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郓城县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精选2篇)

郓城县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篇1

工 作 总 结

为认真贯彻《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和市林业局的统一安排部署,睢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谋划、精心组织,林地保护规划工作顺利完成。

一、加强领导,落实规划编制的工作措施

为保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以落实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和工作责任“四到位”为重点,积极而有序地推进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赵李同志为组长,县林牧渔业局党委书记邵其美同志任副组长,国土局、规划局、发改委、环保局、水利局、交通局和各镇为成员单位的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邵其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协调推进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技术服务组,县林牧渔业局副局长林化京(分管林政资源)为组长的项目小组,抽调了大批的林业技术人员参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睢宁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为科学合理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 时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基础资料;县林牧渔业局在春季植树造林、森林防火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能够确定专门人员、拔出专项经费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夯实技术力量和经费保障。同时,为强力推进林保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与各镇、园区签订了睢宁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责任状,明确了时间、任务、标准、目标和奖惩,强化了责任落实、健全了问责机制。

二、全面培训,提高规划编制的技术水平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影响深远。我县自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多次带领技术人员到宿迁、徐州等地参加培训并赴周边县、市交流经验,邀请省、市领导和专家就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技术细则、框架要求、软件功能应用、林地落界规程、数据处理流程等进行了培训,累计培训人员近200余人(次)。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镇级参加林地编制规划工作的人员再培训、再提高,全体技术人员工学结合,以学促干,用很短的时间理清了工作思想,明确了工作任务,掌握了规划编制的技术标准、工作方法和质量要求。通过层层抓培训,人人抓学习,为我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进强援,确保规划编制的工作进度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针对县级林业部门技术力量普遍薄弱、林业勘测设计人员有限的现状,我 2 县采取引进强援的办法,由有资质、技术力量强的徐州市浩森农林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通过业务承包、技术指导等形式承担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进度。事实证明,采取合作办法对全县林地落界、小班属性修正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大力开展外、内业调查整理,使规划更趋合理性

1、外业调查

按照工作方案安排,从2010年8月—2012年8月,根据工作需要,利用我县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和1︰1万地形图对森林资源(林地资源)进行了补充调查,尤其是对森林采伐、更新造林、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征占用林地等进行重点调查,更新整理了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2、内业整理分析

1、根据对森林采伐、更新造林、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征占用林地等进行外业补充调查数据更新分析整理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中森林资源数据,以此作为规划本底数据。

2、通过对“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分析,确定了我县用于生态建设的风景林区、防护林、城市建设绿化等林种结构状况。

3、根据我县2010—2020年开展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资料,明确了全县林地林权现状,确立了林地林权的管理目标。

4、针对全县林地利用现状、发展潜力和林种结构、布局等问题,召开座谈会,进行专题研究,就全县林地开发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我县实际,确立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林果富民”的战略目标,确保到2020年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29.81%(不含桑果面积)。

五、规划方案编制工作成果

1、规划期内至2020年我县林地总面积将由2009年的24117.15公顷,增加到25266.51公顷;

2、本规划编制描述了睢宁县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需求分析、林地保护利用等级划分与区域布局等具有指导性意见。

3、规划方案已经征求了县发改委、国土局、环境保护局、交通局、交通局、水务局、农业局、等多个部门意见,按照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2012年7月形成评审稿。4、2012年8月27日,召开了《规划》评审会。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睢宁县国土局、睢宁县林牧渔业局等单位专家和领导参加了评审会。评审组专家在认真审查有关资料,听取项目组关于《规划》的详细介绍后,经过认真讨论评议,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认为本规划可以作为开展全县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性、框架性文件,是睢宁县行政辖区范围内编制林地保护利用和其他专项规划及进行各项工程建设的依据。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严格规范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订

《睢宁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由睢宁县人民政府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组织编制、颁布实施,并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应当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以后实施过程中,确需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必须在对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评估、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后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由县人民政府批准。严禁通过修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降低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和林地生产率。

2、健全管理制度

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强化服务,提高农民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的积极性;加大对林地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统筹考虑,合理安排森林植被恢复费、育林基金等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设高效高产林分,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形成有利于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坚实基础。

加强林地确权工作,对在规划范围内已发放全国统一式样林权证书的林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江苏省实施〈森林法〉办法》、《江苏省生态公益林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稳定林权;对尚未发放林权证书的,要认真组织林 地林权的实地勘界,依法及时发放林权证。

3、落实监管责任

落实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考核责任制,各镇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林地保护管理及森林保有量负总责,建立完善实施规划的领导干部责任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把规划确定的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作为干部考核重要内容,把全面保护林地、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因素,建立并落实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

建立林地保护利用协作管理机制,县林业、国土、农业、农开、交通、水利、城建等部门,建立联席制度、联合执法等协作机制,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加大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

4、保障经费支持

建立和完善对林地尤其是公益林地的补偿制度,将《规划》确定的林地保有量和森林保有量执行情况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基层政府保护林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睢宁县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对退化林地修复、宜林地及未利用地造林,根据造林实绩,按照难易程度,实行以奖代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森林及林地资源;确保林地确权定界、调查监测、档案管理以及林地执法等资金投入。

5、强化技术支撑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提高林地监测管理水平。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完善林地林权管理制度,加强林地保护利用动态监测和信息反馈,并以数字影像信息为主要监测手段,建立以林地保护利用管理与动态监测为主要目标的林地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林地管理监测水平。

6、加强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设

健全林地林权管理县、镇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

林地问题是打造绿色睢宁、实现生态文明,推进园林城市、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事关生态、事关民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各镇场必须高度重视,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郓城县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篇2

1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背景情况

目前, 尽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国家规范尚未推出, 但已有部分省 (市) 率先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起步较早的有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份, 广东早在2003年已完成了省级规划的编制, 福建厦门市的规划于2005年底通过了专家评审, 浙江也在2005年底2个县 (区) 试点的基础上, 于2006年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规范》, 对当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确定在苏州市吴中区、陕西省吴旗县、福建省永安市、辽宁省北票市开展规划编制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总结经验, 即将推出规划编制的国家规范, 并且为了强化林地资源保护利用, 国家林业局已实施了各省 (区) 林地定额管理制度。2007年河南省完成了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将资源落实到了山头地块, 并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因此, 河南省开展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时机较为成熟, 应尽快列入议事日程。

2 林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2.1 林地资源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 华北大平原的南端, 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44.3%, 平原面积约占55.7%。全省山地、丘陵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太行山、西部的伏牛山以及南部的桐柏山和大别山等山区, 山区是全省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区域内森林资源以天然阔叶林为主, 担负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的重任, 是全省生态公益林的主要分布区。全省平原主要位于豫东黄淮海冲积平原和南阳盆地, 平原地区森林资源以杨树、泡桐等四旁树为主, 是全省木材的主要产区。

据2003年河南省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全省土地总面积1 670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56.41万hm2, 占27.33%;非林业用地面积1 213.59万hm2, 占72.67%。

在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面积270.3万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9.22%;疏林地面积9.03万hm2, 占1.98%;灌木林地面积59.83万hm2, 占13.1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5.64万hm2, 占7.81%;苗圃地面积3.07万hm2, 占0.67%;无林地面积78.54万hm2, 占17.21%。

在林分中, 用材林面积87.73万hm2, 占林分面积的44.37%;防护林面积94.67万hm2, 占47.88%;薪炭林面积5.97万hm2, 占3.02%;特用林面积9.35万hm2, 占4.73%。

全省森林覆盖率16.19%;灌木林地覆盖率3.58%;四旁树覆盖率2.87%。

2003年至今, 经过全省上下近五年的努力, 河南省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等有了明显变化和提高。因2008年河南省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尚未审定, 故暂不能使用。

2.2 林地利用现状

全省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面积270.3万hm2, 占59.22%;无林地面积78.54万hm2, 占17.21%。林地利用率相对较低。从各县 (市、区) 林地利用现状分析, 普遍存在如下情况:

看, 全省各县 (市、区) 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2004年已经完成, 生态林和商品林两大体系结构总体上较为合理。全省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35个、森林公园95个, 但对二级林种如风景林、速生丰产林、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等还需进行规划调整。

二是随着各县 (市、区)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 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十分迅猛, 而耕地资源极为有限, 因此建设项目对林地需求量较大, 而且存在缺乏统筹安排、随意使用林地现象, 林地逆转的趋势明显。

三是林地确权发证率还不高, 林地权属管理工作相对滞后。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下发后, 随着河南省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和深化, 将为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思路

在具体分析各县 (市、区) 林地资源及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按照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分类管理的总体要求和严格保护、科学经营、合理开发、有序利用的方针, 提出如下规划编制思路。

3.1 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确定林地保有总量

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 兼顾各县 (市、区) 经济社会的当前与长远发展需要, 统筹兼顾, 相互协调, 合理确定全县及各乡镇规划期内的林地总量, 对全县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总体安排。。一是在确定各规划期限时尽可能与县 (市、区) 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相一致。二是协调好与县 (市、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的关系, 并与相关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其他发展规划相适应。三是在分析近年来征占用林地情况和可供建设用地数量的基础上, 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以及林地定额管理的要求, 进行林地消长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进而提出各规划期的征占用林地控制数量, 真正实行征占用林地的定额管理和林地总量控制。

3.2 以现有资源为基础, 进行林地主导利用的功能分区

一是以各县 (市、区) 最新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基础, 结合林业区划成果、生态省和生态县建设规划、各类商品林建设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 (小区) 、森林公园建设规划等资料, 科学合理地进行林地生态服务与商品生产的功能区划。二是以地形地貌状况、林地利用方向这两个因素为区域布局的主导因子, 根据主导因子区域分布的相量保持村级区域的完整性并在地域上连片。例如某些区块虽与周边地区自然社会及林地利用方向差别较大, 但因区块面积不大, 尚不足以形成规模时, 则可就近并入相邻区域处理。三是对划分的区域内林地的经营利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评价, 规定区域的主导利用方向, 实行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分类管理。

3.3 从“三大体系”建设出发, 调整林地利用结构和确定保护等级

国家林业局2007年提出了建设林业“三大体系”的要求, 即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明体系, 因此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也应从“三大体系”建设出发, 科学合理调整林地利用结构, 顺应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一是对生态林地进行适量调整, 由于全省各县 (市、区) 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已经完成, 可考虑在有条件的生态林中增加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林的比例。同时河南省各地文化底蕴深厚, 人文景观灿若繁星, 应充分发掘森林旅游潜力, 规划增加森林游憩面积, 服务于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体系”的需要。此外, 河南省各地列入国家级保护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可考虑规划增加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数量。二是在商品林地中, 合理调整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速丰林、一般用材林的结构, 增加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速丰林的比例, 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三是根据生态的脆弱性、区位的重要性、经济的重要性, 对黄河、淮河流域和重要湖库等重点区位和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以及特色经济林划定特殊保护、重点保护等级, 提出保护措施。

3.4 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实行商品林地流转管理

在商品林地的科学经营上, 应充分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和所取得的成果。一是以市场为导向,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要引导并提倡全社会办林业, 鼓励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和规模经营、企业化管理, 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要实行资产化与市场化管理, 对商品林的林木、林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依法进行使用权流转。同时加强对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规范流转行为。凡发生使用权的变更流转, 双方应签订流转合同, 并依法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或换发林权证。三是商品林林地的经营和流转, 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因项目建设需要征占用林地的, 要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

上一篇:c++面试题下一篇:销售计划:制定销售计划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