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初中分班考试试卷(精选7篇)
A.白板说 B.自然与自由 C.绅士教育 D.“泛智”思想 E.发现法 2.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下列典型学制类型(A,C,D)。
A.双轨制学制 B.六三三学制 C.单轨制学制 D.分支制学制 E.壬寅学制 3.首次提出和谐教育思想的西方思想家是(C)。
A.孔子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塞万提斯 E.克鲁普斯卡娅 4.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的(D)。
A.《孟子》 B.《论语》 C.《庄子》 D.《学记》 E.《礼记》 5.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是()。
A.素质教育 B.科教兴国 C.实施全民教育 D.人才强国 E.资源开发 6.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A.文字材料 B.口耳相传 C.直观教具 D.黑板加板凳 E.现场示范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E.教育与文化 8.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A.身体发展 B.智力发展 C.个性发展 D身体和心理发展 E.社会性发展
9.在教育教学上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E.连续性 10.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教会讨论了()。
A.《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义务教育投资实施细则》 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1.教育目的的评价内容主要有()。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水平和效益 B.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C.学生的学习质量 D.教师的教学质量 E.教育方法的选择 1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是由()决定的。
A.劳动目的的复杂性 B.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C.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D.劳动条件的特殊性 E.劳动环境的复杂性
13.学生享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是指()。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E.名誉权和荣誉权 14.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问上来说()。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E.其它 15.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成分有()。
A.课程目标 B.实施建议 C.前言 D.附录 E.内容标准 16.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17.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标准,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是()。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E.课程实施 18.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有()。
A.考查 B.考试 C.实践 D.老师评价 E.综合测评法 19.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
A.间接性与简捷性 B.直观性与巩固性 C.交往性与实践性 D.教育性与发展性 E.引导性与指导性 20.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E.文化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21.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课可以分为新授课、()、技能课和检查课。
A.演示课 B.巩固课 C.实验课 D.讲授课 E.自习课 22.下列行为属于品行性问题行为的有()。
A.不守纪律 B.欺侮同学 C.考试作弊 D.偷窃 E.孤僻 23.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E.情感教育 24.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地行为准则时,此时处于()。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任务促成的纪律 E.环境促成阶段 25.不属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的是()。
A.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 B.互访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家访 26.班级里的小集团属于()。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E.正式团体 27.研究假设必须符合的标准有()。
A.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B.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系统做出推测 C.研究假设表述必须清楚 D.研究假设表述必须检验 E.有一定挑战性 2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个案法 E.比较法 29.课外活动不包括()。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E.兴趣小组 30.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A.自愿选择性 B.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性 C.组织上的自主性 D.自由散漫性 E.严肃性 1.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主要是通过()来进行的。
A.骑士教育 B.宫廷学 C.教区学 D.教士学校 E.平民教育
2.与古代教育相比,现代教育有许多特点,下列选项属于现代教育的特点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C.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D.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对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其促进作用的是()。
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C.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D.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E.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4.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该()。
A.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B.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C.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的发展 D.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E.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5.关于制定教育目的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个体本位论 B.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社会本位论 C.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D.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国家法律 E.制定教育目的的是经济的发展状况
6.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下列关于五育之间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A.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 B.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C.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D.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 E.劳动技术教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方向作用
7.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基础教育的探索中提出了加强“双基”教育,这里的“双基”是指()。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素质 D.思想基础 E.教师基础
8.培养人的活动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B.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人的潜能的开发者D.人的精神的指引者 E.人的思想的导航者
9.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样化,下列属于教师角色的是()。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榜样 D.管理者 E.父母与朋友
10.下列选项中,关于教师权利表述正确的是()。
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B.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德和学业成绩 C.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D.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E.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11.我国对普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
A.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D.以身作则,为人师表E.良好的文化素养 12.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分为()。
A.基础性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科型课程 E.活动型课程 13.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三个流派为()。
A.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 B.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 C.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 D.施瓦布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 E.布鲁纳代表的自然主义 14.课程计划对学校工作的要求是()。
A.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B.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C.开足开齐课程 D.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E.认真监督和及时评价课程计划的执行状况 15.下列属于课程资源的是()。
A.教师 B.学生 C.教学过程 D.教材 E.学校 16.教学过程包括()等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E.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7.()是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的基本依据。
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年龄特征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8.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A.演示法 B.参观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法
19.我国古代的著作()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等宝贵经验。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E.《大学》 20.德育的教育意义体现在()。
A.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B.德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C.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D.德育是保障我国教育方向的重要保证 E.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21.德育过程有许多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E.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矛盾 2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必须注意德育的()。A.全面性 B.多端性 C.长期性 D.反复性 E.曲折性
23.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肯定或否认,奖励的主要形式有()。A.赞许 B.表扬 C.奖赏 D.鼓励 E.肯定
24.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它有独特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
A.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B.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C.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D.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E.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5.制定课外活动计划的基本要求是()。
A.具有可行性 B.具有协调性 C.具有明确性 D.具有预见性 E.具有多样性 26.小组活动是学校组织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在层次上有()。A.校级的 B.年级的 C.班级的 D.个人的 E.小组的 27.班级教育活动涉及的内容有()。
A.日常性的教育活动 B.主题教育 C.文艺体育活动 D.社会公益活动 E.临时性的教育活动
1.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__________,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2.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__________。3.传统教育是__________,而现代教育提倡活动中心课程。4.__________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5.__________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决定因素。6.生产力发展对教育内容的__________提出了必要性,并提供了可能性。7.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__________文化,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8.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是__________的预期结果。9.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__________。10.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中。
11.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__________。12.以叙事、讲故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__________。13.语言说服和__________是说服教育法的主要方式。
1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__________和放任型。15.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__________的原则。
1.捷克著名的教育家 __________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在1623年出版的代表作 __________,被看作是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2.__________ 决定教育目的及相关内容,并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系统、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述教育方针是在党的 __________中。4.__________是指教师在突发性事件面前,灵活、巧妙的处理问题的能力。5.__________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6.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__________中。7.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又称“ __________”。
8.《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体现的是__________教学原则。
9.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 __________于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10.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的统一过程。
11.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是我国小学德育的__________原则。
12.__________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活动。13.__________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14.__________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和精神风貌。15.__________是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检索性文献,如文摘、索引、题录等。1.亚里士多德的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__________的教育思想。2.杜威是__________教育的代表。
3.汉代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__________的教育政策。
4.__________ 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和发展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5.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受__________的制约。
6.__________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力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生产起重要作用。7.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 __________,二是设施文化。
8.教育的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__________。
9.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__________为根本主旨。10.国家规定__________是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11.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__________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概念。12.教学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
13.1995年颁布的__________规定了我国小学德育的目标。14.班主任评价具有__________、导向、激励作用。15.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是__________。
1.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__________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
2.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_特点。3.__________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4.教师是 __________,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5.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__________,其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6.__________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7.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开设__________,这是我国课程结构改革的一个重大创新。8.__________是各门学科中最主要的、最常用的技能。
9.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__________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
10.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每一个人,也要尽量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小学德育__________ 的原则。
11.赫尔巴特曾经指出__________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根本方法。12.__________ 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13.我国于1862年在北京的__________ 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__________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__________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15.__________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1.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__________。
2.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__________。3.苏格拉底在教育上的贡献是提出了__________教育思想。
4.“长于淮北则为橘,长为淮南则为枳”这句话反映了__________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5.决定教育领导权力的是__________。
6.__________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进而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选择。
7.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__________作用。8.培养目标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__________。9._____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0.教师应该具备处理灵活处理教育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素养,即__________。
11.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统称______ 12.“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__________原则。13.德育过程是由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
14.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__________中对班组织进行论证。15.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构思与设计、__________、分析与表述三个环节。
2.教育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它本身不是文化现象。答:错误。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5.德育要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德育个体功能的生存功能。.答:正确。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这些观念、原则、规范能够使个体社会化。同时也由于它们具有充分的社会性,个体才能察觉到社会所给予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特定任务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课程计划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答: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1分)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1分)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1分)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4、.简要说明班主任在确立班级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答: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有:(1)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2)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3)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4)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实际情况。
1.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答:(1)实施素质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①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想获得个人发展,取得组织的成功,赢得国家的强大,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②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2)要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①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这是由政府行为的性质、作用和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决定的。②加大教育督导力度。③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④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3)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①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②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校长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③改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2.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答:我国中小学适龄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具备的积极的心理特点有:(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独生子女较强的进取心体现为好胜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优越感较强。(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独生子女比较明显的消极的心理特点有:(1)自我中心。(2)依赖性强。(3)心理承受能力差。(4)娇气十足。
1.学校制度是随便制定的,对国家和青少年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影响。.答:错误。(1)学校制度不是随便制定的,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2)学校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会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2.答:正确。(1)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2)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学校教育帮助个体形成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自由提高到自觉阶段。
3.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是个体本位论。.答:错误。(1)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2)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这是片面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就必须符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另外,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
4.中小学生还不是成年人,不用履行任何法律义务。4.答:错误。中小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应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课外活动就是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与教师无关。.答:错误。(1)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2)课外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和依靠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以自主的姿态来组织、参加活动,使他们从中学会自治、自理和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3)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教师的作用甚至取消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起到辅助和引导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1.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答:(1)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学校教育的三个要素的关系是联系紧密而复杂的,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教育影响使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塑造和改造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学校教育
2.简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答: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第二,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第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3.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素养? 答: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原因:①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趋势,各门学科不是孤立的;②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③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求知欲强;④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2)精深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1.试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1)遗传及其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改变。(2)环境及其作用;①环境使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环境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人的内部因素有遗传素质和主观能动性两方面。(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2.讲授法为什么会称为小学最常用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对教师而言,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讲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讲授法的不足是: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本要求:第一,注意启发诱导;第二,认真组织教学内容;第三,讲究语言艺术;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3.什么是德育模式?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各种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当前比较重要的德育模式有:(1)认知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重知;(2)体谅模式(麦克费尔)重情;(3)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重行。
4.简述教师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答:教育行动研究的步骤是:(1)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2)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3)实施行动研究:搜集资料、拟定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4)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
1.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联系。答: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五育”的联系表现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与统帅作用。(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4)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技能。
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殊性。答:学生在校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学习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习接受并传递人类的文化知识和智慧,并在传承中实现自我。(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学生尚未成熟,缺乏经验、知识和独立性,需要通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来指导,而教师的指导不仅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是在一定情况下使学习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规定了的活动 2.试述小学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答: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结等基本环节。(1)周密计划,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起始环节是制定活动计划,活动计划是全体参与活动的人员的行动纲领,是课外活动后继环节的依据。(2)认真准备,抓好落实。做好思想动员、落实任务、准备器材和场地、安全和纪律方面的准备。(3)认真实施,全面检查。实施是课外活动的
核心环节,在这个阶段,活动教师要做好指导、协调、激励、检查等工作。(4)及时总结,巩固成果。总结是课外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全面总结本次活动,总结要以事实、实际效果为依据,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客观公正地评价本次活动的成败。
1.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理解。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简述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答: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结等基本环节。(1)周密计划,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起始环节是制定活动计划,活动计划是全体参与活动的人员的行动纲领,是课外活动后继环节的依据。(2)认真准备,抓好落实。做好思想动员、落实任务、准备器材和场地、安全和纪律方面的准备。(3)认真实施,全面检查。实施是课外活动的核心环节,在这个阶段,活动教师要做好指导、协调、激励、检查等工作。(4)及时总结,巩固成果。总结是课外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全面总结本次活动,总结要以事实、实际效果为依据,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客观公正地评价本次活动的成败。
1.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答:(1)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2)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3)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3.我国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我国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1)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4.一项优秀的教育叙事研究应坚持的原则有那些?.答:一项优秀的教育叙事研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事件真实可信;(2)情境典型有意义,反思深刻独到;(3)叙述清晰,细节描写生动,一,理刻画细腻,矛盾冲突突出;(4)主题鲜明;(5)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1 《机能学实验》理论考试改革概况
自2002年起至2005年, 机能中心共承担2001级至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口腔专业、护理专业、法医专业五、七年制约2, 000名学生的《机能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该课程理论考试题型2001级仅为简答题, 考试时间为60分钟。2002级开始, 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对理论考试试卷进行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至2003级试卷已经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实验设计题、实验结果分析题、图形分析判断题、综合思考题等多种题型, 考试时间增至90分钟。
2 试卷分析
为分析2001级和2003级两级学生理论考试试卷质量的情况, 分别从两级学生的理论考试试卷中随机各抽取100 份试卷作为样本, 以学生考试平均成绩、成绩分布、试题的难度和区别度作为评价试卷质量的主要指标对试卷进行分析, 其中试题难度采用公式P= X/W, 式中P为难度值, X为全体应试者该题得分的平均值, W为该题满分值;计算所有题目难度加权平均值, 即为该试卷的难度值, 公式为undefined, 式中pi为第i道题的难度值;fi为第i道题的分值;在分析试卷的区别度时, 首先将按卷面总分多少排序, 从最高分开始取27%的人作为高分组 (H) , 从最低分开始取27%的人作为低分组 (L) , 试题区别度采用公式D=PH-PL, 其中PH 为该题高分组的难度值, PL为该题低分组的难度值;计算所有题目区别度加权平均值, 即为该试卷的区别度值, 公式为undefined, 式中Di为第i道题区分度;fi为第i道题的分值。
3 结果
3.1 成绩分布
两级学生理论考试试卷满分均为100分。两级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其成绩分布均呈近似正态分布;2001级总体平均分为 77.8分, 2003级总体平均分为80.3分。
3.2 试卷难度
难度是指试题、试卷的难易程度, 是评价试题、试卷质量的主要指标和依据。此次研究2001级试卷总体难度为0.8, 2003级试卷各类题型的总体难度0.8, 其中填空题0.8, 简答题0.7, 综合思考题0.9, 图形分析题0.8。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系数应在0.4-0.7, 大于0.7认为试题偏易, 小于0.4认为试题偏难。因此, 2001级和2003级试卷总体难度偏易。
3.3 试卷区别度
区别度是指考试对学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 也是评价试题、试卷质量的主要指标和依据。此次研究2001级试卷总体区别度为0.5。2003级试卷各类题型的总体区别度为0.2, 其中填空题0.3, 简答题0.4, 综合思考题0.1, 图形分析0.5。一般认为试题的区别度系数应大于0.4, 0.15-0.4为一般, 小于0.15为差。因此, 2001级试卷总体区别度为优;2003级试卷总体区别度为一般, 其中填空题、简答题的区别度为一般, 综合思考题的区别度较差, 图形分析题的区别度为优。
3.4 试卷总体质量
根据试题难度和区别度的评定标准, 将两级试卷中不同题型的试题分为良好 (P≥0.5, D≥0.15) 、较好 (P<0.5, D≥0.15) 、一般 (P≥0.5, D<0.15) 、较差 (P<0.5, D<0.15) 四种, 结果2001级、2003级试卷总体质量均为良好, 其中2003级试卷填空题、简答题、图形分析题质量均为良好, 综合思考题质量为一般。
4 讨论
考试是整个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高质量的考试不仅能够科学地检测教学质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还能准确地评定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因此, 科学地组织实施考试工作, 至关重要。试卷是实施考试的重要载体, 试卷的质量决定着考试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 所以不断完善和修订试卷内容, 提高试卷质量是教学工作特别是教改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机能学实验》理论考试试卷进行质量分析, 发现从考题形式和覆盖面来看, 2001级试卷题型仅为简答题, 试题对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为41%, 而2003级试卷题型为填空题、简答题、综合思考题和图形分析题, 试题对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为82%, 这说明2003级试卷更接近《机能学实验》课的教学要求, 更能全面的测量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2001级试卷和2003级试卷总体质量均为良好, 2003级试卷填空题、简答题、图形分析题质量亦均为良好, 试题良好率占总试卷试题的80%以上, 说明我校《机能学实验》理论考试质量一直保持在良好水平。另外, 此次研究发现, 2003级试卷综合思考题难度为0.9, 区别度为0.1, 说明该卷的综合思考题偏易, 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区别开来, 所以今后在根据课程的特点开发新题型的同时, 应进一步注重新题型自身的质量和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有效性, 从而使我校《机能学实验》理论考试能够更好地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得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此次分析表明, 通过对《机能学实验》理论考试试卷的不断改革和修订, 我校《机能学实验》理论考试试卷的总体质量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从而使得该课理论考试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相应理论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更科学地满足该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
摘要:为使《机能学实验》课健康理性地向前发展, 运用平均成绩、成绩分布、试题难度和区别度等指标对随机抽取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01级和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100名学生《机能学实验》课理论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机能学实验》理论考试质量一直保持在良好水平, 且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机能学实验》课理论考试试卷质量较2001级有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试卷分析,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程文明, 高署, 李荣, 等.天然药物化学试卷分析[J].安徽医药, 2004 (5) :398-399.
[2]孙菊, 姜凤良, 景晓红, 等.高护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6) :498-499.
(一)试卷结构
本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全卷满分100分。选择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非选择题有填空题共8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识图分析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实验探究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分数结构
依据初中生物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教材命题。试题分值分布为:七年级上册占46分,下册占34分,八年级上册占16分,下册占4分。考试内容没有超出教材范围。
(三)难易程度
从本次考试情况来看,试卷难度较为适中,无偏题、怪题和错题。标准差13.87,难度0.87,区分度0.31,平均分87.19。
二、考试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根据分析,学生没有对生物学的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没有很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对记背的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多数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在非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出现了乱填知识点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杜绝偏科思想,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背和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好奇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生物学的学习。同时,教师要用好《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分析和建立初、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相关链接,理清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使之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三、教学建议
(一)关注学生,分析学生
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先分析学生,了解学生。要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教师的课堂就得吸引学生,可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用鲜活、与时俱进的实例来讲解知识。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投其所好,才会事半功倍。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总是关注一些新鲜新潮的东西,比如微博、游戏、电视剧、电影等。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选择一些新鲜的、健康的事物,和学生一起交流。教师要学习心理学,掌握一些科学方法,比如遗忘规律、概念图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以便及时对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对课本不熟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没有注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本的内容。在课本中有很多“资料分析”的栏目,教师要仔细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解决讨论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资料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迁移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答题,而是结合了死记硬背,感觉差不多的,就将以前做过的题目答案填上去,从而导致得分率不高。这也能看出教师平时的教学导向,有可能是偏向于让学生背,即重知识、轻能力。应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思考了才能加深理解。应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关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生物学知识是在观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以证实的,因此,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和探究活动的教学要落实到位,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地积累实验和探究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掌握方法、操作步骤以及相关的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对科学探究的各环节,如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以及评价实验方案等,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关注学生的识图能力、知识整理能力
每次结业考试都要考到识图的内容,从单个知识点的识图到综合知识的识图,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相应的能力。
(六)关注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
如何准备入学考试:
无论是何种持续性考试或竞赛,历年的真题都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如果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出题套路。而且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今年的.知识点与题型与去年相比不会有很大变化。所以,如果能够将历年考到的知识点与题型都进行更加系统的复习,分班考试取得高分并不难。
因为考试题目都是由所在学校的初一老师进行出题,所以初中知识点也会占考题的一定比例。如果想在分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应该在暑假期间提前突击学习一下初一的重点内容,这样会帮助你首先在未学过的内容上占有优势,而其他已学过的知识经过系统的复习,也会进行再次巩固。
今明两晚的分班考试对我非常重要。
如果用穆穆的形容来说,我要么上天,要么入地。
我莫名绝望地感觉自己上天的可能性不太大。
我已经很久没有很拼命过了,自从上了讨厌的高中,然后我活成了我讨厌的.样子。
我没有办法。
我说我有点喜欢这个学校的素质教育他没有那么紧,但是我要背很多书。
这是不开心的。
于是我在百度上找睡眠学习法是个怎么回事。
我没有办法了,我以后都要靠着自己的梦魇活着了。
实在不行我以后就都采用达芬奇睡眠法了,一天睡两个小时。
我又不是什么正常人,我为什么要休息那么久。
我有点神经地说,这样会浪费我的才华。
光源有两种,外来光源和内来光源。外来光源主要是新物件而内来光源主要是精神。
外来光源主来源是物质。比如说一件时髦的服饰,一包美味零食,一块新开发的电子产品。当今社会外来光闪耀得太刺眼,使人看不清。人们靠着外来光源的探照灯指引前进的道路。照耀过后我们变得急躁,变得浮躁。总想不劳而获,总是想攀比。殊不知新物品的研发过程之中也是需要内来光源做指引的。
当一个人外来光源转换成内来光源他可能变得急于求成。做了一件事恨不得马上就见效果,有结果,有回报。还有人在被外来光源照射后变得绚丽了,沉浸在自我绚丽之中,慢慢地就在外来光源的指引下迷失了方向。
内来光源,它是心的幼苗。吸取的养分越多它就长得越茁壮。当幼苗逐渐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时就可以为人们抵挡消沉失意的情绪。人们就可以在树底下乘凉休息。整顿好自己的行装再出发。
心里的光,是一个人的信念。内来光源,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成分为不屈、向上的灯光洒向人们时会给人一种力量。人生的路途里有外来光源和内来光源。如果多注意外来光源探照灯只会急于赶路,路上无光时便唉声叹气,一时想不出解决办法。
如果多注意内来光源探照灯,一路上可能会多看到蝴蝶在荆棘花丛中飞舞;云鸟在天空中迎风翱翔;海鱼在湍急水流中遨游。路上无光时便会谨慎地摸索前进。
人生路途中外来光源的探照灯每一盏都辉煌,每一盏都想让人们冒着“失明”的风险去拥有。急于赶路,急于追求只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霓虹灯。
而霓虹灯通常不是在心里常亮的。内来光源的探照灯每一盏可能只有微弱火光,微弱到只可看清你站在灯光底下的路,只要你不着急赶路,哪怕灯光再渺小微弱,只要你肯脚踏实地坚持往前走就会灯火通明。
一、学生实验操作的现状
四川省进行中学实验操作考核已有10年有余,大家对实验的认识不断得到强化,学校实验装备得到了较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有所加强,但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还有较大距离。
1.简易操作基本能做,熟练程度逐年提升,对中考成绩的贡献值加大,普遍考生两科得分在18分以上,熟悉者较快能完成,通常物理得分远低于化学,因其涉及电学操作步骤较多,好些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背操作步骤的痕迹太明显,考前对复印资料反复背读,在考场上,相关操作张冠李戴,更有甚者乱做一气或根本没动手,同样得出实验结论。
3.临阵磨枪现象较为突出,学科教师提出平时课时不够、实验室器材缺乏、班级太多等因素,无法在新课教学中安排相应的分组实验,只是在考前突击高强度反复训练,此间师生可能没了午休或晚自习,填鸭式机械的轮番重复,包括死记数据结论等。如:向试管内滴加大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本是非常简单的操作,但考试中发现有学生按老师讲的每滴液体大约0.05mL,用滴管向试管内滴加40滴氢氧化钠溶液,试管较粗,用药匙添加粉末状高锰酸钾已很方便的,非得要求学生用纸槽添加药品。
4.日常教学演示实验基本能开启,但课本设置的兴趣小实验、家庭实验关注很少,平时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不多,实验变成教师的领地,偶尔个别学生串场也显得牵强,现实意义不大,没有能让学生挖掘实验反映出的内在价值,实验台变成教师的演讲台。
5.实验安全被漠视,学生在考试时,机械按部就班的操作主体程序,对前期器材检查是否有破损,后期废液处理、仪器整理等不认真,走形式,如在倾到废液时,随意往敞口废液缸内一倒了之,不管会不会飞溅出来。
二、学校发展的瓶颈
1.软硬件设施有所增强,但还远远不够,如:实验室准备室缺乏、配套分组实验的器材药品不足、实验室管理分工不明确或制度不健全或执行效度低等困扰学校推进实验教学。
2.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现实告诉我们,城区学校相对硬件设施好些,规模大些,有专职实验员,但实验室太少,不便安排,而且受本校高中招生影响,重视策略差异较大,个别乡村学校租用房做实验室,隐患较大。
3.评价方式制约了学校的应对模式,应试的渗透较强,追求短期拔高成为部分教师教学的法宝,有的教师信奉讲实验既省事又易得分。
三、教育教学启示
1.各级主管部门及教师强化育人意识,重视能力培养目标,落实常规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科学管理,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开齐开足相关演示及分组实验,不走马观花,用好实验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课堂给学生。
2.重视教师严密科学的执教理念,加强实验教学,提高自身实验技能,以规范的操作示教,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倡导探究合作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养成与知识经验的内化。
3.强化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与反应原理、装置的选择、操作程序等意图明确,知晓其确定该方案的原因,学会观察方法,现象与结论、过程本质间的关系,达成对该实验较为全面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操作技能,而不是像有的学生已经做了无数遍,在考试时还要依赖试卷看一步骤,迟疑一下再机械地做下一步,完全没有自我内化的能力。
4.师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与节约习惯,按定性与定量要求取用药品,用剩或反应残液分类沿器璧倒进指定容器,教师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妥善回收处理,而不是像有的老师在学生还没走出实验室,就直接将废液倒往下水道。
5.科学合理安排学校工作,尽量减少人为增加工作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重视与教师的沟通,强化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与奉献精神,提高教师的有效工作时间,为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改进操作试题的设计理念,避免机械唯一性设计,突出灵活动手能力考查,给学生广泛运用空间,正确引导日常教学中实践活动,体现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