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低头找幸福》心得体会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低头找幸福》心得体会(推荐5篇)

读《低头找幸福》心得体会 篇1

读《低头找幸福》心得体会(原创)

幸福是什么,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低头找幸福》原创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篇一

读了这本书后,我了解到俞老师是个爱读书的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博览群书,不仅精通数学,而且熟知《论语》、哲学、法律、中医药等。多读书,多读不同种类的书让他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能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在他未成名的平淡的12年教学经历里,他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慢慢地,我也不自觉的开始大量购买教学书籍,有空没空的时候也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相信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

么一天的。

俞老师也是个爱思考的老师。他常扪心自问:“今天,我进步了吗?”面对学生充满稚言稚语,他不是一笑而过,而总能理性地思考着这些童言深刻的背后意义。他常说:“是谁在帮助我成长,是学生。学生始终是我的老师。他们就在突然之中,像一道闪电裂开了你的脑子,让你一下子得到不少感悟。这种感觉真有点当头棒喝的感觉,让你醍醐灌顶。”勇于反思、善于思考让他比常人多了一份精神上的愉悦和自足,更多了一份智者的充实和快乐。他对学生总是那么热情。可以说他有一颗热爱孩子的真心,走进学生的心扉,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并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关怀和尊重。他成功的一大秘诀就是“让孩子们喜欢我”,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喜欢上数学课。所以他的学生课堂上“常常会忘记吵”,能享受其间,幸福其中!他亦是个能吃苦,有毅力的老师。他说:“我是属于很有责任感的人。我可以不爱

教书,但只要我一走进教室,我就不能不教好书。”正是这份责任感,让他能在经历不少挫折和失败,饱尝许多咸酸苦辣之时,还能认真探索,执著追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俞老师的幸福,不是偶尔的,是他经过20年的努力慢慢积累而成的,是必然的。这种幸福就在我们大家的身边,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多读书、勤思考。低下头来,埋头苦干,那份幸福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篇二

《低头找幸福》这本本书,讲述了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愈正强老师成为名师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故事。

也许,正如愈老师在书中所说的:“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把好词好句摘下来,写作的时候好用;第二层次是看作者的思维方式,看他用这些材料是怎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第三层次呢,就要看味道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每一个人的字里行

间渗透着不同的气息,可能就是这本书的气息让我感觉到很亲切很舒服,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低头找幸福》。

不知什么原因,从小我就特别崇拜因为知识而改变命运、因为大量阅读而积累财富的人。我觉得他们有一种只有知识才能包装的、来不得半点做作的儒雅。俞正强老师正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也只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但是,他博学、好读。于是,俞老师这条“书虫”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做茧”、“化蝶”。读书和思考成为了俞老师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俞老师的思考也往往是比较“另类”的,他有自己独特视角。比如,用来讽刺当时为官者扰民害民的《种树郭橐驼传》,却被俞老师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的教育经典。郭橐驼认为种树之道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俞老师认为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他的教育观点

是:“从教学的角度,所有的理论都离不开孔子的两句话,就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树种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土壤、环境,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而且,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拔苗助长,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这是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俞老师独到的教学见解。比如,他认为人类的学科应该分为:物的科学、心的科学和灵的科学。物的科学是指可度量的、可测量的;心的科学,是不可度量但可感受的;灵的科学就是很难感受,却可以感悟的。其中,有一定的佛家思想在起作用,也有一定道理。我以为这是他看事物的角度很不一样的体现。

愈老师还有很多“谬论”,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的观点。我们经常在总结、专业评定中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如何忠诚于教育事业、如何热爱自己的学生,很少提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俞老师认为对待工作,“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他自己本身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成为老师的,而是在已经为人师时才激发他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记得我念师范的时候,心理学老师曾在我们班做过调查,发现全班只有2名同学是自己选择念的师范,其余都是因为环境或家庭各种不同因素来到教育界的。这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小立志做老师,将教师这个行业作为事业去从事的。而是接触到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慢慢了解我们不能误人子弟,不能拒绝这些充满求知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说白了,是“不能误人子弟”这几个字迫使我们必须好好引导他们在学海中积极探索,于是,我们的内在责任心被激发了,对工作的使命感也逐渐加强。

这本书的文风让我感觉是在聆听一位一直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校长在轻轻讲述自己的经验,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引经据典,更没有丰功伟绩,有的

只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的成长过程,一位校长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亲切,很平凡,很普通,但绝不平庸!

篇三

读这本书之前,俞正强老师的名字是孤陋寡闻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发觉自己对这个名字是多么地崇拜。

“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他的这段话,真实而又浪漫,亲切而又激进深邃。细细品味,会无形之中增添了一层理性的思考,一种向上的动力。

他爱读书。他说:“读书是最省钱 的娱乐方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博览群书,不仅精通数学,而且熟知《论语》、哲学、法律、中医药等。的确,多读书,多读不同种类的书让他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能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在他未成名的平淡的12年教学经历里,他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他爱思考。他常扪心自问:“今天,我进步了吗?”面对学生充满稚言稚语,他不是一笑而过,而总能理性地思考着这些童言深刻的背后意义。他常说:“是谁在帮助我成长,是学生。学生始终是我的老师。他们就在突然之中,像一道闪电裂开了你的脑子,让你一下子得到不少感悟。这种感觉真有点当头棒喝的感觉,让你醍醐灌顶。”勇于反思、善于思考让他比常人多了一份精神上的愉悦和自足,更多了一份智者的充实和快乐。

他爱学生。他有一颗热爱孩子的真

心,走进学生的心扉,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并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关怀和尊重。他成功的一大秘诀就是“让孩子们喜欢我”,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喜欢上数学课。所以他的学生课堂上“常常会忘记吵”,能享受其间,幸福其中!

他能吃苦,有毅力。他说:“我是属于很有责任感的人。我可以不爱教书,但只要我一走进教室,我就不能不教好书。”正是这份责任感,让他能在经历不少挫折和失败,饱尝许多咸酸苦辣之时,还能认真探索,执著追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一句话,他告诉我们,教师的职业幸福不是恩赐就能有的,而是靠低头做出来的。

读懂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的另类课堂,他的课堂教学艺术。

读懂了这些,我们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像俞特一样,多阅读、多思考、多一份责任感,多与学生促膝交谈,多蹲

下来感受儿童的感受,多低下头品味属于自己的幸福!

篇四

俞老师告诉我们,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学生们都说他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低头找幸福》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很多名师都是经过千催百炼才出来的,但愈老师却没有,他是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背景,在评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

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甚至刚当老师的时候,连领导都不看好他,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虽然领导不怎么赏识我,但学生给我的动力更大。”他为人朴实,他的课更朴实,没有华丽的手段,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数就是一支粉笔到底。他甚至就把别人刚上的课,也可以上的让你折服,是他的课却透射出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

我佩服的是俞老师竟然用学生的一句无意的话成为自己当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上课也经常因为课堂纪律而大伤脑筋,总有个别孩子不听话而让

老师不得不停止教学进程来维持纪律,我们也经常会因此而对孩子们进行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班级的荣誉分、通告班主任、通告家长等。俞老师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给学生立了这样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纪律。让我们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否则就让孩子们在放学后静坐15分钟。当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班上的一位同学给俞老师提意见了,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时的俞老师并不以为然,还理直气壮地跟这个学生说:“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第二天,这个学生给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让俞老师陷入了沉思:“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是啊,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多么难得!他需要的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从此,俞老师的上课目标发生了改变:“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视学生为老

师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它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学生,在很多时候,从学生那里的来的信息的却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印象特别深的是俞正强老师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看法,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俞正强老师“清晰立序,朴素选材”,把一节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很平常的课教得富有智慧,给学生以轻松、以深刻的感觉和认识,按照他的教学设计,把数学抽象性特点表达得非常清楚,我看后有一种绝妙无比的感受。

在他的“谬论”中,我最欣赏的是关于工作责任心的描述。我们经常在总结、专业评定中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如何忠诚于教育事业、如何热爱自己的学生,从来都没有提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俞老师认为对待工作,“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他自己本身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成为老师的,而是在已经为人

师时才激发他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

当一个人行将结束其行程的时候,终于无力地低下头高昂的头,突然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能不潸然泪下吗?让我们一起低头找幸福吧。

篇五

又读《低头找幸福》这本书,受益匪浅。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俞老师的思考也往往是比较“另类”的,他有自己独特视角。比如,用来讽刺当时为官者扰民害民的《种树郭橐驼传》,却被俞老师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的教育经典。郭橐驼认为种树之道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俞老师认为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他的教育观点是:“从教学的角度,所有的理论都离不开孔子的两句话,就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树种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土壤、环境,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而且,不能操之过

急,不能拔苗助长,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这是教育的真谛!从师范毕业后,我立志做老师,将教师这个行业作为事业去从事的。而是接触到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慢慢了解我们不能误人子弟,不能拒绝这些充满求知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说白了,是“不能误人子弟”这几个字迫使我们必须好好引导他们在学海中积极探索,于是,我们的内在责任心被激发了,对工作的使命感也逐渐加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读书呢,应该算是教师的职业需要了。在这方面,我们的先师先祖孔子就给我们作了表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大家普遍认可的 好教师的优良品质。俞老师就这样一位好教师。他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并且还从书中读出各种各样的味道来。在俞老师看来,读书与思考都是很快乐的事。孔子 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无论对什么,只要乐在其中,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孔子还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一定要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人就会迷惘,糊里糊涂,不知所措;只思考而不学习头脑就会穷竭。只有学思 结合,人的修养和学问,才有真正的增益。“教育人是艺术中得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特别是一名教师,读书 是一定不能少的,毛主席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不读书,不接受新的知识,个人的素质得不到提升,教育教学中的困难 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各项工作也就不能顺利的开展。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博彩,读书可以长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 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变成教师 的精神需要”。

上帝让人握着拳头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念,于感念中体会幸福,与幸福中谋的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视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

篇六

幸福是什么,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老师们聚在一起,听到的很多都是抱怨。的确,我们的付出和收获总是那么不成正比,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这个社会,我们都觉得做老师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俞老师告诉我们,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学生们都说他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低头找幸福》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很多名师都是经过千催百炼才出来的,但愈老师却没有,他是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背景,在评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甚至刚当老师的时候,连领导都不看好他,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虽然领导

不怎么赏识我,但学生给我的动力更大。”他为人朴实,他的课更朴实,没有华丽的手段,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数就是一支粉笔到底。他甚至就把别人刚上的课,也可以上的让你折服,是他的课却透射出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

我佩服的是俞老师竟然用学生的一句无意的话成为自己当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上课也经常因为课堂纪律而大伤脑筋,总有个别孩子不听话而让老师不得不停止教学进程来维持纪律,我们也经常会因此而对孩子们进行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班级的荣誉分、通告班主任、通告家长等。俞老师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给学生立了这样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纪律。让我们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否则就让孩子们在放学后静坐15分钟。当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班上的一位同学给俞老师提意见了,认为这样做是

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时的俞老师并不以为然,还理直气壮地跟这个学生说:“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第二天,这个学生给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让俞老师陷入了沉思:“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是啊,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多么难得!他需要的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从此,俞老师的上课目标发生了改变:“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视学生为老师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它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学生,在很多时候,从学生那里的来的信息的却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印象特别深的是俞正强老师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看法,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俞正强老师“清晰立序,朴素选材”,把一节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很平常的课教得富有智慧,给学生以轻松、以深刻的

感觉和认识,按照他的教学设计,把数学抽象性特点表达得非常清楚,我看后有一种绝妙无比的感受。

篇七

俞老师告诉我们,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学生们都说他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俞老师的平淡、真实和独特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谈到的“读书的三个层次”也让自己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读书,反思自己对读书思考的浅薄,更反思自己不善于总结借

鉴,空读许多书,头脑中却没留下什么。

“就读书来说,我觉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把好词好局摘下来,写作的时候好用;第二个层次是看作者的思维方式,看他用这些材料是怎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来的,观点是什么可能就忘了;第三个层次呢,就要看味道了。每个人的文字里都有一种气息。不同的字与字之间的组织会散发出一种气息,有的气息是明快的,有的气息是晦涩的,这个气息是有人的气质在里边的。”我的读书层次又是怎样的呢?原来读书还能坚持做读书笔记,到后来读着读着,读书笔记也做得少了,读书又不善于总结,看过去就忘,导致自己读书是不少,可收获却不多。

有时感觉读书真好,一本书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它就像一面镜子,让你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同时更多的是寻找到了你的缺点,让你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让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还保持一颗上进的心,有追求就不会被

这个世界打败,我坚信。

篇八

《低头找幸福》是一本名师访谈录,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虽然领导不怎么赏识我,但学生给我的动力更大。”多么朴实的语言,俞老师就这么朴实的一个人,语言朴实,没有什么豪言壮志,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他为人朴实,他的课更朴实,没有华丽的手段,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数就是一支粉笔到底。但是他的课却透射出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在采访中,俞老师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成了一则则小故事的标

题,像“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教学生研究错误”、“把知识当‘拐’卖”……每一则故事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优美的句子,却能深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一则则小故事中,让我一点点、一点点地认识了俞老师,知道了俞老师知识的渊博、思维的敏捷、教学风格的风趣幽默,真的好想一睹俞老师上课的风采!

现在的课,一切都想做到最好。特别是在开设公开课时,光、声、电都用上,短短的40分钟,合作、讨论、讲解……什么组织方式都来了一遍,把课堂精髓都淹没在了形式的繁华之中。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朴素,不饰雕琢。上课时或许也该做到学习需要怎样就怎样,不因课的功利而改;不需要讨论时,不因这节课中还没有讨论环节而增加;不需要电脑演示,也不因为没有使用多媒体而特地增加展示环节。课堂的悠闲是比较放松的、充满信心的,又于拖沓无缘的节奏。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和学生

一样,有时会觉得今天的课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今天这节课怎么这么漫长。好好回想了一下,原来一切都因为自己——上课前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上起课来气定神闲;踏着铃声匆匆走进教室,学生和自己一样静不下来。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的悠闲也就有了基础。悠闲的课堂其实也体现了教师的一种信心和包容,不急不燥,成竹在胸。

俞老师还提到了课堂教学中的朴素之美和悠闲之美,也让我有很深地感触。读了这本《低头找幸福》,收获很多,“把课上出美的味道来”将作为我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让课堂的美能逐步变得多种多样:有安静朴素悠闲的、也可以有热情奔放充满激情的、淡雅如中国画、浓重如西洋画。不管以后我准备创造怎样的课堂之美,我都应该从自身着手,多阅读、多思考,让学生们和我一起享受知识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真的好庆幸,能读到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篇九

幸福是什么,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老师们聚在一起,听到的很多都是抱怨。的确,我们的付出和收获总是那么不成正比,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这个社会,我们都觉得做老师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俞老师告诉我们,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学生们都说他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低头找幸福》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

~ 26 ~ 的事迹,很多名师都是经过千催百炼才出来的,但愈老师却没有,他是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背景,在评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甚至刚当老师的时候,连领导都不看好他,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虽然领导不怎么赏识我,但学生给我的动力更大。”他为人朴实,他的课更朴实,没有华丽的手段,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数就是一支粉笔到底。他甚至就把别人刚上的课,也可以上的让你折服,是他的课却透射出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

~ 27 ~

我佩服的是俞老师竟然用学生的一句无意的话成为自己当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上课也经常因为课堂纪律而大伤脑筋,总有个别孩子不听话而让老师不得不停止教学进程来维持纪律,我们也经常会因此而对孩子们进行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班级的荣誉分、通告班主任、通告家长等。俞老师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给学生立了这样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纪律。让我们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否则就让孩子们在放学后静坐15分钟。当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班上的一位同学给俞老师提意见了,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时的俞老师并不以为然,还理直气壮地跟这个学生说:“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第二天,这个学生给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让俞老师陷入了沉思:“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是啊,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

~ 28 ~

注意力是多么难得!他需要的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从此,俞老师的上课目标发生了改变:“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视学生为老师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它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学生,在很多时候,从学生那里的来的信息的却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印象特别深的是俞正强老师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看法,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俞正强老师“清晰立序,朴素选材”,把一节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很平常的课教得富有智慧,给学生以轻松、以深刻的感觉和认识,按照他的教学设计,把数学抽象性特点表达得非常清楚,我看后有一种绝妙无比的感受。

篇十

俞老师爱读书。他说:“读书是最省钱的娱乐方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博览群书,不仅精通数学,而且

~ 29 ~

熟知《论语》、哲学、法律、中医药等。的确,多读书,多读不同种类的书让他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能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读书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我们的工作是琐碎的,是烦人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我们离幸福似乎是那么的遥远,幸福对我们好像是遥不可及的。幸福是什么,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老师们聚在一起,听到的很多都是抱怨。的确,我们的付出和收获总是那么不成正比,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这个社会,我们都觉得做老师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学生们都说俞老师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看来“平平淡淡”就是做教师的幸福!

细想学校的读书要求,读书活动已经坚持了很久,可是自己读了几本书呢?明知道自己的底蕴不够深厚,可就

~ 30 ~

是不能下定决心提高自己,高调了很久要读书,可是结果呢?作为语文老师,底蕴都没有,怎么能上好课呢?看来幸福离我还是那么远。《低头找幸福》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愈老师是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背景,在评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甚至刚当老师的时候,连领导都不看好他,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

~ 31 ~

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他的这段话,是多么的真实!幸福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是幸福就在感念之中,就在日常的劳作中,其实幸福常驻人心。看来幸福离我还是那么的遥远,这遥远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拉大的距离。

今后要向像俞老师学习,多阅读、多思考、多一份责任感,多低下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郝淑媛《低头找幸福》读后感 篇2

英语组 郝淑媛

这个暑假,我读了《低头找幸福》这本书,使我重新认识这个其貌不扬的俞正强老师。刚刚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俞老师的照片,感觉这个人很朴实,像个啰里啰嗦的老师。读完之后,才真正认识到俞老师,他是一位即聪明、智慧、博学于一身的老师。这本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俞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是他的很多理念,很多做法对于我这名英语老师来说也很实用。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从谈话中尽可以看出俞老师的坦率和实在,没有一点虚伪和掩饰,却道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理:对俞老师来说,责任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素质,它可以直接决定老师的工作状态和业务提升。是啊,并不是每位老师都非常热爱这个职业,事实证明,并非每位优秀教师都热爱这个职业,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为什么都如此优秀呢?支撑他们的是什么?是理想?是信念?那么,我自认为爱教师这个职业,为什么我并不优秀呢?这说明我自身的原因很多很多。

“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俞老师用学生的一句无意的话成为自己当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的确,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多么难得!我们在教学时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可是没有在自身中找到毛病,只是一味的管学生的课上纪律,立下规矩。学生们虽然上课不说话了,可是他们不是情愿的,是被迫的。我们如何能够让孩子们心甘情愿的遵守课堂纪律,忘记说话,这就看我们教师的本事了。如果我们的课堂以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孩子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有事可干,孩子们就自然而然的不去玩,不去闹,让他们忘记吵闹。

读《低头找幸福》心得体会 篇3

--读《百合花开》有感

(四年级卢呈昊)

阳光和煦,天上飘着丝丝白云。我们坐在教室里,听叶老师朗读《百合花开》。这篇文章语句优美,意境丰富,我很喜欢。

断崖上的一株百合决心用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可野草鄙视他,嘲笑他:“别狡辩了,你就是株野草!”蜂蝶也劝告它:“即使你开花了,也没人欣赏。”可是百合对它们的嘲笑和劝说不为所动。经过不懈地努力与坚持,它终于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花的种子随风飘落到各处,开出许多洁白美丽的百合,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赏。

当我们被人嘲笑时,难道你就甘愿受别人的冷落吧?当然不是。我们要去努力付出汗水,以自己的优异成绩来证明自己。就像百合,即使长在断崖岩石上也不愿任命摆布,他开出了许多 美丽的花朵,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若我们不去努力,我们岂不是连百合也不如了?所以,我们更要在学习的道路上发奋图强,用优秀的成绩说服别人的嘲笑,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写作的道路。以前,我的写作很惨。我下决心将作文写好,我开始写周记,还叫妈妈给我报了作文班。可我努力了好几个星期,始终没有进步。我并不气馁,对待每篇作文都格外认真,看到不好的地方,就不厌其烦地改。终于,在一节作文课上,我的文章被当作范文读了!同学们都 向我投来羡慕 的眼光。顷刻间,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感,我成功了

读《低头找幸福》心得体会 篇4

她说,要耐心等待花开,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花期!等待是美丽的,也是幸福的,由于有爱,对学生她专心关注,仔细体察,真诚庇护,以爱博爱。对工作她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多年走来,始终如一,在平凡的岁月里怀着一份美丽的心情守望,且行且歌,播散聪明,收获芳香!这是我被评为2011年感动田柳二中优秀教师时的颁奖词,亦是对我二十年从教路的最好的注脚。师范毕业后,我阔别了繁华的城市,如一棵无名的小草,默默扎根于故乡的土地。7000多个朝夕于斯的风雨晨昏,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我都给予了这片我深爱的土地,为故乡的教育事业添上了一抹最真的微绿。二十年来,我一直担负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沉重的工作里,我投入了全部的爱和热情,仰仗着执着和努力,用美好的青春虔诚地书写着师德两个字。难忘那年的冬天,班里一位学生在寒假里迷了上网,整日呆在网吧里,父母苦劝不听。我知道:假如不及时把孩子找回来,这个孩子就会像折断了翅膀的鸟儿,今生有可能再也飞不起来了,决不能让孩子迷失了。为了找回这个孩子,我问遍了所有的学生,终究知道了他的网名,因而,我又连续几夜坐在电脑前匿名与这个学生聊天。偌大的微机室里,手和脚冻得生疼,可我没有放弃,聊自己求学的经历,聊学生感爱好的话题,终究学生回校了,看到老师蕉萃不堪的样子,知道老师为自己付出的血汗,这个孩子声泪俱下,立志苦读,中考时以优良的成绩考入了寿光二中,圆了他家里几代人的梦想。当他的父亲握着我的手老泪纵横时,我更知道了爱的气力有多大。因是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孩子和学困生特别多,我始终用爱心去点亮每个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和母爱。很多留守孩子和学困生在我细微地关爱下成了我的知心朋友,我的真诚、宽容和坦诚,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心。我还因势而导,在学生中把爱心传递,小到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的微笑,大到一方有难时的一千元的捐款,在我的班级里,处处布满着温情,人人传递着爱心。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去做一个具有爱心的智者,通过不断学习,我的班级管理水平日益提升。比如用赞美引领孩子健康地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何谓学生的成功?我以为不只是他考出了高分,考上了重点高中,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以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有理想有寻求,在自己善于的某些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体现他在班集体中的个人价值,乃至是在社会中的价值。在我的赞美下,每个学生都等来了属于他的花期。作为一位农村教师,孤单常会如影相随,由于我们的人生舞台就是那三尺讲台和一群农家孩子。图书室里查阅资料,网上筛选信息,灯下批阅试卷,逐日繁琐而平淡,人生中自然少了更多的出色。可我们在孤单中也得到了多少美丽啊。我们把生命交给了书籍和寂寥,把生命交给了我们所爱的学生,因而,生命中便沉淀下淡泊与超脱,当迎来一季季桃李盛开时,在久长的孤单后,我们终会具有一份别样的美丽。每个节日,短信、贺卡都带着学生的感谢而来,还有学生跑来送我喜欢的书,告知我他们的成功。收获了学生信任和感激的同时,我也屡次被评为寿光市中考优越班主任和寿光市优秀教师,并连续三届当选为寿光市人大代表。

读幸福人生的方法的心得 篇5

从古至今,人们都一直在思考:幸福是什么?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幸福仍然是一个“每人都知道其含义,但无人能精确定义”的概念。芸芸众生,谁能准确地为幸福定义?似乎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独特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坐标。生活拮据时觉得丰衣足食是幸福;病魔缠身时觉得无病无灾是幸福;失去时觉得拥有是幸福„„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幸福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现在这学期我学习了幸福人生这门课程,从老师播放的视频里我学习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是侧重于人生体悟的层面去追问幸福的根基与理论问题。在形式上,中国哲学在文化的主流方面把对幸福的探讨与其自身主天人合一, 重和谐;主人道, 重人生;主求善,重修身;主心性, 重内省的方式结合起来,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构成了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 以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幸福观。

一、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幸福观”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 它在相当长的传统社会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支撑着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传承史。儒家站在人生之内体证宇宙万物之生命本原, 并据此体证追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审视人生的意义、命运及对天地万物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儒家与苏格拉底的幸福理论, 有甚为相似的地方, 即都把幸福与德性联系在一起。然而, 他们彼此考虑问题的基点是不同的, 苏格拉底主张德性即知识, 即认为一个人如果从理性的层面上掌握了德性的概念, 就懂得了什么

是德性,也就能作出有德性的事,从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儒家学说考虑的基点则是知行合一,所谓“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学与习是同一的,不能非此非彼,两者并行而抵达一种德性的境界,这就达到了幸福。总之,儒家幸福观强调人如果没有德性和美德, 就不会有幸福。认为幸福就在于善行, 就在于为社会整体利益而行动的同时, 又强调为完善德行而“一箪食, 一瓢饮“的苦行精神, 注重个人德行的完善和人生不朽的“内圣外王“的幸福思想。

二、道家学说中的“幸福观”

道家的幸福观, 一言以蔽之, 曰: 自然无为、返朴归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 为而不争, 无为是首要的。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无为是一切顺其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 不违背事物的发展。无为展开来,具体表现为: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过上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幸福生活。庄子讲委运任化, 全性葆真, 养生尽年, 安时处顺。庄子认为“无为名尸, 无为谋府;无为事任, 无为知主。体尽无穷, 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 而无见得, 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得不迎, 应而不藏, 故能胜物而不伤。”即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客观性及其自然属性,我们只要遵循它的自然属性, 不应该强求其他外在事物的无为思想。人要超脱名利之求,游心于无为之业,也就是不为是非、名利等世俗之物所诱惑,人们保持自然天性并且充分自由地发展,这个时候就是最幸福的了。

总之, 道家认为, 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 能顺其自然之

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幸福。《庄子·天道篇》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真正的幸福不在财富、地位而在于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顺从人和物的天性,就能拥有天乐,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

三、佛家对“幸福”的超脱性阐释

佛家幸福观的基本精神是“空”,即破除我执。《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指外在的物质性,“空”指缘起性空。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和败坏,皆由因缘决定,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否定有独存、不变的事物存在,一切有条件决定。华严经曰: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佛家的另一个理论旨趣是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人应当积德行善,强调道德和幸福的统一性。所谓因果报应是对不见心性之人而言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对明心见性之人而言,则一切为空。与儒家之内圣外王之道相同,佛家有小乘和大乘之分,修小乘之法只属自度,大志之人皆不以小乘为满足,而乐修大乘。名之曰乘,形容佛法济度众生如舟车乘人以行也。修小乘要自己不受世间束缚,达到极乐世界;而修大乘则要求消除众生苦恼,于此才能达到自己心性之清静光明之极致。佛家幸福观认识到一切烦恼、痛苦与罪恶的根源是对自我的执著,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假象,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认识世界的无限, 使有限回归无限,便可从现实的烦恼之中解脱出来。

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家, 从不同的层面给当代人一种终极关怀的

幸福观: 儒家要求人们积极“立言、立德、立功”, 实现人生的三不朽;道家要求人们平等、坦然地看待一切, 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 回归本真的世界和自由的状态, 达到与天地万物逍遥游的境界;佛家则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清静的彼岸世界, 可以把人们从物欲纷争中彻底解脱出来, 实现人生的超凡脱俗。

总而言之, 现代人常常专注于物质的感性生活而忘怀了生命的层面,从而出现生活的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危机。脱离传统,生存的空虚导致许多人对金钱、权力、美色疯狂追求, 甚至不惜犯罪。人们深感方寸之心、良知自我、人格修养、气节操守等等, 都找不到托付安定的终极之地,深受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的极度创痛。认真总结并借鉴前人对幸福的认知,对于我们幸福观的重塑、树立科学的信念,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下一篇:大学生未来规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