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AUTOCAD教学设计思路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AUTOCAD教学设计思路(共7篇)

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AUTOCAD教学设计思路 篇1

【关键词】行动导向 autocad 教学 设计思路

一、cad课程的特点和技能教学目标

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必要以社会需求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不但应该明课程的教学的总目标,还应该对总目标进行必要的分解,形成具体的技能目标、应知内容、综合能力要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行动为导向,以素质培养为基础,突出技能培训目标,塑造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以确保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这种考虑,本人认为各分目标下的能力要求应该以如下来确定:

(一)技能目标。通过对cad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设置cad工程图的绘图环境,具备利用cad软件绘制典型的二维平面图和相对复杂的三维建筑实体图的能力,具有对常见的建筑产品平面和实体图形的测绘能力。

具体目标:1.学会绘图环境的设置功能,熟练地进行工程图绘制环境设置;2.掌握平面图形的绘制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大样图和施工图的绘制;3.具备利用图形打印知识印制工程施工图的能力;4.能够使用三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功能,进行常见建筑工程的实体造型;5.能对已建设完工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测量,并使用cad软件绘制出平面图和实体图。

(二)应知内容。了解autocad的基本结构;熟悉二维图形绘制、编辑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文字注释方法;能熟练使用图案填充技巧和尺寸标注方法;掌握块操作方法和三维实体图绘制、编辑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工程图打印和输出的基本知识。

(三)综合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基础工作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造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二、教学方法设计

总的思路是:该课程的行动导向化教学全程在机房进行,力争学生单人单机。整个教学过程有六个步:“讲解知识→操作示范→操作模仿→灵活运用→复述总结→任务讲评”。每个课时,教师用5分钟进行基本理论的讲解,用l5分钟实际操作演示,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

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安排如下:

(一)借助cad等级认证考试,推动学生对基本二维图形绘制方法的掌握。软件学习,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软件所提供的基本命令。教师若照本宣科,只讲述命令的含义及的使用方法,就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基本命令的掌握程度也不会好。消耗了时间和精力,却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如果将二维图形绘制基本命令融入cad认证考试内容中来讲解。迫于考试过关的压力,学生会较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命令及其应用技能。当学生意识到我们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实用的,这就能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得比较轻松,愉快。学生每掌握一个基本命令的使用方法,就等于掌握了通过相关技能等级认证考试的钥匙,所有命令学完并掌握之后,通过技能等级认证考试就会比较容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能有所提高。

(二)利用项目教学法,解决学生对基本操作命令掌握比较困难的问题。项目教学法要求老师将授课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来组织教学。如在讲授autocad概述时,就可以分成初识软件,明确软件应用领域、教学目标及学生就业实用发展方向等项目。既让学生便于接受,还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况且,因为各个教学项目之间都有相对紧密的联系,就比较有利于学生对cad绘图技能的系统掌握。同时,这种教学法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从而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采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次实践课,都让学生在上机时完成一定的具体任务。比如,在学习圆弧连接时,可以在老师演示完圆弧连接的技巧后,让学生用这种技巧去完成一个吊钩的图形绘制。这时候,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图形要素分解,再进行图形的绘制,在其中遇到圆弧连接时,提醒学时使用刚刚掌握的连接技巧。有针对性地布置实践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原因,这种教学模式,不会让学生感到得课堂的枯燥,反而会出现下课后学生不愿意离开机位的现象。

(四)实施模块教学法,加速学生综合工作能力的形成。项目教学法相对于模块教学法来说显得宏观一些。在autocad软件中,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autocad基础知识、基本绘图命令、基本编辑命令、文字和表格、尺寸标注、块和样板文件、绘制三维图形、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图形的打印和输出等模块。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按照软件的功能属性所形成的模块来安排教学。中职的课堂教学大多是间断性地安排课时,模块教学法能够较好地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五)推行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分层教学法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项目教学和模块教学是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但这里所说的分层是指在项目教学模式下对教学内容的再分解,使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变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技能,并根据技能的难度,安排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学习。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实践操作任务时,要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区别对待,以便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与自己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操作技能。

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AUTOCAD教学设计思路 篇2

一、在商务英语项目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的意义

1.商务英语课堂主要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讲授简单的句型、单词以及语法等。对于行动导向教学这种为用而学,学中用以及用中学的具体教学模式,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实践空间,将学生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实践中获得语言交际知识。

2.商务英语主要教学内容和接受教育的人未来所处职业环境里面的英语交际存在紧密的关联。行动导向教学所遵循原则是利用学习情境里面的行动这种方法来学习以及未来真实情境里面的行动而进行学习。由于商务英语属于职业英语,按照情境化教学原则进行口语训练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3.教师开展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时候,训练内容主要有:语内能力、语外能力、语言准确度、交际能力以及语用能力等。以往语言教学方式已无法达到当今教学需求,可是行动导向学习主要强调的是学生手、头以及心等器官功能的全面协调开发,可以起到促进教学目标快速实现的作用。

二、行动导向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项目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情境设计。对学生自身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工作情境。这是因为只有经历过实际工作过程,学生才可以切身感受并且理解社会交往,慢慢获得独立工作能力。构建主义理论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其认为教学设计关键内容包括设置教学情境。学生所处学习情境基本涉及到国际商务以及贸易工作内容,并且由简单到复杂安排学习知识,先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然后对其综合性商务能力进行培养,确保与学生学习特点以及职业发展规律相符。

2.以完整行动过程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和传统主要教学目的是传授知识的学科结构化具体教学模式不同,行动导向教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针对和专业存在紧密联系的职业行动领域具体工作过程,依据完整行动模式(其中包含有评估阶段、咨询阶段、计划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检查阶段等)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阶段)开展教学工作。凯泽斯劳腾大学的阿诺尔德教授等把这种行动导向教学活动过程划分成了四个一定要开展的学习环节,分别是接受任务环节、获得产出的独立工作环节、展示成果环节以及总结谈话环节。

比如教师在“receiving visitors”—商务接待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能够采取模拟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第一步是教师布置情景剧具体排演任务。第二步是学生以小组形式接受任务,明确任务实施主要目标并且完成计划。第三步是学生分配角色(其中包含有餐厅服务员、主人、酒店工作人员、客户以及机场工作者等),对所需道具进行准备,结束情景剧排演过程。第四步是学生在班级里面进行小组汇演,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或者是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依据教学实施过程可知,既应该训练学生商务英语句型以及词汇等的有效运用能力,同时还应该训练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工作技能以及商务礼仪等能力。因此,行动导向教学具有全面性,对学生各个感官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该教学组织本身属于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的一种学习活动,班上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设计、开展以及评价环节,让学生动脑以及动手活动保持平衡。

3.以教学为基础设置一体化教学场所。对于行动导向教学来说,其主要提倡的是从做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对不同视听多媒体手段进行充分的利用,设置模拟场景,尽量使学生熟悉并且感知商务场景,同时在仿真环境里面进行英文表演以及相关练习,将课本上面的理论转变成实践。

对于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系统来说,其应该有实景音视频有效投放功能、可以在后台对音视频进行编辑、可以控制情景切换、可以模拟真实场景、可以现场对录像摄制进行监控、具备回放功能等。

三、结束语

以行动导向为基础的商务英语项目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也就是在模拟商务情境里面学到商务知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获得语言技能。行动导向教学属于全新教学模式必须要多个方面的全力配合,其中包含有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完全理解行动导向学具体教学理论、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场地具有有效性等。同时还应该组织教师对具体教学理论进行学习,并且激励教师探索并且改革教学模式,在商务英文口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行动导向理论,以此来改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商务英语属于ESP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实际商务工作场景里面的英语交际能力。遵循行动导向具体教学理念,设置带有工作性质的一种商务英语学习情境,结合真实商务场景,有效组织并且实施小组教学,使学生在商务情境里面自然而然地学习到英语知识,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获取商务职业技能。本文主要对行动导向下高职商务英语项目教学的开展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思考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行动导向,高职商务英语,研究

参考文献

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AUTOCAD教学设计思路 篇3

拓展海外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

全球化趋势下,企业必须制定出国际市场的策略并构建相应的组织来开拓国际市场。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和海外企业的竞争力,可以选择OEM/ODM或自主品牌模式。例如,在欧美发达国家用OEM/ODM,而在亚洲、非洲则采用自主品牌的方式开拓市场。

联合模式也是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一种新的途径。企业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海外市场后,可以选择一个当地较为知名和具有实力的企业联合起来拓展市场,可以是品牌层面的联合,也可以是渠道上的合作,例如做手机搜索业务的易查在进入日本市场的时候,就找到了当地颇有实力的运营商光通信进行战略合作,对方不仅对易查进行了战略投资,还共同开拓日本的手机搜索市场,易查负责后台的技术,当地的合作伙伴则负责日本市场的推广和营销,这样的合作模式很快就让易查跻身日本手机搜索的前三名。

确立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获取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坚持自主创新是为了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掌握长期竞争优势,否则即使在短期内获得市场,但在技术上受制于人,则无后发优势可言,

与国外的大企业相比,目前国内的企业在技术上还处于劣势,提升技术水平刻不容缓,而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为企业快速提升技术能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设立合资企业,我们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通过共同研发,可以共享试验数据和前沿科研成果。

除此之外,在与外商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在知识的积累,积极汲取外来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持续执行技术工作。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改善企业的运营管理

对于转型升级中的企业而言,精细化管理是必由之路,这是延展咨询在多年来服务于国内企业所得出的实战经验理论。只有提高管理的精细度,扫除管理盲区、堵塞经营漏洞,才能赢得稳定的利润。提高管理能力要用到大量的方法和工具,业务流程重组、ERP、精益生产都是可行之路,企业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

在企业的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管理上的挑战,如业务环节复杂程度的增加、商业过程中交易对象的增多和业务动态变化的增加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AUTOCAD教学设计思路 篇4

1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概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教育大会1992年颁布了文件《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 文件明确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 希望通过跨文化教育实践来促进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最终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积极健康发展。2006年该组织又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 对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标准进行了阐述, 还明确指出跨文化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新增加的学校课程, 其理念应融入学校的教育体制和各门课程的教学, 尤其是外语教学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学校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而语言的人文性及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使外语教学成为跨文化教育最有效的阵地之一。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需同时实现外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目标和跨文化教育要达到的社会人文目标。

外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目标指掌握目标语言系统和语言应用技能, 体现了外语教学的工具性。《课程要求》中将英语语言文学目标具体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并针对不同高校的情况对英语能力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结合我国实情, 我国学者张红玲从意识、态度、知识和能力几个方面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目标[3], 目标体现了外语教学的人文性, 侧重学习者个人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 结果我国国情, 张红玲探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以推动在外语教学中开展跨文化教育以实现外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目标和社会人文目标[4]。

2 行动研究的含义和实施步骤

20 世纪40 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urt Lewin提出行动研究的概念, 50 年代行动研究进入了美国教育研究领域。Kem mis和Mc Taggart[5]对行动研究进行了重新定义:“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最基本的特征是‘行动’和‘研究’相互结合, 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改进教学, 以增强对课程大纲、教学和学习的认识, 更好地诠释和检验目前的教学理论。”Kemmis采纳了创始人勒温的思想, 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4 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我们按照这4个步骤进行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行动研究。

3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行动研究

3.1 计划

这一环节主要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制定行动研究的计划。

3.1.1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经历让我们意识到非英语专业理科学生总体而言存在如下问题:①因英语不是专业, 同一个班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对英语的兴趣相差极大, 英语能力总体偏低;另外, 由于自身专业课任务重, 无暇顾及英语, 英语能力提升难;②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记忆单词、短语, 通过CET4或CET6, 普遍不了解外国文化, 看待问题角度单一, 思想较为固执, 人文素养堪忧;③学生的课程中只有少数的人文学科, 课外又较少阅读, 人文素养提升渠道匮乏。

我们在2013级学生的第一学年中进行了文化教学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融入文化教学的课堂很感兴趣, 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有了改观, 在跨文化意识、态度、知识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 但仍需继续提升, 另外还存在着如下问题:①过去一年的课堂文化教学实践是随意的, 没有系统化以探索跨文化外语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②尽管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 但英语能力提升不明显。

3.1.2 收集资料, 分析问题

为了验证以上情况, 我们选择了四川旅游学院2013 级理科类2个班7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对两个班进行了第一次英语能力和跨文化素质调查。本调查表根据《课程标准》对英语能力的要求, 鲁子问[6]、鲁卫群[7]、李红玲[8,9]对跨文化教育、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阐释, 参照费小佳[10]的跨文化意识量表和Neuliep、Mc Croskey[11]的跨文化交际量表,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编制而成,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分为英语能力、跨文化意识、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态度和行为习惯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指向语言文学目标, 后三个维度为跨文化素质, 指向社会人文目标。量表设计成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 3 分为中间值, 共40 个问题。为测试尽可能客观, 发放量表前向学生声明本次测试数据仅供研究使用, 不会对其学业成绩产生影响。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分析 (见表1)

表1显示, 一方面, 学生在跨文化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方面得分较高, 这与第一年实施文化教学有关, 与预期的判断一致, 也证实了文化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 学生在“英语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这两项的测试中得分较低。深入分析, “跨文化能力”中主要是“运用外语沟通的能力”影响了这一项的得分, 这两项的得分结果表明, 学生的英语能力仍是硬伤。这也和我们之前的预测一致。经过访谈学生了解到, 虽然上课很有兴趣也积极参与, 但由于课外时间紧, 用在英语上的时间少, 因此英语能力提升不大。也有一些学生表示没有好的方法

3.1.3 跨文化外语教学行动研究计划

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人文素质, 我们开展了跨文化外语教学行动研究。研究时间为2014 年9 月至2015 年6 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遵循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制定行动方案如下:

1) 课外

①采用“原典英语自学法”[12]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 提升英语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

②推荐介绍中西方历史文化的经典书籍。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③推荐优秀的国内外英文报刊及网站。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阅读相应的栏目。

2) 课内

①每个单元根据单元主题, 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系统的文化知识, 学习并分享;听说、词汇、语篇教学中结合相关的西方文化进行讲解, 并与涉及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并讨论。

②每个单元结合单元主题、授课情况及当时时事, 确定主题开展讨论并写作。

3) 课内外结合

①课内适时安排活动展示学生课外学习情况, 并对课外活动进行检测、引导。

②课外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中。

课内外结合, 反复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通过课内外的听、说、读、写和分析讨论活动持续增长中西方文化知识、提升“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意识、提高“与人沟通”尤其是“运用外语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形成“向更好的学习”的习惯, 并在反复的讲解、练习、生活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将上述的意识、态度、能力和习惯等潜移默化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3.2 行动及行动中的考察

行动是指计划的实施。考察主要指对整个行动过程、结果、背景和行动者特点的考察。

1) 课外

在课外采用原典英语自学法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被动实施, 有的学生三分钟热情, 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坚持。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能否接受并坚持这一方法并非如学生所言“找不到好方法”或“没有时间”, 实则与学生自身的基础、对英语的兴趣、对老师的情感、做事的毅力、对工作生活的调节能力等有关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本着“尊重、鼓励、引导”的原则帮助学生调整目标和实践方案。

另外, 我们发现学生普遍没有阅读、思考的习惯。能自己坚持阅读英文网站新闻或者能读完其中一本书的寥寥无几。通过访谈了解到, 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 很多学生还表示对涉及历史、文化的内容读不懂。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 我们在课堂上将一些阅读新闻等应有的基本的文化常识、重大的历史文化知识等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同时, 调整书目, 并增加课堂上结合课文讨论新闻热点的频率, 以促进课外的阅读和思考。

2) 课内

学生对结合文化的教学非常感兴趣, 但对老师讲解文化时的立场很敏感, 因此我们的教师非常注意自己的客观立场和恰当表述。教师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的时候, 注意悬置自己的偏见, 客观地陈述各方情况、优势、不足, 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理性对待, 在对比中“向优秀学习”。

在课堂的分析讨论过程中, 我们发现, 较多学生没有文化对比分析及批判的意识和能力, 往往固执己见, 对文化持有偏见。因此我们进行讨论时, 尽量让学生各抒己见, 从不同角度探讨, 尊重每一种想法, 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不同、观点不同的事实存在, 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宽容、理解和欣赏。并在比较中“学习更好的”完善自己。另外, 我们发现学生不喜欢单纯的文化学习, 喜欢将课文、文化知识点与时事热点结合的分析讨论。

3) 课内外的结合

我们发现, 课内外如果脱节, 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就会很快产生惰性;如果课内外结合, 学生课外的练习强度会加大、自主学习也更加勤奋。同时课堂分享学生的资料,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但是我们的教育不仅限于此, 还要帮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平时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形成的情感、意识、能力、态度和习惯等运用到生活中,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了更新的认识, 认为英语的学习提升了自己的素质, 对英语课倍加珍惜。

整个实施过程中, 为方便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行动方案, 我们进行了档案记录。档案记录由学生听说训练简要记录、资料共享记录、学生情况调查、个别访谈记录及师生交流记录组成。第一周即讲明各档案记录的目的、意义和操作方式并开始实施。根据各种档案记录的反馈及时分析、反思, 进行教学调整, 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循环往复。

3.3 教学反思

一学年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结束后, 我们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考查学生英语能力、跨文化素质的提高情况;二是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3.3.1 学生英语能力、跨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为了验证本次行动研究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了英语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测试。本次测试采用调查量表、情景讨论活动两种工具。量表内容维度与教学前一样, 对具体内容及表述做了修改。情景讨论是学生就提供的情景话题进行讨论。

我们对两次测试的各部分均值、标准差等进行了组内成对样本t检验, 以考察实验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跨文化素质, 具体结果见表2至表4。

从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教学前后英语能力, 跨文化意识、能力、态度和行为习惯差值序列的平均值分别为0.76, 0.33, 0.69, 0.36, t值分别为-9, 52, -5.33, -6.81, -6.48, 其相伴概率都为0.000, 比显著性水平0.05要小, 说明教学前后各项测试结果都有了明显变化, 且显著好于教学前。从表2中教学前后标准差来看:对1、对3 两项的标准差教学后低于教学前, 离散程度增加, 深入分析, 对3 主要受“运用外语沟通的能力”项的影响, 这些与英语能力变化的实际情况一致:认真实施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而以各种理由没有认真实施或者放弃实施的学生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因为练习较少而退步, 导致差异增大。这一方面说明原典英语自学法是有效提升英语能力的方法, 同时也说明, 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不仅与有无好的方法有关, 还与我们前述行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有关。对2、对4 两项的标准差教学后低于教学前, 离散程度降低, 另外深入分析对3, 除“运用外语沟通的能力”项外, 其他项离散度也降低, 这些说明跨文化教学的课堂实践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普遍作用, 和实际情况相符。不过就个别而言, 有极少数还停滞不前或者提升较少, 说明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 是长期的工作。

我们将学生分成10 个小组, 提供不同的情景话题供各组随机抽取讨论,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从学生的表现看, 多数学生不仅英语表达能力提升了, 还能客观、多角度地看待、分析问题, 对同学的不同看法不仅能够宽容对待, 还能借鉴别人的观点、思路丰富自己的分析。

3.3.2 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并重

这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双重目标决定的。一方面, 英语能力是外语教学的初级目标, 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 不具备基本的技能, 就谈不上跨文化交际的实施。因此不能因文化教学忽略了语言教学。另外, 从我们的实践看, 实施文化教学对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态度和行为习惯效果显著, 但即使如此, 也并不足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文化教学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语言教学。另一方面, 单纯的语言教学是枯燥的, 且没有文化为背景, 单纯的技能即使在实际中运用也会障碍重重, 影响交际。另外, 如果单纯提升英语能力, 学生将失去通过文化教学获得人文素养提高的机会, 外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培养人”的终极目的。总之, 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要有机结合, 不可顾此失彼。

2) 课内课外相结合

课内外结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成功的有效且必需的途径。这也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双重目标决定的。课内通过篇章的学习系统地增长学生的知识, 为学生创造、提供针对性练习英语的机会, 同时在意识、态度和习惯等方面有意识地给学生适时适当地引导。这是绝大多数学生课后仅凭自学无法或者短时间内无法领悟和达到的。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要想仅靠课堂来提升英语能力, 或者仅靠课堂就能将所学转化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是不太现实的, 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练习、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 首先是要教会学生英语自学的有效方法, 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并帮助学生真正实施。其次是关注学生的生活, 通过帮助学生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从而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

3) 教师是关键

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需要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 丰富的中西文化知识, 还要使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态度真正成为教师理念的一部分, 才能使其在教学中自然而然渗透到各个环节。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适宜的目标, 选择与课本相关的文化知识讲解, 对中西文化进行客观地比较、分析、借鉴, 引导学生进行涉及价值观的讨论, 帮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无不需要教师具有合理的跨文化素质。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灵活引导能力可以说是整个课内外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

4) 因材施教, 因人、因事制宜

学生英语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需要因材施教, 因人、因事制宜。学生英语能力各不相同, 且英语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还涉及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习惯、对英语的认识和兴趣、做事的毅力恒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因此, 学生能达到的目标要因人制宜, 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也因人而异, 绝非提出一种方法了事即可。另外, 学生意识、态度、习惯等的培养和改变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师更是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果罔顾事实一味提要求, 将会适得其反。

4 结语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探索提升学生英语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有益尝试,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样本小, 实验时间不长, 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检验。加之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需要长期坚持。另外, 研究中发现, 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对教师的情感、自身做事的恒心、对工作生活的调节能力等是影响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素质和引导方式等是影响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关键, 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将对此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3][8]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 2012 (2) .

[4][9]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6]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4) .

[7]鲁卫群.跨文化教育引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

[10]费小佳.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 collegeEnglish Teaching[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6.

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AUTOCAD教学设计思路 篇5

田径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动,素有“体育之母”的美誉。在小学田径教学中,通过田径运动能够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挖掘其内在的潜力,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田径的教学质量差强人意,有待提升。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顾名思义,强调的是以“行动”为导向进行学习,教师要通过“行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行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是通过自身的行动认识世界,并在亲身体验中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世界的;作为个体的人在适应世界的过程中,通过顺应和同化这两种方式主动构建自身的认知结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主动构建的,而非被动接受的。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完成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从行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三、我国小学田径教学的现状

(一) 学校体育投资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 体育投资经费不足,导致学校缺乏专门的体育场地和专业的体育教师,体育器材也不能定期进行更新,这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田径教学的效果。甚至, 在农村地区的部分小学体育教师都是由班主任兼任的,其根本不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在田径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城市里的小学,也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其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小学田径教学的需要。

(二)小学田径教学所采 取的训练方式存在不足

我国的小学田径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田径成绩的关心程度都远远低于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关心程度。在具体的教学 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训练方法缺乏针对性,并未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而进行改变,导致小学生的田径成绩提升得很慢。

(三)小学田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指导不足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此时所形成的思想对其终身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我国目前的小学田径教学中,单方面重视对学生田径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其进行心理指导的工作。这种不足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小学生极易在赛前产生紧张心理,而影响其发挥。

四、以行动导向教学法提升小学田径教学质 量的策略

(一)以“跨栏跑”的教学解析行动导向教学 法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田径教学中,“跨栏跑”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下面以“跨栏跑”为例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问题。在传统的小学田径教学中进行“跨栏跑”的训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对跨栏技术进行综合性的简单概述,对跨栏的整体流程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进行分解动作的讲解,例如跨腿、摆腿、起跑、栏间跑等;最后才是训练学生进行跨栏跑。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小学田径类教学中概念性的知识点过多,这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作为小学生而言,正是活泼好动的阶段,其对概念性的知识点兴趣不大,课堂效果自然不甚理想。而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小学田径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导其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其次,教师概括性地讲解动作要领之后,引领学生按照预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跨栏跑的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技术要领进行讨论;最后,教师结合各组的讨论结果,对跨栏跑的要点进行讲解。通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其学习效果,而且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其团队协作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小学田径教学的应用 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以单元任务的形式激励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心理尚不成熟,其对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的理解并不透彻。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对于小学田径教学而言,将整个的教学任务分解为单元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第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对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的告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另外,教师要努力地将学生的田径学习与其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虽然通过小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但是,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小组的学习方式。

第三,前面已经说过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原则进行了分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既已确定了学习的模式,接下来就要确定学习的手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引导。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其在小组内的角色进行定位,尤其是需要确定每个小组的具体负责人,使其在小组内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

第四,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以促使其改正缺点、纠正偏颇之处,对于完成任务既快又好的小组、具有创新精神的小组、团队协作比较好的小组等也要给与奖励,为小组成员继续前进指明方向。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行动导向教学 法对小学田径教学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必须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改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自身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真正将新课改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实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小学田径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严格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的流程,让小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通过获取信息、亲身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此过程进行评估的模式,构建自身的认知结构。

其次,教师是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到小学田径教学中并促使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核心,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小学田径教学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一,体育类院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对学生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进行提高,以便于其在工作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对其进行应用。

第二,各学校在选拔体育教师的过程中,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还要对新课改的要求有全面的了解,能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入职以后学校还要定期对其进行考核, 以促使其时刻完善自身的教学。

第三,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以便于小学生接受的方式启发其思维,吸引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个环节进行学习,这都是建立在体育教师完善自身水平的基础之上的。除了参加统一组织的培训,小学体育教师还要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坚持日常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边实践边总结, 以实际的教学实践促使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摘要:目前,我国小学田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其应用到小学田径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便可共同促进小学田径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首先对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目前我国小学田径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行动导向教学法提升小学田径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希望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AUTOCAD教学设计思路 篇6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上世纪八十年代, 它是以“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为核心思想, 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 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 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 (目标) 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总体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因此, 教师的活动制定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 兴趣为导向, 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教学方法, 而是一个综合的教学法, 其主要包括了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

一、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于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 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文的任务是建立项目工作和它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清楚完成任务应该通晓什么知识、具备哪些技能等。一般引导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 任务描述: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书; (2) 引导问题: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 “找出独立应对任务的知识和方法”; (3) 学习目标描述; (4) 学习质量监控单:避免了盲目性; (5) 工作计划 (内容和时间) ; (6) 工具与材料需求表; (7) 专业信息; (8) 辅导性说明等。

引导文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也遵循完整工作过程的六个阶段:获取信息 (回答引导问题) 、制定计划、做出决定 (讨论工作计划和引导问题的答案) 、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

二、引导文教学法教学设计

现以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设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墙体砌筑项目里的加气混凝土墙体的砌筑 (内墙) 为教学目标, 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

(一) 学情分析

(1) 本课的教学对象:中职二年级学生。

(2) 特点: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课程开设在二年级第二学期, 学生已学习过砖砌体的砌筑理论, 参加了砖墙砌筑综合实训, 具备基本的砌筑能力, 大部分学生有动手的意愿和热情, 独立获取信息能力较强, 少部分学生具有独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加气砼砌块性能、砌筑工具, 掌握加气砼砌块的施工流程、组砌方法, 熟悉操作安全、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 了解环保要求。

(2) 能力目标:能进行加气砼砌块的砌筑施工操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 组织能力,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 爱护工具、仪器的责任感。

(三) 教学分析

1. 教学指导思想

依据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 制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积累专业知识, 掌握职业技能。以施工项目、任务为载体, 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独立计划、实施、决策、检查和评估的能力, 培养施工企业一线需要的项目管理人员。

2. 教学环境分析

学校师资力量足够, 可安排2名专业教师指导实操。学校有实训操作场地和工具、材料等条件开展砌筑实操工作。

3. 教学方法

根据学情和教学环境分析, 采用引导文教学法, 由引导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教材多种途径查找资料, 并独立理解、思考, 制定实施操作计划。从而让学生以行动为导向获取知识, 让教师有更多时间能够专心了解学生的个人学习进度和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

该班级共45名学生, 实训课安排指导教师2人, 学生分组按照3人一组。

(四) 教学环节设计

本项目教学计划6课时, 本着接近就业的标准, 按实际要求砌筑砌块墙体, 熟练掌握加气砼砌块的施工流程设计了以下环节:

1. 信息 (25分钟)

分发直角转角墙砌筑图纸 (见图) , 明确教学内容。针对加气混凝土墙体砌筑提出问题, 发放答题卡 (见表1) ,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查找答案。

说明: (1) 砌块尺寸:600㎜×200㎜×100㎜。 (2) 墙厚:200㎜。 (3) 全部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

2. 计划 (65分钟)

给学生3种途径查找资料, 避免用一种方法查找不全;由于学生需要理解所查资料并小组讨论, 因此时间应相应多一些, 使计划完备周详。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促进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加气混凝土墙体砌筑的实操方案。

3. 决策 (45分钟)

教师通过针对加气混凝土墙体砌筑的提问, 了解学生对该砌筑知识、规范、安全防护、环保、评价体系等的掌握情况;确定学生是否做出了正确的计划。

4. 执行 (80分钟)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加强学生对加气混凝土墙体砌筑知识和能力的结合, 总结学习成果。

5. 检查 (20分钟)

通过自测和学生间的互测 (见表2) , 强化学生对加气混凝土墙体砌筑操作规范、评价体系的认识。

6. 评价 (35分钟)

通过教师评价 (见表3) , 帮助学生对加气混凝土墙体砌筑实操有更透彻地理解和更深刻地记忆。最终教师给出各组最后的实训成绩 (见表4) 。

(五) 制定教学计划表 (见表5)

三、教学设计反思

引导文教学法是学生通过收集资料, 自己做计划, 最终完成任务, 再由教师评价。在整个教学中, 强调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想要很好地完成这个项目教学, 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学习主动性和抗压能力, 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项目教学中获得预期的能力, 达到教学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坚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但对于少数在调皮捣蛋、不愿学习的学生, 教师应加强对他们的引导、督促。

本次实训课设计要求学生要自评和他评, 虽然在理论课堂中已经给学生讲解了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的检验合格标准, 但在实际检验中可能会出现学生不能正确使用检测仪器或检测结果不准确等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本次课开始之前要让学生学会检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熟练使用各检测仪器。

本次实训课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具有砌筑砖墙的操作经历, 一般情况下各小组能顺利完成, 但如果前期不认真 (如操作过程中不注意检查, 出现较大误差) , 则此次砌块砌筑墙体时会出现问题, 不排除有的小组无法完成甚至需要返工。教师应该提前考虑到这种情况, 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大的偏差, 要及时纠正。

四、总结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正在改革, 作为一线教师应参与改革, 不断学习。每个教师都应该去学习、掌握、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改变教学理念,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不断进步, 不断适应新的社会要求。同时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特长等综合能力。

摘要: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引导文教学法应用于《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教学中, 进行引导文教学法与《建筑施工技术》教学链接的研究和探索, 完成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砌筑实训教学设计, 同时对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提出反思。

关键词:行动导向,引导文教学法,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寥树武.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AUTOCAD教学设计思路 篇7

一、语文课改的背景

近几年来, 我国各地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促使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召开了多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做出了一系列政策。国家教育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办学主动权回归学校。全国各地职业技术院校纷纷抓住机遇, 调整原有的部署, 借用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成功的经验, 结合实际, 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沿袭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紧紧扣住贴近学生, 贴近市场 (企业) , 贴近专业的“三贴近”的主题, 围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这一中心议题大胆实践。

近几年来,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课改蓬勃发展, 但是作为中职基础文化课的语文课程的改革途径, 却一直不够明晰。很多地方职校在专业计划设置中, 将文化课程大刀阔斧地砍了, 专业计划语文课每学期只开设40~60节况且在学制的最后一年基本不开设语文课。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提前离开学校赴厂矿实习, 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成了有名无实, 学生就业的能力和素质令人担忧, 尤其是就业中听、说、读、写、讲、思、评等职业基本能力与当今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和现代企业制度更是不相适应, 使人感到痛心。

二、语文课改中呼唤中职课改新的理念

学校的教育是教书育人, 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都以育人为先, 语文教学的性质是“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普教语文教学中的“道”, 是如何为上一级学校多输送品学兼优的学生, 而中职语文教学的“道”是什么?中职语文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专业的形成和就业能力中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文化基础课中语文教学, 若依然是传统的“字、词、句”和普教式的“夯基础”升学能力教学, 便失去了中职语文所赋予内涵与外延, 忽略了中职语文本身应有的特点, 失去了中职语文的教学规律, 中职语文“文道结合”的“道”无人问津。这呼唤中职语文教学的新理念的到来。

那么, 中职语文教学理念是什么呢?中职培养的应该是经世致用之术, 培养的学生应是知行合一的学生。在语文教改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如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探求中职语文教学的规律?如何坚持语文课改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这就需要语文课改教学的服务宗旨力求综合专业能力的引导训练, 突出中职语文“文道结合”的“道”, 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

三、语文课改实验教学的模式———模块化教学

语文课改的一个新的途径是模块化教学。文化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等各任课老师在教学应当引入崭新的中职理念, 语文课改更是如此。在每期上课前, 各任课老师测评学生的认知现状, 知识现状和本专业形成中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及职业铸就的基本素质需求, 制订学科“实施方案”和课改工作计划, 对各学科的教材知识重组, 组成新的模块, 同时提出模块化教学的要求。新生入学初, 向学生宣讲模块化教改教学的思路及考核评估的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好思想准备。如语文教材教改, 针对学生实际, 将中职语文第一至三册的基础合理糅合, 同时, 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 补充具有时代感的文章, 如金庸的武打小说、网络小说、专业类的说明文和应用文等。全书分六大模块 (上下两册) , 上册为三大模块 (记叙文, 说明文, 文学欣赏) , 下册三大模块 (演说辩论模块、实用文模块、文言文模块) 。各模块分四小模块:文章选讲, 读写知识、写作训练、语言知识。每个模块都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法选用、学法选用、教学设计、教学训练、教学反思等组合。教材模块化的组合, 促使了对教师教学的重新评估:从“教改思想、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基本功、教学评估”八个方面以百分制进行综合评估。这种设计主要体现在对职业教育内涵的要求, 从根本上转换师生的角色, 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回归,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全程服务。

四、中职语文校本课程设置的知识梯度和预期实现目标

普教的语文主要功能是夯实基础, 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对其他各学科起辅助促进作用, 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相应的基础, 同时具有育人的功能。中职语文与普教语文相比, 除语文相应的知识学习外,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即职业性、弥补性、服务性、实用性、发展性的特点。为其专业学习和发展服务, 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这是中职语文教学“文道结合”的“道”的体现。因此, 中职语文与普教语文在课程选编、教法学法的选择等相比, 有其自身的需要。所以, 我们在语文教改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

一是当今的生源良莠不齐的实际。语文课改教学必须体现“弥补”的功能, 即弥补学习思想、学习惯性、学习方法等。

二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 语文课改必须体现“服务”的功能。即语文课改教学必须紧扣“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市场 (企业) , 贴近专业”的“三贴近”主题。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 为学生就业前必备的职业基本素质铸就服务。

三是预测部分学生继续学习发展的前景, 语文课改教学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即为部分学生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

语文课改根据上述知识梯度的功能, 有其自身的目标:

第一, 要发掘“文道结合”在职业教育中“文”与“道”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 人文精神在中职语文中要得以弘扬, 使学生受到熏陶。

第三, 语言的应用规律能在专业学习中得到运用。

(一)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

1.教师为学生提供认知全程的服务, 重在教学设计、情境设计、学法指导、点评、补评、引导、激励等。常常选用中德合作研究的成果:行为导向法、情境熏陶法、拓展延伸法、点评法、补评法、激励法等。旨在导演一幕幕精彩场景。

2.学生分队组合。命名各种不同的代表队, 选出队长负责, 视不同的课型内容以不同的方式组织讨论, 课堂上常出现各队抢答题和各队必答题 (紧扣教学内容) , 以上讲台演讲、演说、读、背、写、听等综合训练的形式, 注重上下场的文明礼貌、礼节, 训练胆量。做到全员参与, 各队、各人展示自己的综合实力。

3.教学机智中选择贴近学生贴近市场 (企业) 、贴近时代脉搏的激励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及表现能力的方法技巧, 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二)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 增强思考问题, 借用信息, 筛选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 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提高演说、交流、沟通的能力, 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学生常用角色定位法、成果演讲展示法、自评法、互评法, 参与教学全程。

2.全程的教与学实现了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 而教师只充当了节目主持人或导演的角色。

3.发掘了中职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训练的丰富内涵。有序促使学生职业基本素质的铸成, 且得到了有效且规范的训练, 既体现中职语文教学之“道”, 又没有忽略“文”的教与学。

(三) 学生学习主体得以全方位回归。

1.变普教语文“夯基础、重应试”的教学为中职语文“补基础、重能力”的教与学。

2.促使中职语文教学重振雄风, 体现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服务。

3.营造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和市场化、企业化的教学氛围, 学生乐中学、学中乐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学生学习中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训练。同时, 又图解了“认知论”丰富内涵, 即:学科知识认识论、为专业学习认知论、为持续发展认识论、做人伦理认知论、就业能力认知论和交际社会能力认知论。

五、中职语文课改促进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的变化, 形成新的评价体系

学生高考指挥棒下的各级各类考试都以“平时作业+卷面考试=成绩”衡量教与学的成败。中职语文课改应打破这一常规, 力求务实有效地评价学生。

(一) 学生自评、互评、交叉评、纵横评自成一体。

平时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率和每次学生参与自评总成绩的和, 占该科成绩的百分之二十, 该项成绩由班长平常及时记载各队得分成绩, 期末汇总, 学生间组成评定小组审核评定结果。

(二) 教师评。

平时学生书面作业批改成绩占百分之二十, 每个模块学完后测评占百分之二十, 期末考试占百分之三十, 智能潜力占百分之十。对学生形成考核性评估的公式是:

100分=学生自评20%+模块测定20%+平时作业20%+期末考试30%+学生智能潜力10%

根据上述对学生一学期所取得成绩, 按A、B、C、D、E五个维度予以等级划分。A等为90~100分, B等为80~89分, C等为70~79分, D等为60~69分, E等为59分以下。

以上做法是我及所属院校语文课改小组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相信, 只要勇于实践, 勇于反思, 善于积累, 就一定能够为中职语文教学闯出一条新路, 一定能够为学生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全新的服务。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中职课程改革在“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视野下, 实施语文课改的思路及做法, 将当今中职改革的前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阐述了中职语文课改的理念、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建设及考核评估体系相应的做法。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语文课改,模块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襄译.重构多元智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蒋乃平, 杜爱玲.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对职教改革与发展的导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1) .

[3]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

上一篇:青年文明号工作环境下一篇:总结2017年团队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