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数据分析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手卫生数据分析(精选11篇)

手卫生数据分析 篇1

1.1、手卫生依从性较上月尚可,正确率相对下降,护理危重患者手卫生频次高,工作繁忙,手卫生重视不够。

1.2、手卫生设施配备不够完善:内二医生办公室没有洗手池,其他洗手区未及时补充干手设施。1.3、医护人员未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

2、争取做到每洗手区备齐干手设施。

3、建立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监督机制。

2、存在问题:

2.1新上岗实习医护人员院感意识相对较差,无菌观念差。2.2缺乏了解院感发生后的危害性及重要性。2.3感染小组督导和培训有待加强。

整改措施:

1、感染小组增加感染控制知识培训频次。

2、加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交叉感染。

3、不定期进行手卫生的抽查并督导。

3、存在问题:

3.1、工作忙,感染意识淡薄,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手卫生为了应付检查。

3.2、部分科室对手卫生不重视,对科室的医护人员监管不到位。

3.3、手卫生设施配置不足,手消毒剂及干手纸不能及时补充,不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

整改措施:

1、加强感染教育培训,掌握手卫生知识,提高感控意识。

2、加强科室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3、充分发挥感控小组成员积极性,对医护人员进行多元化培训,如现场提问、抽查手卫生操作等。

4、积极完善手卫生设施,及时补充手消及干手纸,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积极性。

存在问题: 1.洗手时间不够。

2.洗手方法部分步骤不规范。

3.洗手步骤不熟练,个别医护人员漏步骤。4.手消毒液有过期或配置不到位现象。5.手消毒液有过期现象。

手卫生数据分析 篇2

关键词:社区护士,手消毒,调查

多项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手上常常会携带细菌,甚至有时有耐药菌,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媒介[1]。目前,医务人员主要用普通肥皂流水洗手和用消毒剂擦手作卫生消毒以及外科洗手消毒,这是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手段之一[2]。为了解本院社区护士手部卫生的认知情况及卫生状况,找出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对社区护士手部卫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分2007年2-3月和9~10月两次进行,2~3月为突击调查,9~10月护士进行干预后调查。

采用现场调查及问卷调查两种方法相结合。

1.2现场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在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2次采样,然后将棉拭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经充分振荡洗脱,取样作活菌计数培养,计算自然菌总数.结果判定护士手细菌总数为≤10cfu/cm2。且不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1.3根据调查目的并参考有关规范,自行设计问卷项目和内容,要求护士对手卫生标准,洗手指征及洗手方法的掌握情况等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回答实际操作是否按标准执行,实话实说,并说出不能执行手卫生的原因。

2结果

2.1本院下属社区65名护士全部参与调查见表1.

表1所示:护士干预洗手前后两组成功比较,干预后一名护士工作中手受伤未参与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2干预洗手前后手卫生知识掌握及执行情况表格见表2.

干预洗手前后护士掌握手卫生知识的成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干预洗手前后护士执行手卫生知识的成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针对干预前表2~3所示存在的问题,医院护理部和院感控办组织社区护士分批到院部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重点培训手卫生知识(包括洗手指征,程序和方法,感控办制定的手卫生标准等)。每季度召开医院感染控制小组活动会议,重点解决社区存在的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每月出版医院感染通讯,加强手卫生监测,由每季监测一次改为每月监测一次。国内外大量研究均显示,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的教育培训,能改进依从性,特别是多渠道,多方位教育结合行为反馈效果更加明显[3]。增添洗手池,方便护士洗手,并在社区的所有洗手池旁均粘贴洗手指征和附文字解说的“七步洗手法”的彩色示意图。洗手设备采用感应式开关流动水装置。治疗车、护理车上配置有深圳协莱康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有保护皮肤作用的HAD-2000快速手消毒剂。多发病季节,根据工作量情况增派药房工作人员及收费员到社康工作以改善社区护士因工作量大而造成手卫生不达标的情况。

3讨论

卫生部的统计表明,每年我国都有近400万人次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导致数以百亿计的经济损失。而控制医院感染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做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工作,由医务人员的手导致医院感染已成为不能忽视的现实。只有医务人员将手卫生工作做好了,才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所以说,手卫生事小,但意义不小。控制前,本院去年新开五家社区健康卫生服务中心(简称社区),同时老社区扩大,新聘护士18名,老的社区护士也因工作原因,未统一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较差,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有限,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认为接触病人前手不脏,没污染,不需要洗手,根本没意识到从病人脏的部位到干净的部位要洗手和直接接触病人无生命的物体(包括医疗器械)前要洗手。没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仅仅洗手掌和手背。部分新开社区因病人数不多,工作量相对较少,配备医务工作人员较少,社区护士集挂号,收费,发药,治疗,护理,甚至清洁工作等多项工作于一身,接触病人次数较多,故认为接触病人前后均洗手较难做到。本医院社区护士每天平均接触病人次数为136次,如果每次洗手,有护士认为洗手次数太多,损伤皮肤,同时洗手浪费时间影响工作效率,而不愿意洗手。尤其在疾病多发季节,病人增多时,护士工作量加大,时间紧,更是来不及洗手,洗手时间未达到15秒以上,达不到要求。给病人做同种治疗、护理时或为同一病人做多项操作时(同一病人做皮试,静脉点滴与雾化时),没顾上洗手。社区洗手设施不到位,如洗手池不够,没有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装置,热气干手机,一次性擦手纸巾,多人共用擦手毛巾等。治疗、护理后洗手为100%,操作前洗手少,说明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强,对病人保护意识不够。日常工作时,护士洗手率(实际洗手次数/标准洗手次数)一般波动在17%~75%[3]。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来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多为首诊,病因不明,有传染病病人存在的可能。如护士不注意手卫生,极易造成医院内感染发生,甚至暴发。医务人员手污染率高达50%[4],由于医务人员手传播病毒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5]。操作前不洗手的危害可想而知。本院护理部和感控办共同干预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社区护士医院感染知识全员培训及定期培训,有报道认为,连续3个月的培训,实地指导,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率可从50%上升到90%[5]。粘帖洗手指征和七步法洗手彩图于洗手池旁,配置对皮肤刺激性小的快速手消毒液于治疗、护理车旁,洗手设备采用感应式洗手装置。让病人主动参与改进护士手消毒中去,鼓励病人询问护士是否做到手消毒,从而起到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洗手率。定期检查,随时抽查医院感染执行(包括手卫生)情况,做好信息反馈,进行手卫生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收效明显.本院社区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并自觉采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操作前、后及接触病人前、后洗手率大为提高。自控制以来,本院所属社区未发生因护士手卫生原因造成医院内感染的病例。

参考文献

[1]刑红霞,武连英,宁赤凌,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

[2]谭琳玲,李亚洁,李英.将感染控制在“手”中,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7:398.

[3]Larson E,Mcy K,Foglia A,et al.handwashing practices and resistane and density of bacterial hand on two pediatrie anuts in lima peru[J].Am J infent control,1992,20:65-72.

[4]王会书,吴守彩.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0(22):55.

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 篇3

摘 要 目的:了解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洗手效果,保障医疗安全和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37名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进行调查,并以取样后细菌培养的方式监测洗手效果。结果:工勤人员中51.35%接受过手卫生培训,24.32%掌握“六步”洗手法,64.86%洗手后用工作服擦干。接触患者后的洗手率为37.84%,接触患者物品及科室物品后洗手率为24.32%,72.97%的工勤人员认为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需戴手套,67.57%认为手有伤口时需要采取保护措施。洗手合格率:导医员87.50%,标本收送员50.00%,卫生保健员26.09%,救护车司机为25.00%。结论:工勤人员对手卫生认知程度较低和洗手依从性较差,应加强培训,提高洗手率和洗手合格率。

关键词 工勤人员 手卫生 医院感染 洗手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93

工勤人员与医护工作存在密切联系,是医护工作的辅助,工作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接送患者、收送检验标本、清洁环境、处理污物等工作时,直接或间接地与患者或患者物品接触,使他们的手成为细菌的携带者与疾病传播者[1]。本文旨了解工勤人员手

卫生情况,以此探讨相应对策。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月,我院床位数357张,工勤人员37名,包括导医员8名,保洁员23名,检验标本收送员2名,救护车司机4名,男5名,女32名;年龄20~60(37.12±10.91)岁,平均36.50岁,工作年限0.75~16(4.83±6.02)年,平均3.50年。

方法:①问卷调查。采用自制开放式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手卫生知识和手卫生状况。由感染办公室工作人员统一发放,由被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回收率100%。②细菌培养。被检验人员洗手后五指并拢,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双手曲面,从指根到指尖往返涂擦2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下棉拭子头放入含10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内送验,标本置于37℃恒温孵箱,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进行菌落计数。按照卫生部《消毒管理规范》(试行)要求,普通病房医护人员手部菌落数以≤10cfu/cm2 为合格[2]

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及检测结果,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及现状:见表1。

洗手后检测效果:不同职别工勤人员洗手后细菌培养,菌落计数结果,见表2。

讨 论

在日常生活中手与外界接触频繁,手部皮肤的细菌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较身体其他部位多。因此,洗手是阻断病原体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方法[3]。医务人员手部带菌已普遍引起重视,而工勤人员手卫生管理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缺少系统的卫生训练[4],其洗手的依从性容易出现疏漏。因此规范工勤人员洗手方法,保证洗手效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实施教育宣传,普及手卫生知识:表1结果显示,当前工勤人员缺乏手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而有效的培训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采取讲座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及手消毒方法,由专业人员现场示范,指导演练、模拟,并反复强化,不定期地督导检查,达到人人掌握,规范其洗手行为,改善其洗手现状,提高手卫生意识。

加强岗前培训,强化自我保护:表2结果显示,各类工勤人员中,导医员的洗手合格率最高。原因可能为导医员均为中专护士,无菌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洗手频率高、方法规范,手污染程度轻。而标本收送员、保洁员、救护车司机均为临时聘用的非专业工勤人员,缺乏消毒隔离专业意识,虽经岗前培训,但由于长期不良习惯及观念上对规范洗手的不认同,且对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手卫生知识淡薄,工作中常不能按要求洗手,或用工作服擦手,故洗手合格率低。又由于保洁员的手,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污染严重的物品,无形中把自己的手变成了微生物的直接载体,造成交叉感染。上岗前对他们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从基本的消毒液配制、消毒灭菌观念、处理感染性垃圾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个人、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

改善洗手设施,增强感染防护: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对预防医院感染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已充分认识手卫生状况对于减少耐药菌交叉感染的作用[5]。而工勤人员受专业文化水平的制约,在这方面的认知能力较差,不仅不重视手卫生与隔离消毒,而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日常工作需频繁接触患者及污染物品,不仅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也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表1显示,工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应引起高度重视,应将工勤人员纳入医院感染专业化管理。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洗手是双向防护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增加洗手设施的投入,增设洗手水槽、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纸巾等。

加大考核管理力度,重视结果反馈: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不定期督查,考核配制的消毒液浓度是否合格,每月对其手和擦拭过的物体表面及洗手前、后进行微生物检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并与考核挂钩。严格有效的管理不仅给医院带来清洁舒适的环境,更成为医务人员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 尤忻,胡文娟,徐燕.不同消毒剂对工勤人员手消毒效果的比较.护理管理杂志,2005,5(10):30-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管理规范.

3 李颖,武迎红,张丽洁.门诊患者手卫生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05-307.

4 王临冬,刘翠芹.加强清洁卫生工作监管、预防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杂志,2005,5(5):42-43.

手卫生数据分析 篇4

手卫生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经济性、有效性和重要性大家都已经熟识。但是如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却是一个难题,全球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者们都在尝试和验证各种提升手卫生依从性的方法与措施,到底哪些是有效的?2015年发表在BMJ上的一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纳入了41项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进行了分析,文中证实了以下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1改善手卫生设施配置充足的流动水洗手池、皂液和干手设施,并且增加速干手消毒剂的放置点,让手卫生设施更加可及和便利。2培训与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手卫生培训,让他们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和手卫生的正确方法。3依从性监测与反馈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与监测,并且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给医务人员。4工作场所的提示用多种形式提醒医务人员手卫生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实施手卫生,例如张贴海报、医务人员互相提醒等多种形式。5营造医院患者安全的氛围通过开展活动、健全制度等多种措施强调手卫生和患者安全的重要性,让置身其中的医务人员自觉重视手卫生,执行手卫生。6设立目标设立恰当的手卫生依从性目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标。7奖励与激励通过设立奖项和奖金来表彰手卫生工作优秀的部门和个人。8建立问责制建立手卫生的问责制,对手卫生依从性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问责。

以上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措施都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它们并不是单独实施的,WHO提出的手卫生推进措施涵盖了其中前5项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应该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结选择适合自己医院的措施。原文Comparative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hand hygiene in hospit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文献检索:姚希翻译编制:姚希 审

手卫生知识 篇5

我们为何要洗手?

一个人身体上的细菌数超过全中国的人口数。用过水龙头后,接触部位皮肤上每平方厘米可以有35,000个细菌办公场所的桌面上,每平方英寸面积的细菌可以超过3,000个。

一些病毒可以在干燥光滑物体表面存活20分钟以上。一些病毒可以飞沫形式在空气中传播。诸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可以在门把手、电脑键盘和桌子表面等存活2小时以上。许多细菌每20分钟就可以繁殖一代。中午12点三明治上的5个细菌,在适宜的环境下,到当天晚上7点,可以增殖到1千万个,三天后若无细菌死亡,则其可以布满整个地球。

在纷繁的医疗、护理工作中,许多工作都是由手完成的,因此医务人员手上各种细菌的数量往往比其他人群多,手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相当严重。医院感染大部分为接触性传染,医护人员的手为病原菌重要的传播媒介,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洗手是解决医护人员手污染、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手段。

您会正确洗手吗?

洗手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许多人在洗手时,只是简单快速的搓洗一下手心、手背,就以为已经完成任务,而右图所示的阴影部分往往会被遗漏。

正确的洗手应遵循以下步骤:  如果您使用流动水+皂液洗手:

小提示:

 图示中第2-7步即为我们常说的六步洗手法,如果加上搓洗手腕即为七 步洗手法。

 洗手法不必拘泥于顺序,但要求每步必须做到。 请记住七步洗手法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如果您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非触摸式水龙头请用肘或感应开关水龙头,如为触摸式水龙头,关水龙头时,请记得冲洗水龙头,并用擦手纸巾包裹关闭开关,以避免双手洗净之后又再次污染。此外,洗手前最好脱下手表或戒指,这些部分容易藏污纳垢。擦手一定不要用公用毛巾或工作服,应使用个人专用毛巾、一次性纸巾擦干或用干手器烘干。万一身边缺乏毛巾或纸巾,又没有干手器,自动“风干”也不错。

何时应该洗手

 《WHO医疗活动中手卫生指南(2005年最新版)》中手卫生的指征: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2、摘手套后;

3、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

4、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5、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6、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年)》中手卫生的指征: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 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手卫生5个重要时刻: 请您记住二前三后、把好五关。二前:接触患者前、行无菌操作前;

三后: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用什么进行手卫生?

1、普通手清洗剂――非常有效!可以清除手上绝大多数细菌。

2、快速手消毒剂――理想产品!可以更好的清除手上的细菌,并且非常方便。但需注意,如果手部有可见污渍时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优点:  比洗手有更高的依从性  比普通洗手和用抗菌产品 洗手更有效

 比洗手对手部皮肤伤害少  比洗手和戴手套浪费少  所用时间少,作用快、不 需要水和毛巾。

你还在用固体肥皂,请立即停用固体肥皂!

您会正确佩戴手套吗?

 手套的作用

1、保护自己:当接触血液,血液制品,分泌物,排泄物(汗水除外),粘膜和不完整皮肤时,手套形成有效的保护膜,防止手部被污染。

2、保护患者: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或其它会接触病人不完整皮肤或粘膜的护理活动时,手套可以减少微生物从医护人员的手上传给病人,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在照顾不同患者时,防止微生物从一个患者或物体上传播到另一个患者身上。

 手套的使用原则

1、接触或预料到要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体液、血液等或其他污染性程度高的物质;

2、医护人员的手部皮肤有破损,而需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时;

3、医护人员接触开放性伤口或施行侵入性无菌操作时。

 手套的使用指征 清洁手套的使用指征:

1、手可能被血液、体液、患者的粘膜、分泌物所污染时应戴清洁手套。

2、工作人员接触传染患者时,做或配合胃镜、肠镜或类似检查时,应戴清洁手套。

清洁手套的选择:

1)非无菌一次性乳胶手套:采集动/静脉血、做支气管镜检查、更换湿性伤口敷料等可能发生物理性或生物性危害的职业暴露的操作中戴清洁乳胶手套;

2)一次性薄膜手套: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吸痰、收集引流标本、清倒引流瓶内引流液、更换被血液、体液及粪便污染的布类(如床单)等操作时宜戴一次性薄膜手套。

3)无菌手套的使用指征:

1、工作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

2、护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时;

3、进行进入体腔的侵入性操作时(如:插导尿管、深静脉置管术等)。

 手套使用的要求

1、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脱手套或更换手套时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当一次活动结束时,或怀疑手套破损时,以及不同的患者之间应取下手套并洗手。

4、医护人员的手部有破损时应先用防水敷料保护再戴手套或戴双层手套;

5、戴手套执行操作过程中,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6、不能戴着手套直接洗手,因为洗过的手套通透性增加,细菌更容易进入手套内;

7、一副手套只能用于一位患者,同时多项操作时,应按污染程度从轻到重,否则要更换手套后方可进行另一项操作(如:更换床单后进行静脉抽血就需更换手套);

8、使用后的一次性手套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

 戴手套能代替洗手吗?

有人认为洗手不方便,而采用戴手套代替洗手的方式。根据美国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协会(APIC)的调查,有很多关于手套质量的可变性报道:乙烯手套(薄膜手套)有4%一63%、橡胶手套有3%-52%的不可见渗透,另一方面是使用者可能在摘手套时无意中污染了手部。也就是说戴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因此不能充分地保护工作人员,也不能充分防止交叉感染,所以取下手套后应洗手或用消毒液擦手。

一位专家在一个长期护理机构中的研究发现:医护人员在应该戴手套时的实际戴手套率达到82%,但应该换手套时按要求完成的却只有16%。事实上,如不及时更换手套,戴同一副手套检查多个患者,可增加耐甲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传播机会。因此,不正确的使用手套是感染控制工作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10种情况需要洗手:

饭前饭后;便前便后;吃药之前;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接触别人之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户外运动、作业、购物之后;抱孩子之前;与患者接触后、接触过传染物品的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洗;触摸眼、口、鼻前要洗手;戴口罩前及除口罩后应洗手;接触公用物件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要洗手;从外面回家后要洗手。

正确的洗手方法:

洗手打开水龙头后,流动的水冲洗手部,应使手腕、手掌和手指充分浸湿;打上肥皂或洗涤液,均匀涂抹,搓出沫儿,让手掌、手背、手指、指缝等都沾满,然后反复搓揉双手及腕部。整个搓揉时间不应少于30秒,最后再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干净,直至手上不再有肥皂沫儿为止。一般情况下,应照此办法重复两到三遍,以保证把全部脏东西去除。触摸过传染物品的手,洗时更要严格消毒,至少应照此办法搓冲五至六遍,使“保险系数”更大一些。再用清水冲洗,冲洗时把手指尖向下,双手下垂,让水把香皂泡沫顺手指冲下,这样不会使脏水再次污染手和前臂。

三个环节不能忽视:

一是要注意清除容易沾染致病菌的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务必将其中的污垢去除。二是要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的部位,因为手上戴了戒指,会使局部形成一个藏污纳垢的“特区”,稍不注意就会使细菌“漏网”。三是注意随时清洗水龙头开关。因为洗手前开水龙头时,脏手实际上已经污染了水龙头开关。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分析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我院ICU、RICU、NICU、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的依从性监测、分析、比较。

1.2 方法

每周对每个科室监测不少于2次。每次每个科室监测不少于30min。医生、护士分表填写, 每次均不能少于20个场景。洗手时遵循统一操作中各指征不重复的原则。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

2 定义

手卫生:手卫生是洗手与手消毒的总称。洗手: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3 预期目标

手卫生依从性达到90%。

3.1 9~12月份手卫生依从性结果

见表1。总洗手率趋势见图1。

结果显示, 相比9~11月份, 12月份总手卫生依从性, 医生、护士总手卫生依从性均持续提高, 均已达到预期目标;护士的总手卫生依从性>医生。

结果显示, 所监测的四个科室12月份的手卫生依从性均稳定升高, 均已达到90%以上;ICU12月份的手卫生依从性为93.9%, 较11月份的73.5%明显提高。

3.2 12月份监测数据分析

见表3, 图3;表4, 图4。

结果显示, 在暴露于血液、体液风险时及接触患者直接范围后这2个手卫生时机时, 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偏低, 未达到期望值;其他时机医生、护士洗手依从性均已达到90%以上。

结果显示, 12月份四个监测科室的手卫生依从性均达到90%以上;12月份RICU的手卫生依从性最高。

4 小结

4.1 原因分析

12月份手卫生依从性监测, 无论是从不同的洗手时机, 还是不同科室, 医生、护士的洗手率均≥90%, 均已达到预期目标。说明手卫生持续改进试点监测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为我们下一步启动全院各科室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工作打下了基础。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较低, 这与医生长期以来的手卫生意识不强有关。ICU的手卫生依从性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依然没有达到期望值, 且与其他科室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与ICU患者数量多, 病情严重, 医护人员数量配备不到位, 医护人员过忙, 工作强度太大, 没时间洗手有关。无常温洗手设施, 在寒冷季节, 也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监测范围太小, 不能体现全院的整体洗手情况 (见图5) 。

4.2 干预措施

(1) 手卫生意识有待提高:制作手卫生宣传海报, 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 对全院所有医务人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培训, 并进行全员考试, 感染管理科不定时下科室进行督导检查, 并给与奖惩措施。 (2) 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低于护士:针对医生进行手卫生依从性培训及教育。 (3) 加床太多, 人员不足:缩短住院日, 加快床位周转, 避免加床;根据床位数配备人员。 (4) 监测范围太小, 不能体现全院水平:扩大监测范围, 自2012年起把手卫生依从性作为医院感染指控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全院进行监测。 (5) 手卫生设施尚需完善:领导重视, 完善手卫生设施, 加大手卫生的投入, 给与科室优惠政策。给医务人员配备小包装速干手消毒液, 方便医务人员使用。无常温洗手设施配置温水设施。

总之, 通过几个月监测干预, 医院将手卫生纳入医院质量考核体系, 加大对手卫生督导力度, 加强多种方式培训,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引起医院各科室重视, 明白手卫生不仅仅是为保护自己, 更重要的是保护患者, 避免交叉感染。我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了明显的提高。2012手卫生将在全院铺开监测。

参考文献

[1]蔡林, 张可, 王丽云.医务人员不同方法洗手效果的临床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1) :89-90.

[2]谢云, 陈云华, 蔡宇, 等.实习生手卫生规范培训效果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2) :293-294.

[3]江丽萍, 裘秀月.临床实习生对手卫生认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医学 (学术版) , 2007 (21) :83-84.

[4]袁咏梅, 邵苏言, 周慧珠.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改进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15) :3219.

[5]顾晓红, 洪怡.医院员工手卫生行为教育干预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8) :1617-1618.

手卫生数据分析 篇7

[关键词] 医务人员;洗手;交叉感染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115-02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控制是预防医院感染散发和流行暴发的重要环节,有资料表明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前约50%的手部细菌量平均高出标准的9.5倍,每次操作后手部带菌率高达100%[1]。而在外源性医院感染中,经手引起直接和间接性感染占首位[2,3]。随着全民医保制度在国内的实施,基层医院的工作量也日益增加,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在人员紧缺的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状况令人堪忧,手部的带菌量成为引发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强院内感染管理,我院感染控制科在2011年度对268名医护人员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手消毒前后的细菌量进行了统计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1年1~12月对我院268名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前后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手部皮肤进行随机和干预后采样。

1.2 检测方法

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 cm2),并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内振荡80次,然后取1 mL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并置37℃恒温箱中培养48 h,观察结果。

1.3 判断标准

依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4]。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合格标准应≤10 cfu/c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68名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总体不足50%,见表1。干预前、后手部细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46.8%、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5,P < 0.05)。见表2。

表1 2011年度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一般性诊疗及护理工作,手部污染严重,手卫生的执行率低于50%,如接触患者前、查房时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测量生命体征、煎药、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吸氧、吸痰、换液体等。

上午诊疗繁忙时段,手部细菌量倍增。如上午医生的集中查房、责任护士十几名患者的治疗,每次操作前后规范的手卫生在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执行,干预前后手部带菌率差别大,极大增加了医院交叉感染的机会。

洗手设施欠缺。缺乏洗手池、水池位置欠合理、距离较远;使用普通的肥皂、无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产品因控制成本而被省略;以戴手套代替洗手、洗手后干手措施多以甩干及在白大衣后部擦干。以上原因均导致洗手次数减少,手部细菌量增加,使手成为传播污染菌的直接媒介。

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在不同科室、不同工种、不同操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门诊及医技科室执行率明显低于临床科室;医生执行率低于护士;无菌操作前手卫生执行率高于无菌操作后,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率低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及脱手套后手卫生执行率低。

3.2 原因分析

3.2.1 对手卫生的认识存在偏差 主要包括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手卫生方法掌握不够[5]。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接触污染物品或传染病人才是造成患者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而事实上因手部污染造成感染传播占相当比例。2003年SARS流行期间密切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其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就是一个有力的铁证。近年来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日渐引起重视,医护人员手部及衣物的污染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此问题在基层中医院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为主的观念还没有深入到每个医护人员心中,尤其是非传染病流行季节,往往忽略了接触患者之间洗手的程序。

3.2.2 医务人员数量配备不够 尤其是护理人员,只按照固定床位配比,而实际开放床位有时甚至是固定床位的2倍,在病区走廊加满病床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治疗已相当勉强,手卫生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3.2.3 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感染控制方面,财力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陈旧,洗手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工作量要求。

3.2.4 未把手卫生与职业道德联系起来 洗手频繁易导致皮肤干燥皲裂,部分人只注意保护自己而不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接触患者后手卫生执行率明显高于接触前就体现了这一点,未考虑忽略洗手而使手部的带菌量剧增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感染的后果。

4 对策

4.1 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

广泛开展全院参与的学习活动,把手卫生培训纳入岗位及岗前培训内容,列入质量考核范围。张贴宣传资料,规范洗手程序。用流动的自来水洗手,洗手前注意清洁指甲、指尖、甲缝和指关节等部位;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注意干手方式,防止二次污染。

4.2 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将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强化经常性监督,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重点检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将手卫生监测结果反馈全院相关科室,严格推行“精确奖惩”,对手卫生执行率低的科室及监测中手部细菌数超标的个人,按规定处罚。

4.3 争取管理层的参与和支持

充分开发领导层,加强领导层对感染控制的重视,使尽可能提供便利的设施和条件。如安装足够的流动水洗手设施、配备清洁剂及干手物品、提供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3]。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改善人员短缺现象,并鼓励科室人员的带头模范作用。

4.4 改善手卫生设施

及时提供手清洁剂,用密闭式液体皂容器,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头,有效避免污染环节[6]。推广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约需20 s,且除菌率可达95.4%[7];采用多种形式的包装,如安装在墙上、放在治疗车上、个人衣兜内等,方便使用;添加干手工具,最好为一次性纸巾,避免多次重复使用。

4.5 推动计划的实施

根据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教育监督计划;制作良好手卫生习惯的宣传册,分发给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环境中张贴宣传展板或宣传画,时刻提醒医务人员;鼓励患者及家属监督医务人员手卫生,促进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8]。

[参考文献]

[1] 郝少君,刘德熙,王灵. 现代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87-188.

[2] 吴安华,李丹. 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09-912.

[3] 韦正峥,李淑英,王晖. 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及洗手液消毒效果的评价[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37-243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 2009.

[5] 周细坤,陶宏坤.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及医院感染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2588-2589.

[6] 李焕芝,毛乾国,付建国.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改进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858-1859.

[7] 习红英. ICU工作人员两种洗手效果监测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523.

[8] 唐艳琴,曾娟,杨芳琴.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与干预[J]. 现代医院,2012,12(5):154-156.

手卫生规范 篇8

1、科室应制定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2、科室应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

手消毒的指征

1.接触病人前后 2.摘除手套后 3.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4.接触病人的体液、排泄物、粘膜、破损的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5.从病人脏的部位到干净的部位

6.直接接触接近的病人无生命的物体(包括医疗器械后)

手套使用指征

清洁手套的应用指征: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

2.接触污染物品时。.无菌手套的应用指征

1.医务人员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时。2.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3.接触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的病人时。

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洗手掌 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背侧指缝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洗掌侧指缝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拇指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洗指背 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 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手卫生知识培训 篇9

答:常居菌是指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等。常居菌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2.何谓暂居菌?

答:暂居菌是指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3.何谓手卫生?

答: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4.手卫生能降低医院感染吗?

答:手卫生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因为经手接触传播,是病原微生物在医患之间的主要传播途径。不良的手部卫生是引起医源性感染、促使耐药菌传播、导致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因素。手卫生措施是标准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证患者获得高质量医疗保健的一项基本措施。清洁的手能预防疾病,挽救生命。

5.手卫生能去除手部常居菌与暂居菌吗?

答:不同的手卫生方法去除手部微生物的效果有所不同:

(1)洗手:通过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能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部分暂居菌。

(2)卫生手消毒:通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能减少手部暂居菌。

(3)外科手消毒:通过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能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并减少常居菌。

6.医疗机构应具备哪些手卫生设施?

答:医疗机构应具备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

7.在什么情况下应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答:执行手卫生时,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选择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首选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8.医务人员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

答: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9.WHO提出的“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什么?

答:“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指: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应执行手卫生。

10.如何正确地洗手?

答:洗手时,应先用流动水使双手充分浸湿;在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臂、手指和指缝;而后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最后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用干手巾或纸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一、洗手指征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指征

(一)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二)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三)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四)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五)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后。

二、洗手的方法

(一)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二)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三)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 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见图A.3。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见图A.5。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四)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三、手消毒的指征

(一)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二)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伤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等重点部门前后。

(三)接触被传染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四)双手直接为传染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五)需要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四、手卫生指征

(一)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二)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三)进行侵袭性操作前,不论是否戴手套。

(四)接触体液或排泄物、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之后。

(五)护理患者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六)接触患者周围的物品(医疗设备)之后。

五、手卫生的注意事项

(一)对于部分酒精不能杀灭的病原体,应采用流动水洗手做为手卫生的方法。

(二)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尽量选用含有护肤成分的速干手消毒液。

(三)不可用消毒盆浸泡作为医务人员的卫生手消毒方法。

病房手卫生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手卫生依从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0-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手卫生是一种最基本、最简便、最易行的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手段,是降低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为了探讨病房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我院采用院科两级手卫生检查来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抽取本院病房100名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从2013年6月-2013年12月对某医院10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其中医师44人,护士56人。通过自查与督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100名医护人员中,手卫生情况自查医生洗手依从率为80.9%,护士为89.6%,护士洗手依从率明显高于医生;不同手卫生时机依从率也明显不同:如接触病人后与接触污物后洗手依从率明显高于接触病人前、摘手套后与无菌清洁操作前;手卫生情况督查医生洗手依从率为88.9%,护士为94.3%,依从率明显高于自查。

3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原因

3.1对医院感染传播环节认识不足:大部分医务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强,只重视操作后洗手,但在接触了患者后往往忽略了洗手,没有充分意识到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

3.2 对六步洗手法的标准流程不熟悉:部分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对六步洗手法的标准流程不熟悉,不能按标准进行洗手,或时间太短,以至于手衛生不合格。

3.3对洗手指证的认知存在误区。比如有的医务人员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觉得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无需洗手;接触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前后不需洗手;医务人员在进行同类型的无菌技术或侵入性操作时,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往往忽略在处理两个病人之间洗手这一环节。往往操作前洗手率较低,而下班前、喝水和就餐前洗手率往往较高。

3.4工作繁忙是影响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因素。繁忙的工作使护理人员来不及洗手或匆匆洗手,洗手方法不规范,时间不足。

3.5 手卫生设施不够便利,从而限制了手部卫生的依从性。

4对策

4.1应加强全员培训,强化无菌观念和卫生消毒知识,提高认识,使医务人员明白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应通过洗手达到保护患者和自己不被感染的目的。要经常有针对性的开展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逐渐改变认识上的误区,从而提高洗手依从率。

4.2 推广普及六部洗手法 科室洗手池上方张贴六部洗手法示意图,由院内感染管理人员和科室质控护士专人负责,示范讲解,督导执行,使人人过关。

4.3 更新洗手设施,装备非触摸式水龙头,干手机;将洗手肥皂改为干式悬吊法,坚持流水洗手;采用消毒卫生纸巾擦手;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使医生在查房、护士在集中治疗护理时方便使用。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4.4 加强院感的环节质控 加强微生物采样监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对多次不合格者给与经济处罚,使其牢固树立规范洗手的行为。

5讨论.

手卫生数据分析 篇11

为了加强医务人员认识和重视手卫生, 促进手卫生制度的认真执行, 提高手卫生的合格率, 我院于2011年5月到2011年11月, 对100名医务人员 (医生, 护士和检验人员) 在手卫生后对手部采样并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及鉴定,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随机抽查我院医务人员100名, 其中医生38名, 护理人员42名, 检验工人员20名。

1.2 方法 58名被抽查的人员在进行了医疗各种操作后, 选用速干手消毒剂干洗手法洗手, 42名医务人员用传统的流动水六步洗手法洗手。

1.速干手消毒剂干洗手方法: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手掌心, 按流动水六步洗手方法的步骤进行揉搓, 注意保证手消毒剂完全淋抹到手部皮肤, 直至手部干燥。2.流动水六步方法:①先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②在手掌上抹肥皂或洗手液, 均匀涂抹, 搓出泡沫, 让手掌、手背、手指、指缝等都沾满肥皂泡沫, 然后反复搓揉双手及腕部;③两手心互相摩、擦;④手心、手背相互搓、揉;⑤两手交叉着洗, 清洗手指间隙;⑥在水龙头下, 将手冲洗干净。

此外, 洗手前最好脱下手表或戒指, 洗手时要注意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 因为这些部分最容易藏污纳垢。

1.3 检测方法 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的要求方法进行手部采样, 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并计数菌落数。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 医务人员手卫生菌落数标准Ⅰ、Ⅱ类区域≤5 cfu/cm2, Ⅲ类区域≤10 cfu/cm2, 同时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菌埃希菌。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务人员进行手卫后手部采样细菌学检测合格率为87.0%, 采用手卫生的方法与从事职业对手卫生合格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

注:χ2=2.07, P>0.01

注:χ2=0.25, P>0.01

3讨论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罪魁祸首, 洗手和无菌技术是阻断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导致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它也是最基本的、最廉价的、最简便易行的手段[3]。然而, 医务人员能做到自觉规范的按“六步”洗手的比例甚少, 另外洗手的时间和合理设施是做好卫生洗手的基础, 在监测中, 部分医护人员认为他们已认真洗了手, 为何手的监测仍不合格?分析其原因为:其一洗手者动作过快, 揉搓时间太少;其二为肥皂潮湿, 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引起细菌的生长繁殖, 如用潮湿的肥皂洗手, 不仅达不到初步消毒的目的, 反而会污染双手。因而影响了洗手的合格率。

速干手消毒剂能杀灭多种致病菌, 是一种高效、快速的皮肤消毒剂, 而且采用密闭、独立包装, 容器具有独特的单向出流装置, 减少了擦手这一环节, 避免了二次污染。调查结果显示, 手卫生方法与职业类型对手卫生合格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提高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手卫生执行率及执行合格率, 除强化手卫生相关知识教育外, 还应高度关注由知到行的转变过程, 加强监督监测管理力度, 切实落实手卫生制度, 提高手卫生的执行力, 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王文革, 许岩, 华楠, 手卫生在控制医务人员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护理研究, 2008, 22 (3) :8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行业标准 (WS/T313-2009) , 2009:77.

上一篇: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下一篇:英文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