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做法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做法(推荐8篇)

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做法 篇1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小练笔的几点尝试

【摘要】 从咿呀学语起,孩子们便开始进行汉语学习,这种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学习已经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着他们的汉语学习能力。但儿童入学前是在家庭、社会等自然状态下学习语言的,其口语化严重,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切不可把日常口语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里来,特别在低年级阶段,孩子的模仿力较强,很容易进入误区。我们应该在了解、尊重学生已有汉语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匠心独运的课堂教学设计,选择恰当的内容和适宜的方式,对学生的汉语进行逻辑性、情意性、层次性等方面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而语文课堂随笔,正好可以提高了学生这一语文素养,让学生能随时发现素材并及时用语言文字积累下来。相信,随着习惯的养成,知识的积累,学生就会主动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了。

【关键词】 小练笔 多彩朗读习惯培养 思维能力

虽然孩子们自出生就与我们的母语亲密接触,真可谓耳濡目染,但是小学生由一二年级写话进入三年级开始写作时,中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时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来了也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篇幅极短。有句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语文课堂随笔,正好弥补了学生这一缺憾,让学生能随时发现素材并及时用语言文字积累下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了。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阅读小练笔的质量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重视朗读,活用多彩的朗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现象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往往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即使在课堂上读了课文也是马上就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我觉得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是我想各地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应付地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总是会挑一些优等生去读,所以读来读去,就是那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读,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生生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花哨、俗套,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篇课文”,或“带着愉快、悲伤„„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听课时常常听到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者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我认为朗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5.深情渲染。能否把学生的读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师得参透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学生呢?梁老师在情境创设中的一个杀手锏就是自己的声情并茂。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沉痛、哀伤的情绪,梁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的情绪慢慢沉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过音乐的催化,为情感的营造推波助澜。整堂课,学生心随文动,仿佛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深处与他恨并痛着。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营造,有效朗读,那么学生一旦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华章呢?

二、注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小练笔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了我们的一些观摩课、研究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词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

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三、在阅读小练笔中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2)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

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3)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4)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因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感觉与知觉。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感知觉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它虽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但一切复杂的认识过程都来源于感知觉,没有感知觉,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学生的感知,以提高感知的效率。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根据这个规律,教学中,讲述的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要清晰,直观教具等大小要适宜,讲课要突出重点,使学生容易感知。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我们所清晰地感知。如教师讲课或朗读课文,假使句读清楚,顿挫适当,那么,每一个完整的句子就成为知觉的对象,间歇和停顿即成为背景。比如,有时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如,板书要求从空间距离上进行合理的组合,应注意位置、顺序排列,式样等要妥善设计,使重点突出。

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是一个教师工作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时刻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切契机,借助多种途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自由创新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收获。我想通过语文阅读课堂小练笔这一种学习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抓好学生课堂随笔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加强学科知识间的互相融合,学生的母语学习一定会学得既轻松又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新探》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侯溪萍:《走进名师课堂——小学语文》 山东出版集团,2008年版 靳健:《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卉卓:《“悟”与“思”:中西阅读体验之比较》1999年版 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做法 篇2

一、抓住典型, 促练笔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不仅语句优美, 而且结构鲜明、写法典型, 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揣摩之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形式上的仿写, 从而习得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水平。

1. 学学构段方法

学完《北大荒的秋天》后, 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校园里多姿多彩的树叶, 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原野热闹非凡”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法, 围绕“秋天的树叶好美啊”一句, 具体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几种不同的树叶。学生笔下的秋叶有了生命, 有了色彩, 有了活力:有的银杏叶子碧绿碧绿的, 生机勃勃, 丝毫没有感到秋天的到来;有的叶子边缘镶了一道黄色的金边, 真像小姑娘穿的裙子……风儿一吹, 无数的叶子幻化成了千万只蝴蝶, 翩翩起舞。

2. 仿仿遣词造句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 文笔优美, 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更是锦上添花, 润物无声。教学中, 我们就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练笔, 让自己的习作生动形象。

学了《东方之珠》, 同学们都被海洋公园里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住了, 尤其是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具体描述, 更是让大家身临其境。当大家沉浸在一片欢乐声中时, 我趁热打铁, 出示了“观众们都被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住了, 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让学生练笔。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活力四射:“他们有的捧腹大笑, 有的不断按下快门, 有的啧啧称赞, 有的挥舞双手, 有的哈哈大笑……”

课文的典型表达处就好像一根“拐杖”, 我们让学生扶着它“走路”, 且能越走越稳, 相信最终能脱离拐杖, “蹦跳”自如。

二、填补空白, 拓想象

苏教版的文章有很多来自于文学作品, 虽然编者已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了改编, 但是还有一些高度浓缩或跳跃的情节出现。我们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 从而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主人公品质更是深入学生的心田。

1. 想象———延伸结局

《爱之链》是个关于爱的感人故事。学完这课, 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练笔。一位学生写道:妻子悄悄地推开房门, 在乔依的耳边轻轻呼唤:“乔依, 我亲爱的。今天有位老妇人在用完餐后没有要找零, 我本来想追出去的, 可发现了她留下的纸条……”说着, 她把纸条递给乔依。乔伊迫不及待地打开纸条, 他若有所思, 突然抬起头, 笑着说:“亲爱的, 我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今天人家帮了我们, 今后我们也要帮助别人啊。”妻子点了点头。这样的练习, 一则延续了情节, 二则升华了爱的主题。

2. 想象———拓展内容

《二泉映月》一文讲述了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展现了阿炳虽然人生凄惨, 但却热爱生活, 敢于同命运抗争, 向往光明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十多年过去了, 师父早已离开了人世, 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 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文中用这样一句话, 涵盖了阿炳艰难的卖艺历程。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笔, 想象阿炳卖艺过程中的艰难, 想象他又是如何克服这些艰难困苦的。

在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练笔,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更深入地理解,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联系实际, 表情感

苏教版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 饱含哲理, 教完课文后, 可用来指导学生在有感之处进行练笔, 把阅读之后的感受、体会等写下来。这样做, 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 又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及写作水平, 真是一举多得。

又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至尾声时, 我这样引导:读了这个故事后, 有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然后出示最后一句话“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难免有崎岖和坎坷, 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你学了这个故事后, 又留下了什么呢?请你仿照着也来写一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岂能虚度, 只要生命还在, 就有从头再来的机会。”“信念是力量, 信念是勇气, 信念是希望。”

小学语文个性化小练笔的几点尝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小练笔;教学尝试

近些年来,有不少语文教师开始将小练笔教学形式引入课堂。小练笔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指的是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随时学写一些小段落或小片断。合理安排课堂小练笔,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活动效率的不断提高。

一、有感而发时练笔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包含有很多具有人文性、生活化的内容,它通过实际生活情况的描写或真实故事的讲述,将人生间的美好情感传递给学生,达到陶冶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在开展此类文章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逐步走向高潮,此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促使学生将思想情感,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例如,当教师在讲解《难忘的一天》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要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记忆中最难忘一天展开深入思考: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让你记忆深刻?其次,设置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边思考边用笔进行小段落写作,将自己记忆中难忘的事件写下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二、精彩语言处练笔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包含有人文性、情感性、生活化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多文质兼美课文内容。在阅读这些经典美文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字、语言之美,并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对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文内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与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语段,并促使学生将之进行内化,从而推动自身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文中优美的句子和生动的语言: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在带领学生初步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层次的感悟,并借助“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对作者的创作方式进行合理借鉴。

总而言之,课堂小练笔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运用,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小练笔这种教学方式进行灵活、高效的运用,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席月菊.夯实阅读课堂的基石: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小练笔的几点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

[2]黄红霞.读写结合妙笔生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0).

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做法 篇4

臧家庄中学衣永琴马有洪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的改革风起云涌。2007年烟台市开始的“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可谓抓住了教育教学的主动脉,我们也踊跃投身到这一改革的浪潮中来,围绕构建“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一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感悟学习,自练自改;二是把个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三是把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的意见。通过创设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体验生活的情境,设计有思维含量和思维价值、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课堂学习活动,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创设情境、感悟生活是实现思品教学思维对话的前提,学生情境是与学习相关的背景,或者说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利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既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又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利于活化课堂的学习气氛。

无论何种授课类型,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恰当的运用各种手段和相关资源,创设开放性的、有内涵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感悟,进而引发认知冲突、思维碰撞,产生共鸣,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的目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提供适合的案例,可以是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再现,可以是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的整合反思,也可以是学生情感生活的体现。例如:在讲授“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视频材料,播放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情景,学生一看就会兴趣大增,热情高涨。这时再切换镜头,播放监狱内少年犯的生活场景,最后画面定格在少年犯的图片及简介上。一下子将学生由视觉冲击到心灵震撼。使学生在好奇中体验,在动脑中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而且直观形象,使课程内容

更加生动鲜活,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发展变化过程。

当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适合的情景,可以采用生活案例、真实事件、漫画、歌曲、诗歌欣赏等形式,也可以播放小品、影视剧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精彩片段,或制作flash等。无论哪种形式,都要注重内涵、关注效率。要充分激发和触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主进入一个探寻问题的氛围,主动参与体验。

二、小组合作,思维探究,要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高效课堂的现实着眼点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提供充分条件,改变那种“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局面,努力实现“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的理想状态,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愉快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减轻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更不是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相反它要求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课堂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高效的、全面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要在课堂上有更多更好的收获。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是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在合作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更快地解决问题。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背景下思品课堂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是新课程理念的突出体现,是“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以活动为载体,将内容呈现与活动开展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这一环节可以采用交流、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开放性的教学形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试验场和探究知识的实验室。

可以将不同学习发展类型的学生参差组合形成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以小组内部学生之间的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每个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努力训练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训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能够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这是一种以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为指向,以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为过程特征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运用、和再生产、再

运用的过程。在各个异质小组中,由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融入其中,可以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也可以深入到一个小组参与讨论,要鼓励每一个同学都发言,要允许有些同学的看法有所偏差,需要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予以矫正,不要让有的小组在非关键问题上纠缠,对讨论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小组长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成果,对于各小组的观点、认识,教师不要立即给予评价,先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辩论,指直到学生不能确定的,教师才给予指导帮助。对于交流中表现突出的小组,要及时公正、客观的给予评价,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下的小组讨论,以充分展示个人思考,学会分享集体智慧为重点,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基点,促进所有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个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切地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与成功的愉悦,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拓展思维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引领自己的行为

思品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对于学生当前乃至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学生只有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才能体会到课堂教学的意义。高效的课堂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是思品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已有的基本知识运用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要把知识获得与智能训练结合起来,把知识理解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掌握基本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形成方法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如,教学《遵守公共秩序》一课后,可开展“争做文明好少年”的活动,要求学生自找差距,自订措施,改掉身上不文明的行为,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应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用文字形式写出来,张贴在教室板报里,同学互相监督。这一设计,既能使学生内化知识,明白道理,又能指导行为,初步践行。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组织学生从社区中通过参观、采访、观察、调查,促使学生大量地捕捉社会生活,使学生从活动中巩固教育,进一步激发情感,使教师对学生行为上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行为需要。如在上初四第五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组织开展了“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所在村的居民用水情况,观察并分析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等。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很严重。活动后学生纷纷表示要增强节约水资源的责任意识,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主动关紧水龙头,水的循环利用等。同时他们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写了这样的标语:如果我们不从现在节约用水,那么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可见,既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使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了提高。

新课程呼唤新理念,新课改呼唤教学模式的创新。就课堂教学而言,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呈现出何种状态,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就课堂教学改革而言,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呈现出何种状态,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高效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和谐是实现这一目标应具备的课堂状态,思维对话则是实现课堂和谐高效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用于探索,大胆创新,就一定能体会其真谛,并尝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做法 篇5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泉湖乡泉湖小学 张红莲

邮编:735000 联系电话:***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和谐评价

学案导学

教学反思

达标测评 作为教师,追求“高效课堂”是一生理想的境界,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思考和落实的首要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常教学的高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课题导向,提高效能。

首先,为寻求高效教学的策略和措施,在实践中我重视教学教研活动,以数学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和学科组成员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探讨。面对学习、实施中的困惑,我积极抓住各级各类教研单位提供的课堂观摩学习和教研教学成果展示,对口研讨课、常态课、达标课、探究课、展示课的机会,寻找课堂高效教学的办法。同时结合我校的“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高效课堂”达标活动的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强数学学科的高效教学。

第二,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为了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从2010年11月开始,我们借鉴洋思和杜郎口教学经验,根据我校教学实际和学区安排的研究课题,本人承担了《如何发挥兵教兵作用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子课题,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兵教兵”的合作学习方式,实现了高效教学的达成,同时对高效课堂的实施有了明确的导向,二、经验交流,提高效能。

为了相互交流和提升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高效,每学期分别举行两次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交流。教师交流在实施高效课堂中的有

效做法和遇到的困惑;优秀学生在全校经验交流大会上交流自己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并适时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班与班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引导教师,教师引领学生,学生影响学生”。

三、和谐评价,提高效能。

(一)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评价机制。

(1)定期评价,采用比赛形式引入竞争机制,用《“兵教兵”“帮扶结对”情况分析表》这种记分的方法,以及《合作学习小组长周评比》,激发 “兵教兵”的积极性。

(2)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教师与教师互评,学科评价小组评价的多渠道评价。

(3)周周清、单元请、月检测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4)学生自我评价,将自评变为自主参与、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自我评价,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创建和谐的师生评价——赢得情感支持。评价方式主要体现三级评价:

自评、形成自我反思。互评、,促进和谐发展。他评。加强情感交流。评价载体主要体现在:

1、对学生课堂上的评价。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评出:合作之星、参与之星、管理之星、创新之星等,每周获星之最发喜报,并将获得的星星按周次、课节、类别分别贴在如“星光闪耀——×××”(个人评价表)和“群星灿烂—××组”(小组合作评价表)这两个评比表内,注重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2、让作业本成为情感交流的平台,写特别评价语:师生互写寄语,互写节日祝福语,互写困惑,互写心里话,老师还可在作业本上写脑筋急转弯、幽默语,让学生“回答一下吗?”“笑一笑嘛”给单调的作业本赋予生命的气息,让学生喜欢打开作业本,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学案导学,提高效能。

我坚持每个单元最少编制一份精品导学案与全校教师相互传阅、学习、借鉴。实践表明,设计学案成为教师的一项重头工作,为了使设计的导学案科学、实用,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成为能否让导学案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就是“教着学生自己去学”。导学案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为了有效适时的编写导学案,我们把分工编写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由学科教研组长负责分工,各学科教师按单元确定编制人,一人编制一个单元的导学案,发到公用邮箱实施网上集体备课,同时,经过各任课教师讨论交流,由教研组长审定后供全体教师使用,未经备课组一起讨论的学案一律不得采用。导学案使用时授课教师可以结合班情、学情、课型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适时调整,有增有减。编制学案时,务必要将教材抽象的、严谨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接受的、具体的知识,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我在使用导学案时,重视预习自学和展示这两个环节。预习自学环节中,我提前一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利用校园网平台,通知家长配合,让家长引导、督促孩子做好预习任务,为第二天的上课做好准备。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在组长的引领下学习,我及时做好组织教学、与孩子们的讨论活动,并做好导学案每一环节的小结工作。在导学案展示环节,我除了展示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还展示与家长共同学习的独特方法和问题,展示家长的留言。最后进行小组内的导学案评比。

五、尊重差异,提高效能。

实施高效教学,学困生的问题是绕不开的。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喜欢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的竞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让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我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在班内建立了帮扶制度,低难度、小步子,使学困生的学习信心逐步增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反思教学,提高效能。

在课堂上我注重“三反思”,即教学前反思、教学实践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反思中做到“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表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个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七、达标测评、提高效能

我认为,对于学生认知知识的检测,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及时地、适时地进行检测。每节课最后的达标测评必须当堂完成,不要拖到课外或是下一次课进行。测评题针对学生要分层要求,不能一把抓。因此教师要每节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达标练习时间,并要及时反馈达标训练情况,掌握学情,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做法 篇6

刘俊玲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刘俊玲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由此可知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既有与其它学科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它既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深挖教材内涵,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潜移默化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文道统一”和“教书育人”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在整体感知中,进行德育渗透

韩愈说:“文以载道。”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素材。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优秀的思想教育内涵,有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有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的,有环境保护和民俗风情的,还有揭示社会黑暗现实的等等。我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不同的感知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我在教授《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时,在整体感知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②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风俗?问题①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问题②可以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在研读赏析中,进行德育渗透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而且能够受到熏陶感染,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

我在讲解《变色龙》时,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那善变的语言和神态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他们很快将主人公那种见风使舵、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的性格特征概括了出来。学生在感受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同时,对主人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省去了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在讲解《斑羚飞渡》时,在研读赏析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分组合作,找出在整个故事中,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为什么感动?”全班90%以上的同学找了老斑羚以生命给斑羚群作提示、一老一少的斑羚试跳和镰刀头羊悲壮殒身的语段。好多同学都被老斑羚这种以牺牲生命来挽救群羚的壮举所感动,在感动之余也表达出了对围猎者的憎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同时,我还注意了课文中名言警句的赏析和熏陶,让学生谈观点、谈看法。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故乡》中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命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通过这些,都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三、在拓展延伸中,进行德育渗透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读书是为了明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习一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学习教材的目的。例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时,我针对“应不应该随意接受别人贵重的东西”、“应不应该将送别人的东西又要回来”等具有争议性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以辩论的形式激活课堂教学,我以评论员的身份从中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诚信”、“和谐”等主题使学生形成了合理一致的认识。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使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等德育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做法 篇7

1 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推进

1)县里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财政、水保、国土、水利、住建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推进。

2)项目乡镇积极配合。小流域所在乡镇府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主要负责人挂帅,分管负责人靠上指挥,具体负责人坚守工地,并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压实到工作区、到行政村,为按时高质量完成治理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3)工作举措强劲有力。为加快施工进度,按照时间节点,对工程建设任务进行了细致划分,通过倒排工期、跟踪服务、强化督查等措施,确保了建设工程扎实有序推进。

4)各级领导极为关心。施工期间,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市水利局及县有关领导多次亲临小流域施工现场督查指导工作,指出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2 科学规划设计,综合实施治理

2.1 实施综合规划

规划过程中,以“四个结合”原则为遵循,以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全面发展为总体要求,以治水改梯为施工重点,全面规划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同时,与临沂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大学的优质资源,在水保监测、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实用合作,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形成水土保持生态体系和工程体系。

2.2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针对群众整地改土的强烈呼声,严格按照初步设计,实行挖掘机深翻培埂,人工整修埂坎和开挖排水沟,整修后的水平梯田田面平整,土层深厚,地块变大。同时,完善了田间生产路,大大方便了种植和收获。

2.3 科学选定项目区

在安排项目时,注重安排群众基础好、治理积极性高的村庄,通过座谈,尽量征求他们的意见,根据他们的需求确定经济林苗木品种和小型水保工程。

2.4 开展水保监测

开工前,委托山东众川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枣庄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对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受委托单位认真、有效地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流域内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开展项目实施效果和水土流失情况跟踪监测预报工作,动态监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进展情况,为今后项目规划和建设积累了经验。

3 广泛发动群众,专业施工推进

3.1 公开招标选择专业施工队伍

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最有竞争力的专业队组织机械化施工,加快了治理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根据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紧张等情况,为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将治理任务分解细化、化整为零,方便招标与施工,加快了项目治理进度。采用特事特办,灵活应用招标程序办法,缩短工程招投标时间,抢抓工期,保证了工程尽快施工。

3.2 推行投工投劳承诺制度

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进行小流域治理初步设计时,根据各村实际,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群众投劳参与过程建设,全面推行投工投劳承诺制,签订投工投劳协议书,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3.3 实行施工现场群众参与制度

局工程技术人员、监理人员、项目所在村群众代表,三方共同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努力建设水土保持精品工程,打造小流域综合治理精品项目区。

4 严把程序关口,强化四制管理

4.1 建立“四项”工作机制

为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对项目区莲花山小流域工程中的梯田、经济林整地工程、堰坝、蓄水池工程,实行招标制、合同制、项目法人制和建设监理制,为争创建设优良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 严把招标程序

根据小流域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详细评估承包商的信誉、技术水平、资金状况、技术、设备、管理等条件和能力。招标投标时,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凡具有建筑、市政园林、水利水电资质丙级以上的企业均可投标和竞争。经过评标,最后确定中标单位,经网上公示无异议后,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书面合同。

4.3 保障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到位后,在财政部门设立专户、专账、专款进行管理。在资金使用上,将项目划分为一个标段,与中标企并其签订施工合同,拨付20%的工程预付款;完工后,委托审计单位、财政部门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企业等共同组成验收组,对工程进行全过程审计验收,财务审计合格后,对工程进行决算,再与中标企业结算,由财政部门直接将资金拨付到施工企业的账户,做到了专款专用。

5 抓好建后管护,注重效益发挥

5.1 广泛宣传项目意义

各项目乡镇村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对项目管护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提高项目区农民的认识和管护自觉性,做到家喻户晓,形成人人爱工程管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

5.2 落实管护责任

分步骤将工程管护责任制度落实到行政村、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设施的利用率。

5.3 确保长久受益

加强工程管护、巩固治理成果,长期发挥治理效益,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项目竣工之后,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晰了项目区小型水保工程、堰坝产权与使用权,把所有权明确为项目村的村委会,工程所有人享有工程的收益权,同时落实了责任人和维护资金,明确了责、权、利,使建、管、用、护相统一的责任体系,提高了工程的使用寿命,保证工程正常、永久使用,确保了工程效益的最大发挥。

费县莲花山小流域至2016年6月30日,项目已全部竣工,并通过由费县柱子山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处组织的县乡有关单位质量验收合格。虽然我们的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如果中央继续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投资标准,省、市进一步两级加大配套资金投资比例,我们会更切实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落实到实处。

摘要:费县莲花山小流域通过初步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项目实施、单元工程质量评定与自查自验等环节,较好完成了治理任务。该小流域经过相关部门精准规划,精心实施,精致建设,现已经建设成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良好的精品小流域。

关键词:科学规划,专业施工,四制管理,建后管护

参考文献

[1]聂爱华.石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几点做法[J].中国水土保持,2001,(10):37-38.

[2]张现华,焦方仕.浅谈小流域治理工程的质量管理[J].山东水利,2000,(7):131.

课堂小练笔研究结题报告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效课堂;自主探究式

20xx年xx月,我校申请并承担了“新城区中小学学科课堂高效教学研究”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我们对课题的内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对与本课题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依据有了新的认识并重新定位,确立了研究方案。从20xx年xx月启动研究至今,我们严格按课题计划开展研究,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在课题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相应的实践成效。

一、课题背景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认知工具,学生只有具备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教学手段为我们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课题界定

1.网络环境

主要指校园网和基于校园网自主开发的专题学习网站。

2.语文高效课堂

主要指利用网络资源,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主,建设教与学高效的课堂模式,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为试点,逐步向其他课程拓展,基于校园网上的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探究如何正确、合理地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加工、应用语文知识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更好。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

四、研究目标

根据学校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我们具体设想通过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利用已有资源,加上有选择地引进和自己研制开发,逐步丰富和完善学习网站资源库,研究开发出适用于高效课堂的内部教学资源学习网站。

2.通过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建构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形成高效课堂的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3.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五、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效

1.进行学科教学资源准备,完善和丰富网站资源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网络教学资源散落在internet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之中形成的资源还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还没有生成可供利用的以学习主题为主线的课程资源,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专题学习网站应运而生。这种学习方式结合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开发资源的技术和目标,很好地将专题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能的培养几个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通览全册教材,我们将“我国的世界遗产”作为网络资源的核心内容,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篇)”学习网站的构建,首先,我们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尊重学生,

学生的需要决定专题学习网站中结构和学习的评价方式。教师从网络中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文字、视频,经过教师的重新组合,在设计学习者任务活动时,带有明确的目的,学生带着任务进入网站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并非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而是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自己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网站上可以找到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相关资源,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网。

2.在设计与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时,将专题学习网站的框架归纳为如下几部分

(1)“走进课文区域”——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

一般呈现与课文相关主题的知识点、学习提示及进行导学的公告。

(2)“网络资源区域”——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

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角度通过搜集、整理建设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以网页的形式编制具有较强交互性的专题网页。同时做好与世界文化遗产等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交流讨论区域”——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

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的主要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交流,并提供学生发言的平台,鼓励学生对各类信息发表看法、写出感受。

(4)“在线测试区域”——学生成绩评价的园地

在线测试是网络主题学习的重要特征。网站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测试问题,将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即时反映出来,供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评价。

上一篇:斑羚飞渡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喂出来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