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倾向在《双城记》中的显现(精选2篇)
——以《双城记》为例分析
摘要: 《双城记》—一部历史主义的题材的小说;一部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杰作。它的成功不仅在于作者狄更斯高超的现实主义创作技巧,更得意于作品中浪漫主义情怀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性的情节设置、超自然的景物描写等方面出发,研究该书中彰显的浪漫主义特征。
关键词: 人物形象
情节设置
景物描写
浪漫主义
狄更斯作为公认的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部分作品中,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尖锐的劳资矛盾和底层人民贫苦生活等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另一方面,他又从人道主义出发对遭受迫害的下层人民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并且主张人们用改良的方法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而不是以暴力进行抗争。通常以上这两方面是我们在对狄更斯的作品进行研究的经常触及到的观点,但是,我们对他作品中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却知之甚少,在这里我将以《双城记》为例,对狄更斯作品中的浪漫现实主义的表现进行探析。
一、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狄更斯用对比的手法在《双城记》中塑造出了特点鲜明的角色,赞扬了人和人之间的宽厚、仁爱,肯定了爱的绝对胜利。将此与统治阶级的残酷丑恶、群众疯狂的暴力革命进行比较,来展现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在《双城记》中充满了浪漫主义仁爱精神的代表就是卡尔登这一人物形象。
卡尔登是利他精神和自我牺牲的典型,他本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青年,但是却不被社会认可,这使得他与社会格格不入。他在对现实长期的妥协中,成为了一个自暴自弃、懒散放荡的人。而在卡尔登遇见露西后,他的荒废生活又燃起了希望,露西的善良、纯洁,以及他们父女之间的深情都感染着他去寻找一种更加积极自信的生活。卡尔登这一形象之所以具有浪漫色彩,就在于当他发现代尔那和露西相爱时,并非百般阻挠,而是给与他们衷心的祝福;当代尔那即将被处以死刑时,为了露西,他又顶替代尔那走上了断头台。他就是在用自我的牺牲换取所爱的人的幸福。狄更斯在书中这样描述卡尔登,“太阳无精打采地冉冉升起,它所普照的景物再也没有比这个人更令人痛心的了。他富有才能,情感高尚,但却不善于运用这些才能和情感,不善于帮助自己和获取自己的幸福。他意识到自己身上这种病害,但却任凭它将自己蚕食殆尽。”可见作者既肯定卡尔登崇高奉献精神,又对他大无畏牺牲给自己带来的不幸遭遇给予同情。卡尔登之所以会成为《双城记》中浪漫主义精神的代表就是缘于他的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的崇高品德,使它成为了一个类似于神一样的人物,一个不可能存在于人世间的理想化人物。狄更斯借助卡尔登这个形象,在残酷、血腥的革命中,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二者间强烈的美丑对照,展示了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戏剧性的情节设置
“在进行小说《双城记》的创作时,狄更斯是事先精心构思,巧妙安排,从而让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非常富有悬念性”。在书的开篇就写马奈特医生入狱18年后终得释放,那么他是为何入狱呢?又如小克朗丘发现自己从不拿铁器的父亲,嚼过的草根上竟然有铁锈味,这又是一个悬念。而这些悬念在后文又一一的得到解答,马奈特医生受到厄弗里蒙徳侯爵的陷害被迫入狱,而克朗丘却在背地里从事掘墓工作。这些情节环环相扣,如同推理小说一般,层层设疑又一一解谜。除了悬念的设置,故事中的巧合因素更是充斥着作者主观的安排。卡尔登和代尔那都爱上了露西,而这二人竟然有着近似相同的容貌,相似到能够以假乱真。除此之外,代尔那和露西的相爱也具有巧合性,代尔那竟是陷害马奈特医生的伯爵家的侄子。正式这些悬念和巧合使得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显示出小说的浪漫主义情怀。
三、强烈的情感抒发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善恶分明,马奈特医生和卡尔登是人道主义典型的代表,而徳发齐太太是既令人同情更让人畏惧的复仇者是恶的象征,小说结尾作者有意将结局安排为以善胜恶,也明确的指出了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倾向,既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宽恕、博爱、仁慈才是探索社会出路的唯一途径。
除此之外,狄更斯还通过一系列议论、抒情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例如,在攻占巴士底监狱后,作者对血腥暴力的报复场面发出的感叹“啊,上苍保佑露茜·达奈的幻想,让她的生活远远躲开这些脚步吧!因为这些脚是鲁莽、疯狂而又危险的;而且,自从德发日酒铺门前摔破了酒桶以后经历了这么多年,这些脚一旦浸染上红色,就不容易清洗干净了。”由此看见,狄更斯本人并不赞成群众们采取的这种反抗方式,他把这些行为视作是残忍的、失去理性的报复。还有,作者在小说中反复的引用了《新约·约翰福音》中的: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句话,来渲染卡尔登赴死前的情景,以此强烈的谴责大革命中暴力过激的行为。同时,反复的使用这句话,也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卡尔登这一人物给予更多的肯定和同情。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对被浪漫派认为的人类最强烈的情感表现之一的爱情,也进行了阐发。卡尔登在与露西谈话时说道“请你时常想着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保全你身边一 ①②③③
②
①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M].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78页.杨斯越.浅析狄更斯《双城记》的浪漫现实主义精神[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25.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M].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194页.个你所钟爱的人的生命,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①”卡尔登在这里话不仅是对露西情感的表白,更像是一种宣言,既爱你,连同爱你所爱的人,展现一种博爱和献身精神。
四、哥特式的环境描写
“他的小说不仅仅是现实主义,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许多浪漫主义的因子,狄更斯小说中鲜明的哥特特征就是证明。②”18世纪,一种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说样式,被人们赋予了“哥特式”小说的名称。这类小说常以古堡、荒原、废墟等环境为背景,气氛阴森、神秘、充满悬念,常常充斥着暴力、复仇和死亡的情节。而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也选取了大量超神秘性的自然景物来营造恐怖和神秘的氛围。
小说中对侯爵老爷府邸是这样描绘的“庄园里的石面孔(狮子的面孔,人的面孔)茫然地望着黑夜,望了三个沉重的小时。死沉沉的黑暗笼罩了一切;死沉沉的黑暗使道路上死寂的灰尘更加死寂,坟地里蔓草凄迷,可怜的一小片一小片的草皮彼此已无法区分。十字架上的耶稣见到任何东西都可能走下来。③”石像本身是不可能有动作、神情的变化的,它只是静止的雕塑而已。但是在这里的神像却成为了像侯爵一样的统治阶级的代表,监守着这个充满了阴森恐怖的城堡。除此之外,狄更斯也用了魔鬼这类形象来营造神秘的氛围,例如书中写,侯爵回乡的路上碰见的修路人,竟然看了把藏在马车下的人看作是鬼魂,而这个鬼魂就是被压死小孩的父亲。夜晚的时候这位父亲潜入侯爵的卧室,并且用被刺的石头人面来诅咒侯爵。这也预示着人民即将反抗,而侯爵这类似的残暴的统治阶级也必然会遭受报复和杀害。
狄更斯作为英国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在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深入的披露的同时,也以一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的身份,展示了对美好社会的展望。在他的这部作品中,人物性格虽然单一,但是典型,即人道主义的崇高精神;马奈特医生虽然因被陷害而被迫入狱18年之长,但最终能与女儿露西相聚,欢度余生;卡尔登为了露西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也算完成了他在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实现了个人的价值。理想主义让狄更斯无法排斥浪漫手法的创作。同时,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烘托环境气氛,他也描会了不少充满神秘和超自然的浪漫主义景观。狄更斯现实主义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让《双城记》这部作品显示出了一种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之上的崇高道德信仰。
①②③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M].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134页.贺雄姿.《狄更斯哥特式小说研究》[J].湘潭大学.2011-05-07.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M].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111页.参考文献: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M].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刘文荣.《19世纪英国小说史》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赖于坚.《狄更斯品传》[M].学林出版社(2012).张中伟.浅析《双城记中的浪漫主义》[J].视界·外国文学研究,2012-09.傅守祥.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03).
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消费主义要求人们不只是把消费看做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环节,而是要将其当做人生的根本意义之所在。消费主义的外在表现就是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品和服务作为至高无上的追求,可以说消费主义是炫耀性消费和享乐主义消费的大众化。①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与支配下,消费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的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亦即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是为了表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使得不同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程度可以通过所消费商品的档次和品牌加以标示。
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消费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消费主义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的过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是使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消费。马尔库塞称这种无限制的物质欲望为“虚假需求”,与人的本质的“真实需要”是相对立的。②丹尼尔·贝尔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③
消费主义通过广告反复不断地轰炸和强化,制造消费者内在的本质需要之外的“虚假需求”,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欲求,接受新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主义是对符号化的象征意义的消费。鲍得里亚把符号消费界定为为了满足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的消费,符号价值的消费已经构成了社会所有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和纽带。④在消费主义模式下,人们所消费的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更主要的是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它使现代消费由过去对商品的崇拜转向了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使人们愈来愈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和情感意义,并将其看做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在消费主义背景下,消费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消费获得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
广告是操纵和控制商品的符号价值的一种手段。广告可以把产品与某种社会地位、场合、身份、种族、季节等相联系,创造并操纵商品的符号价值。这种价值不是商品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可以通过广告、营销等各种手段人为建构的。广告可以像操纵机器一样,通过给商品贴上某种符号标签而左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广告就是通过对商品的符号价值的控制和操纵来制造和引导消费的欲望和需求,从而推行消费主义。
广告话语中消费主义倾向的内容分析
现代广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助长了“消费至上”的观念,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广告通过符号意义的建构来激发受众高于一般的生理需求的“消费欲望”,进而促使现代“消费主义”盛行这样的理论认识,提出广告话语中更多的成分是空洞的象征性的符号意义传达的理论假设,进行调查分析。
样本框确定。鉴于现代生活中广告的泛滥,使现代广告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难以测量性,因此样本的选取难度比较高,必须有典型的代表性。本人选取了《国际广告》上的《广告新地带》作为总抽样框。《广告新地带》是《国际广告》杂志在2003年开创的一档新的广告批评栏目,其内容取材于《全国广告资料库》。
样本的选取。本次抽样调查抽取了2004年单月《广告新地带》的内容作为分析样本,总共6期内容,涉及广告107条/段,其中平面广告55条,电视广告52段。
类目建构。广告话语主要包括文字和圖像两部分,本文主要从广告类型、产品类别、广告关键词、广告诉求点、广告图像构成5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重点是广告关键词、广告诉求点、广告图像构成。因为广告关键词是对广告诉求点的直接陈述,广告的图像构成既烘托了主诉求点,同时也是广告诉求点的潜在反应。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广告的关键词和图像构成是确定广告诉求点的主要依据。
简单分析。一是广告类型。在本次调查涉及的107条/段广告中平面广告55条,电视广告52段,广告类型比较均衡。抽样在广告类型方面的偏差不大,可以代表一定的广告状况。二是产品类别(见表一)。从产品类别上来看,涉及面也比较广泛,品类比较均衡,可以成为广告内容的取材对象。三是广告图像构成(见表二)。由表二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广告图像构成中产品显示无疑是比重最小的,而“虚景营造”和“产品展示+虚景营造”遥遥领先于其他,比例为43.9%和33.6%,总比例超过77%,这一结果更加印证了现代广告更注重假设一定的故事情节来营造一定的气氛吸引消费者,而不是简单的产品叫卖。广告正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动员大众的“需求本能”,创造出“幻想的”或“虚假的”需要。广告并没有直接劝说人们去购买,只是向人们描述了更加美好、让人向往的似乎可以触手可及的世界,从而让人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去追求由广告界定的那些“本应属于我们”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广告中并没有抛弃产品的展示,这是由广告的功能决定的,涉及产品展示的3项之和也超过了50%。这说明在广告中,产品的展示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是展示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地考虑情感的亲近性和审美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说,广告使商品交换价值的“拜物情节”走向了更加高尚和更加人性化的境界。四是广告诉求点。广告诉求点中的实用功能诉求比例仅为27.1%,如果考虑语言本身的双关性,那么在这27.1%的比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交叉性的,可以说广告已经从传统的实用功能诉求转向了更注重观念的诉求。同时调查发现,绝对的功能诉求驾驭不好往往流于粗陋,绝对的观念诉求使用不当往往陷于空洞、晦涩。广告自身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业经济活动,而更多地表现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道德判断。广告作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渠道,是一种提供诱导性消费信息的现代行为。广告的某些倾向暗合了消费主义发展的趋势,同时,广告也在无意识中加速了消费奢侈化、符号化、象征化的进程。广告赋予简单的物质产品以特定的意义,更将意义商品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将商品“去商品化”、仪式化、合理化、道德化。
结论:广告与消费的合理化
消费本身是一种意义化的、仪式化的行为,最本质的功能就在于赋予了它丰富的意义。消费的象征意义具有历史的客观性,然而消费主义单纯地夸大和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不仅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带来了人与人本身需要的冲突。因此,消费主义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时作用非常有限。
这种对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的消费是对欲望本身的消费,符号传达出的是商品本身的社会象征性意义。符号的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满足过程,因而是虚幻的和无止境的需求。广告作为现代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建构的一个重要方式,对消费主义的盛行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全社会提倡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广告人也应该适时地自我反思,广告的宣传应该从过去无节制的消费主义诱导转变到倡导“绿色消费”观上来,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文化效益并重上来。通过广告的信息传播来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命运,关注每个人自身的完善。广告信息传播应致力于宣传“生态文明”、“环境文明”、“生态效益”、“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等全新的文明观念,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尤其是消费文化的建设,帮助社会成员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价值观念体系。
总之,广告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在以后的实践中还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推动人类向人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注释:
①李德、岳书亮:《论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对策》,《学术探索》,2004(3)。
②蔡骐、刘维红:《论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今传媒》,2005(2)。
③王艺:《解读“媚雅广告”》,《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④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青年研究》,1998(6)。
⑤潘小松:《美国文化研究中的消费主义问题》,智识学术网。
(作者单位:庞燕,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代雅静,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浪漫主义倾向在《双城记》中的显现】推荐阅读:
成熟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10-03
浪漫主义文学12-01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06-17
建构主义在网络课程评价设计中的应用12-12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07-16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11-02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10-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探讨论文10-09
生活中的浪漫散文11-06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