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会议制度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访工作会议制度(推荐12篇)

信访工作会议制度 篇1

一、实行领导分工与岗位责任制,定期研究信访工作。成立信访领导小组,对学校的信访工作实行校长负总责,工会主任具体抓,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抓落实;定期及时召开信访工作会议,没学期不少于2次;专人做好信访工作记录。

二、坚持校长阅批来信制度和重点案件接访制度。设立校长信箱,做到定时开箱,限时答复;定每周一为校长接待日,答复教工和学生家长提出的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包案情况列入年终考核。

三、及时上报各类统计表、情况及文字材料,由工会主任具体负责实施呈送。

四、积极做好学校信访工作,溯本清源,消除不安定因素,落实好校务公开制度,发挥教代会的参政议政作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理财;关注教育热点问题,对招生、收费、职称评审等一律公示;加强师德建设,严禁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实行领导班子述职制度,深化干群关系,大力推行勤政廉政建设。

五、加强初信初访的落实,坚决把问题“消化”在学校,保证不发生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不出现写信大户。

六、提高办案质量。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切实做好初信初访工作,做到一访一清、一案一档,不推不积。

七、实行责任追求制度,对于造成信访案件的有关责任人及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人员将根据有关规定,坚决及时追究其责任,严肃处理。

信访工作会议制度 篇2

为深入贯彻《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 (财会[2013]17号) , 提升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财政部已把制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列入2015年工作计划, 并委托协会于2015年1月28日在京召开了钢铁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制定工作座谈会。会议由协会财务资产部副主任陈玉千主持, 协会副会长屈秀丽、财政部会计司高大平处长、常琦副处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首钢、宝钢、鞍钢、武钢等四家主要钢铁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及财会人员参加了会议, 现将有关会议纪要通知如下:

一、会议宣布正式启动钢铁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制定研究工作。

会议上, 屈秀丽副会长首先介绍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钢铁企业开展“对标挖潜”工作情况、钢铁行业成本核算现状和存在问题, 着重指出制定钢铁行业成本核算制度, 通过规范行业成本核算来促进降本增效, 是渡过行业发展“严冬”的重要手段。高大平处长在讲话中介绍了钢铁行业成本制度制定工作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提出分析钢铁企业集团内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共性和差异, 研究在集团内统一成本核算的可行性, 明确制定行业成本制度的基本原则, 并对制定研究工作做出具体的安排。参会钢铁企业对本单位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情况、特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并对做好钢铁行业成本核算制度提出了意见建议。

二、会议对于开展“成本制度”的制定研究工作达成了下列共识:

一是制定行业规程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推动行业“对标挖潜”工作深入开展, 需要以《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为基础, 制定一套更为细化、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行业成本制度;

二是制定行业成本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制定研究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的原则, 对于钢铁行业作业成本法的引入需要进一步研究, 既要符合会计准则体系要求, 又要满足企业实际成本管理需要;

三是在可行的情况下加快行业成本制度制定工作进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共同协作开展制度调研, 建立成本制度制定工作组机制, 尽早制定公布, 便于钢铁企业开展新制度的学习和实施工作。

三、财政部会计司对下一步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并希望各钢铁企业积极主动配合并参与到《钢铁行业成本核算制度》的制定研究中。

一是本着会计改革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充分尊重各位会议代表和钢铁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并将把钢铁企业的意见和想法在制定行业成本制度过程中充分加以吸收;

二是财政部成立“《钢铁行业成本核算制度》起草工作组”充分发挥行业财会专家的作用, 以工作组机制提高制度调研和制定效率;

三是为推进制度制定研究工作, 财政部会计司领导于3月上旬到首钢集团进行第一次业务调研。

特此通知。

信访工作会议制度 篇3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深入贯彻会议精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包山到户、包林到户”既与“包田到户、包产到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经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承包到户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具有三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具有完整的用益物权。《物权法》明确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林地的原始承包经营权只能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法享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在承包期内,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收回或调整农民承包的林地,赋予农民的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都要依法保护和落实。二是具有长期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林地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这是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最长期限,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让农民吃下了长效“定心丸”。《意见》发出的党的农村政策长久不变的强烈信号,使农民对林地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有利于促进现代林业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具有流转性。《意见》明确规定,在不改变林地用途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对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可依法进行转包、出租、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的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进行开发利用。这是农村土地经营的重大突破,也是农村金融的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林业生产周期长、农村发展融资难等问题,既盘活了林业资源,又搞活了农村金融,必将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山区林区流动。这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还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对我国农村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刻领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把这项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大力培育和宣传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推动改革。培育和宣传好典型,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经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各地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成功典型,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首创精神。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我们从各地的改革实践中挑选了一批典型,汇编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100例》。这些典型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改革情况,交流了改革经验,有的深刻反映了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的全面介绍了改革的规范操作,有的生动反映了改革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有的全面介绍了改革后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有的生动反映了“一户承包、全家就业”,

“城里下岗、山上创业”,有的详细介绍了改革过程中如何发动和依靠群众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林权纠纷,等等。这些典型,是基层干部群众的伟大创造,是对中央林改政策的生动解读,是抓好林改工作的鲜活示范,也是这场重大改革的精彩缩影,对于全面推进林权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各级林业部门要借助新闻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要结合新的实践,精心培育新典型,用典型的示范引导改革,以榜样的力量推动改革,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康顺利发展。

深入推进配套改革,不断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只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兴林富民、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还必须继续深化配套改革,创新林业运行机制,完善林业政策措施,真正建立起支持林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央对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对此给予大力支持,下发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支持林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这次会议又专门就如何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林业金融制度、完善和规范各项林业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林业部门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操作办法,真正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主动性,尽快出台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木采伐管理的意见、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关于切实加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林业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

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林业的经济收益。大力发展和培育林业产业,是让农民充分利用林业生产资料、实现森林资源财产保值增值的主要途径,也是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积极性的根本手段。只有实现了林业生产发展,农民群众才能实现就业增收,森林资源才能实现持续增长,最终才能真正实现兴林富民的改革目标。国家林业局要抓紧制定林业产业振兴计划,各级林业部门要在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方引导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产业,尽快形成有区域特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近期,要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在森林经营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导农民精心经营森林,提高森林的质量和效益,用森林的高产出实现农民的高收益。二是在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作贡献。三是在林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着力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开展立体经营,实现长短互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五是在森林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導农民充分开发森林的文化、游憩等功能,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生态疗养业,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总之,我们将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变成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变成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过程。

-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篇4

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进一步改善本街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效率,服务辖区经济,特制定街道经济协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其机构组成、主要职责和议事制度如下:

一、联席会议组成联席会议在街办事处经济协调工作各种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领导小组

组 长:陈海军(街办事处主任)

副组长:赵 刚(街办事处副主任)

成 员:齐慧智(党政办)

梁尚勇(经济协调科、统计站)

包 骏(经济协调科)

王 燕(统计站)

詹 鹂(财政所)

鲍宏艳(资产公司)

曾昭秩(招商办)

领导小组主持对重大项目的决策和指导,研究、审定联席会议的职责及工作任务,审定成员单位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开展工作,办公室主任由齐慧智兼任,办公地点设在党政办公室。

(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街党政办、经济协调科、统计站、资产公司、财税所、国税所、地税所、工商所、社会事务科、派出所、城管科、城管监察中队,各社区居委会组成,如工作需要可以适当调整其成员单位。

二、联席会议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区有关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组织交流、协调督办,推进全街的经济指标、经济项目、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工作,促进各部门、各单位间的协作与配合。

(二)通报区街内重大经济工作情况。

(三)对企业发展中需政府协调解决的重要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四)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联席会议职责划分如下:

(一)经济运行策划组:负责组织全街经济目标任务的统计上报,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内资内联,出口创汇,利用外资,财政收入,重大项目引进,“十一五”规划编制等内容。负责重大招商项目的策划。落实领导挂钩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负责联席会议的组织召开。协助申报文明单位,协助企业打造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责任单位:经济协调科 配合部门:党政办

(二)改制企业调查组:负责调查掌握我街(辖、属)未完成改制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帮助、指导改制企业的改制工作顺利进行。

责任部门:资产经营公司 配合部门:经济协调科

(三)企税服务组:按行业划分前10名利税大户,实行挂点跟踪服务,对10万元以上税源户,一是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二是了解掌握搬迁动向,三是掌握新的投资动态。责任部门:党政办 配合部门:财税所

(四)综合服务组:充分利用街辖区资源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按月编制上报一元街招商动态

资源信息,负责为企业落户我街,办理相关手续。

责任部门:招商办 配合部门:社会事务科

(五)区域资源调查组:负责调查、掌握街闲置楼宇、商业门点以及其他资产情况,按月组织上报经济项目进度情况,做好原因分析,提出下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责任部门:财政所 配合部门:城管科

四、联席会议制度

(一)会议召集。联席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或专题会议。必要时可安排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外的部门和单位同志列席会议。全体成员会议、专题会议有联席会议负责人召集,会议议题和出席人员由联席会议负责人审定。

(二)议题内容。区政府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涉及部门职能交叉或不清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向联席会议提出,需经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的有关事项;其他需要联席会议协商解决的问题。

(三)文件印发。联席会议议定事项以“工作简报”、“督办通知”、“报告”等印发。

企业坐班领导工作会议制度 篇5

(一)传达贯彻上级主管单位的重要指示、决定;研究贯彻意见;

(二)传达公司董事会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董事会重大决定的意见;

(三)研究需向上级请示报告的重大事项;需向董事会会议提出的重大议题;

(四)分管领导汇报分管工作的概况和重大问题,检查通报公司各项重要工作事项的完成情况;

(五)研究和布置近期的重点工作;

(六)讨论须研究的其它事项。

四、会议组织

(一)重大会议议题由办公室负责向公司领导、各部门收集,有关会议材料报送主持人审定后印发给与会人员。各部室需在坐班领导工作会议上通报、研定的重要事项,须提前2个工作日书面形式提交办公室。

(二)会议召集、记录由办公室负责;重要会议需要整理的由办公室负责整理并呈会议主持人审定后根据有关规定印发、存档。与会人员须在重要会议记录、纪要上签名。

(三)与会人员必须严守会议纪律。

五、会议事项的落实

(一)办公室根据会议内容,及时制定《公司一周重点工作安排表》送会议主持人审定后,印发到公司领导、本部各部门。

(二)会议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由办公室负责跟踪了解、收集整理,必要时在下次公司坐班工作会议上通报。

六、会议时间

幼儿园工作会议制度 篇6

一、工作会议制度

1、根据学校和上级的需求,及时参加学校会议。

2、在学校会议上及时汇报幼儿园的工作情况。

3、学期初、学期末或临时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落实教学计划,总结工作,安排工作等。

4、家长会 : 全园家长会由园领导主持,班级家长会由班主任主持,每学期1-2次,向家长汇报工作,展示幼儿学习成果,征求家长意见,宣传科学育儿及幼儿园有关制度和规定。

三、要求:

1、会议、学习必须按制度、按时召开,不得随意更改拖延。

2、主持会议和学习的负责人,对学习的内容,讨论研究的方法、程序事先做好准备。

3、家长会召开时间和会议内容有学校确定。

4、开会、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作好会议记录。

葛石镇中心幼儿园

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探究 篇7

一、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概述

股东大会决议对股东和债权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 为了尽可能减轻因股东大会决议的瑕疵对股东以及债权人的不良影响, 对股东大会会议瑕疵进行救济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 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资本多数决的负面影响, 阻止股东会会议日益形式化的不良倾向, 它是保障股东大会应有地位的必然要求, 也是维护中小股东和投资者合法利益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公司法》的角度来讲, 其关于股东大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的规定大致以分两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公司决议瑕疵无效之诉, 第二类是公司决议瑕疵撤销之诉。其中, 根据具体事由, 公司决议瑕疵无效之诉又可分为决议内容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决议内容违反行政规章这两类;公司决议瑕疵撤销之诉又可分为会议召集程序的瑕疵、会议表决程序的瑕疵、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这三类。根据股东会会议瑕疵的原因, 我国股东会会议瑕疵又可分为程序瑕疵和内容瑕疵两大类。所谓程序瑕疵, 一般是指公司在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违反股东大会组织召开的程序性规定而形成的瑕疵, 程序瑕疵一般出现在会议的召集程序和决议程序这两个环节。而内容瑕疵一般是指股东会会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的规定而形成的瑕疵。

构建股东大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 最根本的是要遵循股东会会议救济制度的几项重要原则。首先, 决议的安定性原则是构建股东会会议救济制度的第一个原则。股东大会会议在本质上是符合少数服从多数这一民主原则的, 也是资本多数决在公司法上的反映, 在不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应当而且必须受到尊重。但即使股东会会议决策过程或决议内容因违反法律或有关规定而产生了瑕疵, 对于股东会会议的瑕疵, 一般也必须以谨慎的态度来对待, 不可随意宣布其无效。其次, 利益的平衡性原则是股东会会议救济制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团体组织, 股东大会的决议涉及到诸多群体的相关利益, 而股东会决议一旦出现瑕疵, 必然会引起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使得股东会决议在实际执行中的效率大打折扣, 进而影响公司效率的提高和盈利目标的实现。因此, 为了保证公司效率的提高, 有必要在股东会会议做出决议时就综合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尽可能地保证决议的程序和内容合法、公正。

二、我国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的问题与现状

尽管《公司法》规定了股东会会议瑕疵诉讼救济制度, 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为解决股东会会议瑕疵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但是,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原有的公司法律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公司管理模式的需要。具体来说, 我国的《公司法》有关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的规定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首先, 救济对象不周全是我国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在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理论的研究中, 第三人的问题是一个容易经常提及但却又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公司法》有关瑕疵救济理论的陈述中很少有关于保护第三人正当利益的具体规定。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在公司的发展日益强调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大背景下, 忽视由股东会会议的瑕疵所造成伤害的第三人的利益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精神相背离的。而我国的《公司法》只是强调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对保护第三人利益的问题并没有做出相关规定。可以说, 在救济对象上, 《公司法》关于瑕疵救济制度的规定在救济对象上偏爱股东却忽视了对第三人的利益进行必要的保护, 而这正是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救济对象不周全的最重要的一个体现。

其次, 事前救济不充分是我国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存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股东会会议的召开阶段, 如果决策者能够成功地预防股东会会议瑕疵的出现, 那么股东会会议的决策便不会出现重大的瑕疵问题, 公司的经营效率和营业利益也会得到切实保障。反之, 股东会会议瑕疵问题一旦出现, 即使是被确认无效或决议被撤销, 都会或多或少对相关利益方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 对股东会会议瑕疵问题的预防和防范在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我国《公司法》有关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的事前救济制度却是非常的不充分, 如在对股东利益回避表决的这个问题上, 《公司法》仅仅在其第16条中进行了单列举一项规定, 却没有对此进行开放性的规定。

最后, 事后治愈制度的缺失是我国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的又一个重要问题。事后治愈制度是一种针对股东会决议瑕疵出现后对瑕疵以非司法方式进行治愈的救济制度。显然, 事后治愈制度是一种以非司法方式来治愈瑕疵的救济制度, 它属于非司法救济和事后救济, 它与事前救济制度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了瑕疵救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我国的立法中却很少能看到有关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中的事后治愈制度。可以说, 事后治愈制度在当前我国的立法中几乎呈现出空白的状态, 立法的空白也必然导致司法介入的困难, 这就无法为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三、我国股东大会会议瑕疵救济体系化建议

通过对《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研究, 以及大量的实践我们发现股东大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在理论上来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 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因而在实践中也不能很好地对股东大会决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与回避。针对这些制度的缺陷, 我们必须在立法和制度上进行完善, 才能保证股东大会会议决议的顺利进行。

(一) 拓展救济对象, 确定以救济股东为主的基础体系

在司法理论中, 不少专家学者都对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有所阐述, 但是我们从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与司法解释中可以看出其并不会对第三人的权益进行具体的保护。但是在公司的日常事务中有不得不与第三人发生业务关系, 而且公司法中对公众知情权的设定也直接关系到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保护。然而我国公司法对诉讼权利享有者的界定并不十分明显, 第三人对公司内部事务的具体实施也不能做出影响, 更不能以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第三人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同时第三人的救济也完全依赖于股东提起诉讼。针对这种第三人无权益就无救济的现状, 我们在讼诉法中应坚持救济的原则, 虽然这种原则会对实体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通过对第三人的救济, 则显示出诉讼法对利益的保护, 对利益外延的扩大, 进而可以有效预防在诉讼法中遗失权利的保护。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公司股东大会的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少数大股东的手中, 那些小股东的意志往往会被忽略, 其利益也受到一定的侵犯。因此在股东大会会议下次救济体系的建立于完善过程中, 我们必须考虑到占公司股东人数大半的小股东的权利, 在具体的救济过程中要以少数受损股东利益的保护住重点, 因为在股东大会会议决议的多数情况中, 股东的起诉往往是在股东大会决议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发起的, 在这一情况下, 虽然公司与第三人几乎没有存在相关的交易, 但是股东的利益受损却在实际发生, 而且最为迫切去救助。

在救济方式上, 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股东大会会议瑕疵申诉救济的逻辑构成, 同时根据法律规定与实际情况建议必要的股东滥诉驳回制度, 在保证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 维护公司科学合理决议的贯彻落实。

(二) 多种救济方式的并用或合用, 实现救济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实施的股东大会会议瑕疵救济主要有事前救济、事后救济、瑕疵诉讼救济、瑕疵治愈救济等, 但是由于不同救济方式的特点不同, 各种救济的单一使用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针对新形势下股东大会会议瑕疵的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事后救济与事前救济相互配合, 瑕疵诉讼救济与瑕疵治愈救济相互配合的救济方式。我们都知道股东大会会议瑕疵的事前救济主要是制度设计上的预防, 其主要优势在于能主动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事后救济主要是股东大会会议决议瑕疵出现之后的一种补救措施, 它主要依靠股东的积极主动行为来维护公司利益的一种机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单一的救济制度都不可能确保决议的万无一失, 只有在事前救济的预防与事后救济的补救双重救济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股东及公司的权益不受损失, 保证公司决议的顺利落实。另一方面, 只有在瑕疵诉讼救济与瑕疵治愈救济相互配合的情况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议决议已经确立的公司与股东, 股东与股东, 公司与第三人的法律关系, 保证公司交易关系的稳定, 同时也能通过有效的策略对公司会议决议中的瑕疵进行补救。

(三) 最大限度的实现救济结果的合理化

股东大会会议瑕疵救济体系的完善最终要达到各方利益平衡的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在股权平等的基础上维护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同时维护公司交易的安全。因为在股东大会中, 只有保护小股东利益的法律制度规范了, 小股东的权利与利益得到了合理的保障, 才能真正实现股东权利的平等, 促进公司稳定的发展。同时公司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在不违背相关法律的基础上, 设计维护交易安全的制度规范, 以义务的形式确保公司以外的相关人员在保证公司与股东“隐私”的前提下, 对公司交易的相关规章更加透明化, 从而保护公司交易的正常合法进行。

结语

我国股东大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从无到有, 对公司和股东权益的保护也不断完善, 在公司决议风险规避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我们具体的实际情况, 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努力做到拓展救济对象, 确定以救济股东为主的基础体系, 多种救济方式的并用或合用, 实现救济方式的多样化, 最大限度地实现救济结果的合理化,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的完善, 才能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

摘要:作为一项世界性的制度, 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早已为世界各国广泛应用。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是针对股东大会决议形成的瑕疵而产生的一项法律救济制度。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旨在保证股东大会决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保证公司交易的安全性。由于种种因素, 这一制度目前在我国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文章试从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的概况为出发点, 结合我国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的问题与现状, 以期为我国股东大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股东会会议瑕疵,救济制度,探究

参考文献

[1]邹杨.论我国股东大会决议瑕疵事后救济的缺陷及完善[J], 学术交流, 2007 (5) .

[2]罗思荣.论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法律救济[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2 (3) ,

[3]黄文辉、黄建峰.论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救济[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2 (6) .

[4]范黎红.股东请求确认股东会决议有效并非一律不具有诉的利益[J], 法学.2010 (9) .

庭前会议制度的域外思考 篇8

关键词:庭前会议;域外;制度完善

一、域外的庭前会议制度考察

(一)英国的答辩和指导听证和预先听审程序。答辩和指导听证程序不仅仅是被告人是否认罪的答辩程序,亦是法官了解相关材料以制定审理计划及解决证据可采性等争议事项的程序,在英国,该程序是除严重诈骗案件外的所有案件的必经程序。该程序的目的在于促进控辩双方做好庭审的准备工作,使法官做好审判前安排并了解必要的情况。答辩和听证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答辩,针对无罪答辩的案件整理争点、明确争议,为庭审集中审理做好准备。预先听审程序适用的是审判时间持续较长且复杂的案件。在该程序中,主持的法官可以就证据的可采性等有争议的法律问题作出裁决,改才觉得结果将对随后的庭审程序产生拘束力。

(二)美国的庭前会议程序。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规定,在提交大陪审团起诉书或检察官起诉书后,法庭根据当事人申请或自由裁量,可以命令召开一次或数次会议用来考虑关于促进审判公正和审判效率的事项。在会议结束时,法庭应当对达成协议的事项准备和提交备忘录。会议如果形成书面协议,经被告人及其律师签字后对其具有约束力,否则将成为对其不利的证据。庭前会议的参与者包括法官、检察官和被告人的律师,并且是以不公开的方式进行。主要是督促当事人双方进行庭前准备、解决出现的争议、整理证据和争点。通过审前会议,双方没有争议的证据在庭审时不再调查,集中审理有争议的事实和证据,以加速庭审。

(三)俄罗斯的预审听证。俄罗斯的预审听证程序是在案件存在法律规定的条件时,根据控辩双方的申请或法院依职权,在审判前对案件进行审查的活动。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公诉审查、排除非法证据、解决法庭审理的特别程序问题等。法官根据预审听证程序的结果,决定开庭审判、中止或终止刑事诉讼和对审议结果等。对法院根据预审听证结果做出的裁判不得进行申诉,但关于终止案件以及决定开庭审判解决强制措施问题的决定除外。

综合以上各国庭前准备程序的制度设计,可以看出:庭前会议是庭前程序的重要内容,主要功能是保障庭审顺利进行;尽管各国在具体设置上略有不同,但主要内容都包含启动庭审、非法证据排除、案件分流及纠错、整理争点及明确争议等;上述各国庭前会议结果都具有约束力。

二、我国庭前会议制度评议

(一)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及其特点。我国二零一二年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了庭前会议程序。具体指为保证庭审的顺利进行,提高诉讼效率,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某些案件在开庭前,审判人员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案件管辖、回避、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并记录在案的庭前准备程序。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了有关规定对我国庭前会议的案件适用范围、具体内容等作了规定。

据此我国庭前会议制度有以下特点特点:(1)从内容设置看, 我国庭前会议具有职权主义色彩。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庭前会议将回避、管辖等程序性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表明对刑事庭审程序控制非常注重。二是我国庭前会议没有将确定开庭日期作为讨论内容,而由法官确定开庭日期。(2)从诉讼主体在庭前会议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我国庭前会议兼具当事人主义特点。控辩双方在庭前会议中的任务是提出和交换意见了解证据等;审判人员重点了解证据异议情况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等。在庭前会议程序中,审判人员是召集者和主持者,当事人是执行者和完成者。(3)我国庭前会议缺乏约束性效力。不同于英国、美国等明确规定庭前会议结果具有约束力,我国对庭前会议的定位是了解情况,听取意见。(4)我国庭前会议的功能取向同英美等发达国家具有一致性,即主要功能是保障庭审公正高效进行。

(二)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首先,庭前会议的启动者范围过窄。我国庭前会议的启动方式是依职权启动的单轨制,审判人员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启动庭前会议。高法解释虽然赋予控辩双方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权,但控辩双方无法就其他程序性事项申请审判人员召开庭前会议。我国庭前会议启动者范围过窄,不利于充分发挥其效用。其次,庭前会议的审理方式不妥。庭前会议是不公开的内部协商会议与信息交流程序,庭前会议时控辩双方可对程序性问题提出和交换意见。实践中控辩双方提出和交换意见后是否可对对方的证据进行质证以及控辩双方是否可对争议性事项展开辩论,这两个问题还有待解决。再次,庭前会议的参与人员不确定。根据“案件情况”审判人员可以通知被告人参加庭前会议。但是什么是“案件情况”法律则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空白性规定在实践中有诸多争议,难以形成共识。最后,庭前会议的结果不确定。庭前会议制度中法官仅就管辖、回避、调取证据、提出证据异议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与域外审前准备程序结束后法官须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不同,庭前会议的处理结果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三、完善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意见与建议

(一)扩大庭前会议启动者的范围。庭前会议关系到控辩双方的切身利益,不应当采取依职权启动的单轨制。对于那些重大复杂的案件,法官可以依职权决定是否启动庭前会议程序,而控辩双方也应当有申请启动庭前会议程序的权利。

(二)明确庭前会议的参与者。正如上文所述,庭前会议关乎诉讼两造的切身利益,因此法律中应明确规定控辩双方及其律师均有权参与该程序。这也符合发达国家刑事诉讼的通例。此外,应当赋予被告在庭前会议程序中获得辩护律师的协助的权利。对于没有聘请辩护律师的被告人,应当由法院为其指定。如果被告确有原因不能参加庭前会议或者被告不愿意参加庭前会议的,主持庭前会议的法官应当明确告知其相关的程序后果并且由被告人出具委托函,由律师代其参加庭前会议。

(三)增加对庭前会议的监督。庭前会议的召开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以公开公正的方式进行,而不应采取不公开的交流协商形式,社会监督的缺失会对其公正性产生影响。所以法律可以规定,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召开庭前会议的,应当事先公告,允许旁听,以增加透明度,形成社会监督,保证庭前会议的公正性和公开性,有助于发挥庭前会议的制度优势。

(四)赋予庭前会议约束性效力。我国目前对庭前会议制度的定位仅仅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但是如果庭前会议程序的功能仅仅局限于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而不确定其应有的效力,不仅会增加诉讼成本,而且有可能成为新的诉累。因而,我国可以参考英美等国的相关做法赋予庭前会议一定的约束性效力,赋予法官在庭前会议中可就证据采信与非法证据排除、管辖与回避、出庭证人等问题作出裁决得权力。

综上所述,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作为一项新的制度设计立法和司法上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然而,庭前会议制度在我国新刑诉法中的引入已然是一大进步。尽管目前还存有种种不足之处,但制度的完善本就需要经过司法实践的不断锤炼。因而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庭前会议制度必将发展致成熟完善,从而推动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卞建林、刘玫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制度 篇9

1、为充分发挥公司及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督管理作用,做好对管理处安全生产状况的研究分析及重大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制订,公司实行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2、公司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对公司半年来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半的安全生产规划及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

3、公司每月末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会议,分析、研究本公司的安全生产形势,落实下个月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4、公司安全生产办公室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会议,对公司本季度的安全生产形势进行分析,研究、统筹、协调、指导公司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

5、公司必须坚持使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化,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确保使每次会议都有一定的实质内容,都能解决一定的实质问题。

第二十一条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1、为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加强管理处安全生产检查。

2、安全生产检查的依据:国家及厂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及政府、上级部门和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制度等。

3、各级安全生产检查应以查思想、查制度、查措施、查隐患、查教育培训、查安全防护等为主要内容。

4、公司安全检查应以定期安全检查为主,以查处安全生产隐患为主要内容,每月至少组织进行一次。

5、公司及所属部室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安全问题进行专项、重点检查。

6、公司应根据生产实际及综合气候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季节性安全检查。

社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制度 篇10

一、每年年初召开至少一次社区安全生产工作会。主要内容是传达国家、省、市、区、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关指示和会议精神,总结上一年度工作,部署当年社区安全生产工作,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

二、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领导小组全体组员会。主要内容是通报辖区内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安排下一季度的安全生产工作,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重大问题。

三、每季度向社区两委会汇报一次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及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重大安全生产问题及时提交街道办事处研究解决。

四、根据上级要求和社区安全生产形势,不定期召开社区安全工作会议。会议是:针对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研究措施布置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五、定期召开社区安全监管加部门联络员会议。会议内容是通报社区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协调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汇报社区和辖区企业安全生产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辖区单位安全联络员会议,会议内容是交流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征求对安全工作开展的意见,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安排安全方面的工作。

六、每年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工作经验交流会1-2次。

七、各类会议要提前作好准备,认真进行组织、保证开会的质量;要开短会、说短话,突出主题,尽量减少会议时间;要作好会议的登记和记录,要对会议安排的工作,决定的事项进行检查督办,提高效果。

某社区居民委员会

信访工作会议制度 篇11

一、高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内涵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一种领导班子集体议事的会议形式,即领导班子通过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并决定院(系)工作内容。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高校管理现状的尝试创新,“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日渐完善,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院系的领导体制也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和新思想的发展,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就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全新的决策形式。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一种把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结合在一起的全新制度,它不仅可以把院系领导班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调动院(系)总支和行政两方面的积极性,还能够倾听到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将各种不同的优秀意见运用到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保证院(系)各项工作协调一致地健康运行,并且防止以党代政或者以政代党现象的产生,从而保证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正确性。

二、高校院(系)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重大意义

1、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和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等。因此,建立高校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根本保证

当前,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顺畅、校院两级管理的工作职责不够清晰、权责利不明晰、二级学院的管理不够规范、二级学院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定“三重一大”事项必须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集体研究,形成决定,达成共识,保证了重大事项的决策经过充分集体研究和个人民主协商。同时,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这个议事平台能有效规范防止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的个人专断行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形成书记与院长平等协商、共同处理学院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有利于协调党政关系,形成工作合力。

3、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二级学院党组织建设、促进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二级学院党组织在高校党组织机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教育和团结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核心,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通过实现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二级学院党组织管思想、管干部、管人才、管政策,保证了党的工作与行政工作有机结合,有利于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地位,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三、高校实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党的政治核心原则

高校二级学院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具体职能, 二级学院党组织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最直接!、最具体的执行者。要确立二级学院党委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学院贯彻实施的精神和措施。二级学院党委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与学院行政各司其职,共同负责贯彻执行校党委、校行政的各项决定和决议。学院党委和行政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相互合作。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学院领导班子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具体到高校二级学院、凡属学院“三重一大”事项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学院班子成员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3. 遵守依法议事原则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依法治国落实到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中就是要制定全面的议事规则,并严格执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具体实施与操作过程中,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会议决议的变更、议定内容的落实及监督检查等都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确保党政联席会议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违者必究。

四、保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运行的有效机制

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首先要有一套好的议事规则,明确议事范围,严格执行议事程序。其次要有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作保障,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执行会议的决议,保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运行、发挥作用。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高效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是推进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顺利实施,增强党政之间密切配合、发挥合力,推进学院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加强工作的经常性沟通,特别是提交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策的重大议题,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要进行充分酝酿和沟通交流,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对有分歧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要暂缓提交讨论决策,进一步酝酿沟通。

2、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集体分工协作机制是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出发,既分别代表不同机构、分管不同工作,同时又协调合力进行学院重大决策的运行机制。要正确处理学院党委和行政的关系、明确学院党委和行政的职责。学院党委负有政治领导、共同决策、保证监督、凝聚力量的责任,要积极支持配合学院行政工作,保证学院行政履行职责、顺利开展工作。

3、建立共同决策机制

共同决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标志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确保了学院发展的方向正确,决策准确,成效明显。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构建共同决策机制的有效保证。会前要充分酝酿和沟通。书记和院长要对议题进行充分沟通,形成共识。 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的,不能上会研究。会上要充分讨论。每个班子成员都要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书记、院长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意见,不能搞一言堂、家长制。在集体讨论问题时,都要平等和充分地发表各自意见。要实行票决制,在对重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 要实行分工落实,对经集体讨论后做出的决定,必须坚决贯彻落实。

4、建立政治保障机制

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学院党委是学院的政治核心,要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各项决定在学院的贯彻执行,实现对学院的政治领导。积极主动参与学院重大事项决策。不断加强学院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各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人才工作、群众工作,把学院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对本单位的政治导向作用,实现党政目标一致,协调配合。

5、构建监督、惩处机制

要充分发挥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及时发现院(系)党政领导在谋事与用人中存在的违纪违法行为,并严格予以追究。

6、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如何调动院(系)党政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分工合作、共同负责,增强班子活力是建立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要对院(系)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情况每年检查一次,并把执行情况列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院(系)领导班子要及时总结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情况,并将其作为班子述职和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

信访工作会议制度 篇12

民事诉讼的庭前会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 法官可以根据程序裁量权, 在开庭审理前适当的时候把双方当事人召集起来, 就案件的争执点或双方准备在法庭上提出的证据或争辩的问题进行协商、或促进当事人和解所举行的会议, 法官可以以庭前令或裁定的方式把协商确定的结果固定下来。

庭前会议制度最初由美国所创制。在美国, 民事诉讼的程序分为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其中审前程序又具体分为诉答程序、证据发现程序、审前会议等几个阶段。庭前会议的雏形来自于审前会议。1938 年美国在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设立审前会议制度有其内在历史背景。一是因诉讼当事人关于证据发现程序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常常会发生争议, 这就需要法官的介入; 二是诉讼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为了赢取胜诉, 常常使用诉讼技巧或者证据发现程序以拖延诉讼进程, 这直接影响了诉讼效率, 同时不利于实现程序的公平正义; 三是法官介入审前程序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对于程序的顺利进行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庭前会议的功能

新出台的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 庭前会议可以包括下列内容: ( 一) 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答辩意见; ( 二) 审查处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和提出的反诉, 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 ( 三)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调查收集证据, 委托鉴定, 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 进行勘验, 进行证据保全; ( 四) 组织交换证据; ( 五) 归纳争议焦点; ( 六) 进行调解。由此规定我们可以明确庭前会议的重要功能所在。

一是明确案件的争议焦点。随着大量案件不断涌入法院, 使得原本人少案多的矛盾进一步的加剧, 而庭前会议的进行会使得双方当事人关于案件的争点明确下来, 以围绕争点进一步的进行, 便于之后的法庭审理, 节省审理时间, 提升审判效率。这些争点包括双方当事人关于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承担的争点、案件事实的争点、证据争点等。二是是明确案件的证据。现行司法实践的通常做法为给予双方当事人一定的举证期限, 后在正式的庭审中对证据质证, 从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若在庭前会议中双方当事人在司法人员的指导下, 及时地交换证据, 以固定可以有效使用的证据, 此时固定的证据并非仅仅是对当事人对立之证据主张, 还包括没有争执的证据与发挥一般证明作用的证据等。这样一来可以保障后期法庭审理的集中审理, 减少甚至避免无意义的证明及证据的重复提供, 以达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纠纷的解决的目的。三是为正式的庭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就此功能来讲是不言而喻的。在审前程序中, 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需要进入到法院的案件进行初步的查看, 以判断此案件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召开庭前会议, 以节省更多的正式庭审时间、提升正式的庭审效率。四是促进案件的高效化解决, 真正实现诉讼的公正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纠纷也越来越多的涌进人民法院, 人们对于时间和效率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 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纠纷中的当事人而言更为迫切。诉讼双方的当事人不仅希望人民法院能够及时地将他们之间的纠纷处理掉, 而且还应秉着法官的公平正义观来实现他们之间的公平正义。庭前会议的存在使得案件在进入正式的庭审之前呈现出半解决的状态, 从而会节省正式的庭审时间, 提升诉讼效率, 实现诉讼的公平正义。

三、域外考察

众所周知, 庭前会议制度是由美国民事诉讼规则最先创制的, 1938年美国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将庭前会议引进开庭前的准备程序之中。庭前会议在美国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时间区域为1938至1983 年之间。在这一时间段中, 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作出基本规定, 一般由法官在发现程序之后的几周内可以召集一次庭前会议, 其目的是为了组织证据、证人等, 以提升正式庭审时的诉讼效率。第二个阶段为1983 之后的时间。鉴于1938 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规定下的庭前会议的实践效果没有很高的成效, 同时还发现这一制度也没有把握住美国庭前程序之中的重要问题, 此规则的庭前会议实际仅适用于少数案件, 其作用并没有发挥尽致。在1983 修改之后的庭前会议规定应贯穿庭前准备程序的全过程, 赋予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可以决定当事人或其代理人一次或者多次参与到庭前会议中。同时, 新修订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还明确了庭前会议的目的, 如尽快处理案件、及时建立起控制诉讼的管理体制, 以减少因缺乏管理而拖延诉讼进程、以更全面的准备提升正式庭审的质量、促进和解等。

在德国的民事庭前准备中并没有庭前会议的提法, 但是存在与美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相似的做法。德国的《有关简化审判程序及加快审理进程的法律》规定了早期第一次口头辩论程序和书面准备程序。在前一种的程序中, 要求当事人进行一定的书面准备, 同时法官要确定口头辩论的时间。口头辩论也主要是为整理争点、证据, 法官还可以进行调解。

日本在1996 新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中也专门规定了整理争点、证据的程序。这一程序中设置了三种方式: 口头辩论、辩论准备程序、书面准备程序。法官自由裁量是否使用这些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指由开庭辩论的方式明确争点, 从而在正式的庭审中对争点进行集中审理。第二种方式其实是日本在结合自身实务的同时借鉴美国的庭前会议的基础之上设置的, 具体而言, 法官、当事人在非开庭时, 围绕于圆桌边进行意见交换、明确争点和证据等。第三种则顾名思义以书面形式明确争点、证据。由上可知, 这几种方式均未提出庭前会议的字样, 但实际上其作用和美国的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存在相似之处, 即在正式开庭审理之前, 由法官的主持之下, 对案件的进行一定的梳理, 以便确定案件的争点、证据等, 从而在正式的庭审中对之经行集中审理, 尽快解决案件纠纷,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庭前会议的具体运行

由新民事诉讼的相关司法解释可以看出, 目前并没有明确规定庭前会议的具体运行, 如庭前会议的性质、适用的案件范围、启动方式、召开时间、召开次数、会议形式、参与主体等均无明确的规定, 而仅是规定了庭前会议的相关内容。为促进庭前会议的进一步实行, 再结合国内外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 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在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出台之前, 我们通常将审前准备视为法庭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法出台之后, 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如何界定庭前会议的性质仍有分歧。美国将审前会议视为一个独立的程序, 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据统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案件通过审前程序得以解决。鉴于我国关于庭前会议理论基础和司法实践的状况, 笔者建议仍将其视为法庭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的不断发展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应逐步将民事诉讼庭前会议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 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庭前会议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案件, 这样只会降低诉讼效率。对此, 应做一定的区分。如疑难、复杂的案件及主审法官认为有必要的案件可以适用。而庭前会议的启动方式应采用当事人申请和法官以职权启动两种方式, 这样会带动诉讼当事人的主动性, 促进纠纷的及时解决。庭前会议的举行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的一定时日内举行, 同时应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 如采用圆桌会议的方式进行。庭前会议的主持可有法官助理担任, 其参与主体应包括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关于庭前会议的召开次数应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 原则上召开一次即可, 如因案情需要可由法官自由裁量。

目前, 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还不成熟, 这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做出更多共同努力。但是,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的不断发展, 其功能会得以更大的发挥, 以节省更多的司法资源、提升诉讼效率, 促进纠纷的解决,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摘要: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庭前会议的内容, 不足在于没有具体运作程序规定。而庭前会议的功能之一便是明确案件争议焦点, 提升诉讼效率。本文从现行少量规定着手, 就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提出浅薄的建议。

关键词:庭前会议,功能,运行

参考文献

[1]宋伟莉.民事诉讼的庭前会议制度初探, 2001 (2) .

上一篇:广告策划书范文模式下一篇:小学硬笔书法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