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气息诗歌(精选2篇)
送你的星星,
冰凉地躺在那里。
没有牵手的夜晚,
习惯了一个人奔跑。
突然,想你就坐在我前面,
可以回头看到停滞的微笑。
或许,坐在我后方,
看到我咬着笔头犯傻。
37℃,果然很平淡,
平淡得找不到激点。
还是对着冗长的理论,
走神,再走神,再继续。
还是对着高深的计算规律,
搞不懂为什么要干数学家的研究了。
还是得依照着中国式的学习英语,
努力,摸索,还是加油再干。
还是在学习,学习,学习,
一个人的努力…
乐趣,
其实,我最想着就是看一本书,
很好的书,静静的。
还是喜欢安静的夜,
流泻的歌声,很温暖。
夜,你会是37℃吗?
轻轻地融进我的生命,我的感情,我的`灵魂。
我还是坚守着,最贴切的温度。
陪我入睡,37℃,安静,温暖。
伴我醒来,37℃,恬淡,清醒。
有温度的微笑,散发出去了。
手心暖暖的,传递着,类似陪伴。
遗忘了的要求还是在37℃里冻结,
小小的幸福也是会在37℃里盛放。
记得我说过低调的奢华吗?
记得我说过我只要简单幸福吗?
记得我说过我愿意等待吗?
记得我说过不狂热只是欣赏吗?
不愿越过,只是依着37℃存活!
就这样,
稀薄的空气还是没有扼杀掉一个生命,
想来的坚强还是抵挡了一切。
所谓的不了解,
还是安然夹杂在空气中,
呼吸,迫使温度上升。
来回转转,
温度总是停滞的,
一、探讨语词,注重文化内涵
很多语词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如落叶、明月、长亭分别有伤时、思亲、惜别的思想感情在里面。 因此,落叶悲秋,望月怀远,长亭送别,也就成了古代诗人们常常吟咏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就要从探讨语词的文化内涵入手,这是读懂诗歌真意的前提,由此才能知道诗人心之所系,情之所钟,意在何处,从中还可获得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密码。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的是诗人拜访朋友,朋友不在家,没有人给他开门这件事。那为什么要说 “应怜屐齿印苍苔”呢?这其中“苍苔”一词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应怜屐齿印苍苔”,从字面上讲是猜测主人不开门的原因,真正让诗人属意、上心的恐怕是园子里的自然景色——满园青苔多绿,园子环境多静啊。青苔是附地而生的绿色苔藓植物,远离从骑杂沓和人世喧嚣。李白有“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韩愈也有“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一句。在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爱清净的文人雅士往往喜爱青苔。刘禹锡的《陋室铭》描绘陋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成了幽居环境的美好点缀。诗人此次访问的园子,正是一个清净的所在“。应怜屐齿印苍苔”,隐含这样的信息:朋友的小园,苍苔青青一色,如同绿色的地毯,上面没有木屐的齿痕。因为没有屐痕,非常的完美,所以怕木屐在上面留下痕迹。主人就居住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长满青苔的园子里“。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乐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清静的园子里,主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从中不难想见一二。
进一步想,怕踩坏青苔,竟然成为主人不来迎客开门的一个理由。不论是真是假,有此一说,值得一说,足见苍苔多美,多么招人爱怜。说的是主人爱惜青苔,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爱惜青苔。正是诗人自己喜爱了,由自己爱青苔,想到主人也爱苍苔,以己度人才有那种猜测“:小扣柴扉久不开”,不是别的原因,大概是爱惜苍苔,害怕“屐齿印苍苔”吧。不是自己心生爱慕,哪能产生这样一种奇异的想法呢?
试着把原诗句变化一下,改成直白的表达“应是朋友今不在,小扣柴扉久不开”。诗意和诗情不存在了,只有具体的“游园不值”的交代,没有环境色彩和人文情调。两相对比,可以体会出“苍苔”带来的浓郁的诗情。
二、以诗解诗,善用对比勾连
南宋诗人翁卷的诗《乡村四月》描绘了江南农村春夏之交的独特风光。 前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很朴素很平常,但是闭眼一想,就像一幅画一样:
江南四月,子规声声,烟雨蒙蒙。这是万物生长的时节。漫山遍野,草木皆已返青,满目葱茏,生机蓬勃。稻田、水塘、沟渠全都是满满的雨水。要是天气晴朗,视线清晰,很多杂色的东西也会看到,诸如房屋村舍、小桥幽径等等。现在雨雾蒙蒙,迷蒙之中,映入眼底的只有那些大块大块的主体色调。色调是清新的,视野是开阔的,乡村四月雨量充沛、草木吐翠、万物生长的特点得到很好再现。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诗意美感?不妨找出同样写乡村题材的雷震的《村晚》,进行对比学习。 在对比中,领略诗歌的表达艺术、美感特点《。村晚》 开头两句是“:水满池塘草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虽然都是“水满草满”,但是,“陂”比不上“山原”的体量,“池塘”比不上“川”的浩荡。因此,池塘里的水没有川里的水盛大,陂上的草没有山原上的草无边无涯,也就是当然的了。还有,写草说的是绿,写水说的是白,更能够突出草木的茂盛和水势的浩渺。由此以鲜明的色调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很大的想象空间“。水满池塘草满陂”,完全是写实,实写,缺乏这样的艺术张力,不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再看第二句,“子规声里雨如烟”,是写动态,有布谷啼叫,有细雨飘洒。布谷有催耕鸟之说。在烟雨蒙蒙中,它边飞边鸣,发出的音节有如在说“割麦插禾、割麦插禾”。 《村晚》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仍然是静态的景物,静止的画面。翁卷的诗上下句相连,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把乡村景象写得充满生机活力,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乡村气息。这些都是雷震的那首诗不能比及的。在对比中,学生对诗歌的表达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就能走进诗歌,热爱诗歌。
三、拓展想象,感受生命气息
张继的《枫桥夜泊》,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要体味诗人愁思难遣、彻夜无眠的心境很难。而不入境,难出味。教学时,可以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展开想象:
(播放钟声)听……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夜深未眠,愁肠百结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响起,一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
千百年来,在夜半钟声的回响中,有多少繁华似落花流水,有多少荣辱得失随风而逝。千百年来, 夜半钟声应和多少旅人的愁思,敲打多少世人的无眠。苍老缅邈的钟声,如老友的絮语,诉说岁月的沧桑。在茫茫宇宙中,在这静静的午夜,这是心灵的邀约,无言的对语。诗人在萧瑟凄清的寒夜,在忧郁落寞的旅途,应该有许多心里话想倾诉,少不了一番“我身何在,我身何往”的心灵叩问。在这静谧的午夜,没有人打扰他们的交流。同学们能设想诗人都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学生先动笔写,然后在班上交流。待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语出《菜根谭》)钟声那恒久的韵律,具有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钟声一下一下响着,在天宇间回响,也在诗人心中回响。这是苍天对人生烦忧的解答,对人世失意的问候,对人生落寞的抚慰……意念在钟声中消散、升腾,思虑在钟声中澄澈、通透。孤独的旅人,和悠远神秘的万有世界有了心灵的应和。有人说,“张继的枫桥一愁, 愁出深深的情怀,愁出无穷的力量,愁出无限的人格”。其实,赐予枫桥一愁如此魅力的,正是夜半的钟声啊。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古诗名篇《枫桥夜泊》 会有更深的理解,寒山寺的钟声不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一种充满灵气、饱含生命的放歌。
【37℃气息诗歌】推荐阅读:
歌唱中气息的运用06-07
气息的近义词06-09
中秋的气息初三作文07-01
春的气息小学生作文06-11
元旦诗歌新年诗歌12-08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06-02
经典诗歌:永恒的诗歌09-13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关于红领巾的诗歌09-18
守望的诗歌05-24
骊山诗歌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