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命运抗争-----读《我与地坛》有感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命运抗争-----读《我与地坛》有感(精选7篇)

与命运抗争-----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

说来十分惭愧,我下定决心打算好好读读史铁生先生的原因,竟是因为获知了他离去的消息。

我与史先生的初次邂逅当然要早得多,忘记在哪一册语文课本里,读到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起初是被真挚自然的文笔感动,后来又被怀念母亲的文字击中。我正是处于那不知愁却强说愁的年纪,整天琢磨着怎么把自己搞得忧郁兮兮,猝不及防被这样真诚深沉的感情淹没,胸中似有千言万语却不知怎样言说,只想象着秋日地坛的小径上铺满黄叶,他推着轮椅缓缓前行,目光柔和面容安详,徒留轮椅碾过枯叶哗哗作响,多温暖。

而我没想到,第二次听闻到他,却已经是他身后之事了。惊讶之余,那句无法言说的话瞬间在我心中明朗——这正是命运的无常!

终于决定好好地了解他,我翻开这本《我与地坛》。好好看看吧,我对自己说,看看他看过的那些被剥蚀了的浮夸的琉璃,看看那些淡褪了的炫耀的朱红,看看那些坍圮了的玉砌雕栏,那些苍幽的老柏树,那些自在坦荡地茂盛着的野草„„他的文字只让人觉得干净,总让人觉得他对这世界看得实在太开了,就像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本来无法想象,在生活给予他这样的打击,命运强加他这样的不公,他怎能如此坦荡地回望“生”的事实,又如此磊落地面对“死”的结果?而我又似乎明白了,也许正是承受了如我般的凡人无法想象的巨大挫折,才让他的心一下变得坚强。

又有谁不是带着一颗脆弱的心来到这世界。年轻人,看一切都是美好的。不谙世事的童年,青涩烂漫的少年,之后是热血的青年,住在象牙塔里,外面的世界与你无关。像是高塔上的公主,充满爱意地鸟瞰这个花花世界,根本没人能动你一根毫毛,你有的是小情绪小忧愁陪伴。可总会有迈下高塔的一天,等到走下高塔才明白,世界并非伊甸园,而是战场;脚下也并非阳关大道,而是命悬一线的钢丝绳,小心翼翼保持平衡,颤颤巍巍举步维艰。

你想着每天疯狂嬉闹的日子怎么不美好,反正总有地方供你蜷缩。但你总要把自己推上战场,你总要面对这个残酷世界。你总会明白,命运永远反复无常,前路一直布满荆棘,人生终将走向孤独,与命运的抗争,你不会是赢家。当史先生终于明白这些,他说,确实,你干不过上帝。

所以,不少人直接放弃,碌碌一生,成为命运的奴隶;也有人选择憎恶,但憎恶没有任何力量,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逃避。不愿放弃,不愿憎恶,那就成为斗士吧。史先生自问,既然抗不过命运,成为斗士又有什么意义?我们都无法改变人生走向死亡的结果,但一个斗士的角色并非向绝望低头,而是在这绝望中寻找对抗无意义存在的解药。就是这明知不可而为,为了追求人生的至真,至爱,追求高于悲剧现实的人生理想,追求既定命运的超脱,而最终选择灵魂的流亡。这注定的败北,正是人生至高的浪漫,至高的美。

失去了双腿,没关系,他说“若这路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便用笔录下点滴片思,以此作为抗争命运的证据。在外人看来,这也许并不轰轰烈烈,但与命运的战斗,只有那些正在战斗的坚强的心本身才会了解。上帝不保佑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他的希望。他不曾逃避苦难,也不曾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他同在。爱这世界,不论世界做了什么;爱这不完美的人生,不论这人生将通往何方。这便是信仰的真意,是信仰者的抗争之路。

在他面前,我常觉自己的自私与渺小。我比他幸运千万倍,我有青春韶华,我身体健康,我身处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我羞愧于自己不屑于表达情感,不屑于爱,沉湎于自恋与忧愁,以为活着不过为了满足自己。我是否献出过真正的关怀?抑或只是怜悯?我是否给予过真正的爱?抑或只是自欺欺人„„

与命运抗争-----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2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已读了很多遍, 每一遍都能品出它不同的韵味, 尤其是自己做了母亲之后, 更深刻地感受到母亲的不易和母爱的伟大, 也让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才是“爱”。再读《我与地坛》, 再次感受母亲的不易, 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爱是付出。花一般年纪的儿子突然残废了双腿, 对母亲而言, 无疑是五雷轰顶、山崩地裂。但母亲常常在不伤及儿子自尊的情况下悉心看护他:“每次我要动身的时候, 母亲总是无言地帮我准备, 帮助我上轮椅, 帮助我摇车出小院”。多年以后, 还是那座地坛, 还是当年的那个园子, 而史铁生的心里却只剩下了回忆:“这园子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 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爱是包容。面对脾气很坏、几乎发疯一样、有时又因为什么中了魔似的儿子, 母亲便默默地跟在他的身后, 犹犹豫豫地想问也不敢问, 母亲知道“得给我独处的时间, 得有这样一段过程”。作为一位血气方刚的男子汉, 在不幸的命运刚降临的时候, 他被击昏了头脑, 把所有的苦恼都倒在了母亲的身上, 侵蚀着母亲脆弱的心灵, 也让自己的母亲成为了“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

爱是承担。“我在园子里呆得久了, 母亲又来找我, 来找我又不想被我发觉, 只要见我在园子里好好的, 就又悄悄地转身回去, 留给我的只有背影。”面对21岁突然截瘫的儿子, 母亲心中的痛又有谁能体会?为了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母亲毅然将这份悲伤埋藏在心里。

扪心自问,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时候, 我会抱怨工作压力大, 埋怨白手起家的艰难, 感叹生活的不易, 殊不知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曾读过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孝心无价》, 为文中“有一些事情,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 已不再年轻”朴素的话语而感动, 更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情感而落泪。

大学毕业后, 我毅然决然选择了到外地工作。而今天, 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仍在异地他乡为儿女辛劳奔波的母亲。还记得上大学时母亲依依不舍的眼神, 还记得结婚时母亲从家中寄来的新棉被, 还记得儿子小时候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衣棉鞋, 还记得买房时母亲寄来的从牙缝里抠出来的血汗钱……

自从做了母亲, 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有时, 爱演变成了一种唠叨:路上注意安全、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要多喝水、作业要按时完成、考试的时候要细心……有时候儿子就说:“妈妈, 这些话你说了很多遍了, 我都能背了。”有时想想,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婆婆妈妈。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3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父母给予我的爱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每天早晨极早的醒来,为我做早餐,为我忙碌一切,在我眼里都是极其平常的一些事。然而,当我读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我对父母对我的爱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篇《我与地坛》让华夏儿女为之动容,而《我与地坛》的主人公史铁生当他明白自己的母亲对他的爱,却是在母亲死后。他没有把握住母爱,因此让它悄悄溜掉了。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史铁生而惋惜。可是当我看到他的母亲在自己心中难过,却不向儿子诉说,只让自己承受痛苦时,我为她的母爱而感动。是的,每一位母亲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她不需要孩子的回报。我想,当她们看见孩子快乐长大时,也许最开心。而当母亲为我们忙碌时,我们是否应该说一句感谢的话语,因为这样,也会是她们倍感欣慰!转眼间,今年的母亲节已经过去了。

而在今年的母亲节中,我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帮母亲庆祝了这个节日,因为我知道:母亲为我付出许多,现在是回报她的时候了!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4

20岁,人一生当中最狂妄的年纪,史铁生却在这时永久的失去了双腿,一生被禁锢在了轮椅之上。“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来。”地坛,成为了史铁生思考生命和消磨时间的地方。地坛,也与史铁生拴在了一起。没有史铁生的地坛是不完整的地坛,没有地坛的史铁生也不是如今的我们熟知的史铁生。

十五年间,地坛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史铁生的轮椅压过的痕迹,他也看到了地坛的人与事。一对白头偕老的夫妇,作者在文中写道,十五年来这对夫妇和他是一直坚持到地坛来的人。妻子总是依偎在丈夫身上,两人之间平平淡淡,或许史铁生的理想就是这样的平淡的生活吧。史铁生还写了一个在地坛的老头,一个真正的饮者,一壶酒或许就是他的一切,一个人独自在地坛之中散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还有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史铁生在一旁写作,小伙子就在另一边唱歌。虽然有时会出现差错,但嗓音也是不错的。地坛和地坛的人带给了史铁生在人生低谷的一丝慰籍。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可以理解儿子的母亲,也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当史铁生在地坛待了一个下午时,他的母亲也就担心了一个下午。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天地之间最感人的。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不仅仅是史铁生散心的地方,它同时也是史铁生母亲对史铁生爱的体现。究竟有多少个黄昏,史母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观察着史铁生的一举一动。究竟有多少次为了寻找儿子而满头汗水。史母生前,史铁生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爱,但在史母逝世之后,史铁生明白了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地坛,它也同样是寄托着史铁生对母亲那份没有表达出的爱和对母亲的深深地愧疚之情。树欲止而风不待,子欲养而亲不在。地坛,它同样见证了史铁生与母亲之间那段苦涩的亲情。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史铁生第一次遇见那个小女孩。一次意外得知,那个小女孩竟然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上苍美丽赠与了她,为何又要给予她呢?史铁生在此顿悟了,没有了丑陋,那么美丽又有何用呢?生活本就是苦难与美好并存的,有美好就势必会出现苦难,有苦难美好也就在不远处。不需要一直纠结于一时的苦难,相信明天,希望就在前方。

与命运抗争-----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5

《我与地坛》叙述了作家史铁生在一座名叫地坛的废弃古园中遇到的人与他所思索的人生。第一次摇着轮椅进入地坛时,史铁生已经双腿瘫痪了。他在这幽静古园中,遇到了一对恩爱的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爱喝酒的老者、一多可爱而又不幸的兄妹,他们给了史铁生很多启迪。史铁生在地坛中大多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思考母亲。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史铁生在地坛里回忆他的母亲。史铁生由于瘫痪而烦躁不安,他的母亲担心他出事,在史铁生去地坛的时间里,总是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可惜的是,母亲的爱史铁生直到母亲逝世才感悟,才后悔自己没有关心过她。

读了史铁生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贪玩回家晚了,她总是会焦急地在门口张望;我做作业做的急了,她总是会在一旁耐心的指点;我哪里受伤了,她总是会担心的问候„„

这么多小事中,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年级时数方块。那时我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小方块,老师却说是四个,因为其中一个小方块底下藏了一个,要不然那个小方块怎么摆在第二层呢?即使老师这样细致的讲,我也听不明白只能似懂非懂的点头。

回到家,我好多题目都不会做,练习本上擦了又擦,都擦得破损了,皱皱巴巴的纸张正如我那拧在一块的思维,怎么也解不开。妈妈便在一旁指导,她搬出跟老师一样的理论,但我理解不了。妈妈讲了好几遍,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草图,她的头上都渗出了细细密密的小汗珠,看来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导我这个笨女儿了。

可是,妈妈就是妈妈,她永远都是最好的向导。妈妈给我找来几个小盒子,摆好对我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我摆小盒子,你来数个数,然后再来做题。”这种游戏一直伴随了我好久,直到我数清了小方块。

现在,当初的笨女孩长大了,聪明的妈妈却苍老了,再也理不清女儿那复杂的英语语法与方程了。但我不想学史铁生,一直错过那伟大的母爱,我会感恩于母亲,感恩于这本书,是它使我明白了一个母亲的心。

经典散文《我与地坛》有感 篇6

我正式读《我与地坛》时,是两三年前的时候了,我有了一点思想,也在思考生与死。我问妈妈为什么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么多烦心事。妈妈却告诉我,她的生命负有责任,她要照顾姥姥、姥爷,还要抚养我长大。她现在因这两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没尽到责任。我不解了,一个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马套在车上一样毫无自由,但却无法反驳这看似“无道理”的理由。

于是,我开始读《我与地坛》了,读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读完文章。史铁生的失魂落魄缓缓埋入我心中。他的母亲出现了,儿子走后,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儿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担心着在病中痛苦挣扎的儿子。她不愿儿子得病,更不愿看到儿子放弃生命。

作为母亲,她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仍然做着该做的所有事,没放弃,努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儿子究竟怎么样,他到地坛了没?情绪是否恶化?于是偌大的园子里,不知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母亲永远不平凡。

与命运抗争-----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7

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常红杰

邮政编码041000

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绚丽多姿的梦想和火一样燃烧的激

情。而史铁生却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

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有一天,他把轮椅摇进了地坛,在这古老而又充满

无限生机的古园里,史铁生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栖的家园。他同自然对话,他同自己对话,

倾听心灵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最终参悟了命运的玄机,完成了生命中最为壮丽的一

次突围,而这次突围的过程,竟长达十五年。

当失魂落魄的史铁生进入地坛时,他看到的是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一段段坍圯

的高墙,散落了的玉砌雕栏,萋萋的野草荒藤。这是一个在光阴的流逝中青春不再的古园

,荒凉萧瑟,又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因此更沉寂更沧桑,这一切同他灰暗的情绪形成了

契合,使他产生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地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的

心理。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巨大的劫难,他只想逃开这个喧嚣的世界,而地坛的宁静与沧桑

,也使得他能看到时间流逝的痕迹,梳理自己纷乱的思绪,窥看自己的心魂,叩问命运的

玄机。

真正地融入地坛,将地坛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史铁生从破败的背后看到了蓬勃的生机。“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

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

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时间是无情的,他改变

着一切,而地坛虽然在时光中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浮华的人工装饰,可是有一种东西

却永远也不会消失,那就是地坛中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律动。无论蚂蚁还是小蜂,都只是一

些小生命,但是它们才是地坛真正的拥有者,它们的蓬勃的活力,生与灭,动与静,都是

那么自然而然,都在诠释着生命的内容。换言之,不管时光如何以其强大的力量摧生命老

去,地坛中的生命本色之美却是永远不变的。这一切都在启迪着史铁生,并最终使他从死

亡的阴影中走出来,得到了有关生命的启示: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

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

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经历了生死抉择的史铁生又开始考虑如何活着的问题,在他的眼中,地坛是美丽的,每一

个季节都有着自己的风景,不管是祭坛石门中的落日,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雨燕,还是

秋风中飘摇歌舞的落叶,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每一种色彩,每一种声音,每一种味道

都在为地坛增添着魅力。正是这一个个生命的细节组成了美丽的古园,正是这一个个瞬间

铸就了地坛永恒的精彩。而这些又在启示着史铁生:活着,就是要给世界一份精彩,生命

的真谛就在这里。神奇的地坛,以其无声而睿智的语言,为史铁生撑起了生命的诺亚方舟

摇着轮椅的史铁生寻寻觅觅,但是他再也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了,母亲在49岁那年猝然

去世之后,他才开始反省自己。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

从没想到其实母亲的心头负荷着双倍的苦难,她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她宁愿残疾的是

自己而不是儿子,可是这件事无法替代;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可她又确信儿子不能只是活着,他该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这条路一定要儿子自己去

找去闯,她也无法替代。大爱无言,当她将儿子送出院门,带着痛苦、惊恐,以最低限度

的祈求等待儿子归来的时候;当她端着眼镜,在地坛中寻找儿子又不愿让他发现的时候;

当她步子急促地经过过儿子藏身的树丛的时候,沉溺于痛苦中的史铁生却忽略了始终伴随

着他的默默的身影。母爱是一条河,源长、清碧、温雅、节亮,不会掀起巨大的波澜,但

是每一滴水珠都流淌着无尽的关爱。史铁生的母亲是世界上“活的最苦的母亲”,史铁生

伤心而怨恨地想,“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

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

命运的重压。苦难像一块无比巨大的石头躺在她的面前,而她只是像西方神话中的西西弗

一样,咬紧牙关,将它推上山顶,看着它又一次地无情地滑落,又开始新一次的拚搏。她

从来没有向命运乞求过、抱怨过什么,而是默默的面对着它,用接受来反抗,用反抗来显

示个人的尊严。母亲在史铁生的心中为生活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因此,当史铁生用

笔撞开一条路,开始走向成功的时候,母亲的聪慧、坚妨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心中成了永

不褪色的回忆,而“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痛。他终于发现:在地坛的

每一寸土地上,不只是有自己的思考的痕迹,这里的每一寸空间,还流淌着母亲的爱。

当史铁生失去双腿的那一刻,当他认为自己生命中的其他战场业已尘埃落定之后,他就有

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来观照世界万象,于是他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风景:那对相偎相依的

中年夫妇,他们十五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在地坛中散步,真挚的爱情足可以和时间抗衡

;那位唱歌的小伙子,每天到地坛中唱歌。生命中有这样的激情,不管能不能得到结果,

快乐地歌唱本身就是令人钦佩的;那位喝酒的.老头儿,悠闲地在园子中消磨时光,那种从

容的生命气度也真让人羡慕;那个捕鸟的汉子,等待着一种奇特罕见的鸟,也许明天等到

,也许永远都等不到,但人活着,有了一个梦想,有一份信念,有一份执着,便称得上是

富有了;还有那位素朴而优雅的女工程师,在园中穿行,宛若一首轻快的《献给艾丽丝》

,诗意的的人生,诗意的栖居又给人多少丰富的联想;那位长跑家,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摆

脱“失败”的宿命。这里,无论是爱情的坚贞,还是歌唱的激情,无论是悠闲自得的从容

,还是等待的执著以是生命中的诗意与神秘,和时时与成功的金马车擦肩而过的无奈,都

是完整人生的组成部分,有了它们,人生才不会苍白。史铁生说:“其实,人这一生能得

到什么呢?只有过程,只有注满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满好心情。但你要

是逃避困境--但困境可并不躲开你,你要是封闭自己,你要总是整天看什么都不顺眼,

你要是不在爱和友谊之中,而是在愁恨交加之中,你想你能有什么好心情呢?其实,爱、

友谊、快乐,都是一种智慧。”而那位弱智的少女的故事,则不但在告诉我们,我们每一

个都没有权利歧视生命,而且诠释了一个哲理: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完美不是一个地方

而只能永远是一个方向,每个人都是残缺的,而世界正是因了这份残缺才成就了自己的完

美。史铁生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

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

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

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

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像貌丑陋的人

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

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

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是的,也许正是因为潘多拉的那个打开的盒子,世界才不会因为有了太多美好的东西而变

得苍白。因为苦难的来临,人们的拼搏才被镀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他们的生命故事才更

加令人感动。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但对生命的个体来说,

苦难终究是我们竭尽全力想要拒绝的一片黑色,是我们千方百计想要逃离的一方泥淖。于

是,矛盾产生了,当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应该如何去面对?

或者说,如何找到一条救赎之路呢?

他静静地坐在这个古老的园子里,坐在交响乐一样动人的地坛的四季里,如同几千年前那

位部落的王子坐在菩提树下一样沉思着,这已经不再是他个人的问题了,这是芸芸众生共

同关注的话题。终于,他看到了包容了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在那

漆黑的祭坛里,他听到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

绵时而苍凉,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人生,人生不也是

这样的一曲永远的唢呐吗?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有苍凉也有欢快,有壮烈也

有低沉。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里个人已不再

是个人,个人的局限也不再成为问题,个人的苦难已为全体存在所包容。

滴水有限,江河永恒。

三毛说“心之如何,有如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间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非自渡,他人

爱莫能助”,十五年,对拯救一个生命来说,也许是太漫长了。幸运的是,史铁生对于生

命的追问终于有了一个答案:人生就是一场舞蹈,围绕着欲望旋转的永恒的生命之舞,当

我们投入到这一场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之中的时候,所有的对不幸的超越便成为了必然。

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便会用一种平和的目光看待苦难,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智者的眼中,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快乐和悲伤都是人生中不

可或缺的风景。

--www.eyou.com

上一篇:脑卒中康复的注意事项下一篇:社区图书阅览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