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合作制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股份合作制(精选8篇)

股份合作制 篇1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做法和必须具备的条件,认 为: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的土地规模经营,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的基础上;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而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扩大了土地的经营规模,而又仍然坚持了地权均等的原则。因此,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制度形式。最后,本文提出了强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做好地籍的调查和整理、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坚持农民自愿互利原则等进一步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规模经营

2000年暑期,我随福建师范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社会调查二队,到泉州的晋江、永春、德化三个县(市)调研,访问了一些农业种植大户,与基层干部召开了多场座谈会。我对当地农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实现规模经营的做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寒假,我又对家乡漳州农村的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做了一些调查,对这种新型的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股份合作制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本文谈点不成熟的见解,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一、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新尝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变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 制,扭转了陷入困境的农村经济,使我国农业连续登上几个台阶。从总体上看,家庭联产承包制仍然适应农业生产的自然特点,适应我国农业的技术水平,适应我国农村的社会状况。因此,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按人承包,肥瘦搭配,远近插花”的平均分配办法,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不仅规模小,而且分散化、细碎化。随着非农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大批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城镇郊区和工矿企业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农业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已经很低。在泉州市的石狮、晋江、南安,漳州市郊区、福州市郊区,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低于10%,在一些县已经低于5%。在这些地区,普遍出现了半自给性小规模土地经营的兼业化,成为“老大娘农业”、“老太爷农业”,甚至抛荒,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

在这些非农产业发达的地区,如何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民沿着

“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线索,拉开了土地制度创新活动的序幕,培育土地流转的机制,逐步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福建闽东南地区的农民把股份合作制引入土地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日益引起重视。近几年,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从事农业企业化投资和经营的农民增加;另一方面,农业领域利用外资特别是港澳台资金也日益增多。这就推动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制度改革,具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 综合各地试点情况,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产权变革范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非农业发达的城镇郊区,农村土地

属于城市规划区,迟早要被政府征用,征地费也是比较明朗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把所有农民承包的土地折价,与集体资金、固定资产折成村股份合作企业的股份。第二种情况是,在非农业发达的农村,村集体经济组织仅仅把农民承包的土地折成股份,由村股份合作企业统一规划,或统一经营,或招标经营。第三种情况是,不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民把承包的土地作为股份,参股到农业企业。

••••其次,土地作价折股的方法灵活多样。一是在土地大量被征用,价格已明朗化的地方以

政府规定的征地补偿费为依据;二是在一般地区,土地价格不容易折算,由农民自发地与农业企业谈判确定,实际上还是以农业纯收入为基础的。

••••再次,在村集体范围内把所有土地折成股份的社区型股份合作企业中,在股权结构上集

体股和个人股并存。集体股是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股份,持有者为村委会或经济联合社。个人股是归农民个人所有的股份,其中包括农民承包的土地折成的股份,也包括集体组织分配给个人的股份。个人股一般不能转让、抵押。

••••第四,在土地利用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村社区型股份合作企业集中的土地,统一规划

和开发后,向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或专业队发包,发包办法多采用投标竞标办法。二是由农户自愿用土地参股的股份合作企业,由投资者直接用于粮食或其他作物的企业化经营。

第五,在利润分配上,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坚持股权平等,同股同利的原则,根据盈利 情况进行分配。二是农民用土地入股后,取得固定的股息。

••••目前,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试点,这些地

区一般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非农产业比较发达,较多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在这些地区,大量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小规模种植的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不再作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泉州的石狮、晋江、南安,以及福厦路沿线两侧地区,乡镇企业十分发达,年青人几乎都在非农产业就业,有的村几乎家家开店办厂,农业就成为“恋土”的老人的专业。

••••其次,有一定的资金力量和技术力量。在这些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户积

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地股份合作制后,规模扩大了的土地多用于种植引进的新品种、特种作物,以提高产出率,使土地经营者有合理的收入,又能使原承包户有一定的分红收入。

••••再次,地方干部队伍的素质比较高。在实行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过程中,由于各个农

户的情况千差万别,存在着有的农户愿意用土地入股,而有的不愿意入股的情况,对入股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同。在一定区域内,若有不愿意入股的农户存在,几宗土地就不能连成一片,影响了规模经营和土地的开发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村干部就必须做好协调工作。没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工作就很难开展。

二、股份合作制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

目前,人们对土地规模经营是否能够提高土地生产率,还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土地规模经 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土地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人畜力耕作为主和以机械耕作为主的两个阶段。在人畜力耕作阶段,农地的规模必须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和畜力的作用;

当农业生产由以人畜力耕作为主过渡到以使用农业机械为主时,决定农业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农机的作业能力,而在现代社会,机械作业的任务往往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农业经营者本身则专职进行田间管理和辅助作业,因此农地经营规模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土地规模经营就相应地分为“人畜力满负荷”和“管理能力满负荷”两个阶段。从“人畜力满负荷”的规模经济到“管理能力满负荷”的规模经济过渡,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劳动力过剩的条件下,只有先逐步实现“人畜力满负荷”的农地规模经营,劳动力成本逐步大于资本成本,才能逐步实现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过渡到机械化耕作的土地规模经营阶段。

无论是“人畜力满负荷”的规模经营,还是“管理能力满负荷”的规模经营,都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要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必须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可以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土地流转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唯一途径。土地流转过程,就是土地规模经营的逐步实现过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村土地流转具有多种形式,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其中的一种新形式。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虽然还处于试点阶段,推广面不大,但在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和规模经营形式中,它已初步显示了生命力。在福建泉州地区,通过股份合作制,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有很大的提高。在晋江陈埭镇,有的农户种植的土地面积扩大到几十亩、上百亩,面积最大的达到1000亩以上,为农业机械化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国农村土地基本制度。

这种土地规模经营形式的生命力就蕴涵在它的制度中。

第一,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的土地规模经营,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的基础上。农 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规模经营的推广,主要有两种土地流转机制,即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土地的流转主要通过行政机制进行的。行政调整机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强制调整,动作简单,一般是集体组织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而不考虑农民是否在非农产业中就业。二是调整时不清算和补偿原承包户对农地的投资。这种通过行政调整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利用效率。但是,这种调整方式也产生了消极后果。首先,行政调整机制的特点是“一刀切”,往往切了一些不该切的人和地,解决了一部分农户的人地矛盾,却损害了另一部分农户的利益,干群关系紧张。其次,由于农村土地的复杂性和投资的多样化,只有农户自身才清楚投资了多少和土地质量的变化情况,社区集体组织难以测定农村土地质量优劣的变化。因此,行政调整一般无法对投资者进行合理补偿,这就影响了农户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重用轻养的短期行为。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调整土地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行政调整机制的不足。首先,除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外,它是完全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不同农户的不同意愿,农户可以入 股,也可以不入股。个别不愿入股而又连片需要,可以通过个别协商加以妥善解决。其次,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可以反映出农地质量的差异,农地质量高的折股多,农地质量低的折股少,有利于鼓励农户对土地的长期投资。

其次,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中较好的一种形式。自从1985年国家在政策

上允许有偿转包土地以来,农村土地的市场流转开始得到发展。农村土地市场流转首先是从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开始的,至今仍然是农村土地市场的主要形式。最初是那些承包土地以后又缺少劳动力的农户找人代耕,随后是那些家庭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户和因家庭人口变动而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委托代耕先主要在亲友之间进行,后是同村其他农户及村外农户。随着代耕面积和范围的扩大,代耕形式很快就发展为土地有偿转包,成为农村土地市场的一个主要形式。据调查,1990年全国转包转让农村土地的农户208.9万户,占总农户的1.0%;转包转让的农村土地637.9万亩,占总面积的比重为0.44%。1992年转包转让农村土地的农户473.3万户,占总农户的2.3%;转包转让农村土地面积1153.9万亩,占总面积的0.9%。农村土地的转包转让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逐步发展,对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农村土地转包转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时间比较短,多为“一年一议”,比较长的也仅3-5年。这种转包转让方式不利于提高农民对农地保养、投资的积极性。其次,农村土地转包转让多在亲朋好友和邻近的农户之间进行。据对漳州一个村的调查,转包土地的农户有62户,其中,亲朋好友之间转包的有58户,??3.55%。这就限制了农村土地市场流转的规模,使农村土地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再次,农村土地转包转让的内容简单,很不规范。一般采取“口头协议”方式,转包方负担农业税和定购粮,受包方按收获量的一定比例偿付给转包方,或向转包方支付一定的现金。对土地的质量、保养等没有具体要求。交易内容简单化,交易各方的权责不明确,容易引起纠纷。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则可以克服转让转包这种土地市场流转机制的局限性。一是使土地流转长期化和土地规模经营的长期化,承包地折成股份后,一般不能单方面任意退股,入股的最长时间到承包期为止,即30年。二是规范了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内容,土地承包户一般要与股份合作企业签订入股合同,共同制定章程,由章程和合同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和原土地承包户都要受章程和合同约束。三是土地规模经营的范围突破了亲朋邻里、一个村的狭小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例如,在晋江陈埭镇的几个种植面积上百亩的大户都不是本村的村民。这就使土地规模经营可以在更加稳定、规范的轨道上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

第三,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的土地规模经营,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而是以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统种分管”、“反租倒包”等改革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否定家庭经营。“统种分管”,即政府部门统一作物规划布局,农户负责生产经营。在不少地方,采取行政强制的办法推行“统种分管”,通过层层下达计划指标,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并以下达的计划指标作为征收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三提五统”的依据,而有关部门在收购农产品时又采取压级压价的办法。集体组织通过“反租倒包”的方式集中的土地,大多采取“农业车间”、集体农场等形式,进行集体统一经营。农业集体经营的低效率是众所周知的。据对江苏一个县的调查,集体农场的单产每亩 750公斤,种田大户单产每亩740公斤,而集体农场的成本每亩480元,种田大户每亩420元,集体农场的成本比种田大户高14%。无论是“统种分管”,还是“反租倒包”,都打着规模经营的旗号,使农民对“规模经营”颇为反感。漳州的一位基层农业工作者说:“在农民中,现在怕土地归公的人不多了,主要担心的倒是„规模经营‟和„连片种植‟,一提„规模经营‟,农民就以为要改变分户承包,集中给大户经营。” 相反,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而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保留了家庭经营这种经营形式。首先,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是对“两权分离”进行新的发展,农户保留了原有土地承包权,以股份形式表现出来,并据此参与分红,而把土地经营权交给股份合作企业,从而扩大了土地经营的规模。其次,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集中起来的土地仍然采取家庭经营方式,顺应了世界农业经营形式的发展趋势。再次,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没有否定家庭

联产承包制的分配方式。土地经营的收入扣除成本、上缴合同规定的或根据竞包确定的费用和国家税金后,剩下便是纯收入,因此对?恋鼐??呃此等员A袅恕敖蛔愎?业模?辖杉?宓模?O氯?孔约旱摹钡姆峙浞绞健?BR> 第四,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的土地规模经营,仍然坚持了地权均等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后

期开始试点的“两田制”,强制地把农民承包的土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两部分。口粮田平均分配,以户定地;责任田由集体组织强制地集中起来,实行招标承包,承包给所谓的“种田能手”,一般没有中标的农户只能种植更少的土地。当然,在不少地方,“两田制”只是“动帐不动地”,即在帐面上把承包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两部分,农户实际种植的土地面积不变,但责任田的税费负担增加了。“两田制”实际上成为增加农民负担的一种办法。通过“两田制”实现规模经营,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实现规模经营的只是责任田部分,而对口粮田部分仍然按人平分,这就不但没有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而且使口粮田更加细碎化;另一方面,对责任田部分虽然可以实现规模经营,但它是以打破地权均等原则为前提的。实际上,一方面,现有的城乡分割体制,无论是对务农还是务工(商)的农民来说,土地都是他们唯一的社会保障和生活退路;另一方面,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一个成员,每个农民都天然具有平均拥有一份土地使用权,任何否定这种权利的做法,都是对农民的一次剥夺。相反,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的土地规模经营,仍然坚持了地权均等的原则。它把原承包户的承包权股份化,使他对土地的承包由原来的实物形态转化 为价值行态。他的土地承包权继续保留下来,其权利大小与他原先承包的土地数量一致,完全符合均等原则。土地经营权则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交给股份合作企业支配,实现有效地流转,有利于土地的集中,进而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

三、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建议

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还处于自发阶段,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 生产实践中找到的一种土地规模经营形式,其自身还不完善,其外部环境还有待于改进。为了使这一新的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稳定家庭承包制,强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是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改革的前提。农户要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其前提是稳定他在一定期限内的承包权。因此,在承包期内承包权的稳定,“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对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至关重要。为保证农户拥有稳定的、排他性的承包权,应加强立法工作,任何人不依法定程序不能取消农户的承包权。

第二,要做好地籍的调查和整理,颁发土地使用权证。农村土地入股,必须办理交割手续,标明它的境界、四至、面积、类别、质量以及权属单位。地籍资料不全或没有,就会影响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必须做好地籍的调查和整理工作。土地具有位置不可移动性的特点,因此土地权利变更的媒介只能是产权凭证。农村土地入股也是一种土地权利的变更,也要以土地产权凭证为媒介。目前,一些地区没有与农民鉴订承包合同,或合同的内容不规范。要通过统一颁发农村土地使用权证,来规范承包内容,保障农民权益,并为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创造条件。

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登记制度是对土地权利的确认,是解决土地纠纷 的重要依据,也是土地交易的法律依据。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登记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土地本身具有固定性和天然的相邻关系,土地的交易只是产权的变更,而不能移动其位置,因此容易产生与邻地的界线不清问题。通过登记制度,便于整理地籍,明确产权关系,并公示于社会,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二是因为土地产权关系比较复杂,为了保证土地交易的安全,必须赋予土地产权的公信力,使社会公众在进行与该土地有关的法律行为时,可以直接从土地登记薄中了解土地的权利状况。我国有关法规也有一些土地登记制度的规定,但还很不完善,表现在:登记的内容不全面,法律依据不统一,登记机关不统一,缺乏权威性。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要顺利进行,必须完善农村土地的登记制度。首先要充实土地登记内容,包括土地总登记、经常性登记、转移登记、注销登记和其他登记等。其次,统一登记的法律依据和登记机关,统一法律程序、统一证书,提高登记的法律效力。

第四,加强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指导工作,保证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还处于自发阶段,各方的利益关系还缺乏调整的法律依据,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的矛盾多,协调难,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大。当前,国家应根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时出台有关指导和规范的法规,在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改革过程中,维护各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股份合作制 篇2

一、现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依据

由于股份合作制企业产生的时间较短,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基本法律, 股份合作制改造只能依据一些已经相对滞后的行政法规和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政策进行。我国现有的调整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渊源主要有:国家体委的规范性文件、中央各部委的规章、各省市的地方性法规等。

(一)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股份合作制企业一般使用国有或集体企业营业执照, 有少数企业还使用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 但企业的资本由职工投入, 这种局面使人们对企业的经济性质产生了疑问:股份合作制企业属于公有制经济成份还是属于私有制经济成分?中共十五大明确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性质, 指出它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既然股份合作制企业是集体所有制企业, 就应当由《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调整。但是, 《条例》发布于1991年, 其中没有具体调整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规范, 并且股份合作制改革措施大部分与《条例》相抵触, 如果企业改制仍依据《条例》进行, 深化企业改革将寸步难行。

(二) 《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改委于1997年6月下发的《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对当前国有、集体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内容抽象, 可操作性不强, 在法律渊源上仅属于部门规章, 不能对抗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与之相矛盾的规定。股份合作制立法的滞后使股份合作制改造呈现出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改制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形式不一, 五花八门。《意见》毕竟是第一部系统地调整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规范性文件, 它甚至可能成为今后股份合作制立法的蓝本。股份合作制改革应当遵循《意见》进行。《意见》的指导性特征又决定了律师参与股份合作制改革不能囿于《意见》的束缚, 应当允许改制过程中出现一些变通措施。

(三)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必须具有法人资格, 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意见》中也有同样的规定。股份合作制企业是集体所有制企业, 享有法人财产权, 有权支配其全部资产包括股东的出资, 有义务以其全部资产包括股东出资清偿企业债务。因此, 股份合作制企业在进行登记注册时应适用《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立法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存在价值及必要性, 但由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尚未制定统一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法, 这一法律形式的缺陷, 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未能得到有效肯定

根据企业主体法定的原则, 一切企业主体法律地位的取得或确定, 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这里的“法”, 应是指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中, 如果允许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创设新的商主体, 将不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保护交易安全。虽然中共中央的文件、国务院各部门的规章以及各地方的立法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主体地位多有肯定, 但在法治的中国, 只要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尚未制定出《股份合作制企业法》,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人地位就一直不能得到有效肯定。

(二) 股份合作制企业形式成为规避法律的工具

出于对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偏好, 各地区对于打着集体所有制旗号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特别地偏爱。企业渴求贴上“股份合作”的标签, 政府主管部门也希望企业贴上这一标签。许多本应是公司企业、合伙企业形式的经济组织也都贴上了这一标签, 这样, 《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的规定就被规避, 其实施的效果就因这些所谓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存在被打了大折扣, 并会带来诸多其他问题。例如, 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应负无限连带责任, 合伙企业摇身变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后, 合伙人也就成了股东, 对企业债务就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这样, 明显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不利于交易安全的保护。

(三) 制约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

就理论研究而言, 近二十年来, 一直争论不休的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生存问题, 而对如何科学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法律制度的研究却明显不足。立法虽然不能也不应该对学术争论起到“止争”的效果, 但国家立法的态度无疑对学术研究有导向作用, 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股份合作制企业法, 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生存问题虽然仍可继续, 也仍将继续, 但更多的目光无疑将集中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深层次问题上去。就实践而言, 同样由于法典的缺位, 实践中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未来命运充满了疑虑, 因而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四) 现有立法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和冲突

各地区、各部门制定股份合作制企业法规和规章的分散立法, 必然带来立法的差异和冲突。冲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家现有其他法律、法规的冲突, 如与《民法通则》有关法人制度的冲突。二是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的冲突。差异和冲突的存在, 一方面使不同法律文件的效果互相抵消, 执行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使市场主体无所适从, 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不安全性。

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具体操作与运行中, 出现的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迫切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立法予以规制, 现实上的需要与立法上的空白决定了立法的必要性。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法》的立法设想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一种独立的、特殊的企业形态, 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有属性, 所以应该单独立《股份合作制企业法》, 与《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处于并列地位, 立法框架主要包含总则、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权设置、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组织机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收益与分配、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变更与终止、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责任、附则等八个部分。下面择其要点加以阐述:

(一) 总则包含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界定、性质及立法原则

1.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界定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依法成立的, 资本由职工股份或以职工股份为主构成, 企业成员按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民主管理, 共享收益, 共担风险, 以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为分配原则, 由出资者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组织。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一般是企业法人, 职工或其他组织购买股份的行为实际上是拿财产所有权换取了股权。职工或其他组织一旦将自己的财产投入企业, 就不再对此财产享有所有权, 而投入到企业的财产形成了企业法人财产, 企业法人对该财产享有所有权, 即企业法人所有权。这种企业法人所有权既不是混合所有制, 又不是私有制, 而是公有制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我国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立法应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

2.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性质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一种独立的企业形态。判断一种企业形态是否独立的标准是, 这种企业形态在运作机制上不同于其他企业形态。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两者不可偏废, 规范其他企业形态的股权设置、内部管理、分配机制的办法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不适用。所以不能把股份合作制企业归入到股份制与合作制中。股份合作制企业也不是一种过渡性经济形态。首先, 它符合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实践中大部分股份合作制企业都是由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发展而来, 同过去相比, 解决了国有中小企业所有者虚位问题, 劳动与资本相结合调动了劳动与资本的积极性, 使企业在脱离政府的行政管理后, 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其次, 股份合作制企业确实存在股权结构的单一性和不可流动性, 但是只有在企业规模日益增大后才会显现出来。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性的, 它适合于众多的国有中小企业。对于这类企业来讲, 股份合作制完全不是过渡型经济形态。它有它本身的制度优势。

3. 股份合作制企业法的基本原则

《股份合作制企业法》应确立下列基本原则:一是入股自愿, 股权平等,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民主管理, 实行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三是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按劳分配应根据职工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效率制订相应的工资标准, 并在劳动法规定的幅度内浮动。按股分红应作到同股同利。企业根据经营情况, 在留足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的基础上, 在税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分配给持有股份的股东。不持有股份的职工只领取工资, 不能分得红利。四是政府扶持 (建议折股时对劳动者入股的价格优惠, 企业融资方面优惠、税收优惠、职工红利所得税优惠) 。五是坚持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 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程序

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有两种方式, 即通过对原有的企业进行改组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和直接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无论采用哪种设立方式, 都必须经过以下程序:

1. 签订组建企业协议和签署企业章程

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前, 必须由发起人组织出资人签订组建企业协议, 明确出资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达成协议后, 应由股东共同签署企业章程。章程对企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管理人员、股东、普通职工具有约束力。

通过改组企业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的, 签订组建企业协议及签署章程之前还需要经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并报企业主管部门同意。

实践中有些企业在改制时只签署企业章程, 不签订组建企业协议。没有组建企业协议就不能明确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会产生许多弊端。不签订组建企业协议的做法是不妥的。

2. 审批程序

组建经营特定行业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须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批。通过改组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 须经政府体制改革部门审批。直接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无须审批。

3. 评估程序

出资人以实物、工业产权等出资的, 要由国家认可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通过改组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的, 应当委托国家认可的评估机构对投入新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整体改制的, 应当首先对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评估时, 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应按《劳动法》的规定从企业资产中扣除。

4. 登记程序

股份合作制企业属于集体企业, 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时, 企业名称不能使用“公司”的字样, 更不能将企业名称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的经济性质应明确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不能仅登记为“集体企业”, 更不能登记为私营企业。

(三)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权设置

1. 股份合作制企业全体职工股东持股总额不得低于企业股本总额的51%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资产应当分为等额股份。把企业资产分为等额股份是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最佳方案。职工作为股东每人只持有一个股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和劳动合作的特征, 决定了企业的管理人员包括法定代表人持有的股份不应当比普通职工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是纯粹的资本合作的企业, 不具有劳动合作的性质, 其大股东必须靠持有较多的股份来控制企业、管理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并非来自出资, 而是来自特定的民主管理程序包括选举、任命、选聘, 他们不持有较多股份仍可以对企业实施正常的、有效的管理。

2. 职工个人股及同股同权原则反映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基本特征

职工个人股是指企业的职工向企业出资形成的股份。职工个人股股权的实质是一种身份股权, 不具备企业职工的身份不能持有这种股份。职工每人持有一个股份。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同股同权的原则, 便于职工个人股股权的行使, 同时兼顾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两项特征, 比较容易为企业职工股东接受。

3.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东应为8人以上

根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 企业法人的从业人员应为8人以上。《公司法》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为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份合作制企业大多数职工都是股东, 因而股东的人数一般要比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多。《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规定, 个体工商户一般可以雇工7人以下。综合起来, 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东的人数应限定在8人以上为宜, 不应规定股东人数的上限。

4. 职工集体股、法人股、国家股不宜引入股份合作制企业

国家股、法人股、职工个人股并存于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弊大于利。集体所有制企业可以采用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 但决不是股权设置门类越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越清晰。集体所有制就是集体所有制, 国家股、法人股的渗入, 反而使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显得不伦不类。而且, 一个现实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是, 职工集体股、法人股、国家股的股东无法参与企业决策, 不能按一人一票的方式行使表决权。

(四)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组织机构

1. 股东大会

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股东大会制度。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构。企业所有的股东都是股东大会的成员。股东之间同股同权, 每人享有一票的表决权。企业重大事项由股东大会决定。股份合作制企业不设职工代表大会。

2. 董事会

股份合作制企业可以设立董事会, 作为企业权力机构的执行机构, 也是企业的日常决策机构。董事会的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长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由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可以聘任经理, 经理负责董事会决议的执行。经理对董事会负责,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不设董事会, 由股东大会直接选举厂长或经理为法定代表人。

3. 监事会

设立董事会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可以设立监事会, 监事会是企业的监督机构, 负责对董事会、经理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监督。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对股东大会负责。

4. 股东

由于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股东身份的取得、股东责任的特殊性, 应对股东身份的取得和股东责任详细立法进行规管。

(1) 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东身份的取得。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企业: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 又是企业的出资者;不具备企业职工身份不能成为企业的股东, 企业的股东也不能脱离生产劳动成为单纯的自有资本的受益者。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中应当包括企业股东必须是本企业职工的内容。

应当允许具备职工身份的人不持有企业股份, 并保护改制企业中没有能力出资入股的职工的合法利益。一方面应鼓励职工自愿出资, 同时也要允许少数职工暂时不入股, 未入股的职工可在企业增资扩股时出资入股。

应允许职工个人股在企业职工内部转让。因职工每人只能持有一个股份, 故股东只能向未持有股份的职工转让股份。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东的股权为身份股权, 故职工个人股份不能继承。在股东丧失企业职工身份 (包括死亡、脱离企业) 时, 股份可以由企业内未持有股份的职工出资买受。企业不承担退还股本的义务, 否则会引起企业注册资本的减少。

股东丧失企业职工身份后, 如果原持有的股份暂时无人买受, 则原股东或其继承人只能享有卖出股份的期待权, 直至股份实际卖出时才能收回该项出资。在此期间, 原股东或其继承人可以收取相当于当期股份红利的收益。

(2) 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东的责任。股份合作制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 有权支配其全部资产包括股东的出资, 有义务以其全部资产包括股东出资清偿企业债务。

股东以其持有的股份对企业负责, 当企业资不抵债时, 股东无须以自己的其他资产清偿企业债务, 股东对企业承担责任以其持有的股份为限, 这是股份合作制企业与合伙企业的主要区别。

股东一般应以货币出资, 遇有特殊情况应允许股东以实物、工业产权等出资。后者出资必须经过中介部门评估。股东的出资是企业注册资本的组成部分。企业法人的注册资本一般不可减少, 因此,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东不能撤回股份。

(五)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收益分配、变更和终止、法律责任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收益分配、企业的变更和终止、法律责任等事项, 因其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部分立法可以参照《公司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

[1].顾功耘.股份合作制企业立法的若干疑难问题的研究[J].法学, 2007 (8) .

[2].刘国光.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N].经济日报, 2008-09-22.

[3].顾功耘.股份合作制企业立法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J].法学, 1997 (9) .

[4].陈元燮.论股份合作制的经济性质[J].财经研究, 2008 (1) .

[5].潘嘉伟.关于股份合作制的若干问题[J].经济学动态, 1997 (9) .

[6].王可侠.论股份合作制的公有制性质[J].江汉论坛, 1996 (10) .

股份合作制 篇3

公司是国内家电玻璃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玻璃深加工企业。玻璃深加工以普通玻璃为原料,进一步加工成增值玻璃产品,包括家电玻璃、太阳能玻璃、建筑玻璃等。

2015年6月26日,公司接到公司控股股东宿迁市新星投资有限公司、股东香港恒泰科技有限公司《关于拟减持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函》,减持总额合计不超过2290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2.26%。新星投资为公司控股股东,香港恒泰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公司。本次减持计划完成后,新星投资仍为公司控股股东。

二级市场上,该股今年以来连续上涨,短期涨幅较大,近期大盘暴跌背景下股价连续下跌,并遭遇股东减持计划,后市注意风险。

国发股份600538

公司是由清华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所等大专院所参股、合作的中国唯一一家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加工的上市公司,是科技部和广西自治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6月26日,公司接到国发集团的减持通知。减持后,截至6月25日收盘,国发集团持有公司股份27779771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5.98%),其中25090000股流通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5.4%)質押给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用于办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本次权益变动未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基本面发生变化。

二级市场上,该股今年以来出现大幅上涨行情,但近期大盘暴跌过程中该股连续下跌,并遭遇股东减持,后市需注意风险。

凯恩股份002012

我国特种纸生产技术在部分核心技术方面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涌现出一批品种较齐全、具有特点的企业。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系列化生产电解电容器纸的厂家,在某些特种纸产品领域处于龙头地位。公司研制开发的多种电解电容器纸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内首创并独家生产。

自公司股票停牌之日起,公司严格按照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组织相关各方积极有序地推进本次重大事项涉及的各项准备工作。由于各方未能就所筹划事项达成一致,经审慎研究,公司决定终止本次重大事项的筹划。

二级市场上,该股今年以来一直处于强势上涨态势,由于停牌期间遭遇大盘暴跌,复牌后股价补跌,注意风险。

方盛制药603998

公司公告称,由于与标的资产的相关方在业绩承诺等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决定终止此次非公开发行;但公司将继续与原定的定增合作方湖南宏雅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双方拟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公司借此进军个体化医学产业。虽然进行了反复磋商,但交易各方无法达成最终一致意见,于是终止此前就股权收购所达成的初步意见,并签署股权收购终止协议。此外,鉴于公司拟合资设立的从事医学检验业务的子公司投资总额不大,不适宜单独作为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因此公司与宏雅基因商议,决定共同设立合资公司。

二级市场上,该股为次新股,此前涨幅较大,本轮停牌期间遭遇大盘暴跌,复牌后补跌,注意风险。

股份合作制 篇4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本企业定名为:_______________。

本企业的地址:_______________。

本企业的注册资本: _______________。

本企业的经营范围: 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 本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本企业遵循以下原则:

(一)职工自愿入股,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

(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

(三)同股同权、同权同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企业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

(五)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表决议案实行“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

第四条 本企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为独立企业法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经济责任。

第五条 企业的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诚信经营,注重经济效益;提高职工收入,保障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股东

第六条 凡承认并遵守本章程,持有本企业股权者为本企业股东。股东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第七条 股东享有以下权利:

(一)参加(或推选代表参加)股东(职工)大会,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参与审定企业重大经营决策;

(二)对所持股份享有所有权和收益权;

(三)按企业规章转让所持股份;

(四)对企业净资产享有所有者权益;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八条 股东承担下列义务:

(一)向企业参股;

(二)按所持股份承担企业风险责任;

(三)执行股东(职工)大会决议,维护企业利益,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 股权设置与管理

第九条 企业总股本金为_______ 万元,总股份为 _______股,每股金额为100元。

第十条 企业股权设置及股份划分如下:

职工个人股:共_______股,股份总金额为_______万元;职工个人股是本企业职工出资形成股份或企业明晰给职工的股份,其股权为职工个人所有。

职工集体股:共_______股,股份总金额为_______万元;职工集体股是由本企业职工集体所有资产折股形成的股份,其股权为本企业职工共同所有。

法人股:共_______股,股份总金额为_______万元;法人股股权为法人投资单位所有。

个人股:共 _______股,股份总金额为_______万元;其股权为企业外投资者个人所有。

第十一条 企业存续期内,股东不得抽回股份,在发生职工退休、调离、辞退、除名、死亡等情况下,职工股份可按规定在企业内部进行转让,或由企业收购,但在企业终止前六个月停止收购职工股份;股东转让股权时,本企业职工有优先受让权。

第十二条 职工集体股股权实行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相结合的,职工按份共有股份,在企业存蓄期内,职工不得转让,只享有分红权。遇有职工退休、调离、死亡等情况,其股权处置由职工大会做出决定。

第十三条 企业以记名股权证作为股东的出资证明和分红依据,股东不得在企业外转让、交易股权。

企业以外自然人参股按优先股管理,优先股原则上不参与企业管理,其股利按约定受益率支付。

第十四条 企业设股权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和发放股权证,办理股权转让、扩股、收购等股权变动手续,进行红利分配,定期向董事会报告股权管理情况。

第四章 收益分配

第十五条 企业实行薪酬与效益挂钩和薪酬与个人劳动成果、岗位责任、贡献大小挂钩的分配制度。

第十六条 企业税后利润,在弥补企业以前应在税后弥补的亏损后,按下列顺序分配和使用;

(一)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_______ %(不得低于10%),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股本、发展生产(当转增股本时,转增后留存的公积金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

(二)提取公益金_______%(不得低于5%),用于企业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

(三)提取劳动分红 _______%,用于职工奖励,按贡献和责任大小进行分配;

(四)支付优先股股利_______%,用于优先股分红;

(五)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_______%,主要用于扩充集体积累(不设集体股的企业提取此项基金);

(六)股金分红_______%,用于普通股分红。

第十七条 企业发生亏损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抵补亏损,在未弥补亏损前,企业不进行分红。

职工集体股所分红利的分配和使用办法,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执行。

第十八条 企业按有关规定提取养老、医疗、待业等保险基金,解决职工退休、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障。

(一)检查本企业财务;

(二)对董事会成员、厂长(经理)执行职责时违反法律、法规或本企业章程的行为,以及损害本企业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提议召开董事会或股东(职工)大会;

(四)监事会成员列席董事会会议。

第二十四条 本企业的厂长(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厂长(经理)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实施股东(职工)大会、董事会决议;

(二)提出本企业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及生产经营计划方案;

(三)提出本企业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决定劳动组织的调整方案;

(四)提出副厂长(经理)级干部人选,并根据董事会决议,任命副厂长(经理)级干部,任免中层管理人员;

(五)提出本企业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及弥补亏损方案;

(六)提出本企业生产经营、科技进步、资产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等调整方案,拟定企业规章制度;

(七)决定本企业副厂长(经理)以下的奖励和处分;

(八)遇到特殊情况时,提出召开董事会。

第六章 补亏与清算

第二十五条 企业发生亏损需用自有资金弥补时,先用公积金弥补,不足部分由各种股权按比例弥补。

第二十六条 企业有下列原因之一时,即行终止:

(一)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时,由股东(职工)三分之二通过,可申请解体,经原审批部门确认;

(二)依法被撤消;

(三)依法宣告破产。

第二十七条 企业终止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清算企业财产,企业财产按下列顺序清偿各种债务和费用:

(一)支付清算工作所需费用和民事诉讼费用;

(二)所欠职工工资和养老、待业等保险基金;

(三)所欠缴税款;

(四)所欠银行贷款和其他债务。

不足清偿同一顺序清偿要求的,按比例偿还。

第二十八条 企业财产清算后还有剩余财产,按股份比例进行分配。

(一)按优先股股份面值分配给优先股股东,不足清还其股利时,则按其股份比例分配;

(二)按普通股股东的股份比例进行分配。

属于职工集体股分得的财产,专项用于本企业职工待业及养老救济,生产自救、就业安置和职工培训费用。职工自谋生路不需安置的,经股东(职工)大会决议后,可按份分给职工个人。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章程经股东(职工)大会通过后生效,报上级部门备案,向工商局注册登记后实施。本章程对企业股东及非股东在职职工具有约束力。

股份合作制 篇5

一、南海区改革背景

佛山市南海区在九十年代初,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结构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二是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土地开发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也需要寻求就业出路,增加非农收入;三是日益壮大的农村集体资产需要加强管理,使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征地难”,“统一规划难”的问题需要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的焦点是土地问题,土地相对固化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为解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在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推行农村土地股份经济合作制改革。

二、南海区改革开展情况和成效

广东南海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经历了1992—1993年6月的试验探索;1993年6月—1994年的全面推广和1994年后—现在的完善提高三个阶段。改革实效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土地撂荒问题,促进了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了土地集约化,有利于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又极大地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南海区农业规模种养大户达4400户,其中种植业有2044户,面积5.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3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825户,规模养殖总面积4.5万亩;畜牧规模养殖有488户。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24.7亿元。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其中,蔬菜生产基地10个,面积2万亩;水产品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1.4万吨。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二三产业全面发展。通过对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作股量化、参与分红,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截至,全区农村总劳动力38.9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16%;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70%。通过对农村社区土地的“三区规划”,既集中了部分耕地和山坡地用于二三产业建设,又有效解决了社区之间因土地交错、格局分散带来的非农产业发展征地难、开发难的问题;既节约和保护了农村土地资源,又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既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增值收益,保护了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又降低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成本,提高了农村非农产业的竞争能力。据统计,全区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以来,股份合作制组织招商引资项目和企业7874个,投资总额达103.9亿元,厂房建筑面积1415.6万平方米;农村股份合作制组织发展集体经济项目3065个,投入资金25.45亿元,其中:建厂房、仓库投入资金17.23亿元,建筑面积478.2万平方米;建市场、店铺投入资金4.5亿元,建筑面积494.2万平方米。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进一步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通过分离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对传统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制度改革,成效非常显著。但在人多地少的发达地区,仅把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权利通过承包经营权固化在具体的土地上获取较低的土地收益还远远不够,农民更需要从规模农业上和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过程中获取更高的收益。南海区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探索,就是通过对包括集体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作股量化,将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利价值化,赋予农民永久性集体资产股权和分红权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使用权实行“三权”分离,进一步改革和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满足了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要求。目前,南海区实行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将绝大部分农村土地、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农民名下,已发放了股权证书的有15.75万个,其中: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书的有1.68万个;以个人为单位发放股权证书的有55.8万个。

4.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长期以来,土地一直是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保障和物质基础。发达地区在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南海区农村股份合作制为保护农民利益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将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作股量化,给农民配股分红,使农民能够获取稳定集体资产收益。根据调查统计,2006年,全区股份分红金额达12.1亿元,人均股份分红1708元。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使大部分村社有能力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建立了合作医疗、退休金发放、升学参军补助等项制度,还通过修建道路、学校、幼儿园、绿化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5.促进了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立,就是引入市场机制来改造农村股份合作制。在制度上,用明确农民共同占有制代替原来模糊不清的集体所有制;在组织形式上,以股东代表大会制代替原来的领导干部家长制;在经营运作上,用市场调节生产代替原来的以计划指令性生产;在组织管理上,以章程、合同、群众监督等制度规范股民的行为,代替原来指令的权力约束农民的行为;在利益分配上,以按股分红,按资分配代替原来的平均分配,使到改造后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能反映股民意识,逐步与市场经济衔接。

三、学习考察的几点启示

余杭区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刚刚起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随着我区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一些矛盾也将会凸显出来,如人口频繁变动等带来的利益冲突等,南海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我区现行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村没有整村推进,只是把业主意向承包的相对集中的土地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不能有效地解决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土地撂荒问题。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广东南海区经验完善土地股份改革,更大规模地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土地出租,提高土地集约化,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可以使股份制改革工作更彻底,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即获取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和土地股红金的“三金”)。

2.明晰产权,确保农民利益。土地是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保障和物质基础。借鉴广东南海等发达地区在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的经验。一方面,通过将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作股量化,给农民配股分红,使农民能够获取稳定集体资产收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通过分离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对传统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制度改革,成效非常显著。余杭区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可以也通过对包括集体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作股量化,将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利价值化,赋予农民永久性集体资产股权和分红权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使用权实行“三权”分离,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3、创新股权设置,由个人股向家庭股转变。借鉴南海区成功经验,将土地全部折股量化,选定固化时点,将股权全面固化到户,股权不再明细到个人名下,实行股权配置长期不变,股权成为名符其实的家庭财产。一方面改变过去不能由法律解决的股权纠纷,转变为家庭财产的民事纠纷,畅通了法律解决股权争议渠道;二方面堵塞了频繁调整股权出现的政策漏洞,有效截断了人口变动引发股权争议的尾巴,从根本上解决了“农嫁居”股权争议问题;三方面,股权固化后,股权不会因户籍变化等原因被剥夺,农民持有股权可通过股红分配增值,克服了“人地合一、离土难离乡”的体制束缚,让农民放心、放手、放胆持股进城,融入城市,推动我区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4.进一步规范股红分配。从广东南海学习考察中了解,有不少改革村在实现股红分配中有较强的纯福利性,股东对股红分配的依赖性与合作社经济再发展这一对矛盾也是日益凸现。因此,我区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先知先觉,既要防止股份合作社脱离实际、片面追求股东分红的情况出现,又要完善规范股红分配的程序与相关手续。

股份合作制 篇6

敏 上传时间:2004-11-12 案

中国银行总行、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以下简称贵州省中行)、中国银行凯里市支行(以下简称凯里市中行),自1993年以来共同或分别与贵州省镇远县油脂化工厂(后更名为贵州舞阳神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以下分别简称为油脂厂和舞阳神公司)签订了5份借款合同,总计金额为2274万元。分别由贵州省青溪酒厂(以下简称青溪酒厂)、贵州省黔东南州红旗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红旗发电厂)、及贵州省镇远县东峡电厂(以下简称东峡电厂)、贵州省镇远县水泥厂(后更名为镇远县建材化工公司,以下简称建化公司)、贵州省镇远县冶炼厂(以下简称冶炼厂)等提供了担保,舞阳神公司还以部分财产提供了抵押担保。其中青溪酒厂为第一笔1572万元贷款中的400万元提供了担保。

2000年9月13日,镇远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镇远县政府)以镇府函[2000]24号《县人民政府关于对青溪酒厂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的批复》,同意青溪酒厂进行改制。该批复所附青溪酒厂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载明:青溪酒厂的改制本着“国家转让产权、企业转换机制、职工转变身份”的要求,由青溪酒厂在职正式职工全额出资购买青溪酒厂国有净资产,将青溪酒厂从国有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原企业债权债务由新的股东承担(由改制后企业承担),企业实行资金合作和劳动合作相结合,按劳动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青溪酒厂净资产转入收入,纳入镇远县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用于国有资产再投入。经评估,青溪酒厂总资产为10288.6万元(不含土地和商业性无形资产),总债务为8494.9万元,净资产为1793.7万元(不含土地和商业性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评估后再确定转让价,未转让前由新企业无偿使用到2000年12月31日,超过此时间如仍未转让,新企业应按有关规定向县政府交纳使用费至转让成立之时止。商誉性无形资产暂不评估,新企业每年向政府交纳10万元租金。以后评估按2000年2月底实价转让,此后新增部分归新企业。

后,以文义长为主的新企业股东按照上述改制意见支付了相应对价,取得了青溪酒厂除土地使用权和商标权以外的其他财产权,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成立了贵州青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酒集团)。2000年10月18日,镇远县政府与以文义长为代表的青溪酒厂新股东签订青溪酒厂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协议书,约定:镇远县政府愿意将青溪酒厂产权转让给文义长等(不含土地和商誉性无形资产),经评估青溪酒厂净资产1793.7万元,优惠15%,实价1524.7万元,由该厂正式职工199人认购,净资产全部认购结束,镇远县政府以货币价值形态收回财产所有权,文义长等以实物形态取得财产所有权。青溪酒厂改制前所有债务8494.9万元(包括农行贷款本息、欠税以及部门欠税等)由文义长等承担。土地使用权暂不作价转让,待评估后再行确定转让价。2000年12月31日前,文义长等按国家规定缴纳使用税费。商誉性无形资产暂不评估,由文义长等每年缴纳10万元无形资产使用费。镇远县政府和青溪酒厂新股东代表文义长在该协议上签字、盖章。资产评估负债8494.9万元中,未包括青溪酒厂为舞阳神公司400万元贷款进行担保形成的本案所涉债务。同年10月28日青溪酒厂被镇远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销。

贷款人依约履行了发放贷款的义务,借款人、保证人均未履行还款义务。2000年6月22日,贵州省中行与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以下简称东方资产南宁办)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将上述5笔债权共计2274万元转让给东方资产南宁办。2002年7月5日,东方资产南宁办向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舞阳神公司偿还欠款24,355,403.39元及相应利息,东方资产南宁办对舞阳神公司的抵押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青溪酒厂、建化公司、冶炼厂、东峡电厂、电力公司分别在其保证范围内对借款承担连带偿还责任;案件受理费由舞阳神公司负担。一审中,东方资产南宁办以青酒集团系青溪酒厂改制成立为由向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追加青酒集团为共同被告,请求判令青酒集团对上述债务承担相应的连带担保责任。

判决结果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

一、舞阳神公司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还东方资产南宁办2274万元借款本金及利息(合同期内按合同约定的利率计算,逾期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逾期付款违约金计算至付清之日止);东方资产南宁办对抵押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

二、东峡电厂在舞阳神公司及其处理50吨精炼油设备抵押财产不能清偿债务时,对572万元借款本息承担赔偿责任;

三、电力公司在舞阳神公司及其处理50吨精炼油设备抵押财产不能清偿债务时,对600万元借款本息承担赔偿责任;

四、兴达冶炼厂在舞阳神公司发油房及设备、东风汽车、招待所、蕉溪办公室、污水处理站等抵押财产不能清偿债务时,对272万元的借款本息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五、驳回东方资产南宁办的其余诉讼请求。一审案件受理费88,589.92元,由舞阳神公司负担。

东方资产南宁办不服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上述民事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以青酒集团和青溪酒厂之间系权利义务概括关系为由,主张青酒集团应当承担本案青溪酒厂的担保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判决:

一、维持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2002)黔高民二初字第14号民事判决主文第二、三、四项;

二、改判上述民事判决主文第一项为:贵州舞阳神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在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偿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24,355,403.39元借款本金及利息(合同期内按合同约定的利率计算,合同期满至付清之日止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逾期付款违约金计算),逾期支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办理;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对贵州舞阳神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的抵押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

三、贵州青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贵州舞阳神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处理50吨精炼油设备抵押财产不能清偿债务时,对400万元借款本息承担赔偿责任;

四、镇远县建材化工公司在贵州舞阳神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发油房及设备、东风汽车、招待所、蕉溪办公室、污水处理站等抵押财产不能清偿时,对凯里市中行贷给舞阳神公司的272万元借款本息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一审案件受理费88,589.92元,由贵州舞阳神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负担;二审案件受理费88,589.92元,由贵州舞阳神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负担48,589.92万元,贵州青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担2万元,镇远县建材化工公司负担2万元。

本案当事人上诉主要争议三个问题,即其中一笔贷款在债权转让时息转本是否有效问题、改制后企业青酒集团对改制前企业改制中遗漏的担保债务是否承担保证责任,以及建化 2 公司是否承担保证责任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企业改制司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审理企业破产和改制案件中切实防止债务人逃废债务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中有关企业改制隐瞒、遗漏债务承担的有关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争议较大。本文专门针对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中被遗漏的担保债务的承担问题做以分析。

1993年9月3日,青溪酒厂签订人民币三级联贷担保协议,为中国银行总行、贵州省中行和凯里市中行贷给油脂厂的1572万元款项中的400万元贷款提供担保责任,意思表示真实,应为有效,青溪酒厂依法应当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2000年9月,青溪酒厂通过采取由职工全额出资购买企业净资产的方式改制成青酒集团,改制方案明确约定青溪酒厂改制前的所有债务应由文义长等新股东承担,并明确载明了青溪酒厂所欠8494.9万元债务明细。但是,本案涉及的青溪酒厂400万元担保债务未包括在资产评估的企业总债务8494.9万元中,故以文义长为代表的新股东在认购青溪酒厂资产时所支付的净资产对价中未将该笔担保债务予以冲抵。这里一方面有可能是在评估作价中因过失遗漏该笔担保债务,另一方面可能系该笔担保债务系或然债务,改制时尚未实际发生,将来是否会从或然债务转化成实然债务,尚有待于债务人履行债务情况或债权人是否依法向保证人行使其形成权来最终确定,故一般评估时不予作价。不论何种原因,在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中未作价进去的担保债务应当按照企业改制中隐瞒、遗漏债务的处理原则来确定该笔债务的承担者。对于本案该笔担保债务,因其所涉改制行为发生在《企业改制司法解释》施行之前,对股份合作制改造后企业即青酒集团是否应当承担青溪酒厂的担保责任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因该改制行为发生在《企业改制司法解释》施行之前,根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不应适用《企业改制司法解释》,而应根据行为发生时的有关规定即《紧急通知》第九条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国有企业改制案件,对企业出售中,卖方隐瞒或遗漏原企业债务的,应当由卖方对所隐瞒或遗漏的债务向原企业的债权人承担责任;对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及吸收合并中,被兼并或被改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隐瞒或遗漏债务的,应当由被兼并或被改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对所隐瞒或遗漏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由青溪酒厂原资产管理人即镇远县政府承担该笔担保债务。以文义长为代表的新股东不以其投入到青酒集团的法人财产承担担保责任。东方资产南宁办关于青酒集团应承担该笔担保债务的主张,因没有法律依据,不予支持。原审法院判决驳回东方资产南宁办对青酒集团的诉讼请求,于法有据,应予维持。东方资产南宁办可另行向青溪酒厂原资产管理人主张权利。

另一种观点认为:2000年9月,青溪酒厂通过采取由职工全额出资购买企业净资产的方式改制成青酒集团,仅是企业法人的出资主体和企业性质、名称的变更,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并未改变,即改制前后青溪酒厂和青酒集团系同一法人人格,法人出资者和性质、名称等的变更不影响其对改制前形成债务之民事责任的承担。且青溪酒厂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和镇远县政府与以文义长为代表的青溪酒厂新股东签订的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协议书中亦均明确载明改制前青溪酒厂的全部债务由改制后企业新的股东承担。故青溪酒厂改制前的所有债务应当由改制后企业青酒集团承担民事责任。虽然在青溪酒厂改制资产评估中,青溪酒厂的400万元担保债务未包括在评估的企业总债务8494.9万元中,以至于以文义长为代表的青酒集团新股东所支付的净资产对价中未将该笔担保债务予以冲抵,但青酒集团不能以此作 3 为其不承担该笔担保债务的理由对抗债权人东方资产南宁办。青酒集团新股东与青溪酒厂原资产管理人之间就企业改制过程中隐瞒、遗漏债务的承担问题属另一法律关系,不属本案审理的范畴。青酒集团在承担本案400万元担保债务后,可另行向青溪酒厂原资产管理人主张权利。《紧急通知》中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国有企业改制案件,对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中,被改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隐瞒或遗漏债务的,应当由被改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对所隐瞒或遗漏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是针对在审理企业改制双方当事人改制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案件中,就被改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的过错或者过失所造成的隐瞒或遗漏债务,在改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和企业职工二者之间的责任承担问题上作出的界定。上述责任界定不能用以对抗被改制企业原债权人依照合同相对性原则向债务人主张权利。故该笔担保债务应由青酒集团承担。东方资产南宁办关于青酒集团应承担该笔担保债务的主张,于法有据,应予支持。原审法院判决驳回东方资产南宁办对青酒集团的诉讼请求,不符合法律规定,应予改判。

股份合作制 篇7

关键词:农地股份合作制,理论,实践

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农地利用中, 兴起了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农地利用形式。农民把家庭联产承包获得的土地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到农业生产的环节中去, 以合作的方式利用土地,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 在维护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基础地位不变的前提下, 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能否成为推动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积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绩效与作用, 是当前农地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界定

农地股份合作制又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或者土地股份合作制, 是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广大农民创造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长期稳定, 不断完善, 同时提出了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的用途的前提下, 经发包方同意, 允许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有偿转让, 这就导致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进一步分离。从根本上说, 农地股份合作制强调的是农地这种资源要素作为股份在股份合作制度安排中的运用。对于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内涵, 国内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农地股份合作制。

1.农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以农地作为资源要素投入生产经营, 并将其股份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地股份合作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 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土地经营权个人拥有的原则, 将股份制机制引入合作制, 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获取股权, 集体以土地所有权的方式获取股权, 实行劳动、资金及其他要素聚集和融通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股份化, 转移出其对农地的使用权, 实现了物质形态的资源要素重组;农地利用上, 由公司进行组织化管理, 农民对公司的运营实行共同经营, 共同管理, 共担风险, 共享利益。

2.农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以价值形态的股份代替实物形态的土地进行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农地股份合作制下, 农民在土地实物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未发生变化, 只是让农地经营权中土地的使用权独立存在, 实现了农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农地使用权的“三权分离”。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变为农地股份合作制中价值形态的土地经营权股份, 农民不再直接拥有土地实物上的权利, 而是享有物权性质上的土地承包权的收益权和处分权, 并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

二、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1.农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集体经济。

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只是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实现形式, 它的公有制性质没有任何改变, 具有全员入股、合劳合资的特点。“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股份合作制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统一, 是以劳动联合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是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一个突破。劳动的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尤其要提倡和鼓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农地股份合作制实质上是一种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集体经济。

2.农地股份合作制是合作制经济。

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 任何形式的生产都需要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二者缺一不可, 劳动的联合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的联合作为基础。农地股份合作制把生产资料由个人直接占有变为共同间接占有, 由个人支配变为共同支配, 由个人决策变为共同决策, 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工资, 根据所持股份按股分红。这种合作是实实在在的, 个人产权是清清楚楚的, 充分体现出劳动者劳动的联合和资本的联合。因此, 股份合作制本质上是通过合作实现劳动者的收益增长。

3.农地股份合作制具有清晰的法律关系。

从法律视角来看, 农地股份合作制既带有合作制的特点, 又有股份制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权利义务关系。首先, 从所有制关系上看, 集体全部财产归集体所有, 但归个人占有, 共同使用, 民主管理;其次, 从分配关系上看, 农地股份合作制实行按劳动和按股份分配相结合, 留有公共积累;最后, 从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上看, 农民既是劳动者, 又是财产所有者, 通过劳动和资本双重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农地股份合作制的主要做法

在农地股份合作的实践中, 各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 股份合作形式有所不同, 但是农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及资产的股份化过程一般都依照如下思路:

1.土地折股。采取两种方式:其一是将土地作价折股, 即按征地价。在价格已明朗化的地方以政府规定的征地补偿费为依据;在土地价格初步明朗化的地方, 以政府规定的征地补偿费和当地土地纯收益为依据,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在土地价格尚未明朗化的地方, 以各类土地的农业纯收入为依据。其二是通过土地不作价的方式, 即按土地的实物形态。通过对集体土地重新测量, 由村民委员会或专门的土地评估机构对土地的价值进行评价折股。

2.设置股权。农地股份合作制下, 通过股权设置, 形成集体股和个人股并存的基本股权结构。集体股由原社区集体资产折价入股形成, 归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持有者为村委会或经济联合社, 其股份所得红利用于集体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事业;个人股指由社员个人持有的股份。对于个人股份的确认, 比较典型的方案是由三种股权, 即基本股、承包权股和贡献股。基本股以一定时间户口所在地为标准, 固定若干年, 期满后随人口增减而调整, 所占的比例最低;承包权股, 根据农民承包土地的多少来确定;贡献股, 根据农民劳动年龄和对集体的贡献大小来定。许多地方实行农民股权“生不增, 死不减”的原则, 对新增人口实行配售股, 一来解决了因人口变动而引起的频繁的股权调整, 二来解决了新增人口的生活保障和利益分配问题。在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运行过程中, 集体股和个人股比例不一, 各自然村根据自身的情况, 对土地价值进行股份化, 或分设集体股和社员股, 或只设社员股, 按公平兼顾贡献原则分到社员个人, 由行政村向社员个人颁发土地股份证书。

3.产权界定。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归农民个人所有, 土地的使用权全部收归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由农民或者专业队投标、承包和适度规模经营, 社员享有的股权不能流转, 只能分红。

4.分配方式。股份合作制采取按劳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的方式。按劳分配是指承包者在承包经营后所取得的收入以及社员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劳动的工资收入。按股分红指农户依据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量在集体提取必要的公积金后参与股份分红或与集体一起分红, 股权平等, 同股同利。按股分配通常又分为按股取息和按股分红两种, 现金股按股取息, 土地股或劳动积累股按股分红。

5.组织管理。土地股份合作制下, 农民作为股份持有者不仅要行使收益权, 还要行使监督权, 因此, 在组织机构上, 实行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股东代表大会是股份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 定期召开, 审议董事会工作报告、财务预决算报告, 选举或罢免董事和监事, 决定发展规划、投资计划和主要人事安排等。董事会是股份合作组织的领导决策和管理机构, 接受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的监督, 董事会执行股东会决议, 制定经营方针和发展计划, 审查财务预决算和利润分配方案, 任免经理等。

四、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模式

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等地带的城市郊区农村, 这些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 一、二产业极其发达, 农业农村人口大量转移, 使得土地股份合作制得以顺利发展。

1.南海模式。

它把市场经济引入到农村管理, 在合作制中加入了股份制的要素, 以股份制来稳定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 通过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农村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南海市在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发展进程中, 以原有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从实际出发, 坚持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 真正体现集体资产共同占有, 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 稳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南海模式的主要做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 对集体土地和固定资产根据不同的资产条件选择不同的折价形式。土地折价形式包括以政府规定的征地价进行折价、以土地的经营效益进行折价以及按配股需要的数量折价三种。在固定资产折价过程中, 对于账面能全面反映的以资产的净值折价, 对于账面不能反映的以财产的现值折价;其次, 根据每个农民不同的情况, 采用因素配股法、两级配股法、综合因素配股法分别配置股权。最后, 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股份形式。包括社区组织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

南海市的农地股份合作制通过对农村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打破了集体利益分配的平均主义, 实现了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和基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形成了农村集体组织管理体制。

2.温岭模式。

它通过清产核资、界定股东、设置股权、股份量化、健全组织、股权管理和股份分红七个步骤进行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清产核资是对全村的集体土地或全部集体资产进行丈量登记, 清查核实, 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村清产核资小组进行民主评估, 确定农户承包土地的实际面积或集体资产的现行价值;界定股东是以第二轮土地承包对象为依据, 界定股东资格;设置股权包括土地股份合作公司设置的承包土地股以及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公司设置的集体股、个人股和机动股;股份量化是根据农户具有承包经营权的土地面积, 按照公司章程, 量化折成股份, 并核发股权证书予以确认;健全组织包括召开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 民主选举产生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 确定公司经营管理机构, 并经大会表决通过公司章程, 建立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预决算制度、工作条例和岗位责任制度;在股权管理中, 股权由公司集中管理统一经营, 股权不能转让、继承、抵押、赠送和退出;股份分红指农民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股份, 按照公司章程规定, 进行年终盈余分红。

温岭模式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一种新方式, 开辟了保障农户承包权益, 提高农民收入的新途径;通过民主管理集体资产,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启动了土地有序流转, 实现了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

3.上海模式。

它又称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 是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给集体 (村小组或村集体) , 然后由集体再入股到乡 (镇) 或更高级的特定组织, 由这个特定组织运作入股土地并以固定的报酬返还给集体, 集体再将所得的收益分配给入股的农民。具体做法是:首先, 集体内部的农民将承包土地入股给其所属的村 (组) 集体;其次, 村 (组) 集体将农民入股的土地连同未发包到户的机动地打包以后, 以集体名义入股到更高级的经济组织;第三, 特定的经济组织将集体入股的土地集中起来, 统一规划整理, 以出让、出租等形式将土地推向市场, 形成一级农村地产市场;第四, 土地经过一级地产市场到使用者手中, 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 使用者可以再依照法律和合同规定有偿流转;最后, 土地的使用者按照合同规定将收益分配给特定组织, 特定组织以固定的报酬返还给集体, 集体将所得的收益分配给入股的农民。

上海的农地股份合作制通过土地的有效流转, 在最终土地使用者统一规划的引导下, 使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向规划住宅小区集中、工商业向非农产业区集中, 为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 同时将土地收益投资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了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4.苏州模式。

它坚持农民自愿原则, 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依据, 合理设置股权, 制定章程, 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是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的一种创新。

苏州模式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严格遵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要求,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 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及时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 讲清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和意义。二是合理设置股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依据, 对于农民以纯土地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土地一般不作价, 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整合后实行对外发包或租赁, 所得收入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配;对于以农民土地入股为主, 资金、技术等参股的股份合作社, 入股土地一般要作价折股, 合作社经营收益按股份进行分配。三是制定章程, 广泛征求意见, 反复修改, 提交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四是健全组织结构。根据章程的规定和要求, 建立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 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董事会和监事会人选经推选后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五、对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为一种制度形态, 农地股份合作制存在着自身的内在缺陷, 例如辐射的区域范围和推进速度有限, 股权天然具有的封闭性限制股权功能的发挥, 因此, 需要进一步深化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研究, 增强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深化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理论研究。

从研究对象上看, 当前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农用地, 今后需要将非农用地等一并纳入分析范围以涵盖农村集体土地的外延;从研究方法上看, 当前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案例分析为主, 进一步的分析需要加强运用数理统计与博弈论的方法, 从理论上考察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以此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利用制度的多方博弈模型, 更加准确地刻画制度创新的效率。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确保农地股份制规范运作。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是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基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 采取市场调节机制和行政干预机制相结合的方式, 坚持群众自愿与适当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兼顾效益和公平,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同时, 加强土地使用权交易立法, 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 明确规定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范围、条件和形式及宏观调控措施和具体操作程序, 使得土地使用权流转依法有章可循。

3.因地制宜地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 国内统一市场还未形成, 城乡分割体制还未打破, 各地区生产力水平还有较大差异, 在不同地区, 存在不同的土地经营制度和不同规模经营形式是符合规律的。土地股份合作制不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土地产权变革的唯一选择, 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只是多种形式中的一种, 并不是唯一模式, 选择什么样的土地经营制度和规模经营形式, 要看当地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劳动力转移状况等因素。任何制度安排推行, 其根本目的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因此, 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要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王松梅.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与完善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4)

[2].王玉双.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6 (6)

[3].南海市推行股份合作制办公室.南海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J].南方农村, 1997 (6)

[4].管敏文, 蔡裕亮.温岭市社区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 2003 (11)

[5].李淑晶, 公德俊, 于刚等.关于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研究[J].辽宁经济, 2004 (6)

[6].刘保峰, 吴荣秀.土地股份制是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必然方向[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6 (1)

[7].王小映.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3 (6)

[8].王建华.苏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 2005 (8)

股份合作制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民利益;规范要点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需要解决的核心命题之一就是: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因此,本文通过梳理丰富多彩的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围绕保护农民利益的制度安排,归纳出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十大政策规范要点。

一、赋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的主体,实践中多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被赋予法律意义上的主体(没有营业执照或工商部门授权所发),使其在对外经营中处于尴尬地位,因此,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首先就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作为过渡性安排,可由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暂行条例》或由工商部门授权农业部门(如区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进行注册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二、明确界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农村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的一个区域范围(或打破内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界限),将集体全部资产作价入股,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或者不作价入股,把集体土地集中规划、管理和经营,所得收益按照股份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通过股权实现社区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享。其本质特征表现为(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构成要件):一是自愿入股;二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三是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四是按股分配,并以重点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和盈余全部返还为基本原则。其中,最核心的特征是“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股东代表大会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是由农村集体所有权性质决定的,农村集体成员应当以民主的方式参与集体财产的经营与管理,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是合作制与股份制的本质区别之一。因此,在法律政策规定中,必须强制规定,并细化到“重大问题必须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并在决议中由代表签字(或画押),且签字记录由政府授权部门备查”的规定,唯此,才能将保护农民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就是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必须有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如果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比如只以集体其他资产(包括非承包土地)入股暂不纳入土地股份合作制范畴。

三、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和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有本质差别,在股权设置上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其他股区别开。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和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本质差别表现在:第一,取得的权利基础不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础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依法可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中,本质上发生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所获得的股权,不仅仅具有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福利等經济功能,更具有投资功能。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是以社员权为基础获得,根据农村集体所有权的性质,农村集体成员可以平等的分享集体财产所生利益,因此其股权仅具有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福利等经济功能,不具有投资功能。第二,股权流转上的不同。由于两种股权获得的权利基础不同,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应当具有开放性,可以不受社区的限制,在法律政策规定上,应当允许依法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在转让时,同等条件下本社区农民有优先购买权(根据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原则的规定)。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具有封闭性,可以限制社区外的流动,但是应当允许在本区范围内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第三,红利分配上的不同。虽然作为农村社区成员具有平等分享集体财产所生利益的权利,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无论在法律规定上,还是在中央政策规定上,都作为农民一项重要权利给与强保护,因此,在红利分配上应当给与倾斜。在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其他资产量化股时,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收益权“大于”或“优先于”其他资产量化股的收益权。因此,法律政策安排中可以考虑“鼓励(或强制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低于入股前土地收益或在保底基础上的分红。”也可以规定“用一定的比例限制其他资产量化股的分红”。特别注意,随着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与社员增量资金、甚至社会资本进行对接,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政策必须规定要对量化的集体资产(尤其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评估,甚至是必须“由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四、真正落实盈余返还

盈余返还是合作制的本质规定性之一,因此,在股权设置上,没有必要保留集体股。集体股(量化后留出一部分归集体或原集体资产没有量化部分)存在产权主体模糊问题,现实中既设集体股又提取公积金,从道理上讲不通,且不易透明。因此,在法律政策上应规定“鼓励取消集体股,用统一的法定公积金和定比管理费的方式,维持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高效运行”。“如果仍保留集体股,则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财务会计必须托管给社会专门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所需费用政府给予补贴”。为此,才能建立起一个既廉洁又低成本高效运行,维护农民利益的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五、如何解决入(退)股自由问题

农民是否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应当由农民自己决定。因此,在法律政策规定上应当强调“与每个土地承包权人签订入股协议”,而不能被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取而代之。关于退股问题,应当区分两种情况:一是一般退股,即股东在具有本社区社员身份情况下的退股。为保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经营的稳定性,以不允许退股为宜;二是特殊退股,即失去本社区社员身份情况下的退股。由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直接从集体经济演化而来,其股权由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或由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而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本社区社员身份的丧失而丧失,本社区社员身份消失,自然也失去平等获得本社区集体财产收益的权利,因此,后者实质上不存在“退”的问题,而是“失”的问题。后者在退股时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关于什么情况下“失股”和补偿多少的问题,应在章程中自行明确规定。

六、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章程

章程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宪法”,不仅内容规范而且要有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章程内容一般包括: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及住所;股金总额及每股金额;股东资格及权利义务;股份种类设置办法;股东代表大会的组建、职权和议事规则;董事会及监事会的选举产生、人数、任期、职权和议事规则;法定代表人和经理的任免及职权;财务管理及利润分配办法;股份流通及退股;章程的制定与修改;股东代表大会认为必要的事项。建议政府出台示范章程,以指导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的制定。

七、防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公司或是附属公司与在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占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在现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与外部主体的经济交往中,出现了村干部既是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成员,又是外部主体(如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现象。这样在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与外部主体谈判中(包括合资、合作、土地租赁、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有可能出现“非公允价格”,形成利益输送,损害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成员的利益。所以,法律政策应规定,“凡构成关联交易行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必须依法披露,不披露或迟披露、不完全或不真实披露均构成违法;如果依法披露,关联交易中的关联方必须回避”。

八、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债、破产时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特别规定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事物,且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先例所循。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没有建立起全民覆盖社保体系下农民保障功能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中,暂时应规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债,不得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得进入破产资产”。

九、快速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能力素质

快速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经营能力和素质,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在与其他经济组织交往中,信息不对称、领导人眼界和知识结构是影响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效能的最重要变量。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选用职业经理人,政府财政适当给予职业经理人工资收入补贴”。

十、尽快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法”,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法制轨道

目前实践中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极大影响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尽快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已是当务之急。在法律规定中,应当明确以下几方面:根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规定设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设立和登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权结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机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法律责任等内容。

综上所述,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保护农民利益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钱钟好,曲福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6(8).

2、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王建华.苏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管理理,2005(8).

4、劉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 2007(7).

*本文系农业部软课题项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问题研究”(编号:Z2000808)和北京农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法律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上一篇:如何做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下一篇: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