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测试题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变态心理学测试题(推荐6篇)

变态心理学测试题 篇1

变态

一、单选题: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1.0分)A、潜意识的结构B、力必多的驱动C、顺利地渡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D、合理使用不同形式的“心理防御机制”

2、下列描述中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1.0分)A、心理结构与人格类型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B、可以稳定的表达一个人的“心境“

C、”自我状态“与“自我理想“的协调关系 D、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3、“抑郁发作“的特点不包括()。〔1.0分)

A、情绪低落B、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C、思维中断D、思维缓慢

4、躯体疾病患者伴有()的症状时,是意识模糊的先兆,应请精神科医生会诊。〔1.0分)

A、澹妄B、抑郁 C、虚弱症D、夸大疾病体验

5、”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不包括()。(1.0分)

A、神经症性心理问题B、心理问题 C、严重心理问题 D、确诊的神经症

6、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

A、以变态心理的治疗过程为对象B、以错误的认知结构为对象

C、以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为对象D、以负性情绪过程为对象

7、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性改变,下列疾病中一般沒有记忆增强的是()。(1.0分)

A、强迫症B、偏执障碍 C、矂狂发作 D、抑郁发作

8、梦游属于()。(1.0分)

A、运动障碍B、分离性障碍 C、转换性障碍 D、睡眠障碍

9、神经官能症类的症状会出现在()时。(1.0分)

A、疾病迅速发展B、康复C、疾病迁延发展D、严重中毒现象存在10、通过观察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过程及其效率的指标,被称为()。(1.0分)

A、操作标准B、综合标准 C、发展标准 D、体验标准

11、()符合幻觉体验不同真实性分类的特点。(1.0分)

A、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B、内脏幻觉和幻触 C、躯体幻觉 D、幻听和幻视

12、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不包括()(1.0分)

A、反社会型人格B、强迫型人格 C、偏执性人格 D、内向型人格

13、关于情绪迟钝特征性症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A、正常情感反应量减少B、患者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受损 C、见于焦虑症患者D、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4、心理冲突的变形是()。(1.0分)

A、道德性的B、现实性的 C、神经症性的 D、精神病性的

15、良好的生物调节系统功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引起的()。(1.0分)

A、认知功能的失调B、躯体化的症状 C、心理冲突强度D、人格结构的变化

16、异常心理活动得到矫正,需要经过()。(1.0分)A、发展咨询B、心理咨询 C、健康咨询D、系统治疗

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

A、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概念应包含在心理正常的范围内

B、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不同

C、心理不健康不等于有心理疾病

D、心理不健康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

18、下列表述中符合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的是()。(1.0分)A、“心理动力学“特征发展受阻

B、”情绪“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偏离 C、“人格结构“和”行为过程“的不平衡

D、“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

19、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取决于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后,压力的()。(1.0分)

A、稳定程度B、主要特点 C、相对强度 D、本质属性

2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持续性心境障碍”的主要特点的是()。(1.0分)

A、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B、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 C、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D、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21、下列表述中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的是()。(1.0分)A、”高级神经类型“的功能协调

B、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C、意识活动和心理动力过程的一致

D、各种情绪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协调、一致

22、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1.0分)A、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B、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C、从纯心理学和精神学的角度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D、通过意识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23、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不包括()。(1.0分)A、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B、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C、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D、生活方式及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24、关于“继发性妄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A、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 B、可以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C、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时,其临床价值大于原发性妄想

D、指以错觉、幻觉、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

25、下列关于心理异常错误的说法是()(1.0分)A、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B、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C、异常心理可以部分的改善

D、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异常的

26、我们往往用“飞来横祸“来形容()。(1.0分)

A、破坏性压力B、单一性压力 C、同时性叠加压力D、继时性叠加压力

27、将过去事实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这种症状属于()。(1.0分)

A、虚构 B、幻觉 C、错觉 D、错构

28、“心理正常”意味著()。(1.0分)

A、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B、包含精神病症状在内的心理活动

C、一切可能的心理活动

D、包含心理不正常的内在的心理活动

29、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它的主要特点是()。(1.0分)

A、近记忆力丧失B、远记忆力丧失C、远记忆力减退主要见于脑功能性障碍 D、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

30、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以及活动强度和活动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这种对压力引发疾病机制的解择是()。(1.0分)A、心身一体论 B、心身转化论 C、体制、压力论 D、器官敏感论

31、把与自己本无关系的事情认为有关,这种临床表现最可能出现于()。(1.0分)

A、夸大妄想B、钟情妄想 C、被害妄想 D、关系妄想

32、依据巴甫洛夫的理论,下列表述中符合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的是()。(1.0分)

A、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性上 B、两者的区别在大脑皮层的新陈代谢上

C、两者的区别在大脑组织的解剖关系上

D、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的感受性上

33、关于“注意狭窄“,下述描述中不正确的是()。(1.0分)

A、见于智能障碍患者 B、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 C、可见于激情状态 D、注意范围显著的缩小

34、进食障碍不包括()。(1.0分)

A、神经性呕吐B、神经性庆食 C、神经性消化不良 D、神经性贪食

35、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正确的说法是()。(1.0分)A、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B、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是完全异常的

C、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无法转换 D、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属于精神异常

36、“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的一个重要鉴别点是()。(1.0分)A、话语是否流畅B、语句是否通畅 C、话语是否中断 D、语速是否减慢

37、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1.0分)

A、人格在各种条件下都应是稳定的 B、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

C、人格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D、心理过程通过人格表现出来

38、心理活动耐受力强是指在遇到精神时,()。(1.0分)A、有较强的抵杭能力B、有较快的恢复能力 C、有自如的控制能力 D、有较持久的经受力

39、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并作为评价指标,被称为()。(1.0分)

A、操作标准B、体验标准 C、发展标准 D、综合标准

40、关于“情绪淡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A、对周围事情漢不关心B、内心体验丰富,但表达不出来

C、对事物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D、表情比较呆板

41、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1.0分)

A、“现实自我“的解体和丧失B、对“自知力“概念的错误认知

C、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 D、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42、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1.0分)

A、心理状态B、心理相对平衡的过程 C、健康常模 D、内心无任何矛盾

43、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的精神障碍称为()。(1.0分)

A、急性应激障碍B、认知障碍 C、情感障碍 D、创伤后应激障碍

44、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1.0分)

A、感觉功能障碍B、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D、感知综合障碍

4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的是()。(1.0分)A、在6个月内痊愈B、在两周内急性起病 C、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D、起病前经历相应的心理创伤

46、意识清楚时出现的谈话内容缺乏逻辑性,可能是()。(1.0分)A、思维不连贯B、思维松驰 C、思维中断D、破裂性思维

47、关于“注意”,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1.0分)

A、注意对判断有无行为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 B、注意障碍也可见于激情状态

C、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属性 D、意识障碍总是伴随者注意障碍

48、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种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被称为()。(1.0分)

A、心理自控力B、心理活动耐受力 C、心理康复能力D、心理活动强度

49、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必多“的看法的是()。(1.0分)A、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不确定的发展阶段B、不一定是人类的生物本能 C、是人格结构的核心 D、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50、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1.0分)

A、减少压力造成的不良反应B、使压力的强度相对降低 C、能更好的抵杭压力 D、使压力的强度相对增加

51、“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其类型不包括()。(1.0分)

A、病理性象征思维B、内心被揭露感 C、关系妄想、被害妄想 D、夸大妄想、自罪妄想

52、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1.0分)

A、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B、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C、个体的心理差异 D、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53、关于”注意减弱”,下述描述中不正确的是()。(1.0分)

A、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兴奋减弱B、多见于智力障碍群 C、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 D、见于意识障碍时

54、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1.0分)A、内感性不适B、内脏性幻觉 C、非真实感 D、被洞悉感

55、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是()。(1.0分)

A、认知理论的核心B、行为主义的观点 C、完形主观主义疗法的核心 D、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推断

56、关于假性痴呆的特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A、由心理应激引起B、大脑无器质性损害 C、预后一般较好 D、与环境污染相关

57、从心理学的角度,下列说法中符合“压力“的定义的是()。(1.0分)

A、压力是大气层对地球表面形成的作用力 B、压力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 C、压力是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

D、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的过程

58、个体能够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这种能力,被称为()。(1.0分)

A、自卑B、自嘲 C、自负 D、自信

59、许又新综合考察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1.0分)A、发展标准B、统计学标准 C、操作标准 D、体验标准

60、以下不属于“感知障碍”的是()。(1.0分)A、感知综合障碍B、感觉障碍 C、知觉障碍 D、躯体障碍

61、关于“心境障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A、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 B、常伴有意志减退

C、是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 D、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

62、个体处在全力投入对事件应对的过程中,或消除和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这一阶段是()。(1.0分)

A、衰竭阶段B、搏斗阶段 C、警觉阶段 D、恢复阶段

63、当面临两种不利情景,如“腹背受敌”时,称为()。(1.0分)A、双重趋避冲突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趋冲突

64、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1.0分)A、更倾向于用唯心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B、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C、变态心理学更为独立了

D、变态心理学比精神病学更为活跃

65、关于社会再适宜量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A、得分低的个体易患感冒、心脏病、骨质疏松等 B、该量表中,负面生活事件遭遇者易患障碍

C、该量表针对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

D、该量表有局限性

66、适应障碍是指在遭遇生活事件后,()起病。(1.0分)

A、2个月到3个月B、1个月内 C、不超过1年 D、超过6个月

67、紧张性木僵症候群,是紧张症性综合症的一部分,其临床症状不包括()。(1.0分)

A、绒默、模仿动作和言语B、被动服从、刻板动作 C、意向倒错、作态等 D、以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

68、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1.0分)

A、心身特化理论B、器官敏感论 C、心身一体理论 D、体质一一压力理论

69、关于滞后型临床症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A、压力初次经由认知系统处理时,形成意义模糊的观念并积存起来 B、原先模糊的观念在事件中被明朗化

C、明朗化的观念对个体再次发生作用而形成临床症状

D、当类似的事件出现时,积存的观念被激活并还原为其原来的意义

70、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

A、通过动物实现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

B、以一种动物为实验对象,并与其他动物的实现结果相比较

C、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与思维的关系

D、通过人的行为功能实验,推论动物的心理现象

71、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达中不属于“标准化区分“法的内容的是()。(1.0分)

A、内省经验标准B、医学标准 C、社会适应标准 D、伦理学标准

72、个体与亲友、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沟通交流的能力,叫()。(1.0分)

A、周期节律性B、环境适应能力 C、受暗示性 D、社会交往能力

73、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

A、始于公元前800年

B、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无关 C、是东方科学发展的产物 D、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

74、从发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1.0分)

A、心理状态B、心理绝对平静的过程C、健康常模D、心理相对平衡的过程

75、情绪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这种表现可出现于()。(1.0分)

A、情绪倒错B、情绪淡漠 C、意志减退 D、意志增强

76、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它不包括()。(1.0分)A、感知觉、注意力B、分析综合能力 C、计算能力、判断力 D、记忆力、理解力

77、“躁狂发作“的主要特点不包括()。(1.0分)

A、精神运动性兴奋 B、思维奔逸 C、语词新作 D、情绪高涨

78、除了()外,其他均可成为生物性压力源。(1.0分)A、躯体创伤B、饥饿C、歪曲的认知结构D、噪音

79、个体表现出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促进新陈代谢的状态时,表明该个体处于适应压力的()。(1.0分)A、衰竭阶段B、搏斗阶段C、恢复阶段D、警觉阶段

80、按照妄想的起源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1.0分)

A、被害妄想和牵连性妄想B、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C、嫉妒妄想和被钟情妄想 D、疑病妄想和自罪妄想

二、多选题:

81、心理异常包括()。(1.0分)

A、诊断的神经症 B、一般心理问题 C、各种人格障碍 D、严重心理问题

82、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1.0分)

A、自知力受到破坏 B、精神活动不协调 C、意识障碍 D、智能低下

83、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又可以分为()。(1.0分)A、思维呜响 B、功能性幻觉C、心因性幻觉 D、假性幻觉

84、压力源的性质包括()。(1.0分)

A、灾难性的 B、叠加性的 C、生物性的 D、社会性的

85、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1.0分)

A、变态心理学渐渐融入精神病学

B、促使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C、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D、变态心理只能使用神经科学进行解择

86、躯体疾病患者一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1.0分)A、把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B、精神偏离正常状态

C、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D、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87、关于思维呜响,正确的说法包括()。(1.0分)A、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妄想

B、能听到自然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内容

C、认为别人能知道自己沒有表达的思想

D、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幻觉

88、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包括()。(1.0分)A、痛苦情绪对社会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B、痛苦情绪产生以后,持续半年以上

C、痛苦情绪的反应对象己经被泛化 D、痛苦由比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

89、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A、是东方科学发展的产物

B、明确提出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科学判断

C、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有关

D、始于公元前400年

90、认知系统对压力的控制作用是()。(1.0分)A、当可控压力出现时,个体感受的压力常常增强

B、个体认为自己能否自主的调整自己的适应行为

C、个体认为自己能否自主的控制和调节压力

D、当不可控压力出现时,个体感受的压力常常减弱

91、评估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包括()。(1.0分)

A、心理自控的能力B、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冲突的类型 D、环境适应的能力

92、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1.0分)

A、一贯猜疑、偏执B、对他人的意见过分敏感 C习惯性的夸大潜在危险 D、总是感到不安

93、在压力作用后,出现滞后型临床症状,是由于潜在的模糊观念()。(1.0分)

A、再次发生效用并表现在临床相上 B、因被赋于新意义而明朗化

C、因类似情景出现而被还原

D、再次发生效用并重新隐藏了起来

94、”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是()。(1.0分)A、失眠B、闯入性回忆 C、过度警觉 D、情绪迟钝

95、适应障碍是指()出现的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1.0分)

A、受到过多关怀B、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 C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 D、由于精神障碍

96、以下陈述中正确的是()。(1.0分)

A、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并不一定都是异常的 B、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必须要接受系统治疗

C、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须通过心理咨询矫正

D、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定都是偏离常态的9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1.0分)

A生活极端懒散B、缺乏应有的主动性 C、精神活动不协调 D、自知力不完整

98、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的心理健康的标志包括()。(1.0分)

A、追求第一B、适应环境 C、有幸福感 D、受到赞扬

99、病理性焦虑的主要表现包括()。(1.0分)

A、精神运动性不定B、无名焦虑 C、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D、抑郁情绪

100、妄想是()。(1.0分)

A、一种表现为用普通概念来表示某些特殊含义的思维 B、是一种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C、一种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的病理性思维

D、一种建立在毫无根据的设想的基础上并违背逻辑的思维

一、单项选择题 1.C(P291);2.D(P295);3.C(P314);4.A(P334);5.D(P323);6.C(P289);7.A(P304);8.D(P318);9.C(P334);10.A(P319);11.A(P297);12.D(P317);13.C(P309);14.C(P330);15.B(P343);16.D(P289);17.D(P322);18.D(P292);19.C(P341);20.A(P314);21.B(P295);22.A(P291);23.C(P332);24.C(P303)25.A(P289);26.A(P339);27.A(P305);28.A(P322);29.D(P304);30.D(P341);31.D(P302);32.A(P291);33.B(P304);34.C(P318);35.A(P322);36.D(P299);37.B(P295);38.D(P320);39.(P319);40.B(P309);41.D(P294);42.A(P322);43.A(P316);44.C(P296);45.A(P313);

46.D(P299);47.A(P304);48.D(P319);49.D(P291);50.D(P342);

51.A(P302-303);52.A(P290);53.(P304);54.B(P297);55.D(P291);56.D(P305);57.D(P335);58.D(P321);59.B(P319);60.D(P296);61.B(P313-314);62.B(P340);63.B(P338);64.B(P290);65.A(P336);66.B(P317);67.C(P310-311);68.D(P340);69.D(P343);70.A(P292);71.D(P293);72.D(P321);73.D(P290);74.(P322-323);75.A(P309);76.A(P305);77.C(P314);78.C(P335);79.D(P340);80.B(P303)。

二、多项选择题

变态心理学测试题 篇2

随着电子元器件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也日趋丰富和规模化。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和依赖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日俱增[1]。借助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们早已经不再局限于早期的加减法运算和科学研究,军事、医疗、生活、商业、教育……每个领域都能看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带来的革新化应用和影响。伴随着规模和复杂性急剧增加的成M上G比特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软件开发成本以及由于软件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经济风险也逐年增加。软件质量问题已然成为很多人思考和关注的焦点。因此,很多科学家在展望21世纪科学发展方向和策略时,把软件质量放在优先于提高软件功能和性能的位置上[1]。

软件测试是对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规格说明和编码的最终复审,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步骤。从行为的角度来讲,它实际上是一种或一系列过程,用来确认计算机代码完成了其因该完成的功能,不执行其不该有的操作。随着软件系统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进行专业化高效软件测试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软件测试职业的价值逐步得到认可和重视,据最近10年的计算机各行业领域发展研究的有关统计,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中占据了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工作量,软件测试从业人员急剧增长,软件测试评测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成长[1]。

作为一门新兴并且日渐发展的技术,软件测试有其特有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研究范畴,从早期的非基于计算机的“人工测试”,如代码检查、走查和评审,到后来较为传统的基于计算机的测试技术(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和测试过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2],再到近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基于敏捷开发模式下的测试,如敏捷测试、极限测试等等,软件测试技术理论变得日趋完善。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大大加快了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水平的步伐。诚然,这些基于技术层面的软件测试理论,在指导人们从事软件开发活动的过程中,为保障软件质量,降低开发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上,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软件测试是一项涉及面宽广的,复杂而又不可完全量化的高级脑力活动,人们在研究软件测试领域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其技术层面的理论和方法,而忽略了非技术因素对软件测试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毕竟,从事测试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动物,也不是机器,所以很多软件测试活动的成败与否,往往不是单纯的靠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就能决定的。人为的因素往往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就是心理学,所以,研究跟软件活动相关的心理学问题对提高软件测试的质量具有非凡的意义。本文在探讨软件测试过程中心理学相关问题的同时,意在帮助人们提高对心理学给软件测试会带来正负影响的认识,为整体提高软件测试质量,教育和培养新一代软件测试人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与软件测试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问题( T h epsychology issues closely related with software testing activities)

心理学自兴起到发展至今,由最初的基本理论,已经发展和衍生出了多种分支,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本文不是一篇以介绍心理学为主题的专业性文章,因此也不会在广度和深度上对心理学进行尽善尽美的详细阐述。本文只从三个主要的涉及软件测试工作的心理学领域进行分析和举例,以期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软件测试工作中涉及到的心理学问题。

2.1 定势心理学对软件测试的影响

心理定势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通常意识不到。它是多种心理内容和心理形式整合而成的一种整体状态或效应,它引导或决定后继活动的产生倾向,使认知、思维、心理保持一种持续的惯性[3]。

在软件工程学里,对软件测试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定势理论里的注意定势和思维定势。所谓注意定势,是指由于刚刚发生过的刺激或目标的影响,使注意处于一种准备状态,决定后继注意的趋势。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性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或模式[3]。

软件开发人员是软件产品的作者,他们掌握着自己软件产品的所有核心技术,熟悉所有的技术细节。这一点上,他们在软件测试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很多行业的软件领域,软件产品初期的单元测试用例都是由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软件产品过程中自己一并开发且参与到测试中的。但是,事物往往是一分为二的,优势换另外的角度来说就是劣势。越是熟悉的事物,越无法对开发者们造成具有显著特征的奇异刺激,因而也会自然地降低了他们关于刺激驱动的注意捕捉,产生“选择性看”和“未注意盲视”的效果[4,5]。既开发者在测试过程中,由于定型化的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只关注跟自己设计相关的局限视角问题,而却忽视了以用户角度进行相关软件使用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非开发人员测试过程中很容易看到或发现的问题,在这些开发者本人眼里却成为了“测试盲点”。

而且,从潜意识里,开发者本人是不情愿看到或承认自己开发出的产品存在缺陷或问题的。由于他们对自己开发的产品存在“符合设定需求的完美开发产品”的心理定势,造成他们对自己软件的测试往往有失客观和公正,无法发现软件缺陷也成了顺理而然的窘况。

基于以上种种关于心理定势对软件测试的影响,在如今的很多软件测试工作里,都会采取尽量避免在一个软件产品开发完后由开发者本人来进行测试的决策,换而代之的是尽可能安排非开发团队的技术人员来负责产品的质量监测。不少大公司,对于一些影响公司利益的重要产品,为了更好或更多的发现软件产品中的问题,甚至会不惜成本的专门成立不懂技术的非技术人员测试小组来进行测试。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定势心理对软件测试的巨大影响了。

2.2 思维心理学对软件测试的影响

思维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思维的本质特点,人类思维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思维的特点和偏向,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软件测试是一种跟软件开发类似的,对智力水平要求较高的高级脑力活动。个体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决定软件测试的质量与效果。思维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大体包括:知识的表征,概念的掌握、推理、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和决策等[6]。这里主要谈讨一下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对软件测试的影响。

2.2.1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6]。软件测试人员在进行软件测试项目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快速,高效的解决他们手头遇到的问题,是衡量他们测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什么会对测试人员的问题解决造成影响呢?

首先是知识经验的影响[6]。在软件测试领域,测试专家和测试新手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水平,而是取决于他们对某一测试领域的相关知识的积累程度。比如一个新的测试项目,测试专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该测试产品的技术细节,如果是在软件开发初期,他们甚至可以为一些开发人员提供建议或指出不足。越早的融如这个项目和开发团队,为后期的测试就越早的铺平道路。在遇到测试问题的时候,比如说测试环境搭建,比如说对测试失败后的问题分析,以及BUG问题的专业性描述,他们可以通过对技术文档的深入学习和掌握,自己解决或跟开发人员进行很好的沟通获得帮助而解决。

案例一:

在甲骨文公司Solaris Core OS QE部门里,曾经有这么一个项目,叫Analytics。它实际上是基于Java Web页面的,可以对Solaris的系统性能进行监测和分析的一个工具。这个项目从设计到开发并最终集成进Solaris12操作系统前后超过两年多的时间!就工具本身而言,开发工作并不是非常复杂和难以实现,但因为没有能够承接这个项目测试工作的小组及个人,该项目一拖再拖,进展缓慢。Solaris Core OS测试团队的工程师们最擅长的是系统工具集和系统指令集的功能测试,通常使用CTI/TET进行自动化测试。TET工具在进行系统测试的时候具有非常丰富的接口,但是在互联网领域应用甚少。在遇到基于Web界面的自动化测试脚本的开发问题上,很多人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后来,领导找来刚调来不到四年但SUN/Oracle工作年限将近20年的老工程师,由于他在以前IT系统维护组的时候参与过一些基于互联网的测试工作,知道一些用于Web自动化测试的工具,比如Selenium、QTP等等。通过跟开发人员的顺利沟通与短期合作,不仅有效的协助他们完成了项目的开发与测试,还利用Selenium和Framebuffer技术,成功的将自动化测试脚本整合到了CTI/TET工具中,解决了很多人多年不能处理的棘手问题。

在这个案例里,那位老工程师虽然在Core OS组里算不上资深,但他在Web测试领域的经验对胜任这项众人望而却步的测试工作的时候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其次,就是功能固着。所谓功能固着,就是指个体会产生一种认为物体只能发挥它传统意思的固有功能的一种心理倾向,结果导致其不能以一种新异的方法来使用这些物体。最终物体功能的固着倾向阻碍了人们对某种物体产生多种功能的表征的可能性[6]。

在软件测试中,测试资源往往是测试人员非常关注的事情。为了达到好的测试目的,测试人员往往喜欢追求高配置,高数量的测试节点,已期达到最高效的测试效果。但是,每个测试人员获得的测试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完成任务繁多的测试工作,就成了测试人员经常需要面临的问题。

案例二:

给一个测试者一台Solairs SPARC T4机器,让他每周测试五个基于Solaris的应用服务软件puppet/js2ai/sysconfig-cli/distro-const/installadm.这五个测试必须在全新安装的Solaris系统上单独跑测试,也就是说,在五个装有相同版本Solaris的系统上分别跑着五个不同的软件测试。假如这名测试者是一个新手,他会选择在半天时间在这台T4机器上装一个Solaris系统,然后,用三天时间分别跑那五个应用服务测试,这样在周四就可以完成任务。但是第二周,要求在两个不同的版本的Solaris上进行这五个服务的测试,规定每个版本的Solaris上都要跑遍这五个服务软件的测试。对这位测试新手来说,恐怕很难按时完成。但是,换作一个测试老手,他是这样安排的:用半天时间写自动化脚本,然后这个脚本可以在半天时间里重装两遍系统,并且可以不分昼夜的分别跑测试,也就是说,用头1.5天昼夜跑一个版本Solaris的五个服务测试,再用后1.5天跑另外一个版本的测试。这样,周五之前,测试老手可以按时完成测试任务。但是到了第三周,疯狂的测试任务来了:要在五个不同版本的Solaris上分别跑这五个服务的测试,也就是说要跑5*5=25轮单一服务测试。这样的测试,测试新手要用四周,测试老手也要至少用2.5周。现在轮到测试专家了,他是这样安排的:在这台T4机器上搭建一个LDOM环境,并创建五个Guest,每个Guest安装一种版本的Solaris,五个Guest就是五种系统!之后就可以在这五个系统各跑那五个应用服务测试了。由于Guest是彼此独立的,所以它们可以并行跑测试且互不影响。时间汇总算下来,可能就是测试启动初期和收尾的时候会比较费时间。由于测试前期的准备和后期的测试结果汇总,都可以通过编写自动化脚本来自动完成。所以,理想情况下一天写脚本,半天环境搭建,三天自动化测试,这基本上是可行的。这样,周五之前在新手和老手眼里“不可能1周内完成的任务”在这个测试专家的统筹安排下,居然神奇地完成了。

在这个例子里,这位测试专家没有受“功能固着”现象的影响,没有局限于Baremetal System(裸设备系统)“单机单用进行测试”这一局限性思维,开创性的借用VM技术实现了一机变五机,奇迹般的解决了测试资源不足造成的测试效率低下的问题。

2.2.2 创造性思维

从广义上看,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思维产生出的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过程。从狭义上说,凡是对某一具体的思维主体而言,具有新颖的,独特意思的任何思维,都可称之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6]。

(1)创造型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

集中思维也称聚合思维,指思维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使之朝着一个方向集中、聚敛,从而形成一种答案、结论和规律。软件开发,很多时候要用到集中思维[6]。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的信息,从而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从事软件测试的时候,大部分需要发散思维发挥作用[6]。

例如,在软件开发的时候,开发人员一般是沿着用户需求的方向进行软件设计,然后再沿着设计框架和思想,通过编写代码进行实现。他们会为了达到某项功能需求,不分昼夜进行开发与调试,直到该项功能顺利实现。世界知名的民营大企业华为公司,为了给员工创造更好的集中思维的工作环境,专门成立的封闭式的研发基地,员工衣食住行都被封闭在近乎与隔绝的空间里。这就是最大限度发挥集中思维的典型管理方式的例子。

而软件产品功能实现以后,需要测试人员进行功能测试。作为一个成熟的测试人员,他并不会着急验证这个功能是不是按照需求规约设定的那样去实现的,而是静下心来,想想跟这个测试功能相关的操作都有可能由哪些,哪些是需求规约里没有定义的,有没有一些非常规操作会造成这项功能出现异常,有没有一些不在需求规约里定义的功能在这个软件中贸然出现等等。测试者需要考虑到跟被测试功能相关的各种测试可能性,仅仅考虑这个功能是否实现能够实现是完全不够的。因此,测试人员需要动用他的发散思维,多元化这个在开发者看来是个比较单一的功能实现问题。

(2)创造型思维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分析思维是严格遵守逻辑规约,逐步分析和倒推,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6]。软件测试人员,在得到测试失败的结果的时候,需要遵循分析思维的原则,对遇到的失败现象,进行技术分析。通常情况下,首先需要是否有问题存在于测试环境或测试脚本。因为在进行自动化测试的时候,尤其是新开发出来的测试脚本,很多时候会由于测试脚本的缺陷或者测试环境的变更造成跟软件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的失败或者误判,这是软件测试人员首先需要排除的可能性。如果这种可能性不排除,为开发人员提交的测试报告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其次,需要对测试的失败进行划分(黑盒测试通常是领域划分,白盒测试是模块划分)。有些时候,需要借助DEBUG调试工具进行重现,以期望对问题的结症进行定位和跟踪,力争在测试报告里进行详细精准的问题描述。这样才能得出一份高质量的合格的测试报告。

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而获得答案的思维,它是非逻辑的,跳跃方式的,无需主体做出有意识努力的,或然性的[6]。经验少的测试者依赖于分析思维进行软件测试,经验丰富的测试专家则喜欢运用直觉思维协助他们进行测试。比如还是刚才测试失败的例子,经验浅的工程师通过分析思维,也许只能止步到对当前的失败进行问题表述,然后就只能提交给开发组已期得到解决了。而经验丰富的专家,会想到跟目前专注的测试区域无关的其他区域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这也许找不懂任何逻辑上的联系,但他们就是能这样认为。依仗他们独特固有的直觉思维能力,往往能绕过繁琐的分析步骤直接快速的命中问题的结症。这样处理问题,不光可以避免给开发人员带来问题误区,也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测试质量和测试效率。

(3)创造性思维是横向和纵向思维的统一

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可预测,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方式。软件测试中的按照软件测试规格说明设计测试用例,然后进行测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纵向思维的过程[6]。

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或科学)的事物,事实知识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它试图从别的方面,方向入手,其广度大大增加,有可能从其他领域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6]。这就好比之前讨论的发散思维,在设计测试否项软件功能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需求规约或软件使用手册上,还需要考虑一些非常规操作的情况,软件测试里的鲁棒测试,就是借助横向思维催生出来的一种非常规极限测试。

单纯利用纵向思维,固然可以设计出严谨的,逻辑清晰分明的测试用例,然而却无法顾及到一些非常规情况下的测试,而某些非常规的偏向意外性质的软件使用和操作,往往就是造成软件运行发生崩溃甚至数据丢失的根源。加入一些基于横向思维的测试用例,在丰富了的测试内容的同时,也帮助了测试人员更容易的发现一些不易发现但是又事关重大的潜在问题。

(4)创造性思维是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的统一

逆向思维,与一般的正向思维想反,它要求思维活动时,从想法方向去观察和思考,避免单一正想思维和单向度的认识过程的机械性[6]。

软件测试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测试过程叫单元测试,也叫模块测试。它是一种白盒测试技术,要求将软件划分成不同的模块,逐个模块进行单一测试。通常情况下,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人们进行单元(模块)测试的时候,喜欢自顶向下进行测试,既从第一个模块开始累加模块,逐层进行测试。但是专家分析,这种模块测试方式存在七种缺点。而有人通过逆向思维的考虑方式,推出了自底向上测试,既从最后一个模块开始往前逐层累加模块测试,在具备跟前者相同测试优点数目(三个)的前提下,这种逆向测试模块的方式只存在两种缺点。可见,逆向思维在软件测试中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出奇效果。

以下两个表格是两种测试方式的优缺点对照[3]。

2.3 管理心理学对软件测试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在西方又称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7]。在软件测试工作中,与测试者关系密切的当属动机管理和情绪管理了。

2.3.1 动机管理

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在软件测试活动中,测试者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主动积极的做还是被动消极的做,愿意投入多大精力和坚持多长时间来完成测试任务和实现测试目标,无不取决于他的动机。它具备激发,导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7]。

通常情况下,正确的、强烈的测试动机,会带来很多令人吃惊的工作效率,达到理想的测试效果和测试质量。

例如,刚分配下来一个新的软件产品的测试任务,由于该产品还处于开发初期,需要测试人员重新编写新的测试用例和测试脚本。同时,为了保证不影响测试进度,在测试脚本编写之前,需要手工去执行大量枯燥和繁琐的测试,并且尽量保证在开发组将该开发版本整合进产品库之前完成第一轮的测试。时间紧迫,费时费力。如果测试人员没有正确的测试观念和测试指导思想,他们也许不会想到越早的完成第一轮测试和测试用例的编写,越会为以后的测试工作铺平道路。因而有可能一些动机性不强的测试人员会因为对测试目的和进度不明确而在早期工作拖拉舒散,造成后期时间安排不合理而潦草收尾。这样的工作,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测试效果。相反,如果测试人员在任务之初就具备强烈的测试责任和合理的测试动机,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在规定时间内(甚至加班加点利用周末假日)尽量高质量地完成第一轮的测试任务,避免为将来带来不可预期的误工麻烦。

但正如之前谈到的辩证理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通常认为,动机越强,测试工作的热情越高,测试的次数越频繁,测试的效果越好。事实并非全如此。就拿刚才的例子,原则上讲,很多软件产品的在进行黑盒测试的时候,手动测试要比自动化脚本的机器测试准确的多,发现问题也更容易定位和分析。因为手动测试可以最大限度的模拟用户操作。这也是为啥首次测试一个新的软件产品的时候,原则上讲推荐进行人工操作的测试。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效率低下。所以我们提出了后期采用编写测试脚本进行机器自动化测试。软件测试过程里的“回归测试”通常就是由机器来完成的。机器测试最大的好处就是效率极高,而且可以不分昼夜和节假日。但机器测试的弊端就是无法最真实的模拟人机互动的操作活动,而且由于编写测试脚本的人能力参差不齐,很多自动化测试的失败往往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脚本自身的问题。但如果一个测试人员对测试目标太过苛刻,从测试策略上就抵触机器化测试,只相信人工测试的结果,则他很容易被茫茫的测试大海所淹没,延误了测试进度,从而影响了测试质量。而且,长时间高强度的重复的测试工作,会给测试人员带来一定的“定势心理”,就如前文介绍过的,反而不容易发现软件产品中的问题了。

2.3.2 情绪管理

情绪劳动是指人际交往中为了表达组织所期望的情绪,员工必须进行的努力,计划和控制活动。它可以被划分为四个维度:情绪的表达频率,表达规则,多样性和情绪失调[7]。软件测试跟软件开发一样,不仅仅是一个体力,脑力的付出,更是一种情绪资源的付出。从软件测试任务的启动到软件产品成功发布,软件测试人员要经历也许比软件开发人员更多的心理适应与心理挑战。比如说测试初期,需要经历短期内熟悉和适应新产品的过程;同时在与开发人员协同工作的时候需要适应开发人员的工作节奏和沟通方式;在测试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自己去面对测试障碍和难题;在发现Bug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以合理与正确的方式跟领导和开发人员进行汇报和沟通;在时间紧迫的时候,又需要能及时调整工作状态,时刻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劳动激情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些软件测试人员,在部门里就经常不受软件开发部门人员的待见,就是因为他们经常会发现出一些大大小小来自开发部门的软件产品的问题或缺陷,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了开发组的上层领导那里,造成了不少来自领导的负面压力。在与开发人员工作相处中,很多软件测试人员都曾面临过两难的抉择,或多或少的承受着一些不明事理的开发人员的抵触情绪与负面评价。

面对种种工作问题带来的压力,测试人员除了要利用好“沟通”这一重要的工作技巧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情绪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需要学会利用自主调节,表面扮演,深层扮演以及失调扮演者四种自我管理策略[7],避免由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而造成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工作倦怠问题,力求高效,圆满地完成好软件测试工作。

案例三:

2000年初的时候曾经在北京的中软村科技园附近有这么一家规模较小的民营软件企业X公司,公司内部的员工普遍都很年轻,是一个富有朝气的年轻创业企业。当时新近招来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分派到测试组进行软件测试。新来了一个项目,时间紧迫,所有测试组和开发组的员工都比较紧张,经常加班加点。开发组完成的一组模块,送到测试组,很快就完成了测试。但是测试结果不是很理想,发现了很多BUG。两个小组针对产品BUG专门开会进行了探讨。结果对某个BUG是否需要修复,年长的开发组和年轻一些的测试组人员产生了意见分歧。会议从早晨一直开到晚上,由于是夏天,天气炎热,空调又不是很给力,与会的人开始有些心情躁动。几个年轻的员工,由于言语用词过激,开始产生了争执。由于领导未能及时制止,最终两个小组发生了群架事件。事情过后,有的人选择辞职,有的人申请调离了该项目。不得已,大领导只能从其他小组临时抽调人手,并继续从社会上招聘新人,结果项目被拖延了很长时间。X公司也因此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在跟其他公司的招投标项目竞争上败下阵来。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技巧,不仅不会带来好的质量保证,还会影响软件测试的工作进度,为软件产品的发布带来更高的潜在风险。

3 结论(Conclusion)

软件测试既是一门高脑力活动的经验型技术,又是一个汇集各种非技术因素的讲求艺术性和实践性的社会活动。在信息爆炸,软件产品膨胀发展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提高软件产品的测试质量和测试效率。本文对软件测试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案例描述,意在帮助人们摆脱单纯的依靠纯技术手段解决测试瓶颈问题的理念,以非计算机技术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软件测试质量的心理学相关的种种因素,并指导人们如何扬长避短的发挥心理学在软件测试活动的作用,为软件测试领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技术规范和研究范畴。

摘要:随着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软件质量的重要性。软件测试的需求越来越大,测试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软件的测试效果和测试效率已然成为很多人研究和讨论的内容。本文抛开传统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从心理学角度对软件测试进行探究,力求更好的帮助人们完成软件测试工作,更好的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学前心理学第1阶段测试题 篇3

考试科目: 《学前心理学》绪论—第三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幼儿中期已经()。

A、有初步的时间概念 B、可以辨别昨天、今天、明天 C、没有时间概念 D、可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

2、注意属于()。

A、认识过程 B、心理现象 C、个性特征 D、心理过程

3、()也称作轻微脑功能失调。

A、好动症 B、多动症 C、书写障碍 D、行为障碍

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是()。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无一定关系 D、完全无关

5、“一心两用”,这是注意的()。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6、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种心理活动是()。A、知觉 B、感觉 C、色觉 D、视觉

7、马斯洛创立了()。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机能主义

8、狼孩之所以心理上与正常儿童有本质区别,主要原因是()。A、遗传因素 B、缺乏营养 C、受狼的影响 D、脱离社会环境

9、()被称为“生命中枢”。

A、延脑 B、脑桥 C、中脑 D、间脑

10、有预定目的而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之为()。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11、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A、反应 B、反映 C、反射 D、应答

12、()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13、“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A、强度的特点 B、变化的特点 C、新异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14、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学者是()。A、弗洛伊德 B、斯金纳 C、冯特 D、华生

15、阿格诺索娃研究发现,五岁儿童观察某一事物的时间约为()。A、6分8秒 B、7分6秒 C、8分4秒 D、9分2秒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幼儿的活动主要有()。

A、游戏 B、学习C、劳动 D、娱乐

2、“一目十行”说明一个人注意的()非常好。A、分配 B、广度 C、转移 D、范围

3、脊椎动物如()等也有简单的心理活动。

A、鱼类动物 B、两栖类动物 C、鸟类动物 D、爬行类动物

4、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兴奋 B、抑制 C、无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

5、以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有()。

A、教育心理学 B、管理心理学 C、咨询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6、六岁幼儿能辨别()等方位。

A、左、右 B、上、下 C、前、后 D、内、外

7、注意具有()和调节、监督功能。A、指引 B、选择 C、保持 D、激励

8、个性是由()构成的。

A、个性动力系统 B、个性倾向性 C、个性心理 D、个性心理特征

9、格式塔心理学派总结的知觉组织原则有()。

A、相似原则 B、封闭原则 C、接近原则 D、统一原则

10、内部感觉包括平衡觉、()。

A、运动觉 B、味觉 C、嗅觉 D、机体觉

三、判别改错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你认为对的打 “√”,认为错的打 “×”,并改错。)

1、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

2、幼儿已懂得透视原理,知道近物大远物小的道理。()

3、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分化是相对的。()

4、“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此话出自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5、幼儿分辨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叫视力。()

6、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活动又受到人的心理支配调节。()

7、机体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叫非条件反射。()

8、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这属于联觉现象。()

9、调查法是最具有心理特色的方法。()

10、小班幼儿的注意是有意注意占优势。()

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知觉的基本特性如何?

3、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5、简述动物心理的发展过程。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1、案例:王老师是某幼儿园小班教师,她最近很苦恼。在组织班里活动时,她发现小朋友们很难集中注意,教室里一有响动,他们就会分心,无论是听故事、画画还是看图书,也只能专心几分钟。这样一来,王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方案往往不能得以有效实施,为此,她很着急„„ 请问:

(1)根据注意理论,王老师需如何分析孩子注意分散的原因。

(2)结合本案例谈谈要提高幼儿教育效果,王老师在组织活动时应如何防止儿童分散?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D 2.B 3.B 4.B 5.C 6.A 7.A 8.D 9.A 10.C 11.B 12.D 13.D 14.C 15.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ABC 2.BD 3.ABCD 4.AB 5.ABC 6.BC 7.BC 8.BD 9.ABC 10.AD

三、判别改错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改为: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 改为:幼儿常常不懂得透视原理,不知道近物大远物小的道理。3.√

4.× 改为:“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此话出自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5.√ 6.√

7.× 改为:机体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叫条件反射。

8.× 改为: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这属于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现象。

9.× 改为:测验法是最具有心理特色的方法。10.× 改为:小班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

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答: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1)遗传素质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2)环境因素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刺激,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调控作用;(3)儿童心理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活动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

2.答:知觉的基本特性主要有(1)知觉的选择性:人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已具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理解,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3.答:幼儿前期已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进入幼儿期后,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小班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中班幼儿在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达到十分钟左右。在短时间内,他们还可以自觉地把注意集中于一种并非十分吸引他们的活动上。中班幼儿已能同时注意到几种对象,注意的分配能力有所提高。大班幼儿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十至十五分钟。就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来说,大班幼儿不仅能注意外部的对象,对自己的情感、思想等内部状态也能予以注意。

4.答: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和理论的科学。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具体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具体分为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实现目的而进行的选择方法、执行计划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包括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5.答:动物心理的发展主要决定于神经系统的演化水平和其生活环境。通常把动物心理的发展区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思维萌芽阶段——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1.答:(1)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主要有:无关刺激过多;疲劳;目的要求不明确;(4)注意不善于转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并用。

学前心理学试题 篇4

1.()期主要是指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心里 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 各种否定和反抗的行为。

2.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主要观点是“()说” 3.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性行为。

4.所谓()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坏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的心理发展观,其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6.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他的人格学说。人格的组成成分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7.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和()性。8.处于单词句阶段的儿童说出的词句有单音重叠、一词多义和()三特点。

9.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由环境决定,该理论课称为(“ ”)阶段理论。

10.经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11.心里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

12.()期也叫敏感期或临界期,指的是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段。

13.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他的人格学说。人格的组成成分是本我、自我和()。

14.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提出S----R公式,S代表刺激,R代表相关的反应。

15.()法是通过和儿童交谈,来研究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16.帮助幼儿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有:转移法、冷却法和()法。17.内部语言是()性语言,其特点是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和语言高度简略。

18.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的行为表现为变通性、()性和独特性的三个特征。

19.在幼儿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进行加工。

20.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绘制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的规律。

答案:1.危机 2.成熟势力3.操作4.图式5.皮亚杰6.弗洛伊德7.外露8.以词带句9.心理社会10.语言11,人格12.关键13.超我14.华生15.谈话16.消退17.非交际18.流畅19.表象20.先快后慢

二、判断题(每题一分,共十分)

1.从进化论看只有在动物产生神经结构后才有心理活动。()2.心理现象一般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3.记忆是人在头脑中保留对以前感知过的对象或现象的映像。()4.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5.测验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材料以测量学前儿童行为和态度的基本研究方法。()

6.儿童刚生下来是没有思维的,只有从先天带来的一些无条件反射。()7.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8.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个体过去对事物的反应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在以后的活动中的恢复、重现和不断完善。()

9.对儿童进行集中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归类法、排除法和下定义法。()10.针对胎儿生长和发育有不同的时期,心理学大师皮亚杰将出生前发育划分为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和胎儿期(8~40周)三个阶段。()

11.心理的产生需要有人脑和客观世界这两个物质基础。()

12.皮亚杰认为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质因素、社会因素和平衡四个方面。()

13.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

14.相对与物体婴儿更喜欢人,相对与平面图形,跟喜欢立体的人物图像。()

15.问卷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16.幼儿期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实际水平也不相同。()

17.2岁以后,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发展,逐渐能用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18.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对过去曾经接触或采取过行动的某一客体,当它在眼前时还能“想起”(重现)这个客体。()

19.幼儿的创造力表现为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突发奇想,想出新的办法或形成新的观点。创造想象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核心内容。()

20.心理学大师斯腾伯格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四个方面。()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一 何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4)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不同。

二、在游戏时幼儿教师如何防止学前儿童注意的分散?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4)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5)灵活的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三、怎样加强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持久性?

(1)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具(2)激发兴趣和积极情绪(3)明确识记目的(4)组织有效的复习

四、对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有那些?

(1)一形多物的扩散(2)一物多用的扩散(3)一因多果的扩散(4)一物多变的扩散(5)一题多法的扩散

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

六、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幼儿对观察活动的兴趣(2)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3)确认认知的目的和任务4)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

七、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方面,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应怎样做?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引导幼儿积极从事又创造想象参与的思维活动。(3)教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具体形象思维明显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

(2)感知水平的抽象概括。幼儿初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只是对事物的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的概括:或者只顾把相同属性抽出而不顾不同属性剔除。只能反映物体直观的特点,就是在感知水平上进行抽象概括。

(3)掌握的感念有限。由于幼儿概括水平较低,最初掌握的概念,往往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掌握的概念数量有限,并且多半是具体的实物概念和动作概念。这些概念是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的。在教育的影响下,直到幼儿晚期,才能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4)判断推理不合逻辑。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常常使判断、推理不合逻辑,常常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因果关系来认识。还不习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客观逻辑依据。

(5)自我中心性。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是孤立地具体事务,不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出发。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而

且理解表面化、简单化,不能理解事物深刻的内在含义。

2.培养学前儿童言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试做归纳。

第一,注意环境的影响。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离不开环境中承认的影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是儿童首要学习的内容。第二,注意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模仿性。婴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学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前儿童逐渐可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语言。

第三,注意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儿童语言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中,应尊重其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对儿童进行引导。

第四,尊重儿童的兴趣。每个儿童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也不同。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兴趣限制儿童的思维。

第五,赏识儿童的语言。教师只有在活动过程中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走进其心灵,才能欣赏他们奇思妙想的语言。

3.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如何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

(1)幼儿初期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幼儿的活动。在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思维的特点。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其次,要为儿童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再次,在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具和教具。还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认识兴趣。(2)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一是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二是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直观性原则

(3)通过观察,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观察具体事物,让幼儿充分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物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综合。

(4)通过操作,对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幼儿通过对事物的操作能够对具体事物的特征直接感知,进行直接比较,找出物体之间的不同之处或相同之处。通过对物体相同之处的概括和判断,幼儿能够逐渐对事物进行分类。

3.对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应采用哪些措施?

(1)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获得周围世界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

(2)通过各种领域的教育活动,提高发展幼儿言语的条件。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语言是连接各科领域的重要工具,各科教育教学内容的进行离不开语言。语言又促进了幼儿行为、思维、能力的发展。

(3)通过创设环境,让幼儿在看、听、说、练中发展言语能力。孩子只有真正地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的和人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兴趣。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教授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礼貌是人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教师招考心理学试题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10分)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年。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2.()阶段的儿童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思维发展水平接近成人。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3.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

B.人格测验

C.兴趣测验

D.成就测验

4.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A.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爱与归属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5.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是首要环节。

A.理解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6.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是()。

A.幼儿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7.奠定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基础的是()。

A.社会

B.家庭

C.学校

D.教师

8.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A.头脑风暴训练

B.自我设计训练

C.推测与假设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9.儿童在家中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A.知识迁移

B.技能迁移

C.态度迁移

D.行为规范迁移

10.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

A.专制型

B.开放型

C.说服型

D.放纵型

E.民主型

2.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

A.效果强化

B.直接强化

C.间接强化

D.替代性强化

E.自我强化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4.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有()。

A.吹笛子

B.打网球

C.体操

D.阅读

E.计算

5.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具有的特性有()。

A.流畅性

B.迅速性

C.经济性

D.同时性

E.适应性

6.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闭合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开放型操作技能

E.徒手型操作技能

7.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

A.设置学习目标

B.浏览阅读材料

C.对注意力加以跟踪

D.产生待回答的问题

E.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8.具有强迫行为的儿童具有哪些特征?()

A.智力水平较高

B.富于幻想

C.性格内向

D.遇事犹豫、拘谨、比较固执

E.自我克制过于严重

9.心理个体的发展具有的一般特点是()。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均衡性

E.关键性

10.自述法的具体形式有()。

A.日记

B.周记

C.作文

D.自传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__与______两类。

3.特殊教育必须注意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变革。

4.儿童在______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5.根据干扰理论,产生遗忘的干扰主要有______和______。

6.知识学习过程一般包括______、知识保持和______三个阶段。

7.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______和______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8.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______的一切活动计划。

9.______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

10.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______、______五个等级。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动作技能目标

2.情境教学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2.简述指导教学的主要活动或要素。

3.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试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略。

2.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

3.A【解析】略。

4.D【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5.C【解析】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

6.B【解析】学龄期儿童是心身发展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小学阶段是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

7.C【解析】略。

8.C【解析】推测与假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9.D【解析】爱劳动的习惯是一种行为规范,在家中养成的行为规范在学校中的表现是行为规范的迁移。

10.B【解析】连锁学习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体操正是如此。

二、多项选择题

1.ADE【解析】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2.BDE【解析】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三种即以上选项。

3.ABCDE【解析】略。

4.ABC【解析】由操作技能的定义可知ABC选项均对。

5.ABCDE【解析】略。

6.BD【解析】A是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划分出来的,C是根据动作的连贯性划分的,E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划分的。

7.ABDE【解析】C项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内容。

8.ABCDE【解析】略。

9.ABCD【解析】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0.ABCDE【解析】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自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

三、填空题

1.速度 数量 巩固程度 学习的迁移2.外倾型 内倾型3.内容 技能 环境4.35.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6.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应用7.直观 概括8.教学目标9.练习10.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价值体系个性化

四、名词解释

1.动作技能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2.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布鲁纳提出了四项原则:

(1)向学生解释清楚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2)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教师要仔细设计要问的问题,排列好例子,确保参考材料和设备充足,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发现。(3)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材料难度要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2.【答案要点】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一般认为,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教学的因素,例如,反馈、复习、补救只要有必要就要进行,并且要与学生的能力倾向相匹配。这些活动可以被看作是教授结构良好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框架,与我国传统讲授教学相一致。

3.【答案要点】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学习迁移。

各科教材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逻辑结构,这些内容的组织形成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知识的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以及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最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这需要每一个知识领域内有造诣的教材教法专家和心理学家以及教师们的通力合作,尽可能编写出适合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的教材。

(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

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①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②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①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②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③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2013年天津市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0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千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3.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

A.利他主义

B.以国家为重

C.大公无私

D.无私奉献

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25%

B.50%

C.75%

D.100%

5.()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专制型

B.放纵型

C.民主型

D.集体型

6.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

IA.比特

B.字节

C.组块

D.词

7.阅读技能是一种()。

A.操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心智技能

D.学习技能

8.下面不是问题的必需成分的是()。

A.目的 B.方法

C.障碍

D.途径

9.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A.外部

B.成就

C.交往

D.任务

10.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11.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D.布鲁纳

12.布鲁纳对()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A.启发式教学

B.情境教学

C.合作学习

D.程序教学

13.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

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4.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表明课堂气氛具有()。

A.不可知性

B.独特性

C.即时性

D.独创性

15.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准则与控制

B.约束与规范

C.指引与导向

D.加强与规范

16.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准备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7.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自编测验

B.非测验性测验

C.案卷分析

D.谈话

18.教师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

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19.内化指在思想上与他人的思想观念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20.()是指辅导教师设身处地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觉,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

A.关注

B.尊重

C.真诚

D.同感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测验可分为()。

A.创造力测验

B.认知测验

C.人格测验

D.神经心理测验

2.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的困难,我们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哪些手段来查找困难的症结?()

A.智力测验

B.阅读测验

C.与此相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

D.心理辅导

3.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呈现,以下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有()。

A.动作表象

B.图像表象

C.符号表象

D.情感表象

4.根据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

5.客观题包括以下哪些题型?()

A.选择题

B.完形填空

C.匹配

D.是非题

6.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学生将该单词用中文“耗子”来帮助记忆,这是一种()。

A.谐音法

B.组织策略

C.形象联想

D.精细加工策略

7.如何做关系图?()

A.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B.找出次要的观点或支持主要观点的部分

C.标出这些部分,并将次要的观点和主要的观点联系起来

D.主要观点图位于正中,支持性的观点位于主要观点图的周围

8.下列哪些因素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A.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

B.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

C.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

D.家庭气氛比较民主

9.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A.说服

B.群体约定

C.榜样学习

D.奖励与惩罚

10.下列哪些方法可以训练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要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做了一些有关_______和_______的实验研究。

2.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_______和_______。

3.童年期又称_______,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4.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

5.陆钦斯的_______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6.学习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概念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是_______迁移。

7.砖一般用于建筑中,但人们有时想不到它在黑夜中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这说明_______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8.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支持的_______和准则的总和。

9.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_和_______。

10.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理性知识

2.概念学习

3.发散思维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2.如何培养儿童记忆能力?

3.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4.简述标准化测验的优越性。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教学与辅导因素。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2.C【解析】冲动型认知方式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A【解析】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4.B【解析】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难度适中,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难度过低或过高的任务。

5.C【解析】鲍姆宁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民主型下的儿童最成熟。

6.C【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组块是指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体。

7.C【解析】阅读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8.D【解析】每一个问题必须包括目的、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和方法四个成分。

9.B【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0.D【解析】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诱因。

11.A【解析】程序教学的创始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

12.A【解析】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

13.C【解析】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由内在动机支配下行为更持久。

14.B【解析】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15.A【解析】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6.C【解析】配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7.A【解析】略。

18.A【解析】略。

19.B【解析】根据内化概念选B。

20.D【解析】题干是对同感的解释。

二、多项选择题

1.BC【解析】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可把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2.AB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的实际应用。

3.ABC【解析】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4.AB【解析】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5.ABCD【解析】客观题目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学生的回答只有对、错之分。以上选项均为客观题。

6.ABC【解析】由操作技能的定义可知ABC选项均对。

7.ABCD【解析】略。

8.ABCD【解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故以上选项均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9.ABCD【解析】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

10.ABCD【解析】以上选项均为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

三、填空题

1.教学改革儿童入学年龄2.教师同伴3.学龄初期4.促进阻碍5.量杯6.水平7.功能固着8.行为规范9.心理特征倾向10.心理倾向

四、名词解释

1.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2.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实施的时机来划分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来进行。总结性评价,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来划分的。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的。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以便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诊断性评价,是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来划分的。正式评价是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价,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非正式评价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非正式评价可以作为正式评价的补充。

2.【答案要点】

(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3)合理组织复习。

(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3.【答案要点】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4.【答案要点】(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个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小学生个体的本身因素,具体包括年龄、年级、智力和经验。

第二,概念本身的因素,即概念的类别和概念的属性影响小学生概念的学习。

第三,教师教学与辅导方面的因素。

2013年天津市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0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吸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2.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3.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

A.探究法

B.班级授课制

C.发现法

D.讨论法

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6.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尝试一错误说

B.认知一发现理论

C.联结一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7.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8.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

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D.学习动机的理论

9.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

A.学校

B.心理咨询室

C.医院。

D.课堂

10.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迁移

11.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讲解法

B.练习.C.演示法

D.课堂问答

12.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效果较好,这个程度经研究为()。

A.100%

B.80%

C.150%

D.200%

13.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4.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15.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称为()。

A.心智技能

B.表演技能

C.写作技能

D.操作技能

16.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定势

B.讲解

C.启发

D.迁移

17.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是()。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8.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性评价和()之分。

A.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准备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19.于1994年受邀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发展成果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奥苏伯尔

C.加涅

D.布鲁纳

20.()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

A.标准化成就测验

B.细目表

C.自测试题

D.案卷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

A.探索内驱力

B.好奇内驱力

C.胜任内驱力

D.互惠内驱力

E.尊重内驱力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A.强化

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C.消退

D.惩罚

E.分化与泛化

3。结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A.鼓励原则

B.动机原则

C.结构原则

D.程序原则

E.强化原则

4.两种学习任务的共同成分可能是()。

A.刺激

B.反应

C.环境线索

D.学习目标 E.态度

5.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A.深度加工材料 B.有效运用记忆术‘ C.进行组块化编码 D.适当过度学习E.合理进行复习

6.交互式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生哪几种策略?()A.总结 B.提问 C.析疑 D.预测 E.复习

7.学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A.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

B.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C.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D.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体。E.学习策略是元认知

8.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A.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C.提供多种变化,促进知识的概括 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9.问题解决的特点是()。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唯一性 E.固定性

10.对专家与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具有哪些特征?()A.专家比新手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 B.专家记忆容量较大,因而提取信息的速度更快 C.专家善于应用直接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D.专家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 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定势 2.学习迁移 3.形式训练说 4.复述策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2.教师如何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试述奥苏伯尔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及其作用。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小学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学生)、教(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以前两者为主)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B【解析】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C【解析】布鲁纳是认知一结构学习论的代表人物,他在教学中主张采用发现法。

4.A【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

5.D【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6.A【解析】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尝试一错误说。

7.C【解析】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8.C【解析】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是所有的动机划分方法中,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9.A【解析】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10.D【解析】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11.B【解析】操练和练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这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12.C【解析】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13.D【解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14.D【解析】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

15.D【解析】题干是对操作技能的解释。

16.D【解析】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

17.A【解析】题干是对信度的名词解释。

18.A【解析】略。

19.D【解析】1994年布鲁纳接受美国教育研究会特邀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中对教育心理学十几年的发展成果作了高度概括。

20.B【解析】细目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

二、多项选择题

1.BCD【解析】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ABCD【解析】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等四个。

3.BCDE【解析】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4.ABCDE【解析】两种学习任务的共同成分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方面的。

5.ABCDE【解析】略。

6.ABCD【解析】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旨在教成绩差的学生学会阅读领会这样四种策略:①总结,总结段落内容;②提问,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③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④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

7.ABCD【解析】A、B、C、D四选项均为学习策略的特征,E项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

8.BCD【解析】AE属于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9.ABC【解析】问题解决的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10.ABCDE【解析】略。

三、名词解释

1.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元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4.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形成程序性知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

2.【答案要点】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群体凝聚力。

(1)要全面、及时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2)要帮助课堂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论,形成认同感。

(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自豪,形成归属感。

(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1)可利用性及其作用

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观念的原有观念。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联系和固着点。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的不同,可以形成三种同化模式,即类属性同化、上位同化和并列结合性同化。

(2)可辨别性及其作用

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辨。这种分辨愈清晰,愈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可辨别性也就是说识别和区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和相似的新材料(或者容易混淆的新概念)之间的差异所达到的程度。由于人们在认识与理解环境中有简化的趋势,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相同时,原有的知识倾向往往先人为主,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的知识,被原有的知识取代。或者学习者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有些不同,但不能具体地说出什么地方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辨,那么新获得的意义出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很快就会丧失。新的意义被原有的稳定的意义所代替,从而遗忘就出现了。只在有可以区分的变式或者包容范围较广的原有意义时,新的意义才有长期保持的可能性。

认知结构中原先学得的概念和命题与新学习的观念的可辨别性,可以解释负迁移的原因。当新旧知识彼此相似又不完全相同,并且原先学习的知识又不牢固时,便会导致负迁移。例如,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英文字母,当汉语拼音未牢固掌握时,常常干扰英文字母的学习,这就是负迁移的例子。

(3)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三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应十分巩固。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改变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学生先前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的有关的知识成正相

2013年天津市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04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A.布鲁纳

B.桑代克

C.贾德

D.维纳

2.健康的概念是指()。

A.身体健康

B.生理无残疾

C.心理健康

D.身心健康

3.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作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4.()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A.课堂纪律

B.学生守则

C.课堂常规

D.班级日常规范

5.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观念动机

D.外部动机

6.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A.模象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7.组织策略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调节策略

8.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B.苛勒的顿悟说

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D.杜威的分阶段说

9.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

A.指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10.“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体现的是()。

A.创造性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会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

A.如何教

B.如何管理

C.怎样学

D.怎样评价

E.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方面都存在差异。

A.课时计划

B.知识基础

C.课堂教学过程

D.能力水平

E.课后评价

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A.班级

B.小组

C.少先队

D.小集团

E.团员

4.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可以分成()。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E.价值体系个性化

5.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经验学习

D.行为训练

E.动作技能

6.测验前的计划包括()。

A.确定测验的目的

B.确实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C.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D.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E.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7.概念的结构包括()。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特征

D.概念水平

E.概念实例

8.以下关于教学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没有关系

B.两者既有关系又有区别

C.两者完全等同

D.教学评价以测量、测验的客观描述为基础

E.测量和测验的结果通过教学评价来判断

9.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是()。

A.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B.教师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

C.测验太简单,题量小

D.教师不关心学生知识水平而使题过复杂或过简单

E.教师对测验的项目分类比例不一致

10.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______作用,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斯金纳是______著名的______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______和______。

3.概念学习的实质是______。

4.在学习中,______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

5.将“飞机一箱子”想象为“飞机穿过箱子”运用的是记忆术中的______。

6.精细加工强调在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______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7.课堂教学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8.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______、______、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9.教学策略主要有以______的教学策略、______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策略。

10.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______、组织教学过程和______三个方面。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常模参照评价

2.教学环境

3.人格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个体的性格特征。

2.简述教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有哪些基本策略?

3.对儿童的表扬或批评应遵循哪些原则?

4.简述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试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题干所述是布鲁纳提出的。

2.D【解析】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

3.C【解析】略。

4.C【解析】略。

5.B【解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源自于学习者自身内部因素,有的源自于外部因素,以此为依据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6.D【解析】略。

7.B【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8.C【解析】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不断尝试,使错误逐渐减少的过程,苛勒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杜威认为问题解决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

9.B【解析】动机的激活功能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10.C【解析】这些都是学习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1.ACE【解析】此三项也正好与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相对应,而它们正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其独特的研究课程。

2.ACE【解析】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方面存在着差异。

3.ABCE【解析】略。

4.ABCDE【解析】布鲁姆的情感领域的目标公布于1964年,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这一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

5.ABE【解析】经验与行为均为学习内容而非结果。

6.ABCDE【解析】略。

7.ABCE【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和概念实例等四个主要成分。%称就是用语词来给概念命名;定义是指以语词来描述要领时,明确界定了这个概念的范畴和特征;特征是指某一类事物所特有的独特属性,也称为关键属性;实例是指概念可知觉的实际例子,具有定义所界定的关键属性的为正例,不具有的为反例。

8.BDE【解析】教学评价和测验测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测量、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教学评价的主观判断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和测验的结果必须通过教学评价来判断。

9.ABC【解析】略。

10.BCD【解析】量表的效度、信度和标准化都属于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三、填空题

1.条件 刺激 反应2.美国 行为主义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3.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4.复述5.视觉想象6.背景知识多少7.课堂物理环境 课堂社会环境8.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9.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中心10.设置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策略

四、名词解释

1.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即所谓常模),根据其在团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

2.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2.【答案要点】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有:

(1)建立迁移的认知结构。小学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合理安排所用教材的呈现顺序,对促进小学儿童建立认知结构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教材呈现的顺序应努力做到:①从一般到个别,使教材渐进分化;②建立横向练习,使教材综合贯通;③从已知到未知,使教材组织序列化。

(2)训练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认知策略是个体面对新的问题时,个人调节与监控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为了在教学中训练小学儿童的认知策略能力以促进小学儿童的迁移,应努力做到:①注意小学儿童的心理状态;②提高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③多方面应用概括出来的原则。

3.【答案要点】对儿童的表扬或批评应遵循的原则有:(1)教育性;(2)实事求是;(3)及时性;(4)适当性;(5)儿童化原则。

4.【答案要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教师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而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不能。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教师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2012年湖南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0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2.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至少达到多少的儿童?()

A.130

B.140

C.150

D.160

3.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6岁左右

D.9岁左右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5.儿童在家庭中养成了爱劳动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A.知识的迁移

B.技能的迁移

C.行为规范的迁移

D.学习经验的迁移

6.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7.根据反映活动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A.记忆知识

B.直观知识

C.理性知识

D.应用知识

8.以下方法不属于教师能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的是()。

A.讲演慢一点

B.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

C.呈现做笔记的线索

D.在黑板上将所有信息罗列出来

9.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6岁

B.7岁

C.8岁)。

D.9岁

10.学“角”这一概念,对“钝角”、“锐角”、“直角”概念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

A.负迁移

B.纵向迁移

C.横向迁移

D.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11.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12.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

C.考试前复习

D.当天复习

13.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14.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一种(A.复习策略

B.群集策略

C.形象联想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5.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班级文化

B.组织制度

C.凝聚力

D.班级管理

16.“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17.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A.教师角色认知

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

D.没有正确答案

18.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的活动是(A.教学计划

B.教学过程)。)。

C: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

19.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错误的做法是()。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一致

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

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

20.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单、灵活,以()为中心,并有预见性。

A.学生

B.教师

C.教材

D.教师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学媒体包括()。

A.投影

B.录像

C.计算机

D.黑板

E.图片

2.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

A.主观主义

B.客观主义

C.环境主义

D.强化

E.发现学习

3.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

A.动作学习

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

D.经验学习

E.行为规范学习

4.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属于()。

A.自上而下的迁移

B.自下面上的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E.水平迁移

5.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各种内在关系,如()。

A.上下关系

B.平行关系

C.并列关系

D.网络关系

E.交叉关系

6.每个人的工作最佳时间不同,主要存在三种变化模式()。

A.先高后低

B.先低后高

C.中间低两头高

D.中间高两头低

E.白天高晚上低

7.下列因素属于学习环境的设置的有()。

A.流通的空气

B.适宜的温度

C.空间范围

D.室内布置

8.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A.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

B.各种类型的课堂

C.课后练习

D.课后习题

E.课后作业

9.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有()。

A.义务感

B.责任感

C.事业感

D.自尊感

E.集体主义

10.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A.接受

B.反应

C.评价

D.组织

E.性格化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______或______。

2.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______,注重为______服务。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______,组织______,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4.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______。

5.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______。

6.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______。

7.问题空间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______,包括问题的______、______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操作。

8.能否有效地提出假设,受______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9.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______的方式。

10.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______、____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学习策略

2.生成性学习

3.群体规范

4.人际关系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3.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为什么应全面关心学生?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B【解析】一般认为IQ超出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还不到1%。

3.B【解析】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3岁左右。

4.C【解析】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成,近景、远景是由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来划分的。

5.C【解析】爱劳动是一种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在家养成了,而后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行为规范的迁移。

6.A【解析】消退说是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

7.C【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8.D【解析】教师在黑板上只需写出重要的信息即可。

9.D【解析】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10.B【解析】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阻碍作用。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和抽象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说是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抽象和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问的相互影响,即难度和复杂程度大致属同一水平的学习之间的迁移。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可见,B项正确。

11.D【解析】全身松弛训练法由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

12.A【解析】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达42%,所以应当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13.C【解析】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

14.C【解析】形象联想策略要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

15.C【解析】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6.D【解析】形态扩散是以事物的形态为扩散点,设计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可能性。

17.A【解析】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①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②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③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

18.C【解析】通过教学评价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19.D【解析】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重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

20.A【解析】专家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所以他们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教学媒体正不断更新,从简单的实物、书本、录音、录像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都是教学媒体。

2.BCD【解析】行为主义基本主张有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和强化。

3.BCE【解析】略。

4.BC【解析】数字运算对字母运算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是正迁移;数字运算是下位的、较低层次的,因此是自下而上的迁移。

5.ACE【解析】教学内容一体化要体现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

6.ABD【解析】学习时,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

7.ABCD【解析】学习环境的设置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

8.ABCDE【解析】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9.ABCDE【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故以上选项均属于道德情感。

10.ABCDE【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三、填空题

1.原则 技术2.结合教育实际 学校教育3.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4.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5.行为派的学习动机理论6.学习的诱因7.认识状态 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8.个体思维的灵活性9.由内而外10.新奇独特的 有社会价值

四、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或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4.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1)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前提。(2)了解学生。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3)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答案要点】(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3.【答案要点】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两方面的含义,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组成。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

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2013年天津市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0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10分)

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2.学习的主体因素,指()。

A.学生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

3.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

4.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

B.阿特金森

C.维纳

D.维果斯基

6.何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后一致

D.不快不慢

8.学生在学习体操过程中,各种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常有多余动作,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A.动作幅度

B.动作结构

C.动作力量

D.动作速度

9.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是()。

A.加涅

B.布卢姆

C.波斯纳

D.罗森塔尔

10.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就会退回去重读’困难的段落,放慢速度,这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A.谋划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视策略

D.组织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学生间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

A.场独立与场依存

B.自我型与开放型

C.沉思型与冲动型

D.安静型与兴奋型

E.辐合型与发散型

2.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A.强化的内驱力

B.认知的内驱力

C.好奇的内驱力

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E.附属的内驱力

3.小军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是()。

A.低级的学习动机

B.高尚的学习动机

C.外部学习动机

D.内部学习动机

E.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4.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安德森

D.加特纳

E.吉安

5.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行动研究

E.探索研究

6.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有()。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去自我中心

D.命题思维

E.具体逻辑推理

7.期待包括()。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

C.方法期待

D.效能期待-

E.自我期待

8.下列哪些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A.权威

B.民主

C.放纵

D.信任

E.容忍

9.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学生主体性原则

E.个别化对待原则

10.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

A.恐惧

B.抑郁

C.紧张

D.情感冲动

E.失眠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弱智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_______的儿童,又称_______儿童。

4.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亚类。

5.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其学习往往是分步的,一般是先达到_______,再提高至_______。

6.______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7.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_______和_______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8.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儿童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_______、注意力缺陷和_______所造成的。

9.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以及_______、__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10.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创造性

2.检验假设

3.重组性迁移

4.并列结合学习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运用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的思维所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2.简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习惯的策略。

3.简述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

4.简析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在提问策略与反馈策略上存在的不同。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A【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3.B【解析】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

4.B【解析】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属于正强化。

5.B【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6.A【解析】略。

7.A【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速度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8.B【解析】学生学习体操的过程属于操作模仿。由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可知应为动作结构。

9.C【解析】略。

10.B【解析】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CE【解析】学生间的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2.BDE【解析】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

3.ACE【解析】本题是对动机的综合考查。

4.ACDE【解析】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

5.ABCD【解析】这四点是布鲁巴奇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

6.ABCE【解析】D项是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7.BD【解析】略。

8.BDE【解析】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故B、D、E选项为合理的。

9.ABCDE【解析】心理辅导与教学目标一致,要达到学生心理健康,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等原则。

10.ABD【解析】略。

三、填空题

1.身体和体重 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

2.出生 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

3.70 智力落后

4.心智技能 认知策略

5.符号学习水平概念学习水平

6.直观

7.注意力缺陷 活动过度

8.好动 冲动 行为障碍

9.家庭 环境

10.对学习不感兴趣 讨厌学习

四、名词解释

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

3.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头脑风暴训练法就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应用头脑风暴训练法时,要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2)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提出多种想法,多多益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2.【答案要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时,应遵循以下策略: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重视提出的假设的数量,而不是质量。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和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即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3.【答案要点】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其动作特点有:(I)动作品质: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2)动作结构:比较协调,能有意识地将分解动作联成整体,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4)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4.【答案要点】首先,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多,从而学生获得反馈的机会就多,学习更加精确的机会也越多。

其次,在学生正确回答后,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多地提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可促使学习进一步思考。

再次,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专家教师较之新教师更易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性反馈(即教师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哪一步导致的错误,而不是仅仅说出答案是错的)。

最后,专家教师比新教师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中更可能提供反馈。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创造性也叫创造力,是指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物质和精神)的个性特征或倾向,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性与智力。(2)创造性与知识经验。(3)创造性和左右脑优势。(4)认知风格与创造性。(5)人格和动机因素。(6)社会环境因素。

2013年天津市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06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3.有一种学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该学说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加涅

4.智商(IO)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5.迁移的关系转换说强调()。

A.发展了的心理官能

B.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C.已有经验的概括化

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6.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7.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学校教育

B.知识

C.迁移

D.应用

8.默多克(Murdock.D.D)的迁移率计算公式表述为()。

A.迁移率(%)=(实验组成绩一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B.迁移率(%)=(实验组成绩一控制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C.迁移率(%)=(实验组成绩一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100

D.迁移率(%)=(控制组成绩一实验组成绩)÷(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9.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识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0.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的是()。

A.丹瑟洛

B.尼斯比特

C.皮连生

D.鲍斯菲尔德

11.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以()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A.被动的合作学习

B.自觉的合作学习

C.主动学习

D.主动合作学习

12.指导教学是以()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A.学生

B.学业

C.学习成绩

D.学习方法

13.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o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4.()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

A.选择题

B.是非题

C.论文题

D.填空题

15.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问题解决,其理由是()。

A.它所要求的心理活动太简单

B.它不必客服认知障碍

C.它不是在人的头脑内完成的 D.它不需要复杂的认知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美国的韦克斯勒的智力量表包括()。

A.智高测评

B.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

C.儿童智力量表(WISC)

D.成人智力量表(WAIS)

2.下列属于意义学习的条件的是()。

A.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B.学习者认知结构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C.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D.学习材料要高于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3.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A.效果律

B.运动律

C.准备律

D.练习律

4.下列技能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记忆技能

D.运动技能

5.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6.下列图形可以衍变成双向表的是()。

A.系统结构图

B.模型图

C.层次结构图

D.流程图

7.依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

A.外倾型

B.理智型

C.情绪型

D.意志型

8.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哪些特点?()

A.具有依附性

B.缺乏原则性

C.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D.自我为中心

9.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A.盲目性

B.被动性

C.不稳定

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10.态度与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构成的。

A.认知

B.气质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______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______和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3.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______与______。

4.关系转换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_,他强调______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5.______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6.现代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______、______与______共同决定的。

7.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______的关键环节。

8.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9.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______一致的行为。

10.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操作技能

2.原型内化

3.意义学习

4.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提高动作技能的练习效率?

2.简述迁移的分类。

3.为什么说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共9分)

什么是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有几类?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2.C【解析】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

3.B【解析】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4.A【解析】智商简称IQ。IO=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5.D【解析】略。

6.A【解析】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强度律。

7.D【解析】应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

8.A【解析】略。

9.C【解析】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题于描述的是相关类属学习。

10.A【解析】略。

11.D【解析】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动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2.C【解析】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13.B【解析】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因为一个低效度的测验,即使具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14.D【解析】是非题和选择题都有猜测的可能,而填空题猜测的可能性较低。

15.C【解析】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进行的,而用绳子打结不需进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问题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BCD【解析】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的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2,ABC【解析】A属于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B、C属于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

3.ACD【解析】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4.ABC【解析】运动技能属于操作技能。

5.ABCD【解析】心理学家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实际出发,整合了有关研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6.CD【解析】双向表是从纵横两个维度罗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

7.BCD【解析】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8.ABC【解析】略。

9.ABCD【解析】略。

10.ACD【解析】2者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三、填空题

1.学习准备2.先天禀赋 后天环境3.反应时间 精确性4.苛勒 顿悟5.教学程序6.外界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主体因素7.能力与品德转化8.认识与体验9.规范要求10.模仿

四、名词解释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3.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4.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D是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以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2)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3)提供恰当的反馈。

2.【答案要点】(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进行划分,可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

3.【答案要点】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其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4.【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1)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

(3)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这是从情绪的性质方面讲的。

(5)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

六、论述题

变态心理学测试题 篇6

警察心理学研究的是普通警察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探讨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并对警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选拔进行相关研究。目前, 国内不少公安院校开设了警察心理学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该课程在帮助学生建构未来警察职业所需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立足于公安院校的特点, 明确课程定位

公安院校一般以培养具有理论素养的应用型公安人才为目标。相对于公安院校的课程体系而言, 警察心理学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 具有基础性、服务性特点, 该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 让学生明确警察职业所需的心理素质, 并为职业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 该课程对培养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个性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日后工作所需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 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支撑。

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 深化课程目标

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 课程研究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主要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 转向“如何理解课程”, 课程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 指向人的“解放”。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 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 以积极的视角解读人的心理现象, 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不仅引发了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变化, 而且由于其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为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 应当围绕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从认知、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深化警察心理学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职业适应力以及将来从事警察职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就认知目标而言, 通过对警察职业特点的正确认知, 调整学生的入职动机, 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获得警察职业所必备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就情感目标而言, 应当激发学生从事警察职业的积极情绪体验, 形成警察职业所必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念。就技能目标而言, 警察心理学应当围绕学生警务技能的训练而开展各种训练, 并让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 增进对自我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的了解, 提高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处理职业中难题的应对能力。

课内外相结合, 完善课程内容

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除了完善课程自身的教学内容, 更应当加强学生警察职业基本心理素质的训练, 理论讲解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因此, 不仅是课堂教学, 更应当通过课外学生的学习巩固课堂所学。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时, 重新选定课程内容非常重要。围绕学生未来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品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课程内容。

警察积极人格的塑造警察职业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有快速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理性的分析能力、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诚实可靠、有责任感、临危不乱、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热情、冷静、理智等等。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 必须在课程里体现出来, 让学生明白将来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警察。

警察的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有助于帮助个体加强对自己的了解, 并根据周围环境调节自己的行为, 因此, 自我意识的培养对于在校大学生尤为重要。对于警院学生来说, 自我意识有助于他们端正自己的入警动机, 并为在校的生活学习进行规划。这种意识将一直存在并指向学生的将来职业发展。将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 了解职业前景, 有助于学生对将来从警之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 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警察职业。

情绪与压力调节情绪管理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警察这个特殊的职业而言, 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在执法过程中要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 避免冲动后的不可预计的后果, 警察的情绪管理已经不是关乎自己个体的事件, 而是成为保障执法的重要因素。对警院学生加强情绪管理的心理教育, 将有助于他们调解自身情绪问题, 加强自身情绪控制,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警察的人际关系警察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 除了自己的同事、上司、家人以外, 还要接触群众以及犯罪嫌疑人等等。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要求警察应当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识别人的心理状态, 同时, 通过人际交往调节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等等。因此, 警察的人际关系列入课程内容重要的部分, 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将来要面对的人际环境, 通过人际交往方面的训练,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警察的心理健康警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业, 应激性较强, 且经常与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打交道。因此, 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积极人格、加强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将来有效执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 应结合各种心理训练方式, 营造气氛活跃、愉快和谐的团体环境, 引导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 促进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 并主动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将所获得的积极情绪带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 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积极体验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中, 课程实施层面主要关注如何施教的问题。

首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 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普通人, 发现他们身上具有的潜在积极力量, 并加以发扬。因此, 警察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 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获得幸福的需求。

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增强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积极体验, 激发他们对成功的渴望, 对自己优势的肯定, 接纳自己和接纳他人, 认同目前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对于他们职业成长的重要性, 体会现实的满意感和幸福感, 并正确认识就业压力问题, 乐观地面对将来的职业出路问题。

再次, 为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人格, 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在课程内部创设积极氛围, 通过多种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讨论,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 通过自学, 提高分析能力,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发展自己优势的机会,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

最后,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联系起来, 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方法达到课程目标。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至课外, 将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当下生活融合起来。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就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通过公安院校特有的技能节的开展, 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技能比赛, 能有效地提高警察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组建高效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再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观念都得经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于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而言, 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非常必要。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均应有相关心理学理论的专业背景, 同时还必须有公安工作实践的经验, 能够教授犯罪心理学、警务心理学等课程, 在进行警察心理学教学时, 能将学院内开设的相关心理学课程知识融会贯通, 并把握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侧重点。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 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 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收放自如,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积极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注重学生成长经历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警察心理学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 应当避免单纯的知识性考核方式, 而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 其评价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笔试与面试相结合, 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对学生的课外训练进行总结与分享, 特别关注自我在学习中的积极变化。

教学评价虽很难进行相关的量化, 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对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的评估可以成为将来探索的方向, 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式调查, 以及公安工作一线的需求调查, 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 正确地评估警察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2-3.

[2]任俊, 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5 (4) .

[3]苗元江, 于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 2008 (5) .

[5]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

上一篇:墙面装饰材料教案下一篇:学校升旗仪式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