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规划(共8篇)
(2010—2015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设立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决定》(豫发【2009】15号)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安阳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引领示范区实施方案》的意见,结合龙安区农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亮点、探索机制为目的,紧紧围绕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探索推动农业工作机制创新、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新路子,为全区农业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模式、作出示范。
二、实施范围
按照关于《安阳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引领示范区实施方案》的意见要求,龙安区生态都市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核心区设在龙泉镇、彰武办事处,核心区位于安阳市龙安区西部,2
6.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一定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信息交换平台以及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组织网络,大力开展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针对农业生产服务业从业人员(包括科技示范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种养大户等)的技术培训和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引导性培训8800人,职业技能、服务业、加工业1200人),7.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建立1套标准推广管理工作体系,做到市有专家指导、县有标准推广、乡有技术服务、村有示范大户,制定2项生产技术规程;培育有2个叫得响、销得好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2个无公害产地。全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二)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2015年)
1.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完成原野激扬、(可利用风格迥异的古朴建筑,冬雪枣基地,开发农家乐旅游;利用荒山荒坡可供开发的资源,在荒坡荒沟地带建造山地白行车、汽车拉力赛、CS、定向运动等时尚运动场所。抓住市动物园搬迂的机遇,在此建造野生动物园);水上渔家、(利用彰武水库资源,在水库边建造游船码头,在长岛、废弃煤窑土地资
源优势,建设宾馆、酒店供游人休闲渡假、水上游玩、会议公务等)项目建设。办好第四——八届中国腊梅文化节;带动桂花精品园、果树盆景园的规模发展;完善阳光冬雪枣基地配套建设,提高樱桃、李子、石榴、柿子等名优果树产量和扩大采摘范围;较好发挥矿业农庄果-草-禽等循环农业,提高百亩温室大棚蔬菜无土栽培采摘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充分发挥龙泉镇、彰武办事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功能。引领区内乡镇土地流转面积要占到本地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0%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要占到土地流转面积的50%,培育各类土地流转典型20个(其中精品农业、生态休闲景观农业典型10个)。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龙泉花卉和省级森林公园、腊梅园、金线柳烟等精品园打造豫北最大的花卉交易基地品牌,整合现有的花卉资源,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引导,建立产供销一体的大型花卉交易市场;建设规模化的瓜菜种植区,打造以东上庄高效日光温室百亩园、高北河无公害胡萝卜千亩方为中心的蔬菜种植区,打造以吴家洞、梨树场为中心的农家乐休闲区,不断完善配套建设,达到行业规定标准;围绕矿业农庄、东方水城、彰武无公害水产养殖建立特色休闲基地,打造市区后花园;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的增收带动优势。
要达到10个,质量认证产品达到l0个以上。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通过引领示范区建设,区域农机总动力达11万千瓦,机耕8万亩,机播9万亩,小麦机收7万亩,玉米秸秆还田5万亩;解决农村安全饮水5000人;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000亩;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到2015年,区域农机总动力达12万千瓦,机耕8.3万亩,机播9万亩,小麦机收7.7万亩,玉米秸秆还田5.5万亩;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实现区内灌溉管网配套建设,使引领示范区内的抗旱、灌溉、排涝系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促进生态休闲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成立安阳市龙安区生态都市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面负责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解决必要的人员、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经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引领示范区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为主要责任人,农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具体责任人,对涉及引领示范区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重要决策,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主管农业工作的副书记、副区长、乡、镇长要亲自安排、亲自部署煮好知道和服务,区农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具体抓好落实,切实指导和帮助基层做好引领示范区规划建设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都市农业引领示范区建设工作,加强领导,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工作目标层层分解,逐级细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强化督促检查,实行月季、半年、督查,进行督查通报。三是严格奖惩。建立工作项目台帐,出台考核办法,结合考核情况进行奖惩,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形成争先恐后的工作氛围。
(二)落实政策措施、加大农业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力度,每年财政预算100万元用于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奖补。坚持集中农口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坚持全方位,拓宽引资纳贤渠道,扩大引资规模,发挥区域内有山、水、林、果、花资源优势,吸引、鼓励、引导、支持国内外客商以独资、合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参与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的开发与建设,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高效机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步伐,促进生态都市农业引领示范区全面建设。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生态都市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一是抓好布局结构的调整,搞好分阶段实施。二是抓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林牧渔,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形成以龙泉花卉林木、生态休闲、高效蔬菜生产、彰武无公害水产养殖的生产布局,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三是抓好
(六)发挥科技创新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市场的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二是诚聘和培养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人才,搞好科技示范带动;三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应用高新技术,重点推广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技术、高效日光温室生产规程、秸秆青贮过腹还田和机械还田技术,建立标准化体系,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设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反季节生产技术,果品、蔬菜、食用菌的贮藏保鲜、加工配送技术。
(七)抓好农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激发农业活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重点抓好改革和创新。一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二是中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责、权、利相统一,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可实行租赁、承包、股份合作,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三是加快“四荒”拍卖造林体制改革,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谁购买、谁绿化、谁受益”的原则进行竞争拍卖并限期治理。四
0
关于成立安阳市龙安区规划建设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直各有关部门: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规划建设安阳市农业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实施方案,根据我区实际,现成立安阳市龙安区规划建设生态都市农业引领示范区领导小组:
组 长 王建国 区人民政府区长 副组长 祝振玲 区委副书记
张 萍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黄维社 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
成 员 朱世民 区委办公室副主任 区新农办主任
张立新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张玉军 区农业畜牧局局长
赵社文 区财政局局长
刘 博 区林业局局长
李红军 区水务局局长
赵焕庆 区农机局局长
张忠祖 区畜牧服务中心主任
李友成 区交通局局长
关键词:农作物,品种,区试,试验站,湖南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是在一定生态区域和一定生产条件下按照统一的试验方案与技术规程安排的连续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用于鉴定新育成或引进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品质及其它重要性状,客观评价参试品种的经济利用价值与适宜种植区域,为品种审定、品种区域化布局、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1,2]。区域试验站在不同生态区域的分布、基础设施条件的优劣、田间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测试评价手段先进性与否都直接影响农作物品种评价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3,4]。因此,根据生态区域统筹规划区域试验站的布局,完善试验站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测试手段和方法,建设高水平的区域试验站,是准确评价和审定高产、优质和适应性广的农作物新品种的前提[5,6,7,8,9],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1 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点建设概况
20 世纪30 年代我国就有较为规范的品种试验,50 年代初期,农业生产用种实行“就地选留、就地串换、就地繁殖、就地推广”的种子管理制度。随着农民对良种数量需求的逐步增加,一些地方出现种子盲目调运,甚至把不符合良种标准的商品粮作种子调进,造成种子混杂和粮食减产,引起了国家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重视。1954 年全国种子工作会议提出了“认真进行品种区域性审定”,要求“中央、省、市三级种子管理机构,邀请有关部门代表组成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查区域试验结果,供作批准推广的依据”。50 年代初期,农业部拟定了《中央农业部水稻区域试验办法》,1956 年开始组织全国性水稻区试。1958 年农业部提出“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四自一辅”方针,各地认真贯彻这一方针,积极开展水稻品种改良和繁育推广工作。1978 年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全国和各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未经审定的品种,不得随意推广。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和农业部的要求,结合湖南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筹备工作,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84 年2 月10 日以湘政办发 〔1984〕18 号文件批准成立“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相应地,我省的农作物品种的区域试验工作由原来的科研单位组织改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并管理,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站点建设更加重视和正规[10]。
1.1 建设投资规模大
湖南省现有区试站点40 多个,分布在长沙、株洲、湘潭等14 个市州的39 个县区,涉及到的作物类型有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辣椒、西瓜等[11]。上世纪30 年代我省即有农作物区试站点,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区试站点建设工作[12]。自国家“九五”种子工程开始,农业部立项陆续在我省湘东、南、西、北、中建立了12 个国家级区试站,累计投入资金4 205.6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 382 万元(表1)。
1.2 承担试验任务重
目前湖南省每年承担近1 000 份农作物新品系的区域试验任务,另外还承担了200 余份国家农作物新品种的区试任务。区域试验涉及到的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辣椒和西瓜等不同作物类型。
水稻是湖南省区域试验规模最大的作物,2014年水稻区域试验设置了早稻中熟、早稻迟熟、中稻中熟、中稻迟熟、一季晚稻、晚稻中熟和晚稻迟熟7 种不同生态类型的19 组试验,共有参试品种228 个;同时还设置了41 个组别546 个品种参试的预备试验。此外单独设置了1 组水稻不育系鉴定试验,参试不育系15 个(表2)。
承担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区试和预备试验的站点数目为6-10 个,这些站点分布在湖南不同区域的21 个单位。水稻不育系育性鉴定试验分别由湖南农业大学、贺家山原种场和隆平种业承担。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抗性鉴定以及水稻耐高温、耐低温特性的鉴定由湖南省水稻所等6 个不同单位承担。
1.3 推荐审定品种多
品种区域试验是品种审定的基础,为推荐优良农作物品种进入农业生产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是农业大省,优良农作物品种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近五年来,湖南每年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含不育系)均在50 个以上(表3)。据统计,自建立区域试验站点至2014 年,我省累计推荐通过审定的各类主要农作物品种达1169 个(不含不育系)。
2 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湖南区试工作成绩显著,为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当前湖南省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市场对农作物品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3,14]。此外,当前的品种区试中也存在一些与种业科技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15,16]。因此,我省现有农作物区试站点建设也出现了不能适应现代作物品种评价鉴定需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4 个方面。
2.1 站点布局欠合理
多年来,部分试验站点是根据传统作物种植习惯进行布局,部分站点是根据承试单位自身的工作需求而建。一方面选区欠合理,一些站点在湖南全省的生态区域分布不够科学;另一方面选址欠合理,多地区试站点建设时往往更多地考虑到工作方便,选址一般在办公场所附近,致使区试站点对当地生态条件的代表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对原有区试站点重新规划,切实提升规划水平,以适应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改变,进一步提升生态布局的合理性。
2.2 基础和设施较落后
一是地理条件不好。有的站点在城区近郊,污染严重;有的为临时租赁农户的田块,常出现田地选择不当、地力不匀、排灌条件欠佳,易遭受水、旱等灾害;有的受鸟鼠、建筑物等影响。二是设施老化严重。区试站点基本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和种子管理部门建设,部分承试单位本身基础条件较差,设备严重老化,很难满足日益严格的试验要求。三是经费投入偏少。区域试验属公益性、基础性工作,区试经费投入多年没有增加,试验条件不能显著改善。
2.3 测试手段不先进
一是数据记载落后。区试工作需要记载大量的田间数据,而这些工作目前仍处于“用眼瞪,用手摸,用笔记”的状态,数据记载容易出错。二是数据处理手段落后。统计分析工作效率低,田间记载数据出来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具试验结果。三是评价手段受局限。现有区试工作往往只着重于记载品种的田间表现,而忽视了与品种紧密相关的气候、土壤等因素的互作分析,对品种评价的科学性有局限。四是机械化水平落后。农业生产中土地大量流转,机耕、机播(机插)、机管、机收等机械化操作越来越普及,不同的生产模式对品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而目前区试的栽培管理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筛选出的有些品种也不一定全部都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
2.4 区试管理欠规范
有的试验站点固定的田间管理人员偏少,雇请的临时劳动力田间管理经验缺乏,田面不平,旋耙不匀,播种量、基本苗、肥水管理不一致,田间记载、测产、收获、结果上报不及时等问题偶有发生。区域试验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监督管理的落实较难。
3 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区试生态分类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南岭以北,居北纬24°39′-30°30′之间,南北跨度774 km,农业自然资源丰富,温光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地貌类型复杂,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分布,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棉花、油菜、辣椒、西瓜等作物,其中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在全国处于重要地位。依据湖南省的地势地貌、气候条件、土壤、作物种植区域分布等因素,可以划分为6 大区试生态类型。
3.1 环洞庭湖平原生态区
该生态区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平原区,总面积18 780 km2,其中湖南省部分15 200km2。洞庭湖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自然肥力较高,水源充足。平原气候具有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性质,冬冷夏热,气温年极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6.4-17.0 ℃,1 月平均气温3.8-4.5 ℃,7 月平均气温28.4-29.1 ℃。无霜期260 d左右,年降水量1 100-1 400 mm。
该生态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原料供应地,粮食总产量占湖南省的31.20%,棉花产量更是高达湖南省的83.24%,适宜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类型有水稻、油菜、棉花、西瓜等。
3.2 长株潭丘陵生态区
该生态区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地貌类型多样,丘陵、平原和山地交错,以红壤为主。土地总面积28 088.12 km2,占全省13.26%;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无霜期长。
该区域适宜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类型有水稻、油菜、玉米、西瓜、辣椒等。
3.3 湘中丘陵生态区
该生态区位于湖南省中部,丘陵、盆地和山地交错,以红壤和紫色土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基本特征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气候类型多样,立体变化明显。由于光、热、雨基本同季,积温较高,作物生长期长。
该生态区适宜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类型有水稻、油菜、玉米、辣椒、大豆等。
3.4 湘南丘陵生态区
该生态区隶属南岭北侧山地丘陵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南缘,区内地势参差,沟谷纵横,山、丘、岗、平俱全,其中农业耕地集中的岗、川、河谷,仅占18.5%。光热资源较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 500-1 700 h,多年平均气温17.6-18.6 ℃,气温年极差较小而昼夜温差明显;活动积温为5 500-5 700 ℃,无霜期长达290-310 d。
该生态区适宜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类型有水稻、玉米、油菜、辣椒、西瓜、大豆等。
3.5 雪峰山生态区
该生态区位于湖南的西南部,主要包括邵阳、怀化两地和安化县,地形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地、平原各类地貌兼有,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壤类型以红壤和黄红壤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且雨热同季,受地貌地势的影响,气候复杂并垂直变化和地区差异明显,形成了一定的小气候环境和立体气候效应。
该生态区适宜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类型有水稻、玉米、油菜、西瓜、辣椒等。
3.6 武陵山生态区
该生态区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全境和常德市部分地区,位于武陵山脉的东南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平均温度为13-16 ℃之间,降水量1 100-1 600 mm,无霜期280 d左右。该区域以山地为主,山丘交错,土壤类型多为红壤、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
该生态区适宜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类型有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西瓜、辣椒等。
4 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建设发展规划
为了确保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公正、公开、公平,遴选出安全、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保障种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 年农业部在全国部署农作物品种综合区试站实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探索工作,以全面切实改善区试工作条件,提升区试工作质量。湖南作为探索区试“三化”的试点省份之一,编制了全省综合区试站的规划。根据生态区域划分,湖南设立6 个综合区试站(C),分设28 个分站(T),7 个特殊分站(S),即“CTS”模式,覆盖全省14 个地级市(州)(表4)。
5 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建设和运行管理建议
为了全面改善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条件,提升区试工作质量和效率,以更好实现区试站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在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区试站“三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5.1 统一规划建设,组织管理统筹
做好区试站建设规划,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按照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标准,同一规范设计、同期申报项目、同步建成使用,建立全省协调统一的全新农作物区试体系。
每个综合站成立一个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站领导任副组长。每个综合站由省级种子管理机构指派一名联络员,指导和协调综合站和分站的工作。综合站对省级种子管理机构负责,各分站对综合站负责,相关单位主要领导签署协议,省级种子管理机构负责监督。为确保试验结果准确,要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播种、统一集中育秧(苗)、统一观察记载。
5.2 信息互联共享,资源利用高效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综合站和分站统一使用同一软件设计单位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端口对接,互联共享。各分站采集的数据自动上传,综合站分析、汇总并自动生成试验总结,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综合站收集的试验数据、出具的试验总结,要通过软件系统向各分站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建立仪器设备调配共享使用机制,本着“经济、应急、互补”的原则,当某一站点仪器设备因故不能正常开展试验或数量不够时,其他站点相应的仪器设备应按要求进行调配共享。
5.3 人员集中互助,技术优势互补
健全人员调配使用机制,综合站和分站技术人员由省级种子管理机构登记造册,在综合站内成立区试工作技术小组,小组成员负责分站的试验操作、观察记载、收获测产等工作。在关键时期小组成员由综合站统一调配使用,轮流作业,保证时间,并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确保试验数据真实可靠。
促进人员技术经验交流,各站点不同作物类型试验人员的试验管理、技术各有优势,仪器设备的维护、使用技术各有特点,应定期召开交流、观摩、学习和培训会议,实现技术优势互补。
5.4 运管经费可靠,监督体系健全
争取省级财政设立区试工作专项资金,确保每个综合站每年有5 万元以上工作经费,主要用于综合站和分站的技术人员调剂、仪器设备调配、工作人员补贴、优秀站及人员的奖励等。试验经费由下达试验任务的单位及时足额拨付到各站,建立绩效考评制度,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这样的画面绝不是偶然:早晨一觉醒来,窗外满眼灰霾,见不到灿烂的阳光;上班路上,俨然流动的停车场;新装修的房屋充满刺鼻的气味;蜿蜒的河流或干枯或污浊,散发着恶臭;春天遭遇沙尘暴,夏季高峰缺水断电;还有远在北极的雪豹,融化的冰雪让它在精疲力竭中沉没下去。
有科学家说,如果气候不断变暖,有一天,海平面骤然升高,将吞噬众多沿海城市和太平洋岛国。请你记住,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的好莱坞大片。
如今,气候变化、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这些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世界各国以及城市中的人们,除了怨天尤人、回忆过去和沉重的反思,更多人寄希望于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11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传统意义上的冬季应该从这一天开始,但今年的立冬与前几年如出一辙,丝毫感受不到冬天的“寒意”,天气预报也表明,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大家都在讨论,今年的冬天难道又是一个“暖冬”吗?
时隔三天,2011年11月11日,在山水城市南昌,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以下简称“低碳大会”)隆重召开,众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同为经济发展新模式和低碳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作为中国低碳城市试点中惟一的一个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南昌市政府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了《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标志着南昌由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向示范城市迈进,一幅美丽迷人的低碳生态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根据规划,南昌市未来五年将投入817亿元打造低碳城市,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38%,到2020年降低达45%~48%,并与奥地利在南昌合建1平方公里的大型国际低碳社区,形成“四区八地”的低碳发展示范体系。
群雄逐鹿 各显神通
回顾西方工业国家和中国发达地区的发展轨迹,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城市发展“高碳模式”遭遇到严峻的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将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司司长梁丹在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消耗的能源却占80%以上。低碳城市建设是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趋势。其本职就是要将城市发展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使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低碳大会上也认为,“当今世界,以智能、低碳、绿色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共识。”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道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在当前能源、粮食、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纷纷大力实施绿色新政,把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高度。”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阐述了环境与发展的深层关系。
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
这一概念发轫于伦敦市前市长利文斯顿2007年发表的减碳计划书——《今天行动,守候将来》。在计划书中,利文斯顿将伦敦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锁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麦的哥本哈根市堪称“低碳城市”的典范。自1995年到2005年期间,这座拥有120万人口的城市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
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中国电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这是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首次尝试。
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具有分水岭意义,会议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说,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00个中国城市明确表示愿与低碳“联姻”。
至此,“低碳城市”在国内迅速“蹿红”,成为各大城市追逐的新高标和新品牌,没有一个省份缺席。
为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首先确定在“五省八市” 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即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
今年年初,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并把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确定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基本导向。节能减排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的目标与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一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低碳城市不仅遍布中国的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呈现多样化。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曾经的直隶总督署所在地,今天以“中国电谷”享誉海内外,已有新能源企业近200家;山东德州的“太阳城”名声大有超越“德州扒鸡”之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星罗棋布;深圳借力大运会,首推“碳中和”,通过企业和个人购买碳排放指标,“中和”大运会产生的碳排放,加速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南昌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走低碳发展国际化道路,积极构建低碳与生态经济体系;天津,一个新型工业化城市,打造中的新生态城是国内首个低碳环保示范区,建立了国内首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厦门着力在城市布局、低碳建筑、城市管理等方面构建低碳新城,在全国首推土地出让捆绑低碳指标;浙江建德誓要消灭所有大楼的空调外挂机,代之以“水空调”。上海、北京、武汉、无锡、芜湖、珠海、成都……近年来,不分南北东西,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聚集在低碳城市的同一面旗帜下,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建设低碳城市同样离不开企业的作用,在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上,有经济学家指出,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也是绿色经济的主体,走低碳经济道路,为低碳发展服务,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蒙牛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构建着乳业的“绿色王国”。不仅斥资4500万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畜禽类生物质能沼气发电厂,用牛粪进行发电,同时还建造了万吨级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此外,太阳能路灯、利乐包装纸做成的垃圾箱、风力发电设施也在蒙牛工厂内随处可见,成为了蒙牛“绿色生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世界乳业峰会上,蒙牛一举斩获了两项大奖,其中的“最佳环境可持续发展奖”则是对蒙牛“绿色战略”的最大肯定。
高碳的煤 低碳的灯
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表了一项针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7年低碳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成果。
“其中处于高碳区的有18个省份,占中国省区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正是中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缩影——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相对高碳阶段。”研究成果称。
该课题组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能力和低碳产业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搭建了一套省级低碳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根据其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的先后排名,全国各地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北京、福建、广东、浙江4省为低碳区,上海、江西、青海、四川、广西、黑龙江、湖南、陕西8省区市为相对低碳区,海南、重庆、吉林、安徽、天津、江苏、湖北、辽宁、云南、内蒙古、新疆、河南、甘肃、河北、山东、贵州16个省区市为相对高碳区,山西、宁夏为高碳区。
“我们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怎样才算“低碳城市”?“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难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发展低碳城市是一个过程,我们强调的是不断向低碳化迈进的方向。”
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各地无一例外将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头戏”。至于哪些产业是低碳的,那就见仁见智了。除了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在“大干快上”,其他如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江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鹿心社对低碳经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在中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新瓶装旧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有的是“低端不低碳”,打着低碳旗号的新兴产业园区,缺乏创新技术,停留在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甚至为了发展某种低碳产业或技术,而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地方政府动辄提出建设低碳产业园,进行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罔顾城市本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说。随着“低碳经济区”大量兴建,光伏、多晶硅、LED等产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
有些城市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刻意减少高碳行业的比重。事实上,中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还需要许多高碳行业,这些可以通过低碳技术进行改造,但不能完全摒弃。“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
据了解,斯德哥尔摩这座古城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个决策环节都必须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目前斯德哥尔摩已经实现了1990年基础上的25%二氧化碳减排,并计划在2050年成为零碳城市。
而河北的怀来县,人口不足20万,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去年却大胆提出要建中国第一个“零碳城”,然而至今,“零碳城”还是纸上谈兵,方圆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荒草丛生。
“每个城市资源禀赋都不一样,有些城市应该更激进,有些城市则太激进了,缺乏科学性!”一位专家评价道。
低碳城市 规划先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选择适合这个城市的产业和发展模式,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走同样的道路,做好顶层设计很重要。现在,一部分城市已经编制或发布了低碳发展规划,正在积极探索各自的低碳发展模式,如南昌、杭州、贵阳、保定等。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司司长梁丹认为,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政府对低碳发展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高度,而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在低碳发展中则发挥主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
日前,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发改委气候司、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会等单位知名专家的评审。规划提出,杭州市要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加大森林城市建设,构建固碳减碳载体;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构建低碳创新载体;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构建低碳建筑载体;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低碳交通体系等发展任务和示范建设工程。
贵阳市市长李再勇6月23日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高级别国际研讨会”上说,贵阳正在探索一条欠发达城市加速经济发展与加快绿色转型的路子和途径,坚持用生态的理念发展经济、发展产业,用产业的手段保护生态,推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让城市建设与自然融合共存,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城市;以良好的生态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法律上、制度上来规范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贵阳是全国最早制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条例的城市,贵阳还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生态环保法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设计所副所长洪昌富认为,低碳城市规划应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产业选择上,不能走传统的道路,要选择低能耗的产业,在产业选择和布局上应做出更加系统的规定。二是在城市交通上,要注重交通形式的调整,就业与居住的平衡,研究什么样的道路网布局有利于引导民众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城铁、轻轨、BRT等公共交通。像北京那样为了发展公共交通,采取票价打折的方式鼓励市民乘坐公交的城市并不多,很多城市没有这样的补贴力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筑节能,供热产生的能耗在城市建筑能耗里占非常大的一部分,要从规划上进行一些指导,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促进新能源的利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认为,真正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应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对低碳的考量,二是从基础建设开始注重生态环保,三是有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四要有幸福感,五要有规范的公共管制。
“低碳经济是不可能买来的,要靠中国人的智慧去创造,而且从世界购并也不可能,联想购并IBM也没有购并来核心技术。所以,只有创新才能强国,靠科技、靠创新、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我们的选择。”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在低碳大会上疾呼。
全国首批五省八市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
利用南京大学城市尺度边界层模式(UBLM), 对方圆20 km的一个小城镇, 以100 m水平格距进行了城市气象环境和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这种规模的小城镇, 其边界层气象场分布与大城市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城乡温差很小, 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只有0.1~0.2℃的量值, 基本不构成城市热岛现象.在日间层结不稳定情况下, 主城区、郊区及居民区三类不同下垫面上的湍能廓线、位温廓线存在较大差异;而在夜间稳定情况下, 这些要素的廓线分布几乎显现不出下垫面影响的差异.(1)局部下垫面的`变化对模拟域内夜间气象环境的影响较小, 差异主要显现在日间, 且风速分布的变化强于温度变化.(2)当预留地建成稀疏居民区或稠密主城区时, 在试验区下风方向的原有城市下垫面上会有气温升高、水平风速减小, 垂直速度增大的现象;而当预留地建成平坦机场或水域时, 城市下垫面上会有降温、水平风速增大、垂直速度减小的现象.(3)水域对城市气象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大, 它的存在或扩大会导致下风方向城市湍能、湍流扩散系数的明显减小.(4)备用地变成其它几种下垫面类型都对城市气象环境存在一定影响, 但是其影响的程度比变成水域带来的影响程度都要小很多.
作 者:何晓凤 蒋维楣 郭文利 王晓云 HE Xiao-feng JIANG Wei-mei GUO Wen-li WANG Xiao-yun 作者单位:何晓凤,HE Xiao-feng(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蒋维楣,JIANG Wei-mei(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郭文利,王晓云,GUO Wen-li,WANG Xiao-yun(北京市气象局,北京,100089)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推动新跨越
栗战书作重要讲话赵克志主持并讲话王正福王富玉等出席
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
●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人民的试验区,也是贵州人民的试验区,更是全国人民的试验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毕节试验区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
●毕节试验区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多党合作、共促发展9个方面闯出新路子
●力争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我省崛起的“金三角”;十年实现跨越、建成全面小康
金黔在线讯 5月21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地区隆重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多党合作作出重要示范。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主持会议并讲话。省政协主席王正福出席会议,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讲话。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及省武警总队、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栗战书指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胡锦涛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着眼长远、服务全局、创新思路,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胡锦涛同志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亲民情怀,放眼未来、勇闯新路的进取精神,突破难点、推动全局的战略眼光,海纳百川、合力攻坚的宏伟气魄,深入群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23年来,毕节试验区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毕节试验区23年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贵州省和毕节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中央统战部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智慧和心血。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胡锦涛同志当年的战略构想,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战略决策,它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为贫困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崭新道路;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项重点任务整体推进,符合贵州实际,切中发展的要害,可以推动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场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它所代表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引领贵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瞻性、关键性、根本性重大战略举措;23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面对贵州贫穷和落后的现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协调各方,统筹推进,一点一点改变面貌,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终究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栗战书指出,要准确把握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23年的改革试验、发展探索,毕节不仅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创造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经验,概括起来就是:着眼改善提高人民生活,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立足毕节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实践、敢闯敢试;弘扬奋斗精神,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征程中,我们仍然要鼓励和坚持这样做。在充分肯定毕节试验区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现状,与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真正探索创新的东西还不够深,总结推广的经验还不够多,改革引路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好,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推进改革试验的力度还不够明显,在落实“三大主题”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看到正在日益扩大的差距,树立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采取特殊的对策和强有力的措施,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一份满意答卷,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任,不辜负贵州4000万各族人民的期望。毕节试验区要力争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我省崛起的“金三角”;十年实现跨越、建成全面小康。到2018年,也就是试验区成立30周年时,再实现几个新的突破、新的飞跃:实现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向稳定解决温饱并迈向全面小康的转变,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利用良性循环的转变,从主要控制人口增长向继续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并重的转变,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民生保障同步、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与提高人的素质同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全省、全国同步。
栗战书强调,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以指导试验区的改革发展。1985年,胡锦涛同志出任贵州省委书记后,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走遍了全省所有县(市、区、特区),他多次深入贵州西北乌蒙山区的毕节地区调研,足迹遍及毕节地区的山山水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1988年6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贯穿了作为真理尺度的实践标准、作为唯物史观最终尺度的生产力标准、作为价值尺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了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蕴含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拉开了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的序幕。在今天看来,胡锦涛同志当时提出的重要思想,时隔23年之久,仍然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仍然是今天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启示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尊重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智力开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坚持同心同行,凝聚发展活力,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证。重温胡锦涛总书记当年在毕节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毕节试验区要再次认真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加速发展,努力创优争先,实现赶超进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多党合作作出重要示范。
栗战书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把毕节试验区办好。推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要着重把握和做好7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胆探索、推动跨越。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大胆地干、大胆地闯,用足用活各种优势,在政策、做法、体制、机制以及不同领域、不同战线列出改革试验的题目,大胆进行实践探索,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工作上加大力度,有所作为,努力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地做,凡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享受的政策都可结合区情执行,凡是省里支持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可联系实际享受。二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培育具有毕节特色的主导产业。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第三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重点培育具有毕节特色的产业体系。三要始终坚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以民生带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更加突出各项民生指标,坚持以民生带发展,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和机制,用倒逼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使发展充分惠及民生。四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力实现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着眼二元结构特点,探索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着眼生态环境特点,探索石漠化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积极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规划之中,贯穿于环境保护治理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之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五要始终坚持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上走在前列,把社会管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六要始终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群众实践基础上形成政策,推动改革。必须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无穷的力量和智慧,让我们的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推动各项工作得以切实贯彻执行。必须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增强其领导改革试验的能力。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七要继续探索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继续在中央统战部的指导和组织下,积极探索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贫困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以“毕节模式”为创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理论内涵。搭建“同心同行”工作平台,大力推进试验区与东部十省市的合作新模式,为推进试验区科学发展和多党合作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栗战书强调,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人民的试验区,也是贵州人民的试验区,更是全国人民的试验区。毕节地区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改革、创新、探路、发展的责任,多思、多想、多调查研究,考虑到毕节试验区新的历史阶段,考虑到毕节的现实问题,考虑到每一个试验选题对今后三五年甚至十年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善于经常进行总结,找出方向,找出路子,找出指导面上工作的经验,真正发挥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省直部门要按照“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将国家、省需要试行的新政策新机制安排在试验区先行先试。毕节闯出的经验要在全省首先推广,全省其他市(州、地)、省直各部门也要借助试验区的影响有所作为,学习、运用毕节改革试验的经验和成果,参照毕节试验方案,结合各自实际,大胆创新、主动前闯,形成互动互促、共同发展的局面。
栗战书说,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大力帮助下,经过毕节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在十八大以前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总书记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奋力推进毕节试验区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一定能够做到,毕节试验区对全省的示范带动作用一定能够起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跨越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赵克志说,这次大会,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毕节试验区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推动全省用毕节试验区的精神来和改革试验的成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次解放思想、鼓励改革、推动发展的会议。栗战书同志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高度作了重要讲话,和大家一起共温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深刻总结了总书记讲话带给我们的5条新的启示,分析了毕节试验区改革的经验和当前发展面临的形势,对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措施。这些要求不仅对毕节试验区、对全省改革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赵克志要求,毕节试验区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深化对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重大意义、目标任务的认识,发扬新时期毕节试验区精神,着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尽快打开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局面。省直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帮助毕节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大力支持毕节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全省各市(州、地)要对照省委、省政府对毕节试验区的要求,努力推动本地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三年大变样”,把全省加快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王富玉说,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民主决策制定的《意见》,在改革创新、支持力度、方式方法、推动落实等方面都有不少亮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中央精神,符合贵州和毕节实际,也体现了试验区特点。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引领试验区不断开辟改革发展新境界,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三化同步”的示范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示范区,贵州经济“金三角”的示范区。
会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毕节试验区创新、示范和引领作用,努力争取“十二五”期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明显突破,重点闯出9条新路子: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加快民营经济跨越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三化同步”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多党合作、共促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子。
会上,中央统战部、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及毕节地委负责人作了发言。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5-10-19 12:38:58 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茹捷 韩承斌
9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联合在京召开支持“宁德申融”工作协调对接会,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重要领导指示批示精神。25个国家部委和南京军区领导参加了会议,在高度评价“宁德申融”工作的同时,为帮助协调解决我市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面临的有关问题献计献策。这在宁德市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这场鼓舞人心的大会不仅是我市“申融”工作阶段性成效的标志,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挽住云河洗天青。回顾过去两年多,“申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这样一个大胆、意义深远的思路从无到有,从酝酿到展开,再到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有序推进。在国家有关部委、军地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我市在积极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立足优势
探索军地融合之路
这是一片发展的热土。
我市地处我国大陆黄金海岸线中段和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是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最前沿,是连接内陆地区的重要出海口,也是海西东北翼正在崛起的一座海湾新城。这里拥有1046公里的海岸线,4.7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发展资源,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多方协调发展,落实支前之责,是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同时,这还是一块具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
闽东有着81年的革命斗争史,63年的军事基地史。这里的山山水水都铭刻着闽东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流传着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和双拥共建的优良传统。作为全省驻军最多、兵种最全、军民关系最好的地区之一,宁德人民和驻军官兵风雨同舟,携手走过了63年艰辛又辉煌的历程,建立了特殊的密切关系和深厚情谊。
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秉承“以情双拥、军地互动”的理念,与驻宁部队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全省“四连冠”,绘就了一幅幅鱼水情深的生动画面,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军民融合之歌,铸就了一座座爱国固防的丰碑。
如何适应新常态,挖掘利用这些宝贵财富,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形成互补互促,实现一种资源两种效益?宁德历届党委、政府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军民共建共同发展”的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这再次证明了只有统筹兼顾,有效融合、利用军地资源,才能取得双重效益。这一理念为我市军民融合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激发了新灵感。
2013年7月,中央党史研究室明确在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时,宁德全境比照享受有关政策。这更为我市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军民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军民融合发展重要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探索;是宁德主动融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路一带”建设,加快福建跨越赶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环三”规划、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的具体行动;是总结历史经验,为实现开发建设三都澳百年梦想的主动作为。”市委书记廖小军说。
市长隋军指出,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需要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支撑,要将三都澳开放开发、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提供政策扶持等五大板块、24个方面内容,转化为具体项目,进行全方位对接,促进一批项目落地实施,形成新的增长点,从而实现以“申融”促发展、促建设。
“军地同携手,共建促发展。”在这一思路下,我市保持着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和转化的优良传统,坚持着一种投入、两种收益,一方资源、双方共赢的理念,展开全方位多领域的军地协作,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行先试
开辟军民融合新途径
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我市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2013年9月,我市启动“申融”以来,该工作得到了军地各方的一致肯定和全力支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4年3月,福建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的申报步伐。我市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实验区领导小组,并专门下设“申融”办工作小组,抓好“申融”相关工作。
两年多来,我市先后向福建省、驻闽部队、东海舰队、南京军区和国家层面17个军地部门进行了汇报沟通。经过反复沟通、协调对接,我市“申融”工作得到军地各方的普遍认可、大力支持。去年8月,军委有关领导带队赴我市实地考察,对创建试验区工作予以全面指导,并积极协调军地各方帮助解决“申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国家发改委、海军、解放军战略规划部、南京军区、东海舰队等军地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先后莅临我市调研指导“申融”工作,并予以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也十分关注我市的“申融”工作。省委尤权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两次帮助修改方案;省委、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宁德“申融”工作。去年8月21日,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宁德市加快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的批复》,宁德试验区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专门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纲要》,把支持宁德试验区建设纳入整体规划。我市也相继出台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意见》、《方案》、《纲要》等5份文件。
更让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感到鼓舞和鞭策的是,去年总书记在福建和南京军区考察时两次对宁德“申融”工作予以肯定。最近,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也对我市“申融”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给予大力支持。为此,上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联合在京召开支持“宁德申融”工作协调对接会,对我市提出的项目需求作出了对接。
受鼓舞而更坚定。为传达贯彻中央领导对《关于支持福建省宁德市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有关情况及意见建议》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国家部委支持“宁德申融”工作协调对接会精神,10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宁德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再次掀起了我市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高潮。
全面推进
深度广度不断突破
冲在前面,先人一步,做出榜样,当好示范。两年多来,我市“申融”工作在深度、广度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宁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三都澳军民融合国际化深水大港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正在抓紧修改完善。由交通部规划院编制的试验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军民融合产业园规划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正在上报审批;农副产品保障基地和旅游2个专项规划都已经完成初稿。
产业支撑、园区建设方面也初见成效。全市共筛选出30多家企业,作为首批军民融合企业;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已经完成省级评审,并报送工信部。同时,通过开展招商引
资活动,与中关村(000931,股吧)、唐山航岛海洋重工、武船重工、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进行深入洽谈,形成合作意向。
社会事业方面,我市秉承着不等不靠,先行先试的方针,全方位开展融合。目前,我市已确定了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宁德电大等3所高校为部队学历升级、军民两用人才培训教育点;将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作为部队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闽东医院、宁德市医院、442医院等3所医院成为了军地医疗合作试点;推进闽东革命纪念馆、柏柱洋苏区旧址、蔡威纪念馆等3个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策划生成陆上、海上、综合等3条红色旅游线路。当地驻军也召开了驻宁部队支持宁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建设任务部署会,16个团级单位和16个地方单位结对共建。
“落一子而全盘活”。如今,我市军民融合正朝着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通过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强大牵引作用,带动宁德、福射周边,推动宁德经济整体发展;通过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双轮并驱”,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
主动作为
绘就发展宏伟蓝图
把握宝贵政策机遇、立足宁德军民融合良好的政治、思想和物质基础,我市在如何进一步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有着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根据“以打造军民融合国际化大港为龙头,统筹军事和经济双向需求,整体推进三都澳开放开发、立体交通体系、特色支柱产业、国防动员平台、服务保障工程等建设,力争通过8至10年的努力,把宁德打造成为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色、实现深度融合的新型沿海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构想,我市正绘制着一幅全市军民融合,军地共建宏伟蓝图。
宁德创造试验区,突出优势在三都澳。我市紧紧抓住三都澳这个龙头,按照军地一体、平战结合、优先满足军事需求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一港四区”布局,将三都澳国际大港划分为三都、白马、三沙、沙埕4个港区12个作业区。按照军港、临港工业、中转储备、集装箱服务、舰船停泊、旅游休闲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各港区和作业区的任务分工,有序推进水域开放、岸线开放、航港疏浚、口岸建设,努力将三都澳建设成为军民融合的国际化重要港口,湘鄂赣等内陆省份最近的出海口,东南沿海重要的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和国际大型船舶停靠、维修、补给的最大深水港;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使三都澳在遂行军事任务和东海维权斗争中,发挥应有作用;充分发挥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综合开发,使其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带动宁德、辐射周边、推动整体跨越发展。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交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规划中,我市将打造连接湘赣鄂豫皖等内陆省份的战略通道,形成区域对外开放西进东出、军队战略机动进浙入闽的战略大通道,形成连接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同时,完善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立体交通
网,增容拓宽宁德至长三角、珠三角的公路、铁路干道,将机场辟为军民两用,加快三都澳港口码头建设,开通南下北上航线,形成以三都澳为枢纽的水、陆、空、铁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并配套三都澳域内短程交通网络;统一规划和推进县级高速公路、疏港高速公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和跨海通道、专用铁路线、部队进出道路等建设,确保港口大型设备和货物运输。
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强力支撑。为此,我市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做大做强船舶研发修造、电机电器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食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为试验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市规划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产业园,为军民融合产业提供发展平台,并按照大型化、专业化、集团化的思路,培育华东地区福建船舶修造保障动员中心、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军品中小电机研发制造和战略储备基地、新医药产业基地、东南沿海部队农副产品的保障基地等。同时,积极推进“民参军”,重点在船舶修造、电机电器、新型合金材料、不锈钢下游高端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进行全面梳理对接,尽快形成一批“民参军”项目。此外,我市还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落户宁德;引进先进技术力量,促进本地企业转型升级;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协调对接央企和十大军工企业落户我市,形成千亿元军工产业集群。
为完善服务保障平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我市从本地实际和试验区建设需要出发,通过构建应急维稳、支援作战、国防教育三大动员平台,实施人才培养、社会化保障、民生共享、双拥共建四项工程,在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融合上实现新突破;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各种现有资源,积极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应急应战指挥控制中心、支前保障系统建设,推进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军民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退伍军人安置、军人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制度,探索构建有利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推进三都澳开放开发、形成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形态、军民兼用基础设施框架的同时,全面构建军民融合综合支撑体系,为实现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装配试验基地,工艺与规划整合,总体规划
1 背景
1.1 产业背景
航空制造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性支柱产业,国家将加大对民用飞机产业国有基础设施及大型设备的投入,并加强实质性支持。我国已明确将航空产业纳入到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从发展战略、行业立法、产业政策、财政投入等方面,将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1.2 企业背景
2009年1月18日,中航工业集团与上海市政府围绕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确定的主要目标,达成了共建协议,共同组建了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商发”),中航工业商发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为建设现代化航空制造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航工业商发负责国产大型客机配套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项目的承制任务,将在上海临港产业区内建设新型航空发动机装配试验基地,以航空发动机研发和装配试验为先导,建立研发、设计、总装、试验、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适航取证等全产业周期的研制体系。
2 规划原则
2.1 工艺合理高效
中航工业商发装配试验基地(以下简称“商发装试基地”)拟形成工艺布局合理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布局,通过整合系统资源,以高效的工艺布局反映权威、现代的企业特性。通过开放、大气的空间规划格局,展示企业海纳百川的国际化企业形象。
2.2 节能环保的绿色动力
通过紧凑、便捷的厂区规划布局和工艺流线节省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减少不必要的过程环节,体现航空企业“绿色动力”的建设生产理念。利用各种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达到各类能源合理高效利用的目标。
3.3创新、交流的工作氛围
通过交流空间的营建,特别是非正式交流空间的规划,创造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和谐场所,促进人与自然的互动、人与人的交流,激发创新思维与技术交流。
3 工艺研究
3.1 总体工艺定位
商发装试基地按照中航工业商发的技术、产品、产业“3C”发展组织模式,围绕“总部基地与四个中心”的建设发展思路,对“四个中心”之中的总装试车中心及维护大修中心进行建设总体规划。如图1所示。
根据中航工业商发的总体规划,航空发动机装配试验基地位于上海临港产业园区内,定位于民用航空发动机的装配、试车、试验制造、业务培训、大修、国际合作等功能,形成中航工业商发发动机装配、试验业务的核心基地。装配试验基地包含总装试车中心和维护大修中心,现阶段满足发动机验证机阶段的研制任务,远期满足型号及产业化发展。
3.2 工艺功能分区
根据中航工业商发承担的任务和大客发动机的研制模式提出装试基地的功能分区,将临港装基地划分为6个主要功能区,分别为科研试验区、发动机批生产区、大修区、对外合作区、动力配套区和办公配套区。
其中科研试验区用于满足大型客机发动机试验验证、科研装配、科研试制、先进技术预先研究以及核心技术攻关等;发动机批生产区用于发动机批生产阶段承担发动机装配、试车等任务;发动机大修区承担了发动机大修阶段的的分解、清洗、故检、修理、装配及试车、包装、发送等任务;对外合作区主要用于商发公司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建设等;动力配套区为装配试验基地提供生活、生产及试验所需的水、压缩空气、电力、燃油等动力需求;办公配套区主要用于装配试验基地2000名职工的日常办公、餐饮和活动等。
3.3 各分区间关系的确立
商发装试基地不是单纯的生产制造基地,而是包含科研、试验、生产等的综合性区域,6个功能分区相对较为独立,除了动力配套区,其他各个分区严格意义上的联系并不紧密。在各个分区相对位置关系的布局上,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充分考虑相互影响因素
在装试基地的诸多建构筑物中,试车台、部分试验厂房(如热端部件试验厂房和压气机试验厂房)的试验器和空气压缩机等设备将产生较大的噪声和污染的废气,将对周围厂房和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测试计量楼要求外部环境好,周围干扰小的环境,办公区域也要求远离噪声源和污染源区域。
2)动力配套尽量靠近负荷中心
为了减少运输过程的损耗,提高效率,动力配套的空压站、循环水泵房、变电站靠近动力负荷较大的试验区,油库靠近试车台区域。
3)不同区域相同元素的整合
从装试基地的功能分区可以看出,科研试验区、发动机批生产区、大修区和对外合作区的都包含试车厂房,而试车厂房的布置应靠近油库,因此,考虑到统筹规划,试车厂房应尽量集中,便于油料输送。
4)考虑人流、物流
工艺规划时不仅考虑物的移动,也要考虑人的移动。物流和人流合理、线路短捷,方便作业,同时尽量避免物流与人流相互交叉、往复、迂回。考虑到装试基地的功能分区,将人流主要集中地块南侧办公区和生活配套区内,将物流集中在地块北部发动机装配研制区域。
4 空间规划
根据对国内外大量装配、试验厂区的规划实践研究表明,一个科研型园区能否高效运行,很大程度体现在各工艺空间的合理布局上,各科研、生产单元的联系组合方式,成为工艺规划的切入点。规划通过对园区主要工艺流程的剖析,将各类规划要素的整合考虑,探寻提升园区综合品质的规划设计方法。
4.1 规划定位
根据中航工业商发总体布局规划,商发装试基地定位于建立航空发动机研制总装试车中心及维护大修中心,其主要目标为建设民用航空发动机的装配、试车、试验制造、业务培训、大修、国际合作等业务能力,形成中航工业商发发动机装配、试验业务的核心基地。
4.2 空间规划结构
1)大疏到大密的空间逻辑规划用地南面杭州湾海面,北依临港产业园区,从大尺度空间上形成“海面—厂前景观区—厂区”的空间格局,由开阔空间—疏朗空间—高密度空间的过渡,由自然空间向人文、工业空间的过渡,形成理性的空间疏密过渡关系。如图2所示。
2)严整的规划结构与自由的景观布局
规划强调基地内严整的规划结构与自由的景观布局,由基地内步行连廊串联起基地的各功能区,并围合出中心景观区,形成清晰严整的结构;基地北部以规整、严谨的厂房建筑形成统一、完整的建筑界面,而基地的南部环境则以自由、自然的形态散布,园区整体呈现出严整与自由的协调。如图3所示。
4.3 规划布局
工艺布局合理高效是现代工业园区的重要规划特征之一,中航商发装配试验基地规划以工艺布局为导入条件,通过对发动机装配试车的整个工艺流程的分析,形成顶层总体概念构想,并在规划设计中逐步反馈优化,将工艺的功能、流线转化实现为园区空间规划。
1)功能关系
基地主要分区分为装配试验区和配套办公区,基地北侧与现有临港产业区相邻,靠近主要城市道路,考虑到装配试验区物流与外界联系需求较大,同时兼顾一期启动建设的需要,将装配试验区布局于基地北部;基地南侧临近大海,有较好的景观视线,将配套办公区及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布局于基地南部。
分析给定的工艺规划条件,厂区的主要生产工艺为发动机试车试验功能,围绕试车试验这一主体功能,其他几大功能板块发动机装配、发动机部件试验、发动机大修、快速反应、对外合作等与之密切联系。在规划格局中,将发动机试车试验功能块置于与其他功能块联系便捷的北部区域,并将试车区规划为长形区域,主要建筑物试车台东西向排布,有利于经装配、专项试验、大修后的发动机整机直接进入试车区进行试验。如图4所示。
2)环境影响
发动机试车台是发动机装配试验的主要厂房设备,发动机试车台多采用“U”形设计,设进、排气塔,排气塔方向向上,噪声向上辐射,但仍具有高噪声、高排放的环境属性,对基地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处理好试车区的空间布局定位,将试车区置于当地最小风频上风向的基地东北部,对基地内其他部分影响最小,尽可能远离人员密集的配套办公及配套生活区。如图5所示。
另一方面,试验试车功能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沿海地区的盐雾对试验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对试验仪器也存在腐蚀,为尽量避免环境影响导致的试验结果的偏差,规划将发动机试车及部件试验功能布局于远离海岸的用地北侧。
3)工艺流线
通过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工艺流线的顺畅连接,以发动机试车区为功能核心,其他功能板块根据“零部件装配-部件装配—部件试验—发动机装配—试车”的工艺流线围绕发动机试车区布局形成流线联系:发动机零部件入零件库并登记记录,产品装配由零件库领取零部件进入装配厂房装配,装配好的部件进入相应试验区进行试验,已装配完毕的发动机部件进入发动机装配厂房进行总装,总装后进入试车台或试验区进行相应科目试验,装配、试验完成后的发动机成品进行最终检验、封装入发动机库等待发送出场。如图6、图7所示。
相关工艺厂房通过贴建、连廊连接等方式实现紧密衔接,尽可能地整合相关工艺流程于一栋建筑,减少不必要的运输环节,体现工艺合理高效的设计理念。
4)发动机试验区
发动机试验区规划为基地的一期启动建设项目,试验区主要布置试验台、动力设施等,根据各试验科目的试验顺序布局零部件试验厂房、强度试验厂房、压气机试验厂房、热端件试验厂房及配套动力设施,装配厂房与试车厂房贴建,油库布局于基地东北部临近基地出入口,有利于油料的运输,并兼顾利用规划货运铁路运输油料的可能性。如图8所示。
4.4 交通组织
1)物流流线
主要位于基地北区,在基地北侧规划一条东西向物流主线,联系试验、装配、大修、快速反应等功能组团。在园区东西两侧设物流专用出入口,主要物流流线道路路板宽度14m,路口转弯半径9m,保证大型货运车辆的通行。
2)人流流线
位于基地南侧,主要功能为办公、厂区人流的联系及各区人员与生活服务设施的联系。根据上海当地多雨的气候特点,在基地景观区北侧规划一条人行步廊,将办公区、生产区、配套服务区联系起来,兼起遮风挡雨的作用。如图9、图10所示。
4.5 绿化景观
1)集中绿化区
位于园区南侧靠近海堤的区域,通过打造疏林缓坡的生态绿地与雨水花园景观,强调自由与规整相结合、疏密得当、简洁大气的国际化园区办公生产环境。
2)建筑周边绿地
建筑周边绿地以简洁疏朗景观为主,采用草地与大乔木相结合或几何形草灌木阵列的简单搭配方式,强调园区景观的现代工业感。
园区外围及有噪声、气体污染的厂房建筑周边设计隔离性绿化,采用较为高大、树冠密实的树种如夹竹桃等,起到减轻噪声污染、吸收有害气体目的。
3)交流空间及休闲运动场地
基地内设置了体育运动场地和适于休闲活动的林下空间及开敞草坪,为员工提供了优美健康的生态休闲场所。结合建筑出入口空间、生态绿地景观节点及林下人员活动密集区域,设计自由舒适、亲切并偏小尺度的景观环境,创造适合群组休息、交流使用的宜人环境。
5 结语
由商发装试基地的总体规划看出,进行航空研制基地规划,应以工艺与规划整合为指导原则,依照工艺建设内容确定建设规模,由建设规模明确功能分区,在边界条件的限制下,根据工艺优先的原则优化布置方案,缩短工艺流程,节约资源和能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出一个相对完善的空间规划布局。
商发装试基地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基地,内容涉及了发动机科研试验、发动机批生产、发动机大修、对外合作等。整个园区占地面积较大,各个功能分区又可以作为一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园区。本文通过总结中航商发装试基地规划确立时的步骤和方法,为今后进行类似规划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守旭.工业现代人文科技——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探讨[C]//中国建筑学会第七届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8:22-27.
[2]刘慧芳.LoFlo技术在试车台上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1(13):98-102.
[3]张恩和.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与设计特点航空发动机,2007(33):1-6.
[4]范晓屏.特色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根植性网络化与社会资本的研究[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5]王强,唐智明.刍议加快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J].航空科学技术,1997(1):44-46.
[6]陈光.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分析[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7]许美华.航空发动机试车台设计方法的改进[J].咨询.设计.研究,2011(1):18-19.
[8]梁春华.绿色民用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J].航空科学技术,2005(6):14-16.
【关键词】航运;试验区;国际航运中心;政策;制度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上海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宏伟目标。[1-2]《意见》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允许上海借鉴发达国家(地区)航运支持政策先行先试,成为最值得关注的看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没有先例可供借鉴的伟大事业,在借鉴乃至移植国外成功经验时,需要突破我国原有体制和机制的制约,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试验。[3]由于航运政策往往与其他方面的体制、机制、政策相关联,需要集成推进,但因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航运政策创新和试验一般都是独立、单项或某几项分别创新,很难在一个大的空间范围内或集成式试验创新。[4]《意见》赋予上海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使命,也就为上海开辟了航运政策集成创新的特殊空间。
1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布局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意识,以贯彻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试验区”的科学布局,有利于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有利于加强政策聚焦,有利于规范市场运作,从而围绕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的总战略目标,加快形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化港口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多增值、强辐射、高融合的系统完整的现代航运体系。[5]
1.1服从大局与兼顾各方原则
从本质上讲,“试验区”意味着旧制度与政策的突破和新制度与政策的创新,需要对各方利益进行调整。因此,局部利益应服从整体利益,立足于大局利益为共同目标,这是航运试验创新发展的基本准则。但是,其所面临的各方合理的实际利益又是不能回避的,“试验区”必须充分兼顾各方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在落实统一规范、政策制度发展的推进过程中,还是在具体的业务合作中,都应当平等互利,保护各方合法权益,提倡互惠互利和双赢共赢。
1.2统一规范与差异发展并重原则
政策与制度统一的同时要兼顾各区差异,而同时差异必须体现政策试验规范。统一规范的内容主要指:上海市各区对“试验区”政策内涵和标准等必须保持一致,使得“试验区”具有政策一致性,形成统一的规范体系,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差异发展主要是指统一规范以外的方面:一是“试验区”政策的时间差异性。政策的推进时效可能存在差异,有的政策可近期推进,有的政策需逐步远期推进。二是“试验区”政策的空间差异性。主要是指在不违背大的共同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各区自身的特点、特色,在具体航运政策试点方面选取不同的区域或措施。
1.3有利于放大政策效应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构想应该能够为上海下一步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化发展储备政策空间,应该有利于已有的航运产业布局得到强化,促进发展,也应该有利于全市各区在促进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协同效应,使得新的政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2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布局主要方案
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布局可以提出3个备选方案:(1)方案一:基于空间上“点面结合,联动发展”的“综合推进”方案;(2)方案二:构建一个空间实体的“洋山”方案;(3)方案三:以“两区合一”的“大浦东”建设为契机的“新浦东”方案。
2.1方案一:“综合推进”方案及其构想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既是一个空间区域,也是一个政策区域,是空间与政策的结合。[6]因此,可采取“点面结合”模式。“点面结合”模式既照顾政策的辐射范围,有利于放大政策效应,同时,也照顾到在一些局部区域能够实施力度更强的政策试验。“点”上的试验可以加大政策试验的力度;“面”上的覆盖可以解决注册在各区的航运企业享有政策不统一、各区之间内部竞争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江苏、浙江以及其他地区享受到试验区的连动效应。具体构想是:“4点1面1延伸,点面结合,合理布局,联动发展”。具体含义和要素如下:
(1)“4点1面1延伸”:4个具体区域+1个全市覆盖的全范围区域+1个试验区政策延伸区(见表1)。
(2)“4点”:即4个具体区域,在这些区域中,航运要素发展已有相当的基础:洋山保税港试验区(比现在的保税港区范围更大一些);北外滩航运服务试验区(可与现在的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相同);外高桥航运物流试验区(包括外高桥码头区域和保税区);陆家嘴航运金融保险试验区(以小陆家嘴区域为界)。上述4点中,洋山保税港试验区是核心试验区,北外滩航运服务试验区、外高桥航运物流试验区和陆家嘴航运金融保险试验区是主体试验区。
(3)“1面”:涵盖整个上海市范围,提出相关的促进航运发展的试验性政策。
(4)“1延伸”:涵盖长三角地区内所有需要享受试验区政策的区域。
表1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综合推进”方案内涵
2.2方案二:“洋山”方案
以洋山港为核心,以现在的“洋山保税港区”为基础,形成一个连成一片的特殊关税试验区,即是一个“实体”区域。主要区域包含:小洋山、东海大桥、洋山保税港区(作适当的拓展)以及大洋山(远期)。该模式的政策试验内涵见表2所示。
表2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实体”模式内涵
2.3方案三:“新浦东”方案
主要结合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目标,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上海可从洋山港(包括邻近地区)及其与外高桥、航空港的对接3个层面,考虑建立多层次、共同发展的航运综合试验区。
一是在洋山深水港及周边地区保税港区政策落实与创新。将大、小洋山岛及至芦潮港的水域(包括东海大桥)以及未来大洋山开发区域划定为保税港区,真正实施特殊的海关监管模式。
二是浦东国际机场物流基地。浦东国际机场位于外高桥和芦潮港之间,将其作为保税加工贸易区运作有利于发展空港物流,实现海陆空物流大循环。
三是洋山保税港与外高桥保税区之间采用保税运输方式连接。洋山保税港作为上海口岸国际转口贸易的门户,其与上海现有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或将来的自由贸易区之间通过保税运输方式连通,从而扩大保税港政策的服务范围及其辐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贸易发展服务。
3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布局方案比选
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布局实施的3个方案,在政策内容、政策覆盖面上有所差异,各有利弊(见表3):
表3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布局方案比较分析
4结语
上海要在短期内建成真正意义上的、被国际广泛认可的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一个现实的途径就是要利用政策支持,寻求政策突破,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意见》赋予上海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将使上海在借鉴发达国家(地区)支持航运发展成功经验方面加快速度,并逐步向纵深推进,从而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航运政策和航运市场环境方面的差距。
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主要航运相关政策涉及面广,且惠及全行业。因此,政策实施落实,不应集中在点上,而应“点面结合、联动发展”,否则就会在上海出现各区之间不够协调和各无关区的不合作、甚至形成恶性竞争的情况。站在全国的高度看,地域上政府可以因势利导,但不应强制,尤其可能要突破行政壁垒,跨区域建设航运中心。[7]从政策的覆盖面、灵活性、影响力和有效性判断,以及对软实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考虑,方案一兼顾上海目前航运中心建设中已经形成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在不同区域尝试不同的政策实验,也有利于在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平衡发展。因此,应优先推荐方案一,其次为方案三,最后为方案二。因此,方案一是目前最有效的、推进和创新力度最大的设置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继红,真虹.改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软环境的对策研究[J].水运管理,2009,31(5):18-26.
[2] 林锋.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心[J].社会科学,2010,32(6):28-36.
[3] 陈继红,真虹.新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对策研究[J].港口经济,2009,10(6):31-34.
[4] 金嘉晨,真虹.境外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经验及启示[J].水运管理,2010,32(1):11-14.
[5] 许淑君.上海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12(2):58-65.
[6] 陈继红,真虹,张婕姝.基于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中国航运市场开放政策研究[J].水运管理,2010,32(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