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的原因(精选8篇)
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教授表示,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4.家庭原因。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
此外,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5.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他杀现象,对受众有感染作用。网络上曾出现的“自杀方式研究”等帖子率很高,这对有潜在自杀愿望的人,很可能是一篇指南。
心理危机干预靠全社会的努力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
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的挫折和人际关系的损失的发生频率都很高,帮助他们缓解这些困扰,往往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但是,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由于经费等问题,规模非常小,水平也不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庆、四川和浙江开设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设2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但囿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很多时候因为电话占线而无法被接听。
尽管政府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危机干预,但高校中的专职心理咨询员数量却严重不足。
例如,目前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不到100人,而需要量至少为200名。现有的心理咨询员的专业水平并不高,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实效的帮助。此外,由于职称和晋升得不到重视,专职心理咨询员的流失也很严重。
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机制,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必不可少 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联系到如今中小学里千方百计躲闪和回避“挫折”的情形,如学生做错事不批评、作业题错了不打“×”、学期评语不写缺点等,人们不禁忧虑,在这种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刻意营造的“没有差别、没有竞争、没有先后”的“无挫折”环境和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是何等的脆弱不堪!
一、自杀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大学生人格尚不成熟。人格是具有行为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具备感观,感情,意志等构成的主体。人格也会在人的生活中不断被外界因素影响产生改变,这也正是体现着人格的可塑性[1]。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只重智能,忽视人格培养,这就致使很多大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体现出对事物的认知出现偏差,不能正确认知自身,缺少团队协作精神,自我调节能力差,进而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这时候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影响下很容易产生自杀现象。2.大学生情绪不稳定。情绪,是指人在对某种事物产生情感引起主观认知经验的体现,是情感以及主观行为认知引发的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状态表现。自杀是主观的,多是由于焦虑和抑郁引起。忧虑表现为出现和实际情况以及情境矛盾的过于担心、焦虑害怕,这种焦虑害怕的情绪产生很时候并没有确切的内容。因此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忧虑者便会自我否定,失去信心,最终走上轻生之路。抑郁者产生情绪低昂与其处境极不相称,情绪的持续低迷从开始的不合群到悲伤欲绝,矛盾抑郁,甚至产生厌世心理,出现自杀行为。3.意志力薄弱。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和祖辈的宠溺,容易变得脆弱。大单一注重学习而忽略其它方面发展的大学生会受到更多的挫折,在受到挫折之后,没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常会动摇决定、拖延时间、怀疑自己。因此,这类学生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二)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环境的主要因素。有的父母对孩子非打即骂,这样容易是孩子产生自卑、懦弱的心理,在行为上叛逆;有的父母溺爱孩子,这样是使孩子养成骄纵,以自我为中心你自私自利的性格;有些父母过分支配孩子,这样的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没有主见;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合理的教育方法造成的心理问题延伸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致使学生用自杀来解决问题。2.学校因素。学校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坏境。我国一直崇尚“应试教育”,这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甚至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其它心理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很大影响。人际关系同样影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师生关系变得淡漠,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关怀之情,舍友关系显得就很重要。建立良好的舍友关系并不容易,宿舍里的同学来自天南海北,这些差异难免会大致他们发生冲突。有的同学性格内向、怯懦,久而久之,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导致自杀。3.社会因素。社会竞争压力大,尤其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也是大学生容易产生自杀行为的一个主要社会因素。倘若在求职道路上遇到不公正、或者是求职失败,这些都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忧虑,抑郁绝望,失去信心,最终导致自杀。
二、预防措施
(一)学校。
高校应构建心理诊疗室,加强对学生引导。学校要在对大学生的教学中讲解生命的真正价值以及引导大学生爱惜生命,感恩生命。此外,各个高校要建设有关的心理咨询点,给大学生给予充分的心理辅导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这在一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就形成了很大的缓解,遏制大学生过激行为的产生[2]。
(二)家庭。
在生活中家长要和孩子多进行交流沟通,时刻给予孩子帮助以及关爱,家长要努力化解由于家庭诱因可能致使大学生自杀的情况,家庭要加强本身的职责意识,尽可能给孩子营造舒适健康的家庭环境。并且家长也要加大自身素质的培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及生活观念,加大对孩子在心理、社会生活方面的教育。父母对于便显出自杀倾向的孩子应该及时送去治疗,对个别出现严重心理疾病或是精神异常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精神药物治疗加上心理辅导同时进行的综合疗法。特别是在心理疾病产生的早期提前治疗对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3]。
(三)个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得靠自己。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大学生要想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加大自身抗压能力。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自身能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去学习以及生活。通常对预防大学生过激行为的产生要从加大其人际交往范围开始,加大大学生的归属感;为其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恋爱观,使之成为一个对事情以及情感负责任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生活充满期待,对自身充满信心;加大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大抗压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总之,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中,社会环境也在日益冷漠,随着竞争更加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男女比例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致使大学生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所以学校、社会、家庭都应该多给予大学生一些关爱,预防大学生产生自杀行为。
参考文献
[1]余思波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453.
[2]张和平.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措施探讨[J].亚太教育,2015,04:226.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B846
关于自杀动机问题,个人自杀动机各种各样,且自杀并非光明正当之事,其中又有很多难言之隐,很难由旁人来推猜,根据自杀未遂人的回忆和死亡者的遗书反映,多数还是为了摆脱痛苦和逃避现实;其次是为了精神上的超脱与升华,其三是为了人格上的完整、个人的荣誉与尊严;其四是表示反抗的一种极端和消极形式;其五是一种威胁手段;其六是作为获取同情的一种方法;当然还可能有个人的其他动机[1]。当代大学生被人称为“抱大的一代”,这些孩子在家被父母宠着,在学校被老师哄着,一路高歌到了大学,他们缺乏应对失败挫折的经历和心理准备,一个微不足道的挫折,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不良情绪反应,甚至精神崩溃。
大学生从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正处于个体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学习、考试、交友、恋爱、就业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身心矛盾常常使其体验到失望 、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面情绪。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所以学习上的失败、情感上的受挫、人际关系的孤寂、家庭的变故等原因都可能让他们的情绪一落千丈。从而导致心理危机出现,在得不到緩解的情况下,最终引起自杀倾向。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精神状况来看,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他们的内心稍有刺激或挫折,就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痛苦感,这种感受长期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就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轻生念头[2]。还有的是本身就有神经类或精神类的疾病,这些大学生的自杀原因直接源自神经或精神方面的疾病,受此疾病困扰,他们情绪长期积郁,自杀念头长期酝酿,无心体验也无法体验美好生活。
在探讨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时,本文将从两方面探讨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一方面,大学生生活在社会、家庭、学校交互作用的特有的外界环境中,他们通常会遇到各种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过渡期,这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内部心理环境。
一、外在因素主要有:
(一)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3]。
(二)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3]。
(三)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3]。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教授表示,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四)家庭因素: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4]。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此外,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五)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六)社会氛围:对生命的漠视,社会上大学生经常存在的悲观、漠视生命、心灵空虚等是产生自杀情绪的催化剂。
二、内在因素主要有:
(一)绝望灰心:如因身患重病治愈无望而自杀;因信仰破灭、悲观厌世而自杀。
(二)冲动行为:如因发生家庭纠纷或干群纠纷,由一念之差赌气冲动而自杀。
(三)解脱痛苦:因压力过大,又缺少社会支持,为解脱痛苦而自杀。
(四)示威:通过自杀向对立面示威,如一个15岁女学生因抄袭他人试卷被家人发现后受到训斥,家人还将此事打电话告诉了老师,学生不服,遂开煤气轻生[5]。
(五)人际动机:通过自杀去支配、影响、说服他人;或通过自杀表示内疚和歉意;或感到自己受到委屈,便别出心裁地想象自己死后亲人悲痛欲绝情境时,在想象中达到心理满足;或以自杀作为报复他人的手段等[6]。
总之,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已有心理健康水平及发展现状,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预警提示的学生应跟踪关注,应认识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给予干预,很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当代大学生自杀事件绝非“偶尔”出现,需要从学生、家庭、学校到社会各层都给予应有的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彦牛,王艳芝.领悟社会支持及安全感与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1-143
[2]王伟.大学生自杀现象浅析.卫生软科学,2010(24):522-524
[3]刘建成.新时期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12
[4]刘茂玲,李艳芳,邹宇华等.大学生死亡、自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55-258
[5]骆碧云.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对策探讨.学理论,2010(19):25-30
[6]崔伟,陈娟.大学生生命意识异化的成因及其对策.科教文汇,2010(11):244-246
内容提要:近年来狱内罪犯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监所安全与稳定的一个严重问题,通过对一些罪犯自杀安全的分析,结合社会上的一些对自杀的研究成果,认为罪犯自杀的原因主要基于社会,家庭,环境和自身等方面,在自杀前或多或少都有所征兆,只要转变执法理念,强化人性化执法,做好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对有自杀倾向的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危机干预,同时落实好各项监管制度,加强干警责任心,加大刑罚执行监督的力度,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罪犯自杀行为。确保监所的安全稳定。关键词:罪犯自杀原因预防措施安全稳定
罪犯自杀是危害监管秩序的重大事件,也是现行的衡量监管质量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监狱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制止自杀是摆在监管系统的一个难题。当前,监管改造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加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怎样在繁重的改造任务面前,有效地遏制和杜绝罪犯自杀事故的发生,确保狱内三个秩序的持续稳定,已成为摆在监狱工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通过对一些狱内罪犯自杀案例的研究分析,再结合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罪犯自杀虽然有其客观性,但是由于其在行动上的受限制性以及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我们监狱人民警察应该掌握每一个罪犯的个体特征,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罪犯自杀的主要原因
罪犯是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等方面与常人不同,往往在处理问题时非常偏激,容易走向极端,特别是那些有过特殊的人生经历、家庭支离破碎以及其他不同寻常的经历的罪犯,更容易走向极端,往往是常人想不到,认为不可能的问题,他们却认为很正常。导致罪犯自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从外界和自身二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罪犯自杀的外界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有上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的观念就把吃官司、进大牢是看作是为人所不齿的事情,一个人一旦进监狱后就会受到社会,家庭甚至自己的不同程度的歧视,这种状况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痛苦,使他们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感到绝望,从而通过自杀的方式使自己从痛苦中获得解脱,这也就成为许多新入监的服刑人员自杀的原因。如罪犯邹某,女,因盗窃罪于1999年2月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同年4月24日跳楼自杀,时龄21周岁。留下的遗书称自己丢了家人的脸,对不起家人,没脸再活在这个世上......2家庭方面的原因
服刑人员自杀原因可能来自于家庭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服刑人员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压力,许多服刑人员入监后受到家庭的歧视和抛弃,父母与之断绝父子关系,配偶提出解除婚姻关系,子女的冷淡漠然,亲友的疏远,许多服刑人员长期无人接见,使这些劳教人员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另一方面家庭的变故对服刑人员的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不会正确运用合理的心理调节机制和缺乏适当的疏导途径,这些服刑人员会选择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如罪犯汪某,服刑前是南京x大学期工作的公司总经理,因贪污罪被判刑十二年。其妻和儿子在探监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双双身亡,汪犯知道后痛不欲生,遂发生自杀事故。3环境方面的原因
罪犯长期受到一些牢头的欺压,并且得不到干警的关心,或从事较高强度的生产劳动而无力承担时,就会感到活着不如死了好。近年来由于监狱经济困扰,许多监狱让犯人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超时劳动非常严重,罪犯本来在服刑期间思想压力就大,再加上这种不堪重负的劳动任务的压力,更甚者当罪犯完不成劳动任务时就对罪犯采取非常粗暴的惩罚,有一部分罪犯在受到惩罚后就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例如罪犯杨某,腿有残疾,在生产劳动中很吃力,经常完不成劳动任务,受到干警的多次惩罚,再加上犯人小组长的催逼,致使该犯产生了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2002年该犯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趁夜间厕所无人之机,在厕所的暖气管道上实施上吊自杀,由于其他犯人去厕所及时发现,才使得该犯自杀未遂。
另外,比较隐蔽的场所以及可供罪犯实施自杀的绳索、刃具等工具也会对罪犯的自杀产生诱导作用,当罪犯独处隐蔽场所而身边又有自杀工具时,极有可能产生自杀念头并马上实施自杀。这在年轻的罪犯中表现较为突出,他们容易冲动,常常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自杀念头,他们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地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为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也变得极其狭窄,如果有一定的外界环境以利于他们实施自杀,那末他们的冲动极易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罪犯自杀的自身原因
1刑期长,思想压力大,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如:罪犯李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入监后觉得自己刑期长,再怎么积极改造都要服刑八年以上,自己的黄金岁月就将在监狱中度过,因而感到极度绝望,走上了自杀之路。罪犯单某,66岁,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自已认为刑期又长,身体状况也一直不佳,担心到死前也出不了监狱,心情沮丧,悲观失望,最终选择自杀,以”脱离苦海”,后被抢救。
2长年无接见,无信件包裹,无汇款的”三无”人员,缺乏家庭温暖,对生活失去信心,无牵挂而轻生。通过调研发现:在罪犯群体中,”三无”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自卑心理强,不易与他人融为一体,受冷落现象时有发生.对这部分犯人,我们在其入监来队初期,就应通过深入细致的排摸工作,做到心中有底,同时给予必要的关心,重视.这些人因缺乏家庭温暖,遇挫折爱钻牛角尖,在外因的诱导和不健康的内因作用下,往往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自杀行为。如:罪犯许某,系外省籍犯,父母都已去世,哥哥姐姐自他入监后一直没来接见,也没来过信,于1999年喝农药自杀。又如:罪犯路某因盗窃判刑五年,在服刑期间沉默寡言,很少和其他罪犯聊天,每天只是参加劳动,家中从没来亲人接见,2002年该犯利用中午吃饭之机,独自一人溜到监区库房,用事先准备好的布条实施上吊自杀。
3身患疾病,思想包袱严重而备感绝望。如:许某入监前即患病,入监后疾病加重,2004年7月起腿部经常疼痛,在监区医院治疗了16次,但疼痛反而加重。她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又深感自己不能参加正常的生产劳动,记功、减刑无望,因而情绪十分低落。于2005年5月上吊自杀。
4服刑期间重新犯罪,或有漏罪担心在排查中被发现,心态失衡而轻生。如通州监狱罪犯赵海脱逃未遂畏罪自杀案即为典型案例。1996年10月17日,赵犯在拾棉花时趁隙脱逃。因不熟悉地形,未能逃出搜捕圈,眼看脱逃无路,害怕被捕加刑,一时想不开,最终用裤带吊死在渔场的看渔棚里。
5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的罪犯。许多存在自杀念头的罪犯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自责等,有的就是心理疾病,他们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的折磨,心理压力会越来越重,有的甚至会出现幻觉,自责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自责有利于罪犯的认罪服法,但是过度自责,形成心理沉重的压力就不利于改造了,就会成为自杀的主要因素。
二、罪犯自杀前的外在表现
自杀并不都是突发,绝大部分有自杀念头的罪犯在实施自杀前都有许多异常表现:
1、语言上
有些罪犯会在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同改面前流露出想死的念头,谈话的内容也常以死亡为主要话题。打听自杀的方法,搜集自杀的资料。一些长期不接见的罪犯会突然向其他犯人说“过几天家中来人接见”等。象前面讲的罪犯路某,就是在实施自杀的前两天向其他罪犯说家中要来接见,说自己的妻子要来,其实该犯根本就没结过婚,说来人接见也只是想象而已。
2、行为上
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放弃个人的财产,或做事先的分配,将心爱的东西分送他人等等。
3、外表上
睡眠与饮食状况变得紊乱: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消极、悲观、焦躁不安,常常哭泣,回避其他人。一些罪犯在身体也会有一些症状反应,有的是由于抑郁情绪所致会感到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头晕等,有的则是罪犯装病欺骗干警,从而获得一个人独处的机会来实施自杀行为。实际上大多数罪犯在实施自杀前也希望好好的活着,他们希望会有人帮他,希望得到亲人的原谅和帮助,希望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解决这一思想深处的难题,可是他们认为实现这些希望比死亡更难,只能以死来获的解脱。如果在这个时候得到了亲人的原谅,如果这时我们的干警及时发现并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想他们也就不会再去实施自杀。
三、对罪犯自杀事件的预防措施
罪犯的自杀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人生的巨大落差和转折,部分罪犯产生自杀心理和倾向是正常的,甚至个别罪犯防不胜防地自杀得逞的情况也难以避免。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监管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是对新入监罪犯入监后的心理转换工作不够及时、有效。新入监罪犯往往因为人生的重大挫折而产生绝望心理,对监管改造的抵触情绪较强烈,很难用一般的教育方法使其顺利完成角色、地位和心理转换。二是及时掌握罪犯的思想动态不够深入、细致。人都是珍惜自己生命的,罪犯也一样。欲走上自杀道路的罪犯,他们同样会留念生活,留念家庭,在自杀前必然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往往会有一些异常言行表现出来。三是动员家庭力量运用亲情感化罪犯不够。虽然监狱方面不能强迫罪犯亲人来探监,但应该及时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四是监管场所的安全设施存在一定薄弱环节。从上述的这些案例来看,多是采取上吊,服毒,跳楼等方式,说明监管场所的安全防范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尤其是对刀具,绳索等物品的管理以及三楼以上的生产场所有所疏忽。五是罪犯互监制度落实不到位。防止罪犯自杀同样是监管单位的重要职责;而且,经过积极努力,罪犯自杀事件也是可以减少和遏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罪犯自杀的主要职责在监管方面,既要通过加强监管、完善安全防范设施使罪犯不能自杀,更要通过思想转化工作使罪犯不愿自杀。我们的监狱干警内心必须树立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观念,我们首先应明白自杀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我们就没有信心去防范罪犯自杀。罪犯自杀有很多可以预见的征兆,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罪犯的自杀采取预防措施:
(一)转变执法理念,强化人性化执法。
从遏制罪犯自杀的角度说,监管方面着重要强化三个理念。一是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监管改造场所是社会的一个特殊区域,需要有特殊的监管手段和秩序。但是,罪犯也是人,也具有人性中基本的、共同的因素和需求;同时,罪犯也有家庭,一人犯罪,往往牵扯到全家。为此,监管机关和工作人员除了在法律的角度履行监管罪犯职责外,还要从人性、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犯罪的原因,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尊重并尽量考虑他们的合理需求,给以人性化的关怀,尽量化解对罪犯及家庭的负面因素。二是强化人权理念。罪犯也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监管机关和人员要克服重监管、轻人权的思想,充分重视和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克服不把罪犯当人看的轻视、歧视偏向,防止对犯人辱骂、嘲笑、殴打等侵犯人权的行为,也要防止少数罪犯在监狱内称王称霸,歧视、压迫其他罪犯的事件发生。三是强化职责理念。尤其要明确,防止罪犯自杀也是监管工作不可推卸和忽视的重要职责。监管人员要增强防止罪犯自杀的责任心、主动性和防范意识,牢固树立“监管无小事”、“居安思危”的思想,把防范工作尽量考虑周到、细致、完善一些,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严防自杀事件发生。
(二)加强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
罪犯心理矫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是监狱机关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帮助罪犯克服心理障碍和服刑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促使罪犯心理素质的良性转化,以利于稳定狱内改造秩序和提高改造质量的一种手段。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罪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提高踏破铁鞋无觅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自杀行为的发生,自杀者的心理素质低,调节能力差是一大主因。因此,要通过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高所有罪犯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学会运用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应付监所内外各种困境的压力,提高罪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想深处消除他们自杀的念头,防患于未然。
2突出抓好重点罪犯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心理转换。重刑犯、入狱前后反差特别大的罪犯、严重自我封闭等有一定心理障碍的罪犯、认识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的罪犯、不服判决深感“冤枉”的罪犯、有严重疾病和长期无亲友探视的罪犯,往往对监管改造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很难接受入狱的现实,容易对未来失望、绝望,从而产生偏激心理,并采取偏激行为来逃避或抗拒。这些人,无疑是监管部门防止自杀的重点。在现有工作措施的基础上,尤其要针对每一个重点罪犯的特殊情况,找出关键症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开导、劝慰、安抚工作,引导他们尽快完成心理、地位、角色转换,适应监狱生活,采取合法、合理、合情的办法解决自己和家庭的一些具体问题,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注意及时掌握罪犯的心理动态,在出现反复、异常、剧烈波动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作措施,尽量使他们保持相对健康、正常的心理,消除失望、绝望心理,打消自杀念头。
3、对有自杀倾向的罪犯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具有自杀倾向的罪犯,仅仅之对其进行教育、疏导是不够的,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危机干预。首先要与其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但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此类罪犯,常表现出自以为是、隔绝与外界沟通甚至退缩的心态。有时,他们不仅不愿与管教交流,而且对心理矫治人员的关心,也会以冷漠予以回应。因此,心理矫治人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诚心去感受其绝望和痛苦,并告知你的感受,如果僵局仍无法打破,可以鼓励其与他人沟通,必要时也可以找其最亲近或最信任过的人与其谈话,通过自然真诚的方式,与劳教人员建立信任关系。其次要重视其异常情况,耐心倾听。逐步了解和确定其产生自杀倾向的真正原因。在倾听劳教人员倾诉中,心理干预者要运用同理心,和其一起体验沮丧、绝望、无助等情绪,使其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到关注、理解和支持。劳教人员的倾诉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疏泻和放松的过程。在倾诉结束后,干预者就基本可以了解主要问题,这时干预者可以运用支持技术,尊重当事人的感觉和体验,进一步使他们的情绪状态恢复到正常水平。最后就是分析并解决问题。心理干预者可以运用干预技术,通过启发、引导、鼓励、暗示等方式和要自杀的劳教人员共同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寻找克服困难和应付危机的策略、方法和资源,通过全面分析要使劳教人员明确其完全可以顺利应付困难,并鼓励和引导他们重新建立信心,妥善处理自己的问题,控制自己的行为。冲动性的自杀者可能经过短期的干预降低或打消自杀意向,但有的经过干预后,可能仍没有改变自杀的意向。这时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既要严格夹控,避免其独处,又要严格管理,防止其与危险品接触。在当心理干预者认为其受业务能力的限制,无法为劳教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时,应当及时转交其他的专业人员。
(三)加强落实狱内的各项管理,落实好各项监管制度 新中国监狱成立至今,通过老一辈监狱人不断摸索实践,结合新形势下的各项要求,建立了各项有效的监管安全制度,为创建平安监所奠定了制度基础。监管制度是监管工作成功的保证,是监狱工作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落实好监管安全制度,是预防罪犯自杀的前提。几十年来,监狱工作中出现的脱逃、自杀以及其他的监管安全事故,都是因没有按照监管安全制度实施造成的,要预防罪犯自杀就必须严格按照监管安全制度开展监狱的工作,没有监狱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监狱工作就无法进行。1加强狱情分析,做好重点对象的摸排
狱情存在于罪犯的群体之中,表现为一种隐蔽的态势,不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摸底排查、分析判断等项工作,难以从中及时发现和准确掌握监内狱情动态、动向,特别是现实危险大的深层次狱情,如不能尽快掌握,将给“三防”工作带来重大隐患。在当前监狱经济形势极端严峻的情况下,许多监狱干警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监狱生产上,而忽视了对犯情的分析,排查。狱情分析会也往往流于形式。要想防范罪犯自杀,就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定期对罪犯进行分析摸排,不放过任何可疑之处,特别对那些三无人员、有病久治不愈、家中发生诸如离婚、亲人死亡等重大变故、长期受到一些牢头欺压打骂、长期从事高强度劳动或非常单调的劳动而经常完不成劳动任务并受到惩罚的罪犯,一定要重点分析,仔细排查。决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更不能存有麻痹思想。通过分析、排查及时掌握深层次狱情,做到敌动我知、超前防范,将影响监内改造秩序的各种苗头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要充分发挥“耳目”的作用,“耳目”是为我们用的隐蔽力量,建立完善的“耳目”网络,调动“耳目”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好情报收集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然。
2加强对绳索、刃具、药品等危险品的管理控制。
从罪犯自杀的案例来看,罪犯自杀绝大多数依赖于实施自杀的工具,但是监狱内由于生产的原因,可用来自杀的工具简直太多太多。在平时劳动中,使用这些工具要落实专人负责(包括民警犯人两方面),建立严格的领发回收台帐,做到件件登记造册,领用来人负责,同时在收工回监时,要严格执行搜身查验制度,避免危险工具由生产区流入监内等,杜绝罪犯利用刀具等危险工具实施自杀。此外,还要定期经常性进行安全排查,及时排除隐患。3加强重点要害部位和重点要害时段的管理
所谓重点要害部位,也称地理死角。就是那些容易脱离干警视线,容易发生重大事故的场所,象监号内的阳台、洗漱室、厕所、库房以及生产区的院中院、房中房等等。纵观监狱中的所有自杀事件中,没有一例是在大廷广众、在众目睽睽之下实施的,自杀者都是寻找极端隐蔽的场所,正是因为这些地方比较隐蔽,罪犯在这些地方活动的活动余地较大,自由支配的空间较大,独处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容易实施自杀行为。实施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大;重点要害时段,也称时间死角,即警力较少的时间盲点,象星期天、节假日、干警下班时间、吃饭时间等,这时候监区警力较少,罪犯较易脱离干警的监管。在近来狱内发生的几起自杀事件来看,许多罪犯都是选择这些时段实施自杀的。4严格罪犯监督岗的任用,加强监督岗的教育 部分监狱由于生产任务繁重,部分坐班员、监督岗是由那些不能参加生产劳动的老弱病残犯担任,这些人中有的素质低下,能力有限,根本不能胜任监督工作,因此应当更换的要马上更换,使监督岗真正的起到监督的作用;另外对监督岗要加强教育,明确其职责,严格其纪律,严禁脱岗、值班睡觉或干些与值班无关的其他事情,切实发挥好监督岗的作用。监督岗的作用发挥得好,将在某种程度上非常有效的预防自杀事件的发生。5加强对罪犯的个别谈话教育
对罪犯的个别谈话教育,这是几十年来监狱改造罪犯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当前许多监狱下达给监区的生产任务极其繁重,绝大部分罪犯长时间从事生产劳动,根本没有空余时间对其进行个别教育,实际上许多干警也怕找罪犯谈话会影响到罪犯的劳动时间,从而影响监区的经济效益,这就造成里个别谈话教育流于形式,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当前许多监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以前的谈话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对罪犯进行谈话,可以在罪犯劳动当中,或利用工余时间,采取和罪犯拉家常的方式进行,和他们谈一下日常生活、劳动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从中发现其思想动向,这样也会在这些罪犯思想上造成干警注意和关心他的印象,增加了罪犯对生活的希望感。而不是等到罪犯出了问题再和他谈话;对于发现有危险倾向的服刑人员,就必须立即抽出一定时间,无论该犯处于多么重要的劳动岗位,都要立即进行个别谈话教育,解决其实际问题,以缓解其精神压力,防止他们由于思想压力过重而发生问题。6落实好其它监管制度
要使罪犯遵守各项监规纪律,落实好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在“三联号”、“二夹一”、“五人互监”制度上,一定要加强管理,严禁罪犯单独行动,从许多罪犯自杀成功的案例来看,都是罪犯单独行动,在隐蔽地点实施自杀的;从另一方面讲,罪犯生活在集体中,也会转移他们的思想集中点,使他们的精神压力得到缓解,所以落实各项监规纪律是防止罪犯自杀的有力保障。
(四)加强防范设施建设,消除罪犯自杀安全隐患。作为监管机关,首要的工作是尽量使罪犯“不愿自杀”。但由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再科学、细致的思想工作也不能保证个别罪犯不产生“决意要死”的念头。从这个角度说,还要采取尽可能完善的防范设施,在硬件上使想死的罪犯难以达到目的。结合已经发生的罪犯自杀事件看,在生产区域、生活区域的二楼以上安装全封闭防护栏,阻断通往楼顶和其他高处的通道,有效防止跳楼式自杀;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减少碰撞式自杀的条件;有条件的要安装监控设备,对罪犯进行全程监控。(五)加强带值班干警的责任心
作为罪犯劳动生活现场的直接管理者,带值班干警责任心的强弱,也会影响到那些准备实施自杀行为的罪犯的选择,干警的责任心强,则监管上的漏洞就少,甚至没有,即使是罪犯想自杀也没有机会来实施,或是实施了也会被及时的发现,阻止;反之,如果带值班干警的责任心不强,那么实施自杀的可能性和成功率就要大的多。因此,提高带值班干警个人素质、加强干警的责任心,可以在预防罪犯自杀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是预防监管事故的必要前提。
(六)改善刑罚执行监督工作。
驻监狱检察室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大对刑罚执行监督的力度,通过开展安全防范检查、卫生检查、犯人约见检察官活动、深入监区直接了解罪犯改造情况、适时提出检察建议等途径,协助监管机关消除安全隐患,帮助做好罪犯的心理疏导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监管改造秩序,遏制罪犯自杀。同时,要依法查处监管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虐待被监管人员、贪污贿赂等犯罪行为,通过维护正常、公平、公正的监管改造秩序,消除罪犯的不满心理、失望心理和自杀心理。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学生自杀行为屡见不鲜且自杀率逐年上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进入“高发期”,中学生的自杀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由于社会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中学生心里素质低下等种种原因导致中学生自杀率连年攀升。关键词: 中学生
自杀
现状
原因
对策
自杀为人类十大死因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的心理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而起引起的青少年自杀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浅析我国中学生自杀现状及其心理,分析导致其产生自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一. 中学生自杀概述 1.我国中学生自杀现状
自杀起源于心理社会冲突,是有目的、有计划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毁灭性行为,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伴随近年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青少年自杀呈上升趋势,据多方面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杀第一大国自杀,自杀已成为中国十五至三十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根据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及人口密集地区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3.2%—28.0%,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为5.0%—11.9%,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2%—4.0%,中学生的自杀率占总自杀人数的26.64%,换言之,每年中国的自杀人数中有近百万是青少年中学生,全国各地中学生轻生的新闻已屡见不鲜,这种自杀现象已到了惊人的程度。
2.中学生自杀的心理历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众多的青少年自杀者并非是在顷刻之间裁决自己的生死,即使高空一跃,临池一跳虽然几秒钟光景,然而在此之前还是经过较长的心理历程的。这种心理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自杀彷徨即心理矛盾的冲突和自杀者平静阶段。个别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萌生自杀的想法,形成自杀动机。如在一些案例中,有中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不适应课业繁多的状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将自杀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再如,某位中学生父母离异,对其生活、学习不闻不问,给该中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创伤,在学习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万念俱灰,想到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这些案例都说明在外界某些因素的刺激下,易形成自杀动机,这是自杀心里历程的第一步。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想自杀的中学生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状态中,难以最终做出自杀决定,这也称为自杀彷徨。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在自杀彷徨的阶段,任何一种能够因素都可能改变自杀者的想法,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智尚不成熟,行事易冲动,极易在冲动的状态下坚定自杀的想法,从而采取自杀行为。当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尤其是冲动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此时,他们的下一步动作就是采取自杀行为。二. 浅析中学生自杀的原因 1.中学生的个人因素
从中学生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特点上看,中学生时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疾风暴雨、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临考试、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心身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而其心理又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是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自杀企图即是心理危机的一种突出表现。
此外,从中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一部分中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有的本身即是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平衡型或过敏体质者,其耐受力较差,一个普通刺激就使其难以承受;有的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时,一个偶然因素即可导致轻生念头的产生。2.中学生成长的家庭因素
从一些中学生自杀的案例分析中来看,中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是否采取自杀行为有很大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过分溺爱娇惯或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这些又必然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明明暗暗的方式表露出来,都会使学生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
另一方面,许多数据及案例事实表明,家庭不健全也是导致中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离异或一方或双方去世,生活在这种不健全家庭中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处于这种生长环境中的中学生可能由于受到不全面的关爱,较敏感,自卑,相比其他同龄人更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更容易轻率的选择了不归之路。3.中学生所处的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最为重要的一个生活环境,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这一最为重要的生活环境又是其最感到压力的外界环境。而“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学校学习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他们经常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美国布洛姆(Brown,D.T.)的研究认为:学校的压力源,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二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成绩与考试;四是来自于学校的批评与处罚。来自学校的任何一方压力源,当其不堪重负时,就极有可能以死来逃避或抗争。此外,大多数中学学校更关注于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确干预与引导。中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巨大压力和成长的诸多烦恼,他们往往很难自己调适,免不了因为一些矛盾而导致心理的剧烈冲突,进而发生各类心理障碍。但又没有机会、或是没有专业的人士帮助他们及时解决。这就很容易导致中学生自己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 应对中学生自杀的对策
导致中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中学生自杀问题也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1.中学生个人方面。
青少年中学生首先应正确认识生命,学会欣赏生命、敬重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懂得生命的珍贵,树立起“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爱”的观念。其次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看到自己善良、宽容、坚强的一面,建立自信心。同时认识自己性格的缺陷,努力成长,提高沟通能力,主动与同学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人求同存异,逐步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最后,青年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要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勇敢直面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不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懂得寻求帮助,不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保持良好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情绪。2.家庭及学校方面
中学学校应适应当前独生子女学生的群体缺陷和社会环境不良因素影响大的新形势,及时转变一些旧的教学观念。应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化成绩上,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平等的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中学校园应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疏导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对教师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师生关系,做到平等教学,文明教学。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家庭在避免中学生自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应过于严厉或过于功利,对中学生的成长监管不应过于专制也不应过于放任。家长不仅要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更应减轻心理负担,让中学生成长在一个民主、和谐而又不失规范的家庭环境中。家长要给中学生足够的关注与关爱,但不能过分溺爱,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向中学生传达正能量,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引导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此外家庭和谐也是避免中学生走上极端道路的重要因素,为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3.社会及政府
社会应积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如成都市为预防中小学生自杀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并准备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不仅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应在全国中学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绝望心里防范机制,如全部中学生普及防范此方面的知识,设立个人心理危机咨询电话,建立中学生自杀行为快速干预和抢救系统等。在中学校园层面应有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大众媒介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建立干预中学生自杀网络,加强中学生自杀危机的干预工作,建立自杀危机干预团队和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建预防中学生自杀的社会安全网络,有效解决中学生自杀危机。
美国自杀协会前主席帕佛说:“防止自杀的最佳途径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导致该行为的发生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导致中学生自杀的原因,只有从根本上阻止中学生产生自杀动机,悲剧才能减少。自杀是令人痛惜的,中学生的自杀更犹如开得正艳的花突然枯萎,令人惋惜。愿这类悲剧能少之又少,挽救中学生,防止中学生自杀,也是在挽救一个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戴亚杰
《何苦自杀》
汪海燕 吴才智 《活着没商量—自杀心理及其预防》
埃米尔·迪尔凯姆 《自杀论》
张晓玲《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我是____,性别__,今年__岁,是____学院____专业__年级的学生,我的身份证号码是__________________。手机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我现在住在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生命现在处于危机状态,已于__月__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辅导员老师)寻求帮助。在咨询老师(辅导员老师)的建议下,我自愿签署不自杀承诺书。在签字之前,我已明白此不自杀承诺书的目的和作用,清楚地理解承诺的每一条内容。在此,我郑重地对自己也对咨询老师(辅导员老师)作如下三点承诺:
1、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我将尊重并珍爱我的生命,绝不自杀。
2、下周内万一我萌发了想违背上一承诺的想法,我将按照下方咨询师(辅导员老师)留下的联系方式,在第一时间内联系他/她,并告诉他/她我当时的感受以及想违背承诺的想法。
3、如果在第一时间内不能联系上我的咨询师(辅导员老师),我将会拨打全国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800—810—1117或者63741140。在以上电话不能联系上的情况下,我将拨打63742110请求帮助。
承诺人:
咨询师: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年**月**日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原因分析,心理护理
有机磷农药自杀是蓄意服用有机磷农药, 有意识终止自己生命的自我毁灭性行为[1]。自杀患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经济及精神方面的负面影响巨大, 因此对服毒自杀患者进行救治、护理时, 不仅要救治身体疾病, 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其心理问题。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78例自服有机磷农药自杀患者, 针对其服毒原因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 取得显著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中, 男32例, 女46例, 最大年龄74岁, 最小年龄14岁, 14~30岁36例, 31~60岁18例, 60岁以上24例。文化程度:文盲25例, 小学文化32例, 中学文化17例, 高中及以上文化4例。
1.2 方法
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亲友的反复交谈及临床跟踪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等获得患者服毒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分析, 针对不同的服毒原因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2 原因分析
2.1 性别原因
女性高于男性。在农村地区, 妇女生活目标单一, 移情能力不足, 女性生活的重心在家庭, 不仅要承担生育、抚养子女、分担家庭经济收入等生活压力, 还常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而大多数女性又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利益, 往往选择沉默, 不能及时地宣泄情绪, 故女性在遇到家庭冲突或婚恋受挫时更容易选择自杀。女性自杀还与自身生理周期有关, 有研究表明, 月经来潮前3 d自杀率大, 高于月经期和正常期的女性, 可能与这个时期女性体内内分泌与体液因素急剧变化导致情绪不稳定有关[2]。处于这一时期的女性身体疲乏无力、性情急躁、易激动、悲观失望, 若再加上其他诱因, 往往会令她们走极端。而男性, 因生活压力所致, 因为男性在家中占有主导地位, 当面临经济来源压力时, 往往借酒消愁来缓解生活压力或因此而消极厌世从而走向服毒自杀的道路。
2.2 年龄原因
根据安徽医大专家的调查结果, 在自杀者的年龄中, 20~29、65岁以后分别是两个高峰。本组病例中, 14~30岁36例, 60岁以上24例。青少年时期是由童年走向成人, 由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到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过程.特别是青春期,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加之自我不能控制情绪波动, 遇到失利或失败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另外, 当今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孩子的过多照顾和宠爱, 易使其形成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虚荣心重、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性格;其次, 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承载着太多的希望和委托, 面临着升学、就业、婚恋、生育、社会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为实现少年理想而奋斗的决心等一些现实问题, 由于适应不良和超负荷的压力, 自杀者认为自己非常脆弱, 根本无力应对外在挑战和自己对生活的要求, 而采取自杀行为。到了老年, 身体各系统和器官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变化, 不安全感增加, 对生活保障、疾病的医疗和护理保障非常担忧, 应对压力能力差而选择解脱。本组病例中, 因病痛折磨医治无望而又不想拖累儿女, 因而背着子女偷偷服毒产生轻生行为的10例, 有的因婆媳关系不好、子女不孝顺或者与子女沟通不畅, 觉得养儿白养, 生活没意思从而服毒的8例。
2.3 文化原因
自杀者一般文化程度偏低 (本资料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5%) 。文化程度低, 心理素质差, 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遇到挫折及各种应激时, 常草率自杀。
2.4 居住环境
我国农村居民大都以务农为业, 农业生产的特点使各种农药成了各个家庭的必备之需, 农药生产和销售程序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混乱, 并且这些东西大都放在伸手可及的明显位置, 便给农村妇女的自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再者农村大家庭生活比较普遍, 家庭关系复杂, 矛盾冲突较多也是造成自杀的一个原因。
3 心理护理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和保证, 在实施心理护理中, 注意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 创造轻松的交谈环境, 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时态度要和蔼, 举止要端庄, 主动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及病情, 服务要热情, 并以鼓励、劝告、指导为主, 耐心倾听患者的谈话, 同情其挫折, 关心其痛苦, 使其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
3.2 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感受, 针对其服毒原因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经抢救清醒后患者的心情往往很复杂, 一是矛盾仍然存在或随之升级;二是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碍于各方面的情面而难为情, 四是身体承受着疾病的折磨。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心态和处境及心理最大所需, 除主动关心、照顾、开导外, 还要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因势利导, 因人而异的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尽量解决现存的心理矛盾。使患者在医务人员身上感受到爱与关怀, 增强其生活的信心。其次, 要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 尽量化解患者与家属之间的矛盾。因为其家属的心理状态、面部表情及语言对自杀者有直接的影响。
3.3 应用正性暗示疗法
正性暗示是指有针对、有目的地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诱导, 使其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效应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3]。在沟通过程中, 用婉转的语言告诉其亲情的重要以及身命的价值。正性的暗示疗法可淡化自杀原因, 增强患者对环境的适应性, 对有机磷药物自杀患者的自杀态度具有积极的影响。
3.4 调动社会的支持
在治疗和护理中, 应鼓励患者的亲人、朋友、同事多关心自杀患者、多与其沟通, 帮助当事人认识、理解事件的性质和强度, 和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 共同分担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提高患者的心理应对应激能力,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4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本院78例患者除2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外, 其余患者情绪稳定, 能够意识到自服农药的严重后果,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正确认识到服毒自杀是一种对自己对家庭极不负责的错误行为, 恢复正常的身心状态后痊愈出院。
5 讨论
口服有机磷农药自杀的患者多有一定的社会和家庭因素, 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或突发事件时, 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实施的过激行为。针对其服毒的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促使患者配合治疗, 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在生理机能得到恢复的同时, 帮助患者恢复完整的心理状态, 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抵抗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做到身心痊愈出院。因此, 对自服农药中毒的患者洗胃、抢救、输液等是关键环节, 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玉琦, 李桂林, 李克, 等.“自杀”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4, 4:72-75.
[2]方翠荣.女性口服毒药自杀的生理原因分析及健康教育.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6, 156 (9) :49.
2014年下半年,这两名学生进入临澧县一中高一年级,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其学习成绩与家长预期差距较大,于是产生了厌世情绪。
“相约自杀对社会心理的冲击力很大。”上海市心理康复协会理事、心理咨询师吴亦君说,同伴关系是青春期特别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同龄人的引导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格外凸显,“他们通常重友情、重义气、重分享,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感受,使得他们约好一起走上绝路。”
据分析,消极的情绪也有传染性,扩散很快,可能个人原先没有意识到压力有多大,或者在独自承受,还没有到崩溃的边缘,一旦得到共鸣、不断互相影响,就像点燃了导火索,一同爆发了。
上海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理事长单怀海主任医师分析认为,“相约自杀,意味着暴露的问题不仅较为普遍、而且积累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非精神疾病的青少年自杀有多种诱因,包括人际、学业、就业、情感等。 但不堪学习压力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前不久,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员汤佳邻居家的一个孩子竟然叫嚷着“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这让我出了一身冷汗。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孩子学业负担普遍过重。”汤佳说。
【学生自杀的原因】推荐阅读:
大学生自杀因素分析11-26
自杀行为与干预策略07-07
学生成绩差的内外原因11-25
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07-11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对策09-10
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11-19
中国留学生选择到澳洲留学的原因06-02
“谈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学校工作计划06-12
问题学生原因与对策09-18
留学生不好就业原因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