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途径分析(精选11篇)
摘要: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常常会涉及文言文,文言文是语言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很多学生抵触文言文学习,尤其是高一学生,思维还固定在初中阶段,面对字数较多、字词理解较困难的文言文篇章就会产生抵触。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部分,杜绝学生的死记硬背现象,更好地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应对策略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部分,杜绝学生的死记硬背现象,更好地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谈谈看法。
一、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文言文学习也是如此。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对于理论和逻辑性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思路,但是在接触文言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词句的晦涩和背诵内容的增多,而产生厌倦心理,严重抑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应该设置情境教学,即根据文言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现实生活的模拟,使学生提前进入到文言文所设置的背景和文化中,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视频等,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其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进行积极讨论,例如在学习荀子的《劝学》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回忆自己学习了哪些珍惜时间的句子、听说过哪些励志的故事等,最好把全班同学分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抢答,这样对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和后期背诵都是极有好处的;最后,多联系历史小故事,文史不分家,高中阶段所节选的`文言文大多是先秦和诸子散文,政治性比较强,多联系历史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记忆。
二、指导学生自主认读,积累词汇
文言文中的文字很多读音和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甚至写法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往往都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导致他们错误理解文章的意思,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特殊的文言文句式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将词语的各种不同意思和特殊用法标明,例如在对“走”字的古今意思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用小篆中“走”字的写法形象解释,即一个甩开臂膀的“人”字,古代大多用“走”字表示“跑”的意思,而在《孟子·梁惠天上》一文中,“弃甲曳兵而走”一句又把“走”翻译成了“行走”的意思,可见古文言文词语的多种意思;文言文中出现较多的介词,大多用来做状语、补语等,有的有实际意义,也有很多不表示任何意义,例如在韩愈的《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一句中,介词“乎”就表示“在”的意思,做了句子的状语。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品味文章内涵
文言文的背诵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方面是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另一方面是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背诵方法,往往是背过没有多长时间就会遗忘,效率较为低下。为此,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化整为零,即将大篇的文言文分解成若干段落,然后按照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情节加深学生背诵;其次是抄读法,这是鼓励学生综合利用自己的脑、耳、口、手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做到对文章眼熟、口熟、耳熟、脑熟的同时,自然而然就全篇背过了;再次是累进法,即让学生在照看译文的同时,先背诵第一句,然后是第二句,接着将两句合背,类似滚雪球的背诵和记忆方式,往往能够加深大脑印象;最后是帮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毕竟文言文知识储备与阅读量是有很大关系的,最初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每天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阅读文言文,比如《史记》、《二十四史》等,当兴趣和习惯慢慢养成时,就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阅读。
四、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鉴赏力
首先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在国家遇到危难之际,只身一人进入秦国军营,最终化解了国家的危险处境。学生在结合文化背景学习的同时,就会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教师最好能借助学生历史书上的爱国主义小故事进一步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其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讲解,例如《陈情表》中就表现出了儒家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内容,这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是很必要的,有利于他们形成更加优异的品质,挖掘出文章的内在韵味。最后是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他们的文言文学习效率,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文中的亲情和友情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环境中,引发他们的思考,深厚他们的内涵。
五、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璐.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J].学周刊,,02:150.
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有效教学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 如何才能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的效率是目前教学中重要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 提升教学效率, 是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所谓有效教学就是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让高中语文教学达到高效教学主要满足以下要求:达到教师的教学预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等等。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 不断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 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途径。为此, 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内涵以及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出发, 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的前提下, 重点提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最后指出了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者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 并结合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资料, 总结出如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重活动, 轻效率”现象存在;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丧失;盲目的课堂探究。
(1) “重活动, 轻效率”现象存在
新课改后, 人们逐渐认识到旧的教学方式的弊端, 不断地开始反思,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逐渐地开始采用各种活动, 一味地通过活动来不断地提升课堂气氛, 为了活动而活动现象严重, 这些活动很多时候都是很肤浅的、随意的, 虽然课堂气氛提升了, 但教学效率确实非常低, 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2) 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丧失
现如今, 高考已经在我国倍受重视,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依旧大行其道。在一项研究中, 教师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 学生掌握率为95%, 教师演示教学, 学生掌握率为30%, 学生实践, 学生掌握率为70%, 学生教别人, 学生掌握率为95%。而现实中, 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使用率却恰恰相反, 这充分地说明了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3) 盲目的课堂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 很多老师开始盲目地采取探究式教学来提高效率, 但有时候却没有考虑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比如一些陈述性的知识, 也进行探究讲解, 这样反而让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只能降低教学效率。
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总结了如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多种, 但如何用好每种教学方法, 是提高教学水平需要考虑的重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要根据每节课的不同教学目的,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举例说明:在上《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 可以通过播放英语原版的演讲让学生充满澎湃的情感。运用声、光、色等感官元素.来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比如, 在学习《瓦尔登潮》一文后, 可以让学生阅读这本书。介绍一些中外隐士的生活, 或者一些描写大自然美丽风景、热爱自由的文章等等。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美。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情境,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 课堂之前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在课堂中通过多种形式提问学生, 使每位学生都能具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质量。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要有合理的学习方法, 如课前预习, 课堂上思考, 课后复习;对自己解题的薄弱部分进行有意识地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要想不断地进行有效教学, 高效教学, 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和课堂点评的语言艺术。另外, 多媒体的使用要有“度”。注意到这些问题, 能够非常有利于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五、总结
总之, 高中语文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的重任, 必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进行有效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不断地研究, 不断地总结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将教学看作是一门艺术, 将教学的艺术性和课堂的质量融合在一起, 便能顺利自如地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薛胡.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J].语文天地.2011 (03) .
[2]蒋健.论高中语文教学误区与优化策略[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0 (22) .
[3]王绍军.高中语文现代文因文施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0 (32) .
[4]龙卫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2010 (06) .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目标;有效途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有效教学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如何才能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效率是目前教学中重要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是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所谓有效教学就是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让高中语文教学达到高效教学主要满足以下要求:达到教师的教学预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等等。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途径。为此,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内涵以及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的前提下,重点提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最后指出了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者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并结合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资料,总结出如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重活动,轻效率”现象存在;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丧失;盲目的课堂探究。
(1)“重活动,轻效率”现象存在
新课改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旧的教学方式的弊端,不断地开始反思,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逐渐地开始采用各种活动,一味地通过活动来不断地提升课堂气氛,为了活动而活动现象严重,这些活动很多时候都是很肤浅的、随意的,虽然课堂气氛提升了,但教学效率确实非常低,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2)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丧失
现如今,高考已经在我国倍受重视,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依旧大行其道。在一项研究中,教师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学生掌握率为95%,教师演示教学,学生掌握率为30%,学生实践,学生掌握率为70%,学生教别人,学生掌握率为95%。而现实中,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使用率却恰恰相反,这充分地说明了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3)盲目的课堂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很多老师开始盲目地采取探究式教学来提高效率,但有时候却没有考虑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比如一些陈述性的知识,也进行探究讲解,这样反而让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只能降低教学效率。
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笔者总结了如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多种,但如何用好每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水平需要考虑的重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每节课的不同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举例说明:在上《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可以通过播放英语原版的演讲让学生充满澎湃的情感。运用声、光、色等感官元素.来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比如,在学习《瓦尔登潮》一文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这本书。介绍一些中外隐士的生活,或者一些描写大自然美丽风景、热爱自由的文章等等。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美。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情境,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课堂之前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中通过多种形式提问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具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质量。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要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课堂上思考,课后复习;对自己解题的薄弱部分进行有意识地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不断地进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和课堂点评的语言艺术。另外,多媒体的使用要有“度”。注意到这些问题,能够非常有利于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五、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的重任,必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总结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将教学看作是一门艺术,将教学的艺术性和课堂的质量融合在一起,便能顺利自如地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薛胡.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J].语文天地.2011(03).
[2] 蒋健.论高中语文教学误区与优化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2).
[3] 王绍军.高中语文现代文因文施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0(32).
[4] 龙卫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6).
[5] 陈翠琴.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1).
进入高中阶段后,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数量大大地增多了,篇幅也大大加长了。如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和《史记选读》等,所有篇目都是文言文。语文考试中文言文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由于文言文识记内容较多,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文言文只是得分的重要工具。常言道,学生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面对这些课文,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忙于在课堂上串讲某些字词句的意思,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管阅读译文,背诵某个词语的意思或句子的正确解释。加上文言文教学笼罩着应试教育的沉重阴影,在考试时多是以解释加点的字词和翻译句子为主要内容。在这种状况下,文言文教学就变成了文言文翻译,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结果陷入“教师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厌学”的恶性循环中去。课堂没有互动,没有激情。学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
因此,要想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就要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趣味性和灵活性上多下工夫,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此我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摸索。
一、贯穿诵读法,提高语言感悟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红楼梦》中贾宝玉学习文章,老师贾代儒先让他诵读,然后述其大意,然后谈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实质上,这与贾宝玉熟读诗词文赋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今天的文言文学习而言,反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整体感知,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学生面对文言时出现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因此,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时刻贯穿诵读法。
运用诵读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根据不同的阅读层次,应该给学生确定不同的诵读目标。如在初读时目标可以是“准确、流畅”或者“感知大意”;再读时目标可以是“把握情感”、“抓住线索”等,在理解课文层面的诵读,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既能集中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推进教学。
2、形式要具有灵活性。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情感丰富的文章可以范读、领读、再散读、齐读;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可以朗读、默读;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读句读,读感情,读意境。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诵读方法,就摆脱了单一枯燥的问题,而且通过诵读,学生心里就产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欲望,也就有了能意会课文的喜悦,也就能培养孩子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如辅导学生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文,该文表达的是作者表达自己对十二郎死讯的将信将疑、恍惚迷离的悲痛之情时,诵读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邪”、“也”、“乎”等语气词表达的语气,再让学生自由散读,用沉痛的语调再现作者震惊悲痛,难以置信、如泣如诉的情怀,体味作者与十二郎的深情。再请学生示范朗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升了。
3、诵读要有指导性。教师要对学生文言诵读进行技巧指导,让学生在文言诵读中体会到文言学习的趣味乐。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了诵读的愉悦,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本人小学毕业已经十几年了,可是当年语文老师老师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那深情的神态每每还会浮现在眼前,那悲戚声音每每还会在耳边萦响。正是陆老师的范读影响了我对文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我喜欢上了诵读。所以说,学生对文言诵读和文言学习的兴趣,首先是从聆听教师的高水平范读和背诵开始的。其次,要注意从准确流畅、句读、语气、节奏等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查准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并进行标注,划出文中的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自己要多次大声朗读。教师可以范读和领读为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在语法知识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揣摩,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例如《项羽之死》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矣”一句的停顿和重音,可能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强调的是“地”和“方”之间的句中停顿(“江东地,方圆千里”之间应有短暂的停顿,才能把握好句子的意思)。这样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受能力,让文言的阅读节奏引起学生读句子意思的理解。再次,可以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文言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使学习兴趣持久高涨。这个层面的指导应主要采用自读方式。如一位教师教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主朗读,20分钟后教师检查,让学生分段朗诵,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人物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阵阵掌声。在接下来的思路分析中,同学们分析概括得快而准确;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迅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的个性化理解。这一切都是在20分钟的自主诵读中会意得来的。通过诵读,学生理解了文本,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陶冶了心灵。这样轻松的学习学生怎么可能厌倦、畏惧呢?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了,准确率却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将会成倍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使诵读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重要步骤和过程,在学习每一篇文言文时,都把诵读作为吸引学生研读文本的开端,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二、插进材料拓展法,提高学习兴趣。
有些文言文内容比较简单,像《先秦诸子散文》,很多都是先哲智慧的片言只语,如何让它生动而富有灵性呢?我认为只有添加事例,使它丰满,才可能让原文灵动。材料包括多种类别,有历史材料,现实材料;字词材料,故事材料,文化材料等。教《庄子》选读时,除简介《庄子》外,在教读课文时可以简单介绍庄周化蝶、庖丁解牛、与惠施论鱼等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辅导《西门豹治邺》,可以用西门豹挂软皮囊来克制自己暴躁性格的故事引入。《孟子》选读教到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影射梁惠王的善喻时,不妨介绍邹忌的讽谏艺术,庄子以愿当泥涂之龟而辞退楚国使者的机智,以及《克雷洛夫寓言》中乌鸦与狐狸的故事等,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明白了孟子的讽谏艺术,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无穷变化。比如学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时,在讲到主题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时,可介绍“门阀制度”名称的来源;在理解《伶官传序》、《六国论》借古讽今,讲述前车之鉴时,可以插入我国桥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没有吸取前事教训的时事认识,让学生体会古文的现实意义。所以适当插入拓展材料,能达到激活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三、落实提问法,激发学生思维。
现在学生参考资料多了,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认为资料上写着,不用费力去学习,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而且,某些学生虽然记忆力强,容易记住文言基础知识,但一做起题目来却频频出错,这都是缺少思考、缺少训练的原因。通过提问法,让学生思考,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提问法有两个操作层面。一是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在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再到课堂上寻早答案。既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教师设置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交流,避免“满堂灌”。这样就有良好的课堂互动,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内蕴的理解,训练下来,也能指导提问的第一层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杜甫《阁夜》教学中,我设置了如下四个问题:“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自由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久而久之,也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开展竞赛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文言文很多的文句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理解和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努力弄清每个字词,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但是,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久而久之,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吸引力,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用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多数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这种课堂竞赛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在为集体争光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竞争形式可以个人竞争、也可以小组集体竞争;竞争的内容可以使诵读、字词理解、问题抢答等。在本人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常常把重点的字词句分篇页投影在屏幕上,按座位将学生分为四大部分,让学生抢答正确的理解。得分最少的组要为全班同学做一件好事,或者是唱歌,或者是值日,或者是为同学打饭等。得分最高的同学得到印花奖励。这样一来,学生看书积极性就提高了许多,也认真了许多,懂得去关注重要的文言知识。有时也进行朗读速度竞赛、背诵竞赛等,读得较好的就拿到较多的分数。总之,竞争法既调动了学习热情。这种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在知识的主动探讨中发展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创新演绎法,活跃课堂气氛。
表演法的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其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如果一味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就会造成学生情绪低下,听课乏味的状态,表演性教学方法的介入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这种状况。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弱而说理性强,相对来讲,一般艺术表演意义上的演绎性就减弱了,因此,就要创新演绎的方法,充分营造课堂的积极氛围。
1、文本演绎理解译文。《先秦诸子散文选读》里的《论语》是语录体,《孟子》多对话,因而先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再创设情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孔子、孟子的意思。表现欲强为了能登台表演,理解译文比平常认真了许多;而表现欲弱的学生担心老师会点名上台表演也认真地准备。而在古诗歌鉴赏的时候,文本的个性化演绎更加重要了。诗歌鉴赏注重情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文的内容,再通过有效的情感演绎,将对诗歌的形象、情感的体验有良好的促进和提高。在演绎的激发下,学生会怀着热情来学习。
2、对话演绎把握形象。《先秦诸子选读》里有人物对话的内容,特别是《史记选读》有着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演绎的脚本,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本人在教《当仁,不让于师》第9节时就选了几名学生分角色演绎。“孔子”站在讲台中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站立在旁边,模仿人物表演并加入了自己的动作和语气,通过师生的评点,圆满的解决了此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3、教师演绎传情达意。
教师的演绎,主要是指利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自己的适当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或是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表演性的朗读,或是对对关键情节和内容作出形象化的解说和模仿,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还原,造成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和具体生动与可感性,让学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和认识。
语文教师的演绎,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语言上。教师可以通过富有表情的范读,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丽。如教《祭十二郎文》时教师就可以带着悲痛的感情范读课文,奠定全文的请感基调。除语言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眼神和手势来的演绎。如在《无端崖之辞》第2节,可以伸出手臂做拉弓射箭状,让学生直观感知列御寇的神勇有力。教师课堂语言语气、语调应该丰富一点,适当时候也应该夸张一点,形象一点,特别是那些过于深奥的文言文内容更需要教师在解说中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设计,充分利用形象化的表现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化的理解。
为了避免演绎追求热闹、忽略实效、参与人数有限、随意性大等弊端,教师在设计演绎法时首先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其次还应该注意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要他们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演绎,表演结束后再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演绎过程要扩大参与面,实行分组分工。只有注意要把握其本质要点,恰当运用,才能不流于形式,达到实际的效果。
教学不能忽视兴趣的培养与呵护,而教导文言文尤须注重教法,来提高课堂趣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与教法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好的教法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兴趣又可以促使我们创造更好的教法。本文从提高课堂兴趣这个方面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总之面相对晦涩的文言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老师,老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趣味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提高课下学习的自觉性。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所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作为教师就需要想方设法找到点燃火把的火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2013-04-16 16:59 金台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学华
(已读:145)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实却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里几乎主导了一切,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应有的体现,造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被动甚至抵触。因此,教师如何正确把握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多么重要。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具有畏难心理,难以建立起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使学生明确一个事实——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所占分值很大,不能不重视它;其次,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学好文言文也就是爱国的体现;再次,学好文言文可以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借鉴古人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增添营养,使我们更加智慧,更加策略,避免走弯路;最后,学好文言文还可以增加人文修养,提升做人的品位,有利于人际关系与事业发展。学生只要领悟了这些道理,自然就不会排斥文言文,形成学习兴趣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二、转换角色,以“主体”衬“主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以前那种与学生相距甚远,甚至是有些对立的角色,树立起与学生平等的观念,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走下讲台,走向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彻底摒弃“自我陶醉式”的授课方式,才能逐步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才是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体现。只有这样,实现文言文教学的能力迁移目标才不是一句空话。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不同的文言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教学方式能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不要固守一种教法,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于那些字词比较难、思想较为深邃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去教学。因为对较难的文章,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时间也占用太久,这样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而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文章,我们可以放开束缚,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解决课文的难题。再比如,在每一课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制定文言文学习计划的习惯,做到有的放矢;在文言文诵读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各显其能,通过朗读、默读、抄写、比较等途径达到诵读要求。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更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
四、选择恰当的检测法
如果说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那么恰当的检测法就是教学的保障了。教师在检测法上三思而后行,不但能够检验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提高其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意义非同小可。
(1)试卷检测法
这是经常使用也是最为有效的检测方法。每当一课或是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利用试卷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教学分析与评价,找出学生的知识盲点与能力缺陷,并对教学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度。这是一种最为系统也是最为全面的检测法,适用于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
(2)口头检测法
这主要是指利用课堂或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的文言基础知识的检测。它适用于对学生进行文言字词、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文言背诵等内容的检测。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灵活、方便,便于操作,不大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戏剧表演检测法
这是一种处于探索中的检测方法,但却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学以致用的检测法。这种检测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对于课文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和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然,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课文,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全剧演出,只是让学生演出自己最拿手的一段即可。在进行成绩评定时,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原则:鼓励学生进行表演的原则、以文言知识为主要监测点的原则和表扬的原则。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言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新课标明确指出将情景模式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在特殊的情景模式下,更能激发学生的意志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研究情景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从多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情景模式;运用
高中的文言文明显难于初中的文言文,有些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感到文言文学习的困难,但是大部分高中生最发愁的就是文言文学习,而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是教学的重点,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再加上要加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这就更是难上加难,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新课标提出以情景模式为中心的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向,运用情景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之所以新课标推行情景模式教学,是因为情景模式最新颖之处在于教师结合教材设计情景模式,能将学生置身于教师所设计的情景模式中,这使学生更容易走进教材,走进课本,融入文本,甚至学生在融入课本的过程中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将“以境育情”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观念,结合教材设计一些特殊的情景模式,采用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志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得轻松,而且也愿意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感官
多媒体技术作为新时期教学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言文教学本来就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如果利用多媒体将音乐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容易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的文言文教材所选用的都是一些语言优美、附有节奏感的文章,如果将音乐引入到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感悟,在感悟中学生会被文言文所熏陶,之后得到感情的升华。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配乐朗诵,音乐首先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心情,这对学生初步的感知文章有重大的帮助。例如,在《赤壁赋》这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的思想跟着音乐走,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学生会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更加的理解文言文,有助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二、编制情景剧本,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景模式教学,改变已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编制剧本情景模式是情景模式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模式,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将教材编制成剧本的形式,这是一种新颖的模式。在编制剧本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一切要以学生为主体,所选取的教材故事情节一定要强,文章人物的性格特点要鲜明,适合学生表演。如,《鸿门宴》这一篇文言文,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比较多,而且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逐渐地掌握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
三、重视朗读环节,增强学生的领悟感知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文言文的学习了离不开朗读,就如俗话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的学习自然离不开了朗读,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设计文言文朗读比赛,借助比赛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感,使学生对文言文的领会、感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高中教材中最基础的文言文《劝学》《师说》等,说理性很强,字字珠玑;又如《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带有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逐渐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逐渐掌握作者的思想,对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再加上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学习兴趣。而本文重点在于研究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发挥情景模式教学的优势,改善我国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状况,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黄焕宁.文言文教学教什么[J].广西教育,2011(3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选文在体裁和内容上是十分丰富的,例如选文《烛之武退秦师》、《杜甫诗第三首》、《琵琶行》、《赤壁赋》等,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在讲解这些文言文时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立足文本,有区别地对待。文言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诗歌、散文、传记等多种形式。其中又以诗歌、散文最为人们熟悉。“诗言志,歌咏言”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古典诗歌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诗歌中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也就是“文”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讲解古典诗歌时应以讲解作者的感情为主。与诗歌不同,散文的教学则是要“文”、“言”并重。高中文言文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都是出自先秦至两汉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的名篇,这些名篇对后世文言散文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一定要重视将“文”“言”结合,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也要让他们了解文本的内容,包括作者的情感,甚至是一些文化知识。
二、利用语境,从“文”中学“言”
教师在确立了文言课文的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就要面临“文”和“言”怎么教的这个难题。中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使用现代汉语进行交流、写作,所以,没有必要识记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则。学习古代汉语则不然,学生一般只有在语文课本中才会接触古代语言,所以,学生需要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虚词和语法知识。可是,单纯的背诵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学生学习文言文“言”这一方面的内容时,语境是最不能忽视的因素。因为,语境将词汇的语义具体化。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荆轲刺秦王》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其中“深”解释为严苛、刻毒,这个义项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文中推测出来。因为,这句话后面紧跟着的就是“父母宗族,皆为没戮”。秦王杀戮、没收了樊将军的亲眷,秦王这样的行为对樊将军来说可以说是太过刻毒,所以,这里的“深”的意义要与后文的内容相符。再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中“言”的义项为“告诉”或“对……诉说”,但是,我们从后面的文章中不难发现,曹无伤派人向项羽报告这件事时,刘邦并不知情,所以这里的“言”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告密。
三、字句辨析,从“言”中学“文”
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非常紧密,我们不能脱离“文”来学“言”,同样也不能脱离“言”来学“文”。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通过“言”的分析去得知“文”的内容。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语言精练准确,用词又追求委婉巧妙,开篇“晋侯、秦伯围郑”这几个字看似平淡无奇,但却传递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晋侯、秦伯围郑”中“围”字不仅交代了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也表现出了郑国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这一句为下文的内容作了铺垫,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长于叙事,善于表现当时的外交辞令。文中烛之武与秦伯之间对话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烛之武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能力,例如,烛之武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中“唯”字在文中是表示“希望”的语气词,而我们从文中也不难看出,烛之武在身份地位上远不及秦伯尊贵,“唯”一词表明烛之武将自己的地位放低,将主动权交于秦伯手中,一方面体现了双方在地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烛之武以退为进的高超谋略。
四、小结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理解能力
文言文属于高中语文学科中的一项基础学习内容, 并且是各项考试中学生得分率较低的一部分内容。在新课改的环境背景之下, 已经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以应对考试为基础前提之下, 还要加大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能力, 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需要教师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提高教学技能、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并且构建以学生为主, 以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是应用的机会较少, 在教学中无法将其与生活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 使得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 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 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精髓的领悟。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形式, 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内容,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能够使得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实现更加深入的了解, 并通过文言文的学习逐渐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实现了继承。
第二, 提高学生个人文化素养水平。对文言文的学习实际上也是一个提高学生个体文化素养水平的过程, 高中语文中的许多文言文作品都是经过了上百年的传承而积累下来的, 其中蕴含了人文思想和语言美感,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自身审美情操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1.反复朗读, 领悟内涵
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而言, 要想提高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 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朗读, 朗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品逐渐了解的一个过程, 学生能够对作品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 为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了基础, 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文言文作品通常都讲究“抑扬顿挫”,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语感, 对作品的脉络实现疏通。例如, 在对苏轼的《赤壁赋》进行教学之前, 教师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朗读, 通过对华丽辞藻、对仗工整的把握, 学生能够初步构建其一幅“月夜游玩图”。
2.背景介绍, 增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仅仅对作品的字句进行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该需要对作者的个人背景、时代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实现全面的了解, 使得学生能够切实的理解到作者当时当下的心情。例如, 在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对李白一心想做大事业, 却难以忍受对皇帝的阿谀奉承, 最后辞官远游的背景进行介绍;同时在向学生介绍天姥山, 还可以邀请去过此地旅游过的同学浅谈感想等, 使得学生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有效的去理解作品。
3.对比分析, 开拓思维
对比分析方法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文言文教学中, 通过实现字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异同比较分析, 能够让学生对字句释义得到深入透彻的了解, 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开拓。
4.体会情感, 产生共鸣
对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不高的现状, 其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无法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而也就无法理解到作品字里行间当中所蕴含的深意。因此,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必须要以作品内容为核心,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对《祭十二郎文》一文进行讲授的时候, 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切实的体会到“内心负疚”之情、“家道败落”之感以及“人世无常”之痛, 使得学生能够对作者的感情变化做到有效的把握, 能提高理解度。
5.多媒体教学, 营造氛围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辅助对文言文的教学, 使得课堂教学的环境较为轻松;而且多媒体教学方式还能够将文言文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 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向学生进行录音和视频的播放,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读、看等多方面的感官, 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为了充分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创新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入背景介绍等, 使得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更好的领悟到我国文学艺术形式之美, 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查清兰.试论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阅读能力[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1:67-68.
[2]刘现周.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学周刊, 2013, 23:181.
[3]李奎明.浅论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J].现代交际, 2013, 06:168.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更有效,这是摆在全体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都采用教师分析讲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讲,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因此,必须改革高中文言文课程,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课程教学。
一、培养文言兴趣
1.诵读法。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赋等文学性比较强的文言文如《赤壁赋》《阿房宫赋》更要多读。有了诵读,课堂上便少了沉闷,多了热闹,多了情趣,多了活力。
2.拓展法。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为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由此让学生走向历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说文解字》《中华成语典故》等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
二、主体感知,诵读思考并重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是古人思想的载体,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教授文言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这个载体来认识传统文化精华、陶冶美好情操,因此不必让学生过多地受字词句的牵绊,而应该教会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思想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涵,感受作者为文时的心里波澜,这样,才能汲取文化营养,受到美的熏陶。把学生引导到对文言文内涵的感知上,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文言文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他们认为文言文又旧又难的认识,萌发深入了解文言文的想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学习中,要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反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古人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他们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大声朗读也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是,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进行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读《赤壁赋》时,将诵读与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旷达的内涵:文章第四段承上文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所以本段苏轼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辨证关系,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的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之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这些可贵的精神正是学生必需的,也是学习文言文首要的目标,即:滋养精神,传承文化。
三、变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知识抢答、我来做老师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都会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刘 勇,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教师。
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赵福楼老师认为它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1]。“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如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尤其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者思考。
当前文言文教学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阅读教学改革仍在艰难中前行。流传千百年的古文,时至今日,仍被选作高中教材,供师生学习,其文学意义、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甚至哲学意义都相当重大,其语言运用、思维结构、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传承对当代中学生都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价值。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并附有单元知识和课后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2]《劝学》作为人教版必修3中第三单元的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第二篇课文,是节选自《荀子》一书中第一篇文章。作为“学者之文”――《荀子》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所以,本文欲以《劝学》教学为例,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着眼点,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熟记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要了解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文的语言结构,同时亦要学会运用。在《劝学》中,仍要先解决文言重点字词和句式,如文中所涉及到的重点字词:通假字,?、有、知、生;古今异?x,以为、博学、爪牙、黄泉、寄托;重点虚词,而、焉;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等。通过翻译,强调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同时适当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回顾、总结、拓展,理解古文意思,掌握文言文基本的语言建构,同时学习运用,以此达到语文核心素养最基础的语言要求。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对文意进行疏通之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首先结合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分析全文结构,归纳概括各个段落大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归纳。文章第一自然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即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意义,包括提高自己和改变自己两个方面。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第四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包括积累、坚持、专一三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提出观点后,是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以及文章所采用的相关论证方法,包括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等。引导学生体会思维发展的逻辑缜密性、说理浅易性、思考全面性等特点。同时要求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学会借鉴此文的议论结构、论证方法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其次,提出符合学情、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如针对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提出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劝学习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学生肯定都知道。然而通读《劝学》全篇,结合荀子教育思想,我们会发现,荀子在这里强调的学习更多是指品德的修养、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然而结合全文如何去深层次探讨节选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将是对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提高。若要深入探讨此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对“君子”的描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句承接上文关于学习意义的五个比喻句,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强调的是通过广泛的学习,达到智慧明达,行为上没有什么过错的目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承接上文关于学习作用的五个比喻句。意思是说:君子的廪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不过)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这里荀子则指出学习有何作用,也即点出成为君子的途径。君子善于借助外界条件,来提高自己。第四自然段中,除十个关于学习方法、态度的比喻句外,还有一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人)就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此句实则指出了君子之上的更高境界:成为圣人。通过分析这三句非比喻句,我们也可以看出:荀子也指出了三种人:一般人、君子、圣人。而就节选文章而言,我们亦能看出,一般人能通过善借外物,改变提高自己,进而达到君子的要求。同时通过“博学参省”使自己“知明无过”,最终“神明自得”,达到理想的圣人境界。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详细分析三个非比喻句,探讨荀子《劝学》中所涉及的三种人,则是更深层次的思维发展和提升。同时,通过“君子之言”,引导学生理解“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积累、坚持、专注,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一般人做起,追求君子之风,立志成为圣人,则是语文核心素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审美意识,学会享受并创造美,也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劝学》一文,颇具特色:结构严谨、逻辑缜密,比喻贴切、多用对比,句式整齐、读起朗朗上口。通篇共用二十个多样化的比喻,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同时多用对偶句、四字短语兼有散句,文章显得整齐对称,但又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学生在朗读时,声音洪亮、热情高涨,于读书声中,自然能感受到文章语言之美,进而学会欣赏美,感受古典文学之美。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母语的感情,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3]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此积极引导学生在作文、讲话时,注意精炼语言,学会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增强自身语言的感染力。从而去感受语言之美,运用创造语言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劝学》节选自《荀子》第一篇,文章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作为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教育思想。通过学习此文,要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代儒学大师的教育思想、文化积淀、人格魅力,同时分析比较荀子与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与文化自信。同时,结合学情,重点拓展古代典籍中关于劝学的名言佳句。增加学生对古代科举文化及劝学文化的了解,以此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扩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素养、文化事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此培养学生应有的语文核心素养,“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提炼,将更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当然,在落实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仍需“更多的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e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4]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文言文教学,进一步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从语文核心素养中寻找教育的智慧和灵感,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为语文教育注入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理解能力
在白话文运动之后,人们普遍的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是在现代的高中语文考试之中文言文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受到使用环境的限制,使得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文言文在语文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可小觑。本文主要通过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文言文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教会学生应对考试的基础之上,教会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理解文言文内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技能,扩大知识面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为主,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知识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理解力的重要作用
文言文不同于普通话或者方言。文言文在现实生活应用的范围极少。这就使得学生无法通过生活实际去理解文言文,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这就给文言文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现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性:1)文言文实际是就是古人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提升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的背景,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2)同时,学生在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的时候也是对自身的文学水平的一种提高。文言文的文化特点不只是古声古韵的文化表达,更蕴含了传统的文学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的传达,通过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则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
二、目前提升高中学生理解文言文能力存在的问题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较少,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普通话与传统文言文在表达方式和词语表达时存在许多的不同,这就对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产生的障碍;另外,在一些高校之中,有些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水平还比较低,对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能力方面还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最后,由于文言文中许多的词语和语言的表达方式都比较特殊或者生僻,在书写或者阅读起来都比较困难,这就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的心理。受到了内心心理的影响,使得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自主的就会害怕,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三、如何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缺少锻炼文言文能力的语言环境,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最简单、最传统的方法就是进行不断地练习阅读。在一遍一遍的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在阅读中对文章产生自己的理解。如果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进行阅读,就会产生预习的作用,再结合后期语文教师在课上对文言文的讲解,就会加深理解的程度。另外,学生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之中也会产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只有喜欢学习才能提升学习的能力。由于文言文的背景的不同,使得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的只对课文的字句进行讲解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高中文言文进行教学时,要先对课文的背景进行了解,比如教师在对《陋室铭》进行讲解时,可以对课文的背景进行讲解,隐居退市,作者并没有感觉到生活的清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房子虽然破旧,但只要我的内心高尚就感觉不到房子破旧了。在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文章之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升理解能力。另外,针对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中,词语使用的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其中“走”的意识就是“跑”。如果按照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去理解就会对文章产生歧义或者理解不透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文言文中一些普遍用法与现代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词语摘要出来,逐字逐句的进行讲解,以便加深理解能力。要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文言文,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之中普遍存在,听见或者看见文言文就“头疼”的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待文言文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之上要学会鼓励学生进行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正确的要热情鼓励,对不存在偏差的可以在指出错误之前,表扬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鼓励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许多课程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文言文教学也可以从传统的教师念书本传达知识,变为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将课堂的内容进行表现,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以达到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目的。文言文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瑰宝。在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水平,积极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达。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中,很多教师陷入了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首先,文言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中更强调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课堂模式基本为教师先为学生讲解重点字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最后总结文章写作技巧这种“标准模式”。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十分单一,教师讲解、学生重复,很少出现交流与对话的环节。
其次,文言文教学应试性较强。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对一些语法进行过分的强调,这些缺乏实用性而且繁琐难懂的知识点更加剧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畏惧和反感。诚然,这种方式能够较快地提高学生对于文言字词的理解力,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文言文情感培养。除此以外文言文考试试卷中以记忆性的试题为主,对于阅读的整体感知或者是情感理解的试题基本上没有。这样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于文言文并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文言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文言文的重要程度。对于高中的学生,我们已经不能强迫性地要求他们应该学什么而不应该学什么了。他们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是因为感觉文言文难学且实用性不大。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之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一言蔽之,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且不说这“祖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应包含祖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仅从现代语文的学习来看,文言文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2、努力营造出开放的教学环境。根据教学条件灵活安排,教学的场所并不限于室内,教师可以偶尔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鼓励学生调动全部感官,去观察“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去倾听“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去感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去验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通过感同身受的体会,很容易与古人达到思想的一致性,培养出开阔的胸怀。
3、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想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选好突破口。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夫晋,何厌之有”句,老师只要扣住“疑问句”的特征,找出“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提示“厌”是个通假字,学生结合前后语句内容,就能很好地翻译这句话了。但学生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往往不能准确理解,或理解时出现很大偏差。这时教师要做相应的提示和指导:实词“越、鄙、远、亡、陪、厚、薄”的语境义中有一词多义、有活用的不同、有通假;虚词“以、其、焉、之、也”还有同一个“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句式上有判断句,还有反诘句。结合工具书,调动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学生基本也能自主解决疑难。对于学生很容易理解的词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或通过合作的手段来解决。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文章的讲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眼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消除了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促进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从语言特色来看,有的音韵协调,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整散结合,有的娟秀优美,不一而足。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挖掘文言文语言特色,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包括朗读的节奏、语速,语调、语气、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要表达的内容,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理解。
5、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辅助教学。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和直观人物肖像都有极大的帮助运用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而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正确处理多媒体与板书、讲读等传统手段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功能,把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途径,力争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比如当我们讲到耳濡目染的文言名篇《鸿门宴》的时候,利用学生对这个著名历史典故兴趣点,我们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楚汉之争这段历史的电视视频,或展示“霸王别姬”图画,更形象、更清晰地将那段峥嵘历史呈现在课堂之上,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更加有益于学生掌握这篇文章。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途径分析】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30
高中语文怎么提高成绩11-29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解读11-15
浅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12-19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11-14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教学反思12-21
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论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