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2025-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精选6篇)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篇1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篇2

一、诚心还愚拙吗?

苏教版必修五课本对《陈情表》中“矜悯愚诚”作如下注释:“怜悯我愚拙的诚心”(见课本47页注释第7)。配套的《教参》将此句翻译为:“体恤我愚拙之至的诚心”(见教参第76页)。应该说课本和教参对该句的理解是一致的:都将“愚”解释为“愚拙”。笔者以为,此处的“愚”切不可理解为“愚拙”。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均有:“愚”除了“愚蠢、愚昧、愚拙”的义项外,还有一个意思“称与自身有关的事物,自称谦辞”。如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晋书·王浑传》:“私慕鲁女存国之志,敢陈愚见,触犯天威。”《陈情表》中的“愚”,正是这种谦称的意思。故“矜悯愚诚”应直接译为:怜悯我的诚心。把它理解成愚拙,难道诚心还有愚拙和聪慧之分?

二、是挡住阳光吗?

《教参》对《项脊轩志》第一段的“以当南日”的翻译是:用来挡住南面射过来的日光。显然,这里将“当”理解成“挡住、抵挡”。笔者以为,这是不妥当的。首先,在这段中,文章明确交代项脊轩是“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于是,“余稍为修葺”以达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的目的。其次,在坐南朝北的房子前造堵白墙承接南来的阳光, 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见做法。由此可见,此墙的功能不是“挡住”日光,而是“反射”日光。应将它理解成“对着、迎着”比较合适。笔者也是这么教的。在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中有:“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此处的“当”,就是“迎着、对着”之意。因为此句在课本上并未注释, 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三、书是借来的吗?

《教参》把《项脊轩志》第一段的“借书满架”翻译为:“借来的图书插满书架”,此句课本上亦没有注释,我把《教参》的这个解释抛给学生去讨论。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翻译有悖情理:其一,归有光勤奋好读, 说他跟人家借书来看是有可能的。但借而不还,看过或没看过便长年累月地堆在书架上,这就实在不好理解。其二,中国古代图书馆(更确切地说是藏书阁)多为皇家所办,且不对公众开放,因此这些书不会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归有光出生于书香门第, 其祖父曾经做过官,有文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为证。在封建社会里,此类人家有可能也有实力藏有相当数量的书, 自家的图书堆满书架是不足为奇的。因此,可以认为,“借书”的“借”不能当“借来”解释。按《辞海》注,“借”亦通“藉”,其中读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辞海》注为:“错乱不整貌。”“按狼籍与狼藉同”, 并转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因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

四、敲打船桨离开的吗?

《渔父》一文“鼓枻而去”,课本和《教参》都将“鼓枻”注解为“敲打着船桨”。笔者以为,如此解释不尽合理。船桨是用来划的,若是敲打船桨,船又如何能离去?《说文解字》:“鼓,从壴,支像手击之也。”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字典》,“鼓”共有八个义项:1〈名〉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之音,管籥之音。”2〈名〉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不绝。”3〈名〉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大进。”4〈动〉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之。”5〈动〉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乐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瑟。”6〈动〉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刀之屠。”《石钟山记》:“微风~浪,水石相搏。”7〈动〉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吻奋爪以向先生。”8〈量〉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可以看出,鼓本义是名词,后引申为敲打,再引申为挥动、振动、挥舞。所以,“鼓枻”解释为“挥动船桨”比较合适。这既与文句“鼓枻而去,乃歌曰”相应,也更易于让读者理解悠然自得、超然世外的隐者渔父形象。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篇3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注释问题;训诂

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亟待提高,这是当今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呼声,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文言文教学。学好文言文,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而要求学生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注解好文言文,讲授好文言文。

对文言文词语和翻译的教学,我们基本上都采用教科书上或教参上的说法或理解,但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存在诸多的问题。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很少教学生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或是理解文言词义的方法。

1 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

1.1 词义辨析方面:

(1)关键词义含混带过

教材的注解,只介绍其然,不介绍所以然。

如《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教材下的注释,对这一句翻译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这里,对“让”没有单独注释。由整句话的翻译可以推出,教材的编委,把它理解为“谦让”。事实上,把“让”理解为“谦让”是不准确的。《说文》中注:“让,相责让”,以言辞相责备。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以及《汉书·苏武传》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顾左右而惊”。这些句子中的“让”,都解释为“用言辞相责备”的意思。

(2)语境义误代基本义

有的文言文篇目词义的注解不是很细腻,把语境义当基本义教给学生。

如《察今》中“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循表而夜涉”文下注为:顺着标记在夜里渡水。这里,对“涉”也没有单独注释。由整句话的翻译可以推出,教材的编委把它理解为“渡水”。《说文》注“涉”,徒行厉水也。在甲骨文中,“涉”指两个脚趾一前一后,徒步涉水。所以,“涉”的基本义应理解为“徒步涉水”,课文的注释不是很细腻,很清楚。

(3)某种意义孤立存在。

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文下注:临,面对。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说文》中注:临,监临。俯下身子,面对盛水的器皿照镜子。这种用法,古书中很多。比如《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皇疏“临谓以高视下也”。《左传·昭公六年》疏:临谓位居其上,俯临其下。

其实,学文言文的词义与学外语有相似之处,某种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他的地方会有相似的解释。新课标也要求中学生有一定的文言鉴赏能力。我们认为必须在真正准确读懂字词的基础上才能鉴赏。像“执策而临之”的“临”由“俯下身子看”,引申为“居高临下”,就非常传神地把千里马的悲哀刻画出来了。

1.2 语法判断方面

对词类活用的判断,教材中往往有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述。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文下注:朱亥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子打死晋鄙。此处把“椎”注为“一椎子”,不准确,此处的“椎”,应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铁锤。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作状语的例子很多,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中的“兄”;“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中的“翼”;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中的“犬”,这些词语都是名词作状语,可解释为“像……一样”。

2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准确理解文言文应沿循训诂的研究精神,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考证字句在语境中的准确解释。

所谓训诂,按照黄侃先生的说法,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具体地说,就是用现代语解释古语。训诂方法除了常用的形训、音训外,义训。这里主要说一说义训。义训,就是直陈词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周大璞《训诂学要略》)四川大学张永言也认为,形训、声训以外的训释字(词)义的方式都属于义训。义训的依据主要有援引已有的训诂的结论、利用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2.1援引已有的训诂的结论

如《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中的“税”,应该解释为“脱”。依据的是:郭注,西汉杨雄《方言》:“税,舍车也。”“税犹脱也。”

读文言文,有时碰到选择义项的问题,要找到唯一的正确的解释。

如《左传·文三》“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此处的“封”,《左传》杜预注:封,埋藏之。东汉贾逵说:封,识之。两种义项,都可以说得通。但在这个语境中,只能取其一。刘文淇《疏证》引朱骏声说:崤败在僖三十三年四月,封尸在文三年。阅三载之久,岂尚有可以埋藏之尸?唯表识其地而已。可见此处的“封”,可解释为“立碑作标记”。

2.2利用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2.2.1观境为训

观境为训也叫“据文定义”,即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义的准确含义。所谓语言环境,指一个词所在的上下文(本句、邻句、全篇等),乃至整部著作、整个时代的著作、整个历史时期的语言运用情况。

(1)根据“连文”、“复语”探求词义。

如《史记·乐毅列传》中“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顾:本义“回头”;反,返回。

王念孙《读书杂志》中“顾反者,还反也。

《韩子·外储说左篇》中“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都是同样的用法。

(2)根据“对文”探求词义。

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词或反义词。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的解释。

如“言可闻而不可殚,书可观而不可尽(《法言》)中“殚”“尽”对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穷”“达”对文。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课本注:“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根据对文,“翔”“集”是两个词,从而推断“游”“泳”也应该是两个词。《说文·水部》曰:“泳,潜行水中”;《玉篇·水部》曰:“游,浮也。”所以,“锦鳞游泳”的正确解释应为“漂亮的鱼儿,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

像上面的例子,可以在文言文的骈文或者诗词的对仗中找出许多。

2.2.2比较互证

比较互证,即通过排比、归纳用法类似的语言材料,比较分析它们在用法上的异同,来获得对某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诗经·邶风·终风》每章的首句依次是:“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毛传》曰:“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王念孙认为“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这个结论是在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如《诗经·邶风·燕燕》中“终温且惠” ,《诗经·邶风·北门》中的“终窭且贫”,《诗经·小雅·伐木》中的“终和且平” ,《诗经·小雅·正月》中的“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迷信参考书,跟着注释走,应沿循训诂学的研究精神,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考证字词在语境中的准确解释,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之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真正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译文及注释 篇4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篇5

作者:李耳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1、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2、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3、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5、搏:鹰隼用爪击物。

6、朘作:婴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哑。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9、益生:纵欲贪生。

10、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强:逞强、强暴。

12、壮:强壮。

翻译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评析

闺怨注释及译文 篇6

闺怨

wáng chāng líng

王昌龄

guī zhōng shǎo fù bú zhī chóu

闺中少妇不知愁,chūn rì níng zhuāng shàng cuì lóu

春日凝妆上翠楼。

hū jiàn mò tóu yáng liǔ sè

忽见陌头杨柳色,huǐ jiāo fū xù mì fēng hóu

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上一篇:安全生产十件大事下一篇:MBA面试辅导——要点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