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精选7篇)

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 篇1

摘 要:红色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也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满足旅游者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有积极作用。同时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改进落后文化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活动,随其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及深远的政治影响。本文通过从红色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意义、红色旅游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浅谈红色旅游发展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对红色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红色旅游;目的;现状;意义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形式,是以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历史纪念地为资源的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所凭借的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时期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它们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我国从20世纪60、70年代初期开始。就开展了一些具有红色旅游性质的瞻仰革命圣地,参观革命先烈遗址遗迹的活动。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一些重点革命老区和革命纪念地旅游设施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重大节庆活动和纪念活动。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规模。1999年江西省首次提出了红色旅游这个概念,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红色旅游开始走俏市场,成为旅游的新亮点。

二、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活动。近年来,每逢重大节假日,大量游客前往红色旅游景区参观游览。红色旅游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并带动贸工、农、交通、电信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1、各级政府重视 2005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旅游局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主要措施和实现目标作出明确规定,表明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在中央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驱动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快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步伐。不少地方党委和政府把发展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老区脱贫致富等结合起来,采取措施,加大投入,注重改进创新,强化服务意识,开展了规模宏大的促销宣传活动,增强教育基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红色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红色旅游发展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

红色旅游给老区奔小康提供了新的契机。许多革命老区把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相结合,旅游产业对当地财政的贡献大大提高。据测算,目前全国各地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旅游综合效益约为200亿元,并带动建筑、商贸、交通、电信、加工业和农业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而百业旺”的良好局面。不少地方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更加重视保护和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增加必要投入。

总体上看,红色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普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可概括如下:

(一)管理体制不顺

具体表现为一个景区(点)有着多个主管部门,部门之间互不隶属,各自为政,导致对风景区的开发思路、建设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成为制约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难题,也影响了景区所在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价值链残缺

从旅游价值链的横向看,旅游业是一个由众多子行业构成、需要各子行业协调配合的综合性产业,其基本价值链为由“食、宿、行、游、购、娱”等六个环节构成。红色旅游景区价值链表现为每个环节都较为薄弱,甚至较为短小或残缺不全,特别是在“游”、“购”、“娱”这些需求弹性较大的环节开发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由于价值链各环节增值能力弱,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在免费开放背景下失去“门票经济”优势后,经济上陷入一定困境。

(三)、资金匮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落后

红色旅游资源虽然遍布全国各地,但比较丰富的地区还都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即使在东部的一些省份,也多是在一些老、少、边、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拥有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老区,往往集老少边穷于一体。表现出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基础设施建

[2] 2 设落后,宣传促销经费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产业结构单一等一系列不发达经济形态和文化模式,从而导致缺乏自我发展机制,自我更新能力,极大地制约了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红色旅游热潮,各红色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问题凸显出来。

(四)、产品开发单一,缺乏新意,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一些红色旅游地在经营上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的展示阶段;展示内容雷同,展示方式单调、僵硬。旅游者在游览此类景点时均以参观为主,缺少参与性,停留时间不长。加上讲解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讲解技巧,讲解枯燥、乏味,很难满足游客全方位的体验要求。许多红色景点未能很好与当地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削弱了其经济利用价值。如有“英雄城”之美誉的南昌,所在红色旧址缺少秀丽的山水风景,影响了外地游客前来参观。除此以外,现行体制下造成的地域分割增加了不同区域资源整合的难度,影响了红色旅游目的地的聚集效应。

[3]

三、红色旅游发展意义

1、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宣传功能,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弘扬革命传统是新时期对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游于教,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4]。对游客而言,不仅可以欣赏祖国的山川美景,更能让英烈们的动人事迹洗涤和净化心灵,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开展有声有色的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红色旅游不仅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合,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是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国际经济学界被称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事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从东南沿海到雪域高原,从商业经济重镇到穷乡僻 3 壤,绵延曲折,逶迤万里。总体上看,这条“黄金通道”的开发关系到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亿元,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目标的实现[5]。分区域看,红色旅游是大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员约一亿人次,给革命老区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约200亿元。红色旅游带动了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老区的招商环境,扩大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比如当年红军医院旧址所在的井冈山小井村、琼崖革命根据地所在的琼海市椰子寨村,依靠红色资源迈上了小康之路。

3、发展红色旅游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契机,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近一段时间来,中国内地很多地方都在对“红色景点”进行修缮。湖南省花垣县对国立八中进行全面维修和保护。国立八中也修缮了“国立八中旧址纪念碑”。花垣县在保护修缮好花垣县第一届县委遗迹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其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总之,红色旅游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一条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最终造福于社会的良性循环之路。

四、红色旅游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明显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其客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在时间上受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影响明显,造成红色旅游市场呈现出波浪式起伏运动。其整体态势表现为:一般5年一个小高潮,10年一个中高潮,50 年和1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为一个大高潮,在一年当中,接待高潮主要集中在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市场的波动给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6]。

在人们的观念中,红色旅游景区被当作思想教育的基地,很多游客把它看作是参观、学习的地方,导致了景点的单一性。在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单一的旅游产品根本不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一些景区讲解、教育方式欠佳,加上青年人对革命年代的生活体会不深,造成景区对青年人难有吸引力。旅游者出行中大多数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就是在一次出游活动中,希望在同一线路上体验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我国现行体制下造成的地域分割增加了不同区域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难度,进一步影响了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传统旅游产品已走向成熟。与此同时,各种专项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探险旅游等。这些新兴 4 的旅游产品受到了不同年龄结构、收入结构、文化结构的旅游消费者的欢迎。红色旅游作为近年推出的新旅游形式,在旅游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其市场空间难免会遭到其它旅游形式的挤压,尤其是当政府政策作用力减小后,挤压的作用力必将增大。

五、促进红色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目前红色旅游发展形势大好,但这种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关键在于能否按照旅游规律办事,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发展。

1、发挥党史研究功能,为红色旅游提供科学依据

一方面,现在党内和社会上确实有一种现象,许多年轻干部因种种原因,对党的历史不是很熟悉,甚至很不熟悉,并且缺少必要的、严格的党性党风和党内生活的锻炼。这说明需要加强红色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警示人。另一方面,在红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牵强附会、甚至歪曲历史的现象。这就迫切要求党史研究为红色旅游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7]。

2、恰当结合,既要挖掘红色人文传统,又要体现地域历史文化脉络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必然存在生命周期问题,应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中,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首先,“红色”是其内涵,“旅游”是其承载形式。红色人文传统的主要内容就是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革命理想、革命作风等等。它有自己的价值谱系,例如崇尚牺牲奉献、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追求真理的勇气等等。这种红色人文传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曾经教化了好几代中国人,并在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其次,既然是旅游活动,就应顺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将红色资源与当地历史文化脉络整合,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3、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红色旅游的开发需要进行一定规模的投入,不是所有红色旅游景点都能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不是所有拥有红色资源的地方都适合红色旅游的开发,并且红色资源绝大多数不在城市,而是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必须防止红色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竟相攀比。一是精度开发。对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对与重大革命事件、重要革命人物相关的红色资源,对红色资源密集的区域,对开发红色资源已有相当基础、成功模式、稳定客源的地区,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红色旅游精品体系、建设红色旅游配套交通体系、建设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体系、5 建设红色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建设红色旅游产业运作体系,形成发展红色旅游的典范。二是适度开发。对于拥有一定红色资源,但区位条件较差、资源分散、不具有突出典型意义的区域只能作适度开发,而不能盲目攀比,“迎难而上”。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做好相关收集、整理工作,加强论证,而不能一味蛮干而造成资源配置不当。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据报道,随着逐渐兴起和升温的红色旅游热潮,在有些地方,一些原本不收费或者收费较低的红色旅游景点,已经打起了收门票或提价的主意。之所以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固然有发展旅游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但毋庸置疑,发挥红色旅游景点在培养人们爱国情怀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作用是更为主要和侧重的考虑。如果仅仅片面地把这些烙印着光荣历史的地方当做创收的重要来源,盲目地对景点提价,那无疑会使一部分游客因为票价的问题而止步于门外,影响红色旅游教育作用的发挥,还会让人们产生景点借红色旅游之机而大发其财的感觉。当然,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注意加强对红色旅游景点门票及价格的管理,不是说完全反对红色旅游景点收取门票或提价,只是说门票是否收取及到底如何定价,应本着合理、适当的思路来进行。既能让公众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教育,也能为景点所在地带来经济上的实惠。

5、保护与规划在先,经营开发在后

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责任感来对待红色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这是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本。开发红色旅游必须以红色为基调,这就要求在规划建设时,不能盲目照搬一般山水人文景区的建设方式,不可盲目地贪大求全,而要围绕着“红色”这个特点,体现出红色旅游的人文精神与时代背景,把爱国主义的基调融入其中,从而区别于一般山水人文景区,这才能吸引人们前来体验、游玩[8]。另外,要为服务青少年做好准备,透过吸引他们前来旅游,让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与乐相统一的思路,才会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品位与长远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雅敏.红色旅游发展走向研究Ⅱ.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8).

[2] 陈志永,李育.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5(10).[3] 刘丽艳.浅谈红色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赤峰学院学报,2011(11).[4] 尹晓颖,朱宏.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2).6 [5] 周振国,高海生等.红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谭曙辉,陈宁英,张河清.红色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2008(2).[7] 沈乔.党史研究在红色旅游中的功能取向[J].沧桑,2004,(3).

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 篇2

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导游的口述介绍, 还包括景介中涉及到的文字信息。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的恰当与否不仅影响着是否更好地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红色精神并且可以通过对原有英文资料翻译的研究, 找出其更为适用的翻译策略和改善,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译文。

1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除了Skopos, 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目的”、“意图”和“功能”等词。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手中, 因此翻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2红色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要求

译文的要求:由于红色旅游景点汉语文本的主要对象是国内外懂汉语的旅客, 因而原文更注重语言的“情感功能”, 固化红色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译文的读者是来自国外的游客, 所以译文须注重语言的“信息功能”, 通过人文知识的实用信息的传播来提升红色景点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

译文的预期读者:译文的读者是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他们的认知水平中缺乏有关汉语人文方面的知识,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并尽可能顺应译语的文化风俗习惯。

传播媒介:原文和译文的传播媒介一般是景点宣传牌板、石碑, 旅游纪念册等, 视频等, 译文应力求简洁、清晰。

3红色旅游景点介绍的特点

红色旅游景点介绍和一般的旅游景点介绍有所不同,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 红色旅游景介主要涉及革命历史事件, 人物, 时间, 地点性等真实信息, 要求译文忠实原文, 准确, 而且译文不能删除和简化原文信息;2) 红色旅游景介叙事性强, 一般没有华丽词藻的出现, 语言平实;3) 红色旅游景介涉及历史政治事件及相关的人文知识, 因此要求译者一定要对相关历史文化有较深的了解。

4红色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不当例析

目的论对翻译失误的定义是:“如果翻译的目的是实现某种服务以译文预期读者的功能, 那么任何妨碍实现该目的的翻译方法 (或结果) 就是翻译失误。” (Nord, 2001:74) 。下面以井冈山为例, 结合生活中红色旅游景点的翻译来分析其译法的欠佳与部分改善。

1) 原文中有用的信息在译文中被删除或简化

例1:因战斗十分频繁和物质生活异常艰苦, 伤病员不断增多, 不得不住到群众家里。为了改善医疗条件, 1928年10月, 红军自愿捐款1000多元, 自己动手在小井建造医院。

…Because of the frequency of battles and the short of supply, the wounded soldiers were constantly increase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dical conditions, the Red Army men donated more than 1000 silver dollars to build a hospital in Xiaojing Village in Jan, 1929. (井冈山小井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简介) 原文中讲到的“生活艰苦, 群众家里, 自己动手”被删除, 损害了译文的信息功能。而此处可以通过喜欢艰苦恶劣的条件, 如short of food, Red Army men…all by themselves.

2) 原文中用处不大的信息, 在译文中没被简化

“白酒酿成缘好客, 黄金散尽为收书”红区欢迎您! (茨坪旅游服务管理区)

“Liquor lead edge of hospitality, gold cleared to close the book”Welcome to the Red Region

原文中“白酒酿成缘好客, 黄金散尽为收书”是体现中国人好客的一句诗, 它所提供的信息和下一句一样, 翻译价值不大, 直接保留后半句Welcome to the Red!不但完整地传达了所有信息, 而且简洁明快。

3) 译文对原文中特有的文化背景或现象缺乏必要的注释

例3:1929年底, 这两幢房屋均被敌人烧毁, 仅白屋剩下一堵残墙。1960年恢复白屋时, 把残墙嵌在新墙中。1984年黄屋恢复。白屋前的“读书石”和白屋后的两棵“常青树”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In Jan, 1929, the two houses were burned down by the reactionaries, only a piece of wall in the white house was remained, when the white house was rebuilt in 1960, the remained wall was set in the new wall.The yellow house was rebuilt in 1984.The"Reading stone"in front of the white house and the"evergreen tree"behind the house were remained from the old days. (井冈山大井革命旧址简介)

原文中突然出现“读书石”和“常青树”两个历史背景, 为什么它们是历史的有力见证?译文中译者只是逐字照翻, 没有补充任何注释, 使得译文读者对这些概念的含义和重要性无从了解, 因此也损害了译文的信息功能和情感功能, 与翻译目的不符。译者应在其旁注明由来, 如evergreen tree was…..

4) 文化误区

例4:Welcome to the Red Jinggang Mountain! (井冈山--吉安高速公路)

红色在中国象征革命和英雄精神。如“红军”、“红旗”、“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在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 它大多表示残暴, 恐怖, 血腥的代名词, 如

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 red revenge血腥复仇等。译者

应顺应西方的文化习俗, 对“红色”文化的诠释更得当。

5) 译文中违背译语语言规范

例5:There many sights in Ciping:the site of the, the site of the revelutionary memorial hall, the sight of North Mountain revolutionalist tombs, the sight of Cuihu park…

(井冈山茨坪旅游服务管理区)

译文中第一句话there和many之间少了are, North Mountain revolutionalist tombs缺少属格形式。这些错误虽然很小, 但却能影响译文所要实现的预期功能, 也会影响红色旅游景区的声誉形象。这就要求译者在译文时认真谨慎, 力求每一个措辞的仔细与准确。

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 篇3

关键词:目的论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

红色旅游是具有鲜明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方式,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对外开放的力度的加大,红色旅游景点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而旅游景点外宣资料英译的重要性也逐渐彰显出来。恰当得体的译文不但能够使国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体会红色文化的魅力,更能够让中国特色文化得以传播。纵观目前河北省的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景区都配有英文翻译,译文的质量高低不同,详尽程度不同。

一、国内外红色旅游英译研究现状

国外对旅游文本的理论研究比较多,但都是基于本土的旅游和翻译现状为基础。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对中国旅游的研究感兴趣,但是红色旅游因为其中国特色而缺乏广泛的研究,相关的英译问题研究很少见诸于国外网站或报刊。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比较普遍,例如陈刚的《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金惠康的《跨文化旅游翻译》,刘建刚的《旅游资料汉译英典型资料分析》等,这些研究大多偏重翻译方法,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专门针对红色旅游的特色社会文化的传播的研究比较少。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基地、革命英雄人物或者纪念物品为载体,以弘扬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为目的特色旅游方式,是红色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景观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历史特色。自然景观国外游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但对于其中的人文主义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则完全依赖于翻译文本。因此,外宣资料的翻译首先要要以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为依据,能够和普通的旅游翻译做出区分。

首先,红色旅游文本以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因此景点介绍很少以自然风光的描述为主,而多以对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叙述性语言為主。译文也大都简洁明了,考虑到了语言受众者的理解程度。例如,国家5A级景区西柏坡是这样陈述历史的,“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后,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这是典型的记事文体,译文也平铺直述:“At the beginning of 1947, the Kuomintang troops were defeated in the all-out offensive against the Liberated Areas and put its main military strength on the offensive against Shanbei and Shandong Liberated Areas instead.”在翻译中译者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能够比较好的传达原文的意思。 其次,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人名和地名等频繁出现,例如“毛泽东”、“任弼时”、“中央政策研究室”等,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到客观真实,还要充分考虑到历史和政治背景。另外引经据典较多,中华特色文化用语较多,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名言警句和典故也非常多。最后和西方的旅游词相比有更多的评述性的语言,往往进行比较夸张的情感描述或者咏叹,以此来吸引游客的兴趣,引起游客的共鸣。

三、翻译目的论及其指导意义

在众多翻译理论和流派当中,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Hans- Josef Vermeer)所提出的。他认为翻译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语言学范畴内,而应该和人类行为学结合起来,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而任何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因此翻译的意图性是其中的核心观点。弗米尔认为所有的文本都因为特定的服务目的而产生,译文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达到服务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必纠结于使用哪种翻译方法,而是根据翻译的目的进行灵活的掌握,既要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期望,又要注重其中的基本原则。红色旅游文本的翻译就具备这样的特殊目的性,译文要以目标语文化为前提,提供忠实于源语言的文化和其它信息,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在自己的语言文化中找到相似之处,才能够接受和消化。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目的原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过程。在特定翻译目的的前提下,忠实性可以让步于连贯性,而这两者又都以目的性为前提。例如红色旅游文本的翻译目的是为让国外的游客能够获得景区的相关信息,明白事件发生的经过、结果和意义等,从而使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现状,弘扬民族文化。在这一目的下,文本的翻译首先是信息功能的体现,和原文相比较的话可能会出入较大,例如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删除不必要的信息。原文当中国人都懂一语带过的信息对于缺乏历史知识的国外游客来说就有必要进行补充说明。源语言的目的是诱导功能居上,唤起中国游客的爱国之情,缅怀革命先烈,或者发扬革命精神,这在译文中就会被弱化,而首先以传递信息为第一要务。

另外,弗米尔指出,目的论中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译文的目的,它还包括译文的发起者和译者的动机和目的。只有发起者和译者实现翻译目的的高度统一时,才能够真正实现译文的成功。

四、目的论下的红色外宣资料翻译策略

首先要遵循目的原则为本的翻译作则,了解红色旅游英译的目的和受众者,从目标语的文化出发,译文信息和受众者的文化信息保持一致,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目的原则,也要保持连贯和忠实的原则。对于平铺直叙的历史故事或革命事迹,尽量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让原文中的语言特色和信息含量尽可能的体现在译文中。当源语中涉及到过多的文化特色的东西时,例如古诗句的描写,完全是针对中国游客的,这时应该打破忠实原则,采用加词或减词等翻译方法,简单明了的把信息展示给国外的游客。

其次,注意英汉之间的语言结构和使用习惯差异。汉语是重意轻形,也就是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意义所在,因此句子之间连接词用的比较少,而英语则是注重语言的形式,在语法结构的要求上更加严格。因此,译文在词语的搭配使用和句法结构上都要保持目的语的风格。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景区,翻译完全是按照直译进行,很多忽略了英语言的语法要求,从而出现了比较荒唐的译文,让国外游客哭笑不得而又不得其解。

总之,红色外宣资料的翻译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和历史被更多的世界人民所了解。

参考文献:

[1]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河北省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现状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41005。

关于绩效考核目的与意义的探讨 篇4

――Cotsco创始人兼CEO吉姆-悉尼格(Cotsco位于西雅图,如今已在全世界8个国家开有50家商店,拥有员工近12万人,年销售额高达520亿美元)

知人、善任、激励人应是管理成功所需要的全部技能。

因为,无论是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营销总监、技术总监,还是运营总监,除了一部分与专业领域有关的知识之外,其实其他部分的工作就是人的管理工作,就是保持沟通顺畅,化解冲突,建设团队;就是让员工感觉到工作的意义,感觉到自己的贡献对公司的价值……感觉到自己的不断进步;就是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把每个员工身上最优秀的品质发掘出来,让他们乐意主动地开发创新,为公司创造价值。

然而,有多少公司及其员工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呢?

比如,对于“绩效管理”,为什么有30%~50%的员工认为企业的绩效考核是无效的呢?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考核是走形式”呢?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绩效管理”只是薪酬体系的规划设计呢?为什么考核往往产生员工不满意、部门经理不满意、高层不满意的“三不满意”现象?……

追根溯源,往往是由于企业在设计、实施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时出现了各种问题所致。笔者粗略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绩效管理:

一、影响绩效管理几个因素

1、不知道为什么要绩效考核

目前多数企业的考核目的不明确,有的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有的甚至是为了发奖金或扣减员工绩效工资和奖金而考核,企业考核方和被考核方都未能充分清楚地了解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本身并非是管理的目的。

同时,绩效考核体系的非科学性还表现为考核原则的混乱和自相矛盾,在考核指标内容、项目设定以及权重设置等方面表现出无相关性、不科学合理,随意性突出,常常仅仅体现长官意志和个人好恶,且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严肃性,任意更改,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

2、缺乏绩效考核标准

目前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过于模糊,如指标体系还不够科学,表现为标准欠缺、标准走样、难以准确量化等形式。以欠缺的标准或不相关的标准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考评,极易引致不全面、非客观公正的判断,模糊的绩效考核标准很难使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感到信服。

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公司绩效考核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和能力,不知道怎么考核?考核标准不科学、合理,缺乏依据。

另一方面,有的公司考核目的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钱为本”: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福斯特商学院终身教授陈晓萍女士在其《幸福的决定因素》第二章“管理的悖论”中说:“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善待员工,关心照顾员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健康保险还是休闲设施,无论是带薪休假还是托儿服务,无论是免费饮品还是弹性工作时间,无论是技术培训还是学费报销计划……都体现出企业管理层对员工成长发自内心的关怀,并希望员工因此更加热爱工作,敬业守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对工作有更多的创意和思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

“以钱为本”的经营理念导致的行为则是对员工各方面待遇的极度克扣:工资往底线上靠,加班常常不付加班费;上班打卡,迟到一分钟也要扣钱;完不成任务要扣奖金。培训很少,一旦轮到,则要签署合同:若在培训后数月内离职,就得如数上缴培训费用,一分不得拖欠。如果在合同期满内提出辞职,也得上交罚款。总而言之,通过各种手段减少人工开支,节约成本,从而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然而,企业管理层如此苛刻的举措,只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反感,而在内心深处拉开与企业的距离,清楚地认识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要处于如此心态的员工尽心尽力为企业工作,充满激情地为企业创造价值,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完全不可能实现。

3、员工对绩效考核体系缺乏理解

有的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一套新的绩效体系时,不重视和员工进行及时、细致、有效的沟通,员工对绩效考核体系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导向不明晰,常常产生各种曲解和敌意,并对所实施的绩效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客观公平性表现出强烈的质疑,对体系的认识产生心理上和操作上的扭曲。

当然,影响绩效管理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考核过程形式化、考核方法选择不当、错误地利用考核资源、考核结果无反馈等等。

二、绩效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绩效考核的目的以及实际意义是为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不单纯是为了薪酬体系的规划设计;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能力,除了作为薪酬奖金分配依据之外,还有更丰富的用途:

1、通过绩效管理实现公司目标

绩效管理是连接员工个体行为和组织目标之间最直接的桥梁。比如,我公司在黄山市黟县要达到一个亿的销售额,我公司总共有五个销售人员,那么,分解之后就是人均二千万的销售指标。要完成这个销售指标,销售人员起码得售出一百套商品房(平均约20万元/套)。如果一般情况下,一个客户只购买一套商品房,那么,每个销售人员就得联系至少一百个客户才可能达到目标。假定一年三百个工作日,那么,他们平均每三天就得搞定一个客户,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必须时刻围着客户转,打电话、发短信、与客户沟通等等。否则,无法完成个人的销售指标,而公司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考核个人销售指标的完成与否,就能够将个体的行为导向客户,从而建立起个体行为与公司目标之间的联系。

2、通过绩效管理改善公司整体运营管理

对于公司整体而言,可以作为公司整体运营管理改善的基础。通过整体绩效管理,可以发现公司运营状况,及时了解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修正策略,跟踪行动计划和绩效结果,从而保证发展战略的实现。

3、通过绩效管理提高员工培训、职业发展规划

对于个人而言,可以作为员工培训发展、职业规划的基础。持续的建立绩效档案,可以了解员工长期的绩效表现,因而可以针对性的开发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绩效能力。并且作为员工职业发展过程中,选拔、轮岗、晋升的参考依据。当然,在绩效管理中,一定要保证对员工绩效过程的跟踪,而不仅仅关注结果,只有全面了解员工绩效过程的表现情况,才能准确评估员工的职业发展趋势。

因此,1)考核的目的不仅仅为了薪酬体系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得到一个奖惩的依据,因为奖惩只是强化考核功能的手段;2)考核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调整员工的待遇,调整待遇是对员工价值的不断开发的再确认;3)考核是为了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和改进工作绩效,提高员工在工作执行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进而作为员工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的有效依据,为公司不断创造价值。

4、通过绩效管理实现“共赢”

绩效考核必须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由企业与员工各取所需共同赢得这场“游戏”。其一,企业赢得管理与效益。其二,员工则赢得自我的认识、改进与发展。

5、为下一期的绩效指标完成做准备

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于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包括对于绩效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因为,一个绩效考核体系的真正成功同时需要加与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成功公司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认为,绩效考核体系在实施中经历一、两年后才能真正完善起来,尤其是管理者的绩效管理能力和技术才能培养起来,相应的考核文化和氛围才能成熟。

重庆红色旅游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篇5

重庆红色旅游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随着重庆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红色旅游”逐步发展成为比较有影响的.旅游活动.重庆作为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拥有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产品是“红岩联线”.按照目前重庆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和资源现状,重庆市在红色旅游发展中按照以“川陕渝红色旅游区”这一定位,突出特色和重点,增强红色旅游产品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此,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

作 者:李家发 李鹏军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重庆,400067刊 名:重庆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0(6)分类号:F592.7关键词:重庆 红色旅游 发展思路 措施

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 篇6

关键词:韶山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组合模式,规划与设计

在旅游市场需求发展中, 传统的观光性需求所占比重将下降, 生态化的、参与性强的旅游市场需求比重将上升。市场需求细分化取代了原来的大众化旅游市场, 旅游者不再热衷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 而崇尚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形式[1]。红色旅游有特定的市场群体, 当前大多数旅游者是由政府及单位组织, 而当公费红色旅游热潮渐退后, 能否继续吸引旅游者将会成为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2~4]。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还受到政治性和市场化因素双重影响, 有平平状态, 也有高潮时段。整体态势一般是5年一个小高潮, 10年一个中高潮, 50年和100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一个大高潮。并且红色旅游区多数是静态参观为主, 未来将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 国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侧重于红色旅游的特点、意义, 红色旅游资源分析、市场定位、发展对策及发展战略等方面, 但对某一具体类型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鲜有人研究。对区域合作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对旅游区组织行为模式研究, 而研究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模式相组合的就更少了。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 必须不断深入、系统地研究红色旅游, 找出红色旅游的开发亮点。构建韶山多功能生态系统, 从理论上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本研究将在对韶山旅游资源景观本底分析的基础上, 创造性构建“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 系统性构建韶山多功能生态系统, 给韶山旅游的综合开发以实践指导, 为韶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1 合理选用组合模式

韶山市的旅游发展要加强区域联合发展, 在把握红色旅游主体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要把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等各色旅游资源相结合, 注意互动性、趣味性、冒险性、时尚性等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 变红色旅游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为以生态保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产品结构, 真正做到集“吃、住、行、游、购、娱、学、键”为一体, 产生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红色与山水田园相结合模式

方世敏、罗茜 (2004) 在分析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特性、现状、优势及开发创新时, 就提出建设湘中伟人毛泽东、刘少奇和彭德怀的故乡韶山、花明楼、乌石“红三角”旅游区, 简称“红三角”[3]。韶山风景区已及整个“红三角”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纽带连接, 把红色旅游和山水田园巧妙结合起来发展生态旅游, 可以极大的拓展旅游范围、丰富旅游产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5~8]。建设森林氧吧公园、丛林探险基地、农耕文化园、农业示范园等, 可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户外运动、森林探险、耕作体验、农家乐等旅游, 使游客在红色景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又游览了大好河山、体验了农家生活。

1.2 红色与湖湘文化相结合模式

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这3位伟人都是生在湖南、长在湖南, 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 可以将毛泽东思想与湖湘文化、三位伟人与湖湘名人相结合, 建设湖湘文化园、湖湘名人会所、伟人游历湖湘掠影馆等, 让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湖南历史, 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 形成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

1.3 红色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模式

“十里不同俗, 百里不同音”, 民俗文化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把伟人的成长历程、伟人的精神财富与丰富的民俗文化相结合, 把红色文化与民俗表演、当地吃住习惯相结合, 建设民俗风情街、民俗特色饮食街等, 可以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9,10]。

1.4 红色与节庆活动相结合模式

特别的节庆日和大型活动具有强大的带动力, 将红色旅游和新年祈福、伟人诞辰纪念、党的纪念等节庆活动相结合开展祈福纪念活动, 将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打造舞台艺术精品, 能够极大的丰富红色旅游产品, 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

1.5 红色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模式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伟人流芳百世, 红色文化能够永远引领时代主旋律, 充分利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发展红色旅游, 凝聚我党与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力量, 在世界上塑造一个有希望和崛起的中国形象。

2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规划设计方案主打红色旅游品牌, 发展生态、文化,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带动商务/会展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 形成风格鲜明、层次分明的旅游产品体系, 满足现代旅游市场需求[11~13]。同时, 在开发中保护旅游资源, 在保护中有序开发。

2.1 新型休闲旅游产品项目设计

(1) 城区生态休闲。将市民休闲广场、烈士陵园、天鹅山森林植物园一体化规划[14], 构建韶山生态旅游新景观。调整完善市民休闲广场规划, 营造更多的生态景观, 建设成生态观光休闲广场。以烈士陵园、天鹅山森林植物园为基础, 进一步完善生态游道、生态景观、生态休憩设施、生态体验项目建设, 建设成生态观光休闲公园。依托现有的酒店、保健中心等资源开发温泉沐浴城、养生堂、药膳坊、康体馆等休闲、养生、康体产品, 建设保健养生休闲中心。

(2) 森林生态旅游。在韶峰景区外围, 依据地形地貌、水体、森林的分布, 设置森林氧吧、林中溯溪、森林营地、登山看日出、攀岩运动等旅游项目, 开展森林生态体验旅游。在滴水洞景区外围地势低洼平缓地带建设森林休闲度假中心, 度假设施均为依山傍水而建, 统一的原生态风格, 开发森林生态休闲旅游。

(3) 乡村休闲旅游。韶山市生态环境优良, 水体旅游资源丰富, 乡村美食富有特色, 文化底蕴深厚, 尤其是韶山风景区外围的大量优质农田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韶山风景区外围, 东南部生态农业区依托村落、农居、果园及乡村生态环境等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村落, 红色旅游服务配套区, 开展“住农家、干农活、吃农饭、赏农村、购农产”等乡村体验与生态休闲活动, 还可以开设“忆苦餐”等特色餐饮。

(4) 农耕体验乐园。在韶山风景区外围, 东南部生态农业区建设传统型的作坊, 让游客下作坊体验做豆腐、弹棉花、做木工等传统工艺。由农民传授农业技能, 让游客“当一天农民”, 体验农业劳作。提供自助烧烤场, 游人可将自己采摘的蔬菜、垂钓的鱼虾等劳动成果用来烧烤。

(5) 农耕文化展示园。在韶山风景区外围, 东北部生态农业区建设风格各异的仿古农居, 修建水榭亭台、游道、风车水车等建筑小品, 配套竹园、花园、四季蔬果园等植物景观, 构建农耕景观。通过老照片、历史图片、影视资料、民谣俗语和现场表演等方式, 放置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工具、衣服服饰、作物种子、农庄动物等物件, 再现农耕文化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 反映中国农村千百年来的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变化和农村面貌变迁。

(6) 湖湘文化名人会所。在韶山风景区东部, 建设大型湖湘文化展览馆、历史名人雕塑群, 形成历史完整、涵盖全面、挖掘深入的湖湘文化展示和研究中心。通过文化宣讲、文物展示、购物纪念等方式宣传和传承湖南文化, 体现出伟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和湖湘文化的内在联系, 增强人们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感, 进一步激励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可以在附近的非敏感区建设高档人文住宅区和可承接大型商务洽谈、学术交流、文物展销的酒店。

(7) 仿古风情街。在韶山市城乡结合部的生态人居保障区, 依托现有资源, 结合湖湘文化传统和韶山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建设规模适当的仿古小镇, 开设特色餐馆、风味小吃店、仿古客栈、风情茶馆、小戏院、古玩城等, 还可以采取“前店后厂”式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坊。

(8) 祈福节庆游。为顺应广大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和求福的心愿, 可以在正月初一、毛主席诞辰纪念日、国庆节等吉庆日开展大型特色活动, 可以将花篮、烟花、鞭炮、香烛等相关祭祀用品的商业活动融入其中。为适应婚庆旅游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 依托韶山这一崇高的红色旅游基地, 可以开发出主题特色类型的婚庆产品, 比如在特别的节日举行“优秀党员集体婚礼”、“军人集体婚礼”。

(9) 夜间激情游。通过“夜游、夜宴、夜娱、夜购、夜浴”等要素的开发, 大力发展韶山夜间旅游产品, 丰富韶山夜间旅游活动, 从根本上扭转韶山“一日游”局面, 真正发挥出韶山区域旅游龙头带动作用, 比如举行“红色经典”情景歌舞晚会、“红色经典”电影巡演、大型纪录片首映、大型“韶乐”激光喷泉秀等活动。

2.2 新型旅游产品体系结构

遵循把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等各色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思路, 依据韶山以及“红三角”各方面优越的条件, 整合各类优质的资源, 初步设定了9类特色旅游产品, 实现由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向瞻仰伟人、文化熏陶、节庆祈福、生态保健、乡村休闲、运动探险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结构转型[15,16,17,18]。概括起来, 可以称为由红色极品、文化名品、生态精品和会务新品组成的“四品”旅游产品体系。

3 构建新型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体现, 更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韶山以及“红三角”旅游区, 可以采用5种基本组合模式, 在9类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 整合资源, 增强服务能力, 正确引导、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形成以红色旅游吸引物为核心, 以住宿、餐饮、文化、购物、交通等核心产业为基础, 以农业、社会服务业、旅游商品加工业等关联产业为辅助的特色化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 从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又好又快发展 (图2) 。

4 综合效益分析

4.1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采用优化组合模式发展新型旅游产品, 能充分发挥旅游的互动性、趣味性、冒险性、时尚性, 真正做到集“吃、住、行、游、购、娱、学、键”为一体。变红色旅游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为以生态保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产品结构, 变“一日游”为“多日游”, 产生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变单一的“收费收入”为“消费收入”, 让游客想要来、留得住、用得多,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不但是因为人多、留得久而产生对农产品的大量消费, 还能带动绿色有机高档农产品的消费和农业景观观光消费, 产生新的生产需求和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并会以此为基础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复合[19]。比如, 建设大棚温室发展设施农业, 进行绿色、有机认证发展认证农业, 开展农业观光活动促进农田连片成规模生产, 发展“猪—沼—果”、“稻—鸭—鱼”、“茶—菇—鸡”等立体生态农业。还会引发对高档鲜花、特色鲜果、珍奇野菜等高档鲜活农产品的需求。

(2) 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主要是以旅游对农产品、手工艺品、祭司用品的需求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了满足饮食多元化和游客带土特产回家的需要, 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可以借此为契机扶持若干个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规模企业。为了满足游客纪念毛主席和祈福的心愿, 一是可以发展做工精美、用材名贵的高档手工艺品, 二是可结合韶山山水、人文特色开发新型手工艺品, 三是生产祭祀礼品。

对建筑业的影响, 一是游客量的增加和景观发展更新的需要会促进新景物的建设和原景点的维护;二是新旅游类型会促进风情街、文化园、宜居区等新旅游区的建设;三是旅游向农村发展会促进农家宾馆、农家乐园的建设;四是经济的整体发展会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3) 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一是对交通运输业增强运输能力和提高服务水平的促进, 比如成立旅游公交公司、建设专营环保车队、实现“一票乘车”制度等;二是对服务业档次的提升, 引导旅游中介、规划策划、运行管理等生产服务业, 壮大餐饮、住宿、导游、导购等生活服务业;三是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依托红色文化、湖湘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大做文章, 比如开展学术研讨、文物展览、文艺汇演、影视首映、民俗表演等。

各产业链不断延伸又会产生一些新的产业, 这些产业不断相互融合, 最终就使得产业链复合成产业网, 经济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出现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又能更好的促进经济规模扩大, 如此以往成为良性循环。

4.2 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红与“绿”的结合会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韶山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开展森林探险和生态保健类的旅游会对自然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韶峰八景、滴水洞和黑石寨等山体景观为主的地区要求尽量保持高森林覆盖率、众多的古木大树、原始神秘的森林原貌, 对韶河、石狮江和其他大小水塘都提出保持水道通畅、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要求以满足生产生活和景观的要求。

游客人数的增加、停留时间的延长、消费的扩大会对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游客在城区的活动会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提质扩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完善、节能环保公交系统和夜间照明系统的改造、宾馆和居民小区节水省电的生态改造等, 游客在乡村进行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会促进农村民居的“五改四洁”建设、养殖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农田面源污染的防治。这能促使人们在旅游开发中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这些改变既能提升旅游资源品质又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还能获得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 同时新型旅游带来的效益又会激发人们主动保护自然生态的热情。因此, 韶山不但会实现红色旅游的长盛不衰和可持续发展, 还能利用自然生态条件的优势抓住长株潭一体化的机遇建设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

4.3 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新型旅游将游客吸引到农村、将产业延伸到农村、将就业稳定到农村、将建设扩大到农村, 能让农民更富有、农业更健康、农村更发达,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旅游使旅游区的收入由单一“门票收费”型变成了综合“旅游消费”型, 不但增加了收入总量, 还优化了分配格局,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旅游管理局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离景不同距离的群体之间的关系。新型旅游让广大人民群众由旅游服务的后台走上前台、由管理的边缘走向中央、由责任的被动承担者变成主动承担者, 将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 有效应对旅游接待、生产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要。

5 韶山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5.1 统筹区域发展, 扩大发展成果惠及面

统筹韶山风景区与景区外围的, 协调与韶山风景管理局与当地政府、村支两委、人民团体的关系。旅游目的地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活动都与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当地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有利于保护、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 让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快、人民分享到的福利更多。

管理部门应注重村民有关旅游方面的培训工作, 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包括基本的礼貌礼节、本地旅游资源的介绍、环境保护等基础性培训, 导游、基本交际外语等专门性培训。促使其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其不仅仅是旅游的受益者, 也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和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必备的支撑。

管理部门应了解当地的需求、资源使用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潜力。对旅游行业中的服务行业、个体经营的家庭旅馆、个体经营的商店或地摊等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要尽量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引导成立不同经营对象的旅游股份合作社或公司加强竞争力, 统一管理避免恶性竞争。

管理队伍要增加当地居民所占的名额、提升当地居民所处的地位, 通过人才的积累逐步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搭配完善的人才队伍。

各项规划的制定要扩大公众参与, 保护当地村民的切身利益与当地的和谐发展, 优化各个村落农特产品、旅游资源、交通条件, 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韶山旅游环境的改善与居民个人收入、游客游览满意度、城镇建设等多方面均是利益相关的。

5.2 加强环境保护,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环境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 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 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舆论监督等制度, 保护和优化韶山的旅游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 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更应注意那些赋有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环境因素的保护。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严格项目准入的环境审批控制, 建立系统的旅游环境管理规范, 制定游客行为教育、引导与管理的机制, 加强属地管理对旅游开发的环境负面影响控制能力, 增强环保能力。

强化红色旅游景区核心区的保护, 确保红色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应保持红色历史文化景观完整的自然形态, 禁止进行破坏景观的建设, 除小体量景观建筑和小品建筑外, 不应修建其他方面的建筑。注重对红色历史文化景观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增强红色历史文化景观的吸引力。

强调适时开发的重要性。对目前尚无能力恢复或恢复价值不大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址, 加强其所在环境及资源的保护, 以备将来开发之用。对红色旅游资源文物保护单位应设立保护标志, 公布其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抓好大面积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项工作, 统筹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景区厕所的建设与改造等, 加强环境承载能力。

5.3 加快改革步伐,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景区“三权”分离制度的实施。“三权”分离是指景区景点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 推行“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运营模式。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条例规定, 将韶山烈士陵园、韶山诗词碑林、韶峰等景区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管理上接受民政、文物、旅游等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行政管理, 经营上则由让企业投标获得, 实行完全自主经营, 从而盘活上述景区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经济。

韶山景区内推行“一票制”。建立韶山管理局与韶山市政府利益分享机制, 实现韶山景区和城区一体化管理, 从而带动韶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针对目前韶山风景区存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管理故居、与韶山市人民政府管理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难以协调等问题, 建议韶山管理局与韶山市人民政府成立红色旅游协调办公室对景区实现统一管理。

加强相邻县市的协调配合。韶峰景区位于湘乡市与韶山市的交界地带, 韶山管理局、韶山市、湘乡市“三方割据”, 各自为政, 互补隶属, 在对景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上不能很好地统一和协调, 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造成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低。针对以上情况, 韶山管理局、韶山市与湘乡市人民政府可以成立股份公司, 共同参与韶峰的经营与管理, 有利于整个景区功能分区的明确, 混乱建设与生态环境破坏得到遏制。

推行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强化多方联动的旅游监督与执法机制, 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整顿市场秩序, 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工商、公安、卫生、电信等部门开通24小时投诉、报警、救援、咨询等服务。

5.4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从产业引导、市场监督、公共服务三大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 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和完善旅游资产评估、涉外律师、旅游信息咨询等旅游中介服务机构。

强旅游企业间的诚信合作和诚信建设, 使旅游企业从“竞争”走向“竞合”, 在竞合中形成本地的诚信文化, 不仅要扶植和培育出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强、业务多元化的旅游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还要吸引一批海内外著名的旅游企业集团或管理公司参与“红三角”旅游区资源开发和产业整合。

5.5 提高协作层次, 实现大区域联动

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的红色旅游区域协作应该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的协作模式。“政府主导”就是成立“红三角”旅游协调小组, 将红三角旅游区重要红色旅游景点联合起来组成红色旅游协调小组, 来促进“红三角”旅游市场的推广与品牌塑造;“市场运作”就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红色搭台, 绿色唱戏”的发展模式。首先是整合旅游资源, 实现差异性开发, 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其次是通过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功能互补, 形成整体竞合的“红三角”旅游产业格局。最终实现多元化、多层次, 多结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 将伟人故里“红三角”打造成高品质红色旅游目的地, 建设成综合型休闲度假旅游区, 构筑成地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企业经营”是景区资源在国有的基础上把经营权下放给相关旅游企业运作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社区参与”是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的居民应该积极配合三地的旅游协作的开展。

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 篇7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的经济影响和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对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旅游日益走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和消费领域,旅游业也以其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旅游经济影响及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一、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一)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思想的影响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对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人口素质有积极作用。偏远落后地区的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其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经商意识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使以交换而生产,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可能。不过,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也是一种失真的高消费,这是当地居民所未料到的[1],由此也引起了寻求较高生活质量的旅游地居民的迁徙甚至违规行为,这给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家庭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着当地社会的结构。旅游业为妇女走出家庭、提供就业创造了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2]。旅游使目的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组织基础发生改变,社会分层扩大。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变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他们逐渐成为与传统地方精英相制衡的社会控制力量[3]。

(三)旅游对目的地道德水准的影响

一些专家认为,旅游业的发展致使旅游目的地人民的道德水准下降,甚至将卖淫、犯罪率上升和赌博成风视为旅游业带来的灾难。有研究表明:自然风景的险、幽、野、旷以及旅游者的流动和彼此的陌生,都为罪犯掩盖罪行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自然风景区内的犯罪类型,除了卖淫和赌博外,主要是偷盗、抢劫、贪污、受贿和黑市交易。受旅游者思想文化的冲击,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目的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确实发生了变化,引起社会道德标准的下降,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四)旅游对目的地民俗风情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风情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目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定位在消极影响方面,即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过商业包装的民俗风情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真实性的流失将不利其发展。

旅游地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的所谓民族工艺品,有的已失去了民族风格,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显得不伦不类,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作技巧,但仍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旅游市场,这会严重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二、对策研究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影响是持续的、长久的,只要旅游业存在,就势必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的来说,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需要我们全面地认识,客观地评价。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造成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差异性、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主客接触中的特点,针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和消解。

1、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尽量使主客双方在接触时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减小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影响,从而减少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上的落差感。

2、加强对主客双方的宣传与教育。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村规村约以及一些民族自身的习惯法等,正确引导当地居民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加强当地居民自身的抵制能力;同时,不断地向当地居民传达其所拥有的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者开展关于当地社会和文化的教育,向其介绍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宗教场所的行为规范及其他与当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向游客宣传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和传统;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游客自身素质的提高,避免他们将一些不良的行为带入旅游目的地,破坏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

3、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游客自身素质。通过选择市场营销手段,控制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类型,控制游客数量,吸引高素质的游客。

4、重视旅游地文化内涵的挖掘,避免“民俗庸俗化、肤浅化”现象的出现。一些人本身的文化底蕴欠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不深,认识不够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民俗庸俗化和肤浅化现象的产生。

5、维护旅游发展的环境,加强生态保护。

游客的涌入,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而文化的存在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空间为根本。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系列有损于生态环境的问题会相伴而来。如景观破坏,交通拥挤以及交通工具产生噪声和空气污染;旅游带来的大量人流,会引起当地一些资源的短缺;旅客食宿产生的大量垃圾,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因此,在旅游发展中,一定要以生态保护为主,把生态放在首位,维护与民族文化相协调的旅游目的地环境。

三、结语

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直接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和旅游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重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体系建设,加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衡量指标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80-84

[2]郑本法.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J].甘肃社会科,1999(5):48-50

[3]马英.旅游开发对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为例[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5:1-45

上一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下一篇:厦门高温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