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加几》教学反思(精选12篇)
成功之处:
1、注重培养问题意识:我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饮料图,问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质疑。特别是注意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数学信息进行解决问题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我是利用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同桌交流,全班交流中使学生初步感知《8加几》的计算方法,体会凑十法优势。
3、学生在口答第1小题6+9的口算方法时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张洁雨这样说:我是把6分成3和3,3+9=12 12+3=15。听完张洁雨的回答我心里非常紧张,心跳加快,校长、主任、和很多老师都在现场,而且都抬起了头,露出特别惊奇的表情看着我,当时我愣了两秒钟,马上说:9+3=12你是怎样算的,张洁雨说:9+3=12我都背会记住了。这时我平静了许多,非常高兴肯定地说:你说得真棒,她的这种口算方法体现了张洁雨的个性,我们可以称它为张氏算法。张洁雨非常自豪地坐在了座位上。
备学生是我们教师每次必须所认真考虑的问题。虽然每次对学生的思维和答案有多种预案,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已有经验,如何处理和利用课堂中的及时生成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要伏下身来耐心、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给学生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学生的思维与我们的思维不同,他们的头脑中时常会冒出些新颖的想法,而那些创新的火花往往在瞬间产生,如果教师能及时俯下身子去倾听,就会挖掘出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保护学生难得的智慧火花。若我们老师草率的否定答案,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不去倾听学生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去独立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禁锢在固有的模式中。因此我们要伏下身子耐心的倾听、思考学生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也不能轻易放弃。
不足之处:
1、复习题过多。虽然每一道复习题都是我精心设计的,也很实用,但是可以减少数量,以节省时间,给新知的探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回答的方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比如:开火车、抢答、卡片、小黑板等形式呈现,这样即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实用性。
2、在引导学生看图,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时,开始学生回答出主题图中所画出的物品:有几名学生、有几箱饮料、有几瓶水等等,而图中对话框中的数学信息很少有学生发现,多次引导下才有少部分学生发现。课下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发现了原因所在。
①虽在10以内加法减时学生有找数学信息的经历和基础,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信息这一名词还不理解、不明白。
② 由于学生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减法的主题图的观察方法和思维训练,大部分学生找数学信息时,仍旧采用数一数的方法,对图中的对话形式没有接受。我课下翻了翻教材,确实是从这一主题图才开始出现对话形式的。而在备课时我却忽视了这一点。虽然我是第一次使用青岛版教材,但仍充分说明了我对新教材把握上存在漏洞,今天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
教学片段一:
大概用了三四分钟的时间, 我便草草结束了小组合作, 并挑选了一组排法如排法1的学生上来演示。这时, 我注意到“台上”在展示, “台下”也没闲着, 很多学生偷偷地在“改正”。“跟他们排得一样的请举手!”一双双的小手齐刷刷举了起来。“好, 既然大家都这样排, 那么谁来告诉我为什么把这些算式分成三堆来排啊?”这时只有二三个学生举手, 感觉有点失望。“我们组是把第一个数是8的放在一起, 然后把第一个数是7的放在一块……”学生支支吾吾讲了许多。怕他会讲不清楚, 浪费时间。没等他讲完, 我就抢过他的话:“哦!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们是按第一个加数来分的。分成了:8加几、7加几、6加几这样三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8、7、6加几’。” (板书课题)
教学片段二:
在总结并揭示课题以后, 我引导学生来观察这些算式中的规律, 希望在找规律的过程当中, 学生能对“8、7、6加几”有一个回顾和方法的总结。于是, 我出示自己课前排好的算式组:
“这些算式当中藏着什么秘密呢?”这时, 很多学生仍然停留在揭题时发现的规律 (即每一组的第一个加数都不变) 。有一部分学生在我再三的指导下发现了第2个加数每次多1, 和也每次多了1。这以后, 学生似乎很难再有新的发现了。我故意指了指加粗的数字 (2和0, 3和1, 4和2……) , 这时学生陷入思考当中。大概过了半分钟, 当我正打算放弃让学生自己观察, 决定自己说出来的时候, 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 可是又马上放下。他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我满怀希望, 请他回答。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这个……这个加号后面的数比结果多了2……”正中下怀啊!像抓到了“救命稻草”, 我马上肯定他:“对!结果个位上的数字比第2个数字少了2, 那么少了的2跑哪去了?”零落的声音响起:“被8借走了。”显然, 很多学生还没跟上我的思路。
二、反思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变成了“走过场”。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没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时间。思维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课最深远的意义也就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因此, 教师就应当在营造热闹活跃的学习氛围的同时, 应留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耐心等待学生的觉悟, 善待、包容学生的错误。
1. 等待是尊重。
可以看到以上片段中, 在“排算式”和“找规律”这两个环节当中, 我安排的时间不够充裕, 很多学生都还没完成, 就开始反馈、交流。另外, 在学生回答时, 生怕学生会表达不清, 所以不够有耐心听取学生的发现和想法。往往还没等学生讲完, 就急忙抢过学生的话, 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讲, 过早下了结论, 没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
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首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独立思考, 并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平等地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当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 教师则要稍加引导, 并不时地用微笑或点头给予鼓励, 让学生尽量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就很有可能从他口中迸发出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并能让学生体验到“发现”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有更大的积极性和兴趣投入到以后的观察和发现当中去。
2. 等待是包容。
很多教师缺乏包容心,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往往请他坐下再想想, 然后就不再去理会, 转而问其他学生;当学生的回答正中下怀之时, 教师就会急着去表扬, 去肯定。造成了课堂中“优生包揽, 学困生陪衬”的现象。在片段一的“排算式”环节中, 尽管我也发现了不同的排法, 但考虑到后面的“找规律”要用到排法1, 所以, 我忽视了其他“错误”的排法。接下来, 学生看到台上所展示的, 想也没想就把自己原来排的改了过来, 我想这应该归因于当时我所表露出来的赞许眼神。事实上, 我已过早地表现出偏向某一种观点。从而使学生丢失了一次由错到对的成功体验, 丢失了一次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学生所犯的错误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 应热情地鼓励学生, 小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真诚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不应过早下结论, 或者表现出偏向某一种观点, 而应该鼓励自由畅想, 延迟评价判断。在课堂中创造平等交流的机会, 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无负担地表露错误的机会和氛围。
3. 等待是艺术。
等待, 并非是等待学生毫无目的, 毫无方向的“胡思乱想”, 而是要让学生在明确问题的前提下, 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安静有序地去观察, 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我们应当鼓励的是独立、自主、有序的思考。
等待, 应当适时。不适时的等待, 不但不能使后进生跟上脚步, 反而会造成教学节奏拖沓, 一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还会在慢节奏的学习中, 丢失了思维的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反思;绿色生活;环境保护
绿色生活、环境保护、关心健康等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关注的焦点,也是新版牛津英语8 B Unit 8 A Green World的中心话题。在教学中,让绿色生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驻足,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在8 B Unit 8 Reading教学中,在注重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渗透绿色生活的教育,围绕绿色生活、环境保护为中心问题,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打造Green life的创新课堂,现将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简单加以梳理,以飨共享。
一、导入,渗透绿色生活,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Well beginning is half done.”是人人皆知的至理名言,汉语意思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新颖、独特的导入可以先声夺人,为英语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坚实基础。
1.Free talk,直入主题,谈论Green life
利用图片,展示我们的地球在“哭泣”,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There are many pollutions ,such as 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noise and so on. Our planet is in trouble!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hat should we do? 启发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环境保护的方法,如Turn off computers when we are not using them. Reduce waste等等。学生的答案有可能局限于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与课本不同的更多、更好的方法。
2.Background,介绍瑞士风光,为新授做铺垫
借助于瑞士风光的图片,以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is country?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回答:Switzerland is a beautiful country with high mountains and clean blue lakes.进一步介绍瑞士的背景知识: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因美丽的自然风光被誉为“世界花园之都”,瑞士成功的环境保护依赖于全面的环境立法、严格的执法守法以及人们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行为。
二、Reading教学,渗透绿色教育,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8 B Unit 8 Reading的教学目标既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还要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写一篇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以促其学以致用。
1.听力训练,捕捉主要信息
学生在了解了瑞士的背景后,教师以Switzerland has a World Environment Day. When is World Environment Day?而启发学生听录音并捕捉问题的答案。提出更多的What is Switzerland like? 等问题,让学生再听录音,带着问题捕捉主要信息和抓住关键词的听的技巧。且所问的问题与中心话题Green life密切相关,在学习知识、强化技能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
2.说的训练,说什么,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在Reading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听和读,忽视说的训练和写的练习。在这篇文章中,说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觑。
(1)说问题的答案和自己的想法
课堂上说的方式很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等都是说的主要形式。课堂上最常见的现象是教师一人讲、众人听,教师问、学生一问三不理,教师苦不堪言、学生昏昏欲睡。鼓励学生大声说出来、踊跃发言是英语课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的任务型的问题设计是激励学生说的方式之一。
例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What do people try to do in Switzerland? Does Switzerland have law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等,这些问题把学生带进Reading中,带领走进“世界花园之都”、感受绿色环保的气息和人文文化。
(2)巧妙设计讨论题,激发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理解、掌握文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We often call Switzerland“Green Switzerland”,Do you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green” here?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green的含义。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两人一组以Make a greener world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再进行pair work对话,鼓励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使用新知识。
3.Reading教学,以写促读
Reading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是写,多数教师只关注听、说、读,把“写”置之于阅读教学之外,每一单元一篇作文也就是task中稍有问津。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在这篇reading教学中,以Green life为题,写一篇80词左右的短文,可以写“世界花园之都”的环保的体会,可以写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可以针对当前的污染严重问题,而谈谈污染给社会、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也可以写要想过绿色生活,我们能做什么等,起到学以致用之功效。
总之,这节课以Reading统领教学始终,但又不仅仅局限于reading的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围绕中心话题而设计任务,听、说、读、写,无一不紧扣绿色生活这一中心话题;教学中,传统媒体如图片的运用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完美结合,通过音、形、画的情景交融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置身于绿色生命、绿色家园、绿色生活之中,让绿色生活在英语课堂驻足,让绿色生活成为教学、生活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桑亚红.试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J].动画世界,2011(11).
[2]李琳.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6(6).
2、“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课标》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动脑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求、体验、归纳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师强调出最基本的计算方法的同时仍然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允许学生灵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注意在通过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同时渗透“加法交换律”的思想,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又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个性化发展。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凑10”的算理,学会用“凑10”法计算9加几和8加几的式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异中见同的分析对比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分析“凑10”的算理,正确计算9加几、8加几的式题。
三、教学难点
会根据一个加数凑10的需要,恰当地把另一个加数分成两部分,然后进行连加计算的两步思维。
四、教学过程
1.准备题
9+()=10 9+1+1 9+1+3
9+1+4 9+1+5
9+1+8
8+()=10 8+2+1 8+2+2
8+2+5 8+2+6
8+2+7
①刚才我们口算的这些题有什么特点?
(注:通过准备题把“凑10”的两步思维分开进行练习,减缓知识的坡度,为学习9加几和8加几的进位加法,做了知识和思维的渗透。)
②下面应用这些知识来进一步学习加法,出示课题。
2.新课
(教师与学生都准备好“个位”“10位”两个数位筒和若干根小棒。)
例1口述:个位数位筒里有9根小棒,(师生共同数)手里有2根小棒,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
9+2(板书)
第一层:讲清算理算法。
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因为数位筒里的9根小棒是一部分,手里的2根小棒是另一部分,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就是求两部分的和,所以用加法计算。)
②个位筒里的9根小棒表示几?手里的2根小棒又表示几?
(个位筒里的9根小棒表示9个一是9,手里的2根小棒表示2个一是2。)
③能不能把这2根小棒直接放到个位筒里?为什么?
(不能。因为个位筒里最多只能放9根小棒。)
④怎么办呢?大家讨论。
(9根小棒再添上1根就是10根,可以捆成1捆放到10位筒里,这样还剩1根小棒。)
⑤为什么1捆小棒就要放到10位筒里?
(因为9加1等于10,1捆小棒表示一个10,所以放在10位筒里。)
⑥还剩的1根小棒是几?应该放在哪个数位筒里?
(还剩的1根小棒表示一个一,应该放在个位筒里。)
⑦现在数位筒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10加1等于11,一共有11根小棒。)
(注:学习“凑10”的算理,突出数位、计数单位、进率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层:突出“凑10”的思维过程。(把小棒重新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①想一想,9加几等于10?把2分成几和几?
②边演示边说:9加1等于10(捆成1捆放入10位筒),10再加1等于11。(把1根小棒放入个位筒)
③谁到前面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边说边演示?
④每个同学边动手操作边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第三层:看算式原有的表象认识逐步抽象概括出算理。(边说边板书)
⑤指名学生看算式说思维过程。
(注:“凑10”的思维过程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以形成表象,并概括出简明的语言。)第四层:运用迁移规律进行学习。
小结:因为9和1凑成10,所以9和哪个数相加,就把哪个数分成1和几,9加1等于10,10再加几就等于十几。例2.口述:个位筒里有8根小棒,加上5根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
8+5(板书)
第一层:每人边动手边说。
①想一想8和几凑成10,把5分成几和几?
②8加2等于几?(放在哪个数位筒里)
③10再加几等于多少?
④哪位同学到前面来写出思维过程。
第二层:分别写出8+6、8+7、8+4的“凑10”过程。小结:因为8和2凑成10,所以8与哪个数相加,就把哪个数分成2和几,8加2等于10,10加几就等于10几。
3.分析对比找规律
①9加几、8加几凑谁、分谁有没有规律?
(都是把大数凑成10,分小数。)
②9加几和8加几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相同: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10”法。
不同:由于9和1凑成10,8和2凑成10,所以小数分的不一样。
小结:今天学习的9加几和8加几的进位加法,都用“凑10”法进行计算。方法是:把大数凑成10,把小数分成两部分。
五、作业
9加几、8加几的计算及计算的思维过程。
六、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闯关”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动手操作等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听说游戏.(教师口头出示10+几和8、7、6可以分成几的式子让学生抢答)
2、教师和学生一起玩“凑十”的拍手游戏
3、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看行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动画片后提问:它是谁?它怎么了?它为什么会哭?(引导学生说出它被灰太狼抓走了,打算把它做成涮羊肉)多可怜啊!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二、教学例1 8+6= □
1、大屏幕展示例1 8+6=□
(配音+动画)灰太狼:小朋友们,要想救出美羊羊,可没那么简单。我设立了三道关卡,嘿嘿嘿~~~第一关:(配音+动画)昨天上午我抓了8只灰兔,下午我抓了6只白兔,一共多少只兔?
2、让学生讨论或运用桌上的小棒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抽生回答并具体讲解“凑十法”思维过程,并板书出来。
三、教学例2(配音+动画)灰太狼:还不错嘛,闯过了第一关,不过第二关你们能闯过吗?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式子:8+4= □
7+6=□
6+5=□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抽生说说自己的运算方法,教师作简单评价。
四、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探究学习例3 8+9=□
(配音+动画)灰太狼:咦„„你们还真有两刷子嘛!最后一关,我是不会让你们闯过的!我老婆还等着吃涮羊肉呢 ?每个小朋友至少得用两种方法完成任务。(大屏幕展示8+9=□)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方法完成任务。
2、展示学生作品并板书出来。
(配音+动画)灰太狼:你们这些小家伙,竟然这么能干!气死我了,我还会回来的„„(配音+动画)美羊羊:小朋友们,太谢谢你们了,我邀请你们到羊村去做客好(课件展示到羊村后,正好赶上《动物王国运动会》。
五、课件创设情景,学生巩固练习。(配音+动画)村长:美羊羊,你去哪里了?我们到处找你。赶快参加运动会吧!呵呵„„ 还来了这么多客人,我人老眼花了,麻烦你们帮我统计参加运动会各项活动的人数,好吗?
1、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其思维过程)①跳绳:8+5=□
跳高:7+6=□。
②跳高:7+5=□
100米短跑: 8+6=□
③游泳比赛:红队
蓝队
7+4=
7+8= 8+7=
6+9= 6+5=
7+9= 7+7=
6+8= 7+6=
6+7=
(配音+动画)村长:小朋友,今天真的很谢谢你们,不但救出了美羊羊,还帮我统计了人数,你们太能干了,真了不起!
2、拓展训练。
6+□=11 6+□=13 7+□=12 7+□=16 8+□=14 8+□=15
六、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教师做简单小结后揭题,板书 “8、7、6加几”。
2、教师与学生一起歌舞表演《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结束活动。附:板书设计
8、7、6 加几+ 6=1
48 + 6 =14
2
4
4
4
10
10
《8、7、6加几》说课稿
教材分析:
《8、7、6加几》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03-104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进行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本节内容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教材中安排了三个例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一个带领同学去游乐园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闯关”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动手操作等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教学难点:
把另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才能和8、7、6“凑十”,同时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
1、注重操作,为学生把已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情况中去打好基础。
学例1时,利用学习9加几的基础,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把8凑成10的过程,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明用“凑十法”计算8+5的口算过程,强化“把8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的认识,为学生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2、运用迁移规律,解决新问题。教学例2时,先利用学生计算8+5的基础,让学生思考怎样把8凑成10,算出8+4的得数。之后,让学生回顾比较9加几、8加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学生用“凑十法”计算7加几、6加几作准备。然后,让学生思考,推出用“凑十法”计算7+6、6+5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以加深学生对7加几、6加几计算方法的认识。
3、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例3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8+9。学生完成计算后,请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注意请用交换加数的方法的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如果没有出现交换加数的方法,要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能很快想出得数?”“怎样算简便?”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一步启发:“我们学过的哪道题的加数和这道题的相同?”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9+8=17,算出8+9=17。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是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规律推想出得数,蕴含有简单的推想过程。如计算8+9:因为9+8=17,所以8+9=17。让学生在计算中初步学习简单的推理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听说游戏.(教师口头出示10+几和8、7、6可以分成几的式子让学生抢答)
2、教师和学生一起玩“凑十”的拍手游戏
3、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看行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动画片后提问:它是谁?它怎么了?它为什么会哭?(引导学生说出它被灰太狼抓走了,打算把它做成涮羊肉)多可怜啊!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二、教学例1 8+6= □
1、大屏幕展示例1 8+6=□
(配音+动画)灰太狼:小朋友们,要想救出美羊羊,可没那么简单。我设立了三道关卡,嘿嘿嘿~~~第一关:(配音+动画)昨天上午我抓了8只灰兔,下午我抓了6只白兔,一共多少只兔?
2、让学生讨论或运用桌上的小棒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抽生回答并具体讲解“凑十法”思维过程,并板书出来。
三、教学例2(配音+动画)灰太狼:还不错嘛,闯过了第一关,不过第二关你们能闯过吗?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式子:8+4= □
7+6=□
6+5=□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抽生说说自己的运算方法,教师作简单评价。
四、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探究学习例3 8+9=□
(配音+动画)灰太狼:咦„„你们还真有两刷子嘛!最后一关,我是不会让你们闯过的!我老婆还等着吃涮羊肉呢 ?每个小朋友至少得用两种方法完成任务。(大屏幕展示8+9=□)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方法完成任务。
2、展示学生作品并板书出来。
(配音+动画)灰太狼:你们这些小家伙,竟然这么能干!气死我了,我还会回来的„„(配音+动画)美羊羊:小朋友们,太谢谢你们了,我邀请你们到羊村去做客好(课件展示到羊村后,正好赶上《动物王国运动会》。
五、课件创设情景,学生巩固练习。(配音+动画)村长:美羊羊,你去哪里了?我们到处找你。赶快参加运动会吧!呵呵„„ 还来了这么多客人,我人老眼花了,麻烦你们帮我统计参加运动会各项活动的人数,好吗?
1、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其思维过程)①跳绳:8+5=□
跳高:7+6=□。
②跳高:7+5=□
100米短跑: 8+6=□
③游泳比赛:红队
蓝队
7+4=
7+8= 8+7=
6+9= 6+5=
7+9= 7+7=
6+8= 7+6=
6+7=
(配音+动画)村长:小朋友,今天真的很谢谢你们,不但救出了美羊羊,还帮我统计了人数,你们太能干了,真了不起!
2、拓展训练。
6+□=11 6+□=13 7+□=12 7+□=16 8+□=14 8+□=15
六、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教师做简单小结后揭题,板书 “8、7、6加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等多种方 法解题,理解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能正确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和同学 的交流,灵活的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8加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两个加数,恰当的选择分解的加数,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加强操作,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卡片回答(设计意图,基本组成练习)
2、下面三个数相加怎样才能又对又快(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培养灵活思维并蕴涵伏笔)
过渡:小朋友们想得真不错!下面这个问题你也能解决吗?
3、教师口述:医院在口腔保健月给鱼洞四校1.1班送来了牙刷,一盒9支,另外一盒4支,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把牙刷吗?(两盒都关闭,在盒子上写“9支”和“4支”)(15)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梳理一下9加几的算法)
二、加强操作、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算得对不对,怎么回事?一盒是8支,另一盒是5支。难道是医院少装了吗?
(学生:
1、是;
2、没有)
(二)小组探究、共同参与、主动学习
分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8+5的。(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包括通过摆物品等方法来计算8+5)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选择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
让小组充分发表不同的看法。教师对各种方法给予肯定。
1、在形式上充分展示不同的方法。直观和抽象的结合(图片代替、分解数……)
2、在计算的思路上展示不同的想法。(加数的选择、凑十……)
3、讨论评价,选择算法。(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四)归纳概括、形成算法
1、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完整的看一看几种算法的过程。(把8看作10加后减2;把5分解为2和3;演示 “移动”和“假设”)
一起比较、梳理,并进一步明确“凑十法”计算8+5等主要方法。
过渡:小朋友真能干,自己就解决了这道难题,下一个问题你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2、①教师出示书上例2,师让学生看懂题意后列式计算。
②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教师归纳:计算4+8时,可以想8+4=12,也就是说,计算时要“看大数,分小数”。
3、巩固练习
①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8+6 8+8 3+8
核对答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注意让学生摆一摆或圈一圈,体会凑十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口算
8+2+2=
8+2+5=
8+4=
8+7=
2、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8+2=
8+3=
8+4=
8+5= 8+6=
8+7=
8+8=
8+9=
使学生发现第一个加数都是8,第二个加数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多1,反之少1,和的个位数比题中第二加数少2……
3、看图说意思,再列式计算。
4、综合练习
看卡片说得数(师举卡片,学生说);学生分四人小组出题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法,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建议: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教学中具体突出以下几种转变:
1.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师的教更适应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之中。
2.教学切入点的转变。教师以学生的亲身经历、熟悉的事例引入学习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学习数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9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上完课后,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小猴导入例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讨论,来算9+4等于多少?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个苹果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复习题过多,应该精简。虽然每一到复习题都是我精心设计的,但是可以减少数量。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是这节课更完整。
2、复习题中引出8加几的题型可以改为放在最后,这样就节约了复习的时间,为后面节约了时间。
3、复习题的计算题比较多,设计也很实用,但是让孩子回答的方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比如:开火车、抢答、卡片、小黑板等形式呈现,这样即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实用性。
4、对于教法应该优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样的问题使得孩子对教法的探究很有好处,但是应该在教学中优化一种或者是两种方法,有利用计算速度的提高。
5、应该提出问题后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的训练。
6、对于能耐心听取孩子回答问题这个好习惯应该坚持。
7、对于孩子们的激励语用的很好。比如:学数学,学方法。上课多听一分钟,下课多玩十分钟。数学越学越简单。即灌输好的思想,也可以作为口号提醒孩子上课注意力更集中。
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师板书出算式9+4)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如下图)师:请大家观察图,左边原来有几块?右边呢? 生:左边原来有9块,右边原来有6块。
师:猜一猜,小猴为什么只搬1块过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边先凑成10块,师:是啊!小猴真聪明,也学会了“凑十”的方法。请大家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上数,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用“凑十”的方法计算。(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书上,再交流)
四、小结并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个数。
生:得数都是十几,师:(板书:9加几)今天学习的9加几,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凑成10。
生:得数是越来越大了。
生:得数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数个位都比加的那个数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给了9变成10了。
师:根据这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出这样的加法题,你能比较快地算出得数吗?(师出示9+=1让学生推算)
五、课堂作业
师:你们可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都会算了,那下面这道题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独立完成,有信心吗?(有),好下面就先圈出10根再计算,然后跟同桌说一说
1、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填写后,教师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3 先填写再汇报。
3、师:这节课你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想奖励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名字叫做找朋友。介绍游戏规则:
·课前分发好分别写有数字1、2、3、4、5、6、7、8、9的卡片,·小组成员拿着自己的卡片表演。你是1,我是9,我愿和你交朋友。我们再找一位新朋友,快来快来新朋友。
10迅速跑出来,来了,来了 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希望大家今后在数学的王国里能找到更多的新朋友。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
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
传统的9加几教学,在复习铺垫时一般分以下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1和几,9+1=10,9加1再加一个数。表面上看,这三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但
是,实践表明,如此精细的铺垫设计,同时也可能为学生探究9加几的算法时人为地设定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事实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因此,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2.组织结构性的学习材料。
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因此,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算式后,则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法上。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的一种——“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
“试一试”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路。由于9和7都离10比较接近,因此,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凑十”(把9凑成10和把7凑成10)。结合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师辅以结构化的对应性板书,提炼学生的思维
过程,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然后通过两种“凑十”法的比较以及“试一试”和例题的对比,使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积起感性经验,为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内涵做好准备。3.在探索规律中发展思维。
在计算9加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从课堂板书到组织学生操作和圈画,再到用卡片进行对应计算,以及最后的观察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比较和小结时,对9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归纳,教师出示了更具结构化的算式,即:9+=1,并让学生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又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品味到数学内在的简洁之美。
由本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以及有条理地思维的习惯,进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与敏捷的思维品质。简而言之,即要实现“思维方法叫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过渡和提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说教材: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主要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钟面上1时、1分的时间规定,体会1时、1分的时间长短,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小时、分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1分和1时的时间长短,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3、使学生懂得时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准确掌握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帮老师完成钟面和看课件演示,组织讨论探索,引导合作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构建活动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本课主要有以下的学习方法:
1、尝试法,引导学生尝试完成钟面,加深对
钟面的认识。2观察法,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抽象出1时=60分。3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深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场景图。
提问:从图中看,小朋友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每天什么时间起床?你是怎样知道这一时间的?
揭题:钟表可以告诉我们时间,知道了时间,我们就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今天,我们通过看钟表来进一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分)
[“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体验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钟面
1、谈话:钟表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老师这里有一个没有做完的钟表,你们愿意帮老师一起来完成吗?(在黑板上完成)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看看老师的钟面上已经画了什么?还缺少些什么呢?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汇报:(1)数1—1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图,说一说12应该写在哪里?那6呢?3呢?9呢?
(老师指着大点问这写几?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完12个数。)(2)时针和分针
师(拿出三根针)让小朋友区分:又粗又短——时针,又细又长——分针。最细最长——秒针。贴上时针、分针和秒针。(秒针这节课先不学,取下秒针)
(二)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课件出示钟面图)谈话:12到1这两个数字之间是一大格,同样地,从数字1到数字2之间也是一大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大格?(学生数出12大格)
交流:谁来说一说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是一个小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学生数出有5个小格)
12个大格里一共有几个小格呢?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看谁的方法又清楚又快!
学生交流,方法可能有①1格1格的数
②5格5格地数。(一起数一数,并标在黑板的钟面上)
③12×5
④9×5=45,3×5=15,45+15=60。
练习: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你能很快地说出2大格是几小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6大格呢?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从而达到认识钟面的目的。在“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的问题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用多种形式数一数,使学生不仅对钟面上的大格、小格加深了印象,而且感受了同一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
(三)认识是怎样通过时针、分针的转动计时的。
1、讲述: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之间有5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大格、多少小格计时的。
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从1走到2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_____?(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口头练习:你知道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看来时针从12走到几就是几小时。
2、(播放分针走一小格的动画)谁能说一说分针是怎样走动的?请拨动你的钟面,也让分针走1小格。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板书),学生齐读。
口头练习:分针走2小格是()分,分针走5小格是()分。小结:看来,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我们再来做几道练习。(课件出示)练习:(1)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2)分针从12走到4,一共是多少分?
(3)分针从12走到8,又走了3小格,一共走了多少分? 交流是怎样想的。
(四)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感知1时=60分。
谈话:请同学们拨一下钟面上的针,拨的时候按顺时针拨(师示范),看看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运动的?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
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分针走的快,时针走的慢。
提问:你们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说明它们走动的时间是怎样的? 谈话:时和分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电视里的钟面,仔细观察,看看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动的。(播放课件)
交流: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提问:刚才大家看到分针走60小格,时针正好走1 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多少时间?(随机板书1时)分针走60小格是多少时间?(随机板书60分)。分针和时针走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1时和60分之间添上“=”)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让学生拨一拨钟面,进而认识时间;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三、加强体验,巩固拓展。
(一)体验1分钟。
1、提问:1分钟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分钟。(播放1分钟音乐)
交流:1分钟到了,你们感觉如何? 2、1分钟能做些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做一些活动。师播放1分钟音乐,2名学生跳绳,2名学生拍球,其他学生四人小组自由选择写字、做口算题,测脉搏,做眼保健操。
组织交流。
3、谈话:一分钟虽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1分钟的时间里,工人叔叔能印1000份报纸,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摩托车1分钟能行5000米。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抓紧时间学习。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直接体验与间接感受,引导学生了解1分钟的,珍贵,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又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二)体验1小时。
那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先来做一个题目。
(出示填空)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时。(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看来1小时能做许多的事情,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
四、课堂总结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收藏到:[新浪ViVi][365Key][YouNote][搜狐网摘][博采中国][365Fav][天极网摘][和讯网摘][热门文摘]
阅读全文(377)| 回复
材分析
《时分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内容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钟面也比较复杂。可通过具体操作,形象演示,让学生理解钟面平均分成12大格,每大格又平均分成5小格。通过游戏、谜语、操作、观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1小时=60分。
2、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本课“时分的认识”,是时间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时,因此课堂练习还安排了适当的课外延伸,为学生以后学习“秒的认识”做好知识的铺垫。
3、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教会学生认读钟面,不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生活的必需。在课上,要充分体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小建立科学的时间观念,良好的作息习惯。
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间。
(三)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非整时的时间。
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时针、分针的教具钟面,带有秒针的石英钟,书上起床、上课、睡觉时间的三幅图。
学具:带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你们早上什么时间从家里出来到校上课?晚上几点上床睡觉?晚上几点看动画片?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是学会了看钟表的方法,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掌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时间单位——时、分、秒。板书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教师这儿有3幅图,是咱们班班长×××每天主要的作息时间。(展出3幅图P70)
师问:第一幅图画的是×××在干什么?几点钟起床?(上午6时30分起床)师说:对,×××从不睡懒觉。师问:第二幅图画的是×××在干什么?几点钟上课?(上午8时上课)师说:他上学从不迟到。师问:第三幅图画的是×××几点钟在干什么?(×××晚上9时睡觉)师说:他从不贪玩,每天按时休息,以保证第二天更好地学习,我们要向×××来学习,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钟面
教师出示没有秒针的教具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个数?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大格?(板书: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几个相等的小格?(板书:5个小格)算一算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板书:一共有60个小格)
看一看:钟面上有几根针?都是什么样的?师说:短粗一点的针,我们叫它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
板书:短粗——时针
细长——分针
学生在自己的学具钟面上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同桌互相
看一看。
试一试: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那么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呢?我们来数一数1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几次。学生把自己的脉搏数填在书上。
师说: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时针走一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钟。教师用教具演示。问:1时等于多少分?(板书:1时=60分)
练一练:
一节课是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少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2.认识时分
(1)学习例1,会读写整时钟面
逐一出示4个整时钟面
师问:钟面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怎样才能把钟表上的时间记录下来呢?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可以用汉字“时”、“分”来表示,也可以像有些电子表一样用“:”来表示。
板书:1时 4时
1:00 4:00 边写边解释:“:”前面写几时,“:”后面写几分,现在钟面上是整时,没有分,所以“:”后面写两个零。你能独立写出后两个钟面所表示出的时间吗?两人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2)学习例2,会读写非整时钟面
先出示一个非整时钟面。
师问:你知道这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是几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钟表上的时间刚走过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
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再逐一出示3个非整时钟面。
师问:怎样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呢?方法和前面写整时的一样吗?你能
试着写一写吗?6时5分写成6:05时,不要忘记写0。
做一做:
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再写出来。
拨一拨:
在学具上拨出下列时间:
6:30起床、8:00上学、11:50吃午饭、4:40放学回家、6:20看动画片、9:05睡觉。
连一连:
把显示相同时间的电子钟和闹钟用线连起来。
3.认识秒
师说:计算很短的时间,常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例如,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就要用秒来计算。师出示带秒针的石英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除了时针、分针,这根最细、走得很快的针叫秒针。(板书:最细——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仔细看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问:1分钟等于多少秒?(板书:1分=60秒)
试一试:
呼吸一次用几秒?从1写到10要用几秒?
(三)巩固反馈
师说:时间在一分一秒不停地走动,而且走过的时间永远不会再回来,你用1分钟时间能做哪些事?那么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同学自由发言)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许多认识钟表的知识,还进一步知道了时间的宝贵。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每一分钟,回家后,每人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勤奋学习,长大建设我们的国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一节独立成章的课次,重点要让学生会读钟面所表示的时间,并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本节课分三大部分:在复习准备过程中,从提问学生几点上学、几点睡觉、几点看动画片等,引导学生体会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时、分、秒的兴趣,并出示了一位好学生一天主要的作息时间图,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受到要科学安排作息时间的教育。
在学习新课这一部分,分成三个层次,首先认识钟面,了解钟面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中又分成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大格,知道时针、分针的作用。然后认识时、分。由于整时时间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认,遇到困难再给以帮助。而钟面是几时几分 的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先教方法,再通过做一做、拨一拨、连一连等多种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再认识秒。
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通过提问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二年级孩子以随意注意为主,容易为内容活泼、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所吸引。动手能力强,求知欲强。因此,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本课设计就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适合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用谜语、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由表演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展开快乐教学。
针对以上分析,我觉得《时分的认识》比较适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课的教学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正确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学会看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正确书写,初步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技能目标:
通过让学生拨学具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思想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认为“钟面的认识和掌握时分之间的进率”这一教学目标,既是本堂课教学的
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二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这些概括性强的知识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就能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设计来谈一谈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的材分析
《时分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内容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钟面也比较复杂。可通过具体操作,形象演示,让学生理解钟面平均分成12大格,每大格又平均分成5小格。通过游戏、谜语、操作、观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1小时=60分。
2、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本课“时分的认识”,是时间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时,因此课堂练习还安排了适当的课外延伸,为学生以后学习“秒的认识”做好知识的铺垫。
3、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教会学生认读钟面,不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生活的必需。在课上,要充分体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小建立科学的时间观念,良好的作息习惯。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孩子以随意注意为主,容易为内容活泼、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所吸引。动手能力强,求知欲强。因此,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本课设计就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适合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用谜语、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由表演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展开快乐教学。
针对以上分析,我觉得《时分的认识》比较适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课的教学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正确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学会看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正确书写,初步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技能目标:
通过让学生拨学具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思想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认为“钟面的认识和掌握时分之间的进率”这一教学目标,既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二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这些概括性强的知识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就能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设计来谈一谈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的有效利用。
五、教学设计(详细内容在ppt上
有效利用。
五、教学设计(详细内容在ppt上
材分析
《时分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内容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钟面也比较复杂。可通过具体操作,形象演示,让学生理解钟面平均分成12大格,每大格又平均分成5小格。通过游戏、谜语、操作、观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1小时=60分。
2、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本课“时分的认识”,是时间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时,因此课堂练习还安排了适当的课外延伸,为学生以后学习“秒的认识”做好知识的铺垫。
3、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教会学生认读钟面,不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生活的必需。在课上,要充分体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小建立科学的时间观念,良好的作息习惯。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孩子以随意注意为主,容易为内容活泼、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所吸引。动手能力强,求知欲强。因此,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本课设计就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适合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用谜语、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由表演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展开快乐教学。
针对以上分析,我觉得《时分的认识》比较适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课的教学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正确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学会看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正确书写,初步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技能目标:
通过让学生拨学具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思想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认为“钟面的认识和掌握时分之间的进率”这一教学目标,既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二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这些概括性强的知识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就能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设计来谈一谈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的有效利用。
五、教学设计(详细内容在ppt上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长师附小方少华,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时间》。《认识时间》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1页例一及8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要认识的是要求学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教法、学法选择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同时还采用了动手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时间。
2、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设疑导入
1、利用学生熟悉的孙捂空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课件出示各种造型的钟表,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我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设疑:,那么小朋友现在是几点了呢?面对课件上的钟面的时间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那么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针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什么?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5)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刻度1走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1时=60分
(6)学生把结果填在81页刻度图(7)交流记忆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1格1格数,或5小格5小格地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格的新认识,新发现,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现火车的画面,伴着火车声,火车声一停,老师提问,点名学生读出时间,指导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写时间。(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这一环节中,我利用课件出示小花一天的生活图,并让学生注意看图上方的钟面,并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思考、了解到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一天有两个6时、8时……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你平常在这个时间在做什么?这样将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予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四)引导学生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1)实践作业: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一个令人骄傲
与自豪的时刻,神州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升空。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的神州六号在太空遨游几天后,安全着落那一刻牵动千万中国人的心。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返回着陆,请上网查找它着陆准确时间,设计一个漂亮的钟面,下节数学课,我们将用这些办一个 钟表展览,好吗?(课后实践作业充满挑战与创造性,由于神六着陆时间是4时33分,又一次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了完成作业,学生思维的翅膀才会越张越开,越飞越高。
整一节课,我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他们去猜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出色的发现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间。
(三)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非整时的时间。
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时针、分针的教具钟面,带有秒针的石英钟,书上起床、上课、睡觉时间的三幅图。
学具:带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你们早上什么时间从家里出来到校上课?晚上几点上床睡觉?晚上几点看动画片?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是学会了看钟表的方法,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掌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时间单位——时、分、秒。板书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教师这儿有3幅图,是咱们班班长×××每天主要的作息时间。(展出3幅图P70)
师问:第一幅图画的是×××在干什么?几点钟起床?(上午6时30分起床)师说:对,×××从不睡懒觉。师问:第二幅图画的是×××在干什么?几点钟上课?(上午8时上课)师说:他上
学从不迟到。师问:第三幅图画的是×××几点钟在干什么?(×××晚上9时睡觉)师说:他从不贪玩,每天按时休息,以保证第二天更好地学习,我们要向×××来学习,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钟面
教师出示没有秒针的教具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个数?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大格?(板书: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几个相等的小格?(板书:5个小格)算一算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板书:一共有60个小格)
看一看:钟面上有几根针?都是什么样的?师说:短粗一点的针,我们叫它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
板书:短粗——时针
细长——分针
学生在自己的学具钟面上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同桌互相
看一看。
试一试: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那么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呢?我们来数一数1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几次。学生把自己的脉搏数填在书上。
师说: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时针走一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钟。教师用教具演示。问:1时等于多少分?(板书:1时=60分)
练一练:
一节课是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少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2.认识时分
(1)学习例1,会读写整时钟面
逐一出示4个整时钟面
师问:钟面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怎样才能把钟表上的时间记录下来呢?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可以用汉字“时”、“分”来表示,也可以像有些电子表一样用“:”来表示。
板书:1时 4时
1:00 4:00 边写边解释:“:”前面写几时,“:”后面写几分,现在钟面上是整时,没有分,所以“:”后面写两个零。你能独立写出后两个钟面所表示出的时间吗?两人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2)学习例2,会读写非整时钟面
先出示一个非整时钟面。
师问:你知道这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是几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钟表上的时间刚走过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
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再逐一出示3个非整时钟面。
师问:怎样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呢?方法和前面写整时的一样吗?你能
试着写一写吗?6时5分写成6:05时,不要忘记写0。
做一做:
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再写出来。
拨一拨:
在学具上拨出下列时间:
6:30起床、8:00上学、11:50吃午饭、4:40放学回家、6:20看动画片、9:05睡觉。连一连:
把显示相同时间的电子钟和闹钟用线连起来。
3.认识秒
师说:计算很短的时间,常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例如,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就要用秒来计算。师出示带秒针的石英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除了时针、分针,这根最细、走得很快的针叫秒针。(板书:最细——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仔细看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问:1分钟等于多少秒?(板书:1分=60秒)
试一试:
呼吸一次用几秒?从1写到10要用几秒?
(三)巩固反馈
师说:时间在一分一秒不停地走动,而且走过的时间永远不会再回来,你用1分钟时间能做哪些事?那么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同学自由发言)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许多认识钟表的知识,还进一步知道了时间的宝贵。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每一分钟,回家后,每人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勤奋学习,长大建设我们的国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一节独立成章的课次,重点要让学生会读钟面所表示的时间,并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本节课分三大部分:在复习准备过程中,从提问学生几点上学、几点睡觉、几点看动画片等,引导学生体会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
生对学习时、分、秒的兴趣,并出示了一位好学生一天主要的作息时间图,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受到要科学安排作息时间的教育。
在学习新课这一部分,分成三个层次,首先认识钟面,了解钟面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中又分成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大格,知道时针、分针的作用。然后认识时、分。由于整时时间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认,遇到困难再给以帮助。而钟面是几时几分的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先教方法,再通过做一做、拨一拨、连一连等多种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再认识秒。
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通过提问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间。
(三)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非整时的时间。
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时针、分针的教具钟面,带有秒针的石英钟,书上起床、上课、睡觉时间的三幅图。
学具:带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你们早上什么时间从家里出来到校上课?晚上几点上床睡觉?晚上几点看动画片?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是学会了看钟表的方法,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掌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时间单位——时、分、秒。板书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教师这儿有3幅图,是咱们班班长×××每天主要的作息时间。(展出3幅图P70)
师问:第一幅图画的是×××在干什么?几点钟起床?(上午6时30分起床)师说:对,×××从不睡懒觉。师问:第二幅图画的是×××在干什么?几点钟上课?(上午8时上课)师说:他上学从不迟到。师问:第三幅图画的是×××几点钟在干什么?(×××晚上9时睡觉)师说:他从不贪玩,每天按时休息,以保证第二天更好地学习,我们要向×××来学习,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钟面
教师出示没有秒针的教具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个数?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大格?(板书: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几个相等的小格?(板书:5个小格)算一算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板书:一共有60个小格)
看一看:钟面上有几根针?都是什么样的?师说:短粗一点的针,我们叫它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
板书:短粗——时针
细长——分针
学生在自己的学具钟面上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同桌互相
看一看。
试一试: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那么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呢?我们来数一数1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几次。学生把自己的脉搏数填在书上。
师说: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时针走一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钟。教师用教具演示。问:1时等于多少分?(板书:1时=60分)
练一练:
一节课是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少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2.认识时分
(1)学习例1,会读写整时钟面
逐一出示4个整时钟面
师问:钟面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怎样才能把钟表上的时间记录下来呢?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可以用汉字“时”、“分”来表示,也可以像有些电子表一样用“:”来表示。
板书:1时 4时
1:00 4:00
边写边解释:“:”前面写几时,“:”后面写几分,现在钟面上是整时,没有分,所以“:”后面写两个零。你能独立写出后两个钟面所表示出的时间吗?两人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2)学习例2,会读写非整时钟面
先出示一个非整时钟面。
师问:你知道这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是几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钟表上的时间刚走过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
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再逐一出示3个非整时钟面。
师问:怎样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呢?方法和前面写整时的一样吗?你能
试着写一写吗?6时5分写成6:05时,不要忘记写0。
做一做:
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再写出来。
拨一拨:
在学具上拨出下列时间:
6:30起床、8:00上学、11:50吃午饭、4:40放学回家、6:20看动画片、9:05睡觉。连一连:
把显示相同时间的电子钟和闹钟用线连起来。
3.认识秒
师说:计算很短的时间,常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例如,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就要用秒来计算。师出示带秒针的石英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除了时针、分针,这根最细、走得很
快的针叫秒针。(板书:最细——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仔细看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问:1分钟等于多少秒?(板书:1分=60秒)
试一试:
呼吸一次用几秒?从1写到10要用几秒?
(三)巩固反馈
师说:时间在一分一秒不停地走动,而且走过的时间永远不会再回来,你用1分钟时间能做哪些事?那么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同学自由发言)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许多认识钟表的知识,还进一步知道了时间的宝贵。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每一分钟,回家后,每人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勤奋学习,长大建设我们的国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一节独立成章的课次,重点要让学生会读钟面所表示的时间,并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本节课分三大部分:在复习准备过程中,从提问学生几点上学、几点睡觉、几点看动画片等,引导学生体会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时、分、秒的兴趣,并出示了一位好学生一天主要的作息时间图,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受到要科学安排作息时间的教育。
在学习新课这一部分,分成三个层次,首先认识钟面,了解钟面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中又分成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大格,知道时针、分针的作用。然后认识时、分。由于整时时间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认,遇到困难再给以帮助。而钟面是几时几分的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先教方法,再通过做一做、拨一拨、连一连等多种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再认识秒。
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通过提问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8加几》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10-01
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反思10-19
8、9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10-03
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11-29
9加几教学设计12-19
教学反思:初三体育老师教学反思11-18
9加几公开课教学设计简案07-12
[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11-26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7
教学反思:教学方式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