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翻译策略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用翻译策略(推荐8篇)

语用翻译策略 篇1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 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作者: 张新红  何自然 Author: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期 刊: 现代外语   PKUCSSCI Journal: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 24(3) 分类号: H3 关键词: 语用学    关联理论    翻译    文化    对比    语用语言    社交语用    机标分类号: H05 H31 机标关键词: 语用翻译    语用学理论    译文读者    交际过程    译入语    认知语用学    翻译的本质    原文作者    研究对象    文化环境    实际应用    评估    接受环境    交际主体    规约意义    关联理论    翻译研究    翻译手段    翻译实践    翻译活动 基金项目: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  现代外语 --2001, 24(3)张新红  何自然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

 

语用翻译策略 篇2

1 中英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要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中英礼貌用语的翻译, 首先要对中英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有所了解。中英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指的是语用中的礼貌文化差异, 即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表达礼貌语言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从而导致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英语中六项礼貌准则, 如得体准则、称赞准则等。而我国的顾曰国教授也曾相应地提出了如“贬己尊人”等5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准则。总的来说中英的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寒暄语的差异。

在中国, 熟人之间常见的寒暄语是“吃饭了吗?”“干什么去?”, 人们希望通过这些询问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而这些话题在英语国家人看来不仅莫名其妙甚至有打听对方隐私的感觉。在中国, 熟人或者是初次见面的人之间的交流话题非常广泛, 直接问及年龄、体重和收入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而在英美国家, 人们会回避这些隐私话题而选择较为安全的话题, 譬如谈论天气和体育。

1.2 称呼语的的语用差异。

汉语中的称呼语体统非常发达, 充分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范;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 除了地位特别悬殊或者较为严肃的场合以外, 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甚至子女在称呼父母的时候也会直呼其名。汉语称呼语中通常会体现被称呼者的地位、职务和年龄, 如“老张”这个称谓就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而在英语国家里面, 由于大家普遍怕“老”, “old”几乎成了在和年长者交流时的禁忌语。

1.3 社交应酬语的差异。

由于文化心理的差异, 中国人在面对邀请的时候通常会半推半就地应承甚至拒绝, 因为怕给对方造成麻烦;而英美人在接受邀约的时候通常回答比较明确而且会重点确认赴约的时间和地点。同样, 在宴请客人的时候, 中国的主人会不断地劝酒劝菜以表示热情;而这在喜欢自由独立的英美国家, 反而会被认为是在干扰客人进餐。中英礼貌用语的使用充分反映了这些文化差异。

1.4 谦虚语和委婉语的差异。

汉语中, 特别是古汉语中, 有很多表自谦的词语和用法, 如“拙荆”、“愚兄”等, 这些都体现了汉语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而英语中, 通常没有这样的贬低自己来抬高对方的表达, 在面对赞扬的时候, 也通常用“Thank you”来欣然接受。由于长期文化积淀的不同, 汉语和英语为表达礼貌而使用的委婉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有时在一种语言中需要使用委婉语的情况, 在另外一种语言中直接表达即可。

2 语用学在中英礼貌用语翻译中的策略

中英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造成了翻译者的障碍, 不理解语用差异, 不能把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消化和转化就很可能造成目的语的语用失误, 进而导致交流的尴尬甚至失败。语用学的研究及其理论框架为中英礼貌用语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策略参考。

2.1 语用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语用学意义上的翻译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的翻译理论, 也就是要求译者要遵循语用等效功能对等原则, 把表情达意放在第一位, 这也是礼貌用语的最核心功能。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行为, 归化也异化都是目的语和源文本的交流以及两种文化的交流。很多时候, 逐字的机械翻译不能表达礼貌的效果, 只有英汉转化中的意义对等才是礼貌用语翻译的目的所在。

2.2 语境中的语用翻译策略。

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有一种共识, 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正如何兆熊教授指出的:“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 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 一个是意义, 另一个是语境。”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 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 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的参与者以及上下文等等。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 要判断翻译语言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 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针对礼貌用语的翻译, 这个语境除了指交流中的语境以外, 还包含着中英的文化语境, 例如汉语中“春天般的温暖”在英语里面最好要换成“the warmth of summer”才能表达对应的语境。而在汉语中通常用来代表喜庆和吉利的鸟喜鹊“magpie”, 在英语中代表的却是唠叨和八卦的意思, 那么在英汉翻译的时候, 顺从译入语翻译语境, 翻译成“swallow”更为恰当。

2.3 关联理论下的语用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主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类的认知靠的是关联, 尽管每个言语交际行为都值得重视, 但人们通常只注意那些与他们有关联的信息, 关联性就是要找出对方花样同语境加上的最佳关联, 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隐含, 最终取得语境效果, 达到交际的成功。对于礼貌用语翻译中的关联, 要求译者意识到每个话语都建立于一种关联, 对关联的理解能让译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由于中英文化差异, 目的语和源语的读者拥有不同的认知环境, 所以, 译者在表达其理解的时候, 也要找出最佳的关联性。例如, 在谈论兴趣爱好的交流中的一个简短对话“你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我是个中国人哦”中, 其关联性在于回答问题的人假设对方了解中国人擅长的体育运动, 从而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关联, 其潜台词是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是“乒乓球”。而译者在翻译的时候, 如果不确定读者或者听众同样能够理解这种关联性, 就不能够按着字面翻译, 而是要直接翻译成“I like table tennis very much.”这样虽然失去了源语中的巧妙, 但是却准确地表达了源语的意思, 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再如, 在翻译汉语中的自谦语“今天饭菜不好, 招待不周”的时候, 译者要明确其关联的认知推理是在表达客气以彰显主人的好客和谦虚。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直接翻译源语, 而是要把表意放在第一位;同样, 在翻译中国人常用回答赞美的表达“哪里, 哪里”的时候, 也要了解其关联语义, 以免造成“where?where?”的笑话。

3 结论

中英地理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民族心理和价值上的差异, 而这些又导致了在语言上巨大差异。在翻译工作, 特别是口译中, 礼貌用语是最常用的的翻译对象, 所以探讨这样话题,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形式的差异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转化和弱化, 但是内容的差异是不能回避的。语用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可以给翻译研究提供较为科学的分析方法, 其策略也可以应用到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去;而在翻译的过程中, 语用学的理论也能够得到不断的检验和完善, 因此, 把二者“关联”起来, 互为补充, 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摘要:运用语用学理论来探讨中英礼貌用语的翻译策略。首先笔者分析了中英礼貌用语的四方面语用差异, 进而提出了基于语用学理论的三条翻译策略, 以期对该领域的翻译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礼貌用语,语用差异,语用翻译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10-17.[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10-17.

[5]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 1999 (3) :273-295.[5]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 1999 (3) :273-295.

语用前提的不对称与翻译补偿策略 篇3

【关键词】语用前提 对称 翻译补偿 等效翻译 《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20-03

语言是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的载体,而翻译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它不仅要将原作所承载的语言信息转换到译作中去,而且要将源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传递到目的语言中去。所以,文学作品翻译的困难主要来自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在《红楼梦》的英译本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该书通过对贾府盛衰的描写揭示了事物盛极必衰的普遍规律。由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他在作品中常常采用含蓄隐讳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作品中有关主要人物命运的信息也往往通过各种暗示符号传递给读者。由于这些带有暗示意义的语句必须通过与传统的中国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语用意义,才能准确地反映作者的本意,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这部作品翻译的难度。本文试以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和约翰·闵福特(John Minford)的译作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为例,探讨在语用前提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应用翻译手段来实现文学著作的等效翻译,即原著和译著中的文化信息等值。

一、现代语用学原理及其基本观点

所谓翻译,就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一种转换过程,它是源语与目的语转换的媒介,其作用是在于用目的语准确传达原文。我国著名传统译论代表人物严复认为,翻译应该力求“信(faithfulness)、达(fluency)、雅(elegance)”,其中“信”就是指译文应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真实意义。要达到此目的,在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译者必须要考虑的,而另一方面,基于翻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让目的语读者理解源文,因而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等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但是,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关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认为“忠实原文”与“译文通顺”不能两全。现代语用学理论似乎可以解决这一纷争。现代语用学理论认为,翻译中的“忠实”就是信息对等,并且此信息对等是建立在语用意义之上。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即译意”。他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阐明了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对翻译效果所起到的作用和不足。就他认为,“直译”是对源语与目的语语言形式的“忠实”,但不足之处是由于社会、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语用效果有时会有所欠缺;意译所强调的是寓意的表达,其所追求的是良好的语用效果,但在语言形式的对等方面又会有所不足。。由此可见,两难境界的形成,实际上是对“忠实”概念的错误理解,即把“忠实”理解为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机械对等,而不是原文与译文在语用意义上的对等。

与“语用效果对等”原则相对应的是,现代翻译理论中提出的“等效翻译”这一概念。所谓等效翻译就是指跨语言、跨文化双语交际中力求等效,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不同层次上,不完全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力求保存原文的内容,在译文中用最合适而又最自然的等效语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现代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显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关系到译文的准确度、可理解度及可信度,甚至关系到译文的成败。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时应遵循等效翻译的原则,即,在翻译过程中,将强调对原文的忠实与强调译文的语用效果结合起来,在尽可能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对原文所表达(包括隐含)的意义进行准确的传达。这才是翻译的实质和核心。

二、语用前提与翻译补偿

(一)语用前提。何为语用前提?我们知道,内含于作品中的语言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系统本身(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等)和语言文字系统以外的文化(社会风俗、观念、社会关系、器具、特定的自然环境等)。对于源语使用者而言,他们不但可以理解文字本身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推断出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信息,因为这些隐含的信息就是某种特定的文化现实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在源语使用者头脑中的反映。由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这种特定的联系只存在于一种文化成员的意识中,因此他种文化成员就不易理解这种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文化现实一旦被固化在一种文化成员的头脑中,就成为语用推理的起点和前提,即语用前提。

既然某种语用前提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成员的意识中,那么在跨文化交流中,总会存在无法避免的语用前提的差异,或者说在跨文化交流中,必然会出现语用前提的不对称。而这种语用前提的不对称又必然会影响交际,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信息障碍,即所谓语用失误。要想避免语用失误,做到等效翻译,就必须要求译者不仅对源语言和目的语有较深的造诣,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个较为详尽的了解,而且还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对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使译文忠实原文,而且应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弥补由于语用前提不对称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笔者认为,现代翻译理论中所谓的“翻译补偿”对于解决语用前提的不对称所造成的语用失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翻译补偿。什么是翻译补偿?国内学者夏廷德在《翻译补偿研究》中对补偿的定义为: “补偿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也就是说,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地域、表达形式、思维方式、接受习惯等,如果完全按照字面翻译,尽管也能译出原文的概念和语法意义,但却很难把源语同目的语对等起来,总有或多或少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丢失。因此对损失的信息予以补偿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补偿出对于源语读者来讲众所周知、不言而喻但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讲却是不知所云、无法理解的情景、文化语境等信息;补偿出语义深层结构和思想差异中的逻辑断层信息;补偿出原文中所蕴涵的伴随信息和非语言成分及附加成分中的隐含信息。一句话,就是弥补由于语用前提不对称而可能造成的信息亏损,这种翻译手段就是所谓的翻译补偿。

三、翻译补偿手段在《红楼梦》英译本中具体运用的译例分析

暗示、谶语等手法是《红楼梦》一书的显著特征。该书从书名到开篇关于石头的故事,以及充斥全书的诗词等都是其具体表现。正是这类手法使作者无法直抒的感情和思想得到充分表达,也使该书的魅力经久不衰。然而对这种手法所表达的思想的充分理解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该书某些语句乃至整个语篇的语用前提。在某种情况下,读者理解其语用意义时,某些语用前提甚至比语句本身更重要。对于跨文化读者,显然不具有被该书作者视为当然的某些语用前提,于是出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语用前提的不对称。为了保证目的语读者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其语用意义,译者(霍克斯)在译本中尽可能以各种翻译补偿手段提供了有关的文化背景,以保证语用前提的对称。以下我们通过霍译本和杨译本中的具体例证来分析他们在语用前提不对称的情况下对翻译补偿手段的运用。

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的灯谜有四句话为:“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描述某物的形状;第二句是说到夏天荷花长出水面时人们开始用她取凉;第三句是说,等到秋天梧桐叶落时,人们不再需要她,从此与她分别,再是“恩爱”也到不了冬天。这个灯谜的谜底是竹夫人。此物用竹子编织而成,圆柱体,有孔透风,可用来睡觉时抱着取凉。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器物,对于英文读者来说,由于他们缺乏关于竹夫人的语用前提,所以就不可能根据谜面猜出谜底,更不可能从字面上理解与竹夫人有关联的文化含义,自然就不可能理解其中关于宝钗的命运的信息。那么霍克斯在翻译时是如何处理的呢?请看下面的译文:

My eyes cannot see and Im hollow inside

When the lotuses surface, Ill be your side.

When the autumn leaves fall I shall bid you adieu

For our marriage must end when the summer is through

Jia Zheng thought that the answer must be a bamboo wife, as they call those wick work cylinders which are put between the bedclothes in summertime to make them cooler.

这是非常绝妙的翻译。原文对竹夫人的描述是从第三人的角度进行的,源语读者可以从与竹夫人关联的文化含义中得到有关宝钗命运的信息。但是,如果照此直译的话,目的语读者由于缺少相关的语用前提,很难理解个中滋味。霍并没有拘泥于原文,而是转换了人称,以第一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竹夫人(隐喻宝钗)对“自己”命运无情的无奈,其悲怆之情跃然纸上。此外我们从霍的译文中也不难看出,他在贾政的回答中增加了原文没有的关于竹夫人的描写,其意图显然是增补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的相关语用前提,保证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语用前提的对称,使目的语读者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语用意义,即能够使他们也能认识到竹夫人就是宝钗命运的不祥之兆。

又如,《红楼梦》第三十回: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赶我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在一块儿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呢。”。对于“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这个歇后语,霍的翻译为“It was like the kite and the kestrel holding hands; they were positively locked in a clinch! No need of peacemaker that I could see!”。这样的翻译也充分体现了翻译补偿手段的使用。在原文中,“‘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是在黛玉和宝玉闹别扭互相怄气,互不理睬,贾母叫王熙凤去劝解回来时所说。“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本是一句歇后语,指的是鹰和鹞的脚互相捉住,像铁环一样互相紧扣在一起,在此暗喻黛玉和宝玉两人感情好。虽然这个比喻对于源语读者来说非常易于理解,并且是非常幽默,中肯的,但是,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由于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对于这样的比喻是难以确切理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霍在翻译时并没有直接按照字面来译,而是采用了寓译,并稍微做了解释,从而让目的语读者更易于理解其中含义。

在《红楼梦》的霍译本中类似于以上的精彩的翻译补偿手段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对于目的语读者领略《红楼梦》原著的精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语用前提出现严重不对称时,译者采取各种翻译补偿手段来增补语用前提,是使读者获得完全语用意义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习青侠.从语用学的意义观看对等翻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3]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4]张红梅.论现代语用学在等效翻译中的运用[J].天中学刊,2001(12)

[5]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6]吕世生.语用前提对称与文化信息等值——《红楼梦》英译本译例分析[J].外语学刊,2003(1)

[7]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8]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Tubingen: Gunter Narr,1982

[9]王志文.汉英语用前提之比较[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

[10]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1993

[12]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周玉玲(1976- ),女,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

语用充实视角下的商务翻译 篇4

关键词:语用充实 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 语用等效 商务翻译

一、引言:

语用学对翻译研究尤其是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目的明确的双语交际活动,重在商务交际意图达成的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可以有效地指导其翻译实践。本文尝试把语用学中关于“语用充实”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商务翻译实践中的语言、文化语用类问题,提出商务翻译中的语用充实是一种商务语用认知过程和翻译重构策略,以期对商务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产生有益的启发。

二、语用充实与商务翻译

在跨语言、跨文化翻译交际活动中会存在如下一些现象:(1) 语言自身的不完备性而呈现出歧义、模糊、指向的不确定等现象 ; (2)语言使用的语境性导致说话人/作者可能省缺某些词汇或结构或蓄意使用带有含糊性、指称不确定的词汇或结构,(3)不同语言或语码之间的差异致使原语和译语之间出现不对等、甚至不存在的词汇或结构; ( 4)不同语言或语码之间的社交文化差异致使原语和译语之间出现不同的信息表达形式,甚至出现词语的“文化空缺”, 类似现象会带来如下结果:(1)某一词语、结构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交际信息偏离其字面意义、编码意义或原型特征; (2)在用目的语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过程中,原文信息的亏损在所难免。总之,会使交际信息(即语境信息)和语言形式(原语或译语)之间出现“断点” 或空缺,说话人/ 作者和听话人/读者之间难以形成认知上的相互照应,自然容易出现理解困难,也容易产生不解、甚至误解。(冉永平, : 347),这势必要求对词语或结构的语义信息和其在使用中的语境信息之间的信息差进行语用搭桥, 以弥合语言编码信息和说话人/ 作者的交际信息之间的“断点” 或空缺:首先,译者在话语理解时需进行以语境为基础的推理,意义选择与调整,其次,译者必须根据他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评估,动态地进行译语的选择、调整与顺应,类似的语用信息加工属于语用充实过程,语用充实过程的基础为语境,以上信息充实、调整与顺应也被称作为“语境补缺” (冉永平, : 347)。

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有些信息是说话人明示表达出来的,有些信息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明示表达的显性信息,结合语境推断出来的(Sperber , D. & D. Wilson , 1986/1995: 54-64)。语用推理就是语用者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策略,推导话语与语境的关联,并解读由此产生的语境含义的过程。(何自然,:)

翻译也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完全有理由被视为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在第二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中,译者根据自己对原语篇、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把握,根据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张新红 何自然, :289)。

在商务翻译这一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中,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指的就是商务合作的一方将其建议,接受或否定意图向对方进行明示表征,商务英语译者调用可及的语境假设对商务合作的一方明示的话语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的过程;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指的则是商务英语译者将商务合作的一方所明示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向目的语商务文本的使用者进行明示、目的语读者据此进行加工处理的语用认知过程。

在商务翻译这一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语境的作用,翻译中语境决定语义,语义依赖语境的互动关系首先体现在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除依据语言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即言内信息)外,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文所提供的语境(言外信息),(白世俊 ,2001),其次,大脑中的语境知识具有补缺作用,具有激活,筛选大脑中相应的语言形式的功能,决定形式的可接受性(王初明, ,2006)。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作者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切合译入语境,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取得翻译语用等效。

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大脑中的假设,所以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其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认知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要看语境,而语境同样要在语用的一般原则下形成假设,通过心理认知过程,形成新的语境,根据关联理论, 构建语境是以寻找最佳关联为指针的。当说话人发出话语后, 听话人会将该话语及所表达的假设当作一种给定的直接语境,即初始语境。 如果在这一语境中不能找到最佳关联, 听话人就需要不断地扩充语境, 直至获得最佳关联,从而揭示话语明说的内容和暗含的内容,使交际得以成功(Sperber & Wilson, 1986 /1995: 15)。

语用充实源自由关联原则触发的、与关联原则相一致的语境假设,而语境假设的选择受制于由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这两个标准来评估的可及性程度。语用充实不仅由关联原则触发并要受制于此原则,只有与最佳关联原则相符的语用充实才能确保听话人找到具有最佳可及性、能够产生可接受的语境效果的语用充实(张新红,)。语用充实既可能在商务翻译第一次明示—推理过程中发生,也可能出现在商务翻译第二次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首先会选择可及性程度较高的语境假设对相关商务信息输入进行各种语用充实操作,此为第一次语用充实。准确把握了某方当事人合作意图之后,译者就面临着用目的语进行重新表达这项任务,这时,需要进行第二次语用充实。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商业文化背景的人的消费心理及文化价值观念存在着巨大差异,遵循不同的语言、商业规则,译者需要确保他在对译文读者进行明示时所选择的语义表征迁就于目的语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阅读期待和语用习惯。他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估,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以便确定哪些信息对译文读者来说可及性强,哪些信息他们生疏、陌生, 需要为他们加以充实和补遗,以便对传递的语境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

商务翻译中语用充实的最终目标应确保 “动态等值”翻译标准的实现,应努力使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译者在话语理解时进行以语境条件为基础的意义选择与调整,找出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强调译语形式的恰当性、适宜性与可接受性,等效翻译强调语言信息在交际转换过程中的动态对等,而不是简单的、静止的、形式上的对等。语用等效指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何自然, :185—186)。因而,语用充实也就包括语用语言信息和社交语用信息等两方面的信息加工(Thomas,1995)。

三、商务翻译中的语用语言信息充实

语用语言信息充实涉及对词语、结构、话语或篇章等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所隐含的交际信息进行推理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辨别原文的暗含用意,也要确认字面明说的意义是不是就是原作的真正用意。翻译时,必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的差别,酌情按动态等值理论进行翻译,结合语境,适当调整,不计较每个字,译语恰如其分,达意传神,再现原文词、句风貌,使译文受众与原文受众达到同样的理解。

例(1)

原文 A∶The mentioned firm is known to be heavily committed and has overrun their reserves.

B: According to the sole agency agreement, you undertake not to sell the similar products of other manufacturers either on your account or on that of other suppliers.

C: At the price quoted to you previously, we ourselves even could hardly replenish our stock.

译文A:众所周知,上述公司已债台高筑;入不敷出。

B: 按照独家代理协议,贵方不能以代理或非代理方式销售其它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

C: 按照以前价格,我公司甚至连货都进不来。

根据词典释义,某一词语或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可能是多义的,且有的词语所承载的信息可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或含糊性,但使用中该词语的选择及其意义的理解具有语境顺应性,因而理解话语时听话人必须进行语用充实。以上例句划线部分词语的概念模糊,无法直接套用字典释义去理解,翻译时译者需联系上下文分析,引入个人认知经验及社会认知在多个可选语境假设中做出取舍从而对原文加以理解,进行引申并重新编码,把原文中抽象或比较抽象(概括性)的词语具体化,将普通词汇含义充实为商务专业词汇含义。因此,翻译与话语理解一样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关系进行原语信息的语境补缺,并进行译语表达式的语用充实。

例(2)

原文A∶请尽早下定单。

B:请方便时将样品寄来并告知最惠条款。

C:请尽快将乐器的产品和价格目录寄来我方。

译文A∶So your early order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B: We should be obliged if you will send us some samples with the best terms when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

C: Will you please send us as soon as you can the price lists and catalogues of all musical instruments.

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存在诸多的差异,翻译时不能过分受制于原文的语序和结构。汉语中带‘请’字的祈使句译成英语时除了带“please”的祈使句式外,还可用其他句式。A译为陈述句,表面为事实陈述,实则委婉地提出建议。B为非真实条件句的虚拟语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客气地提出建议、要求、命令的方式。C句为疑问句, 通过“询问”, 间接谦和地向对方提出要求, 疑问句较前两类句式更婉转, 更有礼貌。

因为通过询问或征求对方意见这种间接方式以言行事, 不仅可以表明话语含义, 而且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之感, 从而避免了过于直率而引起的冒昧不敬, 甚至盛气凌人, 高高在上之架式,就不会违背商务交际的平等,合作原则,不难看出,以上话语的表层语义与其译文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译语再现的是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信息,翻译所追求的就是原语和译语之间的语用等效。

例(3)

原文 A∶In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some parcels of Japanese make have been sold at the level of US$ 460 per metric ton.

B: However, we can only assume that this was either dropped or dadly stowed before the shipment.

C: Good to the last drop!

译文A∶情况表明一些日本产货物已按每公吨460美圆的价格水平售出。

B:但是,我们只能认为这是装运前货物掉地上或野蛮装运所致。

C: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雀巢咖啡)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语法和词语含义的需要作出必要的增补或删减,在A,B句中对划线部分的词义进行挖掘,引申或扩充,使其含隐意思凸现,出于中文表达习惯,进行合理的补充完善,使译文表达更加完整。广告语句C在翻译时不仅对每个词,甚至整句的含义进行了充实 并且还考虑到了汉语的四字成语表达习惯,言简意赅,琅琅上口。

例(4)

原文A∶如买方提出索赔,凡属质量异议必须于货物抵达目的港后30 天内提出;凡属数量异议必须于货物抵达目的港后15天内提出。

B:我们从…处得知贵方的名址,希望与您建立业务关系。

C:如有我可为您效劳之处,请不要犹豫,随时与我联络。

译文A∶In case of quality discrepancy claims should be filed by the buyer within 30 day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shipment at the destination, while for quantity discrepancy, claims should be filed within 15 day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shipment at the destination.

B: We have obtained your address from …and now hope to establish business relations with you.

C: If I can help you in any way,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总体上讲,英语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注重句子形式及结构完整;而汉语是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衔接手段,注重逻辑事理顺序、功能和意义。译者需注意两种衔接手段的差异,并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差异,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有必要进行句式拆分及内容整合,冲破习惯思维模式和句子表层结构的束缚,探寻语言表层结构下的真实意图和信息,并据此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按译文的语言表达习惯翻译出上述意图和信息。上例中原语中的逻辑关联是暗含的,译语通过增加明确的衔接手段进行明示,以减少目的语接受者在阅读译作时所做的认知努力。

四、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社交语用信息充实

社交语用信息充实涉及语言使用中社会文化习俗、人际关系修辞原则、权势与地位等语境因素所隐含的交际信息的推理。商务英语翻译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事商务翻译,不仅应精通语言本身,更应熟知原语和译语的文化语境-文化传统及消费心理,为了取得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时可以灵活地转换表达形式。翻译中,一些在原文语境中一目了然或有关的内在信息已被原文读者视为当然的浓缩信息可能会变得晦涩难懂,译者则要进行语用调整,或使用准确解释加以语用增补,或对特定词语做出相应的释义处理,或选用译文中语用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语进行语用转换,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陈小慰,1998:55)。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

例(5)

原文∶红豆 (服装品牌)

译文1∶“ HONG DOU” 、“ Red Bean” 、“ Love Pea”

2:“ Red Rose”

“ 红豆” 牌服装,在国人看来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商标, 因为红豆是象征爱情的相思豆:不仅寓意优美,而且外形美丽,引起人们美好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但是, 如何把这美好的名称传递出去, 使国外的消费者能够产生和国人一样的“ 爱情联想” ? 是不是仅仅把它按照中国名称直译或意译, 如“ HONG DOU” 、“ Red Bea n” 或是“ Love Pea” 就行呢? 这些翻译其实和西方文化中的爱情寓意没有任何关系,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文化信息对等却是糟糕的 。只追求语言信息形式上的对等而没有注重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 译语接受者(消费者)是不可能获得同等感受的。运用关联理论进行意象重构, 在译语中找到和西方人“ 爱情”有关联的植物, 比如“ Red Rose” 等, 就可以更好地让译语接受者获得同样美好的感受。

例(6)

A) Dear Sirs,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of 15 January.

B)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our WS range.

C) We can only accept your order partially.

称谓的使用及其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涉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 称呼在对话过程中不仅仅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地位和身份的差异, 也不仅仅表示一种呼唤或招呼功能, 在一定的语境中, 伴之以不同的语调,常被用来传递某种特殊的 “语力”。因而称呼语要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推断出其语用意义。在实施称呼言语行为时,必须符合所使用语言的社会文化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礼貌的交际效果(唐兴红、刘绍忠 )。A中的Dear Sirs,不译“亲爱的先生们”而译“(执事)先生”或“敬启者”, B中的you译为尊称“贵方”“贵公司”, C中的we译为谦称“敝公司” “我方”。

五、结语

商务翻译不是从一种语码到另一种语码的简单转换,而是带有明确商业意图的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交际活动。译者既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又要考虑读者的要求,应兼顾交易相关方认知语境的语言特征、民情习俗、审美心理、消费理念等诸多因素,以上我们结合实例,借助语用学的关联理论阐释框架和分析模式对商务翻语译中的语用充实过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和构思,商务翻译应按照语用等效原则,在理解和再现两个过程中进行语用充实,灵活处理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这为如何考察商务翻译理论及实践提供了新视角,也足以说明翻译学要善于从其它学科汲取理论营养。这将有利于国际商务人士在商务活动中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语言,进行更有效的交际,有利于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人们更理性地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和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白世俊.从语境的二元互动看语面信息填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2]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55.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4]何自然.翻译要译什么?——翻译中的语用学[J].外语与翻译,1996(2):185—186

[5]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347.

[6]冉永平.翻译中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J].外国语,2006(6):347

[7]唐兴红,刘绍忠.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 11-14

[8]王初明.从补缺假说看外语听说读写[J].外语学刊, 2006(1):

[9]张新红,姜琳琳.论法律翻译中的语用充实[J].外语研究,2008(1):

[10]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 2001(3): 285.

[11]Sperber , D. & D. Wilson .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lackwell, Oxford, 1986.

[12]Thomas,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M].London:Longman,1995.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related to pragmatic enrichment in the course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can be applied to business translation. On the one hand, inference, adaption and adjustment of meaning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have to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context; and on the other, the target language needs to be enriched pragmatically and adapted dynamically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audience / readers cognitive context so that optimal relevance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an be satisfied, and pragmatic equivalence is finally achieved.

语用翻译策略 篇5

略谈《水浒传》中自我称谓语的语用翻译

本文以<水浒传>的两个英译版本为语料,借助语用翻译的.理论,对其中的自我称谓语的翻译进行了粗浅的讨论.在翻译自我称谓语的时候要在理解说话人意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语言文化的差别.

作 者:马轶男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8(2)分类号:H059关键词:自我称谓语 《水浒传》 语用翻译

批评言语行为策略语用研究 篇6

摘要:批评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言语行为类型。在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对批评言语行为的探讨较少。本文依据Searl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Brown & 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讨论了批评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和语用策略,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面子保全理论 批评言语 礼貌原则

Abstract: Criticism is a common speech act in daily communication.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is respect.Based on Searle’s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and Brown & Levinson’s face-saving theory(FST), the paper discusses different types of speech act of criticizing and their pragmatic strategies.Finally, some issue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are proposed.Keywords: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FST politeness principle criticism

Ⅰ.引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两大支柱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最早提出,随后由美国语言哲学家舍尔发展深化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Blum-kulka(1984)曾经实施过一项名为“跨文化言语行为实施方式计划(CCSARP)”,调查了不同语言文化中言语行为表达方式的异同情况,主要研究了请求和道歉等言语行为。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间这一理论在中国也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然而,综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虽然有许多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对言语行为做过研究,如赞扬(Wolfson,1980), 道歉(Olshtain & Cohen,1983), 邀请(Wolfson, D’Amica-Reiser & Huber1987), 抱怨(Murphy & Neu,1996), 问候(Ebsworth, Bodmen & Carpenter,1996)等,但是对于批评这一言语行为学者们却鲜有论及。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批评言语行为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依据言语行为理论,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对批评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和论述,通过对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探讨,描述解释这一语言现象。

简言之,批评即为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Leech提出将言外行为(即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分成四大类:竞争类(competitive),和谐类(convivial),合作类(collaborative)和冲突类(conflictive)(见Leech,1983:104)。他将冲突类的言语行为定义为“言外功能与社会功能互相冲突的那些言语行为。”依据Leech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批评言语行为归入此类。Leech认为这一类言外行为在本质上是不礼貌的。Leech这一观点不免流于绝对化,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批评这一言语行为具有很强的面子威胁性。Ⅱ.批评言语行为的类型分析

Brown 和 Levinson(1987)借用Goffman(1967)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保全论”以解释社会交往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典型人的礼貌行为现象的。他们认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并且将“面子”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种。消极面子是自主的自由,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不因迁就别人受到别人的干涉、阻碍而使自己丢失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支持和喜爱。言语交际中应当讲究礼貌,减少言语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但是,Brown 和Levinson认为,有些类型的言语行为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它们对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会产生威胁,并且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面子都可能造成威胁,这些言语行为被称为“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批评言语行为会威胁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说话人要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境和批评目的,选择合适的批评言语行为类型,以取得恰当的交际效果。依据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间接使用语言实现自己的目的时所实施的言外行为分为首要言外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和次要言外行为(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作为批评这一言语行为,其首要言外行为无疑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但是说话人实施这一首要言语行为却可以通过多种次要言外行为来实现。在对批评言语行为进行分类时,次要言语行为不失为一种合理有效的标准。宏观层次上,批评言语行为的次要言外行为可以分为:非公开策略(off record strategy)和公开策略(on record strategy)两大类。Ⅱ.1 非公开策略

由于批评言语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面子威胁性,所以交际者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常常会出于礼貌的考虑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在次要言外行为方面就相应表现为在许多场合采取比较含蓄、非公开的言外行为。Brown和Levinson指出,非公开策略是减少面子威胁策略中最为礼貌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对于面子的威胁最为间接,且这一策略使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比较模糊。说话者往往不明确提及听话人的错误行为,而是采用暗示、开玩笑等含蓄模糊的提出批评,避免对听话人存在潜在的面子损伤之嫌,也可以得到交际场合中听话人或其他人对自己说话策略的褒奖,满足自己的积极面子需求。非公开策略中,经常利用的次要言外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暗示(hints):暗示使言语与批评似乎没有明显的关联,而借助听话人在合作原则基础上,根据语境、语用原则推断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达到批评的交际目的。例如,(1)大爷,您是不是忘了一个程序就把书往包里装?(2)Excuse me, do you forget something? 这两个例子中,说话人的话语似乎是在提醒听话人,而不是在批评听话人,表达含蓄委婉,照顾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避免了与听话人的直接冲突。

二.表扬式批评(criticism in praise):表扬式批评指借表扬第三方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取得的成绩,来含蓄地提出对听话人在这一方面或领域存在的不足。例如,(3)Look, Billy.See how neat Tommy keeps his room?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并没有直接指出Billy的房间不够整洁,而是借助表扬Tommy房间的整洁,使Billy推导出自己的隐含意义,即“我的房间不够整洁,我应该至少让它像Billy的房间那么整洁。”这种批评给听话人留下了回旋余地,让他判断说话人是否实施了批评的言语行为。这一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避免直接或间接提到听话人及他的缺点错误。三.反语(Irony):反语是一种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都很常用的语言形式。反语如果应用得当,能够在谈笑之间使听话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请看下面的例子:(4)顾客(指着汤里的苍蝇):服务员,你们的饭店的青菜汤里还放肉啊?

(5)Thank you, Jim.You are really my good friend.(Actually, Jim has done wrong to him.)在例句(4)中,顾客表面上表扬饭店的汤里放肉,但是实则是间接委婉的指出饭店的卫生问题堪忧。这么做可以避免令听话人尴尬的结果,不与听话人发生对峙,也可以借委婉表达不得罪其他在场顾客,达到了礼貌的效果。在例句(5)中,说话人也是借助反语指出了听话人的错误。四.先扬后抑(stroking):在中国文化中,礼貌是社会交际中的一条重要准则。在批评他人时,说话人也常常尽量做到礼貌,避免唐突。因此,先扬后抑的批评方式广为使用。例如,(6)小张,你对工作一向认真负责的,你今天不舒服吗?文章中有这么多错误。

说话人通过肯定听话人的成绩,给听话人一定的预期时间,增强了话语的缓和度。这一批评模式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应用尤为广泛。在英语社会中,这一批评形式也是一种有效地提出批评的手段。例如,(7)Gee,your work is always so accurate.But the work you did today is not what I expected.五.开玩笑(joking):开玩笑是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可以使说话人取得批评的目的的同时,避免威胁听话人的面子。这也是批评的一种常用模式。

(8)Perhaps you forgot that you placed a book in your bag and meant to pay for it on your way off the store?(9)小姐,下次小心点,我饿了,但我的大衣可没饿呀。

六.借用规章和道德规范(regulations & morals):这种批评模式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情况。说话人不直接提出批评,而是通过陈述规章或道德规范来达到批评之力。例如,(10)In our company, promptness has special importance.(11)好孩子不撒谎。

在例(10)中公司领导和在例(11)中的孩子母亲都没有直接批评下属或孩子,而是通过陈述公司规章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让听话人自己去推导说话人的隐含语义。这种模式并不直接指出听话人的错误和问题,从而避免威胁听话人的面子。

七.非人称指向(depersonalization):这种批评模式把重点放在听话人所犯的错误或错误造成的后果上而不直言不讳地批评听话人,从而保留了对方的面子。例如,(12)Parent: Someone’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Child: It wasn’t me.(13)这篇文章好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在例(12)中的父母和例(13)中的说话人都巧妙地借助非人称指向,在保留听话人的面子前提下,批评了听话人的错误。Ⅱ.2 公开策略

公开策略是指说话人直接对听话人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明确指出听话人所犯的错误。公开批评行为又可以分成缓和策略(the mitigated strategy)和非缓和策略(the unmitigated strategy)。(Katz, 1987)一.缓和策略:缓和策略是指说话人通过使用模糊限定词(hedges)如 maybe, kind of等和前语(preface)来缓和批评的语势的策略。例如,(14)有件事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但是我又不能不说,请你们以后放东西动作轻点儿。

在使用前语缓和语势的句子中,说话人会用前语给自己的批评做个铺垫,表达批评的善意性,让听话人有个心理预期,降低批评的唐突性。二.非缓和策略:非缓和策略是指说话人没有使用任何模糊限定词和前语,不使用委婉表达,认为无需照顾听话人的面子,直接发出批评。这一策略具有很强的面子威胁性,因此在使用时,应当谨慎。例如,(15)你们也太不象话了,整天上班时间聚众赌博。不想干了就回去!

这是领导批评下属的言辞,由于二者的社会身份,权势不同,所以说话人没有顾及听话人的面子,直接批评了听话人。Ⅲ.结语

批评言语行为作为一种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值得引起说话人的重视,以便选择恰当的批评策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对于批评言语行为,听话人有多种应答策略,因篇幅所限,本文未做探讨。批评的言语行为还体现出跨文化差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选择批评策略与不同批评策略的使用频率方面存在差异。此外,不同人群在选择批评策略时也大相径庭。这些领域值得研究者进行进一步探讨和阐述。

语用翻译策略 篇7

一、公示语翻译工作中的问题

1. 望文生义, 语言不简洁

公示语英译, 不能影响公示语语言言简意赅的特点, 只使用实词、关键词、核心词汇, 可以省略冠词、代词、助动词等。但处处可见的chinglish (中式英语) , 逐字逐句翻译, 语言冗长, 缺乏意义简明扼要的效果。例如:“城市是我家, 清洁靠大家”被译为The city is our home, so each of us should keep it clean, 语言拖沓, 较好的翻译是Please keep the city clean and clear。

2. 用词不当, 语用不规范

翻译要求译者认真、严谨, 不能随心所欲胡乱翻译;不加思考随便翻译的结果是脱离原文语义, 用词不当。例如:学校里“教师课间休息室”, 被译为Teachers’Rest Room, 而Rest room是公共厕所的意思, 正确的翻译应是Teachers’lounge。

3. 文化误解, 语义不协调

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广泛存在的, 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往往有差异。例如:一家宾馆叫“龙达大酒店”, 其英文译为Dragon Hotel。龙在中国人心中是吉祥之物, 但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为传说中的有翼、有巨爪、披鳞、喷火、蛇形的怪物。所以此句应译为Longda Hotel。

4. 语气生硬, 表达不礼貌

英语公示语表达比较委婉、 含蓄。 如果直接译为Don’t……则语气生硬, 不会被外国人接受, 反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在汉语公示语, 陈述的对象往往是被禁止的一方;而英语公示语里, 陈述对象往往是被允许的一方[1]。比如:“禁止喧哗”译为Don’t make noise. 就不如“Keep silence, please.”好。所以语义间接、语气礼貌的公示语更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二、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

公示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介在展现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优化公示语翻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科学地进行公示语翻译, 使公示语真正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媒介。

1. 模仿借鉴, 统一到英语国家惯例

随着地球村的到来, 公示语翻译最好采用英语国家惯例, 模仿借鉴, 做到“洋为中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公示语翻译属于交际翻译[2], 重视译文效果, 因此公示语翻译必须把目的语读者放在首位, 移情思考, 避免根据汉语句式特点翻译时望文生义。例如:“请勿疲劳驾驶”一般都译为Do not drive in fatigue, 但是英语崇尚正反译法、视角转换, 英国人喜欢用Tiredness kills, take a break而美国人说Stay alert, stay alive。

2. 选词准确, 语用规范

公示语自身具有提示、 指令、 限制、 参照等功能[4]。例如:“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原译为High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gion, 第一“高新技术”应为“New and High Technology”; 第二, Region表示某国家的行政区, Zone代表由特殊用途并与其它区域分开或不同的区域, 因此“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应正确译为New and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3.3. 语气和谐, 面向大众

公示语无处不在, 为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良好契机, 因此, 公示语翻译必须富有创造性, 通俗易懂, 适当的词汇用在适当的地方[3], 但避免使用俚语、生僻字等。在一些公共场合我们常常会看到“勿踏草坪”“禁止吸烟”等标牌, 被译为Don’t trample the grass, It is not allowed to smoke, 外国人会觉得这种译文比较严厉苛刻, 中国人不懂得礼貌, 应该友好地译为Keep off the grass, no smoking。

三、结语

公示语翻译作为西方人士了解中华文化和景观的窗口, 承载着特定区域、固定领域和特殊人群的文化内涵, 是展现中国综合国力的不可或缺的纽带, 因此, 我们要提升翻译质量, 优化公示语翻译环境, 充分发挥公示语特定功能, 力争公示语能助力城市的发展, 带动各行各业的前进, 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摘要:公示语作为文化交际的媒介, 是宣传城市文明的窗口, 其翻译质量尤为重要。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跨越, 公示语翻译得到重视和改善, 但是情况仍不容乐观。本文浅谈了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最后以语用功能为介入点, 提出从模仿借鉴、语用规范、语气和谐、文化兼容等层面提升公示语翻译, 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语用功能,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贺学耘.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

[2]New mark, Peter.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M].New York:Pergamum Press, 1981.

广告翻译的语用失效和翻译技巧 篇8

关键词:语用失效;广告翻译;翻译技巧

作者简介:张岩(1988.3-),女,辽源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前言:

翻译语用失效是文化和语言转换过程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广告翻译当中,语用失效会影响广告内容的阐述和表达,会影响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当中,广告翻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告翻译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需要让消费者理解广告所表达的内容,做到语用等效翻译。需要跨越文化差距,准确的进行表达,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进而获得理想的广告宣传效果。

一、广告翻译的语用失效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进出口产品数量与日俱增。在进行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当中,广告翻译的语用失效直接影响广告翻译的效果。由于缺乏对社交语境和文化差异的考虑,就会出现广告翻译的语用失效,不能准确的传达广告内容及含义,广告翻译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广告翻译的语用失效主要表现为不符合语言使用习惯,主要分为语用语言失效和社交语用失效。

(一)语用语言失效

社交语境是语言使用的基础,而广告同样也是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社交语境,使用不同语言的双方在不同的认知环境下进行交流,需要合理的遣词造句,进而准确的表达,考虑具体的社交语境,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对广告内容的理解一致。然而在实际的广告翻译当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语用语言失效成为常见问题。语用语言实效主要表现为字面理解肤浅、不符合语言使用习惯及套用汉语结构的表达方式。

广告翻译往往只是从字面进行理解,未能深层次的探究其语用意义,脱离了实际的语境,忽略了其中存在的细微差别,很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用词不当是广告翻译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自行车品牌“五羊”,汉译英为“Five Goat”“goat”虽然是“山羊”,但是还具有“好色之徒”的意思,这就很容易对读者造成误解。红色(red)蓝色(blue)在英语语境当中具有“暴力”和“忧郁”等深层含义,如果将广告直接翻译过来,很容易引起译语读者的误解,影响广告的表达效果。比如在酒的广告当中,往往会提到纯粮酿造,一般会翻译为“pure food”,但是粮食翻译为“grain”更为准确,更容易被英美国家的消费者所理解。不符合外语语言使用习惯和套用汉语结构的表达方式也是语用语言失效的原因。在广告翻译当中,需要严格按照外语的固定的表达方法,而不能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和套用汉语结构的表达方式,很容易偏离广告原本表达的意思,广告宣传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社交语用失效

社交语用失效与文化差异有关,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广告翻译当中需要与之相契合,以避免出现社交语用失效。引起社交语用失效的原因包括文化习俗差异、社会政治制度差异,社交语用使用不当。文化习俗差异主要表现为双方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比如龙(dragon)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象征着“尊贵”、“吉祥”,而在西方文化当中,“dragon”则代表着“怪物”和“邪恶”。因此在广告中出现“龙”这个词时,在翻译过程中,则需要选择表达相似含义的词语来代替,比如“lion”,让消费者更准确的理解。

受到社会政治制度差异的影响,容易引起广告信息传递障碍。而社交语用使用不当,语气过于生硬,容易造成一种紧张、尴尬的气氛,不利于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二、广告翻译的语用翻译技巧

(一)语用语言等效

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能够正确的传递广告的语用意义,不局限于形式上的语用翻译,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合适、恰当地进行翻译。广告翻译是为了表达和原语相同的含义,而利用目标语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二者之间最大程度的契合,让译语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映和原语读者相同,充分达到语用语言等效的目的,更好的消费者消费者的要求,消除直接翻译引起的误导,为产品和品牌建立良好的形象。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替代,可以利用音译的方法,选择适合的谐音词语,能够获得理想的语用翻译效果。比如英译汉的“可口可乐”,充分表达出了痛快畅饮、快乐无限的产品理念,更好地达到宣传效果。

结论:

广告是一种宣传和营销的方式,进行产品信息的推广,传达给消费者,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进而达到服务促销的目的。而广告翻译在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商品的宣传与推广效果。考虑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语用翻译技巧,解决广告翻译的语用失效问题,充分发挥广告翻译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爽,解秀琴.广告翻译中的语用等效与失效[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42-145.

[2]彭春萍,戴莉,刘英.灵活运用翻译原则 巧妙翻译商业广告——《商业广告特点分析及其英语翻译技巧研究》研究报告[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86-87.

上一篇:禁毒法试题下一篇:初一班级管理计划及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