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德令哈市创建工作经验做法(共4篇)
德令哈市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现辖三镇一乡三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2万人,少数民族2.1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9%。全市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特别是2013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战略目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举全市之力,汇众人之智,聚全民之心,共同开创了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一)聚力领导组织工程,着眼目标措施与机制保障相结合,提升创建科学水平。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和首要任务,纳入全市重要议事日程,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和副组长、5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设立“一办十组”的常态化创建工作机构,将创建示范市纳入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等11个配套文件,将全市创建重点任务细化分解为10个方面、74项具体内容,与12项先进市测评指标环环相扣,与各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同步推进,建立目标责任背书、创建主体责任清单、责任约谈、联合督查督办等7项制度,实行“挂牌督办”和“工作倒逼”办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和压力传导机制。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及行政企事业单位在内的227家基层单位全部组建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创建经费1000余万元,分类推进、全员联动、多角切入,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二)聚力典型示范工程,着眼宣传教育与典型引导相结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始终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心坎上,引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制定《全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纳入全市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国民教育、党员教育、学校教育全程,累计深入农村牧区、工矿企业、寺院、学校开展宣讲活动234场次,发放彩页、宣传册、年历、读本等宣传品36.6万余份(册),制作展板、道旗、文化墙、大型户外广告1.3万余幅,实现了宣传覆盖面100%;通过户外大型电子宣传屏、水幕电影等户外媒介,累计播放民族团结进步影片300余场次,播报创建视频新闻200余期;通过开展“十进”活动、宣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千场次,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达到100%;通过市电视台、报社、新媒体专刊专栏专题及“德令哈民族团结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和手机短信平台,累计编发信息1000余期,推送阅读量15万人次。全市110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国家、省、州、市级表彰奖励。创建州级示范点13家、市级示范点21家,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聚力经济发展工程,着眼发展经济与民生保障相结合,坚持成果惠及于民。始终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压舱石”,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抓生态、惠民生、促改革,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系列政策要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今年1-9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74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7.4亿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5亿元。浙江省对口支援工作成效突出,援建项目98个,援助资金15632.5万元,涵盖两地交流、项目援建、产业扶持、智力帮扶等,一批浙江企业成功落户德令哈,一批农牧民增收项目投产见效。在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财政总支出的78%用于民生领域,新增财力80%以上投向民生事业。全力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全面改善4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促进精准扶贫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加大公共服务保障力度,增强脱贫攻坚整体保障能力,248户742人稳定脱贫。全面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顺利接受国家专家组的技术评估。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饮、农村公路等取得新进展,德令哈机场建成通航。城乡各类保障性住房完成4388套,近万名群众喜迁新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2.88%以内,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797元、12256元。城乡居民养老参保率99%,医疗保险参保率99.3%。自然村通村公路、通电、通安全饮用水率达到100%,建制村农家超市、农家店覆盖率达100%。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双语”教育改革落到实处。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适龄少年入学率98%,初中阶段入学率103.49%。
(四)聚力生态文明工程,着眼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筑牢长远发展根基。始终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将创建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措施,稳步构建起全市生态环保的“四梁八柱”。建成高原美丽乡村6个。全力构建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精深加工等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着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投资约9亿元实施了新能源现代有轨电车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空气质量优良率92.6%,资源综合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固体废物利用率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明显提升,建立完善了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出行网络,出租车清洁能源使用率100%。全市国家公益林管护面积450万亩,湿地面积270.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69%,城市绿地覆盖率达42.68%,荣获“全省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五)聚力文化惠民工程,着眼优化配置与繁荣文化相结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始终把群众作为文化服务主体,加强城乡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开辟更多有效的文化服务渠道。深入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共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 7873户。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评选活动,迈入省级文明城市行列,全市1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无线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8.8%。积极推动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影视精品创作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电影《德令哈之夜》荣获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奖”,先后承办和协办西北五省花儿节、省民运会、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海西州民族体育运动会、高原音乐节、“那达慕”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达100余场次,特别是7月份承办了第三届全国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全面展示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赢得了国家民委、省委省政府及各方来宾的高度评价,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聚力干部培训工程,着眼队伍建设与维护稳定相结合,提升干部工作能力。始终把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之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力量。积极探索完善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注重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到不同工作环境和急难险重岗位加强历练,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有效提升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水平。先后组织18批次300余名各族干部人才赴杭州挂职进修和培训,有效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干部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副县级以上干部31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1名,占35.5%。科级干部254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13名,占44.5%。乡科级后备干部227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25名,占55.1%。
(七)聚力民族和谐工程,着眼社会治理与团结进步相结合,促进各民族和谐共融。始终把社会治理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化解信访积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按照细织好“网格化”密度、完善好一个平台、发挥好一个天眼、构筑好两道防线、建设好两个站所、落实好三防工程、建立好四本台账、利用好五项机制的工作思路,深入各乡镇、寺院、执勤点检查指导维稳措施落实,着力强化重点人员、部位、区域、行业及问题管控和整治力度。全市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满意度为90.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将寺院作为创建的主阵地,不断深化和谐寺院建设、加强寺院日常管理、完善寺院公共服务、完善驻寺指导员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具有德令哈特色的宗教寺院社会管理模式。开展14个平安细胞创建,持续加强网格化管理,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实依法治市工作,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加强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夯实了法治建设的基础。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创建州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1个,全社会法治观念普遍增强,有效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1 实施成效
1.1 基本情况
我市从2008年开始, 承担国家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1片, 自治区示范片5片, 共计4000hm2;其中玉米高产示范片2000hm2, 马铃薯高产示范片2000hm2。到2012年全市共建设15片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 面积1万hm2。其中玉米示范片5片、小麦示范片2片、整乡制示范片4片、马铃薯示范片4片, 分别在土右旗、九原区、达茂旗、固阳县4个旗县实施。
1.2 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1.2.1 小麦。
2012年在土右旗实施高产创建面积1333.33hm2, 万亩示范区每667㎡产426.4kg, 小麦价格以2.5元/kg计算, 每667㎡收入1066元, 除去每667㎡成本430元, 每667㎡纯收入636元;农户常规种植田平均每667㎡产347.6kg, 每667㎡收入为869元, 除去成本410元/667㎡, 每667㎡纯收入459元, 这样, 高产示范田比农户常规种植田每667㎡增产78.8kg, 每667㎡增收177元;共增产157.6万kg, 增收354万元。
1.2.2 玉米。
2012年在土右旗实施高产创建面积2000hm2, 万亩示范田每667㎡产865.3kg, 价格以2.4元/kg计算, 每667㎡收入2077元, 每667㎡纯收入1547元;农户常规种植田每667㎡产677.7kg, 每667㎡收入为1626元, 纯收入1176元, 这样, 高产示范田比农户常规种植田每667㎡增产187.6kg, 每667㎡增收371元;共增产562.8万kg, 增收1113万元。
2012年在土右旗实施整乡推进, 面积2666.67hm2, 示范田每667㎡产866.4kg, 每667㎡收入2079元, 除去每667㎡成本530元, 每667㎡纯收入1549元, 农户常规种植田每667㎡产722.9kg, 每667㎡收入为1735元, 除去成本450元/667㎡, 纯收入1285元, 这样整乡推进示范田比农户常规种植田每667㎡增产143.5kg, 每667㎡增收450元, 共增产574万kg, 增收1800万元;共增产1294.4万kg, 增收3267万元。
2012年在九原区实施高产创建面积1382hm2, 示范田每667㎡产869.1kg, 玉米价格以2.2元/kg计算, 每667㎡收入1912.02元, 除去每667㎡成本490元, 每667㎡纯收入1422.02元;农户常规种植田每667㎡产663.9kg, 每667㎡收入为1460.58元, 除去成本420元/667㎡, 纯收入1040.58元, 这样, 高产示范田比农户常规种植田每667㎡增产205.2kg, 增收451.44元;共增产425.38万kg, 增收935.84万元。
1.2.3 马铃薯。
2012年在固阳县实施高产创建1333.33hm2, 示范田每667㎡产3246kg, 比一般农户常规种植的水浇地每667㎡产1693kg, 每667㎡增产1553kg。按马铃薯每kg售价1元, 每667㎡收入3246元, 每667㎡纯收入2396元, 比一般农户常规种植的水浇地每667㎡纯收入1053元, 增收1343元;共增产3106万kg, 增收2686万元。
2012年在达茂旗实施高产创建面积1333.33hm2, 示范田每667㎡产3087kg, 比农户常规水地马铃薯的1904kg, 增产1183kg。按每1kg售价1元, 每667㎡收入3087元, 每667㎡纯收入2237元, 比常规水地马铃薯的每667㎡纯收入1264元增加973元;共增产2366万kg, 增收1946万元。
1.3 集成和展示了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
玉米在品种上主要推广了近几年经过试验、示范适合我市种植的内单314、浚单20、乐玉1号、秦龙9号、先玉335等一批优良品种;在技术上推广“一增四改”技术及大小垄种植、地膜覆盖技术;马铃薯推广“两增五推”技术、水地滴灌技术。结合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项目的实施, 加强配套技术的推广, 项目区内实现良种覆盖率达100%, 测土配方施肥率100%, 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率达100%, 配套增产技术应用率达100%, 全程机械化作业率100%。辐射带动全市均衡增产。
2 实施内容
2.1 大力推广生产化、规模化、集约化增产技术
示范片充分体现项目、技术、资源的“三集成”, 突出良种配套良法和农艺农机相结合, 集成推广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玉米主要集成应用选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大小垄种植、地膜覆盖技术等。马铃薯主要集成应用推广种植脱毒种薯、增加种植密度、增施有机肥、节水滴灌技术、地膜覆盖技术、高垄种植技术、机械化作业、使用专用肥技术等。小麦主要集成精量半精量播种和机械化种植等技术。加强病虫害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做好示范片的病虫害监测预报, 科学制订防控预案, 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2.2 突出示范幅射带动作用
示范片有醒目的大标牌, 作物、应用技术有小标牌, 并在作物生长关键季节, 组织技术专家、农技人员、示范种植大户和农民群众, 选择有代表性的示范片进行现场观摩, 总结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模式, 开展技术交流, 扩大了影响面, 提高了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 带动高产辐射区的建设, 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3 各部门通力合作, 实现项目建设“六统一”
在高产创建示范点建设上, 实行自治区、市、旗、乡镇四级共建, 行政、技术双承包, 农业、农机和水利等专业有机结合。种子、推广、植保、经管、农机等部门积极合作, 高产创建点基本实现了统一耕作, 统一良种, 统一施肥, 统一田间管理, 统一起收, 统一销售等生产、经营管理上“六统一”。
2.4 抓好核心示范区建设, 坚持单产和品质并重的原则
抓好千亩高产示范片和百亩高产攻关田建设, 使之成为集示范带动、技术集成、科技展示与现场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示范区, 辐射带动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以推广优质品种为基础, 依靠科技, 主攻单产, 狠抓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 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 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 大力挖掘增产潜力, 提质增效, 增强市场竞争力。
3 具体做法
3.1 强化行政推动
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 市农牧业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领导、决策、组织、协调及物质、资金、项目等配套和支持。各项目旗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整个项目由市农牧业局负责具体组织, 管理、落实、督促、检查, 并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协作, 旗县区农牧业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3.2 职责分工明确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市专家技术指导组的联络工作, 具体负责组织专家修订各地玉米、小麦、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技术方案, 对旗县区技术骨干进行技术指导、培训, 检查、督促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技术人员的考核和高产典型的测产。成立了由推广、种子、土肥、植保、农机等部门的专家组建的技术专家指导组, 明确对口负责的旗县区 (市推广站负责九原区, 种子站负责土右旗, 土肥站负责固阳县和植保站负责达茂旗) 。实行分县包片和分户包点联系责任制, 技术专家按照不同作物、不同季节开展技术指导, 基层农技人员按照不同乡镇、不同农户开展蹲点服务, 有计划、有步骤的重点地推进实施。
3.3 注重对示范区的选择
选择的示范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针对性, 才能确保示范区选择的优良品种、集成技术显现综合功能, 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达到高产创建工作的最终目标。我们示范区的选择程序一般是由市农牧业局和市属各业务站多次深入基层, 同旗县区农牧业局和业务站共同商量、反复研究, 实地查看, 同时广泛征求所在乡镇、村委会和农民的意见基础上最后进行确定。在选择的示范点上, 能够进行土地规模经营的, 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户等形式引导农民规模种植。
3.4 早抓落实,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各旗县区根据自治区实施方案的要求, 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特别是将近几年经过试验示范适合我市的玉米、马铃薯的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等作为主推技术写进方案中, 对高产创建示范工作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强的指导作用。
3.5 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各级新闻媒体、电视讲座、板报、印发宣传资料和刷写墙体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开展项目宣传和培训, 努力扩大培训范围。包片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方式, 在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化除化控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培训指导。从面积落实、物资调运、覆膜起垄、除草剂的使用到良种推广等实行全程的跟踪服务, 才能有效推动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3.6 加强政策扶持
测土配方施肥, 农机补贴、农业开发、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科技推广培训、种植业保险等项目资金, 向高产创建区域倾斜, 鼓励、引导供种、供肥企业投入资金和物资。如固阳县和达茂旗整合涉农资金, 在马铃薯高产创建区配套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 滴灌设备补贴70%~80%, 农机具补贴50%, 种薯补贴50%~70%, 地膜补贴50%~80%, 配方肥补贴10%~20%, 拌种农药补贴100%等。
3.7 强化项目管理
为强化对项目的管理, 市农牧业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产创建工作的通知》, 从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实施方案, 创新工作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强化项目整合、保证资金安全等方面提出和重申了有关方面的具体要求。同时, 加强了对创建全过程的监督, 定期不定期对高产创建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成效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我市还严格执 (下转P54) (上接P65) 行测产标准和程序, 9月, 在项目区自测的基础上对示范片进行了测产验收, 确保了测产验收工作的客观、公开、公正和真实性。
4 经验启示
4.1 高产创建必须走典型示范的路子
典型示范, 既是对新技术的验证过程, 也是农民群众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的过程, 更是有效的工作方法。通过典型示范, 一方面考证新技术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样板田、核心田, 做给农民看, 引导农民干,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
4.2 高产创建必须走整合项目资源、集成创新技术的路子
集成推广各项综合栽培技术, 增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增产幅度的大小, 除农作物品种本身的增产内因外, 还取决于地力条件、耕作尝试、施肥水平、种植方式和病虫病防治等诸多外因。因此, 推广任何一项农业技术, 就必须整合其他项目的资源技术、资金, 坚持走良种、良田、良肥、良药、良技、良法组装配套的路子, 集成各类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 实现种植方式、示范效果、经济效益最优化。
4.3 高产创建必须走行政推动的路子
农业是先天的弱势产业, 到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实践证明, 在整个高产创建的进程中, 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 没有技术人员的示范和指导, 就不可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所以项目实施中要依靠行政推动, 才能确保高产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4.4 高产创建必须走土地流转的路子, 形成规模化生产
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破解单户无法推广新技术的难题。通过龙头企业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的基础上, 实行村民联户种植、大户集约种植等新模式, 供种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技术推广等服务, 这样一方面避免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 另一方面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程, 同时也促进了统种统管、统防统收的社会化服务。
摘要:包头市从2008年开始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项目, 现已发展到1万hm2, 经过多年的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 以期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立足岗位创一流加快发展竞风流
2006年,___运管所在处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深入开展“学、创、建”主体实践活动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着眼细节,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夯实基础,不断强化内业管理;提速创优,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圆满完成了市处
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
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两点:
一、以争创市级文明单位为目标,激发全员工作动力。
创建文明单位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系统工程,直接映射出一个单位的综合素质水平。我所在连续获得几届区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结合“2006-交通提速创优年”活动,自我加压,以积极争创市级文明单位为目标,全面加强各项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我们按照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标准,较完善地制定了“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工作方案”,强化创建措施,成立了以所支部书记为组长、支部成员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职能股室相互配合,各分管人员结合各自分管业务,把文明创建工作融合到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形成一岗多责、齐抓共管的文明创建机制。所支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引导职工深化对文明创建工作的理解,激发职工对文明创建工作的热情,自觉投入到文明创建之中。
二是立足行业实际,结合阶段重点,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针对所内职工以年轻同志为主,为充分调动年轻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大力开展“弘扬刚毅精神,立足岗位创优”活动,积极引导全员以陈刚毅同志为榜样,学习陈刚毅同志立足岗位、尽职尽责,一身正气、无私奉献的品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塑造队伍新形象。在日常工作中,人人自觉履行“按时办结”的承诺,在下班或午休时间,遇到前来办理业务的经营者,经办人员均会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为其及时办理,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去年7月中旬,酷热难耐,恰逢“两证”换发高峰,面对长达一个月的停电困扰,我所干部职工本着“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三服务原则,按照“领导围着窗口转,窗口围着群众转”的行政服务工作机制,一方面借来了发电机保证换证电脑用电,另一方面向经营业户做好解释工作,并在柜台前放置蒲扇和防暑降温等物品,尽其所能为经营业户提供服务,保证了“两证”换发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是丰富创建载体,强化思想教育,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我们大力拓展理论学习阵地,一方面积极参加市处组织的各项活动,交流心得体会,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和“八荣八耻”新风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做好运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辖区内运输企业规范化经营,参加义务劳动,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方面加强科技和业务知识学习,积极支持职工参加电脑培训、法制培训、业务培训和学历再教育,把《交通职业道德规范》贯穿到行业管理、窗口服务、行政执法之中,以道德规范规范自身言行。
二、以优化完善管理制度为突破,推行三制提升效能。
2006年,我所根据全市“交通提速发展创优年活动”运管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积极借鉴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辖区运管工作实际,经集体讨论通过,制定并大力推行服务“三制”。
“三制”即:首席服务办理制、综合服务办理制和窗口服务承诺制。首席服务办理制,指经营者或从业人员到我所办理相关业务时,其遇到的第一位工作人员即是为该经营者或从业人员办理相关业务的服务者。综合服务办理制,指运管所在受理、审查、办结各项运政管理业务过程中,变分散办理为集中办理,变单个作业为流水作业,变“暗箱”操作为阳光运作,一个窗口对外服务,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制度。窗口服务承诺制,指将运政管理和服务的范围、内容、标准、程序、时限、责任等公开向社会做出承诺,接受社会监督,承担违诺责任的一种契约性质的服务制度。
在推行“三制”的过程中,我所狠抓纪律,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保持公正廉洁,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及时解决经营者、投资者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逐步建立起高效、廉洁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向科学管理要效率、要质量、要廉洁。
“三制”的推行,打破了所内各股室原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局面,集中办理业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道路运输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对运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三制”的顺利推行,更好地为广大经营者服务,促进辖区道路运输又好又快发展。我所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学习和掌握道路运输管理新颁法规和技术规范,改变以往职工只关注自身业务知识的局面,进一步增强了全员的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优质服务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力争实现服务必尽人意的效果。
一年来,我所在市处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行业管理、队伍建设和文明创建方面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但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继续努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取更大的进
步。
关键词:花生,高产创建,经验,做法,山东邹城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 总面积1 613 km2, 辖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112万人, 农业人口83.2万人, 耕地面积6.3 km2。全市常年种植花生面积1.67万km2, 产量为4.65t/hm2, 总产8万t左右, 是历史上山东省传统花生产区。现将邹城市花生高产创造活动中的主要经验及做法总结如下。
1 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为保证花生高产创建工作科学、顺利实施, 任务下达后, 市政府高度重视, 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论证, 出台了《关于开展小麦玉米花生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花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等, 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 农业、财政、项目镇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 科技、农业、农机、实施镇分管领导任成员的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市农技站站长任组长, 土肥、植保站长任副组长, 分管花生技术人员、实施镇农技站长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将花生高产创建示范点落实在农民积极性和花生生产水平较高、环境良好的香城镇。在香城镇选择领导重视、班子过硬、群众生产积极性高、相对集中连片的杨桃村、李桃村等15个村作为高产创建示范点。市、镇、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 实行行政分级负责制和技术专家包片指导责任制, 将高产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到人, 落实到田, 确保事事有人抓, 时时不空位, 件件有着落, 形成了市、镇、村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四个明确”:一是高产创建示范片确定了1名市主管领导作为责任人。二是高产示范片明确了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总负责人。三是明确了核心增产增效技术, 确立了技术路线, 围绕核心增产增效技术制定了集成技术应用方案。四是明确责任分工, 确定了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2 整合项目资源, 提供资金支撑
在管好、用好项目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和整合项目资源, 统筹项目、捆绑资金, 实现资金、物资优化利用。与新型农民培训、万灯杀虫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花生良种快繁工程、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政策与科技项目紧密结合, 保证示范区建设的物资基础与资源优势, 推进高产创建工作。与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 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相结合, 对项目区地块进行了取土化验, 根据化验结果出具配方, 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与万灯杀虫工程相结合, 无偿提供400盏频振式杀虫灯和100台弥雾机, 使项目区及周边村庄花生病虫害实现了统防统治, 提高了防治效果, 减少了农药污染。与农机补贴相结合, 在项目区购置花生播种机械40台套, 补贴资金6万余元。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提供10万元科技专项经费, 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统一购进花育25号原种13 t, 用于攻关田和百亩示范田, 既实现了示范田品种的统一布局, 又为翌年提供了种源。
3 广泛宣传培训, 强化技术服务
一是召开现场会。在关键农时季节, 市政府在项目区先后召开了花生机械化覆膜播种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现场会、病虫害统防统治现场会;收获前, 组织花生产区农技站长、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户120余人, 对攻关田和百亩方内设置的缓释肥、新品种对比试验进行了观摩。二是利用局内部《农业信息》宣传开展花生高产创建经验, 先后印发3期典型经验。三是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 开展了高产创建活动立体式宣传, 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媒体共刊 (播) 发新闻稿件5篇, 大力营造高产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赢得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四是举办各种层次培训班9期, 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1 800余名。聘请了市科技顾问、省花生研究所栽培室主任王才斌研究员、济宁市农技站杨洪宾研究员等, 讲解了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粮油高产创建理论与实践、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为使农民全面掌握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市农业局组织各业务站业务骨干编印了《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手册》3 000余册, 内容包括《花生配方施肥技术》《高产花生新品种介绍》《花生667 m2产500~600 kg栽培技术规程》《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免费发放到项目区每个农户手中, 使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100%。五是开展巡回指导服务, 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在花生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 省、市专家多次来项目区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住村包户农技人员, 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生育进程的观察记载, 建立示范方技术档案, 围绕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特性, 指导农户落实关键技术措施, 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 切实保障了各项关键技术的到位, 真正做到了花生整个生育期不离人, 每个示范方有人抓, 每项技术不落空。
4 建立奖励机制, 助推活动开展
市政府2009年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纳入了相关部门、镇、村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并与年终综合考核挂钩, 农业局将高产创建活动纳入评先树优和选定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辅导员的主要内容。凡承担高产创建项目并完成任务指标的镇街, 年终综合考核加5分;完成任务的技术总负责人和包片责任人年终考核定为优秀等次, 优先评聘技术职称;完成任务的农民辅导员, 结合培训工程建设, 年终一次性给予300元的奖励。在2010年年初召开的全市综合工作会议上, 对高产创建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调动了广大干群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5 规范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档案
示范点按照要求树立了永久性标牌, 将示范面积、产量目标、种植品种、关键技术、指导专家及工作负责人等进行上牌公示, 方便农民学习, 接受社会监督。对花生高产创建活动的各种文件、图片、工作方案、技术集成方案、工作记录、作物长势分析、测产结果、工作总结等, 安排专人及时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6 开展课题研究, 组装配套技术
在实施花生高产创建的同时, 结合科技项目的实施, 在示范区设计了一批试验项目, 主要有花生高产品种比较试验、播种方式 (机械、人工) 、播期、施肥方式 (包膜控释肥、普通施肥、有机+包膜缓释肥等) 、不同除草剂、不同覆盖材料、杀虫灯杀虫效果等试验。每个试验都有设计、有记录、有报告、有农民参与。对比试验所取得的结果, 既为下步创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又能提高农民对科学种田的感性认识, 改变他们的种植习惯[1,2]。根据试验结果, 组装配套了适宜当地的花生高产栽培技术[3,4]。关键技术内容包括:一是选用花育25、潍花8号、丰花一号等高产大果品种, 并建立繁育基地, 由基地向农民供应高质量的种子, 确保品种的增产作用。二是适期晚播, 将播期由传统的4月中旬推迟到4月下旬末至5月初。三是实行配方施肥, 增施农家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 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缓释肥与有机肥配施技术。四是推广机械化覆膜播种技术, 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播种、喷除草剂、覆膜、盖土等工序, 提高工效。五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蛴螬技术, 将地下害虫地上治, 减少成本和用药量, 提高防治效果。六是推广少量多次化控技术, 针对高产田密度大、底氮多、雨季植株易徒长的实际, 在株高35 cm左右时, 及时喷施壮饱安, 起到控旺促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常松, 姜明强, 张艳玲, 等.海阳市花生高产创建工作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131-132.
[2]2009年平邑县花生高产创建技术总结[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 2009 (12) :8-10.
[3]郑奕雄, 胡学应, 赵玉环, 等.广东省花生高产创建中的良种选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4)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