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反应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推荐8篇)
(1)听力理解领先。首先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1)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omes first.Firstly, we need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Then we can require them to express vocally.(2)全身动作是发展理解性能力的关键。
(2)The whole body action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ability
(3)学生应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这种身体反应应由教师用有计划的指令来控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感知并理解掌握语言。研究表明,教师通过娴熟地运用指令,可以使学生学到大部分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成百的词汇。(3)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by responding to the language through their body language.This response should directed by the planned order.They respond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s order so that they can percept,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language.Some researches show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most part of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the targeting language and hundreds of vocabulary under the teacher’s skilled use of the order.(4)允许学生在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发言。教师不应强迫学生发言。学生通过对听到的语言材料的理解,内化了目标语言的认知结构,到一定时候自然会开口说话。
(4)Let the student speak when they are well prepared.Teachers should not enforce the student to speak.The student will naturally lip up his voice when they comprehend the language materials and internalize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he targeting language.2.教学程序
2.Teaching procedures(1)演示,教师一边发指令,一边做示范动作,学生只做动作,不说话。(1)to demonstrate.The teacher performs the demonstration action while sending instructions.The student does what the teacher tells them to do without any talking.(2)教师只说不做,要求学生按指令做相应的动作。(2)The teacher tells students to do the homologous action instead of doing the action.(3)教师将新旧指令混在一起发布,同时做示范动作,让学生边听边做。
(3)The teacher mixes the old orders with new ones and performs the demonstration action to make students do the action while listening.(4)教师将新旧指令混在一起发布,不做示范,让学生按指令做动作。
(4)The teacher mixes old orders with new ones, but does not perform the order but let the student make action according to his order.(5)某个学生发指令,教师和其他学生按指令做出反应。
(5)Let a student make order, the teacher can react to the order with students.3.主要优点
3.The main advantages:
①它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英语。
(1)It can gasp the student’s attention at once, and absorb them in joining activities.It helps them to learn English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ence.②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
(2)It can provide a learning circumstance which well linked to the practical life.It helps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from diversified activities and recycling exercises.③协调学生的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
(3)To coordinate the students’ left and right brain which help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left brain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language study.④主张以句了为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重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川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4)Advocate beginning with sentences, such as to learn the whole sentence and to use it, to focus on the content and the meaning of the language.It can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ng with practical language.4.TPR教学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4.TPR also has some disadvantages:
1、TPR动作及言语大都是简单的活动,不可能单靠它学习较深的内容。1.The action and the speech of TPR are quite simple, we cannot acquire deeper content by it.2、TPR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游戏活动、角色表演、小组竞赛等,很难配合好课堂的教学管理。
2, TPR includes a large number of game activities, role playing, Group Competition and so on.Which are difficult to well cooperate with the teaching management.3、典型的教师中心论。教师拼命的说,就意味着把有限的,宝贵的外语教学课堂时间都让老师‘说’掉了,学生就没有时间‘练’了。3, It’s a typical teacher-centered theory.The teacher keeps on talking which would result in a waste of the limited and precious teaching class time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study, and the student have on time to practice.教师在编写一个以全身反应教学法为基础的教案时,首先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构思,设计好全部的步骤,然后把每个步骤按先后顺序—一写下来。下面提供几个指导性的问题,供教师编写教案时参考: ①是否把活动的全部步骤都考虑到了、都包括进来了? ②在一个活动中,包含的步骤是否过多?(一般来说,一个活动中有六到八个步骤就够了。再多的话,可以一分为二)③每个步骤的指令是否简短明了? ④如何示范、怎样演示活动过程? ⑤是否需要使用教具或预先做一些特别的准备工作? 在编写指令时,关键是要把握先后顺序,本着听力先行的原则。
三、TPR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
在TeachingForeignLanguageinContext的课上,本人尝试TPR的汉语教学如下(学生有韩国,美国,日本):
第一步:用汉语说出指令(起来),让学生加深听力理解,并做示范动作,学生边听边观察。
第二步:说出指令(起来)并做示范动作,然后让学生跟着做。
第三步:说出指令(起来),不示范动作,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我根据学生的动作来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在进行第二、三步骤过程时,通过变换语调来介绍指令,调整学生做动作的速度和节奏。(这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
第四步:说出指令(起来),不示范动作,要求学生复述指令,完成动作。
第五步:请一位学生说出指令,我和其他学生一起执行指令。组织“发指令、做动作”活动在小组之间开展。令不同表现能力的学生相互之间形成互动,能“边做边说”。(弥补TPR教学法只是机械的完成指令动作的缺点。这可以训练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第六步:通过上述步骤,演练其他的动作。先单词,后词组,最后句子。如:
①单个动词:跳,走,停,转等;②词组:跳起来,走过来,停下来,转过来等;最后将指令串联起来进行运用,我提出要求:“小刚,跳起来。走过来,然后停下来”。扩展学生表达的范围,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样避免学的只是零碎的知识。体现了教师灵活的串联所学的,使之变成更多有意义的连续动作。)注意,教师给学习者一句激励的语言和一个动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对能迅速反应和示范指令的学生,适当地表扬他们。这些鼓励的办法是开展TPR活动的催化剂。同时,在执行TPR的同时,要随时注意,在初级汉语教学中,教师的目的不是欺骗学生,不是蒙混过关,而是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
关键词:全身反应法,传统教学法,口语教学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是美国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外语教学流派中重要的一支。该语言教学法以儿童习得母语的表现为依据,建立在言语和行为协调基础之上,主要通过肢体语言来教授英语。Asher(1969)教授认为,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和小孩习得母语比较相似。他认为学习母语应先接受单词、短句的刺激,然后用肢体语言做出反应,最后过渡到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交际。该教学法逐渐应用于英语教学方面,但是把该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初学者的口语教学的研究却很少。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全身反应法能够让英语初学者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体会到语言学习的快乐,激发英语学习的乐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加大,特别是对于英语口语表达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这一切对英语教学法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全身反应法作为外语教学流派重要的一支,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其应用到口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因此,研究全身反应法应用于英语初学者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现状
在我国,关于对TPR的研究比较有限,以下是我国语言研究者或教师们对全身反应法的一些代表性的研究。任蕊(1999)探讨了全身反应法对我国外语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适应性,TPR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心情放松,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王宜鸣(2004)指出全身反应法的基本教学步骤:第一阶段: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学生边听边观察。第二阶段: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然后请学生跟着做。第三阶段: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请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第四阶段: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要求学生复述指令,完成动作。第五阶段:请一位学生说出指令,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执行指令。郑轩(2008)又将这几个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学的呈现阶段,第二阶段为模仿阶段,第三阶段为理解阶段,第四第五阶段为运用阶段。曾艳花(2010)提到不仅可以把全身反应法应用到英语初级教学当中,也可以与英语专业的口语课相结合。
从上面的部分著作中可以发现全身反应法受到了国内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仅在任蕊、曾艳花的文中提到把该教学法应用于英语的口语教学,后期其他教学研究者的相关研究均是对其教学步骤、教学模式等等的理论研究。因此,把该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初学者的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现实意义。
3 理论基础
3.1 发展心理学中“记忆痕迹”理论
全身反应法结合了心理学中“记忆痕迹”理论观点。Asher(1972)认为,记忆联系越是经常和强烈,记忆的联想和记忆越容易。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一般是在成年人的引导之下通过口头语言并时常伴有肢体语言,成人首先发出指令,待孩子模仿成人的动作,并理解后,逐渐开口说话,进而学会该语言。
3.2 人本主义教育学
人本主义教育学中的情感因素,这是全身反应法与以往传统的教学的一个不同之处。人本主义教育学认为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降低学习者的压力,在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下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促进英语学习。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学习的形式。
3.3 语言学习理论
语言学习理论与下面的三种假设有关:大脑中有种特定的语言学习生理蓝图,它决定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左右半脑区域化决定了左右脑的不同学习功能;压力影响学习效果,压力越小,效果越好(Richards,Rodgers,2010)。全身反应法由形象直观的肢体动作,发展到抽象的语言和理解,符合人类认知的习惯。
4 我国现代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外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即语法翻译法(王蔷2006),在现代的英语口语课堂上虽然也在使用其他的教学法,但是归根结底仍是在强调以语法为中心,通过死记硬背为手段,使得学生不但进步不大,甚至对老师、学科产生反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4.1 心理、情感因素的忽略导致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
外语口语教学的最大难题——如何使学生开口说话——还时常困扰着我国的外语教学工作者(任蕊,1999)。通常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但是有部分学生不会积极配合。每个个体的性格与学习风格的差异很大,如果老师对于学生的这种差异熟视无睹,全部应用同一种教学策略,这样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4.2 基础口语练习的缺乏导致学生口语不够流利
对于英语口语的初学者来说基本表达还存在一些问题,更何况是流利表达。。长篇幅的文字是由单个的句子、单个的词组组成,因而充分练习单个的词、句的准备阶段是必要的。对于这个环节,口语教师通常会因其内容简单而快速略过。
4.3 有错必究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
大多数由传统教学方法培养的教师注重语法、语言形式的准确,经常是有错必纠,纠正错误原本无可厚非,尤其是初学者是可能张口就会错误迭出。但是,倘若真是初学者,他们出现的错误就更应该先被放行(任蕊,1999)。对于英语的初学者,要求他们立刻开口讲英语这是很难做到的,有错必究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压力,也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忽视所有的错误,在较严重的错误是需要教师及时指出,并且要考虑到教师纠正其错误的方式是否合适。
5 在口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与全身反应法的对比
5.1 全身反应法与传统口语教学法的特点对比
TPR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1)强调听力理解领先,2)学生需要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3)允许学生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参与活动,4)教师的教学应该强调意义而不是形式(王黎,2008)。相比之下,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是通过教授英语语法结构,培养学生的语法结构意识来掌握语言。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解语法结构和翻译句子迫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教学效果较差。
5.2 全身反应法与传统口语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对比
全身反应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第一阶段: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学生边听边观察。第二阶段: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然后请学生跟着做。第三阶段: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请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第四阶段: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要求学生复述指令,完成动作。第五阶段:请一位学生说出指令,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执行指令(王宜鸣,2004)。在这里,郑轩(2008)又将这几个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学的呈现阶段,第二阶段为模仿阶段,第三阶段为理解阶段,第四第五阶段为运用阶段。具体如表1、表2所示。
相比之下,传统口语教学法,实际上是鼓励对语言形式进行直接的学习和记忆。它的教学步骤简单,在学生基本掌握语法规则后,过分强调对课文的逐字逐句的分析,反复记忆,过于注重语言的形式。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要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研究语言的内容上。全身反应法就是把注意力转移到语言的内容上,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教授口语,以达到用语言交流的目的。
5.3 全身反应法与传统口语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对比
5.3.1 肢体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表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来讲授简单的信息,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教学语言的效果。
课堂设计:教师教授单词clean,此时老师就可以自己边做扫地的动作边说clean the floor,这样即使学生不懂clean的含义也会去模仿老师的动作。当学生听懂并理解之后逐渐开始模仿老师的语言与动作,直至自己可以脱口而出。
5.3.2 图画教学法
英语初学者对直观的图画很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画来代替枯燥的课本,同样也可以与其他的卡片、游戏相结合。
课堂设计:当教授travel这个话题的时候,可以拿出很多关于世界著名景点的图片,边看图边讲解,让学生先听、理解之后便模仿老师边指图边说出这个景点的单词。
5.3.3 游戏教学法
这种活动就是把学生置于一种游戏的情景中,全身反应法游戏的活动多种多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通过游戏可以使学生能更好的将全身反应法直接运用到课堂。
课堂设计:在教授关于不同的动物名称时,教师或学生可模仿其形态、叫声、样子,学生自然就联想到该动物,英语名称自然就记住了。
5.3.4 儿歌呈现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教授时,可以通过儿歌的形式来表达全身反应法。通过音乐、肢体将所要呈现的内容更加流利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灵活,记忆更加深刻。
课堂设计:在教授clap your hands,stomp your feet,这两个词组的时候,就可以通过If you are happy这首儿歌,教师边唱边做拍手和跺脚的肢体语言,并让学生先听,再模仿老师的动作和语言。
相比之下,传统口语教学法教学模式简单,一般多采用老式讲解,学生听,以课本教材为中心,问答、句型操练、对话、看图说话、讲故事与口头复述、口头作文与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挤压学习、记忆和练习语言内容的时间,导致语言形式成为空洞的教条,使其丧失对语言内容进行指导的机会。这样,学习者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内容时,必然难以顺利进行。
6 全身反应法对于我国英语初学者口语教学的适用性
全身反应法针对我国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并对文中上述问题,提供了一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6.1 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全身反应法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心理因素,规定使用该教学法的教师不要苛求完美,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发挥自己的才能,轻松地学习英语口语。根据克拉申(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心理或情感因素影响外语的学习,把情感因素看作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语言输入只有通过了过滤器才能达到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吸收。在全身反应法的课堂上教师希望使用全身反应法帮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初步掌握英语的听、说能力。在学生不愿意不敢参与说的过程的时候,教师不会强迫学生参与,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压力。特别是与老师互换角色,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更使他们有自信心,学生便能够主动开口说英语。
6.2 为流利的表达阶段打下基础
全身反应法在教学中又以祈使句的操练为主,由简入难地教授知识。这样可以使外语口语水平差异大的学习者课堂上得以充分练习,共同进步(任蕊,1999)。全身反应法先教授简单的动词,并以此为中心逐渐扩展到祈使句,在不断的操练之后学生慢慢将其运用到口语交际之中。口语主要以交流为目的,并不强调其语法结构形式,全身反应法强调的是意义,所以不必去过多的考虑汉英思维因素在内。
6.3 对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容忍的态度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容忍的态度,只纠正一些较大的错误,在纠正错误时也应注意方法,不应使学生感到有压力(何广铿,2011)。因此,在全身反应法的课堂上,老师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是在适当的地方,或者有重大错误的地方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改正错误。
7 结论
综上所述,全身反应法作为一种简单、操作性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是值得尝试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帮助英语初学者掌握初级的口语表达能力。全身反应法对英语初学者的口语教学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是教授英语初学者英语口语的合适方法。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 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2]James J.Asher.Children’s First Language as 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72(56):133-139.
[3]James J.Asher.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69(53):3-17.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教程理论与实践[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5]任蕊.TPR教学法及其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适用性[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4):120-122.
[6]王黎.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85-186.
[7]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王宜鸣.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48-49.
[9]曾艳花.英语专业口语课应用全身反应法(TPR)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13.
一、引入表演形式,调动全身器官
角色表演是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优势在于,教师创设完善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景中表演、对话、交流。与全身反应法理念相同的是,这两种学习模式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运用身体的各个器官,调动脑、口、眼、耳等各部分器官,将所思所想表现出来,形成外在的直观形象,以此体验、感悟学习过程。将全身反应法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以轻松的学习模式,展现身体的各个动作,将英语单词、短语、语法融入到表演中,提升学习的趣味性、生动性与形象性,让快乐的殿堂迸发智慧之光。
例如,学习“Public signs”这一单元知识时,教学采取全身反应法与角色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师课前准备图片,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展开互动对话。学习识别No smoking、Do not touch、Be guiet等公共标志,并了解它们的内涵。在角色表演时,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并运用身体动作,作出反应,展开对话。合全身反应,学生展开动作运用、角色表演,学习相关词汇和短语。
二、引入绘画形式,加强知识记忆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部分学生会感觉到很困难,原因是缺乏英语学习氛围。采取全身反应法,将英语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时,调动学生全身器官,创设直观形象、互动体验、实践探究的一种学习模式。教师运用身体动作、语言,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物、图片等辅助,将英语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展现出来,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再将全身反应法与绘画、音乐、体育、数学等学科知识、活动等相结合,借助不同学科的优势,实施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例如,学习“a new house”这一单元知识,教师引入将全身反应法与绘画模式相结合,实施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英语知识。其次展开全身反应法教学。听:根据教师说出的英语,画出相应的图画,如a cat on the bed(床上一只猫)、a box on the desk(桌上一个箱子)等。学生们跟随着教师的语言进行绘画。读:绘画的过程中,随着教师的英语指令,边画边说。写:学生写下绘画出的短语。说:学生间展开互助对话,运用学习到的英语句型,展开关于方位的对话,并随机绘画出相关场景。全身反应法结合绘画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绘画肢体表现,与教师形成高效互动,以或逼真、或夸张、或形象的画面感,让学生展开趣味英语知识学习,提升英语素养。
三、引入活动形式,提升综合能力
将趣味游戏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肢体动作,完成活动内容,实现活动目标,在活动实施与完成过程中,感悟、体验、互动、实践,获得英语知识、英语技能、英语方法,培养英语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将全身反应法与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肢体动作的反应、情感的互动交流。巧妙运用肢体语言,展开动手制作、实验探究、课题分析、游戏互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教学,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反应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Plus and minus”这一单元知识,运用全身反应法,展开游戏活动教学。教师准备一些气球或纸板,上面标记有20个数字,选取10名学生拿着1~10这10个号,教师做出指令“What is seven plus five?”拿着这2个号码的学生随即站在一起,给出答案“It is twelve.”展开游戏过程。
字号:大 中 小
目前,全球的“汉语热”方兴未艾,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它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历程,并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与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语言的教学中,词汇教学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在交际中所犯错误不仅来源于语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词汇。
汉语中的词汇蕴涵着大量文化信息,这是因为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地位、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词汇中的“表层所指义”即是词义的核心,也是掌握一个语词的基础,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些,其“深层隐含义”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则要困难得多。
在不同的语义学和词汇学著作中,对词汇意义有不同的划分。如英国语言学家杰·N·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中,认为有七种意义。其中理性意义也称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而“内涵意义”指“一个词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它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具有无味的、流动的、凉的”等隐含义,在“旧恩如水满身流”句中的“水”即言其“流动”。
葛本仪先生认为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部分。詹人凤将词义分为理性义、伴随义、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言社团色彩和时间地域色彩等。“伴随义又叫内涵义,它指的是在说话时可能暗示出来的附加在理性意义上的意义”。“伴随义是开放性的,不稳定,可能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甚至不同年龄的人看法也可能不同。伴随义在词典中往往没有反映,但在理解言语作品时却仍然起作用。”许威汉主张把词的意义分析为三种: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和社会意义。从以上各家的分类看,都提到理性意义、隐含义和其他伴随的意义。这说明词具有丰富的内涵,每个词都具有理性意义,但是每个词突出的语义特征却是各不相同的。
汉语词义的研究在我国渊远流长,它萌芽于汉代而极盛于清代,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大量的训诂书和训诂学著作及各种字典辞书里。清代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对词的概念意义和深层“隐含义”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如《广雅疏证·释诂》:“刲者,《说文》:刲,刺也。„„《说文》:刳,判也。„„以手抠物谓之楏,亦谓之挎„„两股间谓之奎,亦谓之胯。《说文》奎,两髀之间也。„„凡与刲、刳 二字声相近,皆中空之意也。”(卷三上)这里王念孙所指出的“刲, 刺也”“刳,判也”正是词直接体现出来的概念义,而上述诸词“皆有中空之意”的说解,则是揭示了词深层的“隐含义”。“隐含义”是抽象的,体现了人们关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感受。
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且词源错综复杂,其词义的隐含义之丰富自不待言。词的概念意义一般说来是各民族共通的逻辑范畴,不因文化不同而有差异,义项基本固定,属于封闭系统,而隐含意义却随着民族不同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往往能影响到词语选用是否得体的问题。如冰和玉的概念在汉人和英国人是共同的,但汉语“玉”和“冰”跟英语“ice”和“jade”的词义却各有其民族特色。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英国的汉学家老翟理斯Giles 在《中国文学菁华录》中译作: Tell them,“an icy heart in vase of jade.”直译为汉语即是:告诉他们,“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因为在英语中ice和 jade没有汉语的“冰清玉洁”的隐含义。
词的隐含义还具有时代特色,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乌龟”的“龟”,古汉语的伴随义是长寿,所以有取名“龟年”的,但到近代却产生出“妻子不贞”的意义,感情色彩也起了显著的变化。再如紫色,在汉代以前被认为是间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朱熹《论语集注》曰:“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亵服,私居服也。言此则不以为朝祭之服可知。”《孟子》有:“恶紫,恐其乱朱也。”的说法。中国在三千多年前以赤、黄、青、白、黑为五大正色,而认为红、紫乃是间色,包括孔子在内都不喜欢紫色。但是这种观念在汉代以后却发生了变化,汉代的三公九卿分别是“金印紫绶”和“银印青绶”的待遇,再如“取青紫,如拾芥”句中“青紫”即指高官。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掌握一种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运用,还要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词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对于那些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了解汉语词汇的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就显得非常必要。朱光潜在《谈翻译》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对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次把文化作为概念提出来,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高级阶段,“充溢着文化氛围”。翻译家傅雷说过:“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征,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内而忘其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谓“外”即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内”是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如前文所述,词的隐含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而在西方古代理论中似乎不存在对应的概念,李约瑟译为vitalenergies,虽较合中医的解释,仍难尽其意,后来干脆音译成qi。对于同一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隐含义。如汉语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鼠肚鸡肠”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姑娘、女人;rat在美国俚语中可指大学新生;mouse and man 可指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喻文静如鼠。可见,“鼠”在英语的比喻中则显得比较可爱。
再如英国的east wind(东风)是一股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类似于我过的西北风。英国由于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因此,在理解唐德宗的诗“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色”时,就要向欧美的学生讲清这种因特定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隐含义的差异。同样,“天有不测风云”中的“风云”一 词,对欧美的学生来说常会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的“风云”的隐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义告诉学生,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留学生学习第二种语言,由于不是母语,所以词语中的隐含义与词典中解释的概念意义往往对不上号,这种现象在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显得更加突出。如在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时,如能讲清其典故,对理解其中“鹅毛”一 词将大有帮助。此典出自《路史·云南俗传》:古代土官缅氏派缅伯高送天鹅给唐天子,过沔阳湖,天鹅飞去,坠一翎。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来就用“鹅毛”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在汉语古诗文中,颜色词的隐含义则更加突出。如通常我们可以把“青、苍、碧、绿”四色英译为:“blue, grey, bluish green, green.”但在中国古典诗文中,这四个词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它们的界限是模糊的。如李白《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中“青”,不是“blue”而是“black”。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中,汉语词汇和古今词义的变化也很大。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是复音词,而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或者虽是复音词,但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如白居易《病起》:“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扬酒旗。”句中“劳动”是“感谢”(thank)之义,如果理解成“labour”就不对了。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可见,词汇的学习及其意义的准确理解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上文所言,词汇意义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于语言意义,对于有些词汇,即使了解了词汇本身的意义或其主要意义,并不能说明就掌握了它真正的涵义,因为词的内涵远比它的理性意义丰富、复杂得多。
就外国留学生而言,大多数的用词差错都来自于目的语和本民族语语汇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词汇的用法、语言形式,而且还要学习词汇的隐含义,它将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认识世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汉语本来就是联合国常用语言之一,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沟通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开始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汉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等,还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研究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融入方法和融入程度。
1 通过文化背景引入,减轻学习中的“陌生感”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文化的体现和传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引入文化背景的熏陶,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的字、词、语法,从掌握语言的表面到了解文化的内涵,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效地减轻学习中的“陌生感”。
1.1“方块字”中蕴含的文化
我国的汉字也被称之为方块字,与字母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类,中国的造字法比较复杂包括象形文字、形声字等。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而言,初次接触这些方块字难免会不知所错,因此,应该从笔画简单的汉字着手,并从汉字的起源———甲骨文入手,将方块字转化成图形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增强其识记能力。
1.2 词汇中蕴含的文化
汉字的学习从单个的字逐渐转变成词汇,最终是语法句子。而我国的文化积淀在词汇中,许多词汇里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例如要讲授香港这个地方性词汇,就需要从香港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演变中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因此,词汇中蕴含着文化,文化教学可以逐渐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
1.3 谚语中蕴含的文化
谚语是中国词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谚语中许多词语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比如,中国人崇尚龙文化,所以龙在人们心中具有神圣的意味,而狗则是忠诚的象征,虽然西方人对于狗是推崇的,但在中国人关于狗的言语中十之八九则是贬损的意味,因此,学习汉语,必然要结合中国文化,方能深入理解和领悟。
2 融合文化心理差异,增强学习中的“认同感”
学习汉语的过程,不仅在学习汉语的规则体系上,同时也在接受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上。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消除学生的文化心理差异,帮助学生消除思维认知误区,增强学习中的认同感。
2.1 用对比法消除认知误区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例如当别人夸奖你长得漂亮时,中国人往往会表示谦虚,而西方人则会大方的表示感谢,此时,如果不加以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误解,进而用错语言,这是学习汉语中的大忌,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交际和沟通。
2.2 用演示法消除认知误区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较为严重的语言差异,例如中国人见面常会说“吃了没”,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不需要明确回答的寒暄的语言,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一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这时,可以采取用教学电影的演示方法,如李安导演的《推手》、张扬导演的《洗澡》、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等,都对中国文化内涵、当代生活面貌进行了全面展示,可以直观、有效地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
2.3 用调查法消除认知误区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材料、访谈提问、分析总结,更容易消除认知误区。采用调查法时,教师应对调查目的、调查方式、调查计划等做出详细的预先规划,不宜盲目进行。如,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中国人的称呼用语容易产生混乱,不理解为什么对陌生人也要以“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亲属关系称呼。再如,西方人自尊心较强,向别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和程度应根据接受方的愿意程度而定,这与中国传统的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习俗容易造成冲突。学生往往感觉诸如在公交车上老年人不提需求也主动让座等,过于主动、对被帮助者不够尊重。可通过调查法对这个认知误区,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对上述问题进行访谈,两人一组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总结。实践证明,学生亲身调查,对消除认知误区更有说服力。
3 开展文化实践教学,培养学习中的“成就感”
3.1 影视教学手段的引入
影视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首先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其次,在影视中涵盖着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审美等诸多概念,进行影视教学的同时,就是让学生掌握汉民族文化的过程。例如经典影片《大话西游》其语言幽默诙谐,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其中又涵盖着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部分内容,学生看完影片之后对唐僧和猪八戒等的认识往往超越了名著阅读的理解能力。
3.2 文化参观实践的引入
生活中的语言是生动的、鲜活的,组织文化参观实践,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研究,了解、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积淀与民俗民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式不仅具有学习上的挑战性,更具有一般课堂上所不具备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对这种教学方式最感兴趣。教师在学生出发前,应该明确参观路线、参观目的、参观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出游机会接受中国文化。在访问和旅游过程中,学生离开课堂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在日常交往中不仅可以提高汉语的语言水平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可以切身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魅力。这些被直接感知到的知识,学生会深刻地铭记于心,从而加强他们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这是将书本知识结合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
3.3 文化表演实践的引入
文化表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汉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与素质教育如出一辙。具体的文化表演内容则需要根据留学生的中文水平进行科学的界定。例如,对于那些初学者而言,尽量选取一些旋律比较慢,语言比较简单的歌词和小品,让学生们边唱边学,这样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4 结语
在教育的实践中,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总是不断的与学生情况和学生素质以及社会需要等的变化相互适应。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能力,也为了便于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的融合汉民族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融合方法和融合内容等,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适当地调整,希望一线教师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化的研究,早日制定出更完善更具体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邵敬敏.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J].语言文字应用,2002(2):77.
【关键词】“六书” 对外汉语 汉字教学
一、“六书”概述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1]里对“六书”做了权威、全面的解释:“《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而转注、假借为用字法,故在下文中我们就不对转注、假借作讨论了。
二、运用“六书”教授汉字的可行性
诚然,汉字历经数千年演变,现代汉字大多已经看不出最初造字的理据了,难以再用“六书”理论进行理据分析。但是,“六书”已经沿用了两千年,早已深入人心,尽管它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仍旧是分析解读汉字最科学、最系统的理论。况且人们再造新字时,往往是以“六书”作为理据的。
教师将“六书”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可以引导外国学生发现:虽然汉字数量繁多、形体复杂,但却是组织严密、规律性很强且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字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对“六书”作适当的简化、变通、融合、说明,使之适用于指导汉字学习。此外,将“六书”运用于汉字教学中,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既可以提高汉字识记的效率,又增强了汉字学习的趣味性。若教法得当,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更多汉字,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三、“六书”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象形字教学。我们可以采用图示法给外国学生讲解象形字,启发他们的感官思维能力,激发起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不可否认,随着汉字形体的演变,现代汉字的象形特征已基本消失,外国学生往往会因找不到自然事物和象形字之间的相似性而感到困惑。例如“日”字,外国学生第一次看到一般并不会认为它指的是太阳,会认为更像是窗子。如果教师将“日”字从古至今的演变线索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他们就能够直观地了解汉字的形体变化,更易理解和便于记忆了。
2. 指事字教学。讲解指事字时,我们应该着重强调指事字的指示点,让学生观察指示符号的位置和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帮助学生习得这一类汉字。
3. 会意字教学。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成,其构件一般为象形字或指事字,各构件的意义与整字意义有一定的联系。在讲解会意字时,我们应先分析组成该会意字的各构件,并明确各构件的意义,再运用联系的方法讲解整字的意义。
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俗字源释义法。俗字源并不是字的本源,但它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而且可以用来纠正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和帮助记忆。有一些字,如果按照其造字理据讲解,可能会起反作用,这时俗字源释义法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森:有很多很多树,形成一大片树林,就是“森”。
灭:锅里着火了,用锅盖一压,火就灭了。
但这种方法不可滥用。利用俗字源讲解,最好选那些失去理据或理据讲解困难的字,而且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汉语知识之后再使用。这样才可避免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收到满意的效果。
4. 形声字教学。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比例甚高,是汉字的主体。形旁和声旁与字义、字音的密切关系,具有拼音文字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抓住形声字形旁与声旁的特点和规律,是引导学生轻松识记汉字的有效途径。
(1)利用形旁类推字义。形声字中形旁相同的字在意义上往往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实际教学中,我们若能以形旁为中心,联系形旁的意义,将形旁相同的形声字集中起来,指出它们在意义上的联系和差别,集中讲授一系列同形旁的字,可以降低外国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
(2)利用声旁类推字音。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表音效果好且具有较强构字能力的声旁来集中识记一系列含该声旁的形声字。所谓的表音效果好的声旁,是指其声韵调与整字读音声韵调相同或相似的声旁。
类推示音法也有其局限性,并不适用于每个形声字的教学,对于声旁与整字读音联系并不密切的形声字,不宜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在尽量引导学生不应根据已学过的汉字盲目地去类推,让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汉字的形旁与声旁,让学生遇见新字之时,先运用学过的知识推测整字读音,再翻阅字典进行确认。
四、文化教学渗透于汉字教学之中
采用科学的“六书”理论教授汉字能够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汉语、汉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和它的书写系统。例如,教师讲“婚”“嫁”“娶”这几个字时,可以结合古代婚俗文化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外国学生理解和识记汉字,还能让他们进一步体会中国古代文化,激发起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一、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语料分析
(一)“白”与“白白”的语义
通过使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CCL设定条件为“现代汉语”,输入关键词“白白”检索,共有语料3 154条,输入关键词“白”检索,共有225 084条;HSK字符串检索“白白”51条,“白”62条。CCL采用等距离抽样的办法,两个词随机抽取40组连续的50条语料,“白白”每隔10个抽样一次,即“白”有2 000条语料,“白白”有200条语料。
通过分析概括,发现“白”与“白白”都可以表示以下两层含义。(1)徒然的,做了正面努力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效果。例如,等在一旁空开着,不用的家用电器应关掉,而不要让它处在待机状态,白白地耗电。(2)无代价的,无报偿的,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好处。例如,五十岁可以在家乡白吃白喝。
(二)“白”与“白白”的语法特征
1.“白”与“白白”修饰动词语义分类。例如,(1)你给人焊这个,说五毛钱,也白捡。(2)五十岁可以在家乡白吃白喝。(3)如果实行代理制,15%白白给了别人,我们心里不太舒服。(4)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没有白白地拼命学英语!
通过例句(1)(2)(3)(4)中的“白捡”“白吃白喝”“白白给了”“白白地拼命”这四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将“白”与“白白”后面的动词分为甲类和乙类。
甲类可分为两类。甲1:拿,得,到,赢,挣,赚,找,取等→甲1[+得到]。甲2:吃,喝,看,听,睡,玩,使,用等→甲2[+享用]。乙类也可以分为两类。乙1:给,交,付,捐,献,花,费,耗,死等→乙1[-得到]。乙2=V-甲1-甲2-乙1,做,去,跑,写,劝,想,气等→记作乙2[-享用]。
2.“白”与“白白”语用主体改变,语义内核不变。例如,(1)白搭,主语为损失者,宾语为受益者。例如,许由这个隐者,把天下给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当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2)白得,不费之惠,主语为受益者。例如,白白得到的好处。
袁毓霖先生认为任何行为动词,无论是否处于自主,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总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即使破坏,对破坏者来讲,也是产生了效益),而人们对行为的价值判断,主要是看付出与收益的比率。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此方的“白搭”意义隐含着彼方“白得”意义,反之亦然。
二、“白”与“白白”的语义归纳与相关语法特征
通过前人研究总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分析,对“白”与“白白”的语义和其相对应的语法特征进行归纳。
第一,徒然,做了正面努力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效果(V甲1[+得到]/V甲2[+享用]/V乙1[-得到]/V乙2[-享用]),说话者强调“白V”的行为结果。例如,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细嚼。”(《红楼梦》四十一回)
第二,无代价的,无报偿的,说话者强调“白V”的行为前提。例如:可是谁肯白吃一顿,至少还不得出上四十铜子的礼。(老舍《骆驼祥子》)这一语法特征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好处(+V甲1[+得到]/V甲2[+享用])。①主语受益。例如,白白得到的好处。②宾语受益。例如,但鲍拒绝出战,结果把该理事会的拳王腰带白白送给了刘易斯。(2)做了错事而不用付出代价(+V甲2[+享用]后接“表示损害意义”的V)。例如,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
三、“白”与“白白”的语法功能比较
(一)动词搭配
“白白”修饰的动词,或是双音节的,或者是有其他成分黏附在一起的单音节动词,不能修饰光杆单音节动词。如不能说“刚才那些道理白白讲”,只能说“刚才那些道理白白讲了。”再如,没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贸然下井救人,结果又白白送了四个人的性命
“白”可以修饰单音节动词,也可以修饰多音节动词。例如,如是则此道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
(二)加后附成分“的/地”
1.“白白”带不带“的/地”是任意的。例如,(1)如此下去,势必白白地浪费时光,误了工作,误了人民。(2)鸦片战争中接连被西方列强打败而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内政改革,白白浪费了20年光阴。
2.“白”则绝对不能带“的/地”。例如,劳动白劳,多少年我也没挣过钱,哎哎。
四、“白”与“白白”的语用功能比较
(一)感情色彩
“白”与“白白”作为羡余成分,增强感情色彩。例如,(1)这么样,他的钱全白垫出去,只剩下那辆车。(老舍《骆驼祥子》)(2)这么样,他的钱全垫出去,只剩下那辆车。(老舍《骆驼祥子》)。例(1)中使用“白”字,突出了惋惜这一情感,而例(2)客观论述,没有感情色彩。
(二)语体色彩
1.“白”口语色彩更浓,“白白”书面语色彩更浓。(1)五十岁可以在家乡白吃白喝。(2)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无所得。
2.“白白”和“白”作“徒然/无代价”等消极意义讲,贬义色彩鲜明,所以,一般在“公文语体”“法律语体”中不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
五、留学生对“白”和“白白”作为副词意义的使用情况
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白”共有62条有效语料,作副词义有8条,全部使用正确。“白白”共选取51条语料,作副词义的有27条,2条使用错误。同时,运用“白白”和“白”的副词义的学生,都是中级以上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且词义分配所占比例和CCL语料库相似,词义把握也基本正确。可以说留学生对相近副词“白”和“白白”的掌握情况比较乐观。
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留学生在汉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对虚词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希望可以触类旁通,通过本文对“白”和“白白”的分析研究,以期加深留学生对汉语虚词的语义、语法、语用等的理解,保证学生掌握虚词最为核心的义项,进而延伸拓宽。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比”字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偏误
“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 主要比较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数量、状态以及动作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范晓 (1998) 将“比”字句定义为由介词“比”构成的介宾短语做状语的“介宾谓语句”, 吕叔湘 (1980) 在谈到“比”的动词用法时, 提到“比”的后面可以带趋向补语“起来”, 组成“比起”和“比起来”, 表示“和……相比”的意思。一般“比”字句都着重突出比较项、结论项、比较点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研究, 例如, “X比Y还W”“比N还N”“不比……”等, 这些句式结构都是汉语中常见的, 文章将基于对留学生“比”字句的偏误分析, 寻找合适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指导教学。
一、“比”字句的基本特征
吕文华、周小兵和王茂林等诸多学者对“比”字句的结构做了比较详细和全面的分类, 下面就以“比”字句的一些例子分析下它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1) 他比我这个搞销售的还能说话。
(2) 他做事比男人还男人。
(3) 看他笑, 比看他哭还让人难受。
(4) 老太太比年轻人记性还更好。
(5) 这里的生活比猪狗还不如。
(6) 他比小李还都应该多考几分。
(7) 他比你还更有信心。
(8) 我比你跳的高跑的远
(9) 没有人比你对我更好的/你比任何人都好。
(10) 我的成绩不比你的差。
(一) 句法结构特征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 前七句属于“X比Y还W”的结构, “X、Y”是句子的比较项, “W”是结论项。例 (1) 中, 结论项包含能愿动词“能”, 如果去掉就变为“他比我这个搞销售的还说话”, 因此, 在这个句子中程度副词“还”不能直接跟动词。例 (2) 中, “比男人还男人”这种句式结构相当于“X比Y还Y (W) ”, 比较项“Y”的词性与后面结论项“W”的词性相同。有时候还可以是专有名词、身份词、职务、党派词等, 如“比雷锋还雷锋”“比国民党还国民党”。例 (3) 中, 这句话是“还”后面接动词“让”, 句法结构为“X比Y还+动词+补语”。例 (4) 的句式结构是“X比Y还+副词+形容词”, 该句式省略“还”变为“老太太比年轻人记性更好”也是正确的。例 (5) 是一个“X比Y还+否定副词+补语”的情况, 在汉语中常见。例 (6) 中“都”在句中充当副词, “应该、能、会”等位能愿动词, 它的句法结构位“X比Y还+副词+能愿动词+补语”。例 (7) 中, “还”与“更”组成双副词, 句法结构为“X比Y还+双副词+能愿动词+补语”。从上面七个例句可以看出“X比Y还W”的结构后面可以接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各类实词, “比”字句的句式相当灵活。
再看看例 (8) , 这个句子的结构为“X比Y+动词+宾语+动词+补语”, 句子中“跳”“跑”皆为动词。例 (9) 的两个句子表达的含义一致, 前面一个句子的结构为“没有比……更……的”, 后面为“X比任何/谁+都+形容词/动词”。例 (10) 则是一个“不比……”的句式。总之, 后面三个句子是不带“还”的比较句, 并且最后一个句子是比较句否定式表达, 这种句式由于“不”的位置不同和数量宾语的有无所造成的差异, 因此, 比较句否定形式具有多样性。
(二) 语义结构特征
“比”字句作为一种句式也有其内部结构, 它的变换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我的成绩比你的差”或“我的成绩比你的成绩差”“老太太的记性比年轻人的 (记性) 好”等句子, 都是N1 (的) +N2+比+N3+VP或N1的+N2+比N3的 (N2) +VP的格式。他们的主要形式区别在于N3后是否有“的”;从意义上说, “N1的N2”和“N3的N2”作为互比的比较项, 更加详细具体, 突出了“比”字句的变换规律。
从前面列举的十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 “比”字句可以没有比较点这一具体的语义成分, 如例 (9) “你比任何人都好”, 这句话从表层看并没有指明“好”的具体比较点, 又如“我比你优秀”“笑比哭好”等, 有些句子从深层上看比较点只充当限定作用, 如“我的考试 (成绩) 比你的考试 (成绩) 差”或者可以合起来说“我比你考试差”, 这里的比较点“成绩”对于考试起着限定补充的作用。其次, 有时候“比”字句中没有“主体”“客体”的语义成分, 例句中的“我”“你”都只做比较项的限定成分, 属于平级关系, 并非主客体关系。如果把句子用同谓词改成“我的考试成绩”和“你的考试成绩”或复合述谓结构“我比你考试差”意思也不会改变。第三, “比”字句比较的通常是两种事物都具有的某种相同性质状态的相对强弱情况, 所比较的两种事物具有某一方面的共同点, “我的成绩比你的成绩差”这句话中比较的只是两者在成绩上的强弱, 而且是需要控制的变量条件, 如同一年级、同一地区等。第四, “比”字句既有肯定形式又有否定形式, 在大多数情况下, 肯定形式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要大于否定形式, 如例 (4) (8) 和 (10) 相比。
(三) 语用结构特征
“比”字句最突出的语用价值在于比较, 它能说明比较项之间的联系和等级差别、性质状态强弱等, 有利于对比较项的认知。有时候句中还出现一些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丰富了词语的解释方法。
比较句“X比Y还W”句式的语用特点主要在于它所使用的语用环境, 如果在非对话交际中, 这类结构的比较句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如果在对话交际中, 这类结构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 例如:“这位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 可是她的记性比年轻人的还好” (非对话环境) 。“A:小王穿这件衣服好看。B:可是, 小李穿这件衣服比小王还好看” (对话环境) 。在例 (2) “他做事比男人还男人”这个句子中, “比”字句就带有一种感情色彩, 可以理解为褒义或贬义, 有些句子还可以表达一种讽刺、调侃的意味, 如“比农民还农民” (贬义, 表嘲讽) 、“比雷锋还雷锋” (褒义, 表赞扬) 等。这类“比N还N”的结构多使用于日常说话的口语中, 含蓄而又简明。例 (7) “他比你还更有信心”这一句子中, “更”“还”表程度的副词有强调的作用, 否定了先前所设想的事实。那么例 (9) 中“没有……比……”这样的比较句是说话人心理的最大预设, 达到比较的极致位置。例 (10) 这类“不比”句式往往带有一种反驳的意思, 表示在客观上陈述一种事实, 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如“小张不比你勤快”“小明不比你笨”等。
二、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
(一) 常见偏误类型
本文从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主持建立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45条记录中分析归纳留学生在使用“比”字句时出现的一些偏误, 还结合其他常见的一些偏误现象, 总结出几点偏误类型。
首先, 结果项的误加。学习者并没好好掌握在“比”字句中形容词可以受哪些成分的修饰, 因而导致用错误的副词来修饰。例如, 在作文《给父母写的一封信》中, 印度尼西亚考生写道“北京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变化比较大”, 泰国考生写道“从这学期开始, 学习比上学期较难, 特别是写作这一门课, 难度较高”等。吕叔湘曾说过, 比字句谓语形容词前后常可带表示程度或数量的成分, 如“更”“一些”“五岁”等。不过比字句谓语形容词带修饰成分是有限制的, 如比字句中的形容词不能受“很”“非常”等副词修饰。例句中的“比较”和“较”在比较句中一般不能修饰形容词, 除了列举的“比较”, 还有“很”“多”“得很”“非常”“有点”“极”等词的误加。
其次, 比较项的误用。比较项的误用一是本不需要用“比”字句而使用了;二是在使用时两个比较项在性质上不同, 也就是说相比较的两个事物不具有可比性。例如, 一个德国考生的作文写道“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 关于‘安乐死’的观念不是比过去的那么保守了”, 这句话可以改成“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 关于‘安乐死’的观念没有过去那么保守了”。句子在更改之后表述更加清楚明白, 用“比”字句反倒使人不易理解。再如, “广州的天气比北京热”两个比较项一个是“广州的天气”, 一个是“北京”, 两者毫无可比性, 可以改为“广州的天气比北京的天气热”, 这样比较项从性质、语义等方面才是一致的。
第三, 比较句的否定式使用不当。比较句有肯定式和否定式, 否定式为“不比……”, 在使用过程中学习者通常用肯定式来表达否定的含义。如韩国考生写道“父母的少年时期比子女的经济条件不好”, 这句话应改成“父母的少年时期不比子女的经济条件好”, 使用时一般不用“X比Y不……”。
第四, 句式杂糅。学习者容易把两种结构放在一起使用, 这样句子的结构混乱。如“随着经济、科学的发展, 代沟的问题比以前越来越历害”“我出生的时候家境比以前越来越好”, 这两句话中的“越来越”是历时层面上的, 表示时间的推移, 而“比”字句所比较的都是共识层面的。因此, 两者不能放在一起, 可以选择其中之一, 可以改为“随着经济、科学的发展, 代沟的问题比以前更厉害”“我出生的时候家境比以前好”。
第五, 语序偏误。由于大多数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 对比字句结构没有理解清楚, 因此, 本应为“X比Y+W”的结构用成“X+W比Y”。如“比一般人和尚的思想应该好得多”“可是当时我天天玩儿比学习更喜欢”, 前一句把比较主体“和尚”放在了比较客体之后, 一般情况下比较主体应放在比较客体之前, 后一句把“比学习更喜欢”放在了谓语之后, 顺序颠倒了。
(二) 造成偏误的原因
首先, 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学习者来说, 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会对其学习产生干扰, 也可以说是语际干扰。如日、美学生发不好汉语的送气音, 因为他们母语中没有送气和不送气的情况;发zh、ch、sh、r时, 过度颚化, 把舌尖音发成舌面音, 变成j、q、x、y。又如汉语中“小王比小李聪明”, 有些东南亚国家的学习者则会说成“小王聪明比小李”。
其次, 受语内迁移的影响。语内迁移的主要表现是过度泛化。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 会由大的语言规则的偏误较多转为具体的用词上的偏误。留学生通过对“比”字句的学习, 他们知道“比”字句谓语形容词可以受数量和程度词的修饰, 所以他们就用了一些不恰当的程度词来修饰导致出现误用的现象。有些不需要用比较句的句式, 他们则任意滥用。
第三, 受学习策略的影响。这种偏误情况主要有套用已经制定好的会话模式, 回避自认为较难的语音或词所产生的偏误。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常会出现自己觉得很难的问题, 这时有些学习者就容易故意回避问题或者是直接在不理解句子结构情况下套用类似的句子。例如, 有学习者觉得汉语“比”字句很难, 就用“我学习辛苦, 妈妈做家务更辛苦, 爸爸工作更辛苦”之类的病句来代替。
总之, 一般来说, 我们都是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描写、解释这五个步骤和方法对偏误进行分析。只有经过反复纠正偏误, 学习者使用的第二语言才能逐渐接近语言的标准形式。在对偏误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也可以对比较句的教学提出一些策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习者受益。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年7月.
[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章新传.汉至清之“比”字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 .
[4]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 1995 (2) .
【全身反应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全身体格检查带汇报06-13
全身心工作,尽职尽责10-27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说课稿07-23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07-22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12-06
《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06-22
火灾反应预案07-21
离子反应辅导教案07-06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09-25
药品不良反应试题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