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课例评析

2025-0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课例评析(精选7篇)

《湖心亭看雪》课例评析 篇1

授课教师:郑丽静 评析教师:葛慧兵

《湖心亭看雪》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文章描写的是作者观看雪后西湖的美景。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湖心亭看雪》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郑老师紧扣本文的事理、情景,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湖心亭。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郑丽静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奏张弛有道,知识系统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由郑丽静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有几个特点:一是富有语文味,守住了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二是富有人情味,老师在课上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导;三是富有书卷味,儒雅、从容、大气,不时有灵光闪现。整节课对文本关注全面细致,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读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品味及内容主旨的理解等等。下面从几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是这样定义语文学科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节课从文本出发,牢牢地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正确航向,使整个课堂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对学生阅读提出了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出自己的感悟。虽然只是简单的诵读,却很有深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个要求立足于文本,着眼于文本字句的解读,让学生回归到文本所营造的语辞世界。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也符合教学要求,符合课程标准的学科要求。

二、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缰绳

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重点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音义,不仅有内容上的讲解,也有方法的指导。最后,为了检测学生的重点字词的学习情况,老师采用课堂随机抽点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能够体现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意识。

课堂教学始终面向大部分学生,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字、词、句教学环节,由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自己来解决,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理解的教师适当点拨启发,让学生感受到领悟的快乐;另外,能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总结。

四、教学流程清晰严谨 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衔接严谨,每个教学环节之间层层推进,步步提升,呈现逐步向上的阶梯形态。从讲解字词音义,再到文本的研读,从问题的设计,到解读点评,从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雪景再到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简明流畅、稳步推进。

五、能够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体验。

在难点突破讲解白描写作手法时,老师借助音乐、简约泼墨山水画构图,采用对比、替换、留白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写景的句子,特别是“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的量词,使学生自然而然领会到在这个浩大、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作者内心油然而生的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

本课有几个环节值得商榷:

这是一篇文言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载体,文言实词、虚词的认识与积累不能从简,更不能缺失。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认识不能仅仅依靠大屏幕上的闪动,而应该扎扎实实地印记的学生的心里和记忆里,作为今后文言实词串并使用的储备资源。而依赖大屏幕的效果只是一种闪记,无法形成真正的记忆。因此,文言文教学还应该把一些值得记忆的实词和虚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面对实体文字多看几遍,多写几次,这样的教学效果会给学生留下长久的印象。

在课文内容的梳理上,问题的设计还不到位,从整体感知到画面描述,本文有着丰富的语言资源,老师如何利于这些资源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独到理解,这就需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如:作者围绕文章题目“湖心亭看雪”写了哪些内容。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的哪句话相互映衬?结合语境,试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等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一层层把内容剥开,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湖心亭看雪》课例评析

授课教师:陈晓 评析教师:葛慧兵

《湖心亭看雪》是河北省邯郸市第 27 中学陈晓老师执教的一节阅读课,这节课用时 45 分钟,呈现了一节完整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过程流畅,环节安排清晰。

陈晓老师采用了“五步对话”的教学流程构建了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这个环节授课教师针对性的预习作业布置得好,学生是带着准备和疑问进入课堂的,学生有学习的期许。所以“交流分享”这个环节进行的很顺畅,学生参与热情高。2.在“聚焦文本”环节,是按照先熟读后精思的方法学习本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文本的学习中问题设计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先通过复述内容,整体把握;接着赏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分析文章的叙事部分,并体会写景和叙事部分之间的联系。

3.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授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了关于张岱的生平资料和《陶庵梦忆》创作的背景资料,有了这些资料学生对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易于理解了。

二、知识结构清晰,问题设计到位

文言文的学习包括“言”和“文”两个方面,这两者的基本顺序是“先言后文”,即先学习“文言”之“言”,再学习“文言”之“文”。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字词音义,不仅有内容上的讲解,也有方法的指导。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的好习惯。在研读文本时,问题的设计十分精巧,从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雪景再到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简明流畅。最后,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采用学生自由谈收获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每个教学环节之间是步步提升的,呈现逐步向上的阶梯形态。

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大部分学生,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字、词、句教学环节,由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自己来解决,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理解的教师适当点拨启发,让学生感受到领悟的快乐;另外,能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总结。这些能够体现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意识。

四、注重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内容

在教法上,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容量大,效率高。并且注重了读的指导,以读为突破口,突破了难点。读是语文传统教法,教文言文更是要以此为根本。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理解。对重点词句的分析到位,如“独”、“强饮”、“痴”等词与“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句,很好的引导学生领悟了词句的表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从文本出发,牢牢地把握住语文学科的内涵,使整个课堂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其中老师对学生阅读提出了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出自己的感悟。虽然只是简单的诵读,却很有深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个要求立足于文本,着眼于文本字句的解读,让学生回归到文本所营造的语辞世界。

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和需要探讨的地方:

1.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例如,解释“长堤一痕”的“一”时,有学生解释为“量词,一道”,要纠正,应该是“数量词”。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不够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老师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如果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虽然结合了课文插图,但部分学生还是理解的有些肤浅。

3.由于本文写于作者国破家亡、陷于困顿之时。回首前尘,昔日的繁华,往日的优雅,被一一无情的毁灭,昔日的点点滴滴越是美好就会更刺痛他的内心。过去的美好,像一场梦。他在梦中想要获得慰藉,但同时又受到痛彻心扉的刺痛。所以又为本文笼上挥之不去的愁绪。这一点也应引导学生去感悟。

对话课程标准 研析教学内容

一、与“课标”对话

(一)“课标”要求

聚焦几个核心词:阅读·感悟·思考·探究·欣赏·评价·借鉴·升华

(二)关系解读 1.尊重传统文化,涵养民族精神 2.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优秀文化营养 3.尊重文学要义,完成文学熏陶与浸染

(三)目标定位 1.文学知识的积累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知识的积累,从而完成文学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文学样式的积累

山水文学是我国众多文学样式中的一种。山水文学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的进步。完成这个认识的积累,也是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

3.文学情感的积累

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镶嵌在描摹山水的文字中,游走于奇峰异景的步履里。阅读这些文章并体悟作者情感,可以更多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与教材对话

(一)选材意图 1.这几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适合这个学段的学生阅读:主题鲜明,文章简短,易读易懂。文章的难易度适合放置于八年级学段学习,便于完成知识的积累。

3.文章揭示的核心价值和蕴含的情感元素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

(二)核心价值

1.养趣——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动情——隐隐约约的故国之思,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不经意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阅历。

3.养心——道德的、伦理的、民族的大学问和大奥秘,可以指导学生生活,涵养学生的文化气质。

4.“宏志”——胸怀天下的大我情怀,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有助于青少年的生命发展

(三)教材特点 1.自然真切,回味悠长 2.相亲相近,物我两忘 3.胸纳四海,宠辱不惊 4.抑郁伤怀,挣扎求索

三、与学生对话

(一)学情基础分析

1.阅读能力薄弱,实词积累少,串并解读能力不强。

2.虚词辨析、句子理解和句型辨析能力薄弱,读懂文本有障碍。3.时代距离带来的认识与理解的障碍,情感对话受阻。

(二)学习现状分析

1.受中考影响,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固化呆板,缺乏迁移延伸的能力。

2.受中考范围的影响,文言文阅读面窄,没有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

3.受中考题型和考点影响,文言文的教学方式单

一、教学内容狭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影响分析(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系分析)1.学生不能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而无法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

2.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民族文化的精髓无法在学生心里扎根,传承也就无从谈起。

四、与教学对话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1.三维目标的遵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要具有文本特征,要有个性特征,要体现教学要义 3.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基础和现状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1.清晰度

目标表述要清晰准确,师生理解无歧义,无障碍,不能用老师自己心里的想当然,作为学生理解的必须条件。

2.详尽度

目标表述要具体,要周密,要详尽,不能使用“通用”语言,一个目标百文用,你用我用大家用。要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知识对应。

3.一致性

《湖心亭看雪》课例评析 篇2

面对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死记硬背, 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 拜泉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教师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课为例, 对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做了一番探究。

《湖心亭看雪》一文短小而易译, 很多版本都设为自读课文, 因此这篇精美的文章多被人忽视。《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把它调整到了附录必备的行列之中。此文事、景、情融为一体, 独具匠心。作者情感表达之微妙, 语言运用之独到, 是八年上册学生学习写作记叙文的典范。

以此为基础, 两位做课教师从教学语言、教学活动等方面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做出了不同探索。

文言文与现代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有距离感, 这也是学生对其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教师可以从内容上组织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湖心亭看雪》一课, 文章短小, 景色独绝, 感情深厚。作者能做到这一点, 主要得益于深厚的语言功底。我们可以围绕语言凝炼的特点来设计问题, 从篇、段、句、字来设疑, 引发学生求知欲, 让学生学习古人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进而生发对文言文的热爱。学习采用白描写景是文章的重难点, 诠释概念, 生涩枯燥, 学生不容理解, 可用改写、对比的方法来突破。

一、序语

师:同学们知道“惜墨如金”这个成语吗?“惜墨如金”是写作的一种境界,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湖心亭看雪》就只有短短的159个字, 下面就让我们凭借这159个字, 穿越到380年前, 去追踪张岱的西湖之行。 (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析题

师:从文章的题目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生:地点、事件。

师:具体哪些事件, 在什么地点?

生:看雪、湖心亭。

师:说到湖心亭, 同学们请看这组图片 (出示湖心亭的组图) 。

生: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 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 以湖泥堆成小山, 成为一岛, 后于岛上建亭, 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

师:既然这里是观赏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 相信今天咱们一定不虚此行。请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

三、解读

师:字词障碍排除了, 哪位同学愿意朗读一遍课文? (生主动读文, 教师适时指导鼓励。) 老师这里有个假设, 想不想听听?假设你拥有一份去英国的护照, 并且有人为你打点好了一切, 你最发愁的是什么?

生:英语讲得不好。

师:现在我们已经穿越到明末清初年间, 不懂文言文, 和古人进行书信沟通恐怕也要有障碍吧?所以咱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生疏通文意, 翻译课文。)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研讨翻译课文, 紧跟张岱的脚步。 (分组指导个别问题, 共性问题共同解答。生分组交流, 并合作展示。) 请同学们从这159个字中快速搜索一下, 哪个词最能概括张岱的形象?

生:痴。 (板书“痴”。)

师:同学们用心甚专, 一下子就找到了。哪些地方又能表现出他的“痴”呢?

生: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很好, 如果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就更好了。 (生试读。) 张岱冷不冷?

生:冷。

师:何以见得?

生:拥毳衣炉火。

师:相当于我们拿着电热煲, 还得穿着貂皮。 (生笑, 气氛活跃。) 这样的天气, 独自一人到底都看到了什么呢? (生自由读景物描写的内容。) 古人不是讲究“惜墨如金”吗?怎么他这里却连用了三个“与”岂不啰唆?

生:三个“与”不啰唆, 把“天、山、云”融为一体了。

生:天地那么大, 景物那么小。

生:作者自己也好渺小。

师:说得好。在这样大的宇宙空间内, 作者和世间万物是如此渺小, 更见宇宙之浩瀚, 天地之苍茫!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板书“天人合一”。生大声朗读第一段, 读出作者的感情。齐背写景句子。)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文字, 是把这段景物描写进行了改写,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

生:不只想看还想听。

师: (有感情地朗读改写的文字) 雾气凝成的冰花在白雪的辉映下弥漫着白气, 蔚蓝的天, 浓厚的云, 浑然一体, 远处高耸入云的山峰似乎穿上了一件白色的防寒服, 近处是还没有舍得结冰的水, 从上而下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隐约可见的影子, 那是长堤在白雪的覆盖下露出的一道痕迹, 湖心亭披着厚厚的雪翘起亭尖, 我轻快地划着游船, 陶醉在这个雪与水相伴的西湖中, 这晶莹的西湖, 多姿而又多情! (生热情地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能不能对比一下老师的这段景物描写和文中张岱的这段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写景的情绪比较好, 心情愉悦。

生:老师的景物描写修辞多, 描写得细致。

生:老师的这段描写让我想起了一首词《天净沙·秋思》。

师:同学们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此处的景物描写和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同样都是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作白描。

生:张岱写作的时候怎么看不出他游玩的喜悦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先自己来总结一下。 (此处出示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生:他肩负着亡国之痛饱含故国之思。

生: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是啊,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才有与金陵人的畅饮, 不留电话, 不留QQ, 没有任何联系方式, 既率性又忧郁的离去。

生:看来张岱一开始去湖心亭, 也是心情忧郁, 所以才独往排解内心地忧郁。

师:恭喜同学们, 你们领悟到了。

生:朗读《江雪》一诗, 体会两个“独”字, 分析张岱和柳宗元的心境是否相同呢? (生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巡视与生沟通。)

师: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风雪、坎坷……无论时间无论地点, 让我们记住只要你心中的太阳永不落, 就一定能驱逐心头的寒冷!

作业:课后朗读关于西湖的诗文, 对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个词语做出赏析。

再教《湖心亭看雪》 篇3

一、读文,引出白描

第一步,笔者让学生认真阅读《湖心亭看雪》,找出其中描写雪景的语句。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出以下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接着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这两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学生回答是描写后,再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描写手法。学生回答出较为准确的结果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描写从繁简的角度分类可分为哪两类。学生回答出细描和白描后,教师接着分析什么是细描。所谓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那么什么是白描呢?白描,就本义而言,是指美术上的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第二步,小结。文章中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就是属于白描手法。它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有韵味地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形象地写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讲解,体会白描

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两幅山水国画,上课时悬挂在黑板上。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山水,不着任何色彩,脉络清晰,简单纯洁;右侧为水墨渲染画成的山水,浓墨重彩,以色块的深浓浅淡来表现山水树木的质感。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通过两幅画直观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白描的特点,同时激发学生对白描这一写法的探究欲望。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的是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运用到写作中,所谓白描就是不加烘托,不做过细的渲染和雕凿,不用艳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存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文学上的白描,也叫素描,是指文句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三、品读课文,推敲白描写景的语言特点

学生再读课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教师提问:这么丰富的内容是否运用了大量加以修饰、渲染的形容词,或用了许多陪衬之类的语言呢?学生回答,没有!教师又问:这几句写景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简练!

教师再问:这么丰厚的内涵是否运用了大量华丽的词汇?学生回答,没有!教师接着问:丰厚的内涵却没运用大量华丽的词汇进行细致描绘,其字面意思几乎连小学生都读得懂,这可见它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朴素!这时笔者及时板书总结,白描写景语言特点:简练、朴素。

教师过渡提问:是不是只要具备了简洁、朴素的特点就是白描呢?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这时笔者就出示写景语句“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进行比较品析。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教师提问:原句叠用三个“与”字有何好处?

学生分析,原句叠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和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而且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改句去掉这三个“与”字,“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读起来也一顿一顿的,语气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可见,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并不是字越少就越简练,要考虑是否得体传神。

最后总结白描写景的语言特点:一是用语简洁,不加渲染;二是用语朴素,不崇尚华丽;三是求传神。

四、描摹,品味量词的妙处

引导学生品读完文章后,笔者问学生,如果把原句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好!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好呢?为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让学生拿出纸来画一画“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看怎样画才恰如其分。大约五分钟,大部分同学从冥思苦想中欣喜地放下了笔。笔者让几个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有不同的意见再上来补充。通过对学生各种绘画的比较,学生彻底理解了白描手法与量词精当选用的妙处。

以画面阐释美文,也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遇到抽象的概念或说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思考与分析,以画入境,相得益彰,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练习,分辨白描

为了让学生彻底掌握白描手法,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句子,让学生辨一辨,下面哪些句子运用了白描写法。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等。

六、练笔,内化白描

当学生掌握了白描手法后,笔者及时地安排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见过的一处景物,注意抓住特征来写。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升华教学目标。

总之,《湖心亭看雪》文质兼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教它是一种享受,学它是一种愉悦。

湖心亭看雪 篇4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诵读。

②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A.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B.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D.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习题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这样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四.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如:

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②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

③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两岸连山 (√)

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⑦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

⑧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

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练笔:写两段描写文字,一段“淡妆”,一段“浓抹”。师点评。(提示:可以写人物肖像,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学校的花坛,可以写街上的小景;可以写花草,可以写树木;可以写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写冬天的景色。)

同学们理解了白描的手法,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课文这段景物描写,别看它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实际上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起来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么景?――雪景。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赏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C)。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C)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知识网络〗 线索重点灵魂 景中含情

湖叙事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 心移一痕

天空步一点局部孤独落寞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师: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的美。

打开记忆的背囊,分享一下你所熟悉的诗句中的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师:同学们分享的诗句中,西湖多姿多彩,但是明代的汪珂玉却说过这样一段话: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学生齐读)

师:他认为西湖最美的是什么景?(雪景)然而他又感慨很少有人能够领会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能够真正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张岱,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领山水之绝色、悟作者之情怀。

二、读美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明清时期的一篇小品文,文中有很多容易读错的字,你们有30秒钟的准备时间,敢挑战的就勇敢的举起你的手。

师:全部正确,向他学习,每个词语读两遍。

(有错误时:咱们同学都读的跟他一样吗?学生纠错后。嗯,第一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勇者担当,第二位同学是汉字小英雄。)

师:扫清了文字障碍,请同学自己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会找同学展示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兴致盎然。哪位同学为我们展示一下呢?(女生读一段,男生读二段)

师:这两位同学为我们开启了朗读之旅。谁能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呢?从字音、句读两方面评价。

师:两位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捧书端坐,大声地朗读这篇美文。(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和整齐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

那两个小组把你们积累的重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回去后继续疏通文意!

(生:自主学习)

两个小组展示翻译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字词句都有了准确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张岱在下雪后,到湖心亭看雪,遇到金陵人的故事。)

师:概括的很到位。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吗?

三、精读赏析

1.咬文嚼字品痴行

师:张岱确实是一个痴人,张岱的痴先表现在行为上,我们先来咬文嚼字品痴行。文中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他的痴呢?

生:绝。因为绝写出了大雪之后,湖中一片安静,什么声音也没有。

师:嗯,这个绝不仅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雪后的冷清寂静,还给人一种森然寒意。作者偏偏选择这时候看雪,表现作者冒寒赏雪的雅兴。可见他的痴。老师突然想起,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江雪》,好像意境相似。

生:老师,我觉得独也能体现出他的痴。因为他是独自一人去看雪的,而不是跟很多人一起,表现他超凡脱俗的情趣。

师:我们赏雪,一般会选择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赏雪?这样的奇人张岱,眼中的景色定然是与众不同的,来到湖上,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和张岱一样身临其境赏雪景

2.身临其境赏痴景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张岱眼中的雪景。

(生:读)

师:痴人眼里出痴景。这片景奇在哪里呢?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同学们边自由朗读边思考,然后跟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A: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一个“一”字,写出天地间一白茫茫的,浑然难辨的景象。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感觉。

师:分析的特别好。你能尝试着读出那种感觉吗?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生评价——语速应该慢一点)

师:在你的朗读下,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空阔的白茫茫的世界。

师:还有哪个小组有别的想法?

生B: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了雪的大,人和景的渺小;跟前面的苍茫辽阔形成对比,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

师:你理解的真深刻。你能读一读吗?

师:大家说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语速应该(慢一点),语调呢(低一点)?

(生:低一点,要越来越低,因为后面作者写的时候给人感觉越来越小,最后好像都没有了一样。)

师:哪位同学再来试一试?读出了人和景越来越渺小的感觉,也读出了作者内心的那种孤独。下面,我们一起将整片雪景朗读一遍。

师:在咱们同学的朗读声中,我仿佛置身于这片雪景,仿佛融入到一幅画中。如果说把这一片雪景画成一幅画的话,你觉得应该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呢,还是轻描淡写,简单勾勒的一幅水墨画呢?所以这两句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没有运用大量的修饰语,细致地刻画雪景?

师:这种写法用在文章上就是白描。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事物的形象,不过多的渲染。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带着这样想象,试着齐背这段文字,把景融入到自己的内心。

3.知人论世悟痴情

师:如此奇景,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痴情呢?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早有两人铺毡对坐,饮酒赏雪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为什么要强调他们是金陵人呢?“金陵”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吗?“金陵”这是明朝的称呼,他乡遇知音,这两个金陵人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其实在第一段中,也有一个称呼是属于明朝的,“崇祯五年”可是明朝再也不存在了,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师:我们了解张岱的生平经历。张岱的前半生和后半生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原因是什么?明亡后,张岱入山著书一直到死。他主要写了两本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书名中都有一个梦字,张岱自己告诉我们书中内容“想余生平……”,所以书中缅怀了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的生命里,是永远地痛。

四、悟奇情

师:(音乐起)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找一名读的很好的同学)

师:这位同学深情的朗读,让我们走进了西湖,走进了张岱的梦,走进了他的家国情思。

(以他为榜样,我们再次捧读课文。机动时间)

师:在世人眼中,他如“痴”人一般,”在他自己心中,五十年来人生恰似一梦。

(板书:痴心似梦)(将“奇”画出来)

师总结: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篇7

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李先生认为,张岱选择在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因为张岱没有一个和他一样有心看雪的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不想被俗人扰了雅兴。他想独品一湖雪。”

二是张岱来到湖心亭后发现“金陵客约了朋友,烧炉煮酒,把个湖心亭搞得热气腾腾地”。李先生认为这一幕大煞风景,张岱苦心经营的独品一湖雪的氛围被破坏了。

三是在张岱与金陵客的交往中,李先生认为他们“在语言和行动上都是不对称的,并不和谐”。“见余”,金陵客大喜,发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主人口吻似”的感叹。“这多少会让张岱在不期而遇金陵客的惊奇之余产生一点点失落感”。张岱不发一语是因为不想说,也无惊喜可言。金陵客“拉余同饮”,张岱“并不是很情愿,只是碍于情面才应付陪饮的”。“而 别”喝完就走,看来张岱“似有些敷衍之意”。从“而别”的“而”和“及下船”的“及”两个字,“也可以看出张岱好像已经有些不耐烦的意味了”。

四是李先生认为“张岱骨子里和金陵客根本就是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只可与雅者言难为俗人道也”。金陵客“只不过是找个清净的地方喝酒而已,并不是真正在欣赏雪湖”。

李先生基于以上四点理由得出了张岱用金陵客的俗反衬自己的雅,反衬自己对西湖的一片痴心的结论。对于这一结论,我认为还有必要再斟酌一番。下面,让我们循着李文的思路加以考辨。

一、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因为他没有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吗?

李先生认为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因为他没有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只要读过张岱其他的作品,就不难发现这不是事实。《陶庵梦忆》中有《陈章侯》一文,文中就回忆了张岱与画家陈章侯月夜泛舟西湖的往事。可见张岱是有志趣相投的朋友的。那么张岱为什么选择在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呢?我想这与张岱的西湖情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曾说:“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西湖之于张岱,既是他往昔衣锦繁华的象征,又是他今日国破家亡的见证,更是梦中的理想乐园。”“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昼夜,在张岱眼中,西湖都是美的。晚明嘉兴人汪珂玉有“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之说。也许是因为西湖的雪景毕竟是不常见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雪景就更罕见了。更定时分,在夜色的衬托下,西湖的雪景又有别于白天。痴于山水的张岱怎么可能放过这样好的领略西湖别样风韵的机会呢?所以他当然会选择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时刻去西湖。无论有没有朋友陪伴,都丝毫不能影响他的欣赏西湖雪景的兴致。他独往湖心亭看雪或许是那夜一时兴起,兴之所至,所以欣然独往。

二、金陵客烧炉煮酒破坏了张岱苦心经营的独品一湖雪的氛围吗?

《湖心亭看雪》选自张岱的散文集《陶庵梦忆》。在《陶庵梦忆》中有《龙山雪》一文。记叙的是张岱雪夜游龙山,酒曲佐兴的情景。文中写道: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可见,在这样的天气,夜晚欣赏雪景是非常寒冷的,是很有必要喝酒御寒的。如果在这样的时候,能喝上一杯热腾腾的酒无疑是令人愉快的。所以,我认为金陵客在湖心亭烧炉煮酒,并没有破坏张岱赏雪的心情。既然张岱并不是想独自欣赏西湖的雪景,那么当金陵客盛情邀请他喝酒时,想必他会欣然接受。张岱并没有苦心经营“独品一湖雪的氛围”,金陵客烧炉煮酒当然也不会破坏这一氛围。

三、在张岱与金陵客的交往中,他们的语言和行动不和谐吗?

李先生认为“见余”,金陵客大喜,发出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主人口吻似”的感叹。这一感叹真的有“主人口吻”吗?在大雪三日后湖中人鸟声俱绝的夜晚,金陵客大概没想到能遇到和他们一样冒着严寒来欣赏西湖雪景的人。所以金陵客见到张岱大喜,认为是遇到了志趣相投的知音。因而发出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从金陵客的这句感叹中,只能听出他把张岱引为知音的喜悦,听不出金陵客视自己为西湖主人之意。想来张岱听到这句话时,也不会有失落之感。

李先生认为金陵客“拉余同饮”,张岱“并不是很情愿,只是碍于情面才应付陪饮的”。这也是说不通的。金陵客与张岱素不相识,这从下文的张岱“问其姓氏”可以看出。既然他们素不相识,张岱就没有必要碍于情面应付陪饮。即使盛情难却,那最多喝一杯也就罢了。怎么会“强饮三大白”?李先生把这句话中的“强”理解为勉强,即不愿意喝酒,但碍于情面勉强喝酒。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强”在这里确实可以理解为“勉强”。《说文解字》中说“勉,强也”。可见,“强”有“勉”之意。《汉语源流字典》中“勉”的其中一种含义,就是“力量不够或不情愿还尽力去做”的意思。也就是说,“勉强”这个词其实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力量不够还尽力去做,另一种是不情愿还尽力去做。在《湖心亭看雪》中,“强”解释为“不情愿还尽力去做”于情于理不合。那么是否可以解释为“力量不够还尽力去做”呢?从张岱的《龙山雪》一文“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中,可以看出张岱的酒量并不大,他本以为用大杯喝酒是会醉的,但是因为天气太冷,“积雪欱之,竟不得醉”。在湖心亭,素不相识的金陵客拉他同饮,他虽酒量不够大,但还是“强饮三大白”。张岱的这一举动说明他也是把金陵客视为知音的。在这里,把“强”解释为“力量不够还尽力去做”,是完全说得通的。endprint

李先生认为从“而别”的“而”和“及下船”的“及”两个字,“也可以看出张岱好像已经有些不耐烦的意味了”。“而”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然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是说“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才告辞”。“及”在这里是“到……的时候”的意思。“及下船”是说“到下船的时候”。从这两句话中并不能读出张岱有丝毫不耐烦的意味。

由此可见,在张岱与金陵客的交往中,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是和谐的。

四、金陵客是俗人吗?

李先生认为“张岱骨子里和金陵客根本就是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只可与雅者言难为俗人道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金陵客“只不过是找个清净的地方喝酒而已,并不是真正在欣赏雪湖”。金陵客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来到湖心亭只是为了找个清静的地方喝酒吗?我以为不然。大雪三日后的夜晚有多寒冷,从张岱“拥毳衣炉火”的举动就可以感受得到。如果金陵客仅仅是为了找个清静的地方喝酒,他们何必自讨苦吃,跑到这样一个寒冷的地方受冻?找个温暖而又安静的地方喝酒,不是更惬意吗?这样的地方在杭州应该容易找到吧!所以,金陵客在那个夜晚来到湖心亭应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欣赏西湖雪后的奇景。在这一点上,金陵客与张岱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说张岱是“雅者”,那么金陵客就绝不是“俗人”。

李先生认为张岱用金陵客的俗反衬自己的雅,反衬自己对西湖的一片痴心。对于这一结论,我不敢苟同。因为金陵客并不俗,所以张岱并没有用金陵客的俗反衬自己的雅的意思。我们设想一下,当张岱兴致勃勃地独往湖心亭看雪时,遇见了俗不可耐的金陵客,本不想喝酒的他被迫喝了三大杯酒,那是多么令人扫兴的事啊!张岱偶遇金陵客发生在明亡以前,《湖心亭看雪》写于明亡以后。在阔别西湖多年以后,张岱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记忆中的西湖,对于张岱来说,是“梦中的理想乐园”。如果遇见金陵客是那么令人扫兴,张岱有什么必要在多年以后还特地写一篇文章记叙这件往事呢?又有什么必要把它收入《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中呢?想必那一夜的奇景,那一夜的奇遇对于张岱来说都是美好的回忆,所以在时隔多年以后,张岱对那一夜的情景还会记得如此清晰。从《湖心亭看雪》中,我们确实能读出张岱的“痴”。但是,别忘了,同样“痴”的还有金陵客。

参考文献:

李明哲《一片痴心在雪湖——重读〈湖心亭看雪〉》,2013年11月《语文学习》,第56、57页。

张岱《西湖梦寻》第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胡益民《张岱评传》第290、29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张岱著 林邦钧注评《陶庵梦忆注评》第2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上一篇:大三学生学年小结自我鉴定下一篇:新起点小学生广播体操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