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略总体发展规划(精选8篇)
统筹公司投资业务、资本运作工作的开展。负责产品市场分析、策划;负责公司业绩指标的完成;
指导投资项目主管工作,把控投资项目行业研究、筛选、尽职调研、投资策略、趋势研判等环节;
监控投行业务及有关管理计划和措施的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
主导或参与公司重大业务的决策和谈判等,处理重大突发事件;
推进集团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审定集团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监督检查集团各项规划和计划的实施;
承担上级指派的其他工作和职责。协助总裁对集团运作与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协助总裁推进集团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基金法、公司法的规定。
组织指挥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以法人代表的身份代表公司签署有关协议、合同、合约和处理有关事宜。
1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概述
我国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差异大, 这就表示着统筹规划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源环境压力并存的背景下, 对城乡总体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1 战略环境评价的含义
我国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多年, 但其建设项目只能对小范围的环境损害进行补救, 无法从根本上保护环境。而战略环境评价是战略影响评价原则在战略层次上的应用, 是对拟议中的高级决策 (政策、规划、计划等) 建议或方案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中国积极推动将环境因素引入宏观战略决策, 以此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2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意义
我国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是一种战略性环境评价, 是以环境问题的全局性和根本性为着眼点, 目的是解决规划层次上与环境有关的问题, 是对城乡总体规划在决策阶段的补充和完善。这是保证城乡总体规划科学合理、透明的重要举措, 为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提供依据。开展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 既是城乡总体规划发展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需要, 是实势所趋。这种方法从源头上考虑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弥补了规划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3 国内现状
随着经济活动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我国的区域开发、产业开发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国家也开始提出逐步开展对政策和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问题。与此同时, 我国的一些学者专家在此方面展开有益的讨论, 针对实施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意见和建议, 实施的可行性及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我国的政策法规也逐渐确立了战略环境评价的法律地位, 逐步将其在中国的发展提到新的历史高度。
1.4 相关理论介绍
(1) 实现城乡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即环境、经济、社会相互联系。在城乡总体规划战略决策过程中要对所有的战略选择进行系统的评估,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环境资源价值论对于认清环境资源状况, 评价环境费用的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核算, 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发展潜力并对开发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分析
2.1 评价结构的构建
(1) 城乡规划涉及城乡发展战略、城乡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城乡定位与目标、规模、建设时序、土地和其他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这些都是评价因素。 (2) 确定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的评价框架, 即从其层析分析、战略筛选、政策分析等方面分析来确定评价区域, 总结基础资料有关数据, 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案来减缓对环境的影响; (3) 根据相关编制原则、要求及内容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报告书。
2.2 技术方法体系
在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中主要应用了3S技术, 它包括RS技术、GIS技术和GPS技术, 而且需要建立起以计算机为基础, 以3S技术为基本框架, 以EES为核心, 以EMS为定量分析工具的综合集成系统。适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有战略环境评价方法、环境容载力分析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学方法及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法。
2.3 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政治和技术相结合的过程, 不仅需要专业的理念和技术更需要一个明确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其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多元参与制度, 以保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确保反馈信息处理的科学公正, 委员会制度, 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智慧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监督和协调制度, 推进政府施政的透明化, 法律制度, 实施保障制度。
3 结语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立足于规划学、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等多个学科, 它对丰富总体规划理论, 促进城乡总体规划科学、合理、规范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加剧的今天,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为避免城乡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 促进积极影响提供了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祝家顺.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 (22) :6213-6214.
近年来,随着我国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我国对外经济正在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企业“走出去”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范围持续拓展,出现了一些转折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从境外承包工程、开发资源向境外投资设厂、转移产业阶段转变。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已不再是承包工程,或开发当地资源运回国内,而是开始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加工销售或销往第三国。二是从零星企业“走出去”向产业群、产业链集群式“走出去”转变。在一些跨国公司陆续从我国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中资企业也开始从国内向国外进行产业转移,且现阶段企业“走出去”已不再是个别企业独自“走出去”,而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或上下游产业链一条龙“走出去”。三是从向周边国家等局部地区“走出去”向全球各地全面“走出去”转变。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已不再局限于亚洲周边国家,拉美、非洲和东欧等新兴地区相继成为“走出去”的热点。四是金融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从立足国内支持企业“走出去”向同步“走出去”为企业提供跟进服务转变,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走出去”过程中紧密结合,相互支撑,有效地推动了“走出去”进程。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一方面由于我国 “走出去”总体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企业海外投资经验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甚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复杂因素,一些国家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存在误解甚至曲解,导致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并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从挑战来看,一是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困难甚至刁难。受政治经济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在号称市场机制完善的发达国家,我国企业“走出去”也遭遇不同程度的客观困难甚至人为刁难。二是企业正当权益缺乏有效保障。在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合同执行、货款回收甚至供应链保障都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在局势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最为突出。三是财产和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在法律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财产甚至中方管理人员安全问题不时发生,有些甚至陷入所在国政治力量较量而处于被动状态,甚至被残酷牺牲。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走出去”仍然处于鱼龙混杂状态,有些是响应国家号召、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自觉“走出去”,有些则完全是企业自发“走出去”,有些尤其是中小企业“走出去”甚至是国外在我国招商引资的结果。因此,在我国企业“走出去”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走出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对中资企业和整个“走出去”战略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是一些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对当地员工权利不够重视,引发劳资纠纷。由于对当地法律和国情不了解,简单沿用国内习惯做法,导致劳资关系紧张。二是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遇事不是通过法律渠道,而是习惯于走上层路线甚至行贿,造成中资企业和投资者不守法的负面印象。三是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对社会责任不够重视。对社区发展没有尽到应有义务,与当地民众缺乏交流沟通,且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与当地民众关系紧张,以致一些国家民众甚至质疑中国企业的作为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行为。四是一些企业将国内不良做法带到国外。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抱着“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心态,导致中资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互挖墙角,或被生意伙伴和竞争对手各个击破,或与外方联手对付中资竞争企业,也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借机敲诈勒索中资企业。
企业“走出去”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资企业的主观原因,也有所在国的客观原因。从中资企业方面来看,表面上是企业对所在国国情不了解,并自觉不自觉地将国内一些习惯做法带到了国外。但就实质来看,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走出去”战略是片面的“走出去”战略。虽然企业是“走出去”的主角,但并非“走出去”的唯一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参与同样必不可少。现阶段的“走出去”仍然基本处于自发“走出去”阶段,主要是市场方式主导的企业“走出去”,政府管理和中介服务机构“走出去”相对缺位。既缺乏“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规划,也缺乏对企业“走出去”行为的必要引导和规范,更缺乏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和支持。由于现阶段的“走出去”不少是针对市场发育不健全、法律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走出去”,我国引导规范加上所在国法律和政府管制的缺位,致使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必然在现实产生一些问题并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二
为了将“走出去”面临的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保障“走出去”的大局和长远发展,亟待对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总体战略规划,并对企业“走出去”行为进行制度性规范。为此建议:
一要研究制定“走出去”总体战略规划。“走出去”虽然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且企业已经积极响应,但现阶段在国家层面仍然以战略动员和战略号召为主,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战略思路和配套性的措施安排。建议抓紧制定国家“走出去”战略规划,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环境和机遇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就“走出去”的主要任务、重点区域与重点行业进行战略性描绘,对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在“走出去”中的职能和作用进行分工安排,并对配套服务、风险管理和支撑保障措施进行系统性规划。
二要健全完善“走出去”支持政策体系。“走出去”既然是国家战略,那就必须在国家政策层面给予大力支持,从国家战略高度研究制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议在制定“走出去”总体战略规划的同时,作为配套措施一并制定“走出去”的支持政策。重点就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性金融支持、信贷担保、外汇使用以及法律援助、领事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长远安排,发挥政府在“走出去”中的应有作用,为“走出去”提供坚实的国家后盾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要健全对“走出去”的跟进服务体系。“走出去”是一国企业对别国经济的嵌入式融合,与进入国上下游企业和中介机构的有效对接往往需要一个认知与磨合过程,有时甚至存在难以逾越的门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由本国上下游企业和服务机构一并“走出去”,提供一条龙式跟进服务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有效方式。为了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要加快建立健全涵盖融资、法律服务和产业链配套保障等领域的“走出去”跟进服务制度安排。现阶段可探索建立健全促进“走出去”协作机制,即在国内建立国内外一体化,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其他中介组织参与的“走出去”协作联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后援服务和产业链保障。
四要加强“走出去”企业行为规范。企业是“走出去”的主角,企业行为关乎“走出去”整体成败,建立健全涵盖“走出去”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制度十分必要。在事前环节,要进一步加强审批环节管理,对“走出去”企业进行资质管理和诚信守法教育,对在国内存在不良纪录的企业不予支持。在事中环节,要建立健全“走出去”企业自律机制,依托在所在国的中国商会等组织,建立行业自律制度,规范中资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和同业竞争行为,并协助处理与业务伙伴和竞争对手的纠纷。在事后环节,要建立健全违规惩戒制度,对产生不规范行为的“走出去”企业母公司和主要股东进行必要的惩戒和处罚。
五要强化“走出去”安全保障机制。安全保障是“走出去”的重要条件,在国际局势日益复杂、而我国企业越来越多进入动荡地区的背景下,抓紧建立健全“走出去”安全保障机制十分紧迫。要进一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领事保护,保障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探索对“走出去”企业的法律援助机制,协调解决在合同执行、货款回收以及供应链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要积极探索发展“走出去”企业的投资保险和再保险等业务,为“走出去”企业尤其是高风险地区的“走出去”企业提供投资保险。
要解决的问题
摘 要:在解析我国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架构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必须紧紧抓住三个结合点、必须牢牢把握一个中心点、必须达到应有的层次和高度、必须降到应有的层级和“低度”、必须在提高针对性上下功夫、必须扎根林业立足警察目标。
关键词:森警训练;发展战略;架构剖析;要素简析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家公安部第134号(部长)令,修订后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下简称《条令》)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配套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大纲”(下简称“大纲”)现在征求意见当中。因此,基于《条令》和“大纲”的森林警察训练研究,亦已提到工作日程,不管是基于《条令》的森林警察训练战略研究、训练发展研究、训练动态研究,还是立足于“林业”的森林警察训练目标研究、训练课程研究、训练方法研究等,都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研制森警教育培训(训练)发展战略架构的立足点
关于我国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架构的研究和制定,必须清楚我国警察的现在训练,如:怎么训、怎么练,训什么、练什么以及训的目标、练的规格,等等。因此,深入研读《条令》,向《条令》寻求答案,既是最佳的选择,也是捷径。
关于训练目标,根据《条令》第一章“总则”第四条之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履行职责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公安队伍。根据第七条之规定,训练分为:入警训练、晋升训练、专业训练和发展训练。
根据《条令》第三章“训练任务”第十九条之规定,入警训练重点是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基本职业素养、提高适应公安工作能力。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警察职业养成教育、基础公安理论、基础法律法规、基础公安业务和基础警务实战技能、体能、心理行为训练等。
根据第二十条之规定,晋升训练重点是培养战略思维和管理素养,提高胜任领导工作能力。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党性党风教育、国际国内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安发展战略、公安法制与执法、科学决策指挥、突发事件应对等。晋升警衔训练重点是培养专业精神,增强职业荣誉感,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根据第二十一条之规定,专业训练重点是培养专业素养,强化知识更新,提高工作能力。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岗位政策法规、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警务实战技能、体能、心理行为训练等。
根据第二十二条之规定,发展训练是着眼公安工作长远发展和人民警察健康成长的训练。主要包括在职领导干部专题训练、后备干部培养训练、专家和业务骨干研修、教官业务提高训练、民警职业拓展训练等。
《条令》的训练目标就是森警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就是森警的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就是森警的训练要求,只不过需要结合林业行业特点和增加林业行业需求的内容而已,也就是说森林警察的中国人民警察性质、地位和任务,并不因为林业的行业属性而削弱、调整或改变,必须在《条令》的大框架之内组训、施训,即森林警察训练发展的战略架构必须立足《条令》并且是基于《条令》研究和制定的战略架构。
二、研制森警教育培训(训练)发展战略架构的主依据
(一)林业发展
关于林业发展,包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城市发展建设、大型国有林企改革等许多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因此,基于林业发展的研究和制定的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就是紧紧围绕这些具体内容,训练提高森林警察的能力素质(见图1)。
(二)警察任务
2014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置于国家安全之下的警察承担着保卫国防、社会、政权安全等三大任务(见图2)。
(三)社会进步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要求森林警察具备与之适应的能力素质(见图3)。
三、森警教育培训(训练)发展战略架构的基本构想
研究和制定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的关键和核心,可用“一个立足点和三个大依据”来概括,即战略架构中的警察能力素质训练,要能满足林业发展、警察任务、社会进步的需求,也要能脚踏实地(《条令》)具体训练实践(见图4)。
我国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有两个必须牢牢把握的思考层次:一个是社会进步、警察任务和林业发展,要求森林警察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另一个是社会进步、警察任务和林业发展,要求入警训练对象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晋升训练对象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专业训练对象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和专项训练对象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前者的意义,是构建宏观的背景;后者的作用,是细分落实的具体。如果没有宏观的背景,落实的具体就难有充分依据;如果没有具体的落实,宏观的背景就无法充分体现。
因此,不管是我国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的研究,还是制定的我国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都要扎根林业、立足森林警察,都要突破林业、突破森林公安工作,就是要能置身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国际化、信息化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社会大背景之中,站在保卫国防安全、社会安全和政权安全需要的高度,紧紧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城市发展建设、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生态文明生态安全、海洋生态文明安全和林业发展改革创新。当然,也不能远离、更不能脱离。入警察训练、晋升训练、专业训练、专项训练等训练类型的细化细分,而且,解读《条令》,细研《大纲》,把坚定投身警察事业者,变成合格或基本合格人民警察的入警训练;把条件符合升任领导职务者,变成合格或基本合格的领导者;把条件符合晋级警衔者,变成合格或基本合格的警衔级别者;把提高刑事侦察、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等专业技术能力水平的专业训练;把提高后备干部、训练教官、科研人员等特定对象知识层次的专项训练,分别在训练发展战略中体现出来。
四、研制森警教育培训(训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必须紧紧抓住的三个结合点
首先,要找到林业与警察结合的最佳点,林业是个有着政府机构、企业、商业等不同身份定位的综合体,警察是支拥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武装力量,两者怎样结合才能完善森林警察应有功能、发挥应有作用。其次,要找到森林警察与地方公安(警察)结合的最佳点,森林警察是行业警种,只接受地方公安的业务指导,虽已纳入人民警察序列的警种之一,但警种的独立性,自然会有协调、联动和结合等等要求。再次,要找到森林警察与社会发展结合的最佳点,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要求林业改革创新,林业的改革创新自然要求森林警察默契配合,林业的森林警察如何有机结合人类经济社会的国际化发展、信息化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发展。因此,在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的研究或制定过程中要重视寻找上述的三个最佳结合点。
(二)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中心点
森林警察的训练发展战略必须抓住“任务”这个中心点,即紧紧围绕林业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中的森警任务这根主线,确认训练森林警察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确认在林业及其林业相关领域中完成这些任务,训练森林警察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确认在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保卫海洋生态等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训练森林警察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想充分发挥中心点的应有作用,还要在明确任务的时候,清晰任务的依据、任务的地点、任务的时间、任务的环境和任务的程序等等,以任务为中心建立一个紧密的任务因素群,做到纲(任务)举目张。
(三)必须达到应有的层次和高度
我国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虽然必须置身于森林警察之中,但是必须要能站在森林警察之外,即要能站在国家林业发展、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经济社会进步、地球生态文明建设、地球生态文明安全等的立场和高度。它直接决定着研究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的水平层次,也直接决定着制定的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的功能作用。
(四)必须降到应有的层级和低度
无论战略研究还是战略制定,“高度”都是基础都是关键。但是“高度”的充分体现和应有的境界,必须“低度”、而且必须低到恰当的层级,即不断深化战略训练的内容和不断细化战略训练的要求。“高度”不是站在云里而是脚踏实地,“远度”不是增加长度而是缩小差距,既要不断清晰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态安全、人类经济社会国际化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保卫等等中的森警能力素质训练内容。还要不断清晰和明确:森林公安局长、森林公安派出所长、普通森林公安民警和省级森林公安局长、地市森林公安局长、县级森林公安局长以及森林城市派出所长、自然生态景区派出所长、大型国有林场派出所长等等的能力素质训练要求。
(五)必须在提高针对性上下功夫
针对性在研究和制定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是关键,因为不管是战略研究还是战略制定,一旦失去了针对性,实际上也就等于是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无法正确指导实践,而且可能误导实践陷入歧途。即使它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也不可能及时被发现,当然也不可能及时得到修正、调整或改进。因此,提高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的针对性,要求的并不只是针对森林警察训练的发展样子,还有森林警察的发展样子,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或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森林警察的训练发展还可以变成什么样子,森林警察的发展还可以变成什么样子,等等。
(六)必须扎根林业立足警察目标
森林警察因为有林而存在、因为有林而发展,如果没有了林业,森林警察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脱离林业或离开警察研究的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和脱离林业或离开警察制定的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都不可能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显然,以林代警、以警代林或林强警弱、警强林弱,也是我们在研究和制定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中,必须努力避免、积极杜绝的。
关于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架构研究,严格意义上虽然只能算是战略架构的“模型”研究,但是这并不影响也不削弱它在战略研究和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如: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明晰层次、确定方法、细化过程、坚定目标等的价值存在和作用发挥,基于林业发展、警察任务和社会进步构想的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架构,以及以剖析简读这三个战略架构为基础构想的我国森林警察训练发展战略架构,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森警训练发展战略的阶段基础和递进步骤,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迅速地把握森警训练发展战略的实施要项和支撑点。因此,强化我国森警训练发展战略架构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水平层次,必须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重视。
参考文献
我市召开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 黄新初葛红林作重要讲话 王东洲唐川平邓修明出席
本报讯(记者 张魁勇 黄颖 李影 王伶雅 华露艳 摄影 王熙维 张全能)昨日,我市召开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围绕落实全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安排下半年工作,全面部署我市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邓修明出席会议。
黄新初指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一项事关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决策。我们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抓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落实。他强调,成都作为省会城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定要在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热潮中走在最前列、干得最主动、抓得最务实。要紧密结合成都实际,深入领会省委精神,准确把握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要求。一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成都发展的总方略。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发展的历史使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我们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指明了“主路径”和“主引擎”。我们要汲取国内外城市走传统工业化、片面城镇化老路的教训,通过在“新型”上提质量、在“互动”上下工夫、在“统筹”上做文章,走出一条高点起步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新型工业化塑造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形成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最终将决定成都在国际生产体系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
二要科学把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内在关系。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质是动力与载体、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有“产”方能立“城”;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承接载体,立“城”方能兴“产”。新型工业化主要是创造供给,重在扩大社会生产能力;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重在扩大社会需求总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实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动态适应起来,让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起来,推动经济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运行。“两化”互动解决的是“产”与“城”的问题,统筹城乡解决的是“城”与“乡”的问题。“两化”互动与统筹城乡之间,依靠“城”这个纽带实现了“产”“城”“乡”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要按照“以产立城、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径,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龙头,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枢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三要把“五大兴市战略”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工作抓手。省委鲜明提出,四川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实施总体战略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把科学发展具体化。要让总体战略在成都发展实践中落地生根,关键就是要把我们正在推进的“五大兴市战略”作为工作抓手。我们抓“交通先行”战略,就是要为“两化”互动打牢基础设施、为城乡统筹消除地理阻隔;抓“产业倍增”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奠定坚实的产业支撑;
抓“立城优城”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转移承载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口聚集和承接载体;抓“三圈一体”战略,就是要着力解决圈层之间产业结构不协调、城镇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进市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提供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市域空间格局;抓“全域开放”战略,就是要从全球范围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承接优势产业、引进高端人才、拓展外部市场,塑造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坚决有力地贯彻省委部署,扎扎实实地抓好“五大兴市战略”,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之路。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谋划成都的长远发展,必须树立“产业立城”理念,以发展高端产业增强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实施总体战略,首要任务是以“产业倍增”战略为抓手,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产业竞争优势塑造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和西部高端优势。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坚持走高端型工业发展之路。抓新型工业化,首先要发展新型工业。要敏锐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前沿趋势,把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切入点。特别是要着眼未来、抢抓先机,有预见性地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培育和引进一批代表未来方向、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板块,加快推动我市产业结构重大升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的率先倍增。
二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坚持走集聚型工业发展之路。集中集群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的重大趋势。在产业布局方式上,坚持“集中发展”。要把产业园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向工业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功能区集中,进一步提高工业空间布局的集中度。在产业组织方式上,坚持“集群发展”。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以集群为路径,支持关联产业、配套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成链集群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坚持“集约发展”。要在坚持集中集群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园区挖潜工作,加快转变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三要切实强化科技驱动,坚持走创新型工业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根本优势,就在于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健全产学研合作、政企金协同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驻蓉跨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要瞄准“产业倍增”的技术需求,围绕我市培育的重点产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出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抢占产业链的技术高端和技术链的产业高端。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插上科技的翅膀。四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走开放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规模空前的产业转移浪潮,这给我们充分参与世界生产分工合作提供了高位切入的历史机遇。要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承接国际国内重大产业转移,在抢抓机
遇做大经济规模的同时推动产业重大升级,走“以承接促转型”的发展之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招大引强”方针,以构建国际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加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争取在成都布局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和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之地。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契机,支持有条件的成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资源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集聚创新要素,提升成都经济的国际参与度。五要着力打破产业界限,坚持走融合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兴趋势,就是各类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联动式发展、融合式发展正在逐步成为主流。要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切实抓好信息技术在我市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着力打响“成都智造”品牌。要注重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趋势,坚持用新兴商业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积极推广“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要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构建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天府新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是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当前,无论是城市的形态功能、还是量能体积,我市都与这一要求有很大差距。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以“立城优城”战略为抓手,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要把握“集群发展”趋势,科学布局市域城镇体系。集群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共同特征。抓新型工业化,需要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基本路径;抓新型城镇化,也需要把发展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就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规划,树立规划权威、促进多规衔接,确保全域规划、全程规划落到实处。要围绕“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城市架构,按照“以大带小、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用地集约”的原则,推进大中小城市组合布局、集群发展,加快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的新型城镇体系。要进一步做大特大中心城市,按照“双核共兴”格局,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区“北改”工程,充分发挥引领成渝城市群的极核功能。要加快培育大中城市,突出抓好卫星城建设,严格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县城建设,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有效发挥对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作用。要放手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群,积极创新重点镇管理体制,全面深化一般场镇改造,引导重点镇向小城市、一般场镇向特色镇转型升级,为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居民就近转移提供载体。二要推行“产城一体”模式,切实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两化”互动,实质是产城互动。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特色功能区来统筹布局,同期规划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同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要把市级战略功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作为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战略支点,依靠产业为动力建设城市,依托城市为载体支撑产业,使市域城镇体系的主体骨架与市域重大生产力布局相匹配。要牢牢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推行产业复合、规模适度、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努力把天府新区打造成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主平台,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
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中心城区抓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的空间布局。
三要树立“四态合一”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最根本的着力点是要建设宜人城市。要把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和优美化城市生态作为宜人城市建设的基本元素,充分满足多样化的人居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关键是要塑造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风貌和功能,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关键是要鲜明体现成都文化的特色和本底,坚持城市建设“有机更新”,注重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塑造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关键是要把生态系统作为最优先的基础设施来打造,切实抓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和滨水空间打造。当前,要把八十公里环城生态区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依山造景、傍河成湖、连通水系、拓展水面,抓紧打造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大都市湿地景观。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统筹城乡,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首要任务,也是全省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已经形成了“三项核心制度改革”“三个集中”“四大基础工程”“六个一体化”等一系列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有条件、也有责任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坚定不移地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城乡制度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主体统筹,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
黄新初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事关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事关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推进这一总体战略,必须把握好几个着力点: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全面深化系统改革和制度创新,科学谋划好全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二要坚持产业立城。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推动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优势塑造城市竞争优势。三要推进产城互动。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城镇化,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四要抓好城乡融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既要建设好国际化大都市,也要同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要强化以人为本。各项决策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好群众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黄新初强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责任主体,要认真组织好总体战略的实施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保障力度,切实以总体战略统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作为本地方、本系统实施总体战略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部署、抓督促、抓检查,定期研究和主动解决总体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总体战略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市广大干部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骨干力量,要增强大局意识、提升工作水平、强化执行能力,切实发挥好落实全市总体战略、推进成都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在谈到全市经济工作时,黄新初指出,当前,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稳增长”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准确研判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稳增长”的最新部署,扎实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确
保全市经济沿着“稳中快进”的轨道有序运行,努力为全省经济稳定增势、为全国经济稳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稳增长”要坚定信心,信心源于对上半年我市经济“领先发展”走势的基本判断。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积极向好的,上半年经济运行“领先发展”的势头相当强劲。这种逆势上行的经济走势,得益于年初我们对宏观经济困难形势的充分预估,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五大兴市战略”。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坚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过8000亿的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坚持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部署不懈怠,努力担当起全国、全省经济大盘子里“求进”“快进”的积极因素。
二是“稳增长”要用好机遇,机遇来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预调微调”带来的积极变化。我们要紧密跟踪和主动对接国家“稳增长”的政策动向,坚持远近结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抓好列入国家规划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切实用好中央促进消费、扩大出口、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机遇,争取在宏观经济政策较为宽松的情况下有更大作为。
三是“稳增长”要抓住关键,关键是要围绕“稳中快进”的经济工作基调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当前,支撑我市经济“稳中快进”的增长动力,从三次产业看是工业为先导,从三大需求看是投资占主体。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主攻方向仍然是坚决有力地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要通过突出抓工业、着力稳投资,全面带动三次产业、提振三大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市经济“稳中快进”的良好势头。
葛红林在总结全市上半年经济工作时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一是经济实现了稳中快进;二是对外开放领先西部;三是天府新区加速建设;四是城乡建设顺利推进;五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六是城乡社会事业持续提升。
在分析了当前我市面临的外部经济形势,以及自身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后,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葛红林强调:一要积极落实国家“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毫不松懈地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毫不松懈地开拓新的消费需求,毫不松懈地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二要深入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深化“三项核心制度改革”,高水平推进“三个集中”,深入实施“四大基础工程”,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三要坚定不移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要大力实施天府新区“一号工程”建设。要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五要加快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要毫不松懈地推进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建设,更快更好地实施城市更新改造,精细化地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六要切实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确保年底前基本完成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推动科技文化发展,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要扎实推进平安成都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七要着力提升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要扩大城乡充分就业,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做好城乡住房保障,同时,不折不扣地做好今年15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用好全年300亿财政性民生资金。八要全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葛红林还就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强调三点意见:一要确保会议精神及时贯彻落实;二要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三要确保全市社会安定祥和。金牛区、双流县、新津县、市委统筹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建委、市交委、市投促委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均有多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答案代码。每小题所有答案选择正确的得分;不答、错答、漏答均 不得分。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1、下列关于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简称QDII)制度的管理环节中,属于国家外汇管理局职责范围的有()。
A.境外投资业务的市场准入
B.投资品种的确定
C.QDII机构境外投资额度管理
D.资金汇兑管理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我国的QDII包括三类机构,即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保险资金境外运用和基金管理公司等境外证券投资。根据职责分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负责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境外投资业务的市场准入,包括资格审批、投资品种确定以及相关风险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QDII机构境外投资额度、账户及资金汇兑管理等。
2、下列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有()。
A.民事法律行为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此处的“目的”指的是当事人实施法律行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以及行为人实施行为的动机
B.民事法律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当事人欲达到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此处的“目的”仅指当事人实施法律行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
C.单方行为只要求当事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而多方法律行为,则强调行为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D.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当事人欲达到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此处的“目的”仅指当事人实施法律行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不包括行为人实施行为的动机。
3、下列属于风险管理策略组成部分的有()。
A.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
B.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标准
C.风险管理的时机选择
D.全面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
参考答案: A,B,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风险管理策略的组成部分。风险管理策略的组成部分:(1)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明确公司要承担什么风险。承担多少。(2)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标准。明确怎样衡量我们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3)风险管理的工具选择。明确怎样管理重大风险。(4)全面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明确如何安排人力、财力、物资、外部资源等风险管理资源。
4、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张某为筹款经商,以自有的价值20万元的设备为抵押,向甲银行贷款5万元,1个月后又以该设备为抵押,向乙银行贷款10万元,均未办理抵押物登记。如果张某到期不能还款,该设备拍卖所得为12万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拍卖所得先偿还甲银行的贷款,剩余偿还乙银行的贷款
B.由于未办理抵押物登记,两项抵押均无效
C.第二次抵押无效
D.偿还甲银行的4万元,偿还乙银行8万元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抵押的清偿顺序。同一动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实现抵押权时,各抵押权人按照债权比例受偿(1:2)。
5、甲公司管理层发现企业所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决定编制预算时重新判断所有的费用。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该企业编制预算的方法属于()。
A.零基预算
B.增量预算
C.活动预算
D.责任预算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预算的类型。编制预算最常用的方法有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是指新的预算使用以前期间的预算或者实际业绩作为基础来编制,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内容。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新的期间必须重新判断所有的费用。
6、下列关于企业组织协调机制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企业组织简单时,只需要相互适应、自行调整的协调机制
B.企业组织扩大后需要某人单独执行控制工作时,便产生了直接指挥、直接控制机制
C.当工作变为更加复杂时,协调机制便趋向标准化
D.在工作任务相当复杂时,企业便需要采用直接控制机制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企业组织基本协调机制的有关知识点。从6种类型的关系来看,企业组织简单时,只需要相互适应、自行调整的协调机制。企业组织扩大后需要某人单独执行控制工作时,便产生了直接指挥、直接控制机制。当工作变为更加复杂时,协调机制便趋向标准化。在工作任务相当复杂时,企业便需要采用成果标准化或技艺标准化。在工作极其复杂、难以标准化时.企业往往自行又转回到互相适应调整这种最简单而又最灵活的协调机制上。
7、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连续调整存贷款利率,从而引发对市场利率的预期值产生的影响。借款人为了规避利率上升的风险,在利率期权操作上应该采取的行动是()。
A.购买看涨期权
B.购买看跌期权
C.同时购买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D.不购买任何期权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利率期权的相关内容。借款人可以通过购买看涨期权,设定他们必须支付的利率最大值。出借人可以通过购买看跌期权,设定他们将收取的利息最小值。
8、目前,《反垄断法》所称“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包括()。
A.国家工商总局
B.国家发改委
C.商务部
D.最高检察院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反垄断机构。目前《反垄断法》所称“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指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
9、根据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
A.国务院各部、委员会
B.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行政法规的制定权限。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有关程序制定发布的各类法规的总称。由此可知,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
10、下列关于生产运营流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较高的投入或产出量能使生产运营流程成为资本密集型流程
B.如果种类繁多,则企业需要具有灵活性并能够适应个别客户的需求,因而企业的工作会变得较为复杂,并且单位成本较低
C.当需求变动较大时,生产运营会产生产能利用率的问题
D.在可见性较低的生产运营流程中。联系客户的技巧并不重要,但是单位成本应当较低
参考答案: A,C,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生产运营流程的知识点。如果种类繁多,则企业需要具有灵活性并能够适应个别客户的需求。因而企业的工作会变得较为复杂,并且单位成本较高。
11、根据合同法有关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交易习惯向买受人交付提取标的物单证以外的有关单证和资料。这里的“提取标的物单证以外的有关单证和资料”,主要应当包括()。
A.保险单
B.保修单
C.普通发票
D.增值税专用发票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买卖合同的相关规定。“提取标的物单证以外的有关单证和资料”,主要应当包括保险单、保修单、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质量鉴定书、品质检验证书、产品进出口检疫书、原产地证明书、使用说明书、装箱单等。
12、下列关于信息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企业开发信息系统,可以采取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方式
B.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
C.董事会主席可以直接接触企业的关键信息设备
D.企业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露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信息系统的相关内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接触关键信息设备。所以,选项C的说法错误。
13、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张某为筹款经商,以自有的价值20万元的设备为抵押,向甲银行贷款5万元,1个月后又以该设备为抵押,向乙银行贷款10万元,均未办理抵押物登记。如果张某到期不能还款,该设备拍卖所得为12万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拍卖所得先偿还甲银行的贷款,剩余偿还乙银行的贷款
B.由于未办理抵押物登记,两项抵押均无效
C.第二次抵押无效
D.偿还甲银行的4万元,偿还乙银行8万元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抵押的清偿顺序。同一动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实现抵押权时,各抵押权人按照债权比例受偿(1:2)。
14、甲公司是-家饮料企业,划分为碳酸饮料部和果汁饮料部,碳酸饮料部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先进军农村市场,然后逐步抢占城市市场;而果汁饮料部则通过先行开拓年轻人市场。然后逐步扩展到各年龄段消费者。公司制定的这些战略属于()。
A.公司战略
B.业务单位战略
C.职能战略
D.企业整体战略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公司战略的层次。业务单位战略聚集于特定的市场点。甲公司分别赋予两个部门在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两个市场中制定战略的权力,这说明这些战略是面向特定市场,因此属于业务单位层次的战略。
15、下列关于财务计量指标的计算公式中,不正确的有()。
A.毛利率=(营业收入-销售成本)/营业收入
B.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C.资本报酬率=净利润/占用的资本
D.市盈率:每股盈余/每股市价
参考答案: C,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业绩衡量指标的计算。资本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占用的资本;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盈余。
16、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项目的有()。
A.资本转移
B.非生产及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C.衍生产品投资
D.贸易收支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资本项目的内容。选项D属于经常项目的内容,因此不选。
17、根据相关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从需求角度界定相关地域市场一般考虑因素的是()。
A.关税
B.转产的额外费用和风险
C.环保因素
D.技术因素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相关地域市场及其界定。本题选项B属于从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一般考虑的因素。
18、一个战略群组是指某-个产业中在某-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或具有相同战略特征的各公司组成的集团。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识别战略群组特征的变量是()。
A.各地区交叉的程度
B.纵向-体化程度
C.品牌的数量
D.所属地理位置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战略群组。用于识别战略群组的特征可以考虑以下-些变量:
(1)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多样化)程度;
(2)各地区交叉的程度;
(3)细分市场的数目;
(4)所使用的分销渠道;
(5)品牌的数量;
(6)营销的力度(如广告覆盖面、销售人员的数目等);
(7)纵向-体化程度;
(8)产品的服务质量;
(9)技术领先程度(是技术领先者还是技术追随者);
(10)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过程或产品的革新程度);
(11)成本定位(如为降低成本而作的投资大小等);
(t2)能力的利用率;
(13)价格水平;
(14)装备水平;
(15)所有者结构(独立公司或者母公司的关系);
(16)与政府、金融界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很多区域出现了生态空间被城市建设区吞噬、城市特色消失、开放空间破碎等空间环境方面的问题, 因此亟需在建设之初和建设过程中进行相关规划工作的超前引导。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打造具有地域自然特色、人文底蕴且时代感强的当代城市, 城市设计便应运而生。它既可以作为规划编制体系的有益补充, 自成体系地指导城市空间景观形成, 又可以作为规划编制体系各阶段的组成部分来引导城市特色化建设。其中, 总体城市设计作对应城市总体规划, 是对城市空间景观和城市特色等方面进行总体的策划和控制, 对下层次规划和其他专项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和规制作用, 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城市空间形态和局部建设的作用, 有利于城市特色和城市整体风貌的形成。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对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对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 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这个定义基本概括了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任务, 即提高城市人居空间环境的质量和生活的品味。在实践工作中, 各地也迫切要求城市设计由“思想”走向“操作”, 总体城市设计正是在这种要求下, 与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相对应而进行的对城市总体环境所作的特色挖掘和综合性设计工作。总体城市设计从产生开始, 就已超出了单纯“美”的问题, 是如何切实提高环境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的操作性设计工作。
小城镇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产业特点、发展阶段、人口构成等与大城市都有所不同,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着眼点、程度、方式也都有区别。小城镇规划应做到观念新、起点高、体系明、特色强, 以达到设施优、环境美、效益好的目的, 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等密切配合。小城镇总体城市设计更应深入到实施层面, 突出小城镇特点, 对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项目背景
独山县位于贵州省南部, 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县之一, 是贵州省和大西南进入两广的重要通道, 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独山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贵州省的南大门和黔南州南部的交通枢纽及物资集散地;是以发展商贸和加工工业以及炼锑为主的综合性小城市。
新编《独山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确定独山县城主要承担的城市职能包括:贵州省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新型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休闲宜居城市。县城规划建设用地3159.32公顷, 规划县城2030年总人口规模达到30万人 (见图1) 。
独山县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确定为“北扩、南延、中优”。“北扩”:以独山经济开发区为主体, 建设产业集聚区, 拉开城市框架;集中建设城北中心区, 建设功能综合、配套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南延”:以独山工业园区为重点, 推进南部地区综合开发, 形成以工业、物流为主要功能, 生活服务功能为补充的南部新区。“中优”:以旧区更新改造为主, 空间适度拓展, 集中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三、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分析, 现状问题主要在于城市结构不清晰、资源低效利用和特色消逝三方面。
(一) 城市结构不清晰
城市中敏感地区、重要节点、廊道、公共空间等结构性要素被封堵, 重要节点缺乏整治, 整体景观系统缺乏明确的建设指导。
(二) 资源低效利用
山水资源未充分利用, 浅丘微地形被淹没, 滨水区缺乏维护, 沿河、沿路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相对较少, 同时一些其他高价值的节点也有待整理。
(三) 特色消逝
独山具有群山怀抱、河水相依的自然山水风貌, 有花灯文化、影山文化、抗日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 但这些特色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县城整体建筑高度与周边山体关系较为协调, 但天际线平淡、缺乏韵律感, 城市中高层建筑无序布局, 既没有形成集中的高层簇群, 又破坏了中小城市的宜人尺度。城市中心区的景观特色有待进一步加强, 历史文化要素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展示。
四、设计思路
(一) 总体城市设计目标
保护与延续整体山地格局, 重点打造抗战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 积极保护老城区, 建立与周边地形相融合的空间结构, 塑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 整体提升空间品质。创造适宜县城的空间载体, 满足不同行为的功能性需求;营造和谐共荣的整体氛围, 突出体现地域风貌特征;打造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景观, 适应不同人群的多视角观赏 (见图2) 。
(二) 设计与引导原则
1. 挖掘与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突出县城的传统历史文化地位, 彰显历史文化特色。
2. 整体构建各景观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既彰显特色又整体协调, 实现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和有序拓展。
3. 统筹协调城市整体结构形态、空间轮廓、视线走廊、开放空间等景观要素, 对城市建筑高度进行分区控制。
(三) 总体城市设计要素分析
本项目结合实际情况, 选取几个影响城镇整体景观形象的关键性要素进行剖析, 包括城市文化、景观视线、城市出入口、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城市风貌分区等 (见图3) 。
1. 城市文化
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黔南旅游圈重要的服务中心与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定位, 保护老城格局和街道肌理, 打造独山历史文化名城。
2. 景观视线
主要道路观山视廊具备一定基础, 有待加强, 对几条重要观山视廊进行控制。
3. 城市出入口
主要出入口和门户空间是城市的缩影和窗口, 是城市形象、实力、活力和品质的完美展示。城市的各主要对外交通出入口是由外围进入城市的重要节点, 包括各方向、各类型的主要交通路径和城市道路、城市空间的交界点等, 同时, 多种交通集散的枢纽场所也是人流进入城市时建立对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节点和门户空间。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应该重点、精炼地反映城市的景观、形象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或时代新面貌等, 应该把属于城市内涵的自然特征的文化特质反映出来。进入独山县城的道路出入口和火车站是城市主要出入口, 需要做重点控制与引导。
4. 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现状城市公共空间较为缺乏, 不成体系, 规划将独山县城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与开敞空间体系融合, 进行整体控制与引导。
5. 城市风貌分区
对独山县城进行城市风貌分区, 分为工业风貌区、居住风貌区、文化娱乐风貌区、历史民国风貌区等多个风貌分区, 并进一步确定郊野公园风貌区、新城商业核心风貌区、民国历史风貌区和文化娱乐风貌区为重点塑造的四大特色风貌区。
(四) 构建总体城市空间景观结构
通过对城市设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总体形成“两轴、四片、六廊、七点”的城市空间景观结构 (见图4) 。
1.“两轴”:构筑总体景观轴线
沿毋敛大道打造的城市景观主轴, 沿开发大道—世纪大道打造的城市景观次轴, 形成城镇主要景观轴线和城市意象的重要路径。
2.“四片”:打造特色区域
包括城北商业商务核心片区、民国历史风貌片区、利用盟军机场形成的文体娱乐片区和位于拉林组团的郊野公园片区。
(1) 城北商业商务核心片区
塑造城市新区商贸中心和城市门户景观风貌, 打造火车站前广场至产业集聚区城市轴线, 成为展现独山现代城市风貌的核心地区;同时, 结合火车站的优势交通区位, 形成城市现代服务业功能的集聚区。
(2) 民国历史风貌片区
主要保护老城格局和街道肌理, 打造独山历史文化名城。在紫泉路以北、和平路以西地块, 结合现有的街道肌理和部分保存较好的传统风貌建筑, 整体营造民国历史风貌街区 (见图5) 。
(3) 文体娱乐片区
结合现状盟军机场, 集中安排体育、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设施, 打造公共文化娱乐片区。
(4) 郊野公园片区
规划保护拉林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 结合现有村庄, 通过环境整治, 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建设成为城市休闲游憩的地区。
3.“六廊”:打通视线廊道
利用组团间的绿楔形成的五条东西向观山视廊, 老城中心区与新城中心区之间的视线廊道。
4.“七点”:建设重要节点
(1) 两个门户景观节点
火车站门户节点和G210进入城北新城区的入口门户节点, 门户节点要控制开阔的视野空间, 保持站前广场与新区中心标志性建筑之间视廊的通畅;控制北出入口沿线建筑高度与体量, 保持山体景观的良好可视效果。
(2) 两个现代建筑景观节点
围绕城北中心和老城中心形成的现代建筑景观节点, 控制周边必要的开敞空间, 既维持其标志性地位, 又保持城市整体轮廓和景观界面的协调。
(3) 三个公园绿地节点
围绕丰收水库形成的公园绿地节点、盟军机场以南的公园绿地节点和沿黑神河形成的滨水公园绿地节点。节点周边建设应充分结合地形, 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五) 建筑高度控制引导
为了加强县城总体规划对县城建设以及下层次规划的指导性, 规划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导则, 从高度区划对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进行管制 (见图6) 。
1. 高度控制原则
城市建筑群形成的天际轮廓线应与城市山脊线相和谐, 形成整体统一协调的城市天际轮廓景观;控制高层建筑的空间分布, 避免对城市空间眺望系统及视觉走廊的遮挡与阻断;山体附近地区及滨河沿岸周边地区应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建设,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2. 高度分区引导
以城市级差地租理论为指导, 从强化城市经营的原则出发, 根据突出山地城市空间景观特色、展现老城风貌的要求, 兼顾现代化城市空间轮廓形象塑造的需要, 规划将县城区高度分区按照四级层次进行控制引导。
(1) 新城核心区:开发大道两侧商业区, 面积约40公顷, 作为城市的制高点, 集中展现城市的现代化风貌景观, 高度大于100米。
(2) 火车站前商贸片区:站前商业区之外的商住用地区, 面积约45公顷, 以高层为主, 强化城市标志区的作用, 高度控制在100米以下。
(3) 城市新区中心外围地带:主要是新区新建居住区, 以小高层为主, 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
(4) 老城片区、工业、物流片区及近山的城市建设区:以多层为主, 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
(六) 重要节点详细设计
在城市总体景观结构和建筑高度控制引导基础上, 对规划确定的重要节点区域进行详细设计, 并制定相应的城市设计导则, 指导重点区域的建设。根据独山县总体城市设计空间景观结构, 确定对独山县总体城市形象影响最大的两个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 分别为独山县城北部以火车站站前地区为核心的城北片区和南部的老城中心区 (见图7—9) 。
城北片区:重点塑造城市新区商贸中心和城市门户景观风貌, 打造火车站前广场至产业集聚区城市轴线, 成为展现独山现代城市风貌的核心地区;同时, 结合火车站的优势交通区位, 形成城市现代服务业功能的集聚区。
南部老城中心区: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黔南旅游圈重要的服务中心与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定位。
打造独山历史文化名城, 重点保护老城格局和街道肌理。在紫泉路以北、和平路以西地块, 结合现有的街道肌理和部分保存较好的传统风貌建筑, 整体营造民国历史风貌街区。
保护古城墙遗址, 恢复古城门。将古城墙形成一圈绿环, 串联6个城门 (大东门、小东门、复兴门、小西门、大西门、北门) , 绿环内部通过景观序列展示浓郁的独山历史文化。
对老城中心区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和引导, 整个古城墙范围内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 现状已经建好的高于24米的建筑择机逐步搬迁 (见图10) 。
五、结语
以上是结合具体项目对总体规划阶段总体城市设计内容的研究过程。近年来, 总体规划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日益受到重视, 简要总结如下:
1.对项目进行详细现状调研工作, 找出目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现状调研、部门沟通及相关资料的查阅, 挖掘城市特色和历史文脉。
3.结合城市特色和城市问题, 提出总体城市设计目标和原则。
4.选取总体城市设计重要影响因子进行叠加分析, 得出总体城市设计空间景观结构框架, 并提出具体控制与引导措施。
5.结合城市及周边山水景观风貌对城市总体高度进行控制和引导。
6.对影响总体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与引导。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何破解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问题已经成为规划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同时由于城市特色的塑造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 所以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任重道远。希望通过贵州省独山县总体城市设计, 结合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 对总体规划阶段编制总体城市设计提出初步探讨, 能够为城市设计者提供一个从总体城市设计的调研工作到成果编制工作的新思考。
摘要:按照我国规划体系的要求, 在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应该同时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工作, 但在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中总体城市设计进行得还很不系统, 使得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现象日益突出。本文结合贵州省独山县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 从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收集与现状分析出发, 建立总体城市设计的结构体系, 希望能够为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做出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80-98) .2006.
[2]任世英, 邵爱云.试谈中国小城镇规划发展中的特色.城市规划, 1999 (2) .
[3]杨红平.总体规划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8.
[4]吴松涛, 梦宇, 等.小城镇总体城市设计初探——迁西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体会.城市规划, 2002 (4) .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编制
1 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的约束力度不强,政府有关部门均可以根据当地土地性质等进行自我调整。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政府易受客观因素影响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导致建成建筑与规划功能、结构严重不符。当然,不排除规划结构本身有不合理的地方。
1.2 两规的衔接不够。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城市内的建筑用地结构、布局、功能等进行规划,可以说仅仅是部分用地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面性的,是对该区域内所有土地结构、布局、功能等的规划,对各部分用地均有规划、制约作用。两规规划时参考的依据不同,在规划范围、用地规模、规划结构等方面具有冲突,衔接困难。
1.3 两规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所依据的规范、标准和程序过于僵化,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例如,以城市人口为参考依据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会忽略城市人口的流动、分布、构成等,规划建筑的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做不到城乡统筹,在公共设施容易引发冲突。
2 总体规划编制如何改进
2.1 应满足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重心由農业化变为工业化,对城市以及所属区域建筑需求增大。城市总体规划应主要注重中心城市的规划,然后关注城市周边及相邻乡村的规划,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小区规划及各个小区之间的联系。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区域内的所有土地资源应合理规划,城市、乡镇、农村规划要有一定的协调性,各个区域土地规划的结构、功能等要关联和谐,为人们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2.2 增强总体规划编制的灵活性 两规编制的审批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受法律法规的限制需要按规定更改,也易被政府审批人员因各种因素打回,而在这期间,区域内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方便更改。另外,两规编制的格式、内容等应根据制度、政策的更新,以及城市的发展状况及时进行修正。
2.3 精简规划内容 两规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城市内、区域内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包括建设的建筑类型、结构、功能,交通道路如何分布,居民住宅建设区域等。例如住宅、办公楼、公交站、旅游景点是城市的主要建筑,所以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注重这几点的协调、规划,对不必要的建筑可以排除在规划内,在城市内形成住宅、商业集中区,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布局合理,做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
2.4 增强两规的兼容性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核心内容是对土地的利用,而且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落实到实处都归于对土地的利用。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建筑用地进行规划,注重城市建筑的结构,规划注重细节,有一定的局限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区域内所有土地资源进行规划,规划注重大局观对细节要求不高,而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兼容性强。同时城市总体规划还应注意对城市内自然资源的保护,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减少城市内空气、噪音污染,降低对城市资源的浪费,从细节方面着手构建节能环保城市。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除了要包含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还应注重区域内其他地域的土地资源规划。
2.5 缩减两规编制时限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日益严谨。我国两规编制一般以20年为时限,但是20年间社会发展迅速,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结构等适应不了市场的变化,无法顺利实行。缩减两规编制时限,如将时限由20年缩至5年,可确保两规编制内容在有效时限内均符合市场变化的需求以及法规制度的要求。
2.6 简化两规编制的审批
两规编制的审批机制应该是灵活的、可随机应变的,以确保两规编制的适应性。两规编制的审批程序一直是固定不变的,程序繁琐复杂,耗时久、效率低,例如乡镇的土地规划除了乡镇规划、审批外还应由市级政府有关部门审批通过才可实施,但是经过多级审批耗时久,还易发生变故,但是简化两规编制的审批后可以减少审批时间,规避一些因审批人员、时间等引起的变故,为两规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
3 两规如何协调
3.1 两规编制同时进行 城市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应与土地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协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制定统一的规划限期、制度等,使两规编制同时进行,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两规的时限进行统一,两规同时进行、同时结束,使两规内容衔接更为顺畅。
3.2 对人口调查结果进行协调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规模的预测关系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两规编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不管是城市内土地资源利用还是城外土地资源利用,所筑建筑均离不开人的衣、食、住、行四方面,所以,在两规编制前都需要进行人口调查,而两规协调也应注重对人口调查结果的协调。两规调查应在调查渠道、方式、区域等进行协调,确保人口调查结果尽量一致,更有利于两规编制内容的协调。
3.3 两规编制目标统一 两规编制均是对国有建设用地的规划,两规编制对规划用地规模的衡量均是通过人均占有建设用地的面积大小确认的,但是这种衡量方式忽视了城市旧城改造、扩建等因素对两规编制的影响,达不到两规编制预定的目标。两规编制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均受到人口调查、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城市内部建筑结构、布局、功能等,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重城市、郊区、乡村等区域内所有建筑结构、布局、功能等,但是两规编制目标是统一的,对土地资源规划的最终目标都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4 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虽有所不同,但是基础内容、规划重点等却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规划的根本目的更是一致的。对两规进行详细了解,根据问题提出对策,并对两规编制进行改革,增加两规的协调性,可以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岩松,王巍.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4,12:15-18.
【品牌战略总体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品牌发展规划12-17
物业品牌战略规划05-26
男装品牌发展11-27
品牌培育发展规划10-03
李宁品牌发展历程11-25
食品公司品牌发展规划09-29
品牌发展与企业文化09-18
梅州市旅游品牌战略规划09-28
品牌战略规划的五个核心07-02
有限公司实施农业品牌带动战略发展规划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