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精选9篇)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篇1

为降低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发生率,特制订本制度。

一、疖、痈、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2.积极治疗皮肤病,减少皮肤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防止继发感染。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扁桃体炎、龋齿及手足癣感染。

3.及时更换被污染的衣服及被单。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压疮

1、压疮高危患者住院期间,积极消除患者压疮的诱发因素。

2、护士在工作中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每班切实落实防范措施,并对皮肤情况进行严格交接班。

3、避免组织局部受压,压疮高危患者班班交接皮肤情况。保护骨突和支持身体空隙处,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

4、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

5、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翻身后用防护剂按摩受压部位。

6、促进局部血运: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全身范围关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紧张,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经常检查、按摩受压部位,定期督促、协助患者温水擦浴,全身按摩。对处于被动体位的患者,视全身情况开始进行独立的功能性上肢运动,能促进血管功能恢复,预防压疮的发生。

7、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同时应补给足够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不能进食的患者,应协助医师予以静脉补充。

8、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

9、发现有皮肤压红等压疮先兆及时处理。

三、烧伤感染 1.防止外源性感染

⑴烧伤患者应安置在有消毒隔离条件的病房,对病情严重者进行保护性隔离。

⑵烧伤隔离病房内空气保持清新、流通,必要时进行动态空气消毒。⑶进入烧伤隔离病房前,医护人员应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⑷进入烧伤隔离病房后,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手套,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更换手套,脱手套后消毒双手,视病人创面情况穿隔离衣。

⑸严格无菌操作,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应远离烧伤创面。

⑹所有床单位物品,如布类必须高压灭菌备用,病室内固定相应诊疗器具,如听诊器、血压计及体温计等。

⑺接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物品如敷料、棉球等应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⑻严格探视制度。

⑼患者出院、转院、死亡应进行终末消毒。2.防止内源性感染

⑴注意饮食卫生,消除来自食物中的病原菌。

⑵应反复作创面分泌物、痰、大便、尿细菌培养,掌握菌群动态变化及药敏情况,一旦发生感染,及早用药。

四、乳腺脓肿或乳腺炎

1.预防急性乳腺炎要积极预防和治疗乳头破裂。

⑴保持乳房清洁。怀孕6个月以后,每天用毛巾蘸水擦洗乳头。产前清洗乳房,去除乳头部污垢。

⑵哺乳前、后,用水洗净乳头,用细软的布衬在乳头与衣服之间,避免擦伤。

⑶不要让小儿养成含乳头睡眠的习惯。

⑷轻度乳头破裂在哺乳后局部涂药,下次浦乳前洗净。

⑸重度乳头破裂,可用乳头罩间接哺乳;或用吸奶器吸出后,用奶瓶哺食小儿。

⑹对乳头上的痂皮,可涂抹植物油,待其变软,慢慢去掉。2.预防急性乳腺炎要防止乳汁瘀积。⑴产后应尽早哺乳。

⑵哺乳前热敷乳房,如果产妇感到乳房胀痛便要及时热敷,热敷后用手按捏乳房,提拔乳头。

⑶婴儿吸吮能力不足或婴儿食量小而乳汁分泌多者,要用吸奶器吸尽乳汁。

⑷注意清洗乳头,涤除乳腺管口积垢。

五、新生儿脐炎

1.新生儿脐炎的预防主要是做好断脐后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卫生。2.新生儿每日淋浴1次。脐带未脱落前,洗澡后要将脐带周围的水吸干,每日用75%酒精或金雅碘消毒液消毒脐轮与脐周皮肤1次,尤其注意脐轮深部的清洁。

3.勤换尿布,勿使尿布遮盖脐部,以免脐部受尿液污染。

4.为母婴同室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床上物品、衣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宜用棉织品。

5.如脐部潮湿、渗液或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不愈,可用3%双氧水冲洗局部,洗净后涂金雅碘消毒液,并注意保持局部干燥,必要时静脉使用抗菌药物,以防败血症的发生。如果形成脓肿者,需及时切开引流换药。若变为慢性肉芽肿者,使用10%硝酸银给予局部烧灼,肉芽较大应手术切除。

六、婴儿脓疱病

1、婴儿要注意勤洗澡、勤换衣,应选择柔软、吸湿性强、透气性良好的衣服,而且不要让孩子过热,捂得太多,夏天室内要通风。

2、婴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

3、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4、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5、进行卫生宣传,毛巾、面盆等应经常消毒。

6、禁用塑料制的床单、尿布。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篇2

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隔离技术

1.1 无菌技术是预防感染的一项重要操作技术,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如果违反规定, 则可造成医源性感染。

1.2 隔离技术包括传染性隔离和保护性隔离, 传染性隔

离以防止传染病患者在传染期间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为目的隔离方法。保护性隔离是防止医院内一些高度易感染患者受到其他患者、医护人员、探视者以及病区环境中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2 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

2.1 医护人员接触各种患者, 几个患者的一些医疗护理

操作常由一人完成, 因而医务人员的手常常是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一般用普通肥皂或液体肥皂将双手涂满肥皂搓洗15 s~30 s, 流水冲洗后纸巾擦干, 可清除80%的一过性细菌[1]。

2.2 目前国内医院洗手后再污染情况严重, 特别是南方

地区多雨潮湿, 铜绿假单胞菌等常常在肥皂表面滋生, 洗手毛巾也污染严重[2], 所以应特别注意洗手。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 慎用广谱抗生素, 执行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 根据药物的半衰期 (T1/2) 决定给药时间, 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 积极观察疗效, 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时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 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 但由于药液相互作用, 可出现药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 失去活性, 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4 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 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

5 杜绝各种感染源

5.1 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管理

住院环境中有适合细菌生长的贮菌所, 如水池、拖把等, 细菌不但能在此生长繁殖, 更重要的是成为基因交换的基地, 居留愈久的细菌, 不仅会发展成为多重的耐药性菌株, 而且也增强了毒力及侵袭性, 所以我们应重视这些贮菌所的清洁、消毒。每日用0.5%“84”消毒液擦洗水池及拖地1次, 并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拖把用后用0.5%“84”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冲净晾干, 各区域的拖把严格区分, 并有明显标志。

5.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目前灭菌方法甚多, 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

污染的氧气湿化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 对易忽视消毒的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如:呼吸机面罩、管道、氧气湿化瓶、体温表、血压计等, 对这些物品可采用0.5%“84”消毒液, 2%碱性戊二醛或甲醛薰蒸箱消毒。

5.3 污物处置

一次性输液器、输血器使用后, 应严格规范操作, 及时毁形、消毒, 进行无害化处理。采血用过的注射器及穿刺用过的针头应按严重污染物处置;患者床单位保持清洁, 用物更换后立刻置于指定的污物袋中进行处理;患者使用过的大小便器均进行消毒处理;处置患者排泄物、体液、渗出液等污物时, 护士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面临过多的体液或溅污时应穿隔离衣;各种废弃污物封装入袋, 携出病房, 以防污染周围环境。

6 重视监测工作

每月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 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 无菌物品的无菌效果, 使用中的消毒液和紫外线强度等。

有报道, 科室院内感染发生率以监护病房最高[3]。对这些高危科室及易感人群应列为重点监测对象。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 注意做好保护性隔离, 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7 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 加强支持疗法, 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 缩短住院时间, 对一些老年慢性患者, 在慢性疾病病情稳定后, 应尽早出院继续治疗, 定期门诊随访。

综上所述, 预防院内感染必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隔离已感染的患者, 在控制感染源的同时, 保护易感人群, 合理使用抗生素,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 认真洗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加强各种操作的规范化, 重视监测工作, 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钟秀珍, 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19、152

[2]田洪明, 舒逸平, 王莉.擦手毛巾感染菌量与潜在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6, 6 (3) :163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篇3

一、工作人员要求:

(一)、工作人员衣帽整齐,给患者检查及操作前后洗手。

(二)、无菌操作戴口罩,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三)、普通患者和特殊感染患者分室就诊。

二、清洁处理和空气消毒

(一)、坚持每日的卫生清洁和每周大扫除制度,每日开窗通风。(二)、每日擦拭诊断床、更换床单和枕套。(三)、治疗室、换药室每日空气消毒。

三、医疗废物处置:(一)、一次性口罩、帽子、鞋套、口杯、手套、床单等用后放入黄色塑料袋,集中回收。

(二)、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棉棒、橡胶手套、棉球放入黄色塑料袋,针头、刀片、镊子等锐器放入锐器盒内,加药后的玻璃安瓿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集中回收。

(三)、与回收人员做好交接登记。

四、专科特殊消毒隔离制度(一)、妇产科

1.患者用后的检查床垫和漏斗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洗一次,检查患者用一次性手套,窥器一人一用一灭菌。

2.检查阴道出血患者需戴无菌手套,外阴用0.5%碘伏棉球消毒后进行内诊。

(二)、眼科 有流行性结膜炎时设专病诊室,操作前后严格洗手,眼压计用后消毒。(三)、甲状腺科:

协助患者服药时,用后的手套、试管等放入黄色塑料袋内,集中回收处置。

(四)、疼痛科:

用注射器抽吸三氧前用碘伏棉签消毒连接处,预防感染。

五、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急诊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急诊科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

二、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指定到隔离诊室就诊,已被污染的区域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四、保持各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地面湿式清扫,每天2次;诊桌、诊椅、诊查床、平车、轮椅等应每日湿抹1次,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擦洗和消毒;各种急诊监护仪器的表面应每日清洁,遇污染后及时清洁和消毒。治疗室每日空气消毒,每季度空气培养一次。

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必须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的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

六、呼吸机管路应专人专用,使用中的管路定期更换,按规定进行消毒。使用中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并更换无菌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七、医护人员应了解消毒液的性能及作用、有效浓度、配制方法,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并有记录。

八、诊室、治疗室、观察室、厕所等使用的清洁工具(抹布、拖把等)定点放置,拖把标志明显,分别清洗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各诊室应配置适合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手消毒。

十、急救车定期清洁、消毒。传染病病人用后车辆及时消毒处理。

十一、医疗废物置黄色塑料袋内,规范封口,交回收人员,并交接登记。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在院感科的指导下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三、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每日两次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周大扫除一次。

五、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治疗室内每日空气消毒一次,无私人用品,有特殊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治疗室。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一、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二、医疗废物置黄色塑料袋内,规范封口,交回收人员,并交接登记。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工作人员衣帽整齐,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三、保持诊室空气流通、环境整洁,每天工作结束后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好登记。

四、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原则上戴手套,必要时配戴护目镜。

五、口腔检查用口镜、弯盘、镊子、探针、注射器等采用一次性,用后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重复使用的器械用后用酶剂进行清洗、灭菌。碘伏瓶、无菌持物钳筒等有灭菌日期、启用时间。碘伏瓶每周灭菌、更换两次,无菌持物钳四小时一次。

六、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材料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七、诊室地面、物表、把手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遇有污染时,随时消毒。

八、进入口腔内的器械一人一套一用一灭菌。能压力蒸汽灭菌的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

九、灭菌器每周生物监测一次,空气、物表、手、消毒用品每月培养一次。

十、污染、清洁、一次性医疗用品、无菌物品分开存放,严禁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相对独立。

二、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显,限制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

三、工作人员入产房衣帽整齐、换拖鞋。

四、工作人员进入分娩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五、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集中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六、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和每周卫生日制度,物体表面、地面、鞋底每日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分娩后进行常规擦拭消毒和紫外线照射。每日通风30分钟。

七、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监测一次,并记录。

八、引产胎儿尸体按尸体处理,严禁按医疗废物处理。

九、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手术室布局合理,严格划分三区两通道,区域之间标志明显。

二、手术室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室有醒目标志,并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三、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能高压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

四、使用后手术器械、用具及物品通常情况下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应先浸泡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分钟再进行处理。

五、麻醉用品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一用一消毒,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六、洗手刷、擦手毛巾应一用一灭菌,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采用消毒液体皂。

七、医务人员入室必须更换衣裤、鞋、圆帽,去除首饰、项链,头发不得外露,有严重呼吸道感染不宜上手术台,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衣服、鞋。

八、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九、严格执行卫生制度,湿式清洁,每周有固定卫生日。

十、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手术期间避免频繁开门。

十一、手术废弃物品、摘下的器官、肢体应装入黄色塑料袋内,锐利刀片、缝针等物品装入锐器盒内,封闭回收。污染被服和布类敷料放入黄色塑料袋内,扎紧袋口并标示,送洗衣房处理。胎儿尸体按尸体处理。乙肝等传染病病人术后医疗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

十二、接送病人的平车内外不得交叉使用。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严格区分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区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行由洁到污。

二、污染、清洁、无菌物品分窗收发,分室存放,设单独窗口发放,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入内。

三、严格掌握各种医疗器材的回收、分类、清洗(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操作技术规程。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

四、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进行记录。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保存6个月以上,灭菌监测记录保存3年以上。

五、各种灭菌包应有明显灭菌标志,如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标志不清,记录不全均不得发放。

六、严格掌握高压灭菌操作技能,每包外贴指标胶带,包内放化学指示卡,每周有生物监测,保存资料。

七、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及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应建立灭菌物品召回制度。

八、无菌物品每月一次细菌培养,每季度一次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培养。

九、每天一次紫外线照射,灯管每周用70-80%酒精擦拭。十、一次性用品及医疗废物管理

(一)、一次性医疗用品等由供应室统一领取并进行质量验收、发放,未拆除外包装放入专室内,已拆除外包装可放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二)、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每天由废物转运人员回收,做好交接登记签名。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独立设置,位置适宜,布局流程合理,内设治疗室(区)、监护区、医护人员生活办公区和污物处理区。各区域划分明确。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配备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速干手消毒剂等设施。

二、配备空气净化装置,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新鲜,通风和采光良好。

三、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者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四、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外出时应更衣,患有感染性疾病者暂不得进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

五、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六、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

七、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特别是呼吸治疗设备装置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每个床单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等,不得与其他床单位交叉使用。病人转出或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严格探视制度,探视仅限制1人。特殊情况下,家属和非工作人员进入时要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后要洗手。

九、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2 内镜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二、设诊疗区和清洁消毒区,保持室内清洁。

三、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四、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程序必须遵照国家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五、进行内窥镜诊疗前需对病人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过筛检查,必要时进行抗-HBV、HCV、HIV过筛检查。对HBsAg阳性者或特殊感染和非特异结肠炎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诊疗工作的最后。

治疗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护人员有感染者不得进入。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室内设有流动水洗设施。

五、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

六、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灭菌物品(棉球、纱布、棉签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注明开包时间。碘伏瓶每周灭菌、更换两次。

七、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八、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

九、换药敷料及其他医疗废物放入医疗垃圾袋,按要求封口,集中回收。

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每天开窗通风换气,用紫外线每日消毒一次。

三、执行《手卫生规范》,为每个病人操作前后认真洗手。可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四、桌、椅、凳等表面和地面的清洁区湿式清洁每日1次,污染区每日工作前后用500mg/L的含氯制剂擦拭各1次。抹布、拖把等清洁消毒器材分室使用。

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

六、器材严格执行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原则上各类金属、玻璃、塑料、橡胶用后用1000mg/L含氯制剂浸泡4h,再清洗烤干,必要时用前高压灭菌。

七、贵重仪器污染时用1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消毒,作用30-60min,平时保持清洁。

八、碘伏瓶每周灭菌两次,碘伏每周更换两次,压脉带一用一消毒。

九、废弃固体标本及一次性器材放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用后针头等利器放入锐器盒。与回收人员做好交接。在病房采血时,用后棉签放入污物缸,严禁丢弃在病房地面。

十、检验报告单电脑纸打印,消毒后发出。放射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工作人员衣帽整齐,工作场所整洁。

三、室内每日开窗通风。

四、调钡用具使用一次性口杯,做到一人一杯。使用一次性鞋套。

五、钡剂灌肠器必须高压灭菌,肛管按清洗——灭菌程序进行,做到一人一根。

六、各种检查设备定期清洁,传染病人检查后用每升含1000毫克有效氯的消毒液进行消毒。七、一次性鞋套、床单、口罩、口杯等放入医疗废物袋,封口回收,集中处理。

针灸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一次性针灸针在有效期使用; 二、一次性针灸针用后,放置于锐器盒回收处理。重复使用的灭菌后使用。

三、无菌持物钳干式保存,每4小时更换1次。棉球缸、碘伏瓶每周高压灭菌两次。有指示胶带标示。并注明起用日期和时间。

四、医务人员每次针灸治疗前后认真洗手,使用医用洗手液。

五、每日开窗通风。

六、棉球等用后按医疗废物规范处理。

七、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洗衣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合理,洁污分开,通风良好,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流。

二、定点定时收集污物,避免在病房清点,直接放置污衣袋内运送洗衣房,收发工具应洁污分开,并每日清洗消毒。

三、认真执行衣物清洁的规章制度,分类清洗。工作服单独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应单独清洗、消毒。消毒用500mg/L含氯制剂浸泡30min,传染病污染的衣物封闭运输,先消毒后清洗。

四、清洁物品专区专柜存放。

五、工作环境保持卫生,定时开窗通风,每日用清水擦拭桌、椅、工作台面、地面二次,每周大扫除。污染区用消毒液擦拭。

六、洗衣池(机)做到定期消毒,特别是洗可能有传染性的衣被后,就用90℃以上的热水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七、工作人员在回收污被服时,要戴口罩、手套。做到勤洗手,勤换工作服。

肠道门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肠道门诊独立设置,室内布局合理,严格执行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和隔离消毒制度。

二、诊室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设有非触式流动水洗手与手消毒设施,肥皂保持干燥。

三、医务人员进出必须穿脱隔离、帽子、口罩,物品固定放置。接触污物时戴手套。产生的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规范封口,集中回收处置。

四、凡到肠道门诊就诊的病员,如果临床症状典型、病员来自疫区或腹泻严重者,都要细菌培养。

五、病人排泄物、呕吐物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搅均放置2小时后再倾倒。盛污物容器或便器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洗净晾干备用。

六、体温表用1000mg/L以上有效氯消毒浸泡30分钟(二道法),然后冲洗、擦拭干燥备用。

七、肠道门诊使用“肠道门诊登记簿”,就诊病员要逐个登记。

八、肠道门诊发现法定传染病的疑似病员或已确诊病员,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由公共卫生科上报县疾控中心。

九、新发传染病,需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认真填写传染病卡片,及时报告公共卫生科。

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发热门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标准预防原则,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做好自身防护。

二、进入诊疗区先穿工作服、戴帽、防护口罩、穿隔离衣,必要时戴手套。口罩每4小时更换,隔离衣、工作帽必须每天更换,分别置于专用容器中。

三、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每次接触病人后洗手(六步法手法),遇手污染时,应立即洗手并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揉搓1~2分钟;下班前进行个人卫生处置。

四、医务人员接触疑似病人后必须及时更换隔离衣、口罩、帽子,做好手清洗消毒,房间环境与物品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五、保持诊室开窗通风,安装排风装置。每天至少紫外线灯消毒二次,30分钟后开窗通风,每天二次。桌、椅、门把手及血压计等用清水擦拭每天二次,遇污染时随时用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地面严禁湿式打扫,遇污染时随时用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拖地。

六、体温表的消毒:使用后用1000mg/L以上有效氯消毒液棉球或纱布擦拭,再用1000mg/L以上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最后用流水冲洗晾干待用。

七、分泌物消毒:随时消毒,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搅匀放置2小时,痰具每天用1000mg/L以上有效氯消毒剂浸泡至少60分钟,每天一次。

八、使用过的布质口罩、帽子、隔离衣、长袖手术衣裤放入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后,拧干后装入双层黄色袋内扎紧,挂上特殊处理标志,由专人统一收取运送洗衣房清洗,经高压灭菌后使用;使用过防护眼镜用1000ml/L以上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九、损伤性医疗废物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容器中,其他医疗废物一律投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分层扎紧,挂上特殊标识,由专人、专用工具、按规定时间和路线回收。

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按照《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要求,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传染病分诊点,其设置应相对独立,建筑布局合理,标识清楚,工作流程明确。

二、严格遵循隔离预防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

三、根据手足口病、肠道等特定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四、设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处,首先对就诊病人预检,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对呼吸道/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同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我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上级医院诊治,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上级医院。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使用专用车辆,用后及时消毒。

七、感染性疾病病房的设置应相对独立,与普通病房之间设隔离带,病人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互串病房或随意外出。

八、内部严格“三区”、“两通道”,不同区域之间必设“缓冲间”,且应标识明确。

九、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不同传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病人每间病室不超过4人,床间距不少于1.1米,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菌株所致的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十、隔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志,入口应设缓冲间,病室内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设独立卫生间。并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十一、每一病室设专用隔离衣、体温计、听诊器、抹布等,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均应立即清洗消毒,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十二、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病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中,进行有效封口后由专人密闭运送。严格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交接、登记等工作。

十三、保持病室清洁卫生,加强通风。常规每天2次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十四、严格陪床、探视制度管理,一般情况下不探视。必须留陪时,应由床位医师签署书面“同意”意见。陪客、探视者应穿一次性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等。

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

二、必需留置时选择合适大小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三、医务人员要严格手卫生规范;

四、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认真执行导尿术的消毒流程;

五、固定尿管,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

六、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留取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根据相关规定留取;

七、保持尿道口清洁,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八、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九、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二、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三、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

四、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

五、手术前尽量不预防用抗菌药物;

六、手术人员要严格进行外科手消毒。

七、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八、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九、外科医师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制度

一、保护皮肤的屏障功能

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擦洗后外用保湿润肤剂;积极治疗原发皮肤病,防止长期使用糖、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对反复发作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使用免疫抑制剂。注意个人卫生,常洗头、洗澡。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积极治疗皮肤病,如手足癣感染。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隔离措施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严重烧伤后患者最好是单间,做好床旁隔离。减少或防止细菌的侵入;静脉输液时,避免或尽量远离创面做静脉切开;注意妥善保护创口,及时更换渗湿的敷料;病房器具专用;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前后严格执行洗手、换衣、戴手套制度;实行终末消毒制度。

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会议制度 篇4

(一)会议准备1、2、3、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人与主任委员商定会议的主要内容,拟定对上一阶段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总结,介绍监测项目进展列出委员们讨论的议题内容: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下一步需会议大纲,对大纲的内容逐条落实。情况,用具体的数据说明监测与控制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要推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重要性和依据,尽可能多地为委员提供有关该措施的指南、论文等资料,评估推行该措施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人员、设施、院内成本核算方面,列表说明。4、5、1、2、在会前3----5日,将会议大纲及有关资料通过医院内网系统发将会议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提高会议效率。参加人员: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人员。各科室会议 给委员,方便委员熟悉资料,征求科室意见。

(二)会议形式与时间 召开次数:每年2次。

参加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为主。

召开次数:每季度1次。

3、会议要求:有文字记录,重点内容为针对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

题进行整改措施的讨论、制定和实施。

(三)会议记录

会议记录包括参加人员、时间、地点、讨论的主要事项、形成的决议。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篇5

目录

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2 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SOP……………………………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SOP………………………………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SOP……………………………7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SOP…………………………9 2.预防医院感染措施…………………………………………11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SOP)

(一)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SOP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HAP/VAP措施如下:

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 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2)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用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

(3)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11、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12、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13、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4、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SOP 血管内留臵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臵管在手术室进行,操作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7)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 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肝素帽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臵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臵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臵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4、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臵过滤器预防CR-BSI。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SOP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臵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a)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b)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7)对留臵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2)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3)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4)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7)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8)长期留臵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10)每天评价留臵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四)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SOP

一、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二、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2小时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手术时间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或出血量大(>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皮肤消毒,2%氯已定乙醇优于聚维酮碘;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C)的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位臵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三、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预防医院感染措施

1.普通门诊、儿科、肝炎门诊及肠道传染病门诊设臵单独入口。2.儿科门诊有专人进行预检,遇有可疑传染病患儿立即隔离。3.检验科的检验报告一律经消毒后方可交有关科室(包括患者)。4.口腔科、放射科一律使用一次性漱口杯。

5.口腔科牙钻的消毒用高温高压灭菌。

6.麻醉机的螺旋管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7.用过的内窥镜要进行仔细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定期做细菌培养,检测消毒效果,乙型肝炎患者使用过的内窥镜要做特殊处理。8.各种气体管道,如供氧管道,湿化瓶导管,每月做一次细菌培养,用后消毒备用;导管尽量采用高温高压灭菌,湿化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干燥保存,用前放臵无菌水。

9.住院病室、门诊诊室内空气尽量通风,无法通风的情况下使用消毒机净化空气。

10.患者被褥一床一套,一巾,采用湿扫法,毛巾扫完床后浸泡消毒后备用。

11.患者床头桌必须一桌一布,用后的抹布彻底消毒后再用。12.患者用具(脸盆、尿壶等)均使用一次性物品,便盆用漂白粉沉清液浸泡消毒。

13.病人用后的物品包括衣服、被褥、床单不在病房清点。传染病 病员使用后的物品按传染病消毒隔离规定处臵。

14.对住在普通病房的合并肝炎或肠道传染病患者实行床边隔离,并做好床头标记。

15.传染病患者(包括HbsAg阳性病人)用后的便器均应做彻底消毒。用后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分开放臵,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要求处理。

16.对卫生员定期进行卫生消毒隔离知识的训练。

17.医护人员、卫生员非因工作需要,不到非本人工作的病区去。18.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19.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20.污染医疗器械和物品,均应在标准防护的前提下,先清洗后消毒,或灭菌。在无条件做到标准防护的情况下,先消毒再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21.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22.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23.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消毒,湿化液应每日更换灭菌水,用毕需终未消毒,干燥保存。

24.消毒灭菌后,应进行效果监测。

25.发现有烈性传染病应立即隔离就诊并报卡,肠道传染病应限制 接触范围,一切手续由工作人员办理,用物必须严格消毒处理。

26.化验室、病理解剖室等检验物、标本、尸体、断肢及接种动物的处理应严格消毒焚化。

27.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要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对症处理净化后排放。

28.体温表使用后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用无菌纱布擦干放入消毒容器内备用,每周更换消毒液2次,每周消毒存放容器2次。

29.负压吸引器,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干燥保存。引流瓶、瓶盖、引流管均应每天更换消毒,晾干安装好备用。

30.无菌镊子、持物钳及容器必须高压灭菌,无菌镊子、持物钳及容器采用干式保存使用有效期4小时,消毒敷料罐(如生理盐水、呋喃西林棉球罐等)必须高压灭菌,每周2次,使用中的碘酒、酒精瓶,每周清洗灭菌更换2次。

31.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小时。32.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4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启用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溶酶。

33.臵于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34.无菌物品必须放在专用柜内,有专职人员每日检查,所有消毒物品均要写明消毒日期,消毒有效期,标记清楚,填写完整,有效期7天。

35.无菌、消毒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必须分别放臵,无菌物品包布必 须双层,每次更换后清洗,治疗车物品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36.各种内窥镜使用后,先充分清洗后再消毒和灭菌,统一使用2%戊二醛消毒溶液浸泡器械(消毒需45分钟,灭菌需10小时),使用中的戊二醛消毒溶液每周更换一次。但必须测试消毒液浓度,达标后再使用。

37.血压计、压脉带、手电筒等物品每周消毒一次或听诊器用后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抹。(如遇特殊情况需随时处理)

38.保证医院通风设备畅通,按照要求每周清洗消毒机滤网一次,普通病室每月清洗空调滤网一次,重点科室每周清洗一次消毒机滤网。

39.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各种物品表面2次。

40.传染病患者离开诊室,应视传染情况按常规进行消毒隔离处理。41.凡需浸泡的器械必须用高效消毒液如2%戊二醛,并注明浓度、药名、有效期、更换人。

42.治疗室、病房、卫生间、走廊扶梯应有专用清洁工具,应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消毒悬挂。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篇6

1 建立健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建立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网络, 各级网络体系全面、主动、连续地进行医院感染情况监测、环境卫生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口腔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院感管理小组, 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下工作。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各级人员职责、医院感染控制方案、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教育培训制度, 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口腔科相关人员必须熟知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制度。

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教育工作, 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采取院内统一学习, 科内组织自学以及外出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 学习口腔科有关医院感染的专业知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严格遵守口腔科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规程, 对口腔科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 加强训练与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无菌观念, 充分认识到消毒隔离与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3 抓好制度落实, 严把监控质量关

口腔科院感管理小组, 每周进行一次自查活动, 检查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以及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等, 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并将自查结果以报表形式上报院感科, 院感科定期抽样监测、检查监督并及时反馈意见, 促进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 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 并遵循以下原则

4.1 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 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4.2 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 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 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4.3 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 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 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4.4 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 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4.5 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 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5 熟练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 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 应当戴口罩、帽子, 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 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 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 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副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6 保证口腔诊疗区域内环境整洁

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二次, 并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7 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 确保消毒、灭菌合格。

灭菌效果监测采用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包括灭菌物品、洗涤、包装质量合格;灭菌物品放置灭菌器的方法合格;灭菌器的仪表运行正常;灭菌器的运行程序正常。

8 医疗废物的处理

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放置;对病人使用过的棉球、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等放置于专用黄色垃圾袋;锐利废弃物放置于标准利器盒;并由专管人员统一收集, 处理。

9 小结

强化手卫生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篇7

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手卫生执行效率,降低医院感染率是当前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医院感染与手卫生现状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介入性检查和操作的增多以及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耐药菌群日益增多,医院感染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医务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手卫生是预防微生物交叉传播从而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强化手卫生,防止外来菌定植及传播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过去的20年,在医院的日常行为规范申,手卫生的执行效率很低。在过去以普通肥皂洗手来达到手卫生标准的条件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缺少洗手设施等,使手卫生执行效率难以提高。近年来,随着乙醇类手凝胶的出现和临床应用,手卫生的执行效率才得以改善。2手卫生的概念

手卫生(hand hygiene)是指可清除或破坏手表皮肤微生物的任何方法,是一类包括普通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在内的通用术语。

2.1普通洗手普通洗手是指用不含杀菌成分的肥皂搓洗双手,然后用流动水冲洗的过程。普通洗手法是最基本、简单且易行的手清洁方法。

2.2卫生手消毒卫生手消毒是指使用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上的暂住菌群的过程。卫生手消毒一般应在普通洗手的基础上再用3 mL~5 mL消毒液涂擦双手及手腕至少15 s,并待双手自然干燥,卫生手消毒解决了医护人员在连续操作以及紧急状态下的手消毒问题,除菌效果明显优于洗手,特别是当手污染严重时。

2.3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消毒是指用机械刷洗及消毒液清除或杀灭手上暂住菌并减少手上常驻菌群以防止手术过程手套破裂而引起感染的洗手方法。这种洗手方法是手术前必须遵守的洗手条例。3预防和控制措施

保持手卫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最基本、最简单且易行之有效的手段。医务工作者每天坚持高质量的洗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25%~50%。

3.1正确评价手卫生指标了解正确和标准化的手卫生相关术语,是正确评价手卫生指标的基础。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手卫生的金标准,因此,对于手卫生的相互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对手卫生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到以下可能影响手卫生评价准确性的诸多因素。主要包括手上的珠宝或其他配饰、与正常菌群相对的实验污染、检测方法、手卫生制剂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浓度、使用手卫生制剂的方法、使用手卫生制剂的间隔时间、研究方法等。其中,手卫生制剂活性成分的类别和浓度、使用手卫生制剂的间隔时间、手卫生制剂的用量、检测部位和研究方法等是影响评价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此外,评价用于医疗机构的手卫生产品时,管理人员或产品选择委员

会还应考虑杀菌剂针对不同病原体的相对有效性和医务人员对它的接受程度。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正确评价体系,通过对各种手卫生方法之间的优劣比较,利于选择适合某个地区或单位的手卫生方法,从而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控措施。

3.2规避手卫生观念误区目前,关于手卫生主要存在一定的误区。①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尽管戴手套可以减少70%~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体污染。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此外,由于手套可能破损或表面被污染亦可导致医务工作者手污染。研究表明,如不及时更换手套,仍可增加致病菌传播的机会。因此,手套的使用不能替代对手的卫生要求,在使用手套过后仍需注意手卫生。②洗手次数越多,越利于手卫生。洗手过于频繁可导致皮肤受损,从而导致表面微生物菌群的改变,此外,还导致皮肤易产生裂口或皮肤脱落,从而增加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机会。③水龙头和抹手巾所致二次手污染问题。如洗手池没有脚控装置或自动断流装置,可用纸巾关闭水龙头,以免重新污染双手,或随时清洗水龙头开关。洗完手后,一定要用干净的个人专用毛巾、手绢或一次性消毒纸巾擦干双手,并勤换毛巾。

3.3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洗手意识有研究显示,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缺乏是造成洗手依从性较低的原因之一。给医护人员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是改善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首要措施。因此,应

加强对手卫生的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手卫生知识讲座,在洗手处悬挂醒目的洗手标牌、张贴洗手条例等方法以强化医务人员的洗手意识。

3.4强调正确的洗手方法按照卫生部下发洗手指南中推荐使用的6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时间为每一步骤10 S,共1min。

3.5 改善洗手设施,创造容易方便的洗手条件手卫生对于减少感染和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已经得到了医护人员的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洗手的依从性仍然较低,这可能与洗手设施欠缺等因素有关。因此,改善洗手设施,给医护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洗手环境势在必行,如增加洗手池数量且洗手池的安装原则应有利于医护人员的洗手,安置感应式水龙头开关、密闭式液体皂容器,取消公共毛巾改为使用一次性纸巾,提供乙醇搽手胶使医护人员便于使用等等。

3.6树立手卫生新观念无水乙醇类洗手凝胶是指元水的乙醇类成分(如乙醇、正丙醇和异丙醇)以凝胶或乳剂的形式用于手卫生,俗称“干洗”。此类手卫生与洗手过程上的差异。大约3 mL的乙醇类成分用于干燥的手上、或直到乙醇蒸发,微生物可被杀死,而与乙醇无直接接触的微生物则无影响。在过去20年里,洗手的最大缺陷是在有必要洗手的情况下其执行率难超过40%。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促进洗手来提高手卫生程度雌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将洗手转换成使用手凝胶则可使手卫生执行度得以显著提高,这一点也在欧美等多数国家得以验证。普通肥皂洗手15s的杀菌效率为0.6 loglO cfu~1.1 loglO cfu(30 s则为1.8 logl0 cfu~2.8l0910 ofu),而临床上通

常的洗手时间仅不到10s。因此,当污染程度严重时。使用普通肥皂的洗手方式并不能完全清除手上的暂居菌,从而不能总是可以完全预防病原体的交叉传播。而乙醇类手凝胶在30 s内的杀菌量为3.2 logl0 cfu 5.8 logl0cfu,而且手凝胶对任何消毒处理均有抵抗力的分支杆菌也具有很高的杀菌力。就杀灭病毒(如轮状病毒)的能力而言,手凝胶的效果也远远高于洗手。手凝胶与传统的洗手比较具有明显的 优势,详见表1。因此,手凝胶的使用目前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手卫生的标准程序。当然,并不是说手凝胶可以完全替代洗手。由于手凝胶不能清除碎屑和污物,因此,当手上有明显的泥土、蛋白或有机物污染时,仍需要通过洗手来达到手卫生。同时,在长时间工作后也推荐洗手。此外,乙醇消毒宜用在皮肤完整的情况下进行,如果皮肤有伤口,则需要杀菌力更强的优碘。使用乙醇擦手时,应先将乙醇倒在一个手掌上,然后摩擦双手,使乙醇完全遍及手掌和手指,摩擦直至双手干燥为止。

3.7其他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方法也有很大的潜能可提高手卫生的有效性。如手部依从性的监测和反馈、充足的人员编制和科学排班、加强行政上对手卫生的监督和奖励、表扬优秀执行者等,使医护人员认识到增强手卫生的有效性不仅只是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而且是要求医院整体认识性的提高和行动,从而能共同自觉遵守专业性的洗手条例。4小结

医务工作者的手是医院感染病原体定植和传播的最主要媒介。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篇8

(一)布局流程

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限制区包括: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生活区;非限制区包括: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遵守人流、物流,洁污通道分开的原则。

(二)环境管理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

2.产房内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清毒。

3.产房内物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无尘,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4.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志。

5.湿式打扫,产房内地面、桌面、仪器和手术灯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6.在连续两台分娩之间要清洁地面、台面及其它物体表面,若有血迹或污染则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

7.每日接生后分娩室要终末消毒,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

8.空调及空气消毒器过滤板、过滤网一定期清洗,保持清洁。9.窗帘定期清洗,保持清洁。10.分娩中产生的废弃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三)人员管理

1.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2.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鞋每日刷洗一次。

3.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或有化脓性伤口时,暂停产房工作。4.待产人员进入产房更衣、换鞋,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5.私人物品不得带入分娩室内。

(四)工作质量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二)无菌技术 1.接产前必须进行外科洗手。

2.保持无菌单及手术衣干燥,潮湿视为污染应更换。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助产包内备断脐专用剪、结扎用品等,禁止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5.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无过期,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时限依次排列,专柜放置。

6.无菌包、无菌纱布、无菌棉球开启后保存时间不超过4小时;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式保存,每台一套,4小时更换1次。

(三)消毒、灭菌

1.助产器械应等同手术器械按照规范清洗包装灭菌。2.婴儿脐带结扎用品需灭菌。

3.碘伏、酒精一经打开,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4.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使用。

5.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湿化液用灭菌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6.剃毛刀应使用一次性用品。

(四)隔离技术 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正确佩带防护用品。

2.产妇分娩前应进行HBV、HCV、HIV筛查,传染病产妇安置在隔离分娩室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助产,用后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隔离产妇平车专用,用后消毒。4.脏被服应有容器固定存放且不在产房内清点,隔离病人被单、衣物分开处置。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篇9

1 门诊输液室安全隐患

1.1 医嘱与药物方面

(1) 医嘱与实际情况不符。有些病人出现拿亲属医保卡就医的情况, 而医生或不认真或碍于情面开人情方, 这就导致处方上姓名、性别、年龄等与就医患者完全不符[3];门诊注射室护理人员在常在查对时发现病历医嘱与电脑医嘱存在药名、剂量、注射方法等方面不符状况, 甚至对于有些需“皮试”药物未注明“免试”或“皮试”。这些情况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 新药物不断出现。医疗市场的完全开放导致了现代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 新药物不断面世。一个药品多存在商品名、化学名等多个名称, 并有多种规格、包装、剂型与厂家, 甚至有些药物一字之差, 药品性质完全不同。若护理人员药物知识更新跟不上临床应用, 药理知识欠缺, 很容易盲目注射用药, 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3) 麻醉、精神类等药物管理失误。不当的麻醉、精神类药物管理也会导致安全隐患。当今社会上存在许多吸毒人员, 门诊注射室若将强痛定、杜冷丁等药物的空瓶或参与量处理不当, 或随其它医疗垃圾做一般处理, 容易导致一些吸毒者设法找来空瓶谎称注射前打碎了, 强烈要求医生重配[4]。这种事件一旦发生, 严重扰乱了特殊药物的供给及正常的医疗秩序。

1.2 护理人员方面

(1) 工作量大, 出现安全隐患。所有科室的注射治疗均需在注射室进行, 这就导致门诊注射室人流量大, 人员复杂, 护士工作量大, 需同时兼顾多个病人的治疗注射, 稍不注意容易由于忙乱出现配错药, 换错瓶的失误。再者门诊注射室空间狭窄, 区域分隔不明细, 也容易由此出现院内感染。 (2) 责任心不强, 易发生安全失误。就医人员多发生同名同姓的病人, 护理人员若身份确认不认真, 就容易导致输错液, 发生不良事件[5];护士若在患者注射输液期间巡视不到位, 也容易出现因换瓶不及时导致病人不满, 甚至发生病人病情恶化而未及时处理的严重事件。 (3) 操作技术不规范。违反无菌操作标准, 对常见疾病知识掌握不全, 健康宣教不到位, 存在安全隐患及交叉感染因素。门诊注射室护士若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拔针后注意事项未交待清楚, 容易增加病人的痛苦或导致病人压迫止血不当皮下淤血。护士未按照无菌操作标准严格进行, 出现一针筒多用、抽吸药物时手掌握住了整个活塞等现象, 很容易导致注射各环节的严重污染。护士若未做好常见疾病知识宣教, 未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也容易出现水痘、腮腺炎、肠炎等消化道或呼吸道疾病交叉传染。

2 预防措施

2.1 提高职业素质, 强化职业责任

重视护士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 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加强常见疾病知识、常用药物知识培训, 教育门诊注射室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 增强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 亲切对待病人, 认真对待工作, 同时恪守职业道德, 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仔细地完成本职工作。常见疾病相关知识上墙, 做好小卡片, 督促护士认真做好健康宣教, 尤其做好常见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宣教。

2.2 严格查对制度, 确保注射正确

应建立健全门诊注射室的各项安全护理制度, 将安全有关制度:查对制度、身份确认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药物配伍禁忌表、各临床皮试液配置表等独立成册发给护理人员, 督促其严格按制度进行[6]。同时, 护理人员要认真遵医嘱操作, 对于医嘱不明确的地方及时与医师沟通确认, 并在注射治疗前先查看病人一般情况, 对病人过敏史, 用药史要有一定的了解, 注射药袋与医嘱、处方、药物等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2.3 规范医保制度, 加强药品管理

医院应规范医保的使用, 对于病人与病例不符的医嘱, 护理人员有权拒绝执行医嘱。并加强麻醉、精神类药物的规范使用。护理人员遵医嘱注射治疗后应注意统计空药瓶数, 记录用药后剩余量等, 并注残余量的处理方式, 经两个以上护士核对签名后, 下班前将空药瓶及时送交药房集中处理。

2.4 更新专业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为了适应药物更新及临床需要, 医院应特意收集临床常应用的新药说明书, 组织护士学习, 更新专业知识。同时, 加强对护士各种操作技术训练, 确保肌注基本可做到非药物无痛注射;静脉穿刺技术应尽可能地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避免业务不熟导致反复穿刺。同时, 需在拔针时耐心嘱咐病人正确按压穿刺点, 禁止揉动按压处。

2.5 严格遵守消毒制度, 避免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须严格无菌操作标准, 各种操作行为前后均要规范洗手, 操作注射时做到“一人一管一带一巾一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7]。配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避免出现输液反应。对于输液室空气要利用人际共存消毒剂每天消毒4次, 配药室及配药室空气与物表确保每天消毒2次。输液大厅区分成人区与小儿区, 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安置隔离室进行隔离治疗。另外, 护理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坚持安全操作流程, 避免在操作过程中被锐器所伤, 一旦刺伤应及时处理。

2.6 按工作量弹性排班, 加强巡视力度

门诊注射室病人每日流动量大, 尤其是疾病流行时期, 注射病人更多。医院应根据具体情况, 在病人注射治疗高峰时间, 适时增加护士人数, 按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 减少病人排长队、护士工作量大的现象。另外, 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力度, 做到及时接换液体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并嘱咐病人更换治疗座位需经护士同意, 避免换座位导致错输液与漏输液等。

参考文献

[1]周书萍, 徐小惠, 葛庆芬等.门诊注射室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09, (2) :107-108.

[2]郝红.门诊注射室护理纠纷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J].吉林医学, 2007, 28 (6) :842-843.

[3]赵洋.门诊注射室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J].工企医刊, 2013, 26 (1) :75-76.

[4]林军, 苏伟宁, 罗秋艳等.基层医院门诊注射室护理差错防范措施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22) :102-104.

[5]黄小影.注射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4) :80.

[6]牟娜.门诊注射室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对策[J].工企医刊, 2010, 23 (6) :62-63.

上一篇:关于心情的哲理句子下一篇:管辖法院补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