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推荐11篇)

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 篇1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作出如下战略性前瞻:

一、我国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是以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为三大支柱的语文教育。语文首先必须姓“语”,但由于三者侧重点不同,语文教育将形成多种模式、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这些模式、风格和流派都将在新时期的实践中接受检验。

二、我国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把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并且把语文教育和受教育者广泛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同各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都应该是语文教育中的应有之义。但随着学段的递增,四者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在小学初中,或许是以文字、文章为主,在高中或许是以文学、文化为主。

三、未来的语文教育随着电脑和多种媒体的普遍使用,随着人机对话成为现实,读写听说的内容和方法会出现新的变化。诸如方字符号的标准化、语音的`标准化、印刷文字的阅读能力和屏幕文字的阅读能力并重,文字检索能力和电脑检索能力并重,汉字书写能力和文字编码输入能力并重,用最经济的文字传达准确而丰富的信息的能力将被人们高度重视,文字材料和激光软盘教材并存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为练而写和为需而写并存对写作提出新的要求,如此等。这种变化如同本世纪之初的白话文、国语标准音、简化字的出现一样,是新世纪孕育成长的新生儿。

四、未来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道德素养,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单凭满腹经伦、能说会道将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

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 篇2

煤炭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 除台湾省外, 我国垂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55697.49亿吨, 其中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 预测资源量45521.04亿吨。在探明保有资源量中, 生产、在建井占资源量1916.04亿吨, 尚未利用资源量8260.41亿吨。我国煤炭分布有几条明显的分界线。主要一条是昆仑-秦岭-大别山,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的我国北方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1842.82亿吨, 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08%。

石油资源。中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160亿吨。其中, 东部石油可采资源量为56亿吨, 西部石油可采资源量为75亿吨, 中部、南部、西藏、海域合为29亿吨。

总的来说中国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在华北、西北地区, 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 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 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 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 埋藏深, 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 远离负荷中心, 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 经济性较差, 缺乏竞争力。

2 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

虽然我们21世纪一直提倡新能源代替原有的化石能源,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在中国当下的能源结构中, 新能源依然微不足道。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在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构成中, 煤炭依然占了69%的比重,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共占了91%的比重;除水电所占比重达7.4%外, 风电、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所占份额不足2%。小马难以拉动大车。比重不足2%的新能源, 即便发展很快, 短时间内恐怕也难以负载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和中国的经济大车顺利前行。

中国低碳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萧评认为, 目前中国比较现代化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完整体系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20世纪90年代刚刚建成的, 设计寿命一般都在30年-50年, 整个体系的运转才刚刚成熟, 在短期内停掉它们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短时间内强行改变这种被锁定的能源结构, 可能会对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产生破坏性冲击, 控制不好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可以肯定地说, 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至少在未来30年内无法根本转型, 只能继续延续。新能源确实是好东西, 但在今天它们还没有能力挑大梁的时候, 我们就只能把新能源作为‘预备队’而不是‘主力军’。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提醒说, 虽然新能源前景广阔, 但现在只是刚刚见到一丝曙光。新能源是未来的希望, 但不是今天的支柱;我们需要几十年的努力, 才能把新能源产业真正打造出来。新能源固然并非画饼, 但这艘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的完工却非指日可待。时不待我, 缓不济急。

3 中国未来能源

天然气将作为中国未来的新能源, 有常规天然气和煤层气、甲烷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国土资源部下发《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办法》, 将煤层气列为国家一级管理的矿种;煤层气已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国务院发布加快煤层气利用意见, 对煤层气抽采利用实行税收优惠, 2020年前可减免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 项目建设用地予以优先安排。中国煤层气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已经在个别地区实现了商业化, 国家也出台了鼓励煤层气的利用, 不仅能提供更多油气能源, 还降低了矿井瓦斯灾害的发生。

中国油页岩资源丰富, 探明资源量315×108 t, 预测资源量4520×108 t, 其中所含页岩油资源量476×108 t, 排第4位, 主要集中在东部区、青藏区和中部区, 其中东部区页岩油资源量占全国的35%。目前, 页岩油探明储量20×108 t, 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广东省、辽宁省。

天然气水合物在中国南海海域资源潜力最大, 11个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分布区有效分布面积约为125833km2。南海的调查程度相对较高,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和一系列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标志, 初步圈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范围及其厚度。

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能源现状和能源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研究了我国能源利用状况, 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 明白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英明之处。我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能源结构,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为能源斗争, 能源危机时刻存在, 国际形势时好时坏。中国必须依靠本国自身的能源来支持经济建设, 适当进口国外能源, 找出一个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而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能源技术的转换都伴随着剧烈的阵痛。从木柴到煤炭, 从煤炭到石油, 都是如此。历史还告诉我们, 能源技术的改进和更替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需要持续数十年。因此, 替代能源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是技术开发和市场选择的过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我们应坚持不懈地解决好能源问题, 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简要的介绍了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此能源结构在21世纪初期不会发生太大改变。21世纪中期中国能源结构将如何变化, 就此提出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能源现状,能源结构,石油,煤炭

参考文献

[1]姚文涛, 徐浩, 葛琳.中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促进发展, 2009.

[2]刘建中.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煤炭, 2010.

[3]周志强.中国能源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 2008.

[4]付融冰, 张慧明.中国能源的现状[J].能源环境保护, 2005.

[5]徐锭明.中国能源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篇3

一、更加强调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显著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科技、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趋增长。在现代商品生产中,降低资源、能源、财力的有形投入,提高科技、文化的无形投入,已成为现代企业富有競争力和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所追求的目标。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资本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且更是整体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实力的竞争。当统一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渗透到企业内各个部门和各种岗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细节,就能左右企业诸如技术、制度、管理等因素,从而通过这种增强企业凝聚力、粘合力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二、注重学习文化的培养

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全球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与学习型组织相适应,企业需要培育一种学习文化:以企业目标和企业价值观为指导,营造鼓励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文化,构建有利于学习、交流和知识共享的组织网络或学习环境,引导员工树立自觉学习的态度,不断自我超越,追求更高境界。这种学习文化有四点含义,即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在一个学习型文化的企业里,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存在多个创造性团队,员工自主管理,领导的角色则是设计师和教练,企业变得像大学而不是商业机构。

三、与生态文化有机的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从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来看,企业文化需要和生态文化结合。这是因为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恶化及环境治理付出了沉重代价,加上现代消费者对环保、绿色消费观念越来越重视,更青睐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相应地更要求企业讲求社会伦理道德,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做贡献,因此企业培养社会责任感,与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也是顺理成章的转变。同时这种转变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更加注重企业形象文化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未来的趋势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设计更紧密地结合,特别是强调企业形象设计的中国化、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等问题。

五、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

企业精神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在表达上要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在未来,企业文化的这种发展趋势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就要求企业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

六、更加强调人性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本质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诉诸价值引导、精神激励和自我价值实现,创造平等、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IBM、微软、惠普、摩托罗拉、松下等知名企业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人性化的文化氛围。正如德鲁克说:“手工工人期望从工作中得到生计;知识工作者期望从工作中得到人生。”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尤其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尊重个人,尊重知识,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鼓励创新和学习,强化交流与沟通,赋予员工创造并分享知识的责任,激发员工发挥创造性和个性的热情,构建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七、更加推崇创新文化

企业创新具体包括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而所有这些创新,首要的、占据核心地位的是管理思想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特别是在知识量、信息量急剧增长的今天,企业文化的创新更具有决定的意义。21世纪企业“创新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推崇变革与创新的价值观,尊重个人、重视培训,开放式管理、自由的沟通,面向顾客、优质服务,鼓励尝试、宽容失败以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方面。

八、速度文化的优势进一步体现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出“快鱼吃慢鱼,活鱼吃休克鱼”的特点,这种特点最形象地表达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变化和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时间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具体来说,一方面,技术研究和创新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大大增强,企业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并且随时可能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企业通过独占某项产品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已不可能;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与顾客偏好的变化加快,顾客个性化、定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又期望得到即时化服务,谁能更快地争取到顾客,赢得顾客的忠诚,谁就能更快地争取到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使培育出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成为当务之急,这种速度文化应该以顾客需求及其变化作为出发点,以改变传统的企业流程和组织结构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鼓励员工的学习、创新和协作,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着力塑造企业的时间意识和速度意识,从而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九、更加着重培育团队文化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分工又高度协作的时代,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多变性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和不同专业人员的精诚合作,任何单独的个人都无力完成。所以,团队建设和团队文化对于企业来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管理学的热门话题。团队文化强调,团队必须具有明确、具体并达成共识的价值目标,团队成员之间必须进行深入、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团队成员总体专业技能全面,规模适中,团队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和奉献意识,善于作整体型思考。

十、进一步开展品牌文化的竞争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凝结与体现,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品牌是一个企业深厚文化内涵孕育出来的成果。造就一个好的品牌,需要科技、管理、营销的技巧和技术,更需要广泛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创新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名牌不仅是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据美国《国际名牌》杂志1999年6月公布的数字,全球最有价值的前60个品牌中,美国占38个,日本有3个,其余全被欧洲公司囊括。由此看出,创造名牌,特别是创造国际市场上的名牌,对我国的企业还是任重道远的,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侮。”

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 篇4

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陈诗颖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语基础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的研究,为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英语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n developing trends in English elementary education,in hope of giving reference for Chinese elementary education.

Key words:English elementary education;developing trends

近二十年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成效有目共睹。时间跨度到21世纪,在过去的两年来,我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举办APEC...。而这一切无不在冲击着我国的外语教学,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强化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交流媒介的国际地位。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朝气蓬勃的一员,对于英语的需求与日俱增,自不待言。现今,在我国外语学习成了上自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关心的事情。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做出有关外语教学的规划,不时地见诸报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英语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对基础英语教育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建设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一、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

各国都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语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经费的投入、语言地位、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和在课程中的比例等。

各国语言教育政策都非常重视提升外语的地位,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多数还把其列为核心课程。

各国的外语教育界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以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朝计划、统一、明晰的体系方向发展。中国于2001年推出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建议、教学建议到实施建议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它所提出的外语教学共同目标,为各地区和学校制定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提供了可参照系数,对外语教学指导和影响是深远的。

二、教育目标——注重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发展

1)重视学习者内在自我的发展。

现代教学观认为,外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外语,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inner-self),发展健全的人格。

2)倡导着重过程的教学。

专家认为,着重于过程(process-oriented)的教学有其独特之处,其关注过程的出发点是“对个体主观经验的尊重”,我国中山大学黄国文教授也指出“我国的外语教育模式有待于改革,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把教育的重点逐渐从‘结果’转向‘过程’„„。我们所推崇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不要结果,而是强调在‘过程’中获得‘结果’。”(黄国文,2000:1)

3)强调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现代教学法更强调的是理念上的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当人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够行使一定的控制权和输入权时,其效果往往是最佳的;如果教师把学习者看作是其学习的驱动者,那么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能得到发挥以促进学习。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以“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为题的教育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教会“理解、行动、共处、生存”。在中国,从80年代开始,教育改革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 90年代开始则提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当今中国,素质教育正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改的中心话题,作为对应试教育的反对,素质教育指导学生怎样做人,指导学生完整的人生,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杨银付,1995)。

三、教材开发

1)从“一纲一本”转向“一纲多本”的局面。

教材建设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外语教材的开发呈现出勃勃生机,“一纲多本”的政策得到充分的落实。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教育部的领导下,中国的基础英语教材历经了两次重大的改革。

第二次出版的中小学英语教材有《新世纪中小学英语系列教程》、《新时代小学英语系列教程》和《小学英语》等。这些教材对英语理念进行了探索,注意了交际性、实用性、趣味性、活动性和配套多样性,既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又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全国现行的外语教材已达到三十多种(小学20多种,初中6种,高中2种,其他语种7种),并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同时,教科书等于教材的观念已经过时了,目前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开发是以成套化进行的,即围绕教科书同步推出成套的教师用书、各种视听教材以及学生辅助读物等。此外,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也从过去单一的行政指令逐步向教师自主发展,即教师可以参与对教科书的选择。

教材的多元化、系列化和弹性化态势既是我国中小学外语改革开发成果的体现,又为教材的进一步改革注入了活力。

2)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的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等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教学理念

1)单科教学转向跨学科知识教学。

创造力是人的综合素质所表现的能力,通俗的说法是善于运用已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验妥善解决面临的各种新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施特恩贝格(Sternberg,R.J)认为有六大因素: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相互作用构成创造力,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从教育角度来讲应该贯彻到每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英语中重视运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开展创新教学,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创造力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共识。

2)注重书本转向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技能的培养。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中,任务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达到某一特殊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运用各种不同的课堂任务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教学更具有交际性,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而进行的语言操练。任务型的教

学之所以引起外语教学界所关注,原因之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任务使学习者更容易注意到外语语音、词汇和句子结构中那些由于缺乏感知和心理突出性而被忽视的方面,使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更有可能形成,这对于学习者的外语发展非常重要。

五、学习方法的转变——从重视“教法”到重视“学法”

专家指出,我们要“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孙骊,1989)。要从根本上实行两个转变:

1)从词汇记忆、句型机械操练转向主动思维、大胆实践。

2)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和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有了改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者应被看做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们能使用不同的策略去存储和提取信息,使用不同的策略去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的目标(陈琦,陈儒德,1999)。

语言教育界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中期,研究学习策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学习者进行策略训练,提高其英语水平。美国学者J.Rubin和加拿大学者H.H.Stern等人总结出成功的学习者的特征(Stern,1975;转引自何广铿,2002:41):①有个人的学习风格或积极的学习策略;

②对学习任务主动去做;

③在目标语意义不清楚时能加以容忍,了解讲本族语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

④知道如何对待语言问题;

⑤有把所学习的新语言总结成为有序的、系统的实际策略,并能在学习中修改该系统;

⑥经常寻求对意义的理解;

⑦留意实践;

⑧留意在真实交流中使用语言;

⑨自我监察语言运用,对语言使用时出现的问题敏感;

⑩逐渐把目标语建成一个独立的参照系统并用它来思维。

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者策略的指导,帮助语言学习者不断进行反思,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内容——注重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的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

异,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人才。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和发展与外语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外语教学专家区分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时,指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沃尔夫森(N.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注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将是21世纪的外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七、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工匠型”转变为“学者型”

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

2)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型的教师。

当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斯甘(Schon:1983)就把现代语言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他认为,“反思”是教师对已有的观念进行修改、替换和删减。我国教育学者认为,“要改变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调整其教学意识来实现”(吴宗杰,1995);“教师应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教育实际工作的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教书匠’,具有独立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吴欣,1998)。

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行为研究可以包括“制定计划实施教学观察教学情况教后反思”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有学者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八、学习目的的转变——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教学大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主要受影响于当时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H .Hymes的语言交际能力理论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必须重视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实际运用的知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与培养语言能力同等重要,因为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不单在于他掌握了多少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能否在各种社交场合里成功地进行有效的交流(即较好地掌握说话的目的、时间、场合、对象、内容和方式等等)D.H.Hymes(1972)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上的正确性、形式上的可行性、场合上的得体性和现实中的真实性(转引自何安平:2001)。

九、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师占主导地位到以学生为主体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是最早提出认知法的学者。认知法认为在外语学习中,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外语的兴趣,激发起他们学习上的动力,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学习外语。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是导师,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则,创造情景让学生操练语言规则。学生是外语的积极使用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语言规则、理解语言规则并在大量的交流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则。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中心将会逐步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学模式的主流。“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这个主体服务。

十、科学的评估体系——从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向形成性评价为主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泰勒提出,如果把培养高级智慧技能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这些技能就必须加以测量,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的教育评价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需要,正确地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育质量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它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它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

国外外语课程评价总的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等等。在具体操作上,听说能力的检查以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小组互动等为依据;小学以口语为主,尽量少做书面测验;中学则以口笔头相结合,书面测验以自由表达为主。评估方式并不是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十一、启示

1.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努力发现在我们身边的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并对他们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他们的学习特点,会有利于我们鼓励更多的学生向着成功的方向迈进,把英语学得更好。

2.推行档案袋(portfolio)。学生的档案应包括一段时期内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这些资料能显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可以不断地回顾自己档案中的内容,并不断地改进它们,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在师范院校开设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统计学、英语测试和评估、科研方法等课程,提高未来教师的理论意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4.重视对外语教师的在职培训。这种培训不应该仅仅限于教给教师们每天的听力课或阅读课如何上,这样的培训更应该强调在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5.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适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6.在教育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

7.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建立教学的互动模式(interactive teaching)。

参考文献

[1]Appel.J.Humanistic Approaches in the Secondary School:how far can we go[J].ELT,1989,43/4:261—267.[2]Arnold &Jane.Towards More Humanistic English Teaching[J].ELT,1998,52/3:235-241.

[3]Atkinson &David.Humanistic Approaches in the Adult Classroom:an affective reaction[J].ELT,1989,43/4:

268—273.

[4]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J.B.Pride &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Reading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2.

[5]N.Wolfson.Rules of Speaking[A].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gman,1983.

[6]Tom Hutchinson &Alan Waters.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J].ELT Journal,1989,43/1:66-6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陈诗颖.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6.

[9]陈琦,陈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11]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黄国文.从以结果为中心到以过程为中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13]彭伟强.当代国外外语课程变革的经验及其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14]朱晓燕,黄子成.反思教学:促进教师职业素质发展的核心——广州市中学英语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1.

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 篇5

21世纪世界环保趋势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思路

新世纪我国的环保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21世纪我国环保产业必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技术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世界环保发展的趋势,迎来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时期.

作 者:宋乃平Song Naiping 作者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116018刊 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NANNING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年,卷(期):15(1)分类号:F401关键词:生态 环境保护 环保产业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 篇6

一、传统强者

滚石唱片, 是台湾地区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 也是目前亚洲华人最大的独立唱片公司。其旗下现有和曾有的艺人总数, 可以占据整个华流行语乐坛的半壁江山。传统强者, 既是对滚石唱片的一种美称, 也是对华语流行音乐史的一种尊重。

滚石的创立,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由于滚石老总段氏兄弟对于经典ROCK&ROLL的偏爱, 才将杂志取名“滚石”。滚石唱片成立, 则是在1980年, 由于整个大陆地区改革开放, 社会经济的大起步是在这一年。现代华人流行歌曲, 最为重要的中心受众群体, 也是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人们。加之, 通过几十年的战后平复, 华人地区普罗大众的精神文化正在由于自我的内心向往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以, 滚石唱片可谓在其诞生之际, 便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滚石唱片的出现, 既给具有音乐天赋的华人歌手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又让一群为打造华人自己音乐独特魅力而努力的音乐人才, 崭露头角。从签约潘越云开始, 到发掘未来的亚洲抒情摇滚天团“五月天”, 滚石唱片可谓势如破竹, 红遍整个东亚, 对于提高华语流行乐坛在亚洲的地位,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流行歌手和音乐人, 若能够被滚石唱片所相中, 那么他所代表的风格和作品, 必将红极一时。类似于梅艳芳的《亲密爱人》, 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 任贤齐的《心太软》, 无印良品的《掌心》等等。可以说20世纪的滚石艺人, 囊括了整个华语流行歌曲的各个领域。当红歌手唱片年度销量过百万, 在滚石唱片看来, 应当是一个创作团队的基本目标。世界范围过500万, 才是所有歌手梦寐以求的“大蛋糕”。20世纪的华人华语影响, 应该来说, 远远不及21世纪的头12年。但是, 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 20世纪亚洲唱片市场份额, 华语歌曲能够占到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的份额中, 滚石唱片毫无疑问的能够占据一半以上的销售份额。

以传统商业模式为手段, 唱片公司首先包装歌手, 继而推出作品, 通过调频广播和电视媒体宣传专辑。与此同时, 发行唱片与卡带等产品, 经过实体音像店零售, 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所有华语专辑的销售成绩, 均与歌手个人魅力, 歌曲创作功底, 公司宣传力度息息相关, 也让所有的华语唱片公司感到市场的回报是与投入成正比的。当然, 对于滚石唱片这种销售规律的先驱和缔造者, 更是以内容的优良和宣传模式的多样化来保证唱片销量的。所以, 千禧年的到来, 并未过多的影响华语歌坛走向的基本格局。由于中国大陆相对于港台地区, 网络技术普及相对缓慢, 内地华语唱片销售和流行方式基本上在21世纪头3年未发生太大改变。倒是以滚石为首的多家唱片公司, 为了更好的满足“随身听时代”所带给乐迷的快乐, 采取提高销量化的经营模式, 降低了CD唱片的零售价格。短期内, 唱片销量果然从之前的红火状态, 变为了火爆状态。

或许, 正是这种浮华背后, 才会暗藏杀机。无论从科技, 还是国际信息化的交流程度来说,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 在国际音乐交流和发展前瞻性上, 都是身处亚洲一流的地位。滚石唱片总部设在台湾, 当然不会对于西方数字音乐浪潮的涌动视而不见。早在1999年, 滚石唱片便已开始积极布局网络事业, 并成立了“亚洲可乐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准备发展网络音乐。与此同时, 在其它中小唱片公司还在为争取自己艺人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中露脸出声之际, 滚石唱片已经开始涉足明星外围产品的发展。

由此看来, 传统强者似乎已经做好了面对数字音乐大势所趋的浪潮冲击。事实证明, 这仅仅只是滚石唱片人自己的想法。

二、数字冲击

经历了新世纪头3年唱片销量的火爆, 中小型唱片公司已经开始盲目扩张自己的艺人储备量, 打算在唱片销量上大干一番。具有前瞻性的巨鳄滚石, 却已经开始在海外和网络音乐方面向西方取经, 希望能够在唱片和数字音乐两方得到共赢。可是, 事实却是残酷的。

数字音乐的冲击波, 在2003年正式开始影响华语流行歌坛的原有格局。一首清新简单的《老鼠爱大米》席卷了整个华语歌坛, 并在网络上红极一时。原唱王启文, 成为了大陆地区网络华语流行歌曲史中, 真正意义上的首位网络歌曲红人。这一次是中国网络音乐开始显现出它的传奇魔力——日均二十万次的搜索下载, 超过二千万次的冠军搜索量!这不仅仅给歌者带来了巨大的知名度和商业收入, 更是让整个华语流行歌坛的产生了震荡。传统唱片和流行歌曲传播销售模式成本如此之高, 而这种传播途径, 却是那么的便捷和低廉。身为喜爱流行音乐的歌迷, 似乎也由此得到了不少启发。与其花费自己大量的金钱去购买新人新作, 倒不如用自己的声音去抒发自己唱歌的热情。这样, 具有下载流行歌曲伴奏, 并可自己录制完整歌曲的网站和软件, 被聪明的网络开发商频频引进和设计诞生。紧接着在2004年, 一位翻唱网站的注册业余歌手香香, 凭借一曲女生版《老鼠爱大米》迅速窜红网络。而这位翻唱了大量当红歌星歌曲的湖南师大辍学女生, 一跃成为了网络歌手女声领军人物。而原曲作者杨臣刚, 也凭借自己演唱的版本迅速揽财并提高了知名度。

再看看传统唱片公司的情况, 大型唱片公司销量在两年间迅速递减, 哪怕是滚石唱片也不例外。五月天的专辑, 放在2001年, 华语地区季销量过百万也不罕见。而2004年五月天的第五张创作专辑《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年销量未达200万, 要知道这张专辑滚石唱片耗资3亿新台币, 这样的投入与产出让滚石唱片感到了一丝忧虑。而后的几年间, 整个华语流行唱片界出现了严重的冲击和滑坡。虽然, 在此期间, 华语流行歌曲出现了以周杰伦为首的“中国风”, 以陶喆为首的“R&B”潮流, 以五月天为首的“抒情摇滚”情结。但是, 传统销售量的递减, 网络媚俗音乐的风行, 却是不争的事实。

就在网络数字音乐浪潮真正来到华人地区之前, 滚石唱片公司本来是已经做好了前瞻性准备的:利用自己的流动资金创立网络音乐库和具有版权的在线试听。当“数字冲击”真正到来时, 才发现已经无法依靠之前的阶段性准备来应付了。特别是在2007年, 一款名为QQ音乐的软件, 彻底改变了青春一族的音乐欣赏方式。这款软件让大部分的歌手歌曲上载自它特有的互联网端口, 并向所有下载了QQ音乐的软件的客户, 提供免费试听功能 (而后, 又迅速产生了免费下载功能) 。唱片业的衰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加之音乐播放器MP3、MP4的大肆流行, 除了少部分巨星的铁杆歌迷会出钱购买正版CD唱片, 大多数普通流行音乐爱好者, 都已经加入了免费下载数字音乐的行列。而约束中国网络数字音乐正式化、合法化的规章制度, 又并未跟上“数字冲击波”的步伐。

在这场席卷整个华语流行歌坛传统销售和传播模式的灾难下, 小型唱片公司被迫倒闭;中型唱片公司由多变少;大型唱片公司出售艺人, 甚至是贱卖艺人为求喘息片刻。唱片公司一片狼藉, 华语唱片“已死”的威胁之声不绝于耳。那么, 改变和转变是否还来得及呢?事实再次告诉我们, 只要愿意, 任何事情都是有出路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 曲折迂回, 甚至暂时的倒退, 都是为了不久将来的前进。

三、模式转变

如果因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困难所累而站不起来, 那么, 这个人就不是强者。如果因为一场全行业不可避免的灾难而站不起来, 那么, 这个行业必将真正的死去。滚石唱片, 作为华语流行音乐的带头人和传统强者, 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表率和转变。转变的前方, 就是华语流行歌坛发展的新趋势。

(一) 主动转变传统销售模式

既然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被新兴的方式所冲垮, 那么就应该顺应市场的潮流, 主动的转变销售模式——采取与网络新媒体合作的方式。对于数字冲击, 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让自己加入数字音乐的行列, 而且这种转变是大的前景方向。不可能再以老的模式带来辉煌, 就采取新方式, 辉煌是可以再现的。流行歌曲在中国这样一个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免费大餐是每个唱片公司必须馈赠给国人的, 滚石也不能例外。电信运营商所开发的彩铃、手机铃声也是滚石必须参与的一个重要方向。

数字音乐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达到版权维护和数字音响的正规化, 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对于滚石这样的唱片公司, 已经在尽力转变新一代人的欣赏和购买流行音乐的生活方式。网络正版售卖、明星外围商品、举办和承办各种流行音乐节, 让人看到滚石唱片的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一种新兴市场模式的尝试。

(二) 继续发掘和培养潜质音乐人

好的音乐和好的歌手, 是一个唱片公司的根本命脉, 更是华语流行歌曲发展的重要保证。不可能指望媚俗歌曲和炒作歌曲的根本消失, 存在即是合理, 正是有人接受, 才会有人制造。不愿跟风媚俗的华语乐坛领军人物, 必须肩负起继续发掘和培养潜质音乐人的使命。从力捧多栖艺人黄鸿升, 到签约“快乐女声”郁可唯, 这些做法都是在为滚石未来十到二十年的音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好的流行歌手是足以影响新一代, 甚至两代人的审美角度和听觉习惯的。与此同时, 在歌曲的制作上, 请来金牌的词曲人量身订做专辑, 培养他们自我的创作能力, 也是滚石本身所拥有的多年造星、引领流行前线的看家本领。在此, 也是给其他唱片公司带来了一种启示, 音乐本身的质量才是唱片公司所追求的根本。老歌新唱可以带来回味, 却无法让流行歌曲前进。

(三) 新唱片发行和演唱会并行

既然花费大把气力去培养、发掘新人, 那么, 让旗下艺人发行唱片, 更是滚石唱片的经营之本。由于实体唱片已基本无法到达每位歌迷的手中, 但数字音乐却能让每位歌迷听到自己公司歌手所发行的每张专辑。那么演唱会, 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营销手段。流行音乐现场的魅力, 是永远也不可能被数字音乐所替代的。通过三十多年所积累的艺人和他们所发行的流行歌曲专辑的版权, 也是永远归于滚石唱片所有的。于是乎, “滚石三十年演唱会”的诞生, 也就没有那么不可实现了。而当真正实现这一宏大目标时, 滚石再一次站在了华语流行歌坛的最顶端。紧接着, 滚石唱片马上辗转大陆地区, “北京鸟巢滚石三十年演唱会”同样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成功。2012年, 滚石唱片又将旗下年轻艺人带上舞台, 踏上“三十年”内地系列演唱的舞台。对于这波年轻艺人, 他们既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而让华语流行音乐爱好者认识他们、承认他们、喜欢他们, 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可以和自己曾经成长经历中的偶像与前辈同台献歌, 这种宝贵经验不是每一名歌手都能够有的。而滚石唱片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专辑歌曲, 同样可以在演唱会中亮相, 因为他们本身也是滚石唱片历史的一部分。只不过, 他们的历史离歌迷更近一些。

相信, 滚石三十周年系列演唱会还将继续。到底能获得多大的成功, 我想并不是一定需要用收入来衡量的。它所唤醒的三十年来歌迷的集体记忆, 才是华语流行歌坛向前发展的福音。

结语

以史为鉴, 才能推动向前。21世纪华语流行歌坛的发展新趋势, 不是也不可能仅凭一篇简短的文章话完。但是, 作为华语流行乐坛的领航者——滚石唱片, 在这种转变中所体现的自我修护和模范性作用还值得肯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华语流行歌曲的未来发展, 仍需所有关心它的业内业外人士共同呵护, 诸位必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本文以亚洲华人最大的独立唱片公司“滚石”为例, 从“传统强者”, “数字冲击”, “模式转变”三个阶段分析了21世纪华语流行歌坛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华语流行歌曲,传统强者,数字冲击,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郭静舒.中外通俗歌曲鉴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2]王美艳.艺术批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11.

[3]谢大京, 一丁.演艺业管理与运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4]赵舜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 .

[5]黄德俊.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环境及其发展途径分析[J].商业时代, 2010 (9) .

[6]姜仁武.21世纪中国流行音乐的趋势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 (5) .

[7]张晨阳.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文化解读[J].河北学刊.2003, 23 (2) .

[8]金兆钧.中国流行音乐30年的美学变迁[J].北方音乐.2009 (3) .

[9]张铁志.滚石唱片30周年台湾音乐的集体记忆[J].音乐时空.2011 (1) .

21世纪合格人才必备7大技能 篇7

1.Technical and technological skills will take on greater importance. There will be a growing need for people who can understand and fix systems—from computer systems to product distribution systems to plumbing systems.

2.Visionary skills will be in demand. The ability to gather and absorb a wide range of input, then use that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perspective to guide organizationinto future, will be vital.

3.Numbers and measurement will be important, of course, but smoothing the flow from month to month, from quarter to quarter will be essential for highly profitable long-term performance. Practically every company will have to move away from todays obsession with looking ahead only as far as the next financial reporting period.

4.Ability to organize will definitely be important in the corporation of the future. Everywhere there will be a need to organize something: resources, workflow, marketing mix, financial opportunities, and much more, all will demand high levels of organiz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5.Persuasive skills will be used in many ways by the corporation of the future, the most-effective individuals will be those who know how to present information and ideas so that others can understand and support a particular position. Good salesmanship will be essential in many more interactions than we consider today, especially inside the organization.

6.Communication skills—careful listening, clear writing, close reading, plain speaking,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will be invaluable. In tomorrows fast-paced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re will be precious little time to correct any misunderstandings. Communications breakdown may well become a fatal corporate disease.

7.Ability to learn will be above everything else in importance—empowering people to grow in effectiveness and help their companies achieve desired objectives. Some of this skill is innate, but many people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learn—and to relate different aspects of learning—through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ourses. We believe the liberal arts education experience will prove to be the most valuable type of education for tomorrows leaders.

The top employees of the coming century will be flexible, creative and motivated toward making a positive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They will seek balance, growth and fulfillment in both their work and home environments. The corporation of the future must respond to these needs and desires; otherwise they will find themselves hampered by a lack of qualified people to accomplish the organizations work.

译文:21世纪合格人才必备7大技能

1.技术专长与创新能力——将更加重要。今后将越来越需要在计算机、产品推销和管道工程等方面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

2.想象能力——将是一种需要。这种能力至关重要,它可收集和获取广泛而大量的知识信息,并对其中一些知识、思维方法及观察视角加以借鉴,以便引导公司走向未来。

3.数字与计算——固然很重要,但是保证月与月之间的衔接、部门与部门的配合都顺利通畅将是实现长期高效运作的关键所在。实际上,每个公司都必须改变那种只做下一个财政年度计划的错误观念。

4.组织能力——在未来的公司的运作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到哪儿,组织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如调拨财力物力、设置工作流程、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寻找赢利机会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组织与改组能力。

5.说服能力——将以各种方式在未来公司中发挥作用。工作最有成效的员工将是那些懂得如何表达信息和思想以便能够得到别人理解与支持的人,出色的游说能力在未来更多的人际交往中将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公司内部。

6.交流能力——听得认真、写得明白、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叙述准确——将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在未来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惜时如金,容不得半点疏漏。交流障碍很可能成为未来公司致命的问题。

7.学习能力——将在上述各种能力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使人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帮助自己的公司达到预期目的。这种能力一部分来自个人天赋,当然也有不少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我们认为,大学文科教育积累的经验将证明是对明天的领导者们最有价值的教育形式。

21世纪科技发展作文 篇8

一、21世纪科技发展作文

在21世纪里,我们拥有了更先进技术。例如发明了激光射线;嫦娥三号奔月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了载人航天器的国家;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率先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超级稻”,为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又不断地创造一个个惊人的奇迹,科学的速度,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

电冰箱,空调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自然界的约束;因特网的出现使地球上所以的电脑都连接成了一个网络,让交流变不在困难;和人造发光植物,它是

科学家们最得意的一件发明之一,它其实是由萤火虫的发光基因植入烟草,让烟草发出荧光,这些烟草长大后就成了一株株地道的人造发光植物。加利福尼亚大学植

物园中的夜景奇景,就是烟草造就的,于是这种技术就叫“植物转基因技术”。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阅读书报,听广播,看电视了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地球上,一定不要忘记科学家们付出的心血和他们的勇于探索、不断尝试的这种精神!

二、21世纪科技发展作文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且越变越好,这是由于科技融入了生活,丰富了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带来了舒适,没有科技的发展,也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现在家家户户都在使用家用电器,如: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机等等,这些都是科技的产品,它们的出现大大节约了家庭主妇们做饭的时间,把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救出来;电信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电话、手机、小灵通等已成为公众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今上网听歌、看电影、聊天、看新闻等早已成为新时代的人们娱乐的;现在正流行的,使得孩子不出门就能得到远在外地的老师为他讲课;交通工具领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摩托车已成为大众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小汽车也正在逐步进入百姓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变化表明科技的发展已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反过来说,社会生活又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科技的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

我觉得电话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在普遍使用电话多年的今天要是突然电话、手机坏了,虽然你还可以继续生活,可是无法在瞬间与外界联系,感觉就好象被遗弃了似的。

手机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电话是固定的,只能在家里使用,可手机却可以陪着你到处走,我想,现在每一个人要出门之前检查最多的,肯定是钱和手机有没有带。因为人们习惯了到某个地方通过手机向人报平安,在你需要的时候通过手机向别人求助。要是没有手机在身,感觉就好象失去了一种求助方式,而且这种求助方式绝对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距离,所以就有了“地球村”的说法。以前飘洋过海是多么辛酸的事,因为距离的遥远,使人们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在见上一面。可现在,不仅有电话手机之类可以随时报告行踪,还有电脑、网络、视频可以随时传递图象,你就是多跟头发少跟头发,远在大洋彼岸的家人也马上能知道。这些都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感激那些致力于科学研究、致力于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人们。他们是伟大的,是可敬的。

21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发展前瞻 篇9

21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发展前瞻

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现代美学理论发展历史,回答了我国二次美学转型期和跨文化美学发展的`几点原则问题,归纳了应用美学理论各家的主要观点,揭示了当今中国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研究中国化的特点.对21世纪的我国美学理论发展作了前瞻.

作 者:王长江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3(3)分类号:B83-0关键词:美学理论 美学转型 跨文化美学 应用美学

21世纪医学发展四大预言 篇10

在19世纪末的时候,曾有人预测20世纪医学发展的前景,但没有人想到后来会出现化学药品,更没想到我们会有基因工程。20世纪80年代,一家大医药公司组织了20多位知名医学家预测医学的发展前景。他们预测到2000年时,一是艾滋病、麻疹将被消灭;二是癌症的治愈率提高到2/3;三是多数状况下冠脉搭桥术将被微创技术或溶栓药物治疗所取代。这只是预测13年后的事情,偏差竟然那么大,要是预测100年又会怎么样呢?197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Burnet预言生物研究在未来并不会给医学带来多大的利益,即使它们能带来利益,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与后来实际发生的情况差别实在太大了。如果要展望与预测21世纪医学发展的话,我还是愿意做以下几点预言:

预言一:2l世纪将是生物医学的世纪

21世纪医学的发展依然取决于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未来医学上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将是生物医学的世纪,但生物医学成果的取得,不仅取决于生物学家与医学家的努力,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及其与生物医学的结合。就拿信息科学来说,其与医学的结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远程医疗将得到普及,智能机器人用于诊断与治疗已初见端倪。生物信息学不仅将用于大量生物医学数据的处理、分析与储存,而且将直接融于医疗技术中。

预言二:21世纪的医学重视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

21世纪的医学一定会越来越重视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长期以来,现代医学遵循现代科学“还原论”的模式进行研究,对人体微观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分析研究越来越细。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作为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单元的细胞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只有将分析研究与综合研究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完全了解人体。人们并不是不知道综合研究的重要性,只是缺乏实施综合研究的条件。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与循证医学的提出,只是在目前条件下医学家不得已而选择的医学综合研究措施。

21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体复杂系统的组成元件将得到足够的信息量,加上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复杂系统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人们将有可能在人体与细胞复杂系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随之将使医学得到一次新的飞跃。日本与美国的科学家相继依据海量的生物学信息,采用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细胞代谢等生命活动获得成功,大大增强了人们对自身生命复杂系统研究的信心与决心。

预言三:补充与替代医学将在21世纪得到很大的发展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基于纠正单一致病因素,尽管对有些疾病取得好的疗效,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难免引起复杂系统中其他因素的改变,这些改变或者影响疗效,或者产生不良反应。在这种作用下,人们很自然地试图采用天然药物或从长期实践中总结与产生的一些治疗方法。因此,近年来补充与替代医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与重视。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发展,无疑是补充与替代医学中最为绚丽的瑰宝。中医药一经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必将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预言四:医学伦理学问题最为突出

21世纪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将使很多原来不可想象的事情得到实现的可能。但要不要去做这些事情,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在这里列举下面这些例子加以说明:

关于基因歧视问题。越来越多易感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自己容易得什么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极大地有利于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基因歧视问题。例如一个女孩如发现有乳腺癌易感基因,就可能找不到对象;另外,保险公司可能不愿意接纳她的投保;找工作时也可能没人会要她。最后,她整天为是否得乳腺癌而提心吊胆,与不知道这一易感基因而突然得乳腺癌相比,可能生活质量更低。

关于基因修改问题。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完全有可能修改自己,特别是后代的基因,这对预防与治疗疾病,对人体性状的改善,是非常诱人的。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对整个人类的危险性,假如在修改基因的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新的生物病原体,其与艾滋病病毒相比,毒性还强1000倍,传播速度也强1000倍,而人类对此病原体尚无准备,那么就有可能毁灭人类自己。此外,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改变一个基因后会不会引起一系列其他基因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在未搞清楚整个系统的情况下,改变单一基因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再则,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哲学问题,就是什么是好的基因。例如,从技术上讲,完全可能修改基因,得到“漂亮”基因、“聪明”基因,但如果人人都变得漂亮了,漂亮还存在吗?如果人人都变得聪明了,聪明还存在吗?

关于医学的根本目的。医学的目的常常被认为是治好疾病,最多也是加上预防疾病的发生。在现代生活条件与医疗条件下,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显著的延长,但与此同时,老年痴呆越来越多,肿瘤病人越来越多,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风湿症等慢性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很多老年人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现代医学面向一个一个现有条件下可以诊断的疾病,常常是找到一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却产生与发现更多的疾病,而且对亚健康状态置之不理。其实,医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而健康的概念应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的完好状态”。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在面对具体问题上却不是那么简单。医生们常常为了挽救生命,不惜昂贵的花费,但常常换取的只是病人更大的痛苦和苦恼,而不是真正的健康。如果从维护健康这一医学的根本目的出发,那么关于“安乐死”的争论大概就比较容易得到统一,我国对确定“脑死亡”为死亡标准的反对声音也不会那么强烈了。

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 篇11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的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全球化与本土化如何影响到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利文斯通 (Kay Livingston) 认为, 苏格兰和其他国家一样都经历了教师教育的变革, 强调教师教育的价值在于提升教师的质量。教师教育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为教师的自评和规范学习提供便利。

本土化的教师教育需要得到重视。本土文化并不代表着落后, 因此本土化的教师教育需要得到重视。汉密尔顿 (Mary Lynn Hamilton) 对《教学和教师教育》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杂志和其他与教师教育相关的专业杂志进行了研究, 认为美国已成为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的重镇。不同国家的教师教育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是本土文化的结果。他强调, 教师教育要持有一种全球化的视野, 同时要关注落后地区和落后国家的本土文化。因为教学是一种文化活动, 不同的教学模式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文化观, 因此在培养教师时应该考虑到文化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全球化与本土化需要兼容并存。全球化不是西方化, 也不是美国化。全球化的教师教育要求东西方、南北方以及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加强沟通和对话, 实现知识和文化的融合。辛格 (Michael Singh) 以澳大利亚“西悉尼-宁波志愿者”项目 (The Western Sydney Ningbo Volunteer Program) 为例, 指出智力平等理念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原则。在智力发展水平方面不能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师范生研究者 (student teacher-researcher) 分为三、六、九等。辛格提出了“理论接触区” (Theoretical Contact Zones) 理论, 认为来自不同世界文化的人应该相互包容, 应该关注到不同文化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培养21世纪的东西方对话的师范生研究者, 吸纳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教育思想, 这可能是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佩恩 (Paine Lynn) 质疑全球是否有统一的好教师标准。她认为“好教师”可能有共性的地方, 比如坚实的学科知识及对教学事业的忠诚, 但也有差异的地方, 这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价值观对“好教师”的影响。因此, 要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问题。

二、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教师培养发展趋势

教师具备知识就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教师的培养已经由知识型教师向能力型教师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会专家发言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和适应多样化学生的能力培育。

王鉴调研了中国某城市3所小学的25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 其研究指出:发展数学教学知识不仅是大学数学教育进行具体数学知识传授的过程, 更重要的也是帮助师范生发展探究具体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为了发展教师的教学知识, 应给教师提供有效的、具体的、可持续性的课程材料和相关的支持系统, 支持教师发展的专业学习共同体。陈向明教授在点评中指出, 实践性知识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或者教育教学的知识, 其实就是一种能力型知识。

卢乃桂教授从多元学校教育的社会背景出发, 提出要培养未来教师适应多样化的能力, 未来的教师教育应该把关注差异和多元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这也是消除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途径之一, 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

三、注重实践的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注重实践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共识。教师作为一种临床专业, 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进修, 实践都是完成其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与会教师教育专家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行动研究、专业学习共同体等角度论述了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大学与中小学 (U-S模式) 合作已经成为目前教师教育实践的常见形式。美国和香港的学者对此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方志辉 (Fang Zhihui) 介绍了在佛罗里达东北部6所小学 (每所学校3名教师) , 进行为期4年的“专业发展课堂”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lassroom) 实验。李子健教授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优质学校改进计划”等相关经验。

通过行动研究来改进教师教育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已经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共识。蔡清田博士对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角、内容发生的情景和方式等进行了阐释。斯托尔 (Louise Stoll) 介绍了英国的专业学习共同体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PLC) 。

四、“理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培育目标的发展趋势

此次教师教育国际学术会与会专家还非常关注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基于专业共同体的“理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培育。克里斯多夫 (Day Christopher) 提到教师教育者作为大学研究者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 面临着4种挑战:由于学科分离造成的学术身份认同问题、研究范式问题、研究者断裂的专业生活和语言问题。克里斯多夫指出, 要通过教师教育者的合作来提升自己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贡献。关于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斯托尔提出可以通过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来促进其发展, 并提出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中应该: (1) 重新定位自己的知识观; (2) 需要找到方式融合每个人的知识; (3) 需要积极开展合作活动; (4) 有进行有目的学习活动的时间; (5) 需要培养信任的、尊重的以及平等的关系。

基于专业知识发展的“理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培育。古德温 (A.Lin Goodwin)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探讨了教师教育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她结合教师专业标准以及一些国家的教师教育者标准, 指出教师教育者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 有关教学生活和哲学的个人知识; (2) 理解孩子、学校和社会的情境性知识; (3) 教学内容、理论、方法和课程发展的教育学知识; (4) 有关多样性、文化相关性和社会正义的社会学知识; (5) 合作的民主化组织进程和冲突解决办法的社会知识。古德温认为, 教师教育者应该建构融合的教师教育、基于探究的教师知识观以及问题解决的思考品质。

基于知识生产的“理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培育。汉密尔顿分析了目前的国际形势, 认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无法预知的世界, 教师教育者应该为这样的世界培养所需要的教师。为此,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者应该珍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文化, 采取一种文化多元的价值观来培养未来的教师。梅耶 (Diane Mayer) 提出,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任务是培养专业的教师以及进行教师教育知识的生产。教师教育者作为大学教师队伍的一个特殊群体, 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知识, 特别是教师教育知识的生产。教师教育者在知识生产方面, 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把教师教学存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能够把实践性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 在这些方面为教师示范。教师教育者在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方面要成为创生者。

基于博士项目的“理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培育。琳 (Emily Lin) 从培养的角度来研究的教师教育的未来培养方向。他指出要在博士项目中培养教师教育者。目前, 美国的教师教育者要么是教育博士 (Doctor of Education, Ed.D.) 培养模式, 要么是教育哲学博士 (Ph.D.) 培养模式。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 这两者的区别不太明显。根据琳的研究, 未来的教师教育者博士项目候选人既要能引领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 又要能指导教师的实践, 成为教师领导 (teacher leader) 的专业研究人员。

五、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趋势

21世纪教师教育发展需要建立教师质量各个环节的标准, 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是未来教师教育的方向。桑托罗 (Ninetta Santoro) 介绍了澳大利亚2010年颁布的最新教师教育标准, 即澳大利亚国家专业标准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其具体内容为: (1) 了解学生以及他们如何学习; (2) 了解教学内容以及如何教给学生; (3) 计划并实施有效的教和学; (4) 营造积极安全的学习环境; (5) 评估反馈并报告学生的学习; (6) 从事专业学习; (7) 与同事、家长以及共同体成员做出奉献。这7条标准涵盖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以及专业奉献精神。这一教师教育标准涵盖各个水平的教师, 包括新手教师 (graduate teachers) 、熟练型教师 (proficient teachers) 、杰出教师 (highly accomplished teachers) 和领导型教师 (lead teachers) , 专业标准涉及到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专业奉献。

六、21世纪培养教师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师教育在各国教育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与会教师教育专家对21世纪如何培养教师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新手教师流失问题及解决途径。针对初任教师 (beginning teachers) 在前五年教学中容易流失的现象, 克兰迪宁 (D.Jean.Clandinin) 对教师的可持续性问题 (sustaining teachers) 进行了研究。克兰迪宁认为, 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来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图谱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andscapes) , 教师教育者要为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氛围, 使得初任教师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 并继续留任在教学岗位上。克兰迪宁指出, 要重构减少新手教师流失的策略, 包括研究初任教师的教学意图, 采用教师身份认同的视角, 改变“保留教师” (retaining teacher) 为“可持续发展教师” (sustaining teacher) 的话语方式。在职前教师教育和见习教师教育期间, 教师教育者和其他相关人员要为教师的日常叙事创造空间, 使教师与孩子、家长以及周围环境建立友善和谐的关系, 使教师过有尊严的生活。克兰迪宁强调, 只有对教师 (不管是新手教师, 还是有经验的教师) 实施更多的人性关怀, 教师才能增强自身的身份认同, 才能忠诚于教育和教学事业。

教师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及解决途径。教师教育的边缘化是指教师教育在学术专业领域没有地位, 高等教育领域不把教师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 教师教育在学术领地争取资源的能力有限。加斯克尔 (Jane Gaskell) 考察了各国研究型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情况后, 发现虽然教师教育在各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但是研究型大学很少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 即使某些研究型大学参与到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也是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加斯克尔对比了研究型大学和师范大学的办学价值差异, 比如教师教育明显的具体实践发展趋势与研究型大学追求抽象理论的发展趋势相违背, 他认为, 这不应该是研究型大学排斥教师教育的理由。为此, 加斯克尔呼吁研究型大学应该有责任, 也有实力为国家培养优质教师资源做出贡献, 积极参与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市场化的挑战及解决途径。教师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 还是由市场来经营?国家主义的教师教育模式与市场主义的教师教育模式在各国都有所表现。泽茨纳 (Ken Zeichner) 分析了美国国家主义的教师教育模式与市场主义的教师教育模式两种趋势。国家主义的教师教育模式主张教师教育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 将教师教育作为国家的一种事业向专业化发展, 以提升教师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地位;市场主义的教师教育模式主张要根据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行教师教育, 把教师培养成为技术人员 (technician) 而不是专业人员 (professional) 。国家主义的教师教育模式可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 但效率可能比较低;市场主义的教师教育模式可能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的效率, 使国家投入较少的资源获得教师教育的较大收益, 但其弊端是造成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泽茨纳认为, 国家主义的教师教育模式可能有助于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 在发展教师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 以充分提高国家的教师教育投入的效益。

教师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及解决途径。教师教育的不均衡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方面。我国台湾学者陈政友提出了台湾地区教师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从中国大陆的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来看, 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中国大陆的师资培育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教师的培育上, 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主科教师, 而对音乐教师、体育教师、美术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技术教师等教师群体的培育和专业发展需要继续加强教师教育资源的投入。

上一篇:古代文明礼仪下一篇:网上求职该怎样推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