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论文创新意识培养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2论文创新意识培养(通用8篇)

22论文创新意识培养 篇1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科技、制度、管理、理论、观念全面创新的新时代,为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已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教育的总趋势,人的创新能力是人的全面素质的综合表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潜力,张扬人的个性的教育活动。在21世纪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就必定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创新教育的主体地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切实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个性完善,综合素质强,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结合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四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苦学”为“乐学”。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去了解学生的喜好,英语课堂中的游戏、竞赛、绘画、表演、唱歌chant等是学生喜爱的,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chant,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动物”时,我先复习pig、dog、cat、duck, 再跟着音乐学唱“monkey and tiger”这首歌,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学会monkey 和tiger,再用这首歌教学elephant和 panda ,接着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断出现所学的小动物,来巩固所学的英语单词,再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看图猜动物的游戏。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了观察力和表演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开发了智力。如:教到 seasons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画下来,比一比看谁的春天最美丽。我的话音刚一落,同学们就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拿起彩色笔,认真画了起来,一会儿,孩子们手中的一张张百纸就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春天,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多彩的“春天”博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在掌声中,学生的兴趣更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念束缚并忽视人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份锐气,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欲望,鼓励他们不要满足单一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愉快与兴奋的成功体验。同时在课堂上的练习及回答应允许他们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当其说错、做错时,教师应首先肯定其勇气,再以诚恳的态度进行疏导,使其心悦诚服,从而避免挫击其积极性以达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没有创新意识学生就无法进入创造性思维的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就是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扩展学生的新知识并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积淀做保证的。教师应让学生感知到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技能、规律给予学生,让其记忆并运用,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复习旧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学习单词时,指导学生回忆旧知识,进行近音、近形、近义比较。学习then就回忆pen、ten。又如lake就想like;those就想these;hill就想ill。再比如教句型These are …… Those are …… 就回忆 This is …… That is …… 然后进行单复数的比较,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二、运用尝试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发展创新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我采用尝试法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尝试法是一种能够全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能够使学生在所学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从而在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新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了Where is…?的问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学习Where are…?然后进行回答的问答形式,先让学生们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询问某些人,某些物在哪的问答形式,让学生们自己通过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指示,而不是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总之,尝试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指示。尝试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觉获取新知,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尝试法学生建立起了更强的自信心,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保障。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而相反,教师不用抽象的语言硬性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使用多媒体和教具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课堂师生互动,生动活泼。

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先教师按教学内容,在课件里设置相应的情景,在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对话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认识的同时又加深记忆。又如在学习对话后进行对话内容提问时,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显示题目的窗口,一个图示窗口,图示窗上画一个卡通人物,并配上录音。若学生回答正确时卡通人物会树起大拇指并配有音乐说:“Good,You are very clever!”等表扬鼓励的话;若打错了则说:“Sorry,please think it over!”再答错时卡通人物则摇摇头说:“真遗憾,你又错了”。在伴有音乐时屏幕上出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下,令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有期望表扬的心理,那么练起来干劲就十足了。在明快的动画和音乐中给学生增添了趣味,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维妙维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来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通常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动手制作卡片或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衣物、食品等。如在教学了颜色white, pink, black, orange和brown后,让学生制作彩球,然后进行练习:教师播放录音“pink ball”“black ball”“orange ball”……学生则根据录音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彩球,还可以加快练习的速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灵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强。又如在学习coffee, juice, Coke, water等这些单词前,事先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拿到课堂上,教到water时,教师和学生一起pour;教到juice时,大家一起drink;教到coffee时,大家一起taste,并且做出味道好极了的样子。这样通过实物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的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外练习。如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包装盒子或包装袋,找找生活中的英语,学生通过努力会找到:Coke,milk,nice,dog,notebook,pen …… 另外还让学生进行英文情景对话或者向家长用英语做一下自我介绍等。通过上述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2论文创新意识培养 篇2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呢?因为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早在20世纪30年代, 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而孩子的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只要我们积极扶持、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 孩子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压抑、打击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使他们这方面的意识、能力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联想孩子的成长过程: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 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 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的回答。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下一代教育的民族, 为了孩子的教育, 父母花多大的代价都是舍得的。问题是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应该掌握的, 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 知识教学的倾向, “去问题”教育的倾向更是有增无减。学生有什么问题, 几乎都得到了老师的解答, 都有标准答案。并且好多问题都是老师提出, 老师解答。有时学生回答问题错了, 再得到老师不正确的评价。长期以来, 学生的问题意识渐弱。殊不知, 去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就去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才会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现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 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但有些人可能会说:“创新是很重要, 但那是大学的事情, 中小学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 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如果孩子的创新能力从小没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这样的学生, 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多了。这里我举一个画圆想象的实验例子来说明问题:一位教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问:“小朋友们, 你们想象一下, 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之内, 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有的说, 这是一个苹果;有的说, 这是一个烧饼;有一个小朋友说, 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教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 没有一个学生发言。老师没办法, 只好点名让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的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

这个实验非常简单, 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朋友在两分钟内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 经过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优秀学生, 面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两分钟过去了, 却没人回答。被迫回答的班长还说大概是个零吧。大学生真的都失去了想象力吗?不是的, 经过多年教育, 他们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 他们揣摩不出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所以不敢贸然回答, 不愿当众出丑。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 我怎么想问题, 而是教师怎么看问题,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 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答案, 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

培养创新意识 挖掘创新潜能 篇3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创新实践

挖掘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既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一种当今社会必需的能力,每一个学生必须着力打造。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当做首要任务。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教育学生不要默守成规,要敢于质疑,不迷信;勇于探索,不畏难,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打造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依托情境,点燃创新热情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有如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热情。

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方案,建立理论的,换位思考,能否会有那样的想法,以激起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这节知识时,我重新演示奥斯特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能提出什么问题,能想到什么,在学生各种想法和问题中引导学生:电能生磁,那么磁能否生电,怎样才能生电,并告诉学生法拉第正是基于这种设想,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体会了自己能和伟人一样,能发现问题。伟大的发明并不是神秘不可及的,而是在自己身边,自己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借助身边的生活原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因此,我总是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借助实例,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锲而不舍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许多创新成果是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而在逆境中诞生的。在平时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教材给学生讲述有关科学家的事迹,感悟科学家探索的艰辛、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加速度与合外力及质量的关系后,我告诉学生,牛顿得到这个结论很不容易,经历了多年辛勤劳动,做了大量的实验。告诫学生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让学生体会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

三、捕捉生活,挖掘创新潜能

创新思维关乎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养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尽最大可能地拓宽时空,极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数量、多层次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的知识时,我告诉学生,伽利略不轻信权威。为了证实重物下落不比轻物快的结论,他亲自登上比萨斜塔作自由落体实验。

四、回归自然,养成创新习惯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物理常识后,总会在不经意间,在生活中寻求验证的原型。这时,我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动手的实践课题,要求他们到大自然中亲历过程,体验结论,自觉地养成创新习惯。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认真思考,及时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例如,在讲浮力原理时,我告诉学生阿基米德正是由于仔细观察,才成为第一个发现浮力求法的人而载入史册。机遇总是青睐那些细心和善于思考的探索者。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时刻不忘创新,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五、创造机会,提供创新实践

上课时,我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由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平时的实验课上要让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动手能力。

我经常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物理兴趣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只有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挖掘学生积极创新的潜能,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打造创新素养,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如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个人专业化成长的同时,也为我们的伟大教育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写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4

数学创新意识实质就是一种灵感思维和发现精神,或者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数学理论和方法产生的思考再现。表现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能不能不这样”“那样做是不是更好些”等认知的不断冲突和平衡。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和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问题意识。教师从学生的视角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直观的提出问题,在解疑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注重合情推理。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观察、类比、归纳、抽象、概括中学会推理思考。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篇5

杨华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体育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学科,除了肩负着向学生传授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体育知识外,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双边活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观念,发挥教师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新颖、独特,就是一个人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生,也包括对于自我只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这就意味着创新是有层次的。一般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创新”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具有积极探究的心向和强烈的欲望,以及奇异的思维方式,新颖、独到的锻炼方法等等。广言之,只要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他从未见过的,是通过自己努力探求所获取的,我们就可以称为创新。正如我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新发源于想象力,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也是创造活动的核心。从学校体育已有的创新成果来看,许多新的发明创造源于体育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大多数内容是由多技术、多环节组成的完整技术动作,根据不同的重、难点,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产生想象力的前提。

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产生想象力的必备条件。韩愈曾在《诗经》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前,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常流水。因此,体育教师要想搞好体育教学,提出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就应该永不满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丰富经验、活跃思维。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广度与深度越大,知识和经验与联想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在拓宽知识在的基础上,善于从对一个事物的思维,联系到对另一个事物或另几个事物的思维,捕捉突如其来的顿悟与理解,以及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瞬间思维形式,并及时纪录下思维的内容,保持思维热线,并适时向纵深扩大思维成果。这样也就越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若联想能与边缘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那将会产生更高价值的新思维。

广阔的联想是产生想象力途径。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是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只要与运动、活动有关,与以上任务相适应的事物,都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应注意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要从全局出发,提出多种思路,当思维在某一处受阻时,应善于及时变换思维走向;当久思不得其解时,可引导注意力转向其它领域,寻求新的启示;当运用通常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可考虑交换事物的条件、目标等因素,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要在逆向、侧向、发散等思维辐射和转移中寻找出各种具有独创的新设想。

例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方法上以跑为核心,采用由浅入深、多形式、多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跑的动作的学习,掌握及巩固加深,在组织方法上也不拘一格,每一次练习学生一学就懂,又是逐步加深,学生兴趣浓,易掌握,可以使教学更具实效。

根据创造学理论及学校体育的特点,体育教师的创新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感觉能力和洞察力。观察是获得感性材料,寻求创新方向,发现事物变化,抓住事物本质,捕捉实践机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觉察,不忽视微小的异常现象,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从多角度、多层面随时注意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不仅看表面现象,又要了解内在实质;既要观察局部,又要观察全局;既要注意偶然事件,也要注意必然规律。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把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归类分析、提出问题,不让新信息,新启

示和机遇溜掉。

无论任何有价值的设想、计划都要付诸实践,才能变为成果。在体育实践中,教师对于新生事物,要善于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并通过科学实验来加以检验、修正与完善。例如:将音乐引入体育课正越来越被大多数体育教师重视。充分利用音乐的韵律、节奏以及艺术的美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术、技能也是教法创新的思路之一。体育课在准备和结束阶段或游戏、散点练习中引入音乐,还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二、发散探索,诱发学生创新灵感

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练习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一种开放购物形式,这种形式把顾客放在了一个主体的地位。顾客置身于“超市”之中可以任意挑选自己需要或喜爱的商品。今天,我们不妨把“超市”的这种经营理念,引进体育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着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时间、空间、环境上的先决条件,并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将体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要想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之中,达到师生情感交融。教师自己应首先进入情境,全身心地去投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如:传统游戏“冲过火力网”有教师将教材稍加改动,创设教学情境“有几只顽皮的猴子,悄悄下山,偷吃了果农大伯的桃子,你是一个出色的小猎手,帮助果农大伯去守猎。”并给扮作小猴子的学生戴上面具或手举画有小猴子的标牌去猎物。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象遇到了猴子一样严阵以待,学习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创设出许多方法。教师这时趁机把守猎的具体方法,也就是课的任务——投掷中的快速出手的方法通过学生练习总结告诉学生,“要想打到猎物,必须要掌握好时间,空间概念,出手要快,有一定的提前量。”把课的任务形象化,学生在情境的诱惑下,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与此同时,教师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中,教师扮演一只老猴子,领着一群小猴子,无拘无束地下山来,这个情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做基础,通过角色的互换体验,练习的次数增加了,课的任务也就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体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立定跳远教材中,取材于生活中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若让学生将小狗的跑与以上动物的跳结合在一起,对学习蹲距式跳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

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思维空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操作、自己探讨、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如:美国曾有这样一节课主题是“埋藏我不能够”,教师一开始上课,首先同所有学生一起在纸上写出自己所有的不能够,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挖坑,将写满所有不能够的纸条埋在地里然后再回到课堂讲课。对于这样的开头就比较新颖和新奇,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要借鉴这种方法改善一下教学过程,在每节课开始的“导言”,即“第一句话”、“第一件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都要扣紧教材、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抓住不同变化了的时机,激活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根据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给学生以无穷的魄力。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活动最有利于发挥学生装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皮亚杰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实际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大量活动的产物。”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个性,同样也能

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如在进行双人跳绳教学时,为了提高双人之间的协调性,根据儿童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教师做一种双人对跳方法)--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想象,创设新方法)--认识特征的思维特点(跳时紧凑、协调)。学生通过看一看(看教师示范)、做一做(自己练习)、想一想(发动思维)、试一试(自己的创设的新方法)、学一学(学习别人的方法)、比一比(进行比赛)、评一评(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充分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学”、“顽中学”的教学思想,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

学生为本”是时代对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完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转变角色,变体育知识的传授者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法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作文教学培养 篇6

【摘 要】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通过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学生经常发出“作文难”的感慨。而学生的作文也经常会出现“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有人说是学生缺乏生活经历,才会出现如此的作文。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写作“暗胡同”的方法,就应让他们的写作“生活化”。但是,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如何使他们生活化的描述与众不同,如何使他们的作文张扬自我的个性呢?本文从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一、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潜在的创新力在作文中用文字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中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写作的创新激情,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教师树立创新的教学观,营造和谐民主的作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热情。传统的作文课堂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和限定写作范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而学生的作文个性和创新意识日渐萎缩,写作水平很难充分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多积累一些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对一些热门事件,鼓励学生组织小组来讨论,讨论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新颖意见和异议意见给予赞赏和重视,并对他们的独特意见进行详细分析;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并突破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肯定后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在这种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和谐民主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意识,就会变得乐观自信,从而主动去探索,产生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就有话可说并有激情地去写作。如此,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创新意识就会活跃,创新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独特创新的见解也就跃然纸上。

(二)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拓展作文课外延伸,为作文创新打好基础。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对生活缺乏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并且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材料的欠缺使得他们在作文中无话可说,而即使能写出文章,内容也十分空洞。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应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课外积累,充实库存,引来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一切资源,多渠道让学生随时感受到作文的写作氛围。例如,鼓励学生多把自己的好作品投向广播站,当学生在校园广播里听到自己的作品时,就会产生自豪感,进而萌发写作的欲望;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开辟学生的写作专栏,发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收集有关作文的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和写作技巧,教师加以点拨;在班里举办演讲比赛、作文故事比赛等,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以“热爱写作并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为“领头羊”,在学生中成立作文写作小组,不同的写作小组确立他们不同的写作方向,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需求。这样多管齐下,为学生打开了一片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

要使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并富有创新性,语文教师还要让学生的作文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这就要求他们在假期里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发表感想和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重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让他们学会在作文中书写生活。以上这些有针对性的社会活动,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并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创新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这些积累和铺垫,接下来语文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他们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他们作文的个性。

二、鼓励和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是学生思维成果的集中展示,而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灵感,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作文训练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 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作文的源泉之一,只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才能诱发学生写作思维中的创新意识。而联想和想象也好比是作文的一对翅膀,学生只有架上这对翅膀,打开记忆的仓库,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记忆中的材料进行再加工,构成新的形象并通过文字表现出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机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就成为发展学生作文个性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语文教师应训练学生在面对同一道作文题时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觉去展开想象和联想,开阔他们的写作思路,丰富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让学生根据下面这段话发挥想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段词意境开阔,内涵丰富,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借助想象,由词所展示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把诗人和情人知己离别的情景、氛围加以具体描述,并让他们用语言形成文字把它加以拓展写下来。这样的训练,就使这段词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化、可感化,从而也达到了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江苏语文高考是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的作文,由此笔者布置过一道以“关于‘水’的联想”为题的作文给学生习作。有个平常作文较好的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文章出现了许多精美的语句。其中有这么一小段:

水是灵动的、柔美的,地球上没有水,就犹如人没有灵魂。水也是地球母亲的乳汁,千百年来地球母亲用它哺育着她身边的生灵万物,生生不息。多少文人墨客总是喜欢投身于自然美景之中,与“水”结缘,借“水”来抒发情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借“水”的深千尺来隐喻他和朋友的感情深厚,把两人本是无形的情谊通过“桃花潭水”的比喻化成了有形,让人印象深刻,李白以“水”来抒发了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滚滚东去的江水和千古风流人物联系,以借古来抒发自己不忘大展宏图,以图功业和志向的抱负,苏轼以“水”来展现了自己旷达的情怀;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来喻愁,把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通过“春水”的绵延不绝倾泻了出来,形成了最后的千古绝唱。

这段文字,学生所用的人物事例都是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耳熟能详的,但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把它写成了优美的文段。

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任何话题的作文海阔天空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在这当中作为教师要指导他们注意作文话题的想象和联想的目的性、方向性和丰富性。学生经过这类作文的反复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写作想象联想类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创新性能力,从而达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发展作文独特个性的目的。

(二)加强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平时学生作文不能有意识地体现中心,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提升思想的厚度。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生活,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应组织他们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和体验生活。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最后,指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是能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并写成文章,有利于提高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笔者曾让学生以“风”为话题写作文,首先,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风有哪些类型?由“风”能使你联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思想逐渐深刻:由春风联想到母爱;由“秋风扫落叶”联想到反腐倡廉运动;由“风”联想到社会上种种歪风邪气,陋风陋俗……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再只停留在“风”这一自然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风联想到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写出了不少思路清晰、见解深刻的佳作。

(三) 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对某个事物、某件事情、某种现象,让他们学会顺着思考、反着思考、两面思考、多角度思考等,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从而产生写作灵感。如“早晨公共汽车晚点了”,面对这么一道作文题,在写作、审题立意时,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想到的都是:公共汽车晚点后,候车的人焦急无奈的状态,从而反映了公共汽车公司管理的不善。这样的思路并不离题,但它既缺少新意,也缺少深意。此时,笔者提示他们“如果不写候车人们的焦急,那么你们还可以写些什么呢?”经过积极思考,学生写出了许多新的题材,以下是其中三例:

1.天气较热,又遇到公共汽车晚点,一些送孩子和孙子上学的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宝贝等车太累,纷纷急忙给孩子买冷饮、替孩子拿书包、摇扇子,自己却累得满头大汗,狼狈不堪。试问,这样护大的“小皇帝”如何能经得住风雨?

2.趁公共汽车晚点,一辆私营车前来钻空子捞外快,一些有急事的人无奈地付出两倍于公共汽车票价的钱乘车离去。如此看来,交通治理需要重视。

3.由于公共汽车晚点,两位小学生上学迟到了。他们被不明真相的老师点名批评,并被罚做作业,一直到放学以后又过了一个小时,才完成作业回家。这位老师不经调查就批评学生,还采取罚作业的办法来惩罚学生,这些反映了老师的教育观念还存在着不足。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只要老师积极挖掘,那么,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畅通,他们写作的题材就会大大地丰富。而作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同一个话题作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的思维层面去思考,把各种思考的结果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经过这样不断地练习,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活了,可为发展作文自我的个性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篇7

关键词:知识竞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动手创新,合作交流,渗透思想,发展观念

当今时代是知识竞争, 人才竞争的时代, 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教育呼唤数学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发展观念。

1 创新情境、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要激活创新思维需要一种创新环境所以创设新情境首先创设丰富多彩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激活学生对数学内容学习的多向性的思维。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探究、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关系性质和方法, 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拓展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渠道, 培养创新意识。如在八年级讲“打折销售”一节内容时, 让学生课前到市场上去调查有关商品打折销售的问题。开始上课时, 放手让学生举例说明市场上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况, 甲学生说“某商店一套男装打七折销售420元, 获利120元”, 乙学生说“某商店一双运动鞋打八折销售240元, 获利40元“, 老师问乙学生“你调查店主一双运动鞋的成本价了吗?”乙学生回答:“我调查时, 商家不肯吐露。”在学生举例过程中, 老师适时适度地点拨, 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接触了打折数、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等概念。通过调查让学生真正深入生活, 深入社会,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 并对打折问题及相关概念, 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又如在讲八年级几何“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借助多媒体教具、图示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求解证明问题, 使学生能分析出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条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图形翻折, 得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命题, 同时找学生分析命题题设和结论, 画出图形, 写出已知和求证, 之后不要急于证明, 学生分析如何证明两底角相等, 并让学生观察图形, 使其从不同方法来证明, 这样用贴切的语言、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思维里顿悟, 在理解中渗透、在运用上熟练。从而使学生理解的更深刻, 分析更透彻, 感觉更直观, 使学生在欲教欲乐中掌握本节重点内容。通过对题的分析及图示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七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收集数据”时, 采用做游戏方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抛硬币, 并通过观察硬币正面朝上, 还是反面朝上, 以此调查收集频数, 然后算出频率, 又如调查“哪个班级干部工作最认真最负责”, 采用民主投票的方法, 经过唱票收集数据得出“哪个班级干部工作最认真最负责”的结论。

总之, 让学生亲自从事这一探索活动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学生去发现、认识、思考、归纳出一条规律,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情趣与教学情境产生共鸣, 自发地启动创新思维机制, 快速地进入问题情境, 为学生创新意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从而学生在这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2 动手创新、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设各种合作方式,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根据数学内容, 多角度、多层次、深层次地设置问题, 由浅入深,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连锁问答, 让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学生合作创新的潜能, 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质。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 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维, 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 在亲自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技能和方法,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 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 质疑、议论推广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从而获得新知识, 并有所创新。例如在教七年级“平面图形”时, 让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发一张正方形彩纸, 剪出七块大小相等的三角形, 正文形、平行四边形, 随之讨论交流,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亲自动手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有创意的平面图形。经过讨论各小组发表自己见解和拼图表达的意义, 指出一组平行线、垂直线段和锐角、钝角的角度等, 还发现什么数学知道等, 整个活动人人动手, 个个参与, 学生都是在做中学、学中做, 拼图时气氛活跃, 发言时积极思维争先恐后, 特别是接下来的展示作品, 发表见解, 相互评价并向老师提问, 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突破, 引起并向探索性反射, 不仅提升动手创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品味,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潜藏着创新的天赋, 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意识, 培养了创新能力。

3 渗透思想、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发展观念

在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化归思想等, 各种思想都渗透很深的哲理, 都蕴含着发展的观念, 培养学生用发展眼光看待和理解事物, 在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同时渗透对学生发展观念的培养。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时, 为了深化认识引导学生弄清思想及四种运算的关系, 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加”和“乘”, “减”和“除”之间存在的转化发展的关系。再如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联系, 通过“大与小, 多与少, 加与减, 乘与除, 积与商”的变化, 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内容都渗透了一些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的概念,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 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 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 应大胆地放, 放得真心实在, 收要收得当。又如在教七年“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章时, 在辨认 (篮球、乒乓球、饮料瓶、万花筒、粉笔盒、牙膏盒、地球仪等) 中选取素材,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 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觉。又如教学中设计下面活动, 让4名同学分别在4个方向, 观察同一个物体, (如水杯、水壶等) , 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猜一猜某幅图是谁画的, 他坐在哪个位置, 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 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起来自主探索学习积极性很高, 通过参与、观察、比较、想象, 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可见“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和途径, 让学生在“猜一猜, 想一想”的过程中, 既能更好地获得新知识, 又能展现自己的创新才智, 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发展观念不断得熏陶。

综上所述,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努力创新, 用新的思维方式,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展观念,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锡成.创新教学应涵养人文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2, 5 (203) .

[2]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周久璘讲座.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R].2008, 3, 21.

“四步”培养数学创新意识 篇8

一、教师自身素质要“过得硬”,这是创新的前提

数学教师要精通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熟识新老教材,明确并掌握教材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数学思想,正确运用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因式分解》这一章节时,现行教材删去了“十字相乘法”这一内容,只出现在阅读材料里,多数教师不予重视。然而,许多习题中则会出现这一类型的题目,也直接影响到九年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一章的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给后期教学和学生答题造成了影响。我就利用了这一阅读材料,重点分析了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法,利用这一多项式乘法题的练习讲解,最后让学生归纳出了“十字相乘法”的方法,学生用了不到一节课的时间都已学会,为后期教学带来了便利。

二、学生学习兴趣要“高”,这是创新的动力

一提起激发兴趣,我们就会想到多媒体教学,在农村中,我们还可以就地取材,告诉学生如何“做数学”。

如在学“圆锥、圆柱的侧面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时”,可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玩具”:一个“圆凳”,一个“陀螺”。第二天上课前,同学们都拿出自己制作的玩具要我评评,谁的最好,谁的最漂亮,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上来了。上课时,我首先巧妙地导入“同学们的玩具制作都很漂亮,现在来看一看,怎样才能计算出你手中玩具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然后让他们把手中的玩具劈开、测量、计算,很快,他们就掌握了圆柱、圆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新课要“放”,这是创新的关键

1要放权,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

教师要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全体参与学习。例如,对例题的选择,我一般不参照书本的例题,而是找资料或自行拟题,再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索,促使学生必须认真自学,弄清教材例题的解决办法,避免了部分学生照本宣科的毛病。

2要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自主探索可以帮助学习理解知识的形式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决不能包办代替。

如在教《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木工厂,上了两堂活动课,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只花了两节课就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所有性质。

四、课后练习要“活”,这是创新的延续

课后练习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不单练基本题,还要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加些奥赛题。

1、一题多解的练习

如在教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时,我课后设计练习为: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3,1)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2,0)(4,0),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我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解答,再分析出最佳办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一题多变的练习

如在教三角形内切圆的计算时,利用课本一道练习题的结论略加引伸,就能得到一个公式,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已知△ABC三边,AB=a,AC=b,BC=c,内切圆的圆心为I和BC、CA、AB分别相切于D、E、F,s=1/2(a+b+c)。求证:AE=AF=s-a BF=BD=s-b CD=CE=s-c

上一篇:学历很重要下一篇:s版一年级上册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