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教育教学设计

2025-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适应教育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适应教育教学设计 篇1

认识校园

教学目标:

1、知道学校的名称、自己所在的年级,认识班里的老师。

2、了解校园各个场所的名称、功能及使用规则。

3、学会在不同场所表现的态度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学校的名称、自己所在的年级,认识班里的老师。

2、了解校园各个场所的名称、功能及使用规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校名、班级、老师

师: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八年级!我是你们的班主任赵老师,这位老师是王老师,从今天开始,赵老师和王老师就要带领你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另外,从今天开始,你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自己的姓名,另一个就是大家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学生。

--(出词语“学生”)。跟老师读“我是学生”。

师:当学生高兴吗?当了学生,说明你们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学到更多的本领,这是光荣的。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我们每一位八年级的同学表示欢迎。

师:谁知道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呢?你们是几年级的学生呢?

--学生回答。

--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我是西安市启智学校八年级的学生。

师:谁知道,我们的学校在什么路上?

--学生回答。(大学南路)

师:我是谁呢?这位老师姓什么呢?

--学生回答。

二、自我介绍

师:我们这个班有()个同学。大家今后要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那就得互相认识—下。

1.示范引路。

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家住在哪里?(请能力强的学生作示范,教师评议)

2.介绍爱好。

同学们都有许多爱好,有的爱唱歌,有的爱跳舞,还有的爱画画。谁能把自己的爱好大声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1)连起来作介绍。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姓名、家住在哪里、自己喜欢什么连起来讲给全班同学听。讲的时候人要站正,声音要响亮,说话要清楚,用普通话讲。(请能力强的同学先讲,教师评议)

(2)“开火车”介绍,比比哪列火车开得好。(对讲得好的学生,教师在黑板上画上☆)

三、认识校园

师:我们的学校可漂亮了,你们想不想参观一下呢?

师:在参观之前呢,赵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个要求:参观的时候大家要跟着赵老师和王老师,不能自己随便乱走,而且不能随便说话,你们能做到吗?

1.教室

--认识自己的教室,是几年级,在几楼。

2.厕所

--分辨男厕所和女厕所,指导学生使用方法。

3.老师办公室

--赵老师和王老师的办公室在几楼?有事可以到办公室来找老师,进办公室前要喊报告。

4.认识各种功能教室

①电脑教室:上电脑课的时候就要来电脑教室,不能自己乱按电脑,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电脑。

②音乐训练室:上音乐课时要来音乐训练室。

③感觉统合教室:上感统课时要来感觉统合教室。

5. 认识各处室

--包括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康训处等,简单说明各处室的作用。

6.花坛

--花坛里的花很漂亮,不能随便摘花,不能进入花坛里边。

7.操场及游戏区

①我们每天做操、每周一的升旗,还有上体育课都是在操场上进行。

②下课后可以到操场上玩,但要注意安全,听见上课铃声要马上回教室。

③告诉学生各种游戏器械的名称,告诉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玩一玩。

8.餐厅--每天中午放学后,中午留校的学生要在餐厅吃饭。

9.宿舍--中午吃完饭后,同学们要在宿舍睡午觉。

10.其他地方

--沿途提醒学生:走廊、楼梯间、顶楼及地下室等地方不要追逐打闹,容易发生危险。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自己是西安市启智学校八年级的学生,还认识了我们美丽的校园。从现在开始,我们大家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做一个快乐的学生。

五、巩固与延伸

适应教育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素描,设计素描,工业设计

关于素描

素描在教学中可分为基础素描和设计素描, 二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基础素描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相对成熟, 并且作为造型艺术基础课程一直延续下来。素描是一种单色画的描绘, 一般常用的工具有铅笔、炭笔、炭精条、钢笔、毛笔等, 可以根据作画者的喜好选择。它是通过对形体的外形、结构、质感、比例、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进行描绘达到对造型的准确摹写、造型规律的深入理解、构图光影的熟练表达以及观察方法的科学纠正等。

1. 设计素描的发展

设计素描是相对于基础素描而言产生的适应于现代设计专业发展的一门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它的变化手法更加丰富、诉求更加多样化。目前针对设计素描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确定的定义, 甚至设计素描与基础素描的区分也有些含糊。但在古代许多名家的创意草图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设计素描的一些理念。素描的意识真正呈现出多元化的设计素描趋势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包豪斯设计学校在1919年开始设置设计素描课程是真正设计素描概念的提出。自此以后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设计素描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视觉的挑战。

2.设计素描的概念

笔者认为设计素描和基础素描一样属于一门单色画绘画艺术, 但是它是帮助学习者转换观念, 从基础素描仅仅注重造型中走出来。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探索技法、发现搜集、组织各种设计元素, 用设计的眼光来观察、理解形体并表形体。不再把思维仅仅局限在二维或者三维空间中。

关于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被称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作为工业设计科学技术性的一面,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的学科领域, 包括材料学、数学、仿生学、生理学、光学、色彩学、声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工艺学、环境工程学、信息工程学、哲学、技术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价值工程学、系统工程学、生态学等等;作为工业设计艺术性的一面, 它涉及到美学、技术美学、审美心理学、符号学、技术学特别是技术艺术的理论等等。上述所有学科都在工业设计中起着各自的作用, 而工业设计则是综合上述学科来创造功能与审美外观统一的创造性的活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现代工业设计体系得以确立的重要阶段, 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业设计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商业竞争对工业设计的进一步需求, 工业设计与市场的关系更为紧密, 其社会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公认。同时, 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消费方式又为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时至今日, 工业设计学科发展经历风风雨雨呈曲线上升的趋势发展着, 并已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促进产业。

设计素描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探究

在工业设计中, 一切与人有关的空间、物品、器具都是设计直接或间接的研究对象, 设计最重要的想象、创造, 在结构素描中通过事物的表面, 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的结构, 进而培养了设计者的立体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而这种能力是设计创作的源泉。

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设计素描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 它可以培养设计师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 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因此, 它是培养当代工业设计师的一门重要基本功。

1.造型需求

在设计实践中, 尤其是在产品造型设计时, 结构素描作为设计素描中的一项手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事物的结构以期达到更加严谨的造型表现。

同时设计素描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可以锻炼学习者的视觉表达能力, 为培养设计师的最终目的打下扎实的造型基础。这些基础可以直接应用到快速搜集素材、效果草图的绘制以及最终效果图造型修改中去。

2. 审美要素的渗透

设计素描和所有的绘画学科一样必须具有培养审美能力的诉求, 它可以通过练习帮助学习者提高审美水准。通过设计素描, 培养能动地感受、探究各造型要素的实现作用, 把形态的完美与机能的完善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形态完美的同时, 机能的完善才是存在的价值的根本。人类总是在美的探索、追求和创作中, 不断发展, 完善自己的。因此我们在对形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后, 必须由表及里地进一步探索形态及其创造的美学依据。设计者一方面要努力发现、挖掘、表现、创造美的形态;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己的作品去启发、顺应、引导、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

3. 通过设计素描培养设计思维的方式

设计素描不必以完全真实的形式来表现自然为目的, 而是从研究自然形态入手, 获得客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通过主观认识, 深入客体的内部, 了解事物的本质, 进而使设计者获得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 为设计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设计素描在工业设计中除了承担造型能力的提高外, 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对造型的想象与重新规划提高学习者的设计思维能力, 这样可以为学生进入后续设计课程打下扎实的设计思维基础。

综述

设计素描是一种现代设计的绘画表现形式, 在工业设计过程中, 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 表现造型创意, 交流设计方案等, 是一种直接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段。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设计素描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 是培养设计师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 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因此, 它是培养当代工业设计师的一门重要基本功。

参考文献

[1]衣国庆, 史贤琴.设计素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蔡军, 梁梅.工业设计史[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2002.

适应教育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 基础教育 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紧跟市场,才能让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交换价值。一般人认为“基础教学”是基础训练,基本功训练。让人联想的是技术、技巧、基本技法等。因此,基础教学课程就变成了技法训练课,贯穿基础教学的主线就是造型训练、色彩搭配、表现技巧的训练。然而,基础教学是要为专业学习服务的,专业的学习方向则是根据时代与市场需要不断变化而发展的,所以,作为“基础”的教学同样要适应市场需求,不应该也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创新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素质的形成受影响于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丰富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艺术的表现能力、体会艺术的感受能力、懂得艺术鉴赏、培养艺术的综合能力。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应为学生将来从事与审美相关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审美理论基础与审美表达能力。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目的、规律

蔡元培曾经说,要以美育代替宗教,陈逸飞非常推崇此道,并一直感到有责任把自己在艺术中对美的感悟和创造,通过各种手段和载体,作用于社会,把城市变得更加美好。他认为这不仅仅关联人们的生活品质,甚至影响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和民族尊严感。城市的视觉形象,是我们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必须时时面对的,是一个强迫你去接受的视觉作品。一个糟糕的视觉环境无疑是给我们和下一代建造了一所不好的学校。如果任凭视觉垃圾充斥我们的视野,那么就个人而言,我们本该有的审美敏感度将会钝化,就国家而言,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趣味将会造成致命的缺陷,从而丧失尊严。

“能否把‘人’的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是我们艺术教育能否自觉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关键之一”的观点。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把社会实践课的主旨规定为“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和审美水平”。

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少量的基础课学习时间不可能进行较系统和完善的造型训练,而且,现代审美观念和现代的商业设计潮流已经不再停留在完美的再现手法和精到的技法表现上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更现代、更有创意和更切合时代要求下的创作设计观念的更新与表达。当人类逐渐步入知识经济、网络社会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创造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作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要与市场、与时代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因此,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为目的。

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推出了基础学位资格证书,目的是扩大中间水平的学位学习,增进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基础学位的制定有以下特征:(1)雇主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设计学位。雇主提供产业部门最新的职业能力要求指标,雇主参与基础学位的教育和培训过程,例如,配合教育部门发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评估学生的技能素养等。(2)技能与学术知识的协调发展。基础学位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知识仍然重要,技能学习分化也不是过分的确与此同时职业分工完全一致,强调学生应对社会职业变迁迅速而需要的确一般技能。

艺术设计基础课中的视觉形式作为设计基础的一个核心内容,其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视觉思维的能力。这种视觉思维能力,首先,就是通过设计基础的系统训练,养成的对视觉形式的感受能力。视觉思维要求作为未来设计师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双能够自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其次,是对于视觉形式语言的把握能力,是通过设计基础的研究,按照形式语言的规律对一切有关于形式的基础语言符号进行解构,以便探究视觉形式的构成规律。再次,是通过系统的形式的训练课程,建立起个人的视觉形式的语言技巧,形成形式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能够对于形式进行创意性表达的设计能力。

设计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它的终极目标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从哲学的角度讲,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计”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标志。作为设计的基础造型训练,也要随着设计的发展需要而改变。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与审美意象的形成

创新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素质的形成受影响于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丰富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艺术的表现能力、体会艺术的感受能力、懂得艺术鉴赏、培养艺术的综合能力(包括想象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掌握相关的科技与材料知识,使艺术学科的创新人才具有自信心、创造欲、求知欲、挑战意识,成为思想自由、个性独立的人。

当人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审美形式感逐渐走向成熟,并与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相统一时,便标志着审美意识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时,审美活动得以从人类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开始以其独立形式审视和指导人的生活与生产劳动。这便是从审美哲学的角度理解的艺术设计构思。狭义的指美术家在孕育具体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如果说艺术发现主要是审美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那么,艺术构思则是审美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阶段。艺术构思的目的在于实现对艺术发现的质的飞跃,在于在内心形成典型化的审美意象。在这个过程中,美术家的审美意识会不断产生作用,对艺术发现(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加工、合成,最后形成了一个他认为负载了他的审美理想的内心形象,即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形成,标志着艺术设计构思活动的完成。

完整的美术创作过程应该是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也可以说以市场需求为起点,经过精神的创造活动,进而到形象或形式的创造过程,最后体现为物化形态的美术作品。即美术创作是一个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可见,美术创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和两个阶段:第一,审美认识阶段;第二,审美表现阶段。在美术创作领域中,主要是美术知识、技能、审美经验以及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的策略。在这里,知识和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知识;二是在美术制作中对材料和工具操作等技巧性的知识和技能。而审美经验主要指在美术基础课、生活中发现美和体验美的心理活动或审美意识。综合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策略,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善于进行交流合作、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作为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只需让学生掌握使用最初级的艺术词汇的技能,为更为复杂的专业创作和专业设计提供能量储备。这两方面学习可以通过欣赏和实践两个途径来实施。实践即是基本造型能力的训练,结合该专业特点,切合市场需要,实用够用为度。而欣赏则更为重要,身处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接受和信息更新都非常快,今天的学生再也不会信息闭塞、思维枯竭,而更多的是“眼高手低”。开眼界是很快的,基本功积累却很慢。当学生眼界更为开阔,思维更加丰富时,再加上积累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法则,以及现代高科技可以弥补其技巧或造型方面的某些不足,这样,创作或设计就更容易与市场接轨,更合乎市场要求。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素质是善于使用各种不同信息,不同文化、不同要素在自己头脑中交叉和整合,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发明。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把握主动。“学习社会”和“创意经济”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艺术教育质量观是关键。

设计基础的装饰设计素描、表现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意向设计素描训练可根据一定形式美感法则来表现对象,更能创造并无“对象”可供再现的不存在的“新”的形态或抽象形态,同时也能训练培养一种创新思维。传统的绘画素描体系是对造型能力的培养、对自然规律的研究,但对材质媒介的使用是有限的。在设计基础的材质媒介综合性设计素描训练中,发挥众多材质媒介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审美价值,有创造性地发现、选择、运用不同的材质媒介去设计、构架不同题材内容的画面,这又是设计所需的创作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材质媒介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国内逐渐展开,对材料本身所引发的人文关怀,以及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施等进行疏理与设想,旨在利用材料的介入,拓宽设计教学思路,提高形式语言,转换学生的思维观念。

设计色彩训练将使学生从色彩符号出发,并深入理解。色彩符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以辨识、呈诉与驱动的实用功能。从具象到抽象的色彩训练,要求学生除了从色彩可以被感知的色相、明度、纯度等方面来认识色彩的能指。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进行画面色彩的演变时注意对画面色彩的所指作深入研究,使最终的抽象画面中的色彩既有能指的特性又具备了传达画面内容与形象的所指。学生在平面中表达空间效果时就应采用审美联想,产品中的空间安排,如陶瓷中的空间,建筑中的大空间,环境中的大空间分割意识,办公场所的主次空间分割等都可以采用构图中的审美联想。采集重构,引导学生观察市场,从生活素材和图像资料中提取审美元素,以色彩构成的设计要求和形式法则,对所采得的人工、自然色彩进行理性和逻辑化的简化,平面归纳,以求得具有时代感,有形式美感和设计意图的重构色彩图形。

注重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实现性的设计与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潜力,以及审美修养。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课题训练单一、重技术、轻能力和创造力弱的不良倾向。加强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运用创造理论与设计技法,实现学生由被动表现到创造(主动表现)的思维转换。解决艺术设计基础与专业设计技能的过渡与衔接,为学生进入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建立以下的课程评价、评分等措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测试、小论文和其他课程作业、课外作业、实践技能测试、创作作业、个人设计作品、同学评议、口试、自我评估、校外学习评估、经验性工作报告。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取代技术创新而占主导地位。什么叫创新,具备扩展,发散,联系,变通的思维方式,具有立体多角度,全方位的关照能力。学会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具备历史的辨证的,有前瞻意识的能力。改造人们的审美惯性,引导学生的思维运动力。设计基础教育应使有志于学习设计的学生从已有的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一个“自然人”的思想模式逐步转变为审美主体的思考状态中来,是打造具有开拓性的优秀设计人才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无论市场需求怎么变化,无论从事的是否为设计工作,只要从事与审美有关的职业,审美意向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艺术世界.2005,(180):53.55.

[2]邵大箴.美术研究.2004,(113):5.

[3]邵大箴.美术研究.2009,(133):105.

[4]邵大箴.美术研究.2008,(132):85.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环境的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②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实例描述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

②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新课引言 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也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①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

③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②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③教师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学习了“适应的四个典型实例”和“适应的普遍性”后,在解释时要注意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原理。探究结果交流

学生拿出课下测量、处理的数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得出实验结论。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对探究报告给予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①学生展开讨论: a.蚯蚓的益处?

b.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要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②学生举例。

③学生讨论,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①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图片。

②启发学生举出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更多例子。抓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③教师出示影像资料——屎克螂滚粪球。

技能训练 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大家讨论谁提出的问题更有探究价值。

教师出示猫、兔的双眼位置 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从中 发现问题。在完成技能训练 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多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小结本节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提炼本节生物学观点,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教学反思:

授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由事物的两面性来承接上一堂课的内容(有关生态因素),同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录象资料介绍昆虫的采粉过程、猎豹的捕食过程以及植物的种子形态、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植物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利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后,不是带着能够层层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并展示了一些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看书,自己总结知识上,解决问题。

适应教育教学设计 篇5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对标本的分析、观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长颈鹿的故事”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二、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三、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具准备:

金鱼(实物)、啄木鸟(标本)、兔子(标本)、带刺的玫瑰、仙人掌、睡莲(彩图)与藕(实物)。(注意水、陆、空,动物、植物各种类型齐全)。红蝴蝶、白蝴蝶,红纸板、白纸板。大树、小树、草(纸做成的)。

五、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六大组,选出组长。将标本或实物放在水槽内,盖上白布。大树、小树、草贴在黑板上。

六、教学过程:

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三位同学即兴表演剧本《长颈鹿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临时招聘小演员,准备好剧本。组织表演,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探究活动一:“为生物寻找一个家”分组探究本组的标本或实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总结: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无论是什么环境中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一些特殊的适应现象保护色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二位同学扮演小鸟,一位同学扮红蝴蝶,一位同学扮白蝴蝶。两位扮蝴蝶的同学分别在红纸板和白纸板上各贴上10只蝴蝶,然后由两只小鸟分别捉两块纸板上的蝴蝶,30秒后记数填入表格。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保护色的例子。组织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组织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模拟保护色探究活动二:模仿刚才的实验,分组设计“模拟保护色的实验。”并组织表达与交流。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个别指导,组织表达与交流,对各组的交流组织评议。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拟态与警戒色讨论:除保护色外,你还知道生物在外形上还有哪些适于环境的例子?

交流拟态和警戒色的实例,观看拟态的FLAH,警戒色的图片。

组织讨论,展示拟态的FLAH,随着学生的讲解,展示有关图片。

自适应的标题网页设计 篇6

预览地址:5key.net/demo/liquid-css-title/

要求如下:

宽度自适应

标题文字自适应

尽量用一张背景图

尽量少的嵌套

效果嘛,先给出我的截图如下:

以前曾做过一个自适应宽度的圆角按钮,不过这里有两个自适应在里面,所以也得稍微的修改一下。

1、先来看用到的背景图:

2、代码部分:

自适应宽度标题 @5key.net

我是第一

适应教育教学设计 篇7

1 高职体育教育内容体系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实践中依旧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作为指导文件,虽然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对这一文件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是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却没有进行明确界定,这也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具有很大自主性的主要原因,推动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形式向着多样性、综合性方向发展。但是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体系来说其并未认识到高职培养人才的本质,培养生产、服务、技术以及管理等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社会各领域在新时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提出的要求,其中实践操作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沿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体系的高职体育教育活动,很难充分体现出我国当代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内容改革中要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职业专业技能作为出发点,尤其是一些高职具体专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较为特殊的要求,高职体育教育内容能否对这一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调整,则决定了学生在毕业后能否快速适应岗位要求,这对提高高职体育教育效果和学生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建议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中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职业活动特点,来利用一些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来对其身体素质进行锻炼,确保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其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入职后可以迅速适应各种岗位的具体要求。

2 高职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

2 . 1 高职体育教育内容的设计

高职体育教育内容改革中不仅要致力于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实际发展需求,同时也要将终身体育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体育教育阶段,在兼顾不同专业学生、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基础上,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成果,对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内容进行整体统筹规划与针对性设计安排。该文建议当代高职体育教育中可以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必修基础体育、必修职业体育以及选修职业体育等内容,其中必修基础体育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发展、体育态度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等5个方面,确保每一个高职学生都能通过基础体育教育来实现健康发展。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工作岗位对身体素质的特殊需求,致力于学生入职后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选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为了满足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设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来说其在受教育阶段均具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基础体育教育内容和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所以通过选修课程内容的设置来满足学生开阔视野的需求,并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体育教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对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参与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2 . 2 高职体育教育内容的基本架构

建议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在设计阶段可以设置体育文化素养、专项运动技能以及职业身体训练等3个大模块,其中体育文化素养模块的教育内容主要以提高学生体育知识为重点,帮助学生准确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个体综合素质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确保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受教育阶段与职业生涯中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专项运动技能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于学生所热爱、希望深入了解的体育运动作为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该项体育运动基本训练和基本战术知识,确保学生利用所收获的知识可以更好的参与该项体育运动,这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职业身体训练模块是基于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特殊性作为主要设计依据,力求通过职业身体训练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该模块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身体素质训练、动作技能为主,并将这一部分内容列为高职院校学生受教育阶段必修的体育教育内容体系。

2 . 3 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

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在选择中要紧紧围绕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职教育体系来说其在教育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专业技能的专项培养要求,发展和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其中心点,所以建议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在体育教育内容选择上,要以发展学生适应生产劳动必需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为主,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和发展潜能。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的设置要以充实和完善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为主要方向,尤其是一些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身体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所以该部分体育教育内容设置的核心便是提高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学生在劳动环境条件下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例如,可以结合不同职业活动特点来对一般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学生通过这些改造后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进行实用身体训练,有针对性的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本文建议必修体育教育内容中要加强职业相似环境的适应性练习,以具体职业实用身体训练手段为主,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产必要的身体机能能力、运动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

3 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针对性体育教育内容的实现

布卢姆等人将体育教育领域的学习活动概括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以及情感学习等3个主要方面,并且其在研究过程中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并且不同层次的体育学习活动中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基于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将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高职体育教育针对性内容,分为认知教育内容、技能教育内容以及锻炼教育内容等,其中认知教育内容和技能教育内容是高职体育教育内容设计的主线,锻炼教育内容主要是出于培养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要将差异性培养、个性化提升作为主要起点,彻底打破传统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模式下的局限性,体育教育内容实施过程中要以创设“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实践过程中为最终教育目标,尤其是家庭参与、社会力量参与对成为高职体育教育发展中新的动力。

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高职体育教育内容要充分贯彻教学目标,以体育知识模块、运动技能模块,作为高职体育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在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要结合一些具体专业需求的特殊性体育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体育教育实践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对于高职体育教师来说在新的教育内容下,必须要对高职体育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手段进行更新,短时间内可以沿用当前体育教育体系中较为先进的教育模式,但是要将创新出适应改制体育教育内容需求的体育教育模式,作为高职体育教育内容改革后的一个关键内容,体育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政策支撑来完成该领域的创新。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创新实践中可以广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育体系的发展经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对于一些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融合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体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设计并不意味着拷贝与复制,而是将积极推动高职体育教育内容的持续创新。

4 结语

综上所述,沿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体系的高职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其很难满足我国高职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来对体育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依旧沿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体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均难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尤其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体育教育内容很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要求,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应在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于每一个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这样才能确保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适应新形势下的童车设计 篇8

关键词:童车;新形势;设计理念;安全;美感;儿童体验;环保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能力为孩子购买一款能够促使其健康成长的儿童玩具——电动童车。在充满科技时代感的今天,各种技术性的突破为童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托平台;童车功能上的转变使童车行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之前的老式童车相比,目前的童车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功能和人性化设计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童车设计必须具备良好的设计理念和一定的环保意识;这样,设计出来的童车才具有时代意义,才具有实实在在的创新性。

1 形势背景

1.1 技术层面

目前,市场上的多功能、可折叠、四轮遥控电动车、智能系统安置等童车,从技术上一步一步地满足了消费人群对童车的设计需求;更稳、更安全、更舒适的童车设计成为消费者选择童车的决定性因素。尽管童车设计在造型上没有太多的技术限制,但是作为一款以造型来吸引消费者眼球、以功能来满足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产品来说,其同时满足功能上的改进与符合儿童体验成为童车设计的一大限制性因素。因此,技术研发是实现童车特定设计需求的重要推动力。

1.2 消费层面

從消费市场方面来讲,由于各大童车品牌的竞争以及全球经济的回暖,近几年,儿童的成长越来越离不开婴儿手推车、学步车、脚踏车、电瓶车、自行车等各类型的童车,童车由曾经的“奢侈品”演变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每年,全球童车的消费量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童车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从消费主体来讲,80后父母作为童车消费的主力军,从教育观念到经济能力到消费观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转变;相比起父母辈,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一掷千金已经成为一种消费常态。

1.3 使用者心理

不同阶段的儿童对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设计师进行童车设计时,除了保证所设计产品的安全性外,还需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并且做到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性格特点。儿童时期分几个阶段,总体来说,各个阶段都是儿童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其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因此,具有独特造型且趣味性较强的童车产品能够赢得儿童的喜爱。但是对于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儿童来说,其对情感的需求比较旺盛,他们更喜欢一些亲和力强的产品。此外,由于受儿童智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认知程度的影响,童车的设计不应繁复琐杂,而应尽量简单易懂,并且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巧妙地诱导儿童,以此不断提高儿童对童车的适应能力。

2 适应新时代背景的童车设计

2.1 所设计的童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笔者在近年来的一些监督抽查中发现,童车,目前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设计师进行童车设计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并排除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2013年1月23日青岛新闻网发布的“27家企业召回31种玩具包括童车”这一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童车行业由于安全问题带来的损失和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童车设计工作中,安全问题是童车行业应着重考虑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设计师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企业对所从事工作的严谨态度和对社会的负责态度的体现。

2.2 所设计的童车具备良好的设计理念

童车作为儿童的成长伴侣,其担当的角色不仅仅只是为了娱乐儿童,还在于在儿童使用童车玩得开心、安心、舒心的同时,为每辆童车赋予一定的生命意义,以此来启发、激励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一种积极健康的设计理念贯穿于童车当中,陪伴儿童更好地成长。

2.3 所设计的童车具有时代美感

随着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也相应发生了改变。21世纪,各行业突飞猛进发展,新技术的发明、新材料的使用均使各种产品以突破以往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童车不再局限于老式的架构与样式,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使童车设计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设计师在设计童车样式时,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运用新的设计技术和技巧设计出具有时代美感的童车,从而打开市场、吸引消费者眼球。

2.4 所设计的童车满足儿童体验

儿童在使用产品时的体验感受最能说明此款产品在设计上的成败,最基本的体验有感官、情感、互动、教育体验等方面。感官体验是指人的五官通过外界刺激给予身体的自然体验,其有好有坏。情感体验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为产品赋予的灵魂,不同特点的童车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每一件童车产品从产品自身散发出吸引儿童玩耍的磁力,使儿童在玩耍时对之爱惜有加、弃之不舍。互动体验不仅仅理解为父母、儿童两个主体与童车之间的表面互动;在技术发达的今天,出现的仿真驾驶技术、多点触摸查询技术、电子沙盘、空中悬浮成像系统等互动体验技术都可以应用于童车设计中。通过仿真驾驶技术可以满足儿童赶快长大成人的心理特点;通过触摸技术可以满足儿童好奇多动的心理特质。“教育体验”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的体验过程。一款童车产品不仅能够使儿童在体验中感觉到玩耍的快感,更重要的是,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通过娱乐的方式,让儿童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5 所设计的童车具有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环境污染加重,绿色环保便成为今后设计领域中必须重视的一大主题;以不断损耗能源为主题的设计,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成功的设计。在本着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观念的引导下,设计师在设计童车时必须具备环保意识。其应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和分析,使童车在使用后被遗弃的情况下,其中某些不具备再造能力的材料可以在短时间内被自然风化作用分解,而不对环境造成再次污染;或者使童车具备以旧换新的作用,使旧的童车在被回收之后,能够再次被设计和利用。

3 结语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童车的功能和结构正在逐步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但是随着能源问题的突出以及道德伦理观的变化,设计师在进行童车产品设计时,不仅仅要注重设计的合理性、环保性,更应注重设计的理念,做到从美观、健康、舒适、人性化、环保等理念出发,结合现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研发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童车产品。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监管司.玩具安全测试及法规[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轻工产品检测中心.玩具质量管理与安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多混沌系统的自适应同步电路设计 篇9

多混沌系统的自适应同步电路设计

目前利用鲁棒自适应同步原理实现多个Chua混沌同步电路并不多,文中针对这一点利用自适应控制、混沌同步及电路原理,设计了一种混沌自适应同步电路,并用Multisim对该电路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电路可使多个Chua电路达到自适应同步.

作 者:韩新娜 李智 奚波 朱丽 Han Xinna Li Zhi Xi Bo Zhu Li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西安,710071刊 名:航天控制 ISTIC PKU英文刊名:AEROSPACE CONTROL年,卷(期):24(6)分类号:V4关键词:自适应同步 混沌系统 电路设计

适应教育教学设计 篇10

精密转台系统非线性动态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提出了一种用于精密转台平滑鲁棒自适应控制器.通过基于σ改进方案的自适应律估计得到未知摩擦参数和非线性项的常值上界,并且利用一种平滑预测算法来改进用于估计不可测摩擦状态的双观测器.为了抑制不确定非线性项,加入了无抖振滑模控制项.通过Lyapunov方法证明了系统的.位置跟踪误差是一致最终有界的.仿真研究表明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作 者:王忠山 王毅 苏宝库 WANG Zhong-shan WANG Yi SU Bao-ku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控制与惯性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01刊 名: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VIATIO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年,卷(期):44(2)分类号:V249.12关键词:精密转台系统 摩擦补偿 不确定非线性项 平滑鲁棒自适应控制器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及适应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设计理念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在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前提下不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基本且对人们的健康无害,并且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1节能能源资源: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就地取材,生产节约型材料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就地选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

1.2以合理的设计达到建筑建造过程中材料的节约

在建造的设计过程中,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基础上节约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例如结构工程师可以根据经验和计算使钢筋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下尽量减少钢筋的用量,在水泥中添加一些添加剂减少水泥的用量,另外还可通过建筑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状、进深、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合理设计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及有效遮阳,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也对建筑材料的节约有着重大意义。

1.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1)太阳能的利用:设计太阳能住宅。光热转换是人类直接采集太阳光能量的方法。转换装置,基本上分为平板式集热器和聚光式集热器两类。因此可以利用阳光直接射在黑色粗糙表面上变热设计出太阳能住宅,另外还可以利用反射镜或透镜聚光产生热原理,在屋顶上装上薄铁皮制成的集热板上,当集热板被晒热,光变成了热。当空气从集热板下面流过,就可以把热量带走。需要时可通过风道,送到房间里取暖。 太阳能住宅的另一优点是光电转换。就是通过光电器材,将太阳能直接变为电能。最通常的光电器材是硅电池。其原理是硅晶材料在光的照射下释放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在计算器、收音机、汽车上都能用这种硅太阳能电池。

(2)风能的利用: 风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通过风力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热能、机械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后,用于发电、提水、致冷和致热等。

1)风力发电。

利用独立运行方式,通常是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向一户或几户提供电力,它用蓄电池蓄能,以保证无风时的用电。

2)风力致热。

风力致热的主要原理是“搅拌液体致热”,即风力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使液体变热。“液体挤压致热”是用风力机带动液压泵,使液体加压后再从狭小的阻尼小孔中高速喷出而使工作液体加热。

(3)建筑材料。

环保型材料主要有:1)基本无毒无害型。指天然的,本身没有或极少有毒有害的物质、未经污染只进行了简单加工的装饰材料。如石膏、滑石粉、砂石、木材、某些天然石材等。

2)低毒、低排放型。指经过加工、合成等技术手段来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积聚和缓慢释放、因其毒性轻微、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险的装饰材料。如甲醛释放量较低、达到国家标准的大芯板、胶合板、纤维板等。

环保装饰材料主要有:(1)环保地材:植草路面砖是各色多孔铺路产品中的一种,采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制成。(2)环保墙材:新型加气混凝土砌砖,可用木工工具切割成型,用一层薄沙浆砌筑,表面用特殊拉毛浆粉面,具有阻热蓄能效果。(3)环保墙饰:草墙纸、麻墙纸、纱绸墙布等产品,具有保湿、驱虫、保健等多种功能。(4)环保管材:塑料金属复合管,是替代金属管材的高科技产品,其内外两层均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中间为铝,兼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而且不生锈,无污染。(5)环保漆料:生物乳胶漆。(6)环保照明: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利用高效、安全、优质的照明电器产品,以达到节约电能、保护环境为目的。

(4)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的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5)绿色施工: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外排放及资源再利用,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同时在建筑施工现场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减少对绿色植物的破坏,减少噪音,减少环境的污染,减少水资源的利用等等。从而实现实施科学管理, 保证施工质量,消减污染, 满足环境需求,最终实现绿色施工体系。

2.满足经济适应性原则

人们通常认为绿色建筑比普通建筑的投资成本要高很多,这也是其推广的最大障碍之一,其实从长远来看,如果加强绿色建筑的管理,采取综合性的设计,可大大降低建筑的建造和后期运行的费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事实上,绿色建筑由于能源、资源的节约会大大降低建造和使用成本,其自适应性设计也会显著降低后期的哦维护和改造费用,并降低环境成本,其整体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选择环境性和经济性平衡的建筑材料,并建立整体建筑系统投资优化的概念,从设计、建造和使用运行都全局来考虑其经济效益。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环境,健康等诸多因素的迫切要求,绿色建筑正在迅速发展,在建筑领域里, 我们呼吁更多的设计师投入到绿色建筑设计中,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 发展绿色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我国是人口大国,能源消耗大国 ,因此加大绿色建筑的研究,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还是能源的角度都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A].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全册教案下一篇:小学生在线学习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