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论文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跨文化意识论文

跨文化意识论文 篇1

我见过这样一种比喻,有人把“跨文化意识”比喻成一种特定的符码,在同种语境中,交际双方用相同的一套符码进行交流,但是在跨文化语境中,双方根本不了解对方的语境环境特点,他们往往就不能共用一套符码,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他若不具备“跨文化意识”根本无法交流。那么如何让培养“跨文化意识”呢?通过借鉴现有的成果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和活动。

首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词汇的本身意义或者说是其内涵所在,多做词汇的扩展,拓宽词汇意思,通过词汇来了解“跨文化语境”中的民族风情,文化意义。并且让学生明白理解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间有着不完全对应的情况,是受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这种情况普遍。也就是说你认为的英语词汇的意思,在当地的民族风俗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的汉语,一词多义,地方不同,方言也不同,同时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只有弄清楚这些词汇的内涵,才能减少交际中出现的理解性的错误。

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的交际文化的差异,充分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文化信息,深入了解日常生活模式,让他们明白和识别日常文化存在的差别,这方面在最普通的口语交际中最为普遍,比如赞美、道歉、礼貌问候以及普通的见面语,同时还要注重体态语言、委婉口语、和禁忌语言等。

再次,在教学中应注意地区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亲身”进行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行为,比如,回答有关别的国家文化的问题,对图片进行讨论,做小型调查,扮演课文角色等,在表演时,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多使用肢体语言,因为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差别很大,如,你认为是做表扬的动作,但在他们的理解中是藐视,这方面也很常见,通过表演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语言交际的区别。

最后,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介绍异地文化差异,“网络文化”、“网络语”往往让人们所共知和认同,有很多会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很多网络语,并不是其原有的词义,比如一直流行的网络语“顶、恐龙、打酱油、伤不起、有木有等等,这些词汇就产生了语境差别,当然国外也一样,所以让学生了解国外的网络语,进行“网络扫盲”同样至关重要。

跨文化意识论文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日趋发达,国际交往合作越来越频繁。所有的国际合作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文化深深根植于语言,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着很深的民族文化的烙印。只有熟知文化,才能掌握语言;只有了解文化差异,才能发现不同文化下所产生的不同交际风格,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文法,还要了解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社会知识,提高文化涵养。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具有传播、传承文化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人文和文化内涵。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使用。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含义。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习文化的工具,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和传达信息。因此学习语言,不能单纯地学习语言,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保证有效沟通。

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差异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观察客观世界的不同体验。同一个词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意思却不同。如dragon一词,在我国被视为吉祥、神圣、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龙”被看做是罪恶的象征,是一种能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大惑不解。

颜色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涵义。日本人不喜欢绿色(green),巴西以棕黄色(brown)为凶丧之色,法国人憎恨纳粹军绿色(dark green)。红色在很多国家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在中国,红色还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西方,红色会使人联想到危险、暴力、战争、色情、财政亏空等。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正确应用所学英语知识奠定了基础。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是通过语言才能得以保存与传承的。因此,学习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例如风土人情、习俗和历史,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所学语言,不会误解词语,从而确保无误顺畅地交流。

2. 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是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的指明灯。

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urd component)。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教师跳出传统教学模式中只注重词形变化、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教师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意识与理解,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涵广泛,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主旋律。

1. 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纯语言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分析讲解。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了解文化的语言学习是实现不了交际功能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融入文化知识的讲解,还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了解西方的文化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在英语环境中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成功地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2. 改进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内容,扩大了解文化差异的渠道。教学工具很多,例如多媒体,关于外国人文历史介绍的光盘,这些都是促进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载体。也可以通过观看经典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西方的人文文化,例如身体语言在中西方代表的含义有差异等。

3. 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策略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交际策略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将国外的传统的历史故事与中国类似的历史故事进行比较,再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让他们不仅能回顾自己国家的历史,还能接触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其次,课堂可以以学生为主,进行group work,让学生自己研究调查,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容易掌握这些知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五、结语

国际交往合作日益频繁,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语言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文化的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文化功底越深,语言交际能力越强,越能驾驭语言并进行有效无误的国际交流。

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学习语言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使生活在不同背景文化下的人能互相交流。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融入英美国家的文化,合理解释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关系,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中快速地适应英语语言以应对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交际 跨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进而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了解并尊重交互方式上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交互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文化理解力乃至文化创造力(即能够实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

三、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力的方法和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词汇、语法、句子等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上,却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学习。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灵活地向学生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创立英语学习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基本语言知识。

3.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从而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4.在要求学生关注外来文化的同时,应提醒同学们同样重视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对世界文化的了解,还应包括向世界介绍本土文化的能力。

5.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加强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英特网与外国人交朋友、聊天等都是现实的。可以鼓励学生以信件、Email、QQ 等形式,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英语来交流,了解真实的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习俗等。

6.在生活中学习英语是培养英语素质、渗透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辩论赛、演讲朗诵等等。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从英语教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掌握两种文化差异,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总之,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3.陈 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M](《国外外语教学》199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

英美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 篇4

在语言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是我们必须具备的。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其他外语文化时既要保证本土文化不被腐蚀,又要对其学习的目的语文化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我国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其他语言,也有机会去了解它们的文化。

通常,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基础。

我们开设的日常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但是,当前的教学工作令人担忧,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校开展了较多的实用性英语,也称为专业英语,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

而且当前的大学也注重英语等级考试,高校学生常常为了应对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学习英美文学。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本原则有两个,即实用性与交际性。

教学的文化内容,不仅要突出语言的实用性、材料的真实性,更加重要的是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他们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培养他们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语言功底不够扎实,学习能力也偏弱,他们只能认识英美文学的表面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传授,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的内涵本质。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它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1.提高英美文学课的地位

为了满足社会对英语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英美文学在高校中逐渐被一些实用性英语课程所替代。

这样的状态使得英美文学处于下风,许多学生都不去学,甚至都放弃了这门课程。

目前,存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英美文学课程的课时太少,有一份关于全国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调查报告表明,“70%的高校都减少了英美文学课的课时,其中5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增加课时”。

英美文学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英美文化的.底蕴,因此,增加英美文化课的教学课时势在必行。

2.加强高校师资力量

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通常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英美文学的独特魅力。

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成功。

我们可以开展文化交流会,让教师充分地进行知识交流,不仅可以加强教师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还可以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

3.优化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英美文学课程教授的作品多是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虽然其阅读欣赏价值很高,但年代久远,在某种程度上已无法反映当今的英语国家文化现状。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需研读现当代外语文学作品,使学生从中感受、接触到当代西方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有整体规划,并且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和演讲,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学习文学知识,又可以领悟到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提升文学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西方语言、文化。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洁.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09).

跨文化意识论文 篇5

华丰路小学杨吉祥

走进一所学校,你很快能感觉到一种气息、一种氛围,这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它也许体现在一个学生的动作上,也许体现在某个教师的语言中,或许在校园的某座建筑上。总之,学校的每一个地方似乎都在传递着文化的信息,让你感到它的无处不在。可是,让你具体说说学校文化在哪里,你却不能说,这所学校的文化就是学生的动作、教师的语言、学校的某个建筑。

那么,学校文化到底在哪里?

学校文化在愿景中

愿景是学校未来要抵达的地方,是学校的奋斗目标。愿景体现了学校的理想和追求。

“绿色阳光生态型学校”就是华小人对未来学校状态的浪漫表达。绿色的教育氛围、阳光的教师和学生、阳光的管理、和谐自然的教育生态,这不是理想中的学校吗?是的,它也许只存在于理想当中,但我们需要的,不正是一种理想吗?正是理想,让我们知道该朝向哪里;正是理想,让我们不会迷失;正是理想,让我们更加执着。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一步步接近理想。

学校文化在师生行为中

师生行为是最能体现学校文化的载体。一个教师影响另一个教师,一个教师影响一群学生、一群学生再影响另一群学生„„就这样,反复激荡,文化便生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就是生命。从懵懂顽童到青春少年,一个孩子在小学六年的生命状态会发生多大的变化!陪伴他(她)的老师的生命状态又会发生怎样的不易察觉的改变!

2008年,我校开展了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性阅读实验。从那时起,参与实验的老师们便开始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上晨诵课、绘本课;读诗歌、读绘本;开研讨会、写读后感„„条件不是问题,困难不在话下,火热的激情温暖了平凡的生活。我们有点累,但我们累并快乐着;我们很幸福,因为孩子们更幸福。当我们看到家长为孩子记录的满满的故事,当我们看到孩子稚嫩的小手描绘的美丽的图画,我们知道,不用多说什么,这就是教育。

我们认为,学校有了阅读,就有了文化。反之也一样:没有阅读,就没有文化,哪怕有很高的成绩。教师和学生能沉下心来,静静地捧起一本书来,教育就发生了。可喜的是,经过不断的努力,我校学生的阅读量持续走高,超过半数同学的阅读量达到百万字以上。有的高年级同学已经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教师中已经形成了购书、交流、分享的小气候。我们对阅读文化的建设充满信心。

学校文化在节日里

学校应当有属于自己的节日。

9月28日是华小的节日——阅读节。

许多人知道,但也有许多人不知道:这一天,是先贤孔子的诞辰。在这一天,全校师生同诵一首诗,让清脆的同音响彻校园,让“敏而好学”的精神永远流传。我们举行盛大的阅读节颁奖典礼,为喜欢读书的学生颁发奖状,并向他们赠送图书作为奖品。我们评选“书香家庭”,邀请家长来学校参加典礼,向他们颁发奖状(曾有人建议颁发证书,认为证书比奖状精致。但我们考虑奖状可以贴在墙上,有示范效应;证书则一般被合于箱底),赠送图书。我们希望“爱读书、重教育”的思想能通过一个个家庭逐渐传播,影响更多的家庭,最终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我们评选教师“行知奖”,鼓励那些勤于学习、乐于工作的可爱的教师们。

在阅读节中,“书籍”和“诗歌”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教育,就隐含在这两个词里吧。

学校文化在制度里

制度是底线,文化是追求。没有制度,文化就落不到实处;没有文化,制度就偏于刚性。学校的制度,应当体现教师、管理者和学校发展三方的利益诉求。学校制度的制定,应当是平等参与协商的过程,不能以某一方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制度一旦通过,就必须共同执行,概莫能外。

华小“绿色阳光生态型学校”的愿景中,“阳光”的含义就包含阳光管理的意思。在华小,所有制度的制定,都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修订的过程。我们已经习惯了对制度文本反复推敲、甚至争论、争议。在一次次的辩论中,大家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各种制度由此得以完善。由于过程民主,大家认可,所以好执行。这种行为方式,已成为华小的惯例。

学校文化在建筑中

学校是师生栖息的场所。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浸润人的情操,濡染人的品格。很多人走进华丰路小学,都赞叹她优美的环境:楼前那一排秀美的合欢树、草丛中绽放的月季花和伸展数米的枝条、高大的核桃树、努力斜向上生长的雪松„„宽阔的校园、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叹城市中当有这样一方“静土”。

我校的许多绿化、美化都凝聚了师生的智慧和灵感。比如阅览室,从南到北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改动过的诗句由各种造型组成。走进学校大门的那片场地,其实是一把钥匙的造型,寓意着走进“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的办公区域成为“舒心园”、学生的活动场地称为“开心园”、还有健身

器材集中区称为“健身园”。这些精巧的设计,无不投入了师生的情感,从而让一处处原本平凡的场所有了可以言说的故事,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学校文化的自觉

跨文化意识论文 篇6

关于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影响这一问题,在《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一书中可以发掘出众多可供参考的观点。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虚假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超越问题;第二部分深刻解读了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内涵,并且论述了国外大众文化理论的逻辑转向;第三部分着眼于文化商品,描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意义。其中,第二部分提及了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这也为我们研究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问题提供了便利。目前,越来越活跃的跨文化传播开始充斥大学校园,一方面,它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也让校园媒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无论是当前大学校园当中备受追捧的“韩风”“欧美风”,还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外国明星的流行文化,这些都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正如书中所阐述的,追求新鲜与刺激是青年人的普遍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新鲜事物,相较于中年人,他们有更强的适应性和价值观,他们的审美行为也更为灵活,因此,对于跨文化传播来说,青年大学生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軍。

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该书第二部分将这种影响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书中认为跨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饮食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指隐藏在人们心中共同的历史背景以及民族文化,它记录了一个国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信息的交流对饮食文化产生的影响尤为重大,当前社会,许多西式食物传入中国,并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备受推崇,这便是对这一影响的典型体现。其次,是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每个民族与国家都有着自身的民族节日,无论是春节、端午节,还是西方的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都是不同民族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许多西方社会的节日已经成为他们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他们的推崇与喜爱,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再次,是休闲娱乐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年轻人重视休闲娱乐活动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繁重的校园压力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学生渴望课业之余的娱乐放松,近年来,多元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电子娱乐产品以及娱乐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课业之余,大学生经常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聊天交友,在西式的餐厅、咖啡厅用餐等。这些都是西方娱乐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口译人员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7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 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准确且迅速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按照不同的标准, 分类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 口译按操作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交替传译 (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 和同声传译 (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 。交替传译简称交传, 方式是讲话人说完一句话或一段话后停下来几秒钟让译员进行口头翻译。同声传译简称同传, 是指译员在一方讲话的同时不停顿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另一方的口译方式。

口译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即席性强。口译人员有时在之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便立即投入双语转码的临场操作, 在口译过程中不可预测性极强, 因此, 口译人员的反应和临场发挥能力非常重要。2、独立性强。通常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要独立面对和解决遇到的问题。3、综合性强。口译过程涉及视听说写读等多方面的活动, 译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 同时还要具有深入的双语的文化知识。因此, 口译是一种难度极高、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口译要力求做到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 即准确性 (accurately) 、得体性 (appropriately) 和文化性 (culturally) 。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美国的语言学家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束定芳 (1996) 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语言是一面镜子,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 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 自然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的传播, 尤其是民族文化的传播, 语言中又会出现新的词语, 新的表达方式, 同样文化又影响和制约了语言 (潘帅, 2007) 。因此, 口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 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这就要求口译工作者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跨文化意识。

三、口译人员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途径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 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王佐良先生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口译人员跨文化意识的表现与应用能力是衡量口译水平的质的标准。然而由于很多口译人员对于源语和译语的文化及差异掌握不足而使交流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甚至造成重大失误。口译人员是跨文化意识的载体,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于口译人员缺乏文化知识所造成的语用失误, 能提高口译人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 增强其对文化异同的掌握度, 以便协助交际活动顺利地完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只有真实的语料才能反映现实生活中所涉及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真实的语言材料才能习得最地道的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口译人员的跨文化意识

(1) 口译人员应该大量阅读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对民族文化影响深远的著作。以中英两种语言的译者为例, 他们应该对中国的《论语》、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诸多经典文学作品有所掌握, 而对于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圣经》, 《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莎士比亚的英文著作等, 译者也同样要深入了解。

(2) 与经典文学作品相比, 报纸期刊和杂志可以提供最新的和包罗万象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如历史宗教政治哲学社会等, 因此经常阅读这些出版物可以掌握很多文化常识, 了解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语言是活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译者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而便捷的学习工具。很多英语学习的网站制作精良, 如恒星英语学习网, 可可英语网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最新的新闻, 外语影片, 电视节目, 歌曲以及外语广播节目等, 而且还附有教学文本, 这无疑为学习者扫除了很大的学习障碍, 使得难度重重文化内涵丰富的外语新闻节目不再令人望而生畏, 听而却步。同时, 这些网站还链接了很多其他的英语学习网站, 让学习者很轻松地便可发现和进入其他网站学习。网络提供了广阔的极为有价值的外语学习素材, 其中包含了鲜活的生活场景, 真正的语言以及文化的交流活动。这种视听说的立体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冲击学习者的头脑, 使得记忆更加深刻, 为知识的使用提供了直接的场景, 解决了学习者学完不会用的烦恼,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乐趣横生的语言和文化的习得手段, 可谓是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

(4) 口译人员还应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学习文化知识, 增强文化意识。比如在某记者招待会上, 温家宝总理引用古文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民之所忧, 我之所思;民之所思, 我之所行。”现场译员翻译如下:“whatpeople's concernedaboutiswhatpreoccupiesmymind, andwhatpreoccupiestheminds ofthepeopleiswhatIneedtoaddress.”口译员能流畅地译出这些文言句式, 体现了译员本身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同时也丰富了口译的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口译人员不仅是双语的工作者, 同时也是双语文化的工作者。译员不仅要精通源语和译语这两种语言, 而且还要了解两种文化, 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否则, 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然而文化的习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人说过要深入掌握和理解一种文化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由此可见, 培养文化意识, 并坚持不懈的加大文化知识的储备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说依然任重道远。所有口译工作者都应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为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成功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8) .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A].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跨文化意识论文 篇8

关键词:文化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教育渗透

一、引言

文化culture一词含义极其广泛,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则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通过文字对文化进行承载。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那就是文化,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其实,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的看法。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把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语言上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现象的某种有目的的自觉反应或是某种知晓的状态称为跨文化意识,其交际能力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让学生了解国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知识。

二、目前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现状

自《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被上升到一种新的高度,广大英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渗透跨文化教育。但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意识依然占着上风,而且我省的“减负”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表现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文化礼节常识缺乏了解;不能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理解、运用英语等。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制约着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以“考试实用”为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词汇、语言点和语法的讲解上,对文化因素或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处理得较为简单。教师的这种教育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跨文化意识淡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的现状。

2.教材内容制约着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国内外文化题材广泛,基本涉及国内外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好教材。但是,整套教材词汇量大,知识点繁杂,每个单元的七大板块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十分丰富,教师出于功利主义更多地去注重语言知识,造成了时间不够,赶进度等局面,更无暇顾及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3单元中的Project是介绍英语国家土著民族的风土人情、介绍当地地方文化的好材料,可第六模块起每本书有4个单元,时间紧任务重,故关于文化这一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实际中就被草草了事,一带而过。

3.考试制度制约着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优秀天平,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因此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将高考的内容视为教学重点,无暇顾及“多余”的文化部分。可幸的是英语高考已重视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扩充学生对英美国家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还在阅读理解中增加了对国外名著名篇的阅读考查;另外,江苏省高中英语还进行等级口语考试,这一举措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有力举措,但笔者认为,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局限于此还是不够的。可见,考试制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操作策略

任何一种语言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文化,英语也绝不例外。在《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抽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注意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感悟英语,就可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實践中采用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操作策略。

1.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寻求文化信息

课程资源最主要的是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牛津高中英语》的每一个单元都包含中外文化,学生从中可学习和了解相当多的国内外文化。充分挖掘教材,寻求文化信息无疑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必修教材的五个模块中所涉及的外国文化信息很多。选修教材六个模块中的文化内容则更多更细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素材,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可进行充分挖掘、拓展利用。

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三单元为例。在Welcome to the unit中,六幅图展现了六个国家六种不同的问候方式。笔者在课堂上创设六种交际情景,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习阅读材料“Cultural differences”时,学生会了解到许多文化差异。还可结合文章要求学生查寻Thanks giving的来历及庆祝方式等背景材料。在Word Power板块中介绍了英语中的外来语和一些习语,Task板块中涉及到了禁忌语的内容,Project中讲到了英语国家的一些少数民族,它们都同样涵盖了大量的异域文化信息。这样,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寻求,可以使学生拓展跨文化信息,增强理解能力,培养跨文化意识,奠定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结合词汇语境,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最重要的部分。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格言等,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有些词汇从字面上并不能理解其真正涵义。只有结合词汇语境,了解这方面的特定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词汇,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模块一第2单元介绍了英语中的俗语,即使在词典中也很难找到其确切的解释。模块六第3单元的Word Power中的习语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模块九第4单元中的“kill the fatted calf”是“设宴款待”的意思……结合词汇语境,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内涵是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习语俗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进行习语俗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文化传授离不开词汇教学,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在语境中掌握词汇意义。这些背景知识不仅使词汇的记忆变得不枯燥乏味,使记忆有情景、有趣味,课堂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达到了丰富学生跨文化意识,增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合理运用材料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往往会产生更佳的效果。但培养跨文化意识并不是说教师一味地把背景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通过各种语言实践去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逐渐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1)在听说训练中让学生亲身感悟纯正的英语情境,也可创设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讨论题让学生讨论。模块六第3单元Reading中听到Thanks giving的时候,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来讨论中外不同节日,让学生结合实际逐步形成文化意识,为跨文化交际作好铺垫。

(2)朗读和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语感,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思维习惯,学会用英语思考和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训练当然必不可少,但如果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学生一定能更准确、更完整地把握文章内容,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英语文化,从而提高阅读交际能力。

(3)书面表达是学生最为头痛的交际任务,因为它要求学生既要有遣词造句的能力,还要有提纲挈领的能力。由于思維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学生就按照汉语方式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写出“汉语式英语”,还包括那些貌似正确实际错误的英语。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就应该注重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达到提高英语书面交际能力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把语言和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要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内容融合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外文化差异,丰富英语的内涵,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语言上的错误是可以忍受的,但文化上的错误会给对方造成伤害,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排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译林出版社.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至10).2006

意识与文化 篇9

通过集团公司最近的几次讨论会,大家也逐渐形成了大致统一的认识,那就是存在的问题集中在质量以及管理的落实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员工、包括一些管理者的意识和素质。这其实已经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因为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意识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今年是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年,我想就公司企业文化构建方面的问题略谈浅见。

企业文化是公司看不见的软件,当他真正渗透到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当中时,对整个组织绩效的提升,能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文化

企业文化或者组织文化首先是创始人、核心领导人的文化哲学、价值观、甚至是个人风格。这是很有道理的。华为的“狼”文化更多的是任正非本人性格的外化;海尔的企业文化更多体现的可能是张瑞敏本人的个性。不是说企业文化由最高层的领导所左右,而是说在组织文化的构建中更多体现领导者的优良个性、价值观和管理哲学,能使其在贯彻执行中更好的融入到员工思想和行为。所以要构建组织文化,核心领导者要在基于公司性质需要和经营环境的前提下负更深层次的责任。

二、不要让企业文化变成口号

企业文化是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并在行为中体现的深层次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等。如果只使企业文

化停留在口号上,使这一概念仅仅成为上层管理者对管理理论“追求时尚”,这样的组织文化最好没有。例如:一家洗衣粉企业奉“洁白”为其企业文化,而它的厂区尘土飞扬,办公地点随地烟头,那么“洁白”就只是一个口号而不能算是企业文化。如果一家医药企业以“健康”为其企业文化,那么他们的员工代表公司去应酬至少不能吸烟,不能酗酒,否则企业的文化也就是一句口号。杜邦以作火药起家,他们奉行安全谨慎的文化,公司甚至规定:“员工路遇劫匪,要主动放弃抵抗,避免伤害,所有损失,公司负责”。我想这就是把企业文化进行渗透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的例证。这就要求在企业文化构建之初,应当让其渗入到制度的细微和员工的日常行为当中,哪怕是工作之外的行为当中。我们公司现在也提出了文化,而下面真正要做的就是提炼、渗透,只有让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才能真正改变员工的意识、提高员工的素质。

三、企业文化应从招聘中有所体现

所有企业文化最终落脚在人,体现在人,在员工进入公司的开始就应该用企业文化去考量,这会使其在适应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步伐更快,节省的是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本。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在新员工融入公司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构架不是朝夕之功,也不是单单通过培训教育和媒体宣传而达到效果,真正意欲构建企业文化的公司,我认为,需要建立一个“全面覆盖,层级渗透”的过程。“全面覆盖”就是针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教育和宣传,而“层级渗透”更为重要,这种渗透是自上而

下的,管理层身体力行,不破坏规矩是对下属最好的教育,基层员工的渗透要更多借助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例的成功运作来实现。而基层员工的认同感则是是重中之重,因为面对顾客创造利润的更多的是基层员工。

跨文化意识论文 篇10

论文摘要: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英、汉口译过程中造成文化障碍的文化差异可分为五个方面,即:民族习俗、文化沉积、认知体系、思维模式和非言语语言。众多的文化差异会对口译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口译的质量和信息的传递。然而由于口译本身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口译中文化的导入远远不够,造成口译者跨文化意识不强。因此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口译训练中的文化导入已成为当务之急。

论文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口译质量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国际化的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问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译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传统上,人们一一直认为口译员只是担当着交际过程中语言转换专家的角色,而现在,众多的口译实践已经证明口译员的角色绝不仅仅限于此,他必须担当起一个新的角色——文化的传播者。事实上只成为一个语言专家离合格的口译员还相去甚远,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他在交际过程中要消除的不单单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还包括文化的障碍。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口译员要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口译员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已成为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一)口译的定义说明口译的本质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关于口译的定义曾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因素做出不同的阐释。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IzJ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上述定义,虽然语言表述不同,但都基本表达了口译的本质,即口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在跨文化交际口译中,口译者很可能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口译员必须要明确跨文化交际和口译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错误。

(二)口译的过程模式说明必须重视口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口译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原作者的真实意图传达给目的语的听者。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需要对原语的理解,对目的语的表达,更离不开对语言和文化的分析。由厦门大学口译小组率先提出的厦大口译模式,用模式集中体现了影响口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重要因素和所需技能,见图1。

在这个模式中,C=Comprehension(理解);R=Reformulation(表达);S=Skill(技能);A=Analysis(分析);D=Discourse(语篇);CC=Cross—CulturalAwareness(跨文化意识);K=Ex~a.Linguistic Knowledge(非语言知识);TL=TargetLanguage(目的语);SL=SourceLanguage(原语);I=Interpreting(口译)三个圆圈分别代表口译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置于三个圆圈中央的三角形说明技能在整个口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至R箭头指明口译的整个过程,而A至C与A至R的箭头说明分析在理解与表达方面的重要意义。这是一种非直线型模式,旨在说明口译包括理解原文(C)和用目的语表达意义(R)两个阶段。这个交际过程只有在分析(A)语篇(D)和特定情景中的文化因素(CC)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厦大模式强调了对语篇和文化分析的同等重要性。正如英国着名语言学家Lyons所晚,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说话人的思维、心理等等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的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在跨文化交际口译中,接受信息一方对原信息分析的任务就落到口译者的.身上。口译分析不仅包括对非文化信息的分析,还包括直接影响准确传递的那些可能引起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的分析,这时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口译者是否能够对交际双方的浯言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正确理解、分析和表达,进行正确的转换,口译也因此成为交际双方成功交际的桥梁。如果口译者对信息中文化因素进行了错误的分析和理解,翻译后的信息必然会有悖于原信息文化之处,也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二、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

口译中译员面对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影响交际效果和质量的现实问题,对文化差异进行适当分类,有利于口译实践和教学,有利于口译员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差异外在表现为语言表达、风俗习惯、体态表情等,更深层的差异则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审美观、心理因素、对世界的感知等方面。

在英、汉口译过程中造成文化障碍的文化差异按承载方式分为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两大类。具体可分为五个方面,即:民族习俗、文化沉积、认知体系、思维模式和非言语语言。

上一篇:周末发给老公的祝福短信下一篇: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