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综述 选题意义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综述 选题意义(通用6篇)

论文综述 选题意义 篇1

本课题依据《指南》社会学类第63“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提出申报

论文综述

对于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此类课题的调查研究,国内学者专家们已从制度本身、参与者、实施者等方面进入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克服了原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而制度本身更为科学和合理,是体制上的一次创新,是制度上的一次飞跃。但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又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的考验,其中新农保资金管理与运作尚存在问题,而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调查尚且不足,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要对新农保资金管理与运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完善新农保资金管理与运作制度,减轻财政负担,增加农民福利。

选题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对广西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国正在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对规模巨大的新农保资金进行严格监管和科学运作,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增加农民福利。研究价值

论文综述 选题意义 篇2

1 定义

学者们对信息与知识的区别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只是 “信息流”,而知识是基于信息,由人的信念去判断。也有的学者认为,所有信息被认为是知识,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即知识包括信息和知识。知识共享是指提供任务信息和知识,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开发新思路,或执行政策或程序。知识共享可以通过网络记录、整理和获取知识,也可以与其他人通过书面信函或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出现。

2 知识共享研究的重点领域

知识共享的理论框架指出了知识共享研究中几个重点的领域,包括组织环境,人际关系和团队特征,文化特征,个体特征和激励因素。在每个区域中我们都发现了相关的研究。

2. 1 组织环境

2. 1. 1 组织文化

许多研究探讨了组织文化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基于50家公司,De Long,Fahey ( 2000) 的研究发现,一种新的技术设施的好处是有限的,若使其可以长期存在,组织价值观和做法是不支持跨单位的知识共享。

一些文化方面对知识共享的可能影响已经确定,但依然吸引了很多的研究关注。强调信任的文化已经发现,共享可以减轻成本的负面影响。一个强调个人竞争的组织氛围可能会构成知识共享的障碍,而合作的团队观念有助于建立信任,进而进行知识共享。也有研究表明,除了信任,随着强调自主创新的组织文化通过鼓励分享更容易实现内部网络的发展和沟通。

2. 1. 2 奖励和激励措施

缺乏激励机制已经被认为是一个跨文化知识共享的重大障碍( Yao,Kam和Chan,2007) 。奖励和报酬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并帮助建立一个支持型的文化。但是对知识共享的激励预期积极影响的研究实证结果有好有坏。

同时基于社会交换和社会资本理论,组织的奖励,如晋升、奖金和更高的薪水已经被证明是正相关的,特别是当员工与组织鉴定( Kankanhalli等,2005) 。基于来自韩国Kim Lee ( 2006) 的样本也发现,一个以强调绩效为基础的组织薪酬制度促成了知识共享。

相反,有学者发现,在预期回报的积极效果中,外在奖励对知识共享会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外在动机和知识共享意向或态度没有任何关系( Kwok和Gao,2005; Lin,2007) 。Chang,Yeh ( 2007) 也表明,对于以工作成果为基础的奖励和足够的报酬并未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2. 2 人际关系和团队特征

2. 2. 1 社交网络

知识共享也可以被嵌入在更广泛的组织网络,如实践社区。社交网络中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知识转移,提高接收到的信息的质量( 例如,Cross和Cummings,2004; Han-sen,1999; Reagans和Mc Evily,2003) 。在虚拟社区直接联系的个人数量和人际关系已被证明是正相关( Chiu等,2006; Wasko和Faraj,2005) 。已经发现保持和加强其与专业人士的社交关系对个人的期望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陈,2007) 。

2. 2. 2 团队特征和流程

只有少数的研究已经涉及团队特征和流程。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团队的特征和流程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举例来说,并不是一个团队形成较高的团队凝聚力水平就越有可能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Bakker等,2006; Sawng,Kim和Han,2006) 。De Vries,van den Hooff和de Ridder ( 2006) 研究团队的沟通风格,发现它们均与知识分享的意愿和行为有关。Srivastava,Bartol和Locke( 2006) 研究酒店物业管理。他们发现,授权式领导可以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2. 3 文化特征

跨国组织和跨国公司,涉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可能会造成员工知识共享的挑战( Ford和Chan,2003; Min-baeva,2007)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在印度和中国等地,西门子修改了知识共享的奖励制度,以适应当地的收入水平( Voelpel等,2005) 。Chow等( 2000) 也发现,相比美国的员工,中国的员工不太可能与 “圈外” 成员分享自己的“教训”。

2. 4 个体特征

尽管有研究表明个体易形成某些工作态度和行为( 例如Judge和Bono,2001) ,只有少数的研究实证考察个体人格或性格对知识共享的作用。Cabrera等人( 2006) 研究开放式体验,发现知识交流与个人的自我报告是正相关的。他们认为,个体在高开放的环境中往往由好奇心导致兴趣,从而寻求他人的想法和见解。研究还表明,员工的舒适程度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有可能影响协同电子媒体的使用情况与信息,教育和较长工作经验的高层次员工更有可能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且态度积极( Jarvenpaa和Staples,2000) 。

2. 5 激励因素

2. 5. 1 知识所有权的信念

只有少数的研究考虑到个人的有关知识所有权的信念,即组织或员工是否拥有知识( 例如,Constant等,1994;Kolekofski和Heminger,2003) 。有研究表明,当员工相信他们拥有的信息,而不是组织,他们更有可能报告说,他们将从事知识共享( Constant等,1994; Jarvenpaa和Staples,2000) 。这个结果可以归因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过程中得出的员工的内部满意度。

2. 5. 2 人际信任和正义

研究人员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来研究在人际交往的信任和正义如何( Organ,1990; Robinson,1996) 涉及的知识共享。检查信任和正义非常重要,因为知识共享涉及另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例如一个团队或实践社区之间互相提供知识。

信任建设者,例如从事协作通信和披露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限制,他们的有效性依赖于组织的特点。信托也被审查作为知识共享的一个前提或中介( 例如,Butler,1999; Lin,2007) 。进一步,Bakker等人( 2006 ) 考察守信的三个维度,能力、诚信和仁爱。他们发现,个体倾向于与被认为是非常有能力的团队成员分享更多的知识。

2. 5. 3 个人态度

这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理性行为并描述个人的行为如何通过信仰和态度影响了后续的知识共享( Davis,1989; Fishbein和Ajzen,1975) 。林和李( 2004) 研究了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而不是那些个人共享者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看法。他们发现,鼓励管理者可以促进员工分享行为。此外,有研究发现,组织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也促进知识共享( De Vries,van den Hooff和de Ridder,2006; Lin,2007) 。

总体而言,看来工作和组织的态度对知识共享有显著的影响。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已被证明不仅对知识共享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也有自我产生的间接影响( 例如,Bock等,2005; Lin,2007) 。

3 知识共享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方法学问题上的改进

大约三分之一纳入对知识共享研究的都是通过对已使用的访谈,观察或归档文件的分析来进行定性研究。只有少数的定性研究还收集用于分析的定量数据。定性研究提供了知识共享发生的组织背景和深入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具体问题的定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定量研究。研究人员可以采取几个步骤来增加知识共享研究的内部和外部效度。

首先,因为知识共享没有现成的文献研究人员需要花时间来发展有效和可靠的措施。目前,研究人员倾向于使用不同类型的方式分享知识,例如,非正式的互动、组织数据库。知识共享的其他特性也是值得研究的。例如,查询的及时性可能是用于分析的一个重要属性,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知识需要及时的知识共享。

其次,需要涉及现场实验,并使用纵向研究设计更多的实证研究,因为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建立个人、团队和组织因素和知识共享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评估哪些改变组织工作的做法,如奖励或绩效管理系统,以促进知识共享的干预研究。这种设计使研究人员能够比较不同时间发生在两个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总体差别。

最后,如知识共享现象并不驻留在分析一个层次,而是有不同层次的,这需要检查整个水平来捕捉其复杂性。采用多层次的分析需要适当地审视知识共享动态。这可能是某些团队或社区层面的因素,如团队规模与自主性和个人层面的因素可能共同影响团队或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

4 知识共享研究的实践意义

借鉴现有的知识共享研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几方面的含义,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强调信任和创新的文化,有利于知识共享。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对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有直接影响,以及通过影响管理者对知识共享的态度产生间接效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公平性决策和开放的沟通可能促进一个支持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其次,以前的研究似乎表明个人的信心在知识共享中起到很大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知识共享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组织要帮助塑造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因为员工的认知影响他们的知识共享。最后,虽然至今只有少数进行的跨文化研究,但仍有结果表明,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将促进知识共享以及在全球和跨国组织中的知识共享行为。例如,组织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提供适合其文化背景的激励的类型( Voelpel等,2005) 。

5 结论

论文综述 选题意义 篇3

关键词:来;去;移动;综述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29-01

一、“来”“去”的性质

陈昌来(1994)《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中对趋向动词性质的研究成果有做了详细的总结。他将趋向动词的研究归纳为三种。把趋向动词看做表示动作的趋向、方向、趋势等含有一定意义的词、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语言意义的词和“多重性质”说。刘月华在《趋向补语通释》(1996)同意其多重性质说,即趋向动词内部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趋向动词不宜看做单一性质的单位,趋向动词可以表达不同意义,具有不同性质。

二、“来”“去”的研究

(一)汉语中“来”“去”移动意义的研究成果

八十年代之前主要代表有赵元任、吕叔湘。赵元任(1979)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指出,“来”是动作朝着说话人的方向,“去”是背着说话人的方向;吕叔湘(1980)在《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来”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去”从说话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去。

以上说法没有精确的分析“来”“去”的用法,所以难以解释以下例子。

例1、(在电话通话中对对方说)你别着急,我马上过来。

例2、小王从北京去了上海。

例1中,使用了趋向动词“来”,但不是接近说话人的位置,而是接近听话人的位置。这用以上理论解释不通。例2中,移动主体不是说话人,是“小王”。小王并不是从说话人的地方离开,而是从“北京”出发,朝向“上海”方向移动。针对此类难以解释的问题,在八十年代之后语言学家对“来”“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讨。代表人物有齐护扬、刘月华、居红等。

(二)齐沪扬

齐沪扬(1998)在《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提到空间移动中主观参照“来”“去”所显示的语用意义受下面三个因素的影响。空间移动的物体与说话人的不同关系;说话时间和空间移动时间的关系;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1.空间移动与说话人的不同关系

根据空间移动与说话人的不同关系,“来”“去”所指示的参照位置可以分为实在位置和虚拟位置两种。所谓的实在位置是指句子中具有空间移动的物体与说话人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倚变关系。所谓的虚拟位置指的是说话人客观描述动作主体的移动,移动主体和说话人之间存在着假设的倚变关系。虚拟位置又分两类。说话人与句中人物同处一个位置和说话人将自己位置设置在句中所揭示的某一处所上。

例3、他来了(实在位置)

例4、许云峰……向楼下走来。(虚拟位置第一类)

例5、通往县城的大路上走来一老一少两个人。(虚拟位置第二类)

2.说话时间与空间移动时的不同关系

根据说话时间与空间移动时的不同关系,“来”“去”所指示的参照位置可以分为当前位置和遥远位置。

例6、他来了(当前位置)

例7、明天你到我家来(遥远位置)

3.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根据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来”“去”所指示的参照位置可以分为自身位置和他身位置。

例8、他来了/我去你那儿。(全自身位置)

例9、我去你这儿。(半自身位置)

例10、我来你这儿。(全他身位置)

例11、我来你那儿。(半他身位置)

(三)刘月华

刘月华(1996)在《趋向补语通释》指出趋向意义既然是指人或者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方向,就存在一个确定方向的点—立足点的问题。“来”“去”的立足点是指说话人。“来”表示朝说话人的方向移动,“去”表示朝背离说话人的方向移动。但是说话人的立足点是不够的,因为如果说话人不出现时,仍然有立足点的问题。在叙述性文字中,叙述者可以把“来”“去”的立足点放在叙述中的人物所处的位置上。也可以是正在叙述中的事物、场所所在的位置。叙述者也可以站在“局外”。

因此在对话中,或以第一人称叙述时,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是立足点;以第三人称叙述时,立足点可能是正在叙述的人,事物及处所所在的位置。立足点也可能在“局外”。如图所示:

“来” X ←————○

“去” X○————→

(X表示立足点,○表示移动的物体,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

(四)居紅

居红(1992)在《汉语趋向动词级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中观点大致如下:

对“说话人”的理解不能太狭窄。无论说话还是写作,也无论是对话、自言自语还是心理活动,都必然毫不例外的存在一个“说话人”。叙事作品的作家也是“说话人”。对“说话人立足点”的理解不能太狭窄。所谓说话人的位置或立足点,有时是指说话人的客观地理位置,有时指说话人的主观心理位置。因此在没有任何语境或上下文提示时,各种语言活动中确定用“来”还是“去”,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自主性。

齐沪扬将影响因素分为三个方面:空间移动的物体与说话人的不同关系;说话时间和空间移动时间的关系;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并将主观参照位置分为实在位置、虚拟位置;当前位置、遙远位置;自身位置、他身位置三种,非常详细的论述了“来”“去”的语用意义,可以称之为创新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刘月华主要讨论了趋向补语的用法,对于立足点的问题,指出立足点可以“局内”,也可以“局外”。居红主要谈及了影响“来”“去”使用方法的“说话人”的理解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1994,《汉语学习》。

[2]胡裕树,《现代汉语》,1962,上海教育出版社。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79,商务印书馆。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商务印书馆。

[5]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1998,学林出版社。

[6]齐沪扬,《空间位移中主观参照“来/去”的语用含义》,1996,《世界汉语教学》。

[7]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1996,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论文综述 选题意义 篇4

绪论

 1.论述你对森林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 2.从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阐述森林生态学的性质。

 3.从生态学的方法论阐明森林生态学的特点。

 4.为什么各行各业都应学生态学?结合自身专业谈谈森林生态学的作用。 5.简述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

第二部分(1-9章)个体生态学部分

1、综合论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综合论述光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及其适应。

3、综合论述温度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及其适应。

4、综合论述水分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及其适应。

5、综合论述土壤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及其适应。

6、综合论述火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及其适应。

7、论述生态因子对森林植物的综合影响及其适应。

第三部分(10章)种群生态学部分

1.为什么说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种群的不同分布形式对种群的发展各有那些影响?

3.具有什么特点的生物容易出现种群的爆发?

4.什么是最小可存活种群,说明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5.根据最大可持续产量理论分析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策。

6.什么是集合种群,并阐述该理论在生物保护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11-14章)群落生态学部分

论文综述 选题意义 篇5

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对撰写毕业论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题,可以大体看出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选准了论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选题能够决定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

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的一番努力。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已经大致形成了论文的轮廓。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提问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个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

一个好的毕业论文题目,能够提前对文章作出基本的估计。这是因为,在确定题目之前,作者总是先大量地接触、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选择中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直到定下题目。

二、选题可以规划文章的方向、角度和规模,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

选题还有利于弥补知识储备不足的缺陷,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获取知识,早出成果,快出成果。撰写毕业论文,是先打基础后搞科研,大学生在打基础阶段,学习知识需要广博一些,在搞研究阶段,钻研资料应当集中一些。而选题则是广博和集中的有机结合。在选题过程中,研究方向逐渐明确,研究目标越来越集中,最后要紧紧抓住论题开展研究工作。

论文综述 选题意义 篇6

《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 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 千万买邻。’”这就是所谓的百万买宅, 千万买邻的故事,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的居住环境, 不仅需要房屋的质量, 更加需要的是房屋的居住环境, 而良好环境的建造与一个好的邻居密不可分, 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建造, 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和睦邻里关系做起, 做到和谐社会, 邻里如亲。

一、国内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

(一) 我国目前邻里关系现状描述

邻里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 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不少学者对于我国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在《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调查中显示, 昔日的邻里街坊之间两小无猜、朝夕相处、相伴成长以致后来青梅竹马的良辰美景已一去不复返。所谓的“熟人社会”也渐行渐远。《邻里之间——当今邻里关系调查》表明, 当前中国都市居民邻里关系的情况如下:邻居间交往频率偏低, 交往程度低;缺乏彼此感情交流, 相互了解程度低;市民对邻居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严重缺乏了解。

同时,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黄荣贵认为, 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 不同的邻居就会使邻里关系有不一样的特征。像是公有住宅, 它的邻里关系还带有传统的色彩, 串门串户的互动也是相对较多, 居民也因与居委会大多熟识的原因联系较为密切。而我们现在的商品房, 邻里之间的关系相对生疏, 串门串户的互动越来越少, 邻里关系趋于冷漠。

(二) 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

通过阅读大量的邻里关系相关文献, 我们从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要点, 通过这三个要点来解读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

1.环境。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因为政府的规划需要, 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城市改造, 商业化的开发方式, 造成了传统的城市空间形态、生活机理的消失, 城市正在失去曾经的空间面貌。

《山西建筑》的研究说明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日常习惯慢慢改变, 新的衣食住行方式正在形成, 这对人们的居住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山西建筑》中做了更加深层次的研究, 研究表明开发商盲目的追求高利益、高回报、高效率, 出现了大批的模式化的商用高层, 将住宅变成了一个个毫无家庭温暖的、四面灰墙的方盒子, 高利用率的用地规划, 使得户外空间变得紧凑而不合理, 丧失了原有庭院空间的亲切感和宜人的尺度, 居民不能在户外场所中感到舒适与放松, 使人群难以聚集, 这是邻里交往中的客观性因素。

2.传统文化。从中国自古以来的一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 我们就可得知邻里互助的重要性, 同时这也表明了中国人对邻里关系的倚重。单从词意解释上来看, “邻”、“里”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层的居民组织, 其指称范围。《周礼·地宫·遂人》中谓“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 四邻为酇, 五酇为鄙, 五县为遂, 皆有地域, 沟树之, 使各掌其政令、刑、禁, 以岁时稽其人民, 而授之田野, 简其兵器, 教其稼穑”。在《旧唐书·食货志》中载:“百户为里, 五里为乡。四家为邻, 五家为乡。四家为邻, 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 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 递相督察。”在《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中表明邻里所组成的空间, 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自然环境, 也是个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亲睦融洽的邻里关系, 能给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个人的身心得到解放, 有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幸福感的提升, 也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进步, 从而获得双赢的效果。

3.邻里道德。邻里道德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陌生, 甚至已几乎天天挂在我们嘴边, 因为邻里道德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居住质量。而关于邻里道德研究早在《伦理学与精神文明》中就有做过具体的分析, 在研究中说道, 邻里关系不可以受到轻视, 它虽远不如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组织等关系那样发生改变后能立刻看出效果, 显示出它们强制的制约力, 然而邻里关系对经济、文化甚至政治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分支, 邻里有它独有的地位。

(三) 针对上海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

在当下这个越来越注重个人生活品质的年代, 居住条件当然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考量要素。而在居住环境中, 并不仅仅要求硬件, 更是需要和睦良好的邻里关系。但是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人们对于私人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而邻里之间的交流远没有以前来得频繁, 相对应的, 邻里关系也没有以往来得和谐。

之所以会产生邻里疏远甚至不和的原因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居住模式的改变和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

在社会发生变革之后, 人们的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尤其是在住宅方面。人们不必像过去那样多家挤在一个小环境里, 而是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这就减少了像之前邻里那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密切接触。而现代人对个人生活的私密性的在意, 也致使大多数人刻意地减少了与邻居的交流。“东家长, 李家短”, 这句俗语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过去邻里间消息流通的发达。而现在有许多人为了避免自家事被其他人嚼舌根而很少和邻居交流。

在我们的社会调查过程中, 实地调研了多家小区, 在随机抽样调查并和居委会沟通交流后, 我们对于小区现阶段的大体状况都有所了解。首先, 我们了解到, 小区中都存在一定量的租住客, 与常住居民的比例约为3︰7。小区中可能存在许多纠纷, 但大多数都是通过邻里之间相互调节的方式加以解决, 一般不会直接通过居委会干涉的方式。

一般来说, 与其他居民发生较激烈争执的都是年龄偏大的居民, 其中有一些虽然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双方都依旧不愿退一步。甚至有些居民并非真正存在邻里问题, 只是因为平日空虚无聊, 通过与他人争吵的方式解闷。有些小区至今都存在没有业委会这一问题, 以至于很多问题都无法得以落实与改善, 致使小区的安全问题依旧存在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也做出了问卷询问了一些居民和居住在其他小区里的朋友。在问卷里, 大部分人表示, 他们的小区多多少少也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根据问卷我们了解到, 有许多人根本和自己的邻居不熟悉, 并不了解对方的家庭状况, 甚至连对方的姓名也不知道。而除此之外, 有部分人和自己的邻居较为了解, 但关系并不密切, 甚至还有过矛盾, 只是本着友邻睦邻的精神, 他们并未向居委会提及, 也没有和邻居真正争吵过, 对方可能还不知道他们心中对其抱有不满, 这种交流阻隔的问题更是邻里关系日渐疏远的原因之一。

剩下那些和邻居关系友好的人可以说很少。而对于另一个问题, “是否愿意参加居委会组织的活动”, 尽管有些人还是较为积极的, 但是依旧有许多人选择了“不愿意”。深究其因, 可能还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日渐冷漠和对于居委会的不信任。其次, 就是居委会举办的诸多活动都是针对较老年龄段的居民的, 不能吸引年轻的居民。

(四) 文献小结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对于居民问题的处理办法, 最重要的就是“沟通”。现在的居民之间缺乏沟通的意识, 导致很多矛盾激化。如果能够合理地正视这个问题并佐以积极的处理方案, 矛盾都是可以调解的。比如:建立居民调解队。有些问题, 居民可能比居委会了解得更为清晰和透彻, 而且相较居委会, 居民的处事方式更加贴合民意, 能够更好调解矛盾;每栋楼都设立“楼长”, 负责分发各种资料, 兼顾负责统计楼内的出租状况、卫生情况等, 同时也要第一时间掌握并解决居民矛盾,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居委会分层管理并组织小区居民。小区内的居民被赋予最多关注的应该是老年人, 有专供老年人的游戏室、医疗点, 但却忽略了其他年龄层的人。虽然老年人的空余时间最多, 但是其他人也是小区的居民, 也应当受到同等重视。小区应当呼吁年龄相仿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沟通交流, 解决年龄断层问题;严格禁止、管制违章违规建筑, 清理楼道, 解决矛盾和安全隐患;呼吁居民们自发组织活动, 而非每次都要居委会组织;定期委派楼长等人员和居民进行沟通, 有问题及时反馈, 有建议及时提交。

二、和睦邻里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邻里和睦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习近平主席有关如何构造和谐社会的讲话中, 他提到:“尊老爱幼, 夫妻和睦, 邻里团结, 谅解宽容, 与人为善,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们的居住环境中无可避免会产生相邻而居的状况, 邻居是我们不可避免的非家庭成员。邻里之间的相处是正常的人际交往, 只有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才能保证基层的人际关系稳定, 这样才能长久而又稳固地建立良好的和谐社会。

在中华文化里, 有一句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友邻睦邻致使人们不再冷漠, 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能够使人们和他的邻居养成好关系, 也是构成和谐社会最重要的要素。

参考文献

[1]廖常君.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城市问题, 1997 (2) .

[2]田凯, 朱敏.邻里之间当今城市邻里关系调查[J].江海侨声, 1997 (20) .

[3]饶宇飞.现代住区邻里关系淡漠现象分析[J].山西建筑, 2006 (16) .

[4]李红.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中关于邻里交往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 2009 (10) .

[5]高磊.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邻里关系重建[J].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下一篇:早上激励的正能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