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逻辑思维训练五方法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童逻辑思维训练五方法(共12篇)

儿童逻辑思维训练五方法 篇1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智力启发期,脑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想将孩子潜在的智力因素最大化激发出来,就势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就是激发孩子智力的有效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明,要培养孩子的科学本事,就要充分发挥其思维逻辑本事,引导幼儿主动思考,而不是灌输和强行训练。

这便启示我们,要想孩子有更好的科数本事,重要的是培养其思维本事。那么应当怎样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呢?能够经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追问孩子“然后呢?”

当孩子说出一件事时,我们最好多去追问追问他,因为追问的过程,就是他想象的过程,也就是他思维发散的过程。

比如孩子喝完饮料后剩下一个空瓶子,我们能够问他“要把瓶子放去哪里呢?”孩子可能会回答扔掉,我们能够追问他,扔掉后它会去哪里呢?

当孩子顺着你的引导去思考、去想象的时候,大脑运转的同时,思维本事也会不断提高。

2.“一物多用”训练

我们能够经常跟孩子玩一个小游戏,就是猜用处,譬如我们能够询问孩子某样东西的作用,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去回答。

例:问班上的孩子,砖头能有什么用,孩子们说了很多,能盖房子、能垒城堡、能打坏人……但我依然不肯罢休,鼓励他们再想想,结果收获了趣味的答案:踩在脚下能长高、能锻炼爸爸的肌肉、能被劈成两半……

原有的已知认识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思维的死胡同里,但孩子们思维相对灵活,所以经过这个训练能够冲破思维枷锁,尽可能多的去发散。

3.造句练习

多跟孩子玩造句游戏,譬如练习“因为……所以……”、“如果……将会……”,如果想增加一点难度的话,也能够试一下“如果不,那么就”得造句训练。

一方面,这样的练习不仅仅能理清孩子的逻辑思维,还能引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如果单纯造句对孩子有些困难,我们能够这样协助孩子:

比如能够问孩子:如果明天下雨,那么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引导孩子去多方位思考。

4.图形训练

我们能够利用卡片或者手绘,让孩子猜猜画的是什么。譬如我们能够画简单的一个圆,然后问孩子这是什么、像什么,孩子的答案可能会千奇百怪:像桃子、像芒果、像脑袋、像我妈妈的镜子……

是的,我们要的就是多种多样的回答,孩子能想到的越多、回答的越多,就说明思维发散的越好。

5.故事训练法

这个游戏有三种玩法:

第一种是讲完一个故事后,让孩子自我往下编,能够用“故事讲完了,你觉得还会发生什么事呢?”来引导孩子。

第二种玩法是几个小朋友在一齐进行接龙,教师或家长编个开头,让第二个小朋友继续编,第二个小朋友说完后,第三个小朋友之后第二个小朋友的结尾续编,以此类推。

第三种叫推翻法,即改变故事中关键的转折点,然后让孩子思考:如果没发生这件事,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呢?

6.让脑筋“急转弯”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事物的本事,能够适当的跟孩子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题目要从简单开始,不易过难。猜题开始前,最好跟孩子说明,题目的答案只要想得到的都能够说出来。

如:什么东西比蚂蚁的嘴巴还小?

答:蚂蚁吃进去的东西。

7.大胆质疑

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不要听之信之,要有自我的思考和确定,教师、家长或书本上的不必须是对的,真正的答案要自我去思考和探索。

当孩子说出一个观点时,我们能够问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从而鼓励孩子质疑问题,并解决问题。

8.“好”与“坏”的思考

固有思维的构成往往容易一锤定音,即好的就必须全好,坏的就必须全坏,这显然是不对的。

所以要培养孩子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思想。比如冬天到了,下雪十分漂亮,孩子可能会说冬天真好,这时不妨问问他冬天好在哪,等他说完后再问问他:那么冬天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呢?

9.阅读不可少

阅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从小爱阅读的孩子,将来必须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孩子读的多了,见闻多了,思维就打开了。同时,不仅仅为孩子准备一些趣味的绘本,给孩子选购一些精美的宇宙、地球、海洋的卡片,更有利于孩子思维的扩散。

10.多玩益智游戏

益智游戏有不少,专门锻炼数学本事的、培养逻辑思维本事的、训练脑部发育的等等。这些都能够让孩子玩起来,最简单的就是搭乐高、搭积木、玩拼图、数字与物品连线等等。

游戏是最简单直接的锻炼方法,并且孩子并不会所以而痛苦,相对于死板教条的课程,在幼儿时期,游戏启发才是最有益的。

儿童逻辑思维训练五方法 篇2

传统的特殊教育观念视特殊儿童为缺陷者,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潜在能力。 即使在特殊教育工作者中, 也存在对特殊儿童的偏见, 如:对脑瘫儿童提创新能力要求是否太高了?这些孩子能有什么创新? 这会不会把创新低能化了?

针对这种误解, 首先需要从对创新的认识上入手。 辩证唯物主义将创新看做人的一种能力, 它既不可能与生俱来, 又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必须从一个人的幼年起扎扎实实地予以开发和培养。人的才能, 包括禀赋优越的人的才能, 都是后天锻炼得来的。其次, 康复学理论与实践证明, 残疾和缺陷并不是决定个体成功与否的主导力量, 通过开展思维训练、脑功能的开发, 完全可以促进脑功能的提升。 再次, 轻度脑瘫儿童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具有更大潜力, 脑瘫导致的大脑损伤是不可逆转的, 但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不同区域有着功能的区分, 脑瘫导致的后遗症的表现和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 脑瘫患者并不都存在智力问题, 相反个别脑瘫患者还具有常人无法做到的超常能力。第四, 脑瘫儿童教学实践证明, 综合康复手段是最有效的办法。 在脑瘫康复治疗中既要治脑, 又要治瘫。 通过运动, 提高大脑的适应性则可以有效开发脑的潜力。 脑的运动就是学习, 教师、家长共同努力, 教孩子说话、联想, 不能着急, 要十遍、百遍反复地教, 未死的脑细胞总是可以训练出某些功能和能力来的[1]。 近代的特殊教育先驱者们已经证实教育是帮助缺陷儿童成长的最有效手段, 如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 说:“智力低下与其说是医疗问题, 不如说是教育问题。 ”[2]脑瘫儿童并不全是智力落后者, 对他们的教育不仅要弥补损失, 更要超越, 而进行创造能力的开发正是有效途径之一。

2.轻度脑瘫儿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曾就儿童思维与创造性, 明确指出:“任何思维, 必有一点独创性, 这不指儿童自得的结论和别人已得的结论相违, 更不指他们结论的新异。 所谓独创性, 无非指儿童对于问题, 有自己积极的兴趣;对于联想, 有自动的反复的试证, 有贯彻以至获得结论的忠诚。 ”[3]他曾举例说:“一个三岁的儿童, 发现他能利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六岁的儿童, 发现他能把五分钱和五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 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种事情, 他也是个发明者。 ”[4]也就是说, 这些事情虽然对于正常人来说, 是极普通的常识;而对于儿童, 尤其是轻度脑瘫儿童们来说, 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明。 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精神的。

提倡对轻度脑瘫儿童的创新能力训练, 并非要将他们与其他儿童的创新能力培养混为一谈。 而应有独特目标:

其一, 在教师讲解和家长辅导的基础上, 儿童对知识有探究的兴趣, 对问题有新的理解。

其二,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 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 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方案。 例如一个年幼的轻度脑瘫孩子利用已经学会的知识———吸铁石能吸起铁的物体, 帮助老奶奶找出掉在缝纫机下面的针, 就是这一创造能力的表现。

其三, 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或家长的讲解方法或学习方法。 例如学生通过学习和观察认识到钉子的基本用途是用来钉东西的, 教师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去发现钉子的更多用途, 结果学生举出了诸如挂东西, 当刻画的用具、度量的用具, 当尺子用以画线、开启瓶盖, 自卫防身, 等等, 使脑瘫儿童的发散思维得以训练。

由此可见, 轻度脑瘫儿童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的愿望和态度, 虽然稚嫩、简单, 但它确实是存在的。 对培养脑瘫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促使他们的进步和自立, 都具有重大意义。

3.轻度脑瘫儿童思维训练的途径

在初等教育阶段, 对轻度脑瘫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注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丰富其感性经验。

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过程, 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是他们掌握学习内容和独立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性的基础。

每一个儿童, 包括轻度脑瘫儿童从小都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件、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教师应该利用儿童的这种需要, 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 才能使儿童有新发现。

3.1.1应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

利用合适的机会, 把他们引导到迷人的大自然中, 让大自然鲜艳的色彩、娇娆的姿态、动人的音响、神奇的变化, 激发他们观察、探索的兴趣。 还可以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 让儿童通过最直接的观察得出结论, 使他们获得观察的兴趣。

3.1.2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

针对脑瘫儿童的知觉稍迟钝的特点, 指导他们的观察, 一般应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 由局部到整体、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教会儿童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感知事物, 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的习惯, 不仅应注意活动的、色彩鲜明的部分, 还应观察变化缓慢、不显眼、不易看出变化的现象。 鼓励他们在观察时, 尽量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3.1.3教导儿童学会简单口述观察的现象

通过儿童的简单口述, 可以发现他们对事物观察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从而促使儿童更加细致地观察。 启发儿童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 很明显, 这是一个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只有这样, 脑瘫儿童的观察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3.2注重儿童动手能力的训练, 使其手巧心更灵。

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双手的动作对于发展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早已为人们所觉察。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 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 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 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 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 又由大脑反馈到手, 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的, 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 因此, 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在人的大脑里, 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 当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 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 否则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 因此, 手的动作对于发展轻度脑瘫儿童的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物。 虽然脑瘫儿童多数情况下会伴随局部肢体的异常, 但是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 让脑瘫儿童动起来, 并为其创造有利于动手动脑的环境, 例如创设有问题的情境、玩沙、玩水的环境和开展各种简单的手工制作的活动环境等。

3.3 爱护、 保护脑瘫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其提问质疑。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5]。 人在幼年阶段、儿童心理的基本需要中, 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师爱犹如心理的精神乳汁, 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建立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 学生不仅乐学, 而且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 教师应把爱生放在首位。 尤其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更要对学生发扬“因为特殊, 更要抓, 因为特殊, 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 所以应该加以鼓励。 ”[6]

轻度脑瘫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 涉世未深, 知识经验不足, 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和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 他们处处感到新鲜、惊奇、疑惑不解。 教师不能因为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孩子, 而否认了他们的正常需要。 因为他们也同正常儿童一样, 对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脑子里蕴藏着无数个为什么。 这些正是他们感觉新奇的事物和费解的现象, 是可贵的脑力锻炼的刺激物。

3.3.1保护脑瘫儿童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对儿童爱问“为什么”和“怎么样”, 不要不耐烦, 而应理解他们提出问题的意义, 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提问, 甚至是荒唐的提问。 因为提问本身就说明孩子在思考和钻研, 教师要正确引导。并从脑瘫儿童的角度考虑, 给予他们以认真的回答, 态度要热情、耐心, 答案要准确, 方式要灵活多样, 语言要简单, 促使儿童有兴趣对问题不断地思考。 切忌以简单急躁、信口开河、胡编乱答等应付的态度对待脑瘫儿童的求知与好问, 防止产生堵塞儿童思路、压抑儿童思维积极性的不良倾向。

为了激发脑瘫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给脑瘫儿童提供有幻想色彩的图书、半成品的游戏材料和开展一物多玩, 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想象等活动, 创造一些能引起思考的材料和环境,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 当儿童能独立回答时, 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补充;当儿童无力解答或回答不完整时, 则给予画龙点睛的讲述和引导, 最终使他们能解答问题。

3.3.2鼓励脑瘫儿童大胆质疑, 学会提问。

因为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 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的重要的检验尺度。 因此, 对儿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教他们 “怎样提问”、“怎样思考问题”上下工夫, 鼓励和引导儿童质疑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渗透以下观点: 一是要提倡先思后问; 二是要鼓励孩子不耻下问;三是要提倡孩子“距师”提问, 敢于向教师和家长提出不同见解。 长辈在释疑过程中可区分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详答、略答或不答 (只给必要的指点) 。 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 都应使儿童进一步钻研和思考, 使他们逐步学会 “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3.4注重发展脑瘫儿童的想象力, 丰富其表象知识。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 他们的游戏、学习等活动离不开想象, 儿童远大的人生理想的确立也离不开想象。 想象力是儿童智力逐渐趋于成熟的关键, 因为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

在这方面, 教师应注意丰富儿童的表象, 帮助脑瘫儿童积累想象的素材。 要让儿童通过细致的观察, 熟悉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形形色色的现象, 如山水花鸟、城市田野、校园景色、家庭小事、同学交往;或通过照片、绘画、电视、电影等积累表象。

教师还应培养儿童听故事、讲故事的兴趣。 童话、寓言、神话、科幻故事等, 富有儿童情趣, 想象力丰富, 是发展儿童想象力的人类文明瑰宝。 脑瘫儿童虽然具备一定的想象力, 但由于受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和经验的不足, 其创新在外人眼里会显得稚拙、简单, 但只要儿童充满兴趣、积极探索, 我们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 而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标准和眼光衡量这些孩子的创新, 我们可以这样说:“你的想法真不错! ”“你做得很好, 继续努力, 你一定会成功! ”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会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 鼓励和赞扬是每一个孩子展开想象翅膀的精神动力。 有意识地鼓励儿童的想象, 对他们的想象不要轻易指责为“胡思乱想”, 但对儿童确实缺乏科学依据的“想入非非”则要帮助引导, 并予以改正。

3.5注意脑瘫儿童求异思维的培养, 使之多角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儿童教育一直不大重视培养儿童的求异思维, 而是鼓励儿童求同, 记住结果, 追求与标准答案的完全一致; 一切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新异思想往往遭到否定, 甚至压抑。 常常出现“春天到了, 冰雪融化了”, 只能作“小草露出头”的统一答案, 而排斥其他答案的可悲现象。 对于这一点, 我国中科院院长、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先生曾说, 我们的教育, “要从灌输知识为主转移到培养学习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方面来, 我们现在的教育, 还是太多灌输, 较少启发跟培养, 自己去探寻知识, 自己去创造新的实验方法方面能力的培养”[7]。 其根源在于我国的学校教育, 包括儿童教育, 仅注重解答问题, 而不大注重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 独立思考。 可见, 儿童教育在培养儿童的求异思维方面, 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这方面, 教师可根据轻度脑瘫儿童智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年龄特点, 培养其多方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开拓儿童的思路。 比如鼓励儿童就一些普通物品, 尽可能多地说出它们的用途;一个游戏, 可以有形式多样的玩法等, 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鼓励儿童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 敢于开动脑筋, 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活动和对话, 以解答问题, 寻求简捷便当的途径。

教师应多为轻度脑瘫儿童创设锻炼求异思维的问题情境。 比如常常提一些所讲故事或实际生活中的难题, 让他们帮助设想解决的种种可能方法。 听了结尾含蓄的童话、寓言、故事, 让他们猜想今后主人公可能的命运, 故事将向何处发展, 等等, 激发儿童求异思维的欲望,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从而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成人的创新往往比较强调创新的结果, 如创新产品是否有社会价值。 儿童的创新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它更多地强调儿童自身发展, 强调个体的发展价值, 因此, 培养脑瘫儿童的创新意识要注重过程, 即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强、自信, 儿童对创新的态度和热情, 儿童对创新的兴趣, 等等, 而不是追求结果。

摘要:轻度脑瘫儿童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的愿望和态度, 虽然稚嫩、简单, 但它确实是存在的, 是进一步发展他们创新能力的可贵的萌芽与基础。注重这些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的训练;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其想象力, 注意其求异思维的培养, 对培养轻度脑瘫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促使他们早日成才, 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育,轻度脑瘫,创新能力,开发培养

参考文献

[1]http://www.hhek.net 2005/7/18. (黄河儿科网) 方旭忠整理:《脑性瘫痪专题》

[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纽约:1964英文版, P31-32.

[3]杜威.思维与教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6:233.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74.

[5]陶行知.第二年的晓庄.见: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107.

[6]洛克.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3:107.

儿童逻辑思维训练五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想象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的想象力越是能形成对定势思维和固有知识和经验的突破,就越是能让思维向新处、深处、广处和妙处渗透,从而开启智慧之门,萌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成为热切讨论的课题。那么如何在学体育教学中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在下文展开了探讨。

一、通过训练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来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挖掘训练儿童想象能力的教学素材,通过训练儿童的想象能力来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具体做法有如下两点值得参考:

一是在教师对教学动作进行标准的示范和生动的语言描述中开启儿童的想象之门。体育教学相比较于其他教学课程的明显不同之一就是,体育课程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主要是通过活动与实践来形成对技能的掌握。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标准而优美的动作示范能将一种直观的印象和感悟传递给学生,而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则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印象、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必然泉涌而出。如:在教学体育技能“前滚翻准备姿势”的过程中,我首先给学生展示示范动作,让学生对这一体育技能形成直观的感知,然后把动作要领用语言描述为:“蹲撑似蛙跳,臀部高于腰,脑袋抵着地,背弯如拱桥”,学生念起来朗朗上口,在快速记忆的同时也形成了对动作的进一步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得到激发。

二是在原型启发的作用下开启儿童的想象之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把一些相似的事物进行类比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被称之为原型启发。原型启发能诱发想象,进而产生创造。体育教师可以把体育动作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相类比(如把起跑的动作要领和弹簧的工作原理相类比),这不仅能让教学变得深入浅出而且能让学生在体育动作与日常生活的事例之间形成联想,从而实现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进而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训练。

二、通过训练小学生的逆向思维来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逆向思维的发展程度。儿童的逆向思维越是能形成对常规思维和定势思维的突破,就越是能让思维打破传统又保守的限制,从而让新思路得以产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先从错误的动作或者正确动作的相反动作入手进行教学,形成对“讲解正确动作—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常规教学思路的逆向颠覆。学生们在了解那些动作是错误动作之后必然产生掌握正确动作的欲望,从而去积极探索和实践。

由于教师采用的是逆向教学,学生们在探索和实践时也必然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这样,学生逆向思维就能得到训练,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训练。如:在对体育动作“前滚翻”进教学时,教师可以拿一些不便于滚动的物体(如方块物体)给学生做逆向示范,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不便于滚动。以借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便于滚动。当学生们在认识到圆形物体便于滚动时,就很容易想到在做前滚翻这样的技术动作时应把身体团得越圆,这样前滚翻的动作原理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来训练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具有多端性(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和灵活性(思维形式多样,思维方法多样)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具开拓性的思维方式。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脑海中已预先存在的原型和信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不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信息,通过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的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对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其具体方法有二:

(一)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体育动作进行实践,去发现和思考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最终获得结论,得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并进而发现规律。如:在教学接力跑技术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在接棒区域跑接棒的直接训练。待学生发展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如为什么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突然减速或停止就有可能引起摔倒),进而理解原理和掌握动作要领。

(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科学设疑的教学方式。

疑问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环节把教学内容以疑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了进行培养。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能直接就起跳而要摆臂下蹲再起跳呢?”组织学生对其大胆想象、多方联想,通过各抒己见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潜力,训练发散思维,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训练儿童创造性思维不仅是新教改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训练小学生的想象能力、练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等方法来训练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推动新教改的实施和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儿童思维训练 篇4

儿童的思维训练可以通过游戏、专门的课程来进行,但是也可以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来进行思维训练。家长应当关注儿童的每一个细节来引导儿童进行思维训练。

1、全方位观察。对于任何问题,都要认真考虑它的利和弊。更深一层的思考能使儿童认识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未必就是最佳答案。

2、找出规律。教育的基础就是将一点一滴的知识聚沙成塔。把知识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避免反复不断地学习同一内容。

3、养成质疑好习惯。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推翻定见成规的历史。儿童在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总喜欢质疑以往的做法,为人家长应当鼓励他们养成终身质疑、不满现状的良好习惯。

4、说话准确。准确的用词不仅能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思维敏捷。

5、倾听他人的意见。儿童们往往只管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不利于他们扩展视野。家长们应当培养儿童学会考虑他人的观点,请儿童旁边的人或其他小朋友对同一件事发表意见,是训练儿童倾听的好方法。

6、写日记。鼓励儿童坚持写日记,因为写作也是一种思维。

7、提前思考。鼓励儿童对短期、中期、长期的后果进行提前思考,虽然这并不容易。不过,今天对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准备,还是可能的。

8、学习。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思维也不能代替知识,学习能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

9、坚持不懈。儿童并不能一夜之间就养成逻辑思维的好习惯,应鼓励他们坚持不懈。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儿童逻辑思维训练五方法 篇5

内容提要: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儿童思维启蒙教育是我们市教科院组织研究的案例。本文总结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五字”经,与同仁交流和共享。

关键词:五字经、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条理性、系统性

正文:

在认知心理学里,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谈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紧扣“补、比、画、问、说”五个字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和同仁们交流和共享。

一、“补”字经,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如:校园里有柏树18株,梧桐树有9株,______?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柏树18株只是部分数,梧桐树9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柏树的株数和梧桐树的株数相比,柏树的株数是大数,梧桐树的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柏树的株数数和梧桐树的株数相比,柏树的只数是一倍数,梧桐树的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

又如:______,小猴有3只,大猴和小猴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大猴和小猴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大猴的只

数和小猴的只数),大猴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小猴的只数。

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比”字经,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如第二册88页例7: 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

在教学中,这样的观察、比较,一些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条分缕析,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清晰有序。通过比较辨析,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这类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会了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法。

三、“画”字经,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

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问”字经,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预设问题场,让学生思考。

㈠、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

1、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

2、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㈡、教师设置问题场,提出连续性问题,学生进行判断、推理。如,二年级有28人,要开展课外活动,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多少人?①这题说了件什么事?告诉条件是什么?

问题是什么?②求每组的人数,实际应当求什么?(把总人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③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 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怎样列式呢?(28÷4)。这4个小问题的设计旨在揭示算式“28÷4”的由来,学生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判断、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列出算式28÷4),而且受到判断、推理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建立一个连贯的“问题场”,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字经,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说”就是让学生解说自己的解题的步骤和思路。加强学生说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我通常把握以下环节:㈠、学生审题,指出知道了哪些信息,想到了那些问题?㈡、并分析信息的联系。㈢、选择和问题有关的信息。㈣、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㈤、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例:一个长方形水池,长50米,宽36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围着水池跑一圈,要跑多少米?㈠、指名说说了解了哪些信息?生1:

长方形的水池,长是50米,宽是35米。要解决长方形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围着水池跑一圈是多少米?㈡、指名解说问题,生2:第一个问题是解决长方形的面积,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解决长方形的周长;㈢、学生独立分析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方法,小组内交流思路。㈣、全班交流,指名板演。第一问:因为S=ab,所以,50×36=1800(平方米)第二问:因为C=(a+b)×2,,所以,(50+36)×2=172(米)。⑸、让学生再谈谈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样把语言的训练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方法 篇6

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理解学习分类法。我们应帮助宝宝找到分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可以讲一些通俗易懂的身边的一些例子,让宝宝渐渐认识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点。

了解顺序概念。事物按照大小,胖瘦等都会有一个顺序。比如说我就是让宝宝自己把苹果依照大小分别送给亲人之类的,这些训练有助于宝宝更好的把握事物特征。

建立时间概念。宝宝时间观念很弱的,懂得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如“过会儿”,“马上”之类,理解这意思可以帮助宝宝更为准确并且更容易理解别人的话,对宝宝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掌握一些空间概念。宝宝一生下来并不能懂得“上下左右,里外前后”这些空间概念的,但,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宝宝掌握这些空间概念。我宝宝很喜欢帮我拿东西,于是我就把东西一个摆在桌上,一个摆桌下,然后对他说先把桌子上面的某某给我,再把桌子下面的某某给我,挺实用的。

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方式

1. 想象能力。由于逻辑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性,想象力对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广,越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识量多,就拥有更多的想象力。我们需要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全面理解事物内外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从而拓展我们的想象力。这对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想象力的发展,还取决于语言表达的严谨和书面表达的正确。

3. 因此,重视孩子的语言训练,尤其是数学语言和几何语言的训练,是逻辑推理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

4.绘图能力。在初中阶段,逻辑推理更直接地应用于几何上,而几何与图形密不可分。几何图形包含许多隐藏的已知条件和大量的推理材料、信息。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思维的系统性,可以读历史书或者人物传记,还可以学点哲学。还有就是常思考,多动脑,思考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与这件事可能相关的事件。读书加思考对于训练思维的系统性非常有帮助。

思维的深刻,源于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个是基础,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深入思考。深入思考,才能把思维训练深刻,思想懒惰的人不可能有深刻的思维。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看电影、玩游戏。爱幻想是创造的源泉,玩游戏等使人体大脑处于放松和兴奋状态,就容易训练出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灵活程度依赖于我们思维的发散程度,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指看一件事或者分析一个问题,可以从立体方位或者多个角度来看待,不拘泥于框框条条。

儿童逻辑思维训练五方法 篇7

一、通过相关的引导与启发, 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身创造性能力的最基础的思维能力, 同时它也是创新能力中非常关键而且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人们通过思维对一定事物的形象进行相关的加工与改造, 进而转变成新的形象的一种过程。如果要对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那么必须应该先培养小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 打破传统思维对知识与经验施加的限制, 多向创新性的方向思考、多向趣味性的方向思考,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对小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 从而开发小学生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模式。而在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主要的几个方面来对小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

1. 通过生动的动作示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体育课程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它是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体育教学不像其他的学科一样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只是理论的相关考核来完成教学的内容。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进行规范并且生动的体育动作相关示范, 使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 而且还应该通过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对体育动作进行详细的描述, 使学生能够初步的了解到基础的体育表象, 并且对体育动作中的相关的结构与程序有一个具体的掌握, 使学生清楚体育动作的发生过程, 进而将体育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构建。比如, 在学习前滚翻的准备姿势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蹲撑像蛙跳, 屁股比腰高, 头要顶着地, 后背像拱桥”这种类似的具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描述体育动作, 然后在亲自给学生进行动作示范,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发生的体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再进行相关的联想, 将体育动作以自己的思维进行记忆。

2. 引导学生对相同事物进行联想, 激发其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原型激发的方式, 让学生对体育的知识进行相似事物的联想, 从而通过探索想象出的事物来研究体育知识,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与研究相似的事物, 从而使学生主动对体育知识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蹲踞式的起跑动作的过程中, 教师可将压缩式的弹簧作为原型启发的模型, 通过弹簧与起跑动作的对比来使学生领悟起跑动作中的原理, 从而对动作的规律进行探索。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并且简单的小例子与体育动作进行比较, 一次激发学生自身的想象思维与想象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自身的逆向思维

培养小学生自身的逆向思维对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逆向思维可以激发小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从而使其能够从新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以往的小学体育课堂中, 教师一般所使用的流程都是先给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动作讲解, 再进行动作示范, 从而引发小学生对动作内容进行主动的思考, 最终使其掌握这一体育动作的相关理论与要领。但是如果按照逆向思维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自身的逆向思维, 那么结构则不一样。首先教师应该有目的对错误的动作进行选取, 并对学生们进行错误的示范, 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对正确的体育动作产生兴趣,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体育动作产生兴趣, 还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就会主动的去学习与探索相关的知识, 从而发现知识中的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能力进行培养。

三、培养学生自身的散发性思维

散发性的思维也就是指依据头脑中已经有的原型与信息, 从各个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方位, 结合不同的线索与信息, 进行不同方向的思考, 从而实现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以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加以解决的一种方法途径。发散性的思维是非常具有开拓性的一种创新思维, 它也是组成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内容。发散性的思维一共有两个主要的特点:首先是多端性, 换句话说就是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考虑, 或者是说从多个视角来分析问题, 进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其次就是灵活性, 也就是说思维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通过不同思维的综合考虑来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的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思考与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发散性的思维。

1. 通过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开展相关教学。

教师可以使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进而在活动中对体育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 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出知识发生的规律。例如: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接力跑的相关知识时, 可以先让学生学习接棒的相关技术, 然后再将学到的接棒技术融入到跑步的过程中, 使学生了解到在接棒的时候应该注意的细节。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目的性的教学, 从而对项目中的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

2. 通过合理的设疑发展学生自身的散发性思维。

正确的设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散发性思维。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提出相关的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们对其进行思考, 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相关的问题, 并且通过多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最终达到发展自身散发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在立定跳远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像“为何要先摆臂下蹲之后才能起跳, 为何不能直接起跳?”这类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展开想象力去寻找答案, 使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多向性思维的发展。

结语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这样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思维模式, 还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创新思想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只有教师对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正确的培养, 才能使小学生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思想, 最终成为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谷玉冰, 杨宗宇, 王平云.体育教学中中师生创造力训练的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03) .

[2]陈运雄, 赵广旭, 刘正成.体育课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科学咨询.2009 (12) .

[3]何福健, 徐德军, 金丽媛.浅谈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新课程.2010 (08) .

儿童逻辑思维训练五方法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 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已经成为了我国近年来在素质教育工作中主要的工作内容,也成为了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工程中的所遵循的核心思想。目前,我国的相关教育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的探索如何在符合我国教育事情的前提条件下培养儿童自身的创造性这一问题。而体育课程在小学教学中具有高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和培养,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大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师主要关注的问题。

一、通过相关的引导与启发,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身创造性能力的最基础的思维能力,同时它也是创新能力中非常关键而且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人们通过思维对一定事物的形象进行相关的加工与改造,进而转变成新的形象的一种过程。如果要对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那么必须应该先培养小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打破传统思维对知识与经验施加的限制,多向创新性的方向思考、多向趣味性的方向思考,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对小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开发小学生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模式。而在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主要的几个方面来对小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

1.通过生动的动作示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育课程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它是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体育教学不像其他的学科一样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只是理论的相关考核来完成教学的内容。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规范并且生动的体育动作相关示范,使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而且还应该通过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对体育动作进行详细的描述,使学生能够初步的了解到基础的体育表象,并且对体育动作中的相关的结构与程序有一个具体的掌握,使学生清楚体育动作的发生过程,进而将体育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构建。比如,在学习前滚翻的准备姿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蹲撑像蛙跳,屁股比腰高,头要顶着地,后背像拱桥”这种类似的具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描述体育动作,然后在亲自给学生进行动作示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发生的体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进行相关的联想,将体育动作以自己的思维进行记忆。

2.引导学生对相同事物进行联想,激发其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原型激发的方式,让学生对体育的知识进行相似事物的联想,从而通过探索想象出的事物来研究体育知识,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与研究相似的事物,从而使学生主动对体育知识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蹲踞式的起跑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压缩式的弹簧作为原型启发的模型,通过弹簧与起跑动作的对比来使学生领悟起跑动作中的原理,从而对动作的规律进行探索。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并且简单的小例子与体育动作进行比较,一次激发学生自身的想象思维与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自身的逆向思维

培养小学生自身的逆向思维对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逆向思维可以激发小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从而使其能够从新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以往的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一般所使用的流程都是先给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动作讲解,再进行动作示范,从而引发小学生对动作内容进行主动的思考,最终使其掌握这一体育动作的相关理论与要领。但是如果按照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自身的逆向思维,那么结构则不一样。首先教师应该有目的对错误的动作进行选取,并对学生们进行错误的示范,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对正确的体育动作产生兴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体育动作产生兴趣,还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会主动的去学习与探索相关的知识,从而发现知识中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能力进行培养。

三、培养学生自身的散发性思维

散发性的思维也就是指依据头脑中已经有的原型与信息,从各个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方位,结合不同的线索与信息,进行不同方向的思考,从而实现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以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加以解决的一种方法途径。发散性的思维是非常具有开拓性的一种创新思维,它也是组成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内容。发散性的思维一共有两个主要的特点:首先是多端性,换句话说就是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考虑,或者是说从多个视角来分析问题,进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其次就是灵活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通过不同思维的综合考虑来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思考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发散性的思维。

1.通过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开展相关教学。教师可以使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进而在活动中对体育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找出知识发生的规律。例如: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接力跑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接棒的相关技术,然后再将学到的接棒技术融入到跑步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在接棒的时候应该注意的细节。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目的性的教学,从而对项目中的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

2.通过合理的设疑发展学生自身的散发性思维。正确的设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散发性思维。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提出相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们对其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相关的问题,并且通过多个方面来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发展自身散发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在立定跳远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像“为何要先摆臂下蹲之后才能起跳,为何不能直接起跳?”这类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展开想象力去寻找答案,使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多向性思维的发展。

结语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还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创新思想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只有教师对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正确的培养,才能使小学生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思想,最终成为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谷玉冰,杨宗宇,王平云.体育教学中中师生创造力训练的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2]陈运雄,赵广旭,刘正成.体育课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科学咨询.2009(12).

[3]何福健,徐德军,金丽媛.浅谈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新课程.2010(08).

[4]张香兰,吴明玉,钱鹏坤.过程哲学的视角:教育理论缘何脱离教育实践[J].教育导刊.2009(10).

逻辑思维的题目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9

2.假设他是B部落的,则与他不认识的乙则为A部落的,则甲说假话,那么甲回来说的:“他说他是A部落的人”这句话应该反过来理解为:乙是B部落的,这就矛盾了;假定甲是A部落的,则他的话为真,并且与他不认识的乙应该是B部落的,那么乙说的就是假话。所以甲回来说:“他说他是A部落的人”,正好证明乙是B部落的,因此这个假设成立。所以甲是A部落的。

3.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正确,那么B是陕西,戊的第一句话就是错误的,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就不符合条件。甲说的第二句话正确。那么E就是甘肃。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同理便可推出A是山东,B是湖北,C是陕西,D是吉林,E是甘肃。

4.假设1元的人民减少4张,那么这三种人民币的总和就是604=54张,总面值就是=196元,这样1元和2元的人民币数量相等,再假设56张全是5元的,这时人民币的总面值就是5×56=280元,比先假设的多280196=84元,原因是把1元和2元都当成了5元,等于是多算了5×2(1+2)=7元,84÷7=12,由此就可以知道是把12张1元的和12张2元的假设成了5元,所以2元的有12张,1元的有12+4=16张,5元的就有32张。

幼儿思维训练方法 篇10

2、 找出规律。教育的基础就是将一点一滴的知识聚沙成塔。把知识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避免反复不断地学习同一内容。

3、 养成质疑好习惯。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推翻定见成规的历史。孩子在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总喜欢质疑以往的做法,为人父母应当鼓励他们养成终身质疑、不满现状的良好习惯。

4、 说话准确。准确的用词不仅能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思维敏捷。

5、倾听他人的意见。孩子们往往只管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不利于他们扩展视野。父母们应当培养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观点,请孩子旁边的人或其他小朋友对同一件事发表意见,是训练孩子倾听的好方法。

6、写日记。鼓励孩子坚持写日记,因为写作也是一种思维。

7、 提前思考。鼓励孩子对短期、中期、长期的后果进行提前思考,虽然这并不容易。不过,今天对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准备,还是可能的。

8、 学习。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思维也不能代替知识,学习能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方法的探讨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儿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孤独症儿童,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2.5~5岁。其中2例患儿在1.6岁之前曾经有口语,2岁之后逐渐消退。50例患儿均符合CARS量表诊断标准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50例患儿临床表现均与诊断临床表现一致。

1.2 训练方法:

由一名专业语言治疗师,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方式进行个体化言语训练,时间30分钟/次,频率为5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为1年。具体的训练内容:根据患儿不同的语言发育障碍阶段分为三类:(1)一般的孤独症儿童:a.行为的疗法:通过示范法、塑型法,帮助患儿建立并掌握正常交流行为模式,配合奖惩方法强化至正常行为。b.提高交流意识:训练初期,针对此类患儿的交流态度不良,应用患儿喜欢的玩具及亲子游戏以及交换使用简单语言符合等训练提高交流意识[2]。c.构音器官及构音训练:针对孤独症患儿均有功能性构音障碍、发音不清晰的情况,可予如吹泡泡,吹纸,摸喉部体会气流震动,口型模仿操训练,发音训练等。d.语言符号理解训练:应用示范强化等手段在游戏中建立符号理解,形成基础性概念,进一步引导手势语及幼儿语,并进入日常生活反复强化。e.语言表达训练:将手势语及幼儿语表达在手势语及幼儿语理解的基础上,向语言符号表达过渡,完成单音、单词句,简学句、复杂句等的表达。f.句子理解训练:应用故事图片及日常生活交流可以在患儿发育简单句时增加对句子的理解性。g.模仿语言及重复语言的纠正训练:为纠正孤独症患儿的刻板性语言,可由家长协助配合先做示范,如回答带有代词的问句,患儿独立说出,出现重复语言时迅速转移其注意力,降低其重复语言频率。h.(8)语音、语调训练:重复训练一句话中的每一成分的语调,然后正确完成该句子。i.语速节奏训练:可用节拍器或用手打拍子控制其语速节奏。(2)针对没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首要症状,建立交流机会,这是鼓励主动语言的很有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a.应用患儿喜欢的玩具吸引其注视,使其眼睛跟随玩具移动至治疗师面前、隐藏玩具,建立患儿与治疗师之间的眼神交流。b.可通过照镜子游戏使患儿建立自身交流,利用镜子使其看到自己身体的运动,从而产生对身体姿势的兴趣、建立动作模仿的基础。c.应用患儿喜欢的具有一定节奏感的音乐,使其身体跟随节奏活动增加其参与意识[3]。(3)针对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a.增加主动语言:引导患儿主动讲话;b.建立良好交流机会,如果患儿不说话,可把他要的东西拿来给他看,用视觉辅助,等到他说了他要的东西,再给他。c.声音控制:孤独症患儿经常说话很低,可以利用声控电动玩具来改变,示范“大声一点”和“小声一点”。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取卡方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孤独症儿童接受语言训练前发单音6例、单词3例,表达简单要求1例;通过一年系统的训练,发单音30例,单词18例,表达简单要求12例。可见训练后语言能力明显高于训练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根据俞蓉蓉等的调查,国内的十个省市的不同调查次数间的儿童孤独症的平均患病率达到了5.20%[4]。作为孤独症儿童主要障碍之一的语言障碍,会严重阻碍儿童身心发展。当前尚无根治孤独症的方法,但是已有多个方面的综合治疗与训练方法,如心理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集体训练,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干预等。然而由于大约有50%的孤独症患者存在语言障碍,且其为大部分患儿初诊的原因,所以语言训练成为了治疗方法当中的重要措施[5]。

孤独症儿童由于其特殊性,语言发展及其表现形式与正常儿童差别巨大,并且和听障儿童、智障儿童及其他言语障碍儿童也不尽一致,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和极大的个体差异性[6]。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应遵循正常儿童语言发展规律,探寻针对性的策略,制定个性化方案。我们总结出了如下经验:(1)和患儿建立和谐的关系,使之接纳训练者。当训练人员或者训练环境有所改变的时候,必须要和患儿打招呼,让其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7]。(2)遵循个性化方案,按照一定步骤和节奏进行训练。(3)治疗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语言和成人语言,多用幼儿语和贴近生活的语言。(4)训练内容依照一个“泛化”过程。(5)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孩子的兴趣范围,随时以孩子的兴趣来引导孩子的语言。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语言训练对50例孤独症患儿进行了一年的个体化治疗后,结果发单音的患儿有30例,说单词的患儿有18例,表达简单要求的患儿有12例,言语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是促进其语言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法。坚持训练,就有可能逐渐克服孤独症障碍,使患儿适应生活。总之,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须认真、竭力才能做到真正使孤独症患儿们最大限度地尝试正常学习和生活。

摘要: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0例CARS量表确诊孤独症儿童,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方式进行个体化言语训练。结果 患儿经过语言训练后语言能力明显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语言训练可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改善沟通。

关键词:孤独症,语言训练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Hanley M,Riby DM,Cormack TM,et al.Attention during social interac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Comparison to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typical development,and links to social cognition[J].Res Aut Spectrum Disorders,2014,8(7):908-924.

[2]李雪,刘靖,杨文,等.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特点及临床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8):584-589.

[3]徐梦燕,黄辛隐,陆远,等.图片与音乐改善孤独症儿童注意力与情绪的探索性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696-699,710.

[4]俞蓉蓉,林良华,许丹,等.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63-4565.

[5]冯兰云,郑艳君.孤独症儿童语言特点与康复治疗现状[J].河北医药,2010,32(2):221-223.

[6]田静伟,王梅.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方法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1):35-37.

幼儿思维训练有哪些方法 篇12

5-6岁儿童逆向思维训练游戏

在5~6岁,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迅速的发展起来了,这为他入学奠定了智力基础。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能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了。对5~6岁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帮助孩子从相反的视角去看固有的观点和惯常的看法,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他的逆向思维。

1、藏宝图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准备:用比较透明的纸做几张“藏宝图”。并准备几张相同的空白图纸。

游戏玩法:你先给孩子看一张“藏宝图”,然后告诉他“这是一张透明的藏宝图,如果将它翻过来,你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呢?也可以让他在空白图纸中画出来。

2、奇怪的时钟

游戏目的: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和判断力。

游戏准备: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

游戏玩法:让孩子看着镜子,你拿着这个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并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

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镜子中的景象与实景是相反的,如果他伸过左手,镜中的他则是伸出右手……

3、扑克猜数

游戏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将隐藏的数字猜出来,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游戏准备:1~9的牌两套(共18张)

游戏玩法:你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玩哦!先请孩子把牌洗好,然后你任意抽去一张,藏起来,并将余下的牌摊开,让孩子猜一猜你藏起来的是哪张牌。

幼儿思维训练试题一

1.哥哥4个苹果,姐姐有3个苹果,弟弟有8个苹果,哥哥给弟弟1个后,弟弟吃了3个,这时谁的苹果多?

2.小明今年6岁,小强今年4岁,2年后,小明比小强大几岁? 3.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4个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4.有一本书,小华第一天看了2页,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看2页,第4天看了多少页?

5.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明排第4,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6.有8个皮球,如果男生每人发一个,就多2个,如果女生每人发一个,就少2个,男生有多 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7.老师给9个三好生每人发一朵花,还多出1朵红花,老师共有多少朵红花?

8.有5个同学投沙包,老师如果发给每人2个沙包就差1个,老师共有多少个沙包?

9.刚刚有9本书,爸爸又给他买了5本,小明借去2本,刚刚还有几本书?

10.一队小学生,李平前面有8个学生比他高,后边5个学生比他矮,这队小学生共有多少人?

11.小林吃了8块饼干后,小林现在有4块饼干,小林原来有多少块饼干?

12.哥哥送给弟弟5支铅笔后,还剩6支,哥哥原来有几支铅笔

幼儿思维训练试题二及答案

1.找规律填数。

(1)2、4、6、8、()、()、()、()、18、20。

(2)19、17、15、()、()、()、()。

(3)0、1、1、2、3、5、()、()。

2.(1)2+□=3+□

(2)10-□=6+□

(3)10=□+□=□-□=20-□

3.从1、2、3、4、5、6、7、8、9、10中选出9个数填在□里组成三道 算式,每个数只能用1次。

□+□=□ □+□=□ □+□=□

4.小明比小亮大2岁,再过3年,明明比亮亮大()岁。

5.强强和小军打了3小时乒乓球,两人各打了()小时。

6.图形代表几。

○+○=6,○=(),△+△+△=15,△=(),○+△=()

二、列数20、9、3、11、0、15、8、17、6、10

(1)上面一共有()个数,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2)从左往右数,第6个数是(),第8个数是()。

(3)0是第()个数,你是从()往()数的。

(4)把上面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判断。

(1)17里面有7个十和1个一。()

(2)从0数到9,9是第9个数。()

(3)8时整时,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

(4)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条边是相等的。()

(5)铅笔、墨水、本子、书都属于学习用品。()

四、在3、9、12、13这四个数中选三个数写出四道算式。

□+□=□ □+□=□ □-□=□ □-□=□

五、应用题。

1.飞机场上停着10架飞机,起飞了3架飞机,现在飞机场上还停着多少架飞机?

2.小红要做12个沙包,已经做了10个,还要做多少个沙包?

3.新星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有学生9人,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和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同样多,答案

一、1、(1)10、12、14、16

(2)13、11、9、7

(3)8、132、(1)、2+3=3+2

(2)、10-0=6+4,10-1=6+3,10-2=6+2,10-3=6+1,10-4=6+03、1+9=10,2+6=8,3+4=7。3+5=8,2+7=9,4+6=10。

4、2岁5、3小时6、3,5,8

三、(1)错(2)错(3)对(4)错(5)对

四、3+9=12 9+2=12 12-9=3 12-3=9

五、1、10+3=132、12-10=23、9+9=184、4+4+4=125、7+4-1=106、10+5=15

上一篇:财政学考试重点总结下一篇:大理旅行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