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1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工作正在不断进行体制和模式的改革,高职院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不断规模得到了提升,在教学内容上也在不断改进,过快的发展趋势难免出现了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需要不断兼顾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人文素养和思想上都存在这一定的缺陷,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填充和完善。只有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进而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以后进入到工作岗位上也会具有适应岗位的能力,不段提升自身的素质。另外,现如今的高职学生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还没有完全理解,受到严重的局限性。另外,不同学科的学生也应该对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等进行掌握,这是提升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则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一知半解,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拓展狭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对于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利用也会产生严重的阻碍现象,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

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课堂教育方式为主,逐渐将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融入到其中。进而以开设人文选修课的方式为主,将专业学科和人文教育学科相互融合,促进人文教育水品的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们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式相结合,进而形成综合性的思维。其中包括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类的专业课程为主。将这些学科深入到理工科的教学中,同时也可以将自然科学的相关课程渗入到文科学生的课堂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学生们整体学科的联系,进而促进社会的长足发展。另外,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对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构成进行改进,进行合理配置是提升学生们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

2.2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

校园文化建设最能够表现学生和教师思想和素质的方式,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将现代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当然也会涉及到人文精神作为养料。是多种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达到标准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能够不断陶冶情操,是培养学生们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2.3深化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既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重建人文精神,既应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华,诸如以民为本、仁爱、信义、平衡和谐、见贤思齐、自省、修身、慎独、谦让礼仪等等,又应注入现代意识,诸如人格独立、思想解放、自由平等、以人为本、博爱宽容、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人文学科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恰恰是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根基。然而,人文学科对于积聚社会资本,提高文化竞争力,以及培养公民的精神价值观等方面作用却不是自明的,它需要不断地进行强调和推动。

3.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的,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但是,我们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另外一个目标,也是根本性的目标,就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这就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所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高职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因此,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3)良好的人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4.结语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人文素养教育

近年来,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较短, 人文素养教育建设反而显得落后,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之后, 各种学科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这些挑战与机遇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高职院校绝不能再仅仅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 还要培养承担社会职能的全面人才, 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的人才, 培养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的人才, 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应从提高教师和学生人文素养两方面入手。

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 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师德建设不单纯是个人的品质问题, 它关系到一代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 也关系到中国文化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未来。但是, 历经时代的变迁, 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逐步地世俗化, 这种趋势使得大学教师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知识分子, 固守人文精神境界, 追求心灵之寄托, 而日益疏于自身的修为, 在人文素养方面出现了缺失。

1. 转变观念, 坚持职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并重。

应该转变传统的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不能单纯地以就业率作为评估高职院校的标准, 专业技能也并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 而应把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 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可以通过鼓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也可以设立人文素养教育先进奖, 获奖教师在考评、职称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等。除此之外, 各高职院校还可统一设置人文素养类课程, 根据情况, 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转变高职教师的观念, 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 突出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特点, 使高职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并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有力促进者。

2. 以专业课为依托, 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目前,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其实, 完全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同时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 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利用教材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融合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重视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 还要对人文社会学科有着深切的感知和理解, 在授课过程中, 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领域, 使人文知识与专业知道相互渗透、融合, 让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的同时, 无形中也使得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3. 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 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 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 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 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 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 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 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 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4. 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 一言一行, 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 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 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 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 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 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 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 重视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学会学习, 善于读书, 研修人文经典, 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 提高文化底蕴, 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 潜心钻研, 充实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 教学上, 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 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才能培养适合时代发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 重建教育理念, 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 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 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 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性功能。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 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性功能, 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 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 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 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 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 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 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 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 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 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 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 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 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 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 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 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 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 (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 、行为文化 (校风、教风、班风) 、制度文化 (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 、精神文化 (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 。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 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针对人文课程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体制。

只有从制度上给予促进和保障,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文素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 应该对人文类课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目前各所高校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考评体制基本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确定, 而且多以开卷或老师划定范围形式, 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 它既不是选择题, 也不是问答题, 这种考评体制显然难以真正地评估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建立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考评机制既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又可以自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也就是说, 对学生人文课程的评价, 不仅只停留在考核其掌握或接受人文课程的程度, 还应把学生的实际行为等纳入进考评体制中。这一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2) 考评应将平时表现占到一个重要位置, 改变单纯的期末考试的考试形式和内容, 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课, 单纯地看书, 到课程结束的时候, 知识还只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 所以应该将平时表现纳入考评机制, 比如课堂上的回答问题, 欣赏某部作品后的感受, 对某一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论等; (3) 考核评价应该是多方位的, 不应将其量化、细化、固定化、程序化和模式化, 比如可以以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公益活动、文体活动、艺术表演、知识竞赛等的表现作为标准, 考评也可以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考核, 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 (4) 考核和评价更应体现人文关怀, 不应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 比如上课方式既可以必修, 也可以是选修或辅修, 考试方式既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实践活动, 最终的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分数。

总而言之, 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应该是厚重丰满的, 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传统道德观念都应从教师身上得到彰显和传播, 人文精神的博大和美好也应从教师身上得以展示与演绎。社会和高职院校应该为人文素养的传递提供制度保障, 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弘扬人文精神, 以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平.高职生应努力提高人文素养[A]//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1.

[2]李志友.谈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5, (30) .

[3]王珍.职业教育要关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02) .

[4]单铭磊, 袁宇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评述[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7) .

[5]沈汉达.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职教论坛, 2008, (17) .

[6]王一丁.新时期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

[7]范格劫.论现代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与人文精神的构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8]黄丽.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曲宏明.学术研究应当具备的精神——献给教师节的思考[J], 辽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03) .

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 篇3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数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加强对高职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把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应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外,还应具备以人文素质为支撑的其他素质。从目前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这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实践证明,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仅仅掌握某方面技能是不够的,在人格方面应该是健全的。

二、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其原因

1.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一是人文知识缺乏。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普遍欠缺,语文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写作业时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写不好文章的大有人在;文史哲知识贫乏,我在讲课时问道:开国大典阅兵时的武器为什么是“万国牌”的?有的学生说是买的、有的说是借的。上课讲到“九一八”、“三大改造”时,学生也是一片茫然。

二是自身修养较差。由于人文素质不高,高职学生自身修养较差,不注意文明礼貌,不注重仪表和形象,有的人喜欢说粗话和脏话,缺乏耻感,精神世界空虚;有些高职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关心他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一些学生与人发生矛盾时,埋怨对方,积极进行反击,缺乏宽容的态度和气量。

三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一些高职学生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信奉到读书是为了“找工作,多挣钱”,有的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和占有上。由于价值追求物质化,导致高职学生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人文素养缺失的根源

家庭方面的原因。许多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孩子上学就要让孩子学习教科书的内容,家长热衷于买各种练习册,认为提高学习成绩才是王道。家长认为看课外书耽误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不给孩子买人文方面的课外书。有的家长重视孩子特长的学习,认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有了“素质”。相当多的家长忽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更忽略对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

学校方面的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许多学校对学生衡量的唯一尺度是分数,关心的是有多少学生考入重点学校。为了在升学中多考一些分数,学校的课程有主科和副科之分,思想品德、历史、艺术等副科课程常常给主科让路,即使安排一些这样的课程,授课者也难有优秀骨干教师。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就使得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人文素养先天不足。

社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钱的诱惑,有些人丧失良知,见利忘义,失去了道德底线。另一方面,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增大。高职学生为了给就业增加砝码,热衷于把大量时间用在学习专业技能以及取得各种技能证书上,不在乎没有用证书来衡量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自身方面的因素。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他们人文素养不高的原因。由于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热情,他们把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应付考试。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高职学生课外对文史哲书籍的阅读少之又少,影响到他们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

1.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里的高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两部分。多数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模式,由于过分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这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这种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2.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及人文精神渗透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其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其次,开设人文社科选修课。高职院校由于学习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没有时间开设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但应开设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艺术、法律等人文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必选一两门,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业成绩中。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一定的人文知识、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第三,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专业教学要渗透人文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有意识地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改革创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品质,积极发挥专业课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3.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的发展与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一是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建一些突出人文主题的景观,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在图书馆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料,为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供便利,鼓励学生读人文书籍;二是重视校园“软文化”建设;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专题讲座、人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诵读经典、文艺演出等,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開阔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充分感受人文精神,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4.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首先,无论是公共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不断扩大自己的人文知识面,除了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教育知识外,还要加强人文知识积累。其次,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品格,不断修炼自己的德行,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感染受教育者,对学生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再次,教师要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总之,教师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要努力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加强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秀娥.构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职业基本素养[J].文教资料,2006,(31).

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培养途径论文 篇4

2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与体现

人文素养一般而言是指文化素质和文化品质,狭义上的人文素养是指道德品质、人文修养等精神内涵,而广义上的人文素养内涵更为丰富,包含知识(文学、历史、哲学等广泛的知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观察力和反应力;以及有一套系统科学的分析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能力等[3]。其中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态度、行为举止、专业教学能力等,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各品质之间不是相互分割,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2.1情感

情感作为表达情绪的一个词,在此处并不只是意指一种喜怒哀乐的情感,而是指高职教师对待自身职位和工作的情感态度。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必定对自身的教学工作有着敬仰和认真,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严谨地处理科研事务,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神圣而伟大的工作,怀着尊敬、认真负责地工作[4]。一位优秀的高职教师还应当像对待家人、朋友一样关爱尊重学生,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挥学生做事,关爱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对之予以帮助。

2.2态度

态度是指高职教师在对待与学生有关的事务以及教学事务时有着严格的自身底线和鲜明态度。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对待自身的工作态度必须是认真的,在教学时不仅要严谨还需宽严有度。教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作为高职教师还需要有着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不断学习行业最新知识,传授学生最新、最前沿的技能,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行为举止

个人修养是一个人内涵的体现,而行为举止则是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的人不仅在气质和品质上保持着优秀的水准,其行为举止也是如此,一言一行都是个人内涵、修养的体现[5]。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外,还需要时刻在日常行为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和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来引导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4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篇5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

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

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人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人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历史学科由于学生学的是过去的事。因此,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创新价值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努力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时提到了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最大限度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做出同样的判断或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因此,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由于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可衡量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这里面我又给他分为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心里 2.以正直的为人,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灵 3.以开朗活泼的性格,点亮学生的生活激情 4.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 6.用爱心,细心和耐心教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本人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到必要的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都能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得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性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及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当中来了。可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毕竟学生现在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阶段,教师的优良品质与素养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代表作用,可以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所以首先得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为,好像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数学课里的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三者共同进步,共同努力,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其自身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的东西都要通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的过程。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了这样的内因,才有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等方面,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同学不太愿意练,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我们开始就可以带他们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的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

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从亲身体会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并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达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当中来。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班级刚组建之初,积极营造温馨,平和,友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乐于融入该班级,班级的建设体现在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舆论导向上。当学生第一天走进自己的班级体的时候,应该有种归属感,温暖感。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写上“欢迎你的到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也可以制作一个照片墙,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贴上一张照片。照片下方,写上自己希望毕业时所达成的愿望。更有荣誉墙,上面贴满班级体的荣誉奖状。还有班级英雄榜,上面写满了,班上平时的大事小事,好事善事,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人性方面的亮点,并加以弘扬。

而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期中期末的学期总结中可以不以分数论座次,排名,而是以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当中的综合测评来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综合测评当中分数只占最后结果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则是包括平时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比赛,考勤,积极表现,等方面的分数,综合测评分更加全面合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特性。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学科分数,而轻视德育,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努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考量机制来引导。培养机制的形成更加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如虎添翼,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老是老师的独角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工具人”,更应该是个“社会人”。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的人。只有这样,我想才是我们让学生学习的初衷,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一等一的优秀人才。

作者:叶灵刚

时间:2016年5月4号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6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养,提升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持续发展和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新时代下的人才竞争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综合竞争, 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素养”的解释如下:“人文”, 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 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思想修养等的总合。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可知,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此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具体说来, 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之内化为气质、修养和人格, 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个有良知的人, 一个有修养的人。

二、英语教学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掌握语言基本技能, 更是一个了解文化、提高素养、拓展思维的过程。学习外国语言, 掌握其技能, 了解其文化, 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更频繁地接触和体验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而言, 英语教学更是一个跨文化底蕴积累与升华的过程, 是一个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要运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 仅仅掌握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还要了解这种语言所附着的文化知识, 因此, 英语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性, 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此类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 促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而言, 它不是只为语言教学而教学, 或只为等级考试而教学, 而是要通过改革教学方式, 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 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 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整体国民素质, 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 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 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语言的确具有交流功能, 但交流并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 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掌握一种工具, 更是改变他们生活与思考的方式。英语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人、心胸开阔的人、关心他人的人、敢于冒险和均衡发展的人, 这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全吻合。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及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 许多职业院校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 并在课堂教学和各种考试的辅导培训上加大投入, 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工作技能教育, 而忽视了与人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缺失必将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有知识缺文化、有智商缺人性、有教育缺教养的问题。因此, 人文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和优先地位。

人文素养已成为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长久以来, 人文素养培养的任务总是落在语文学科上, 多年来, 我国的人文教育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缺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的目标, 英语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一门学科, 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任务, 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片面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 忽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教育, 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包括一些批评, 这是因为英语教育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现在需要做的是通过进一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而不是所谓的给英语教育“降温”。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 转变教师角色,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使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即具有人文素养的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因此, 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而且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 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 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由教学中的决定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营造民主、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留出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 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坚信每一位高职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 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时刻体会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与关怀, 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古语云:“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在情感上信赖老师, 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从而有效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二) 利用课本资源, 注重文化渗透, 拓宽学生视野。

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 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充实与提高。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本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创造学习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蕴含在教材文化背景中的人文内涵, 在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 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提升其综合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自身英语水平不高, 但是这并不等同于他们不必了解外国文学名著或外文读物。高职学生可以阅读中文的和英文的文学名著, 既了解本国的文学知识, 又学到很多西方文学知识, 对于提高他们的自身素养很有帮助, 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重构

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公民教育意义上的人文素养,主要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就大学生而言,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本化的进程加快,加快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已成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1.人文知识的缺失,导致文化素养较差。一段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许多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远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大学生对阅读中外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反应冷淡,而对英语、计算机等考级非常热衷。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多了一块就业的敲门砖。事实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辩证统一的。人的能力发展总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思维、推理、论证和创造,而能力又是进一步汲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人文知识可以内化为做人处世的能力,可以积淀为内在的文化素养。一名大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更不要说有大的发展了。

2.非专业知识浅薄,导致自身的工具化。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认为,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学生,如果不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构建,就会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整体状况差,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如果我们从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良好的“工具人”或“机器人”。为了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专家们所批评的“工具人”,我们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3.缺乏人文精神,导致人格上的缺陷。人格是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而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因此,提高人文素质是培养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无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甚至直接导致学生人格上的缺陷。首先,造成人格境界低下。有些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常常感到无所事事、生活乏味、情绪消沉。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条件不足;他们祟尚实现自我,但无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表现自己,但常暴露出浅陋与无知;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当然,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教育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导致科学技术的滥用。我们希望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但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应当有高尚的人格,研究科学技术要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作为根基,否则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可能被滥用,甚至用于实现个人野心,给人类带来灾难。2004年6月以删除电脑c盘下的所有数据,造成系统崩溃为目的的“大学生杀手(Trojan.Unfair.B)病毒”大范围爆发,这些以控制、破坏他人电脑为目的的恶意病毒竟然都是在校大学生的“杰作”,不禁令人愕然。对科学技术的滥用,究其根源是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大专院校,丝毫不能忽略人文教育,否则的话,有可能使学生带着人格上的缺陷步入社会,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贻害无穷。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重构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杨叔子曾深刻指出:“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人文教育的落实,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一个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教育。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但是在日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品格是关键。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由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的缺失,再加上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了一些大学生价值观的庸俗化、人生目标缺失、理想信念淡薄、诚信意识失落、缺少社会责任感。以上种种都根源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上接第56页)因此,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是形成对大学生的内在教育机制。在此基础上,重视社会实践,把人文教育由课堂拓展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极其重要。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意志、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品格。

2.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离不开课堂这个神圣的地方,在课堂的知识讲授中赋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感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邓小平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注重课程教育的渗透和导向功能,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3.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素质的熏陶。校园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基地,是社会精英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突出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以及价值观的选择都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环境,以起到正確的导向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人文素养的熏陶,这是高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上一篇:职工廉洁从业心得体会下一篇:2018年注册商标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