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论文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论文(共8篇)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摘要]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对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增产余地有限,我省综合改革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刚性增长,居民对粮食消费品质要求提高等,我省粮食供需、质量安全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一、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大粮食角度看,粮食安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方方面面,而粮食生产、收购与储备、加工销售等三大环节是重中之重,只有完善三大板块结构,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收储方面,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托市收购政策,国储、临储、地储等各级储备,花费高昂的收购费用、储存费用利息、价格补差,只鼓励增产,没有考虑提质增效,致使储粮“库满为患”,而市场流通新粮严重不足,且粮食品种调剂失衡,进口大幅增加,难以适应国内供需结构变化的新形势。

粮食加工销售方面,我省属粮食主销区,粮食加工行业采购、加工、销售各环节成本高、利润率低、行业比较效益差;粮食加工企业基本是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仓容与资金匮缺、产业链单

一、精深加工不够、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地方政府强调亩产效益,对属微利的粮食行业重视不够,沟通渠道不畅,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靠不上边;由于收储政策使市场粮源不畅,不能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使粮食加工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每年都有一些企业倒闭关门。

二、以市场为导向扶持粮食产业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是构筑高层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为此粮食行业应依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民营粮食产业发展,发挥其在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各级粮食部门要真正树立“大粮食安全观”理念,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导向,把粮食生产直至消费的全过程作为粮食工作的对象,服务好农民、粮食企业、消费者,特别是服务好民营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2、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要求,积极主动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引导农户在非优势区域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

3、全省粮食行业以增加优质粮油供给为主攻方向,努力走好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之路。我省围绕“发挥山西杂粮优势”“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深入研究,积极推动山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集中开发小杂粮,在做优做特上下功夫,开发绿色优质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增强山西粮食产业竞争力。抓住品牌带动,发挥杂粮纯优势,做强小米大产业,集中打造“山西小米”品牌,以全省之力打造“绿色、营养、保健、好吃”的优质山西小米,将“山西小米”品牌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区域公共品牌。强化产业脱贫,山西贫困区与杂粮资源富集区重合度高达70%,促进粮食发展资金与扶贫专项资金融合,扶持贫困县的杂粮加工,助农增收脱贫。

4、支持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参与储备业务。地方储备粮部分品种、部分计划的轮储、代储、代轮换、代加工可通过竞争机制引进民营企业参与,既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和仓储难题、丰富粮源、增加效益,又可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粮食库存管理水平,减少损失,确保品质。如民营企业就近选择仓库自己收粮,一年一度包轮换粮食,符合当地订单政策收购的粮食,同样给予订单奖励。入库粮食符合储备标准,资金视同储备粮由农发行给予贷款,企业支付保证金,库存由储备粮公司管理,这样企业就能收购自己想要的粮源,储备粮也不用愁拍卖问题,卖不起价,减少储备轮换价差,这是能双赢的合作。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从产业链管理理论出发, 可将粮食产业链分成粮食生产链、供应链和需求链来分析。

1.1 粮食生产链分析

粮食生产的目标要从保障供给转向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充分重视粮食相对过剩问题, 并不意味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而可以忽视和放松农业和粮食生产, 应该按照社会的有效需求来组织粮食生产。传统体制下, 对粮食及农产品需求量的核算采用人均需要乘以人口总和的计算方法, 这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而在当前情况下显然已不适宜了。因为市场经济对粮食提出的需求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这种有效需求, 是受一定消费水平决定的、有支付能力的、体现一定货币额的购买需求, 而不是人的生理意义上的需求。采用以往对粮食生产和供求平衡的预测方法, 很容易出现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目前粮食的深加工能力和粮食转化率都较低。粮食转化主要局限在饲料及少量食品制造业上, 产品科技含量低, 缺乏市场拓展能力, 规模小, 布局不合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加快粮食转化加工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 粮食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粮食生产不能脱离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粮食的深加工水平, 粮食深加工的发展须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从粮食生产过程来看, 现代设施条件的改善, 进一步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粮食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总体而言, 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1.2 粮食供应链分析

粮食的均衡供求问题, 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 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粮食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由此大大改善了粮食供求状况, 在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粮食的同时, 进口粮食在粮食市场上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于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承诺的粮食进口配额数量不小, 约占全国商品粮的30%, 而进口粮食价格则低于国内10%到30%。国外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资源将随关税的降低、市场的开放和进口配额的扩大而自由流入或流出国内市场。1998年以来, 我国开始实行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粮食企业自身的改革, 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并使一部分当年收购的粮食能够顺价销售出去。各级粮食部门坚决落实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 然而由于市场管理的难度较大, 隐型粮食交易市场依然存在, 粮源垄断仍有困难。由于社会上粮源充足和低价粮的大量存在, 顺价销售的难度相当大, 成为粮改中最突出的矛盾, 直接影响到整个粮改目标的实现。粮食卖不出去, 库存大量增加, 不仅加剧了粮食收储仓容紧张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造成了企业费用支出加大, 潜亏问题突出, 财政补贴增加, 国家负担加重。上述问题的存在, 归根到底是由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所引起的。粮食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剧了粮食供求总量矛盾, 加大了粮食流通企业的困难, 而且不利于粮食生产的长远发展, 不利于保护粮食生产者的根本利益。

1.2.1 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形成。

近年来, 随着粮食产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粮食流通市场体系上, 已形成了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龙头, 以区域性市场为骨干, 以产地性市场为基础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随着粮食产品的价格、经营和市场的逐步开放,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 以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两翼的粮食流通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据统计, 目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 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已有200多家, 已成为粮食流通的主导力量。

1.2.2 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流通的环节越少, 时间越短, 就越有利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

而就目前粮食流通过程来看, 各地的运输条件、储存、装卸、包装等技术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粮食市场放开后, 由于粮食产业链主体寻求实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途径的多样性, 目前粮食流通渠道呈多元化特点。

1.2.3 粮食零售市场中, 超市买粮呈现巨大潜力。

由于大中城市居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决定了靠近居民点的农贸市场、简易菜场存在的必要性。同时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收入的提高, 粮食消费行为已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超市在市民的心目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超市粮食销售量占粮食上市量的10%, 预计今后几年还将大幅上升。

1.3 粮食需求链分析

农产品是满足最基本需求的产品, 农产品在总量上满足需求以后, 价格的大幅上涨已是不可能, 正像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实践已经证明的那样。所以, 农业增收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对农产品总需求的增长上。要想使农产品价格上升, 就要创造出一个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而这种局面, 又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从总体来看, 我国大中城市粮食供应量普遍大于需求量。粮食作为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一, 需求弹性小。20世纪末期至今, 城市居民的人均食品消费已进入稳定的阶段, 农民人均食品消费增长也呈放慢趋势, 人均粮食、蔬菜消费也呈下降趋势。因此可以说, 对食品需求总量的增长, 将主要依靠人口的增长。从人口对粮食需求来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 大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将导致对粮食总量的需求增长。而农业发展的稳定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长期过剩会引发粮食危机, 并且导致整个农业危机, 其表现与供给不足所引发的粮食危机有所不同, 但给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所带来的损害是一样的。由此看来, 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以满足粮食需求, 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 粮食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链的发展强调相关的行为主体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行为主体缺乏整链运作的意识, 各链条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 阻碍了粮食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目前粮食产业链中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环节脱离、信息断流, 具体表现为:

2.1 粮食育种者与生产者之间:

一方面育种者育成的优良种子不能有效地推广, 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者抱怨无品质优良的种子以提高粮食产量和收益。

2.2 粮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一方面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缺乏了解, 对市场更无预测能力, 另一方面消费者抱怨市场上缺少粮食新品种, 上市的粮食品质欠佳。

2.3 粮食生产者与市场之间:

构成批发市场主体的买卖双方数量众多且多不固定。市场虽发布当日供需状况及价格信息, 但还不能迅速反馈给粮食生产者;在零售市场中, 多数粮食市场管理意识差, 难以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生产者。

3 粮食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产业链中的信息流, 加强信息流通功能是提高粮食

流通效率的关键。针对目前粮食产业链环节脱离、信息断流的实际情况, 今后应加大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扶持, 建立健全粮食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对粮食产销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在现有的各地农业网、粮食流通网的基础上, 充实内容, 加强粮食产销分析、预测, 建立信息反馈网络, 使粮食信息不仅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还为基层的粮食生产者服务, 真正充分发挥联结粮食生产者与市场的纽带作用。

3.2 保障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做好结构调整工作, 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的结构性调整的指导和服务。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大多农产品将受到冲击, 因此, 结构调整更显得重要。然而各地又都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只有结合当地实际, “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弊相衡取其轻”, 才真正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因此, 要充分利用优势, 发展优势产品。现在农民虽然意识到只有种优质粮才能卖好价钱, 但具体怎么做, 心里仍没底。结构调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从政府制定目标到成为农民的种植行为需要走一段比较长的路程, 需要时间、技术和费用。从一些省市的经验看, 一些地区经过多年良种引进、试种、推广和普及才完成这一转变。就粮食而言, 由于我国粮食自给率比较高, 粮食安全暂时还不会受到威胁。粮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方面的特殊重要性, 也决定了我国不会将自己的粮食安全建立在没有可靠供给的基础上, 不会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低价的粮食而放弃自身的粮食生产。

3.3 加强培育各类市场经营主体, 针对目前粮食产业化中存在的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应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要按国际通用原则建立农产品市场秩序, 既能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 又能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相适应。二是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市场可以有效地把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营运诸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 化解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完善区域平衡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粮食生产。使生产者能够预先知道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 也使销区有稳定的粮源。应推广产销区签订中长期粮食购销合同的形式, 以促进产销衔接协调, 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满足市场需求, 保证粮食供求平衡。引导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交易成本;大力培育粮食产销经纪人, 及时将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农户, 发挥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同时积极扶持培育各类专业协会, 通过协会来规范带动区域化粮食生产, 提高粮食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4 加强完善粮食流通体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粮食产业所受到的影响是双重的, 既有机会, 也有挑战。有利的一面在于:有助于加快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我国创造比较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的多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利的一面则主要表现在:对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的生产有一定的冲击。当前, 我国应当进一步提升现有的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 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粮食批发拍卖市场为龙头的粮食市场体系;提高粮食销售的集约化程度;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流通服务模式;规范“订单”农业发展, 发挥现代连锁超市在粮食流通中的枢纽作用;积极推广各种类型的粮食产销对接方式, 逐步减少流通环节, 提高粮食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摘要:中国的粮食问题, 不仅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 同时又是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长期潜心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粮食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着重分析了粮食产业链的管理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通过有效的产业链管理才能解决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才能找到出路, 在此基础上,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粮食产业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粮食供应,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善浪.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2]姜道宏.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升粮食批发市场〔EB/OL〕.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5 (3) .

[3]平海.入世对粮食流通业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4 (11) :54~56.

把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篇3

创新收储方式坚守“种粮卖得出”底线。去年面对部分地区小麦不完善粒因灾超标的紧急状况,安徽从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高度,果敢采取放宽新增和轮换地方储备小麦不完善粒标准,首次创新出台省级小麦临储政策,精准对接酒精、饲料等用粮企业入市收购,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及时购置清杂设备等“组合拳”举措,实现全社会收购小麦973.8万吨、托市收购398万吨,省级临储21.6万吨,有效降低农民因灾损失。针对秋粮收购仓容不足、局部地区售粮排长队严峻形势,去年9月4日安徽省长李锦斌亲自主持召开粮食收购工作专题会,强调要时刻把“种粮卖得出”的硬任务扛在肩上,把稳价格、快移库、去库存、抓新建、重服务等硬措施落在实处,把政策落实、资金保障、督促检查硬制度贯彻到位。各地迅速行动,认真落实。截至去年12月28日,新增地方储备提前、超额完成,全省收购中晚稻666万吨,其中托市收购32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53.5万吨、30.4万吨。

建好“危仓老库”项目提升流通硬实力。安徽抢抓“粮安工程”机遇,将原2502个地方国有收储库点整合为1322个,综合投入资金22.62亿元,全面实施“324”工程,重点维修300万吨、改造升级200万吨,恢复重建400万吨仓容,极大缓解仓容不足压力。推进中我们坚持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建设内容、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维修效果,实行月报通报、第三方跟踪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同步开展省级中心平台和19个信息化示范库建设,2015年11月份再启动16个市级平台和81个省储库信息化建设,明确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仓储信息化建设任务。

狠抓“两项工程”引领产业调转促。我们把全面推进“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 工程作为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主攻方向,引导支持发展主食产业化,逐步形成主食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粮食加工产业带。成功注册“安徽放心粮油”、“安徽主食厨房”商标,电子商务、移动平台等“互联网+”经营模式日益兴起。175家企业荣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303家企业获得安徽省“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加强与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大力推进粮油科技创新。燕之坊杂粮、燕庄芝麻油、同福碗粥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处在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美亚光电成为全球最大的色选设备生产商。粮油加工业逆势上扬,总产值将突破2300亿元大关,稳居全国第4位。

加快推进“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按照“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军粮供应、应急保障和“万村千乡”市场网点“五位一体”融合发展要求,重点打造1个省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中心和7个区域保障中心,建立全省统一军粮销售市场网络。成立安徽金谷军粮供应有限责任公司,由省、市联合持股投资2亿元,共建具有军粮(粮油)加工、粮食储备、应急保障、粮食文化博览、粮食工业旅游、生态农业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省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中心,重点打造“粮食博览园”,使其成为弘扬中国粮食文化、展示军粮产业、享受耕作收获、感受科学储粮、宣传节粮爱粮的体验式教育实践基地。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论文 篇4

粮食产业发展指导科2010年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2010年里,我们在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局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紧密结合粮食流通新形势,全面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办法》,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切实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严肃查处各类涉粮案件,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促进全区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全面提高依法行政及粮食经营者依法管粮的认知度

一是为了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做好,局领导和科室人员每天都挤出一定时间认真反复学习《条例》及《办法》的全部内容,并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在今年6月有3人参加市粮食局举办的“粮食流通检查”和“行政许可法”的培训班,经考试全部合格。二是大力宣传《条例》,使全社会更加全面了解现阶段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作用,让粮食经营者自觉遵守粮食法律法规,促进我区粮食市场安全、健康和有序运行。今年5月和9月份在宿豫电视台举办了两次市民热线咨询活动,由局长和分管领导直接和提出咨询的市民对话,向他们解答《条例》及《办法》的相关内容和各项法律、法规知识及涉粮问题。三是利用宿豫政府网和法制广场的公开公示粮食行政执法内容、范围和依据。6 月份是全国第9个法制宣传月,我们在多个乡镇和城区悬挂宣传条幅30多条,印发宣传单1500多份,对涉粮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精神,4月29日上午,在宿豫法制广场举办“关注粮食安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宣传活动,活动中展出了40幅相关图片,下发了宣传资料和倡议书,并开展粮食品质鉴定现场咨询,向市民传输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精神和节粮爱粮的观念。

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粮油仓储管理办法》,深入开展“粮食仓储规范年”活动

全区粮食仓储企业承担着省及地方粮食储备任务,抓好仓储管理,保障粮食安全是粮食部门的重要职责。结合国家发改委2010年颁布的《粮油仓储管理办法》,我局研究制定了《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年活动实施方案》,编写了《宿豫区粮食仓储基本工作规范》,制定了《宿豫区粮食仓储管理先进单位考核评分办法》,提出了“标准仓”建设计划,开展了粮食仓储保管人员培训等。计划通过一年的集中整治,全面提高我区粮食仓储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达到储粮保效益、管理上台阶。活动开展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增强了企业仓储科学管理意识,提高了职工专业素质,推进了科学储粮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投入,改善了仓储条件和库容库貌,为实施全省《粮油仓储创优争先三年计划》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后我市贯彻落实省“三年计划”提供了实践经 验。

三、认真开展各项监督检查,促进粮食流通规范有序发展 一是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核查。今年7月,根据省、市粮食局的要求,局领导及时召开了粮食收购资格核查人员专题会议,结合我区实际成立了三个检查小组,各组分片包干,责任明确,逐户进行核查。从7月21日到24日,全区共核查11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67家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和59家个体工商户,通过核查2家国有企业和9家国有控股企业均能达到和具备粮食收购资格要求,仓储设施、经营台账和粮食出库质量检验台账都很规范,并能按月上报粮食购销数据,带头贯彻落实《条例》各项规定,在我区粮食经营行业中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在对67家民营加工企业核查中,有25家转项或停产,其余40多家经营状况较好,收购资格都能达到《条例》要求。

二是做好2010年粮食库存核查。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我局和宿豫农发行联合召开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法人、会计和保管人员会议,传达了省粮食局《关于开展2010年全省粮食库存检查的通知》精神,与会人员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在检查过程中做到了严格认真、真实可靠。从3月25日至3月31日各单位组织自查,商务局成立3个复查小组,从4月1日—4月3日对全区10个单位、19个库点、151口仓房进行复查,做到了一丝不苟,确保丈量与实物误差率在±3%以内。截止3月底,全区粮食库存88102吨,省储备粮小麦5000吨,省储籼稻10000吨,最低收购价小麦5429吨,商品粮小麦1806吨,商品粮粳稻27

513 吨,商品粮籼稻63216吨。经查以上粮账相符、账表相符,库货比100%,真实圆满完成了粮食库存检查工作。

三是深入开展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工作。今年11月,根据省粮食局《关于转发国家粮食局关于开展2010年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苏粮检[2010]1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经局领导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于11月15日至19日由分管局长带队对全区国有、民营、个体工商企业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此次共检查了国有、国有控股企业9家、民营42家、个体工商户12家,共查出4家无证经营企业,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分别给予警告和限期办理相关证件的处理。同时对39家民营加工企业最高库存量进行了现场核定,对粮食加工企业免费发放经营台账、月报表,要求他们认真做好经营台账和月报表。此次检查对稳定全区粮食市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打击个别企业囤积居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认真做好联合执法检查工作。7月份我局会同工商等相关部门联合对全区粮食收购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持照、持证情况检查,本次共检查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9家、民营企业15家、个体工商户40家,通过核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大多数都做到了证照齐全、依法经营,但有13家个体工商户没有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虽然有《营业执照》但他们收购规模、数量远远超过《营业执照》的规定,对此我们当即向他们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按规定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

四、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工作 我局按照市局文件要求,紧紧围绕“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四大职能,本着促进本区粮食行业产业化发展和保障成市粮食安全等实际,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加快实施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五个一工程”建设目标任务。促进粮食行业经济工作上台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新培育一个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的典型,依托当地粮源优势,加快关庙粮食储销公司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去年以来新建仓容量3800多万斤,目前自有仓容已达6000万斤,公司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拓展自营业务,完善储粮设施,已具备省级储备资格。二是确立一个粮食深加工企业,江苏龙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已达4亿多元,我们充分发挥粮源优势,主动贴近粮食加工企业,争取业务合作,加快经济发展。三是逐步完善一个现代化粮食产业集聚区,以粮食购销公司为主体的责任单位,积极推进区内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将“超群米业”、“江鹏米业”、“金丰米业”、“迎绿面粉”等市级龙头企业纳入全区粮食加工园区,通过扩大规模、提升管理,力争在3年内达到现代化粮食产业集聚区的要求。四是大力扶持一个粮食科技研发中心,以省、市粮食局扶持为契机,以来龙粮库为载体,新建粮食烘干设施,有效发挥粮食烘干技术优势和服务功能,加强粮食保管的技术含量。五是产业化发展其它相关工作齐头并过。近年来,通过努力,创立了“龙嫂米线”、“春绿粮油”等名牌产品,培植了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区粮食经营没有发生任何污染、中毒以及危害群众健康的事故。实施“放 心粮店”进乡村工程,在市区和乡镇创建了“放心粮店”8个。

五、认真做好建立企业数据库和行政网上运行工作 一是按省、市粮食局要求对全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及民营加工企业认真做好企业数据库表,免费为他们送去由我局印制的经营台账和报表;二是在宿豫区政府网进行执法运行,向社会公开我们的执法信息,此项工作受到区政府的肯定和表扬。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论文 篇5

------------------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引导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近日,我们对全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一、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消费量、加工量居全国首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800亿斤以上。近年来,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迅速,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逐步加强,粮油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一)我省粮食仓储及物流发展现状

1、仓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实现了“规模存放、集中管理”。全省粮食仓储企业951户、库区1783个,其中国有企业525户、库区1222个。全省有效仓容1879万吨,其中平房仓1617万吨,占总有效仓容的86%;1998年以后新建有效仓容1221万吨,占总有效仓容量的65%。近年来,我省在完成国家承储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地方储备粮规模存放、集中管理”的要求,在济南、青岛、枣庄等市新建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设施全的地方储备库,东营、威海等7市实现了地方储备粮集中管理。

2、仓储节能减排能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居全国前列。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科学储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推广物理防虫技术,应用环流熏蒸、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等三项储粮新技术,开发了承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建立“数字粮食”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全省90%的地方储备粮仓房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规范化管理。2009年,我省19个粮食储备库被评为全国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库,数量居全国第一。

3、“四散化”储运能力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初具规模。围绕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我省在加强7个国家级粮食物流内陆节点城市和1个沿海节点城市粮食物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对全省粮食收发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全省50%以上的仓储企业具备了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四散化”储运成为我省粮食流通的重要方式。全省28户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2户拥有粮食专用码头。

(二)我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共有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4家,占5.1%;外商投资企业62家,占5.9%;民营企业942家,占89%,民营企业成为粮油加工业的主力。2009年,1058家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58亿元,利税总额80亿元,粮油加工转化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1、加工转化实力增强,产品市场影响力扩大。2009年全省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米面油加工能力达到3880万吨,专用粉、营养强化粉产量不断增加,食用植物油中一、二级油所占比重达68.6%。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32个,山东名牌和著名商标91个。

2、研发创新能力增强,粮油精深加工发展加快。在玉米加工、大豆加工和副产物利用方面,加强粮食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幅提高了粮油产品的附加值和粮油资源利用率。2009年,我省粮食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达8亿元,获得专利159件。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粮油产业集群效应显现。2009年,全省新上粮油加工项目54个,总投资32.3亿元,投产后预计产品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3家,过50亿的5家,过10亿的33家。2009年,省粮食局重点指导和培育的十强粮油加工业龙头企业资产总值19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实现利税24.6亿元。各地实行退城进郊战略,在粮食主产区或重要粮食物流节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了一批集加工、配送、质检、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全省十大粮油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9万亩,投资规模75亿元,2009年实现经营收入398亿元,利税20.5亿元。

4、供给保障能力增强,新型粮油供销网络初步建立。为保证食品安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截至2009年,全省城镇便民粮油供应店6029个,从业人员

1.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其中,全省“十佳”粮油快餐连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利税6864万元,连锁店1493家;农村粮油服务网点1.4万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粮油食品经营量80亿斤,城乡粮油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二、目前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仓储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地方储备粮库集中存放有效仓容不足。目前有10个市的25万吨市级储备、38个县(市、区)的50万吨地方储备分散储存在200多个基层收纳库里,而且这些基层收纳库设施条件较差,给储备粮管理带来隐患。二是库点建设布局不够优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按行政区划布局的仓库建设已不适应当前调控、应急保障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粮食主产区和中心城区仓容偏紧,政府调控所需的现代化骨干粮库较少。三是仓储设施更新改造能力需要提高。我省符合现代化粮库要求的高大平房仓仅占总仓容的16%,仓库建筑普遍老化,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储设施自我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等方面投入不足。

(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瓶颈制约。一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比较少。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省内流通量和跨省流通量每年均达到3000万吨以上,但符合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园区)发展尚未起步,省内为数较少的小型物流项目,仅能满足地方区域性粮食收发需要。二是散粮接卸能力不够强。粮食仓储设施、装卸运输设备和检验设施不能满足散粮流通的需要,粮食流通费用偏高、效率偏低,制约了粮食储运全面实现“四散化”。我省现有的仓型主要为平房仓,不适应规模化散粮接收发送的需要,而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仅占10%。比如,作为我省吨粮大市的德州市,其适

合散粮装卸的立筒仓仅有1.28万吨,占总仓容的1.60%。三是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信息资源缺乏整合,覆盖全省的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全面建立,物流信息传递不畅,粮食市场各自为战,粮食资源优势和整体实力未得到全面体现。

(三)粮油加工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一是规模化生产能力相对较弱。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多,但布局分散,多为中小型作坊式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在加工能力、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带动辐射力、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没有真正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不能适应国际、国内面粉加工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二是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为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市场资源,国内外许多跨国粮商正在进军小麦、稻谷、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而我省作为粮油生产大省,粮油加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为主的状态,粮食产业链短,对粮油资源和粮油加工副产品未进行深度开发,增值潜力没有完全挖掘。尤其是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很少主动进行粮食精深加工的研发投入,致使一些科技成果停留在试验阶段,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不能及时推广普及,制约了粮油加工产业向高、精、尖层面拓展,给我省粮油加工产销网络的未来布局带来了深层次隐忧。三是食用油加工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年外资开始在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广泛布局,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市场的“ABCD”四大跨国粮商均在国内开展粮油加工业务,外资企业控制力不断增强,其中我省外资企业加工能力占全省油脂加工能力的40.8%,造成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大,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四是产品质量检测环节相对薄弱。粮油监测业务没有普及,粮油加工质量管理和技术规范方面缺少有效制约,原粮监测与粮油食品监测体系缺少应有的链接,使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非常突出,粮油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三、加快我省粮食流通和加工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加快发展,必须突出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产业优势,在确保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粮油流通大省、加工大省和食品大省。

(一)统筹规划,高点定位,改善粮食仓储布局。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原则,采取“财政扶持、地方配套、企业自筹”方式,突出“四散化”储运和科学储粮方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大力提升粮食仓储流通效能。一是支持储备粮集中管理建设。根据我省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现状和发展需求,对中央、省、市、县四级规划进行有效衔接。重点对收购集中、储存量大和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修建改造,尽快实现集中储存管理。二是支持建立仓储设施更新改造机制。鼓励地方储备粮库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扶持有重要科研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科学储粮项目研究。三是支持合作建库。引导市县探索吸纳社会资金,走合作建库的路子,充分发挥仓库资产的效益,切实解决有效仓容不足的问题。

(二)实施“送粮仓下乡”工程,鼓励科学储粮。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按照全省农户15%的比例,支持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部分农户配备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送粮仓下乡,建立农户产后减损体系。据测算,使用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可使储粮损失率降低5%,每口示范仓减少储粮损失50公斤。按照每仓价值420元计算,省级投入3亿元,可拉动10亿元其他资金的投入,每年可为农户减少储粮损失12.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2亿元。

(三)搭建平台,积极支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支持建设具备交易、仓储、加工、中转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物流中心以及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粮油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作为担负一定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设施,促进全面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健全政府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协同工作机制。

(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粮油加工产业竞争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投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提高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应用投入,支持企业在食品营养、粮油加工工艺及装备、成套工程技术等领域进行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支持粮油食品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步伐,走技术挖潜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鼓励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进行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加快科技创新和粮油产业化发展步伐。

(五)加强引导,促进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各地选择一定区域内(一般以县为单位)具有相当规模、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经济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园区作为支持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就近整合各类企业资源,引导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品牌,集粮食现代物流、加工与资本运营于一体的旗舰级粮食企业巨头,促进建立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粮油产业集群。尤其注重扶持国有粮油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渗透力,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六)创建品牌,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支持“放心粮油”品牌认证、“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程”、“居民厨房工程”、“放心早餐工程”等粮油品牌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我省“放心粮油”生产配送销售网络,逐步建立安全的粮油供应渠道。一方面,鼓励粮食企业利用城区网点资源优势,投资改造现有粮店、粮食仓库和其它经营设施,完善市区粮油食品网点布局;另一方面,引导骨干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积极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开设粮油兑换点、便利店,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确保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

(七)加强监管,确保粮油食品安全。发挥第三方粮油质量监测机构在质量保证链中的作用,确保粮油食品安全。一方面,支持建立连接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内检管理,建立从原料采购、加工到出厂面市各环节的监管制度,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加工、不出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测与评估检测的作用,形成粮油食品检测监管合力,实施从原粮流通到食品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质量监测;支持粮油质检机构和有关中介机构在大型粮食交易市场设立服务窗口,促进建立粮油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支持相关监测机构配备高科技快速监测仪器,实现粮食品质快速检测;支持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质量监测和追溯信息平台,促进建立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召回制度。

粮食产业化工作调研报告 篇6

粮食产业化工作可以理解为粮食作为产业,使之向理想的状态发生质变的过程。粮食产业含盖了粮食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质变即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促使做大做强;向产业链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收购”等形式,带动粮食、油料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

增强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服务“三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继土地革命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发展的第三次飞跃,是农业生产方式又一次新的革命性变革,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粮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特殊商品,粮食产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创新粮食流通方式,强化粮食企业经营等,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产业化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1、产业化是粮食产业现代化和粮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由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粮食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粮食生产基地。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改变了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地位,改善了现行的投入机制,可以使资本和先进技术、农艺措施、现代装备有机地融入粮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素质。同时产业化又是新形势下粮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粮食市场化,主体多元化,经营多渠道,这是必然趋势。新的形势下,在粮食流通中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这是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肯定的。国有粮食企业要想发挥主渠道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掌握充足的粮源,掌握粮源的最现实出路就是参与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粮食。不然的话,就很难掌握粮源,粮食企业经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存与发展就会更加举步维艰。实践证明,产业化是实现粮食产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为实现粮食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产业化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目前,农户是我国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微观基础,也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依靠力量。我国有2.2亿多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链条短,农产品销售手段落后,市场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两个市场的竞争。而发展产业化经营,可通过“公司+农户”、“批发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市场联结起来,龙头企业提供信息,农户按照龙头企业要求进行生产,其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分散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增强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龙头企业有了稳固的农户作基础,生产原料有保障,企业自身也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3、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提高了粮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实现重复增值。特别是通过“公司、工厂+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订单收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民除了可以得到种植粮食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流通和加工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粮食的比较效益。

二、夯实产业化基础是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我们xx的产业化经营工作,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其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目前已拥有国家、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拥有国家“放心粮油”、国家免检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等省级以上品牌13个,市级名优产品5个,市级知名商标2个,全县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达30多万亩,连接农户近20万户,有力拉动了全县粮食经济的发展。应该讲,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好的,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服务的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夯实三个基础。

1、思想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作为重要的涉农部门,我们深感,粮食工作的主阵地在农村,主战场在农村,发展平台也在农村,只有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课题,找准粮食产业化经营这一抓手,粮食工作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此,我们应从上到下进一步确立 “农民发展我发展”的思想,为抓好产业化经营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池州市粮食产业化科学发展巡礼 篇7

2009年1-10月, 全省已落实水稻订单面积882 800亩, 占省局任务104%;落实油菜订单面积40万亩, 占省局任务133%。水稻订单收购量已达76 260 t, 占省局任务63.6%;油菜籽订单收购量23 095t, 占省局任务231%。粮油产业销售收入45 372万元, 占省局任务78.23%。今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池州市美思佳油脂公司、池州市梅里生态米业公司、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公司和安徽禾健米业集团公司等4家企业。石台县粮食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已竣工验收;其他县、区物流, 产业园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城市连锁店、农村服务社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都超额完成了省局下达的目标建议数。

主要做法

(一) 全面抓粮油订单, 夯实基地建设基础。

市、县、区粮食部门帮助粮食购销企业和龙头企业, 全力抓好粮油订单生产, 提供良种, 调整种植结构。联合农技部门在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如池州美思佳油脂公司在贵池区秋江街道办事处建立了2万亩优质油菜示范基地, 市农技推广中心就积极推广“核优56”和“皖油25”等高产抗倒伏、抗严寒新品种, 印发宣传资料, 走村串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仅此带动农户增收近5 000万元。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有限公司建立订单基地8万亩。帮助农民扩大了旱地、丘陵坡地芝麻种植面积。安徽禾健米业集团公司对订单粮食收购实行“二次结算、二次分配”方式, 大大提高了订单履约率。8家省级粮油龙头企业都通过“公司+中介+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 为粮油加工建立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基地。

(二) 全力服务龙头企业, 壮大农民增收载体。

培育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是粮食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 市、县、区粮食部门积极向企业宣传国家各项经济政策, 主动联合农委、财政、经委、农技等相关部门, 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主动协调中储粮铜陵直属库, 帮助池州美思佳油脂公司和东至辰鑫植物油公司成为国家专储油存储库点, 解决落实了两企业的油菜籽收购资格, 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6月30日, 特大洪水肆疟了池州美思佳油脂公司的库房, 该公司6 000多t油菜籽告急, 市局领导第一时间亲临现场, 并汇报市政府, 争取地方武警部队全力支持, 才使企业免遭劫难。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公司的“麻油冷榨”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我们积极向市发改委、农委、财政局等部门申报, 争取列入省财政贴息支持项目。东至辰鑫植物油公司投资4 500万元, 移地东至县胜利工业园扩规建新厂, 市、县粮食局给予重点帮扶, 现新厂已开机生产。安徽禾健米业集团公司2009年技改投资200 t大米生产线已投产。青阳县南阳米业有限公司2009年与当地农技部门联合推广彩色稻种植基地建设, 生产的“神农谷”牌七彩米, 成为2009年11月3日~5日在合肥举办的农展会上一大亮点。通过推进工商对接、科企对接、银企对接、园企对接和龙头企业间的强强对接, 使我市粮油企业在面临金融危机时, 在寒风中拔节, 在逆境中成长。

(三) 加强园区建设, 为企业搭建发展舞台。

东至县兄弟粮油购销公司通过招商引资, 与浙商合作, 投资7 000万元在大渡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100多亩进园建厂。一期工程库房已建成, 生产线已安装。二期工程水磨淀粉项目已开工建设。石台县粮食产业园一期库房已竣工验收, 二期大米、食品加工项目也开工在即。东至辰鑫植物油公司在工业集中区建新厂, 仅生产设备投入就达1 100余万元, 新上菜籽脱壳冷榨项目开工, 可使该企业大展拳脚, 做大做强。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公司毗地扩规40亩, 使生产能力翻了一番。我们将及时总结石台县和龙头企业建设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在全市掀起粮食物流园区建设高潮。

(四) 通过科技创新, 打响粮油品牌。

通过市粮食行业协会成功注册了大米品牌“池粮春”。以“池粮春”为纽带, 以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为载体, 组建“池粮春”粮油集团。加入集团的大米龙头企业和使用该集体商标的成员, 实行统一品牌, 统一标识, 统一质检, 统一监管, 提升全市大米品位和档次。

池州市梅里生态米业公司与中国第一富硒村合作, 在石台县大山村建立富硒水稻基地1 800多亩, 生产的订单水稻经中科大生命科学院检测, 含硒量极高。2009年11月份参加第八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 被组委会评为“金奖大米”。池州市明达米业公司通过农技推广中心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35 000亩, 通过适时喷洒硒元素, 增加水稻硒含量。订单水稻收购价普遍高于市场价15%~20%, 由此带动农民增收2 000多万元。两企业生产的富硒米一般卖价每千克6元左右, 小包装卖到每千克10元。青阳县南阳米业公司与农技推广中心合作开发红米、黑米、绿米、黄米等彩色稻谷生产基地, “七彩米”已成为创新亮点, 成片开发将带动农民增收, 丰富一日三餐内涵, 我们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粮食产业化发展之路。

(五) 发展农村经济组织, 推动放心粮油进城入乡。

通过建立粮油专业协会、稻米产销合作社、油菜专业合作社和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 使企业与农户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 实现粮食产业链、服务链和利益链无缝对接, 引领农民更好地参与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目前, 我市有经批准的粮油合作社5家, 企业自建合作社9家, 农民经纪人队伍已达366人, 带动农民增收达1.7亿元。粮油龙头企业的成长和崛起, 结束了池州人吃砂米、黄米、稻壳米和黑油的历史。通过企业创建和发展的城市连锁店和农村服务社, 打通了优质绿色农产品进城入乡的渠道, 本地粮油产品占有率已达80%以上。通过粮油品牌的打造, 放心粮油的宣传, 诚信企业的树立, 粮油产业化发展已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今后打算

1.对池州市明达米业公司和池州市梅里生态米业公司的“富硒米”基地建设工作进行调研, 摸清基本情况, 争取相关支持, 打响“富硒米”品牌, 促进企业增效, 带动农民增收。

2.通过召开市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及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会, 动用各种扶持政策和服务手段, 促成全市大米加工企业整合, 使用“池粮春”集体商标, 由此酝酿组建企业集团, 帮助粮食企业做大做强。

3.继续做好东至辰鑫植物油公司的服务帮扶工作。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 落实油菜订单, 落实融资渠道, 用新设备创造新效益、新业绩, 使其成为龙头企业的新亮点。

4.争取粮油加工企业有6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2~3家年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 充分彰显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

5.确保完成粮油订单面积110万亩和订单收购总量11万t。不断提升粮油订单的“四率”, 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用力气, 使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双赢, 不断提升粮油产品的市场份额。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论文 篇8

在粮食产业上如此大力度投入的维维正以“大农业、大粮食、大食品”作为战略目标,计划做成集收储、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粮食综合产业园。以这一战略为指导的维维近些年先后进入乳饮、白酒、粮油、茶等产业,其推向市场的消费品早已不局限在豆奶,而是形成了拥有多个品牌、横跨不同食品种类、粮食产业一体化的企业。

广建粮食生产、仓储基地

成立于1999年的维维股份,起先并非是豆奶生产企业,而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粮食局所属的一家资产不过百万元的大米加工厂,后在此基础上改制发展成大型农业企业。

作为从粮食加工起步的企业,发展壮大后的维维近年大力推动“公司加种植大户”的合作模式,拓宽所需的大豆、高粱、小麦、稻谷、杂粮等主要加工原料的供应渠道。该公司现已建立了以江苏徐州为中心的黄淮海优质小麦基地、河南正阳小粒花生基地、黑龙江绥化东北大豆基地、小兴安岭汤旺河生态大米基地、贵州兴义生态酿酒基地。并且,乘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维维开始进行国际化布局,其目前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白俄罗斯建立了燕麦基地、白糖基地和奶源基地,开展了和国际大粮商之间的合作。

在这些国内粮食生产基地附近,维维还与中粮、中储粮、中纺等央企合作建立了粮食仓储基地。这些粮食仓储基地均可储存几十万吨粮食。其中地处维维大本营、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的小麦储备库存储量达到60万吨:河南正阳的油料花生储备库的储存量为20万吨;黑龙江绥化的大豆储备库可储存50万吨大豆:佳木斯的稻米储备库可放置30万吨大米。

这当中,位于徐州铜山区张集镇的粮食仓储基地占地255亩,有15座标准仓库,每个仓库面积达4800平方米。2016年1月初,这一位于黄淮海经济区的维维粮油仓储物流园正式开门纳粮,一期可储粮32万吨。

据了解,坐拥这4个大型粮食仓储中心的维维集团,目前已形成了160多万吨粮食现代化仓储能力以及130万吨的粮油加工能力。“十三五”期间,维维集团将继续加大建设投资,届时仓储能力将突破200万吨。

建立粮食现货交易平台

除了广建粮食生产、仓储基地,维维还曾联合中纺粮油、昆仑万维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大宗农产品现货交易的国际性交易平台,以完善“大粮食”战略。

这家农产品现货交易平台注册资本为2亿元,其中,维维股份在总出资额中占据了30%的比例。经估算,项目正常运营期间,该交易平台年市场交易规模及实物交割规模将达到3000万吨,年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会员单位约5000家,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税前利润可达5亿元。

该粮食交易中心成立初期,交易品种主要为大豆和棕榈油。根据规划,日后交易中心还将辐射苏浙及周边地区比较具有优势的粮油品种、水产品、生物能源等农产品进行现货交易。未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交易中心将联合境外农产品主产国的农产品交易所,设立境外交割和境内现货交割和仓储库,使之成为中国粮油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所。

维维为何大力投入资金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仓储基地,甚至还建立了粮食现货交易平台?这在维维2015年年报中可以找到答案,年报中透露,维维以“大农业、大粮食、大食品”作为战略目标。并且,该公司计划成为集收储、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粮食综合产业园。

生产、储存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加工产品。建立不同种类粮食生产、仓储基地的维维也推出了不同种类的粮食成品。除了人们熟知的维维豆奶外,维维近些年先后进入乳饮、粮油、白酒、茶等产业,现旗下已有多个品牌,横跨不同食品种类。这些粮食成品包括休闲营养食品维维“嚼益嚼”、维维谷动系列谷物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功能性大豆肽饮料、营养咖啡、天山雪系列牛奶。贵州醇、枝江、川王、茗酒坊等系列白酒。怡清源系列湖南安化黑茶。

目前,维维旗下以拥有“维维”、“天山雪”、“枝江”、“贵州醇”、“汤旺河”、“六朝松”、“怡清源”等众多品牌,这使得其粮食产业链得到了延伸、打造了纵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上一篇:沧州市教育网下一篇:简单电路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