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让课堂更精彩
浙江省龙泉市第二中学 季资凤
摘 要: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多是随意发挥,缺乏实效。本文结合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入手,对有效的课堂即时评价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即时评价;有效;探索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提出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这样就需要评价和教学同步,及时对学生的情况做出评价。课堂即时评价作为一种最快捷、最直接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仔细观察历史与社会课堂,不难发现即时评价在实施中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新理念基本得到教师认可,以表扬奖励为主的激励性评价方法成为流行,教师在重视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能关注到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实践中评价方式流于表面,形式单一,对学习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质性问题关注不够,即时评价存在过“泛”、过“虚”、过“空”、过“露”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起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
因此,如何有效的评价学生学习,如何发挥即时评价的优势,让社会课堂放出“流光溢彩”,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地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在以下五个方面做了探索与尝试。
一、真实准确,让学生听得真切,听得明白
真实准确是有效即时评价的基石。真实准确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恰如其分的描述,它并不回避学生在思想和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和错误,在欣赏其中的智慧和独特时,不忘记一分为二地评价,肯定该肯定的,否定该否定的。反之,一味地用“好的”“很好”“不错”这种简单笼统的评价,会让学生迷失自己,难以起到真正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总之,教师的即时评价应避免含糊其辞,要真实准确,要让学生听得真切,听得明白。
在教学《海拔最高的牧区》时,我创设了“天路之旅”的教学情境———龙泉的晓明准备在暑假期间去拉萨的笔友扎西家做客,要求学生帮晓明出谋划策,“出发前,应该准备些什么东西?并说明理由。”“晓明应该带上牙膏牙刷、衣服、地图、药品……因为这些都是……”没等学生们反应过来,急性子的学生甲已说完了一大通。于是我说道:“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他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老师,我觉得晓明应该带上棉袄,因为拉萨那边很冷。”学生乙自信地说道。“你答题时总是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你,如果你能联系拉萨的夏季气候特点再深入思考,一定会得出一个更完美的答案。”我笑着说道。接着我看到一学生积极举手,于是让他发言,没想到他却言不达意,此时我强调:“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先想一想,想好了再发言好吗?”
在以上活动中,我根据学生的参与性学习表现及时进行了反馈,客观准确地向学生指出了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不好在哪里。这样的评价突出了问题的焦点,语气婉转,却能一语中的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回答与思维的质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二、激励引导,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教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这些有声或无声的语言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细心地观察课堂上的信息,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给学生以首肯,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在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时,我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评价秦始皇?请说明你的史实依据。”一学生说:“秦始皇是个暴君。课本提到的‘焚书坑儒’事件就是一个证明,而且我看过许多书,了解到秦始皇对老百姓实行非常严厉的法律,征收很高的赋税。”我连忙说道:“你很会读书,能从课内外各种途径了解历史信息,拓宽了我们的思维和眼界。那么同学们赞同这个观点吗?”当我期待着学生的另一种结论时,突然冒出来一个声音:“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秦始皇不是个暴君,而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因为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对于这样的结论我是意料之中的,但是对于这样“新颖”的理由我倒是始料未及,这时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我立即说道:“老师很欣赏你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精神,但是当时秦始皇建造规模庞大的兵马俑真的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笔财富还是另有目呢?”经过我的提醒,学生们很自然的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去评价,同时必须综合历史史实,全面客观地得出历史结论。
在这一教学情境中,无论是对于学生的“片面”回答还是“另类”答案,我都不是粗暴的批评而是首先予以激励表扬,这样就保护了学生稚嫩的探究问题意识、敢于说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和乐意与他人交流看法的合作学习的精神。但是,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现为直线型,具有简单、片面的特征,因此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点拨。案例中我利用学生思维过程的破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反思自己的观点。如此,“表扬”就成了推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杠杆,使学生在发现求知的道路上“别有洞天”,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真正促进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
三、尊重差异,让学生获得自信,取得进步
我们知道,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但由于智力因素、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原因,不可避免地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即时评价中,我们要承认个体差异,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对不同学生的见解,进行针对性地差异评价。一般来说,对于优等生宜用赞誉鞭策引导型的评价,中等生则用肯定鼓励型的评价,而对学困生应以宽容激励为主。
在教学《角色与选择》时,我设计了一个话题“如果你意外中奖获得200万奖金,你会选择哪些理财方式?并且说明理由。”很快一中等生说道:“我会选择购买股票,因为现在股价大跌,趁机可以低价买入。”我鼓励到:“你现在就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力,未来一定会是个‘炒股大王’。”接着一优等生说道:“我不会把所有的钱投资到股票,毕竟风险太大了。我会分散资金,把100万存银行,100万买股票。”我表扬到:“你有很强的规避风险意识,如同你为人那样稳重。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又一中等生说:“老师我会用100万买国债,另外100万捐给希望工程,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同龄人。”“你的爱心让老师钦佩,不愧是班级的‘爱心大使’。”正当我为学生们的精彩发言连连赞叹时,看到一个平时寡言少语的学困生几次欲言又止,我立即投去鼓励的目光,她终于慢慢站起来说:“我,我想问问我经商的叔叔阿姨,有没有更好的理财方法?你们一定会认为我很幼稚吧!”全班同学笑了,我连忙说:“你很会动脑筋,考虑得很周全,想到理财要借鉴别人的经验,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而不是盲目单干。”这时同学们对她投来了赞许的眼光,大家热烈鼓掌。从那女孩微微泛红的脸上,我分明能够感受到她心中的那份激动。
“尊重差异,价值多元”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堂即时评价时,我们教师应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即时评价的标准和尺度,让每个学生获得快乐、自信、成功等情绪体验。正如一位学者说得好:“教师的评价语言像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像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像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中。”它不断地指引着每个学生前进的方向,引领着每个学生向高处攀登。
四、适时延迟,让学生自由思考,激发思维 课堂评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但课堂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尤其是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引出更准确答案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会扼杀这位学生或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倘若适时延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和感悟,那么学生将从这开放的时空中获得更多的“顿悟”。
在教学《生活的时代印记》时,一学生对书中中国老人的“晚年感慨”提出质疑:“这位老人太傻了,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才攒到了买房子的钱,那她还能享受几年啊?人生在世,应该懂得享受嘛。”我本来想反驳,纠正,可转念一想,何不听听其他学生的意见。我趁势让大家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第一小组:“这位老人不是‘傻’,而恰恰体现了她的伟大。她攒钱买房子更多的是为了她的子女。”第二小组:“现在的房价涨得这么快,可能攒了一辈子到头来也买不到一套房,还不如先贷款买房,后再还贷。”第三小组:“老人的消费观念是‘有多少钱买多少东西’,我奶奶也总是舍不得花钱,不是她没钱,而是她习惯了过节俭的生活,借钱买房她心里不踏实。”第四小组:“我们与老一辈人生活的时代毕竟不一样了,现在收入越来越高,只要我们有能力还贷,提前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说实话,学生们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意料,他们在延时评价所留下的宽泛过程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课堂成了内涵喷薄的个性舞台和情愫飞扬的人文天地。我不得不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越俎代庖”,如果没有延时评价就没有这么鲜活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产生了。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适时地采用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往往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自评互判,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教师是权威的评价主体,学生则是无奈的评价客体,这样的评价机制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反思、评判、分析能力的有效发展。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在即时评价中要适当地“让权”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互判。自评互判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学生们自己真实的心声,另一方面学生的评价可能会超越教师常用的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起到老师难以企及的作用。
在教学八年级《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时,我创设了“开封旅行社招聘导游”的活动情境。要求应聘小组根据历史史实,介绍北宋时期开封市(汴梁城)的城市新气象。然后由我所率领的招聘小组评价并做出决定。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各应聘小组使出浑身解数,轮番上阵,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招聘组同学则是洗耳恭听,时而点头,时而皱眉,专注的样子俨然是一个个专业的招聘官。在我的“抛砖引玉”之后,招聘组成员开始了即兴评价。如:“你尽管介绍得很详细,但是你的语速太快了,如果我是游客的话,我不会挑你当导游。”“你太有才了,你居然想到用《清明上河图》来介绍当时汴梁城的商业繁荣景象,让我们耳目一新,恭喜你被录用了。”“听了你的介绍,我们恨不得能回到北宋去逛逛汴梁城。”„„学生们时而较真,时而随意的评价,把课堂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此时我只简单地做了一句激励性评价:“同学们的评价极富个性和见地,看来我得向你们取取经了。”接着我建议应聘和招聘双方对今天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有学生说“通过这次活动让我真正见识了‘历史小博士’的精彩表现,但也看到了自己在历史知识上的贫乏,我可得努力了。”“我刚才对同学的评价过于苛刻了,其实她的大胆和幽默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在以上自评互判的过程中,我将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成为从外部的转向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活动。评价虽然有教师的参与,但仅仅是发挥了“导评”的作用,学生始终是评判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多元认同意识,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总之,要使社会课堂变得精彩,就必须引入有效的即时评价。有效的即时评价应该是教学中的及时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重新唤起力量;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有创新的答案时,能把它转变为全班同学的财富;当学生有细微的进步和变化时,能使它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方法
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满堂提问,学生要么不想答要么无话可答,有的甚至不予理睬、顾自遐想,教师只能自问自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忽视了有效的课堂提问亦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能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我结合实践体会,谈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几点拙见。
1. 探究争辩法
课堂教学中,在难度较大的内容和看法有分歧的问题上,可以让学生探究争辩,让他们在争辩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负荆请罪》,我在读透课文后提出:“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如果蔺相如与廉颇斤斤计较,会给赵国带来什么后果?”引导学生开展争论,来剖析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身应追求的自我价值,展开进一步议论。再如《爱如茉莉》,我让学生对文中爸爸、妈妈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设题“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妈妈却说真爱就象茉莉?”在自由争辩中,学生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父母,懂得知恩图报。
2. 难点质疑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判定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在于学生回答出多少问题,而在于学生能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自我阅读过程中,在分析讨论中,总会有些困难是学生难以理解和解决的,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质疑课文的难点。如教学《船长》,在讨论解决“船长是一位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既然船长问了大副‘还能坚持多少分钟?’这个问题,为什么前面还要问洛克机械师‘炉子怎么样了?’直接问大副不是更直截了当吗?”这个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有的说:“哈尔威船长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船的现状,这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船长。”有的说:“从这儿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做事雷厉风行、沉着、镇定。”发言所迸发出来的是对文本的独特的诠释,是对文本理解的自然深化,同时也是高尚的情感升华。学生的质疑就是创新,是自我发现,是凸显个性。教师经常让学生质疑,才能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 直接破题法
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从标题入手分析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水》是一篇内容比较深奥的散文,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加上作品的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就适宜采用直接破题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连续提问:你喜欢“水”吗?你体会过缺水的感受吗?作者难道仅仅是想通过文章告诉我们缺水的苦涩吗?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水那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些紧扣住文章重点而又富有针对性的提问,可有效减少学生阅读文本的盲目性。通过朗读、分析、讨论,学生渐渐领悟题目的深刻含义,水为人们带来的痛苦、幸福,以及在生活中要珍惜水资源。直接破题法有利于攻破难点,突出重点,做到深题浅问,化难为易。这也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4. 兼顾全体培养能力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提问。教师应该给每位学生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忽略成绩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教师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程度不同的进步。提问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联想与创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从而扩展知识领域。如在教《三袋麦子》时,教师可以提问:“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为什么?”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样,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维,引发智慧碰撞,激活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问题的深入性、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也就是说,教师要重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扩散性的问题,投石激浪,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通过提问,学生能开启思维闸门,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事实证明,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多动脑筋,注意在其有效性上下功夫,就一定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关键词】地理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虽易,但是要做好有效提问却要做好十足的准备工作,还必须融入一定的提问艺术。从目前来看,高中地理课堂提问出现如下问题:问题设计过于随意、肤浅,难度把控不当;滥用提问,提问形式单调,无法调集全体学生的回答积极性;理答形式不够丰富,对学生启发性不大;候答时间过短等。基于此,本文以“有效提问”为分析重点,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实例,分析如何利用有效提问,让高中地理课堂更精彩。
一、设计层次问题,科学把控问题难度
层次性问题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回答。一般而言,在设计层次性问题时,由简单问题入手,再上升到难度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发展。而这也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把控问题的难度,保证学生参与回答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课时,教师进行层次性提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对此,为了引导学生逐层了解该项内容,教师设计的层次性问题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你认为什么样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3.你对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怎么理解的?
第1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可以从教材中直接得出答案,提问对象以地理初级水平者为宜;第2个问题稍具难度,但是学生可以从其基本定义中总结出来,提问对象以地理中等水平者为宜;第3个问题难度较大,但灵活性性强,学生可以结合地理认知,适当讨论然后发表自己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看法。问题难度逐层上升,学生思维跟着转动,因而提问效果非常好。
二、注重启发提问,拓宽学生地理思维
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启发性提问,让学生处于“追寻答案”阶段,从而诱发出强烈的地理学习动机,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问题是否具有思考探究价值。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课时,教师注重启发式提问,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地理知识点有“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等。教师结合这些知识点,挖掘启发点,设计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拓宽思维思考。师:近日点是1月初,远日点是7月初。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感觉1月比7月要冷呢?这一问题的设计启发性非常强,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季节与黄赤交角的关系”上,然后准确作答。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地理教材内容,结合生活中的亲自感知,设计疑问问题,让学生感到费解,从而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地理知识点的应用,强化地理理解,促进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三、留足候答时间,构建精彩地理课堂
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要求教师留足候答时间,并且留意学生的反应。以往的地理课堂提问中,教师抛出问题,马上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立即转问下一位同学。这样的表现使得问题成为部分人的“专利”,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发展,有时还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心。为此,教师必须留足充分的候答时间,以构建精彩的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这一内容时,教师给学生留足候答时间,取得很好的提问效果。教师提问:洪涝灾害的工程防御措施和非工程防御措施分别有哪些?教师请班上一位平常比较沉默的学生作答,只见这名学生眉头紧锁,1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提出措施。于是,教師对问题进行简单说明,再次引导学生尝试回答。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什么工程来防御洪灾呢?想一想修建堤坝算不算?此时,这名学生豁然开朗,渐渐抬起头,勇敢作答。生:我觉得修建堤坝是洪灾防御工程措施,开辟分洪区、兴建水库、退耕还湖都是不错的措施。为了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教师还可以深入提问:开辟分洪区的好处是什么?兴建水库的作用又有哪些呢?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反应,并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回答。
四、科学进行理答,有效激励启发学生
有效提问还需要教师科学进行理答。如果对于学生的回答只从“对”或者“错”上进行评价,那么学生的回答问题激情不会太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正确理答,有效激励和启发学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时,教师科学理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作答: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有一名学生大胆举手,尝试回答。
生1:我认为自然条件可以影响农业区位。
师:非常棒。你能说说哪些自然条件能够影响农业区位吗?(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启发学生具体作答)
生1: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师:归类得非常好。你还能想出其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吗?(再次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如果该名学生能够回答,则继续;如若不能,可以示意坐下,请其他学生回答)
生2: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也具有重大影响,如机械、化肥、农药、良种、冷藏等。
师:能够从技术条件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非常棒。还有其它想法吗?
科学的理答既要表扬学生的观点,又要注重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总之,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无效提问,而应基于学生视角,全面优化地理课堂提问,利用有效的提问,引领高中地理课堂走向精彩与高效。
减负增效,简言之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减负与增效的关系。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减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例如在教学“分苹果”这课时,我说:“你有10个苹果要分给小红和小明,你会怎么分呢?”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将10个苹果分成两堆,并纷纷举手,热切而又认真地说出自己的分法:
生1:“5个和5个。”
生2:“4个和6个。”
生3:“3个和7个。”
生4:……
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位(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小女孩站起来说:“小红10个,小明0个。”话音刚落,便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是啊!小女孩的分法虽然符合数学原理,但在实际中可能这样分吗?小女孩在同学的大笑声中满脸通红。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启发式地问道:“这种分法也未尝不可,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得到我的肯定后,小女孩又自信起来了,说:“小明主动将苹果全部让给小红,因为小红是他最好的朋友,所以小红就有10个苹果了。”这时,我抓住机会当众表扬了她:“太感人了,原来是‘孔融让梨’呀!大家说,小明这种礼让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此时,小女孩十分感动,因为教师和同学都对她投以了赞许的目光,这可能是她不可多得的心灵体会。此后,我发现她上课总是认真听讲,当她会回答某个问题时,你能发现她那渴望提问的眼神和回答对之后的兴奋。渐渐地,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情境,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暗含期待的发问,构成了宽松、令人愉悦的教学环境,有效地调节了情感,营造了融洽的氛围,减轻了学生怕说错的心理负担。
二、主动参与――促进课堂高效
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加大启发力度,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跃,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当学生用摆、量、画等方法初步形成“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猜想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方法适用所有的长方形吗?
生:不一定。
生:一定。
师:怎么办?
生:用更多的长方形来验证。
师:现在你们4人一组,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观察思考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交流并填表,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以上环节,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把个体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为共性的东西,使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加深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三、引发争辩――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当学生疑惑时,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讨论,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由于学生有前面认识角的基础,并做了提前预习,因此在猜测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知道内角这个概念,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我提出了研究问题: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研究开始了,学生有的采用“量”的方法,有的采用“折”的方法,有的采用“撕”的方法进行验证。但在汇报时,由于学生操作存在误差,因此得出的结论跟书上不一样。这时,生1提出疑问:“我们用三种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结果都不是180°,我觉得书上的结论是错的。”这个疑问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对我来讲也是如此。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沉思了一会儿,就把“球”踢给了学生:“你们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吗?”学生讨论了一会儿,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不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一副三角板其中一块的三个内角分别是60°,90°,30°;另一块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别是45°,90°,45°,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位学生的一席话把大家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及时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说:“那你们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得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只有这样才能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迸发了,研究5分钟后,居然做出来了。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2:我们可以沿锐角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这样就把一个锐角三角形变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多了四个角,其中两个是直角,两个是锐角,两个锐角其实就是原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这样就等于多了两个直角,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180°-90°-90°=180°。
生2在展台前边算边讲的时候,其他学生都聚精会神听着,听完后都恍然大悟。
生3:老师,我知道了,钝角三角形也是如此计算的。
生4:只要验证这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就可以知道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书上的结论是对的。
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知道学生真的懂了。
以上环节学生通过自身的质疑,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中。这样,就给自己减轻了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总之,充盈民主气息的课堂,有错误、有失败、有争论,让学生毫无压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才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尤其是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课堂变得更精彩、丰富,这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画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1-01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091
一、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感兴趣才会做得更好。因为在兴趣的驱使下,人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没有成就感。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身语文课程就很单调,如果按照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厌烦心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展现多姿多彩的场景,让学生不再受课本的限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领悟课本中的内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Z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学过程中,进行有计划地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面变得更宽,接受知识的能力变得更好。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加入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生活中听过或者见过的现象,使学生能在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广泛的内容,增加学生获得知识的速度,同时使学生的知识面在初中阶段达到一定的水平。
(三)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语文教学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很枯燥的,如今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使其变得很丰富。学习语文,不能只靠课本上的内容,需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语文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结合丰富多彩的生活,走出去,才会积累丰富的知识。信息技术能为课堂传递更多的信息,通过为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频播放课文的朗读,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整理归类的生词、生字和读音,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对比,并积累词汇,提高语文知识。这种教学和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形式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另外,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学生展现一定的场景,这样文章中出现的风景尽收眼底,学生不用出门就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唤起学生的意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新语文教学课堂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关键。而这离不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众所周知,传统的家长式教学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接受能力比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提供多种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创新语文教学课堂,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总结归纳,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精彩,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是,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就达不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普遍存在。而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能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彼此互动和交流,才会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理清思路,把自己不理解和掌握不了的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媒体只是起辅助作用,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信息技术为主而教材内容为辅的局面。
(二)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备课
备课是每个教师都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有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才会在课堂上把精彩的内容展现给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将课本内容的精华提取出来,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课上的内容,还丰富了课外的知识。学生懂得多,就会更愿意学,从而调动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要以学生实际为主
在语文课堂上要运用信息技术,但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因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并不能反应教学水平的高低,课件内容上的丰富多彩也不能代表教学水平的高低。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都要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和接受能力着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语文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突破校园围墙,营造开放式教学的目标。面对生动的画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优化课堂,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同时还能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学生“展示”,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文/许 媛
摘 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动力效能。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展示;方法意义
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我们学校也以独创的“261”教学模式而声名鹊起。在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261”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展示”:学生分组完成教师的任务,把题目的解答先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向全班同学进行解题思路分析,之后教师点评。这是一种有新意的教学活动方式,也是数学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历程。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我展示”,就是让学生经过认真、仔细、严谨的审题后,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清题意,说出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说出问题的答案和延伸,说出解题后的感想等。“自我展示”把学生从“被动听”推到了“主动说”的地位,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群言堂”,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全面达成数学的教学目标。
“自我展示”活动保证了学生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符合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旧知,获得了新知。为保证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展示的.内容教师要计划好,安排好,不能太随意。教师要充分备好课,想学生所想,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以及从容面对各种随机情况。(2)教师要多通过自己的思维来示范,否则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效果就像是被教师灌输。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先从感悟到模仿,再而掌握运用。(3)展示的内容要有参差性,难度先易后难,程序先课本后课外,知识先点后面,数量先单一后成批,广度先封闭后开放。这样安排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及时激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4)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全面参与进来,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共同提高。
数学自我展示活动,是教师创设机会让学生品尝数学学习成功感的良机,给学生创设一个互相交流、探讨的机会,使学生在“展示”中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解题认知链,养成反思的习惯。学生“自我展示”为师生数学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让他们自觉地尝试失败和体验成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加师生的交流与对话,扩大数学教学的交互性,进一步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充分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新课改教学理念。抓住教学契机,开展“自我展示”教学活动,让学生洋溢灵动,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张维忠。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方家鸿。数学“说题”活动的过程与方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04)。
[3]殷伟康。学生“说题”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数学教学研究,2010(07)。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
关键词:课堂提问,精彩,差异性原则
我讲解七年级思想品德《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节内容时, 引导学生分析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我按照教材的安排与意图, 提问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来分析这段话所说明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是按照教材的讲解来回答问题的, 我感觉到基本实现了教学目的。突然, 我听见同学中有人小声地说:“考上清华北大不如有个好妈好爸!”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不可否认, 这名学生的随即回答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成分, 可这种答案与正在讲解的教材是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种课堂意外呢?正确对待、科学引导和实事求是是我们处理此类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由此问题, 我思考开来, 如何才能使课堂提问更加富有实效性呢?一般地, 初中思想品德课提问存在的问题是, 问题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候答时间过短, 问题思考缺乏时间控制;学生主动发问的次数过少,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较低等。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提高提问的效果呢?
一、增强问题的多元性,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提问
疑问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开端, 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能够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时候, 应立足学科特点, 认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含金点”, 科学处理教材内容, 在研究自身教学风格和学情的前提下, 优化教学情境的设计环节, 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而不要为了教学形式的需要而设计问题;不能简单地把课堂“问题化”, 也不能设计那些只是让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的简单的判断型问题。否则,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 也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
1. 科学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进行备课时, 不能把自己的目光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放宽问题设计的深度、广度, 做到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 列举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例子, 说说自己的感想; (2) 发表你对不负责任行为的观点, 说说一个人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等。学生对于此类问题的回答不可能仅仅从教材的角度思考与回答, 他们必须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 搜集正反两个方面的具体事例, 经过认真思考才可能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还应开放教学的形式, 为学生的“畅所欲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搭建一个适宜的平台,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 紧密联系教学内容, 让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脱离教学内容的提问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提问, 学生不可能感兴趣, 不可能积极思考回答;而就本论本的提问也没有创新的萌芽, 学生也不会主动去尝试、去思考。教师要做的是把提问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问题来自教学内容而又高于教学内容。因此, 教师应提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的问题。
3. 教学之后提问拓展学生思维视野。
一节课结束了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完成和终结, 学生后续的思考活动更为重要, 这是学生内化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既要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增加学生的知识的“量”;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高知识的“质”, 帮助学生借助对难度稍大一些问题的独立思考, 学会应用知识来解决自己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拓宽学生思维的“面”。
二、坚持问题的生活化原则, 让学生感受课程的生活性特点
首先, 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要从生活中找问题。面对一个话题, 要做到有话可说, 学生必须对之感兴趣。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尚不够深刻、不够完全时, 就难以准确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果教师能够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即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逐步引申到教学内容中来, 让学生谈论一下自己的思想、生活、感受, 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思可想了。通过对自己课堂提问的观察与思考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对那些与自己的生活、知识、思维等情况有关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其次是那些与教学内容有关, 但又不能在教材里直接找到答案而又必须经过独立的思考才能找出答案的问题。例如, 讲解八年级思想品德“好习惯受用一生”一课时, 教师尽管反复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和作用, 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上, 只是“懂得”而已, 没有产生对问题比较深刻的理解。此时, 如果教师从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生活点滴入手, 让学生列举自己的好习惯, 体验好习惯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说说自己的不良习惯, 列举一下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害处, 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思考状态, 从而感受到课程的生活性特点, 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三、坚持提问的差异性原则, 做到整体与个别的有机统一
教师的课堂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做到难易适度。一般情况下, 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所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之间根本就没有内在联系时, 要么这个问题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能力, 要么是题不对问, 学生无法回答, 这样就会挫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相同时, 这个问题就过于简单了, 只是帮助学生复习一下所学知识而已, 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只有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水平与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既有内在联系, 又有一定高度, 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积极思维才能回答, 这样才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趣味、意义和价值, 才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该坚持问题的差异性原则, 进行分层次提问, 因人而因,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围绕适合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问题进行思考, 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
四、表达准确清晰, 给学生一个表达自我的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 在语言表达上力求清晰、具体、准确, 这是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的一个重要前提, 应该避免模棱两可或者含糊不清的提问, 否则会让学生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失去了提问活动的效能;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提问谁, 为什么要提问这个学生, 都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增强活动的针对性;还应避免“连珠炮”式的追问, 表面上是“步步为营”, 逐步深入, 其实是教师曲解了提问这一教学形式的性质, 扭曲了提问这一教学手段的作用。
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当学生对要回答的问题不能马上做出准确回答或者根本不能回答时, 教师的语言导引此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犹如高速公路上的“导航仪”,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结果和质量。此时, 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回答, 而应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提出相应的具有启发功能的补充问题, 逐步引导着学生拓开自己的思维,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24-002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是这样表述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在当今课堂,提问一直被看成高效课堂的核心,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质量和提问的方法可以检验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但综观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问的误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这看似普通的师生交流,如果教师运用的恰到好处,就会使课堂别样美丽。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很多提问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1.问题深浅不当,脱离认知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难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所学知识的范围,即使学生努力思考,还是无法回答,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如果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经大脑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学生会缺少成就感,从而失去兴趣。有位教师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时,提出了以下问题,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可以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学生觉得太简单,也就失去了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觉得太难,学生会觉得疲劳,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2.问题游离重点,忽视本质
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是突出重点,有的课堂提问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是违背了教学重难点,忽视了问题的本质。一位教师在讲“商品”的概念时,教师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对商品,你想研究些什么?
生1:我想研究有多少商品?
生2:我想研究商品有哪些种类?
生3:我想研究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说说你想研究什么,再自己提出问题的出发点是不错的,但是在提问时没有明确侧重点,导致学生提问是偏离了教学目标,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3.问题平淡无味,缺乏“问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教师的问题平淡,总是老生重谈,那么对学生就缺少吸引力,从而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效率。一位教师在上“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一框时,教师让学生用10分钟时间对本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后进行提问。
师:同学们刚刚自读了课文…‥我国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生: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读书)
师:很好。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呢?
生: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读书)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提问太平淡,就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精心设计“问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促进美丽课堂的构建。
4.问题频率过高,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满堂问”。某位政治教师在一堂公开课上提了78个问题,在评课时有教师还赞赏其“启发式教学做得好”。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若要回答这79个问题,需要多少时间?学生一直在忙于找答案,也就失去了宝贵的思考时间。由于教师提问太多,学生看似在积极地回答问题,但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切地将学生的答问引向标准答案,原本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意外”也就消失了,课堂不再拥有动态生成的精彩,使美丽课堂黯然失色。
二、构建美丽课堂提问的策略
美丽学校,美丽课堂,离不开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而课堂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提问设计的是否有效。
1.读学生,问在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有发展水平(“已知区”),潜在发展水平(“未知区”)和“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介于“已知区”和“未知区”之间,是两者的桥梁。人的认知水平在这三个层次之间螺旋式上升。教师的提问不应该停留在“已知区”或者“未知区”,即问题不能太容易,也不能难度太大。问题太容易,不需要经过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太难,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探寻学生“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这一切入点上巧妙设问,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一节“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公开课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关于手机价格下降的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你认为当前手机价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2)假如你是某手机厂商的负责人,这对你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带来哪些重要启示?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出发,把书本内容带到了实际生活中,同时,让学生体验经营者的角色,把看似离学生很遥远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感受,在问题设计上找到了“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做到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思教材,问在知识疑难处
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深思教材,理清教材知识体系,为学生在知识的疑难处设计“牵一发而动全篇”的中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通过探究亲自去解决问题,获得对知识的直接体验。如为突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的重点、难点,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再设置问题。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总体上仍在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反弹的风险……教师设置以下二个问题:(下转第31页)
(上接第24页)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哪些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应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进行设问,层层递进,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通过问题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对知识的直接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抓意外,问在教学生成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充分备好课,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预设。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尽管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中仍然会出现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意外”,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并加以合理利用,生成课堂教学的亮点,一定能够让课堂更美丽。例如,笔者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时,在课堂上有学生大声说:“消费是自己的事情,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更没有对错之分。”当出现这一异样的声音时,笔者并没有将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的标签贴到该学生的身上,而是将这位同学的观点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辩论,发表不同的观点,最后学生自己明白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课堂是变化发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问题,促成动态生成,为构建美丽课堂奠定基础。
总之,课堂提问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桥梁与纽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努力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思想政治课充满活力,构建真正的美丽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有效提问让课堂更精彩】推荐阅读:
有效互动让课堂更精彩05-24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06-07
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09-28
有效调控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研究11-02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07-1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11-1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7-04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1-06
如何利用有效教学,让初中英语教学更精彩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