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精选12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会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已经成为一项必备的技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虽日趋改进,但尚不完善,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教师素养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中学信息技术课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其次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计算机技术用到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科学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已有些年头,但仍未十分完善,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也未制度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也并不十分科学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学生的忽视
学校对于信息课的教学并不十分重视,转而狠抓数理化等主课,将学校的升学率摆在首位,不太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并不像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初中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信息技术课时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不能够保证基本的课程教学。而且有关信息技术的管理制度不完全,管理尺度松弛,学校也缺少技术水平高的教师。
对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学数学生来说,计算机往往是一种娱乐工具。比如在网吧,多数学生都是聊天、看电视、玩游戏。真正用于学习的却很少,比如很少看到学生去网吧查资料,交流学习方法等。网吧如此,家庭计算机也不例外。许多个人计算机都是用来娱乐的,而其学习和工作的功能往往被忽略。受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多数中学生都将计算机视作一种娱乐的工具,而信息技术课也便成为满足学生玩耍欲的课程。学生的心里只是想怎样能避开老师的目光,抓紧时间玩,而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并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2、师资力量欠缺理念落后
受人员编制或教育经费的问题,或是因为信息课时数少,又没有升学压力,学校对信息课的关注度不高,缺乏重视。学校的漠不关心使得信息老师缺少专业培训机会,有的甚至并没有娴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的知识,或许仅仅只是会运用基本的电脑操作常识这样的师资是很难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的。
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够接受新型的教育理念,离真正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还有一定的差距。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很传统,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知识传授,并不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缺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没能找到创新的教学方法,依然按照教师讲课学生笔记的方式。这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践经验缺少,动手能力差。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和素质教育的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学生基础差异
在学生们的知识接受中,也是因人而异的。老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完教学内容后,布置给同学们作业任务,有些同学可以很快的、有想法地去操作。但也有些同学或许是上课没仔细听,或是操作能力不熟,要完成作业就有一定的困难。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学生先前就已接触过计算机操作的部分知识,或是家中有电脑,接触尝试的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或许是初次接触,还处在陌生需磨合的阶段,接受能力明显就有些慢了。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样,认知能力不一,使得教师难以展开教学工作,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加大。
4、缺乏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侧重动手操作的课程,必然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实践是验证知识的最根本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多元化的动手活动中,学生才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亲身操作中提升学习兴趣。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具体活动的设计过于单一,不能够根据学生的求知领域来开展活动,甚至可能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学习之路,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大重视程度,坚持教育方向
学校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投入,必须从资金、教师和硬件设备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研究,学习新型的教学方式,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在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了解,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在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了一种基本要求,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坚持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教育方向,能够使得学生掌握信息、传播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够通过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出色的信息素养,真正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2、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因材施教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如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进行考核,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序也不同,在上机操作时,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个别指导,及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指导他们去探索掌握一些较深的课外知识,通过上机指导,让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方法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任务,如画一幅图画,用Excel 制作一张自己班级的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绘制一张课程表,设计一个课件,用Word 制作本班的黑板报等,这类开放的任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学生活化,提供实践机会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所教的课程内容应该尽可能的贴近生活,教师应该课前搜集准备了社会最新的信息内容或科技发展,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见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掘,去搜新信息,去习得新知识,积极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并且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总结
现在社会,信息日新月异,更新频繁。信息技术也越来越普及,正因为如此,学校中的信息教育尤为关键,信息素养从基础开始,教师应对孩子时候的学生抓好信息辨别的教育,学校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应该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任重而道远,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改善,共同进步,共同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软、硬件环境还跟不上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 信息产业的极速膨胀, 信息成果的飞速更新, 对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早已差之千里, 目前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的软、硬件相当“古董”。例如:课本单一、内容陈旧, 硬件配备达不到教学需求, 常用软件版本的选择落后, 学生在熟练操作后, 实际应用中还要去适应新的界面, 学习新的功能等。所以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也该让学生们赢在“起跑线”上, 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就必须加大软、硬件的投资力度。
二、学生水平差距悬殊
城乡差别、地区差异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相当严重。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新技术的接收速度快, 起点相应较高。而处于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由于零起点而跟不上教材的进度。于是出现了教学进度不一、学生水平各异的结果。笔者认为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可采取小组学习、互助帮扶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另外对基础差的学生也要关心与鼓励, 更要及时发现其进步与闪光点;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开展竞赛、作品展等形式, 激发其创新合作的科学素养与严谨的求学态度。
三、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
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谈版主, 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 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 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特殊资源支持学习。现在学生家庭中基本都已配备电脑, 这种情况下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水平, 对电脑及网络也有一定的兴趣, 合理地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无害资源, 为学生服务, 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QQ, 通过建立班级群等方式进行分享、探讨、交流及指导等。
四、强调电脑作用的同时, 忽略了对人脑或心灵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从字面来看似乎仅是有关信息技术层面的课程, 但实际上它关乎一个学生整个知识、价值、情感结构。如果我们仅掌握了信息技术, 懂得一些简单的电脑知识而忽视培养与之配套的互助合作精神, 思考与承担责任的习惯, 那么很难让学生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大多数美国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都使用计算器计算, 而没有计算机的时候, 连简单的口算题都计算不出。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让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二者取长补短。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问题 解决方法
1.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与其它课程比较,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也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这种固定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使他们掌握一种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也能适应今后社会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教学模式方法都还不尽完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和效能。
2.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解决方法: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
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谈版主,对电脑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解决方法:这种情况下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基础,对电脑及网络也有一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绪,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指导学生在网络论谈中开辟学习版块,利用网络论谈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体会。
4.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解决方法: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的根源在于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对于一个任务,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自发的需求,从而培养一种信息素养。例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以写一篇关于奥运的文章为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得关于奥运的各种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信息,确定写作的主题,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写作任务。
5.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没有反思的经验,就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能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只有经常不断地反思,教师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岁月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不断学会教学,从而教会学生学习。
一、撰写教学反思过程中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教学反思的撰写已逐渐成为各个学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所以对教学反思在认识上和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认识上尚有偏差,坚持开展教学反思的教师比率偏低。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写教学反思,即使部分教师写了教学反思,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有些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反思行为的缺失。
问题二:教师缺少相关方法,反思能力较差。部分教师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样去写。有些教师虽然写了,但教学反思的质量偏低。一位教师的教案本上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重现,而没有思想冲突,没有产生新的感悟。可见,多数教师的反思方法不足,反思能力比较欠缺。
问题三:优势方面写得多,不足之处挖掘得少。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时,尽量少写或不写不足之处,担心反思写出来后,被同事或领导看到后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被领导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
问题四:写作形式单一,千人一面。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仅限于写教后记,写作形式千篇一律,一般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不足之处,且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反思中多次出现。由于缺少深度挖掘,空话、套话较多,反思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还浪费了时间。
问题五:重现象描述,缺乏深入思考。大量的反思都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今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思考却相对缺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六:重教学方法,轻教育观念。教师的根本素质在育人,教学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深刻,不能单看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还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优化教学反思的对策
要解决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反思的内涵。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勤于反思。
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育者的观念。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普遍偏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一名教师同时任教几个学科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但这不是回避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业务上有所进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抽出反思的时间。同时,教师不仅要有反思意识,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
第二,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性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并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我。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教师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第三,个体反思和总结反思。①“课后思”: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②“周后思” 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③“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④“期中思”:即通过期中质量分析进行反思,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针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效果进行宏观反思。
第四,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是指几个同事一起观察自己、对方的教学实践,并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这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第五、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文章对数学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为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7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数学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教学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数学学习中,广大师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探究,找出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大幅度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数学来说,教师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所涉及的问题多种多样,往往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获得最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整体上来说,可以将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形之中。当前数学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忙于记笔记,很难拥有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展。第二,对于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学生升学都是以考试成绩论成败,这就导致教师为了达到应试教育的目标,对学生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因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当前,在数学教学中,有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备缺乏,教师依然处于讲课、提问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学生依旧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数学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1)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关乎学生自身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非常关键,教师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就其培养方案而言:其一,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正方形周长”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实物,并将一些简单的物体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现。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针对自己所带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找出正方形的特点。比如,准备细线和直尺两种工具,第一步用细线绕正方形一周,然后用直尺测量细线的长度;第二步用直尺?y量边长,利用加法进行周长计算;第三步对两种方法测得的周长进行比较。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动手进行实践,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认为学习成绩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见过的人民币币值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购买哪些物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利用PPT进行系统地介绍,最后还要合理地设置一些习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答,并巩固学生对加减法的学习和运用。
(3)拓展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而言,教学模式的拓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进而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优化,从而为提升教学效益发挥作用。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幻灯片,选取好合理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拓展。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游戏化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总之,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实际进行综合考虑,要选取最为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选用情境教学与合作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同时数学教学中还拥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比如教学模式单一等,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找出最为合理的解决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甘肃省通渭县职教中心 甘肃 通渭 邮编743300)
摘要 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 存在问题 策略
英 语阅读教学是指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教师如 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学,这是目前每位教育教学一线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英语教师应以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途径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应有效实施英语教学策 略,拓展学生的阅读体验,有效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本文就英语阅读教学策略问题提出方法。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方法简单化
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拘泥于学生对所读的材料的表层理解。许多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往往采取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且仅局限于对阅读材料字面的理解,让学生回答的 问题大多是教材中的指定问题,认为生词解释清楚了学生就自然会懂得文章的意思,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教师阅读教学方法简单化,基本上是解答考试阅读理解题,学生始终在被动阅读,失去了思考的动力;或者教师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孤立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教 学,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英语阅读材料的应有功能。
2、阅读教学材料单一化
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完全依附教材所提供的阅读材料,阅读 训练材料选择单一化,教师依据自己的兴趣、习惯、熟悉程度、便利程度等,选择阅读材料的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交给的阅读任务,不会自觉地阅读一些 课外资料,以此来扩大知识面。如何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实验。
3、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 教师受传统英语阅读教学观念和教材的影响,把阅读教学仅仅看成是语言点的讲授,对于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对掌握各种阅读技能的阅读 教学目标认识不足,以为只要多读、多做阅读题、增大词汇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而有的教师忽视在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和智力情感的点拨指 导,使学生失去深入理解英语文章文体特征、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的机会,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阅读兴趣降低,阅读理解出现障碍等众多潜在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策略
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越发必要。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很难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更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并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行改善。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一)学校及教师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将升学率看得尤为重要,将考试成绩和考入重点中学的比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并且有些学校领导缺乏新的教育理念,总觉得信息技术课没什么必要,有多余的时间不如让学生多学习其他科目,从而造成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恶性发展。
(二)教师教学内容不明确
很多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不知道应该给学生讲授什么,尤其是在电脑和网络普及的年代,很多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同时,地域的差异和教学设施的不同也使得初中信息技术科目的讲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教师在讲授时很难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
(三)教学模式落后,课堂枯燥
由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很多可利用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是采用通过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在终端进行听讲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有效实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摒弃以往的信息技术课无用的观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把信息技术科目的考核作为衡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从学生层面做到重视信息技术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Microsoft Word软件教学中,教师先把事先用文本框做好的电子小报展示给学生,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产生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时,也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金山打字2003”就是一款很适合练习指法的软件,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还可以练习指法。因此教师在讲授指法这一节时,可以利用“金山打字2003软件”让学生自己练习,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记录,做成名为“英雄榜”的网页放在局域网上。通过这种激励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科技时代下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活学生的学习课堂,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认识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生活中的信息实例入手导入新课,例如,每天电台广播的天气预报,每位同学的名字、体重、身高信息表、电视节目的预告、各种新闻等,学生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然后教师提出“书和电视是不是信息的载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最终由教师说明各种文字、数字、符号、图像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抽象的数据,知识是信息的高级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容易理解。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学生比较喜欢实践操作,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创建有趣、生动的课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初中生对网络和信息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水平,从而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所以在教授初中信息技术知识时,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做到有条理地授课。
如在讲授“认识计算机”一节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很多学生对计算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设置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设定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不同存储容量的单位换算,并且能够简单描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总之,教师在讲授一节课时,一定要对讲授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和重难点的划分,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学校以及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重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广艳.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01):102-104.
[2]张现雷.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周刊,2014(2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实践;问题;对策
中国分类号:G434
正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化成为一大趋势,学好信息技术越发重要。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基础,更是重中之重,研究表明,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的计算机教育十分重视,且有越来越早的趋势。这些都值得我们加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然而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改正。
一、兴趣的丧失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许多老师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练习技能结合起来。学生在枯燥的课堂气氛中丧失了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可以采用在玩中学的方法教学,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轻松地学到了所要学的东西,还能够在玩中练习这些知识,很好地把书本跟实际联系起来,把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
二、忽视信息素养
这是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的体现。然而教师往往比较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对于信息意识、态度层面、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创新能力层面有所忽视。甚至片面地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提高了。据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信息技术学只有真正的掌握了,并且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才算真的学会了,信息技术也真正的发挥了它的功效。比如应用信息技术与朋友联系,在发送电子邮件的同时,也应用了相关的信息技术,在现实的操作中,又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应用知识的熟练程度,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行开放的教学
计算机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真的领会了还不够,还要学生在自己运用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起他们的创新的思想,不断研究,发现新的东西,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这里建议采用“辅学”模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即以学生为主题,老师起辅助作用,学生自主研究信息技术知识,老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和讲解,这样学生在一种开放、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更有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網络成瘾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都进我们的生活,然而学生还处在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时期,他们控制力较差,很容易产生过度迷恋网络,网络成瘾等问题。一旦形成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都有消极的影响。面对这一难题,学校、社会都要高度重视。
(一)加强自律
首先,要明白上网的目的,上网并不是为了游戏,也不是为了消磨时间,网络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方便查询,是一种便捷的工具。其次,学生要主动控制上网的时间,在学习累的时候,适当的玩玩小游戏,看看视频放松是可以的,但是要控制时间,不要成瘾。再次,要自觉回避不良的网站,屏蔽掉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最后,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拿上网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避免上网过度,网络成瘾。
(二)家长应重视与学生沟通
一般上网成瘾的孩子都缺乏家长的沟通与管理,家长都忙自己的事情,没时间管孩子。平时家长要与孩子沟通,让学生了解网络的真正用途,再者家长应规定上网的时间,对于已经网络成瘾的孩子,更要耐心教导,不要让他们越走越远。平时要多抽时间陪孩子,关心其学习情况,更要关心其业余生活和情感世界。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孩子不会因为无聊,没人管而在网络上虚度光阴。
(三)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有时候比家长的教育更令学生信服,学校的教育除了老师要给予学生思想教育之外,学校的有关部门要开展大型的网瘾教育活动,在该活动中,适当的举一些网络成瘾后带来伤害的反面例子,让学生们对网络成瘾有深刻的认识,意识到网络成瘾带来的伤害,远离网络成瘾,学校更应该配合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已经成瘾的学生要进行严格的教训与管理,加上耐心劝解,希望能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早日远离网络成瘾。
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实践的好坏关系着我国的信息化进步与否。在创新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要上好课,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让孩子在轻松地游戏里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有意识的关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学习,并且具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创新的精神,我相信在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2]王静,李彩萍.让“从做中学”贯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内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1
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探索生物世界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发展之路可谓一波多折,理性看待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在实验条件制约,内在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在众多农村初中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学校似乎不太可能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生物实验室的规划蓝图总是停留在承诺中,显现于建设图纸中,难以变成现实,仅有的实验室无非就是一间教室里摆放了若干标本。同时,由于在中考中,生物学科所占权重不大,还远不比物理,化学等学科,这客观上又造成了即使学校有了闲置资金,往往又会加强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随着教育现代化口号的提出,社会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广大农村初中,学校生物室也逐渐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然而生物实验室虽然建成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科班毕业的生物教师(很多情况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即使学校给配备了象样的生物实验室,购置了用于生物实验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在真正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教师不能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物实验的频率,实验随意性强;教师实验前准备工作粗糙,实验过程组织不严密,实验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过程表面热闹,实验最终目的难以体现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活动的课程,无论是以往的教学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对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具体及明确的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包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程度,实现在教师指导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文本中的一些小型实验;包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友好沟通,相互探讨实现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现象等。但是,在农村学校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热闹参与实验的过程,但是,好奇心是主要原因;我们虽然看到了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没有落到实处。显然,生物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实验教学所达到的相关教学目的难以体现。
二、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我们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意在于说明做任何事情事先计划的重要性。生物实验教学也一样,我们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我们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课前实验的实际情况预测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以及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是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出偏差的地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生物实验活动顺利开展。当然,农村初中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到广袤的生活中去开展实验活动,包括到田头,到池塘边等地方,把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实验教学总是与学生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的,结合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我们认为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如何将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言,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尽量把实验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把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生物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为什么”在实验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只有这样学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不同现象才会细致考虑,在参与实验过程中思维才会有方向,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其次,认真构思好实验中的每个环节,确保实验的所有环节都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验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既要考虑实验目标的落实,也要根据学生对实验好奇的心理,优化实验方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诚然,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引导策略 1.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
2、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
3、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生物水平等基础上(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协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4、制定相应的规则 实施课改中,老师与学生可共同制定一些相应的班级规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
5、.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6、找准讨论的“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昼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7、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注意①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探讨;②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我先列举班上某一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更合理?
8、制定具体的讨论细则
讨论前,教师要宣布此次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①纪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维持的,只有纪律才能使课堂得安全、有序,引人入胜;②时间要求:教师要据具体的内容和学情,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既要给足时间,又不能白白浪费时间;③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动一开始,小组内部必须明确组员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自主中合作,合作中自主;④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以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多与学生交流,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多关心和照顾“弱势群体”,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地位真正的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地深入到学生中参与活动,从中不仅可以多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可从中特色生物“人才”,同时增进师生感情。其次,教师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既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过分放任学生,谈“讲”色变。我们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改革的道路中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正视并认真研究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善于反思并寻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相信新课程改革一定可以不断地完善并持续发展的。
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探索生物世界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发展之路可谓一波多折,理性看待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在实验条件制约,内在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在众多农村初中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学校似乎不太可能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生物实验室的规划蓝图总是停留在承诺中,显现于建设图纸中,难以变成现实,仅有的实验室无非就是一间教室里摆放了若干标本。同时,由于在中考中,生物学科所占权重不大,还远不比物理,化学等学科,这客观上又造成了即使学校有了闲置资金,往往又会加强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随着教育现代化口号的提出,社会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广大农村初中,学校生物室也逐渐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然而生物实验室虽然建成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科班毕业的生物教师(很多情况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即使学校给配备了象样的生物实验室,购置了用于生物实验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在真正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教师不能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物实验的频率,实验随意性强;教师实验前准备工作粗糙,实验过程组织不严密,实验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过程表面热闹,实验最终目的难以体现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活动的课程,无论是以往的教学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对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具体及明确的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包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程度,实现在教师指导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文本中的一些小型实验;包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友好沟通,相互探讨实现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现象等。但是,在农村学校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热闹参与实验的过程,但是,好奇心是主要原因;我们虽然看到了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没有落到实处。显然,生物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实验教学所达到的相关教学目的难以体现。
二、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我们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意在于说明做任何事情事先计划的重要性。生物实验教学也一样,我们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我们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课前实验的实际情况预测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以及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是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出偏差的地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生物实验活动顺利开展。当然,农村初中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到广袤的生活中去开展实验活动,包括到田头,到池塘边等地方,把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云南省曲靖市罗雄镇新村小学
高青
一、小学英语课在设置上存在随意性
为了保证小学英语课的教学质量,依照教育部《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的要求,为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和语言交流的机会,我校规定小学英语最多每周二课时,且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把英语当成“副课”,英语的课时大都被安排在第三节课以后,这些时间学生的思维没有一、二节课清醒,记忆力也没有一、二节课好,英语教学看似给足了时间,其实教学效率极低。
二、小学英语教师的负荷问题
我校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十二个班的课程,约占到全校1/3的班级,七百多名学生, 课时量大,教师忙于应付上课,赶教学内容,不能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很难在一周内让每一节英语课都充满活力。
三、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往往出于好奇和新鲜感,课堂上积极讨论、发言,有较强的自信心,学习热情很高。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逐步加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明显不足,6 1 0%左右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热情减退和兴趣滑坡,10%左右的学生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学和畏惧情绪,导致了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也是导致小学英语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有一些学生从外地转来,有些地方没有开设英语,有些地方使用教材不一样,学生转来以后,造成知识上的脱节,学生也会失去兴趣,造成两极分化。
四、教材的问题
教材是英语课程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目前,我校选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EP教材,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内容新颖,形式活泼。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本套教材语境会话较多,课时要求量大,具体表现在涉及到的教学活动过多,而我校英语老师每周只有2个课时的局限性。所以,教材本身对于语言环境缺乏的我校来说,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五、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但是我在具体的操作过程 2 当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1)重形式,轻内容。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多样,但教学内容的安排欠科学。(2)重乐轻教。教师过多注重形式的趣味性,设计的教学活动华而不实,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扎实。
为了保证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为了今后与中学英语的顺利衔接,我认为在改进小学英语教学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开足英语课时,保证教学效果。
学校应重视英语课教学工作,保证英语课的教学时间,科学设置课程,想办法减少英语教师的兼课现象。英语学科有它的特殊性,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大量的教具。因此,应多为教师配备一些教学资源,如教学挂图、录音机、磁带、工具书、卡片等,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让我们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持久兴趣。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其中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是因为学习策略不当,学习不得法,只会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除了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的问题以外,学习兴趣还和情感态度、认知方式、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分析学习障碍的 成因及相应的对策。特别是中途转来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帮助,可以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就感。
3、解读课程标准,灵活运用教材。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是教材使用的依据和指南。新标准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新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和成功。
4、加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型的学科,它重视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教学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够迁移到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之中。这样,教师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就会难免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拥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精神,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现阶段,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就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我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谈谈自己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全面分析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来分析和总结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情况,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实施的教学手段所取得的效果。为此,我们就来分析现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之间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会因为自己成长的环境的不同,接触电脑的机会以及运用电脑的次数也会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样就使得学生在了解计算机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我们在教学时要面临着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有的学生可能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已经耳熟能详了,甚至都会玩一些游戏,能进行上网活动了,但是有的可能连怎样开机都还不太清楚,这种两极分化的信息技术水平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学生自身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系统和全面。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计算机“高手”或是计算机专家并不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就只是运用计算机的某一种功能进行工作或是消遣,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也就不够全面和系统,可能受家长或是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仅仅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娱乐的层面上,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学习或是开展更加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3.学生学习且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比较浅薄。计算机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产生的一种技术性较高的工具,我们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效的手段。这也是我们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要求所必须开设的教学科目。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并不是十分全面和深刻,很多学生都是简单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没有掌握计算机技术及运用计算的意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生活中无法利用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不能形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过于死板不够灵活。
二、有效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作为指导和组织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除了能够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之外。还要善于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只有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有效改善信息技术的教学问题,才能不断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积极采取合作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教育改革之后,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无论在哪一个学科的教学中,教学大纲都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建立团队意识,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并且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积极开展合作型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各小组成员之间能够起到促进、帮助和激励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起努力获取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促使学生在小学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协作和帮助,共同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极力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取得平衡。
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课程,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那些技术熟练扎实的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训练和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加宽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多下工夫,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来提高他们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千万不能够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教学态度,让他们感受自己技不如人,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
2.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帮助其他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基础较好,技能比较扎实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帮助其他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其他同学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学习目的。而且,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拥有利用计算机学习的意识,逐渐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以及信息处理工具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实施任务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或是缺乏信息技术的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没有筛选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為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采取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任务中逐步寻找线索和学习的方式,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教师的点拨以及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会让学生主动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从而让学生形成强大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善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1.上机操作机会过少
尽管不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都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可是从课节上进行分析, 学生大部分会在教室中听教师介绍理论知识, 上机操作的机会过少。很多的学生也只是存有应付考试的心理, 没有在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习的内容, 加之当前的小学生有着较重的课业负担, 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课外活动的开展, 导致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 小学生所收获的信息技术知识少之又少。
2.小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接触和了解, 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导致小学生在理解计算机操作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时, 接受程度会参差不齐, 一部分学生拥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可以很快的掌握新接触的信息技术知识, 而个别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会体现出吃力感, 从而阻碍到了教师的正常教学进程。此外小学生还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知识结构, 很多学生都会在上机操作时避开教师所讲的内容, 都随着自己的爱好进行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 对这种娱乐性信息技术过于青睐, 对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操作软件和操作系统基本无法正常操作, 对一些简单的操作问题也无从下手。
3.单一的教学方法
现阶段,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还仍然沿用传统型教材的内容, 只是最基本的操作, 存在较慢的更新速度, 局限性十分显著。从教学方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体是应用上机操作和理论讲解的交替教学方法来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流程, 具体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模式, 为的是让学生进行记忆性学习, 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 按照记忆的顺序进行生疏的操作, 此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几乎无法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课堂的气氛会表现出沉闷的状态, 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喜欢在家中随意的操作电脑游戏, 然而对模式化信息技术课程很难调动起兴趣。
二、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对策
1.增加实践机会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课时比较有限, 想要完全掌握信息技术的全部内容, 只是凭借在课堂中的练习是不够的,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对课外活动的利用, 给予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例如:对网页制作作品的展示、对计算机操作大赛的组织、对课外兴趣小组的建立等等, 这一系列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能够建立起课堂以外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境,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得到升华。此外, 利用这些实践性的活动, 会科学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此过程是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 学习兴趣也会因其而被调动起来。由此可见, 增加实践机会, 可以不断的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2.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平衡、知识水平存在差异等问题十分明显, 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流程中, 有必要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模式, 即分层次教学。教师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学生状况和知识基础, 相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需要强化基础知识的提升, 拥有一个稳定的基础才能够持续提升学习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小学生来说, 教师需要恰当的提升教学的难度, 为这类学生设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自身的创新力, 通过对计算机的利用来将实践性任务完成。此外,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将合作学习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让学生进行相互的探讨、合作和交流, 从而科学的培养合作意识。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想要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有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有所激发, 以此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的形势下, 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式来说, 具体是以规定范围内的上机操作和讲解式教学为主, 这种方式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对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因此,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 要将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实践性特点凸显出来, 要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实时动向介绍给学生们, 以此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此外,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不断的适用新型教学模式, 例如: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学习基础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状态下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 以这种途径来探求新知识和新方法, 从而实现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推荐阅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10-18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1-21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游戏的作用11-30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05-30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11-02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1-07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11-13
浅谈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26
情景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10-17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