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道德建设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诚信道德建设(精选8篇)

诚信道德建设 篇1

我国餐饮服务行业迅速发展,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对烹饪专业技术的传授与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食品安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力度相对较弱,少数人的不道德行为直接影响新一代从业人员队伍的形象,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影响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列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2011年5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明确要求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的集中培训,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培训列入制度化范畴,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我们必须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遭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的基本含义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是餐饮服务单位从事食品经营的基本道德,它是以一般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是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责任、食品安全纪律和食品安全技能在食品加工经营过程中的综合反映,属于自律范围。通过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对加工经营过程予以道德性规范,既是对食品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餐饮服务单位对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食品安全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是现代餐饮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其基本要求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针对性地说,就是要提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综合素质。每二名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道德认识,他们的食品安全道德观念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状况。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对于餐饮服务单位是致命性打击。因此餐饮服务单位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不仅在观念上对员工加强引导,行为上严格约束,还要不同断地开展食品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条件、劳动强度、福利待遇、企业文化也直接影响员工的食品安全职业道德观。餐饮服务单位要做到“依法树德,以德服人”,应采取各项保障措施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有稳定感、荣誉感、尊严感,食品安全的职业道德建设自然也就有了保证。

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广义地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应包括餐饮服务单位涉及食品安全的一切行为。这里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为和未被要求的行为。餐饮服务单位应当依法、诚信进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要牢固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因此需要餐饮服务单位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白觉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树立诚信经营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小食品安全风险,保证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遵守职业道德,也是保证餐饮服务单位自身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餐饮服务行业应大力们导以“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配合监管执法,接受社会监督;坚持诚信经营,追求优质服务;遵守操作规程,确保饮食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观。(一)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

“合格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更不是监督出来的”,这是食品行业品控中常用的一旬话,食品检验是“破坏性”检验,并且由于检验时间、检验条件等诸多原因,餐饮食品不可能对其检验后再提供给消费者食用。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只是某一时间点的监督,不可能对每一天的所有食品加工过程都进行监督。因此食品安全的控制重点在餐饮服务单位日常加工中的自觉执行。餐饮服务单位是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当主动承担起保证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作为以保障食品安全为己任的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更应该认真学法、自觉守法。法律法规制定的各项要求是经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将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措施,按照要求进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安全,确保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对消费者和餐饮服务单位的双重打击。

餐饮服务单位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定食品安全法多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多等法律法规,特别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是对餐饮服务单位日常加工的实操性要求,对餐饮服务单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意义。同时,遵纪守法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公民的道德底线和立身处世之本。(二)配合监管执法,接受社会监督

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执法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也是在验证餐饮服务单位是否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这一点与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责任是一致的。如上所述;法律法规制定的各项要求是经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将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措施。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根多是技术性要求,从业人员不易理解,监督执法也是监督人员帮助餐饮服务单位理解其要求,并按照要求进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帮助餐饮服务单位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安全。因此餐饮服务单位应积极主动地配合监督执法,对监督人员提出的整改措施加以改进。

社会监督是一种非国家性质的监督。主要方式是对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措施情况提出批评建议和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控告检举等,不产生法律后果,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社会监督是同家监督的重要来源和重要补充,体现了人民直接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可以使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与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控制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主要途径是:①公众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情况进行监督。②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监督。社会团体通过对话、舆论宜传等形式,构成监督。③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种法,以实现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对新闻媒体有关的批评性报道,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

每一位能够接触到餐饮食品的社会成员,都有权对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如此庞大的社会监督队伍以及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自觉监督,是餐饮服务单位改进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餐饮服务单位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三)坚持诚信经营,追求优质服务

诚信经营是各行业职业道德的灵魂,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诚信是道德,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行为诚实与承诺守信的组合。诚信是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是“立人之道”。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既是食品安全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又是餐饮服务单位在市场竟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餐饮服务单位在接待每一位消费者时,实际上已经对该名消费者进行了食品安全的承诺。安全是食品的基本物性,但安全性通过感官很难判断,因此餐饮服务单位必须在行为上诚实守信,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

相关要求进行食品加工,不弄虚作假、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随意降低食品安全控制成本,变相损害消费者利益。

优质服务的宗旨是做到让消费者满意,消费者满意的不仅是美味的食品、典雅的装修和周到的服务,更是安全的食品。安全的食品不仅是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也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样是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尽的义务。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保证食品安全应当成为优质服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待消费者,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尊重消费者权益,它是餐饮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的最终归宿。网际著名饭店创始人希尔顿先生说:“我宁愿住在只有破旧的地毡和简陋的环境里,也不愿走进只有豪华设施,却没有真诚微笑的地方。”同样,在目前人们高度关注健康的时代,宁愿食品的口味差一点,也不

愿食用不安全的食品,影响自己的健康。因此餐饮服务单位每一名从业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制做每一道莱品,保证每一种莱品的安全。只有消费者满意,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到认可,餐饮服务单位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赞誉。(四)遵守操作规程,确保饮食安全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餐饮服务单位保障食品安全提出了要求。我国餐饮服务行业种类繁多、千差万别,有世界百强的跨国公司,也有十几个座位的小吃店,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全面考虑,但也会存在未被顾及的方面。因此要求餐饮服务单位依照法律法规总体要求,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出发,制定本单位保障食品安全的操作规程。制定食品安全操作规程应从本单位实际操作状况出发,确保可实施性和有效性。例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其中要求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敷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餐饮服务单位应当依照此要求制定更为适合本单位的操作规程:针对本单位加工食品的种类,制定各类食品在不同加工环节的感官鉴别标准,对涉及的操作人员实施培训,要求操作人员认真执行,并定期对其考核。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食品从业人员,厨师不但要有精湛的烹饪技法,还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操作规程,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餐厅服务员不仅要能掌握娴熟的礼仪服务技能,为消费者消费做好各方面的细致服务工作,还要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识,如食品的就餐时限、基本的感官鉴别等;管理人员要具备统筹全局、防微杜渐的能力,努力为消费者营造安全的饮食环境,还要深人研究掌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单位自身特点,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和制度,制订各项操作规程,培训从业人员并遵照执行。

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素质和食品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到我国餐饮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几年前,某市餐饮系统曾对市内26家饭店70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学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专学历占1.4%,高中文化程度占22.9%,初中文化程度占40%,小学文化程度占35.7%。在岗位的一批30~45岁的从业人员,小学学历占52.6%。他们都是年富力强的企业骨于,有着过硬的烹饪技艺,能烹制出色、香、味、形俱全的菜品,但对食品安全知识、科学合理烹调等理论知识了解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餐饮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只有不断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科学文化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掌握先进的技能,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在现代餐饮服务行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上所述,在餐饮服务行业应大力倡导以“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配合监管梆法,接受社会监督;坚持诚信经营,追求优质服务;遵守操作规程,确保饮食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观。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完善保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应从培养良好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等五个方面着手进行。也就是在不断提高职业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加深职业感情,磨练职业意志,进而坚定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达到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目的。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提高职业认识

就是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的要求,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意识,深刻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服务对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应达到的目标,认识自己在餐饮服务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提高热爱本职工作的自觉性。(二)培养职业感情

就是在热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从高处着想,低处着手,一点一滴地培养自己对本职工作的感情,不断加深对自身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三)磨练职业意志

就是要求从事职业活动和履行职业职责的从业人员,在对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努力锻炼自己,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和解决各种矛盾,处理好内外的人际关系。始终坚持优质服务,营造安全的饮食环境为宗旨,狠抓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效果三个重要环节,用细心、耐心、诚心换取消费者放心和满意。(四)坚定职业信念

就是要求不同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工作中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出类拔萃,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五)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职业行为和习惯是在职业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经过反复实践,当良好的职业行为成为自觉的行动而习以为常的时候,就形成了职业习惯。

以上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只有发挥所有职业因素的作用,才能达到具有高尚的食品安全职业道德的目的。

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措施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要从餐饮服务单位整个运营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与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推进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结合起来。从业人员要自觉服从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任务和总要求,使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贯穿、渗透和分解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脚踏实地,务求实效。重点应在以下方面强化保障措施:

(一)自觉遵守食品安全各项法律法规

餐饮服务单位要自觉遵守国家(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多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信誉与形象。(二)健全企业管理纪律

纪律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条件,遵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应从食品安全纪律上严格约束员工。纪律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制度,二是具体的岗位责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公共的社会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食品安全工作。(三)秉承市场交易规则

加强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建设,开展公平竞争,追求诚信第一。把“以德经商”和“诚信为本”作为餐饮服务单位的经营理念。严禁弄虚作假、掩盖食品缺陷、以次充好。强化制度建设和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培育品牌和信誉。(四)加强职业道德组织管理

餐饮服务单位要加强食品安全职业道德的组织管理,各级管理者要切实把食品安全职业道德建设纳入管理对象,要与生产经营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把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塑造典型,揭示问题,倡导自律。(五)弘扬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

团结协作是一种团队精神,是集体主义观念的具体体现,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职业道德观。企业员工应顾全大局、相互协助、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实现共同目标。餐饮服务单位要把企业文化的立贯过程变成对员工再教育、思想观念再更新的过程,发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引领作用,为树立企业员工正确的食品安全职业道德观和食品安全意识,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保障。

诚信道德建设 篇2

1 诚信理念体现了晋商文化核心内涵

1.1 晋商经济伦理文化———义利并重, 义利统一

晋商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 优秀的传统伦理思想得到了继承, “义利并重, 义利统一”的晋商经济伦理文化得到了流传, 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重要道德遗产。晋商在明清时期经过商业经营实践形成了整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本质在于明确善恶的价值取向。“义利并重, 义利统一”的核心内容在于诚信观与责任观等[1], 晋商经济伦理凭借其鲜明的价值取向、丰富的内涵, 对晋商商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有效调整, 商人人格素质和职业道德均得到了提升。晋商经济伦理不仅揭示了商业活动中的道德规律, 同时在晋商发展过程中, 晋商经济伦理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晋商的诚信理念———售货无诀窍, 信誉第一条

晋商将诚实信用的品德看做是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 其商业信用的突出表现在标期和账期, 晋商在标期坚持做到从不拖欠, 别人欠自己通常不会主动索要, 账期是的诚实信用主要体现在商号内部信用, 一般东家都会为伙计严格兑现粉红, 绝不会出现故意提留或者克扣的现象。此外, 晋商的诚信还体现在待人接物上, 他们都会坚持“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的原则聘请员工, 对员工委以全权, 通常东家对掌柜的经营活动都不能过问。而掌柜也会“择主而事”, 对东家尽心尽力。晋商对合作伙伴也会表现出诚信的一面, 他们希望利用自己的信任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这为晋商赢得了很多经济回报。

1.3 在晋商文化中诚信是精髓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晋商重诚信、守信誉的理念已经被人们传开, 诚信成为晋商经商的首要道德规范。当前很多闻名中外的商贾都凭借这种诚信为先的理念, 将诚信理念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融合到了一起[2], 进一步上升为保证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商业道德规范, 也可以将其看成是晋商的一大历史性共享。所谓晋商文化, 我们今天对晋商文化的了解, 更多的是他们诚信经营的伦理原则, 这些理念和原则昭示我们, 将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看做社会关系的表征, 社会理念不仅是一切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 同时它也是良好社会秩序得以保持的精髓所在。

2 晋商诚信道德对现代诚信建设带来的启示

2.1 基于“德法兼顾”构建诚信约束机制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晋商诚信行为受到了自身主体诚信思想的影响, 但是在晋商自律性出现缺口时, 还需要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对其诚信成为进行维护。当前我国并没有形成有关信用管理的完善法律, 我国现在只能利用企业自律及社会压力对其进行约束, 换句话说当前我国诚信体制很显然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体系[3]。这种情况下适时出台法律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出台法律可以对那些行为属于失信行为进行明确;其次, 出台法律可以利用明确的条款引导人们怎样对企业的守信行为进行激励, 当然, 对于那些失信行为也必须有明确的惩戒性手段, 这样才能为惩罚失信行为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从当前我国的诚信情况来看, 我们应该在相关立法上加快脚步, 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 但是注意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台和诚信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还要适时地废除或者修改原有的法律条文, 从多方面促进诚信立法的快速发展。首先, 应该从积极改进法律方面开始说手, 制定出完善的系统来维护诚信行为, 从而改变当前缺少诚信法律的现状[4];其次, 针对当前的法律条文展开进一步研究, 适时地修改相关法律, 通过完善和修改可以使原来与诚信体系相矛盾的法律和当今时代诚信现状相适应, 更好的为惩戒失信行为做好法律上的准备;第三, 从立法上明确诚信机制的法律责任,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完善诚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自律和法律的同步性, 这样才能做到“德法兼顾”。

2.2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征信制度是指保证信用、数据惩戒相统一的制度, 将失信人的失信行为纳入到征信数据库中, 并保证征信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甚至可以将其作为惩戒失信行为的依据。具体来说征信数据库是按照立法进行建立的, 收集和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的信用行为, 经过对这些信息加工以后形成信息数据库, 利用该数据库中的信息可以对失信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和惩戒作用。当前部门封锁、商业秘密保护等情况还大量存在, 这对保证全国征信数据库的统一性是非常不利, 必须将这些原则打破, 并对不同机构的信用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全国统一征信数据库的建立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性的对失信行为起到惩戒性作用, 其中直接作用体现在海关、工商及银行等信息共享机构中, 这些机构可以利用数据库对个人及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了解, 从而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间接作用是指通过立法, 将征信数据库中的信用信息分散到社会中, 成为社会中的道德指向标, 通过这种道德舆论的作用对失信者进行间接惩戒。这样失信者不仅要进行自我道德谴责, 同时还会受到社会中舆论的惩罚。

造成失信不良记录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不仅有失信者自身的原因, 同时也有征信机构疏漏造成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充分注意惩戒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同时, 失信者通常会认为惩戒过于严厉, 可能会有申诉的想法, 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成立专门为失信者进行神父的机构, 利用该结构可以对那些存在争议的制度进行审核。在维护失信者正当利益的同时, 申诉机构还应起到教育失信者的作用, 引导失信者重新在社会中建立起诚信信誉, 从而真正起到对失信者进行教育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 晋商凭借其票号间规模经营、敏锐的商业经营意识以及精湛的商业经营技巧而著称, 同时其诚信经营意识也是晋商成功路上一个重要的促进型因素, 这种精神意识正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极为欠缺的。基于这种情况, 文章针对诚信理念这一商文化核心内涵进行了阐述, 并对晋商诚信道德对现代诚信建设带来的启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旨在引导大家了解晋商诚信道德对诚信机制建设的意义, 供参考。

摘要:晋商是指14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山西商人, 当时的商业法律尚未健全, 主体诚信意识也没有形成, 在那样的时代中晋商却可以凭借诚信道德而兴盛, 其中隐含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基于此, 文章从不同角度针对晋商诚信道德对诚信机制建设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晋商诚信道德,诚信机制,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1]党志峰, 董佳.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制度体系——由晋商道德诚信得到的教训和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5, (2) :75-79.

[2]丁冠印.由晋商诚信经营理念谈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6) :320-321.

[3]蔺雁.论儒家伦理文化在企业信用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晋商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7, (15) :75-76+102.

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意识;诚信制度;诚信践履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1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惜重金雇用“枪手”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弄虛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诚信求职面临严峻的考验。另外,毕业生毁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毁约不仅使用人单位承担着重新选人用人而增加的工作成本,而且也损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及社会形象,并严重波及其他学生的就业。这些丑恶现象居然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必须练就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成为未来的成功人士。

3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扶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即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跳槽到其他单位,逃避还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于女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

2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同时,因为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考试及格,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一些教师诚信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仍严重存在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充斥着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们不少人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老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经常获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不守诚信,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4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以盲人为本,培育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1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如尝试“无人监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大学生在相互辩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提高;构建和拓展教育载体,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建立诚信网站和诚信论坛;在公共场所开设诚信教育专栏,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诚信认知,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

2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诚信育人内容,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摒弃那些空洞和过时的内容,增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育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改进育人方法,为了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感,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不拘一格。三是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要彻底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对于诚信教育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还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强调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

3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其诚信品性做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诚信的缺失记录,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一方面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不守诚信的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还应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诚实守信者给予必要的惩戒。

4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要以实践性体验为诚信教育的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诚信品德的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意义及途径 篇4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既是实现强国富民之道,又是安身立命之本;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根本。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加强诚信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针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不诚信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教学形式上将灌输法与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2)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约束机制。诚信教育既要有诚信规范的指引,又要靠示范机制的促进,更要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完善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保证了诚信的施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除了需要道德力量的自律,同时也少不了制度规范的他律,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诚信缺失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仅仅依赖于高校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普遍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其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应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会为两翼的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道德建设 篇5

道德建设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道德是为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于少数社会楷模才能达到的高尚品德,存在要求过高的问题。德育目标定位应从强调“少数社会楷模具备的高尚道德”转变为“正直优先,兼顾高尚”,这种定位的理论依据:一是伦理学中德性论和义务论的分歧,二是教育中优秀和合格的差异。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从先秦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到宋明理学的“仁、义、礼、智、信”,诚信一直都是人们交往关系中具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原则。但是,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出的“诚信”已经不在 仅仅是人们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更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产物,在本质上,它从来都是遵循着等价交换这一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的原则的。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生产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体系中,各个生产者制造各种不同的产品,而所有这些产品在交换中彼此相等。”交换双方都必须以诚信作为契约,如有一方违约,等价交换关系就会变成不等价的交换关系,不等价交换最终会因破坏市场经济的秩序而无法维系。

以上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核心(金融

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狭义的金融就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是指除了资金融通外,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金融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形成、金融调控成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方式等特征已经能说明金融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我们把以金融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也称作信用经济,原因就在于金融中的最基本的关系——借贷关系——必须以诚信为原则。失去诚信,金融也将不复存在。

总而言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诚信缺失的原因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诚信还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稀缺资源,言而无信、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行为非常普遍。诚信这一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远没有成为市场交往中正常的行为准则,社会对诚信的有效供给难以满足市场对诚信的极大需求。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正确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 是加强诚信建设的前提。

主观原因

1、价值观混乱。传统价值观倡导的是一种重义轻利,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们利益差别不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价值观已经无法平衡人们的心理,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这样,就在一些人中产生种种思想的困惑和心理的失衡。最终出现了上述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

2、道德教育的失误。一直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无私奉献道德人格的人。在道德评价标准上也往往以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主

义模式来评判人们行为的善恶。其实,孔子是非常反对这种道德理想主义的,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理想主义却成了一种标准的评判模式。《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鲁国法律规定,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人,有人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向国库领取赎金。子贡(端木赐)在其它诸候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领国家偿金。孔子说:“赐呀,你做得不对。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领赎金,并不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你不肯收领赎金,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客观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产权制度、信用机制等的不健全,使市场未能及时填补计划手段退出后产生的空间,从而出现了一些谁都不管,也不知道怎么管的监管真空导地带,致使诚信观念遭到严重破坏,失信现象应运而生。

2、法制不健全及执法不力。当前, 我国在社会信用法制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立法上不够完善,有关诚信规范的法律制度尚未形成有效的保障诚信的法律体系。二是执法不够严厉。法律对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和活动惩罚的代价远低于因造假、欺骗获得的利益,造成不诚信的人发财致富,诚信的人难以为继,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诚信理念的缺失。

总之,道德的混乱让人无所敬,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法律的软弱让人

无所畏,不知道什么不能做。最终,必将导致道德的沦丧,覆巢之下,无有完卵,诚信也不可幸免。

构建诚信的措施

(一)大力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人们通常认为,针对不诚信行为,应该从法律、监管等方面加大力度,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可是,在以市场透明度、法规完备程度及市场监管力度著称于世的美国,却接连暴发了安然、安达信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财务丑闻,这说明,再完备的规则,也无法避免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说,诚信属于人们的意识,让人有所敬,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地,这才是治本之策。所以,要大力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诚信道德教育应该和我国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一句非常通俗的话,和现代金融中的借贷关系中的“信用”是基本一致的,完全可以转化为现代市场经济诚信体制的一部分。

此外,还要努力协调好诚信的信仰教育与责任教育的关系。诚信的信仰教育主要是是受教育者有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而职责教育主要是使受教育者明确在各种行为活动中,自己所应承担的诚信职责,它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要么使诚信教育变成“假、大、空”的说教,要么就使其走向功利主义的泥潭。

(二)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

道德教育是重要的,是必须的,是治本之策,但是,在其尚未真正“占领”人们的意识之前,还是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保驾护航的。强有

力的法律制度会使人有所畏,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形成了社会共识,最终就会成为人们道德意识的一部分。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为建立良好信用秩序提供法律保障。不诚信行为之所以大行其道,关键是其不诚信行为成本很低,收益很大,如果仅仅从追逐利润的角度去理解,这种经济行为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要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更要加大执法得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对不诚信者和不诚信的行为进行打击和处罚,只要让不诚信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此类行为自然就会大量减少。最终就会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建立健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它的建立旨在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从以现金交易为主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的市场交易方式健康转变。信用交易的应用能大大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扩大市场规模,当然也会带来风险。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就是为了把这种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忍受的程度,以保证市场经济能正常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

诚信道德建设 篇6

第 1 题收藏

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

(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本题共10分 第 2 题收藏

2006年发生的“齐二药假药事件”充分说明了责任心的重要性。

A.是

B.否

答题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本题共10分

二、单选题

第 3 题收藏

“人言可畏”反映了道德调节中哪种手段在发挥作用(A.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

B.通过传统习惯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C.通过道德舆论的褒扬和贬斥来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

D.通过乡规民约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答题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本题共10分 第 4 题收藏

下列不属于敬业精神特征的是(A 10 A 10 C 10!!

(10分))。(单选题)

分)

10分)

正确选项:你答对了你获得:分

正确选项:你答对了你获得:分

(正确选项:你答对了你获得:分)。(单选题)

(10A.务实

B.强制

C.持久

D.主动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本题共10分第 5 题收藏以下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失信问题产生主要原因的是(A.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移位

B.失信成本过低

C.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D.道德教育缺失答题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本题共10分第 6 题收藏秉执“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理念,有助于以下哪种职业精神的养成(A.诚信

B.团队

C.正义

D.敬业

答题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本题共10分

三、多选题

第 7 题收藏以下属于诚信分裂原因描述,正确的是(分

D 你答对了!分 B 你答对了!分 分)

(10 你获得: 10)。(单选题)

(10

正确选项: 你获得: 10)。(单选题)

(10分)

正确选项: 你获得: 10)。(多选题,至少选两个选项)分)

A.“信”可评,而“诚”难测

B.市场经济的契约主义虚化或者弱化了“德-得”相通机制

C.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导致了去熟人化或者弱熟人化

D.闲言碎语的退化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本题共10分第 8 题收藏下列有关“爱岗敬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爱岗敬业就是一辈子不换岗

B.孔子所说的“敬事而信”

C.提倡“爱岗敬业”

D.职业选择自由与“爱岗敬业”不矛盾答题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本题共10分第 9 题收藏以下关于法律和道德区别与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有(A.道德是法律的基石,法律是道德的必要补充。

B.道德的作用力是软性约束;法律的作用力是硬性约束。

C.法律主要作用是确保人不为恶,使人不成为恶人;道德的主要作用是导人为善,使人成为好人。

D.道德是内在的“自律”答题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本题共10分第 10 题收藏当前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诚信缺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0 分,包含着“爱岗敬业”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会遏止人们的创造热情B,D 你答对了 10 分,法律是外在的“他律”A,B,C,D 10 分

!)。(多选题,至少选两个选项)。(10分)

(10分)

(10 你获得:)

(正确选项: 你获得:

(多选题,至少选两个选项)

正确选项:你答对了 你获得:)(多选题,至少选两个选项)分)A.学历造假

B.工作业绩或数据造假

C.资金使用造假

D.产品成分不实或功效虚夸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解析:

青年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研究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诚信建设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入手,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势在必行。这既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高校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保障网络健康发展,助推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失信现状、成因及对社会的危害,突出网络诚信在大学生各方面诚信问题中的重要地位,探索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从根本上治理大学生网络失信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强、自我意识强、创造能力强,他们更具备使用网络、利用网络的需求和能力。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自由、轻松,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接触网络。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浅、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差,极易受到网络社会不良现象的消极影响。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失去必要的“他律”,大学生网络失信问题滋生出来。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失信问题,将极大地削弱现实生活中的诚信道德教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素质是否全面、是否合格,既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也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建设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网络犯罪。个别大学生把网络当作犯罪的手段和工具,通过自己掌握的先进的网络技能,非法截取知名机构的网络信息或保密数据,诱骗网民的金钱或实物。这种犯罪行为主要是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二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为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挑战。当前社会上大学生利用网络抄袭论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三是隐私侵犯。当前社会上频繁出现的“黑客”事件,许多“幕后人员”是毕业或在校大学生。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个别具有“网络天赋”的大学生身上。四是网络谣言与网络诽谤。网络谣言在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缺失的表现中最为普遍。某些大学生为了泄私愤,歪曲或夸大事实,甚至捏造事件,对某机构或个人进行恶意攻击,给相关人员或机构造成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或名誉伤害。

网络诚信道德缺失现象不仅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还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造成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缺失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人诚信意识淡薄、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到位、家庭忽视对学生诚信品质的教育、社会大环境的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等。

( 一) 大学生群体诚信意识淡薄

网络行为主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缺失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网络社会里,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督的力量无形中被削弱,使得网络行为主体得到空前的自由。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大学生的一切“反动”欲望迅速膨胀,卸去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义务,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律、自控能力,最终通过网络行为释放自己的“反动”情绪,满足自己的“反动”欲望。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对同学友善、对教师尊敬的学生在网络社会里却满口污言秽语,对人出言不逊; 在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的“老实”学生,很有可能是通过网络诈骗他人财物的骗子。这些网络诚信道德失范范行行为为,,归归根根结结底底是是由由于于大大学学生生本本身身网网络络诚诚信信意意识识淡淡薄薄,,只不过通过网络社会被无限放大。

( 二) 网络自身的先天性缺陷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自产生之初就给人们带来双重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渗透和普及,网络的消极影响逐渐显现出来。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行为主体变成虚拟的数字或符号。这些虚拟的存在与网络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行为主体符号化、主体身份多重性,使网络行为主体的真实身份、地址等信息难以确定,网络行为责任难以追究。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无法有效约束或控制人们在网络社会里的行为,人们可以在网络社会里随意发布、传递、交流信息。大学生出于各种目的,通过网络实施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或不能的行为,比如,网络欺诈、人肉搜索;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使用信息资源提供便利。大学生利用网络抄袭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 大学生为获取经济利益做各种不正当的网络兼职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 三) 网络诚信道德教育滞后

长期以来,互联网一直保持着又快又稳的发展形势。相比之下,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建设较为滞后,网络道德体系建设与互联网发展严重脱节。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性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症结,网络诚信道德教育也成为我国道德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目前,我国的诚信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来进行。而学校普遍使用的“灌输式”诚信道德教育方法脱离了当前大学生群体实际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且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抽象,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被各种法规、制度“压制”下来,进入虚拟的网络社会后,被压制的逆反心理摆脱了现实的束缚,一下“爆发”出来,扭曲了大学生的心理,致使他们做出一些不理智、不符合常规的行为。

( 四) 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善

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网络行为主体可以对网络诚信道德“无限透支”。对于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网络行为主体,法律会对其进行必要的制裁。对于情节较轻,对社会危害不大的网络诚信道德失范行为,法律并没有相关的处罚规定,行为主体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即便是谴责,也是对某一行为群体或某种具体失信行为进行谴责。具体的网络诚信道德失范行为主体在网络“虚拟性”的“保护下”逃之夭夭。总体来讲,由于网络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使得网络诚信道德失范的成本过低。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律法规的“纵容”加剧了网络诚信道德失范现象。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现实生活中法律法规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民族性、地区性,而在网络社会中国家、阶级、民族、种族、宗教等一切的疆域、界限都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网络社会里犹如一个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任何一个国家家的的法法律律规规范范、道道德德规规范范都都不不可可能能完完全全适适用用于于这这个个“地地球球村”。“地球村”自身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体系建设又困难重重,导致网络诚信道德失范甚至网络犯罪行为不断滋生、蔓延。

三、关于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对策的探讨

( 一) 以教为主,构建网络诚信道德教育体系,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

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道德问题的缩影。归根结底,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在网络社会里的延伸滋生了网络诚信道德问题。因此,建设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的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格的“母机”,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觉把网络诚信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切实推进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高校要以身作则,把“诚信”融入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中,贯穿到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将网络诚信道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有机融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网络诚信道德教育,切实提高网络诚信道德教育成效; 结合当代大学生开放程度高、个体意识强、思想变化快等特点,利用网络加强与大学生的思想交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网络诚信道德教育; 组织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诚信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其诚信意识。

除了学校,大学生诚信意识还受到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影响。大学生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培养,将诚信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引导其诚信上网、诚信待人。在此过程中,家长要端正对网络的态度,做好诚信的表率,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网络。社会上的各种民间团体、新闻媒体和社区要积极投身到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中,大力开展网络诚信道德教育活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 二) 以制为基,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制,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可以提高其诚信道德自律,进而有效改善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问题。但仅仅通过诚信意识培养实现诚信道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法律法规、校风校纪、舆论监督等他律的促进。

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行为失范与高校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着必然的联系。由于高校与网络行为管理相关的校风校纪、规章制度缺失或流于形式,使得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诚信道德失范现象,比如,网上诽谤、传播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抄袭等。虽然高校针对此类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大都没有真正落实,导致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缺失行为屡禁屡犯,屡犯屡禁。学校要加强对网络诚信道德的管理,把各项管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生,予以严厉的处罚,以儆效尤; 对于网络诚信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奖励,以正校风。通过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法和方式,有效防止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缺失行为。

由于网络失信引发的网络犯罪行为涉及面广、防范难度大、蔓延速度快,必须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强制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诚信行为。目前,国家网络管理相关部门虽然对网站内容及网民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对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意义不大。面对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缺失引发的犯罪行为越来越多的严峻形势,有必要专门针对网络失信行为制定内容全面细致、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杜绝网络失信犯罪问题。

各种网络团体或组织也应重视网络行为管理,制定相应的行为管理规范,把网络行为管理列入本团体或组织发展范畴。各团体或组织可以联合起来制定约束性强、操作性强的网络公约,相互监督,以弥补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不足。一旦某个网络团体或组织破坏公约就必须受到惩罚。此外,社会各界力量要团结协作建立网络诚信监督保障协会,设立举报电话、邮箱,进行互联网行业监督。对违反诚信的网络团体、组织及网民予以曝光揭露,让网络失信行为无所遁形。

( 三) 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情感需求,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大变革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双重背景下,普遍存在迷茫困惑、消极堕落的心理困境。在现实生活中迫于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和各种伦理规范的束缚,大都被隐藏起来。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发泄渠道,许多大学生习惯通过网络缓解压力、宣泄情绪、调整心情。发泄后的快感使他们产生对网络的依赖心理,进而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导致网络行为失范。学校和家庭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矫正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帮助其解决心理困境。一方面,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组建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对前来求助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正常释放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或情绪。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增加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为大学生与教师、家长平等、自由、轻松交流提供了保障,教师和家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点和自身需求,给予其所希望得到的帮助或咨询,进而使其现实压力得到正常释放,使其偏差心理得到正确调整。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剖析、反思现实生活,理性进行网络行为,提高网络行为自律性,增加网络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性,避免人格的分裂和迷失。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紧密配合,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网络诚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事业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愈演愈烈的大学生诚信道德失范现象,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缺失的根源,探索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对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谐发展、高校文化全面发展、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综上所述,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要做到预防、监督、管理、服务相结合,以人为本,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防止网络失信行为发生; 以德为先,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营造诚信社会环境; 以教为主,帮助大学生了解诚信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以制为基,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8]刘亚.论网络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J].网络财富,2010(13).

[2]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马云,白木斯.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4]鲁兴虎.论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个人诚信缺失现象及其治理[J].道德与文明,2006(5).

[5]李德.网络时代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杨礼富.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诚信道德建设 篇8

一、深化道德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目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石油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主要任务是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

我们以深化员工道德诚信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提升员工教育效果,解决员工思想问题,进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式、机制上的创新。

(一)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密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和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增强针对性。员工道德诚信体系涵盖了员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员工在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实际表现和日常行为。

(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从过去的灌输说教式、被动式教育模式向互动式、自我教育、相互教育转变,才能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建立健全责任领导、协调运行、考核激励等各种保障机制,才能增强合力和实效性。

二、深化道德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我们深化员工道德诚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两项机制,有效解决了员工思想教育中的难点、焦点问题,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搭建教育实践平台。一是加强素质教育,通过举办“讲文明树新风”漫画展、道德诚信书法摄影展、劳模事迹报告会、道德诚信大讲堂,增强员工对道德诚信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深化道德实践,持续开展青年成才岗位实践、选树道德诚信典型,以及志愿服务、金秋助学、矿区绿化环卫日、勤俭持家大家谈、美丽矿区我来建等活动,让员工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熏陶,形成了团结友爱、乐善好施、扶贫帮困、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三是开展文明行动,修订完善港狮矿区文明公约,培育践行新时期三厂共同价值观,教育引导员工群众热爱油田、忠诚企业。在网络、内刊上开设专题专栏,大力倡导员工动手拍摄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凡人善举,捕捉美丽、记录感动、承载真情,传播文明道德,感受好人魅力。

(二)建立约束惩戒机制。一是建立诚信档案,将员工在采油厂、港狮矿区等企业内部受到的通报、处罚等信息资源,以及地方公安、检察院、法院、银行、计生等社会管理系统中的不良行為、信用记录,整合起来建立采油厂员工失德失信信息数据库;二是建立应用办法,制定出台了《失德失信行为管理应用办法》,将失德失信行为与员工评先、晋升、竞聘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挂钩,加大了员工失德失信行为的风险和成本,形成了“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局面;三是建立发布制度,通过设立失德失信行为查询平台、道德诚信红黑榜,定期召开发布会等渠道,及时通报员工在周期内发生的各种失德失信行为,有效形成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浓厚氛围。

(三)建立表彰激励机制。一是创新评选方式,通过量化细化道德诚信模范的评选标准,采取个人申报、网络投票等方式,让员工在推荐评议道德诚信模范时当评委、唱主角。每年年底评选出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和孝老爱亲等方面的道德模范。

三、深化道德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要成果

两年来,我们深化员工道德诚信体系建设,拓展了员工教育内容,创新了员工教育方式,丰富了员工教育载体,提升了员工教育效果,在倡导善行义举、引领文明风尚、凝聚正能量、推进和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员工文明素养显著提升。通过宣传普及文明礼仪,倡导文明言行,培养文明习惯,员工群众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全体员工讲道德、讲诚信、讲文明的氛围日益浓厚,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各类精神文明先进典型竞相涌现,广大员工能够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在全厂形成了积极向善、崇尚道德、乐于践行的良好氛围,积聚了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二)员工自我约束得到加强。通过建立不良行为信息档案,定期曝光各种不文明行为,逐渐形成了员工家属对失德失信等行为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的自我管理机制,大家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塑形。目前,全厂员工家属基本杜绝了赌博酗酒、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邻里关系、人际关系更加稳定和谐,较好地实现了“人人和善、家庭和气、邻里和睦、矿区和谐”的目标。

(三)各项业绩指标圆满完成。风气正,则民心顺;民心顺,则政通人和。通过深化员工道德诚信体系建设,有效激发了全体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杜绝了假资料、假报表、假台账,以及不遵守安全规定、不遵守操作规程、不遵守劳动纪律等不诚信行为,始终保持着“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良好的工作作风,激发了饱满的热情和冲天的干劲,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促进了各单位圆满完成主要业绩指标。

(四)实现南部油区繁荣发展。在道德诚信体系建设实践中,我们加强员工家属日常行为约束,评选精神文明家庭,有力促进了南部油区各单位的队伍管理。

上一篇: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下一篇:突发火灾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