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特色(共10篇)
地理学科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中学地理教学对中学生素质提高有明显的影响和突出作用。人类生活的所在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因此,要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到所学地理知识对其发展有用,教师应紧密联系本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挖掘和拓展相关地理的教学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那么,如何结合本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展示地理教育的地方特色呢?
一、结合本地生态实际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理新课程目标指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感情,首先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有了社会责任感,才会规范自己行为,形成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的生活习惯。
临朐地处鲁中山区,境内有鲁山山脉的余脉,森林密布,气象万千;有我国七十二名泉之一──老龙湾,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有国家4A级风景区──沂山、石门坊红叶,湖光山色,碧波荡漾;又有被称为“中国地质万卷书”山旺化石。这秀丽的山水不就是很好的环境教育资源吗?因此,在地理新课程导言单元“与同学们谈地理”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个得天独厚的、具有本地特色的自然地理材料,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明白,沂山的植被、鲁山的林海不仅为临朐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山区森林也对临朐盆地地区的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减免旱涝灾害,起着重要的作用。破坏这片森林,就等于是自毁家园,殃及邻里。这种联系身边的地理教学,激发了学生环境保护的热情,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陶冶高尚、博大的情怀。
另外,利用本区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沂山植物种类的认知调查”、“山旺化石的评价”等为课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认识保护生物资源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科学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的自觉性,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使他们认识到发展地区经济、开发新产业和兴办新企业等过程中,都要兼顾考虑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因素,在保持资源优势和环境的情况下,转化为经济优势。污染环境破坏生物资源的产业,经济效益再高也不能开发经营,不能损人利已,贻害子孙。由于我们临朐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境内山清水秀,动植物种类繁多,不仅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还为许多外来候鸟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栖息环境。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招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旅游者,促进了临朐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势转化成了旅游经济优势。我告诉学生,今天这种大好形势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更加保护好身边这颗秀丽多姿的明珠。
二、教育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决策者,地理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决策思维、决策方向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是否具备可持
续发展的观念和能力,因此现代地理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
在新课程“中国的主要产业”这一单元教学中,联系临朐地处鲁中山区与山东半岛的交界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私营企业数量很多,许多学生家长从事印染、化工、电子等行业,所以环境污染问题在一些工业区非常突出,特别是印染业和各种化工厂的污染更为严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已使地处山清水秀的临朐一些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和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进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知识的讲解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环境的破坏不仅违反了《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等法律,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使污染企业因给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面临着生存危机,要求学生回家对家长进行宣传。同时在进行工业布局方面内容教学的时候,结合东城区的工业区说明工业集聚所带来的信息、市场、原料等优势而产生的规模效益,促进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同时工厂过度集中也会出现环境污染加重的不利影响这一辩证知识要点,使他们感到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
在学习“中国的交通”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临朐的公路建设是否与周围旅游环境相协调?是否会破坏原有的风貌?是否会影响到商业功能的发挥?在讲述“长江沿江地带”一节内容时,列举临朐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对弥河改造的内容:要把沿河地区建成临朐县新的制造业中心,充分利用弥河之利。在地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当地生产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这种联系生产实际的教学,大大刺激了学生求知欲,既深化了课本知识,也使学生从中获得运用地理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三、联系本地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环保型的生活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和环保型的生活观”,所以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周围地理环境、培养环保型的生活观必成为地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地理新课程中注重与学生所在社区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过程和目标上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周围不符合环保的生活现象,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和形成环保型的生活观念。
社区问题调查是一项有效教学策略,它有助于学生学会以多元化发展的视角积极关注地方社区、关心身边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进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社区出现的实际环保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为形成他们环保型生活观提供一个练习、应用和实践的机会,积极参与到寻找他们关心的地方性环保问题,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课外探究讨论题:“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中环保型生活观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在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辛寨镇卧龙环保社区之后,学生们最终确定:干净和安全的环境,多样化生态休闲区,人人都有良好环保意识,人们学会垃圾分类,不焚烧或用其它不环保的方式处理垃圾。彼此尊敬和支持,保护社区绿化的公共设施,人们多进行体育锻炼、多乘坐公共交通,不乱吐乱抛等标准为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环保型生活观的特征。这个调查结果使我深感社区问题调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通过个案研究、实际问题讨论、社区环保事件反思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比如“临朐南部山区森林的保护与临朐地下水的关系”、“从山旺化石谈临朐
一、从了解学生入手
我校为美术特色高中, 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有与一般高中不同的特色, 学生也有其特点。
(1) 我校主要以美术教育为特色, 是一所具有鲜明美术文化风格的普通高级中学。一部分学生在文化课学习能力与学业水平方面存在“低水平、高分化”的特征。“低水平”是指部分学生处于较低的文化水平状态, 学生很难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文化课教学, “高分化”是指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特别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进入美术特色高中, 其中一部分人对于文化课存在轻视的态度, 认为只要学好美术就可以了, 对于文化课得过且过。在课程设置上对美术较侧重占到学生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 文化课学习时间相对于其他普通高中较少, 给文化课教学带来较大困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希望渺茫。
(2) 初中基础差高中起点高。我校大部分学生属于初中中下层次的学生, 初中地理教学由于评价体系和中考制度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流于形式, 大部分中下层次学生初中地理知识薄弱甚至几近缺失。而高中地理教学是在初中地理课程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内容梯度较大、较抽象, 要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综合性特别是必修Ⅰ的内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有欠缺的情况下更难于理解, 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进而对地理“敬而远之”。
(3) 应试教育中学科地位低。在美术特色高中, 地理为非高考科目, 仅需通过会考, 所以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地位偏低, 学生普遍不重视地理学习。其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多为“被动型”“应付型”,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学科教学展开有一定的困难。同时, 由于有的教师和家长的急功近利, 学生主要关注考试内容及“主要科目”, 造成学生知识的涉猎面较窄, 缺乏一些基本常识, 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缺乏必要的观察和思考, 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有欠缺, 所以不利于地理教学的展开。
(4) 有的学生初中成绩欠佳, 致使在文化课学习上有退缩、逃避、缺乏归属感与联系感。所以, 其动手动脑能力、探究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课堂表现为“非暴力不合作”、懈怠课堂气氛较沉闷。
(5) 由于专业特点, 我校学生的特点是更感性, 情感较丰富, 但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需要进一步培养。其对色彩、图形特点有更好的感受力, 在地图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空间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强。由此可见,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地位认知及学习能力。
二、从准确定位出发
在教学中, 我们应降低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难度, 更多地进行普识教育, 更注重教学的基础性, 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 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地理教学除了基本学科知识外还应重视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既要突出学科特色, 同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本学科的价值, 造成学科间发展的不和谐,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 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 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 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理教学可放任自流, 敷衍了事。因为地理课程在学生知识结构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们有责任通过地理教学让每个高中生拥有现代公民应有的地理知识。教育的成败成绩不是唯一标准。美术特色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宽松的平台, 更利于教师用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学科知识, 更利于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去教学, 使地理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阶石, 让他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三、讲策略精用教材
首先, 由于学生和学校的特色决定了本学科的有效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它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新课标, 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
其次, 我们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时, 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我们应“用教材教”, 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的经典内容。“用教材教”需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降低知识梯度、突出重点、使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第三,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动态的、可视的教学情景, 其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教学中, 更多采用较直观教具和语言直观相结合, 使学生的认识在体验、感悟中不断内化、升华。如讲褶曲, 我采用多本书代表地层来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 进而得出地层新老关系,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念越多, 其脑力劳动越紧张, 所以应当经常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 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可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如讲授天气系统部分, 我截取教学时段近期的天气状况进而进行分析, 结合亲身的体验使知识具象化。
第四, 教学中要把握“慢”的艺术, 教育是农业, 不能成为工业。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 力量的增强, 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有时我们无法使其更快, 教育需要教师有耐心、从容、宽容、清醒的边界意识。这样也使教师能够缓解“心累”, 教学工作的疲劳不仅是因为劳动的强度, 还因为我们在课堂中得不到即时的笑声, 放光的眼神、会心的情感碰撞等等滋润。在这种课堂, 教师真的成了唯一的输出者, “一拖几十、上百”怎一个“累”字了得。我们要采取“低起点、小步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策略,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慢慢成长。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 可使美术特色高中的地理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使地理教师在师生互动中获得专业发展, 使地理课成为学生想学的而非仅是教师想教的学科。
关键词:地方服饰;特色教学;服饰设计
中国分类号:G642.0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在“《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课题的开展是全面推进课程教育改革的基础,良好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是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健全的机制是课题研究的根本保障,创新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所在。具体而言,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发动,营造课题研究氛围
2008年1月,我校服装课题组接到学校通知:申报一个市级服装课题。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了服装课题,将会为老师们带来更广泛的交流机会,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忧的是课题研究并非易事,能否做下去,能否做得好还是一个未知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反复斟酌,我校服装课题组申报了市级课题“《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3月15日,我们得到了市教科中心签发的课题立项通知。即日,我校领导召集服装教师开了专题会,并承若对此课题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
(二)网络人才,组建课题研究队伍
接下来,我们成立了服装课题研究小组,由谭海英、李旭东、万凌燕、李荣方、蒋昌书等7人组成,其中有三名是服装教师,蒋昌书老师是校办工厂“瑶妹子服装厂”厂长,经营瑶族服装生产10年多,瑶服生产经验丰富,所以也被吸引进了本课题组。这是一支年轻而团结的研究队伍,学校也对我们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希望。
(三)反复论证,筛选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能够确定最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内容,我们进行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查阅资料,反复论证。身为瑶家人,长在瑶家,我们却对瑶族服装了解甚少。我们究竟研究瑶族服装的哪一个方面呢?为此,我们课题组老师在一起联系学校和学生现状进行了慎重讨论,并走访了地方瑶族服饰名人,最后将课题研究题目定为“《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四)民间调查,搜集瑶族服饰资料
为了能获取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联系了县民族服装厂,县图书馆、文化馆等争取到了这些单位大力且无偿的支持。
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学校领导亲自过目,并提出了可行性意见。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课题研究很快拉开了帷幕。学校领导全力支持,在学校资金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让我们外出学习,整理课题资料,并常常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
(五)甄别选择编写校本教材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些图片、文字和音像资料,我们感觉课题研究有了方向,顿感明朗了许多。为了使这些难得的资料更加层次化、集中化,我们从中选择了部分编缉了两本课题校本教材。
(六)制定项目优化课程资源
2009年冬,课题研究已进入关键的第二个阶段:我们根据开发的校本教材制定课程项目,经过研究和讨论最后确定为五个项目:瑶族服饰文化史、江华瑶族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其他瑶族服饰的设计与制作、新瑶族服饰设计、瑶族服饰综合设计与制作。
(七)项目实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资源和项目法教学的结合帮助我们走进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与学生达成一致,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再现,也是教学新思想观念在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八)及时总结,归档课题研究资料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做到边研究、边总结。①对那些技术难度大,制作工艺复杂,工具材料要求高的内容。②为了拓宽教学空间,我们让学生到校办工厂进行瑶族表演服饰的接单制作。③及时将上课的教案、反思以及撰写的课题文章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类,交给课题组长保存。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反响
1、经过对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已经比较完整地了解了江华瑶家服饰的种类,特点及瑶服设计与制作,研究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2、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我们在服装专业课程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在积极的专业技能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就了课题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一,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与课题研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
其二,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其三,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的开展,迫使老师们去学习、思考、研究、探索,课题组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四、研究结论及分析
瑶族服饰是我县一大特色亮点,作为本县唯一的中职服装专业,继承和发展瑶族服饰是责无旁贷的,也是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1、继承、挖掘与保护地域性民族传统服饰为专家学者所倡导的
对瑶族服饰的继承、发展和研究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传统瑶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
2、结合地域性服饰文化特点进行教改,这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我校服装专业课程理应带有地方服饰文化的元素和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脱离这一实际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结合地域性服饰文化特点进行教改,符合地方服饰文化建设需要。
“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是地方性中职学校办学的基本宗旨,地方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理应成为地方性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我校服装专业结合地方服饰文化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就是要在调整和修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的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服饰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原生态瑶族服饰,触及到更多的无形教材。
五、问题讨论
我们感到这样一些困惑:
1、如何将瑶家服饰的设计与对瑶族服饰继承的整合,如何把服装專业课程与瑶族服饰有效的结合。
2、如何将瑶族服饰中共存的主要民族服饰元素,在瑶服设计中的继承与开发,设计出更具瑶族服饰特色的瑶服
“《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已经结束,但对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始终贯穿我们教学工作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邢颖:“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辽宁丝绸》2011年01期
[2]王伟、叶颖: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年10期
艺术是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心智,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对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我园以“培养完整儿童,发展艺术特长”为宗旨,遵循儿童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注重“感受、表现、创造”的园本艺术课程构建为基点,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特色化路子,通过教育科研与教学教研相结合,由音乐、美术学科组为龙头开展备课说课、滚动式开课、优质课评选、艺术生成案例观摩与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层层推进教学方法,挖掘艺术教学的多种途径和策略,多通道发展幼儿艺术潜能,培养幼儿艺术特长。同时通过艺术活动为媒介,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
一、课程目标设置
目标一:注重培养对艺术活动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要求:
1、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年龄特点和天性的作品,体现生活化、童趣化,挖掘生活中的人、事、物,从中丰富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手段上注重激趣,采用形象有表征及游戏化的手段,把艺术活动设计成一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唤起幼儿表现的欲望和情感,引导幼儿体验、想象和创造。
目标二:注重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充分自如地表达、表现,培养活泼开朗、大胆主动、自信果敢的个性品质。要求:
1、在教室环境上,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成为环境的主人,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布置教室,从中也培养幼儿爱美、装点生活中的美的情趣。
2、心理环境上,教师的教育理念重在引导幼儿乐于表现、创造,对幼儿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幅作品无论好坏都加以赞赏,加以肯定。使每一个幼儿都乐意在艺术活动中表现,无拘无束的参与艺术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大胆活泼、自信果敢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为塑造健全人格作铺垫。目标三:注重通过艺术活动,发展幼儿创新能力。要求:
1、给幼儿创造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新过程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儿童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
2、给 幼儿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擅用鼓励性激励和引导性启发,注重活动的过程,着重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和重新建构能力。
二、课程构建特色
系统性: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构建小小班——大班一系列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由课程总目标——课程目标、层级发展目标——月目标,具体内容安排,环环相扣,层次性、递进性很强。
实践性:园本课程的构建与我们实践的教研活动、教学活动紧密结全,课程内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形成的。且每年通过实践进行一轮一轮的修改,老师们都是课程的实践者、参与者、构建者,因此,教师对课程也最有发言权,使得课程紧密联系日常教学实践。
操作性:园本课程为教师们的艺术教育作了明确的指导,又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从教材的编配、磁带的录制、教学活动的设计、图片的制作上都比较完善,便于教师们实践操作。
整合性:发挥艺术整合教育功能,探索艺术同构途径,使文学、美术、音乐能够有机兼容,相互渗透,多通道挖掘艺术教育资源,丰富艺术课程的内涵。
生成性:结合市级课题《幼儿园艺术课程生成性的探求》这一课题研究,构建开放的、动态的园本课程,使艺术课程的生长成为幼儿成长的追随点。开展原发性艺术生成活动和继发性艺术生成活动。从中把握预设和生成相契机以及教学目标、过程的调整策略,从而根据幼儿的需要确定课程延伸,紧密结合幼儿的发展阶段合理落实教育目标。
三、教学途径与组织形式
专门性的艺术教学活动和渗透性的艺术教育活动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上午为主题活动,下午为艺术活动。专门性的艺术活动组织形式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体现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如文学与音乐、美术综合、音乐与美术、文 学活动综合。渗透性艺术教育活动则在日常游戏、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中体现,形式较为灵活多样,综合不追求形式的拼盘,而是根据目标要求和需要,将各方面内容有机结合,调动幼儿情感、感官、思维、想象多方面因素,从而也使教育效果更佳。
渗透性活动,即隐性课程,包括环境、氛围、创设,对幼儿自发艺术活动引导等。例如,校园音响根据幼儿一日环节进餐、户外活动、午睡、起床播放相应性质的音乐,班级经常播放录音故事,班级开设小喇叭广播、每周五小舞台展示活动,要求在家准备节目,班级上轮流表演等。每学年举行艺术节系列活动、幼儿才艺比赛、幼儿兴趣小组汇报演出等等,这些都为幼儿的发展搭建一个个平台,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弘扬,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
四、教育策略 情绪感染:即在审美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引起兴趣,激活情感。如:教师对作品表示出喜爱之情,或在描述、讲解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溢于言表,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起的情感投入,推动审美感知和想象等活动的开展。
多通道感受、理解:教师在审美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通道参与,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如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听听音乐,看看图片,做做动作,想想问题,说说感受等,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认识、把握作品所表现的意蕴。多形式尝试表现: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情境与条件,鼓励尝试、支持创造。如通过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及角落活动、编构活动、表演会等途径,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绘画、语言、歌舞、演奏等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表现出来,并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支持与发扬,以不断提高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随着我校申办省级重点技工院校的成功,在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增多,我们感觉应该把我校的数控专业做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数控专业。通过了解陕西省内各高职及技工院校的数控教学工作,我们准备在数控专业方面建设方面应做一下几点:
一、数控专业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1)提高我校学生的编程水平,在数控编程课程中开设《宏程序编程》课程,以使我院学生在编程技能及技巧方面能够走在全省其他院校前列。
(2)把现有开发成功的机床功能及其数控系统应用技巧在实训教学中进行渗透,以使学生能够在就业中很快胜任工作,尽快成为此行业的技术骨干。
(3)尽快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分两个层次进行培养: ①培养一部分以机械加工为主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机械加工行业。
②培养一部分以系统应用及维护为主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数控系统厂家的售后及技术服务人员。
(4)同高校科研人员联合,进行数控加工课题的研究以提高我系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我校的知名度。
(5)编制与我院实训设备配套的校本教材,以使我校的数控教学真正步入“一体化”模式。(6)为我校的数控专业能够早日走上“省级精品课程”积累相关经验及材料。
二、专业建设方面的需要: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如果要在数控专业进行以上几点改革,我们认为应该做一下工作:
(1)给开设《宏程序编程》此门课程提供一定的条件,即提供数控机床及其机床辅助设备进行支撑。因为作为一门最高形式数控编程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具有一定的加工经验,而且要把此种能力同数控机床的各项功能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学生把理论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消化掉。因此,此课程的开设需要以机床为载体。下学期有数控三个班120名将要进行此课程的教学工作,基本理论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但是最终学生编制的加工程序必须在机床上进行加工。
(2)对于一个操作者来说,掌握了系统的各项功能可以熟练的运用机床系统功能处理一些问题。例如:如果不清楚数控机床测量功能的话,我们在采用手动模式下进行分层加工中就必须计算每次的加工坐标。因此,要培养具有特色的数控毕业生,可以说各院校在此方面只是对于参加数控大赛的学生进行了加强,而没有整体的在教学中把这种加工经验或技巧通过机床实践交给学生。当然此方面对老师要求过高,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加工经验及能否接触到比较先进数控系统的培训及学习。同样,对于培养具有此方面能力的学生,也需要学生能够在设备上进行练习。(3)近年来各高职及技工院校都在开设数控专业,我们认为与其他院校相比,我校必须在市场中选择更有利于推进学生就业的模式,尝试多种培养方向,以有利于学生就业。通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要培养系统应用及维护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硬件条件:
1、FANUC数控维修实训装置(14万)
FANUC 0i Mate-MB数控系统试验台+铣床床身
可以完成数控系统硬件连接、PMC编程、参数设置、系统的备份和回复以及模拟故障检测与维修等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2、SIEMENS数控维修实训装置(14万)
SIEMENS 802D数控系统试验台+伺服电机模拟装置+车床床身 可以完成数控系统硬件连接、PMC编程、参数设置、系统的备份和回复以及模拟故障检测与维修等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3、数控设备的检测装置实训装置(2万)
接近开关、霍尔开关、绝对编码器、增量式编码器、光栅尺、数显装置+工作的运动装置(步进电动机+滚珠丝杠)
可以完成数控设备检测装置的特性实验一体化教学。
4、PLC实验实训装置(1.5万)
三菱PLC型号FX2N-48MR。实验装置目前设有以下的项目的一体化教学
1、基本指令的编程练习
2、通信实验
3、装配流水线控制的模拟
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星/三角换接启动控制
5、LED数码显示控制
6、五相步进电动机控制的模拟
7、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的模拟
8、天塔之光
9、水塔水位控制
10、液体混合装置控制的模拟
11、电梯控制系统的模拟
12、机械手动作的模拟
13、四节传送带的模拟
英语分层教学的特色
肇庆市第八中学黄小珊
初二八年级的分层教学从初一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学期了。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基础,进行分班分层教学。在以前的班级授课,老师很难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基础比较好的部分学生吃不饱,有部分听懂,部分不懂,更甚者基础还需要提高的学生根本听不懂。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老师的备课将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而且没针对性。上课时候知识理解和内化的程度等等,学生也存在这区别,为了让更多想学好英语的同学,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学到更多知识,分层教学是其中的一个解决办法。分层教学的特色,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会根据学生的基础,努力的程度等等,准备符合这一层次学生的知识点,知识点的理解很内化都能在一节课里得到强化。同一层次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理解老师上课的要讲的内容,而且能执行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而且学生都把每节课的知识都消化,上课的时候几乎全部学生能认真听课,学生不听课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没有内容可写或是写不具体,没有语言文字的积累,作文苍白无力,平铺直叙。根据这些情况,我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到“对症下药”。
1. 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我在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准备“素材本”把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大事小事记录下来。素材本分为四个部分:学校活动、突发事件、生活片段和社会见闻。这些生活中的大小事件就成了学生写作的素材。有了素材,学生写作时就有话可说。
2.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习惯。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习惯。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学生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二、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特色训练体系
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笔者一如既往地抓住特色班级的建设。我们班级的特色叫做儒风雅雅,儒是指中华儒家文化,它是国学的基本组成部分。笔者把班级的特色定名为儒风雅雅就是希望学生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能够博学多才,具有儒雅文雅的气质。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班的特色训练从一开始就不是零碎的东西,而是一个从一年级起就开始逐步由浅入深的体系。
一年级学习的是《百家姓》,这是考虑到学生刚入学,主要处在认识老师、同学,认识自己的程度上,《百家姓》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同学名字,了解中国姓氏来源,认识自己的根。二年级进行了《三字经》的学习,《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年级学习了《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时的秀才李毓秀编写的,是继《三字经》之后影响最大,传诵最广的蒙学读物,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四年级开始了《笠翁对韵》的学习。作者叫李渔,这是一本以指导押韵对仗为目的的书籍。它是古代文人作文的基础。五年级我们进行了《论语》的学习。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六年级,我们学习的是古代著名的散文选本《古文观止》。这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
与此同时,笔者抓住中国文化最璀璨的诗歌,每年不间断地学习,争取把一些名家名作,优秀诗歌都教给学生。
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指导思想确定了,体系也有了,可是这么多的内容真的都能教给学生吗?笔者感觉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主要注意了几个方面:
浅尝辄止。古人常说好读书,读好书,不求甚解,因为孩子们的年龄的限制,笔者对这些材料的学习并不像我们学习语文教材一样要求学生弄懂,理解。而是注意了三个不要求:不要求学生全部理解,不要求学生全部学完,不要求所有学生进度一致。
不要求学生全部理解指对背诵内容做细致的讲解,说实话,好多古文真的不能翻译,一翻译就失去了文章原有的韵味了。好多先人大德都提倡古文的学习要先背诵,不求甚解,熟记即可。所以,对这些材料的学习,笔者一向都是只要求背诵,并不多讲解文章的内容。
不要求学生全部学完是指这些材料笔者引导学生从头开始学习,但是往往因为时间的关系一学年是学习不完的。这时候笔者就把它放下不再学习了。毕竟,我们现在才是小学阶段。学生对这些名篇的学习将是终身的,所以,目前笔者最重视的是给孩子的脑子里留下一个印象,使他知道这些材料是自己学习过的,将来再学习就会感兴趣,有信心。
不要求所有学生进度一致指对于有些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学一点,学深一点,笔者鼓励支持,但是,对于有些实在难以完成的同学,也并不苛求,只要求他们捡自己感兴趣的去背诵。
激发兴趣,鼓励竞争
学习这些东西,笔者总是以引导兴趣为主,同时鼓励竞争。《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以及《论语》与之相关的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笔者都在学习中穿插讲给大家听。这些故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了更增加趣味性,在学习《笠翁对韵》的同时笔者领着孩子们尝试学习对对子,从最简单的一个字对起,到一些简单的诗句,学生对的中规中矩。与此同时,笔者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凡是有提前背诵,并且背诵的好的,笔者都想办法给予奖励,或者允许一周内有错误不受罚,或者允许座位向前一个使学生能够保持竞争或者要强的心态,形成比着学,抢着学的风气。
抓紧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古人说读书要做到枕上,马上,厕上,这都是为了抓紧零碎的学习时间,特色班级的学习,也是如此,它不可能挤占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抓紧零碎的时间,并且持之以恒,才能学好。晨读,午读,放学路队,上课前……笔者一点点引导学生把这些时间抓起来。
加强教师的学习。说实话,学生学习的这些书本,对笔者而言也是有深度和难度的。《三字经》《弟子规》笔者小时候没有学过,《笠翁对韵》也是初学,《古文观止》看过的也不过几篇,《论语》只能发发感慨,真的不好懂啊。
为了教好学生笔者只好开始学习: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学好《弟子规》笔者特意买了台湾蔡礼旭老师为教学《弟子规》而编写的《幸福人生的讲座》,为了教《笠翁对韵》笔者参加了对联协会,找来历史书,仔细看里面的故事。《于丹讲论语》、《论语别裁》读了又读。《古文观止》现在就摆在教室里,有空就看上一点。但是这些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跟上时代,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笔者又继续深造学习,完成了教育硕士的课程。
笔者常常怀有一个梦想,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树立一个具体的目标: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语文的教与学不是更简单吗?假如所背诵的十来万字,所阅读的几百万字都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还会差吗?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还会有危机吗?
特色教案
北 师 大 版 五 年 级 下 册
《倒数》教 学 设 计
颍 上 县 鲁 口 镇 何 台 小 学
整理日期:2015年10月
《倒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倒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倒数的意义,即什么是倒数;二是倒数的求法。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及时巩固新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想一想”环节,解决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一练”环节,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求法。
学情分析: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学生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对“互为”一词,会有一些困难,要联系本人和同学们相互成为好朋友来理解,强调倒数的互相依存性。学生对乘积是1,理解时可能会只关注得数是1,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差、商为1时,两个数不互为倒数”。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结合以后学习的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带分数、纯小数、带小数这些数的倒数的求法,在掌握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逐步掌握“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求倒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大家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同学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1.发现倒数的特征,2.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师:当碰到好朋友的时候,美国人会热情的拥抱,我们中国人一般会怎样做呢? 生:握手。预设
师:现在谁愿意来前面和老师握握手,他就会成为老师最好的朋友。(师生共同表演握手的动作。)
师:握手是几个人的事情呢?
生:两个人。师: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经过这几年的相处,我们都互相成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了朋友”这句话的?
生:“互相成了朋友”就是说我们是老师的朋友,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预设
二、游戏激趣,突破难点。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热身游戏。
出示课件:吴——吞 士---干
引入新课:汉字真奇妙啊,把一个
字的上下部分颠倒就可能会变成另外 一
个字,其实,在数学里也有这种奇妙的
现象!你们想知道吗?猜猜看,谁能 举 2出这样的例子。例如把倒过来就 变成 3 317,颠倒就变成了,也就是(7)。271 我们给这些数起个名字就叫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三、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两组算式,让男女两组学生
进行比赛,会有一组感到不公平,从而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分组讨论:(1)、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预设:
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子与分母相互颠倒。)
(2)、这些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乘积是1。)
3、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引导归纳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板书,学生口述。)
5、倒数的概念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理解两个数、乘积是
1、互为。)
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关键词都找出来了!让我们再大声说一次什么是倒数。(生齐说概念)倒数还有什么特点呢?(分子和分母相互颠倒)
6、教师小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7、想一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8、你发现了倒数的哪些秘密,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
9、列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出示课件)
四、拓展练习、合作交流 1、明明与红红谁说的对?
(1)整数有没有倒数?(出示课件)
(2)0与1有没有倒数?(出示课件)(3)小数有没有倒数?(出示课件)
(4)带分数有没有倒数?(出示课件)
2、智慧城堡(男女生擂台赛)(出示课件)
五.小结: 1.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你是怎么学的?还有哪些没明白的地方吗?
2.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我们一定能从中体会到
六.作业布置
1.1的倒数是(),5的倒数是(),1.75倒数是()。
2、小丽今年8岁了,爸爸的年龄是小丽年龄的倒数的240倍,小丽的爸爸今年多少岁了?
七、板书设计:
篇二:倒数教学设计
篇三:《倒数》教学设计
《倒数》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倒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关键知识,能否正确理解掌握倒数,决定着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水平,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倒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倒数的意义,即什么是倒数;二是倒数的求法。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及时巩固新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想一想”环节,解决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一练”环节,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求法。
【学情分析】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学生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对“互为”一词,会有一些困难,要联系本人和同学们相互成为好朋友来理解,强调倒数的互相依存性。学生对乘积是1,理解时可能会只关注得数是1,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差、商为1时,两个数不互为倒数”。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结合以后学习的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带分数、纯小数、带小数这些数的倒数的求法,在掌握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逐步掌握“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求倒数。【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由于教师调动本学期我成了咱们班的数学老师,经过这几天的相处,我们都互相成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了朋友”这句话的?
2、猜字谜:
同学们说的很好!咱们再来猜个字谜吧!
“吞”字上下颠倒是什么字?(吴)
“呆”字上下颠倒又是什么字?(杏)
3、引入新课:汉字真奇妙啊,把一个字的上下部分颠倒就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字,其实,在数学里也有这种奇妙的现象!你们想知道吗?猜猜看,谁能举出这样的例子。例如把倒过来就变成,颠倒就变成了,也就是(7)。我们给这些数起个名字就叫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二、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71233217
1、课件出示课本24页8道算式,引导学生观察。
3111812×=()2×=()×=()×10=()22831110 915761×=()7×=()×=()×5=()776955
2、分组讨论:(1)、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子与分母相互颠倒。)
(2)、这些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乘积是1。)
3、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引导归纳
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板书,学生口述。)
5、倒数的概念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理解两个数、乘积是
1、互为。)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关键词都找出来了!让我们再大声说一次什么是倒数。(生齐说概念)倒数还有什么特点呢?(分子和分母相互颠倒)
6、教师小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7、你能说说大屏幕上的口算题中,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谁的倒数是谁?
生:因为()×()= 1,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
(此处引导学生说4句话,在进一步理解倒数意义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8、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来吗?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些互为倒数的 例子,他说得对吗?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
(预设:用倒数的概念验证,把两个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1。如果学生在此处举出特殊数1、0,则顺着学生的想法,及时展开讨论。如果没有则在下一环节进行。)
9、及时练习,巩固新知:我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说清理由。)
(1)、2是的倒数。()
(2)、和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计算结果得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4)、因为×=1,所以是倒数。()
三、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倒数,那么你们能根据刚才所学找到下面各数的倒数吗?(能)那就请同学们进入闯关环节,先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学和小组能连闯三关,开始!
2、生开始做题,师巡视。(课件出示)第一关:的倒数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第二关:4和()互为倒数,5和()互为倒数。
第三关:1的倒数是(),0的倒数是()。
3、全班交流反馈。
那么0的倒数又是几呢?(有争议)预设:
生: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生:可以把0看做,他的倒数就是。
生:对,0不能做分母,也不能做除数,所以0没有倒数。
生: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得1,而是得0,所以我也觉得0没有倒数。师:小结强化0的确没有倒数。
4、小结闯关情况:连闯三关的同学起立,你们真是善于动脑的同学,好样的,庆祝一下!掌声送给你们!
5、归纳方法:同学们通过闯关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了,请你试 ***312 着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课件: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2)请问:这个数中包含0吗?0有没有倒数呢?
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和实施,看似轰轰烈烈,但语文课堂的改变并不大,仍然以高考为指向,以题海战术为秘诀,以老师授课为“主导”,以成绩为“考标”。于是语文课堂普遍还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沉闷局面。也就造成了调皮的学生越来越多,厌学的情绪越来越“上涨”。“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老师们怨声载道,对自己的教学的信心指数一天比一天“下跌”。看来,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确实像一潭死水,缺乏生气,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课堂之路,才能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荡起迷人的涟漪。回首以前的语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语文教学竟成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吹来了改革的春风。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我觉得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的特色,尽显学生的个性。就此而言,我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间平等民主,课堂氛围富有人文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师长,不少教师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师道尊严”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人格,断然否定学生的独特见解。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情感心理研究已经表明,情绪状态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轻松、和谐的氛围能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并且能调动课堂气氛,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学生的情绪,保证课堂效率。因此,在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定会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
二.教师的口语要艺术化,体现汉语言的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说普通话,口语更要艺术化,要体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1.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除了要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外,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的训导和陶冶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日和学生交往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自身语言的示范性,达到言简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2.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由于教材用的是规范化的语言表达严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看过后未必能理解记牢,这就要求教师尽量用直观性很强的语言表述得具体形象。例如议论文中论据间应有针对性的分析并做到有理有据这点,很多学生不明白这样做有何好处。我就形象直观的将写议论文比做盖房子,事实论据好比砖,若事例堆砌,毫无分析,就如同将干砖垒在一起,无水泥粘合一样,一推就倒,站不住脚。这一比喻,学生豁然开朗,清晰的理解了这一难点。同时,语言还应幽默风趣,易于引起听者的兴趣。
3.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各有不同、千变万化的活生生的学生,是一个个信息复杂的小世界,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或条理清楚连贯,或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或语气庄重,或语气平和。总之,必须做到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
4.点播启发,富有激励性。鲁迅曾说过“音美以感耳”这样一句话。的确,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使人感动,听起来入耳,要收到音美之效。语文教师要用语言去打动学生,这就需要让自己的语言富有情感与激情,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去接受知识,得到启发。教师的一句点拨话语有时能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之言,有时能让学生终身铭记。要做到这些,关键教师要情真。情语动人,既可以策人奋发,又可以催人泪下,这应是教师口语艺术的最高境界。5.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课堂上的口语音速要快慢适宜,节奏分明适度,使语句的断续疏密、语气的刚柔与内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起伏一致,做到抑如平湖秋水,扬如天女散花,顿是金戈铁马,挫象雷霆万钧。这样,才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掀起波澜,使课堂教学深刻形象、生动感人。
三.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
在教学中,若教师忽视学生这一主体,依然以教师的“导”牵引学生的“学”,那么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学”被教师的“导”所抑制,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而在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中,教师总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时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自学、讨论、俩俩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学习的潜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交际活动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欣赏学生,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1.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学生间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存在着个体差异,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擅于开发利用和捕捉学生的差异性资源。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闪出了许多火花,从而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的信息十分丰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特别高。这自然是值得高兴的好现象,说明学生已经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参与、主动的学。但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教师不可能不加选择地去点燃所有的火花。因而,在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中,教师必定具有敏锐的捕捉、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不再仅仅围绕教师的教,师生间是可变动的、多向的、多中心的交互和影响关系,因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了起来,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涨。
四.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五.激励推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人们借助想象,可以“精婺八极,心游万仞”,正如刘勰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说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一点也不假。然而,我们当今的课堂却无法给学生提供多少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大部都被老师的苦口婆心占据了。老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开发。学生只能做接纳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智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丰富有味起来。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授“文学常识”和“课文有关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编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他记下来。哪知,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口吐莲花,一段段让人过耳难忘的“段子”,接二连三地从他们的口中崩出来。
六.利用语文课堂,规范汉字书写。
开展好汉字书写教育使学生正确掌握汉字的字形和书写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其情操对于学习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它所赋予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规范化汉字书写教育工作,则充分体现出了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特性充分彰显了其“书道育人”的的特点。
目前,在中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小学里开设写字课,或硬笔或毛笔书法似乎被迫隐退到了幕后。一星期六节语文课时,除去一节阅读课,剩余的五节语文课时,只够完成教材教学,写字课在中学里已没有了它的一席之地。于是写字训练似乎变相为抄写,写字训练只有安排在午间与回家训练,但实际上呢?理科教师与家长还甚有异义,午间、回家须完成各科的课堂、家庭作业,哪还有时间来进行写字训练呀?数学老师要求只要把阿拉伯数字写明白清楚即可,英语老师追求的是二十六个字母的美观,书法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至于几遍的抄写,在他们的眼里也成了无用的重复劳动。
1)思想重视,严格要求。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既是写字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共同任务。各科教师都应明确写字的教学要求,在作文、各科作业和各科考卷的书写方面,都要要求学生把字写正确、端正、清楚,行款要整齐,卷面要干净,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2)科学指导,激发兴趣。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书写状况,加强习字指导,通过示范、比较、观摩、展示成果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写字的兴趣,掌握写字的基本技巧,增强习字的成功感。
(3)确保时间,强化训练。小学要保证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写字课,可以尝试每天练字 15 分钟,可在自习或课外活动中安排。中高年级可将钢笔字和毛笔字练习交替安排。
(4)纠正错误,日常渗透。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对书写潦草的学生,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真正把写字指导渗透到每一科教学和每一项活动之中,使学生的书写时时处处受到良好的熏陶。
七.经典诵读,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自从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后,我想这不失为我们的教学创造了一个好途径。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经典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1.造成气氛,激发兴趣。早上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 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诗文的喜爱之情。
2.补充课文,加深理解。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莲叶青青》,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莲叶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有些经典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3.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 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这样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如布臵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 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4.陶冶情操,端正品行。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论语》,趁儿童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习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5.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 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 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一名最有激情,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正视乃至珍惜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的状态。只有具有这样的“生态关怀”,学生们才会在学习体验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人,一个满足看生命成长需要的人。这样的语文学习,有谁会说不快乐呢?其实,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着心灵的转换,不断创造着的自我,展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课堂,有谁会说不是充满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