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共10篇)

《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篇1

2、出不动的要善于观察,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道理。

教学方法:

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让孩子明白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雨点》这篇课文,这些生字娃娃你们还认识吗?

看不厌注意平凡弹琴另一只青蛙许多谈论悦耳听不够兴致勃勃青蛙圆圈了不起

1、游戏:开火车检查孩子认识生字的情况。并及时给予纠正。

2、再次出示注意平凡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师:注意和平凡这两个词藏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里,赶紧去找一找,大声地读读第一自然段。

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小雨点觉得自己太平凡了?

师:你是怎么来理解平凡这个词的?

生:平凡就是普通,没什么用?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小雨点觉得谁也没注意他?

师:你又是怎么理解注意这个词的呢?

生:就是知道,关注的意思。

师:你的理解真棒。那谁能用注意这个词来说句话?

生:我没有注意这个问题。

B:师:孩子们,如果你是小雨点发现自己没人注意,觉得自己太平凡。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不高兴、伤心、沮丧

你能带着不高兴的心情去读一读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带着不高兴的心情。

抽读。生点评

师:你认为他哪里没读好?你能试试吗?

生读。

师:孩子们他把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了吗?那咱们跟着他一起读一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孩子们小雨点觉得自己没人注意,很平凡。所以心情很沮丧。现在,请你看大屏幕读一读。体会此刻小雨点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生:小雨点现在变得高兴了。

师:你体会得很好,你能带着高兴的语气将小雨点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

生评

师:你们从他的朗读声中体会到了小雨点的心情吗?

生:体会到了(他应该再读高兴点。生再次试读)

孩子们咱们一起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读一读。

3、学习3、4自然段

A: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小雨点的心情由沮丧转到了快乐呢?

生:因为听到了两只青蛙的谈话。(一只青蛙说它是了不起的画家。)……

师:这些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孩子读自己知道的句子

师小结:孩子们回答的都对,小雨点就是听了两只青蛙的话心情才发生了变化。(出示图片)

B:引导孩子观察图片上青蛙的表情。师:这两只青蛙在干嘛?他们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湖里……谈论着”的句子。你从句子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两只青蛙喜欢小雨点对它非常兴趣。

生:兴致勃勃

师:你真聪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

师:两只青蛙兴致勃勃会说小雨点什么呢?请你大声读2、3自然段并用~~~~~~勾画出他俩说的话。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小青蛙说小雨点是画家和音乐家。

师:抽生读读自己勾的话。(将句子出现在大屏幕上)

生读

从一只青蛙中我们知道了小雨点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板书画家)

师:一只小青蛙是怎么称赞小雨点的?你能学学这只青蛙将赞扬的语气读出来吗?

生:自由尝试读

师:抽读

另一只青蛙说了什么?

生:读

师出示该句子(指导书写琴字,从结构等方面,师范写)

师:孩子们谁愿意来学学这只小青蛙表扬小雨点呢?

抽生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好(还不够好,应该把赞扬的语气读出来。)生再读

生齐读

男女生分角色表演读(师读提示语)

孩子们你们读的真棒,小雨点听到了你们的赞扬心情变得更快乐了。

?引导齐读2——

3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多夸夸别人就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吝惜对别人的赞美之雨。

《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篇2

教材第22-23页 练习六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 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5根,摆5次。

每次摆5根,摆7次。……

2、对口令。师--生         生--生

① 五七---  三十五

②  5×6---    五六三十

③五八四十  ---     5×  8     8×5

二、巩固练习

1、填空。读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

练习六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填>,<或=

练习六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 是怎样想的?

3、过河。 谁先回家?

练习六第3题。①竞赛活动。小组开火车,教师记时。

4、计算。          练习六第4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三、课堂作业

5×3=      7×5=                 5×8=          7×2=

5×6=       6×5=                 8×3=            5×9=

板书设计

5 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 练习六5--7题

教学目标

1、 会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1--5的乘法口诀。

2、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一、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

1.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情况。

2、读口诀。①横着读 。     ②竖着读。

3、观察:这些口诀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4、背一背。①横着背 。     ②竖着背。

二、综合练习

1、填写符号。练习六第6题 。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的?

2、解决 练习六第6题。帮奶奶找药。

①同桌说一说图意。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怎样想的?

3、解决问题  练习六第7题。

①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怎样想的?

③完成书上的空。

三、课堂作业

5×3=         7×5=            5×8=           7×3=

3×4=        6×5=           8×3=            4×9=

四、自由熟记口诀。

板书设计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29页整理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熟读乘法算式。2、通过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

教学准备

口诀表,乘法口算卡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复习

1.出示课本29页的乘法口诀表。

(1)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表,找出表中的规律。并在小组里交流。反馈时让生说说乘法口诀表是怎样排列的。

(2)全班反馈。

竖着看

横着看

(3)指导学生根据以上发现的排列规律背诵口诀。

全班或小组背诵  竖着背诵

全班或小组背诵  横着背诵

2. 让学生把准备的乘法口算卡片,按一定的规律排成一个表。

(1)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交流。

(2) 全班反馈。在反馈时,只要学生按一定的规律,且其所说规律合理,教师都应肯定。

3. 指导学生完成算一算:三种颜色的圈各有多少个?

(1)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 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

(3) 学生独立完成。

(4) 全班反馈。

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练习七的第1-7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

2. 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密切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口算。

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一、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 指导练习

1. 练习七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说说得数是由哪句口诀得到的,并评出优胜的小组,予以表扬。

2. 练习七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候说出连线的依据。

3. 练习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对于乘加、乘减的题目要让生说说运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练习七第4题。

看图,弄清题意。

同桌交流解决的办法。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5. 练习七第5题。

看图,弄清图意

解决情景中的(1)题。

同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解决情景中的(2)题。

四人为小组,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纸上。

集中小组的问题,以竞赛的方式来解决。

教师对竞赛的结果进行小结。

6. 练习七第6题。

看图,弄清图意。

同桌交流解决。

全班反馈。

7. 练习七第7题。

读题,弄清题意。

同桌交流解决。

全班反馈。

三、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二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一)

汪群           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1、 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

1、折角

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

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

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⑷小结: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

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

①学生试做

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抽象出角的图形

演示: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

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

①看书第43页

②反馈。板书:顶点 、边、边

4、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⑴小组活动

教  学  过  程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4、练习十第2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雨点教案 篇3

陈翠萍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方”、“半”、“巴”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雨水与植物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写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生字的认读(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写字的结构。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谈话:现在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出示下雨的课件)。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见到哪些雨呢?(毛毛雨、小雨、大雨、雷阵雨、暴雨)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雨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12 雨点儿

4、学习生字“点”,点后面有个儿字,读成儿化音“点儿”。(示范读)雨点儿

(齐声读)雨点儿(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请小朋友们边听课文录音边看课件,想一想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分别去了哪里,它们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2、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找一找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并标上序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雨点儿 数不清 云彩 飘落 空中 问答 回答

地方

(2)、请个别学生读生字。

(3)、读生字时你们觉得哪几个字的读音比较难读,一不小心就会读错呢? 预设: 生:我发现“数”是翘舌音,大家要注意。我发现“彩“是平舌音。

生:我发现“点、问”是前鼻音,“清、方”是后鼻音。

生:我发现“地方”的“方”读轻声,大家跟我读。

(3)、小朋友真是火眼金睛,找出了那么多难读的字。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齐读词语。(4)、你们又是怎么把这些生字的字形记下来,谁来说一说?

预设:

点:上面是“十”不要左边那一横,中间是“口”,下面是四点。组词:雨点儿。

数: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上面是个“米”,下面是个“女”,右边是反文旁。组词:数不清、数学。

清: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青山的“青”。

彩:是青菜的“菜”上面的草字头去掉,右边加三撇儿。(出示“菜”“彩)

飘:左右结构,左上是“西”,左下是“示”,右边是“风”。与“漂”比较认。(出示“漂” “飘”)

落: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各”。组词:降落。

空:工字上面加上穴宝盖儿。(出示 “穿” “空”)

问:“门”字里面一个“口”。(出示“间”“闪”“问”)回:大口包住小口。

答: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方:“房”上面的户字头去掉。

(6)、现在老师考一考大家,这些词语去掉拼音你会不会读。(出示课件)抽读,齐读。

(7)、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出示课件)小雨点儿的音节落在哪一个生字上?

(8)、淘气的生字宝宝都跑到了卡片上,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还要给他组词。

个别读,开火车读,师相机指导。

(9)、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课文)(有五个自然段)(10)、淘气的生字宝宝又藏到了课文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现在老师请5位小朋友,每人读一自然段,看谁读的最好。学生读好课文后进行评价。

小朋友们生字宝宝认识了,现在我们就深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悟言语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这一自然段的课件)(1)、请小朋友齐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雨点儿是从哪里来呢?(从云彩里来。)云彩是什么意思?(就是云的意思。)板书:雨点儿 云彩(2)、它们是怎么来到地面上?(飘落下来的。)。板书:飘落。飘落是什么意思?(飘着就是降下来意思。)请一位小朋友用纸片做一下飘落的动作。(3)、课文里面说数不清的什么呀?(雨点儿)。那么你还知道数不清的什么东西呢?出示课件数不清的星星,数不清的雪花。

(4)、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下来这么美,我们美美的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4)、现在老师考一考大家,谁能把带横线的句子补充完整。出示: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亮亮从屋里跑出去。小松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 __________。

引导学生找出句式的结构,就是什么东西从什么地方怎么样。

(四)、指导写“方、半、巴”三个字。

1、读“方、半、巴”三个字。(课件出示)

2、观察“方”、“半”、“巴”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方、半、巴”三个字都是独体字。要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把这三个字写匀称。

“方”的点要写在上半格竖中线上,横要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上偏斜,第三笔是横折钩,最后写撇。

“半”的两横平行,最后一笔悬针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巴:注意强调笔顺,竖弯钩要写大一些。

2、课件演示字的笔顺,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5、评价学生的写字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会认会写本课生字,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下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它们说些什么,它们与植物生长有什么关系。

(六)、课外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今天教的“方、半、巴”各写三个,组词一个。

3、回家问父母,雨点儿与植物生长有什么关系?

(七)、板书设计:

雨点儿

《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篇4

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对古诗的意思达成共识以后,有一个女孩坚持要再说说诗意,可能感到老师不大想让她说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把看注释和看图猜结合起来理解的。”多会学习的孩子呀。教师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们的潜力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不就是这样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吗?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3、不足也是明显的,动有余而静不足。比如自学古诗意思,缺乏学生个人安静的思考读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会更利于交流。另外,活动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动--吟诵不够,学生没有读几遍诗,更谈不上熟读成诵。激发学生想象不够,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中,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一堂课一首诗,单薄了。可缩短学习这首诗的时间,补充其他写儿童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诗词中的儿童形象。

《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篇5

1、认写本课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借助图画,根据诗句联系生活想象出小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认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

学生:观察人们钓鱼时的动作神态,并把观察所得讲给大家听听。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学案:

1、借助拼音熟读古诗,认写本课生字,试着给生字组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出示图画)你能看出是谁在干什么吗?

(生根据图上内容进行回答)

2、有一位大诗人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预习交流

1、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古诗,哪位孩子愿意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一下古诗呢?

(指名读-指名评价)

2、交流生字预习情况。

三、探究展示

1、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把诗读得通畅,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

3、同桌互相听读指正,全班展示评价。

4、用生字卡片做识字游戏,巩固生字。

5、小组内读古诗,图文对照领悟诗意,看看能读懂什么,将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提出来。

6、全班交流读懂了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解决。在最疑惑的地方,教师作精当的点拨,相机指导学生结合诗句和图画了解“蓬头”

“垂纶”、“稚子”、“借问”、“不应人”等重难点词语,让学生了解诗意。

7、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

8、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达标检测

1、读一读,再选一个词语造句。

对应 应答 反应 应用题

倒映 映照 放映 映山红

2、背诵古诗。

五、总结拓展

1、你喜欢诗中的这个男孩吗?为什么?

(预设:喜欢,因为他天真可爱。)

2、古代的许多诗歌描述儿童的可爱的形象,写得太好了,我们来读读:

(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

⑵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⑶放牧的孩子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村晚》)

六、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课后审视:

我在这节课整体把握上,是先由实际生活引入(学生钓鱼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通过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和读好节奏,为分析古诗做准备。在分析的过程中抓住两个词语“学垂纶”和“怕”,让学生质疑,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分析完后,再带着自己的感悟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讲述这个小故事,巩固所学知识。

《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篇6

教学目标

1庇米约合不兜姆椒ㄈ鲜12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背醵凉适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认识12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生字;初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大森林图片。)

师:在动物王国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在这些动物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喜欢看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读读故事“厨师小山羊”。(生齐读题目。)

二、示题,读题

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题目我知道了小山羊是位厨师……

师:咱们一起去看看小山羊这位大厨师做了什么美味可口的东西。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苯柚拼音,小声、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遇着生字反复拼读几遍。

2惫闯鑫闹写红帽子的汉字娃娃连成的词语自己拼拼读读。

3笨渭出示:本课生字(带音节),齐读。

4蹦憔醯媚男┖鹤滞尥薜亩烈粜枰给大家提个醒?(学生将这些汉字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5笨“小火车”,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正音。

6苯汉字娃娃的音节去掉,开火车读生字,并口头组一个词。

7背樯认读生字。

过渡:孩子们,这些汉字娃娃跑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

四、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1鼻牒⒆用亲杂伞⒋笊地读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狈肿匀欢纬樯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不漏字,在读中注意提醒学生仔细听,并就字音进行评议。

五、记住要求会写的字,并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1彼娜艘恍∽榻涣髯约菏窃趺醇亲≌庑┖鹤滞尥薜摹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做动作、猜字谜、编故事等方法。

2庇忻挥芯醯媚鸭堑暮鹤滞尥蓿俊

学生提出难记的字,大家帮助。

3毖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讨论怎样写好这些字。

特别注意写在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要给学生留足观察的时间。

4北匾的地方老师作补充发言并范写难写的字。(师范写“脑”字。)

作业设计:学生书写字,教师个别指导。

写完后进行评议,及时鼓励。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教案 篇7

教学内容:P49—P50例1~4,课堂活动1.2.3。教学目标:

1.能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2.结合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1。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实物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例1情景图

师:孩子们,这是小张家的客厅,请你仔细观察这副图中的窗帘、沙发和地毯的花色,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沙发的颜色总是一行深粉色,一行浅粉色,一行深粉色,一行浅粉色。。。生:窗帘是一行蓝色,一行圆圈,排列真有规律。生:地毯也是一行深蓝,一行浅蓝。……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窗帘、沙发和地毯的花色之所以这么漂亮,就是因为它们的花色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例2 1.请你继续喊口号。出示运动会上各方队入场情景图。

师:瞧,运动会上各方队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响亮的口号向我们走来了。你能试着继续喊口号吗?

抽生喊一喊、全班喊一喊。

师:你们是怎样喊的?有没有什么规律? 生:每次都是1,2,1,师:每次都是1,2,1,我们就说他的规律是1,2,1三个数字在重复。2.出示例2 让学生同桌交流,找一找例2中每一组的规律。抽生汇报 生:第一组的规律是1、1、2三个数字在重复。生:第二组的规律是A、A、B三个字母在重复。生:第三组的规律是 三个图形在重复。

师:那(1)(2)(3)的规律都是……,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组实际上都是重复。3.找规律,画一画。

(二)学习例3 1.看动画、想规律。

出示每次增加三个圆画的动画。让学生直观认识理解每次加3的数学模型。师:通过刚才的动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每次加3个圆片、2.摆一摆,填一填。出示例3.观察每一组圆片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每一组增加3个圆片。师:下一组应试摆多少个呢? 课件出示下一组的摆法。3.找规律填数。1、5、9、13、、。16、12、8、4、___

(三)学习例4 1.出示例4 1、1、2、3、5、8、_____ 小组内交流

抽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课件配合演示规律。提炼归纳:前两个数相加等于第三个数。2.说一说,画一画。

数形结合,先引导学生根据图形标出数字,再找规律。最后在本子上按规律画一画。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规律?

(重复、依次增加或减少、前两个数相加的和等于第三个数。)

在数学王国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东西,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它们。

《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篇8

忠县实验小学张世华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例

1、例2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重点:

1、通过探索,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单独进位加法笔算的方法。教具准备:

电视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出示复习题。

500+200= 500+20= 50+200= 760-700= 760-60=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比较喜欢《喜洋洋与灰太狼》,今天喜洋洋与灰太狼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在哪里呢?请孩子们看屏幕,懒洋洋今天运气不好,被灰太狼抓走了,今天你们就来代替喜洋洋想办法把懒洋洋救出来好吗?

1、教师出示第一关:

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教师:算式怎么列?(220+2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学生说,老师板书)

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用多种口算方法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而且还请了竖式来帮忙,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3)教师演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1、教师出示第二关: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买220支钢笔和260支铅笔共要480元,要求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怎样列式?(433+418)(1)估算。

请大家估一估,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

教师:大家估算得很好,我们只要把两个加数或者其中一个加数看作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来估算,估算的结果都会很接近准确数。(2)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算出433+418得多少吗?想办法试一试。算完的同学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演示完后,请同学上台用竖式计算。随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演示竖式计算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利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4)议一议: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重点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3、教师出示第三关:

本关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汇报。

4、多媒体出示第四关,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

5.出示第五关,判断:

三、小结。

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加法,还有什么问题,请大家在课余时间相互讨论,互相学习。

《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篇9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他人的帮助与鼓励下,能积极地参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尺、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练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内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课件出示黑板,手帕,让学生观察后,交流发现它们的表面是什么形状?,教师:好!同学们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新知探索

1.请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找一找,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开始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小组长要做好分工,并注意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准备汇报。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报时要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有选择地板书汇报的内容要点。(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师生共同整理结论,形成一下板书)长方形边:有4条边,对边相等,角: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边:4条边都相等,角:4个角都是直角。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第65页“课堂活动”第1题.2.拼图游戏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你能拼出来吗?试一试,根据拼的情况展示、交流。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长方形?哪些地方有正方形?

五、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篇10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利用电教媒体,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开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投影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想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歌咏的题材。

4、投影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引导学生朗读。(注意“鹤”、“孟”、“陵”的写法)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⑴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⑵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名楼的认识。

⑶师生交流了解“广陵”和“扬州”的关系。

⑷多媒体出示黄鹤楼、广陵的方住图。

⑸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

⑹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⑺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录音播放朗读录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音正确。

3、自读自悟,了解诗句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意。

⑵质疑。

⑶结合投影弄懂“西辞”等词的意思。

⑷师生交流。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情。

1、放录音讲述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此处讲述两人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

2、赏析“烟花三月”。

⑴用多媒体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观看画面想像,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美景。

⑵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投影显示其美丽的景色。

⑶师生共同在音乐声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⑷拓展“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一派美好春景,更重要是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⑸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想象画面的美景。

⑹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⑴投影显示,学生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⑵“远影”一词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⑶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⑷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读,跟着录音读。

⑸师生一起和录音读。

⑹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投影展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⑺指导朗读后两句。投影出示: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听录音学生默读。

3、展示个性指名读。

4、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经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2、布置作业

搜集李白、孟浩然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01-31]

上一篇:《坐井观天》第二课时下一篇:世界艾滋病宣传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