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经验读后感(推荐8篇)
苏共二十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非常尖锐地揭露了长期以来存在于苏联共产党内部的关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针对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的“世界上的一切反动派,兴高采烈地谈论苏联共产党关于个人崇拜的自我批评”,我们党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概括如下:首先,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认为会存在从不犯错误的“神人”,好的领导者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认真地对待错误;其次,无论犯怎样的错误,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无产阶级专政总是好过于各种剥削阶级的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因为各自的目的不同,我们犯的错误是可以改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犯的错误是不能改正的。最后,我们党分析了斯大林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理论与实际相割裂。
转眼间,五十多年已经过去了。然而这篇文章依然对我们具有实在的教育意义。
人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存在的主要原因。错误和正确是对立统一的。在寻找正确的道路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犯错可以促使我们从其中总结经验教训,以至于找到更正确的道路。譬如说我们党成立初期,主张学习苏联,要在城市中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结果三大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从这些失败中我们才探索出,在中国照搬十月革命的套路行不通,即以开始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我们的革命胜利的果实也是有失败的花朵孕育而出的。
因为某个人无意识的犯了某个错误而对其全盘否定是不正确的。正如斯大林,他当时是在领导者一个从未有过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没有任何经验可学,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犯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给他的看法是三七开,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正如毛泽东,虽然他晚年造成了文化大革命,我们依旧不能否定他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带领中国老百姓走出水深火热的伟大领袖,这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也是人民群众认可的。
现在,在我们的身边,也总是有人在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当然这些错误都是“小”错误,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首先,我们对于这些犯错误的人也应该抱有三七开的思想,不要无线放大别人的缺点,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我们
对于按错误的同志,不仅要指出或者批评其缺点。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要去帮助他去改变缺点。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的是非关系中指出:“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恰如其分的合乎实际的批评,甚至必要的斗争,这是正常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给帮助,反而幸灾乐祸,这就是宗派主义。”“对于犯错误的同志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当然,这里的错误应该是指无意识而犯下的。根据这点,在我们开展自我批评时,反动分子兴高采烈地谈论,更是证明了他们是我们的敌人。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自我批评是为了建造一个更加强大的政党。
实际上搞个人崇拜,这个错误并不是多么的高级,充其量就是下属对上级各种形式的吹捧称赞,与此同时上级也乐于接受,久而久之上级的个人意识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以至于不能接受与之相悖的行动或语言,是自我膨胀的结果。斯大林是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经历过刀枪箭雨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在执政后期犯这种错误看起来是有点令人不太敢相信的。然而,“个人崇拜是过去人类长时期历史所留下的一种腐朽的遗产。个人崇拜不只在剥削阶级中间有它的基础,也在小生产者中间有它的基础”,所以再各种制度下都会有使个人崇拜滋生土壤,所以不得不说虽然这个错误看起来不怎么高级,但是它却像水一样通过哪怕是一点点的空隙便可渗入人的生活。
个人崇拜也算是糖衣炮弹的一种吧,它同样可以慢慢地侵蚀一个人。这种侵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所以,刀枪铁炮打不倒的斯大林却在奉承声中与人民群众越走越远。
我们党总结斯大林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理论与实际相割裂。我们党内有一种工作方法叫做“群众路线”,大致的意思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这种路线保证了工作的科学性。斯大林则违背了这条路线,脱离群众,最后只能是理论与实际相割裂。
在我国的历史上,我们得到过很多这样的教训。大跃进是最典型的,不立足于现实,仅凭着一些个人愿望,急于求成,给我国的发展造成的重大挫折。而在当今社会中,这样割裂理论与实际的领导干部屡见不鲜。曾经居然还有官员质问前来采访的记者:“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公然的把他所谓的党
和人民群众至于对立面,如此的工作作风,我们很诧异他的理论是怎样与实际结合在一块的。
在炎热的夏天里,为了迎接某个领导的讲话,让学生们在烈日下面站上几个小时的现象比比皆是;不问群众疾苦,不解决群众的切实需要,只是为了自己在任时的“政绩”,大搞面子工程的大有人在。的确,我们承认不能完全阻止错误的产生,但是我们仍然希望错误能尽可能少的产生。
对吉化的管理提升, 发挥了规范、导向作用
吉化经验源于吉化实践, 又指导吉化实践。它对于吉化发展的历史作用是通过吉化人的再实践实现的, 对于实践的主体具有导向、规范、激励和凝聚作用。
导向作用
1989年7月, 时任吉林省省长王忠禹为吉化题词:“总结过去, 指导未来”, 高度概括了吉化经验的导向作用。吉化经验是共产党领导下办好国有企业的经验。建厂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吉化用三十多年的实践回答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一系列问题。化工部、吉林省对吉化经验的总结, 尤其是“学吉化”活动的不断深入, 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吉化的高度评价和殷切希望, 都是对吉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加快发展的充分肯定。对正在探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何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 为吉化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吉化经验是对吉化人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回过头来又进一步指导了吉化的管理实践。“学吉化”活动开展起来后, 吉化领导班子面对全行业学吉化、帮吉化, 前有典型、后有追兵的巨大压力, 带领全公司对照吉化经验, 找差距、查不足, 变压力为动力, 不断向管理的新领域、深层次迈进。公司历届领导班子接过吉化经验的接力棒, 一代传一代, 用吉化精神和严细实快作风带班子、育队伍, 让吉化经验落地生根, 不断实现管理水平的新跨越。
规范作用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产生于生产实践、管理实践的吉化经验, 不仅对行业和企业具有适用性和生命力, 而且对吉化自身更具有规范性。吉化经验坚持对人的控制与对物的控制相结合, 以对人的控制为主, 通过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 实现对物的有效控制。在对人的控制中, 吉化经验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约束”相结合。所谓“刚性约束”, 就是“八大制度”等管理规定, 在规范职工的日常生产和管理行为中的强制性, 是一种物质层面的约束力。所谓“柔性约束”, 就是通过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风的养成和实践, 形成自觉的价值取向、共同意识和行为准则, 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约束力。而刚性和柔性的结合产生了“透过生产看思想, 抓住思想搞教育, 通过教育促生产”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吉化经验中, 还有很多如“一岗双责、党政同责”, “党政工青齐抓共管”这样的长期坚持的典型做法, 这些方法既应用于安全生产等刚性约束的领域, 也应用于党群工作等柔性要求的系统, 都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固化下来。
激励作用
吉化经验的总结和传播对吉化和吉化人都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由此产生了强大的正能量。吉化人事迹报告团所到之处, 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一场报告往往被几十次掌声打断, 报告团是宣传队也是工作队, 不仅在台上讲, 而且应邀到企业进行现场诊断, 这对吉化人来说, 是光荣也是骄傲。每一个吉化人不论走到哪里, 都能体会到作为吉化职工所受到的尊重。1991年5月, 全国首届中外企业知名度问卷调查名次揭晓, 《中国企业报》45000余读者选出中国20家知名企业, 吉化位居第11位。吉化经验给吉化带来的知名度、美誉度成为吉化人不断进取的外在动力。吉化经验是对吉化各方面工作成果的总结, 每一名吉化人都能够从吉化经验中找到自己的业绩和身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全国几万人到吉化参观学习, 到每个车间、每个岗位检查指导, 让每一名基层职工都体会到了吉化人的光荣感、成就感和责任感, 同样也成为激励吉化人前行的力量。吉化经验的每一次总结, 都提出了吉化新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领导也都在不同时期对吉化寄予厚望, 这对吉化人来说所产生的目标激励, 更是吉化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凝聚作用
吉化经验是粘合剂, 经过吉化的再学习、再消化、再落实, 渗透、体现在吉化的各个部门、各个角落, 把数以万计吉化人的思想意志进一步统一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 形成了一个更加坚强有力、能打硬仗的团队。吉化经验作为吉化的文化积淀, 体现着企业价值观和职工的价值追求的统一, 吉化人“为党争光、为国争气、为厂争名、为家争荣”的共同追求, 把吉化各个基层单位、各个岗位的职工凝聚在一起, 使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不同文化修养和生活习惯的职工有了共同语言、共同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因而形成了协同动作、密切合作的整体意识, 呈现出人人“想主人事、说主人话、干主人活、尽主人责”的生动局面。吉化经验的传播产生了磁场效应, 外部的人才向往吉化、投身吉化, 内部的人才扎根吉化、奉献吉化, 更有很多人才拒绝了高薪聘请。特别是在企业处于逆境时, 吉化经验让广大干部职工在曲折中看到光明, 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在艰难中寻到方法, 从而凝聚人心、众志成城、砥砺前行。
在化工行业发展中, 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1991年4月, 在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总结表彰会议上, 顾秀莲同志总结从1986年化工系统开展学吉化活动以来五年多的经验, 主要是提高认识、领导带头、发动群众、抓住根本、重点突破、抓出样板、严字当头、搞好结合、持之以恒、注重实效。取得的主要收获是:转变了领导作风、振奋了职工精神、改变了厂容厂貌、加强了基础工作、促进了生产任务全面完成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并进一步强调学习吉化的意义在于: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 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 坚定不移地贯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回顾顾秀莲同志的讲话, 以及化工行业学吉化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 吉化经验推动了化工行业队伍作风建设, 带来了化工行业管理革命。
吉化经验推动了化工行业队伍作风建设
化工行业的领导干部都把“一级带着一级干, 一级做给一级看, 一级对一级负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做出表率, 领导干部对自己、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 心与群众贴得近了, 带来了全行业干群关系的可喜变化。各个企业学习吉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实的基础管理, 用大庆的“三老四严”作风和吉化的严细实快作风培养队伍, 使职工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爱化工、爱岗位蔚然成风, 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大大增强。在学吉化的过程中, 一些单位选择现场管理作为突破口, 从治理脏、乱、差入手练作风;一些单位选择“最容易办到”而又“最难办到”的基础工作为突破口, 由过去的“过得去”, 变为“过得硬”。一些单位从小事抓起, 举一反三, 做过细工作, 培养了职工队伍的精细管理作风。一些单位过“严”字关, 自觉守纪, 事事从严, 敢于揭短亮丑, 使广大干部职工逐步养成了从严执纪的好作风。
吉化经验推动了化工行业管理上水平
在学吉化过程中, 化工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标准化、定额、计量、设备和班组建设等基础工作, 全面修订、完善了各项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 像吉化那样, 实现了“按照标准做, 沿着程序走”。狠抓原始记录、台账的规格化, 强化班组交接班、巡回检查制等管理制度, 有效地提高了班组素质。学吉化过程中, 化工企业以现场管理为突破口, 按照化工部现场管理20条的要求, 对照吉化现场标准, 大力整顿厂容厂貌, 治理跑冒滴漏脏乱差“七害”, 改变了老大难车间、岗位的面貌, 形成了保持厂区优美环境的长效机制。各化工企业从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着眼, 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明确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并立足当前, 狠抓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 不断提高企业人的素质、技术装备素质。注重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科学优化生产力要素, 发挥整体化的效果, 因而保证了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1991年, 全国各地评选命名学吉化先进单位279个, 化工部从中选拔表彰了75个典型单位, 都是坚持学吉化, 学有所成、学中有创的本行业、本地区管理排头兵。
吉化经验促进了化工行业两个文明一起抓
1992年6月, 顾秀莲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班上说, 化工部党组认为, 吉化的经验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 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方向, 回答了改革开放中企业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必须把学吉化作为发展化学工业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 要从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上探索“两手抓”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学吉化过程中, 化工企业按照吉化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经验做法,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使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到1991年, 吉化人事迹报告团“诊断”过的160多个企业, 绝大多数成为本地的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和“六好企业”, 有些还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大多数省、市的化工系统都有1至2个企业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先进企业, 各地、各企业从实际出发, 总结了不少好的经验。在“八五”到“九五”的十年间化工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9%以上, 主要化工产品产量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任务, 3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的发展战略和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 企业集团发展到310多家。在当时市场疲软、资金短缺的严重困难下, 学吉化活动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增强了斗志, 取得了良好成绩。从总结吉化经验, 开展学吉化活动至今, 已经过去了近30年时间, 虽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 原化工部已经撤销, 但吉化经验对化工行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还是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中, 吉化经验的很多做法、很多格言理念仍然在一些化工企业耳熟能详, 很多化工企业不断深化发展吉化经验, 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软实力。吉化经验以“小吉化”推动“大化工”, 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牢固基石。
为中国工业文明宝库, 提供了管理、精神财富
新中国的工业几乎是白手起家, 化学工业更是如此。吉化作为新中国化工长子,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吉化经验是诞生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中国工业战线一笔宝贵的管理和精神财富。
在学吉化的过程中, 吉化经验得到了各省市的高度重视, 许多省市成立了学吉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对学吉化活动充分肯定、大力支持, 很多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带队、亲自批示, 使学吉化活动超出了化工系统, 如河北省衡水地区学吉化一年多, 全地区许多企业的产值、效益大幅度增长。衡水地区行署专员张士英被作为特邀代表, 参加1991年4月化工部学吉化总结表彰会, 专门介绍了学吉化的经验, 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由于化工部的大力推广, 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 以及吉化人事迹报告团的辛勤工作, 许多城市不仅工业学吉化, 各行各业都开展学吉化活动。如中共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把学吉化纳入“八五”计划, 自上而下建立学吉化领导机构, 采取多种形式, 掀起宣传、发动高潮, 使学吉化家喻户晓。据国务院转发的《秦皇岛市开展学吉化活动情况》介绍, 由于开展学吉化活动, 全市1991年1至7月实现利税比1990年同期增长30.6%, 财政收入比1990年同期增长14.76%,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5.9%, 预算内减亏12户, 减亏额1180万元。
1991年, 国务院在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中, 再一次肯定“化工行业学吉化”所取得的成绩, 要求“坚持下去, 继续深化。”1992年8月, 国务院召开全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工作会议, 要求全国工业战线学习推广首钢总公司、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 促进国民经济更上一个新台阶。会议指出, 学习推广3家企业经验, 不仅是整体提高企业素质, 适应走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学吉化活动从吉林省扩大到化工行业, 又从化工行业扩大到整个工业战线,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升级, 更是对吉化经验、对化工行业学吉化成果的肯定。
吉化经验和化工行业学吉化活动, 一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1991年1月9日,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吉化时, 再三称赞吉化的基础管理工作搞得好, 吉化人的精神状态好。1991年1月, 李鹏总理与全国化工厅局长会议代表座谈时进一步强调:“吉化的经验既包括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的经验, 又包括作好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 化工行业一定要继续抓好‘学吉化’, 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学习、发扬吉化经验, 把化工企业办得更好。”邹家华副总理在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全化工行业学吉化, 形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必将对提高化工企业的素质,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工企业, 推进化学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实现化学工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奋斗目标产生重要作用。”
1990年5月8日,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从吉化看社会主义》指出:“吉化人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好’的赞歌, 主旋律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有能力办好企业, 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吉化作为一家企业, 给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如果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去研究吉化, 它可以说是一个生产典型、经营典型;但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 吉化又是一个走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的典型。”
1992年时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袁木视察吉化时说, 吉化经验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进一步总结、宣传和推广吉化经验, 必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 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具有重大意义。袁木指出, 依靠工人阶级,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是我们在新形势下仍应保持的原则。吉化这样一个老工业基地, 围绕经济建设这样一个中心, 善于在新的条件下运用这些原则, 提出“以人为本”,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这都不是在简单的重复过去的原则。吉化经验不但要巩固, 而且要在新的条件下发展和提高。不但要在实践上做好, 还要在理论上有所提高。
时隔“学吉化”25年, 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于2012年3月到吉林省考察, 再次谈到了吉化和吉化经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要继续弘扬“鞍钢宪法”、“大庆精神”和“吉化经验”, 下大力解决一些企业管理滑坡、纪律松弛的状况。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设置与必修课程相辅相成的选修课程是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选修课程促使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走向多元,在体系上趋于完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设置历史选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兴趣、视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程与以往的选修课程皆有所不同。新的选修课程有哪些基本模块呢?高中历史教师在了解了选修课程的基本模块后,想进一步知道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究竟具有什么樣的特点呢?以下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课程呈现的专题性
历史选修课程在模块的设计上,注意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更适合当代高中学生学习。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学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作为选修课程,其选材的自由度较大,范围可以很广,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人物评说、历史之谜等等,均可进入课程。但是如果不加以选择,也容易显得杂芜。新的高中历史选修课内容的选材范围比较广阔,但是,这些内容在设计成模块时,一般都经过精选或浓缩,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
二、课程学习的选择性
这是选修课程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以上谈到此前设置的中国古代史的选修课程,由于它的选择空间太小,在实际教学中变成了文科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一选一”没有多大的选择性。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设置了六个专题内容不同的选修模块,要求选择文科方向的学生在学习完三个必修模块之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在六个选修模块中还需要再选择其中至少三个模块进行后续学习。“六选三”相对于“一选一”无疑大大拓展了学生选课的空间。选修课程的开设,相当于在必修课之外,向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历史类“文化自助餐”,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高中各科选修课程都注重“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对必修内容再进行拓宽和加深,历史选修课也不例外,大致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从雅典的梭伦改革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二是针对国际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就通过对近一百年来世界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现象、人物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三是针对学生的探究心理。如“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就力求满足学生对“历史之谜”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
四、更多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首先,从宏观方面来看,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以探索历史的新内容、新层面,从政治史、制度史转向社会史、经济史、城市史以及一些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史学家把研究的主攻方向移向了对社会史、生活史和“大文化史”的研究,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其次,近些年来在史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亦有重大突破。如,对洪承畴等历史上著名“贰臣”的新评价,对近代历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李鸿章、康有为等的再研究,虽然在学术界引起一些争议,但是毕竟推陈出新,促使历史研究的深化。再者,近年考古学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性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等。在相对比较严谨、注重体系完整的必修课程框架内,难以集中这么多针对性强、有的可能还不是成熟的知识内容,而选修课则可以发挥其“短平快”的特长,及时地将这些内容有选择地反映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选修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正有助于缓解历史知识的不断更新与课程相对滞后的矛盾。
总之,历史科学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发展过程的科学,历史学科在人类与民族素质构建与提高过程中发挥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应当受到重视,在高中应给历史学科以应有的地位,形成宽松的大环境。这样,高中历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更好的历史教师和高素质的史学工作者以及在其他行业能发挥出历史作用的人才。
(作者单位 河北省郑口中学)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极大地提高的三十年。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识是30年前所不可想象的,特别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原来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差不多,灰色的,现在花花绿绿了、五光十色了,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开放了,新鲜空气进来,但有的时候,苍蝇蚊子也进来了。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也走了一段弯路。
1、 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定盲目性、冲动性,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制订严谨的改革开放策略,从而是一哄而上、摸石过河,定是会受到一些挫折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培养人才、摸索经
验教训,然后逐步推而广之,不断深入改革,才能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的整个国家的弯路和巨大损失。
2、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突出,从事核心技术研究的人力、物力不足;于是在某些行业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状况没能改观,这样极可能形成虚假繁荣受人制约,发展后劲不足,一旦国际形势变化,将无力应付而陷入困境。我们过度陶醉于“为人打工”,以“世界工厂”自豪,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我们创造的大部分财富流向国外,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3、 地方改革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其一是形成重复引进,以新企业搞垮老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和人才的流失,其二是造成国家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浪费,其三是由于追求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已十分严重,资源能源因过度开采而日渐枯竭,环境恶化程度惊人。
4、 国外腐朽的资本主义享乐思想渗入我国,影响力了一些意志力不强的官员,干部和国民经不住考验,出现了官僚主义;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间培植了一种轻内重外甚至崇洋媚外的,中国的传统优良精神被淡忘。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国门要打开,好的东西放进来,不好的要拒绝,苍蝇蚊子要赶掉。
尽管问题有些存在,但我们还要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走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行改革开放、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现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又面临新的形式和挑战,有些层面甚至还出现了否定改革开放的思维。因此,我们需要再次解放思想,在继续寻找改革真谛的同时,用新的思维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虽然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很多都是由于我们的思想保守所致,思想决定观念的形成;三十多年前,老一辈用他们智慧的大脑为我们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今天,轮到我们主宰这个国家命运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不能被自己的思想所禁锢,要不断的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要担起我们造福人类的责任。”
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到了需要二次革命的时候,要进行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把解决人民群众的突出问题放在思想斗争的最前沿,在深化改革中解决各种矛盾,不断调节各种利益分配问题,要在改革中去粕存精,去伪存真,要坚定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神话思维与转向经验的历史哲学
当代历史哲学正在经历着从“语言”到“经验”的转向.历史固然是具有文学和美学的性质的文本,但文本之下埋藏的是其经验根基.而神话思维所依托的,正是基于经验的.感知逻辑.经验转向化解了“真实性”与“话语”之争,使得历史不仅在“史实”和“表述”的意义上可能是我们的神话,在“经验”的意义上更是如此.
作 者:安琪 AN Qi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刊 名:百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年,卷(期):22(3)分类号:C912.4关键词:神话思维 经验 历史哲学
1、要围绕三维目标、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
要有正确和适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精心剪裁。内容的呈现,不但要有利于“教”,而且要有利于“学”,轮廓分明,教学流程清晰,学生学起来心中明白,教学才能有效。
2、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
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大有收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继承传统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接受性学习,精讲多练、启发提问,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多元互动。
3、注重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总结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和经验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衡量生产关系变革是否正确和必要, 其主要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破坏作用。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即从1953年到1956年, 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96%, 农业总产值年递增48%, 社会生活多方面明显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这生动地说明社会主义改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愿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民所走的是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
1 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1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不稳定的经济形式, 这种个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 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生产原料的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是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 把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变为社会主义的合作经济, 把他们的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 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使农民自愿地逐步联合起来,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向社会主义。
(2)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农业合作化采取了循序渐进的三步走的步骤。
第一步是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是组织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是组织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 又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因而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1956年底, 入社农户11782.9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 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在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上, 党采取了类似于农业合作化的方式, 即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逐步改变手工业的生产关系的方法。在生产合作社里, 实行统一经营, 统一计算盈亏, 实行按劳分配。
1.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和平赎买的根据
和平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 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 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马、恩、列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 是党把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理论依据。
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 逐步实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进行的, 它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1952年底—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形式, 在商业中则实行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 把它们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 1954年1955年下半年, 开始实行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向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投资入股, 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 国家派干部 (公方代表) 进入企业内部, 同资本家 (私方代表) 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 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计划完全纳入国家计划范围。在利润分配上实行“四马分肥”, 即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各占四分之一, 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 从而使这些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为全面公私合营的展开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阶段, 1955年秋—1956年是全面实施公私合营阶段。国家对资本家实行定息制和“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的原则进行安排, 从而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属国家, 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的企业, 资本家也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 毕竟社会主义是20世纪出现的新事物。这项工作也难免会有缺点和偏差, 主要是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 简单划一的问题, 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缺乏认识, 认为只有纯粹的公有制, 单一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 对于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存在缺乏认识。二是党内普遍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这正是社会主义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2.1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 三大改造是两翼。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 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 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形成
2.2 以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 稳步过渡”。形式上则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 在组织形式上, 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 从供销入手, 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 由小到大, 由低级到高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第二步再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 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在步骤上则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
实践证明, 这种逐步过渡的渐进方式, 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 避免了在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 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 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3 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三大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法完成的:
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个体农业和手工业都不能使用暴力方式剥夺或强迫。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 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马、列“和平赎买”的设想。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赎买”政策的成功实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并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在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 把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由小生产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 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不仅对所有制的改造是成功的, 对人的改造也是成功的。我们不仅在合作化过程中, 把几亿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我们还把过去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也改造成为了拥护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见《毛泽东文集》第6卷。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农业的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见《毛泽东文集》第6卷。
[3]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见《毛泽东文集》第6卷
社会主义经验的文化记忆及其文化表征,在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艺术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出生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人的思维观念和表达方式,而这代人恰恰又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力量的主体。北岛和李陀在《今天》杂志“七十年代专号”的编者按中,着重说明了这代人对中国社会的意义。“我们这里说的一代人,是比较具体的,主要是指在70年代度过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一代人,这代人正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这种成长的特殊性造就了很特殊的一个青少年群体,而正是这个群体在‘文革’后的中国历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和特殊的作用。”于美术界,一批艺术家以图像叙事的方式对他们的社会主义经验的文化记忆进行了历史的反思,如王广义、方力钧、马六明、陈文令、张培力、岳敏君、武明中、南溪、袁晓舫、傅中望、薛松、魏光庆等。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能构成一种文化现象,也源于他们个人艺术历程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而发展的。他们以自我差异化的视觉表达,和多元、丰富的个人叙事,成就并发展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镜像。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经历,抑或说他们的视觉讲述无疑是和这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透过这些艺术家不断变化的视觉景象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探寻这些艺术家的发展行迹,不难发现,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文革”和“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则构成了他们视觉叙述的主要路径。在他们的视觉叙事中所呈现的对历史的反思,文化的批判,特别是充斥其间的社会主义经验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记忆,则唤起了一代人共有的集体记忆。但难能可贵的是,弥漫其间的精神召唤,文化的重建与利用,都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惑,昭示出他们的历史使命与文化关怀。在他们视觉表征的背后,他们有意识地建构了自我的图像体系。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对传统进行批判和扩充。应该看到,在当代视觉文化体系中,这些艺术家们以各自独有的视觉语汇,在表现自我、彰显自我的同时,也把对当代社会与艺术人生的激情思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王广义的《大批判》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志性语符,“文革”式的图像表征和当代社会消费符号的重构,让我们深深地思考政治性对艺术、对人性所带来的那种无法抹去的记忆。方力钧作为玩世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视觉图式彰显出一代人的无聊、肤浅、苦闷、彷徨,这恰恰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精神困惑。他的颠覆性强烈的个性特征,及个人经验的内心体验,无疑成就了这代人的光荣与梦想。马六明最早以行为方式进入当代艺术界,并确立了自我独特的鲜明的艺术图式,在其图式背后,实则隐含着是对生命、政治、欲望的一种表达,近期则以架上油画的方式作为表达自我对当代艺术与社会人生的一种思考。陈文令以草根的立场、社会边缘人的文化身份和底层叙事的文化关怀,为当代艺术界带来了“小红人”、“幸福生活”、“英勇奋斗”、“紧急出口”、“中国风景”等叙事母题。南溪则智慧性地将摄影、图像通过笔墨转换到宣纸上,它的视觉图式带有一种非绘画性的数码成像风格,数码网点取代了传统的水墨话语,又被人称为“南氏晕点”。
张培力是中国大陆最早做录像艺术的,他的视觉方式伴随着社会进程的转型与发展不断变换,但每一次变换都透露着一股极强的创新欲。他的激情和想像及对历史与文化的认知,也使他总能适时把握住这个时代的敏感神经。岳敏君选择《开国大典》作为自我在艺术上的一个突破口,这也源于他的一种独特的政治判断力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武明中虽然仍以传统的写实语言作为自我视觉表达的特征,但在写实表象背后,也凸显了他近一阶段的浪漫想像和激情思考,视觉表达仍沿袭了他的关于“易碎”概念的思考,并且适时地回应了一种回归传统的文化热潮。袁晓舫着力在探讨自我的个人经验与社会制度对抗的一种方式。知识是在《早读》的重复训练和不间断的实践中体现出了同权力及整个社会控制体系的关系,这也印证了福柯的一种观点,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同时代都被严格地通过各种制度和仪式的规定而被社会化和文化象征化。
傅中望的《物以类聚》则凸现了他近一阶段的思考,再一次彰显了他充分驾驭材料的天分,当吸铁石锈钢板、钳子、斧头、钥匙、镰刀,多种生活现成品以一种分离散乱和不确定的方式进行组合时,融入其间的诗性与才情、学问与思想、人生经历和生活记忆便多角度散发出来。薛松的视觉表达带有很强的波普特征,重构、并置、碎片化的历史记忆,同时,也传达出历史的碎片化这一文化特征,薛松的视野是开放的,弥漫其间的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绪,亦有对当代文化的一种渴望,还有对于激变的动荡的国际局势的一种冷眼旁观与忧虑,但时空的穿越,地域的穿越,不同的文明方式的碰撞,特别是注重历史记忆,尤其是社会主义经验的一种视觉记忆与图像叙事方式,更为薛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来源。
魏光庆带给人们的《对照—朱子治家格言》,不仅凝聚着他的创新的激情与不懈的追求,带给人们的更是在经典、传统与当代、社会人生、道德规范与艺术之间的不断超越。
张晓刚、李邦耀、杨国辛等人的视觉图式亦是典型的再历史叙事方式,张晓刚以《大家庭》和《失忆与记忆》来唤起人们的一种记忆,这是那个年代我们所有家庭的集体记忆,把一代人的悲凉酸楚、无奈、无助与无望,透过他那灰灰的色调,怎么也让你难忘,让你沉思,让你默想,其间个体生命的卑微与政治性的残酷留给人们的记忆创伤难以弥合,而他引发我们去反思我们的政治、生活、艺术的同时,图像中所散发出的那种气息恰恰是一代中国人的生存镜像,既强调了对历史的反思,也强调了与现实的联系。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家们自我价值的彰显是通过形式的批判来实现的话,那么90年代初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强调个体的生存经验则成为艺术叙事的主要路径。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政治波普”,由于“政治波普”成员中以湖北籍艺术家为主,因而当代美术史中又称之为“湖北波普”。他们的符号挪用则带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前文已经叙述过的王广义也是“湖北波普”中的一员。“湖北波普”中的三位湖北籍艺术家杨国辛、魏光庆、李邦耀通过图像叙事对我们的现实和历史进行深刻切入,在批判与反思的同时,也和时代社会发生了密切关联。杨国辛的《参考消息》即是对红色中国的记忆,又和社会现实相纠结,毛泽东头像是“红色照耀中国”的表征,而“参考消息”和其他媒体文字与毛泽东艰难岁月中的形象相结合,其实是“告诉给观众一个有历史意义,却又夹杂着无可奈何的被感动的漫长故事,这个故事与每一个活着的中国人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而魏光庆的视觉图式则带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长城、瓜皮帽、富士胶卷及后来的《偶像》与毛体诗词等,他那种不可替代的社会主义经验的图像记忆仍然昭示出的是一种弥漫着强烈政治色彩的生命现实。李邦耀的视觉叙事更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图景中的一个缩影。日常用品的供给制,服饰的单一性,思想观念的趋同性,行动的步调一致性,生活情趣的限定性,集体主义价值观认同,折射出的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处境。
在讨论了以上艺术家的图像叙事方式之后,也印证着这样一个命题,即“一个所谓的现代民族,首先是一个政治民族,但是这一政治民族仍然需要文化的支持,而如何讲好这一现代民族的历史以及相应的神话建构,就成了叙述的重要命题。”但当我们考察这些当代艺术个案时,又不得不把他们的图像叙事和我们的社会结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洞悉视觉图像背后的真实意图。德勒兹曾对卡夫卡有过这样的评价:“写作或写作的优先地位仅仅意味着一件事:它决不是文学本身的事情,而是表述行为与欲望连成了一个超越法律、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整体。然而,表述行为本身又是历史的、政治的和社会的。”
【历史的经验读后感】推荐阅读:
历史考研复习经验09-29
历史的天空观后感06-03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读书笔记800字07-08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后感07-01
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06-06
亲历历史读后感07-27
新疆历史印记观后感05-26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作文10-04
观看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作文06-06
余秋雨历史散文《历史的暗角》简介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