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共8篇)

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 篇1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的建设事业的技术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设事业电子商务是建设事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对建设事业的信息化重点工作、电子商务建设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建设事业 信息化 电子商务平台

一、引言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4.28万亿元,其中,住宅与房地产投资约为7500亿元,建筑装饰业投资约为7800亿元,城市建设业的投资约为4000亿元,再加上水利、铁路、公路等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建设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样,建设事业信息化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建设部“十五”期间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大力推进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加快建设事业信息化进程,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建设领域传统产业,培育建设领域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

二、建设事业信息化重点工作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0%,已进入了城市发展的高速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预示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百姓生活对信息需求也在急剧增长。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方式急需变革,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来营造现代化城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信息化将成为21世纪新型城市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中作用重大。建设部“十五”期间将根据国家信息化有关方针政策,围绕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建设行业信息化、以及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开展工作,全面提高政府政务信息化水平,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改造传统的建设行业,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

(一)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将在今后一个时期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相结合,改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2002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主要措施。建设部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建设部电子政务总体规划,明确了工作思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工作。结合建设领域的特点和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积极开展建设部电子政务内网、外网与公众信息网的建设,建立健全建设政务信息化标准指标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全行业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为公众服务能力。建设部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建设部电子政务内网的建设。按照中办17号文件要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由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公众服务网构成,政务内网一期主要连接中央政务部门和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行政部门的网络平台。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之间要物理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支持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业务和其他涉密业务,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和传输的信息根据不同密级,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按照密

级和权限规定运行和利用。

2、建设部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外网的建设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OA)和建设部业务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在部业务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首先重点建设好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四个业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国住宅与房地产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3、建设部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网的建设。根据中办17号文件精神,将整合部内现有网站资源,集中建设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互联网站”和“中国建设信息网”,建成建设部统一的、权威的对外公众信息发布网站。

4、建设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及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为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在建设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整合建设事业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和数据库。

建设事业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全国建设领域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建设事业电子政务的建设,其社会效应将远远超过其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它的建设将推动全国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观念变革、管理方式变革以及业务流程的变革,从而带动整个建设事业的信息化革命。

(二)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工作

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于80年代末期,主要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地形图数字化、生产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开始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到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建设领域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远程控制、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IC卡等方面。同时,建设事业各个行业也引进了许多新的信息化模式和概念,例如电子商务等。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矛盾越来越突出,缺乏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信息无法共享,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信息化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发展,而且浪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建设事业信息化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整个行业的总体规划,集中实施对关键技术的攻关。第二、推动建设行业信息化标准的建设。第三、建设事业各领域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第四、依托行业创新体系,为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五、抓好示范基地的建设。(三)建设事业企业信息化工作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现代管理思想,优化企业生产流程、优化企业管理、优化企业的市场营销,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市场营销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企业事业信息化工作内容包括:

1、组织制定推进企业信息化规划、政策、技术标准等;

2、组织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技术;

3、组织各类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

4、组织产业化基地建设;

5、建立企事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6、开展人才培训工作。

建设领域涉及的行业多,大多属于传统企业,包括勘察设计企业、建筑业企业、房地产企业、自来水、煤气、公共交通、市政公用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相关咨询服务企业。建设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业,通过信息技术对企业的改造能够大大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拓展其市场的过程中引入了电子商务的概念,利用其高效、快捷的特性帮助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用发展的眼光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建设事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建设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商业交易的技术手段,最近几年,其发展速度非常快。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已达到3770亿美元,未来十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国际贸易将以电子商务的形式来完成。我国的电子商务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势头极为强劲,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数量已达1500家,电子商务交易

额达到771.6亿元人民币。通过应用电子商务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有关各方的工作效率,而且使商业交易的成本大幅度降低,还可以使商业交易的过程透明化从而便于监督,从而最终提高投资效益。在建设行业引入电子商务,可以增加工程招标的透明度;提高承建商的工程开发效率,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帮助房地产商更直接地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减少房地产投资和开发的盲目性;为顾客提供更好的购房或租房服务,使之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或租到自己称心的房屋。

在建设领域中,日本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建设产业信息化推进中心”,并制定了建设电子商务规范CI-NET,目前该中心的会员单位已经达102家,包括了主要的总承包商和材料供应商。最近两年,基于CI-NET的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系统更是发展非常快,仅富士通商务系统公司的WebCON一家预计今年底包括承包商、材料供应商、大业主在内的相关单位用户数达到5000家。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建设事业电子商务体系的系统研究。虽然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电子商务网站,但基本上是以材料供应商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的封闭体系,这些体系之间几乎没有实现任何信息共享,而且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广告,根本没有实现电子支付的电子商务的实质性内容。另外,各家网站并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因此,对采购方而言,往往需要去访问许多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去获得相关的信息,然后还需要进行专门的信息加工,才能对各家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电子商务具有其明显的个性,既体现在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情,也体现在采购对象相对复杂、技术性比较强等方面。目前我国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阶段,有必要加强我国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专业研究。研究分析国际国内建筑和房地产业电子商务的现状,形成我国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框架。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为前提,解决目前我国建设事业中商业交易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建立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综合基础平台,建立建设事业电子商务安全机制。同时在建设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标准体系研究,加快研制建设事业电子商务标准,包括对现有标准的利用和新标准的开发,建立完善我国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标准体系,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推动我国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结语建设事业电子商务建设是建设事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高速发展的态势将有力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我国数字城市的建设,为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其发展将引导我国建设领域经济结构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清除或减少“三角债”,并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的投资环境,促进参与国际性城市的建设,对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只要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一定会将建设事业信息化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2002年7月

2.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2002年8月

3. 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要点 2001年2月

4. 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 2001年

5. 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周宏仁 人民出版社 2002年11月

6. 建设行业信息化标准的发展对策与应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建设事业电子政务与信息化 2003年3月

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 篇2

近日, 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部署加快建设商务诚信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意见》提出了五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推动建立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建设商贸流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逐步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在行政管理事项中建立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使用机制。二是引导建立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在零售、餐饮、居民服务等大众消费领域, 建立完善基于消费者交易评价和社会公众综合评价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在批发、物流等贸易流通领域, 建立对入驻商户和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三是支持建立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价机制。鼓励信用保险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建立以应收账款为核心的企业交易信用评价机制。组织部分有上下游产业关系的行业商协会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四是鼓励发展商业信用交易市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扩大内贸信用销售规模, 规范发展单用途预付卡市场, 支持商业保理行业发展。五是着力打造商务诚信文化环境。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意见》强调,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做好五个方面的支持保障工作: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三是加强示范引领, 试点建立一批以行政管理记录、市场化综合评价以及第三方专业评价为主体的信用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加强组织保障。五是加强绩效考核。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篇3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话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并写入了中共中央文件。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并在全球排名中占据一定地位;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2008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贷款、存款和利润四项指标分别占全国外资银行的63.06%、60.95%、78.34%和63.44%,占到国内的“半壁江山”;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盛行的时候,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并从国家层面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行了重要动员和部署,建立国家层面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协调机制。同时提出了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等任务。这是中央在新时期关于统一全社会思想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行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举措。不仅表明了中国振兴经济的信心,也表明了中国继续扩大金融开放的决心。中国在应对危机的挑战中,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加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我国经济实力相适应,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服务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就是要立足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服务于人民币及其产品在国际上的交易、清算和资源配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是要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服务,中国经济实力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将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上海在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及金融创新先行先试方面具有重要责任,在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现在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具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支撑。中央几代领导将中国金融走向世界的希望寄托给上海。上海理应在中央的支持下,加强长三角的经济金融合作,依托中国经济发展,维护中国金融和货币的稳定,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 篇4

全面提升运营管理工作水平

——周翼鸿同志在2009运营管理暨集中对账推进工作会上的讲话

(2009年9月2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运营管理体系改革后召开的首次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总行2009年运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当前运营管理工作,分析运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工作要求,安排部署后段运营管理工作。省分行党委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专题开会研究,易行长对这次会议提出了具体要求,开好这次会议,对于提升全行运营管理工作水平,有效管控操作风险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代表省分行党委讲几点意见:

一、运营管理工作简要回顾

我行运营管理体系从今年3月份组建后,在总行运营管理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全省农行运营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省分行党委提出的发展主题和工作目标,加强运营基础管理,全力推进后台中心建设,优化系统程序,规范临柜操作,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努力提高运营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了运营业务安全有序运作。

——运营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完成了从省分行本部到基层行各级运营管理部门的组建工作,确定了各级行运营管理部门的组织模式、内部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编制,并按照岗位设置要求,明确了各岗位工作职责。各行选择性地成立了现金管理中心、资金清算中心、后台作业中心、对账中心、档案管理中心等后台作业部门,各中心的业务已顺利整合,运营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已基本到位,业务交接已全部完成,各项工作步入正常、有序轨道。

——作业集中稳步推进。现金管理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对辖内营业机构所需的现金、贵金属、有价单证和空白凭证等进行统一配送,实现了现金、实物与账务核算相匹配;同时,按照运营档案“一城一库”、“一行一库”的管理要求,运营档案集中管理模式在全行稳步推广。集中对账完成了系统程序开发和试点工作。

——管理基础不断夯实。对临柜业务进行了全流程的梳理、整合和优化修改,编制完成了《临柜业务操作手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了临柜操作流程。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级行本部的操作管理,加大了对各级行后台中心的监管力度,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规范了后台操作程序,确保了运营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2009年运营业务考核办法》(简称《运营考核办法》,下同),将考核结果统一纳入业务经营综合考评。召开了全省农行临柜业务操作风险视频会议,对临柜业务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提出了具体要求,有效促进了我行临柜风险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管理行自律监管的检查力度,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柜员自办业务、现金业务逆程序操作、代收代付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在全行开展了“抓学习、促履职、保安全”专项学习活动,对辖内监管员、会计主管和柜员进行了全面的培训和业务知识考试。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1万余人次,其中省分行直接培训近1500人;全行监管员、会计主管和部分柜员共2482人参加了业务知识考试,通过培训和考试,基层会计主管和监管员的履职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增强,运营队伍整体职业素质有一定的提高。

此外,各级行运营管理部门还在财务重组、股改落账、不良资产剥离后续账务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确保全行股改工作顺利进行。虽然运营管理部门组建时间不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我行现实情况看,我行的运营管理工作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是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运营管理体系中各相关部门职责还不够清晰、对运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加大落实总行《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纲要》的工作力度,加快各后台中心的建设步伐,全面提高运营管理工作水平。

二、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大力推进后台中心建设

(一)充分认识加快运营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表象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质是运营后台的生产、服务和支持能力的比拼。高效的运营体系,能够有效促进金融服务水平的改进,提升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力。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加强运营管理工作,既是金融市场竞争现实的需要,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规律。

1、加快运营体系建设是防控风险的需要。运营业务领域是案件的高发区。对运营业务的分散管理或多头管理,不利于对风险的集中研究和防范控制。采取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后台集中运作和管理的方式,通过后台完成主要的业务处理,形成“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运营模式,不仅可以节约处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实现对全行运营业务风险进行集中研究控制,全面提高风险控制的专业性和前瞻性,有效防范案件。

2、加快运营体系建设是推动网点转型的需要。通过网点转型重新构造我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彻底改造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并由此形成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既是我行股改和经营战略转型的需要,也是提升现代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流程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其核心是根据客户类别,将业务分设成一系列能快速反应和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流程,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内部主要业务条线的系统管理和统一核算,而传统的“部门银行”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只有构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加快运营管理工作步伐,明晰前中后台职能,实现运营业务的集中管理,才能为我行向流程银行转型提供坚实的运营保障,从而加快我行向现代化“流程银行”转型步伐。

3、加快运营体系建设是改善柜面服务的需要。目前我行柜面的操作流程,仍然是沿袭传统的“网点全功能,柜员全流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交易、营销、核算、内控、操作全部放在网点,加之业务流程设计复杂,操作手续繁琐,临柜人员既要承担大量繁琐的后台操作,还要做好柜面服务工作,过多的操作性工作,占用了临柜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柜面服务效率,妨碍了柜面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改善。建立后台中心,将大量的非即时业务和复杂的后台业务(例如网银落地、对公开销户、保证金、贴现、挂失重置、司法查询等业务)交由后台中心处理,将极大地减轻临柜人员工作压力,从而将临柜人员从大量繁重的后台操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直接面对客户,与客户交流,既能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还能有效发挥柜面营销作用,提高我行产品的市场营销效果。

(二)明确运营管理总体任务和目标。根据运营工作面临的形势,总行明确了今后几年全行运营体系建设的总体任务是:按照“3510”发展战略,以完善服务和控制风险为目标,以六大中心建设为重点,推动全行业务流程、作业模式和处理系统的全面改造,建立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内控严密、运作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加强组织、技术、人员和作风建设,为提升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风险控制力提供坚实的运营保障。具体工作目标为:

一是业务集中目标。实施业务分离,将网点非即时性业务和复杂业务逐步集中到后台作业中心处理,网点主要负责业务受理审核和即时性业务处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形成流水线作业、集约化管理的业务运营新格局;提升现金运营集约化水平,构建以现金、凭证、有价单证为主要对象,集保管、调拨、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现金管理体系。

二是服务保障目标。建立ABIS系统优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提供涉及系统的在线实时响应服务;逐步建立各层级联动、本外币一体的清算服务体系;加强业务参数集中管理,实现参数管理科学化、流程化、自动化和标准化。

三是风险控制目标。从防范、控制操作风险转向管理操作风险,建立集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及缓释于一体的运营监控管理体系。整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临柜业务操作过程有效监管,并实现预警信息的远程核销。优化会计监控系统,提高预警信息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事后监督手段,提高事后监督的有效性。建立银企对账、内部对账的垂直化控制、多层级联动的集中对账管理体系。

四是制度建设目标。根据业务流程再造,整合运营规章制度,构建业务运营管理基本制度、运营管理办法与规定、运营操作流程与手册等三个层面的运营管理制度体系,实现核算制度向流程制度、业务制度的转变。

五是队伍建设目标。建立规范的运营人员准入、培训、考核机制,打造高素质的运营业务操作和管理队伍。

(三)加快后台中心建设步伐。后台中心是运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业务操作平台,运营管理体系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涉及多部门、多条线,涵盖了三大类型的操作:前台柜面操作、基础性后台操作、以及各产品线的专业操作。三大操作之间有联系、有分工,共同构成运营板块。其中,运营管理部主要负责全行基础性后台的建设、运营与管理,是运营体系的核心。总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纲要》,按照流程化作业、一体化运行、工业化管理的设计思想,建设以六大中心为标准模板,涵盖集中作业、服务保障、风险监控等运营全流程的基础性操作后台,为运营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当前,运营体系建设的重点,就是要落实《纲要》,加快六大中心建设步伐。

一是建设作业中心。作业中心的建设起点为二级分行,以影像传输技术为基础,以集中作业平台为依托,以票据业务为重点,上收营业网点后台非即时、复杂业务,实行前后台协同作业,后台集中处理,缩短前台业务环节和时间,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轻网点柜面压力。目前总行正在集中作业平台开发工作。平台上线前,各行要积极推动不需要专门技术系统支持或者仅通过ABIS系统优化即可上收的业务集中。

二是建设现金中心。现金中心主要设在二级分行,距离分行中心较远、业务规模较大的县支行可根据实际设立。要以撤并网点库、建立中心金库为基础,以构建流程化、电子化的现金调拨系统为核心,以配备专业化机具为依托,积极推进现金中心建设,逐步构建流程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实行集中式保管、一站式配送,实现信息流、实物流与账务流一一匹配,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减轻网点负担。

三是建设运行中心。运行中心在省分行和二级分行设立。负责本外币核心业务系统及各外挂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进行生产、运行数据的分析、统计、提取工作;建立系统作业服务在线响应平台。当前各行要配合全行网点转型、业务流程再造和精细化管理实施,加快ABIS系统优化改造步伐,优先解决基层网点反映比较突出的系统操作性、功能性及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客户服务能力、生产作业效率及风险控制能力。

四是建设清算中心。清算中心在省分行和二级分行层面设立。要进一步加强全行清算机构规范化管理,统一清算业务流程和模式,借助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建设,整合推广全行统一的清算业务平台,加快推进清算体系建设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进程,建立各层级联动、本外币一体的清算服务体系。

五是建设监控中心。在省分行和二级分行层面设立监控中心,组建人员充足、职责明晰、运作规范的监控组织体系。全面建立会计监控系统、视频联网监控系统、事后监督系统、对账管理系统,稳步推进各种监控手段的有效整合,解决监控过度与监控不足并存的问题,逐步构建全行统一的运营基础监控平台。实现对临柜及后台中心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全方位监控,对重要风险事项及时识别、分析、控制,促进业务操作的合规合法。

六是建设参数中心。参数中心在省分行设立,主要是配合总行参数中心,逐步集中并实现业务参数统一管理,通过对参数的集中管理,有效提升全行在内部账户、利率调控、业务标准以及报表管理方面的管理水平,达到对各项业务的高效、安全处理。

三、明晰职责,加强配合,认真做好运营管理工作

(一)明确职责范围。运营管理作为整个运营体系中的基础性后台,其职责涉及全行前后台各相关部门,既有客户部门、也有制度、产品部门。总行农银办发[2008]128号(《关于运营管理组织机构调整的通知》)文件明确运营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各级后台中心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牵头进行ABIS系统优化改造的业务需求管理,负责作业监控和现金业务的运营与管理,负责临柜后端业务流程管理等。因此,运营管理部的工作重点要逐步从传统的会计核算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变,从过去主要关注柜面业务向关注以后台建设为核心的全流程转变,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研究和逐步厘清运营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和工作关系,做到既有较为清晰的分工,又在工作上相互配合。运营管理部门要积极关注柜面业务,与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从全流程角度对业务、产品的柜面流程进行审视,并提供相应的业务指导、检查监督和支持服务。

(二)强化风险管控。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操作风险防范意识。各级行领导要切实承担起运营类操作风险管理责任人的职责,要特别关注人员因素在操作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加强操作风险防控的教育培训,使每位员工牢固树立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要严格落实操作风险防范的各项制度,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要加强员工行为排查,尤其对重要岗位、关键人员要经常进行观察和教育,防患于未然。二是进一步发挥在线监控的预警分析和督办作用。9月上旬,我们刚刚完成了会计监控系统集中版的上线工作,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在线监控工作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技术平台,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会计监控系统集中版的强大监控功能,根据操作环节风险点的变化,不断优化在线监控流程,适时调整预警规则和参数,扩大监控范围,调整监控重点,并运用专项监控手段,加强预警信息分析,及时发现警示违规操作,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加强自律监管,提高执行力。各级行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主管在风险防控中基础性作用,在继续做好对会计主管和柜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的同时,更要关心和重视会计主管和监管员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履行职责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各二级分行和支行的运营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重点抓好对会计主管履职情况检查和加大对监管员工作考核力度,以保证监管工作质量。

(三)加大资源配置和科技支撑。要加大运营工作人力资源与财务支持力度。运营管理特别是后台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全新的、覆盖面很广、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研究人才,也需要一支操作熟练的技能型队伍。在充实运营管理队伍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岗位的具体需要,建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人力资源部门要研究建设适应后台生产需要、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用工机制,并建立操作人员备份制度,确保人员流动时业务平稳运行。科技部门要把推进业务集中处理作为科技支撑重点工程,重点做好各类后台作业集中系统平台搭建、技术支持、系统衔接、网络支持、上线推广等各项系统运行、维护及技术支持工作,为我行后台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后台中心建设需要专门的作业场地和大量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投入等,财会部门要做好运营体系建设的财务跟进和支持保障工作。

(四)加强组织建设。运营管理工作是全行性基础工作,牵涉到资源调配、场地规划、制度修订、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各级行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工作精神,加强对运营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工作职责;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一步完善运营管理组织架构,县支行在柜面业务管理方面任务很重,要研究加强县支行对柜面业务管理的有效措施,确保业务运营安全、高效。要按照总行《建设纲要》要求,逐步完成后台中心组建。根据全行机构改革方案,目前大部分行已在运营管理部门组织框架内设立了清算、监控、现金、作业等业务模块。各行要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其他后台业务模块(中心)的具体实施方案,创造条件,适时完成机构设立和相关业务、人员划转。

(五)严格工作考评。为健全运营业务考评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激励指挥棒作用,今年省分行制定了运营业务考评办法,重点对各行运营管理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纳入各行综合绩效考评。各行要进一步加强对运营管理工作考评,根据考评办法制定辖内运营业务的具体考评细则,把考核激励与提高运营管理,推进作业集中结合起来并形成良性互动,逐步从整体上提高我行运营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六)加强队伍建设。运营管理部门是一个新部门,运营体系建设也是一项新课题,全新的工作形势对运营战线的同志们提出了较高的履职要求。一是要充实和加强运营管理队伍。要按照后台中心建设要求,建立各类运营管理人才库,注重发现、培养、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骨干作用。二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今年7-8月份,省分行举办了全省会计主管和监管员的培训班,共培训1500人,这样的规模是空前的,从8月下旬全省的考试结果看,培训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大多数行在这次专项学习活动中,工作抓得具体,抓得实,但也有少数行,学习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对辖内会计主管和柜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培训。各行要继续做好对会计主管和柜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三是结合精细化管理要求,在系统内开展以树立运营服务意识,增强运营保障能力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运营工作为基层、为系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当前几项具体工作

(一)全面推广集中对账系统上线工作。集中对账是后台作业集中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省分行针对近几年案件频发、严格防范操作风险提出的一项重要措施。集中对账强化了对账制约机制,对提高全行风险防控能力,保障各项业务持续、快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行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按照省分行集中对账推广方案要求,成立集中对账推广领导小组,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协调沟通,把实施集中对账作为全行风险防控的一件大事抓好抓实,保质保量完成账户清理、客户签约、印鉴入库、系统推广等各项规定动作。在这次会上,我们安排襄樊分行就集中对账试点工作向大家进行介绍,大家可以学习借鉴,我强调三点。一是建立集中对账中心,配齐、配强对账人员。集中对账实施后,对账工作由专门的人员和系统进行处理,营业机构账务核对压力大大减少。新的对账模式对对账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操作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各行必须按要求成立集中对账中心,建立健全对账中心管理办法,明确工作内容、操作流程,配齐、配强对账人员,在10月中旬前各行必须将对账中心机构人员安排到位。二是积极做好上线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包括账户的清理、开户资料的完善、印鉴入库、与客户签约等,特别是要做好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工作。为配合集中对账系统上线,各行一定要采取各种方式积极联系客户,与所有对公客户签订协议,为集中对账系统的推广提供法律支持,对账协议签约率于11月底前,重点账户不低于90%,普通账户不低于80%。对暂时不理解、不接受协议的客户,各级行客户部门、营业机构应耐心解释,消除客户的疑虑,争取客户的理解和支持,逐步培养客户的对账意识。三是加强考核,全面提高对账工作管理水平。系统上线后,省分行将按照系统统计的数据,每季通报全省对账情况。各行要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加大对账工作考核,全面提高对账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对账工作防范风险、堵塞漏洞的“防火墙”作用。各行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早准备、早上线,11月初各行必须完成第一次试投递,12月初在解决试投递发现的问题后进行第二次全面投递,明年起全省必须全部上线。

(二)加快运营档案库建设步伐。各行要在全面启用会计档案管理系统(ADMS)的基础上,将ABIS系统数字档案、凭证影像档案纳入系统统一保管、查询,实现“电子档案无纸化管理”。要加强纸质运营档案的管理,按照运营档案“一城一库”、“一行一库”的管理要求,二级分行要建立运营档案库集中保管城区营业机构及本部的运营档案。县支行要以支行为中心建立运营档案库,集中保管所辖机构运营档案。逐步建立以二级分行为中心的运营档案管理中心,以节约资源,分流基层行的工作量。由于各二级分行扁平化改革已经完成,目前二级分行所在城区营业机构运营档案都分散在各网点,缺乏统一专业的管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尽快建好运营档案库,实现运营档案的集中统一专业管理,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从目前全省档案库建设情况看,只有孝感分行全部完成运营档案中心建设,并达到集中管理要求。其他各行也要积极主动,尽快完成运营档案库的建设。原则上必须在年底前完成,并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确实有困难的实行分步走,先完成二级分行城区档案库的建设,再完成县支行档案库建设。

(三)进一步强化金库管理。目前,全省二级分行都成立了现金管理中心,现金管理中心的内部管理要合理设置岗位,加强岗位制约,既要保持岗位设置合规到位,又要精简高效。同时,要高度关注守押社会化后内部岗位制约弱化的问题,从各行守库社会化的具体情况看,可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寄库寄管模式,即:只寄存现金箱,日间现金箱全部出库;第二种是寄库自管模式,即:租用安保公司的金库,除寄存现金箱外,库内还直接保管现金实物,并保留管库人员;第三种是自库寄管模式,即:将自己的金库守、押外包,守库人员由安保公司派驻,库内仍保留管库人员。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模式,“运营管库内,保卫管库外”这一基本原则不变。特别对守库外包后,外部守库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我行守管制衡的制度,能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落到实处,能否对管库人员形成有效的制约,是守库社会化后金库管理风险控制的关键。各行运营管理部门要与保卫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与外部押运公司的协调沟通,通过完善守押协议,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内部制约等措施,消除金库管理各环节的安全隐患。

(四)加强会计主管、监管员的管理。各行要认真落实关于会计主管、监管员的各项政策,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履职环境。从最近省分行“抓学习、促履职、保安全”专项学习活动巡查情况看,绝大多数行对会计主管、和监管员的各项政策落实得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受计件工资的影响,会计主管的基础工资高于柜员,但实际收入普遍低于一线柜员,影响了会计主管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会计主管的工资考核存在与网点经营业务指标间接挂钩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部分行将会计主管绩效工资与网点主任挂钩,一般占网点主任绩效工资的60%-80%不等,网点主任的绩效工资则与网点的经营业务指标相挂钩,从而导致会计主管不能独立履行职责,案防力度大打折扣。

上述问题要引起相关行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纠正。各级行领导不仅要在思想上和制度上重视会计主管工作,更要通过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会计主管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履职环境,充分调动会计主管的工作积极性,荆州分行在强化会计主管工作考核,调动会计主管工作积极性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各行借鉴。

(五)进一步完善各级清算中心操作流程。各行在建设清算中心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岗位制约原则,合理安排人员,积极探索本外币合一下的清算中心岗位设置、操作流程、内控管理以及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方法和措施,加快推进我行清算体系建设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进程,达到清算及时、监督到位、风险可控。

同志们,推进后台中心建设,构建技术先进、内控严密、运作高效、响应及时符合现代金融市场竞争需要的运营管理体系,是落实全行“3510”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流程银行,提升我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省分行党委提出加快湖北农行有效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运营管理战线上的广大干部员工,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发扬运营管理战线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迎难而上、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开创我行运营管理工作新局面做出新贡献!

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 篇5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在改善民生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加大了民生投入,努力办成了一批群众关切的实事。但是,随着县城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与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宁县县城处于全县中心地带,人口密集,目前,在县城居住生活的在校中小学生近1万人,可是,至今我县还没有一处青少年活动场所。多年来,青少年校外活动空间有限,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场所短缺,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不衔接的现象非常突出。据初略统计,中小学生每年在校时间190多天,而假期、周末在家中的时间有160多天。尤其是在寒暑假,闲暇时间学生无处可去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种状况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求。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规定,‚……‘十一五’期间要实现每个城区、县(市)都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改造资金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的文件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将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项目列为今后几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让学生不仅仅是在学校学好文化课,更要创造条件做好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是先期可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措施尽快把青少年活动场所建立起来。比如:可以相邻的几个社区联合起来建设一个活动中心;可以与社区所在的机关单位合作共建,可以和团委、妇联、工会等社团共谋计策,积极利用机关单位的力量和空闲场所;可以组建相应的志愿者队伍,如退休老教师、退休老干部到活动中心当指导员,开展辅导活动。

三是针对县城在校中小学生多、且居住较为集中的情况,建议县政府先以各社区为依托,采取向省市关工委、团委争取补助,采取社区、社会力量共建的方式,尽快先在各社区确立三四个建设点,配置必要的体育器材、图书和其它设备,设立乒乓球、台球等小型运动场地、科学活动室、文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填补我县至今没有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空白。然后,再用四五年时间,由相关部门积极做项目可研论证,争取国家投资,建设一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情况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县城的文明程度,作为一个人文大县,更需要加强对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青少年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实践课堂,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教育青少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家庭、学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希望尽快建设宁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 篇6

渝府发[2010]90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升中心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内需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2012年年底前实现中心镇实力大提升、面貌大改观,现就加快中心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全力打造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和108个市级中心镇(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使其成为风貌独具、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明显、产业发达、经济繁荣、镇风文明、和谐宜居的县域次中心。

(二)主要任务。

1.高水平编制规划。中心镇要结合区位、产业发展方向、历史文脉等,科学确定城镇定位,适时、合理开展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修编。做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小区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风貌设计。历史文化名镇(村)要编制保护性专项规划,切实保护利用好古村落、古宅、特色民居和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

2.加快特色风貌建设。优选高水平设计单位,充分挖掘中心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民俗民风特点,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心镇风貌设计方案,指导中心镇建设。开展中心镇镇区主干道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建筑风貌整治、管线改造、设施完善等工作。各中心镇都要建成一条特色风貌街区(商业街)和一批设施配套、风貌各具的住宅小区。

3.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缺什么,建什么”原则,重点推进中心镇“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建好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一条绕城公路(过境道路改道)、一座水质达标的自来水厂(站)、一座简易污水处理厂、一个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到2012年实现全覆盖。同时,按照适度超前、统一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推进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六个有”,即有一个完善的镇级卫生服务体系、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一所福利院或敬老院、一个品牌连锁超市、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汽车客运站,做到配套齐全。

4.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按照“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要求,加强中心镇的市政管理,全面治理“脏乱差”。组建一支市政执法队伍和一支环卫保洁队伍,逐步推进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市场化运作,建立起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规范路标、路牌设置,治理城镇乱停乱放、乱涂乱画、乱搭乱建、乱泼乱倒等“四乱”现象。加强城镇居民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强化治安管理,建设平安社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卫生镇、文明村镇。5.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完成中心镇主导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一批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建成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促进民营企业向中心镇聚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有条件的要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

6.促进中心镇全面可持续发展。注重中心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低碳经济模式。落实新的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建筑节能。

二、扶持政策

(一)资金支持。

1.每年对108个市级中心镇各安排3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承担比例:主城区20∶80,国家级、市级贫困区县80∶20,其他区县50∶50。市财政每年继续对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各安排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2.主城区中心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市与区60∶40进行分配,城市建设配套费扣除计提的专项后市与区按照50∶50分配。远郊区县(自治县)中心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配套费、耕地占用税、污水垃圾处理费全留。各中心镇分得部分要全部用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

3.主城区中心镇征收的土地出让金按照财政体制市与区45∶55分配,远郊区县(自治县)土地出让金全留。各中心镇分得部分要全部用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用地支持。

1.中心镇根据建设发展确需突破建设用地规模的,允许各区县(自治县)在本行政区域内调剂置换建设用地指标。

2.对中心镇建设用地指标按单列下达,内根据其发展和项目需求报批用地。到2012年年底,对每个中心镇另行安排计划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00亩,不占用市下达给区县(自治县)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中心镇和农民新村建设用地需要。

(三)金融支持。1.农行重庆分行、农发行重庆分行、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三峡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心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用信总额度达到100亿元以上。对参与中心镇建设且资信优良的投资者,要简化审批流程,优先提供贷款。2.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担保公司在有条件的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并开展相关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按照有关规定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公司),注入优良资产,专门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引导和鼓励中心镇通过项目融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

(四)智力支持。

加大中心镇建设人才培养、引进与交流力度,安排市政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等专业技术人才到中心镇任职、挂职和交流互派锻炼。三年内完成对全市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轮训,切实加强对村镇工匠的培训,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过硬的村镇建设管理队伍。

(五)其他支持。

1.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政策向中心镇延伸,支持中心镇推进住宅小区化。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方便农民就近向中心镇转移就业。

2.支持中心镇加快拓展城镇建成区面积,推进城镇化进程。支持中心镇在规划区内高标准建设“农民新村”。

3.完善农民工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租购、户籍改革等政策措施,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

三、工作保障

市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全市中心镇建设工作,市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城乡建委要发挥好牵头作用,抓好全市中心镇建设计划编制、目标分解、技术指导、统筹协调、检查督查等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心镇建设工作,把中心镇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合实际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心镇政府要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为加大市级中心镇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市级中心镇的主要负责人可由区(县)级领导同志兼任,或者享受区(县)级副职待遇。各中心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所在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派驻机构。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心镇发展改革的配套措施,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

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对各区县(自治县)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心镇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项考核。

附件:1.中心镇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表(2010―2012年)

2.市级重点示范镇、中心镇名单

附件1:

重庆市中心镇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表(2010―2012年)

序号 目标任务 牵头单位 协助单位

1、(1)每年召开一次全市中心镇建设现场推进会;

(2)对各区县(自治县)、市级有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督查室)市城乡建委

2、(3)制定《中心镇建设标准》;

(4)组织专家对中心镇风貌设计进行审查;

(5)推进中心镇住宅小区化建设,建成一批设施配套、风貌各具的住宅小区;(6)指导中心镇在规划区建设“农民新村”;

(7)推进中心镇建成一条特色风貌街区(商业街)、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8)指导中心镇建设符合规划和标准的公厕、公共停车场;(9)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名镇;

(10)完成中心镇负责人、规划建设管理人员轮训。市城乡建委 市政府有关部门

3、(11)每年对108个市级中心镇各安排3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市、区县两级财政承担比例:主城区20:80,国家级、市级贫困

区县80:20,其他区县50:50。市财政每年继续对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各安排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12)整合各类小城镇建设资金,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用于中心镇建设。市财政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

4、(13)开展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将支持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

(14)在中心镇开展统筹城乡、“五个重庆”等改革创新试点,整合资源打造一批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

(15)争取并利用好国债等资金,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完成中心镇简易治污及垃圾收运处理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委 市农委、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城乡建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市政委、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文化广电局;

5、(16)在每个中心镇培育至少一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农委 市商委

6、(17)在每个中心镇培育一个特色工业支柱产业;

(18)对中心镇工业企业在技改、产研结合、节能等方面争取专项资金支持;(19)保证中心镇天然气指标满足其产业发展和民用用气需求。市经济信息委 市发展改革委

7、(20)中心镇中小学标准化达到70%;

(21)全面完成中心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任务。市教委

8、(22)按规划完成中心镇过境公路改道,每个中心镇建成一条绕城公路、一个汽车客运站;

(23)完成中心镇主干道路路面硬化;

(24)实现乡道通畅、村道通达“双百”目标。市交委

9、(25)给每个中心镇安排2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占用市下达给区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26)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中心镇建设用地。市国土房管局

10、(27)完成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市规划局 市城乡建委

11、(28)实现中心镇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县)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70%以上;

(29)完成中心镇道路路灯安装,中心镇城市照明设施安置率达到95%;

(30)每个中心镇建成一支市政执法队伍、一支环卫保洁队伍。市市政委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交委、市商委、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园林局;

12、(31)每个中心镇建成一座水质达标、满足需求的自来水厂(站)市水利局 市环保局

13、(32)完成二十一条次级河流综合整治;

(33)实施中心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

(34)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市环保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市政委、市水利局

14、(35)每个中心镇建成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5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市商委

15、(36)每个中心镇建成一所福利院或敬老院;

(37)利用福利彩票收益,为每个中心镇住宅小区配备群众性健身器材。市民政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16、(38)完成中心镇“一镇一院”、“一社区一中心”工程。市卫生局

17、(39)在每个中心镇建成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市文化广电局

18、(40)在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体育健身长廊或登山步道;

(41)为每个中心镇的广场、公园配置群众性健身器材。市体育局

19、(42)组织实施中心镇“森林工程”,中心镇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市林业局 市园林局

20、(43)每年在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市旅游局 市城乡建委

21、(44)在每个中心镇建成一个设施配套的公园。市园林局

22、(45)在每个中心镇发展100个以上微型企业。市工商局

23、(46)每年金融机构对中心镇的用信总额度达到100亿元以上;

(47)支持村镇银行、信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涉农金融机构在有条件的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48)支持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公司)。市金融办 市财政局

24、(49)每年安排100个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市人力社保局 市编办

25、(50)将各中心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列为所在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派驻机构,并制定相应政策。

市编办 市人力社保局

26、(51)中心镇中小学、幼儿园视情况实行“一校一警”或“一校多警”;

(52)每个中心镇主要区域安装公共视频及设立阳光警务查询监督终端。市公安局

27、(53)加快中心镇电力设施建设,电网改造建设要遵循中心镇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中心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市电力公司

附件2:

市级重点示范镇、中心镇名单

一、市级重点示范镇(共4个)万州区分水镇 黔江区濯水镇 九龙坡区白市驿镇 大足县龙水镇

二、市级中心镇(共108个)

万州区龙沙镇、龙驹镇、余家镇、武陵镇 黔江区石会镇、阿蓬江镇、马喇镇 涪陵区珍溪镇、新妙镇、龙潭镇、白涛镇 大渡口区跳蹬镇 江北区鱼嘴镇

沙坪坝区陈家桥镇、曾家镇 九龙坡区西彭镇、走马镇 南岸区长生桥镇、南山街道 北碚区静观镇、歇马镇、金刀峡镇 渝北区统景镇、古路镇、茨竹镇、龙兴镇 巴南区木洞镇、东温泉镇、界石镇、丰盛镇 万盛区青年镇 双桥区双路镇

长寿区葛兰镇、云台镇、长寿湖镇

江津区白沙镇、珞璜镇、石蟆镇、油溪镇、李市镇、中山镇、塘河镇 合川区三汇镇、太和镇、二郎镇、钱塘镇、涞滩镇 永川区来苏镇、三教镇、松溉镇、朱沱镇 南川区水江镇、大观镇、南平镇 綦江县永新镇、东溪镇、打通镇 潼南县双江镇、塘坝镇、古溪镇 铜梁县旧县镇、蒲吕镇、安居镇 大足县邮亭镇、万古镇

荣昌县安富镇、盘龙镇、双河镇、路孔镇 璧山县丁家镇、大路镇

梁平县屏锦镇、新盛镇、袁驿镇 城口县坪坝镇

丰都县高家镇、龙河镇、社坛镇 垫江县澄溪镇、高安镇、新民镇 武隆县江口镇、平桥镇 忠县石宝镇、拔山镇、汝溪镇

开县临江镇、长沙镇、郭家镇、铁桥镇 云阳县江口镇、高阳镇、南溪镇 奉节县兴隆镇、竹园镇、吐祥镇 巫山县大昌镇、官渡镇 巫溪县文峰镇、上璜镇 石柱县西沱镇、黄水镇 秀山县清溪场镇、洪安镇 酉阳县龙潭镇、麻旺镇 彭水县高谷镇、保家镇

说明:

1.九龙坡区走马镇、北碚区金刀峡镇、渝北区龙兴镇、巴南区丰盛镇、江津区中山镇、江津区塘河镇、合川区涞滩镇、永川区松溉镇、綦江县东溪镇、潼南县双江镇、铜梁县安居镇、石柱县西沱镇、酉阳县龙潭镇等13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 篇7

近年来, 作为促进现代化港口物流城市的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口, 宁波保税区利用其政策优势建设各类进口商品交易市场, 初步培育了生产资源性进口交易市场和生活消费品进口交易市场。目前, 保税区内聚集会员企业近500家, 2009年实现交易额360亿元, 2010年上半年交易额达到232亿元, 同比增长78%, 预计全年交易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发展势头高涨。

1. 生活消费品进口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主要是指包括葡萄酒、水果在内的进口食品市场, 以满足宁波乃至华东地区生活品质提升和多样化的需求。2009年进口葡萄酒60万升, 2010年上半年进口葡萄酒180万升;2009年进口水果月均突破100个标箱。目前宁波口岸是全国7个进口水果指定入境口岸和全省唯一可以直接进口水果的口岸。围绕进口葡萄酒市场完善了仓储配送服务, 保税区建设专业仓库1.5万平方米、专业展厅1.2万平方米, 是全市最大进口葡萄酒仓储基地和全省最大进口葡萄酒展示中心。此外, 保税区依托专业会展提升葡萄酒市场的品牌价值。从2009年起, 保税区进口葡萄酒市场依托中国食品博览会, 举办进口高端葡萄酒专题展, 得到商务部及中国商业联合会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2. 生产资源性进口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

主要包括固体化工、金属原材料 (铁矿砂和钢材) 和船舶等保税进口专业市场。其中, 固体化工市场主要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 主要进口各类塑料原料、纺织原料, 2009年实现交易额65亿元;金属原材料市场主要服务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临港大工业, 主要进口钢材、铁矿砂、镍等原材料, 2009年实现交易额293亿元;船舶交易市场主要用于满足宁波及其周边区域庞大的船舶市场需求, 目前, 已累计交易船舶22艘, 值得关注的是, 2010年宁波船舶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首批7家符合《船舶交易管理规定》条件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之一。

二、加快建设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必要性

当前, 宁波面临的港口竞争日趋激烈, 面临的“转型发展, 创新提升”要求的日益迫切, 面临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内在要求, 因此, 加快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1. 是满足长三角地区日益增长的资源性工业品和华东地区多样化的生活消费品的迫切需求

众所周知, 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随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临港大工业的快速发展, 对钢材、镍等金属原材料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而且宁波港腹地企业有着庞大的大宗原材料的需要, 宁波有必要加快金属原材料进口市场的建设, 以期保障区域内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高度发达, 纺织化纤原材料生产商和贸易商集聚, PTA、PVC等大宗原材料消费需求居全国前列, 而且宁波是PTA、PVC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 保税区有必要依托贴近周边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 加快建设进口塑料原料、纺织原料等为主要交易品种的固体化工市场, 以期能够更好的稳定和满足塑料制品、白色家电和纺织服装等企业原材料的供应需求;宁波及其周边地区拥有庞大的船舶市场需求, 航运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有必要加快船舶交易市场的建设。总言之, 加快工业化产品进口交易中心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且可以保障我国的产业安全。

此外, 华东地区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区域之一, 广大消费者追求品质化的生活, 其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高端化, 因此对高档生活消费品的需求成长迅速, 为了迎合这种高速增长的需求, 有必要加快进口食品市场的建设, 以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 面对国内工业及其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宁波有必要加快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 人民币汇率稳步上扬, 就进口而言, 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对进口产品的购买能力, 可以使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更多的产品, 有助于满足满足长三角地区日益增长的资源性工业品与华东地区快速成长的高端生活消费品需要的迫切需求。

2. 是宁波实现转型发展, 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加快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不仅可以保障资源性产品来源的多元化, 满足增长需求, 保障产业安全, 而且可以使宁波强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得以向国际采购、国际配送两端延伸, 实现加工制造业向贸易服务的升级, 从而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提升在国际产业体系和价值链中的位置。

加快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可以促进宁波建设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 有利于大力发展贸易金融、进出口代理、税务、信息咨询等服务贸易, 完善贸易产业链, 促进国际贸易向专业化、高度化、集群化发展。

目前, 宁波产业结构特点是制造能力强, 服务能力弱, 加快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可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加速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提高产业升级的质量。宁波北仑港的资源性商品的配置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 逐步向综合供应链服务港转型, 对多样化服务功能和增值服务需求提高, 保税区毗邻北仑港一期、二期码头, 物流企业众多, 集疏运成本优势显著, 是宁波市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重要基础。而加快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能够进一步完善港口货物配载、货物中转与仓储、国内外货物代理、多式联运、物流信息管理等港口物流基本功能, 提升进出口贸易、货物装卸、保税仓库、分拨配送等保税物流服务功能, 吸引更多的国际航运集团、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国采购中心投资, 形成以保税物流为引领, 基础物流为支撑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 真正发挥现代物流业市场关联度高、服务领域广、服务模式先进等优势。更为确切的是进口市场的建设将会进一步完善以期货交割、进出口分拨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为特色的物流体系, 有利于建设长三角主要的进口分拨和出口配送市场。由此, 将会提高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

3. 是提高宁波港综合竞争力, 将宁波建设成现代国际港口城市的迫切需要

加快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能够有效地带动进口贸易、转口贸易快速发展, 可以有效地降低宁波港进口集装箱的空箱率、优化宁波港货物吞吐结构, 进而降低港口运营成本、增加收益、改善管理质量, 提高港口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为宁波高质量吸引国际投资提供有利平台。当前, 国际直接投资已经呈现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延伸的趋势。加快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将为宁波在新一轮吸引外资的竞争中抢得先机, 赢得新的发展动力。依托政策优势, 可以吸收跨国大型班轮公司、航运物流企业的投资, 可以带动金融、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开放, 可以促进港口岸线的开发, 利用市场网络和揽货能力扩大港区的辐射范围。

加快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有利于宁波高起点建设国际城市。保税区进口专业市场将成为宁波吸纳国际化的重要元素, 有利于吸引国际物流及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引进国际投资及先进的国际理念、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可以增强宁波城市的服务功能, 迅速引领其他相关区块的发展, 提高宁波对浙江省、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三、政策建议

1. 合理规划、优化布局, 完善培育体系

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是在市场需求的强力支撑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培育起来的。但到如今, 仍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来规范、完善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 这对它的持续经营、健康发展、有序运行都十分的不利。为此, 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来进一步完善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培育体系。

为更好的建设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相关部门有必要编写相关的规划, 如进口商品交易中心专项规划、中长期发展思路等。通过合理的规划, 协调各临港功能区之间战略布局, 实施错位发展, 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同质竞争。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 优化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布局, 做到统筹兼顾、分工合作、立足地方、凸显优势, 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并争取在国际上赢得进口商品的议价权, 提高交易中心的议价能力。

2. 拓展功能、加强协调, 优化营运环境

宁波正在积极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 各临港功能区在离岸贸易、离岸金融、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方面也在积极突破, 这都为宁波打造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创造了良好的营运环境。

宁波各相关临港功能区在积极自身拓展功能的同时, 通过解决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例如, 现阶段宁波在发展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时, 突显的进口企业资金不足问题, 可以通过拓展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的功能加以解决。银行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如成立专业的物流银行或是设立专门的物流信贷部门, 专业化处理进口商品经销企业的贷款申请) ;担保业将业务延伸到进口担保, 并进一步支持企业、个人等担保形式在进口商品交易中的运用。此外, 政府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财政支持, 为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建设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系统工程。为此, 宁波在其建设过程中, 各部门一定要强化协调, 在各部门相互协调、统一步调、齐心协力、组织落实的基础上,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快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进程。例如在解决进口商品的城市配送问题时, 要综合考虑部分物流配送车辆晚上正常通行问题、小型货车在繁华路段的通行问题、医药物流企业及部分生活必需品配送物流企业的车辆通行问题、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等, 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积极协调, 采取有效措施 (如分时分段通行、设计绕行路线、建设城市交通资讯平台等) 共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配送营运环境, 以促进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

3. 加强宣传、提升品质, 进行品牌建设

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至今, 已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方式, 进行了相关宣传, 在一定程度上, 打响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但总体上, 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在品质、知名度等方面仍与上海、广州等有一定差距。因此, 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要大力宣传、提升品质, 建立自身品牌, 通过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 倡导“购在宁波”理念的新内涵。

要加大对宁波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宣传力度, 在建设自身品牌的同时, 也能提高宁波港口、城市的知名度。利用国际、国内、省、市等直属的宣传、研究部门及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及各有关网站等媒体, 加强对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的宣传, 向广大市民及相关企业宣传进口商品的知识;积极召开和参与各种展览会、展示会、交流会, 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宣传我市进口商品经销企业的先进典型, 提高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声誉。

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 篇8

一、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

城市群规划提出了要建设成都和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发挥双核带动功能,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这对于解决核心城市背向发展、次级城市发展不足等问题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四川省将积极支持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断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同时,以成都、重庆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陆路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共同打造成渝发展主轴、沿江城市带以及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建设成德绵乐城市带、川南城镇密集区、南遂广城镇密集区,形成集约高效的空间发展格局。大力实施“一融双新”工程,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提升优化绵阳、南充、泸州等百万人口城市,积极培育宜宾、乐山等迈入百万人口城市行列,扩大中小城市、重点小城镇数量和规模,发挥对人口和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共同打造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

四川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省级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既是中央赋予四川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事关四川长远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重庆在创新发展方面也有着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将落实好城市群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充分挖掘优势创新资源,发挥好在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分工协作,共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成渝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发展基础雄厚,四川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5+5”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为引领,以“7+7”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我们将加强与重庆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坚持优化存量与培育增量并举、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并重,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是认真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和“互联网+”四川行动计划。二是顺应能源需求变化和能源技术革命趋势,依托丰富的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资源,大力推进国家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构建新型能源利用体系和清洁能源市场体系,从供需两侧发力提高清洁能源发展规模和水平。三是大力推进服务产品、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四是立足两省市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分工协作,联合培育装备制造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矿产资源加工产业、现代服务业、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夯实城市群产业基础。

四、全面畅通对外交通大通道,共同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是完善以成都铁路枢纽为中心,连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融入“一带一路”国际运输大通道的铁路运输干线网络。二是全力推进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力争2019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运营,进一步优化成都双流机场。三是搭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平台和载体。四是深化多层次的国际国内合作,实施“251行动计划”,在能源资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工程建设等领域广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五、传承历史、加强合作、互惠互利,携手务实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

一是共同做好两省市高层互访活动,在6月中旬四川党政代表团赴重庆访问期间,两省市政府领导将签署《深化川渝务实合作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同时还将由相关部门签署10个领域的专项合作协议。二是进一步完善双边合作工作机制,双方将每年轮流主办一次联席会,协商推进重大合作事项和项目,及时总结和谋划年度重点工作。三是强化重点领域合作,加快渝昆等铁路项目进度、成安渝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长江重庆到宜宾段航道整治和川渝电网第三通道工程建设,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用体系、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完善市場一体化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两地产业园区开展产业合作,推进跨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搭建区域医疗卫生合作平台,促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研究建立成渝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跨界污染或突发事件联合处置。四是抓紧制定城市群规划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城市群规划的部署要求,明确重大事项、责任分工和年度推进重点,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上一篇:艺术专业学生实习的自我总结下一篇:泡泡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