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活动指导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社会活动指导(共8篇)

幼儿园社会活动指导 篇1

首先,区域空间根据需要调整和拓展,有效利用闲置空间,改善拥挤现象在区域布置上我园倾向于“四周划分,中央留白”的格局,即将教室四周划分一个个区域,投放相应材料,区域间用矮柜隔开,教室中央留出大块空间以备集体活动之用。但经常面临的状况是一些区域幼儿很少进入导致闲置,一些区域幼儿非常喜欢,过于拥挤,中央留白处也处于闲置状态。如何解决空间浪费与空间匮乏并存的问题?我们尝试了打破区域界线、拓展封闭的区域空间的方法,根据需要将区域活动延伸到教室中央或其他角落。

建构活动区能容纳的幼儿有限,更多的孩子只能选择别的区域,在区域布置时又不可能挤占其他区域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将建构活动区细分为搭建区、拼插区等,搭建区设在走廊外,主要以木质积木的投放为主,辅以其他废旧材料;教室内设拼插区,但只有放置材料的矮柜,没有设置具体的界线,想加入的幼儿可自取地垫,自选建构材料,自选位置,将区域空间延伸到教室中央和一些闲置的区域。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

其次,在区域活动的时间的安排上,我们采取“制度化与灵活化结合”的方法,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由于大班幼儿面临升小学,集体活动占据了大块的时间,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只有半小时。时间的限制使得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孩子刚在活动区“渐入佳境”,没过多久老师就宣布“时间到”,孩子只好恋恋不舍地收拾、离开,第二天重头再来。很明显,规定的区域活动时间远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但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是制度化的,不能轻易改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了将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做法,在主题背景下实现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有目的性。

如在“我的班级”主题活动中,有的孩子建议在建构活动区搭建我们的班级,得到大多数孩子的赞同,纷纷跃跃欲试。这时,老师看到孩子活动的兴趣点已经发生转移,于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提前结束集体活动,引导孩子一步步将“搭建班级”这一理想落实到行动中,将本来预设的几项内容“画班级”、“班级口号”等内容与孩子生成的兴趣相结合,放到小组区域活动来渗透。通过讨论,孩子们想到了盖楼前要画图、要有招牌等,于是自发分组,美工区小组设计班级草图,语言区小组设计招牌和口号,最后建构活动区小组根据“图纸”来搭建和设计班级,通过小组合作,幼儿经历操作、建构和设计的过程,实现了最初的构想。

二、区域活动的环境和材料安排策略

创设积极、适宜的区域环境,是幼儿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我们的建构活动区与角色区紧邻,美工区与自然角相连,这种相关区域空间的邻近设置,有助于引发促进相关活动的互动与交流。另外在材料安排上,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弄清材料的功能和教育价值区域活动的核心教育价值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建构活动区为例,要让孩子玩积木,教师只有对积木有足够的认识,在亲自搭建、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分析不同搭建活动中所蕴涵的关键经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着手对建构活动区进行安排和布置,才能在面对问题时自如地给出适宜的指导。

1924年,美国教育家卡洛琳·普瑞特(CarolinePratt)设计发明了一套积木,被称为“单位积木(UniteBlock)”,我园配备的正是这种单位积木。其特点是保持木质的原色,并且以精确的比例设计了“基本块”、“双倍块”和“四倍块”,这三种积木的高度和宽度都一样,其长度则呈倍数递增。随后,又增加了许多弧形、圆柱体、三角块、叉路、半拱门、双拱等共计38种单位积木。

充分的活动需要有充分的材料、充分的操作和充分的时间,建构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事物,在操作过程中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初步的立体空间和数理概念、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学习配对等。当他们搭建出自己的世界时,就会获得成就感。他们还可以展开角色游戏,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可以说,建构活动区积木的奇妙之处在于为孩子提供了整合性学习的途径和工具,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探究性融于一体。

其次,把握材料的选择、投放和运用策略,充分发挥材料的“活”价值区域材料作为幼儿操作的对象,是幼儿发展的媒介,选择、投放、变更活动材料是教师影响幼儿行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指导策略之一。

以建构活动区为例,建筑材料是开展建构游戏的物质保证,我班从数量、种类等方面为幼儿的建构活动提供适宜的材料,不但给孩子投放了单位积木、塑料动物、小汽车、小火车、轨道等成品玩具,还从实际情况出发,提供充足、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多样化的材料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孩子的创意和构思。

废旧材料的来源主要是孩子和老师自主收集,通过组织孩子讨论“废旧材料从哪里来?”“废旧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话题,帮助孩子拓宽思想,觉得收集废旧材料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喝了的酸奶瓶洗干净,就是建构活动区所需的柱子;家里喝完牛奶,剩下的纸箱可以用来搭“城堡”;买了新电器,包装泡沫板可以在搭建阳台时使用……因为这些材料是幼儿自主收集的,他们也格外爱惜,玩过后都自觉收拾好。在美工区,大家对废旧材料进行加工,使它们更适合在建构活动区使用。如烟盒做的砖块、薯片筒做的柱子、牙膏盒做的楼梯、果冻壳做的路灯、蛋糕盘做的花坛等,都成了孩子们搭建必备的“宝贝”。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研究了每种材料所蕴涵的教育目标和价值,通过观察幼儿平时活动的表现和经验,分层次投放建构材料,使建构作品形象生动,使幼儿的搭建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孩子在搭建“立交桥”时,需要搭出斜坡,但没找到可以支撑斜面的材料,经过几次失败的体验,孩子对搭建斜面兴趣减弱了。老师及时看到已有材料的局限性,拿出“多米诺”骨牌供孩子们选用。不一会他们就想出了办法,将骨牌搭成楼梯状,再把路面斜搭在上面,做成了让小汽车畅通无阻的斜坡,解决了“技术难题”。

另外,在搭建中遇到材料不足时,老师会提醒孩子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怎么去代替,也能搭出效果。通过巧用辅助材料,孩子学会大胆探索、一物多用,不但提高了搭建水平,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引导幼儿有序观察生活经验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建构活动区为例,平时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由上至下、由近及远、由整体到细节来观察事物,观察物体的形状、色彩、结构,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如观察“桥”,先观察各种桥的图片,不同的桥造型不一样,有拱形桥、立交桥、铁索桥、风雨桥、浮桥;材质不一样,有石质、木质、混凝土;结构和组合也不一样。幼儿通过观察,感知其各部位的名称、形状,引导幼儿思考用哪些积木来替换桥的什么部位,怎样用积木来表现桥的结构特征和组合关系。

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活动过程中自然介入,适度点拨,整体指导教师只有对区域活动的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原有经验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在了解、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引导。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搭建经验,也更注重细节,并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开始考虑布局,能使所造物体的结构更加复杂、精细、匀称,并能与同伴商量、分工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指导重点可放在经验的迁移和运用方面。但由于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相应地,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现场指导需要较高的技巧,既要基于预期、全面的考虑,又要随机应变、灵活调整。

区域活动前,要明确建构主题,使幼儿对建构活动的布局、分工以及活动的顺序做到心中有数。主题可以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是师幼共同讨论决定的,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是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主题:“我生活的社区”、“我们的航天基地”等;也可以建构本土化的主题,如“长城”等。对于幼儿暂时没有关注、但很有价值的预设活动,应通过多种途径将其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建构活动过程中,由于建构过程复杂,对智力和动作技能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指导,可能会导致幼儿因缺乏操作技巧丧失信心,放弃建构活动或长时间停留在敲敲打打,推来扔去的低水平游戏状态。因此,教师要对幼儿活动进行观察,在了解幼儿建构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引导方向,设置渐进性、建设性的问题,自然地进行随机教育,恰到好处地点拨,进行整体指导。

区域活动结束后,可请幼儿自评,如让幼儿说说自己搭的是什么、和谁一起搭的、搭的时候克服了什么困难,既满足了幼儿表现的欲望、增强了信心,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是教师引导下的群体评价,则要善于捕捉对大多数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点评,提升评价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如教师在评价“太空基地”的造型时,许多孩子争着说自己搭的部分,老师依次问完后说:“怪不得搭得那么棒!原来你们合作得好呀!”简短的评价使全体幼儿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还可以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用图谱记录幼儿的建构作品,将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张贴在建构活动区。

利用同伴资源,引导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一个群体中只要有一两个孩子搭建水平较高,这个群体的搭建技能马上就能很快提高。孩子之间的以强带弱、互相学习能力在建构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趋向于群体化,大班孩子甚至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设计建构复杂的造型。这时教师应能及时利用同伴资源,引导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建构作品。

同伴间的相互接纳是成功合作的保证,但在共同游戏时,各有各的想法,当彼此间发生争执时,要想使游戏能够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做出让步,并且协商解决争执,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学会用他人眼光看问题,增强儿童对自己行为给别人带来影响的敏感性,从而促成积极的同伴关系。但是有时候幼儿之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冲突,就需要教师引导,既妥善解决冲突,又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幼儿园社会活动指导 篇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首先,区域设置要在师幼共议下,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丰富多彩、多功能、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活动区设置要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尽可能做到动静分区,例如较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较喧闹的活动安排在室外。

二、建立适合区域活动的常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的,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活动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孩子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在活动中,孩子的活动不但不受到约束,而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更加愉快,更加自由。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经过亲身体验,懂得了吃饭时不要抛洒米粒,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他人。玩玩具时,阅读图书时,要井然有序,要相互谦让,同时也要在集体中关爱弱者。

三、家园合作,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

1. 投入的材料应接近幼儿的生活

区域活动同样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架起与知识之间的桥梁,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材料投放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所以材料的投放应贴近幼儿的生活。老师应善于捕捉幼儿的日常生活,观察幼儿近阶段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幼儿回忆生活、迁移生活,在不断的探索中丰富生活经验。比如,幼儿春游回来,对太原迎泽大桥、太原双塔、山西博物馆等非常感兴趣,我就在区域角中增设一个建构区,为孩子们投入了各种类型的积木。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探索的要求,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也要投放一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材料,这些材料多是经济实惠的废旧物品,例如瓶罐类、包装盒类、袋类、泡沫类等。也可以放些幼儿喜欢的自然材料,例如,在美工区中,可以投放树叶、花瓣进行粘贴、拓印;在益智区中,投放水果,彩色的石头当计算材料,让孩子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体验自由探索和创造的乐趣,增强想象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与幼儿一起参与制作活动,既能丰富区域活动又能增进亲子情感。

2. 材料投放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的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让每位幼儿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比如,男孩子喜欢抽象性的材料,女孩子喜欢指向性的材料。同时我们既要考虑幼儿的班级特点、年龄特点,也要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还要兼顾到个体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要求和愿望。

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意见 篇3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体育活动    身心发展

幼儿园有必要把孩子的兴趣引向户外,让孩子接触户外大自然,充分体验户外活动的快乐。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不仅增强幼儿的体质,更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下面以幼儿健康发展为中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总目标,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而不是为了培养运动员。我们必须避免幼儿身体素质培养的专项化或早期定向,在体育活动中避免运动员化、成人化和小学生化。如用连续上举重物等方法训练幼儿上肢和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游戏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既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例如在训练走的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模仿高人走和矮人走,以此锻炼幼儿下肢肌肉、韧带和关节,发展腿部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及身体的平衡能力及上下肢的协调能力,同时增强背肌、臂肌和腹肌,达到从多方面发展幼儿身体素质的目的。如在“穿越小树林”的体育游戏中,可以在操场上安插小木棍,让幼儿模仿小白兔、小鸟等的姿势在小木棍曲线跑动,这种新鲜、活泼的情景给体育教学带来轻松、欢快的教学气氛。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应该全面、综合地发展和提高幼儿的力量、耐力和速度三方面的素质。

在力量素质的培养上,利用适合幼儿的各种动力性力量活动发展幼儿的动力性力量。必须避免让幼儿进行憋气或紧张的静力性力量活动,如长时间进行“角力”。在耐力素质的培养上,主要通过逐渐延长活动时间、运动密度和强度提高幼儿的有氧代谢能力。例如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深呼吸训练时,采用了模仿火车的鸣叫声、吹气球、老猫伸懒腰等游戏。调整素质的培养应通过各种适合幼儿的运动,使幼儿的平衡能力、速度、柔韧性、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三、注重孩子体育活动中的科学化和兴趣化

我们开展户外活动,一般以体育游戏为主,根据天气情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动静交替原则,有时也在户外穿插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游戏,如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科学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孩子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如体育游戏《龟兔赛跑》,在活动前特别注意孩子的准备活动,然后给孩子们化妆——戴上可爱的头饰,另外给兔子戴上白手套,给乌龟背上贴一个塑料袋当“龟背”。“终点”和“领奖台”用大型积木搭建而成,途中用拱形门设两个“门”,让“乌龟”练习钻的动作,设置两个路障,让“兔子”练习跳的动作。把孩子分成四组,这样就缩短了孩子等待的时间。孩子很感兴趣,都争抢着交换角色比赛,连平时体弱的孩子也不示弱。活动中,根据孩子发展与动静交替的特点,控制和调节活动量。活动量较大时,老师穿插分发奖牌,让孩子休息一会儿。整个游戏中,孩子对活动形式、过程感兴趣。通过游戏,有助于孩子形成顽强、自信的品质及团结友爱和集体荣誉感。

四、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

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精心设计,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在亲身体验中逐步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逐步变自我的好动为主动的活动,有利于幼兒潜力的开发。注意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捕捉到幼儿的信息,让他生成下去。因为,对感兴趣的活动他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开发。他们的表现的确让我大吃一惊,他们会在活动中积极挑战自我,挑战难度,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在户外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在给孩子更多自由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安全教育。户外场地活动范围较广,幼儿四处分散活动时,教师的视线不能顾及每个幼儿。因此,活动前要尽可能预计到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活动前老师要向孩子交代活动的规则和有关安全事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检查仪表,注意调节幼儿运动负荷,活动前后减加衣服。教师要四处巡回走动,及时纠正幼儿危险动作,聆听幼儿交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和安全教育。

六、积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现代家庭多数居住在高楼里,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幼儿园生活的小乐园,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鉴于幼儿园户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决定户外活动的设备、器材、玩具材料必须多样化,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实际需要。户外大型玩具是幼儿园的必备设施。

可以适当添置户外体育活动的各种玩具器材,如小木马、跷跷板、足球、转椅、蹦床等。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不同功能的活动器械。如小班孩子喜欢鲜艳、简单、可爱的玩具材料,也许一根彩条孩子也玩得很开心;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重,喜欢新奇、刺激的,用各种多余的布料制作投掷的沙包、利用报纸制作奔跑的风筝、利用破损的光碟制作投掷的飞碟等。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做有心人,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这样孩子就能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3.01.

[2]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06,4.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篇4

第一讲 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涵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幼儿园全部教育工作的总和。狭义是指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幼儿园教育是教师指导

下的幼儿的学习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包含几方面内容:

1)教师按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与组织的教学活动 2)幼儿园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 3)幼儿自选活动(活动区)的提供与指导 4)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和利

用 5)家长工作和社区联系等。3.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涵义:

由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园课程标准,有计划地,系统地设计,组织和安排各

类教育活动。

4.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自然 2)朴素 3)美观 4)安全

第四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科学的涵义: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

和发展。

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

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科学技术的功能:

认识功能1)科学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技术化2)对科学技术实践有指导作用3)

改变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面貌

生产力功能1)可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2)通过实践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

新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水平3)扩大劳动对象,使原来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利 用

4)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3.二到四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

1)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例如 把绿草绿叶叫做绿花 爱向成人提问这是什么那是

什么 2)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 例如 小男孩看到爸爸刮胡子以后学着给小鸡刮

鸡毛导致小鸡丧命 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例如 看到皮球从积木滚下就说它不

乖 看到四条腿动物就说它有两只手两只脚 4)认识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4.四到五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1)好奇好问 例如 不但喜欢问是什么 还爱问为什么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和简

单的因果关系 例如 树摇了,所以刮风了 火车会叫会动 所以是活的东西 3)开始根据

事物的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例如 把苹果 梨 桃归为一类 认为能吃 吃起来

水多 把太阳卷心菜归一类 认为都是圆的 把太阳和公鸡放在一组 认为太阳一出来 公

鸡就喔喔叫

5.五到六岁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例如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 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 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的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的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 例如 解

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乒乓球是圆的 积木是斜的 球放上去就会滚 3)能初

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例如 有的学前儿童只能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

而把昆虫排斥在动物之外 认为昆虫是虫子不是动物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

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

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定期培养。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1)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情

感态度目标)2)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

学概念(知识经验目标)3)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方法技能目标)8.以上三个目标的联系:

知识经验——基础 能力方法——核心 情感态度——动力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1)人体2)动植物3)生态与环境4)自然科学现象 5)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10.专门的科学教育(学会区分和判断)P51:

1)预定性科学教育 2)选择性科学教育 3)偶发性科学教育 11.理解以上三者八方面的区别(PPT上,具体见笔记)12.观察的类型概念和注意点:

(1)个别物体的观察:是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注意点:

1)通过观察,帮助学前儿童获得关于物体与现象的各方面信息 2)在各年龄段均可进行(2)长期系统性观察:是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地

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有较完整的认识。注意点:1)主要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季节,气象的变化 2)中班开始采用这种观察,主要在大班进行 3)

一般是在物体或现象有明显变化时组织学前儿童进行观察

(3)比较性观察:是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注意点: 1)帮助学前儿童:发现物体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2)比较性观察的阶梯:同类——差别大的动物,并已经认识过的 植物——一种熟悉,一种新的,两

个或两个以上差别细致的动植物 3)一般在3岁后期开始使用 13.观察活动的指导:

1)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 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3)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 4)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 14.举例说明比较性观察提供的指导:

观察活动的指导1)2)3)4)加上比较性观察的注意点

15.小实验活动指导的注意事项:

(1)1)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前要做预备性试验2)要是每个儿童看清演示过程3)演示实验要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2)1)要为儿童的从操作试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简单,方便,量足)

2)指导学前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学习操作技能

3)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

4)交代实验规则,保证学前儿童安全

5)引导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实验结果 16.小实验内容指引

物理实验(声,光,电,力等)化学实验(让鱼刺变软)

植物实验(挖制与植物生长有关条件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生活习性实验)17.种植与饲养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

植物:易生长,易照顾(对土质肥料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

动物:可供学前儿童观察和欣赏的,生命力强的(不易死亡,对饲料要求不高),性情温

顺的,易于管理,不影响学前儿童安全的动物

18.分类的类型(理解,概念不一定要背):

1)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

2)二元分类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品里,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

他物品

3)多元分类是指将物品按一些标准分成一类或几类 19.分类活动的指导

1)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2)要指导学前儿童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帮助学前儿童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儿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0.测量的类型

1)观察测量

2)非正式量具测量,也称自然测量

3)正式量具测量 21.信息交流的类型

(1)语言的方式

1)描述 2)讨论

(2)非语言的方式

1)图像记录

2)手势,动作,表情

第七讲 学前儿童体育

1.现代体育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

2.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理解&非常重要):

学前儿童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遵循零至六岁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以增

强其体质,发展身心素质和初步运动能力,提高他们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

育活动。

3.学前儿童体育的手段(填空&选择):

1)卫生因素 2)自然界的自然因素 3)体育活动 4)舞蹈,摩抚 5)其他各项手段 4.学前儿童体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环节。《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

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

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类似于

学校体育。但幼儿体育又具有其独特性,它是融幼儿保育的教育为一体的特殊的教育领域。

而且,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时,还需把“体育”放在首位。5.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特点(了解)

体育活动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教育目的的,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同样需要幼儿身体的直

接参与,因此幼儿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身体和情绪都比较活跃。同时学前儿童体育

活动一般在户外进行,环境比较复杂,干扰因素多,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容易受到

影响,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在活动组织中需要额外关注这些特殊问题和困难。6.决定学前儿童体育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重要)

运动符合是否恰当,是决定学前儿童体育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学前儿童体育活

动必须考虑幼儿的运动负荷问题,注意做到低强度,高密度,急缓结合,动静交替。7.体质的范畴包括哪四个方面:(一定要记住)

1)体格 2)体能 3)人体的适应能力 4)心理状态 8.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

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变异,疾病,营养状况,生活环境与条件等,其

中科学的,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活动与身体锻炼是影响学前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 9.健康的含义(搞清楚):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的全面发展”

10.运动能促进幼儿中枢神经控制能力的发展的原则:

1)首尾原则

2)近远原则

11.幼儿身体素质的特点及其培养的基本途径(看一下力量素质,选择题)

1)力量素质 P104 2)耐力素质 3)调整素质 12.适用于学前儿童的动作练习有以下几方面:

1)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练习2)学前儿童基本体操的练习3)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 4)学前儿童运动器械的活动

13.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定义(概念题):

基本动作,即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身体运动的技能,例如走步,跑步,跳跃,攀登,钻,爬等动作。

14.学前儿童跳跃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理解消化)

在指导幼儿进行双脚连续向前跳(学小兔子跳)时,重点应放在轻轻落地的动作教学和

要求上;在指导幼儿进行立定跳远是,强调的重点应该放在摆臂与蹬地动作方面,即要

求幼儿摆臂要协调有力,蹬地时要快而有力;在指导幼儿进行侧跳练习方时,要点则应

放在教会幼儿如何在跳跃的过程中变换身体的方向,以利于下一个动作的需要。15.学前儿童投掷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

1)在投掷的活动中,应尽可能让幼儿左手和右手都有机会参与练习,这样有利于促进幼

儿身体两侧肌肉的协调发展。

2)在投掷的练习中,幼儿投掷的距离应由近到远,投掷的目标应由大到小,由静到动。16.什么是幼儿韵律操(概念题):

是将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律动动作与徒手体操的动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体操动作。幼儿

韵律操的练习,一般都伴有轻松活泼,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感较强的儿童音乐。17.什么是轻器械操:

是指幼儿徒手操的基础上,手持较轻的器械所做的各种体操动作。轻器械操除了具有徒

手体操的动作要求以外,还需要根据所持器械的特点,做一些特殊的体操动作,这样便

增加了体操动作的难度,加大了活动量,但同时也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8.编排成套的幼儿体操动作的速度应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整套动作的活动量也应由小

到大,再由大到小。

19.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体育游戏的特点(了解)P110:

1)小班

2)中班

3)大班

20.编写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的基本格式要求(看一下,可能是论述题)

1)游戏的名称

2)适用于那个年龄阶段的幼儿

3)游戏的目的或目标(包括任务,要求)

4)游戏的准备(包括场地,器材,能力基础)

5)游戏的方法(包括游戏的活动过程,组织要求)

6)游戏的规则

7)活动建议及注意事项

8)配以简图或示意图

21.各种车辆玩具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1)使幼儿有机会练习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促进大肌肉的发展以及身体控制能力的发展

2)使幼儿获得视觉运动经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能力

3)使幼儿产生极大地独立感和自豪感

4)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和想象力

5)熟悉基本的交通规则

22.组织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日常性原则

1)每日都应该让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2)注意幼儿一日生活中

动与静的交替安排

(2)适量性原则

影响幼儿活动量大小的因素:运动的数量/ 时间 / 强度 / 密度

运动的密度(搞清楚):有时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幼儿身体实

际练习的时间与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

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和/活动的总时间*100%

适合于幼儿的活动量的特点(了解):

1)活动量应有小到较大,然后再由较大到较小,活动前的心率与活动后的心率之

差不应超过50次

2)心率的恢复时间应在5分钟以内,如果是早操活动,心率恢复时间最好是在3

分钟以内

3)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而练习密度则应该稍大一些

4)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率最好是在130次/以上,但最高心率最好不超过180次/分

5)注意在活动中动与静,急与缓的交替,使运动具有一定的节奏性。

(3)多样性原则

(4)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23.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要经历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

2)改进和提高动作的阶段

3)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 24.什么是早操活动:

它不能简单地被看成是在早晨做一些幼儿基本体操,而是应该把其理解为“在早晨进行

身体锻炼的活动总称” 25.早操活动的意义:

1)它是锻炼幼儿身体,增强幼儿体质的良好手段

2)它能使幼儿的整个机体逐步进入到工作状态

26.能引起幼儿高度星峰或活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则应该放在集体体育教学活动基础部分的后半段,以便使之与幼儿身体机能活动的水平相适应。

基本部分活动的时间一般约占幼儿体育课总时间的70%——80% 27.幼儿集体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

活动量应由小开始,逐渐增大,最后再由大逐渐减小

较适合于幼儿活动量的参考数据为:

活动前心率与活动后心率之差:40次——50次

活动中的平均心率:130次——150次/分

体育活动平均心率:130次——180次/分

心率恢复时间:5分钟以内

早操活动恢复时间:3分钟

活动中的练习密度:50%——70%

幼儿集体体育教学活动的总时间:小班15分钟——20分钟,中班20分钟——25分钟,大班30分钟左右

28.幼儿教师的任务(很重要):

1)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的设备,器材和环境

2)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3)注意幼儿活动时的安全,并随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与安全教育

4)控制和调节幼儿的活动量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篇5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课程全面阐述了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正确界定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概念,注重教师在实施美术教育活动时应该知道什么?应该会做什么?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教师发起的、幼儿发起的两类美术教育活动。在教师发起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从目标制定、活动准备、过程组织、教研重点、领域整合五个方面诠释了有效开展集体美术教学活动的方法。在幼儿发起的美术教育活动中,着重强调了区角的布置和材料的陈放应该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一一举例说明,分析了材料和年龄的关系,其次,强调了活动材料的选择应该因地制宜,可以选择当地容易获得的、能反映地域特点的材料。最后,简要介绍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其他途径和方法,知道通过环境创设、亲子趣味美术活动、参赛作品等途径和方法能有效拓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课程能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学会组织实施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和美术区角活动,思考并尝试开展行之有效的其他美术教育活动。建议教师们在实施美术教育活动时,必须时刻胸怀美术教育总目标,均衡安排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类美术教育内容,不可忽视其一,也不可偏重其一,满足幼儿表现、表达和创造的需要,陶冶幼儿审美的情趣,培育幼儿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精神,将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总体目标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1)喜欢参与美术活动,愿意自由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2)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技能和方法,初步学习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美术媒介。

(3)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具备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1.绘画

学习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毛笔、水粉笔、墨水、水粉颜料、油彩,纸、布、绢,等等),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创造各种视觉形象。

2.手工

学习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笔、刀、尺、订书机、胶水、糨糊、胶带、纸、面团、泥、橡皮泥、石、木、布、棉花、毛线、羽毛、豆类、果壳、谷类,等等),通过剪、撕、折、贴、刻、织、串、卷、塑等方法,制作各种视觉形象。

3.美术欣赏

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丰富审美经验。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有一份熟悉,有一份惊喜,有一份感动,从而提升审美情感。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 教师发起的美术教育活动

教师发起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常常通过教师预设的集体美术教学活动进行,这类美术教育活动主要有益于幼儿获得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活动目标,这是有效开展一个集体美术教学活动的前提。理解和把握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懂得:

(1)活动目标要与幼儿美术教育的总目标相一致;

(2)活动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够达成;(3)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不可空泛。第二,教师在实施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有效开展一个集体美术教学活动的保证。

第三,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活动过程,这是有效开展一个集体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

第四,教师要通过教研活动,提高实施美术教学活动的水平。教研活动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点难点的分析和处理:找出集体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预设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2.师幼互动的合理性。第五,教师要知道在实施集体美术教学活动时,可能会涉及到其他领域教学的内容,换句话说,在集体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可能不只是学习了教师预设的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还有可能学习了教师没有预设的各领域教学活动的内容。

幼儿发起的美术教育活动 幼儿园中,幼儿发起的美术教育常常通过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区的区角活动、环境创设以及日常的人际交往等方式进行。这类美术教育活动有益于幼儿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益于幼儿通过自由表现和表达,发展健康的人格。

在幼儿园美术区角活动区中,区角的布置和材料的陈放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教师应该知道的是:

1.区角的布置和材料的陈放应该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2.活动材料的选择应该因地制宜

四、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其他途径和方法

1、幼儿园美术环境的创设

2、亲子趣味美术活动

3、参赛作品的指导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孔起英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2、《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 【美】Claire Golomb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1月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模式教育随笔 篇6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模式的结构,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针对这三大部分的结构,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师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调动身心

这可称为幼儿身体活动的启动部分。

这部分教师的指导策略着重于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两方面。心理方面指在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来激起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愉快的情绪,激起幼儿内在活动的动力,把幼儿引入到活动的情景中去。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语言的刺激、角色的分配和选择、活动场景和情节的设计、材料的提供等。如语言的刺激可以是这样的:“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做黑猫警长,老师做白猫警长。我们听着音乐,跨过小沟,钻过山洞,走过独木桥,去捉老鼠,好吗?”

生理方面,就是教师要运用音乐律动、模仿操、小游戏等一些活动量小、强度低的活动来引导幼儿一起做热身运动,使幼儿的身体从原来的安静状态转入一个较兴奋的运动状态,为进行较大活动量和活动强度的身体运动做准备。

二、活动练习

这是体育活动的基本部分,也是教师指导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幼儿身体的活动量和活动强度处于较大的状态。

这一部分有两种教学形式存在: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分散活动主要是指以器械活动为主的个别和小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幼儿同时可以在几种运动器具里挑选自己喜欢玩的材料、选择自己的玩伴、用自己决定的方式进行身体活动。教师的指导相对宽松和随机,只是在幼儿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集中活动主要是指体育游戏、体操以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指导的体育活动。在这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意向比较明确、有重点,旨在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在具体教学中有时并不是那么界限分明的,是相互联系和互为补充的。

教师在设计和运作这一活动过程中,主要要把握好这四方面的教育指导策略。

(一)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幼儿体育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是幼儿自发的好动性。幼儿生活中,情感是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性和趣味性对他们的身体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设置情景,激发、调动幼儿对获得运动能力的积极愿望,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在他们身体活动的同时,运动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例如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从高处跳下的体育活动时,可以用一个游戏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开始,幼儿扮小麻雀跟着老师(扮妈妈)听音乐在场地中央飞——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棵树作为自己的家——全体幼儿摸索怎样又轻又稳地从树上跳下来——选择个别幼儿讲述如何跳得又轻又稳的感受——教师示范讲解——全体幼儿继续探索练习——全体幼儿自由选择他人的树学习高跳下(活动路线不限)可以选择跳高矮不一的树——跳下树找食,躲避二至三种动物(增加兴趣和练习密度)——找到小虫,听音乐回家。

在这类活动中,幼儿扮演一定的角色,在音乐、儿歌和游戏中进行身体活动,沉浸在一种愉快的活动体验中。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自始至终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情绪。在这种快乐和谐的气氛中幼儿会产生快乐感,从而促使他们在心理上接近活动对象,激发他们活动的欲望、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的行为更为积极、活泼和自然。

(二)在活动中体验完成动作的学习

教师在指导幼儿学习新的行为动作时,要创设丰富多样、生动变化的体育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此环境中,运用观察、模仿、相互学习、探究、发现和相互纠正等方式去进行学习。教师则根据每个幼儿的活动水平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合理安排体育活动中幼儿身体运动的生理负荷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上升—稳定—下降的一般规律和幼儿生理机能的特点:上升快,最高阶段延续时间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能力较低的情况,必须合理安排幼儿体育活动中的练习密度和活动量。因为幼儿体育活动的性质基本上是一种有氧代谢活动,所以我们在幼儿身体运动的生理负荷安排上,要做到高密度、低强度,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在活动量的调控上做到由小到大,逐步上升,活动结束前再逐步下降。

(四)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1.要全面发挥幼儿体育活动的多种教育功能,满足幼儿发展的多种需要。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促进其各种功能的发展。特别要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运动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发展的指导,要防止和克服单纯健身或娱乐的观点。

2.要注意幼儿身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协调、灵敏、平衡、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肢体的均衡发展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3.注意安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注意不断地改善活动的条件,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去参加各类活动;又要保证活动场地、器械的清洁、平整、稳固;对幼儿活动时的方向、路线的选择,服装、裤子的合适;擦汗、喝水的适时适量都要进行指导和调控,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幼儿的体育活动能有序、安全地开展。

三、放松活动

这一部分可称为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操作指导的要点是根据幼儿身体活动的规律,转换幼儿活动的内容、形式,通过一些放松身体的游戏或动作使幼儿肌肉放松,疲劳消除,呼吸及心率得到恢复,让身体由兴奋状态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教师可组织安排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放松动作,如深呼吸、原地挥臂踢腿、轻松有趣地模仿动作、运动量很小的游戏以及收拾玩具、整理衣服等,使幼儿的情绪和各器官系统的工作逐渐趋向于平静活动的状态。

综上所述,是“幼儿体育活动指导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策略。教师在指导幼儿体育活动时,既要基本遵循这一模式的构建思想和框架,又要根据幼儿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教育需要,创造出更

幼儿园社会活动指导 篇7

一、直接性指导要“适时”

“指南”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当幼儿在活动区操作过程中, 遇到一些技能技巧方面的困难时, 教师可进行适时的指导。例如:在中班操作区游戏“给礼物打蝴蝶结”中, 由于孩子存在个体差异, 有的孩子光靠图示法没办法一下子掌握打蝴蝶结这一技能, 这就需要教师就适时地观察并进行指导,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清楚地交代打蝴蝶结的每一个步骤, 这样才能满足幼儿游戏和学习的需求。在这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中, 教师的建议能使幼儿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天性, 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

二、间接性指导要“适中”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每当过早地教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 就抑制了幼儿自主发现它的机会, 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教师在指导时需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 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时尽量提些:“你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发现?”等问题, 帮助幼儿思维得以扩展。还可以通过幼儿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间接的指导。如, 在探索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 幼儿看见同伴玩得很有趣就会激发自己的兴趣, 最初只是在一边观看, 进而想尝试模仿别人的活动方式。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根据幼儿能力的强弱进行搭配, 以“一帮一”的形式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

三、观察性指导要“适宜”

区域活动中, 教师的观察性指导十分重要。通过观察, 教师能够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 及时调整活动内容, 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在大班进行尝试设计《幼儿进区登记表》时, 就让幼儿在进区前先在表格里写下自己的号数, 这样能使教师对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一目了然。

四、差异性指导要“适体”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 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 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为此, 在区角活动的指导中, 我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经常给予幼儿赏识和肯定, 让幼儿在体验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五、反馈性指导要“适当”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要紧紧抓住幼儿游戏时的兴趣点或者缺憾点进行反馈指导。例如, 在大班“我们的省运会”的综合学习过程中, 教师发现大多数幼儿在这个区域里只会参观一些现成的省运会材料, 而不会动手将这些材料进行组合、创造, 只有几个幼儿照着图片绘画, 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游戏结束后, 教师出示几个幼儿的作品, 请幼儿猜猜这是谁画的, 画了些什么;又请孩子们想想“还可以画些什么和省运会有关的东西呢?”然后继续引导“:除了画画, 还可以为省运会做些什么事情?”……显而易见,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 巧妙地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到了原本不起眼的区域游戏中, 不但让幼儿自己想出了许多的玩法, 还为下一次游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评价性指导要“适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在区域活动中, 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正面评价为主, 引导幼儿参与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细微的进步, 捕捉幼儿的闪光点, 如发现幼儿的新玩法、新创意时, 要由衷地赞叹“你这次有进步了!”, “你的发现非常了不起”……多采用纵向的、正面的评价会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推动探索活动的深入。再如教师在评价“公共汽车站”的造型时, 许多孩子争着说自己搭的部分, 老师依次问完后说:“怪不得搭得那么棒!原来是你们合作得好呀!”简短的评价使全体幼儿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 还可以将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张贴在建构活动区。

总之, 优化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 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通过各种适当的策略, 能够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从而使幼儿园日常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摘要: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直接影响区域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本文就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把握角色定位, 如何把握教育时机, 如何进行适宜的指导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提出六个指导策略, 以促进教师有效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 让区域活动在真正意义上促使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指导策略,优化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黄琼.对区角活动的性质、功能及指导方法的再认识.学前教育研究.2001

[3]王丽娟.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指导刍议.价值工程.2011 (4)

幼儿园沙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8

一、了解沙游戏的特点

1.形态随意,便于操作

儿童们喜欢玩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要认识万事万物,包括沙在内。其他的事物都有固定的形态和特征,经过几次学习就可以认识而且不必要重复。可是,“沙”却不同。它虽然看得见、摸得着,可是它们却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就可以变成什么样,它是一种不定型材料,可随意操作,而且简便易行。这种特征,满足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表面上孩子在玩沙,实际上他们是在探索沙的特征。

操作是儿童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当玩沙游戏中的各种材料出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能主动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触、摸、玩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并在发现、探索中有所收获。从近阶段开展的一些沙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操作意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能挑选与目的相适应的材料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能认真积极地思索;能克服一定困难完成操作任务。

2.游戏渗透性强

沙子流动、可塑的特点,诱发了儿童的奇妙想象和欲望,蕴藏着无数游戏的契机,比如在绘画游戏中,幼儿可以利用彩沙来制作沙画,也可以在沙画盘中运用“抹沙、点沙、勾沙、漏沙”等技巧创作沙画,将儿童绘画游戏与沙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孩子们也会将建构游戏、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等与沙游戏相结合,种类很多。

二、肯定沙游戏的价值

玩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感知觉、大小肌肉的动作、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还能让孩子获取沙水的知识、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等。同时与其他游戏活动相比,它更富有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更适合幼儿好玩、爱动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三、强调玩沙过程中的指导

幼儿在玩沙活动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这些学习很多来源于幼儿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同时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保持密切的观察和关注,从而在必要的时候介入幼儿的游戏,促进,至少是维持游戏的发展。那么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应该做什么样的指导?

1.幼儿违反游戏的规则

虽然说在游戏之前已经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了游戏的规则。但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游戏中还会出现像扔沙子,抢夺玩具等现象,在这个时候,教师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以保证幼儿在玩沙过程中的安全。而介入的策略是从游戏的内容出发解决问题,是维持幼儿的游戏而非中断游戏。如在主题为“瓶宝宝的冬衣”的彩沙活动中,有两个小朋友在争抢一个灌沙工具,互不相让,这时,教师过来问他们:“你们两个都想给瓶宝宝穿冬衣,可是我发现,瓶宝宝的眼睛和鼻子还没有呢?”说完,其中一个幼儿立刻放弃了争夺,投入到为宝宝贴眼睛的活动中了。在这个例子中,教师从游戏的内容出发来解决这样一个冲突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不能争抢,这样一来,不仅问题解决了,幼儿的兴趣也还在游戏上,维持了游戏的发展。

2.教师协助幼儿在玩沙活动中获得发展

(1)拓展幼儿的游戏阶段

前人的研究发现,幼儿在玩沙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按照发展阶段依次是功能性玩沙:幼儿只是从感官出发来探索沙子,发现沙子像什么,可以用来怎样做,学步期儿童一般选择功能性游戏。例如,小班的幼儿很多喜欢看并感觉沙子从他指缝间落下;建构性玩沙:这个阶段的幼儿可以用沙子制作出他们熟悉的东西,他们想要做个东西,例如楼房,大坝等,让其他幼儿来欣赏;角色扮演性玩沙;幼儿可以利用他们的“创造物”,想象一个场景来进行游戏,四五岁的幼儿会经常选择这类游戏。例如,一个幼儿新盖了一个车库。他一边把车往里开,一边和用人说话,告诉他车子脏了,明天要洗一下,顺便加点汽油。教师在观察中应该反思如何适时介入拓展幼儿的游戏向下一个阶段发展。例如,一个孩子正在做一个建构性的游戏,教师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玩具小人和马车,对他说“国王很喜欢你为他建的城堡”,将角色扮演引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拓展了幼儿的游戏,提升了游戏的质量。

(2)串联幼儿的单独游戏

以教师为媒介,可以将幼儿单独进行的游戏结合、串联起来。教师在观察中会发现,一

些幼儿的单独游戏之间是可以通过一些线索联系起来的。例如,在自由玩沙活动中,有的幼儿在挖洞,有的在堆山,有的在修路,有的在盖房子,教师可以以公园为媒介将这些活动联系起来,堆假山,在假山上挖一些迷宫,为管理员盖一座房子,曲曲弯弯的林中小路等等,启发他们都为建造公园帮忙,联系幼儿平时去公园的经历,不断对游戏进行拓展,这样的串联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将幼儿的单独游戏转化为集体游戏,幼儿的合作、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的来说,玩沙区要保持自由和以儿童为中心,支持和鼓励幼儿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玩,玩什么,怎样玩,孩子有着更多的主动权,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只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维持和促进游戏的发展。

四、重视对幼儿沙游戏的评价

事实上,活动的评价应该贯穿在活动过程的始终,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状态,捕捉促进幼儿发展的亮点,适时对幼儿做出评价。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一般也要组织全体幼儿对游戏做一个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这也是教师对玩沙活动指导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宣布玩沙结束后,应给予一定时间保持玩沙现场的不变,让幼儿对互相的作品有直观的认识,而非在已经清洁整理沙池后做空洞无内容的讲评。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

游戏对幼儿的魅力就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其中得到发挥,而评价也应该让幼儿成为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就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问题解决等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之间的分享与交流。

2.教师有效反馈幼儿的自主评价

评价以幼儿为主体,但有效的教师反馈也是必要的。反馈应具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很好”“真棒”“大家为他鼓鼓掌”等等。教师的反馈,一方面要给幼儿鼓励,肯定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幼儿交流的内容来反馈,注重幼儿交流中对活动过程的表达,教师的反馈要能有效地引起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

综上所述,开展幼儿玩沙活动,真正实现玩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如何进行组织和指导,需要教师将学习与活动后的反思结合起来,需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幼儿园应该将此重视起来,真正做到“以幼儿发展为本”。

上一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工作总结下一篇:的大学班级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