态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只有自然生态环境与校园人工空间相互作用, 才能实现校园功能效益的最大化。
3. 方格内庭院
(1) 方格内庭院的人工之美
要想使校园的绿化景观成为有机的整体, 就要尽可能增加绿化量, 提高生态化效果。以理景、治水、叠石为代表的中国庭院造园景观是从古代就很有研究的, 并达到了很深的造诣。中国人内敛、谦逊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最质朴的生态思想。校园网格化布局形成的规则内庭院可通过围合建筑使底层架空, 使看似分割的、独立的内庭院形成联系的整体, 这种联结的庭院结构实际上可以更好的保护地表生态 (见图2) 。
(2) 方格内庭院的调节之匙
联通广阔庭院、通畅的视线是校园的又一大特色, 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 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且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见上图3) 。
4. 道路与廊道
(1) 道路与廊道人工之美
校园内建立各式“生态景观”, 可令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生活、锻炼与休闲景观。保护开敞空间, 加强公共绿地建设。校园以建筑长廊和中央水系为主要“廊道”, 形成纵横的十字轴线空间, 对整个校园景观起到了核心积聚的作用。在水系两侧, 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 形成了微型山体的生态绿化空间, 并在其间形成了动植物之间的完整生物链。
(2) 道路与廊道调节之匙
廊道是校园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校园内部寻求合理的道路配置和结构,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景观格局。对道路廊道的规划设计既要保持各种景观之间的物质流动和传输的畅通, 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道路廊道的形态特点 (宽度、曲线度、坡度等) 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功能、地形地貌和生态特征。
三、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中央水系、方格内庭院、道路与廊道在校园规划中的作用, 其它的生态化景观, 如绿地景观、孔雀园、鹿苑景观等在校园规划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当然, 生态化景观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石铁矛.生态建筑与居住景观研究[D].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0.
[2]陈伯超.创建新世纪的大学校园——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设计投标方案评述[J].建筑学报, 2001 (12) .
[3]陈易.生态观与结合自然的人居环境建设[J].时代建筑, 1995 (03) .
【关键词】市场经营;大学科技园;规划建筑设计
一、市场经营下我国的大学科技园潮
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科技和生产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各国各地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园区对于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性。各地区都在搞自己的“开发区”和“高新科技园区”。大型的科技园由政府出巨资规划,铺设基础设施和兴造大楼。科技园结合地产项目的有香港的“数码港”,由政府批出土地让私人公司开发。该项目由美国的Arquitectonica公司设计,规划和建筑设计颇有特色。附带的住宅 “贝沙湾”每平方尺售价上万港元,早已让“数码”为名的开发收回了投资。我国内地的科技园,多由政府划出土地,由各单位自行建造大楼,如深圳高新科技和大学科技园区。在这一层次下的是小型的科技或办公园区,多由民间或半官方的投资推动,一般的情况是由政府在土地上给予优惠条件,开发费用多由民间或半官方公司筹集,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这样的开发公司一般没有实力可以一次性地把楼全部造起来,而必须依照市场和楼市的规律滚动性开发。他们的开发和活动开展对本地经济无疑起到促进作用。作为现今中国房地产大潮中的一部分,这种遍地开花的科技或办公园区比较讲究经济效益。
二、大学科技园概况
以厦门大学科技园主园区为例进行分析。项目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地处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南侧,和厦门大学相隔一条公路,是厦门大学国家科技园的核心区域。其主要是以高新技术、生物医药和航天航空产业等高端产业研发为中心,并兼顾发展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其中主要有航空工业、办公、旅游等功能,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片区。厦门大学科技园位于创业园中心,由四个地块组成,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大约为5.6万平方米,基地地形呈平面缓坡,基地东南面有一座高12.8m的山体。此项目用地交通发达,背面有城市主干道翔安南路,其余3面都有城市规划道路,基地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基地背面是原居民肖垄村和配套用房,基地南面是产业园职工生活区域。周边的条件十分优越,不仅有利于厦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需要,同时还能够为厦门大学科技园提供更多的新机遇。
三、市场经营下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筑设计
(一)规划原则
总体规划是以保留山体为基础前提的,重视环保和生态发展,从整体环境构思出发,因地制宜,遵循环境发展规律,重视发展前瞻性,使大学科技园的设计既具备个性,又融入环境。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功能区和空间形态划分,注重以山体为本,根据工程设计的具体情况,为使用者创造丰富的多功能、多层次和多形式的生态环境和交往空间,将其引入建筑物内,从而具备更加良好的生态效益。以保留山体为基本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厦门大学的辐射作用,将园区规划成国家级的产业园。
(二)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主要是一廊、两带、三中心的空间体系。通过设置此种规划结构,为大学科技园使用者营造丰富的、轻松愉快的人性化办公和科研空间,在实现科研的基础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1.一廊
园区的视线通廊,也就是园区形象,是构成大学科技园吸引力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对外显形态的印象、感受和评价。所以,園区内的中心设置成一条城市景观通廊,能够直接将科技园的形象展现给人们。
2.两带
两条绿化带景观贯穿办公,庭院式布局的科研办公区,多变的架空层设计,丰富多样的空间变化。人们在架空层的空间穿梭中,能够亲身体会到不同的景观、空间和光影虚实的结合,将整个科技园区造就成了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场所。
3.三中心
整体布局形成园区主广场的形象中心,共享空间的山体绿地中心,能源大楼入口形象中心。
(三)功能布局
建筑布局采用的是组团式放射式的布局。园区主要分为能源大楼、会议酒店区、科研办公区、公共广场区和保留山体区五部分。基地背面有六栋组团式的科研办公楼,南面有两栋科研办公楼。基地的东面是星级酒店和能源大楼。在功能布局设计中,对基地四周规划建设的影响、基地的地形地貌、科技园内的功能组织、流线设计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弧线连廊和绿化平台作为主导,将基地的各个功能分区连接起来。基地北面的科研办公区域紧邻城市主干道,通过人行天桥和厦门大学相连,所以在紧邻街道处设计一个下沉广场,作为学校和办公的公共活动空间。在下沉广场周边设计商业,不仅能够丰富功能空间,还能够为学校办公提供一些休闲娱乐场所。基地的南面科研办公区域紧邻原有山体,所以底部采用架空处理,将位于基地的山体景观引入科技园内部,和科技园的景观相呼应,促使科技园形成多层次的景观变化。南面、北面的科研办公区域通过绿化平台和弧线连廊连接,在建筑之间形成连续的、生态的办公休息区域和公共交流场所。办公楼的室内设计也延续了绿色生态的设计手法,将园区内的绿地景观延伸到办公区域,从而为办公区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地的东面是酒店和能源大楼,紧邻城市道路。酒店和能源大楼分别设计单独的出入口和广场。建筑以双子塔的形式设计,在建筑的底部以架空绿化平台相连接,将两栋建筑物连接,在平台上形成绿色生态公共空间。
(四)造型处理
在科研办公的立面造型上,充分体现开放和活跃的办公形象,所以在立面处理上大量采用玻璃幕墙和石材,通过体块的穿插,将造型的整体感体现出来。在沿街科研办公区域采用白色的横向石材,横向石材和玻璃幕墙竖向分割,形成横竖对比,石材和玻璃之间有明显的虚实对比,这样一来,使得建筑的沿街面更加生动、有活力。南面的科研办公则选择深灰色的石材,与深色玻璃幕墙相配合,使得建筑整体上显得更加厚重和沉稳。酒店和能源大厦以双子塔的形式设计,位于科技园区东面,是科技园的视觉中心。酒店、能源大厦外立面设计上采用浅蓝色玻璃幕墙,在体块外设计竖向白色装饰线条,打破玻璃方盒子的单调性,使建筑更加富有层次感。
(五)空间层次设计
在空间设计上,强调围合私密空间与开发空间独立营造,且相互渗透的关系,设计需要满足多种功能空间复合叠加,其一要满足办公科研的使用要求,其二考虑商业需求。科研办公需要安静的空间,而商业需要活跃开放的空间。所以,在设计时,采用了竖向空间设计的方法,利用空间组织,自然形成人流导向。围合的私密空间在于表现科技园独立自主的科研精神,开发空间提供信息交换的场所,并合理利用建筑架空、穿插等设计手法,营造出具有现代风格的空间布局。
(六)景观设计
景观规划主要是以山体为中心,场地应该顺应地形,从高向低设置,山体、绿化广场和平台绿化奠定了整个基地的绿色基调。大面积的草坪铺垫,跌水和架空层式庭院景观,使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多元化。绿地周围划分出三个独立且连续的组团景观,其各自之间具有各自的绿化中心,形成了轻松自由的休憩绿地,给人一种贴近大自然的感觉,使得整个科技园和绿色生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区域性生态环境,注入了大量的新鲜空气和景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的过程中,各地逐渐涌现了大量的科技创意产业园区,本文主要以厦门大学国家科技园为了,对科技园区的规划建筑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城市整体、规划原则、构思、结构、造型、布局、景观设计等各方面做了深入分析,以期能够为后续大学科技园的规划设计提供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庆书,王震.基于SLP理论的高校大学科技园选址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6(04).
来源:基建处日期:2010-03-0
42010年1月27日上午9:00,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会在我校图书馆二楼会议室隆重召开,此次方案征集会共邀请了国内四家设计单位,分别是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我校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副校长缪硕宁、校办主任李炜芳、监察审计室主任赵喜萍、基建处处长陶然和基建处的同志们。首先由缪校长致欢迎词,对各设计院的到来表示感谢,同时着重介绍了沈阳药科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配备、在校学生学习生活和后勤保障等自然情况,突出了新校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希望各设计研究院在时间紧、工作量大的情况下,自由发挥各自的想象空间和设计理念,创作出奇葩的作品。会议上基建处处长陶然着重讲解了规划设计任务书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并一同观看了沈北新区规划宣传资料片,演示了沈北新区给我校规划用地的红线图,最后确定3月15日各设计单位完成规划方案,通过学校聘请的专家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奖金30万元,二等奖奖金25万元,三等奖20万元。会后各设计单位参观了我校校园和校史馆。下午我校陪同设计单位去学校规划用地现场勘察,勘察结束后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答疑,对设计单位提出的各项疑问统一汇总,最后以书面的形式给予统一答复。
摘自哈工大新闻网:哈工大报讯(崔清华/文)日前,在建设规模为占地面积80公顷、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招标中,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交的创作方案获得专家评审的一致青睐,荣获中标方案。据悉,该项目现已启动设计。
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位于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四个新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沈阳沈北新区内,与其并称“全国独有两所药科大学”的中国药科大学也将在该区内建设新校区。因此,该项目得到了校方的高度重视,特邀请到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中船第九研究设计院以及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家国内顶尖级设计机构倾力打造设计方案。其中,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规划设计领域具有极高的实力,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也是以校园规划设计著称,其规划设计的校园项目已达200多个。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竞争激烈的形势,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创作组在梅洪元教授的带领下,以“动静中曲直相生,山水间草木育人”的设计理念和 “一带、两轴、四区”的规划结构突出重围、出奇制胜。“一带、两轴、四区”的规划结构,即:生态景观带贯穿校园,公共教学轴线、科研礼仪轴线交相呼应,教学区、科研区、生活区和体育活动区错落有致,并充分考虑到分期建设预留用地的集中完整性,力求打造学术氛围浓厚、人文关怀无处不在、理性思考中不乏感性关怀的校园环境。该规划结构得到了来自全国知名专家评审组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许。
——————采访建大校友
一、实践背景
建大校友身上体现的为人、为学优秀品格,校友的奋斗精神、成长之路和肺腑之言,是建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生动教材。通过学生自己开展对优秀校友的访谈,使学生广泛受益,形成长效机制,传承江大精神,弘扬江大文化。
时间:2011年8月19日至2011年8月26日 地点:辽宁省沈阳市
方式:在建大校友会的支持下,我们对沈阳市各大区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走访,并记录下了走访结果。
内容:我们从回忆大学生活、如今工作现状、对建大在校生的建议等方面对校友进行了详细采访。
二、实践内容
走访前,我们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分析、整理出了以下十个问题。下面是对某校园的详细访谈记录(一下分别为走访人和校友的一问一答形式):
1.首先能谈谈您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吗?具体可以谈一下您当时在学习或社团活动中的成就或收获。比如当时的学习情况、社会工作、社团参加情况、参与的各类竞赛和获得的奖项,如:参与的科研立项、发表的论文等等
大学的美好生活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的我总想再看一眼勃勃生机的校园,总想再亲耳聆听一下可敬的院长的报告,总想再跟同学们一起游玩嬉戏,总想再到教室里听听老师的讲课,总想……总想的事情太多太多,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都将成为梦里的思念,将刻在心底久久的不能抹去。大学时,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获过两次一等奖学金,两次二等奖学金,曾任班级的班长,也在学生会干过1年。在大学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学会的坚韧,也是在那时,我成长了很多。
2.您本科毕业以后选择的去向是什么?考研,出国,还是直接工作?能否请您解释一下这样选择的原因?
本科毕业后我选择了直接工作。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所以我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来减轻家庭负担。
3.想请您先谈谈现在的工作状况?据您了解我们管理学院的校友毕业后大致在哪些岗位发挥作用?
我工作在一家房地产公司,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做到项目经理的职位,生活还算富足。据我了解管理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五个专业方向。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4.在众多大学中,我们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名气不如一些综合大学,但据了解很多建筑类的单位是很愿意接受我们的毕业生的,你怎么看?据您的了解,我们的校友在找工作的时候,情况怎么样?
建大经过60多年的办学历程,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6万余名建设行业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绝大多数毕业生以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突出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5.在就业方面,您能谈谈我们学校的优势么?
根据国内部分院校的就业情况统计:从宏观角度看,近几年我国对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仍然很大;从微观角度看,用人单位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
6.在建大几年的学习,母校留给您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这在您的工作中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
在建大的学习中,一些老教授关于做人的讲座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影响下,我懂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应该踏实做事。
7.那您认为我们的不足又在哪里呢?哪些是在工作岗位中所欠缺而又在大学期间可以弥补的?能提些建议让我们学校来进一步完善改进。
当今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够强,容易被眼前短暂的美好所迷惑。遇到困难容易放弃,这是在工作中决不允许的。建议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励志学习,来提高同学们的自制力。
8.作为已经成功走上工作岗位的前辈,您觉得以前在学校里学的都是有用的吗,哪些能力和知识在母校时给了您很好的训练,哪些没有给您很好的训练?您又是如何学习或者说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呢?
我觉得在学校里学习的一些课程,在走向工作岗位上,有些用得到,有些用不到。比如,我现在的工作是房地产,那些经济学类的课程在工作中用到的很少,但是学习这些课程对我们的生活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大学学习这四年,母校培养出了我坚韧的品性,为人处事的能力等。而在工作经验上,对我的训练还很少。这些方面我实在走上工作岗位上,和一些老工作者学习、提高的。
9.为了让我们现在的学生有一些对未来的规划,能不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建议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两点建议:第一,大学生一定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但是一定要为这个目标努力奋进。第二,要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不随波逐流。跟着别人走的永远不是自己。当然,别人身上的优点还是要虚心学习的。
10.最后请写下您对您最感谢最喜爱的老师的祝福,开学后我们将转交给他们以示感谢。
作为建大校友,这么多年一直对建大充满感激,感激她像母亲般教我的一切。我忠心祝愿建大永远辉煌,建大学子都能成才!
三、实践体会
1.通过校友访谈,我感受到优秀校友身上的精神,进而转化成今后的学习动力。
2.通过校友访谈,了解相关行业的信息,指导广大在校学生成长成才。
3.通过校友访谈,以此为契机建立在校学生与广大校友的长期联络机制,让同学们在与优秀校友的接触中,受到长期教育。
“2011筑梦城建,飞舞青春”庆十一
迎新生大型文艺晚会节目单
第一章 相约城建
1.街舞《不法炫舞》大学生艺术团
2.独唱《雨一直下》信息与控制工程系11级 张添
3.小品《相约城建》院广播电台
4.歌曲《稻香》土木工程系11级 刘晓航
10级 于圣龙
5.老师歌曲串烧《心愿》
《老男孩》
《相亲相爱》各系教师代表
第二章 飞舞青春
6.独唱《没那么简单》大学生艺术团
7、搞笑舞《原来是美男啊》建筑与艺术系 11级王旭等
8.歌舞 乐表演《right here waiting 》建筑与艺术系 11级 张崇林11级 李昊宇
9.魔术表演大学生艺术团
10.赞助活动一
11.弹唱串烧《forever twenty one》建筑与艺术系 11级 王姝琦
范诗琪
《犹是情歌》等土木工程系 11级赵健
10级 刘雨龙
《七号公园》市政与环境工程系 11级陈尔东
第三章 放飞梦想
12.乐器演奏《美丽的神话》大学生艺术团
13.歌曲串烧《第一天》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11级朱姝尧
《你是我的眼》市政与环境工程系 11级曹帅
《想太多》建筑与艺术系 11级齐帅
《甜甜的》管理系 11级唐欷晨
《我的麦克风》
14.赞助活动二
15.独唱《儿行千里》
16.放飞梦想.点燃希望
17.结束舞《盖世华章》
土木工程系 11级牛浩土木工程系 11级 商冰宇 大学生艺术团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以沈阳建筑大学连续三年体育选修课的研究生为对象进行调研。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归纳与整理,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针对本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设计了问卷进行了调查, 为本研究提供最基础的支撑材料。
(3) 数理统计法:运用体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数理统计得出定量结果, 为本研究进行相关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二、分析与讨论
1. 结果分析
(1) 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情况
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男、女研究生选择喜欢体育选修课排序问卷调查, 从表1中反映了性别、需要、兴趣、能力的差异。男、女生研究生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项目列于前五位的依次为: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健美操、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总体排序而言, 第一位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是国球—乒乓球项目, 占48.7%;第二位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大项—篮球, 占43.3%, 由于篮球其对抗性等特点, 男性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第三位是健美操40.3%, 尤其为女生所青睐, 占了极大地比例, 普遍认为减肥塑身效果最好方式;第四位是游泳项目, 占34.2%, 学校良好的游泳馆设施提供了学生健身的环境, 满足了学生健身的需求;第五位是羽毛球, 占19.3%。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体育选修课, 更易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进而会提高体育课成绩。
(2) 体育教师配备情况
教师配备以高职称、高学历、高技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强、风趣幽默、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为主。3根据 (图1) 的调查调查来看, 沈阳建筑大学授课教师大多以有教学经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来担任, 占89.74%的高比例, 成为从事研究生体育教学主力军;个别讲师和助教必须是具有健将级称号, 这部分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仅占10.26%。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 努力拓展体育课的实践和空间,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 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 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4
(3) 体育课成绩分析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来说,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达到身心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目标,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和最终努力的方向, 体育课的评价是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服务的5。根据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这一手段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和习惯。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近三年所开研究生体育选修课成绩分析, 体育课成绩曾逐年上升趋势, 同时也大大高于本科生同项目成绩。这缘于在研究生掌握运动技能同时, 适当安排以增进健康和科学的锻炼身体并能终身受用的科学知识为主体内容, 增加了球类比赛裁判规则的浅析, 使从理论层面上更深刻地了解体育的内涵, 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另外, 体育艺术类课程“以赛代考”形式, 培养了团队精神, 课内外一体化锻炼模式。
2. 讨论
在开设体育课的院校中, 教学形式分为必修课 (按项目分班) 、必修 (按教学班上课) 、选修三大类型5, 沈阳建筑大学是以体育选修课为主模式。
体育教育既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过程, 又是教书育人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应纳入考核范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也应包括在平时成绩中6。体育课考核创新应从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 尊重学生的选择、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和运动的乐趣, 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另外, 对于球类项目, 把技术与规则的学习有机结合, 提高了学生比赛的实际参赛与观赏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1. 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增强研究生的体育健康意识, 提高其体育人口的数量, 促进研究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为实现我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体质基础。
2.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全面共享功能
学校应优化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吸引更多的研究生投入锻炼场所, 同时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资金投入, 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提高各体育场馆的开放率。
3. 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与文化修养,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创造能力, 为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建立研究生体质监测制度
学校应定期进行体能测试制度和体质检查制度, 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体质状况, 并给出运动处方, 切实有效保证研究生身体健康。
5. 研究生体育课考核应适当降低技术考核难度
学校应将考核结果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这样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延伸, 又调动研究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
注释
11 .陶宏军.高校开设在读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初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11, 8 (1) :145-147.
22 .张梅, 王玉友, 孙丽琴.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课程现状分析及建议[J].学校体育学, 2012, 2 (8) :31.
33 .初永和.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内外一体化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10, 2:79-81.
44 .金国利.广西普通高校开设游泳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4.
55 .徐振华.陕西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选修课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调查分析;体育教育
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因素是多方面的,随着他们学习、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其学习动机也在发展变化。据统计,大学生学习的动机大致有下列各种:从利己主义出发,追求个人名利;对专业或学科内容感兴趣;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或声誉;选择职业、分配理想工作;考研究生、出国;为成为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才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借鉴其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本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在此基础上,能够引起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界人士的认识和关注,相信本文的研究会成为该领域相关研究的一个突破和典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沈阳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男273人女69人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相关的著作及文献资料,确保本文的研究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拟订相应的问卷。问卷的效度通过专家访谈法得出,对沈阳大学体育学院若干名专家、教授进行了咨询,经过反复的修改最终确定问卷的内容;问卷的效度采用重测法进行(间隔一周),经检测,重测信度为 r=0.857 ,表明问卷的信度很高。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以确保数据的科学性,能够充分的说明问题。
1.2.4 析因分析法
析因分析法是高等数学中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社会各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其结果往往一矢中的。试用于学生考试成绩差异原因分析,结果颇受启发。
2 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入学动机的分析
学生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在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学习,其效果较好,而在无动机的学习中,往往敷衍了事。我院学生的入学动机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学生,学生干部的入学动机基本趋势是一致的,上大学是为了掌握专门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为了就业等,这些是他们的主导性动机,这些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反映了社会和家庭的要求,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体育学院大多数学生的入学动机是属于这一类的,动机是深刻的、正确的。有极少数学生入学学习是由于父母和老师的规劝,或为其他因素而学习,这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是不明确的,也是比较肤浅的。这些可能与近几年的体育招生政策有关[7]。自1985年以来,体育招生文化录取分数线定为理科线的80%以后,有许多具有一定运动水平且热爱体育事业的考生,由于文化基础差,达不到录取分数线而被淘汰。相反,一大批只想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因其文化成绩没有把握达到其它专业录取标准,而突然转报体育专业。这部分学生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过程,高考前一年或半年才练练体育,凭文化成绩优势进了体育专业。由于这并非他们所爱,对体育专业所开课目并不感兴趣,进校后只图混一张毕业文凭,如实说,这部分学生是把报考体育专业视为上大学的一个跳板。
2.2我院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思想及课余时间投入在学习上的精力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专业思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体育学院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自己专业的,不喜欢的只是极少数,但高年级喜欢的人数比例占的越来越少,毕业以后想从事体育工作的百分比又有下降,在体育学院,学生干部中有20%多的学生毕业就想改行,勉强从事体育工作的有20%多,说明当前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选择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这反映出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实有必要。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体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动机、学习态度和未来志向方面的表现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尚存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是造成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积极、纪律松散、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保证高师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部分是直接兴趣在起作用,学习随心情,而间接兴趣还没完全建立起来,这势必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投人的精力不足。
在对我院学生在课余时间投入多大程度用在学习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课余时间投人在学习上的程度各个等级都有,但 0 和 100 %的等级人数极少。取两个等级看总体,投入 50 %以下的程度用在学习上的,体育学院 04 级 44.25%;05 级 52.80% ;06 级 50.87% ;学生干部 42.25% 。投人 80 %以上的程度用在学习上的,体育学院 04 级 29.12%,05 级 26.15% ,06 级 21.32% 、学生干部 24.24%。3 个年级相比较,体育学院 04 级比较好,学生干部在这一方面并没体现出带头作用[8]。
2.3体育学院学生对自身能力及学习状态的调查分析
体育学院培养的是体育专业学生,学生所具有的文化基础,身体素质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体育学院学生对自己所具有的文化基础评价较好,男女同学相比,女同学比男同学好;在身体素质方面,城市学生比郊区县的学生好,少数女同学根本不胜任术科课的学习。学生干部的文化基础较好,但身体素质也有不能胜任术科课学习的。从总体上看学生对自己目前学习状态的评价是女同学要好于男同学,学生干部好于一般同学,但也有30%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状态一般[9]。
2.4对学生成就动机及学习成败的归因分析
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认为有重要价值的工作所欲达到的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对学生成就动机及学习成败归因的调结果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成就动机呈递减的趋势,低年级学生成就动机高,学生干部并不高。而在归因方式上体育学院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归因越来越正确,大量的研究证明:成就动机低或学习经常尝到失败滋味的学生,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好,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成就动机高或不断取得优良成绩的学生,则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把失败归因于功夫不够[10]。由此可见,若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效果,其中一个首要问题便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在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出男女生均把“学习动力不足”当作影响学习积极性的第一因素。这是因为学业的好坏与分数的高低对今后的毕业分配没有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它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在第二影响因素上, 男女生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男生将“目标不明”排在第二位,而女生则把“抱负水平”排在第二位。 这说明男生注重努力的方向, 而女生则缺乏远大的理想。 从美国当代权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均是成就动机不足造成的[11]。
2.5对体育学院学生自信心的分析
体育学院学生对前途是否充满自信的调查结果看,体育学院的学生低年级同学的自信心比高年级同学自信心强,年级越高无信心的人数比例占的越大。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由于对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条件的认识,家庭经济状况的分析,和当前就业难这种社会现象,对自我估计过高的倾向较明显。对自己的前途只是停留在一般想法的学生占近 20%的人数,这一现象也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了加强学生自信心培养也是当务之急。
大学生正处在求知的黄金时期,他们主观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如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首先应鼓励交互式的学习提问。提问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主要表现方式,教师的提问范围不应仅仅限于复述课本要求的内容,应有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提问最好能引出多种答案,并促使学生长时间思考,教师不应回避学生的任何问题,同时对问题不宜过早地判断和下结论。其次应鼓励大胆质疑。学习动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态度,学习动机的优劣、强弱与心理素质紧密相关。心理素质越好,对行为的控制力、推动力越强。只有求知欲强烈、热爱学习、意志坚定、不畏困苦、百折不挠的人,才能使积极的学习动机稳固地维持下来,使学习活动始终充满愉快和活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心理的不稳定、不健全会影响着其学习动机的顺利形成,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从体育学院学生本人来说,应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参加各种智力竞赛和文化艺术活动以培养美感,并在军训、劳动锻炼、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砺身心意志。作为教师则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心灵素质持久地处于积极的常态之中。
3 结论
3.1体育学院学生绝大多数上大学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为了就业,这是一种实用性动机,也是他们的主导性动机,这类动机是深刻的,正确的,它反映了社会和家庭的要求,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以及远大的志向和世界观。
3.2体育学院学生大多数喜欢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的只是极少数但毕业后想从事体育工作的百分比呈下降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课余时间投人在学习上的精力不足。
3.3体育学院学生对自己的文化基础,身体素质,学习状态能较客观地评价,这与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基本一致。
3.4体育学院学生成就动机低年级高,但发展趋势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成就动机越来越低。在归因方式上,体育学院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归因越来越正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和我们学生的认识水平不高,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培养不够有关。
3.5体育学院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但有极少数同学对自己估计过低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自我认识肤浅对社会的要求和发展认识不够有关。
参考文献
[1] 马晓军.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83-85
[2] 李婉芳.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现状调查和管理对策[M].体育与科学1996:12-13
[3] 裴学进.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5年19卷8期:23-27
[4] 王云海,武丹丹. 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研究与对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3
【沈阳建筑大学规划】推荐阅读: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06-01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工作06-28
沈阳工业学院是几本大学10-04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是几本09-13
XX年沈阳农业大学团委工作总结10-12
沈阳大学毕业论文的考核大纲及实施细则12-07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大学生职业规划09-12
沈阳故宫分析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