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开展社区矫正的报告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全市开展社区矫正的报告(精选7篇)

关于全市开展社区矫正的报告 篇1

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

现将全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平安徐州”、“法治徐州”的决策部署,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按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人性化要求,立足我市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求真务实、依法运作,切实将社区矫正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督导职能作用,严格把住社区矫正的硬件建设、报批审核和集中宣告三个关键环节,狠抓社区矫正制度创新,狠抓队伍素质提升,狠抓工作措施落实,狠抓社区矫正教育监督管理质量,确保我市社区矫正工作高位开端,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111个镇(街道)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占应开展镇(街道)的72%,共接收矫正对象852名,占公安机关移交数的100%,无一例重新犯罪现象发生。

(一)构建了多层面的社区矫正组织体系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仅靠司法行政一家推进势单力薄。4月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明确、分解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督促各成员单位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本部门总体工作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在四月底前实现组织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任何人、任何机关都不能拖社区矫正工作的后腿。全市社区矫正工作部署动员会议后,各县(市)、区和镇(街道)党委、政府、市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层层发动,社区矫正工作向纵深推进。

今年以来,我们多次向市委常委会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专题汇报,得到市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市委副书记刘忠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庄华平等领导同志多次就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听取汇报、作出批示,解决实际问题。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及时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社区矫正联动机制。市委政法委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考评范围。市成立了由党政领导挂帅,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并在市司法局增设了社区矫正工作处,负责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日常工作。全市12个县(市)、区(含金山桥经济开发区),155个镇(街道)全部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目前睢宁县、邳州市、云龙区、贾汪区等四个县(市)、区司法局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科。各级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导职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保证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了一支精干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我市共有社区矫正对象1889名,这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社区矫正工作者能否完成促使矫正对象早日融入社会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精通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专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519人。为了使社区矫正工作者尽快进入角色,我们采取下大力加强业务培训的形式,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4月下旬,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170余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采取全封闭式管理,所有学员均在培训地住宿。每次上课前进行点名,保证学员到课率,改变培训松散的现象。培训中除聘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平的教员上课外,还召开了座谈会,大家在一起交流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规定没有参加培训或考试不及格的司法所长所在的镇(街道)不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各县(市、区)镇(街道)也严格按照分级培训的要求对当地社区矫正工作者进行了培训。在岗前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司法所每周的例会、举办专题培训班、专题座谈会、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学习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政策、规定、工作程序等,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各级工作机构,通过公务员招考、其他机关单位选调等方法,迅速充实基层司法所力量,初步建立以司法所工作人员为主体的社区矫正专业队伍。

(三)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方法。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各县(市)、区紧紧围绕提高社区矫正质量这个主题,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一是加强行为监督,强化矫正的对象的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二是加强教育矫正,激发矫正对象的悔改意识和自新意识;三是组织公益劳动,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实施心理治疗,赋予矫正对象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五是重视生活帮扶,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处境,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我们在抓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专业人员,把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吸收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一是聘请徐州监狱、彭城监狱的干警为社区矫正指导员,协助基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矫正对象每半年上一次法制教育课,协助司法所教育重点矫正对象,协助矫正办、司法所研究制定矫正工作的有关制度和工作措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二是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驻徐大专院校联系,聘请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欧阳文珍和徐州市教育心理学会讲师单一平为心理矫正顾问,义务给社区矫正对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答矫正对象提出的心理问题,帮助矫正对象悔过自新,定期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治,取得了理想效果。

按照省厅要求积极和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协调,联合印发《关于落实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的通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各种形式向社会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在市区招募了包括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在内的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在农村招募组建了由“五老”组成的矫正志愿者队伍。现全市共有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2556人。

我们紧紧围绕提高矫正工作质量做文章,通过抓制度建设、抓基地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和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等方法,加强行为监督,加强教育矫正,组织公益劳动,实施心理矫治,落实帮扶政策,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全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各县(市)、区积极和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公益性劳动基地47个,集体教育基地42个,开展社区矫正的每个镇(街道)都有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场所,集体教育基地。认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归属感和公德意识。

(四)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注重社区矫正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先后建立了社区矫正机构日常工作八项制度,即矫正工作制度、例会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查阅档案制度、档案保密制度,讲评制度、走访、汇报制度等,加强社区矫正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转发了省司法厅《关于加强监狱与社区矫正机构工作衔接的通知》,就实施中的有关事宜在通知中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全市社区矫正开展情况月报制度,要求各地对社区矫正工作有关情况建档、逐月上报,便于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时掌握。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的定期报到、外出请销假、迁居审批、公益劳动、汇报、集中教育等多项管理制度,从行动上强化其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五)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坚持正确的宣传报导方向,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电台等主流媒体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显著成果、以及成功转化的典型事例,引导社会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正确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使广大群众了解、支持、关注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今年4月20日,我市和平司法所矫正对象徐文军驾驶出租车营运时,捡到安徽省萧县乘客邵朋丢失的价值4000多元的新手机一部,徐文军主动和失主联系,不惜牺牲工作时间,亲自把手机交还失主。这一事件被徐州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段专题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今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在《江苏法制报》、《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徐州电视台、徐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刊发关于社区矫正的宣传稿件、照片120多篇(幅)。

(六)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条件。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规范、有序开展,我们下大力气夯实基层基础,严把工作条件关。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开展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出台《关于徐州市镇(街道)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所应具备条件的意见》,要求镇(街道)司法所必须符合规范化司法所的标准和矫正工作条件方可开展,达不到规定条件的司法所坚决不允许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没有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镇(街道)在年终平安创建考核中要扣分。这样,以社区矫正工作来促进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以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来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截至11月底,全市三级政府部门共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解决办公用房630间,80%以上的镇(街道)司法所办公用房达到85平方米(四间)以上,配臵电脑、电话、传真机、办公桌椅、档案柜等办公设施价值183.4万元,调入、招考干部127人,落实社区矫正工作者519人,有三个县(市、区)装备了30多辆警车警用摩托等交通工具,司法所工作人员达到三人以上,基本达到省厅要求的规范化司法所标准。泉山区和平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率先腾出5间办公室,解决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用房。投入专项经费2万元,为社区矫正办公室配备了电话、电脑、电视机、传真机、复印机、数码相机等办公和通讯设备,社区矫正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在全市起到了典型示范率先作用。

为维护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保证矫正工作从开始就在高水平上运作,我们在沛县召开由市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县(市、区)委、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观摩沛县沛城镇社区矫正集中宣告仪式现场会,严格按照省市要求,从会议的规模、规格和程序形式上给全市各县(市)、区,镇(街道)示范了集中宣告仪式,并印制《全市观摩沛县沛城镇社区矫正集中宣告仪式现场会资料汇编》,下发给各县(市)区,要求各地严格照此执行,确保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规范有序。

(七)加大了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社区矫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加大协调力度,多次召开办公室联络员工作会议,通报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督促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抓好本部门工作;联合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对全市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排查,摸清了社区矫正对象的详细底数;组织公、检、法、司联合组成检查组,督查全市各地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司法局局长陈栋梁同志亲自带领联合检查组对镇(街道)逐一检查,目前已经检查121个镇。各县(市)、区分管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司法所检查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和接受教育情况,指导社区矫正工作,帮助基层完善工作措施和个体矫治方案,为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解决实际困难。

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规定,凡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镇(街道),必须向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由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公、检、法、司四家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对申请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镇(街道)检查验收,听取当地县(市)、区及镇(街道)党委、政府社区矫正工作准备情况的汇报,检查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软硬件建设,及台帐资料和矫正对象档案。对符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条件的镇(街道),由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处处长签字批准后方可开展,对不符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条件的镇(街道),要求及时整改落实,否则坚决不予批准。督促检查和严格的报批审核制度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了向司法所的资金投入和抽调骨干人员参与矫正工作力度。

(八)制定了相应的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四种重大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处臵预案,并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指挥小组,以便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四种突发情况包括: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矫正对象脱逃;矫正对象行凶、群体闹事及其他重新犯罪;发生了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重大事件等。

二、目前工作中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司法所建设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司法所软硬件还达不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人员数量难以承担社区矫正繁重工作。按照省规范化司法所建设的标准,苏北地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司法所办公用房必须在80平方米以上,设有办公室、学习室、谈话室和档案资料库等四间办公用房及其它基础设施。目前全市仍有 30%司法所达不到规范化标准。

(二)经费拨付问题。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多数工作需要基层社区去完成,需要一定的矫正资金去运转,虽然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省市明确要求列入财政预算,但没有明确每矫正一名罪犯应拨付多少资金,市、县(市区)、镇(街道)申请财政拨款缺少数额依据。(三)矫正对象材料问题。从已经开展社区矫正的111个镇(街道)看,经过排查应接收矫正对象1134人,但是,手续齐全的只有852人,只占应接收的63%。282人材料不全或人不在本地,不符合开展矫正的条件,无法进行矫正。

(四)文书格式问题。社区矫正对象解矫向法院、监狱、拘留所通报情况的文书格式不统一规范。地址不详,给相关单位通报工作带来难度。

(五)矫正对象打工外出问题。徐州市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矫正对象为解决基本生活所需,要求外出打工(大多到外省市)的人数较多,批准一个牵者几个,不批准他们出去打工,基本生活所需又保证不了,这方面矛盾特别突出,需要及时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社区矫正工作格局。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我们已经建立了“党政领导、政法牵头、司法为主、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运作机制。实践证明,这样的运作机制有利于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各方力量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符合徐州实际。在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开的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坚持这样的运作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公检法司共同推进、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我们要进一步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逐步树立新的矫正理念,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参与度必须大大拓展。各县(市)、区力争在矫正对象的管理、教育、帮困、就业安臵上都要注意走社会化之路。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协助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帮助。

(二)进一步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步伐。

关于全市开展社区矫正的报告 篇2

关键词:完善制度,改良风气,倡导增权

一、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面对社区矫正对象产生的问题, 首先是要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推进《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立法前行。目前实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还存在着不足, 需要司法部门结合多年的司法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指导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一步改进工作, 让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有一部完整的、独立的、系统的社区矫正法可依。其次, 是要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矫正的司法实践中去。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方面的矫正知识, 对于减缓司法刑罚执行职能和恢复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功能有重大的作用, 更有利于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问题, 从而更有效的完成社区矫正工作。最后, 不同的社区矫正对象具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根据社区矫正的方法进行需求调查, 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是对罪犯矫正情况的预测和再犯风险的评估,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对矫正对象的调查使得矫正工作人员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并对其在矫正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预测和排查, 从而提高其矫正质量。

二、改良社区风气

社区矫正的风气氛围对顺利开展矫正工作和矫正对象融入社会进程的程度有着非常特殊的影响, 改良社区风气不仅可以促进矫正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 使其接受社会教育的再社会化, 而且可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矫正对象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使其对融入社区环境和预防再次犯罪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 良好的社区风气一经社区居民的认同和传承后必然会影响并规定社区成员的行为。良好社区风气在社区矫正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司法执行部门应该把矫正社区风气和文化融入到整个矫正过程中, 一是以“融”为理念, 通过舆论引导;二是以“和”为目的, 开展交流会或增加互动机会;三是以“人”为传播方式, 用宣传手段突出社区矫正, 促进人本、人文、人和的特性等。通过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不断普及社区矫正的知识、改善社区矫正的环境、改良社区矫正的风气、构建社区矫正的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意识, 引导社区居民关心和支持矫正工作。所以改良社区风气能够在矫正对象在更加宽容的环境里反思、生活和交流, 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矫正效果。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消除矫正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社区矫正工作是有十分显著的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咨询, 矫正对象可以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一一倾诉出来, 同时也使矫正对象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矫正情绪, 减缓矫正对象的心理压力, 帮助矫正对象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从而消除矫正对象的异常心理, 从而达到矫正不良认知和行为的目标。针对个体性问题, 在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前先对矫正对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与分析, 最好是个人档案里加上心理档案, 这样专业心理师就可以选择与矫正对象密切相关的话题, 并有效率的解答他们的问题, 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咨询, 这样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针对面向全体矫正对象, 举办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则是很合适的, 通过宣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帮助矫正对象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 学习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而有信心重回社会过正常的生活, 这是达到矫正目的的有效途径。

四、倡导矫正对象增权

社区矫正对象在某些权利上是被剥夺和限制的, 难免会遭受到社区居民的歧视和排挤, 他们在各方面的权利相对都处在弱势地位, 所获取的资源和机会相对匮乏, 尤其是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更是难以维继, 他们连自己最基本的权利都无法满足, 更何况其他的权利更是难以保障, 他们不折不扣的属于弱势群体, 因此矫正对象增权的意义特别重大。关于倡导矫正对象增权, 相对于矫正工作人员的刑罚性和行政性而言, 注重于挖掘和激发矫正对象潜能的矫正社工是倡导者。矫正社工与矫正对象的关系和司法所与矫正对象之间管理的关系不同, 而是一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样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 从而更好地开展增权活动;另一方面社工更能获得矫正对象的信任, 从而有助于矫正目标的实现。倡导矫正对象增权的目的在于减少基于罪犯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 通过倡导增权使矫正对象在这整个过程中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 恢复自尊心, 使其生活更加丰富、自主、独立和积极。

参考文献

[1]张昱.矫正社会工作[Z].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2008.10.

[2]周国强.社区矫正的人道价值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

关于全市开展社区矫正的报告 篇3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预防犯罪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社会的稳定。郾城区人民检察院从自身职能出发,为深入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拯救和帮扶失足青少年、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区矫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一、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原因

一是家庭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的健全和完整与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的现象随处可见,从小娇生惯养、迁就放纵,甚至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最后導致他们在生活上好逸恶劳,在家庭外逞强好胜、打架斗殴,为以后的成长埋下了可怕的隐患。当然未成年人犯罪的增长与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有着必然的联系,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学习和言行要求苛刻,稍有过错,就会呵斥谩骂,或者对其采取粗暴的棍棒教育,未成年人有的会因此而离家出走或被其家长驱逐出门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加之外界不法分子的影响,未成年人便会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是学校原因。学校作为人生成长的第二大摇篮,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是有着重大影响。一个学校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它有较高的升学率、恰当的教学方式,还包括学校整个师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有很多学校存在只追求升学率,把升学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忽视了教师本身和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这样在思想品德很一般的教师当中就会出现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的现象,优秀学生成为了班上的香饽饽受到老师的特别照顾,而后进生因拖后腿则受到老师的冷落或歧视。

三是社会原因。除了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青少年的成长更离不开社会。孩子们玩的电子游戏也因不健康的东西而深受其害。有些中学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崇尚时髦,到社会上拉帮结伙,打仗斗殴;出入舞厅,吃喝玩乐,寻衅滋事,只要他们觉得刺激好玩的事情都想去尝试,这样的结果势必是严重扰乱了社会的治安。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伸出双手去拉一把这些接近犯罪边缘的孩子们,对其进行组织帮教,而不能对其放任自流。

二、细致分析,努力寻求预防工作形式

从有关机构调查研究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暴力型犯罪突出。二是犯罪类型多样化,涉及财物犯罪占绝大多数。三是性犯罪占一定比例。四是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校学生犯罪占相当比例。五是团伙犯罪现象不容忽视。据有关部门调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许多犯罪团伙带有浓厚的封建行帮和黑社会组织色彩。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在关心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让法律与未成年人紧密相伴, 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等做法积极发挥作用的同时,建立一个集帮教、挽救、调研于一身的专门组织机构更加必要和迫切

三、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强化责任

一是整合资源,解决工作局限性问题。几年来尽管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和矫治工作但还存在各行其是、开展工作有局限性的问题,以检察院工作为例,就存在以下问题:①矫治工作仅停留在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诉前考察教育”的层面,不能对当事人起到全方位的矫治作用,单一性十分突出;②受工作压力和工作量的影响,干警尽管在案前进行预警,在案中进行帮教,但在案后跟踪矫治环节不能持久系统的开展工作,从而使整个工作缺乏连贯性,严重制约了工作成效;③检察机关同其他政法机关、综治部门、共青团、妇联等相关职能单位缺少联动合作,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力量单薄。开展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弥补工作局限性,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是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为保证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该院多次聘请志愿者从事教育和街道工作多年的老教师老干部进行指导总结,工作认真、经验丰富,开展工作扎实有效。树立了品牌形象。

三是开展矫治工作分工具体,责任明确。该院开展社区矫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使绝大多数失足青少年得到健康成长,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开辟了建设校外活动园地,创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让广大未成年人有校外活动受教育的乐园,成为部分青少年通向学习就业的桥梁。同事该院坚持关心、体贴、矫治、矫正、感化、促进、转化的工作方法,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谋青少年教育大事,共建青少年健康成长之天地。

四、肩负重要职责,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从实践出发,注重将工作重点向预防倾斜。公安民警、志愿者、信息员等不断深入街道(社区)、学校进行摸底排查,确定帮扶、矫治对象,及时建立档案,进行矫治。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法律常识,提高法律意识,引导青少年崇尚文明与健康。

社区确定矫治对象后,该院将社区矫治对象的不批准逮捕书和不起诉书七日内送至矫治办公室,并要求矫治对象在法律文书生效后七日内到矫治办公室报到,办公室进行登记,签订社区矫治保证书。对矫治期已满,且矫治期间未重新犯罪,遵守监督、考察合格的矫治对象,及时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矫治各领导小组审批、备案,通过审批的宣告解除矫治。为确保对矫治对象的矫治到位,不走过场、人员不流失,针对每一个矫治对象安排所在地的一位民警、一位委主任、一位“五老”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帮扶帮教,并签订责任书,从而建立起长效管理教育机制。

在受理案件开展矫治环节中,实施“分类推进”做法,区分对待、因人施教,每阶段将报到的矫治对象会同有关部门对其违法犯罪性质、程度、认罪态度、日常表现、家庭意愿表现进行分析、分类。对于已矫治好的未成年人,通过回访、跟踪、了解、关心生活、联系爱心企业等方式方法,持续对帮扶对象进行教育、关爱、帮教,让当事人始终感受到家园的关注与温暖,坚定生活信心,坚决守法公民,防止重新犯罪。

参考文献:

关于全市开展社区矫正的报告 篇4

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诚信社区活动的通知

各镇党委,市直机关各部门,各街道党总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深化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按照全市文明社区创建现场会经验交流会部署和要求,经研究决定,在全市所有社区开展创建诚信社区活动,推动我市文明社区创建向纵深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各级领导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目标,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思路,丰富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新内涵,培育社区居民信用观念和诚信意识,加强社区诚信环境建设,完善社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把诚信建设贯穿到社区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推动全市的诚信城市建设,全方位塑造诚实守信文明城市新形象,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创建内容和方法

创建诚信社区是文明社区创建的深化,也是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重点,它对提高全民诚信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以社区诚信环境建设和信用制度建设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诚信社区创建工作。全市各街道、社区居委会、各镇中心社区和村级三类社区要突出以下内容全面开展文明诚信社区创建活动。

1、社区教育体现诚信。社区教育计划包含诚信教育内容;社区学校开设有诚信教育课程;组织居民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教活动;各社区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诚信实践活动。

2、社区文化融入诚信。围绕诚信内容,经常举办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自编自演反映社区成员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的先进人物事迹;积极开展诚信知识竞赛和“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同时,加强对社区内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

3、社区环境蕴含诚信。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布置体现诚信内容和思想;社区内诚信氛围浓烈;交通要道、公共场所和居民聚集地设有蕴含诚信内容的公益广告、友情标语或雕塑景点等3处以上;社区内黑板报、宣传橱窗经常刊登诚信内容的文章; 社区活动室布置有诚信感化语言。

4、社区服务突出诚信。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服务规范、正常;社区服务守信用,讲信誉,有求必应,有诺必践;定期对社区服务队伍进行业务培训与诚信教育;社区服务台帐齐全。

5、社区管理落实诚信。社区内建有诚信监管队伍;建立健全社区内的信用监督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纳税、守法状况、财务管理状况有登记和监管制度;建有企业和居民信用档案;实行综合治理,打击假冒伪劣,杜绝商业欺诈。在社区内开

展诚信企业、诚信行业、诚信商场(店)的创建和诚信家庭、诚信职工评比活动;

6、社区交往奉守诚信。社区居民诚信观念强,交往诚信;社区居民遵循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诚实劳动、诚实交易;社区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创建诚信社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创建工作。

1、认真宣传发动。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诚信社区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今年年底前要广泛宣传,全面发动,形成人人关注、个个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诚信创建氛围。市文明办负责对全市诚信社区创建工作进行指导。

2、精心组织实施。从明年开始,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创建工作标准和要求,认真制订创建规划,加大创建工作投入,狠抓创建措施落实,注重创建实效,确保诚信区建设质量。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诚信社区创建系列活动。3、扎实考核总结。明年8月份起,对全市的诚信社区创建情况组织交流、认真总结。市文明办将组织人员对全市各地诚信社区创建情况进行调研考核。调研考核采取一看(看现场)、二听(听汇报)、三查(查台帐)、四访(民意测评)等办法,对照诚信社区创建标准,好中选优,优中选特,评选出一批优秀诚信社区由市委、市政府统一命名表彰。各地、各部门要以诚信社区创建为契机,深入持久地抓好社区的诚信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的信用体系建设,落实社区信用的规范化、长效化管理措施,从而推动全市城乡社区的文明创建工作迈上更高台阶。

三、创建要求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诚信社区创建工作,把诚信社区创建作为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举措,摆上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创建规划,明确创建任务,精心组织实施。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引导、服务、协调、监督和考核。

2、立足社区,注重实效。各地,各部门要以诚信社区创建为契机,推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努力把诚信社区创建作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吸引群众参与的过程。通过创建,改进社区管理服务,提高社区文化品位,在创建中要克服形式主义,促进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3、严格标准,整体推进。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各部门要各尽其责,同创共建,形成创建合力,创建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同时,注意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社区各行各业的诚信建设,提高整个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中共介休市委宣传部

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创建诚信社区通知

报:晋中市委宣传部、介休市委常委

关于全市开展社区矫正的报告 篇5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刑罚执行手段,是我国刑罚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推进司法改革进程的重要举措,更是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颁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2009年,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从2009年起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7年来,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在降低刑罚执行成本、防止交叉感染、帮助犯罪人员回归社会、有效降低犯罪人员的重新犯罪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完善我国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为了协助国家推进我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我们对全国包括北京、江苏、浙江、重庆、广西等省市在内的部分省市进行了抽样调研。调研时间始于2010年2月初。调研对象为主管社区矫正的专职干部、司法所的司法助理员、协管员、借调狱警等。调研形式包括资料搜集、个别访谈、个人问卷、机构问卷、互联网在线沟通等。

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本调研报告旨在推进中国社区矫正工作实践能够进一步健康持续进展,不同于专业性的学术研究。而且, 数据信息由课题组成员分别搜集,资料来源既包括有关专著、论文,也有直接调研数据和互联网等。报告撰

写过程中无法详细注明所引用的部分数据资料出处,我们为此深表歉意,敬请有关专家学者谅解。

我国最早开始社区矫正试点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个别区县,范围很小。2003年7月,中央正式布置6个省市作为第一批试点。经过7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

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部门合力,着力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制度体系,努力探索教育矫正方法。社区矫正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增加,教育矫正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维护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北京市为例,在2008年奥运和2009年国庆60周年期间,全市6000多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管理创造了无脱管、无漏管、无重新犯罪、无影响安全稳定事件的“四无”佳绩。

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在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6个地(市、1572个县(市、区和19507个乡镇(街道展开。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重庆、天津、湖北、安徽、云南和河北10个省(市已经在全辖区所有乡镇(街道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工作覆盖面达到100%。到今年6月底,全国各地共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86278人,累计解除矫正人员255331人,现有社区服刑人员230947人。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还出现外国籍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较之于监禁服刑人员大幅降低,而且有逐年降低趋势。自2003年7月中央部署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社区服刑人员的年平均重新犯罪率低于0.8%。虽然我们很难查到准确的监禁刑罪犯释放后的重新犯罪率,但综合有关零星数据分析,至少高于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的10倍以上。

与此同时,社区矫正的机构建制也在向专业化方向调整,社区矫正 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进展。

2010年5月,国家司法部成立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到2010年6月底,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的司法厅(局设立了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河北、黑龙江、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吉林、辽宁、广东、江西、贵州、云南和青海17个省(市单独设立了社区矫正处,山东、内蒙古、海南、山西、福建和广西6个省(区在基层处内设社区矫正工作处。

各地普遍建立了以司法所工作人员为主、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积极协助的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全国从事社区矫正的司法所工作人员目前共有

46695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3.8%;专职社会工作者38288人,社会志愿者240302人。(参见附表1: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结构示意图

纵观全国社区矫正工作,各地呈现出不同特点。有的在管理制度方面颇具特色,有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北京市东城区,在奥运前夕,先后出台了《东城区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奥运安保

工作运行方案》、《东城区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奥运安保工作管理防控办法》、《东城区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危险性因素预防办法》、《东城区奥运安保期间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东城区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奥运安保工作督察办法》,形成了从预防到处置再到监督的管理保障体系,并针对重点环节制订了《无缝衔接五步曲》、《解决“三无”问题,消除安全隐患》、《突发事件处置三要素》、《重点人管控“五清楚”》等社区矫正的一系列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丰台区于2008年,率先建立了丰台区司法行政安保电子信息系统,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自2008年开始,陆续组建了社区矫正移动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尝试利用GPS和/或GPRS手机终端对部分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时跟踪定位管理。

二、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鉴于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仍在试点和摸索之中,法律法规不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存在许多难点。调研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我们所管理的不是普通人,说的直白点,是一群罪行较轻的犯人。对于这些人,光靠磨嘴皮子、靠教育和感化,在管理上的影响力也只能是短时的,所以,从事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同志所体验的那份艰辛和复杂的心情也是其他机关单位的同志所无法体会的……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希望得到上层的支持和肯定,最重要的是重视基层的困境,尽早立法。只有具备了强制执行力,有立法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更有实效!”

根据我们对基层司法所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看,问题比较集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按调查数据集中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缺乏法律依据,社区矫正管理难度大;困扰于为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缺乏技术监控设备,对服刑人员难于监管;社区矫正经费缺乏常规稳定保障。另外,在调研过程中,问卷之外反应出来的还有机构建制和专业队伍建设问题。(参见《附表2 :工作难度压力分布示意图(基于机构问卷数据》。由于问卷数据更多地来源于东部比较发达地区,与我们座谈调研和网上交流反馈的信息存在一定偏差。从网上交流情况来看,前述四类问题中的后三类问题被提及的频率比问卷反映的数据指标要高。

附表2 :工作难度压力分布示意图(基于机构问卷数据

1、社区矫正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衍生问题较多

由于社区矫正立法的滞后,对于如何监管、教育改造社区服刑人员的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从目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情况来看,实际上有三个部门在从事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工作: 一是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首先。根据目前法律的规定,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考察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公安机关是目前法律规定的非监禁刑的刑罚执行机关。其次,公安机关要解决假释犯以及从监狱释放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罪犯的户籍等问题。

二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由于我国公安机关的社会治安日常监管任务繁重,难于对非监禁刑的刑罚执行工作给予更多关注,而且由公安机关作为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也不符合国际社会刑罚执行工作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街道、乡镇司法所成为社区矫正的实际刑罚执行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是作为罪犯羁押主体的监狱机关。从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情况来看,监狱机关从三个方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第一,对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审查和批准。第二,对符合减刑和假释条件的服刑人员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减刑和假释;第三,一些地区的监狱机关还派出监狱警察到社区中,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开展工作。

也就是说,在教育矫正过程中,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分别作为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与管理主体。主体的分离导致执法主体不负责日常工作,管理主体不能执法等尴尬局面,尤其是在对重点服刑人员的管理监督中,管理主体往往缺乏有效的强制手段。当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表现恶劣,需要重新收监时,由于涉及到司法所、派出所、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监狱等众多部门,流程长,手续繁

琐,从上报到执行平均需要15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这种行政奖惩与刑事奖惩不能实现有效衔接的状况,直接导致对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罚的部分内容形同虚设,由于无法得到实质上的兑现,考核效果大打折扣。

正是由于相关法规缺位所导致的上述工作困境,使司法行政部门将生活帮扶当成了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救命稻草。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困难,不得不与民政、劳动人事、社保等相关部门多方协调,甚至很多时候还不得不借力个人的特殊人脉关系。

调研中,我们发现,为了临时解决法律缺位、职责不清等问题,很多省市由省委、省政府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或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帮教安置工作协调委员会等非编制性协调机构,吸收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也就是说,构建这种繁琐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无非也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所产生的工作变通手段。

综上所述,由于法规不明确,导致了复杂而不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家协调、大家参与”的工作局面,从而直接造成了社区矫正一手硬——基于管理工作考核的制约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服刑人员的扶贫济困问题不得不设法解决、一手软——服刑人员违背矫正管理要求时收监难——的情形,很不利于保证和提高社区矫正质量,甚至有可能严重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

2、缺乏适用于社区服刑人员的技术管理设施,不利于营造和谐 稳定的发展环境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性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导致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维稳形势。特别是象北京、上海这类对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特大型城市,为了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对安防要求极高。而社区服刑人员是在社区中执行非监禁刑的罪犯,无论从心理、经历还是思维模式与心理特点来说,一般情况下,犯罪概率要高于普通人。由于目前缺乏适用于社区服刑人员的有效技术监控手段,给社区矫正管理带来了极大难度。

调查数据显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设施,遇到特殊时期只能依靠人海战术。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超时工作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机构调查问卷和个人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一般情况下,机关工作人员在正常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基

本为8小时/天,而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普遍超过8小时/天。但是,几乎100%的被调查对象不能正常休息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至少20%的时间不能保证正常休假。与此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者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将访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0大压力因素作为压力测评指标,并对反馈数据中位列前三位的因素进行排列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缺乏技术监控手段,担心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的压力最大。虽然普遍存在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但因工作时间长,导致无法照顾家庭所带来的压力相对而言要小许多。首都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尤其大。(参见附表3: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

者工作压力分布示意图表

附表3: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者工作压力分布示意图表(基于个人问卷数据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监控手段,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很难扩大适用范围,很难达到我们所追求的对罪犯实行以教育改造为主,监禁惩罚为辅的主旨要求。

3、社区矫正管理考核定性值得商榷,由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协调 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困难存在隐忧

根据问卷调查,社区服刑人员处于低保边缘及低保线以下的约占总人数的1/3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业困难,没有经济来源,有些人不得不寻求亲属、甚至狱友的经济资助。

附表4: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困难因素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社区矫正管理的重大难点之一就是“三无人员”,他们很难就业,生活困难,容易情绪激动采取极端行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节日或重大事件节点,比如奥运期间、国庆60周年之际。而另一方面,对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管理干部的考核,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在缺乏必要的技术监管设备的情况下,要实现零脱管、零漏管,其工作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北京市的调研数据表明,对于社区矫正工作者来说,困扰于为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的压力度达到将近70%,在众多压力因素中排名第二。

因此,竭尽全力帮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如申请廉租房、申办低保等成为了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这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实现维稳目标,但存在两个显而易见的隐患:一是在某种程度上

纵容了社区服刑人员的要挟行为,不利于维护必要的司法尊严和司法权威,对社区矫正工作者是一种精神上的不人道;二是由于社区矫正管理组织的协调、指导和督办,其相关困难和问题可能相对解决得更快、更好,而这有可能引发处于同等生活困难境遇的守法公民产生不公平待遇的心理感受,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4、将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纳入社区矫正需要重新审视

剥夺政治权利属于附加刑,将已经服完主刑但还保留附加刑的剥夺政治权利人员与其他四类犯罪人员——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者共同纳入社区矫正,增加了社区矫正的管理难度。因为无论从剥权者的主观认知,还是法律的客观规定,都很难找到继续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剥权者对社区矫正有很强的抗拒性,对社区矫正的实施带来了负向样板作用。

5、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建制需要改革,管理队伍的执法身份亟待 明确

我国一共有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除外,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分散、成分复杂。全国现有社区服刑人员23万余人,而且,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在社区中执行非监禁刑的罪犯比例和绝对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

根据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社区服刑人员分属于司法和公安两个系统管理,缺乏统一的机构建制。而且,司法行政系统的专职矫正工作人

员中有一部分是协管员,因为没有编制,薪酬待遇偏低,而且不固定。北京市司法局从监狱借调了部分狱警,由于属于借调性质,工作绩效考核及与此挂钩的奖惩权仍属于监狱;司法助理员和协管员均属于司法行政人员,而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属于刑罚执行性质,因而监管工作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对服刑人员直接采取强制措施。

显然,我们的社区矫正机构建制、监管人员身份与社区矫正所面临的发展形势不相匹,亟待解决。

6、大部分省市的社区矫正管理经费缺乏长效保障机制,难于利 用社会资源搭建专业有效的监管服务平台

为了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全面改造质量,各省市积极探索科学矫正方法,有的成立了阳光矫正服务中心,有的建立了阳光中途之家,希望通过组织利用社会资源,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教育技能培训、心理咨询辅导和危机干预,对其中的“三无”人员(无户口、无家庭、无经济收入来源进行临时安置、临时救助。由于缺乏职责、职能规定上的法律依据,大部分省市同时缺乏稳定的经费保障来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国外社区矫正管理借鉴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社区矫正起源于美国,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如今,社区矫正已在美国、加

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广泛采用。综观国外社区矫正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立法规范社区矫正管理,彰显了非监禁刑的严肃性、强 制性和可操作性

国际上关于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大概有四类:第一类是国际性的社区矫正法规,除联合国曾经通过的一些规则外,还有《欧洲社区治裁与措施规则》等;第二类是专门针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美国明尼苏达州于1973年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社区矫正法》,美国迄今已有约30个州通过了社区矫正或类似于社区矫正的地方性法规;第三类是专门的刑事执行的法律,如加拿大的《矫正与有条件释放法》、德国的《刑罚执行法》等;第四类是单行的与社区矫正相关的法规和条例,如我国香港地区的《社

会服务令》、《感化(缓刑令》,我国台湾的《更生保护法》、《少年事件实施细则》,新西兰的《假释法》,芬兰的《社区服务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社区矫正的指导思想、性质、任务、目的、原则,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权范围、工作制度,社区矫正适用的主体,社区矫正所采取的措施和管理方法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在社区矫正形式的多样化、社区矫正措施的强制性、社区矫正法规的翔实性、兼容性和对不同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的差别性等方面对于我们的社区矫正法制建设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2、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较广

为了促进国际社会在刑罚制度中更多地适用社区矫正,联合国先后讨论通过了一系列规则,如《减少监禁人数、监外教养办法和罪犯的社会改造》,《联合国非监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即《东京规则》,《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开展国际合作,以求减少监狱人满为患和促进替代性刑法》的决议等,明确倡导尽可能避免监禁,将监禁作为最后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使用。

在国外,社区矫正制度除了包括缓刑、假释、特殊情况下的监外执行等刑罚变更执行方法外,还包括社会服务令、保护观察、半监禁(宵禁、周末监禁、家内服刑、辅导处分、中途之家、暂时释放、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作为短期自由刑替代措施的刑罚种类。目前在许多国家,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已经大大超过了监禁人数。但并不是所有罪犯都可以适用社区矫正,而且,参加社区矫正必须是犯人自愿的。根据有关资料,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罪犯适用缓刑和假释的比例达到全部被判处刑罚者的70%以上,即便是比例较低的韩国,也达到将近一半。

3、宽严相济:适应刑罚执行社区化发展趋势,利用科学技术强 化监管

社区服刑人员是在社区中执行非监禁刑的罪犯。这是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身份。从本质上说来,社区矫正集中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精神。尽管他们执行的是

非监禁刑,没有被剥夺人身自由,但是,他们的行为要受到一定限制,他们的活动要受到管束,这些就是法律规定 的惩罚手段,是他们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体现。

伴随着社区矫正适用范围的扩大,为了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有效监管,保障守法公民的人生与财产安全,各国先后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问题开发应用了罪犯监管系统,构建了一道无形的“电子围墙”,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和效果。

美国新墨西哥州于1983年率先将电子脚镣用于犯人。欧洲各国于90年代初开始陆续采用。先是在英国、瑞典、荷兰等国家以电子脚镣来监控家庭监禁的执行,此后,德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瑞士和西班牙等国也相继在刑罚执行中推广应用电子脚镣。英国1991 年的刑事审判法对电子脚镣作出了明确规定,瑞典将电子脚镣作为刑罚的种类之一永久地载入1999 年的刑法典。在韩国,自2008年9月1日开始,只要检察在法庭量刑时申请给社区服刑罪犯定位,一般情况下,法院都会作出佩戴电子手铐的决定。另外,提前获释的强奸犯,则由法务部直接决定是否进行定位。2009年10月,韩国法务部宣布,依据《关于特定犯罪者定位电子装置佩戴法律》修订案,目前的重案犯(因杀人、抢劫或强奸而坐牢的犯人在出狱后佩戴电子脚镣的时间将由最长的10年延长至30年。根据韩国法务部资料,自2008年起实施佩戴电子脚镣制度后,性犯罪者在出狱后的再犯罪率只有0.21%,明显低于此前的5.2%。我国的台湾省于2007年开始为性侵害假释犯佩带新型监控器。

附表4 :电子监控应用国家和地区示意图(部分

4、各国的社区矫正管理队伍构成各不相同,但一般都由专业人员和非

专业人员两部分组成。对于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都有很高的准入门槛。如美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教育程度一般是学士学位,选拔时,对其文化、心理、身

体、个性测试都比较严格,选用后,还要接受技能训练。以缓刑官为例,要求在大学研修社会学、刑事犯罪学等学科不少于2年,心理学、犯罪学等不少于1年;除学业外,对素质也有严格要求,个人品格方面,应具备成熟的情感,诚实、建设性地创建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个人尊严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等等。在加拿大,社区矫正工作者一般也需具有本科学历,还须具有犯罪学、刑事执法、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育背景。在英国,缓刑官不仅要求有较高学历,并且需要通过两年大学学习获得缓刑研究资格证书;社区服务官是缓刑官的工作助手,必须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

四、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我国社区矫正管理中所遭遇到的最大难点问题是法律问题,主要 英国

美国 法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俄罗斯 日本 韩国 台湾 新西兰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关于社区矫正的明文规定。直到2010年8月提交初审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根据一些人大代表和地方的意见,才出现相关内容,规定对管制、缓刑、假释等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但对于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界定。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在社区矫正管理中,普遍存在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由于缺乏法律依据,监管人员在对社区服刑人员“宽严相济”的处遇中往往宁宽不敢严,唯恐触犯了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权,而社区服刑人员也动辄就以侵犯了其人权来抵触监管。因此,关于如何推进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持续发展,我们建议从统一认识、加速立法开始。

1、统一社区矫正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认识

所谓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一般会涉及到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多个范畴。关于社区矫正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重涵义: 第一,观念上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当代价值观。社区服刑人员首先是现代人,管理上要以人为本,保护其合法权益。

第二,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尊重法律、依法管理,要强化每一个人的守法意识,倡导守法行

为,保障守法公民权益。社区矫正本身就是人性化的刑罚执 行措施,已经是对罪犯人权的有效保护。因此,守法公民的 知情权、人生财产的安全保障等必须大于罪犯的隐私权。

第三,与监狱限制罪犯人身自由不同,社区矫正监管的是罪犯的人心,管理难度更大。因此,对社区矫正监管部门和监管

人员的考核不应该政治化,在脱管、漏管等考核指标体系的 制定上要讲究科学性。管理人员也是人,对监管机构和监管 人员的管理和考核也应以人为本,实事求是。

第四,必要的创新精神。把握科学发展观,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总结经验,不墨守成规,在社区矫正管理的组织设

计、矫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上不断探索创新。

2、进一步推动司法改革,加速立法进程,依法推进非监禁刑罚 执行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已经试行7年,中央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发布、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文件、规章和地方法规等,总结经验、综合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全国人大加快社区矫正的立法进程。我国社区矫正法及其实施细则必须首要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改革机构建制,明确执法主体。建议成立与监狱管理局并列的社区矫正管理局,或根据司法分工与制衡原则设立独

立的刑罚执行机构,如刑事执行局,统一管理监禁刑、非监 禁刑和附加刑的执行。国际社会刑罚实践证明,社区矫正作 为非监禁刑,与监狱的监禁刑共同构成了对罪犯改造的刑罚 执行手段。而且,社区矫正较之于监狱服刑具有更好的社会 效果和经济价值,已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进一步在我国

推进已成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社区矫正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涉及部门较广的刑罚执行工作。因此,改革社区矫正机构建

制,明确社区矫正官员的执法身份,建立或重组矫正干警或 司法警察队伍十分必要。根据有关报道,2010年6月,内蒙 古自治区的阿鲁科尔沁旗司法局对全旗53名社区矫正工作者(司法行政机工作人员全部落实了警衔待遇。警衔津贴标 准参照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标准执行,警衔制改革值得探索。为了保证新建制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必须借鉴国外社区矫正 队伍的建设经验,严格规定社区矫正干警或司法警察的任职

条件、招聘程序、工作职权、工作职责、工作考评和培训要 求,并完善其专业培训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第二,规范矫正对象。在适用对象方面,需要对既有的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被剥夺

政治权利等五种罪犯重新考量归类。有必要在重新明确社区 矫正的定性以及社区矫正的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将一些罪行 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过失犯等短期 徒刑罪犯逐步转化纳入社区矫正的对象范畴。另外,劳教作 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性手段,其合法性、合宪性 一直受到社会各界质疑,可以考虑以法院刑事审判后作出的 社会服务令或社区强制服务命令来替代,进而纳入社区矫正 范畴。同时,鉴于剥夺政治权利作为附加刑属于历史产物, 为了进一步规范刑罚执行的可操作性,法院在对罪犯量刑时 应逐步取消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的适用,可以参照国际惯例 增设社区义务服务的轻刑判定。如果继续将社区矫正作为对 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过渡管理措施,则必须在接管环节确认

其义务和责任,如规定社区义务服务时间,并获取本人认定。第三,严格界定社区服刑人员的权利和法定义务,明确考核标准与奖惩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义务服务——需与一

般意义上的公益劳动区别开来——的内容、时间等必须做出

明确规定,并明文规定重新收监的情形和流程,以保证非监 禁刑罚的强制性,维护司法威严,杜绝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 矫正管理时蛮横强势、不服管教、无理取闹状况下,社区矫 正工作人员因无法可依,不得不一味迁就的怪现象。需要特 别说明的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校园安 保,和具有执法或类执法性质的工作,如城管,不适宜纳入 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义务服务内容。对于社区服刑人员中流 动性大的人员(如农村地区的外出务工者,应有约束和考核 条款,并辅助采取技术监管手段。

第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在明确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的执法性质和工作职责的同时,必须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收监的操

作流程和责任部门,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确保社区矫正 作为刑罚执行手段的有效性。同时,法律应将解决社区服刑 人员的户口、社保、生活救济及其它非刑罚执行性质问题直 接纳入公安、劳动人事、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职权职责范围, 并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第五,经费保障。为了保障社区矫正的严肃性、权威性、独立 性,并科学合理地调动和管理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社区 矫正资金必须法律规定由财政核定标准后拨款解决。

3、、结合我国安防要求现实,强化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前瞻性 结合我国安防要求现实,根据 2003 年颁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社区矫 正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

上服刑的五种罪犯。2009 年 颁布的《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 用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南英曾经指出: 各地法院应当进一步转变观念,针对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条件 和发展水平,依法、适当、稳妥、有序地扩大非监禁刑及假释的适用。目前,我国有近700 所监狱,加上看守所,合计将近200 万犯人。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是刑罚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刑罚种类上增加 可以判处在社会上执行的刑种,既符合刑罚种类轻缓化、处罚的轻刑 化和开放化的刑法发展趋势,也有助于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监狱 烙印对罪犯人格及其正常社会生活的破坏,同时,可以大大节约国家 的行刑成本——据统计,英国每年对保护观察者所投入的资金是 520 英镑/人,对于处以社区服务令的是 490 英镑/人,但对一个监禁犯的投 21 入高达 7000 英镑; 在我国上海,传统方法管理犯人,每人每年花费 2.5-3 万元,而社区矫正的费用为每人每年 5000 元,仅相当于监狱费用的 1/5-1/6——而且,以社区的力量对罪犯进行改造,对广大公民也具有 警示和预防作用。为了适应社区矫正适用范围扩大、人数增加的必然趋势,应完善罪 犯评估、分级管理体系,加快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逐步引进国外 先进科技——罪犯电子监控管理系统和设备,在给予社会服刑人员人 身自由的同时,确保我国的政治安全、公共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 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如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自 2008 年开始,陆续组建了社区矫正移动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尝试利用 GPS 和/或 GPRS 手机终端对部分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时跟踪管理。但由于手机携 带必须依靠自觉性,一旦人机分离,并不利于实时监管,而且携带者 如果预谋犯罪,甚至有可能造成刑侦误导。因此,此种罪犯电子监控 方式不宜在全国推广采用。而电子手铐、电子脚镣,作为一种新型的罪犯电子监控方式,将定 位跟踪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系统整合技术融于一体,构建了一道无 形的“电子围墙”,已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取得了良 好的经验和效果,应该成为我国罪犯电子监控方式的发展主流方向。综上,我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达 7 年,一方面已经具备实现 22

关于全市开展社区矫正的报告 篇6

根据穗商银发字[2006]132号文件精神,我支行高度重视本次统计检查工作,接文后立即将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员工身上,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对这次统计数据质量做到准确、及时。现将我支行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统计人员综合素质高

在我支行统计人员均是

会计、金融专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经验丰富的人员,确保对报表数据准确性、及时性,不弄虚作假,从不漏报、瞒报、提供失实统计资料或人为拢数等统计违法行为。

二、加大统计执法工作

针对统计执法工作的矛盾和困难,我支行认为要做好统计工作需逐步加以改善。应大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扩大统计法律影响和氛围,真正使管统计工作人员增强统计法律意识,依法管统计,依法办统计,减少和避免对统计的人为干拢和人为参与违法。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快精准”

统计人员均一律按照“快、精、准”的要求,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为我行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为研究分析问题提供翔实的数据信息。

今后,为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使全社会都能了解统计、支持统计工作,我支行统计人员都能自觉坚持依法统计,需有乃全体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加大统计法制的宣传,在普法宣传的形式上不断创新,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上一层楼。

商行XX支行

二00六年七月十日

关于全市开展社区矫正的报告 篇7

发文文号: 青地税发[2011]31号

发文部门: 青岛市地方税务局,青岛市国家税务局

发文时间: 2011-3-29

编辑时间: 2011-4-7

实施时间: 2011-3-29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税务内部行政管理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青岛

发文内容:

各区(市)党委宣传部、普法办,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加大税收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税收法律意识,积极做好“六五”普法启动工作,大力推进全市依法治市的进程,决定在今年4月第20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期间,由市委宣传部、市普法办、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共同开展“服务社区促发展 和谐税收惠万家”社区税收普法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六五”普法目标,结合法律六进活动,以“税收?发展?民生”为主题,深入宣传税收在筹集国家财政收入、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宣传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税收收入、税收政策、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等有关内容。通过社区税收普法活动,不断创新法制宣传的形式和载体,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税收法规知识,理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营造全民学税法、懂税法、用税法的浓厚氛围。

二、活动内容

在活动期间,各组织单位将围绕社区普法特点,重点搞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系列活动:

(一)编印赠发《税收知识宣传手册》,刊发税收普法100题;

(二)举办“服务社区促发展 和谐税收惠万家”社区税收普法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三)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成立“税收工作站”,籍以开展常态化税收宣传;

(四)举办“服务社区促发展 和谐税收惠万家”社区税收普法知识电视大赛。

三、方法步骤

(一)发动准备阶段(3月20日—3月31日)

1、联合制定、签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服务社区促发展 和谐税收惠万家”社区税收普法活动的通知》,各单位围绕活动主题和活动安排细化活动内容。

2、在各类媒体刊发活动公告,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税收普法系列活动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1日—4月25日)

1、由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联合编印《税收知识宣传手册》和税收普法知识100题,各级税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向社区赠发《税收知识宣传手册》,并通过各类媒体刊发税收普法100题;各级宣传部门和普法办利用宣传优势和普法网络扩大社区税收普法活动的影响力。

2、4月8日,在市南区珠海路办事处香港花园社区广场举办社区税收普法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届时,市委宣传部、市普法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有关领导参加并致辞和讲话,向部分社区赠书、授牌;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向社区现场解读《税收知识宣传手册》;设立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普法办公室等单位和部门现场咨询台。通过启动仪式,进一步助推系

列活动的开展。

3、结合社区税收普法活动,进行摸底调查,在有条件的社区,成立税收工作站。由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联合,定期举办最新税收政策宣讲活动;在此基础上,培训一批社区税收宣传辅导员;充分发挥税收宣传辅导员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即时、快捷、高效的服务,实现税收宣传的全方位、常态化。

(三)总结表彰阶段(4月25日—4月30日)

为检验社区税收宣传系列活动的成果,4月下旬,组织全市首届社区税收普法知识电视大赛,决赛现场举行颁奖仪式,表彰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

1、比赛时间:预赛4月25日;决赛4月28日。

2、参赛人员:青岛市七区五市范围内社区工作人员或社区居民。

3、比赛内容:《税收知识宣传手册》和税收普法100题内容。

4、活动形式:由各区(市)地税部门牵头组织选拔出4名选手(其中,正式队员3人,替补1人)组成代表队参加全市的比赛。全市12支代表队参加预赛,根据比赛成绩取前六名进入决赛。决赛在青岛电视台进行现场录制,并于4月底播出。

5、奖项设置:比赛设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组织奖6个,发放荣誉证书和相应的物质奖励。

6、报名时间:各区(市)地税部门于2011年4月15日以前将参赛人员名单报市地税局政工处(报名表附后)。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六五”普法的第一年。税收普法进社区,既是法律六进活动的需要,又是税收形势发展和纳税意识提高的必然要求,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升法治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地税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与国税、宣传、普法部门统筹规划,协调配合,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吸引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扎扎实实将社区普法活动落到实处。

(二)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开展全市“服务社区促发展 和谐税收惠万家” 社区税收普法系列活动重在全民参与,要突出“税收?发展?民生”主题,结合活动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各区(市)地税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指导并协助各街道办事处开展好社区税收普法活动。各级国地税部门可采取成立社区税收顾问团、税收工作站、服务直通车、税收宣讲小组等形式指导和帮助社区税收普法,使广大社区群众在参与活动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形成“学税法、懂税法、用税法,做守法好公民”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各级新闻媒体要围绕全市“服务社区促发展 和谐税收惠万家” 社区税收普法系列活动,加大税收普法暨“六五”普法的宣传,精心组织系列报道和专题报道,及时总结和宣传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附:社区税收普法知识电视大赛报名表

上一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总 结下一篇: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