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心得体会作文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生心得体会作文(推荐11篇)

人生心得体会作文 篇1

闲来无事,自个又独自念想着登山的场景,那天定是青天白日,溽暑炎蒸,此番攀登定能让我汗流浃背、衣衫尽湿,山路几耗尽我所有的能量,骄阳也几焚尽我体内所有的水分。待此筋疲力竭之时,恰逢一块浓荫覆着得巨石,此处又恰有清流环绕,激湍映带,山风习习,彩蝶依依。于是,不由分说,就以巨石为床,以浓荫为被,览尽室外美景,贪得人世间一场好醉。在我的念想中,我几乎有了

“飞瀑流泉石间蹿,繁松翠柳雾里观;

浑然已成世外客,错把云台作云端”的感叹。但这种念想就算得上空想,如同梦一般,没有任何的真实性。

好容易挨到了出发的时日,那时下着小雨,乌云密布,洋洋洒洒连绵数百里,驱车行了半日,还未见晴,不免心头亦如那天蒙了层阴云,但勉强迫着自己反复念叨那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就当是茫茫碧如翡翠的山色中,下着水晶般的细雨,也值得品味了。这又算得上臆测以及揣摩,所以,不免又一次失望,山脚下的路,没有一处曾染过雨水,山中无雨,亦未晴,漫天的雾笼着,没有一处山色透彻而直接的现在我的眼前。

人生心得体会作文 篇2

话剧《棋盘岭传》写的是主人公板凳爹姜宝山死后, 灵魂在棋盘岭徘徊三天不可离去, 活人恋家, 做了鬼还恋家。他眼见亲人和乡亲们为他唱小草、办丧事, 他不禁回忆起他和这座山、和生活在这座山里的人的恩恩怨怨。他和妮子上学时同桌, 俩人上山野合, 妮子在板凳上生下儿子, 人们称呼这一家板凳爹、板凳娘、板凳奶奶。板凳娘生下儿子就死了, 在经历了烧山、承包、民主选举的曲曲折折, 日子富了, 生活好了, 但是棋盘岭发现了金矿, 这打乱了板凳一家人的生活。吴老五要开矿, 板凳要进城, 板凳爹为保留青山常在而呼号呐喊, 乡亲们眼睁睁看着棋盘岭炸的七零八落, 板凳爹最后坐着板凳上天寻找板凳娘去了……

这群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 他们质朴、简单、贫穷、乐观。他们有自已的情感——喜怒哀乐;有着对大山的依靠眷恋。外面世界对这里的冲击和影响, 使这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反应和态度, 或者是接受或者是无奈.

二、人物塑造及角色分析

板凳娘妮子这个角色, 非常质朴。妮子是个牧民, 从小生活在大草原, 过着游牧生活, 逃荒来到了棋盘岭。十九岁那年上初中, 与姜宝山是同桌同学, 俩人很情投意合。因为生活的环境, 妮子很熟悉狼的习性, 对狼非常感兴趣, 也正是狼让两个人有了缘分。那时的生活很清贫, 但她和姜宝山在一起很幸福, 很快乐, 也很浪漫。为了塑造好角色, 我们特意去了农村。作为从事演员工作的人来说, 体验生活对塑造角色是非常必要的。“深入生活, 才能塑造好角色”。“每一位演员, 一走上舞台, 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他要学习怎样观察, 怎样动作, 怎样交流, 最后要学习怎样说话。”这是我演好妮子的第一步。在农村, 我们体验着农民的生活: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 低矮的石砌平房, 一望无际的稻田, 延绵不断的青山。像在诗里, 更像在画中。不管日子有多穷, 质朴的人们总是那么开心欢乐。我和乡亲们白天一起下地干活, 晚上在家里唠嗑搓玉米, 同吃同住。在那里体会到了亲切, 感受到了实在。这些体会和感受对于一名演员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在塑造妮子这个人物时, 我把在农村体验生活时扑捉到的点点滴滴, 全都在妮子身上体现出来。把妮子的单纯质朴、温柔直率、开朗豪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要通过我的表演让观众们也都喜欢上这个来自大草原的美丽姑娘。

妮子一出场是在山坡上, 场景非常美, 妮子和宝山的初恋就在这里。对于这段戏, 我在表演上对妮子的处理是既要有女孩子初恋时的害羞又要有大草原姑娘的豪爽。所以这时人物的内心活动非常丰富, 在表情和形体上都要表现出来, 让观众们读懂。这正是考验一名演员功底的时候。如果简单空洞地去表演就会显得苍白, 要想让人物真实鲜活有感染力, 那么这时的感觉就应该“在心灵深处萌芽、沿着内在的线运行和动作, 这是一名真正演员必须具备的”。是的, 内心、形体、表情、语言成为一体, 共同完成人物创作。一遍遍的排练, 一次次的揣摩, 从内心深处挖掘真实的妮子形象。

这一场戏, 我形体上的表现是站在山坡上, 双手攥着衣角, 红着脸微低着头, 身体自然的轻轻左右摆动着, 双脚脚尖向里靠拢。这样的站姿为的是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说台词时嗓音洪亮干脆, 脸上总是洋溢着单纯的微笑, 微笑中又带有娇嗔和兴奋, 在悠扬的音乐以及舞台柔美灯光的衬托下, 呈现出青涩纯真的爱情和诗意朦胧的场景, 那是一种童话般无邪的境界, 是一种净化更是一种升华。这就是舞台的魅力。在那一刻全无保留的展现给观众, 让观众体会艺术的真谛, 感受艺术的伟大。

第二场是妮子和宝山上山约会, 这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有一天妮子说:“俺有了。”宝山听后傻傻地站在那里。在排练这场戏的时候, 起初我总是拿捏不好。若表演的太直接, 则失去了姑娘的腼腆;若表演的过于含蓄, 又缺少了草原人的直率。在我举棋不定的时候, 导演引导我说:“一切归零, 从三个解放开始:观念解放, 身体解放, 天性解放。”引用斯氏的话来说就是“演员本人与剧中人性格是不可分离的, 深刻的衔接, 以及演员在舞台上的行为应达到我就是的状态”。于是我每天就长时间呆在排练场, 生活在舞台的场景中。一会儿到山坡上躺着, 一会儿漫步在石砌的羊肠小道上, 一会儿拿起簸箕簸米皮, 一会儿又搓玉米或者补补衣服, 总之让自己完全走进一个地道的乡下人, 体验着农村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在长时间的磨合中, 不知不觉间真的忘了自己, 我便是妮子了。我自如地生活在妮子的世界里, 举手投足都是她。这时我真正体会到当一名演员的乐趣, 你在演不同的角色, 你更是在体会另一个人的人生。

妮子的戏拍得很顺利, 尤其是宝山领妮子去见他娘的那段戏更是精彩绝伦。妮子怀孕后, 告诉了宝山。宝山是个老实的农村人, 心眼直敢作敢当, 他要娶妮子, 于是决定领妮子去见娘。未婚先孕在当时的农村可是大忌, 是抬不起头见人的, 是要被村里人戳脊梁骨的。为了说服宝山娘, 妮子急哭了。在宝山娘坚决不答应的情况下, 妮子真诚的跪下求娘, 她的朴实终于打动了娘, 娘俩最后抱在了一起。那份情感是真情的流露, 场上演员抱头痛哭, 场下的观众也在掉泪, 大家都深深地被这份至真至纯的情打动了。

宝山和妮子结婚这场戏是既热闹又新鲜。村长主持婚礼, 送两位新人的礼品是全套《毛主席选集》, 在当时, 那可是至高礼物, 妮子和宝山双手捧着爱不释手。接下来就是集体跳忠字舞, 那场面可谓是相当的壮观。那个年代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是既新鲜又陌生的。我都没听说过什么是忠字舞, 更别说跳了。于是团里找来一些会跳忠字舞的老同志, 挨个教, 我们集体学跳忠字舞。为了再现历史的真实, 我们必须认真地学, 投入地跳, 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任务。然后是向毛主席表决心, 最后是入洞房。俩个人把喜悦和兴奋都汇集在这一刻, 在炕上相互依偎着, 甜蜜的说着悄悄话。宝山和妮子谈到了狼, 他们的缘分是狼定的, 又谈到了过去, 穷日子没得吃, 就打黄羊吃, 羊吃光了就打狼, 说着说着就真的饿了, 宝山就去给妮子剥栗子吃, 希望妮子能生个大胖小子。幸福甜蜜围绕着俩个人, 洞房花烛夜, 虽然吴老五不停地在外边骂, 可丝毫没影响俩个人的好心情, 因为妮子知道, 宝山是真正喜欢她。我在表演这场戏的时候, 真正做到了天性的解放, 大胆放开的去表演, 自己都感觉痛快。观众看过这场戏后连连叫好, 不停喝彩, 仿佛所有人都在结婚现场, 都回到了那个年代。

最让我揪心和难忘的是生“板凳”的那场戏。我挺着大肚子, 坐在板凳上, 板凳能靠, 有两个背带可以背着。由于难产, 宝山背着妮子翻山越岭去医院。舞台上有局限, 所以在特定的场景里表演就要看演员的功底了。我当时的表情是痛苦的, 满脸是泪水和汗水, 由于难产, 产妇很危险, 但必须坚持, 因为妮子爱宝山。我当时的内心活动是, 一定要为宝山生下一个孩子, 后来孩子健康的生下来了, 妮子却死了。在拍演这场戏时, 导演让我们把内心活动写出来, 以小品的形式把内心的潜台词说出来, 真正感受到了内心的活动后, 在通过自已的二度创作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这种方法真的很奏效, 让演员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 对塑造角色很有帮助。

最后一场戏是妮子死后, 她的魂的出现。难度很大, 在表演上很难把握。我不断地跟导演交流, 最后导演以现代寓言的形式解读了我对这个魂, 这个无形东西的迷惑。寓言本身就有一种童话, 一种无邪的东西, 用这种寓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会有一种美感, 一种净化, 一种升华。在表演上看似无形, 却又有知。在没有表情的脸上却又让观众看出她的内心, 让寓言诗散漫在演员的表演、形体、动作上。通过演员的表演, 让观众读懂, 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按照导演的要求, 我在寻找妮子魂的足迹。多在形体上下功夫, 用肢体语言来说话。表演上走内心, 用表情来表现出内心的潜台词。通过我的表演让观众读懂 (宝山一人带孩子的不易;家务的操劳;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变迁……) , 更让观众看到妮子人是死了, 可魂却没有离开, 她能知道家里发生的一切。

结论

这部戏最后成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反响很热烈。作为演员, 我从中得到了锻炼, 在表演上更是受益匪浅。我深深体会到, 在舞台剧人物的创造上, 一定要把握人物的基调, 人物的个性, 这样就可以扑捉生活中的形象, 往角色中靠, 添枝加叶, 丰富人物个性。真听, 真看, 真感觉, 真流露。去体会不同的人生, 感受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马昌钰.《艺术百家》.1992.02.

[2]托尔佐夫.《演员自我修养》.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87.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42.

美学作为人生哲学教学体会 篇3

摘 要:美学是大学中文本科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课程。美学教学应致力于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人文精神的传释、人文意蕴的开掘等方面的转化。体认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转换美学的提问方式,将美学与人生问题贯通起来等,是美学作为人生哲学教学有待开拓的三个维度。

关键词:美学;人文品格;境界

美学,是大学中文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相比于中文专业文学史之类的课程,美学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讲好美学不容易,需要调动起包括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在内的多种储备。关键是要实现美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人文精神的传释、人文意蕴的开掘等方面的转化。为此,在长期的美学教学中,我们主要作了以下探索。

一、体认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

对于美学学科本性的认识,是进入美学世界的一个理论性前提。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她的人文品格。所谓人文品格,强调的是美学与人的存在的关系。美学不是自然科学,因此不能用自然科学的一般逻辑演绎美学的学科知识。美学也不是一般的社会科学,一般社会科学无力回答人的自由、幸福以及人的生存性价值的问题。美学是从人的立场出发而对于世界的发现与理解,美学因此被划入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美学表现为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人的在场。无论是研究社会现象还是研究自然现象,人始终是美学须臾不可分离的在场。美学学科的旨趣,是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人文学的关照。因此,美学不能离开人而侈谈美的本质、美感以及艺术中的审美问题。古人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辛弃疾),“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等,都是具有鲜明的人文美学内涵的命题。第二,评价性。作为人文学科,美学表达的是对于自然事实、社会事实以及人文事实的一种评价性立场,事实陈述虽然也是美学话语的一部分,但构不成美学的核心关切,评价性才是美学应有的精神与气质。“这朵花是红的”与“这朵花是美的”在陈述上有着深刻的分别。前者是表达认知的知识学命题,后者则是表达理解的人文学命题。第三,体验性。同所有的人文学科一样,美学学科的学习和接受不能还原为一般知识的问题,知识的接受只能解决接受者的实在层面上的理性建构,却不能深入内心,转化为生命的养分。体验性,意味着接受者对于对象的知、意、情全身心的投入,是“同情的了解”与“心”的觉解。美学学科学习的成效,以学习者人生经验的丰富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检测标尺。因此,美学特别需要看待世界的“别一般智慧”,“另一双慧眼”。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在美学教学中特别注重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意蕴传释,注重以美学的方式讲授美学的学科“知识”,由此带动了美学学科知识的更新和解释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构建美学的学科内容。美学作为学科,其赖以存在的根据是人的存在,美学领域的一切现象都应该从人的存在出发给予合理的说明。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学不是说明世界存在的自然科学,而是关涉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的人生哲学。第二,对于美学独有方法的强调。既然美学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而是一门充满人文气息、富有人文精神的人文学科,那么,美学学科的知识传递就必然要采取一种有别于自然科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的,属于美学自身独有的方法。美学固然可以采用人类研究问题共有的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思辩与实证、形而上的与形而下的方法等等,但这些方法不是美学学科独有的。我们标举美学学科的体验——解释学的方法。美学强调体验的先在性,体验是生命在场的方式,也是独有的属于美学的特殊的认知方式,在体验的世界里,生活的底蕴澄清起来。但美学又不能止于体验,还应该诗性地言说这体验。解释学作为理解的艺术,强调的正是体验之于理解的先在性,正可以经过批判改造而成为美学独特的方法。体验——解释学的方法,包含着对美学对象特殊性的尊重,也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尊严。它并不追求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明晰性和精确性,而只是在主体间性的交流中,推动人类自我生成的能力,创造人文的意义空间。第三,美学对人文精神的张扬。美学的讲堂里,应该飘扬起人文精神的旗帜,弥漫着人文的气息。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存在的关怀,对于人的尊严的捍卫,对于人类命运的忧患,是对人的异化的抗拒,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当下中国正发生着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商业社会的深刻转型,相应地,人们的生活世界也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一种平面化、官能化和快餐化的文化消费行为盛行起来,作为对人类精神世界最丰富、最深刻展示的文学艺术,也涌动着理想式微、崇高消隐、诗意淡化的暗潮,而欲望写作,“零度”叙事、“游戏”人生盛行起来。在这种情形下,美学对人文精神的张扬,正显示了积极回应社会文化挑战的昂扬姿态,是值得珍惜和尊重的。

显然,定位于人文学科的美学学科,具有与以往美学完全不同的气质禀赋。以往美学所以不能打动人,正是因为对于美学学科人文内容的不认识。美学疏离人,人也就疏离了美学。

二、转换美学的提问方式

传统美学经常问,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主观、客观,主体、客体都是同一的物质世界分化的结果,并且只有在本体论层面才具有分别的意义。对美的恰当提问不应该是追问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而应该问美是怎样的一种社会性质,美是什么。如果我们在主观、客观的框架里发问,你是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讨论美学问题。认识论框架里的美学提问,是传统美学或古典美学的特点,现代美学已经超越了主、客观的对立,而着力从本体论层面思索美学问题。

现代美学认为,美作为人的审美对象,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能像求“知识”那样去求美。自然科学家问水是什么,答曰水就是H2O。把H2O说清楚,水是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问美是什么,依照上述路径以为提炼出了美的色素,就找到了美,那就很荒唐。因为,所谓美的色素绝不是说明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据,不过是借以表现美的材料。材料是僵死的,而美则是灵动的。美不是物理的事实,以知识论的方式求解美学问题,获得的只是承载美的意蕴的物质载体而不是美。认识论,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至今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但认识论在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同时,也遮蔽了存在。哲学家海德格尔问,一个外在于事物的主体,怎么能够走进事物里去认识事物的性质?中国的佛学也讲,一旦你与世界建立起“分别心”,你看到的世界就改变了颜色。因为你是从一个外在于世界的角度看世界,你对世界喋喋不休,世界本身却缄默不语。海德格尔强调,人在认识世界之前,早就和世界融为一体了。所以,人和世界不分离。人所能认识的,只能是与人打交道的世界。现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但是科学技术把很多东西抑制掉了,许多属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因素因为科技的进步而退化了。例如,钟表发明之前,人们通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方式来劳动、生活,人们和大自然之间关系极其密切,所谓“时辰”是根本不需要讨论的。空调发明之后人们淡化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也对冷暖失去了知觉。有了汽车、火车和飞机等,距离就不是一个问题,见面就不再是困难的事,就很难再体会到孔子当年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道理。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直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感知力越来越弱,情感越来越冷漠。过去生活中有马拉松跑,现在只能在竞技场上才能见到。人没有能力回复到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原初的世界了。现代人的这种生存状态,正是美学家、哲学界痛心疾首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学的功能就显现出来了,它试图通过特殊的言说方式,把人引向一个未经分化的“原初世界”。

《庄子·天地》里有段话: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意思是说,黄帝到赤水的北岸游玩,回来时把玄珠(道)遗失了。于是派“知(理智)”、“离朱(感官)”和“喫诟(言辩)”去寻找,都没有找到,最后派“象罔”去找,却找到了。“象罔”中“象”是看得见的存在,“罔”是看不见的存在。“象罔”实际喻“有”与“无”的辩证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道。说明道是完整的全息性的存在,不是概念、言辨、感觉经验所能把握的。把握道,需要一种特殊的智慧。老子告诉我们,不要过于推崇人类所掌握的知识,知识对人的解放是有限的,科学技术帮助人类摆脱了蒙昧,却无力回答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美的可爱的幼芽是在知识、技术、工具、逻辑无力的地方生长出来的。这是因为美不是事物本然的属性,美是人对对象深情眷顾的意蕴生成,是神与物游,身与物化,是意象。宋代画家郭熙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林泉高致·山水训》)四季山水经由人的关照而生动起来。大山不再是一座孤立的大山,而是经过艺术家审美观照的大山,是意象。所以,我们说,美在意象。意象不属于孤立的物,也不属于孤立的情,而是人与对象相互发现、相互照亮的一种新质。

我们再看梵高的《农鞋》。《农鞋》以意象的方式存储了梵高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这双鞋不是一个认知的、“有用的”对象,而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召唤的结构,是意象。海德格尔这样评价《农鞋》:

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来。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的农鞋里,聚集着她在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夜幕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农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馈赠及其在冬野的休闲荒漠中的无法阐释的冬冥,这器具聚焦着对面包稳固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时阵痛的哆嗦和死亡逼近的战栗。这器具归属大地,并在农妇的世界得到保存。[1]

经由海德格尔的解读,《农鞋》的意蕴复活起来。它超越了概念的抽象,克服了知识的僵硬,而向我们展开了一个世界。我们走进这个世界,意象就向我们生成了,这就是美。美在哪里?美就在活生生的意象里。

提问方式的转变,使我们获得了对于美学学科极大的解释空间。

三、将美学与人生问题贯通起来

美学应该有能力回答现实人生问题。因为美学本来就是一种人生哲学。为人生问题肩负起责任,不是外在于美学的要求。但是美学解释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方式,她不是从实际功用角度解释人生的。从实际功用角度解释人生,人生就成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的利益计较的过程。美学从理想性的高度审视人生,以“应然”的视角“挑剔”人生,以“可能世界”的塑造引领人生,以超越性的追求点亮人生。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的生活世界的根本特性就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而不像动物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直接给予的‘事实,从而永远不能超越‘现实性的规定。”[2]他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即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人却能把这些“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他引用康德的话说,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也就是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那样来处理。这些都是讲人的存在的理想性特点的。

当下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想性维度的缺失。人们似乎越来越不屑于讨论理想问题,物质主义和现世情怀作为一种弥散性的力量渗透在人们的观念里,而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则被冷落乃至被嘲笑。早在1816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就任海德堡大学校长发表的演讲时就曾指出:“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精神世界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3]不幸的是,黑格尔200年前的感慨,在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里部分被应验了。基于此,张扬人的存在的理想性维度,就是美学面对现实而提出来的一个有针对性的命题。

与人的存在的理想性要求相呼应,美天然具有理想性的品质。美的存在为我们呈现一种完美之境,引导人不断为之趋赴。审美既是审对象,更是审自己。审美判断包含应当如此的价值期盼。在对美的祈望中,我们超越了自我存在的有限性,领悟到那本真的诗性存在。

美学视野里的人生,具有丰富的况味。过一种有滋有味的生活,是美学对于人生特别强调的。囿于单纯的功利目标,人生的方方面面就显得粗糙、呆滞和有限。审美的人生旨在强调人在实现自己目标过程中的对于过程的欣赏,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发现和发现的愉悦。例如,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许多人只是知道他的博大的教育思想,却很少注意他的独特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调。正是属于孔子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调,丰富、提升了孔子的精神境界和生命情怀。孔子虽然毕生守望他的政治理想,困顿之极仍然不改其志。但是孔子并没有因理想的难以实现而失去审美人生的维度 。他高度赞同曾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正说明孔子的世界是异常丰富的,他在“修、齐、治、平”的功利世界里,保持着超越的审美精神。所以,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审美家,正是因为有“吾与点也”的人生智慧,使得孔子思想成为我们可以欣赏并且进入到我们世界里的一种智慧。

再比如,美学对于爱情的解释。爱情是中外古今文学艺术描绘的对象,美学在阐释文学艺术中爱情现象时,就不能停留在对于文本的叙述与还原层面,还应该进一步提出爱情的纯粹性也就是爱情的理想性问题。这看似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却是通向人之成人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维度。众所周知,现代文学史上金岳霖和林徽音,虽然没有走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归宿,多少年来却在丰富着、提升着我们对于爱情的理解。若以世俗的观点来看,金岳霖的爱情无果,不值得效仿,但是恰恰相反,金岳霖的爱情故事提供了一个我们审视爱情的新标准,那就是“爱就是爱”,爱不应有任何功利的计算,能在千万的人海中遇见自己所爱的人,就已经足够。美学的方式看爱情,爱情就不再是交换,不再是索取,而是主动的给予和奉献。这对于现世主义观念甚嚣尘上,“宁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骑着自行车笑”的沾满铜臭气的爱情观,是有着强烈的批判意义的。美学一旦介入现实人生,其意义就超出美学课程本身,而对于学生未来有长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而言美学不再是与己无关的枯燥的概念、定义,而是可以落实于生命中的一种态度。当他们遇到包括爱情在内的各种人生问题时,有了眺望未来的方向。

清人王夫之有云:

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

这是讲审美对于人生的意义的。在王夫之看来,没有审美介入的人生,简直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审美使我们摆脱了眼睛只盯着“在场”的局限性,获得了超越患得患失和狭隘功利计较的人生眼光,成为一个有境界、有胸次、有气象的人,世界因此而变得生动起来。显然,将美学与人生问题贯通起来,正可以使美学学科获得崭新的视野与瞩望未来的方向,从而产生“无用之大用”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德]海德格尔. 诗·语言·思[M]. 彭富春译.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5.

[2] [德]卡西尔著. 人论中译本序[M]. 甘阳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

[3] [德] 黑格尔著. 哲学史讲演录[M]. 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

[4] [清]王夫之. 俟解.

[本文为河北师范大学第十二批教改项目“范本教育理念下的美学教学改革”成果]

人生心得体会作文 篇4

我们不能同往年一样聚会,不能外出旅游,甚至让有的人不能回家与家人团圆,新型冠状病毒的到来,改变了今年人们的生活。疫情的迅速蔓延,超出了人们的意料,每个人都时时刻刻在关注着疫情的发展趋势,疫情影响着每个人。

疫情,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普通平凡的我们,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只是注意个人卫生,认真防范,减少或不要外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更为他人的生命负责!时刻关注疫情新闻,通过网络进行适当的捐款。我们不必过于紧张,更不能恐慌,不能听到虚假新闻大惊小怪,更不能乱传虚假新闻,扰乱人心。我们要尊重那些在战场上的白衣天使,对他们而言,“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要配合防控,相信医学,不再去吃野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们尊敬的主席都如此坚信会战胜这场战争,我们就更要好好配合,愿疫情早日结束,我们早日回归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生活!

幸福人生心得体会 篇5

默认分类 2010-07-12 10:29:04 阅读12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去年有幸拜读了台湾青年学者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一书,受益匪浅。起初是被这本书名所吸引,“幸福人生”是每个人所渴望的,我也不例外,但是对于幸福理解的还很肤浅,至于幸福人生还不懂怎么样去经营。读完这本书后我心里充满了阳光,那么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也是希望满满。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在前言中阐述: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然古老,但每天都是新的。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美满。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那么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给我们什么呢?它教给我们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它也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父子——父慈子孝;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兄弟 ——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朋友——人与人之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这些是人伦大道,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顺应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一书共四十讲,是以五伦课题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总纲,其中 “掌握人生方向、洞悉处世根本”让我感悟最深,就此浅谈一下感受。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不顺和烦恼,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不定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那么如何应对?从中我得以体会,这要树立正确的处世态度,还要持有正确的处事方法。蔡礼旭老师提到处事就是要以道义为原则,处事当中应该时时刻刻要尽力去把事做好,不能邀功,不能自以为是。只要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是对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要去患得患失。既然选择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么就要尽全力做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蔡礼旭老师在文章中提到林则徐先生他在一生立身行道的过程,体验到人生有十件事我们要抓到根本去做,其中他在教诲当中提到“十无意”,也就是十个提醒,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力行孝道。我们能有今天,离不开我们父母的精心养育,纵然我们的父母能力有大有小,可是不论贫穷富贵,我们的父母总能让我们健康成长,所以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为人师的我们也会为人父为人母,更应为后代做好榜样。从古至今这是圣贤传授给我们的教诲,为此来行善积德。最后一件事就是告诫我们保护身体,尤其为人师的我们,因为健康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就是对家人、对事业的负责,我们在做好事情的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不可以常常熬夜,不可以食物有时侯吃很多,有时候又不吃,这样对我们的身体损耗很严重,到时买再好的药也为时已晚。诸如好多人所说的年轻时拼命挣钱,年老时拿钱买命,所以为人师的我们在上好课的同时,也要常常健身,多多活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蔡礼旭老师在文章中教给我们好多处事接物的方法、态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多多借鉴学习,对我会是受益终生。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蔡老师举了这样的一个事例:有位老师他平时骂学生骂得很凶,学生也很怕他,有次教学演示课要教给其他老师看,那节课他对学生特别好,还笑起来,但不自然,平时他都骂学生,后面的老师看了都不自在,学生也不知如何响应,觉得老师很陌生,那节课上下来很尴尬。通过这样一个例子得出对人的关怀、尊敬、礼貌,那是假不来的,要真诚,这要从平常的点滴做起。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老师,在和他建立起信任的同时要给与关怀并规劝,其实不这样发脾气还是可以把学生带好,对于性格急躁的年轻老师来说是个很好的教诲。在学校经常会有学生犯错,这时很多学生常常被老师批评,此时他们的信心可能就不见了。所以学生一犯错的时候,我们要先冷静,先协助他把错事打理好,之后再告诉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要了解清楚,他就会觉得我们处处体谅他、指导他,进而对我们老师也会倍加尊敬。与人相处的很重要的态度就是忍让,对学生也是如此,现在面对的都是新时代的很有个性的学生,要节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脾气乱发,努力做到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样才会产生愈来愈多的幸福感。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是啊,如今的世界是忙乱的、竞争的、也是无序的。“快”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在一千多年前用诗词表达了自己向往田园生活的心情。而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东篱南山之乐,已成为传说中难以企及的奢侈。连“睡觉睡到自然醒”都成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于是,越来越多的过劳死令人触目,越来越多的**现象更令人惊心!

触目与惊心、哀叹与痛惋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把这些奋斗者,这些精英们送上了绝路?

在读过《慢生活》之后,我才蓦然醒觉,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杀了他们!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急于成功而疲于奔命,仿佛是奔跑在转轮里的小白鼠,急三火四地往前冲,累得精疲力竭,却不明白只不过是在原地踏步。等高负荷、高强度让身体再难以支撑,等明白自己付出与所得根本不成正比,等发现自己的劳作与收获竟然事倍功半时,往往已透支了健康,身体之厦千疮百孔,而那预期中的成功却仿佛海市蜃楼般,变得更加虚无飘渺了,于是又摧折了信心,精神之堤更是轰然坍塌!于是悲剧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

这是怎样的锥心之痛啊!更在提醒我们--陈旧的观念必须更新了!

《慢生活》如一股清泉,通过阅读那优美动人的文字,感受作者为我们构架的那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使生活在快节奏中、处于精神高压下的我们,开始被动地重新思索自己的生活,开始寻求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慢吃、慢睡眠、慢工作、慢运动、慢读书、慢休闲、慢音乐、慢社交、慢情爱--这全新的理念提醒我们,在紧凑、高效、高质量的工作之余,抽出20分钟到半小时来,放慢脚步,在健康跑中亲近自然,在和谐氛围人亲近家人,让沿途风景涤去心中的忧烦,在亲情爱情中中体味生活的真髓,会让身心在和谐的节拍中得到放松,轻松地再启航时,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高!

朋友们,感觉慢生活吧!像《慢生活》所说的那样,在生活上把心态放平和,慢而不怠,急而不躁,让工作中要有条不紊,让生活有张有弛!既要在快乐轻松中享受工作的快乐,在工作中品味生活的真谛!生活需要从容,需要梦,而感受慢生活就是这样的一种从容、做梦的形式,当你一任自己深陷在这份从容与梦想里时,时空颠覆,忘却营营,日常的繁忙和琐碎都已摒弃在外了。

人生撒谎作文始 篇7

在人们的眼里,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 是最诚实的, 可是自从上学后, 作文就成为了人生撒谎的处女地, 这是教育的错位, 作文的异化。当孩子们看到语文教材里、作文范例里的母亲, 个个高大无比的时候, 自然也会跟着深挖母亲美好和善良的一面, 因为只有这样, 才算立意正确、符合标准。任何对母亲的质疑或者不满, 都被视为不合格。当作文成了讴歌的工具, 而不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手段时, 描写母亲的作文里, “母亲都是善良的”, 就不难理解。这是“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作文里开始的”的根本原因。

中小学生课本中有许多胡编乱造的故事成了学生们作文的样本。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许多虚构的故事, 如《陈毅探母》 (纯属虚构, 查无任何实证) 、《爱迪生救妈妈》 (纯属虚构, 当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 、《朱德与兰花》 (故事时间均经不起推敲) 等, 借名人的行为宣传美德;《乌鸦反哺》教育人要回报父母 (乌鸦无家庭, 无从反哺) ;还有像《老人与海鸥》, 海鸥围着老人遗像等虚构情感故事很感人但不合情理。中小学生作文要求主题思想必须是积极的, 健康向上的。写母亲, 自然要写母亲的伟大感人之处。写母亲打麻将不顾家庭, 或者母亲喜欢占小便宜, 很显然不合教学规范。于是学生们只好编造一些感人的故事, 来达到老师的要求。所以, 要想孩子们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必须拓宽命题思路, 不要动不动给大家出一个《母亲》、《最难忘的一件事》等老掉牙的题目, 在这样的框架之下孩子们能不处心积虑地说一些谎话来赢得老师的欢心吗?

于是就出现小学生撒谎作文语句, 诸如, 扶老奶奶过马路后问:“小朋友, 谢谢你, 你叫什么名字?”我拍着胸脯回答:“我叫红领巾。”写我最爱的人的时候, 我最爱的人不是我的爸爸, 也不是我的妈妈, 而是解放军叔叔……写老师是蜡烛,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小学作文里, 很多老师就这样得“绝症”死了……写爱国作文常常是“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写议论文, 需要举例子的时候, 牛顿、居里夫人、雷锋、马克思一个个闪亮登场。在最难忘的一件事的回忆中, 很多小学生写道, 最难忘的是一次撒谎, “我保证, 从今以后再也不撒谎, 虽然我发过许多誓, 但是这一次我是认真的!”于是一篇篇撒谎的作文就这样产生了。

作文撒谎, 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死穴。学生作文为什么要撒谎?因为不撒谎不编造作文就不能得高分。学生也不想撒谎, 是畸形的作文教学模式给逼出来的。长期以来, 中小学作文课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先指导, 学生再练习。许多时候, 教师的指导讲的不是思路, 而是整齐划一的命题, 限定某一种文体, 甚至要求按某某范文……几乎从形式到内容都定了框框, 很难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时间长了, 学生就成了撒谎的孩子。照葫芦画瓢甚至编造抄袭, 作文中出现“母亲都是一个模式”也就见怪不怪了。可怜的孩子们, 虽然学了《皇帝的新装》那课, 却没有成为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那个孩子。

材料作文“棋如人生”写作指导 篇8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棋,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琴、书、画三者一起被历代文人所青睐,并称古代四大文化艺术。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自古以来,人们以这种独特的形式调动着丰富的思维,开启着人们的智慧,提升生命的境界。

写作指导

观棋不语、棋逢对手、举棋不定、丢卒保车、一马当先、步步为营……每一个与棋相关的成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意蕴。

棋,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棋品与人品是统一的,真正的棋人往往是在下棋的过程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写作这一话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表达对棋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情节生动的故事表现棋的精髓。

素材及化用

强力素材1: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诸葛亮

化用例段:

一副棋盘,就是一种人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空间里,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命运的起伏,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羡慕那个隐居南阳,高眠卧不足的诸葛亮,于黑白之中参透了人生,将荣辱之境寓于棋盘,可谓境界高矣。

强力素材2:

朱元璋尝与军师刘伯温对弈,雅兴所至,自占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即对日: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此事出自野史,未可尽信。民间亦有与此类似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化用饲段:智者,往往将深刻的思想寓于心爱之物。棋,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苏东坡与黄庭坚,朱元璋与刘伯温,均于对弈之中借棋抒怀,展示丰盈的哲思。“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相信,这种胸襟与气度,非常人可有也。

例文精选1

心棋

田宇

紧握那分明还有历史温度的铜环,叩开那扇厚重的朱门,带着一种崇敬之心,走进那个棋的世界里。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激情,还有非凡的品质。

所谓棋逢对手,真正的对手,应该也是最好的老师。对弈者深谙这一点,于是,坐在棋盘两侧,他们却能够心意相通。博弈的过程,也是他们共同分享的过程,那份喜悅,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出,在他们的心里却表现得异常鲜明。每一步,他们都走得非常认真,反复推敲,不断忖度,想象着将来要发生的很多事情。这很像生活,那种脚踏实地的生活。因此,应该感谢对手,尊重对手。

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真正懂得生活的,应该敢于独辟蹊径,沿着心灵设定的方向,追求凡人不及的目标。这时,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需要关注外界的评论,只需要心无旁骛。

人生亦如对弈。棋不可悔,生活也不应该有憾。一步走错,步步皆输也是常态,这时,需要的是痛定思痛,在寻求出口的过程中实现出奇不意的转折。

透过当湖十局,我们认识了两位秉持高洁的大师——范西屏、施襄夏。在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成为大师所具备的很多品格。在喧嚣与纷扰之中,他们执着一念,在充满变化的棋盘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那时,我们的生命才能壮丽多姿。

花谢花飞,满天都是香气。落红洒满棋盘,留下的是永恒的美丽。风声依旧,笑声依旧,当初对弈之人虽然离去,故事仍然能够涤荡人的心灵。

握一枚棋子,斟酌仔细,下好心中的棋,走好人生之路。

[评点]文章由历史的朱门引出话题。主体部分,从棋逢对手这一点切入,将人生与棋进行了巧妙融合,通过对棋艺的理解,展示出生活的真谛。

例文精选2

胸怀千山,意通万壑

吴虹瑾

被泼了一砚墨的浓稠发黑的天空,又有几颗星,似是不小心洒上的荧光涂料,熠熠闪着光芒。然而深幽、浓重却遮挡了世间的一切。

忽然,天边一点寒星闪过,一副黑白交错的棋盤出现在历史的深处,渐近渐清晰。旁边,是两个飘逸洒脱的身影,脸上充满敬佩与真诚,彼此伸出了双手,高声喊到:承让。

在这个棋盘上,刚刚结束的,是当湖十局的最后一局。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湖边,风景如画;亭内,空气凝结。范西屏与施襄夏相对而坐,注视着棋盘,静静地思索。黑白棋子交错相间,盘环曲折。每落一子,都需要反复斟酌;每走一步,都感觉变化莫测。一忽儿遥相布阵,一忽儿贴身肉搏,才思敏捷的范西屏将整个棋盘演绎得出神入化,缜密谨慎的施襄夏在攻防转换中展示出从容自如。高手遇到高手,必须全力以赴。

“施兄,该你了。”

“范兄,你这一子落如千军万马,小弟实难应对。”

“过奖,世间万事皆有破,施兄定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承蒙抬爱,小弟落子了。”

一颗白子落入黑子之中,整个棋盘形势大转。这一局,施襄夏以半目优势取胜。

每一局,都在艰难中进行。棋,本就是两个世界,一黑一白。世人对弈,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一定要争得你死我活。然而,在范西屏和施襄夏的世界里,无论是天外飞仙的出神之技,还是一错万休的失误之处,都能够处之泰然。棋子,是他们的生命,而走好每一步,则是他们为自己设计的人生方向。

5比5的结局,两个人都没有在意,他们在意的,是彼此的技艺。

在众人津津乐道于这一场巅峰对决的气氛中,两人挥手告别,带着一身的轻松离去。这时,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围棋带给他们的快乐。

棋是文化的象征,奕者则是时代的典型。那块坚实的棋盘,记录着一段历史的佳话,即使百年之后,仍能让人品味到沁人的芳香。

[评点]文章主体部分真实再现两人当湖边上对弈的情形,表现出两人对棋的认识,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写对弈结束后传艺、切磋的情形,以概括性的描写展示出两人对棋艺的痴迷,为前面内容做了一个有力的补充。

(编辑:李跃)

人生规划心得体会 篇9

看了《苍蝇的一分钟》,我领悟到我们不应该完成别人让我们去完成的任务,而应该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值得做的事,寻找让自己快乐的事,并坚持做下去,做最好的自己。所以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必定要劈荆斩棘,勇敢追梦,从心开始。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做好自己的成长规划,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修正方向,就一定能够成为最亮的那颗星,辛苦三年,幸福一辈子。

中年人生心得体会 篇10

人到中年,经过人生的盛夏,已步入充实收获的秋天。人到中年,也是人生长河中的中流,不急也不缓,没有翻江倒海的怒潮,也激不起狂飙式的旋涡。急风暴雨式的少年和青年已过去了,壮年和老年还在前头,不远也不近。绚烂归于平淡,中年是在绚烂的尾声中和平淡中开始的,这也是事业的开始。

如果说青年是事业的奠基阶段,中年则是事业逐步走向稳定和发展的阶段。稳定,因而世故,过去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和棱角,被现实生活逐渐磨得圆滑光亮,因而开始体味到人心不古.世态炎凉。当事业失意,命运多舛,生意亏损,仕途不畅,一股酸水往上涌时,就会想到郁达夫的两句诗:“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没有谁能真正说清人生到底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完美诠释人生的意义。人到中年,正处于困顿时期。身负双重担,步履颇为艰;扶老携幼,左顾右盼。一方面懊悔青年时期虚度的光阴,又担忧垂暮将至新陈代谢的迟缓。事业到了巅峰,工作不敢懈怠;为了不负众望,为了不辱使命,为了不虚度此生,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较量角逐,身心交瘁,白发染鬓,记忆减退……矛盾的心理使得不少中年人的思维近乎混乱,心志焦烦蓦乱。面对日常生活,尚不能左右逢源;面对时世变幻,还不能处变不惊;工作压力之巨,家庭重负在肩;没有闲暇支配,难以自得其乐。上有老人需要孝敬,下有子女期待成材,家里家外还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繁杂事务,所以必须时刻念叨总理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读书成就人生”心得体会 篇11

今天 有幸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李丽燕教授一节课“读书成就人生”,听后有了许多收获,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体会之一:读书好,看书学习真美好。坚持读书令我深切地感受到:书里有文化,书里有真理,书里有文明。读书增长知识、增进修养、增强涵养,读书明理解惑、陶冶情操、赏心悦目,读书学习确实使人明智,实在十分美好。从此,持续的读书学习,使我彻底改变了靠纯体力劳动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学习型、知识型、复合型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之路。有人说“百无聊赖是书生”。我却觉得不以为然,其实不然。虽然不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武汉丹妮贝克但是相信“读书使人明智”,“学习促人进步”,“知识改变人生”。因为,我喜欢读书学习而改变了生活方式,通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我的读书学习情结确实真正成就了我的幸福人生。年过不惑的我真切地感到:读书学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赖以生存的生活需要,读书学习可以完美地成就人们的幸福生活。

体会之二:读好书,学习进步真舒服。上个世纪社会条件所限,人们苦于书少,感觉需要时少书可读;本世纪以来出书热、书繁荣,人们眼花缭乱,选书而读。这就有个为我所用、精选书读问题,所以,要选好书、读好书。读书学习使我感受到:读好书,改变现状,终身受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实,当代社会需要读书人,需要讲政治、明政策、懂经济、会管理、熟法律、有专业、会微机、说外语的学习型人才。这就需要做到读书学习,既要学习实用技术、实际技能,也要学习文化基础、专业理论,还要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实际表明,当代人才,是读书型、学习型的,是知识型、技能型的,是经验型、创新型的,是实用型、开拓型的,是具有多项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为此,可以说:当代人才是知识和技能的集合,即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才的持续性、先进性;才能坚持做到“一专多能”,精明强干,实现“一人多岗”,精简高效。

上一篇:干部选拔任免条例下一篇:公园里的小男孩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