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物理知识点

2025-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津高考物理知识点

天津高考物理知识点 篇1

干涉衍射是波动,光电效应粒子性;

1、平衡、牛顿定律选择

牛顿定律很重要,运动和力它是桥;

重力弹力摩擦力,千万别忘电磁场; 色光频率都不同,三棱镜色散上面红; 红色色光折射率小,f小E小易波动; V大λ大ΔX也大,间距宽来衍射也明。七运动。牛顿定律两定理,系统再加两守恒。贝克勒尔放射性,原子核也不是最小的; 希望同学多努力,爱拼之人才会赢!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原来原子是可分; 卢瑟福发现了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物理学史 质子中子统称为核子,核力使它们在一起。牛顿(英):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光静止匀速是平衡,正交分解合力零; 偏振证明是横波,实际应用能记清; 质量亏损放核能,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的色散,光的微粒说 匀变直线和惯性,牛

一、牛二准能行; 麦克(斯韦)预言电磁说,赫兹实验来证明; 定。卡文迪许(英):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测万有牛顿运动第三定律,分析物体间相互作用。引力恒量 电磁波连续考两年,看它成光变简单。

8、电学试验

2、圆周、万有引力定律选择 库仑(法):库仑定律,利用库仑扭秤测定静

5、交流电选择 电流表大内与小外,分压限流指滑变。电力常量 圆周运动有三种,杆球绳球与环球; 线圈转动生交变,匀速转动时正弦电; 大内小外看电阻,分压限流看条件。奥斯特(丹麦):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竖直轨道最高点,临界极值各不同; 最大有效、均、瞬时,四值使用有条件; 先唯一定压后定流,正进负出画圈圈。安培(法):磁体的分子电流假说,电流间的绳球重力是向心;gR是最小; 求电量使用平均值,有效值应用最普遍;

9、力学综合计算 相互作用 杆球速度可为零,环球当成解杆球。法拉第(英):研究电磁感应(磁生电)现象,变压器三变四不变,压正流反是关键,审题一般有规律,对象、状态、能、过程;

引力定律大发现,解天体问题是关键;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输入输出谁定谁,并同串反电表变; 单体运动必定考,匀变直线牛二律; 楞次(俄):楞次定律 重力等于万有引(力),不计自转是条件; 高压输电远距离,节能减耗谁还怨。涉及空间先动能定,涉及时间动量定理。麦克斯韦(英):电磁场理论,光的电磁说预向心等于万有引(力),运动理想匀速圆;

6、振动和波选择 爆炸、打击与碰撞,系统问题动量守恒。言光是电磁波 导出公式一大串,简化记来很划算: 振动和波是一家,常用图像描述它; 表述过程要规范,各物理量字母交代清。赫兹(德):发现电磁波 r大速度(v、ω、a)小,只有周期跟着跑。惠更斯(荷兰):光的波动说 纵横两轴略不同,先看横轴它是啥;

10、电磁场综合计算 托马斯·扬(英):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大M只管中心体,外面谁转不用理; t是振动知周期,x是波求λ; 匀强电场类平抛,运动分解方法妙; 爱因斯坦(德、美):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要想求出万有引(力),没有小m对不起。振幅都是正最大,a总指向横轴它; 速度位移两分解,至少四式写来瞧。现象,质能方程

3、电场选择 振动判v向顺时法,波动判v向逆波法; 请别忘记俩夹角,三角函数要用好。汤姆生(英):发现电子证明原子可分 电场选择不头疼,抓住线面不放松; 卢瑟福(英):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波的多解很重要,常用v的公式解决它。匀强磁场做圆周,VBq是向心;

线面越密场越强,场强力强a也强; 结构模型,发现质子预言中子存在

7、原子物理选择 先找圆心定半径,周期公式后面跟; 玻尔(丹麦):关于原子模型的三个假设,氢力的方向看正负,正同负反要记清 光电效应四结论,频率越大易发生; 速度垂线、弦垂线,两线交点定一心。光谱理论 场强计算三公式,条件记清用对路; 强度决定光电子数,光强、数多、大电流;

11、电磁感应知识 贝克勒尔(法):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证明原电势高低看走向,沿线越走势越低; 子核可分 电子绕着正核转,轨道能量均不变; 感应电流有条件,闭合回路磁通变;

电势差计算几公式,正负一定要带入; 皮埃尔·居里(法)和玛丽·居里(法):发现电子上跳又下蹿,吸放能量有条件; 楞次定律判方向,来拒去留不情愿。

电势能变化看做功,正减负增一根筋。放射性元素钋、镭 四种方程要分清,衰、裂、聚变、人工转变: 磁通变化有快慢,电动势大小由它断。查德威克(英):发现中子

天津高考物理知识点 篇2

经过高三阶段系统的复习和训练,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物理知识和规律, 也学到了不少的思维方法和技巧.那么, 如何利用最后两个月的时间, 使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呢?

许多同学在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中, 往往广泛地收集全国各地的模拟试题, 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做、做, 企图在茫茫题海中碰到高考题.一些同学则认为, 三年的高中, 特别是在高三的总复习中, 已经做了那么多的题目, 什么样的题目没做过, 在总复习的冲刺阶段还去做题已没有什么必要了, 因此一个劲的看、看、看, 试图通过“看”使自己见多识广, 在高考中来个超水平的发挥.

同学们.你赞成那种观点呢?

我觉得, 两种观点, 都不可取.光做题, 不回过头去总结归纳, 不认真进行反思, 不可能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因而也就不可能上升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光看不做, 失去了许多发现问题、熟练技能的机会, 同样也不可能形成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那么, 在冲刺阶段的复习中, 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一、看看教材, 看看做过的试卷

1.看看教材

静下心来, 针对考试大纲中的知识条目, 认真阅读物理教材, 检查自己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做法是:

(1) 看自己对各物理概念的定义、意义和各种表达形式 (文字表达、公式表达和图象表达) 是否完全掌握.因为物理概念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只有准确地掌握了物理概念, 才能鉴别是非, 解决问题.

例1 氢原子从 n=4的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激发态时, 辐射蓝色光.则当氢原子从 n=5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的激发态时, 可能发出的是 ( )

(A) 红外线 (B) 紫光

(C) 红光 (D) 射线

点拨:许多同学只注意到从 n=5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的激发态时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增大了, 而不注意各种电磁波产生的机理, 误选了 (D) .

(2) 看自己对各个规律、定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是否切实掌握.

例2 关于电磁波谱,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γ射线的频率一定大于X射线的频率

(B) 紫外线的频率一定大于X射线的频率

(C) 若某紫外线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则所有的X射线均可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D) 紫外线光子的能量较大, 它是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而产生的

点拨:电磁波谱中紫外线与X射线、X射线与γ射线间有重迭区域, 故 (A) 、 (B) 、 (C) 选项均错.

例3 氡的半衰期为3.8天, 若取8个氡原子核, 经7.6天后就一定剩下2个氧原子核.

点拨:用半衰期来描述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的快慢程度, 只遵守统计规律, 也即衰变规律只对大量的研究对象成立, 故该结论是错的.

(3) 看自己是否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做到融会贯通.知识间是有机联系着的, 如果把知识割裂开来, 不知道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头脑里光剩下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和零零碎碎的公式的堆积是没有意义的, 这也说明没有真正理解知识, 也就不可能在考试时迅速地提取所需的知识.

例4 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水平放置在空间均匀分布的、方向竖直、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按B=B0sinωt 规律变化的磁场中, 如图1所示, 问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是多少?

解析:若直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 则在高中阶段由于受数学知识的限制将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但若抓住“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根本原因”这一本质, 就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这样的情景:如图2所示, 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在磁感应强度为B0的匀强磁场中绕轴OO′由图中位置开始以ω的角速度匀速转动时, 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

显然, 这两种情况中通过线框的磁通量都按Φ=B0L2sinωt的规律变化,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相同, 即:

ε=B0L2ωcosωt, 故εm=B0L2ω.

总之, 做到对考试大纲中要求了解的内容能否复述“是什么”, 对要求理解的内容, 能否说明“为什么”, 对要求掌握的内容, 是否懂得“有什么用”, 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最具体的标准, 也是高考最后冲刺复习阶段中应该最为关注的东西.只有这样, 才能将所学的内容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发现自己知识的弱点、盲点, 以便及时进行补救.

2.看看做过的试卷

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与疑难、错误作斗争的过程, 化解疑难和改正错误的多少决定着学习进步的快慢.在第一、第二轮复习中, 我们做了大量的试卷, 每张试卷里肯定还有我们没有真正弄清的问题, 其中有些同类型的试题, 我们已经做了几遍还是错误不断.临考前我们不妨杀个“回马枪”, 翻开看看错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是概念不清, 还是规律用错或是方法不当.针对具体的“症状”, 及时进行诊治, 分析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以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 减少失误, 避免重蹈覆辙.

例5 在纳米技术中需要移动式修补原子, 必须使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速率约几百米每秒) 的原子几乎静止下来且能在一个小的空间区域内停留一段时间, 为此已发明了“激光致冷”技术, 若把原子和入射光分别类比为一辆小车和一个小球, 则“激光致冷”与下述的力学模型类似.

如图3所示, 一辆质量为 m 的小车 (左侧固定一轻弹簧) 以速度 v0 水平向右运动, 一个动量大小为P、质量可忽略的小球水平向左射入小车并压缩弹簧至最短, 接着被锁定一段时间ΔT, 再解除锁定使小球以大小相同的动量P水平向右弹出, 紧接着不断重复上述过程, 最终小车将停下来, 设地面和车厢均光滑, 除锁定时间ΔT外, 不计小球在小车上运动和弹簧压缩、伸长的时间, 求:

(1) 小球第一次射入后再弹出时, 小车的速度大小和这一过程中小车动能的减少量.

(2) 从小球第一次射入开始到小车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点拨:物理规律的选择, 跟对象是息息相关的.在明确对象的条件下, 根据对象的运动情境, 才能选择最佳的物理规律进行突破.本题中, 如果分别选择小球和小车为对象, 则由于它们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 对它们分别运用动量定理就可以迅速获得问题的解决.也可以选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

解析: (1) 选小车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为对象, 则在小球第一次入射再弹出的过程中, 对小车由动量定理得:

-2p=mv1-mv0,

所以:v1=v0-2pm.

故小车减少的动能为:

ΔE=12mv02-12mv12=2p (v0-pm) .

(2) 在小球开始入射到小车停下来的全过程中, 对小车由动量定理得:

n (2p) =0- (-mv0) .

故小球重复入射的次数为:n=mv02p.

所以, 从小球第一次射入开始到小车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为:t=mv02pΔΤ.

二、切实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信息论的原理看, 学习主要由信息的输入、贮存与输出三个过程组成.信息的输入包括听课、阅读和理解, 信息的贮存靠记忆来实现, 信息的输出是指知识的再现和运用.三个过程关系密切, 缺一不可.但考试主要是通过信息的输出来实现的, 而现行的高考中信息的输出是通过笔试输出的.因此, 要提高考试成绩, 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必须加强对知识输出的训练.

具体地说, 应该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稳扎稳打的意识

不做习题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也无法检验自己的真实水平, 但做题时千万不能陷入“题海”中.在冲刺阶段的复习中, 更不能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偏题、难题和怪题, 而要在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对求解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对一些稍加思索就知道怎么求解 (包括会想、会说和会写) 的问题就不必花时间去求解了.有的问题, 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该怎么做, 对这类问题就应该认真对待, 要通过“认真审题→展示物理情景→分析物理条件→寻找物理规律→用分析法运用物理规律列出方程→联立方程求解→有些物理题还得进行必要的讨论”的策略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求解.解后还要回过头来想想当初是卡在什么地方解不出来的.怎样进行突破才行.利用这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掌握较多的物理解题方法和技巧.

例6 如图4所示, 倾角为θ=30°、宽度 l=1 m 的足够长的U形平行光滑金属导轨, 固定在磁感应强度B=1T、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磁场中, 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现用平行于导轨、功率恒为6W的牵引力F牵引一根质量为 m=0.2 kg、电阻R=1Ω的放在导轨上的金属棒 ab, 由静止开始沿导轨向上移动 (ab 棒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且垂直) .当 ab 棒移动2.8 m 时, 获得稳定的速度, 在此过程中, 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为5.8J (不计导轨电阻及一切摩擦, g 取10 m/s2) 求:

(1) ab 棒的稳定速度;

(2) ab 棒从静止开始至达到稳定速度所需的时间.

点拨:第 (1) 小题, 只要有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的意识, 在运用反馈网络进行情景展示的情况下是不难解决的.第 (2) 小题中, ab 棒沿斜轨道上滑的过程中, 由于磁场对它的力是变力, 因此运用动力学的思路或动量的观点都是难以突破的, 但由于拉力的功率恒定, 而ab棒克服磁场力所做功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电能通过电流做功最终转化为焦耳热, 而ab棒获得稳定速度前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是已知的.因此, 可以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解决问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心细如发, 而在宏观把握解题方向的过程中, 要机敏灵活, 在头脑中快速调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把握解题的方向.

解析: (1) 先由反馈网络展示物理情景:

可见, ab 棒最终作匀速运动.由分析法, 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可得:

F=mgsinθ+ΙBlΙ=BlvmRp=Fvm.

联立方程, 代入数据可得:vm=2 m/s.

(2) 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得:

pt=Q+mgssinθ+12mvm2,

代入数据得:t=1.5 s.

2.切实把握好解题思路

复习时不要盲目做题, 要注意整理解题思路, 把握解题方向.一般可以看看复习课的听课笔记, 还有以前试卷中做错的题, 认真归纳一下在审题、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规律的选择时易犯的错误和应用规律时易犯的错误, 保证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错题分析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 弄清楚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为什么;其次, 通过针对某个错误找出自己在知识背景上到底存在什么本质的问题;第三, 把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对题目进行扩展或变形, 看看如果将题目的条件发生变化或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量倒过来的话能否进行求解, 这道题与过去做过的什么题类似, 是否可以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 抽象出一个求解这类问题的基本的模型或一种相对稳定的解题方法等等,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许多同学拿到物理试题, 看到几个已知量和未知量, 就想找公式来套, 或企图用什么奇思妙解, 一锤定音.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解题习惯.其实, 解题时, 首要的反应是常规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认真读题, 尽可能画出草图, 先弄清楚题意.一般说来, 只要把问题的物理过程分析清楚了, 或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子过程后, 就不难看出这个题目涉及到的是哪一部分知识, 然后再用相应的规律进行列式求解.

例7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 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 如图5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 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 a 将桌布抽离桌面, 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 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以 g 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先用分镜头图展示清楚物理情景如图6示.

设圆盘质量为 m, 桌长为L, 在桌布从圆盘下抽出的过程中, 盘的加速度为 a1,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1mg=ma1.

桌布抽出后, 盘在桌面上作匀减速运动, 以 a2 表示其加速度大小, 则

μ2mg=ma2.

设盘刚离开桌布时速度为 v1, 移动距离为 x1, 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距离 x2 后停下来, 则由运动学公式得:v12=2a2x2.

盘未从桌面上掉下来的条件是:x2L2-x1.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的时间为 t, 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距离为 x, 则由运动学规律得:

x=12at2x1=12a1t2

而:x=12L+x1,

联立以上方程得:aμ1+2μ2μ1μ1g.

当然, 要想在考试的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绩, 除正确理解物理概念, 熟练应用物理规律外, 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如整体法与隔离法、特值法、图象法、极限分析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等, 这些解题方法均应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临考前进行专题训练.

4.注重规范解题, 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努力提高得分率

在高考“理综”考试中, 就物理单科来说, 试题量少, 从而使得每道物理题都具有较高的分值.因此, 解题规范性方面的要求较之以往的高考显得更加突出, 稍有不慎, 便可能造成较大的失分.以往的许多考生在高考答题时常常不使用题给的符号而乱用符号又不加说明;表述能力和论述能力欠佳;布列方程与运算过程混乱, 说理不清, 逻辑性不强;简单的运算错误很多.

建议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同学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 根据物理情境设置题目中的物理量.解题中, 设置物理量时, 一般要求画出物理情境的示意图, 能够以图代设.题目中未给出的物理量 (中间变量) 要尽可能地设出, 避免“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应特别注意公式的符号要与题设中的有关符号一一对应, 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2) 引入原始公式.明确你运用的是哪个规律?其原始表达式如何?

(3) 对原始公式的具体应用.即将物理情境与物理规律“挂钩”进行列式, 要注意以短式为主, 尽量不列长式, 可先列主式, 再列分式, 做到一个规律一个式子.

(4) 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检查与说明.

“理综”考试中, 可以说几乎每位同学的时间都不够用, 惜时如金.同学们一定要从全局考虑, 应该先易后难, 各个击破.对于容易题, 势在必得;对于难题往往是遍地“黄金”, 能做一步就写一步, 抓住得分点.这样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收获.

三、抓住关键, 把握好重点内容

1.处理好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间的关系

这几年的全国“理综 (物理) 试题”较好地处理了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考查要求方面的关系, 在物理试题中覆盖了力、电、热、光、原各部分内容中的主干知识.其中, 牛顿定律、动量及机械能守恒、电场和磁场、电路和电磁感应的规律始终是近年高考的热点.“理综 (物理) 试题”中, 振动和波、热、光、原内容各设置了一道选择题.

(1) 把握主干知识内容

对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电路分析与计算、电场、磁场、电磁场基本知识、与变化的磁场有关的电磁感应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等主干内容可以通过专题复习的方法进行突破.譬如, 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可以按照知识归类, 如以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构筑一条贯穿整个中学物理的主线进行专题强化.也可以针对物理模型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归整复习.

也要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融合, 主要是力学、电学和原子物理的综合, 提高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2) 扣实非主干知识内容

热、光、原、振动和波等非主干知识内容, 由于出现的机会少, 遗忘得快.我们应该及时地把这些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并通过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典型的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尽可能使这些知识和规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烙印, 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具体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而使各种抽象的知识变成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使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逐渐厚起来, 提高顺藤摸瓜的能力.

譬如, 在物理光学的复习中, 就应该抓住“光的本性的发展简史”这条主线构建知识网络 (如图7所示) , 运用“以题型为纲, 考点为线”的方法进行突破, 提高提取知识的能力.

2.把功夫花在重点、难点内容上

实验题要“求变化、重拓展”, 计算题要注重学科内的综合 (体现在知识内容的综合、研究对象的综合、运动过程的综合、能力要求的综合和解题方法的综合上) .“理综”考试中, 就单科来说, 题量少, 而又要体现能力立意的理念.因此, 考试大纲中有许多次要或较难体现较高层次能力的题目考查到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 不可能出计算题的内容就不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3.注意典型模型的构建和迁移

不同的考生在物理建模能力考查的试题中会有较大的能力差异, 从而也就体现出较大的区分度.而一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典型的物理模型也是高考命题中的重要素材, 尽管每次出现时由于命题者的刻意包装, 情境变了, 花样翻新了, 隐蔽性高了, 但在把握模型本质的条件下, 还是可以通过快速提取相关信息进行突破的.

例8 举重运动是力量和技巧充分结合的体育项目.就“抓”举而言, 其技术动作可分为预备、提杠铃、发力、下蹲支撑、起立、放下杠铃等六个步骤.如图8所示表示了其中的几个状态.在“发力”阶段, 运动员对杠铃施加恒力作用, 使杠铃竖直向上加速运动;然后运动员停止发力, 杠铃继续向上运动, 当运动员处于“下蹲支撑”处时, 杠铃的速度恰好为零.从运动员开始“发力”到“下蹲支撑”处的整个过程历时0.8 s, 杠铃升高0.6 m, 该杠铃的质量为150 kg.求运动员发力时, 对杠铃的作用力大小. (g取10 m/s2)

点拨:在高考“理综 (物) ”考试中, 在处理联系实际的问题时要善于通过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构建物理模型.中学物理中主要有对象模型和过程模型, 如质点、点电荷、单摆、弹簧振子等等都是对象模型, 而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运动等等都属于过程模型.在历年的高考“理综 (物) ”试题中, 第22题一般来说就考这种题型, 对知识和方法的要求不高, 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建模能力.

解析:设杠铃到 b 处时速度为 v, ab 段高度为 h1, 全程 ac 段的高度为 h, 设全程 ac 段所用时间为 t, bc 段用时为 t2, 则对全程有:

v2t=h可得

v=2ht=2×0.60.8=1.5m/s.

所以t2=vt=1.510=0.15s.

故 ab 段所用时间为:

t1=t-t2=0.65 s.

ab 段杠铃的加速度为:

a=vt1=1.50.65=2.3m/s2.

对杠铃,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

代入数据可求得:F=1845N.

例9 如图9所示, 一质量为0.4 kg、足够长且粗细均匀的绝缘细管置于水平地面上, 细管内表面粗糙, 外表面光滑.有一质量为0.1 kg、电量为0.1 C的带正电的小球沿管以水平向右的速度进入管内, 细管内径略大于小球直径.已知细管所在位置有水平方向垂直于管向里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为1T, 取 g=10 m/s2.

(1) 当细管固定不动时.画出小球在管中运动的初速度与最终稳定速度间的关系图象 (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 .

(2) 若细管不固定, 带电小球以 v0=20 m/s 的初速度进入管内, 且整个运动过程中细管没有离开地面, 则系统最终产生的内能为多少?

点拨:考生必须具有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的意识, 要有模型的识别能力.本题考生如能抓住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展示清楚物理情境, 就很容易看清其实就是个“子弹打木块的模型”, 从而快速把握解题方向, 并运用相应的物理知识解决之.

解析:带正电的小球的受力图如图示, 特别要注意洛伦兹力的特点, 它要随速度变化, 从而导致支持力、摩擦力的变化.当洛伦兹力等于重力时摩擦力为零.此时, 小球和细管的速度保持不变, 达到稳定的运动状态.则:

当 qBv=mg 时, v=mgqB=10m/s.

(1) 当初速度小于10 m/s 时, 支持力方向向上, 并随速度的减小增大.所以最终小球的速度为0;当初速度大于10 m/s 时, 支持力方向向下, 并随速度的减小而减小, 当速度减小为10 m/s 时, 支持力、摩擦力都为0, 速度保持不变.所以, 小球在管中运动的关系图象如图10示.

(2) 因为初速度大于10 m/s, 所以小球的最终速度是 v1=10 m/s.设此时小球和细管的速度分别为 v1 和 v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v1+Mv2,

代入数据解得:v2=2.5 m/s.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系统产生的热能为:

Q=12mv02-12mv12-12Μv22=13.75J.

4.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

“理综”考试中, 对考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理综”实验考试的区分度很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高考实验的难度系数仅为0.39左右, 对全体考生都有较好的区分度.大约有10.1%的考生不得分, 有70%左右的考生得分还不到实验题分值的一半.可见, 抓住对“全体考生都有很高区分度”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 是很有意义的.

在高考中, 同学们最怕的就是“设计性实验”.其实, 设计性实验尽管要求考生自主地设计一个教材中没有的新实验, 但它所运用的原理、方法和器材都来源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在解答物理实验题时, 要善于用联想与类比的方法看看高考题目与教材中的实验题是否有联系, 是不是教材中的实验题进行重组、迁移和替换有关器材后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实验复习中必须弄清楚每个学生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实验误差的来源分析及减小实验误差的措施等等, 并可扩展到课堂演示实验中.如果考生对课本上的每个实验都了然于胸了, 设计性实验自然也就不再是难题了.

另外, 我们还要注意到,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题”与“实验”是溶在一起的.用“构图”、“将实验问题转化为平常的物理题目”的策略, 是完成实验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尽可能地把实验题与物理题目联系起来的方法, 可以开阔实验思路, 迅速把握处理实验问题的方向.

(1) 通过联想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

例10 在复习打点计时器时,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思维的拓展.

(1)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记录了什么物理量?

(2) 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可以算出什么物理量?各量是怎样计算的?

(3) 请你用联想的方法拓宽思路:利用打点计时器, 我们还可能测出哪些物理量?

分析: (1)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运动的位置和运动的位移.

(2) 通过纸带可以计算匀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在某时刻的速度和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计算加速度时, 利用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Δs=aT2, 其中T是时间间隔.为了充分利用数据和减小误差, 采用逐差法从所给的纸带中计算.所用公式为a=sm-sn (m-n) Τ2.

计算瞬时速度时, 利用在匀变速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s1+s22Τ.

请你发散联想:

①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可以反映出运动学的所有物理量 (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 .

②如果把它与牛顿第二定律F=ma 结合起来考虑, 可以求出力F.

③如果把它与动能定理W=12mv22-12mv12结合起来考虑, 可以求出合外力的功.

④如果把它与动量定理I=mv2-mv1 结合考虑可以求出合外力的冲量.

⑤如果把打点计时器置于竖直方向使用, 则可以得到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⑥用Δs=aT2可以应用于许多物理题的解答.如局部的闪光照片记录的落体运动、平抛运动, 许多有“等时间间隔”的匀变速问题等.它们大多是“只知局部求全局”的情境, 这类题目尽管带些迷惑性, 但只要把握了这种特征, 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见, 不可小视打点计时器的纸带, 一旦把它本身所反映的运动学各物理量与“力和运动”、“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结合起来考虑时, 可以包含许多信息.

请你回答:

这么丰富的信息都离不开对纸带的计算.那么, 请问:①由纸带计算加速度的“逐差法”你熟悉吗?②当某个实验需要测量速度时, 你会想到打点计时器吗?③当某个实验需要测量加速度时, 你会想到利用打点计时器吗?④利用打点计时器可以完成速度、加速度的测量.对此, 你有深刻的印象吗?

(2) 在对基本实验的复习中把问题引向深入

例11 利用“平抛”的原理, 可以测量物体的速度.那么, 是否可以用“平抛”的方法测出某弹簧的压缩量与弹性势能的关系呢?

分析:测量的原理图 (实验装置图) 如图11示, 测出若干组弹簧的压缩量与射程, 及小球的质量, 即可找出所求的关系.

这里, 我给同学们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测量某物理量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基本测量仪器是“一把尺子”所完成的实验.

(3) 对考试大纲指定的实验内容的复习中, 用类比的方法拓展思维的空间

例12 教材中“测金属线的电阻率”实验与2003年高考理综实验题 (原题见前面) 比较:

(1) 在电阻线长度的测量中, 以游标卡尺 (同时考读数) 替换了原来实验中的刻度尺和螺旋测微器;

(2) 在数据处理中, 以图像法置换了原来的计算法, 并对图像法处理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查, 但仍然是对基本方法的考查.

请你类比联想2005年高考试卷中“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 与教材中的实验相比, 有什么不同.

分析:无非有两点差异:一是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偏小, 二是多了个定值电阻.显然, 如果运用先将电压表或电流表进行量程扩大的方法把这个实验转变成教材中的实验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电压表是理想的, 电流表的内阻也未知, 但直接运用教材中的电路图时, 电压表的量程又不够, 而又只得用这些器材来测定, 怎么办呢?

考生无非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即可将此题回归到教材中的实验题: (1) 在原电路上作何改动? (2) 在列式计算上作了怎样的改动? (3) 怎样使用两电阻才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善于把实验题与物理题目“溶”在一起考虑的学生很容易想到,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题中的定值电阻当作电源的内阻, 这样一来,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 从设计测量某个物理量的实验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分析处理这类实验时, 关键在于先设法确定测量这个物理量的原理, 把物理实验问题转化为物理理论进行分析.

例13 请设计一个测动摩擦因数μ的实验.

分析:由公式 f=μN可见, 要测定动摩擦因数μ, 应该设法测出动摩擦力和正压力.测量力可以直接用弹簧秤, 滑动摩擦力则必须在物体的运动中进行测量.这样, 我们可以根据物理规律设计相应的方案进行测量.

(1) 利用“力和运动”中动平衡的原理设计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 ;

(2) 利用“力和运动”中静平衡的原理设计实验;

(3) 利用“力和运动”中的非平衡态 (如匀加速直线运动) 的有关原理 (如牛顿第二定律) 设计实验;

(4) 利用“动量定理”设计实验;

(5) 利用“功能关系”的思路设计实验 (如用μ=h/s) .

从这个实验的设计中也可以看出, 实验能力的增强是建立在平时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的.通过知识的重组、转换、迁移是快速把握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许多初看似乎综合性比较高或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的物理实验都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来突破.

四、应避免踏进几个应试的误区

1.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有些同学在复习过程中, 不看课本, 只埋头于复习资料中的题目, 认为只要会做题就行, 不用复习基础知识, 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已经懂了, 早就记在头脑中了.基本的概念没搞懂, 基本的规律没理清, 就忙于去做习题, 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实, 考试中, 习题往往只是考查知识点的某个方面, 可以说是非常片面的, 不完整的, 如果只注重于做题, 往往可能是做了某方面的大量的题目, 还不能把握这个概念或规律的实质, 这样, 对知识的掌握来说, 就像盲人摸象对象的认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而无法全面地把握“象”的整体形象.因此,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知识时, 要做到精细、全面, 只有这样的学习, 才能在无论做什么题目时, 不论这个题目考查什么物理概念的什么方面, 我们都能得心应手.快速地求得问题的解决.

2.喜欢做难题、怪题和有特殊思路的题

高考试题中, 难题只占很少一部分, 大约只占20% (难、中、易题的比例大约是2∶5∶3) , 并且基本上都是新题, 极少有老套子的题目, 对这些难题的求解, 一定要有悟性.没有悟性即使做了大量难题, 用了大量的时间, 在高考中也不一定能够得分.因此, 建议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少做难题, 当然, 不是说把这一部分题目放弃不做, 而是说做这类题时, 应注意解题思路的总结, 学会找出切入点.但我们也要注意到, 如果把握了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在高考中, 一题不剩地攻下了所有科目的中档题和基础题, 也即拿到了80%左右的分数的话, 既使难题颗粒无收, 也能考上个不错的重点大学了.

3.不注意自我检查, 弄不清自己的弱点、盲点在哪里?

有些学生, 习题做了一套又一套, 但考试成绩却还是没有提高, 或是成绩不稳定 (当然遇到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的考试内容时.成绩会稍好一些;遇到自己掌握得不好的内容时, 成绩就下降一大截.对于“理综”考试, 就单科来说, 就那么几个题目, 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来说, 偶然性就更大了) .因此, 我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 要及时进行全面地自我检查, 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掌握的好些, 哪些方面还应该加强, 力求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整全面, 知识线索清晰流畅, 争取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五、注意考试策略的把握

1.巧用类比, 化解问题的难点

在理解和记忆有关知识时, 往往会发生“卡壳”的现象, 如果一味地强求结论, 有时会越想越不通, 从而造成很大的思想包袱, 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时, 我们如果转个弯, 拉拉关系, 给生疏的知识找个熟悉的朋友, 把生疏的知识与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 则往往可以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当发现知识对象的表述较为复杂或者不容易理解时.你就要在自己的大脑中搜寻, 看看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表述, 或者看看是否有相同的过程, 如果找到了相同的表述和过程, 就意味着给新知识对象找到了可以类比依托的“熟点”, 就成功地实现了记忆中难点的转化.

例14 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的某位置, α粒子具有E0的动能即可逃离此电场的束缚.那么, 要使质子从该位置逃离此电场的束缚, 需要的动能至少为 ( )

(A) 4E0 (B) 2E0

(C) 0.5E0 (D) 0.25E0

分析:由于题意的叙述中, 模仿了“光电效应现象”中的语气, 使一些同学如坠雾里, 不知所措.其实, 仔细进行类比, 即可发现:α粒子也好, 质子也罢, 它在逃逸中需要从外界获取的动能都是用来克服电场力做功, 而α粒子和质子从-Q产生的电场中的相同两点中运动时, 电势差是相同的.这样一类比, 很容易选出答案为 (C) .

可见, 用类比法解决问题时必须寻找类比点, 在寻找的过程中, 就使自己的思维自动地进入一系列分析理解的过程,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机械记忆转变成了理解记忆, 把死记硬背转变成了有趣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学习就不再枯燥, 记忆也就充满了快乐.

2.合理联想.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

许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昨天记住了的东西, 今天就丢到了脑后;复习时没有问题, 考试时却又想不起来.大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记忆的时候, 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存贮知识, 就像往布囊里放小球, 如果当时并没有把放进去的信息小球与什么别的东西串接起来的话, 再要取出这个小球时, 它就有可能滚到一个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去.要想使知识存贮得进, 提取得出, 就要把记忆的目标对象穿套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系统中.

另外, 对于需要记忆的东西, 先不要急于死记硬背, 可以先查查它的“身世”, 看看它的来龙去脉, 看看它的组合成分, 然后, 找到某种规律性的联系, 再通过联系把记忆对象推导出来.这样, 记忆在大脑中完成了联系推导的过程, 这犹如把记忆对象穿套在知识系统里, 回忆时也就不容易遗忘.

也可以抓住与问题对应的思维主线, 进行一系列相关联的、有指向性的联想类比, 也是突破“思维阻塞”, 把握解题方向的有效途径.

例15 一辆全由金属材料制作的装甲车的质量 m=4.0×103kg, 长为 l=6 m, 竖直方向最大跨度 h=3 m, 以 v=20 m/s 的速度在沿地球赤道的公路上行驶, 若考虑地球的自转, 而不考虑公转.则:

(1) 求它自东向西行驶与自西向东行驶两种情况下对路面的压力之差;

(2) 若已知赤道上地磁场的磁感强度B=0.32×10-4T, 求该车上的电势差.

分析:许多学生在求解第 (1) 问时, 不知从何下手.其实, 这也是个典型的联想类比题.只要运用“分析法”通过联想的方法把握问题线索进行层层设问: (1) 在考虑地球自转的条件下, 应怎样求出路面对装甲车的压力?——用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规律求; (2) 为什么装甲车自东向西行驶与自西向东行驶两种情况下对路面会有压力差呢?——因为这两种情况中, 装甲车相对于地轴旋转的线速度不同; (3) 为什么装甲车相对于地轴旋转的线速度不同时, 装甲车对路面的压力会不同呢?——是由于圆周运动的动力学规律中的线速度是物体相对于圆心运动的线速度.

有些同学在求解第 (2) 问时, 也弄不清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ε=Blv 中 l 到底是用题中 l 还是 h 代入计算?——其实, 只要认真去追问一下公式ε=Blv 中 l 的“附着条件”是“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种从问题情境入手, 步步进逼的联想, 往往可以轻而易举的抓住问题的内核, 求得问题的快速解决.

可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 一个知识点呈现出来时, 先要分析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有许多知识点本身不难理解, 最初的印象是一听就懂, 一看就明白.但是, 越是容易懂的内容, 越是容易被人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记住的内容, 越是容易遗忘, 越是容易在紧要关头出问题.因此, 对那些容易懂也容易记忆的内容, 尽量不要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而要设法在知识内容中加进与其相似或相近的“提示点”进行联想.这样, 在回忆的时候, 只要触及到自己熟悉的“提示点”, 就可以想到相关的知识内容, 达到自我提示的目的.

3.积极进行重组尝试,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类曾经取笑过猴子, 说猴子摘苞谷, 摘一个, 丢一个.其实, 人类也经常犯与猴子同样的错误, 人们在学习的时候, 经常是记住了这个又忘记了那个.

如果要我们替猴子出主意的话, 我们会说:“要使苞谷不丢, 有两个简单的方法:一是把苞谷装在一个筐子里, 二是把苞谷用线串起来.”那么, 人们自己应该怎么办昵?显然, 如果把一些知识点当作“苞谷”的话, 设法把它们串联起来, 就可以避免犯猴子的错误.具体方法是: (1) 把多个知识点列出来; (2) 建构一条知识主线, 把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各个知识点穿成一条知识线, 就像一根链条一样把多个知识“苞谷”串联起来, 就会避免遗漏现象.也可以通过重新穿连知识线的方法, 重组知识信息, 使知识灵活起来, 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以静制动”的目的.

例16 由于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使太阳光覆盖地球面积与没有大气层时不同, 则有大气层时太阳光覆盖面积是较大还是较小, 地球某处清晨接收到的第一缕阳光是何种颜色 (设大气层为均匀介质) ( )

(A) 较小, 紫色 (B) 较小, 白色

(C) 较大, 红色 (D) 较大, 白色

分析:这个问题在检测中发现, 许多同学无从下手.殊不知, 这是把几个简单题揉在一起的组合题.这也是物理命题的常规方法.在处理这类问题时, 如果能抓住关键的信息, 对题中涉及的各种信息进行分解重组, 就可以迅速求得问题的解决.本题中, 包含的物理信息有: (1) 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率的概念, 法线的概念和光的折射定律.当然这里还必须具有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物理课本中只介绍了光在两种平面介质中发生折射的情形.从光发生折射的介质来看, 我们通常研究的问题也仅仅限于“光从空气里进入某种均匀介质时的折射情况”, 而本题中却要求处理光从真空中进入空气的情况, 而且两个介质的折射面还是球面.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法线”这个概念的实质, 在抓住“折射定律”所反映的光的折射现象的本质的前提下去把握由此派生出来的概念的外延, 从而把握概念的外延, 抓住实质, 完成解题的任务. (2) 光的色散现象. (3) 具有用示意图表达问题情境的能力.显然, 在这个问题中, 构图的过程就是穿联知识点的知识主线.这个过程也可以使相关知识点的回忆、再认变得有效、快速和全面.

在本题的分析处理过程中, 只有在我们理解了“法线”的概念, 弄清了“折射率”、“折射定律”的实质, 能顺利进行构图 (如图12示) , 才能轻而易举地突破“光在球面介质中的折射”、“光在真空中进入空气”这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顺利完成对概念、方法的迁移和重组过程, 从而一鼓作气地解决问题.正确答案为 (C) .

据报道, 人的90%以上的潜能都没有挖掘出来.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巨大的智能金矿, 谁都想多挖一些智力黄金, 然而, 仅有想法并不能达到目标, 关键在于行动.心动不如行动, 我们在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中, 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天津高考物理知识点 篇3

A. sinceB. ifC. unlessD. until

2. My brother is really ____. He often works in his office far into the night.

A. open-mindedB. hard-workingC. self-confidentD. warm-hearted

3. ——I just cant stop worrying about the result of the job interview.

——____.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now but wait.

A. RelaxB. Go aheadC. Go for itD. Good luck

4. ____ their hats into the air, the fans of the winning team let out loud shouts of victory.

A. To throwB. ThrownC. ThrowingD. Being thrown

5. To know more about the British Museum, you can use the Internet or to go to the library, or ____.

A. neitherB. someC. allD. both

6. She ____ have left school, for her bike is still here.

A. cantB. wouldntC. shouldntD. neednt

7. The meal over, the managers went back to the meeting room to ____ their discussion.

A. put awayB. take downC. look overD. carry on

8. It was along the Mississippi River ____ Mark Twain spent much of his childhood.

A. howB. whichC. thatD. where

9. ——How much do I owe you for lunch?

——____. Its nothing.

A. Youre welcomeB. Forget it

C. With pleasureD. Thats right

10. Many Chinese universities provided scholarships for students ____ financial aid.

A. in favour ofB. in honour ofC. in face ofD. in need of

11. Most air pollution is caused by the burning of ____ like coal, gas and oil.

A. fuelsB. articlesC. goodsD. products

12. The last time we had great fun was ____ we were visiting the

Water Park.

A. whereB. howC. whenD. why

13. Her shoes ____ her dress; they look very well together.

A. suitB. fitC. compareD. match

14. He ____ football regularly for many years when he was young.

A. was playingB. playedC. has playedD. had played

15. At the railway station, the mother waved goodbye to her daughter until the train was ____.

A. out of sightB. out of reachC. out of orderD. out of place

试题分析:

该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

1. 基础语法知识2. 对词义的正确理解

3. 相近词的辨析4. 固定词组的搭配

5. 交际用语的灵活运用

1.解析:正确答案C。该题考查考生对题干中两个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选项中连词的掌握情况。

由含义可知 后句“那天下雨或寒冷”与前句“这周日去公园野餐”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且为否定成立,故正确答案为C“如果不”。

2.解析:正确答案B。该题考查考生对题干中两个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选项中四个复合形容词含义的理解。通过第二句的“works in his office far into the night” 可知“我”哥哥是个勤奋工作的人。故正确答案为B。A项含义为“开通的,无偏见的”;C项含义为“自信的”;D项含义为“热心肠的”。

3.解析:正确答案A。该题考查考生对对话及情景的理解以及对选项中动词短语的掌握情况。

由对话内容可知一方对于面试结果表示担忧;另一方安慰其耐心等待。故A项为正确答案。“放松”用于缓解对方压力。B项用以同意对方的建议或鼓励对方去做,“开始吧,去做吧”;C项“不要犹豫不决,要全力以赴”;D项用于预祝对方好运“祝你好运”。

4.解析:正确答案C。该题考查考生对非谓语形式的掌握情况。非谓语动词最关键的一步为确定其逻辑主语。此题的逻辑主语为“the fans”,与动词“throw” 之间应为主动关系,可排除B、D两项。通过语境可知“let out loud shouts(大声喊叫)”与 “throw”应为同时发生,故正确答案应为C。

5.解析:正确答案D。该题考查考生对题干中两个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选项中代词的掌握情况。

由上句中的“use the Internet or go to the library”可知只涉及到两种情况,故可删除B、C项。由含义可知此处应为肯定,故正确答案应为D,A项含义为“两者都不”。

6.解析:正确答案A。该题考查考生对情态动词表推测用法的掌握情况。

句意:“她不可能离开了学校,因为她的自行车还在这儿。”本题为否定的推测,故正确答案应为A。C项“should”表推测多用于肯定句。其它选项含义不符。

7.解析:正确答案D。该题考查考生对题干中两个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选项中动词短语的掌握情况。

由题干中的“went back”可知“午餐过后,经理们返回办公室继续他们的讨论。故正确答案应为D。“carry on”与“went back”相对应。A项 “put away”含义为“储存,放好,收拾好”;B项“take down”含义为“取下,记下,拆除”;C项“look over” 含义为“检查,检阅”。

8.解析:正确答案C。该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此句为强调句,强调状语“along the Mississippi River”还原后应为“Mark Twain spent much of his childhood along the Mississippi River.”故正确答案应为C。

9.解析:正确答案B。该题考查考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英语习惯用语的掌握情况。题干中owe的含义为“欠”,所以句意为“午餐我欠你多少钱?”

由答句可知正确答案应为B。“Forget it.”含义“算了吧,别放在心上” A项“You are welcome”含义“不用谢”;C项“With pleasure”含义“非常乐意(用于答应别人的请求)”;D项“Thats right.” 含义“那是对的”。

10.解析:正确答案D。该题考查考生对题干中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选项中介词短语的掌握情况。

句意:“中国的很多大学提供奖学金给需要财政帮助的学生”,故正确答案应为D。A项 “in favor of”含义“赞成或支持”;B项“in honour of” 含义为“出于对某人的敬意”。

11.解析:正确答案A。该题考查考生对题干中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选项中名词含义的理解。由题干中的“coal, gas, oil”可知都是燃料故正确答案为A。B 项为“物品”;C项为“货物,商品”;D项为“产品”。

12.解析:正确答案C。该题考查考生对表语从句中引导词的掌握情况。

由句子结构可知句子主语为“The last time”,句意为“我们最后一次痛快的玩是我们参观水上公园的时候”。“when”与“the last time”相对应。故正确答案为C。

13.解析:正确答案D。该题考查考生对相近动词的区分。

suit多指合乎需要、口味、性格、条件、地位等。fit多指大小、形状合适;match多指大小、色调、形状、性质等方面的搭配;compare“比较”强调两者之间的对比。句意为“她的鞋子与她的裙子很相配”。故正确答案为D。

14.解析:正确答案B。该题考查考生对题干中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动词时态的掌握情况。由题干中的“for many years”很多同学推断出应为现在完成时,但“when he was young”这个时间状语表明“他”打球是过去式,未持续到现在。由“regularly” 可知“他”过去经常打球,是一种过去的习惯性的动作,因此排除A“was playing” “正在打”;D项为过去完成时, 表“过去的过去”,此题并无此意。因此正确答案应为B。

15.解析:正确答案A。该题考查考生对题干中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介词短语的掌握情况。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篇4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

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高三物理高考知识点难点 篇5

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动势、电流称为正弦交流电。

2、正弦交流电————

(1)函数式:e=Emsinωt(其中Em=NBSω)

(2)线圈平面与中性面重合时,磁通量,电动势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线圈平面与中心面垂直时,磁通量为零,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

(3)若从线圈平面和磁场方向平行时开始计时,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为i=Imcosωt。

(4)图像: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e、电流i、和电压u,其变化规律可用函数图像描述。

3、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交流电某一时刻的值,常用e、u、i表示。

(2)值:Em=NBSω,值Em(Um,Im)与线圈的形状,以及转动轴处于线圈平面内哪个位置无关。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则应根据交流电的值。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

①求电功、电功率以及确定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物理量时,要用有效值计算,有效值与值之间的关系

E=Em/,U=Um/,I=Im/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其他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只能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来计算,切不可乱套公式。②在正弦交流电中,各种交流电器设备上标示值及交流电表上的测量值都指有效值。

(4)周期和频率————周期T: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变化两次。

频率f: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角频率:ω=2π/T=2πf。

4、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电感: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2)电容: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5、变压器:

(1)理想变压器:工作时无功率损失(即无铜损、铁损),因此,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阻均不计。

(2)理想变压器的关系式:

①电压关系:U1/U2=n1/n2(变压比),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②功率关系:P入=P出,即I1U1=I2U2+I3U3+…

③电流关系:I1/I2=n2/n1(变流比),即对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电流跟匝数成反比。

(3)变压器的高压线圈匝数多而通过的电流小,可用较细的导线绕制,低压线圈匝数少而通过的电流大,应当用较粗的导线绕制。

6、电能的输送—————

(1)关键:减少输电线上电能的损失:P耗=I2R线

(2)方法:①减小输电导线的电阻,如采用电阻率小的材料;加大导线的横截面积。②提高输电电压,减小输电电流。前一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代价较高,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

(3)远距离输电过程:输电导线损耗的电功率:P损=(P/U)2R线,因此,当输送的电能一定时,输电电压增大到原来的n倍,输电导线上损耗的功率就减少到原来的1/n2。

2021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6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Ⅰ、复习要点

一、整理知识体系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主要分:力、热、电、光、原子五个部分.综合复习中,既可以根据各部分的内容特点,分别整理出各自的体系或主要线索,也可以不受传统的五部分限制,重新归纳、整理。例如,高中物理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大单元(物理实验与物理学史单元除外)。

(一)力和运动

物体的运动变化(包括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与受力作用有关。其中力的种类计有:重力(包括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安培力和洛舍兹力)以及分子力(包括表面张力),核力等。每种力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及其特征。物体的运动形式又可分为:平衡(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匀变速运动(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斜抛)、匀速圆周运动、振动、波动等。每一种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理条件及基本规律(或特征)。力和运动的关系以五条重要规律为纽带联系起来。

(二)功和能

1.功重力功、弹力功、摩擦力功、浮力功、电场力功、磁场力功、分子力功、核力功。

2.能注意不同形式的能及能的转换与守恒。

3.功能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

(三)物质结构

(四)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现行高中物理有关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有:声现象(乐音、噪声、共鸣等多、静电技术(静电平衡、静电屏蔽、电容储电等)、交流电应用(交流电产生、特征、规律、简单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及其连接、变压器,远距离送电等)、无线电技术初步(电磁振荡产生、调制、发送、电谐振、检波、放大、整流等)、光路控制与成像(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基本光学元件特性及常用光学仪器)、光谱与光谱分析、放射性及同位素、核反应堆等。经过这样的归纳、整理,全部高中物理知识可浓缩在几张小卡片纸上,便于领会和应用。

Ⅱ、归纳思维方式

分析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两种: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从已知量着手,根据题中给定的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顺流而下”,直到把待求量跟已知量的关系全部找出来为止。

分析法则“逆流上朔”。从题中所要求解的未知量开始。首先找出直接回答题目所求的定律或公式。在这些关系式电。除了待求的未知量外,还会包含着某些过渡性的未知量。然后再根据这些过渡性来知量与题中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引用新的关系式,逐步上朔,直到把所有的未知量都能用已知量表示出来为止。有些问题(如静力平衡问题等),它的物理过程并不能很明确地分成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或者各个过程中的未知量互相交织,互有牵连,此时常可以不分先后。只根据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列出用某个状态(或过程)有关的独立方程式,联立求解。原则上,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从这两种思维方式着手求解。值得注意的是,解决具体问题时,不必拘泥于刻板的程式,而是应该侧重于对问用中所描述的状态(或过程)的分析推理,着力找出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以此为突破口下手.同时应联合运用其他的思维技巧,如等效变换,对称性、反证法、假设法、类比、逻辑推理等。

Ⅲ、综合数学技巧

运用数学技巧,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总体上要求能运用数学工具和语言,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问题进行推理、论证和变换;处理实验数据;导出球验证物理规律;进行准确的演算等。就解决某帧体的物理问回而言,要求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数学工具(如方程、此例、函数、图象、不等式、指数和对数、数列、极限、极值、数学归纳、三角、平面解析几何等)。综合复习中可全面概述其在物理中的典型应用,并侧重于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包括识图、用图、作图)、以及运用数学递推方法从特解导出通解等。必须注意,运用数学仅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有力的工具,侧重点还是应放在对问题中物理内容的分析上.对大多数能从物理本质上着手解决的问题,一般不必要求作严格的数学论证。

Ⅳ、检查知识缺陷

整理体系、抓住主线索后,还需做好检查知识缺陷的工作。应注意自觉看书,尤其不能疏忽那些应用性强、包含(或隐含)着物理内容的“知识角落”。如对某些实验的装置、原理的理解;某些自然现象的解释;物理原理在生产技术上的应用以及与高中物理有关的科技新动态和重要的物理学史实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戏迷恋于复习资料中,往往会在这些方面失分。如以往考试中解释太阳光谱中暗线的形成);分光镜的结构;低压汞蒸汽光谱;三相变压器及超导现象;直线加速器;日光灯接法;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等。在综合复习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热学辅导

热学包括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的性质几部分。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

1.分子动理论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说明:(1)阿伏伽德罗常量NA=6.02X1023摩-1。它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有很重要的意义;(2)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里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本身的运动。它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粒碰撞的不均匀所造成的。因此它间接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序运动。

2.温度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它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效果的反映,具有统计的意义,对个别分子而言,温度是没有意义的。任何物体,当它们的温度相同时,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由于不同物体的分子质量不同,因而温度相同时不同物体分子的平均速度并不一定相同。

3.内能

定义物体里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决定因素:物质数量(m).温度(T)、体积(V)。改变方式做功――通过宏观机械运动实现机械能与内能的转换;热传递――通过微观的分子运动实现物体与物体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间内能的转移。这两种方式对改变内能是等效的。定量关系△E=W+Q(热力学第一定律)。

4.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旯它产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必须注意:不消耗任何能量,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利用热机,要把从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的内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也是不可能的。

5.理想气体状态参量

理想气体始终遵循三个实验定律(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的气体。描述一定质量理想气体在平衡态的状态参量为:温度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体积气体分子所占据的空间。许多情况下等于容器的容积。压强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所产生的。其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所受气体分子碰撞的总冲量。内能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理想气体的内能仅与温度有关。

6.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实验定律

玻意耳定律:PV=恒量;查理定律:P/T=恒量;盖?吕萨克定律:V/T=恒量。

7.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T=恒量

说明(1)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某个状态,对应于P一V(或P-T、V-T)图上的一个点,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相当于从图上一个点过渡到另一个点,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如从状态A变化到B,可以经过的过程许多不同的过程。为推导状态方程,可结合图象选用任意两个等值过程较为方便。(2)当气体质量发生变化或互有迁移(混合)时,可采用把变质量问题转化为定质量问题,利用密度公式、气态方程分态式等方法求解。

二、重要研究方法

1、微观统计平均

热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其宏观特性都是大量分子集体行为的反映。不可能同时也无必要像力学中那样根据每个物体(每个分子)的受力情况,写出运动方程。热学中的状态参量和各种现象具有统计平均的意义。因此,当大量分子处于无序运动状态或作无序排列时,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特性――如气体分子对器壁的压强、非晶体的物理属性等都显示出均匀性。当大量分子作有序排列时,必显示出不均匀性,如晶体的各自异性等。研究热学现象时,必须充分领会这种统计平均观点。

2.物理图象

气体性质部分对图象的应用既是一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利用图象常可使物理过程得到直观、形象的反映,往往使对问题的求解更为简便。对物理图象的要求,不仅是识图、用图,而且还应变图一即作图象变换。如图P-V图变换成p-T图或V-T图等。

3.能的转化和守恒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这是自然界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指导我们分析研究各种物理现象时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本讲中各部分都有广泛的渗透,应牢固把握。

三、基本解题思路

热学部分的习题主要集中在热功转换和气体性质两部分,基本解题思路可概括为四句话:

1.选取研究对象.它可以是由两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或全部气体和某一部分气体。(状态变化时质量必须一定。)

2.确定状态参量.对功热转换问题,即找出相互作用前后的状态量,对气体即找出状态变化前后的p、V、T数值或表达式。

3、认识变化过程.除题设条件已指明外,常需通过究对象跟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确定。

4.列出相关方程.光学辅导

光学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几何光学(又称光线光学)是以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为基础,研究光在煤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物理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一、重要概念和规律

(一)、几何光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1、基本规律

光源发光的物体.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恒为C=3×108m/s。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2.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

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

(1)平面镜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2)球面镜凹面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的作用.(3)棱镜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4)透镜在光疏介质的环境中放置有光密介质的透镜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成像作图利用三条特殊光线。成像规律1/u+1/v=1/f。线放大率m=像长/物长=|v|/u。说明①成像公式的符号法则――凸透镜焦距f取正,凹透镜焦距f取负;实像像距v取正,虚像像距v取负。②线放大率与焦距和物距有关.(5)平行透明板光线经平行透明板时发生平行移动(侧移).侧移的大小与入射角、透明板厚度、折射率有关。

4.简单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睛

(1)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在。u

(2)照相机是凸透镜成像在u>2f时的应用.得到的是倒立缩小施实像。

(3)幻灯机是凸透镜成像在f

(4)显微镜由短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长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物体位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经物镜成实像于目镜焦点内很靠近焦点处。再经物镜在同侧形成一放大虚像(通常位于明视距离处)。

(5)望远镜由长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辕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极远处至物镜的光可看成平行光,经物镜成中间像(倒立、缩小、实像)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恰位于目镜焦点内,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极远处(或明视距离处)。

(6)眼睛等效于一变焦距照相机,正常人明视距约25厘米。明视距离小子25厘米的近视眼患者需配戴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明视距离大于25厘米的远视25者需配戴凸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二)物理光学――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发展过程

(1)微粒说(牛顿)基本观点认为光像一群弹性小球的微粒。实验基础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困难问题无法解释两种媒质界面同时发生的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独立传播规律等。

(2)波动说(惠更斯)基本观点认为光是某种振动激起的波(机械波)。实验基础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①个的干涉现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条件两束光频率相同、相差恒定。装置(略)。现象出现中央明条,两边等距分布的明暗相间条纹。解释屏上某处到双孔(双缝)的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半个波长的偶数倍)时,两波同相叠加,振动加强,产生明条;两波反相叠加,振动相消,产生暗条。应用检查平面、测量厚度、增强光学镜头透射光强度(增透膜).②光的衍射现象――单缝衍射(或圆孔衍射)

条件缝宽(或孔径)可与波长相比拟。装置(略)。现象出现中央最亮最宽的明条,两边不等距发表的明暗条纹(或明暗乡间的圆环)。困难问题难以解释光的直进、寻找不到传播介质。

(3)电磁说(麦克斯韦)基本观点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实验基础赫兹实验(证明电磁波具有跟光同样的性质和波速)。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无线电波自由电子的运动;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x射线原子内层电子受激发;γ射线原子核受激发。可见光的光谱发射光谱――连续光谱、明线光谱;吸收光谱(特征光谱。困难问题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4)光子说(爱因斯坦)基本观点认为光由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光子组成每份光子的能量E=hν。实验基础光电效应现象。装置(略)。现象①入射光照到光电子发射几乎是瞬时的;②入射光频率必须大于光阴极金属的极限频率ν。;

③当ν>v。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④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只随着人射光灯中的增大而增大。解释①光子能量可以被电子全部吸收.不需能量积累过程;②表面电子克服金属原子核引力逸出至少需做功(逸出功)hν。;③入射光强。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多,产生光电子多;④入射光子能量只与其频率有关,入射至金属表,除用于逸出功外。其余转化为光电子初动能。困难问题无法解释光的波动性。

(5)光的波粒二象性基本观点认为光是一种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规律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显示粒子性。实验基础微弱光线的干涉,X射线衍射.二、重要研究方法

1.作图锋几何光学离不开光路图。利用作图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光线的传播,方便地确定像的位置、大小、倒正、虚实以及成像区域或观察范围等.把它与公式法结合起来,可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

2.光路追踪法用作图法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问题时,抓住物点上发出的某条光线为研究对象。不断追踪下去的方法.尤其适合于研究组合光具成多重保的情况。

3.光路可逆法在几何光学中,一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利用光路可逆原理在作图和计算上往在都会带来方便。

实验辅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近年来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各种全面测试中(如高考等)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因此,物理实验的`复习是整个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实验的基本类型和要求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大体可以分为四范其要求如下:

1.基本仪器的使用除了初中已接触过的常用仪器(如天平秤、弹簧秤、压强计、气压计、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等)外.高中又学习了打点计时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万用电表等,要求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懂得工作(测量)原理,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会正确读数,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2.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初中物理中巴学过长度、时间、质量、力、温度、电流强度、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了对微小长度和极短时间、加速度(包括g)、速度、电阻和电阻率、电动势、折射率、焦距等物理量的测量。要求明确被测物理量的含义,懂得具体的测量原理。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包括了解实验仪器、器材的规格性能、会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能选择合理的实验步骤,正确进行数据测量以及能分析和排除实验中出现的常见故障等),妥善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3.验证物理规律计有验证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玻意耳定律等。其要求与物理量的测量相同,着重注意分析实验误差,并能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准确度。

4.观察、研究物理现象,组装仪器如研究平抛运动、弹性碰撞、描绘等势线、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变压器的作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把电流计改装为伏特计等.其中,对观察型实验,只要求会正确使用仪器,显示出(或观察到)物理现象,并通过直觉的观察定性了解影响该现象的有关因素。对研究型实验(包括组装仪器),要求不仅能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把有关现象的物理内客反映出来;或把有关参数测量出来,还能够通过具体的测量作进一步的定量研一究或实验设计。

二、实验的设计思想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涉及的主要设计思想为:

1.垒积放大法把某些物理量(有时往在是难以直接测量的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或把它们放大后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如通过若干次全振动的时间测出单摆的振动周期;把员杨螺杆的微小进退.通过周长较大的可动到度盘显示出来(螺旋测微器)等。

2.平衡法根据物理系统内普遍存在的对立的、矛盾的双方使系统偏离平衡的物理因素,列出对应的平衡方程式,从而找出影响平衡的一种方法如用天平测质量、验证有固定转动因乎衔条件、验证玻意耳定律等。

3.控制法在多因素的物理现象中,可以先控制某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对现象产生影响的一种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可以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等。

4.转换法用某些容易直接测量,(或显示)的量(或现象)代替不容易直接测(或显示)的量(或现象)。或者根据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作间接的观察、测量。如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周期性的振动;把对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转换成对指针偏角的测量;用从等高处抛出的两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它们的速度等。

5.留迹法把瞬息即逝的(位置、轨迹、图象等)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如通过纸带上打出的小点记录小车的位置Z用描述法画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用示波器显示变化的波形等。

三、实验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对原始实验记录的科学加工。通过数据处理,往往可以从一堆表面上难以觉察的、似乎毫无联系的数据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在中学物现中只要求掌握数据处理的最简单的方法.1.列表法把被测物理量分类列表表示出来。通常需说明记录表的要求(或称为标题)、主要内容等。表中对各物理量的排列月惯上先原始记录数据,后计算果。列表法可大体反映某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效果或变化趋势,常用作其他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2.算术平均值法把待测物理量的若干次测且值相加后除以测量次数。必须注意,求取算术平均值时,应按原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决定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通常可先计算比直接测量值多一位,然后再四会五入。

3.图象法把实验测得的量按自变量和应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坐标平面上用图象直观地显示出来.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时。最基本的要求是:

(1)两坐标轴要选取恰当的分度

(2)要有足够多的描点数目

(3)画出的图象应尽是穿过较多的描点在图象呈曲线的情况下,可先根据大多数描点的分布位置(个别特殊位置的奇异点可舍去),画出穿过尽可能多的点的草图,然后连成光滑的曲线,避免画成拆线形状。

四、实验误差分析

测量值与待测量真实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如性能和结构的不完善)、环境(如温度、湿度、外磁场的影响等)、实验方法(如实验方法粗糙、实验理论不完善等)、人为因素(如观测者个人的生理、心理习惯、不同观察者的反应快慢不一等)四方面。在中学物理中只要求定性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了解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

高考物理必须掌握的16种题型技巧

0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

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0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0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0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思维模板

(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t;

(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05.圆周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圆周运动问题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按其运动性质可分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多为匀速圆周运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为变速圆周运动.对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重在考查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及临界问题,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则重在考查最高点的受力情况。

思维模板

(1)对圆周运动,应先分析物体是否做匀速圆周运动,若是,则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向心力,由F合=mv2/r=mrω2列方程求解即可;若物体的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则应将物体所受的力进行正交分解,物体在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合力等于向心力。

(2)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模型:

①绳模型:只能对物体提供指向圆心的弹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为重力等于向心力;

②杆模型:可以提供指向圆心或背离圆心的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是速度为零;

③外轨模型:只能提供背离圆心方向的力,物体在最高点时,若v<(gR)1/2,沿轨道做圆周运动,若v≥(gR)1/2,离开轨道做抛体运动。

06.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牛顿运动定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出现,牛顿运动定律可将力学与运动学结合起来,与直线运动的综合应用问题常见的模型有连接体、传送带等,一般为多过程问题,也可以考查临界问题、周期性问题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天体运动类题目是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的综合性题目,近几年来考查频率极高。

思维模板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桥梁,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可以根据力来分析运动情况,也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分析力.对于多过程问题一般应根据物体的受力一步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直到求出结果或找出规律。对天体运动类问题,应紧抓两个公式:

GMm/r2=mv2/r=mrω2=mr4π2/T2 ①

GMm/R2=mg ②

对于做圆周运动的星体(包括双星、三星系统),可根据公式①分析;对于变轨类问题,则应根据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分析轨道的变化,再根据轨道的变化分析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

07.机车的启动问题

题型概述:机车的启动方式常考查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恒定功率启动,一种是以恒定加速度启动,不管是哪一种启动方式,都是采用瞬时功率的公式P=Fv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f=ma来分析。

思维模板

机车以额定功率启动.机车的启动过程如图所示,由于功率P=Fv恒定,由公式P=Fv和F-f=ma知,随着速度v的增大,牵引力F必将减小,因此加速度a也必将减小,机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a=0,这时速度v达到最大值vm=P额定/F=P额定/f。

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Pt计算,不能用W=Fs计算(因为F为变力)。

08.以能量为核心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一般分四类:

第一类为单体机械能守恒问题,第二类为多体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第三类为单体动能定理问题,第四类为多体系统功能关系(能量守恒)问题。

多体系统的组成模式:

两个或多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用细线或轻杆等相连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直接接触的两个或多个物体。

思维模板

能量问题的解题工具一般有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动能定理使用方法简单,只要选定物体和过程,直接列出方程即可,动能定理适用于所有过程;

(2)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所有过程,分析时只要分析出哪些能量减少,哪些能量增加,根据减少的能量等于增加的能量列方程即可;

(3)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在力学中也非常重要.很多题目都可以用两种甚至三种方法求解,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选取。

09.力学实验中速度的测量问题

题型概述:速度的测量是很多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速度的测量可研究加速度、动能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因此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等实验中都要进行速度的测量。

速度的测量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通过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片等方式获得几段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从而研究速度;另一种是通过光电门等工具来测量速度。

思维模板

用第一种方法求速度和加速度通常要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推论:

①vt/2=v平均=(v0+v)/2,②Δx=aT2,为了尽量减小误差,求加速度时还要用到逐差法.用光电门测速度时测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求出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认为等于该点的瞬时速度,即:v=d/Δt。

10.电容器问题

题型概述: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历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理解、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及电容器的动态分析三个方面。

思维模板

(1)电容的概念:电容是用比值(C=Q/U)定义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多少,对任何电容器都适用.对于一个确定的电容器,其电容也是确定的(由电容器本身的介质特性及几何尺寸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带电荷量的多少、板间电势差的大小等均无关。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由两极板正对面积、两极板间距离、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满足C=εS/(4πkd)

(3)电容器的动态分析:关键在于弄清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抓住三个公式[C=Q/U、C=εS/(4πkd)及E=U/d]并分析清楚两种情况:一是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保持不变(充电后断开电源),二是两极板间的电压U保持不变(始终与电源相连)。

1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综合了电场力、电势能的力学问题,研究方法与质点动力学一样,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等力学规律,高考中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

思维模板(1)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从两种思路着手

①动力学思路:重视带电粒子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然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运动学规律求出位移、速度等物理量。

②功能思路:根据电场力及其他作用力对带电粒子做功引起的能量变化或根据全过程的功能关系,确定粒子的运动情况(使用中优先选择)。

(2)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是否考虑粒子的重力

①质子、α粒子、电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一般不计重力;

②液滴、尘埃、小球等宏观带电粒子一般考虑重力;

③特殊情况要视具体情况,根据题中的隐含条件判断。

(3)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画好粒子运动轨迹示意图,在画图的基础上运用几何知识寻找关系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1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在历年高考试题中考查较多,命题形式有较简单的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且难度较大,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三种:

(1)突出对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半径、速度、时间、周期等)的考查;

(2)突出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及与力学问题综合方法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为主;

(3)突出本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为主.思维模板

在处理此类运动问题时,着重把握“一找圆心,二找半径(R=mv/Bq),三找周期(T=2πm/Bq)或时间”的分析方法。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中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沿两个洛伦兹力f作出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另外,圆心位置必定在圆中任一根弦的中垂线上(如图所示)。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利用平面几何关系,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运动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并注意利用一个重要的几何特点,即粒子速度的偏向角(φ)等于圆心角(α),并等于弦AB与切线的夹角(弦切角θ)的2倍(如图所示),即?φ=α=2θ

(3)运动时间的确定:t=φT/2π或t=s/v,其中φ为偏向角,T为周期,s为轨迹的弧长,v为线速度。

13.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主要有下面所述的三种情况:

(1)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在匀强电场中,若初速度与电场线平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与电场线垂直,则做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2)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在叠加场中所受合力为0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当合外力与运动方向在一直线上时做变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充当向心力时做匀速圆周运动。

(3)带电粒子在变化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变化的电场或磁场往往具有周期性,同时受力也有其特殊性,常常其中两个力平衡,如电场力与重力平衡,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思维模板

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应仔细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受力情况,注意电场力、重力与洛伦兹力间大小和方向的关系及它们的特点(重力、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然后运用规律求解,主要有两条思路:

(1)力和运动的关系:根据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运动学规律求解。

(2)功能关系:根据场力及其他外力对带电粒子做功的能量变化或全过程中的功能关系解决问题。

14.以电路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该题型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高考对本题型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电学实验等方面.主要涉及电路动态问题、电源功率问题、用电器的伏安特性曲线或电源的U-I图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电表的读数、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接法选择、电流表的内外接法选择等。

思维模板

(1)电路的动态分析是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性质,分析电路中某一电阻变化而引起整个电路中各部分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变化情况,即有R分→R总→I总→U端→I分、U分

(2)电路故障分析是指对短路和断路故障的分析,短路的特点是有电流通过,但电压为零,而断路的特点是电压不为零,但电流为零,常根据短路及断路特点用仪器进行检测,也可将整个电路分成若干部分,逐一假设某部分电路发生某种故障,运用闭合电路或部分电路欧姆定律进行推理。

(3)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反映的是导体的电压U与电流I的变化规律,若电阻不变,电流与电压成线性关系,若电阻随温度发生变化,电流与电压成非线性关系,此时曲线某点的切线斜率与该点对应的电阻值一般不相等。

电源的外特性曲线(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E-Ir,画出的路端电压U与干路电流I的关系图线)的纵截距表示电源的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

15.以电磁感应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此题型主要涉及四种综合问题

(1)动力学问题: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其联系桥梁是磁场对感应电流的安培力。

(2)电路问题:电磁感应中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该导体或回路就相当于电源,这样,电磁感应的电路问题就涉及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3)图像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由给定的电磁感应过程选出或画出相应的物理量的函数图像;

二是由给定的有关物理图像分析电磁感应过程,确定相关物理量。

(4)能量问题:电磁感应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过程,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是外力做功,把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感应电流在电路中受到安培力作用或通过电阻发热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阻的内能等。

思维模板

解决这四种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1)动力学问题: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感应电动势,然后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感应电流,根据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进而求出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再分析研究导体的受力情况,最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列出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求解。

(2)电路问题:明确电磁感应中的等效电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最后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求解路端电压、电功率等。

(3)图像问题:综合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安培定则等规律来分析相关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其大小和方向及在坐标系中的范围,同时注意斜率的物理意义。

(4)能量问题:应抓住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分析清楚有哪些力做功,明确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参与了相互转化,然后借助于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求解。

16.电学实验中电阻的测量问题

题型概述:该题型是高考实验的重中之重,每年必有命题,可以说高考每年所考的电学实验都会涉及电阻的测量.针对此部分的高考命题可以是测量某一定值电阻,也可以是测量电流表或电压表的内阻,还可以是测量电源的内阻等。

思维模板

测量的原理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常用方法有欧姆表法、伏安法、等效替代法、半偏法等。

高三物理必背知识点整理

1.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2.★★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Ft=mv′-mv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3.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②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③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的分量保持不变.(2)动量守恒的速度具有“四性”:①矢量性;②瞬时性;③相对性;④普适性.4.爆炸与碰撞

天津高考物理知识点 篇7

例1 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 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 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

例1 中, “络黄”“澄黄”疑为生造之词, 或者用了别字。查包括《辞海》《汉语大词典》在内的多种辞书, 均未见这两个词。句中“褐黄”虽亦未见辞书收录, 但似乎可以“望文生训”———根据词形意会其义:“褐”指像栗子皮的颜色, “褐黄”便指“褐”“黄”调和之色, 或偏向褐色的黄色。然而“络黄”“澄黄”, 即便“望文”, 亦难“生训”:“络”有“网状的东西”“用网状物兜住”“缠绕”等义, “络黄”的“络”与何义有关?“澄”有“ (水) 很清”“使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使清明, 使清楚”等义, “澄黄”的“澄”与何义有关?实在令人费解!

辞书上查不到“络黄”和“澄黄”, 却可看到“铬黄”和“橙黄”———媒体上经常把“铬黄”误写成“络黄” (“铬”较为冷僻, 其形与“络”相近) , 把“橙黄”误写成“澄黄” (除“橙”“澄”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外, 还可能是由于受了叠音词“黄澄澄”的影响) 。“铬黄”, 《辞海》注:“也叫‘铅铬黄’。一种黄色颜料……色光随制备条件和铅含量而异, 从柠檬黄至深黄色……”例1 中的“络黄”是否也是“铬黄”之误呢?其实改为“铬黄”, 还是有问题:“铬黄”是一种颜料———颜料是用来着色的物质, 可不同于颜色 (色彩) ;况且如《辞海》所注, “铬黄”的“色光”是不确定的, “随制备条件和铅含量而异, 从柠檬黄至深黄色”。再说, 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追求通俗、生动, 而“铬黄”太“专业”, 不能给人“直观”的印象。“橙黄”则不同, 这是个常用词, 且可望形求义, 一目了然———“像橙子那样黄里带红的颜色”。句中使用该词“摹色”, 既通俗易懂, 又生动形象。

例2 此时, 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 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

例2 中, “田畔”误用, 概念不明。“田畔”在整个文本中共出现8 次, 似乎都是当作“田地”“田块”“畦田”之类来使用的 (参见例4) 。其实, “田畔”应指“田界, 田边”;“畔”的本义是“土地的界限”, 引申义有“旁边, 附近”等。《汉书·召信臣传》:“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 刻石立于田畔, 以防纷争。”巴金《鸟的天堂》:“在河边田畔的小径里有几棵荔枝树。”这两个句子中的“田畔”显然指“田界”或“田边”。而例2 中“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所描述的不可能是“田界”或“田边”。

例2 中“递接”未见辞书收录, 而现实语用中多用来表示“传递接受”的意思 (如:要重视递接物品的礼仪) , 可此义在句中显然讲不通。也许作者使用这个词语是想表达“依次连接”的意思 (递:顺次, 依次;接:连接) , 果真如此, “递接”前面再用“依次”, 又有重复之嫌。不妨把“依次递接”改为“依次连接”“依次相连”之类的说法。

例3 正是清明时节, 梯田已开始灌水, 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 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

例4 田畔蓄满水后, 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 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

例3 中“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是“咕嘟咕嘟的流水声”与“流水箜箜作响”杂糅而成的。“作响”是发出响声的意思, “作响”的应是“流水”而非“流水声”。在同一小句里摹写同一种声音, 却前后使用两个不同的拟声词———“咕嘟咕嘟”“箜箜”, 不仅有堆砌之嫌, 而且自相矛盾, 后面的“节律均匀”之说亦失去着落。

例4 中“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存在结构混乱、语义重复、搭配不当等毛病。“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本已结构完整, 可又在后面加上状态 (情态) 补语“ (得) 晃眼”。按汉语讲究结构上的对称与均衡的表达习惯, “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一般理解为:“平展展”和“亮汪汪”构成并列成分, 它们共带补语“ (得) 晃眼”。可是从语义搭配上看, “亮 (汪汪) 得晃眼”讲得通, “平 (展展) 得晃眼”则很勉强。更关键的是, “平展展”和“亮汪汪”都是带有叠音后缀的状态词。状态词既具形象性, 又含程度义, 而状态补语往往也兼有形象性和程度义, 因此状态词后面不宜再带状态补语。齐沪扬《现代汉语》 (商务印书馆) 明确指出:“状态形容词如‘红通通、笔直’等”“不能带情态补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 (商务印书馆) , 沈阳、郭锐《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等权威教材都把不能带补语 (不限于状态补语) 列为状态词的语法特点之一。例4 的简便改法有三种:一是删去“得晃眼”;二是删去“汪汪” (顿号最好改为逗号) ;三是在“亮汪汪”后用逗号断开, 再在“得晃眼”前补一“亮”字。

例5 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 用锄头镰刀和汗水, 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 挖去乱石拣尽杂砾, 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 经年累月日复一日, 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

例6 恍然, 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 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

这两例都存在词语并列不当、表达不合逻辑的问题。例5 中的“灌木”与“荆棘”存在属种关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荆棘”的解释为:“泛指山野丛生的多刺的小灌木。”可见“荆棘”属于“灌木”。属种概念一般不宜并列使用。例6 把“泉眼溪流”“雾气雨水”举为“水源”是合理的, 但是把“林木蓄水”也举为“水源”则有点说不通。“林木”对“水源”具有保持作用, 可减少其流失, 但它本身不能生出水或带来水。况且“泉眼溪流”“雾气雨水”都是典型的名词性短语, 而“林木蓄水”习惯上理解为主谓短语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给“蓄水”提供动词义) , 它们所指对象本质上是不同类的。因此, 无论从语义还是语法上看, 它们都是不适合并列在一起的。

例7 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 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 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 浅唱低吟……

例7 中, “阡陌”指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阡陌纵横”不能与“婀娜多姿”一起修饰形容“线条”, 可以说“线条婀娜多姿”, 但不能说“线条阡陌纵横”。“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 对同一本体连设两喻, 而中间未用逗号隔开, 孤立地看能加快节奏、增强语势, 但联系分列前后的两个“喻解” (相似点) , 便觉牵连不断、纠缠不清。其实两个“喻解”是不能为两个喻体所共有的。第二个比喻也是通感———以听觉喻视觉, 颇有艺术张力, 可“旋律”之前加上“无声”, 有点煞风景。“浅唱低吟”, 意思是轻轻唱歌、低声吟咏, 一般形容安乐自适的样子。句中描写“线条”, 是拟人用法, 但同时作为第二喻的“喻解”, 与喻体“旋律”照应失严。综上, 例7 试改为:那纵横交错婀娜多姿的线条, 似行云流水洒脱流畅, 亦如婉转轻盈的旋律在空谷中传扬……

例8 那一刻, 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 人工天不知!

例8 所称的“俗语”其实并非真的俗语。俗语, 也称俗话, 是指民间流行的、通俗而语意警醒或诙谐生动的定型语句, 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例如“打着灯笼也难找”“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查阅资料, “天工人可代, 人工天不知”源自郭沫若的一首诗。1959 年, 郭沫若参观广州陈家祠 (陈氏书院) , 有感而发, 赋诗一首:“天工人可代, 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 胜读十年书。”诗中原句不是“人工天不知”, 而是“人工天不如” (“如”“书”押韵) 。本是文人、名人诗句, 至今尚未“入俗”, 知道的、会用的人并不多。况且窜改一字, 两相比较, 还是原句用“如”字更准确, 更有意韵。

上述只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此外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 (包括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 , 限于篇幅, 不再列举分析。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 “不能要求作家写的东西跟普通人说话一模一样, 不许稍微特殊一些”, “但是作家语言特殊要特殊得好, 特殊得美才对”。[1]文学作品为了追求特定的审美效果, 常常突破语言常规, 但是考察上述语例的具体语境, 似乎都不属此类。就文学本性而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创作是作家运用语言反映和再现社会生活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活动。在这种创作中, 作家是以语言为中介同社会进行对话、交流的, 那么实现这种对话、交流的起码条件就是作家的语言要让人看得懂、听得懂, 让人能够理解, 领会接受。字词乱用、语句不通、行文晦涩、表意不明, 影响人们理解领会, 审美价值自然也要打折扣。

叶圣陶先生曾就教材选文的问题谈过他的主张:“选定之文, 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 非过为挑剔, 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 期于文质兼美, 则文中疏漏之处, 自当为之修补润色。”顾之川先生在《试述语文教科书的语言规范问题》 一文中指出:“语文教科书中的言语材料必须是正确的、规范的, 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足以作为语言表达和语言应用的典范, 有助促进民族共同语的正确传承和健康发展。”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 (包括文学作品) 在语言文字方面向来要求严格, 入编的文章 (包括名家作品) 大都经过作者的再次加工或编者的修改润色, 类似于上述语例的种种问题在课文中是难以藏身的。高考阅读题文本语言文字规范性要求不应次于教科书中的课文。王尚文先生曾惊呼“语文试题竟也有语文品质方面的瑕疵”。他在2014年高考多套语文试卷阅读题中举出“数例语句不通之处”, 指出命题者“失察”。他说, “在我的心目中, 高考试卷有它的严肃性甚至神圣性”。[2]“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甚至愚以为, 高考阅读题文本语言文字失范, 不仅仅有损于高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而且也有损于语文课程的形象和尊严;不仅仅影响当届考生、当届高考, 而且将长久影响未来的考生、未来的教学———高考真题, 在平常教学中, 尤其在高考复习中, 往往被奉若神明, 作为典型例题, 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无可比拟。因此, 高考阅读题文本语言文字失范现象不容小觑!

摘要: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所取文本, 应当力求文质兼美, 起码得文从字顺, 没有明显的语用失误。然而, 2015年天津卷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云和梯田》中存在不少语用瑕疵, 涉及字词、语法、逻辑、修辞等不同方面。高考阅读题文本语言文字失范, 不仅有损于高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而且也有损于语文课程的形象和尊严;不仅影响当届考生、当届高考, 而且将长久影响未来的考生、未来的教学。

关键词: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语言规范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文学语言不规范现象的三个原因[J].语文建设, 1992 (4) :26.

研究节气知识,制作天津七十二候 篇8

在古代,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及由其衍生出的七十二候。为了让孩子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到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了解到天文、地理、生物等各个学科是相互关联、统一的整体,从制作身边七十二候的角度看到生态的变化,从而建立主人翁意识,热爱大自然,关心生态发展变化,我们在学校中开展了“研究节气知识,制作天津七十二候”的科普活动。该活动有利于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具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

方案的目标及活动参与人

◇全体学生会背二十四节气歌及部分有关节气的诗歌,了解农历日期,知道农历日期与公历日期的来历与差别,了解每个节气的时间,以及相应的风俗和部分物候知识。部分学生知道二十四节气代表的天文学原理。

◇全体学生能够自主搜集关于节气和物候的知识,具备观察周围物候的能力。部分学生能够组织开展活动,能分析搜集的资料,提出假设,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掌握基本的古文理解能力。

◇全体学生通过了解节气知识,明白身边的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统一的整体;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部分学生能通过活动体会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建立全面的环保意识。

◇参与活动的是军粮城小学全校800名师生,以科技小组的30名学生为核心。低年级学生年纪较小,科学知识、参与实验的能力有限,以了解知识,增加科学兴趣为主。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作为活动的主体,经历参与全过程,了解科学原理。

活动内容

在全校范围内播放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开展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多项活动,通过天文节气特别课程的深入,使全校师生对节气和物候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选拔科技小组成员,研究物候的相关知识,设立七十二候发现平台,建立适合于天津当地的自然历,即天津的七十二候。

活动过程和步骤

宣传、了解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

利用校园电视台,在全校范围内播放介绍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动画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初步概念,让孩子们知道二十四个节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德育处布置与视频相配套的德育作业,让孩子们写一写通过视频了解到的节气知识,对节气还有哪些想了解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相关感受。

学习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学的关系

◇在校本课程中介绍二十四节气划分依据、原理、名称由来。

◇根据讲述的知识,现场指导学生制作太阳、黄道、地球的立体模型;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对应的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处在黄道上的位置。

◇指导学生在校观星,找出当晚的星座,根据地球自转的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估算天亮时太阳在哪个星座。还可预测相邻的节气太阳所处的位置。

◇回家观测作业:要求同学找一个晴天的晚上观察并记录北斗七星在不同时间段的位置和“勺柄”的指向。

开展节气知识小达人活动,进行活动表彰总结。

◇一二年级背诵二十四节气歌,知道诗歌的意思。

◇三四年级搜集与节气相关的诗歌,进行节气诗歌背诵比赛。

◇五六年级开展节气知识擂台赛等活动,提供关于节气的诗歌题目(从三四年级的诗歌比赛中选出),提问相关的节气知识,以及在此节气中,会产生的物候变化,初步了解七十二候。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将全校活动变为小组活动。

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在学校橱窗里制作一个可擦写的表格。每到一个节气,科技小组的孩子们就在表格中填写上节气名称、对应的物候和解释。

◇每个节气过后,科技小组的孩子们要分析数据,哪些物候观察不到了,又有哪些新的物候出现,总结数据并思考相关的原因。

◇询问家长小时候的相关生活经历,了解人们切实感觉到的环境变化。画出爷爷、爸爸和我三代人当地居住环境的变化与变迁的图片。邀请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讲讲华北地区气候的变迁。

◇将我们的数据成果做成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七十二候资料,并将其送给气象台、博物馆和政府有关部门,让大家关注生态变化,爱护大自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有关保护生态的环保活动,并将此活动带入社区。展览1年来孩子们的绘画数据成果,供大家学习欣赏。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活动历时时间较长,需要1整年的时间,孩子们有可能产生厌倦的情绪。对此可根据情况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励孩子们活动的热情。教师要多鼓励孩子,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可以与作文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在观察物候的过程中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定期进行相关的作文评比;可以与科学课程中相关动植物的知识进行联系学习,方便教师指导及活动的开展。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我家有几口人》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某工程工程投资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