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及职责

2025-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及职责(共7篇)

儿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1

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做到切实对护理质量进行监督,建立科学的护理质量考评机制,从而使护理质量能够持续改进。全面提高护理服务水平,特成立儿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组织。

一.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组成

组成:董翠英 副组成:张俊

组员:董秀玉、潘春花、虞丽萍、覃泳丽

二、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分工

组成:董翠英:主管护师、负责全科护理质量质控管理工作。

副组长:张俊:护士,协助组长做好科室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

组员:董秀玉:护士,负责医院感染监控,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控制。

潘春花:护士,负责分级护理、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虞丽萍:护士,负责急救药品、物品、技术操作质量监控。

覃泳丽:护士,负责病区管理质量监控。

三.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程序,认真学习并掌握护理质量控制标准。2.每位质控员对分管的监控点每半月进行监控1次,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

3.质控小组每月进行召开护理质量反馈会,并进行总结、分析、研究护理质量管理及控制工作。

4.质控组长负责监督全面质量检查与考评工作,并提出工作建议与意见。

钟山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儿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2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桥梁建设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由于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计算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快速发展, 我国桥梁的建设水平不断完善, 桥梁的结构也愈加复杂多变。然而大型复杂桥梁工程具有规模大、露天作业多、外部联系广泛、施工期长、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因此, 其建设工程通常是在复杂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中进展的, 桥梁的建设阶段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如果不及时对桥梁的问题进行管理和控制, 一旦出现事故会对施工单位以及公民的个人安全带来损失。

2 桥梁施工风险基本理论

2.1 桥梁施工风险的定义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 因桥梁施工工程和工程所在环境的不确定性或者相关利益团体在主观上无法准确进行预见或是控制的因素, 从而使得相关利益者既定的目标造成不利的影响, 各种因素发生的不确定性, 就是桥梁施工风险。

2.2 桥梁施工风险的分类

桥梁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各具特点, 为了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客观准确的了解, 需要对桥梁施工的风险进行分类。

2.3 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以及监控, 保证项目风险可控, 从而确保项目的目标能够实现的一门管理科学。

2.3.1 桥梁施工风险管理计划。

桥梁施工风险管理计划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 也是关于确定风险管理相关活动与计划的工作。它描述的是在桥梁施工过程中, 如开展风险识别、估计、应对以及监控等风险管理活动。

2.3.2 风险识别。

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的最初环节就是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它为风险估计、应对、监控等工作提供基础。所以, 对桥梁施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完整、系统的识别, 对项目风险管理有重要关系。

2.3.3 风险估计与评价。

风险估计是风险评价的基础, 评估风险等级的划分是依据一定的风险标准。风险等级的划分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对项目风险的认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避免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 为后续的应对措施提供合理科学的依据。

2.3.4 风险措施的制定。

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是指在施工风险识别、估计的基础上, 为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为确保项目目标得以实现而采取的设计和选择。

2.3.5 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人们进行施工风险的再识别、估计、更新以及实施风险的应对措施。风险监控确切地说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动态的工作循环。

3 施工质量问题分析

城市桥梁施工常见问题主要有桥面凹槽、地基沉降、桥面裂缝等, 这些质量问题通常多出现在地基施工、钢筋结构工程、混凝土施工、砌石工程几个重要的施工环节。

3.1 地基和基础问题

地基和基础是城市桥梁施工的基础, 该施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并且很多城市桥梁工程的安全问题都与桥梁地基和基础有关。例如, 假如施工不考虑地基和基础所能承受的载重, 就容易导致施工后地基的显著沉降, 影响城市桥梁安全性。

3.2 混凝土质量问题

目前, 现浇混凝土和预制装配混凝土是城市桥梁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主要结构, 这两种结构的混凝土在施工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果配置混凝土配合比不恰当, 造成混凝土强度低, 容易出现裂缝、空洞等问题, 另外如果混凝土外加剂不合格、骨料强度低, 拌合不均匀等也容易造成混凝土强度低、裂缝、变形、空洞等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在城市桥梁工程中是比较常见的。

3.3 钢筋结构问题

在城市桥梁施工中由于钢筋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引起的安全事故比较常见, 例如:因焊接质量不好引发的问题, 主要有实际尺寸与图纸尺寸不一致、气孔等;桥梁工程中钢筋的尺寸、形状、规格和数量不同, 一些工程施工中混淆了钢筋种类, 没有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安装;箍筋端头弯钩形式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钢筋焊头的接头做法及布置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钢筋安装位置偏差过大, 垫块等固定方法不当, 造成钢筋严重错位。

3.4砌石质量控制问题

砌石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有:石料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砂浆质量差, 砌筑的顺序不符合工艺标准, 砂浆不连续导致强度或桥梁裂缝。

4质量对策

为了预防和避免城市桥梁质量控制问题, 保证城市桥梁工程的正常运行, 要做好城市桥梁施工组织管理工作,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或者改进:

4.1树立质量意识。在很多城市桥梁的施工过程中, 很多施工单位中的技术人员很少参与工程建设, 仅在投标阶段参与项目, 更有甚者, 制定标书的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几乎不参与城市桥梁施工质量管理的工作, 而施工质量控制仅仅通过施工员负责, 如此, 桥梁的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 维护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树立坚固的质量意识, 同时还要配备业务水平高、职业道德好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桥梁的质量管理工作。

4.2做好施工准备。在桥梁的准备阶段, 管理部门做好各方面准备, 如技术的准备、物质的准备、组织的准备等。

4.3强化桥梁质量检测。及时发现桥梁质量问题有效方法是对桥梁施工进行检查。通过检查能够对施工中的桥面积水、坑裂、缝槽等问题尽可能早地发现, 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方法。虽然某些质量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影响工程的外观和结构, 但在使用过程中桥梁极易引发十分严重的质量问题。桥梁施工检验目的是为了发现桥梁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查明原因, 进而解决问题, 维护更多人的合法利益。

5结语

施工材料不过关、管理的欠缺、工艺控制不严、操作不规范是城市桥梁工程常见的问题。要想做好城市桥梁质量控制施工的管理工作必须要树立质量意识、完善施工组织准备工作和强化桥梁质量检测的工作, 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桥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时萍, 赵苏玲, 胡赣红.连续梁抗剪性能与裂缝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1) .

[2]彭智辉.大磨2号大桥连续梁施工安全评价与管理[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

[3]马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墩顶横隔板分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3) .

儿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3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督促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管理小组组长是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组长: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负总责,兼病历质控。成员:负责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组长: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成员:(1)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时进行上报,并对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2)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监督检查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3.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小组

组长:(1)制订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等。

成员:(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整理和信息报告工作;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和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5)实施临床路径的科室质控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日常联络工作。

4.合理用药管理小组

职责:(1)制定医院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

(2)召开会议,讨论药品使用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等事项

(3)每周对科室和医师实施合理用药检查、考评,实施处方评价

(4)整理、统计合理用药检查考评结果,向院领导汇报,并反馈给科室,督促临床科室和医师对不合理用药限期整改

(5)定期公布药品的使用情况并通报医师合理用药评价情况

(6)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对科室或个人的奖罚决定 5.培训考核小组

职责:(1)制定年度科室业务学习、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培训目标。确定重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参加培训人员。根据科室及医院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培训及考核内容。

(2)具体安排培训时间、地点、讲课人,及时通知科室人员参加培训。

(3)按照考核计划,确定考核具体内容、方式,严格考核纪律。

(4)严格监督培训及考核计划落实情况,并及时听取科室人员对培训及考核内容、方法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

(5)对考核不合格人员,需强化培训,确保其达到本年度培训要求、通过考核。6.病案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职责:在院领导及病历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病历管理工作

成员职责:(1)病历质量检查小组,负责对住院病历进行抽 查,重点在内涵质量,每月分别抽检在院病人的病历和已归档的病历。

(2)检查已归档病历的数量应达到或接近出院人数的 20 % ,按医院的病案质量评分要求对所检病历进行评分,并把发现的问题书面反馈到科室,对病历检查中发现的严重错误如用药错误、记录失实、自相矛盾等,作为质量缺陷分析学习的资料。

(3)每季度向有关职能管理部门提交1份该季度的病历质量检查情况报告,对乙级和丙级病历要详细记录住院号、病人姓名、出院日期、病历书写医师姓名、质控医师姓名、病历主要缺陷等。

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护士职责 篇4

1.在护士长领导和业务指导下,协助做好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2.协助护士长针对科室工作特点、重点环节等,按照护理质量管理标准,认真落实索分管的护理质量控制工作。

3.协助护士长开展护理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各级护理人员自我管理和慎独精神。

4.协助护士长督促科室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关注护理安全,严防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5.协助护士长检查科室护理质量,每周按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自查并有记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或措施。

6.协助护士长定期召开科室护理质量控制组会议,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做到护理质量持续性改进。

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组工作职责:

1.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全科护理质量与安全。

2.根据护理部统一制定的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质量考核标准、工作程序等,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记录。

3.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每月对手术室的环境、护理文件书写、仪器使用、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护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落实执行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及时反馈给护士长。

4.质控护士每月定期对各级护士进行理论、操作考核,并有成绩评定,护士长抽考。

5.每月召开质控小组会议,分析科室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以不断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6.定期对科室发生的护理差错进行讨论、分析和鉴定,提出整改意见与防范措施并上报护士长及护理部,在护办会上给予反馈。

手术室护士岗位职责:

1、协助医生进行工作。

2、负责器械的消毒和开诊前的准备工作。

3、协助医生完成有关工作,按医嘱给患者进行处置。

4、负责诊疗室的整洁、安静、维持就诊秩序,做好等待服务。

5、实施候诊教育和健康教育工作。

6、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7、负责手术前准备、手术中配合和手术后整理工作。

8、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其它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儿科护理岗位职责的认识 篇5

2.认真参加晨起大交班及床头交接班;

3.与责任护士共同进行晨间护理工作;

4.负责各项基础治疗。包括如口腔护理、测量生命体征、倾倒引流液、记录出入量、雾化吸入;

5.鼻腔冲洗、药物灌肠、口腔喷药、测体重、更换氧气湿化瓶内蒸馏水、备皮等工作;

6.巡视病人协助责任护士做好相关的基础护理工作,并做好记录;

7.外科初级护士负责病房与手术室之间病人的转运工作,并做好查对;

8.绘制体温单;

9.每日交班前向责任护士汇报病人情况;

儿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6

关键词:新生儿,ICU,质量管理,护理组长负责制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收取的新生儿大多体重极低, 病情非常危急, 且发育不良, 患儿病死率较高, ICU多发医疗纠纷, 故此科室护理人员需面临较大的考验[1]。近年来, 随着新生儿科ICU护理水平的不断发展, 患者对新生儿科ICU专科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逐渐提高[2]。我们在新生儿科ICU质量管理中采用护理组长负责制, 效果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新生儿资料

本组ICU共收治新生儿22例, 男12例, 女10例, 入院日龄0.4 h~19.1 d, 平均 (8.3±1.1) d;孕28周~41周, 平均 (36.2±0.5) 周, 其中<37周28例, ≥37周18例;出生体重900~4 320 g;住院时间7 d~45 d, 平均 (21.2±1.1) d。新生儿中, 早产儿8例, 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 肺透明膜病4例, 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 吸入性肺炎3例,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1例, 新生儿湿肺2例, 肺出血1例, 脑损伤1例。

1.1.2 ICU科室资料

我院ICU共有护理人员32人, 年龄19岁~39岁, 平均年龄 (25.1±0.2) 岁。其中护龄>10年3人, 5年~9年4人, 3年~4年6人, 1年~2年19人。学历:大专15人, 本科15人, 硕士2人。技术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 主管护师2人, 护师6人, 护士17人, 助理护士6人。

1.2 方法

(1) 护理组长对ICU危重症患儿的抢救技术、各类仪器的使用情况及各项监护技能应熟练掌握, 技术操作及护理理论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2) 护理组长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且在ICU应有2年以上的护理经验。 (3)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协调、组织能力较强。 (4) 协助护士长认真贯彻本病区日常护理职责, 合理安排护理轮班、物资发放及设备管理等。 (5) 夜间若遇紧急状况, 可调配人员迅速按照ICU的应急预案进行科学合理部署。 (6) 对护理人员的能力及患儿危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 给予患儿配置适合的护理人员, 组长则负责病情最危急的患儿。 (7) 定时清点药品, 并负责贵重仪器的管理, 确保仪器使用正常, 督促护理人员做好仪器的清洁养护, 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及时上报。 (8) 组织护理人员对患儿住院期间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 制订满意度调查表, 统计满意度。针对家属提的建议给予整改, 并及时处理患儿家属的投诉, 对于个别不能理解的患儿家属, 给予耐心解释, 安抚患儿及家属情绪。

1.3 观察指标

依据我院质量考核标准, 对护理前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安全及消毒隔离进行考核, 统计得分;并制订满意度调查表, 统计护理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安全及消毒隔离较护理前有明显升高 (P<0.01) , 且护理后患儿家属满意度较护理前也有显著升高 (P<0.01) 。见表1。

3 讨论

护理组长负责制可有效提高各科室的护理质量, 各班次的护理组长可指导监控全科护理质量, 对于病情严重需特殊治疗的患者可给予及时指导,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并根据护理人员自身能力给患者安排合适的护理人员, 可更好地指导和安排下级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 快速将医生的治疗方案落实,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3]。护理组长与其责任小组以团队模式开展护理工作, 并规定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内容, 可有效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的责任感, 并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4]。同时也使护理组长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护理组长和护理人员共同进步[5]。

新生儿科ICU实施护理组长责任制后, 使护理组长的护理职责得到强化, 并为科室其他护理人员树立了榜样作用, 有效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使患儿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下接受治疗, 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6]。护理组长责任制使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化为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 使每一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 护理中体现人性化和个体化的特征。

本文在新生儿科ICU质量管理中采用护理组长负责制, 实施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安全及消毒隔离与护理前比较有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且护理后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护理前也有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本文结果显示, 我院新生儿科ICU实施护理组长责任制后,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新的护理模式的建立有效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促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 减少了医疗纠纷,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淑琴, 韩美玲.护理组长负责制在综合ICU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 :115-116.

[2]张莉红, 胡迎春, 龚文妍.护理组长负责制交接班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9) :791-792.

[3]骆丽, 许丽娜, 易汉娥.护理组长负责制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6) :110-111.

[4]马新利, 吴淑华, 张瑜, 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1) :2562-2563.

[5]曲希莲, 李红, 李艳艳, 等.ICU护理人员的分层分组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7 (10) :61-62.

儿科护理质量因素分析 篇7

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护理质量是关系儿童是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

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儿童本身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这样的现状更加要求护理人员有更加专业化的护理能力,以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提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儿科。

护理质量。

硬性因素。

对策分析

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产发育的过程中,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均处于基础性阶段,尤其是对于患儿而言,

对父母的依赖性以及对医院环境的排斥心理都容易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存在着不配合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在

护理工作中难以开展工作,尤其是现代社会家长对儿童的过度疼爱,使得他们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护理人员产生冲突,激化医患矛盾。

上一篇:关于饥饿的诗歌下一篇: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