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精选11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篇1

摘 要 阐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方式,提出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策略,并进行反思,以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画图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7-02

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能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好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然而,当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和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实现小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必须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运用方式

科学地制作课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目标与内容适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科学地制作课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可以适时地运用动画展示: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地爬行,坐在车里的小动物难受极了。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汽车车轮要做成圆形。接着再显示一组车轮同是圆形但车轴位置不同的对比画面,认识车轴正确位置,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画图板讲电子课本 首先,先从教材的出版社网站上下载电子课本,比如下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打开北师大出版社基础教材网,点击“小学数学”,再点击“电子课本”,按照下载图片的步骤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为查找方便,可以对图片进行重命名。上课时,只需打开相应的文件夹,把图片在画图板中打开,就可以指导学生上课了。为使笔迹清晰、醒目,最好用刷子写字,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随时更换颜色。如“小蚂蚁搬家”“送信”等游戏活动,就可以先用“选中”工具选中,再进行拖动,这样就把静态的教材图片变成了动态的游戏活动。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成课件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利用画图板就非常方便快捷,很适合平时的教学。

画图板辅导同步作业 在辅导学生同步作业时利用画图板更为方便。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图形多,学生不会读题,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观察图形,认识钟表,看图写算式等。于是先把同步作业在扫描仪中扫描成图片,上课时在画图板中打开,教师再辅导讲解,就很形象直观。如果将这些图画在黑板上,不但画不像,还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对一题多解的题目,利用选中工具,按住Ctrl键进行复制就可以了。讲完题后切记关闭时不要保存,下一次复习还可以用。

画图板评讲试题 在复习迎考阶段可以从网上下载试题让学生做。如果在Word中做,题目排版容易混乱,特别是高年级数学出现分数,更不好打上去。可以把试题复制到画图板中去做,只需在Word中选中题目进行复制,然后粘贴到画图板中;如果版面较小,就点击“放大镜”进行放大,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评讲试卷了。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随时画一张笑脸或打上100分以示奖励。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策略

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创新地创,更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设计。当然,课堂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以生活问题为素材,这是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然而,教学中存在明显的不同于普遍现象的生活问题,具有学科规则、逻辑性、规范性、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取用生活素材,又要高于生活素材。应该善于“凭空想象”“一切都有可能”地进行创造、自我设计。当然,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学习规律的尊重也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当前的热门话题引入数学课,降低自身姿态,以童真的眼光、心态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课堂情境创设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或引入卡通人物以引起共鸣,或插进有明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或展示学生急迫求知的过程,用信息技术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降低他们在新知认识理解中的抽象逻辑能力要求。

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整合运用,以目的单一要求为上,以直观感觉为佳,以简洁易于操作为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多维立体的感官同时综合调动是难以做到的,也是很疲劳的。对于小学数学知识而言,也没必要深挖,更不讲究曲径通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教学过程演绎成纯粹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展现,更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追求的是在急需信息化教学技术辅助的环节,应该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比如情境创设、动态过程展示、白板讲演的操作、矛盾冲突、形象画面的呈现等。而且,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信息化教学推进的目的、过程、效果都要单一性、直观性、针对性强。一般说来,一节课中,教学的重难点宜于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进行有效化解。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反思

把握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方向、程度、价值很重要。时下,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整合课堂的尝试很多,如展示课、亮相课、比赛课,都极尽信息化技术展示之能事。然而,热度过后冷思,是否有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不知轻重之虞呢?还是那句话,智慧性、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就是为了辅助学科教学。

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不单是对于教师有要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认知心理、成长规律的尊重。所以,要从备课角度出发,从把握学生学情角度出发,正确地理解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不能逢课便使用信息技术,不论学生年龄、不分阶段地照搬他人课件,这样实现不了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主动有效”课堂建设。

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的积极有效,这对于教师也提出巨大的挑战。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获得新的教学辅助技术。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本身来辅助教学,教师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孩子般的纯真心发现并欣赏学生对生活的一切并感知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卡通人物形象、热门流行话题、童真的俚语等,虽然不必是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却关乎能否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促进“主动有效”课堂的生成。

总之,当前这个信息时代,无论是政策还是社会力量,都是外部因素,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外因,学校自身努力才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在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者的信息意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自主创新精神才是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篇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智能发展和心理成长的催化剂, 学生如果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把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 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问题, 自觉地学习, 并乐在其中。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重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好像磁石一样, 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为教学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 巧设疑问, 设置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积极投入课堂教学, 并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七的乘法口诀》一课时,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七巧板, 七个神奇的图形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这么多美丽的图案, 老师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块七巧板, 同学们,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样的提问, 就能让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创新探究, 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再慢慢地向抽象思维过渡。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通过形象思维理解抽象思维, 从而掌握知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通过将图像慢放、定格、重复、加速等变化, 再加上色彩和声音配合的效果, 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又生动逼真的动态教学效果。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获取数学知识, 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 把应用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转化为形象的图形———线段图, 并且创设数学活动物景。通过课件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寻找条件和问题, 把单位“1”和几分之几的数量关系具体化,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 增强思维能力。

三、拓展时空, 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知识更难掌握, 这就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受到局限。而教学重点内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要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更好地掌握, 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让信息技术进入课堂,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就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和思考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如信息技术能把静态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演示, 还可以充分利用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 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这样就能让学生领会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 就可以运用课件演示,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清楚地理解题中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课件出示一条铁轨, 让两列火车在轰鸣声中陆续从左右两边分别驶出的动态画面, 直到相遇。这时课件出示了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 甲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 再过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这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了线段图, 并标出了火车每小时所行的路程。这样教学难点就在火车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线段图中得到了解决。学生就能很快地列出算式解答, 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四、直观呈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色彩反差将教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加深印象, 并能在课件中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各种画面素材直观地显示出来,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并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传统的教学对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难于展现, 让学生不好理解。信息技术就可以利用课件把圆分成若干等分的扇形剪开, 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 从而推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因此,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 获得知识, 得到正确的结论, 并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这样就能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五、及时反馈, 实现精讲多练

精讲精练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多练, 就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通过反馈,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从而实现精讲多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反馈, 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反馈的单调枯燥, 让学生把做题当做一种乐趣。如学生在练习时, 如果答错了, 屏幕上就会显示“再努力”, 然后配上轻松的音乐, 在轻松的氛围中, 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思考。又如教师讲完后, 利用课件出示练习, 再进行反馈, 这样就能及时地检查学习效果, 通过反馈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不足, 又知道自己的进步, 从而不断增强内部驱动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模式 能力 有效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是运用小黑板、教材、粉笔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难出现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且学生的学习基本是枯燥的记忆、强化训练、达标检测等,很难有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将认知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依据,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整合优质数学资源,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作用,尝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教学的过程,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而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有效弥补了这些不足。尤其是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具有可思考性、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进行“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尤其是绝大多数小学生没有接触过圆锥体,对圆锥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给教学带来了认知上的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使学生尽快掌握新概念,增加学生的认知兴趣,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图片,并用动态的彩色字体显示相关概念,如圆柱体的底面、侧面、高。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以及动态的文字信息,轻松理解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概念,以及相关数学术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出问题假设,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是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方法。只有有了问题,学生才知道探究的目的。有了学习目的,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被激活。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很差,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巧设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自主探究的状态。这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为此,在探究式数学教学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巧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条件、平台,让学生自觉进入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圆锥”的教学中,由于圆锥的体积公式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出示一个圆锥形的土堆,一个圆柱形容器,使它们的底面积和高相同,再让学生进行探究,把土完全放入圆柱形容器中,看放多少个这样的土堆可以把这个圆柱形容器盛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式学习,发现三个完全相同的土堆可以盛满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从而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 1/3Sh,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充分利用所得的探究数据和重要的信息资料以实现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所以学生对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式学习恰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高速度、高质量地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另外,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对结果的猜想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进行“探索规律”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需要探索的一系列数据,或者是提示寻找规律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启迪,或者是探究方法的暗示,为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任务提供思路,为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提供条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探究式学习,使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形象、具体,这种数学探究式教学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和趣味性,使原本枯燥的、难懂的、抽象的数学知识更易于理解,提高了数学教学效果。另外,教师通过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掌握数学概念和原理,可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篇4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的重要学科,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达到深度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课堂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动漫卡通,锦上添花——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和谐愉快的求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制作的课件,创意独特,设计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几个表情丰富、夸张传神、风趣幽默的动态人物,使教材活了起来,并将数学思想融入其中,使课堂充满人性、智慧与生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新课导入时,“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出示多媒体课件:森林运动会,小动物热闹的场面)大家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欢聚在一起,正准备举行一场热闹的运动会,他们邀请我们一起参加,你们想去吗?”在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愿意时出难题,“森林离这里很远,我们要一起乘车去,但要在早晨这个时间(贴7时的钟间模型)出发,当钟面上的指针刚刚指到这(贴6时的钟面模型)有个小朋友就来到了集合的地方,却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也没到,孩子们,这是为什么?(噢,来早了)还有一个同学是这个时间来的(贴8时的钟间模型)他也是一个人都没看见,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来晚了)看来,我们要做遵守时间的好孩子,要想顺利地乘车去大森林,就得先正确认识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和钟表兄弟交朋友。”这一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思维动力的催化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参与的兴趣,更激起了学生急于求知的欲望。

又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中,我开始教学时首先利用课件演示一个故事:“蜜蜂和蝴蝶比较东西的多少?”把着两种动物的争吵过程演示出来,顿时学生就融于情境中,都显得很着急,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理解到如何去进行比较两数的关系。

二、游戏互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示范课《分苹果》上,教师展示课件给出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九一九好朋友;你拍二,我拍二,二八二八手拉手;你拍三,我拍三,三七三七好伙伴;你拍四,我拍四,四**六一起走;你拍五,我拍五,五五伸出一双手。学生两人一组,边拍手边读儿歌: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10的组成,其乐融融。这样,把游戏与知识融为一体,操作起来简单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

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由多种图形组成的卡通人物灌篮高手,由灌篮高手提出问题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我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呢?”哪个部位是长方形?哪个部位是正方形?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呢?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数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三、设疑问难,雪中送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可能性》一开始,教师先请学生们观看《阿凡提的故事》电影片段:阿凡提给财主家做工,发工钱时财主刁难他:如果你把这袋金币抛向空中,落地后全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袋金币就归你所有,否则,你就得赔我一袋金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说说看,阿凡提能得到这袋金币吗?”课堂一下炸开了锅,众说纷纭:有的说阿凡提不可能赢,因为金币太多;有的说阿凡提不一定能赢,要看运气;有的说阿凡提一定能赢,因为阿凡提很聪明,一定能想出办法;也有的说阿凡提不能接受这个挑战,因为比赛不公正„„教师由此归纳出“不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几种可能的结果,导出课题,并再次提出问题,设下悬念:“教师要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们谁能帮阿凡提出主意,赢得这袋金币呢?”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在关键处展示课件,设疑释疑,犹如雪中送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教学《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到一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走。这时,唐僧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问路,孙悟空上前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右”走;而猪八戒往回走时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左”走。两人回来时,孙悟空向唐僧说“右” 走,猪八戒向唐僧说“左” 走,两人为“应走哪一边才对?”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

四、形神兼备,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生动直观、图文声并茂的优势,来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教学内容,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利用计算机课件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图画生动逼真地显示出图形的拼剪、旋转、平移的过程,同时配以动听的声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无需教师用较多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就自然悟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迁移,强化了新知,突破了难点。

又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篇5

摘要: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项人们生活学习的基础交流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相处方式,更在教育事业上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应从小学阶段就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运用的技巧,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电脑游戏;教育;小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28-02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技巧,在面对学习时往往比较迷茫,不知道从何入手,也不知道如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大都不能完全理解,遇到学习中的困难难以理解,学习信心逐渐降低,对于学习的兴趣也逐渐降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做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教师应大胆地将电脑游戏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1.电脑教育游戏的产生背景

电脑教育游戏是一种以教学为目的的电脑游戏,与其他休闲娱乐的电脑游戏不同,电脑教育游戏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工具,带有一定的教学性,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自信息技术传播以来,电脑游戏就成为了大多数青少年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虚幻的游戏世界改变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方式,对于生活中心烦的难受的问题,在游戏世界好像都能烟消云散,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其中。调查显示,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电脑游戏的痴迷程度都普遍较高。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电脑游戏逐渐占用了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时间,学生对于电脑游戏的兴趣逐渐超过学校学习的兴趣,电脑游戏的弊端逐渐显现。

为了让学生将学习的重点从电脑游戏转移到课程学习中,电脑教育游戏应运而生。电脑教育游戏是将教学课程中的一些知识和科学引入到游戏中,将枯燥无味的课程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课程知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电脑教育游戏巧妙地将学生对于电脑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

2.电脑游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学科。而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不能像对待电脑游戏一样充满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们操作电脑,为学生们演示一些教学基本操作,学生大多没有跟上教师的思维,课堂参与度较低。在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课堂中,教师一旦解除了对学生电脑的操作让学生自行联系巩固时,学生大多打开电脑游戏进行娱乐而忽视了计算机实践课程的目的。教师应创新教学思维,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电脑教育游戏,让学生主动进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学情况,提高教学效率。

2.1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对教材中的一些概念进行阐述,学生往往不能理解;电脑实践操作时,学生由于对教材知识的积累不够扎实,实践操作中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越来越低,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大,无法真正学习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特殊性,教师为学生设计电脑教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课程知识,无形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

相比较于“学信息技术”,“玩信息技术”在本质上改变了学习方法和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课程学习中。例如过关类游戏,教师将课程知识设计在游戏中,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才能过关进行下一关的游戏,以此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在游戏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设计任务为学生及时指出错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问题,对于学习还没有养成一种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于在课堂上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对于课程知识学习较为被动,教学效率低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拥有其特有的技术性和功能性。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主要媒介是电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电脑丰富的图像和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

自信息技术普及以来,脑游戏就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关注并且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玩电脑游戏成为学生在课后时间的主要娱乐方式,占据了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学生在电脑游戏上占用了越多时间,在学习上能付出的精力就越少。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容易被形形色色的电脑游戏所吸引,对于学习这种相对枯燥的事情兴趣逐渐降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电脑游戏的狂热,在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的前提下设计电脑教育游戏,将信息课程知识巧妙地引入到电脑游戏中。将知识用电脑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电脑游戏的操作中吸收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电脑教育游戏的运用,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电脑操作中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总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电脑游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难度分出层次,运用到游戏中设计成过关类游戏,递进式地辅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一新型教学方法,不仅能改正学生对游戏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将电脑作为一个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仙.重新认识教育游戏――中外学者畅谈教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06)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篇6

重兴完小俞亚芬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提高促进

【内容摘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正确地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大力开发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数学课堂教学上,变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扩大他们的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声形俱全的教学情境,充分使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发展思维。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很大。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根据现实生活,借助现代媒体的优势,创设这样一组卡通画面,骑着圆形独轮车的卡通从画面中缓缓地行驶,紧接着驶出一辆正方形的独轮车,随着音乐的节奏一下一上颠簸的行进着。这样生动形象的卡通生活画面不仅让学生有了感官的刺激,更让学生从感官的刺激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问题由然而生:为什么圆形的独轮车不会上下颠簸?这与圆形有什么关系?等等,带着对问题的好奇,从而产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圆形的秘密的动力和兴趣。利用多媒体音、形、象等功能辅助教学,教学信息呈现丰富多彩,学生赏心悦目,个个精神集中看着大屏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应以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为切入点来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特别是涉及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单靠传统方法是讲不清,理不明的。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难点,其中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单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肯定是体验不深的。此时,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把圆分成8、16、32、64份„„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初步感受了极限的数学思想。这样利用解决知识的重难点切入进行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新知识时,总会碰到一些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恰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课本中的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其自身与知识内容之间建立可体验的事实材料。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加法的初步认识”,学生虽然在未读小学前已经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但对于加法它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了3个鱼缸,其中两个鱼缸里有鱼,鱼儿正在欢快的游来游去,另外一个是空的,接着两个鱼缸里的鱼同时倒入那个空的鱼缸,是学 1

生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这时在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边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在认识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动静结合,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激趣入境、激情入境的过程中,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层次信息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浓缩信息,资源转化为能量,量变带来质变,认知行为水平逐渐接近及至达到认知目标。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化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只有学生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东西,才是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以往教师当搬运工,单项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首先利用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解决 37+18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又利用计算机可以任意拖动图像的功能,给学生出示了37朵黄花,和18 朵红花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自己能否找到计算的方法:

有的学生先从37朵黄花中拖2朵黄花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20朵,再和35朵合在一起即:18+2+35;

有的学生从18朵红花中拖3朵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0朵,再和15朵合在一起即:37+3+15;

还有的将整捆的拖在一起,再将零散的拖在一起即:(10+30)+(8+7);还有的将10朵红花拖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7朵,再将47朵和8朵合在一起即:37+10+8

也有的先将30朵黄花拖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48朵,再将48朵和7朵合在一起即:18+30+7

„„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拖动花朵寻找计算的方法,由于计算机设计了返回程序,所以有的学生一人就想出了好几种方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讲解,体验着成功的愉悦,通过学生互相交流,促进了学生多向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借助

五、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以往教师课堂上的统一节奏统一策略难以照顾不同差异的学生,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改革途径。学生可以利用键盘或鼠标控制学习节奏,还可以通过菜单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或帮助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学生从过去“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他们可以以“研究者”的身份用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表述等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形成对数学新的理解,能力的提高。而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交互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的检测与反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单元检测等,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有效途径。

总之,时代在发展,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育》

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启迪学生写作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 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多媒体能展示形象、直观、生动的素材,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 很喜欢这样的素材。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课上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作文信息, 通过多媒体展示直观趣味、生动直观、富含想象力的作文素材, 以启迪学生写作思维, 培养学生创作灵感, 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在这些鲜活的写作素材面前,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写作情感得到了激发, 为写作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 在学完《济南的冬天》时, 教师借机进行了写景作文教学训练,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 谈一下自己家乡的冬天。为收到好的写作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家乡冬天的美:深冬季节, 整个大地白雪皑皑。水面结成厚厚的冰, 孩子们在冰面上滑冰, 有的孩子在雪场上滑雪等画面。每一幅画面无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使学生产生自主创作的欲望, 打开了学生写作的心灵之门, 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素材基础, 也为学生写作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思路,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生活课程资源, 使小学作文教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创作出富含真实情感的作品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含有很多的课程资源,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发掘这些课程资源, 为作文教学服务。作文是生活的写照, 因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通过对鲜活的生活课程资源的理解和感悟, 创作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来,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通过细节描写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比如, 在进行高年级“回忆我的童年”的作文教学时, 教师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特点, 让学生走进生活, 和自己的长辈了解自己的童年趣事, 也可以和比自己大点的朋友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的, 学生还可以让自己的亲人带着自己去社会寻找童年的记忆。在进行作品欣赏时, 我发现很多学生忆起了自己童年的故事。比如撞拐 (又叫斗拐) 、滑冰、垂钓、水车、丢手绢, 还有的学生写出了打弹珠 (又称打玻璃珠、弹玻璃球、弹球儿、打弹子、弹溜溜) 、抽陀螺、滚铁环、翻花绳等等。这些童年趣事给学生留下了很好的回忆, 每一个故事学生写得都有模有样。尤其是从每种游戏的规则、玩法、胜负对比等方面写得条理清晰、细致入微。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真情实感, 都体现了学生对童年的热爱和留恋, 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地方的游戏文化, 收到很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搭建网络沟通平台, 实现学生的在线交流与互动, 综合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网络已走进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作文教学更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由于学生每天都能接触网络, 在学校、家庭、社会上都能接触网络平台。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浏览信息, 既能丰富学生的写作手法, 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与互动, 实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 学生与名师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沟通中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技能, 综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比如, 在学完老舍的《我的母亲》时, 教师趁机留下写作任务———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母亲。我留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构思、撰写, 下周作文课专门进行“我心目中的母亲”的交流与欣赏。为收到好的写作训练效果, 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利用QQ、微信、博客、空间等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在线交流, 说出自己是如何构思的, 从哪个角度去描写母亲, 用什么手法去写作等。通过交流, 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规范了学生的写作行为, 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写作技能, 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素养,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整合作文课程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 在实践运用中培养写作技巧, 综合提高写作素养, 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梅.信息技术在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考试周刊, 2011 (56) .

[2]杨君.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课程教育研究, 2012 (27) .

[3]季红翠.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8) .

[4]李安民.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4 (5) .

[5]蔡锦双.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中旬, 2014 (8) .

[6]许丽霞.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读写算:教研版, 2014 (12) .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恰当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还可以突破数学的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

1、教学课件资料信息的多元保证。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料主要以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为载体,在内容上容易受到资源限制,在便捷性、可编辑性和交互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信息海洋中搜索各种各样的文本、图片、视频及三维虚拟现实等信息资源。如此一来,教学课件所蕴含的资料信息有了更加充分的保证,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2、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具有純真、好奇、乐观、可塑性强的优势,但也有抽象思维不足的一面。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一直是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富于变换的屏幕形式、动态新颖的教学题目都可以使小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这也有利于用形象化的手段来表示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这些数学知识具有了一个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情境,细腻的图象、悦耳的背景音乐,栩栩如生的动画不仅有助于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更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在计算机等信息媒介的帮助下,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客观事物的数学变化过程。具体而形象的数学知识取代了单纯的教师宣讲,主动学习淘汰了被动吸收,学习效率必将大幅度提高。

3、教学策略的全面优化。有了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策略的优化上就能够得到有力助手。图、文、声、像等可以用来充实教学内容,网上丰富的教学课件可以用来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将大大改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动画的渐变、叠加等效果来对分子分母、比例、统计等数学难点进行直观化演示,这不仅可以从感性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直观认识,更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对于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改进教学策略。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强化训练( 题组训练) 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而利用信息技术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用Authorware,PPT 等软件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如果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或人物动画:“你答对了,真了不起!”如果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而传统的教学大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学生和丰富的资源完全隔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小。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作用。如果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则学习过程中容易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于爱玩闹的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更加让他们感到无味。为此,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在学习“分数加减法”知识时,可以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笔者曾经试过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讲授采用日常生活中事物增减方法来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法。以“1/2-1/4=?”为例,笔者先用视频展示一个切了一半的苹果,然后再用刀切一半,问小学生最后还剩下多少份额的苹果? 通过视频展示,可以把单调的数学分式计算形象化,小学生能够直观学习,掌握教学知识内容。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在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通过文字与图形的形象动态化,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使得学生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比如,在讲授“角的有关知识”时,由于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没成行,传统教学模式下,他们很难理解角的概念以及角度等知识。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先在屏幕画出一个亮点,然后从这个亮点引出两条不同颜色的线,始终保持亮点和线条处于闪烁状态,小学生看了图画后,很容易明白角的含义,以及角是怎样形成的,即角是从一个点引出两条线所形成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告诉学生,那个点称为顶点,两条线条分别是角的边。最后,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如下动画: 一边固定,而另一边绕点旋转,则可以形成不同角度的角,学生在观看动画的时候,很容易明白角的大小( 角度) 与边的叉开程度有关,而跟边的长度没有关系。总而言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轻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效压缩学生学习时间,大大提高学习效益。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巩固学习成果。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数学知识实际应用更是难以做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将数学知识讲透,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数学知识点,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运用。讲透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条件下巩固学习成果。

5、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数学的本质是理解,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而信息技术有力地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使学生扩大直观形象的视野,模拟微观世界,构造数学多表现形式,从而加强了抽象数学概念的解释与理解。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难题迎刃而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总之,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应用手段,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雪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利与弊[J]. 考试周刊. 2014(56).

[2] 杨荣花.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篇9

定西市安定区大庄小学王福祥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频繁地走入课堂,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的容量之大,内容之广,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可以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写作能力,发展思维,拓展视野,进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可以增强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多媒体教学过程不同于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声像并茂,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更为直观的刺激缩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接受时间。

学生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渠道,但应逐步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型向现代教育手段型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表现出无穷魅力,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们既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内力,因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又减轻学生负担。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识字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现在使用的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1、运用多媒体,激发识字的兴趣。

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的探索知识的奥秘。“学之不如知之则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

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2、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 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清(清水)晴(晴天)青(青草)蜻(蜻蜓)睛(眼睛)情(心情)请(请坐)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利用媒体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电教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 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苦不堪言。学生厌学严重,不想学,讨厌学。形成了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纠结。因此让中国的基础教育迈入了危险的边缘。在信息化的时代,有机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大容量的信息,通过图片,漫画,声像,等组合制成课件,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加互动,激发兴趣。有着很好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教学《翠鸟》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

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气。实践证实,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先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信息技术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加上声、像、三维动画,使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可以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练习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熟悉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多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和虚拟现实,能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提供想象与思维的空间,促使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让学生保持轻松愉悦、旺盛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

课文中的许多事物,由于年代久远,时空限制等,使得学生学习课文时,很难把握住作品的意境。利用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使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例如《詹天佑》一文在教学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准备了详实的关于詹 天佑的身世及工作情况,当时旧中国的内忧外患等资料,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且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使学生从心底深刻地感悟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

工信息,能极大地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时间和信息量,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在信息素养方面也得到锻炼提高。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篇10

摘要: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美术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探索,合理地把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合在美术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美术 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价值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

电脑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方式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网浏览、搜寻素材进行绘画创作,或者采取另一种绘画形式——电脑绘画。这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诱人的前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一、美术欣赏课直观生动

过去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或录像带,并且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因此,不少教师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畏途,本来应该非常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课,变的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借助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就很容易了。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借助电脑多媒体,不但可以用常规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静态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演示,让建筑作品旋转活动起来,让学生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比如:使用这种手段在中年级的《立体构成》与高年级的《组合形体写生》一课中,可以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学生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浏览路线,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浏览一座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又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欣赏课《各种各样的建筑》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不同类别的电子图片和指导性的网页浏览路径,深刻理解到了建筑的不同种类和功能,以及建筑的文化背景。这种效果是一页美术建筑图片,无法比拟的,也是空洞的理论所无法达到的。

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中,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工艺设计方便快捷

小学美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欣赏课、工艺课、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练习,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电脑软件中提供了许多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学生在电脑中可以进行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非常方便、快捷地完成作业。比如:小学五年级的《形的重复》一课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中查寻基本图形,然后利用画图中的复制、剪切、粘贴等命令,很轻松、简练地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重复构成图形,并可以自由换取颜色,甚至可以利用绘图工具使基本图形任意旋转角度,学生可以很快的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

例如:在低年级《图形的重复》这一课中,学生可以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运用方向、大小、颜色的变化,进行动画设置,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这样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的感知能力。

如果软件中安装了中文美术字库,各种字体(如宋体、黑体、圆体、综艺体、楷书、行书等)的选择使用,对字形进行位移、缩放、拉伸、倾斜、立体化、材质化等编辑处理,就会得心应手。过去在平面设计中遇到的大量复杂的手绘难题,在电脑上就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三、绘画教学的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电脑绘画有很大优势。小学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侧重的是素质教育。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他们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我们的美术教育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综上所述,小学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如下积极意义:

1.教学观念更新,既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又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人才,创造信息化社会的文化环境。

2.手段先进,为美术课实现高层次电化教学提供了方向与方法。

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对培养实用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4.有效地实施愉快教育,让学生肯学、乐学,有利于身心发展。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

2、《浅谈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合开发利用》 罗焱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儒德主编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刘坡小学:李丽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篇11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电脑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在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学起着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兴趣 思维 高效课堂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航空、经济、医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同样,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逐渐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传统数学教育,都是依靠一些简单的教具来进行教学,而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电脑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在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学起着显著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动画、图像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新课就显得极为重要。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简单快捷的方法。传统的激发学生兴趣只是简单地利用一些图片、故事等来进行,但很多学生却引不起兴趣来,教师也为精彩的情境无法表达而感到郁闷,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解决这个问题。现代信息技术能设计以趣味图形、图像、动画、数字、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精炼的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吸收、转化。

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可以将所需要的物体通过图形的移动变化来进行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切割大图形推导出图形的面积公式,另外再加以文字、声音等形式的辅助说明,学生更加好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玩中掌握了知识,正如我国数学家陈省身说的:数学好玩。通过利用现在信息技术,学生在玩中就掌握了知识,没有觉得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最佳年龄,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创新上有它独特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融合性,是人和计算机的融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数学作为一种培养思维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一方面,这种抽象性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的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上的主要障碍。传统教学手段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起来都会比较困难。使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抽象知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重难点都是通过反复练习等题海战术来解决,学生对于重复进行同样的问题会感到心烦、枯燥、焦急,以至于放弃。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事倍功半,还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因此,这种方式往往会出现得不偿失。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图形、声音、动画等,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利用计算机演示图形变化,模拟实验过程或思考过程,有将教学内容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弱感为强感,化繁难为简易等优点。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节省时间

传统教学手段使老师在板书以及学生展示时浪费了大量时间,但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投影可以缩短很多时间。当然,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实物投影上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预先备好的课非常紧凑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快速的获取知识,而不必在等待中浪费掉时间。这也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体现。优秀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更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在节约了大量时间的同时也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教师可以利用这“多”出来的时间进行一些题型的练习。

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也使教学内容、教材形态、教学方法发生了重要变革。恰当地选准多媒体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山,艾光涛.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山东教育研究网,2010,(05).

[2]张晓鸿.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2011.

上一篇:银行综合柜员个人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母爱是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